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山景行与时俱进--与太阳的对读后感尹卫东
高山景行与时俱进
――《与太阳的对话》读后感
丹阳市马相伯学校尹卫东
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了《与太阳的对话》一书,我的眼球就被深深攫住了,丹阳的四大教育家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国老人马相伯“毁家兴学,百年呐喊”; 美学大师吕凤子“三办正则,教育救国”;语言大师吕叔湘“精心著书,守望民族语言”;治校大师匡亚明“为中国高等教育奠基”。四大教育家无愧于“大师”的称号,他们对教育都有执着的追求和广泛的共识,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努力使得教育成为一种伟大而高尚的事业,使得学校教育成为一种人文的事业,一种善的事业。他们的一切都是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踏着大师的足迹,秉承大师的精神,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好教师,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一、关爱学生,用心育人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种爱,不同于父母之爱子女。这是一种对祖国的爱,对民族未来的爱在教师身上的体现。这是一种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一方面我们要热爱教育这一职业,另一方面我们要热爱学生,这一条最重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这是教师的本职,爱孩子的感情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与学生共同学习、玩耍,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老师说,这是怎样的一种亲和力啊!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对学生充满爱心和对学生保持人格上的平等,用心去育人。
首先我们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每一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我们要鼓励、帮助孩子去不断的探索,最后取得成功!其次是要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冷暖、体察学生的心理。通过各种渠道,加深师生的感情沟通,通过师生心灵上的交流、撞击和感情交融,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我们要保护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幼小的心灵。工作中我们要用真挚的爱去对待学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我们的信任感,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我们对学生 1的爱是应该是有原则的、合理的、公正的、理智的。我们对学生的爱更应该是平等的,无论是对学习成绩好,还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爱学生就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作为老师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和懂得孩子,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发展,一起走过他们年幼生命里那一段至关重要的岁月。爱学生还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孩子们心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在当今信息时代,困惑更多。如何才能解开这些结,让他们能够健康地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学生的自尊心,在心态上与学生平起平坐,是最好的方法。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学生,在老师的眼中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二、自我反思,善于合作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教学永远是我们的主阵地。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反思和合作不失为一条捷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素质教育需要教师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成为一个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即在实践中反思、在研究中成长,在新课程中实现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值得反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1、加强文化业务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反思性教学是在探索中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缺乏理论的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低下,连教学也不能居高临下,能说得上反思教学吗?一个课上得好的教师,缺乏理论的指导,不善于总结,更谈不上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他的课上得好也只是暂时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用理论来指导教学行为,才能成为反思型教师。
2、丰富反思内容,提高反思能力。教学反思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
实践情况及时地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反思,可以一堂课,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教学内容的反思;也可以是一单元,多个教学点,一星期教学内容的反思;可以对成功的教学,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反思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教后感,教学日志、教学周记、案例分析、整堂课的评价与分析等等,都是很好的反思形式。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平时运用多种方法对自己或别人的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得到的经验及时反思,就一定能提高我们的反思能力。
另外,我们已经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这是一个自我管理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时代。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必须形成以合作为特征的共同体,这既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的本然所在,教育本身就是群体合作才能完成的事业,因此,学会合作将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教师来说,学校就是我们的一个团队,我们都是这个团队的一分子。我们的聪明才智、点滴付出、辛勤努力以及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对我们所在团队的贡献。反过来,团队的每一个荣誉、每一点进步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对于我们每一个班级来说,班主任和所有的任课教师组成一个教育共同体,是班主任和所有任课教师的共同教育才使这个班的孩子们茁壮成长。所以说我们每人位教师都要学会合作。
为了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我们每个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品质与态度,自觉地培养合作的意识和品质,要坦诚做人。同事之间不设防的进行沟通交流,愿意指出他人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愿意坦白自己的错误以得到别人的帮助,更愿意倾听别人对自己的意见或建议,重视彼此之间的信任与默契,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更注重包容他人的缺点与错误,有一颗包容之心。在合作中进步,在合作中成长。
三、积极实践,勇于创新
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已向一个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崭新课堂发展。如今的课堂教学,正处在一个转轨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新旧观念的冲突、不同理念的碰撞十分激烈,它迫切需要一种仲裁、一种评判,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继续探索的热情,开发自身潜能,做一名创新型的教师。课堂教学要焕发美感和魅力,不能不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不能不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而诱发学生“愤悱以求”的学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启迪学生的创造智慧,则是教学方法创造性的主要指向和归宿。
1、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仅要用教材,更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首先,以新的课程观来重新规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把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作为我们的一贯追求,我们就不会斤斤计较一节课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学生情感的升华,或学习过程的充分经历会使我们倍感欣慰。以更高、更宽的目光来设计教学、看待学生,该放手处,让学生充分自主,老师“惜言如金”;该精讲处,老师咬文嚼字,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得到的将是教与学的高度和谐,教与学都获得可持续发展。
在课堂上,我们要着眼于三维目标的实现,着眼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在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上着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引导语文实践上着力。如课文的感悟、理解,就不仅仅是从文字到文字。画意浓的课文,也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帮助理解课文,情节性强的课文,可以演一演;语言的积累,就不仅仅是对所指定词语的抄抄写写,积累的内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积累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定;课文语言的运用,也不仅仅是复述课文内容,根据课文特点,可以是采访,可以是导游,可以是设计广告词,可以是对白„„
2、面向全体学生,丰富课堂的表现形式。
课堂上学习的操作形式,一定要多种多样,让学生有新鲜感、好奇感,而且在活动中,教师应不断地进行指导、点拨、咨询、协调和帮助,让学生有兴趣地做下去,从而得到体验,促进发展。学生是主体,要全程、全员、全面地参与活动。
A、竞赛型。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对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不必拘泥形式的大小。如:
查字典比赛、成语串联、朗诵会、辩论赛、课本剧表演赛、演讲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可以使师生沟通,达到共同进步。这也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活动时也可以模仿电视综艺节目的布局,全体学生分红、黄、绿、蓝几队或甲、乙两队,或是几大方阵,进行对抗赛,活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话题来确定,如:“我的座右铭”、“攀巨人铁肩——名人故事比赛”等等。这些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怎能不喜爱语文呢?
B、表演型。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或童话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还能在某些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促进语言发展,增强自信和勇气。如学习《负荆请罪》这篇课文后,老师组织学生自己表演课本剧,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获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这些表演的成功,激发起了学生的表演欲望,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些成语典故表演大赛。另外学生们自编自演的小品也能让人明辨是非,身临其境。
C、辩论型。小学生好胜心强,不服输,常常为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根据这一特点,我常在课上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学生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辩论前积极准备资料,编写提纲,辩论中唇枪舌箭,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如:学习了《小草和大树》之后,同学们对“逆境有利于成长”还是“顺境有利于成长”展开辩论;学习了《最后的姿势》后,又为“谭老师的牺牲是否值得”而辩论。通过这些争论,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我想:学生是有无穷潜力的,做为老师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们的潜能。
我们的课堂不要害怕笑声,我们的课堂时常有辩论,我们的课堂也会有泪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能天天变个样?创新的课堂才会给学生新的感觉和收获,才能产生一流的教学业绩。
总之,爱学生使我幸福,反思令我清醒,合作使我取长补短,创新是我追求的阶梯。我愿追寻丹阳四大教育家的足迹,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教师,做一名创新型、研究型的教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第二篇:候卫东官场笔记读后感
候卫东官场笔记读后感
已经很久没有写过类似的读后感了,的确,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自己读的少了。有了孩子以后,似乎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时间,呵呵,这是一个很牵强的理由,最大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懒惰了,并且很麻烦的是这种懒惰将会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可怕的习惯。这种表现不光在读书这一方面,在锻炼方面也是这样,懒惰了,不愿意动了,于是乎,身上的肉便呼呼的起来了,体重也在不断的上涨。太可怕了,这是一个让人毁灭的信号,而我正在被这种安逸的日子腐化。
近来,粗略地阅读了《候卫东官场笔记》系列书,还是有不少感触的。出身于工薪阶层的候卫东凭借着自己的闯劲、干劲,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同时还俘获了几位美女的芳心。我觉得该书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理想化的人物把读者带入到另一个世界。虽说也有同样的官场险恶,阿谀奉承,卑鄙小人,以及权势的利诱,但作为我们的主人公,候卫东同志却站在了一个很好的天平线上,因其年轻,壮志可现,因其幸运,官路顺畅,因其潇洒,抱的几个美人归,他很好的利用了自身的优势终究为读者们打造了一个让人羡慕的故事。
有多少基层公务人员一辈子老死在基层,有多少人一辈子庸庸碌碌无所作为,有多少人挣得没有花的多,现实的失败让大家伙都想变成书中那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最主要是非常精彩的人生经历,这对于太多的人来说,都是曾经的梦,如今已梦醒,只能从书中找到一丝安慰,找寻一次酣畅淋漓的感觉。开放式的结尾更是让大家充满了无限想象,这就是书的魅力。
还是要感谢小桥老树先生为我们读者呈现了如此精彩的故事,巧妙的构思以及较好的现实处理问题的能力是整本书的魂和肉,能学到一些东西,有一些帮助,同时也能诱发一些感触和深思。
第三篇:侯卫东官场笔记读后感
每当看完一部小说,或是一部电视剧,都是久久不能从故事情节中回到现实中来,侯卫东官场笔记读后感。这部小说太接近于现实,详细记录了侯卫东的十年升迁之路,官场现状与秘密。总结:
一、官场
侯卫东是中国千千万个基层国家干部的缩影,他如大多数人的生活环境,却有着与大多数人不同的生活轨迹。为什么?他在逆境中,仍然在给自己找一个目标并为之奋斗。这个故事虽是小说虚构的情节,但它折射出的道理却耐人寻味。
二、经济
他开石场、开煤矿、及在精工集团的股份,生意做到哪儿,赚到哪儿,除了他灵活的头脑,其实还与他的运气和胆量也是分不开的,读后感《侯卫东官场笔记读后感》。这也为他的官场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感情
多么优秀的小说,少了感情的描写似乎就是不一部完整的小说。
与张小佳:大学相恋,经过几多波折与努力,终成眷属。
与段英:段英知道与侯卫东不可能,及时摆正心态,这也不得不承认是一个好的结局。
与李晶:李晶无论从经济与精神上都太过于独立,所以他不会有心理负担。
与郭兰:应该是他一生的牵挂,既不能给予任何承诺,又割舍不掉的感情。
作者把生活中的种种现实都加在侯卫东一个人身上,才把他打造成了一个完美人士。令许多人为之憧憬!
第四篇:《侯卫东官场笔记》读后感
《侯卫东官场笔记》:掀开官场真实秘密与本来面目
好的小说家从来不用铺陈哲理,只要把故事讲得精彩,明眼的人自会从中悟出千秋。我感到,用上面这段话来评价小桥老树的?篇自传体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小说的内容挺精彩,境界挺大气。
《侯卫东官场笔记》大底是可以被看成一本个人日记的,它展现在其中的生活如行云流水一般源源不断。许多的人和事随着时空的改变不再出现,因为人生无处再相逢,也有一些人和事柳暗复花明,使得伏笔丛生。小说的情节,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展开,主人公对生活与官场的认知能力与驾驭能力也随着接触面的扩展而不断增强。这部小说也可以被看成一个人的成长记录,因为这里描写的不仅仅是一个在官场中打拼奋斗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场场风花雪月的爱情传奇,它还非常详尽地记录了一个男人的成长、成熟的过程。就像作者自己所言:他(侯卫东)的蜕变和成长总是在不经意间完成……奇迹在琐碎的生活中渐渐发芽,渐渐绽放。
侯卫东的人生起点就像他的生命起点那样是从混沌开始的,当他离开多彩的校园生活,告别殷殷嘱托的亲人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他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道难题:那些有社会关系的同学轻松拥有了理想中的岗位,而他——侯卫东,一个以优秀公招党政后备干部身份毕业的学生,却几经波折,被一只无形的手推到了偏远、荒芜、封闭、名不见经传的山区。落后的环境、贫乏的生活、苍白的文?与侯卫东的才华、梦想和经年的学识积累大相径庭。每当他独自走在破烂不堪的小镇,他都参不透自己为什么会被“发配”,那种被命运戏弄被抛弃之感使他日益痛苦。在经历了无数个绝望的夜晚和心灵的挣扎以后,父亲“男子汉要有所担当”的话唤醒了他,他开始了拯救自己的历程。
他从最简单最平常的事做起,一件一件地做起。在山村治安综合治理活动中,他拥有了“勇敢的名声”,在为村里争取改造工程时,他成了“修路的疯子”,而且无“心”插柳却凭借着地理的优势顺“理”成章地成了百万富翁……在这得失之间,侯卫东实现了自己与这片荒?之地之间极为和谐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最终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以精彩的答卷完成了自己生存中的第一场博弈,冲出了这片禁锢人性的穷乡僻壤……
从乡镇到县城,从基层到官场,侯卫东开始面对一个又一个机遇与挑战——县委书记的专职秘书,——市委书记的专职秘书,这些近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炙手位置及其深藏于无限风光中的险境,他都一次次不失心智地从容应对,从不曾自乱方寸,他不仅仅拥有着与生而来的智慧,也具备着后天得天独厚的人脉。在他与县委书记祝焱的默契工作之余,你可以品得出他们之间那种情同父子密如师友的信任与爱护关系;与市委书记周昌全之间纯粹的上下级关系,使他的工作能力、政治眼光、思维方式得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历练!他低调行事,从不随意展露锋芒!官场之上的机敏;同级相处的审慎;朋友之间的不遗余力;对对手的当机立断。可谓世事洞悉,人情练达。细品之,你会发现,在他身上少有的正是那种让人痛痛不得,爱爱不得的书生气,多的恰恰是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对升沉荣辱的担当能力!¬正是凭借着这份勇气和魄力,侯卫东成为官场上的风云人物。从上青林的“田坎干部”到市委书记的专职秘书,到成津县委副书记,再?沙洲市副市长,省委副秘书长,十年的时间,侯卫东完成了他的人生蜕变和成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虽然诞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之下,但它不媚俗,它拥有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品质,作者对现实的深刻认知和字里行间对官场状态的准确描述,掀开了官场最真实的秘密和本来面目,这就是我喜欢读它的真正原因!
第五篇:对尹东柱诗歌主题的色彩美学分析
对尹东柱诗歌主题的色彩美学分析
摘 要: 尹东柱从中学时期便开始创作,在短暂的生涯中共发表117篇诗和散文,大部分收录在《天风星星与诗》中,代表作有:《生与死》、《数星星之夜》、《自画像》、《序诗》、《等待黎明》等。随着对暗淡的现实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尹东柱写了很多有强烈民族意识的诗,不仅在反抗侵略时期给了人们坚定的勇气去斗争,而且在许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人们的心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芒。本文通过提取尹东柱诗歌作品里出现的色彩形象,追究诗人是怎样克服诗的特性和时代之间的矛盾,并且审视诗人的诗歌词的地位的。
关键词: 尹东柱诗歌 诗歌主题 色彩美学
一、绪论
尹东柱(1917―1945)是在1930年到光复年间写出许多优秀诗作的,对诗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代表性诗人之一。尹东柱在日本帝国主义时期酷烈的民族歧视和压迫的处境下始终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贡献自己的诗和一生,是有才华的民族抗议诗人、人道主义诗人。
尹东柱的创作始于中学时期,1934年发表第一篇抒情诗《生与死》。1938年,随着对暗淡的现实意识的进一步深化,尹东柱写了很多有强烈民族意识的诗。下面以色彩美学的角度分析诗人的诗集《天风星星与诗》中的部分诗。
文学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在日本统治下我们民族经历的黑暗时期里,当脱离这种黑暗成为必然的时候,从黑暗向往明亮也是必然的想法。在这种立场上色彩象征心灵,用色彩表示生活与感情的相关性讲诗和色彩的关系是必然的,这就是本文的研究契机。
笔者通过提取尹东柱诗歌作品里出现的色彩形象,追究诗人是怎样克服诗的特性和时代之间的矛盾,并且审视诗人的诗歌词的地位的。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考虑以下条件和背景。
第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代背景。这个时期随着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统治达到了最高潮,民族文坛大大萎缩。但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社会枷锁更使得对母语的意识达到高潮。
第二,诗和色彩的关系。如果说诗的形态是一个记号,可以把握人类意识现象的对象的话,诗表现的色彩形象就是感情或者情绪的象征。虽然色彩可以感知含义的力量很小,但对感觉发挥的威力很大。色彩可以表达美丽和丑陋,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密切关系,跟诗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下面主要运用社会历史性批判、形式主义批判等批评论分析尹东柱的诗歌中出现的色彩性的主题所指向的形象。
二、本论
1.黑暗的色彩
日本殖民统治的36年极大地损害了朝鲜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摧残了民族文化,超出了社会的承受能力,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在这样的黑暗时期,诗人没有被黑暗蒙住眼并且能像明天的预言者那段打破黑暗唱出希望。这个时期绝望的映射无疑是对黑暗时期绝对的精神上的映射。它所显示的是诗人所追求的信念的绝对性,即呈现谁也不能触犯的变貌。诗人的信念向着希望前进的过程就是克服绝望和经受考验的过程。也就是说这种不幸的时代形象映射到了诗人的作品上。诗中的冬天、深夜、眼泪、离别、死亡、坟墓等成了衬托这个时代背景的语言。
1930年日本统治下黑暗的时代,人们在生与死的境界演奏序曲。在《生与死》这篇诗中,“死”代言对日本统治抵抗的诗人。“生”传达民族生存灵魂的希望。在初期的这篇抒情诗中,作者强烈地认为自己是这个时代的“死”。当融合了三十年代的时代痛苦的诗句脱离了个人的角度,在共同的天空下―即使那个尽头是死亡的恐怖―转换成了超越“死”的民族的“生”的时候就像骤雨后的“死亡的胜利者”一样有壮烈的感受。当“死”本身不是目的而结合了为再生的“生”的希望时被认为是升华情绪的一部分。
2.明亮的色彩
(1)妈妈――故乡情节
尹东柱的诗歌纯粹的落脚点是妈妈。对“妈妈”暗示着什么,很多学者都各抒己见,但通常认为“妈妈”凝聚着故乡的情结。无论它比喻的是对故乡的想念还只是一位平凡的母亲,最终都是以家人的爱为基础。在文学上小时候的回忆会变成体验影响诗人的世界,自然的经验空间会映射到作品的文学空间里再结合想象力形成新的世界。妈妈的心怀既大又温柔,所以具有这样的属性。
在作者的诗中关于妈妈的形象多种多样。有母鸡安乐窝里温暖的触感、有和家人和谐相处的童年,也有对用天真的眼神望着美丽的星空的那种回忆的想念。
(2)一颗星星――对明亮的总意向
同尹东柱的名字一样被人们熟知的诗“数星星之夜”中,我们可以看到远离了故乡的诗人在望着秋天的天空数着星星。数一颗星星,叫一个美丽的名字,沉浸在对母亲的思念当中。诗人的诗心是在他的故乡发芽的,诗人依托星星歌唱了童年时期想念的一切,更把失去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升华为星星。
由这篇诗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这样黑暗的社会时,因什么都做不了而羞愧且不断烦恼不断自责的诗人。诗人在诗中是用“羞愧”表示这种自我反省的心向。
诗人还在诗中暗示最终并不会因羞愧而跌坐原地。像冬去春来一样,有一天自己也会像那星星般闪闪发亮。诗是隐喻的象征。在《数星星之夜》中出现的妈妈与季节、星星、故乡、童年、诗人等形象结合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色彩形象,在听觉上、视觉上融为一体,形成了童话般的世界。
(3)两颗星星――在黑暗中发亮的理想坐标
尹东柱抒情诗中黑暗、星星、天空与路是最常出现的主题,被诗化成诗人的梦想和理想的空间。对于处在日本统治下最黑暗时期的诗人来说,夜空中闪闪发亮的星星就像给那些迷路的孩子照亮道路的路灯一样,是希望的象征。夜空越黑星星就越亮,对于诗人来说,星星意味着时代的引导者,它是在迷失方向的黑暗中给予希望的理想坐标。对于那些夜里迷失方向的人来说,星星是指引方向的神圣的存在。这样的星星已占领了迷失方向的诗人的脑际,在失去国家的彷徨时代成了理想的坐标。天空好比诗人的意识空间,而星星是这个空间中精神的归结点。被日统治的时代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在死去,诗人以歌颂星星的心情热爱这些死去的美好。
3.“羞愧”的美学――对身份的苦恼
可以说尹东柱的诗歌中成为基本核心的是在殖民现实中对自己处境的反省和烦恼。在他的诗中经常出现的“羞愧”是自我反省和烦恼的产物。这一点可以在诗《自画像》、《序诗》中看到。
在《自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通过想去掉的自我和想成为的自我,两种自我的心理纠结中表现了自我反省的“羞愧”的自我。即讨厌倒挂在井水里的“羞愧”的自我,也因为可怜的自我而想念,在交叉登场的讨厌跟想念的纠结的矛盾中烦恼。在这样的回忆中存在蓝色的风。蓝色是诗人情绪的依靠,象征着风的自由,以蓝色和明亮的形象靠近了诗人的情绪和意识。对故乡的想念和失去故乡的意识中产生的悲哀及对新世界的信念和对美丽世界的憧憬形成了尹东柱诗中情绪的原型。
诗人的这种自我反省的形象终于在诗《序诗》中成了庄严的自我选择,即以“到死的那一天仰望着天空/愿没有一丝羞愧”为志向。
作为对日本统治现实中不断抵抗的知识分子,诗人的信念和决心成了对那个时代的贡献,也可以说是一个有良知的人“生”的宣言,是与信仰性的爱是连接的。他所说的“热爱所有死去的美好”是心灵的呐喊,为了实现不“羞愧”地“生”的信念而准备自我牺牲。
尹东柱除在《数星星之夜》、《序诗》以外,也在《随手草成之诗》、《另一个故乡》等诗中诗化了通过自我反省的羞愧和烦恼,歌唱了不“羞愧”地“生”。
三、结语
以上是以色彩美学的角度分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统治下黑暗时期的民族反抗诗人尹东柱的诗作品里出现的主题的象征性意义。在日本统治下酷烈的压迫和加重的同化政策下,发现诗人为了确保自主性的精神世界,已超越挣扎、彷徨、纠结,向往“明亮”的这种属性被设定为寻找新世界的空间性色彩。最终诗人心理上的阴影“羞愧”升华为细腻而坚强的意志时黑暗的色彩上升为明亮的色彩并向往“星星”的形象。
诗人尹东柱用干净的灵魂和良知拒绝妥协于日本统治的现实,表现出细腻而强韧的意志。在日本的法西斯压迫和强迫下不少文人扔掉了自己的灵魂和良心,而出现了像尹东柱一样的诗人实为不幸中的万幸,称尹东柱为黎明前黑暗中的“星星”不为过。
尹东柱的诗实为黑暗时期的一束光,虽然当时没有为人所知,但是后来被重审为朝鲜诗人团中最美丽、最值得骄傲的诗歌文化的遗产,是日本统治末期诗歌文化发展史上最伟大的业绩。
参考文献:
[1]孟颖.对尹东柱诗中所体现的故乡意识的考察[J].华章,2011,34:111.[2]范庆超.时代缩影?民族悲歌?心灵憩园――朝鲜族诗人尹东柱及其诗歌创作[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