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落实高效课堂“以学为本”——以学定教(范文)
如何落实高效课堂“以学为本”——以学定教
俗语:“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老师”。教师教得好未必学生学得好,单就教学这个层面来讲,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得好才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教学一切成果的呈现都必须指向学生的学,落脚到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在高效课堂上,体现“以学为本”不应只是一种理念和口号,而应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那么如何落实“以学为本”?可以用四句话诠释: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下面我们来探讨“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是“以教定学”,而不是“以学定教”。这种削足适履的方式,集中体现为“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学的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内容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场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多少,要求学生学多少;教师怎样教,要求学生就怎样学。“教”完全支配控制了“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在教学进度上,不看学的进度,教师只管教的进度,不管学生学的进度。这些教学行为的表现仿佛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教学本应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教学共同体”,然而现实却将其变成了教学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症结所在。在现代教学理念的冲击下,“三中心”至少在理论层面上轰然坍塌,但在教师实际的教学行为上,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其诟病却很难根除。所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确立“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方为课堂教学之正途,研究“以学定教”的教学结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成为课堂教学之必然途径。
高效课堂上,“以学定教”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尺码。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为依据,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要求,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的内容和进程,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成功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成功的教学。
那么课堂教与学的问题,究竟涉及到哪些问题?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六学”问题和教师的“四教”问题:所谓“六学”指:在哪里学(空间)、学多久(时间)、为什么学(学情调查)、学什么(目标与内容)、如何学(学习策略)、学得怎样(评价);所谓“四教”即: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样。这“六学”和“四教”所表达的内涵很丰富,这里无法一一展开来讲,但是总的说来,“四教”要依“六学”而定。“以学定教”就是要以学的方式定教的方式,以学的内容定教的内容,以学的进度定教的进度。以学定教,顺学而教,不教而学,方为教学之道。
以学定教,关键是抓落实。如何抓落实?
(一)学情调查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教师做好学情调查,合理确定教学起点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条件,这是最关键的问题。然而这恰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教师的教学由于缺乏对学情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导致在许多情况下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一堂课下来,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学生依然停留在课前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水平上。要做好学情调查,教师务必弄明白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
需要强调的是,学情调查的问题,不单指课前的一次性结果性调查,它应该是贯穿高效课堂每个教学环节的过程性调查,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设计的基础和依据。比如,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抽查学习小组自学完成导学案的情况,来确定这堂课的教学起点;课中,教师要在学生对学、群学时,通过巡视指导或小组汇报等形式来把握
学习进程和问题解决情况,并以此调整教师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剔除无效教学内容,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适当调整教学进程,选取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课后进行的学情调查是学习小组内通过对子帮扶自查或互查后,教师进行“二次复查”的过程。是对课中的延续和总结反思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课前调查的衔接过程。
(二)导学案是落实以学定教的抓手。凡是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都深知导学案在高效课堂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航仪。一份好的导学案可以同时实现导、学、练、测、评、思(反思)、纠(纠错)等功能。正是有了导学案,才使得教师的指导前置,学生的学习前置,学习的问题前置,问题的解决方案前置。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是有效的,乃至是高效的。
导学案在整个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变成了学生借以形成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变成了教师落实以学定教的有力抓手。无论是确定以学定教的内容,还是教学进程、教学方式方法,乃至具体的教学对象,都可以通过导学案来确定。包括上面谈到的学情调查,导学案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只不过,导学案的设计切忌变成习题集、问题集、教辅资料等。那样便丧失了导学案的真正功能,也失去了导学案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这也是在有些人眼里感觉导学案无用的原因,其实不是导学案无用,而是导学案在设计上出了问题。
(三)独学、对学、群学是落实以学定教的手段。说白了,以学定教必须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来。就学习方式而言,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我们在高效课堂上为了便于操作以独学、对学、群学的组合方式将这一学习方式具体化、细化。“独学”强调的还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对学”通常指小组内同层次的两名或三名学生间的合作性学习,俗话讲“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群学则是体现对子帮扶的学习,是在对学无法解决某些问题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学习形式。由独学到对学、群学的过程通常体现了由个性问题到共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也体现了问题难易程度的逐级提升过程。
以学定教,要特别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进程和学习需要,利用个别化指导和小组学习形式,开展好独学、对学和群学,随时调整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学生“独学”能会的不教,学生“对学”能会的不教,对子帮扶能会的不教,学生合作探究能解决的也不教。所以教师应“吝教”,懒先生才能教出勤学生,直至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亦如庄子所言:“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稀及之。”
以学定教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怎么体现?
以学定教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先学后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做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先学后教”的基本程序
(1)课前,预设学习提纲
在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学习之前,教师要从宏观上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这是“学前导”。教师要在学生学习之前发挥好“导向”作用,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预设教学流程,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包括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兴趣、需求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情况。教师依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大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预设应指导的具体方面,其中包括学法的指导。注意的是这里教师预设的是“学习提纲”,不是“教学提纲”,也不是“学习方案”,是要对学生的学习发挥“导”的作用,而不是“牵”的作用。所以,教师首先想到的不应是我该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而应是学生会学什么,会怎样学的问题。学习提纲应侧重点拨关键、启发问题、激发兴趣,目的是引导学生能进入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状态。教师不应牵着学生走,切忌把学习提纲编成教案或学案发给学生,使学生形成现成的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课中,思考学生如何学
这是“以学定教”教学法实施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集中体现。学生可以根据教师预设的学习提纲,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促使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与自主合作,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促进学生共同发展。通过自我对学习方案的设计和落实,学生有了独立思考和自我实践的足够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虽然是一种自主行为,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放任自流。这一过程无论是在课下还是在课堂上完成,教师都应积极地参与其中,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形成师生间双向的、能动的交流,从而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及时地、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学习信息,为确定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3)学后,考虑教师如何导
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上做到心中有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随机性,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主要帮助学生分析和解答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理解和认识;适当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或学生需要的、感兴趣的知识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仍是“导”,是“学后导”,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搞“一言堂”,“教学方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压给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尽力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再分析、再讨论、再归纳,使学生逐步登上最后一个台阶,得出正确的结论,最终自我解决问题。还有一点,就是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一些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二、“先学后教”实现两种转变
“先学后教”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实现以下两种转变。
1、以学定教——变“学会”为“会学”
众所周知,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必须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新课程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学法”意识。教学过程既是“教法”的实施,又是“学法”的体现。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获取新知、掌握学法的过程,教师应通过示范引路使学生自悟学法,学生是在思维活动中学会思维的。教材内容蕴含着思想方法和思维活动。而且思维活动本身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示范给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点燃思维灵感的火花,把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及思维发展过程展现出来。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见缝插针,随时渗透。并引导学生去发现、去领悟。
2、先学后教——变“被动”为“主动”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要开启学生通窍之门,就要让学生先学,然后依据学后施教。先学后教,即在课堂上教师揭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自学与尝试,暴露问题后,教师才给予点拨释疑,然后学生进行练习,完成作业。由于学生学在先,学后发现问题,感到困惑,这样学生可以带着目标,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其求知内驱力增强。有时甚至无须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内在潜能也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的中心任务落在“学” 层面上,而不是“教” 的上面,我们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自读、自练、自评”的过程中
暴露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有的放矢的“相机诱导”。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学课本——质疑讨论——教师精讲——巩固练习——最后进行小结引伸。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先学”要做到“三明确”:即目标明确,学法明确,难点明确。教师“后教”也要做到“三明确”:首先,明确教什么,教学生不会的内容,教学生学会学习。其次,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某个问题讲问题,而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要明确教的方式。“后教”不是教师唱“独角戏”,应该先让会讲的学生讲,学生不会讲时,教师才给予点拨引导。教师讲解要避免重复,力戒“教师讲一句,学生跟一句,教师讲一遍,学生重复一遍”。要紧缩教师讲的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完成课堂作业。当然“先学”与“后教”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辨证统一的整体。“先学”中可以适当的提问、点拨、启发、诱导;“后教”中也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一句话,先学后教,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开动脑筋,教会学生实际运用。这是以学定教所要达到的高效课堂的效果。
第二篇:落实以学定教,构建高效课堂
落实以学定教,构建高效课堂
作
者:严虎林
通讯地址:陕西省陇县温水中学 电子邮箱:yanhulin@163.com 邮政编码:721200 联系电话:*** 【摘要】高效课堂要求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的宗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要实现这一转变,笔者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以学定教”原则。那么,如何落实“以学定教”原则,构建高效课堂呢?本文笔者从学情调查、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课堂评价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粗浅想法,以期与同仁商榷。
【关键词】 落实以学
高效课堂
做法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初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可惜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课堂教学改革改来改去始终没有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或者即使在理论上提出了“双主”观点(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又难以落实,课堂教学改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年二月,笔者有幸聆听了著名课改专家、《中国教师报》总编助理、中国名校共同体秘书长李炳亭的“高效课堂”报告,使我受到强烈的刺激和震撼,李教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深恶痛绝,提出了要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师中心”为“生中心”。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转变,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以学定教”原则,根据学情准确把握课堂的教学策略、教学结构及方式方法,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以学定教”,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答案应该是:学情决定教情,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高效课堂上,“以学定教”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原则。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为依据,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要求,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的内容和进程,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成功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成功的学习。
那么,高效课堂实验验中如何落实“以学定教”原则呢?笔者认为应从一下几点入手:
(一)学情调查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
进行学情调查,是教师合理确定教学起点,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条件。教师进行课前学情调查务必要弄明白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课堂上的学情调查,按照目前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要进行三次关键性的调查:一是在学生独学时的检查;二是在组内小展示时的检查;三查是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的检查。独学时的检查: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C层次学生(即潜能生)。是否需要检查或者检查哪些内容和哪些学生,可依照上节课学案整理过程中和达标测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或学习组长反馈上来的情况而定。检查最好以爬黑板方式进行。小展示时的检查: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的检查:教师要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在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做好记录,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只有做好课前及课堂上的学情调查,才能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导学案、安排教学流程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等等,使教学有的放矢。
(二)导学案是落实以学定教的抓手。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实验的工具,它被誉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航仪。一份好的导学案可以同时实现导、学、练、测、评、思(反思)、纠(纠错)等功能。正是有了导学案,才使得教师的指导前置,学生的学习前置,学习的问题前置,问题的解决方案前置。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是有效的,乃至是高效的。
导学案的设计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应该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导学案从内容上说突出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它一般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内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质疑问难、达标检测、学习小结这几部分。从方法上说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辅之以教师指导、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具体的学习方式有: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模仿学习、自主练习、实践操作、合作探究、指导学习、引导学习、归纳总结。第一,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一般地,难度较大的可选用指导、引导、合作的学习方式。第二,根据学习内容特点进行选择。概念形成和性质定理探究一般选择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技能方法学习、综合复习一般选择引导、指导学习,然后模仿学习、自主练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第三,根据学习内容的呈现阶段进行适当地选择。一般地,第一个环节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或旧知相联系,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注意,采取自主阅读的方式进行;第二环节一般是例题示范、原理探究、方法归纳等其中内容,采取的学习方式可选择:指导学习、引导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第三、四环节内容一般是巩固训练、变式训练、方法形成,可选择“模仿学习、实践操作、合作探究、自主练习”;最后一个环节为归纳总结。
基于学情设计的导学案优化了教学过程,减少了无效或低效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同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模式是落实以学定教的保证。
高效课堂的一般模式为:10+35;分为三个环节:预习指导+合作交流+达标测评。
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占用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课堂上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高效课堂倡导的合作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以独学(自学)、对学(同质对子合作)、“群学”(小组学习)形式实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5分钟为当堂达标测评时间。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特点:①预习(或自学)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②“先学后交,当堂达标”。“先学后交”与“先学后教”音同字不同,“交”是更宽泛的“教”,体现了合作学习、交流学习、交叉学习。③目标性、目的性强。有预设目标,有预习提纲。体现了目标教学的精髓。④课堂评价直接实际,导向明确 用学生每节课参与的人次数(参与度)来评价本节课!⑤学生建立“一帮一”学习制度。共同捆绑记分!形成“共同体”!考试时看二人的平均分,组与组之间看小组平均分,有效的缩小好学生、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调动他们积极性。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角色转变:①黑板是学生的,甚至地板也是学生的(大片大片地写出来交流);讲台是学生的,甚至整个讲解过程都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初始权是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发现权是学生的。②营造真正“三动”的课堂:动脑(预习阶段)、动手(展示阶段)、动口(交流阶段)。③真正落实“三讲三不讲”。④教师:“退居二线”——纠偏、点评、总结、释难。
高效课堂模式是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按照如上模式操作,就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变革,突出课堂教学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实现以学定教。
(四)课堂评价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动力。
高效课堂被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其评价与传统课堂教学的评价迥然不同,如杜郎口中学根据教学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变革课堂评价标准。对教师工作的评价,除了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定外,更多的是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教师的工作状况与教学水平。其中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最具特点和创新性,并在教改实践中不断地丰富与发展。
高效课堂的评价立足于学生,核心是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和目标的达成度。特别是对学生个体的管理转向对学习小组的管理。小组评价要看“三度”:互动的温度、拓展的宽度、生成的高度。所谓互动温度,是指学习氛围和学习状态,要高度重视“温度”,人声鼎沸、吵翻天才体现出“狂欢”意味。所谓拓展宽度,是指知识点与点的黏连,条与条的钩挂,块与块的整合,类似滚雪球,越滚越大、越连越宽。生成什么样的高度?要坚决摒弃单纯的知识性学习,从三维的角度去考评价值性。教师的指导也不能忽视。观察教师是否按导学案上课,是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及自我管理,做到没经过学生认真自学的不讲解,没经过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不交流探究,没发现学生思维困惑点和障碍点的不讲解。还要评价学习方法指导,关注学习过程。看教师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课堂评价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了学生的发展,自然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都提高了,课堂就自然是高效的了。
总之,只有坚持“以学定教”原则,才能构建
高效课堂,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以学定教 高效课堂
以生为本 打造有效教学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解读
如何做到轻负高质呢?我个人认为要从教育的本质入手。“本”者根也。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本位”、“本性”、“本体”、“本源”。轻负高质的教学,学生本位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本性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学生本体就是“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本源就是“真实发展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点,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时时处处体现这一点,才能做到真正的轻负高质。
我上的《分数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第十册教材中的一课,在此之前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等。四年级又学习了小数的意义,说明到五年级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无论是知识上还是能力对学生而言都有了基础。同时学习本质又是为今后学习分数的性质及其他分数相关知识的基础。
基于这样的理念的引领,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让学生在原有对分数认知的基础上,再次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建立分数的概念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分数单位的含义。2.促进学生在分析、比较、辨析等活动中,养成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等各种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在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的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呢?就是让学生亲历到分数意义的学习中来。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真实发展学生——照准学生学习真正的起点
分数的知识对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本节课的学习从复习入手内帮助学生回忆,从代表一个物体的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实物的话题出发,到4根、8根、12根小棒,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又在不知不觉中为新知的构建架设桥梁。让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可用自然数1 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是教学对象,也是教学主体,更是教学资源。教学中利用8根小棒找1/4时学生出现的错误,把学生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在学生自主的辨析中去构建真确的知识做到真实发展学生。
(二)全面依靠学生——引导学生探索概念的本质属性
首先我有意识的将一个物体的1/4和一些物体的1/4放置在一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主动发现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相同点,得出一个整体只要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1/4。比较不同点引出“一些物体”,是对单位“1”概念的完善。
其次我将4根、8根、12根小棒的1/4放在一起,通过寻找各自的1/4的数量,让学生自己发现,质疑,并解释得出: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量与单位“1”取的数量有关。
我还将求取的小棒是所有小棒的几分之几和具体的根数两类问题放在一起,进一步巩固对分数意义的认识,为后续学生能分辨求分率与求具体量的区别做准备。
利用这三次活动,教师营造一个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放手去对比,去发现、使之承载的知识内涵也引向了更丰富的境地,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不断激起认知冲突,使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水到渠成。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
(三)一切为了学生——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升
板书设计中我把分数意义,包括分数各部分名称板书出来,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样简单的概念,分数各部分名称三年级学生已经,有必要花这么多时间写出来吗,况且教师的也不漂亮。可是这样使概念的完善过程呈现出来,而分数各部分名称重点是将分数的各部分内容与分数的意义进行建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包括分数单位,明确一节课学习内容,都是帮助中下学生理解、记忆。最后的拓展练习,选择了学生喜欢的话题并将分数置身于学校社团的大背景中,搭建了研究平台,多元的理解并延伸了分数的意义,使不同层次学生对新知有不同层次的建构,感悟到分数的现实价值。
(四)高度尊重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轻负高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的双赢,学生学得非常愉快轻松,当堂课内容能及时巩固,教师及时批改纠正。课上学生能完成书上的习题,并且教师高度尊重学生通过自我批改,快速达成。有人担心学生批改真实吗?基于生本的理念,批改这一教学环节也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其次学生在作业时,我“一支随身笔”,学生随做我随改,进行巡视式批改,学生的情况早在我心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便于及时纠错。通过练习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将促进学生继续探索数学的内驱力。学生对数学学科有兴趣,乐于数学学习,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那么对他们而言就没有负担。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轻负高质。
以上是我通过《分数的意义》这堂课,诠释自己对轻负高质理解。我们积极探索试图发挥出教育的最大功效,做到减轻学生的负担,使每一位学生和谐、个性、全面地发展。最后用我校校训来结束我的发言:提供最好而可行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四篇:特色培训3:落实以学定教_构建高效课堂
项目名称:以学定教--促进有效学习专题名称:落实以学定教,构建高效课堂
主讲人:章志林
学习地点:多媒体教室
学习时间:2014.4.18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初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可惜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课堂教学改革改来改去始终没有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或者即使在理论上提出了“双主”观点(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又难以落实,课堂教学改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著名课改专家、《中国教师报》总编助理、中国名校共同体秘书长李炳亭的“高效课堂”报告,使我受到强烈的刺激和震撼,李教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深恶痛绝,提出了要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师中心”为“生中心”。我认为要实现这一转变,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以学定教”原则,根据学情准确把握课堂的教学策略、教学结构及方式方法,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学定教”,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答案应该是:学情决定教情,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高效课堂上,“以学定教”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原则。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为依据,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要求,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的内容和进程,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成功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成功的学习。那么,高效课堂实验验中如何落实“以学定教”原则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学情调查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
进行学情调查,是教师合理确定教学起点,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条件。教师进行课前学情调查务必要弄明白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课堂上的学情调查,按照目前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要进行三次关键性的调查:一是在学生独学时的检查;二是在组内小展示时的检查;三查是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的检查。独学时的检查: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C层次学生(即潜能生)。是否需要检查或者检查哪些内容和哪些学生,可依照上节课学案整理过程中和达标测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或学习组长反馈上来的情况而定。检查最好以爬黑板方式进行。小展示时的检查: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的检查:教师要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在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做好记录,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只有做好课前及课堂上的学情调查,才能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导学案、安排教学流程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等等,使教学有的放矢。
(二)导学案是落实以学定教的抓手。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实验的工具,它被誉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航仪。一份好的导学案可以同时实现导、学、练、测、评、思(反思)、纠(纠错)等功能。正是有了导学案,才使得教师的指导前置,学生的学习前置,学习的问题前置,问题的解决方案前置。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是有效的,乃至是高效的。导学案的设计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应该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导学案从内容上说突出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它一般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内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质疑问难、达标检测、学习小结这几部分。从方法上说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辅之以教师指导、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具体的学习方式有: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模仿学习、自主练习、实践操作、合作探究、指导学习、引导学习、归纳总结。第一,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一般地,难度较大的可选用指导、引导、合作的学习方式。第二,根据学习内容特点进行选择。概念形成和性质定理探究一般选择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技能方法学习、综合复习一般选择引导、指导学习,然后模仿学习、自主练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第三,根据学习内容的呈现阶段进行适当地选择。一般地,第一个环节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或旧知相联系,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注意,采取自主阅读的方式进行;第二环节一般是例题示范、原理探究、方法归纳等其中内容,采取的学习方式可选择:指导学习、引导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第三、四环节内容一般是巩固训练、变式训练、方法形成,可选择“模仿学习、实践操作、合作探究、自主练习”;最后一个环节为归纳总结。
基于学情设计的导学案优化了教学过程,减少了无效或低效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同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模式是落实以学定教的保证。
高效课堂的一般模式为:10+30;分为三个环节:预习指导+合作交流+达标测评。
在4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占用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课堂上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高效课堂倡导的合作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以独学(自学)、对学(同质对子合作)、“群学”(小组学习)形式实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5分钟为当堂达标测评时间。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特点:①预习(或自学)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②“先学后交,当堂达标”。“先学后交”与“先学后教”音同字不同,“交”是更宽泛的“教”,体现了合作学习、交流学习、交叉学习。③目标性、目的性强。有预设目标,有预习提纲。体现了目标教学的精髓。④课堂评价直接实际,导向明确 用学生每节课参与的人次数(参与度)来评价本节课!⑤学生建立“一帮一”学习制度。共同捆绑记分!形成“共同体”!考试时看二人的平均分,组与组之间看小组平均分,有效的缩小好学生、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调动他们积极性。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角色转变:①黑板是学生的,甚至地板也是学生的(大片大片地写出来交流);讲台是学生的,甚至整个讲解过程都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初始权是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发现权是学生的。②营造真正“三动”的课堂:动脑(预习阶段)、动手(展示阶段)、动口(交流阶段)。③真正落实“三讲三不讲”。④教师:“退居二线”——纠偏、点评、总结、释难。
高效课堂模式是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按照如上模式操作,就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变革,突出课堂教学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实现以学定教。
(四)课堂评价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动力。
高效课堂被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其评价与传统课堂教学的评价迥然不同,如杜郎口中学根据教学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变革课堂评价标准。对教师工作的评价,除了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定外,更多的是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教师的工作状况与教学水平。其中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最具特点和创新性,并在教改实践中不断地丰富与发展。
高效课堂的评价立足于学生,核心是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和目标的达成度。特别是对学生个体的管理转向对学习小组的管理。小组评价要看“三度”:互动的温度、拓展的宽度、生成的高度。所谓互动温度,是指学习氛围和学习状态,要高度重视“温度”,人声鼎沸、吵翻天才体现出“狂欢”意味。所谓拓展宽度,是指知识点与点的黏连,条与条的钩挂,块与块的整合,类似滚雪球,越滚越大、越连越宽。生成什么样的高度?要坚决摒弃单纯的知识性学习,从三维的角度去考评价值性。教师的指导也不能忽视。观察教师是否按导学案上课,是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及自我管理,做到没经过学生认真自学的不讲解,没经过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不交流探究,没发现学生思维困惑点和障碍点的不讲解。还要评价学习方法指导,关注学习过程。看教师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课堂评价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了学生的发展,自然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都提高了,课堂就自然是高效的了。
总之,只有坚持“以学定教”原则,才能构建
高效课堂,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
【摘 要】在新课改“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宗旨下,科学教师必须在教育理念上,教师定位中,以及教学态度上做出相应的改变。
【关键词】以学定教;教育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很多老师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课改后,广大的一线教师,都在努力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课堂教学的现状已经明显改观,教师们也都在为了适应而努力改变着。
一、教学理念上的改变
传统教学的理念在许多方面都与“以学定教”的宗旨背道而驰,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必须在教学理念上做出一定的改变。
1.备课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科学教师在备课时,往往狠抓知识链,强调灌输大于学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以学定教”这种理念的倡导下,我们应当及时地做出改变。
备课应该以学生为主题,在考虑学生学情、学生认知基础,以及学习的知识结构上,针对性地将课程的重难点进行突破。做到深入浅出,而不是将备课的环节进行僵硬化,无法有效地实行课堂机变。
实验课更是如此,科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授课前,必须做到三备,备教材、备学情、备学生。科学实验教材的比起其他科目显得更为细腻,所以需要教师充分吃透,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地展现。
2.上课理念的改变
大部分教师对于上课理念的定位都不相同。只是教师们在定位精彩课堂的理念上,往往只定位于自己的教,而没有顾及或者很少注意到学生的学上面。
新的上课理念对科学教师自身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求教师吃透传统教材,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在课堂上提出带有引导性的问题。努力争取一个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尽量减少无效问答或者讲解的时间。
教学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上课理念的改变恰好就是让教师从解决问题的主导人变成引导人,而学生变成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导者。
3.教后反思的改变
无论任何教师,教授任何一节课都会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但是这些东西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化,传统教师们往往很少及时地进行反思。
为了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及时抓住课后的灵感,争取每课必有一心得。
比起其他科目来,科学这门学科涉猎广泛,教师得到的教育心得也更多。如果没有及时地进行反思,教师的收获将少之又少。甚至在长时间不反思的情况下,教师的教育理念变得僵化,会变得固执。曾经有位教师说过:“在课堂教学中,与科学无关的我们不讲,学生已经学过的我们也不讲,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我们也不讲。”他的出发点是将繁冗的课堂变得简练。一节课只需要抓住一个重点即可,学生学得轻松,教师讲得轻松。该教师也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
但是,这种理念有时候也会适得其反,近年来的科学考题往往集中在生活中,这不仅要求学生深知科学书本中的内容,同时还要学会将知识迁移,返还到生活中来。若是科学教师没有在教育心得上做出改变,没有及时地更新着自己的教育理念,终究会被淘汰。
4.课堂评价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课堂评价,总是把焦点集中在教师身上,将一节课的精彩程度聚焦在精彩程度上。但是这样却往往忽视了学生到底懂了没有,额外的收获有多少。
虽然这样的改变很难,学生学习的成果也不是一下子就能体现出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多关注、多照顾等方式去了解。
课堂评价的改变,带来的肯定是一系列的变化,或许有着这方面或者那方面的困难,但是我们应当鼓起勇气,勇敢地去面对。
二、教师自身定位的改变
为了适应“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对于自身的定位必须做出及时地改变。
1.课堂上教师角色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握着知识,主宰着课堂,所谓的教学就是将自己拥有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在新理念的倡导下,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从课堂的权威形象逐渐转变成知识的引导者。
不少教师都会有些困惑,若是做出这样的改变,课程还怎么教,课堂不是乱了吗,纪律该怎么管。
其实,很多教师误解了这个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不是要求放松课堂,而是放低教师权威的姿态。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将自己和学生划上等号,成为和他们平等的,能够探讨问题的角色。
但是,所有的改变都将会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们能够耐心的,积极的去探索,教育这条道路是一条崎岖而又漫长的道路,每个人的成功也都是难以复制的,作为一个科学教师更应该积极去思考和探究,勇敢地在这条道路上摸索,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领者。
2.课外教师形象的改变
对于自身定位的改变,不单单只在课堂上。教师更应该注意自己在课后的形象。
在新理念的倡导下,想要凸显出学生的“学”为主。必须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理解学生,才能应对万变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后,应该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甚至还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探讨生活、兴趣。
但是,这种改变带来的效果往往是双面的,教师必须在心里量好一个度,在合适的范围内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引导者。
作为科学教师的我们,也可以在课下和学生探讨生活中的种种科学现象,充分发挥出科学教师忠于探索、研究的形象。
三、教育态度上的改变
教师的态度不仅仅包括课堂上的教学习惯等,还包括教师对待自身、教师对待工作、教师对待他人等方面。
1.教师对待自身态度的改变
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发展和自身的身心健康。教育是一份漫长的,久远的,持续性的事业。百年大计不可一蹴而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正视自身的发展。积极地响应各种教育活动,时刻让自己充电,保持着知识的前沿性。以科学教师为例,经常参见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在课堂教育上会变得更灵活,也更具前瞻性。很多教师在参加各种交流会后,总是迫不及待地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实验方法借用过来,时刻让自己和前沿同步。对于那些和书本上不一样的实验时,学生也会变得更加有兴趣,注意力更加集中,更能发挥着主观能动性。
另外,教师必须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身体健康让教师能够持续的工作,心里健康更是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的基础。具备这些素质后,才能为“以学定教”这个理念奠下基础。
2.教师对工作态度的转变
在工作态度方面,要求任何教师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教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不仅仅是我做到了而已,她是关系着千万人的,关系着祖国未来的一份事业。
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用最崇高的热情去面对她,去接待她。
3.教育工作者间必须有着优良的合作态度
任何学科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任何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劣,教师的团队应当是一个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团队,教师有着良好的教育合作意识。
作为科学教师更是如此。科学学科涉及的范围广,涉及到的课程繁杂,不但与数学语文相交叉,也与社会政治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很多时候,科学教师不能单独解决问题时,可以向其他科目教师进行求助,这种方式不但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合作。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时刻保持着高度的热情,投入到教育这一份事业中去。
4.对待学生态度的转变
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尊重和赞赏每一位学生。将平等的对话,贯彻到每一位学生中去,只有这样才是取得最大成效的保障;教师还必须积极热情帮助和引导有困难的学生,真正做到不抛弃、不放弃,永远坚定自己的信念。
四、结语
教育是一份长久的事业,教育理念是教育的血液,身在一线的各位教师,必须时刻保持着血液的更新,做出相应的改变,让先进的教育理念犹如血液一般,在教育的事业中转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