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加强法制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编辑:风吟鸟唱 识别码:17-287810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2 10:28: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加强法制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加强法制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 学校德育特色汇报

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

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是一所具有九十六年建校史、五十年省重点中学办学史的省四星级高中,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00余名,其中寄宿学生近1100人。近年来在市教育局和司法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五五”普法教育规划,以全力打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目标,以法制教育工作为主线,以创建平安文明活动为载体,以加强安全教育,杜绝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为重点,强化并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努力构建学校治安、安全防范长效机制,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特别是多年来,学校认真贯彻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大力开展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法制教育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促进了依法治校工作的落实,形成了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在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中,我们的方法是:树立一个观念、落实两项措施、采取三个步骤。

一、树立一个观念,抓认识到位

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认为:只有广大教职工理解、掌握了法律,并转变为自觉行动,才能更好地为人师表,教育学生。认真学习党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教师法》、《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引导大家深刻认识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实现依法治校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使教职工们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真正树立起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依法治教的观念。我校先后编写了《法制教育》和《中学生法制教育读本》两本教材,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执行。现在,《中学生法制教育读本》已作为校本教材在全校使用,为广大师生学习掌握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重要政策、法律、法规提供了依据,对增强大家“依法治校”、“以法执教”意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落实两项措施,抓责任到位、管理到位。

1.健全组织,抓责任到位。为了使学校“五五”普法工作真正落实到位,我们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德育主管领导亲自主持,各有关部门参加的“五五”普法工作联席会议,研究法制教育工作。德育办公室具体负责全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学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并建立了一支由德育办公室为主体,班主任、政治教师和学生会组织为骨干的法制教育工作队伍,在全校上下内形成了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法制教育组织体系。

2.完善制度,抓管理到位。为了深入持久地把“五五”普法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在法制教育工作中努力探索,形成了法制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和课程化的特点。

(1)法制教育规范化。每学期我们都认真制定法制教育工作计划,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今年学校正式出版了《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管理手册》,其中收录了一整套包括法制工作在内的管理规范,实行目标管理,明确责任,量化工作任务,落实到人,从而在全校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制度管理,保证了法制教育工作落实到位。我们还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等项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权。

(2)法制教育常态化。法制教育“十个一”活动成为每学期开展的固定工作,即“一长、一课、一片、一文、一会、一报、一栏、一感、一庭、一观”,具体是配一法制副校长,每周上一次法制教育课,每月观看一部法制类影片,每学期一次法制征文活动,每学期一次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每学期开展一次法制手抄报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法制宣传教育专栏,每学期人人写一篇法制教育观后(读后)感,每学期开展一次模拟法庭活动,每学期参观一次法制教育活动基地(或展览)。

(3)法制教育课程化。多年来,我校按照《国家教委、司法部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和“五五”普法教育规划和省教育厅要求,在高

一、高二学生中开设法律常识课,列入课表,间周1课时,采用省编《中学生法律常识读本》和校本教材《中学生法制教育读本》,做到了法制教育“四落实”(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

我们还十分注意在各年级、各学科中寻找法制渗透点,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高一学生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行为;高二学生重点学习与日常行为有关的重要法律法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意识;高三学生主要学习法律基本理论和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宪法权威的意识和依法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例如开展“校园公德”的个案研究,研究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目标,研究公民道德人格建设遵循的规律,研究公民道德人格养成经历的三个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道德人格的形成阶段),确保了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开展学生“自立、自律” 问题研究,继续修改完善了学生自我管理、自理自立的规章制度等。

同时,我们加强了学科渗透,各学科教师把法制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进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政治、语文、地理、生物等学科教学,渗透《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环境保护法》等知识,重点渗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宪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法规。

另外,结合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法制教育的课题研究,如:《社区群众法律知识调查》、《校园环境综合治理现状调查》、《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动向研究》、《青少年道德素质状况调查》、《网络环境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影响研究》等。

三、采取三个步骤,做好三个结合1、做好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相结合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其理性思维能力比较弱。我们注意借助于形象思维的方法,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法制教育活动,营造了一种“人人学法、知法,个个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一是运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学校利用校园网络、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校刊,开办法制专栏、专刊;运用影视、录像、图片、编排校园系列短剧等,重点宣传法制内容,2007年学校专门拍摄了《沙溪高级中学学生一日常规》电视宣传短片,在每学期新生入学时播放,使学生一进校就能养成良好的自理、自立的习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还利用业余党校、团校、“法学兴趣小组”等,组织学生学习法律常识,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观念。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主题班会、模拟法庭、开展社会调查、知识竞赛、举办法制教育手抄报大赛及画展,自编法制教育文艺节目,组织社会实践,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审理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既提高了学生学法、用法、守法的积极性,又进一步提高了青少年的守法意

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了法制教育教育的实效。

2、做好学校与社会有关部门教育相结合在青少年安全教育中,我们坚持做到学校与公、检、司、法等执法部门密切配合,建立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同唱一台戏,齐抓共管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工作。一是与司法局、检察院、法院、公安局等部门联系,开展警校共建活动。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定期研究指导工作。二是邀请政法干警到学校举行法制讲座;三是争取执法机关的配合,对侵犯学校利益、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人和事进行及时查处;四是学校通过社区教育组织,积极主动争得社会有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安全教育。通过社区法制委员会,加强学生在假期里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协助家长做好监护工作。我们还组织部分教师利用假期进行家庭访问,及时了解学生假期活动内容,送法进家庭,向群众、社会广泛宣传法律,争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更大支持。学校改变了过去那种传统的家长会形式,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把法制教育作为一项必修内容,向家长宣讲;邀请家教有方的家长介绍经验,提高了家长的法制观念和育人水平,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

3、做好普及法律知识与进行行为实践相结合在普法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坚持普及法律知识与进行行为实践相结合,是对青少年进行安全教育的必由之路。既要使学生初步了解法律常识,又要引导学生知法、懂法的基础上进行守法实践。我们结合学习宣传税法和交通法规,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做“税务宣传员”,上“民警值勤岗”,当“交警指挥员”,不仅向社会宣传了法律法规,而且还使学生接受了知法守法的行为训练。结合学习《国旗法》,学校都严格制定了升降旗制度;结合学习《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每年都组织高一新生参加军训活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连续二十年被评为市军训先进集体。

随着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全校广大师生不仅在法律意识上有了明显增强,而且促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学校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1996—2000年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2001-2005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6次被评为太仓市级以上先进。前党总支书记居翔凌同志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司法部评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2005年,江苏省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也是对我校法制教育工作的极大肯定。

我们深知,学校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虽然我们在“五五”普法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这只说明过去,今后我们将坚持我校普法的特色教育,寓法于教、寓法于乐,进一步开创法制教育的新局面。

2010年10月

第二篇: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犯罪率也在逐年提高。本文通过介绍大学生犯罪案例引起的反思,总结出造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和大学生自身原因,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办法,其中包括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手段以及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完善大学生课余生活,从而促进大学校园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高等教育 法制教育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2-0041-02

一 大学生犯罪概述

大学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将来为社会创造出价值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人们往往把大学生定义为“天之骄子”、“国家栋梁”。曾几何时上大学是一代乃至几代人的梦想。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大学校园。但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大学生犯罪率也在逐年上升。

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后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药家鑫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

药家鑫案是2011年社会舆论的热点事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案发之初社会反响强烈喊杀声一片,到后来的“同学请愿”、“教授呼吁”,人们争议的焦点在于对药家鑫的判罚。虽然最终结果已经尘埃落定,但是人们也不禁要问为什么?药家鑫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父母、邻居、同学眼中的好学生,是什么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二 大学生犯罪成因

大学生犯罪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其犯罪原因也具有特殊性,我认为应从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本身来考虑。

1.家庭原因

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然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下,家庭教育往往只重视对子女智力上的培养。高考体制下,成绩的高低是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教养的方式上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也可称之为人格障碍。当子女考入大学后,有的家长又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而对其现实表现和心理成长关注不够。如我班2010级BCIT的某同学,自幼父母离异,从小便和父亲一起生活。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父子聚少离多,平时交流很少,更谈不上父亲对儿子的教育。久而久之,父子间的关系越来越差。

2.社会原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错误的舆论导向促使人们过分追求物质生活,这使有些大学生心理不平衡,拜金主义思想不断膨胀。钱的多少已成为许多大学生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尺度。特别是一些腐败分子以权谋私,也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影响,导致其理想、信念的困惑和动摇。另外,教育收费方式的重大变化,给一些学生家庭加重了负担,为了“弥补”经济上的不足,他们就以违法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3.学校原因

大学阶段是人生十分重要的时期。大学教育是决定着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正确与否的关键。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校方对学生的管理却未加强,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有的学生夜不归宿、逃课旷课、赌博醉酒等也无人过问。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底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4.大学生自身原因

当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跨入高等学府后,有的人认为从此前途有了保障,对自身缺乏准确的定位,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加之离开家庭,走上了社会,便逐渐滋生了好逸恶劳、学习松弛、自私自利、害怕艰苦、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等不良习性。而一旦面对犯罪的诱因,在不能正确辨别是非的情况下,就容易以身试法。

三 预防大学生犯罪措施

1.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手段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手段,能够更好地约束学生行为,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当然完善管理制度和加强管理手段并不是要求学校要教条地粗暴地去干涉学生生活,而是用科学的方式合理引导,使学生自觉地遵守。

2.加强学生法制教育,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应只是看成绩的好坏,更应该注重思想品德方面,应当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大力开展法制讲座,积极利用学校资源如食堂、寝室宣传法律知识,利用班会、团会、心理活动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使学生能够知法、懂法、守法。与此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开展文艺、体育等活动,重视素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进学校与家长联系,共同促进校园生活和谐发展

大学生往往是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异地求学。因此,学校便成为他们主要生活和学习的地方。而有的同学在家里和在学校的表现却是截然不同的。如我班有些同学在学校做事情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而回到家里却从不帮父母做任何的家务,人也十分叛逆。还有些同学在父母面前十分听话乖巧而在学校却很少与同学交流参加集体活动。因此,增进学校与家长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双方通过沟通,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校成为学生与家长沟通的纽带,让家长成为学生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的桥梁,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从而促进校园生活和谐发展。

四 结束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关键。良好的大学教育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本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因此,作为大学辅导员,应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校园生活的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肖薇〕

第三篇:构建和谐校园_学生法制教育不容忽视(范文模版)

构建和谐校园,学生法制教育不容忽视

校园,一直以来应该是许多人心里最纯洁和美好的地方,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书声朗朗,求知若渴,有朝气蓬勃的学生,有诲人不倦的老师,有同学间的欢声笑语,有师生间的真心交流„„

然而,这些似乎在慢慢离我们远去,各地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一桩桩触目惊心的惨案给校园蒙上了阴影。学生打骂老师,甚至杀害老师,同学间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等不断见诸于新闻报刊,而且似乎还有逐步增长的趋势,让许多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老师们也开始苦苦思索,今天的教育怎么了?在社会唱响和谐主旋律的今天,又该如何建设和谐校园?

校园暴力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追根溯源,寻求解决之法。勿庸置疑,当前校园暴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地把视角放在社会上暴力文化的泛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失败上,对学生有着近乎溺爱的宽容。然而,内因才是决定因素。当我们把视角转向居于事件主导地位的学生,我们不难发现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法制观念,也没有养成知法守法的习惯。

学生缺乏对法律的敬畏,心中无法,这与学校法制教育的普遍缺失或者流于形式有很大的关系。当前,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在“法治”到处被应用成为热点之际,我们惊奇地发现:我们的中小学校几乎没有正式的法制课。教育部门要求的法制教育内容,目前在学校里的实施情况也令人尴尬:由于法制教育至今没有教学大纲,也没有课时上的规定,对法制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更没有一个评价标准,使得学校法制教育的落实都没有具体的“根据”。虽然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明确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了法制教育的内容,而事实上,从主管部门到学校都没有对此重视起来。如今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最高标准,造成了教育与守法的失调与失衡,造成了学生“高分”与“法盲”的偏差。由此可见,要建设和谐校园,学生法制教育不容忽视,不容小视,要当成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实。

学生法制教育是个系统工作,需要学校领导、师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长、社会的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合力,才能行之有效。具体说来,学校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学校的领导组织作用

学校党政领导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法制教育,把学生法制教育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为让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学校必须精心组织,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法制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学校要专门成立学生法制教育领导小组,聘请法制副校长来主持工作,组员可以是学校党政办、政教处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及班主任、德育老师、政治老师等。法制教育小组成员要做好上岗培训,做到合格上岗。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校法制教育工作,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领导小组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根据《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制定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规划,明确法制教育的指导思想、对象、目标、学习内容、实施步骤等,同时要具体落实到每学期、每月、每周的工作计划,要切实保证学生法制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全体教职员工应当成为知法守法的榜样。首先,学校要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时间安排学法内容,做好教师法律法规的培训考核工作,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水平。比如,可以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系统地把握其内容与结构,抓住实施法规的重点、难点,增强教师的法制意识,自觉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其次,学校可以把教师平时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侵权行为一一列举,注明侵犯了学生的何种权利,编成学习资料发给教师。比如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侵犯学生的生命健康权;讽刺、侮辱学生,侵犯学生的名誉、人格尊严权;违背学生意愿公布其个人私事,搜查学生书包,侵犯学生的隐私权,等等。可以说,这样的小册子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能警示和提醒教师防止此类行为,真正将依法从教落到实处。再次,学校可以与每位教师签订“依法从教承诺书”,学校成立考核小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不定期检查与监督,并纳入期末的师德考核范畴。

总之,教师应真正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做好学生的榜样和楷模。为人师表者应该有这样的睿智问自己:当我们教师都在漠视法律、践踏法律的时候,多少苦口婆心的教育将因此而被抵消,我们又怎能指望学生能够养成对法律的敬畏和忠诚态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脚踏实地的践行依法执教的理念,依法教书育人,依法管理学生,到时才能理直气壮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决定作用

法制教育,学生既是对象,也是主体。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法、懂法、守法,也会用法自我教育,相互教育。

首先,利用好校园内的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在校园的醒目位置张贴法制教育的横幅或标语,在橱窗、墙报、黑板报中开辟“法制之窗”栏目,在校广播中开播法制之声,等等,让学生置身于法的校园,不再对法无动于衷,并生出主动去亲近法的意愿。

其次,抓好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特别是政治课、班会课、心理健康课等要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以知法、懂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体系,让学生心中有法有规,能在他律的基础上向自律迈出坚实的一步。

再次,开展好法制教育活动。精心组织切合学生实际的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接受法制文化的熏陶,夯实法制意识。如,设立法制教育节,开展与法同行主题班会、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小报展、法制征文、模拟法庭、法制夏令营,观看法制教育影片、法制文艺演出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法制主题教育,生动、直观地冲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接受法的洗礼,升华对法的认识。

最后,法制教育活动要与社会接轨,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法治社会,从而树立对法的敬畏,形成法治观念。

“请进来”就是由学校请法律顾问或当地的法律人士对全体学生进行普法教育讲座。讲座以知法守法为主要内容,联系社会生活,结合大量本土的案例,发人深省,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帮助广大学生牢固树立警钟长鸣的法制观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走出去”就是依托当地的法治文化建设,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自去感受,让他们直面法律,更好地树立法治观念。比如,我市建有“江阴大桥法治公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治公园注入了大量的法治元素和文化特色,共展出法治图板近500块,增设了法治名言、法治漫画以及各具特色的路标、路牌,还专辟了“法制大舞台”。徜徉于这样的景观,学生的收获来得更加自然和深刻,这是课堂上的苍白说教无法达到的教育力量。

又如,我市建有两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这是应当利用好的法制教育资源。组织学生旁听庭审,让违法犯罪人员现身说法,切实从思想上提高学生法制意识,使学生懂得什么是违法行为,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法治意识,是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的生活态度,是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和忠诚。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就不能仅仅停留于法律知识的传授,而要深入进去,让学生明白法律对社会生活的价值、意义以及违法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要让法律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成为学生的一种价值观,使知法守法成为学生立身处世的一种生活习惯。

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满怀信心,我们必须持之以恒,让法制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灵,让法制意识永驻学生的心中,为建设和谐校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法的钟声永远响彻在菁菁校园的上空!

《中学生法制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苏州市第十六中学课题研究组

执笔人: 王秋影

一、课题的提出

1、中学生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也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进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法律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重视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法律素质的形成,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确保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常抓不懈。通过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现代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合格公民。

2、中学生法制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让全体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让全体学生主动发展。通过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法制教育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助推器,只有切实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的教育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法律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3、中学生法制教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如果没有法制的约束,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法律行为规范,养成自觉守纪的良好习惯,做到法律允许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另外,他们的年龄还小,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其各项权利往往容易遭到来自个方面的侵犯,通过法制教育,让中学生掌握保护自己权利的知识,增强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和权利意识,维护其合法权益,保证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4、中学生法制教育是达成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目标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总的目标是: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因此,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目标,必须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

5、中学生法制教育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对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研究有利于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校园人文环境,形成了教师潜心教研的氛围,能够进一步深化教育科研成果,加强研究型教师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故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中学生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向教育对象(中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法律理论的教育,培养其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提高法律素质的活动。具体的说,法制教育的含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法制教育是宣传法律知识、培养法制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的基本途径。其次,法制教育是为国家造就大量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必要途径。第三,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现代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合格公民。

三、主要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

综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的诸多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 人的各种能力即——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各种能力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②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

中,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③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即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④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要求教育要通过德育、智育、美育等不同的渠道,促使个体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统一起来,和谐、全面地发展,塑造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而且把个人的充分自由地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个性的充分而和谐地发展”。对中学生实施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素养是中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教育者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通过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法制教育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助推器,只有切实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的教育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发法律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2.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培养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策略。

3.通过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法制基础。

4.鼓励教师都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促进全体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在对中学生法制教育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法制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概念界定,并进一步对中学生法制教育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当前中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调查,剖析影响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因素,进而在实践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了指导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原则,构建了指导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策略。

五、实施思路及研究方法

1.实施思路

(1)课题组将组织参与研究教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法制教育移师、提高教师的法制教育能力。

(2)以教研组为中心研究单位,根据初中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分低、中、高三个梯度进行教研,参与研究的教师围绕本学科的子课题,结合教研组的日常教学活动,申报个人课题或教研组课题。

(3)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素养,指导他们掌握法律知识学习策略;再实践三基础上,形成学校培养学生法制教育的规律措施,把指导的侧重点放在思想品德课内以及学校课外教育活动中。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归纳法:

(1)文献法主要是用来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

(2)问卷调查法。运用问卷、一般统计的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该方法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现实状况,以便为实施指导学生法制教育策略提供现实依据。(2)行动研究法。研究前制定计划,研究中实践计划,观察学生反应,研究后观察效果,反思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活动。每一次研究都应该有计划、实践、观察、反思这四个环节。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

(3)案例研究法。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并进行分析、反思。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4)逻辑归纳法,在课堂教学中,在观察了很多个案以后,总结归纳出一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定律,然后根据这些规律反过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指导个案的实施。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5——2011.9)

(1)制定总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开题论证,修定课题方案。(2)搜集关于法制教育的资料,了解法制教育研究的进展情况。

(3)按照2002年10月,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等四部门共同制定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校原有的研究成果,形成各学段学生法制教育的预设目标。

(4)开展调查研究,弄清初一学生原有法律素质的情况,并对照法制教育的预设目标及国内的研究情况确定本课题研究的若干个支撑点。

(5)对课题组成员、子课题负责人进行培训,各子课题负责人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2.实施阶段(2011.10——2012.12)

(1)点上实验:中学生法制教育指导策略;分析各策略之间的关系;寻找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原则。

(2)追因调查:分析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以及应对措施。(3)验证研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修定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4)课题研究中期评估。(2012.3)(5)下阶段课题研究规划。

3.总结阶段(2013.1——2013.5)

(1)搜集实验中积累的资料,从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筛选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通过面上推广深化、拓展和完善本课题研究。(2)结题汇报活动。(2013.6)主要措施:

(1)调查问卷。针对初一学生法制教育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

(2)课程展示。各个参与子课题研究的教研组针对各自的子课题进行课堂教学展示,目的在于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并在课后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

(3)子课题小组研讨。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总结、汇报。(4)个案研究。(5)经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七、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中学生法制教育不仅是我国法治化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要求。2.学校“十一五”《初中生思想品德课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课题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有良好的学校基础。

3.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人员有校教坛新秀、校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等,均为本科或教育硕士学历,他们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八、保证措施

(一)组织保证 课题组组长:王秋影

课题指导:苏州大学教授 陆树程 主要子课题设置及其负责人:

1.《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的研究》 商建明 夏海燕 2.《中学生课外法制教育的研究》 凌静霞 温纪康 3.《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陈玲玲

(二)制度保证

(1)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工作例会。(2)落实教科研管理意见”。(3)完善校本培训、公开课展示、实验经验交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先进教科研个人评选等制度。

(三)经费保证

学校保证实验所必需的经费。如:专家讲座、教师论文评比、公开课展示、外出参观等。

九、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3.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指导策略经验集。4.中学生法制教育指导典型案例集

5.其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活动和物化成果。

第四篇:如何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

共创和谐社会,在我们的校园里,和谐更是不可或缺的,和谐的校风和学风是打造一个优秀的接班人的群体前提和保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而创建和谐校园应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觉得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有必要打造和谐的学生群体,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治高尚的情操,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与研究

黄河桥小学 韩春风

“和谐”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在祖国大踏步前进的今天,全国人民共创和谐社会,在我们的校园里,和谐更是不可或缺的,和谐的校风和学风是打造一个优秀的接班人的群体前提和保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而创建和谐校园应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觉得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有必要打造和谐的学生群体,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治高尚的情操,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一、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

文化的力量是深入而持久的,因为它根植于每个人的意识当中,成为稳定不变的基因,进而影响人的一生。书香校园,不仅仅是让师生多读书,而是通过各方面的因素丰厚师生的文化底蕴,从而使其成为有儒雅气质和高尚品位的人。进入21世纪,读书是提升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方法,也是一个人跟上时代步伐的唯一途径。学校应该成为教师博古通今、畅想教育理想的学习型组织,成为学生奋发向上、乐学好学、书香浓郁的乐园。

建设和谐校园,首先要创设有利条件,提供一切资源。学校要通过引进种类丰富的图书、报刊杂志,对师生开放图书馆,来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其次还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阅读环境,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提升师生的修养和素质。

优美、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和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激励作用。让每一株花草都能育人,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条通道都富有生命力,让每一处设施都具有教育功能,让校园环境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熏陶学生情操的沃土,这是学校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学校的墙壁、橱窗都可以成为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养成教育的实践阵地,让每一个人都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校园里、草坪里、花坛上一块块风格迥异、样式新颖的“格言牌”“警示语”,建筑上各种励志标语,不仅巧妙地装点着美丽的校园,而且无声地规范着师生的言行举止,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各年级教室走廊里都有励志标语和宣传阵地,适时的宣传让学生们耳濡目染,化作无穷的学习动力。

教室是学生播种梦想和记录成长的殿堂,对于教室布置,既要有文化上的特色,又要有艺术上的内涵,还要体现出人文化的要求,各班以“一班一品牌,班班有特色”为目标,积极打造班级特色文化,提升班级个人形象,努力探索和实践个性化的班级管理模式。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生们用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在教室的墙壁上展示着自己的梦想。无论是轻松活泼的评比栏,还是豪迈激情的展示栏,还是架起师生沟通桥梁的对话栏,无不洋溢着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

二、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构建和谐班级

构建和谐班级能够促进班风、学风的形成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舒展,精神上得到惬意;能够健全学生人格,使他们健康成长。那么,怎样来构建和谐班级呢?

1、班级文化氛围的创建

班级文化是否浓郁,对熏陶学生的情感十分重要。可以在教室张贴名人名言和他们的画像;张贴英雄、烈士经典语言和有关图片;张贴奥运会中,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图片;张贴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的精美书画作品„„这些充满精神文明的浓郁文化的创建,一定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慰藉他们的心灵,引领他们积极向上,崇尚精神价值的追求。

2、班级干部的任用

班干部实行轮换制,分组实施。每组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等职务要根据每组成员的实际能力做到明确分工,这样让每个学生尝尝当“官”的快乐,打破从来没有当过“官”的神秘感,同时让他们增强当班干部的责任感。总之,让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管理班级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和管理的双重过程中健康、全面、和谐成长。

3、班规班纪的健全 首先是班规班纪的制定。可以将制定工作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讨论起草,然后班长收集各组记录,整理后交班主任审阅。班主任整体把握,指出不足,提出修改建议。再次让学生针对建议,民主讨论、修改,再提交给班主任过目。待班主任答应后,第一任班长将“班规班纪”工整抄成三份,一份交班主任保管,一份由班长保存,另外一份张贴在教室,望大家遵照执行。第一任班长任期满后,将“班规班纪”交给第二任班长,后面依次类推。然后是班规班纪的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大家严格要求自己,互相监督。违规者,先自己反省认识,再用书面材料写出改正措施一式三份:一份交给老师,便于老师对照检查;一份留给自己,便于自己对照实施;一份张贴在教室,便于大家监督。班规班纪是学生自己约定的,没有老师的强加成分在里面,因此学生在心平气和的和谐氛围里面规范他们的言行,也大大减少了班主任的工作量,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三、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一言一行更是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放下“架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以教育文本,给我们的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利于给他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从而有助于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创建和谐的班风、学风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1、对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因素的分析

知识的传授渠道在不断的拓宽而感情的大门却在不断的缩小,这不是危言耸听。多年来因受“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关系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主要体现在:“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他们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其次,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都为“分”疲于奔命。不合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烦学、厌学、逃学。一边是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第三,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根深蒂固,而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无法得到落实,使得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被忽视了,也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扭曲师生关系的因素有种种,但它的根源在于我们教育思想观念的偏差和行为方式的不当。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可以说,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体会

在几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体会到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刚当班主任时,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们热爱念书。直到我发现一位老教师经常在放学后将那些学生请到办公室对他们进行认真地辅导,发现他总是让这些学生帮助他板书,并在其他老师面前表扬他们。慢慢地,让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学生竟开始主动问老师问题了,迟到的现象少了,上课不再病恹恹了,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看到那些学生的进步我才发现原来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是多么的重要。

(2)、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记得在一次集体劳动结束后,我在全体学生的前表扬了一位性格内向、平常说话声音很小的男生,我说:“男同学劳动时应该向他学习才能体现男子汉的魄力。”没想到从那以后这位平常不爱表现、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表现越来越出色,成绩也稳步提高,与我的关系也一下子拉近了好多。我一直无法理解这是为什么。直到有一次在与他的家长沟通中我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由于他说话声音小,很多学生都说他“娘娘腔”。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然会改变他。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对学生要有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有一次我得知班上有几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决定替他们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当我通知他们去领困难补贴时,看到他们那惊讶而又感激的神情,我也感受到了分享幸福的快乐,我一直认为那是我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

(4)、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我们学校有很多班级采用了多套班干部轮流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并收到良好的效果,避免了师生间被动的关系。

(5)、改变自己。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这一点从我校开展的“双主一本”教学模式和研究性学习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相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四、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

生生关系就指的是同班同学之间的水平交往的人际关系,浅显一点讲即伙伴关系,同学关系。他们可能因居住地相近,或学习、生活习惯相似而组成。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形成了良好的情感基础,相互依恋、相互支持,共同的兴趣与爱好使他们倾心相待,在很多问题上他们总能相互宽容,达成一致,很有集体的“战斗力”。因而在班级工作中教师必须多多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伙伴群,并加强伙伴群与伙伴群之间的友好关系。这是培养生生教育、生生管理能力的“关系基础”。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事事都得随自己的意愿,稍有不如意就会闹情绪,甚至发脾气,这些都是不健康人格的表现,我们应该在校园这个大家庭中锻炼我们的孩子,鼓励他们多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遇到诸多事件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带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尊师勤学,主动活泼”,构建“文明团结,求实创新”的校风。让他们多参与一些团队活动,更利于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生生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还需要建立好的学风、好的校风。只有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学有所长,他们才能将主要的精力用到学习中来,只有将主要的精力用到学习中来,才能形成一个拼搏向上的精神面貌,因此,建立良好的学风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对学生开展公平竞争的教育,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才能你拼我闯各有所长,才能充分调动起每个人的潜在能量,真正地实现教育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构建和谐校园任重而道远,在前进的路上不免要应对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要坚定信念、率先垂范、弘扬正气,为我们的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为他们建立一个完美的人格、正确的荣辱观,更为我们社会的和谐进步而奋斗不止!

第五篇: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发展的人像一颗魅力无穷的种子,只有在和谐的校园里才能孕育出来。如果把和谐的校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我认为,优美和谐的环境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本,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是它的枝叶,而丰富的校园文化,就是它的精髓所在,灵魂所在。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和谐的根本。首先,校园的自然环境应是和谐优美的。如果孩子跨进校园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丽,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思想也会无止境地翱翔。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环境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我们校园虽然不大,但各种花草树木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校园风景线。教室寝室窗外令人沉醉的绿意,不仅能给人以美的陶冶,也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以及由此感受到的无穷的希望和力量。

校园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师生创造的人文环境。一帧帧醒目的优秀学生照片、一篇篇精心挑选的佳作都可以融入校园环境的建设。尤其当校园环境浸透着每个师生的汗水,凝聚了每个师生的智慧,就更能激发每颗心灵的自豪感和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一个净化了的环境,会使人的心灵美化,并激起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所以,一个和谐的校园首先应该拥有优美和谐的环境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如何,直接影响到校园的和谐.大学生的诚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石.大学校园存在不和谐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学业方面的不和谐:弄虚作假;与社会交往的不和谐:普遍伪造自我;经济活动的不和谐:信用差;道德精神的不和谐:道德缺失.而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实质是社会现象在学校的反映,是应试教育模式的体现,是大学生心理特征的表现.因此,根据大学生诚信的现状和特点,着力完善诚信教育体系,探索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的路径,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构建诚信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必要的。构建和谐校园就是党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努力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宣传者。

在我们的校园里要正确处理学校管理与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学校管理新格局。因为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构建我们美好的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构建和谐校园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和谐校园,主要包括主体和谐、管理和谐、环境和谐三个社会维度.通过确立以人为本的成才目标实现主体和谐,创新以人为本的成才模式实现管理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成才环境实现校园环境和谐.三个维度的复合适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灵魂.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制、文明、和谐的校园。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改进治校方式,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要继续坚持我校对师生进行的法制学习和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坚定不移的步伐,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规范办学,提高我校的社会满意度和公信力

我校绿树成阴,生态怡然,环境优美,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我们要教育广大师生爱护我们的校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现代生态人格和生态精神。创造人工和自然相和谐的绿色校园,编织科学与自然的空间,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层面,要树立“生态平衡”观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以神圣的体悟敬畏自然,以诗性的智慧热爱自然,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需要随着教学、科研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过程,更是一个长远的征程和永恒的主题。需要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全面参与,不懈努力。学校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之道,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扭住发展这个执政兴校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学校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而校园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

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凝聚 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互助靠大家,在比赛中,你努力,我加油,互相帮助是一家。在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也是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更应该为校园的和谐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和谐校园,从我做起”。

而我认为,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就是团结。俗语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毛泽东也曾经说过:团结就是力量。可以这么说,校园和谐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及在理解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团结精神。

第二是理解。理解是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实现心灵对话的基础,是体现校园和谐对每一个个体的人的尊重,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团结精神又是做好每件事的重要保障。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如何使自己在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社会中摆正位置,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这里我想借用的古人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孔老先生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要总是担心和埋怨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和非议,而应该首先提醒自己是否去理解了别人。如果我们大家真正领会、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就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困难。

第三是善于倾听。做好师生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学校领导应该重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加强与不同层面教职工沟通与交流。

第四是加强教育。增强“师德”意识,加强对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使师生焕发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五是加强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以此来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有效地引导并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校园内、校外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的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更应该在呼吁共建和谐校园,努力学好科学知识的同时,与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让民族之花开遍祖国每个角落。

让大家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的拥抱着,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之善良的互通,频繁的亲情往来让我们激动不已。这种感知时常在我的心中静静的流淌„„

泱泱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孕育着十三亿中华儿女,是与非,荣与辱,泾渭分明,忆往昔,多少学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还看今朝,又有多少青年一代在成长,让我们奏响时代的最强音,努力建设和谐校园。

同学们,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通通消失,让我们用团结互助奏出美妙的交响乐!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校园充满和谐,让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加强法制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