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编辑:寂夜思潮 识别码:17-783471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04 23:51:3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辽 东 学 院 本 科 课 程 实 训

建 筑 施 工 技 术 实 训 报 告

学 生 姓 名:王先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专业:工程造价班级:B1209学号:1413120923指 导 教 师:陈宇超完 成 日 期:2014/5/18辽东学院

帆船酒店土方和桩基础工程施工

摘要:帆船酒店的工程花了5年的时间,其中2年半时间在阿拉伯海填出人造岛作为酒店的地基,为了防止海浪对岛的破坏,在岛的外围放置一层特制的混凝土空心砌块,他们如海绵一般,海水打过来时,会在砖内涡旋,力量被大致分散,可以有效地抵挡海浪带来的冲击力。开挖基坑前,建筑工人在岛中央,把一段段巨大的钢材打入地底20米深,这样构成一道三角形的钢墙叫做钢板桩围堰,其作用是防止海水进入建筑物修建位置,以便在围堰内排水、开挖基坑、修筑建筑物。因为海水的重量大举压向海床,为防止海水从下而上浸没人工岛,所以要把围堰底部密封起来。在沙中注入液体水泥,利用海水的流动,从下面将围堰的底部封闭起来。建筑的支撑采用的是摩擦桩,依靠的是“表面摩擦效应”。将一根根巨大的椿柱打入地下,250根椿柱打入地下的长度超过了10公里。这部分在施工前要注意,沙必须够压实,才能在建筑物桩周围制造阻力,所以必须要把沙样本送去实验室作分析。

关键词:土方工程,桩基础,施工

一、土方工程

(一)人工岛的填筑

人工岛由巨大岩石、沙土和预制砌块组成。该岛高出海浪约7.5m,岩石用量约为25万t。在岛的四周围起岩石墙,中间用沙土填实。利用机械,将所需岩石将规定区域把人工岛堆起初步形状,用推土机和挖掘机把泥沙填在岩石上面。将岩石和泥沙压实至高出海浪7.5m。

为了防止海浪对岛的破坏,需要在岩石墙的外围放置一层

预制的空心砌块,以便阻止巨浪的威胁。经过安全检测,砌块

可以有效地抵挡海浪带来的冲击力。经过为了打造坚固的岛屿

地基,他们制造了这种特制的混凝土空心砌砖,如图1所示。

施工团队用陡峭的岩坡造岛,然后覆盖上混凝土保护层。

用这种石块填海,在表面铺上这种砖块,可以很好的吸收海浪的冲击力。他们如海绵一般,海水打过来时,会在砖内涡旋,力量被大致分散,如图2所示。施工人员的讨论,为了保护人

工岛,必须在岛的周围加设特殊混凝土砌块。用吊机将砌块逐

一放到岛的四周,请专业潜水人员,在水下作业,将砌块在指

定位置放好。测试砌块的安全性,再进行岛的排水处理。

人工岛采用明沟排水,人工开挖,在岛的四周及基坑边设

置,接着接通电线,实现三通一平。人工岛完成。

图2海水冲击的力量被分散

(二)场地平整

1.施工工艺流程

标定整平范围→设置水准基点→设置方格网,测量标高→计算土方挖填工程量→平整土方→场地碾压→验收

2.现场施工方案

1)根据建筑总平面图规划了解并确定现场平整场地的大致范围。

2)通过水准仪设置水准基点,根据总图要求的标高,用水准基点测量出基准标高。

3)确定出土方量在挖填方。

4)根据计算出的结果运用推土机,反铲机平整场地,同时运土车将开挖的土石运至离零线较远距离的填方区。

5)平整过程中用压路机交错压实,有些小的角落或是机械工作不到的位置,用人工整平,同时在整平过程中在地面周围做好排水沟,向排水沟方向做成3%坡度

(三)土方开挖

1、具体施工工艺

测量放线→打钢板桩→施工降水→挖沙土→检验安全性。

2、施工过程

建筑工人在岛中央,把一段巨大的钢材打入地底20米深,这样构成一道三角形的钢墙叫做钢板桩围堰(如图3所示),一种临时性的围护结构,其作用是防止水和土进入建筑物的修建位置,以便在围堰内排水、开挖基坑、修筑建筑物。一般主要用于水工建筑中,除作为正式建筑物的一部分外,围堰一般在用完后拆除。施工团队把围堰里面的沙挖空,将成为酒店地下室的外围。但移除沙有很大的风险,海水的重量大举压向海床,这股力量迫使海水渗透沙,很可能从下而上淹没人工岛。如图4所示。

为了防止海水涌入,工程师麦克尼古拉斯在沙中注入液态水泥,从下面把它的钢墙壁封起来。不过移走沙土形成地下室的时候,压制海水力量的重量不断的减轻,水泥密封将受到最大的考验,如图5所示。最糟糕的情况是海水移动造成的压力,把坑洞的底部像香槟的瓶塞一样冲开。如果麦克尼古拉斯的计算错误,坑洞可能惨遭淹没,葬送数百名工人的性命。但一个优秀的工程师的设计应该是不存在问题的。在水泥密封固定之后,工人开始用挖土机移开沙土。结果与计算相同,钢墙和水泥密封都通过了考验,他的设计成功了。

二、桩基础工程

钢板桩围堰图4海水渗透沙土图5 海水对坑底的压力 图

3任何摩天大楼都需要庞大的支撑,但帆船酒店的地点使难度增加,这可是一栋300多米的高楼,盖在阿拉伯海湾6米深的人工岛上。寻找地下岩床的团队钻入海床深处,但足足钻了180米深,还是没有找到实心的岩石,这让他们的工作更艰难,这座300多米的建筑物地基下方只是沙土而已,要如何抵御地震和时速近150公里的强风?建筑师拟出计划他们想把钢筋混凝土桩钻入沙土深处来支撑帆船酒店。但是要如何防止整座建筑物沉降呢?在现实工程中,按桩的受力情况,桩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如果桩穿过并支撑在各种压缩土层时,主要依靠桩侧土的摩阻力支撑垂直荷载,这样的桩就称为摩擦桩。摩擦桩主要用于岩层埋置很深的地基。在极限承载力状态下,桩顶荷载由桩侧阻力承受。

因此,设计团队靠的是“表面摩擦效应”,很好地利用了摩擦桩。这种阻力可以阻止两个粗糙的表面相互滑动。表面摩擦的重点在于沙和桩表面。桩越长,越深入地底,表面摩擦效应越大。用一根铁管来模拟摩擦桩的效果,一旦桩和周围沙的摩擦力相当于锤子施加的荷载,桩就会停止不动。但要用工程师克里普斯的设计来锚固帆船酒店,沙必须够压实,才能在建筑物桩周围制造阻力。钻孔工人把沙样本包裹在密封容器里面送去作分析,若结果显示沙太松,锚固建筑物的桩支撑力可能突然消失。

迪拜的地理条件让大家有理由担心,迪拜位于主要断层线的范围内,这座高耸的建筑物可能经不起地震摇晃。1964年6月,日本北部的新泻发生里氏7.5级的地震。由于这个地区盖在多沙的淤泥上,公寓大楼全数被震垮。这不是一般地震造成的倒塌,这种骇人的现象称为“液化”。当松软沙土的颗粒发生震动会把所有的气孔填满,压实沙占据的空间缩小,地面不再是实心的土壤,反而变得像液体一样。盖在移动的沙土上,任何建筑物都会倒塌。不过,岩心钻探的结果回来是个好消息,基地深处的是压实的钙化沙,不会有液化的威胁。但桩必须够长,让表面摩擦力稳固地基。为了安全起见,克里斯普不打算冒任何风险,规定地基要比原定计划加长20%,即把桩延长8米。地基处理一共打了桩250根直径1.5米、长45米的钢筋混凝土桩,这250根钢筋混凝土桩总长超

过10公里,相当于35座这些桩支撑的摩天酒店,如图6所示。钢筋混凝土摩擦桩 图

三、思考

1、创新

从人工岛的填筑,到基坑开挖、桩基础施工,帆船酒店工程虽然极具难度,很多问题也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工程师们运用过硬的技术,在很多难题上都有创新性的解决,值得我们去学习、思考。比如在人工岛的填筑过程中,要想办法克服阿拉伯岛极其恶劣的天气和海浪对人工岛的冲击,工程师们用混凝土空心砌块奇妙地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在土方开挖过程中还有一个致命的威胁就是要想办法抵抗海水的压力,防止海水涌入基坑,工程师们设计的钢板墙和坑底的水泥密封,也成功的通过了考验;最大的难题就是这座摩天大楼的基础工程了,寻找地下岩床的团队钻入海床深处180米深也没有找到实心的岩石,在这样恶劣的地基条件下盖一座摩天大楼,其挑战是空前的,但是工程师们很好的运用了摩擦桩的施工技术,完成了任务,挑战了工程学的极限。

2、团队合作

对于一些工程难题,设计团队和施工团队也要积极合作,在帆船酒店的施工过程中,工程师们也遇到过许多问题,产生了很大的争论,但最后都通过积极的合作,克服了这些困难,最后圆满的完成工程。所以,团队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大学生也应该培养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为团队共同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

学生:李子珍指导老师:尹利民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在不断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流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急速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不断加剧,高等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共同愿望,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更是学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分别从供给、需求和供求匹配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分析,找出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问题,就业情况,就业对策

数据显示,2009年的大学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92万多人,再加上去年没能实现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人数将超过600万。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欧美各国纷纷裁员,预计今年全世界有2000万个岗位流失。我国企业虽然未出现大批裁员情况,但对人数众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找个好工作的难度无疑在增大。有专家坦言,受金融危机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今年的校园招聘会来得慢一些、少一些,很多企业还在观望之中。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纵观近十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极端的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变得十分的严峻。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的进入社会,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位置,这不仅仅是大学生自己的就业前途问题,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是否健康的重要保障。本文将先分析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再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各种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几大问题

(一)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差

1、大学毕业就是精英。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但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的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家长过分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等。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应届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的价值都是很有限的,因此更应该理性的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2、高学历就有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就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 1

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二)社会就业基本形式和现状都很差强人意

1、社会的基本就业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动每年我国有近千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和非农领域转移,21世纪头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将达到9.4亿人。“十五”期间(2001~2005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年均增长1360万人。这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1亿左右的需就业青年。同时,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系数大的第三产业比例偏小,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偏低,因此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岗位增加极为有限。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因此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就业问题将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社会的就业现状矛盾

从供给方面来讲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供给的一个方面,与市场对这类人力资源的需求基本平衡,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客观要求。而现实中,中国大学生在数量、质量、结构上的供给均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这种供求的不一致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的直接原因。

从总量矛盾讲。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四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是由于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与此同时,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毕业生的增幅明显高于社会需求增幅,毕业生就业难度空前增加,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突出。

从结构矛盾讲。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大学生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了错位,使得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这是结构性失业的最显著特点。

从地区看,大学生青睐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沿海和经济较发达地区。而不愿到西部偏远的省份和基层单位去。于是出现了一些大城市人才高消费现象,同时大量的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却面临人才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的严重短缺。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19.2%。在我国的我国的地域性结构失业较为突出。

(三)高等教育本身就存在问题

1、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

2、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

3、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4、从质量上讲。有些大学生的失业并不是就业机会不够造成的,而是他们的素质结构、操作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们提供的劳动力质量不合格,造成产品交换不出去。一方面,从大学生本身来说,随着独生子女在劳动年龄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在此年龄段之前所形成的素质优势与弱点也将日益突出地反映到劳动力队伍中来。他们虽然智商略高,但品质、性格、教养与日常表现存在明显的弱点。另一方面,从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来说,大学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大学简陋的实验设备和薄弱的实习环节,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降低了大学生劳动力的质量。低质量的劳动力质量,减少了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而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综上所述的几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严峻性。从大众的就业观到各种客观的就业形势,我们都要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上日程,做好各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各种对策。我们不得不做出认真的思考。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我们需要从原因中找到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对策来引导大学生就业,这个关系到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针对化的指导工作:

(一)从政府来说,必须要创造良好的就业或者创业的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二)从社会来看,要提倡就业观念的与时俱进,提供周到实在的就业服务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当然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

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所以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首先,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社会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岗位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从1999年起,我国大学招生规模连续扩大,自01年起六年间毕业生增长了近4倍,与此同时,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毕业生的增长明显高于社会需求的增长,造成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可见,要想根本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最有效的途径。

其次,要加紧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我国的劳动力具有“逐利”性质,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造成我国大学生在东部大中城市的集聚,形成人才相对过剩的区域结构性失业。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和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成本。这样,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由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大学生愿意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而不愿意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处于失业状态。另外,就业空间的扩大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会降低大学生过度教育率。

(三)从高校来看,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更是刻不容缓

首先,思想主体教学教育方面:

(1)加强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当代大学生在职业追求上更多的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考虑自己多一点,考虑别人少一点,容易造成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缺乏敬业精神,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缺乏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差,而这些往往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应加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过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遭遇挫折、历经磨难使正常,大学生要向正确面对,必须保持健康的心态,科学地认识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大学生将来能真正满怀希望的投入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必要一环。

(3)加大学生的专业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在当代大学生中,许多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潜力和前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认识不到位,造成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牢,不够深,不够广,给将来的工作带来障碍。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要与专业教育结合,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专业

其次,机制辅助就业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方面: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与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去年年初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三、结论

大学毕业生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社会宝贵的财富。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和财富的巨大浪费,也会影响千百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定,会给社会和对劳动力市场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个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家、社会、家庭和每一个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2]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3]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89.[4]2004年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人择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4).[5]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6]张颖: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报,2004(6).[7]徐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

(1)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进行概括: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遍地都是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结构性差距太大;大学生毕业生待遇过低,用人单位的不合理录用制度,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全国总体性不合理,不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观,社会意识的影响,大学投资收益率下降,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降低,自荐艺术水平的低下,市场用人机制的不正常化等等。提出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0-0261-03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在今后几年还将继续增加。据统计,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的逐年累积,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度将更大。

一、就目前而言,当代毕业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就业现状

1.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

我国当前企业求才若渴,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才缺口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国国民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是人力资源大国,但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截至2009年底,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人才培养比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一般以高中为起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占人口总数的25%以上,本科以上的占15%以上。从业人口方面,2008年中国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2%,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6%。

2.遍地都是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

一有大型招聘活动,找工作、换工作的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招聘会,很多人花了钱,虽然进了招聘会,却连和招聘官交谈的机会都没有,很多人投了简历就如石沉大海。很多的大学毕业生感叹:“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在太难了。”据估算,2008年全国至少有100万名毕业生面对“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

3.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量的差距太大

很多人读大学就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好的或者说满意的工作。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就目前表面形势来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611万,是扩招前的5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率却远远小于此。

4.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几年出现,每隔几年热门专业从某几个专业转移到另几个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这些热门专业刚开始时毕业人数少,求大于供,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几年之后热门专业毕业的人数大增,已经超过饱和,工作难找,造成供过于求的现象。

5.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生读书的初衷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满意的工作,刚刚毕业,一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找到一份条件较好,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的工作。从而对相对较低的薪水岗位不屑一顾。理论是书本上的,不会把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学得再多也等于无用之才。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学生,关键是看能不能把理论用于实践。所以,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不能太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

6.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

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显示,至2009年底,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100万以上。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多种原因。

1.大学毕业生的“过剩”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供给过剩,而是结构“短缺”的过剩当前,由于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导致结构层面上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专业领域层面上。其一,西部地区、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大学生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奇缺,而发达地区却无法有效配置。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广大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一直存在着大量的职位空缺,这里不存在明显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因此,真正存在就业难问题的是在大城市。另外,大学毕业生若去了农村就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想换到大城市工作,至少会面临三种成本:一是工作搜寻成本,即为了在城市中找到一份理想工作所发生的支出;二是与工作单位相关的福利和人力资本损失;三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即在一些地区为了让原单位放人还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因此,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一般会首先考虑留在城市。其二,学历层次和学科专业等结构上的不平衡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某专业领域,高素质的大学生劳动力也不足,而其他专业领域却大量冗余。这些差异也导致大量大学生人才在配置上面的失调。在总量一致的情况下,结构的不平衡依然会导致供需不平衡。

2.大学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就业价值观上存在着问题

有较多的大学辅导员,虽然常常从经济收益的角度教育引导学生在最终就业的时候“先就业,后择业”,但在平时教育时就常使用以机关工作人员怎么样好、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条件怎么样优越为例,语言上进行潜在无意识教育引导。他们的引导或许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但错就错在学生意识到以后择业就要以这样的标准来选择工作。而民企、外企、自己创业,将成为就业市场增长最快的园地。由于这种价值观的潜在引导,造成学生放弃发展和成长最快、最有活力和前途的就业大道,学生的人生前途怎么可能宽广?

3.社会意识的影响

社会意识对大学生就业也有较大影响。第一,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即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第二,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自主创业在商界脱颖而出。第三,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第四,毕业生缺乏创业观。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4.普通高等院校逐年扩招,总体专业结构上的无计划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现在普通高校都在逐年扩招,各院校虽然在校内招生上做到了应对人才市场的需要计划招生,但由于大学生培养的时间延时和全国总体上专业结构上的无计划性,造成大学毕业生毕业时供需不平衡,一毕业就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供需出现混乱现象。另外,一些学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单一,造成学生尽管知识深度有所加强,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受到限制。

5.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上大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它受到投资预期收益率的影响。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扩招后的就业难与同时出现的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就是最直接的反映。造成大量毕业生根据投资收益率来选择就业岗位,这就造成发达地区、高薪岗位就业扎堆现象。大部分学生对社会的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不能与时俱进。热衷于大城市和沿海城市,不愿去急需人才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居高不下,存在脱离实际的要求;至今仍停留在传统精英教育阶段形成的“大学生是人

上人”的思维定式上,高不成低不就。这些观念不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还会难上加难。6.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自我推销能力

我国的大学生不会自己推销自己,出卖自己,在市场上插上草标,把自己标个好价钱,让买主——企业雇主来把你买回去。一个人的求职能力相当于产品生产者的营销能力。再好的产品,也需要好的营销手段与策略与包装;再优秀的人才,也需要自己使用有效的策略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与技巧——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自荐技巧。

7.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低下

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再加上大学扩招造成的大学生入学生源素质的低下,进一步造成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低下。

8.部分学生缺乏忧患意识,他们仍沉溺于“天之骄子”之称

“天之骄子”的意识造成了部分大学毕业生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这无疑造成走向社会另一巨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态主要表现在两种不良的择业观中:一是消极等待;二是过于强调专业对口。

9.企事业单位不合理的用人制度及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

随着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期望也水涨船高,出现了互相攀比,盲目提高录用标准的现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不管实际岗位是否需要,动辄要求应聘学生通过英语六级,更有甚者,把身高、长相、气质都作为选拔的条件。另外,有的单位把工作经验作为应聘条件之一,更是限制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

三、对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引导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确实暴露了一些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怎样来改变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呢?

就目前我国的国情与形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转变观念,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高等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质量意识,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对大学生的诸多素质要求中,应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最重要的素质。二是,了解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有目的地培养人才,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根据社会所需人才类型使自己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自己某方面的特长。三是,需求信息的搜集工作。建立完备的毕业生信息网络,建立毕业生需求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扩大就业面。四是,引导学生积极调整心态,主动应对“高学历失业”时代的来临。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不必要非把第一个工作定为终身职业,其次要进一步拓宽就业视野,到急需人才的领域、地区去。五是,要引导学生针对所有需要考试的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六是,引导、培养和提高毕业大学生的自荐艺术。七是,加强招生结构或者说专业人数的国家宏观调控。院校的自主计划招生与国家整体上的专业结构招生的失控性之间的矛盾有待解决,这样才能缓解大学生就业专业结构上的不平衡。八是,降低择业期望值,拓宽就业领域。

参考文献:

[1]石亚军.人才成长岂止在课堂——论大学潜在课程的育人价值[J].中国大学教育,2003,(05).[2]衣俊卿.论高等教育理念的深层转型[J].中国大学教育,2003,(05).[3]王蜀见.现代化进程中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建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01).[4]山贼.大学生是不是人才[N].第一财经日报,2004-12-11(4).[5]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N].就业新闻,2009-04-29.[6]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N].中国青年报,2005-08-09.[上一页] 1

2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 陈艳珍

高校毕业生作为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世界各国的宝贵人才资源。对于我国来讲,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谐就业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问题,更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四方面共同努力。

一、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企业的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更需要适合企业发展文化的人才,企业在录用人才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给大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不能只看学历和经历,更要看能力和潜力。

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的质与量。

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参照国家公务员考核体系建设,按照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假借招聘名义搞暗箱操作的歪风邪气坚决予以严厉惩处。

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对新招聘的大学生,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晋升空间,办理相关手续,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正常休息和休假。

二、大学毕业生的自身责任

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和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准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各类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主动大胆地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三、高校的育人责任

努力提升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地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四、社会及政府的促进保障责任

加快就业体制改革。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和毕业生见习制度。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上海等地与大中型企业建立联合见习基地的经验,对大中专学生根据不同专业实行3—6个月的见习期,增强就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完成实习任务者不能毕业。

大力推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出国深造的就业政策。出台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代征入伍,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缓解基层人才难求的紧张局面;鼓励经济条件允许的大学毕业后到发达国家深造,学习国际一流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学成归国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是当前我国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积极为创业者搭建信息交流、互助扶持等有效渠道,为创业者和员工提供社会保障、人事管理、员工落户等便利服务,为创业者减轻“包袱”。

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肯定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实现就业,他们的生活短期时间内没有保障,因此,国家应承担一定的保障责任,解决大学生基本生活,鼓励其继续就业。

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人才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第四篇: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摘要: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在地区间的结构分布、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只有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论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维护国家稳定还是从国家经济建设、综合国力提高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建立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学校及学生主动应对的大学生就业立体网络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可行之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

正文: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对于产生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就业难是扩招惹的祸;有人认为是政府制度与体制的缺失引起的;有入认为是毕业生和家长的心态所致;有人认为是学校的专业设置出了问题;还有人认为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行等。我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末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但是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完成了由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变,这无论从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来看,还是从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以及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来看,都是一项战略性和历史性成就,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但与此同时,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加之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容乐观。是不是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太多了呢?据教育部今年4月发布的资料,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国高等教育还处在世界发展水平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有着强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弄清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分析

1、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

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主流认知环境下,对读书改变个人命运的偏狭理解以及急于求得实际利益的大学生相当多。他们把上大学受教育当作找到“工作”的阶梯,当作改变自身命运,甚至于家庭与家族地位的筹码。这种观念使得无论是毕业生本人还是其父母、亲朋都认为读了大学,理应享有丰厚稳定的工资待遇,大都希望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一个好的职业,大学生的“精英情结”还没有彻底转变,仍然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2、国家政策导向不力。

从上述分析来看,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还存在地区性问题。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工资待遇分配不公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三大差别”仍然存在。仅从城乡收入上看,城乡收入的差距一直较大,如果大学毕业生去农村找工作,将面临的是低收入。当然,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与贫困落后地区同一工种的工资收入相差也相当悬殊,以至于影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如果采取倾斜政策进行疏导,如提高工资待遇、解除后顾之忧,或把到艰苦、落后地区工作作为评职、晋升的一种资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得以解决。尤其在我国,国家的政策导向明显影响民众的观念和发展方向。

3、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脱节。

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社会所需的人才结构不统一,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方,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其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部分高校的短期“功利”行为,不顾社会需求盲目招生。二是高等教育的封闭性。目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较多以学科自身内在逻辑发展为依据,较少参照现实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需要。高等教育的这种封闭状态,不能准确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学校人才培养有较大的盲目性。高等教育培养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只具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三是高校专业设置过细,毕业生适应面窄。四是高等教育的专

业结构层次不合理,出现本、专科比例倒置现象。

4、用人机制存在弊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日益成为市场行为。一方面,一些单位领导存在短期行为。由于职工的利益与效益挂钩,多选人意味着职工平均收益的减少。所以当单位需要劳动力增加时,领导往往选择培训内部职工来提高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以满足需要。有些单位的用人观念存在偏差,“用廉不用优”,只要节约开支就行。另一方面有些用人单位一再拔高用人标准,如限制学历、毕业学校、身高、相貌、户籍等等,这样就把许多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义所在1、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安居乐业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也是人的基本要求,有就业岗位、维持生计也就成了老百姓对政府的要求和期盼。如果政府不能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待业”和“高投入,低回报”的现实,将会使大学生及其家庭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若就业中再遇到各种不公平竞争,使他们失去许多平等的竞争机会,对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打击很大,这更让他们感到困惑、迷茫、不满、愤怒甚至怨恨,使他们对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做人准则和社会道德等产生怀疑。只有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消除这些不稳定因素、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2、能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就业难”使不少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存竞争,不少大学生产生了焦虑不安、苦闷、抑郁恐惧、自卑和神经衰弱等心理倾向,于是休学者有之,畸形竞争者有之,轻生者有之,犯罪者有之,使本来宁静和谐的校园平添了几分浮躁和不安,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只有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解开郁结在大学生心中“毕业即待业”的心理阴影,使他们能够以一种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3、能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减少浪费

假如大学生毕业即待业,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首先,造成高层次人才的浪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就意味着这一部分高级专门人才的闲置或不能在用其所长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无疑是高层次人才的直接浪费。其次,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大学生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其培养费用是相当高的。如此大量的经费投入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就业,社会无法获得收益回报,无疑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只有人尽其才、各尽所能,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四、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由于历史原因,对我国大学生来说,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可以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为转变这种就业观念,高校应加强就业思想教育,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的择业观是顺利就业的关键,它包括正确的自我评价和恰当的职业评价。在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之际,能否把自我的位置摆正,顺应形势,在竞争中赢得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总是首先决定于大学毕业生能否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恰当的职业评价有利于大学毕业生选择到理想的职业角色,避免职业选择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大学生应该看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传统就业渠道对人才的吸纳力毕竟有限。而一些新兴的中小型企业、私有企业、服务性行业及有待开发的地区和小城镇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毕业生只有合理定位才能施展雄才大略,为社会多做贡献。

3.加强政策引导,调整专业结构与设置。

由于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一些学校靠扩招收入来填补办学经费的空缺。因此,形成“不管毕业生就业如何,先招进来再说”的观念。只要能招进来学生,什么专业都可以上,什么专业都可以批。这实际上是地方审批部门的“保护主义”。为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和专业的重复设置,统筹资源的合理利用,国家应利用政策导向,宏观调控专业设置,限制那些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就业率低的院

校的招生数量;责令一些学校停办就业市场需求量少的专业,以改变部分高校的短期“功利”行为。

4.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

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独当一面的技能,毕竟市场的运行规律是企业难以回避激烈的竞争,而企业又不可能拿出很大的精力重新培养人才。因此,高等教育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手段与方式,让受教育者真实感受到企业经营者直面市场竞争的压力,学会承担风险与责任,提高经营素质与能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转变就业教育观念,探索创业教育的新途径,以培养学生善于创新、敢于冒险、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勇气与敢于挑战自我的信心。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创业教育是以主动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培养的人才“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世界高等教育宣言》,1998年)这一点已成为全世界高等教育的共识。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美国率先行动,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倡导创业教育,并取得辉煌业绩。英国、德国等相继行动,将创业教育纳入政府政策之中。我国顺应时代发展,也把创业教育提上日程。2002年教育部做出决定: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新产业。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创业教育的全新理念会逐步确立,并贯穿到高教改革中去,培养出大批创业者,这样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总之,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措施是多方面的。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协调与配合,才能见成效。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作者: 贾文华作者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476000刊名:成人教育英文刊名: ADULT EDUCATION年,卷(期): 2006,“"(4)

困境与出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作者: 黎大志,姜新生作者单位: 黎大志(湖南师范大学,长沙,410081),姜新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刊名:现代大学教育英文刊名: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年,卷(期): 2009,”“(5)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作者: 张向前,Zhang Xiangqian作者单位: 国立华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福建,泉州,362011刊名:经济问题探索英文刊名: INQUIRY INTO ECONOMIC PROBLEMS年,卷(期): 2005,”“(4)

关于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证研究

作者: 许进军作者单位: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1刊名:继续教育研究英文刊名: CONTINUE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 2009,”“(8)

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作者: 彭拥军,Peng Yongjun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江苏南京,21009r7刊名:江苏高教英文刊名: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年,卷(期): 2009,”"(5)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深层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让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成因;对策

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指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是我们从事高校教育者共同思考和面对的一个重点课程。本文试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入手,就自己的工作经历谈点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切身体会到其主要原因是:

(一)供与需错位

目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表面上看是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所造成的,其实不然。就农业人才需求看,我国目前农业科技人员只占农业劳动者的0.02%,每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不足0.05%,而在发达国家都是在1%以上。同样我们一些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还要到技工培训学校去学习以便拿到技能等级证书,以便就业。这些都是说明高校对一些专业设臵没有进行前瞻性的科学分析和论证,有可能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专业,四年后就有可能变成滞后甚至是冷门专业,形成了市场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人才之间的时间差。因此,专业不对口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有偏见

通过对应聘毕业生调查所反馈的信息分析,目前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大多是缺什么人招什么人,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且都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导致应届毕业生就业处于劣势。如北京新闻人才劳动发展中心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主办的人才招聘会上,招聘展位被大学生围的水泄不通,但结果却是很多应届大学生未能如愿。其中一个大学生告诉记者:她满怀希望赶到现场,没想到招聘单位一听是应届的,认为没有工作经验,连档案都不看就谢绝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影响了人才的选择、大学生的就业,同时也制约了企业发展。

(三)大学生择业观念影响其就业成功率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存在误区,一是认为学历越高就越好就业,于是寄希望于考研;二是认为公务员工作不累,工资不低,福利好又有地位,还老有所养,所以一心考公务员。现在社会上专门有考公务员族,毕业后就专心复习备考。三是宁愿到大企业当职员,也不愿到中小企业做骨干,而大企业并不是容纳大学生的最主要力量。正是就业观念上的偏见,使他们在选择单位时求大弃小,在工资待遇上求高放低,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观驱动下,失去了不少的就业机会。

(四)依赖性强,缺乏吃苦精神 现代的大学生不少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宝贝,什么都不会做,一切都靠家长。中学阶段家长监督学,大学志愿家长定,上学费用家长出,毕业后工作家长找,没有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来做事,吃不了苦,拈轻怕重,愿意留在城市,不愿到小地方,尤其是不愿去偏远落后地区,而那里正是人才缺乏存在大量就业机会的地方。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温总理曾这样反复提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我每天都在关注大学生就业签约率。”高校毕业生如何顺利走上就业岗位,我的体会和建议是:

(一)领导重视 全员参与是前提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重点工作之一。如果把招生比作“入口”,在校学习管理比作“加工”,那就业就是“出口”,三者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近年来,从中央到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就业工作,并把它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在政策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的倾斜。但在一些高校内,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多仍停留在领导和抓该项工作的具体人员上,还没有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如有的部门还抱有与己无关的观念,有的教师只管教学,不关心学生就业,有的高校明确规定就业工作就是班主任的职责,没有发挥辅导员和教师的作用,等等。这些都不利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按照中央要求,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如北京大学为实现“让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学生都找到工作”的目标,确立了“全员参与、全面支持、全力投入”的就业指导思想;清华大学充分发挥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的力量,多方面联系,极力推荐,并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挖掘本校资源,全面推进就业工作。

(二)明确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基础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干任何事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无目的的行动是毫无意义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也是如此。学校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爱好、不同志向的同学,指导他们树力崇高的理想和明确目标,并根据其自身的培养目标安排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编制好职业生涯规划。譬如,针对我院高职的学生来说,大一时着重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明确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应用范围及要求,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并建立起兴趣。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时着重成长观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初定职业发展方向,并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逐步适应社会。大三时着重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择业指导及就业服务。目标明确了,规划制定好了,就有了方向,就有了奋斗的路径。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关键

现在用人单位用人都讲究在求“实”不求“高”,学历并非越高越好,用人单位看重的是个人的实践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一些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比一些理工本科的毕业生还要好的原因所在。因此,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定的基础,这也是高校“加工”环节的主要工作。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理想,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以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坚定信念。其次是学好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定的理论基础。再次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教育中必须突出创新教育,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新尝试。最后还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行”和“悟”感知社会。毕业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通过实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试验场所,系统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所学专业的特点,并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近年来,我系凡是在创业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的毕业生,无不是在学习期间利用节假日在外兼职,以积累社会经验的结果。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四)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就业观念是长效机制 高等教育要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社会需求的因素,紧密联系市场需求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专业设臵,结合实际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使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工作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如此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面对现实,在“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和竞争上岗”的大环境中正确看待就业形势,正确对待自己,端正态度,摆正位臵,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积极投入到就业竞争行列中去,力争获得能够发挥自己光和热的岗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当然,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加强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职能,做好对大学生的创业支持和服务等也是不可缺少的。

总之,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全社会各部门、各领域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共同努力,“按照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政府指导就业”的正确思路,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才能探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大学生 就业

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毕业生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突破、抢占先机,顺利走上就业岗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开设就业指导和增加社会的实践活动

学校应该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系统地规划,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提升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能,并且贯穿于大学生活全过程。就业指导,就是帮助择业者根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根据大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进行的自觉、自主、有科学根据的计划职业发展,合理选择职业的过程。在刚入学时就着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明确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所学专业以及相应的适应范围。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加强职业选择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地职业意识。

二年级着重成才观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初步定位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指导他们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三年级树立就业、择业、创业并举的职业观。指导大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专业特长,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对自己将来做出决策的能力。四年级着重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择业指导、及就业服务。以专题业观。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就业指导的重要一环,在整个大学阶段,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述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还要针对不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帮助大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因为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检验场所、提供了系统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我们应为学生联系和提供实习、假期工、社团活动等实践机会,让学生对专业有所了解,亲身体验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指导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通过在社会的“行”和“悟”感知社会,找到方向,全面反省自己的职业取向、职业素质、就业观念、综合素质等,合理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只有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才可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就业观。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企业都讲究用人求“实”不求“高”。“学历并非越高越好,企业看重的是个人的实战能力,宁可选择大专甚至更低学历有工作技能的人,也不需要没有工作技能的研究生。因为对于企业来讲,既掌握专业技术理论,又有专业技术经验,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者就是人才,不管他学历如何。

因此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石。在综合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包括掌握知识、能力、方法、仪态等,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开拓思路。人文科学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以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其次为创新教育。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了,经济水平才会提高,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突出创新教育,高校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尝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想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把握就业主动权,增强就业中的竞争力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切实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需要塑造自己,用宝贵的大学时光,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较强的整体实力和突出的优势为自己打造一个精彩的人生。

时代呼唤新一代的大学生,祖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只有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才能使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三、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在创业的关念

大学生就业思想和观念有误,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突出表现有业不就,导致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针对这种不良的思想和观念,学校要采取对策。长期以来,“十年攻读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读书功利化思想在大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面对严酷的就业形势,他们依旧热衷于金饭碗、高收入,甚至“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间房”。

事实上,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回归到普通劳动者。教育学生理性地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择业观念,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成才观,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在当代大学生中进一步唱响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教育学生要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着意培养自己的就业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就业”到“招生”由国家的“统、包、管”一条龙服务到“择优录取、双向选择”,使得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选择性明显增强,毕业生就业已逐步市场化。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己,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正确择业,主动推销自己。教育指导学生自主择业。大学毕业生应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并做出切实的职业选择。大学生不仅是就业者,而且可以成为职业领域拓展和新职业创造的缔造者,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新的职业领域。

只要广大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主动择业,在社会的大天地里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

四、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应与择业观的教育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人的成长方向,是青年大学生成才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供价值导向。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职业的看法和态度,择业标准、择业行为受到其支配。同学们选择职业要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要考虑自身的素质和特长,并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选择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特长和潜能的职业,而不要以金钱为准则。现在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今日很多毕业生的择业口号己由过去的“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变为“到国外去,到公司去,到大机关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观愿望和条件同国家、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去基层、去西部就业、创业。应该着眼现实,放眼未来,看到发展,而不要以眼前利益支配择业行为。清除不切合实际的“理想主义”,抛弃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不实心态,树立一步一个脚印的就业观念。加强毕业生职业道德教育。

另外应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近年来,面对就业市场激烈竞争和新的挑战,以及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不守信用,不守承诺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大学生贷款后不按时还款,甚至恶意拖欠、逃避,还款信誉较差;求职过程中自荐材料的虚假包装,面试时的自我拔高,盲目签约、随意毁约等严重地违背了诚信原则,丧失了道德基础。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今天,毕业生就业必须履行诚实守信原则,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更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贯穿大学生活始终,把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做到常抓不懈。

五、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职能和教师的作用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