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新课程下上好心理健康课的方法途径
编辑:静水流深 识别码:16-541766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24 09:00: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课程下上好心理健康课的方法途径

新课程下上好心理健康课的方法途径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是小学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一种有益补充。那么在农村小学应当如何上好心理活动课呢?什么样课才是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活动课?

(一)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如果说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振动。那么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是每个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历程,它需要在一种彼此尊重、接纳、信任的氛围中,放下个人的防卫意识,与其他成员进行探讨、分享,真诚地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理交流,能使学生不仅是从教师那里,更重要的是从活动课形成的心理场获得心理支持和经验,增进心理健康。

1、淡化学科体系

首先要明确,心理活动课不是心理学专业课程,更不是以教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但并不是说心理活动课中就丝毫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事实上,每一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并非是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经过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的,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

2、创设情景,积极准备

讲授知识为主的课要精心准备,活动课老师学生要准备的工作也很多。教师要选好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尽其所能了解学生等。授课教师由于课前筛选的这个故事来自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所以当让他们说说自己看法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也就随之“活”起来了。所以,老师和学生的充分准备,是上好活动课的重要一步。

3、引导学生真情地参与课堂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它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更加需要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加需要具有主动参与、探索创新的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只有师生真情的主动参与,共同营造了一个真情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氛围,才能使课堂教学的难点突破、目标达成度高。

(二)活动的内容要切合实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

性。”因此,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是能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选择活动的内容。

老师们可能在探索出一种方法后就舍不得丢弃,每次按部就班地沿用下来,这样学生就可能失去新鲜感,多次重复相同的角色而减弱学习的兴趣,对活动效率产生影响。

(三)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活动的形式应该是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的。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因此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活动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我们要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活动课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刻得多。

(四)要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

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心理活动课的核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重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亲身实践,教会学生自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成功与否,关键看能否激活学生的心理历程,引发学生的内心感受。

1.相信学生

充分地信赖学生,是教师开展工作的第一步。教师用信赖的证据态度对待学生,能使学生以“我能行”的自信态度接受任务,使很多事情在群体智慧下很快得到解决。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能,都有创造力,一开始牵动他们的热情,已为活动设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尊重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所有内容都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通过活动产生主观感受和体验。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使学生“理直气壮”地倾诉心声、渲泻情感、发表意见,对于活动课取得成效极为重要。

3.扮好角色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学生是情感体验的主人,是活动的主角,是演员。而教师

可以是活动的一员(但切忌让学生产生顾虑和压力),也可以是导演,以引导者、协调者的姿态主导。

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

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体验成功,就是主体亲历通过努力以实现自己正当目的的全过程,并从中得到相应的认识和情感。发展性教学体验成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成功,以使他们能从成功的结果及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从而主体性得以发展,并享受到教育生活中的幸福。对成功与失败、积极体验与消极体验,我们应追求前者,避免或克服后者。就是说,教师应该在心理活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主动的、积极的和成功的体验,决不是被动的和消极的体验;前者使人积极向上,后者使人越体验越消极越悲观。

5、教师引导学生把感悟深化

悟性的高低,标志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言语、思维有的产生“奇思怪想”,有的是“平淡无奇”,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溅起的“智慧”火花,引导或利用学生去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其实悟性并不神秘,是一个人先天禀赋和后天养成的结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表现出很多形式,由于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各异,性格气质有别,思维方法、思维习惯不一样,使感悟到的知识往往具有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在体验过程中感悟,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升华,这也是我们心理健康课教师应追求的最终目标。

农村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广大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老师,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责任人,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尤其是在师资资源比较匮乏,心理咨询设备不完善情况下,更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适应寻兼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心理咨询的责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师益友。那么,班主任应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充分利用好主题班会,解决普遍心理问题。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有许多 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普通性、广泛性的,这样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一次一个主题,学生人人参与,大家集体讨论,往往事半功倍。例如:为了方便我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我在班级设立了“心里话”信箱。令我吃惊的是,在孩子们的“心里话”中,大多数是向我倾诉他们内心的烦恼,而这些烦恼绝大多数来自于同学间的相处问题和少部分家庭问题。我深深地知道,一个优秀的团结向上的班集体,首先要求全体同学和睦相处,团结合作。而这些同学的烦恼,不正说明他们没有做到这一点吗?那么,究竟如何帮孩子们解除烦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健康阳光的心理,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呢?我想:我应该引导他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二、上好心理健康辅导安全活动课,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它需要建立起一种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和谐关系。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师生双方在人格、权利上是完全平等的,并以此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这是上好辅导活动课的前提。

三、积极与家长沟通,保证心理教育的有效实施。

利用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有益的补充途径。一般来说,家庭是学生心理最容易暴露的场所。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条件。但不少父母缺乏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或观念不明确,方法不得当,也缺乏必要的教育艺术,家长不能及时观察到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班主任应与家长经常沟通,并给家长提供一定的教育方法技巧。例如:在每一次家长会或每一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都要抓住机会表达班主任的思想,特别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都应想办法告诉家长,让家长积极配合我们工作,只要我们班主任是真诚的,这份真诚感动学生,也同样可以感动家长,家长一定会极力配合我们工作的。我们可以对家长提出建议,要求家长也要学会尊重、理解、信任自己的孩子,不要过多指责孩子,不要人为地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应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沟通,经常对孩子说:“你能行!”、“我们相信你。”要求家长创建和善、民主、平等、温馨的家庭氛围,适时地告知家长。很多时侯,家长们可能没有太多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和感受,喜欢使用一些过激的语言来表示自己的不满,使孩子稚嫩的心灵受到伤害。其实我们应小心地保护好孩子刚刚萌芽的上进心,要善于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分析、引导,给予肯定,推动,使其由小扩大。目光要远一点,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应想办法把他们其它能力调动起来,树立自信,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这样也能促进学习。我始终认为班主任与家长联系沟通不应成为一个对孩子缺点的审判,它的根本原则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学校与家庭努力的方向。

总之,班主任工作中引进心理健康辅导,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变革。更是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一种有益补充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常常忽视学生成长需要和主体能动性,比较注重外在规范,不太注重内在启迪,致使教育收获不大。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难以避免存在一种心理距离。教育现象也启示我们:师生感情疏远与相隔必然会影响教育的效果。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是班主任有效教育的出发点,而班主任心理辅导,既是理智的传递,又是情感的交流,能有效地解决以往班主任工作中所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能极大提高工作效益,有效提高学生的各方面心理素质。

第二篇: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

教育部分别于1999年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山东省教育厅于今年4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

一、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鼓励先行先试。

四、抓住核心内容,实施重点突破。当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点抓好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五、开展全员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

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七、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台湾的心理健康教育

台湾的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称辅导)比较早,比较普遍。台湾将辅导工作作为国民教育的核心工作,制定了《国民中学辅导条例》和小学《辅导活动实施要领》。

小学的辅导“由级任教师及各科教师,透过各科教学情境,充分利用讨论、报告、说话、参观、表演、绘图、工作、唱游、填表、作业、辩论、角色扮演、游戏治疗等团体辅导的技术,注意发展儿童群体性,在学校的团体生活中,培养服务人群和合作的精神,启迪其高尚情操,培养其向上意志,美化其人生理想,以达辅导目的”。

中学有辅导活动的课程与时间。团体辅导是配合各科教学及团体活动、班会、朝会实施。个别辅导则要求“认识学生身心的发展和个别差异,经详细的观察、调查、测验、咨商诊断等过程后,作具体的记录,综合研讨供各项辅导与教学的参考”。

台湾心理辅导从无到有、从实务走向理论、从行动走向制度的发展历程几十年。他们认为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建设是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必由之路,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关键和前提。台北教育局的“心教育白皮书”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启动正向的心念,建立多元的价值观念,打造优质的教育环境,建构新世纪的教育发展主轴。

各学校设有家长会组织,下设亲师咨询组,增进家校沟通。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作,应以培训专兼职师资队伍为重点,必须结合家庭与社区教育。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1、发展性功能

顺应青少年心理成长规律,满足心理需求,促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最重要的功能。

2、预防性功能

给青少年提供支持系统,强壮其内在力量,防患于未然。

3、补救性功能

针对已产生的问题,提供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重新面对生活。

二、心理健康课常用的形式

1、心理游戏:围绕主题,设计游戏,学生在娱乐中获得感悟和体验。

2、情境创设: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引发质疑和思考,交流分享。

3、角色扮演:扮演不同的角色,换位思考,增进沟通理解,缓解冲突。

4、问卷调查:搜集信息,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加强针对性、实效性。

5、话题讨论:抛出话题,分组讨论,集思广益、相互理解接纳。

6、辩论赛:适用于高年级学生。精选话题,随机分组或抽签决定正方和反方,迅速凝聚团队,各展所长,通过思想的碰撞,激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于促进认知成长。

三、心理健康课的目标

心理健康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开放心灵,释放自我,提升心理品质,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活动过程,有个性化的收获。

心理健康课不重知识传授,不追求知识面的宽度,而追求感悟和理解的深度。比如学生是否知道情绪的概念,用哪些词来表达喜悦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自己某种情绪的变化与自我掌控情绪的感觉。

四、心理健康课的选题

心理健康课每次一个主题,思路清晰,活动设计循序渐进,一般选择有共性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解决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需求。

五、心理健康课任教师

心理健康课的专业性很强。有时候看教师的教案看不出多大的差别,而课堂上处理非预设的、非结论的内容时表现差距明显,有的老师会说:“说的很对(不中立),你在生活中一定是这样的(绝对化倾向)。”有的老师会说:“你这样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同学们又有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

教师角色和心理咨询师角色时常有冲突,传统的教师角色强调传道解惑,指点说教,对学生的言行进行及时评价;而咨询师的基本功是倾听、接纳、积极关注、尊重、信任和保持价值中立,建议大家试着放下教师角色,以心理咨询师角色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减少预设,实效性更强。

我们还清楚地看到教师自身的心理面貌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影响:

控制型的教师把学生当做自我展示的道具,牢牢掌控着每一个环节的进程,认真地走教案程序,评价多,绝对化倾向明显,忽视课堂生成的部分。学生在大部分时间里被规定了发言的内容,努力追随教师的思路,看着教师的脸色发言,压抑着自己的灵性来配合教师;

焦虑型的教师动作刻板僵硬,因不信任学生而讲解太多,语言啰嗦,担心完不成进度而催促学生,每个活动步骤都显得迫不及待,匆匆忙忙地走过场。学生常常表现得茫然无措,走神现象多;

民主型的教师尊重学生,活动的全员参与度高,信任学生的能力,在多数时间里让学生表达自己,并认真倾听,耐心地等学生说完,很少打断,很少插话,也少有评价,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学生愿意积极参与活动,表现出主动性和创造性;

包容型的教师能够在讲清活动规则的前提下,以开放的、真诚的心态面对学生,为学生营造自由表达的情境,重视双向沟通与多向沟通,能够抓住思维碰撞中产生的火花。学生因感到被关注、被尊重、被接纳而信赖教师,轻松自在,思维灵活,彼此接纳,少有心理防御,开放度高,体验深刻,活动效果明显。

六、心理健康课上的学生

学生是心理健康课的主人,教师把学生当做有思想、有感情的独立的生命,学生就有机会说出自已的亲身经历和个性化的体验,不必努力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一定找到所谓的正确答案,能够打开思路,获得多个看问题的角度,感受到自己心灵的开放,更加接纳自己、包容同伴。

让每个学生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还包括课堂上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平等权利,全员参与度越高,课堂生发的资源越丰富,越有利于话题讨论或体验更加深入。

有效的心理健康课首先需要开放的氛围,老师告知学生:发言没有对错,抛开是非判断来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有助于舒缓心结,体验内心的自由,获得成长的内在力量。

教师放下自己固有的成见和优越感,把课堂交给学生,顺其自然,不代替学生选择和判断,少说空话套话,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挖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

学科课堂上少有优势或者被老师忽视了优势的学生,自卑、逃避、退缩的学生,更需要通过心理健康课展示自我,觉察自己被深藏的潜能,树立其自信心,培养其积极的自我信念。

也许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缓慢、曲折,但是,只有经历了真实的心理过程,才能够提高其心理调节的能力,学以致用。

七、达成目标需要开放的心理氛围

有效的心理健康课首先需要保持开放,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老师告知学生:发言没有对错,抛开是非判断来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有助于舒缓心结,体验自己内心的真实与自由,获得成长的动力。

多数教师能够保持开放,平和从容,信任和耐心倾听学生,少说多听,接纳不同的观念和行为,让学生在彼此的差异里学会包容。

1、师生关系决定了学生的课堂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的老师真诚、亲和,尊重、信任学生,学生表现得真诚、投入、开放、自尊和自信。

老师强势,不倾听学生,让学生做填空式问答,小学生会努力配合,看老师的脸色、压抑自己的灵性来俯就老师的刻板无趣;初中生会绕弯子,你不尊重我,我也逗你玩;高中生马上就会阻抗,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骂人、彼此攻击、有意给老师出难题,老师乱了阵脚,课堂陷入混乱。

有的老师不善于倾听,与学生交流时目光游离,自说自话,对学生的发言随意主观解读,小学生常常恹恹地坐下,初中生也跟着老师学打岔,高中生干脆直接反驳,有时有大段的无效沟通。

心理健康课主要看教师如何调动学生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和交流分享,对学生的发言有针对性地回应,你说的大家都知道,老师就可以点头、微笑或“嗯”一声,而对有冲击力的观念和关键点要及时抓住,有位老师在讲人际交往时,学生多数谈到要关心家人、爱护同学朋友等,只有一位学生说要爱自己,老师没有回应,显然没有理解人际关系的核心:人最重要的是先学会与自己相处,我们对他人的方式多是自我信念的投射。

2、游戏和活动不是目的

课上的游戏和活动是为学生提供的心理情境,关键是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的分享、提升。小学重视心理游戏,也许他们不解深意,但通过游戏可以提高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活跃思维,释放情绪,表达自我;初中重视活动,初中生敏感,有的叛逆,喜欢挑战老师的权威,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组织活动一般问题不大,分享感悟时要引导学生彼此包容、接纳;高中重视体验,高中生少年老成,对同伴容易开放,对老师比较戒备,喜欢老师把自己当成人对待,要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讲清楚活动规则,不解释、不重复,活动操作过程避免儿童化语言,多留些小组内部交流时间。

防止堆砌心理游戏,看起来热闹,但是感悟分享的时间少,不容易落到实处,建议一节课的大小活动环节最多不要超过三个,多了容易赶时间,匆匆忙忙、蜻蜓点水。

尤其要警惕社会上的一些传销课、恶俗的感恩课的模式,大段空洞无效的大道理,喊口号,耍噱头,要掌声、要眼泪。

3、谨慎、认真对待学生的自我暴露

课堂上需要学生不同程度地自我暴露,教师要谨慎处理,减少对学生的伤害。有初中生谈到自己的人际困扰时落泪动容,讲课老师不能与学生共情,依然保持一贯式的微笑,甚至不合时宜地调侃,几句劝解明显地苍白无力,周围学生有的表现出反感,有的趁机起哄,对该同学言语攻击,教师没有处理,纵容了学生的此类行为,在接下来的环节里,学生甚至拿关于生命的故事开起了玩笑,初中生是敏感的,你不呵护他,就会引来防御。

在高中的一节课上,同学们互相说出对方的优点,一名女生哭了,也许她从小得到的认可不多,中国的有些父母习惯贬低自己的孩子,很少说孩子的优点,使孩子自卑、压抑、自我怀疑,老师可以及时鼓励她:如果你每天想着自己纸条上写的那些优点而去学习和交往,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有人贬低你时,不论他是谁,试着大声说出你的内心感受,要求对方尊重你,看看会发生什么?

青春期的孩子至少要彻底打败父母一次才有机会长大、才有机会做自己、才能够让内心丰满有力、才会将来不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心理健康课还可以随机简单地初步处理个案,有咨询经验的老师可以做到。

4、课堂上随机发生的事件都是资源

心理健康课以学生活动为主,课堂上随机发生的事件都是资源,处理得当可以让师生有意料之外的收获,有老师在讲关于沟通的话题时,一名学生一直小声嘀嘀咕咕,这位老师多次示意该同学保持安静,无效,如果老师把这一现象当做课堂资源,就可以让大家谈谈沟通中的多话现象,为什么多话?是掩饰焦虑、急于倾诉还是寻求关注?多话对沟通效果的影响如何?

一位初中老师在讲人际关系时,涉及与父母的关系,一名学生说:“要听父母的话,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这句话是可以让学生讨论的:初中生和自己父母的关系中,特别听话的孩子是少数,听话的孩子压抑自我,有很多内伤,可以抓住这句话,让同学们讨论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听话不等于尊重,不听话也不等于不尊重,那些敢于质疑老师、父母和权威的学生内心更自信、更饱满,更能够了解自己是谁,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容易被他人控制,不容易被他人的思想绑架。

5、深入学习自己所讲内容的精髓,减少常识性错误 如果讲课老师只参照参考教案,而没有对相关心理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就比较容易出现常识性错误。讲情绪管理时,很多老师先教学生了解哪些是积极情绪,哪些是消极情绪,再谈如何将消极情绪转化成积极情绪,听起来很顺理成章。

事实上没有这么简单。做到这种转化需要一个过程:

首先是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人人都会有消极情绪,不开心、愤怒、烦恼、痛苦是非常正常的,允许自己和消极情绪在一起,不跟自己的感受对抗,有时候焦虑是因为我们不允许自己焦虑,痛苦是因为觉得自己应该快乐。

然后是看到自己的消极情绪源于认知,找到自己的不合理情绪,不追求完美,不绝对化,不以偏概全,试着转换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信念,接受真实的自己:不粉饰、不自责、不苛求、不否定;接受不完美的现实:看看自己拥有的资源,看看生活中那些简单的满足,找到自己的乐趣和价值。

把握核心认知:我们先要做自己、爱自己、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对环境的抱怨是无效的,所有外归因的道理都是空话,要做积极的内归因:我可以做出哪些积极的、可行的改变,让处境变得更宽松、更自在。

不是所有的消极情绪都能够转化成积极情绪,没有人能够不经历伤痛就长大,酸甜苦辣咸一起调出人生的各样滋味,有时候就是等待时间来冲淡伤痛的感受,才更有能力享受每一个愉悦的当下。

6、保持价值中立,防止超我(道德我)伤人

心理健康课的效果一定程度上要看师生的开放程度,学生的自我开放程度越高,对老师的要求越高,要保持价值中立,不做道德评判,我们的传统文化习惯于用道德压抑人性的真实感受,而不是用制度约束人们的言行,道德标签容易引发人们的内心冲突。

在讲人际关系时,一名学生谈到面对人际冲突时,说:“我都是遇事让着别人,他想怎样就怎样”,学生说他是老好人,老师请全班学生送给他掌声,表扬他:“你真好”,这其实是一个被道德绑架的“老好人”。

老好人没有存在感,不会在自己的立场上和别人交往,他的自我是破碎的,如果别人不说就不知道自己是谁。这多源于婴幼儿时期妈妈忽视他们的需要,否定他们的感受,所以要有人承认我是个好人,我才有价值,这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他们压抑自我、讨好他人或者将自己的“好意”强加于人,其行为容易被鼓励并固化,一旦讨好不成,或者三十岁、四十岁以后重新发现了自我的需要,他们容易从另一个极端寻求补偿,变得完全忽视他人的感受。

7、防止绝对化倾向

小学生喜欢听老师说:“你是最棒的。”中学生有一部分学生对此是反感的,有时候老师说得明显不真诚,说得太多学生就不珍视了。这句话迎合了社会上有些疯狂的追求所谓成功的口号,不是每一个学生将来都要做栋梁,生物圈不允许,也没必要,做花花草草也可以点缀一年四季的风景,人也不可能四季都开花,时时都耀眼,有那样追求的孩子得多累啊!你再鼓励他追求卓越不是害人嘛!就像遍地开花的奥数班只适合少数孩子,多数孩子是来体验挫败、为厌学做准备的。

预设学生的感受要谨慎,让学生看山里的孩子求学有多苦,说你们生活得衣食无忧应该感到幸福,应该珍惜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而事实是:没吃过苦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甜。有的小时挨过饿的父母告诉孩子: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没饭吃,孩子反应木然。他从来不缺吃的、不缺好吃的,这些话太遥远、无效。

有老师说中学生异性交往一定会影响学习,也不尽然,如果处理得当,这份情感还可以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哪个时代可以阻止青春期自然发生的情愫,关键是接纳和适度引导,给中学生提供异性交往的机会,营造彼此尊重的班级氛围,把握异性交往的分寸,为将来的恋爱、婚姻生活打基础。

一节有效的心理健康课不仅是依靠知识技能,更是用老师的心态和修养,好心态的培养需要长期渗透,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

第三篇:新课程下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

新课程下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只要把知识点记牢了,就能得高分。然而这种陈腐的观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已经行不通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历史考试越来越灵活,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 “教师上边讲,学生下边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需求了。因此,在《新课标》下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如何让学生掌握历史史实并能学以致用,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笔者就新课程下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中,通常是“老师讲,学生学”,整个课堂老师是主体,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交往互动的创造性过程。因此要上好一堂历史课首先从转变自身的角色开始,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观察时,认真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 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二、注重新课导入的艺术性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教师收集、编写有针对性的故事、典故、寓言等。用耐人寻味的故事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丰富联想,开启心智,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领悟到人身哲理。如我在讲“商鞅变法”一课时,用了“徙木立信”故事导入。故事是: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还有人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有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

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到了北们。商鞅立即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通过故事,同学们明白了诚信的道理,急切地想知道商鞅的新法令的内容,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此外还可借助典故,学生学过的诗词,熟悉的歌谣、歌曲等导入新课。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教学开一个好头。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今天的课堂教学手段已经不再是一本书,一支粉笔,许多学校已实现了电教化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高科技设施,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在《秦朝统一》一课中,我就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用ppt展示出来,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同时用视频资料和图片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

以视频资料作为新课导入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不仅直观、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秦朝统一》一课中,我选取的是电影《英雄》的片段,视频资料生动地再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霸气和秦国军队的威风场面,接着提问“战国七雄中,为何秦国最强?”让学生自由发言。通过刚才气氛的渲染,学生情绪活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

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也为后面的知识难点作了铺垫。但是在选取视频资料时应注意,首先要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所选取的视频应为后面的教学服务,真正起到导入的作用。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不然学生看完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就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最后,选取的视频资料不宜过长,不然会起到喧宾夺主的效果,学生完全沉浸在视频中,不利于后面教学的开展。

图片和漫画故事帮助学生化解难点。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统一是《秦朝统一》这课重点也是难点,对于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以及统一的好处,学生很难理解。为帮助学生理解,本课首先让学生阅读漫画故事《孔虚经商》让学生了解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不统一给漫画中的人物带来的麻烦,然后引入本课内容。接着用图片展示秦朝的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没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利用手中已有的教学资源,去挖掘它所蕴含的价值。现在我以“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这一课为例,进行了以下尝试:

首先注重课本中图片和照片的使用。学生自学本课第一部分: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情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所给图片思考:出土的骨耜、碳化稻谷、猪纹陶盆分别能说明什么问题?学生通过观察猪纹陶盆图片得出以下结论:河姆渡人会制造黑陶;开始养猪;家猪由野猪驯化而来,有了装饰的情趣。从碳化稻谷图片得出:河姆渡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稻谷;碳化说明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用火技术。骨耜的用途学生估计能答出的较少,这就给学生留下了疑问,激起他们继续

探究的欲望。

其次,让学生“动”起来,手脑并用。在本课中让学生根据想象画出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的简图并说明这样设计房屋的好处。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了简图并作了以下的解释:这种房屋和当地气候湿热的环境相适应,稳定牢固、通风、防湿性好。通过让学生绘制干栏式房屋图,不仅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充分调动想象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再次,充分利用与历史相关的生活实物。在讲半坡人时,我找了几株狗尾巴草,首先让学生认识我手中的实物,接着,让学生将其与我们食用的小米联系在一起,起初多数学生感到诧异,但是知识面广的学生知道谷子由狗尾草驯化而来,接着我再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从狗尾巴草到认识粟,从生活中的直观实物过渡到学生不熟悉的课本内容,可以引发及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教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历史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法和情景教学法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秦的统一》一课中,为化解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这一难点,就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师生共同融入情景模拟当中,首先让学生充当“臣子”,给“秦王”嬴政取合适称号,由于气氛的渲染,学生反应积极,“天皇”、“帝皇”、“天子”“天地皇”“大王”都是学生积极思考的成果,学生在给出称号后还作了简短的解释,既合理又有趣。接着以给秦始皇寻找帮手的契机下,通过举行“中央官员招聘会”,让学生积极竞选。竞选是初中学生喜爱的形式,可以将历史形象化、具体化,且对其人格成长有益。学生根据各自的喜好和才能积极竞选,表现非常活跃。有的竞选太尉“我喜欢军事,我懂一些兵法,我能够带兵打仗,使我们国家更强大”有的竞选丞相“我很聪明,他们都说我赛过诸葛亮,有我在,能为陛下分忧解愁,出谋献策”还有的竞选御史大夫“我很正直,为人刚正不阿,能够帮您出奸邪,去腐败”。这一环节的设置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同时将整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化解了“中央集权制度”这一难点。

辩论法的应用。在讲述《法国大革命》中的拿破仑帝国时,学生对拿破仑是英雄还是战争狂人争论不休,我随机改变教学思路让学生课堂即兴辩论:“我看拿破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纷纷参与,一个个都成了小辩手,成为课堂的主人。此次辩论学生不仅得出了自己心中的满意答案,知道了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相结合

“以史为鉴”,将本课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教会学生“以古论今”的方法和观念。

如在《秦的统一》一课中,将秦朝的“统一”与我国现实国情相联系,讨论“台湾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不强,接着向学生灌输“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台湾必将回归祖国”的理念。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秦朝统一货币和文字的这一环节,则选取两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来引入,即“假如你想出国旅游,去哪个洲最方便?”和“为什么国家提倡人人都要说普通话?”这两个问题,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很快做出正确回答,并能够将其同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明白货币和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人民的交流从而引入本课内容。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将僵硬的课本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使知识更加灵活、生动。

把新闻时事和历史联系起来,不仅可以让学生时刻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事,还能让历史教学真正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目的。在讲《唐朝的民族关系》一课中,提到唐朝和吐蕃的关系时,可以将2008年发生在西藏拉萨的“打砸抢”新闻事件引入,列举新闻中的相关报道,将新闻事件与历史史实相结合,让学生明白,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独分子的分裂行为是可耻的,是不得人心的,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主动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任何分裂分子作斗争。

六、让学生“读史使人明智”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重要的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历史史实,而在于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有多少收获,获得了怎样的启发。在历史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使用“读史使人明智”教学环节,取代常规教学中的“课堂小结”或“知识归纳”环节。一般都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课学习,谈谈你的收获、感想和启示。”学生的热烈讨论加上教师的肯定鼓励和适时点拨一个启发式、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局面就形成了。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2课 “贞观之治” 后,很多学生谈感想和启示时谈到“国家要重视人才,重视发展生产;政府要厉行节俭,反对贪污腐败”,更有学生谈到“政府要关心人民的生活,特别要减轻农民的负担”。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时,学生都充满了高度的民族自豪感,有的学生谈到“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将来为国家发展作贡献”;有的学生谈到“向毕升和司马光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勤奋刻苦、勇于探索的精神”。学习“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后,不用老师点拨指导,不少学生就能谈出“闭关锁国会使国家落后,应坚持对外开放,要注意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

“读史使人明智”教学环节的设计和使用,主要在于为学生搭建一座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真正展现历史作为一门科学的生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总之,在历史新课程标准下,老师只有转变观念,采取多种多样且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同时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将课

本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书本知识变“活”,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落实并达到预期的目标,才能把一堂历史课上好。

第四篇:如何上好一节心理健康课

如何上好一节心理健康课

第一、课的设计必须要合理、精彩,课件的制作要能在关键之处抓住学生的心。季丽老师的课,开头以“5.12”汶川大地震引入比较好。应该说老师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学生对“5.12”的印象也都比较深刻。但是,我认为欠缺一点的是,课件的制作不够精彩,如果能够用一些有关地震的视频,或者加上一些合适的声音,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想会更有震撼力,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当危机来临时,到底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应对。

第二、要创设一种轻松、和谐氛围 真诚与学生沟通。

心理健康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为开展心理健康而专门设计的一种课程。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现的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轨迹。所以,在教学中,要极力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真诚的与人沟通,说出自己的心理话。

第三、心理健康课应该多让学生去体会,有真实的感受。

纵观季老师的整堂课,应该说设计得内容合理,环环相扣。但我们感到有些欠缺的就是缺少学生自身的体会。我们认为可以在课的进行中,穿插学生谈自身体会的一些环节。因为学生们在生活中肯定也遇到过危机,即使没有遇到过,他们也应该看到过,听说过。把这样一些素材说出来,肯定比老师单纯地出示一些实例给学生,效果要好得多。

第四、要让学生动起来。

一节成功的心理健康课,我们认为,必须要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季丽老师这一点做得非常好。特别是小品表演环节的安排,不但让小演员们意识到了当遇到危机时应该如何做,也让小观众们明白了解决危机的方法。这也给我们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提供了一些启示。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同样可以安排一些比较适合学生操作的活动,这样,就更能加深学生的体会,更有助于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第五、教师要收放自如。

应该说,不但是心理健康课,其他课也应该做到这一点。在课的进行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随时调控好学生的状态。孩子们都比较小,看到新鲜的事物都比较好奇,很容易做出一些与教师的设想不同的动作,这个时侯,就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有效地调控,让学生在对事物的新鲜感中更好地学会知识。

总之,要上好一节成功的心理健康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需要教师拥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又需要对这节课进行精心的设计,我想,这正是我们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所追求的。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范文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

【摘要】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受教学模式、教学习惯以及对教学质量过分担忧的影响,我们的教师还难以真正迈出传统教学结构的束缚,几乎仍是如出一辙的环节:复习—新授—训练—小结—作业,灌输知识仍是课堂所要达到的目标,还难以体会到课改的气息。正应那句老话:穿新鞋走老路。所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课改中迫在眉睫的关键。根据平时的教学体会,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合作、兴趣、氛围、能力

一、创设民主气氛,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教学相长。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学生始终处于“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绝对的权威,既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也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这种“以师为本”的理念下,教师很难调动起学生“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是成为在有限的时间记住有限的课本知识点的工具,至于主动探究、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欠缺的。

心理学家康姆斯和斯耐格对学校学生如何促进学习提了三条建议:第一条提的就是“给学生必须提供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到耐心启发,循循善诱,而不是颐指气使,“横桃鼻子,竖挑眼”的。只有我们给予学生应有的平等和尊重,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教师,才能激发学生潜化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满腔热情的肯定和评价。

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是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驾驭课堂的一种教学能力的体现。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是一个巧妙的引入,可以是一段师生精彩的对话,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比喻,可以是一个风趣幽默的插曲,也可以是一个看似平常的手势或教师的一个眼神,还可以是一次真诚的表扬和中肯的批评,甚至有时一个会心的微笑也可以。比如,上课时,有学生讲话,你不妨给他一个警示的眼神或一个会心的微笑,这样既可以使其明白自己己违反课堂纪律,又让学生感到教师有颗宽容心,还可以不影响其他学生上课,教学不会间断,气氛又和谐,岂不是一石多鸟。如果此时,老师严厉批评他一顿,会让学生觉得丢了面子,觉得老师不通情达理,因此,师生关系可能因此僵化,整个教学气氛会因为你而紧张,这样既可能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又达不到教学效果。当然,这些教学细节不一定都是在备课中全部能打造出来的,更多的是在课堂讨论中,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中迸射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平时脚踏实地的积累和对每一堂课的精雕细琢。

目前,从考试分值的角度说,该门课程在无形之中定位了“小课”的地位,每周就2节课,按传统方式精打细算安排时间,学新课的问题能解决,往往考试、考核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就必须丰富师生交往形式,重过程,以过程为主线,巧妙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整合多媒体资源,从分发挥多向交往的功效。如: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课前准备的作用,让他们课前预习,学会收集资料等,创设情景,适当的让学生执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力为他们提供方便,也可以加强交往,共同讨论。

此时,他们觉得自己将可能会象老师那样为同学们上课就会更认真的做好预习、分析教材的工作。这些工作做细做好了,相应的思想观念也会留在脑海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可以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进而实现该门功课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引入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增加些活动课,也可把一些教学的任务安排到班会活动中。这样,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和思维能力、判断力、表现力、组织能力等都会得到一定的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扩大学生的自主活动空间,增强师生交往的多维性。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对于促进学习效果、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则是点燃学习兴趣的火炬。”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使学习获得明显的成效。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哪门课感兴趣,便会对哪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激励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景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置学习障碍,能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学习障碍干扰学生,即“布惑”,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的情景之中,并以

此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并去解决问题,并去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如我们在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时,提到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时可向学生“布惑”:“目前我国经济还落后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还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呢?”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取查阅资料,运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即不但比现状,还要比起点,比发展历史,从而比出两种经济的发展速度,以此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动手、动脑让学生比较信服,也觉得丰富了只是,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兴趣。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那些内容深刻、耐人寻味、诙谐幽默的趣味性语言,运用录像、表演、歌曲等创设教学情景,激发情感等,必然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

三、结合热点,把握时代脉博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长青的”。思想品德课是时代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因而其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时代,也不能滞后于时代。更何况当前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兴趣非常广泛,对国内外诸多“热点”问题,喜欢了解,更喜欢评论。这时,教师应该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号准学生的思想脉博,再把这些问题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思想品德课既有说服力有又增加了吸引力。学生也会 4

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从而取得学生的共鸣和支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综观近几年的中考开卷考试题,有关时事政治、乡土材料的内容占较大的比例,这些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题型涉及选择题、简答题和以材料为背景的分析说明题。试卷命题已完全改变了以往的只注重知识的覆盖率的做法,而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找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习功课压力大,很少有时间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所以对一些背景材料不了解,很难正确回答问题。据了解,每年中考考试中后,有一部分考生走出考场第一句话总是抱怨“书上找不见答案”。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摆脱过去那种“读死书、死读书”的做法,学习只限于死记硬背,既不关心国家大事,不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不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一见试题涉及的都是课本中没有的社会热点,学生就会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书本知识与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相结合,从初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课本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比如:目前,社会上对中学生上网的利弊问题在展开大讨论。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热点作为切入口,结合八年级思想品德“网络是把双韧剑”这一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先放一段事先编辑好的有关目前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的录像,然后教师列出四个问题,要求全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一)、中学生上网各有哪些利弊?(2)、谈谈你怎样正确利用网络。

(3)、在对网络的利弊认识中,我们应该把握怎样的观点。(4)、联系实际谈谈青少年应该怎样充分利用网络,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充实?

最后让每一组学生可以演小品、演讲等形式来阐述各自的观点。学生们经过激烈讨论后,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此课的学习,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社会热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不要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走向社会,关心国内外大事。要逐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自己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要有自己的见解。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管用什么形式的教学方式,最需要的是做到每堂课有理有节,活而不乱,取得学生的信赖,提高教学质量,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能驾驭课堂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很容易使课堂气氛超过必要限度,导致主次不分,主题不明,所以说,教学模式可以推陈出新,但最基本的课堂驾驭能力应该是永葆长青的,当然,这得有待于不同的教师用心积累,希望本文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创设多种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所以,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动力,培养学生其好奇心、求知欲,就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动起来,又落实课程目标,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情境探究活动,既能激“能”,激“趣”,又能增“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基本上还是使用延续了千年的黑板加粉笔的方式,这样,即使教学内容很丰富,素材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但长此以往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欲望了。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化的素材有时简单的语言也很难再现出来,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这时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一旦平淡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内容时,如果仅是通过言语向学生灌输应该怎么做,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如果借助电脑课件,把社会生活中人们缺乏社会公德、不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反面材料以图片或录象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让学生看看电视中的公益广告,这样不用教师再灌输,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接受洗礼,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二)小品表演

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而且是易于接受、表现。为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变化教学方式,除了借助多媒体手段外,许多课内容还可以通过创设一些相关的小品来强化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寓教于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一个学生自我感觉良好,他将愉快地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而这自我一旦成功,又得到班集体的认可,那他会感觉到尊重和爱护,也会品尝到成功的愉快,他的情感自然会得到满足,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同样在“超越自负 告别自卑”教学中,可设计情景如下:自负的小枫,自卑的小林,自信的小佳在一次数学测验中都考了100分,放学了,他们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要求四人小组5分钟准备,派代表表演自负、自卑、自信的特点,比一比哪一组最生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各小组同学积极参与,精心准备,还生动表演,教室里一阵阵笑声和掌声告诉我们这一活动设计的成功。同学们在活动中参与、思考、体验,在活动中认识了自负自卑自信的不同特点,促使学生超越自负,告别自卑,最终也实现了课程目标。

(三)小组合作活动

当今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交往频繁、高度相互依存的社会,因而也就既需要竞争,又需要合作。对于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来说,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发展自我,就要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和素质。

有人曾提出:“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由重点培养竞争转向重点培养合作的教育”。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共处、与人合作,实际上也就掌握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本能。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他们的最基本的素养要求。

新课程强调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作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分析,思考中,使学生体会在两难情景中作出选择的艰难,学会倾听他人不同的意见,体验人生中遇到意外时永不言弃的困难和坚强,在自主合作中永不言弃的主题得到内化。

当然,创设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旨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

总而言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始终是决定和表现人们的信念、信仰以及价值观的核心。在所有学科中,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而思想品德课要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关键在于变革创新。惟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才能被赋予更强的影响力和更广泛的学科功能。

【参考文献】

《新课程教学设计》,毕田增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严育洪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一0 王坦.现代教育改革引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下上好心理健康课的方法途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