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渗透
编辑:夜色温柔 识别码:16-538958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22 20:47: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人文思想的渗透

单位:河南省长垣县常村镇中心校

姓名:时喜梅

电子邮件:643028861@qq

电话:***

内容摘要: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渗透呢?尊重学生,让学生愿意学习;树立信心,让学生敢于学习;注重差异,让学生能够学习;调动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育首先是人学,是一项双边的活动,教育的施动者是教师,而受动者是学生,学生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力量,若不重视学生的现状,不了解学生,那么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也就无从谈起。乌申斯基也指出:“如果教育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了解人。”同样强调了在教育过程中人的重要性。而新课标也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标的基本特点。”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人的重要性,必须以人文本,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可能获得成功。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渗透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愿意学习

人道主义教育的最基本的观点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高度尊重学生,八小时当作一个完整的、发展的、活生生的人来看。语文教育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求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在交互活动中民主,在相处的氛围中和谐。教师应尊重学生,以心呼唤心,以自己的火 去点燃学生的火。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该主动关心、鼓励他们,不让他们在心灵上受任何伤害。在仍是“分数论英雄”的今天,决不能以成绩、以分数来看待学生。俗话说:“一碗水要端平。”成绩好的、成绩差的都是自己的学生,不能因为成绩好友缺点就包庇批评轻一些,而成绩差的学生犯错误就用放大镜来指责他们,这样做是不公平的。以自己的好恶做工作,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成长和发展,不利于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更不利于形成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对成绩好的成绩差的一视同仁。特别是对成绩差的学生更要多给他们一份微笑,多给一份关爱,让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学习。

二、树立信心,让学生敢于学习

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学生学西成绩不易提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信心不足,不相信自己,要么认为自己基础太差,无法赶上来了,要么认为自己的智力存在障碍,自暴自弃,态度消极。要想教育成功,使学生有进步,就必须重视学生的现状,以人为本,帮助新华社树 1

立信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让他们相信自己,敢于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首先,教师应该走近学生,关心学生和他们一起分析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研究对策,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如学生说他作文无话可说,教师可利用日记的形式要求学生将每天的经历,自己对老师、同学的看法,对某事件的评价记载下来,即使记流水帐也行,鼓励他慢慢进步。如文章写好了,教师可写评语:“这样下去,你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提高的。”学生提出想要提高的愿望,教师可写:“老师相信,继续努力下去,一定会成功的。”学生学习有了困惑,教师同样可以在评语中解答。这样就可以极大的张扬学生的自信心。第二,教师可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利用课堂来增强学生自信心。既可利用现有教材如《山的那一边是海》、《我的信念》、《理想》来帮助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树立理想,增强自信心;《走一步再走一步》来引导学生如何克服实现理想中遇到的困难;又可以有意识的从课外精选一些文章,作为补充教材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觉得成功并不难,帮助学生树立信息。如读者中的一篇文章《鹰志》:老鹰残忍的教小鹰飞翔以及鹰在四十岁左右是的生命蜕变,如何获得重生。当学生颓废的时候,我在班会上读了这篇文章,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帮他们找回努力学习的勇气和信心。第三,要坚持赏识教育,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哪怕是微笑的进步,教师都要留心、都要及时表扬;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多关心,要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学生实际上是非常在乎老师的表扬的,教师的一次表扬可以鼓舞学生好长一段时间,可能会促使学生产生巨大变化,最终走向成功。第四,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鹰加强形成性评价。对于基础差的和基础好的学生要区别对、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只要学生进步了,不管他进步了多少,都要表扬;只要学生退步了,不管他退步了多少,都应该提醒他注意。志有这样做到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帮助学生不断修正目标,增强其自信心。如我所教班里有位学生,语文从不及格,但他有一个优点:音质特好,朗读时,就是不流利,对此,我辅导他,在下面练习朗诵,在一次国旗下讲话,我鼓励他,大胆的试试,没想到,讲话还没结束,掌声就四起,赢得更多同学惊羡的目光,过后我及时表扬他。没想到,这成了他学习的转折点。语文成绩却有惊人的进步。因此,老师要修正对学生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尊重他们的人格。这是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三、注重差异,让学生能够学习

首先,“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和为人处事的态度等都有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差异可能导致两种状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可能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一方面,教师可以重视差异,注意因材施教,性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实现那个不同的教学实践,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学生都能过学到自己能过掌握的知识,得道不同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有可以利用差异,通过每一位同学的优点来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共同完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了一帮助其他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合作、探究实际上就是强调差异的共享,让不同的学生都参与到自己不熟悉的学习中去,彤过交流、互动,探究知识的本原,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最终达到自己学习的目的。另外学生生理、心里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调动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新课标也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了的兴趣,才会入迷,才会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怎样才能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呢?

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要学生对一门课感兴趣,应先要学生接受你、对你感兴趣。大多数学生有爱屋及乌的特性。学生喜欢某位老师,自然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因而教师在课下应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参加学生的一些活动,力图融入到学生中去;同时教师可在日记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而不要动不动就教训他们。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接受这位教师,乐于接受其教师教育。另外,教师可通过课堂的改革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内容是,力求经的更生动,更形,尽量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在形式上,力求多样化,如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在自身上,教师也要经常充电,不断提升自己,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活动中,这样,既增添了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人格魅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夸美纽约认为:“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完成。”而实际上只有将学生当作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个体,在教育中给予人文主义的关怀,教育才成其教育,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参考文献: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育人三部曲.》、《新课程标准》、《语文教育》。

第二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素养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张庄联校宁艾小学 李瑞梅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我国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开拓。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逐渐渗透。这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科学规律,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呢?

一、认真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底蕴。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人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人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人手,挖掘文化意趣。

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所以我们要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着眼于教材与传统文化的对话。如在教学课文《孔子拜师》一文时,我们要把掘教材所蕴涵的礼仪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广泛搜集古人在拜师过

程中的一些传统礼仪、称谓及古人尊师爱师的名言警句等。并在此基础上引申类似的有趣故事,如“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让学生课后阅读。这就在引导学习知识的同时,把故事所包含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传达出来,让学生感受现在学校所要求的文明习惯的养成其实就在传承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礼仪。例如讲授《示儿》时,我在讲完此文后穿插讲述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他的一些事迹以及他的重要作品《离骚》的情况。我通过简单易懂的言语描述,可以产生比较好的效果:我国古代诸如《示儿》这样的爱国诗数不胜数,同样,爱国诗人也非常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应算战国末期的屈原。屈原学识渊博,但不幸的是,在朝廷给当权派排挤,遭流放的境地;但他始终不忘国事,时时刻刻关心国家的安危,他这种献身与理想的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代子孙,尤其是知识分子产生了去大的影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诗歌无情得揭露斥责了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热爱国家、疾恶如仇的修身洁行、坚贞不屈的高尚人格。《离骚》高度的艺术成就与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得结合为一体,使它成为光照千古的绝唱,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信,经过教者这样“点拨”,学生在课后一定会记得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文学家、爱国诗人的存在,而他的情操、品格也一定会萦绕与同学们的心中;对屈原的《离骚》,他们也许一辈子也忘不了它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以后,有意无意间他们也一定会去翻阅、浏览,甚至成诵!最重要的是,他们曾深深地震撼与屈原的高尚的爱国情操当中。

二、加强识字教学,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汉字是人类文学史上最悠久,充满生机,既形象美丽又蕴含智慧 的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此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及发展变化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搜集阅读《甲骨文的发现》,了解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然后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如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时,老师让学生自由看图,说说像什么?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重点指导“羊、鸟、兔”这几个字演变的大致过程。其实上面这些字叫象形字,这是汉字最初发展阶段,之后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通过这些让学生对汉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加深了对汉字的感情,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热爱祖国文字,立志树立学好汉语的决心。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汉语文化形象丰赡、意义深远、气韵生动,这就是语文教学中所要寻觅的文化。汉字本身就镌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站立起来才能成为“人”;“人”“言”要讲“信”。细究每个汉字,都能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智慧。所以,小学必须加强识字和写字的教学。要让学生领悟掌握汉字的基本规律和书写规范习惯。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同时,多介绍古人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

三、注重诵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古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东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注重于朗读。在小学中开展诵读活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体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天人合一”“和为贵”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和谐社会”都能在传统国学经典中找到渊源。诵读经典,传承经典文化不但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此外,我还要加强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传统文化氛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词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如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情景。教学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燃烧鞭炮、喜欢屠苏酒和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重阳节的传统习谷;登高、插茱萸。还有很多反映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老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对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通过查资料,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或以综合性语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的来源及各地节日的风情习俗。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

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学生长时间徜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并注重积极尝试和点滴积累,定能受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小学语文教学只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在文化传承的宏伟事业中有所作为。让我们在教学中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化,努力塑造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使之能真正站在“五千年文化历史巨人”的肩上开拓美好的未来。

第三篇: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

摘要:文章结合我国目前公众科学素养的概况、中学物理教学对科学素养渗透的重要意义,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科学素养培养与中学物理教学的关系以及对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素养提出六点建议:

1、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重视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重视渗透物理学史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4、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5、重视各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

6、学生的科学素养渗透是循序渐进的。

关键词:科学素养;中学物理;物理教师

1引言

在现代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最近中国科普研究所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的科学素养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农村人口的科学素养分别为1.6%、0.6%,而美国的全国人口科学素养平均为6.67%。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平均水平落后发达国家百年之多。

面对世界科技水平和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进行物理科学素养教学是现代物理学科的基本理念.学校教育是提高大众科学素质的重要阵地,也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战场 而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除了传授学生基本的学科知识以及学习方法和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在科学研究的兴趣、实验技能方面的技能,同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完善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都知道,探索是创新的前提,而创新是探索的价值取向。“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要使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培养大量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2科学素养

2.1科学素养的内容

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也包括熟悉世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到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要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即科学素养主要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学将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2科学素养的影响因素

教育是影响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而经济是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驱动因素,政治因素则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引导性作用,文化体系也对公民科学素养有深刻影响,这些因素对公众科学素养有促进作用也有制约作用。

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建立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需要大力发展社会教育,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衔接,才能够有效的提升科学素养。

经济是提高公民自身科学素养的驱动因素。一方面,资金投入增加会为公民科学素养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大批具备科学素养的劳动力,因此要求个人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以满足社会需求。

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政府对公民科学素养建设的重视程度、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水平对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影响很大,是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指导性因素。

2.3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科学素养对政治、经济、文化等上层建筑有着深切而广泛的影响。第一:直接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科学素养的缺乏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更不具备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素养。第二:科学素养水平对上层建筑的政体结构、法律制度、政治水平等影响重大。政治体制与法律结构是否与社会体制相适应并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执政党的科学素养水平。第三:科学素养是文化素养的中心。先进文化体现的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集中体现,也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表达。卡尔·萨根说过:“科学方法似乎毫无趣味、很难理解,但是它比科学上的发现要重要得多。”国际科普理论学者认为,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公众理解科学,最重要的[1]就是要理解科学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科学素养的发展状况

3.1各国公众科学素养发展不均衡

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是1.44%,2003年是1.98%,2005年是1.60%,2007年是2.25%,2010年则为3.27%,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在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这三个测量维度中,“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与国外的差距较大。在“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上,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升缓慢。2005年为7.4%,2007年为6.9%,[2]2010年仅达到9.8%。各类数据均表明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任重而道远。

3.2学校是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的主战场 3.2.1国外积极完善学校教育体系

目前各国都十分重视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美国政府的科普工作把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放在第一位,美国政府很担忧学校中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缺乏,因为这关系到国家以后发展的持续竞争力。所以美国科普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学生和尽可能多数大众的科学素养。

英国在1988年出台的《英国1988教育改革法》,让学生更多的掌握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英国各研究理事会把科普工作的重点都放在支持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上,各自设立面向学校的科普计划。由研究人员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开发新奇的、富于启发性的科学教材和教学方法,供学校的教师使用。

日本1947年3月颁布的《教育基本法》第二条提出,“在一切场合、时间,都必须实现教育目的”。其他涉及少儿校外教育的法律法规如《图书馆法》、《博物馆法》、《儿童福利法》等,都为少年儿童享受应有的社会权利、保证其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些法律规定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应通过设立图书馆、博物馆、公民馆等设施和利用学校的设施以及其他适当方法实现青少年科普教育目的。[3]

3.2.2我国转变传统教育模式

青少年一直是我国的重点培养对象。2001年科技部、教育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和共青团联合颁布了《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从中小学的教育抓起,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将教育的重点从传统的科学知识的简单灌输,转到在科学观念的培养上。使学生知道,世界万物和社会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无论是看待或是从事某件事情都必须遵循规律,从小培养起规律意识和理性精神。

4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发展 4.1物理学习的重要性

物理学讲解实证,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观测和实验来揭示问题的本质。通过物理学习,对于自然的了解便由表面现象引申到实际生活,同时能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渴望对各种现象和规律进一步去研究、研究和思考。更重要的是通过物理学习,会增强我们用理性眼光看问题的能力,真正学习到物理学中认真、求实和创新,并且是他成为我们看待问题的准则。[4] 4.2我国的物理课程改革

4.2.1物理课标着重强调科学素养的培养

我国从小学开始就开设《科学》课程,到初中则细分为物理、化学、地理、生物。而物理的学科特点决定它将成为完成这一使命的主要动力。《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4.2.2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变化

由于学校正规科学教育和社会科普工作互动不足、衔接不够等问题的存在,不能保证在校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接触科学。我国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基本上都是力、热、光、电部分中的经典内容,原子物理部分也只停留在对原子结构及能级等初级及简单的知识讲解上。这样的经典物理内容教学由于经典物理本身的“机械性”、“绝对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近代物理以“相对性”、“黑洞”等全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强学生对抽象微观物理知识的认知。新课改后的教材加入了近几十年的物理前沿知识,更有利于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5]

5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

5.1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次极其深刻的变革。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及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比原有课程有了重大革新和突破,充分彰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高中新制定的物理课程标准则是“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

方面培养学生,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把科学素养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对于每位物理老师都是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课堂物理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应只是机械的给学生传授物理知识。更应该通过课堂、课外和校外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物理课程学习引申到对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并具备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5.2重视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5.2.1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物理实验是研究与发展物理科学的基本手段。它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过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内容。搞好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即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理学习中科学素养的教育要“从物到理”,“识物讲理”。[8,9]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的普遍性和实践性,决定了科学素养渗透的重要性。

5.2.2教师如何完成实验教学

教学中应重视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参与的力度。单纯的教师演示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而且一些演示学生根本看不清。在演示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实验。5.2.3成立科学兴趣小组,开展基于项目的科学教学

通过学生自愿组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我们课程中的一些实验项目交由学生自己验证,从实验信息的收集、实验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后的实验评价均有学生亲自完成,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兴趣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经验,当小组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当及时地加以点拨和指导, 提供必要的帮助,最后由各小组并开展示团队的成果,并交流心得。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亲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不仅可以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亲身去体验物理现象,进行思考,得出规律;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而合作精神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5.3重视渗透物理学史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物理学发展到现在大约有400年的历史,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一步宏伟的认识史,物理学史集中地体现了人类如何在与自然斗争并逐步了解物理世界的现象、结构、特征、规律和实质的过程。它蕴含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蕴含着的物理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是物理学家智慧的结晶。没有一蹴而就的科学成就,所有的物理成果其过程都是循序渐进,充满挑战与未知。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居里夫妇礌的发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牛顿定律的提出”等等都是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取得的。这样的物理学史教育有利于学生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同时继承前人的永不言弃、善于发现总结的可贵品质。而科学价值观、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则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

5.4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5.4.1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科学素养教学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即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这种

理念指导下的物理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提倡教学向社会生活的回归,把各种知识和技能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5.4.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教育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直观体现。将物理教学素材由单一的教材和课辅扩展到科技馆、博物馆、建筑展览。但一定要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又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为完成任务而“走马观花,具有针对性的让物理知识在相关领域得到应用。同时帮助学生拓宽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渠道,使学生学到有用的、必需的物理知识并掌握生存、生活的基本

[10]能力。这也是青少年应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5.5重视各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

尽管物理学科是科学的主要部分。但科学包含的内容很广,包括科学的方法、技能,不同的学科领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以科学的方法去融合与连结各学科之间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网络体系,进而逐步完善科学知识体系。帮助学生 应用综合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认识大自然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摆在当前物理教学者面前的一座大山,需要付出时间和经历去解决问题。不同的科学领域所涵盖的学科知识是不同的但又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割裂。所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依靠多学科的整合[11,12]。5.6学生的科学素养渗透是循序渐进的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同时渗透科学素养,抓住每一个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顺利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尊重学生的人格,提供全面自主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品质。

在物理教学中构建和谐统一的师生关系,提倡民主教学。使学生自主、自觉、自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增强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同时学习到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价值观,完善自我。物理学习中科学素养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真正将科学素养渗透到物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能担负起祖国复兴的神圣使命。

6结论

学校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主阵地,负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使命。我国从小学开始就开设《科学》课程,到初中分为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通过教育实习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只是了解了一些物理概念,掌握了几个公式,解决了几道题目而已。完全背离了物理教学的初衷。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应试教育毒害严重;另一方面,教学理念、模式、方法也存在严重的滞后。为此我结合现代学习理论,紧密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六点建议:

1、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重视加强实验

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重视渗透物理学史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4、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5、重视各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

6、学生的科学素养渗透是循序渐进的。希望能为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主要参考资料:

[1] 娄坤明.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素养教育 [J].素质教育,2012,(12):122-123.[2] 王正平.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物理教学,2012,34(11):14-16.[3] 汴新华,宛炳生,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J].池州师专学报, 2006,20(3):110-120.[4] 浦瑾,宋婷婷,徐平川.浅析中学物理教学课程改革[J].读与写杂志,2010,21(5):69—72.[5] 罗文波.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刍议[J].教海探航报,2012,(1):49.[6] 高金莲.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培养浅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22),110-113 [7] 葛霆, 刘薇, 李大光.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及国际对比[J].科学, 1995,(3): 4-7.[8] 袁运开, 王顺义.应给中学生以什么样的科学素质[J].科学, 2001, 53(5): 3-5.[9] 张艳云, 胡晓玉.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J].职教探索, 2010, 45(5): 199 [10] 袁运开, 王顺义.应给中学生以什么样的科学素通过物理教学,提升科学素养[J].理化教学与研究, 2009,42(5): 170.[11] Specififcation A.Leeds,Assessment and QualificationsAlliance..2003

[12]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and Employment.The National Curriulum forEngland:Science.1999

In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scientific literacy Abstract: combining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public scientific literacy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the importance of permeability to scientific literacy, with modern learning theory as guidance, closely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secondary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draw lessons from forefathers' research results,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literacy cultivation and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as well as to how to permeate scientific literacy in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process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hope to provide certain help for teaching workers.Key words: Scientific literacy;High school physics;Physics teachers

第四篇: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基于这点,教师把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当前比较紧迫的问题,我就自己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在人文教育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应做到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过程设计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信息技术学科属于新兴学科,加上各地方实际情况不同,所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也不尽相同。信息技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

信息技术是获取、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它包括有效、自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查找、收集所需信息的能力;对收集和查找到的信息进行确认、记录、筛选、鉴别、整理、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提取、评价、组织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如果不掌握信息技术,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已成为中学必不可少的必修或选修课科目。人文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人文教育下教学基本特征是以教学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学生生理、心理和情感需要实施的教育。

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呢?它是指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学习吸纳,接受了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后,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目标来追求,教师要借助教学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和提升让学生不断从信息技术教学中汲取营养,完善人格,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

一、重视熏陶感染,培养人文素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只有教师具有独立完美的人格,才能使学生的人格趋于独立完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要想学生好学,教师必须学而不厌;要想学生有理想,教师必须志存高远。没有高尚人格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人格高尚的学生;没有渊博学识的教师难以培养出学识渊博的学生。这是最起码的道理。事实上,教师的工作作风、学习风格、为人处世等,都对学生产生影响,甚至教师的谈吐、举止、风度等等,学生都会模拟。因此,教师要学习并运用更多的人文学科的理论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大量的日常的生活问题,弘扬理性。自觉做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善于将教材中蕴涵的人文意识和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不断塑造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以此感化学生,使教育达到理想效果。比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讲文明礼貌的习惯。信息技术课主要安排在计算机房,老师在机房内应做表率,起到模范作用,应当培养学生遵守守则,对号入座;要讲究卫生,做到不随地吐痰,不在机房吃零食,不乱丢纸屑;要爱护公物,不要乱敲鼠标、键盘,不要用手触摸显示屏等。

二、适时渗透,加强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靠练习,不能靠灌输,不能靠说教,而应当通过教育自觉而又自然地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资源,通过信息技术上机实践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的陶冶,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在讲述《学一点儿版面设计》里,段落中的左缩进、右缩进、单倍行距、2倍行距,都对文章的结构和布局产生影响,如果处理得好,设计得好,整篇文章就会美观大方,若在文章的版面设计中渗透人文素养内容,整篇文章就能体现出和谐并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其次,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内容载体,可以激发学生自尊自强,展示自身的闪光点,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人文素养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形成习惯,为以后的技术设计扎下坚实的一步。

1、通过实践操作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发展迅猛,不可能像其它传统学科那样内容相对完整固定。因此,应鼓励与引导学生不满足课程教学内容,自觉探讨教师未讲授的内容,鼓励学生发现、指出与纠正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的不足与错误等。

2、培养学生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操作过程中难免要出现问题,特别是在学习程序设计时,设计的程序不可能总是完全正确,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面对错误,学生的态度和意志品质表现各有不同。对大多数同学来说上机调试程序几乎是一种磨难,但当我严格地监督学生调试成功时,看到他们那激动和兴奋的神情,我也感同身受。教学就应该是创设这种磨难与喜悦的过程,使学生在这种磨难与喜悦的过程中锻炼意志、感受成功。只有磨练克服困难、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才能健康成长。

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文明用网的习惯。

让学生了解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树立正确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观念,如保护知识产权、防治电脑病毒、维护信息安全等。

4、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

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同样,教师在BBS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团体协作精神。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参加协作学习,让他们从中体会获得帮助的愉快,以及帮助他人的幸福和乐趣,培养良好的习惯,以净化心灵。如专题组和各类网络论坛。

5、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讲述我们国家目前计算机发展的现状,CPU和系统软件开发的现状,可以渗透人文教育以此告诫学生要有忧患意识、开拓进取意识。

三、培养爱好,提升人文素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注重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计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持久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高度参与是保证学生持久保持积极学习兴趣的很好方法。

1、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能否成功地引入课题,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效果。每节课都要力求采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他们,比如学习从网络上下载软件,教材上只说明了下载的方法,这些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更不要说产生好奇心了,如果进行以下设计,可能效果就不同了:播放一个优美的flash动画,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对此产生了好奇。学生都喜欢flash动画,但自己又不会做,怎么办呢?我们到网上下载一个,课题就自然地引入了。

2、教学的高度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当今学生注意力持继时间普遍缩减,使得教学比以往更加困难。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很好的方法是要学生高度参与教学活动,一个组织很好的教学过程能使教学顺利和有趣地开展并使学生参与率提高,用不着威逼与奖赏学生们就能自动参与到学习中。所以建议当你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赶快有所变化。一旦学生变漫不经心你就必须做出很大的努力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影响。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一旦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如教绘图功能时,可先绘一些基本图形,然后让学生与计算机一起搭积木,启发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积极思考的习惯。同时,用这些基本图形组成一些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同时培养成就感和审美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人文素养自然而然就提升了。

欧洲教育家德可利乐认为“爱好是个水闸门,借助它,留意的水闸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积极探究,知难而进也是人文素养的内容之一。在友好协作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爱好,在自我探究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所以在教学中,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就会加大思维练习的力度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自然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这个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过程正好体现了人文素养的要求。事实证实,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完全可行的。信息技术教育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生成和发展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并升华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把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教师在教学中应凸显信息技术的人文理念,渗透信息技术的人文素养。基于这种理念,学生的作品设计才可以渗透更多的人文素养。

总之,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审美情趣和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信息技术学科讲求的是“设计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一如既往的不断探索与追求,将新课程标准中的人文因素贯彻到教学中去,让信息技术教学真正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文精神之花绽放,让人文关怀永驻学生心中。

第五篇: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实践工作教育经验,提出了几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建议和措施,希望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道德 情感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36-02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备的学科,它本身具有强大的德育教育功能。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假如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就能有效地帮助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促进初中学生人格的完善和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新课标要求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初中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初中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发挥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加强对初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高尚的价值取向,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有效措施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强大的德育教育功能,它融合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十分关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情感价值等人文素养的引导和教育。初中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并运用有效的方式发挥人文教育的优势,利用语文的德育教育作用,结合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结合实践工作教育经验,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建议和措施,希望对教师开展语文教育工作有所助益:

第一,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育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它们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论语》有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前半句“不学诗无以言”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而“不学礼无以立”则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初中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时,必须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发挥二者的作用,而不能仅仅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注重语文技巧的教学,而忽略了语文的重要人文特征。比如说,教师在教到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们了解一定的诗词知识,提高学生们鉴赏新诗词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通过学习和朗读艾青的诗歌,体会到艾青心中对祖国土地那一片深沉的爱。诗人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是悲愤、是激怒还是对土地无穷的眷顾、对祖国深沉的爱?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实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

第二,教师要善于挖掘丰富的语文人文教育素材,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就必须就地取材,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挖掘适宜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元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将语文人文教学与工具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观念。简单的说,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彰显作者高尚节操和正直人格的作品,也有表达作者心理情感的文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其中的人文意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感教育。比如说,教师在教到古诗词的时候,往往会有许多古诗词是作者以诗歌言其志,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这些诗歌或是借景抒情,以“斯是陋室”来凸显“惟吾德馨”,或是托物言志,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来反衬“世人甚爱牡丹”的境况,它们都表明了作者的高尚节操和人格。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教育学生赏析其中的艺术价值和宝贵的人文价值,感受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价值熏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第三,创设人文教育情境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可以通过创设人文教育情境的途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文教育情境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人文教育中,感受语文人文教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以各种创意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创设课堂人文教育情境。比如说,教师可以开展班级的辩论赛,让学生们探讨文章表达的思想和人生价值观是否符合现代理念,它们有何可取之处和不足的地方。以鲁迅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为例,作者以对比方式描写了三种人物对待黑暗现实和奴隶悲惨生活的不同态度。学生们可以扮演其中的“奴才”、“聪明人”和“傻子”三种角色,演绎文章中的故事,并且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说明自己对当时情境的认识和对三个人物的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感受聪明人的伪善和欺骗、傻子的执着和反抗和奴才的驯服和麻木之后,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品德素质,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三、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素材以及创设人文教育情境等有效措施,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为初中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文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11.[2]韩加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18:86.[3]黄建文.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0,02:110-111.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渗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