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黄埔军魂》观后感大全
编辑:雨后彩虹 识别码:16-724180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30 20:52: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黄埔军魂》观后感大全

黄埔军魂观后感

10月2日,大家集体观看了《黄埔军魂》这一部电影。这部电影主要描述的是子描述“永远的连长”官校教官江支森,不求名不求利,一心只想春风化雨,教导出一批批未来的优秀军官供献给国家,虽然一开始学生都不谅解他的作法,但在与他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慢慢的了解他严格的背后,是一颗关怀学生的心。后来他结婚了,仍然与夫人一同将所以心力放在学生身上,即使家里经济困难,也从不对学生吝惜。他一次次的放弃升迁的机会,只为了跟学生在一起,即始后来学生成为他的长官,他也遵守军人的本份来服从,一直到他退休为止

这部片子可分两个时代,前半部约在民国四十年代(1950),江支森教官正值年轻,让人觉得铁血无情,军人的威严与个性在此表露无疑,但私底下却默默的关心学生的生活,虽然生活清苦,但把钱都花在照顾学生身上,原是胆小的学生刘志良,在江支森的教导下自觉锻炼自己,得知母亲病逝,却因在校组织同乐会,不能回家送终,在晚会上演唱悼念慈母一曲,声泪俱下,感动了全校师生。后半段,到了民国六十年代(1970)江支森教官一直放弃升迁的机会,因此都还只是营长而已,虽然他的学生都已经是两颗星回来当校长了。这个时候,时代风气有很大的变化,但他仍然坚持以不变的教育方法教导一代又一代的官校生们,而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也不断被他的理念所影响,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面对新一代的官校生,那种思想上与理念上的冲突,但不变的是他对学生的关怀。退休的教官,离开住了三十多年的宿舍,只有几包简单的行李而已,而校长带着全校的师生欢送他,而老教官终于感动得流下忍了三十多年的泪水,简直就是催人泪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金门炮战的那段描述,当徐将军的吉普车被冲天的火光所吞没,当年轻黄埔男儿从昏迷中醒来说出的第一句是“我们打赢了”,当江支森闻听自己从前的学生已经喋血疆场,无论是海峡此岸还是彼岸,一定都会为之动容。面对着有血有肉的感动,政治显得如此苍白,我只看到了豪壮的军魂、刚烈的坚贞。浸染了鲜血的战争不再是几个年份几个名词几句干瘪的历史评价,而是一群群热血儿男的慷慨携干将、是无数勇士健儿的置生死于度外、是国家干城革命先锋的前仆后继奋不顾身、是多少百姓的魂牵心系箪食壶浆。一个高大的形象背后,往往有一个了不起的家庭。江支森的爱人,同学们的“师母”、“奶奶”,昔日的“女青年工作大队之花”,以另一种方式的大爱,赢得的同学们的爱戴和尊敬,“贤慧”还是“女德”都远远不足以形容她,这位性格温柔的女子,若没有一腔赤子之情,又如何能够三十年如一日地爱护着一代代的黄埔健儿?

联想到自己,作为一名学生,现在也有老师时刻严格要求着,以前我一直不是很理解他们,但看完这部片子后,我想我以后能够理解老师们的意图了,他们也是为我们好,为了我们能够成才。

第二篇:黄埔军魂-超越自我

黄埔军魂-超越自我清幽的护城河,低垂的杨柳,忙碌的人群。这是深圳永不褪色的主题,这是我心中蓬勃生机与积极活力的写生,只为那俏皮的河风,肆无忌惮地钻入我衣角,尽其所能地挖掘着心底深埋已久的对于生活的丝丝情趣以及对美的不竭追求!易站是深圳璀璨的明珠,而这次的黄埔军校拓展,使易站注入黄埔的军魂,成就中国的第一。

2014年5月21日,难忘的一天,深刻的一天——黄埔军校拓展训练。真正感悟团队的力量。为期六天的拓展训练,我们学到在其他地方学不到的知识。学到的多,懂得的人生哲理也终生受用。感谢易站公司给我提供了这样学习的场所、锻炼自我及超越自我的舞台。第一,提高了自我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第二是培养了同事们之间的感情,使我们之间更加团结。

来到黄埔拓展基地,放眼望去是庄严与隆重,顿时心里就紧张起来,看来真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有些人胆小,但不是弱点,每个人在出生的那一刻,已经与恐惧沾上边,恐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呢!不要因恐惧而烦恼不安,是恐惧让我们产生思想,近而有了行动。这种挑战已经开始了,不能因为怕而放弃。

军姿军容的训练让我们重新温习了以往所有军训的训练成果。队名、队歌、口号、队形以及队伍logo的设定,锻炼了大家的创新思维,也锻炼了大家的团队意识。

信任背摔游戏。“准备好了么”,“准备好了”,“我要倒了”,“你倒吧,我们接着你”。随着口号,我的身体做了一个自由落体的动作。在同事们的高呼声中,我飘然而下,强有力的胳膊,雄壮高昂的口号,让我抱胸、闭眼、向后勇敢地平躺而下。这是同事之间的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是相互的,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做出这种大胆的动作,把最坏的结果留给自己,把最安全的信任推给对方。这种信任来不得半点虚假,甚至一点点的心存疑虑,都会下意识的由动作表现出来,结果就是给保护你的人、信任你的人造成更重的负担甚至是伤害。由心里开始,才是真正的信任。

快速拍数游戏、南水北调游戏、盲人方正游戏、挑战150秒、宇宙黑洞游戏等等游戏都是是对团队领导人的考验,也是对团队战略规划、执行力以及责任承担力的严格考验。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奖励,也有俯卧撑惩罚;有掌声,同时也有眼泪。失败,不是一个人或是两个人的错,而是整个团队的错,我相信,这次血的教训足以让人铭记自己的不足。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足的提前显露将使工作进程又少了一不安因素,失败是成功之母,我相信大家会改进自己的不足而工作更为认真与努力。成功,也不是一个人的成就。是团队的荣誉,是领导的能力,是易站人的荣誉。

这些不同寻常的项目,让我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是“滴水穿石”、“众志成城” 的伟大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知道了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有目标、计划和信心!我们的潜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易站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接下来的培训更是给我们易站人最大的精神滋润。《假如生命只剩最后一天》让我们知道健康是多么的重要;《像军人一样完成任务》学习军人的纪律,学习军人的执行力;《请给我结果》一切看重结果,用结果说话,看重结果;《感恩》心怀感恩,用心去回报给予我们生命的母亲,去回报我们的家人和朋友,去回报给予我舞台的易站。

六天的黄埔拓展训练结束了,我无比快乐——因为拓展训练所给予我们的启发和经验是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我们增强了自信心,磨练了战胜困难的毅力,我们超越了自己,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增进了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随着易站的不断壮大与发展,我们也面临着一个更加高标准、严要求的严峻形势。在工作中如何能够不断的发现问题并改善问题,如何能够更好的提高部门与自身的工作效率,如何能够更好地完善现有的工作流程、工作方式及配合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这些都是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倍努力及奋斗的目标!

感动仍在回味,震撼还在继续!在此,我真心的感谢易站组织这次黄埔拓展活动, 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也感谢我们的队友给我们彼此的支持和信任。衷心祝愿易站公司的眀天更辉煌、更美好!

第三篇:电影《黄埔军魂》看后感

电影《黄埔军魂》观后感

在看《黄埔军魂》这部电影之前,作为一名军校学员,我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作为一所军事院校,黄埔军校在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将帅辈出,扬名海外靠的是什么。直到看完《黄埔军魂》,我似乎找到了一丝答案。黄埔军校之所以能在现如今都享有盛誉,靠的正是一代又一代的黄埔学子的无私付出,靠的是一代又一代黄埔人所创立的“黄埔军魂”。

《黄埔军魂》中讲述的是“永远的连长”军校教官江之森,不求名不求利,一心只想春風化雨,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军官贡献给国家的感人事迹。虽然一开始,学生们并不理解他的做法,但他一直都坚持自己的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始终把国家的未来放在心上。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慢慢的大家也开始理解他的严格背后,是一颗关爱学生的心。他结婚以后,仍然与妻子一起将所有心力放在学生身上,即使在家庭经济困难时期,也从不对学生吝啬。他一次又一次放弃升迁的机会,只为了能继续留在黄埔,继续与他的学生在一起。正是由于他的平时的严格管理,他的学生在战场上都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桃李满天下的他依旧遵守军人的本分,一心培养下一代军官。

作为一名军人,主人公江之森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作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他做到了“服务人民,报效国家”;作为一名教员,他做到了“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作为一个丈夫,他做到了“坦诚相待,相敬如宾”。从他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从男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那种刚毅。从他的身上,我们也看见了一个军人所付出后的价值。

电影里面还穿插了许多对军校生活的描写,从他们的身上也看见了许多我们的影子。来军校之前,很多人是那样自私、蛮横、充满个性,有时候还很无赖。可是经过军校生活的磨练,每个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变得热血,变得充满责任感。正是因为他们在军校的刻苦训练,才有了他们后来战场上的英勇善战,才有了他们后来的保卫国家。军人因为战争而存在,军人必须时时刻刻准备战争。作为一名共和国未来的指挥军官,我们身上承载着祖国和人民的对我们的殷切期望,而在军校的一段时间,我们所取得的成绩,直接决定着我们将来所具有的能量。平时不流汗,战时就可能为此而流血了。所以,我们必须好好珍惜在校的这一段时光,努力学习各种本领,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祖国的明天。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作为我们的教官,我们走向军人生涯的领路人,他们的良苦用心。我们更要理解他们平时对我们的严格要求,正是因为有他们的辛勤付出,才会有我们未来在战场上的运筹帷幄。他们为了培养合格的军人,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把所有的爱倾注给学生,无怨无悔的把自己奉献给自己的国家。俗话说,世界上最美的两个职业是“军人”和“老师”,而我们的教官正是这两个职业的统一体,为了国家的强盛,军队的发展,默默的燃烧着自己,默默的奉献着自己。同样在影片中感受很深的是,一代又一代黄埔学子对母校所具有的深秋的爱,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努力,黄埔才能走到今天这种地步。作为一名军校学员,我们的母校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们也有责任,有义务去为了我们的母校的发展作出努力,这样我们的母校才会有未来。

作为一名军人,作为一名共和国未来的指挥军官,我们必须牢记祖国所赋予给我们的神圣使命,谨遵先辈们对我们的教诲,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努力,不断提高,为了母校的未来,为了军队的发展,为了祖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第四篇:黄埔军魂共写民族抗战史国共合作再创历史新格局

黄埔军魂共写民族抗战史国共合作再创历史新格局

------------------

时间:2008-06-25 14:34来源:黄埔同学会网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见了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两党主要领导人的会见,标志着两党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体现了两党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决心和诚意,也标志着我国海峡两岸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连战着重强调,不能只从“五十年前甚至于六十年前国共之间的关系、思维、格局来思考这个问题,来评断”这次的“访问”,因为,他觉得“我们已经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己经远远超越了那个格局”,但是,正如他在与胡锦涛会见时说的那样,这毕竟没能淡化他在紫金山孙中山先生墓前的那种复杂、感伤的心情——这里,作为一个政党的主席,似乎不能说没有他对国民党失去执政地位的反思,和国民党对未来的担忧。

人们在关注这次历史性会见的同时,当然也会不断地引发对历史的回忆:在中国现代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曾肩负过民族的希望,都曾感受过民族的耻辱。为民族的希望奋斗,为民族的耻辱抗争,这既可以说是中国国民党的发展史,更应当说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现今的格局,既是历史选择的,也是历史造就的。但是,如果我们不用“感伤”的心情去回顾历史,那么,虽然国共两党的冲突多于合作,但是,仅仅在那个时代的关键时刻的两次合作,似乎就己经划定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走向,为中华民族在国际社会开创了新格局。我们应当正视这段历史,包涵着更多的开创未来的机遇。

80年前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两党不但共同担当起近代中国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任务,而且共同筹建革命的军事武装,建立起自己培养革命军事干部的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在黄埔军校的建校典礼上,孙中山先生说:“革命事业就是要爱国,就是要救国救民,我要求诸君,从今天起,共同来担负这种责任。”这就是黄埔军校的爱国和革命的精神,成为黄埔军校的建校方针和治军灵魂。因为有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力量的共同努力,军校一经建立,就成为当时的革命摇篮。通过共产国际的参与和资助,军校培养了一批批国民革命军的指挥员、战斗员,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分别成为共产党和国民党中的高级领导人或军事将领。

从一九二四年六月军校第一期开学,到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军校校长蒋介石先生发动反共的政变之前,应当说是黄埔军校最辉煌的时期。军校师生东平西讨,南征北战,包括平定商团叛乱,第一次东征,平定滇系军阀杨希闵和桂系军阀刘震寰,参加“六·二三”反帝斗争,拥护省港大罢工,支援农民运动,第二次东征和南征,出师北伐,创造出令中外反动势力震惊的辉煌战果。他们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用鲜血和生命锻铸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这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共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这是一段为国家和民族立下了不朽功勋的历史,为反封建、反军阀的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辉煌历史,更是国共合作的伟大成果。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由此开始了创建人民军队的探索,直至现在,她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正规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它的许多高级将领,就是当年黄埔军校的学生。毛泽东后来在抗战时期曾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昔

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这几乎是人们所熟知的。

在全国政协和“黄埔军校同学会”的相关刊物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几组统计数字:从1924年创办,到1949年蒋介石先生败退台湾,黄埔军校共招收学生二十三期,前六期为“正宗”的黄埔时期(即在广东黄埔原址的军校),毕业生共八千一百零七人;后十七期先后在南京、成都等地开办,毕业生共约二万五千人;再加上各分校,黄埔军校总共约有毕业生三万余人。黄埔师生经过北伐战争、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战争,出现了一大批高级将领,成为国共两党军队的骨干力量。国民党方面,仅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就有近四十人;在中将中,担任过集团军总司令、兵团司令以上职务的有五十余人。共产党方面,人民解放军十位元帅中,林彪、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五人出自黄埔;十名大将中,黄埔出身的占三位:五十七名上将中,有黄埔师生八人;此外,在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中,担任正军职以上领导职务的也有近四十人(引自:《百年黄埔》,作者张志东。引文略有修改)。

在国共两党中,许多黄埔第1期生后来都担任了重要职务,徐向前、陈赓、周士第、阎揆要、曾希圣、左权、李之龙、许继慎等等,都成为中共历史上著名领导人;此外陈明仁、侯镜如、廖运泽、李奇中、郑洞国、胡宗南、冷欣、曾扩晴、杜聿明、王敬久、王叔铭、桂永清、李仙洲等黄埔第1期生则成为国民党阵营的高级将领。

1924年8月1日,黄埔军校第2期生499人入校学习,至1925年9月共有450人毕业。卢德铭、周逸群、吴兆生、张堂坤、陈奇、唐克、宛旦平、古宜权、李劳工、覃异之、聂绀弩、吴振民以及郑介民、余洒度、姚中英等都是黄埔军校第2期学生。

1924年11月20日,由黄埔军校师生组成的教导一团正式成立,何应钦任团长,王登云任党代表,辖沈应时、刘峙、王俊3个营;12月26日,又成立了教导二团,王柏龄任团长,辖顾祝同、刘尧宸、金佛庄3个营,黄埔第1期生陈赓、陈明仁、刘畴西、侯镜如、关麟征等均在教导团担任连级军官。这支部队就参加过东征以及讨伐滇系军阀杨希闵和桂系军阀刘震寰的叛乱,1925年8月,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介石担任军长,周恩来任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4年12月12日,黄埔军校第3期生1233人进校学习,至1926年1月共毕业1224人。曾泽生担任第3期学生区队长,张治中任第3期学生队总队长;此外康泽、刘安琪、王耀武、戴安澜、方先觉等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也是黄埔第3期毕业生。

在黄埔军校中,国民党和共产党的高层领导人都曾分别担任过领导工作,如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教授部副主任叶剑英,政治教官有恽代英、肖楚女、聂荣臻、高语罕、张秋人、于树德等,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国共两党领导人、著名活动家、社会名流不少人如毛泽东、刘少奇、苏兆征、吴玉章、张太雷、宋庆龄、何香凝、胡汉民、谭延恺等,都曾到黄埔军校授课和演讲。“要革命,到黄埔”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口号。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刘少奇的弟弟刘子奇、周恩来的弟弟周恩寿等,先后到黄埔军校,或学习,或工作。

如众所周知的历史遗憾就是,黄埔军校的蒋校长发动了反共军事政变,造成了国共分裂,使这些领导人才和军事人才分别集合于左右不同的阵营,夕日的同学竟成内战中的对手,“兄弟阋于墙”,开始了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同室操戈的悲剧。虽然不少黄埔军校的优秀学生死于当年“蒋校长”的刀下,但是,仍然有许多当年黄埔军校的优秀学生追随着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斗争,成为革命军队中的优秀军事将领。

古语所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应当说,二十世纪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悲惨处境,迫使中华民族必须选择“外御其辱”,团结抗战,在共同的战斗中才能赢得全民族的解放。中国共产党人以其无私的胆识和睿智的领导,担当起全面抗战、共同御辱的历史责任,毅然倡导国共再次合作,筑成全民抗战的中坚。在国民党的一方,那些曾经领悟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培育的军事将领,不甘屈辱,不能接受“蒋校长”所谓“先安内而后攘外”的“曲线救国”方针,多次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高举义旗,奋起抗战。

“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黄埔精神”,鼓舞着一批批黄埔健儿肩负起保卫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一批批黄埔将士祭刀请缨,血洒疆场。在上海闸北,在古北口,在两广,在察哈尔,在卢沟桥,总之,从日本法西斯发动“九·一八”事变以后,全民抗战的怒火在全国各地燃烧起来,是“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在国民党内揭起抗战义旗,响应共产党全民抗战的主张。

1932年1月28日,日军驻上海的部队分3路向我驻沪部队发起攻击,国民党第19路军只身抵抗,各级指战员奋不顾身,牺牲惨重。出身黄埔教官的张治中将军主动出绾兵符,带兵杀敌。2月26日,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从南京开赴上海参战,黄埔将士再显英勇。庙行之战,歼敌3000多人。这是第一次淞沪战役对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有力打击,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抗击日寇的勇气。

1933年3月,日军先头部队由东北长驱直入,一直深入到热河境内的长城脚下。古北口守城官兵奋起抵抗。蒋介石迫于战局和舆论压力,急调中央军增援长城前线。先后奉调的第十七军三个师,军官几乎全是黄埔生。第二师师长董杰、旅长郑洞国,第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副师长杜聿明,第八十一师师长刘戡,全是黄埔一期生。黄埔名将戴安澜、王润波、郑庭笈、覃异之、罗奇等人,都参加了这次战役。这三个师在长城一线,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激战了两个月,古北口一带几乎所有的高地都化为焦土,一百七十多名黄埔健儿,献身于长城脚下。

国共合作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敌后武装力量,蒋介石指挥的国民军在正面战场,开始了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全国各地燃起了抗战的烽火。平型关战役、淞沪保卫战、台儿庄大战、昆仑关争夺战,以及在印缅战场上的中国远征军,展开了历史上空前惨烈的战斗,黄埔健儿与其他爱国将士一道狠狠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嚣张气焰。1937年9月25日,黄埔军校四期生林彪指挥的八路军115师首战日寇于平型关告捷,从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黄埔军校一期生杜聿明在广西昆仑关也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战役。他们都创下了战争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平型关和昆仑关都是进攻战。林彪是占据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在战略战术上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杜聿明是仰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有利地形,实打实硬碰硬地攻坚。昆仑关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自武汉失守以来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中国军队共毙伤日军8100余人,中国军队阵亡27041余人。林彪指挥的是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115师;杜聿明带领的是中国惟一机械化军第五军。对手同是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师团。林彪打的是二十一旅团辎重队和后卫部队;杜聿明攻击的是十二旅团主力。平型关歼敌一千余人,昆仑关歼敌四千余人,旅团长也被击毙。昆仑关之战使杜聿明威名大震;平型关大捷是在中国军队不得己节节败退时响起的春雷,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从总参谋长到旅、团长,从各军区司令到分区指战员,有许多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如叶剑英、林彪、徐向前、聂荣臻、陈毅、王世英、周士第、项英、袁国平、许光达、宋时轮、陈赓、程子华、陶铸等。他们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的指战员,配合正面战场作战,长期活跃在华北、中南和东北敌后,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成为中国敌后抗战中坚。左权就是黄埔出身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敌后战场的战斗中壮烈献身的将军。“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黄埔精神”,鼓舞着一批批黄埔健儿肩负起捍卫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在中华民族的危亡时刻,他们为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血洒疆场,彪炳史册,用自己的智勇和身躯,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要在几个月之内灭亡中国的妄想。

这一段历史,既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战斗史,更是国共合作中的黄埔健儿的光荣史、成功史。

反观中国从1924年一直到1950年的现代史,黄埔军人之间或敌或友,时分时合。北伐战争,黄埔健儿一马当先,出师一年就席卷东南诸省,汀泗桥畔、贺胜桥边,躺下了数不清的黄埔健儿的尸骨。北伐功成、全国统一在望之际,革命队伍内部却遭受“清党反共”、最终国共分裂的打击;为此十年内战,夕日同窗为各自的主义对阵沙场。八年抗战,大敌当前,黄埔师生抛开恩怨,在中华民族的危亡时刻,为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再度携手拼搏。再后来的三年内战,正义之声唤醒了重又迷惘的众多“蒋校长”的学生,同窗之谊引导他们放弃内战的枪炮;“蒋校长”偏安一隅,但是他到底还没有忘记孙中山先生的生前志向,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凡是爱国的中国人,都应该为祖国统一而努力奋斗。”创立黄埔军校的初衷,便是建立革命的军队,用革命的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实现祖国的统一。随着新中国建立,黄埔学子本该天下一家,却被一道海峡隔离。同一所学校的同学情谊,被人为的反复破裂和弥缝,折射出的,却是在一个社会革命时代中的动荡,和国家被分割、同胞被拆散所经历的巨大伤痛。这段历史应当划上一个句号了。

从黄埔军校“蒋介石校长”偏安祖国宝岛台湾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为台湾与大陆实现和平统一,海内外黄埔校友从没有停止过奔走呼号。这种呼号没有付诸东流,终于促进了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到大陆的参观访问,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连战和宋楚瑜都感触颇多,因为,当今也正如连战所言,比之“五十年前甚至于六十年前国共之间的关系、思维、格局”,毕竟“己经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已经远远超越了那个格局”,然而重要的是,这一步“相逢一笑泯恩仇”,不但了却了历史的恩怨,更打乱了陈水扁当局的“台独”步伐。如今,祖国统一的事业任重而道远,黄埔校友和黄埔精神正是更为可贵之时。当年国共合作,凭着那股“爱国、革命”的精神,我们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当代国共再度联手,发扬黄埔精神,也一样会打败狐假虎威的一小撮“台独”势力!

李赣骝 全国政协常委、原民革中央副主席

第五篇:爱国爱党电影《黄埔军人》观后感

《黄埔军人》观后感

2015年5月29日,在工会的组织下,我们到文化艺术中心观看了爱国教育影片《黄埔军人》。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支持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有评论说:人类军事史上,很少有一个军校像黄埔军校那样,在如此短的时刻中,却那么大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到解放战争,黄埔军校的师生都是双方历史的主角。

影片中,宋岩与姜汉在开往军校的船上邂逅并因志气相投结为挚友。姜汉在宋岩的协助下,如愿入校。他们的生活、训练、思想、感情、战斗、乃至决裂也由此展开,在此期间,黄埔学生们目睹了蒋介石从受孙中山的器重到独揽大权的过程:出任校长,第二次政治婚姻,东征,大义灭亲,工于心计排除异己,北伐„„同时,26岁的周恩来取代原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就职,其才华横溢,胸怀天下,更吸引不少军人追随加入共产党。而后,两名男主角勇敢地加入东征军,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民。

坚定共产主义的道路的姜汉,作为敢死队先锋英勇善战、身负重伤,而轻伤的宋岩则在国民党中仕途飞黄、腾达可期,两人都爱慕革命女青年虹云,虹云则选择了共产主义的信仰,选择姜汉作为自己的灵魂伴侣。

影片塑造的两个男主角正是当时爱国青年的缩影,不论他们后来成长为共产党的将领还是国民党的官员,都曾是胸怀报国理想的精英青年,他们曾一同生活、领悟、训练,一同成长,却又因不一样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

影片中着墨甚多的“煤是白的”的情节,引发了我的思考。首先,宋岩最初是有自己的原则和是非观念的,即便长官气急败坏,校长站立一侧,他也无法说出颠倒黑白的结论。不吃不喝罚跪一夜后,宋岩对好友发牢骚说:“我算是明白了„„当官的说什么就是什么”,此刻的宋岩,仍然保持自我意识的独立,能认识到这长官教导方式不合理、惩罚也不过是维护颜面,并非出于真理。然而,当校长满意于他一夜的服从,又因需要树立典范而提拔宋岩之后,宋岩所有的不满和思辨立刻转换成欢欣鼓舞的顺服。对地位、对自我利益的向往取代了对真理的追求。

其次是关于“服从”的思考,诚然,军人以服从为第一天职,若每个人都因为个人判断与长官不符合而不执行命令,则整个团队必然失败。但一个组织的整体价值观决定了它最终是否能走向成功,决定了它的指示是否值得誓死效命。通过“煤是白的”的极端荒诞的说法、粗暴的奖惩来灌输“服从”意识,这显然违背人性。结合影片后段交代的上级要求宋岩罔顾平民百姓生命而撤退的指示,以及国民党史上种种放弃抵抗、残忍内战的指示,都说明这个政党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祉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们了解黄埔军校的辉煌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回顾了先烈事迹,领悟爱国主义精神的宗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尽管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应当居安思危,不断努力,不断拼搏,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埔军魂》观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