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积极探索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编辑:情深意重 识别码:17-824459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5 11:55:25 来源:网络

第一篇:积极探索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积极探索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赴江苏沭阳县考察报告之一

阳春三月,我们一行四人,前往江苏省沭阳县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学习。几天来,所见所闻无不为之惊叹,感受颇多,深受启发。

一、沭阳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沭阳县是江苏省陆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辖38个乡镇(场),总面积2298平方公里,人口174万。

过去的沭阳是江苏省名符其实的经济穷县、财政弱县,也是计划生育落后县和上访大县。一是经济总量、均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在沭阳与江苏省人均可比的44项指标中,达到省人均指标50%的仅有12项,占27.3%,接近省人均指标20%的达21项,占47.7%,其余均在省人均指标10%左右的水平。二是经济运行质量差。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资产为9.85亿元,负债为8.6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7.8%。三是财政问题严峻。全县财政历年滚存赤字达3260万元,累计欠发财政工资6250万元,在96年1.2065亿财政收入中真正来自于税收的只占63%,为全省最低。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黑色路面仅有56公里,人均拥有灰黑路面仅占全省平均值的八分之一,每平方公里和每万人拥有的灰黑路面积和长度均列全省倒数第一,且有254个行政村未通砂石路,公路在全省密度最小、等级最低、质量最差。全县城镇人口只有13万人,城镇化率仅为7.5%,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五是社会事业“欠帐”多。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整体水平偏低。全县每万人拥有大中专毕业生、中高级技术人员、医生分别仅有121人、26人和4人。人口出生严重失控,全县计划外超生多达16万人。96年,全县计划生育率仅为48%。六是社会治安秩序混乱。重大恶性案件时有发生,群访集访持续不断。七是官风不正。一度时期,沭阳干部工作中任人唯亲、权钱交易等现象相当严重,极少数人跑官、要官屡屡得逞,致使部门和乡镇官满为患,职数大为超编,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干群的积极性。

1996年区划调整以来,沭阳县委、县政府立足欠发达县情,坚持以“富民、壮村、兴乡、强县”为立足点,贯彻“稳中求进、进中求快、快中求好”的思想,谋富民强县之策,奠后发进位之基,聚团结拼搏之力,在改革创新中走出了一条切合欠发达地区实际、具有沭阳特色的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一是经济建设成绩喜人。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7.05亿元,财政收入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66元,分别是1996年的3.72倍、3.15倍和1.6倍。二是软硬环境有了根本改善。2003年,县城区建成面积已由1996年的14.5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22万人,城市化水平达32.4%,城镇人均楼房面积达9.5平方米。持续开展软环境治理,“洼地效应”初步显现,去年该县共引进项目1789个,到位资金14.91亿元。三是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展。按照“学前教育民营化、义务教育投入多元化、高中教育集团化、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思路,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全县兴办民办教育机构285所,占全县学校总数的36.5%,在校生6.6万人,固定资产投入3.1亿元。按照“办医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民营化、投入体制社会化、后勤服务产业化”的思路,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推进。全县所有公办医院全部完成民营化改造,38个卫生院全部完成净资产竞价转让,实现资产增值3251万元,为财政增加收入4308万元。全面实行了农村居民大病统筹合作医疗制度。四是体制机制呈现勃勃生机。通过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初步实现了竞争主体民营化、社会事业产业化、政府运行规范化和干部管理科学化,建立了一套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五是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目前,人心思变、人

心思富、人心思干、人心思上的生动局面在沭阳上下初步形成。

二、沭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

几年来,沭阳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发生历史性变化,主要是他们能够坚持不畏难、不争论、不依赖、不空谈,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民动员,艰苦创业。

(一)坚持不畏难,增强信心,振奋精神,树立奋发有为的拼搏之志。1996年底,沭阳县委、县政府新班子组建后,面对困难重重的局面,振奋精神,立下了摆脱困境的雄心壮志。他们首先从治乱入手,大力实施凝聚人心、赢得人心、引导人心、围绕中心的“四心”工程,就各个领域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迅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集中整治活动。当年查处违法乱纪党员243人,涉及副处级以上干部7人;查处扰乱经济秩序案件131起,查处执法部门违规执法265件次,处理违纪人员42人。积极开展“阳光”行动。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及各乡镇、县直各部门领导干部的职务分工和电话、手机号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向社会公布,畅通群众反映问题、领导体察民意的渠道。而且在县政府门前设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信箱”,敞开渠道接受群众来信来访,直接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各种矛盾。针对有些干部对沭阳发展悲观失望的情绪,他们适时在全县上下开展了“我看沭阳发展优势”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树立了加快沭阳发展必定信心。1997年6月,他们又从基层干部群众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团结一心、务实苦干、奋起直追、自强不息”的新时期沭阳精神。采用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对新时期沭阳精神的宣传教育。通过广泛持久的宣传,使新时期沭阳精神入脑人心,并化为全县人民不畏艰难、犹粽降淖跃跣卸嗣且桓墓ァ岸焐固簟⑾奶斐艘趿埂⒉焕洳蝗却蚵榻钡穆埃按车词谐》⒓摇⒆灾鞔匆抵赂弧钡娜惹榭涨案哒恰?br/>(二)坚持不争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构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他们坚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立足沭阳的县情,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坚持不争论、不埋怨、不责备,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引导大家由关注什么事情不能干,转向研究什么事情能干;由凡是红头文件规定允许的,其他什么都不能干,转向凡是红头文件和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什么都可以试、可以干,不断激发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热情。在具体实践中,他们本着“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有后规范、先改后完善”的要求,大刀阔斧地推进各项改革,全面接轨市场经济,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一是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精简行政编制21.6%。按照“政府统揽财权,财政统揽收支”的总体思路,在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收付、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在乡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乡村财务统管”改革。针对机关人浮于事和经济一线人才奇缺的情况,采取得力措施,把各级干部逼向市场,不仅锻炼了干部,而且提高了机关办事效率。二是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任前公示制、竞争上岗制、公开选拔制、公开推荐制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奖勤罚懒的机制。积极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离岗创业、在岗兼业,对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离岗领办兴办个体私营经济,实行“三不变”、“三同等”、“三优先”,即编制、职务、身份不变,工资、福利、待遇与在岗等同,晋级晋职、提拔使用、机构改革竞争上岗优先。2001年,全县共选出1236人参与离岗创业,占参与单位现有人员的38.8%,其中科级干部597人,县直单位党政正职13人,乡镇党委书记4人,乡镇人大主席18人,乡镇长14人。三是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能卖不股、能股不租、能租不包、以卖为主”的原则,全面推行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生产经营机制。到2000年6月,该县所有国有、集体资产全部退出,一律成为民有民营的市场主体。同时,还对农口部门的农场、林场、渔场、园地、耕地等公产以及荒滩、荒坡、废塘等国有、集体资产进行拍卖、租赁和承包经营;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另外,对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的门面房一律进行公开拍卖,不得进行租赁和承包经营。四是大力推进教育卫生事业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卫生事业产业化,按照“社会办教卫——教卫产业化——产业民营化——民营规范化”的发展路子,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把政府投入从教育和卫生领域逐步“替代”和“置换”出来。先后兴办各类民办教育机构228所,其中幼儿园156所、小学45所、初中12所、高中7所,其它教育机构8个;截至2000年9月,全县38家乡镇卫生院全部改制到位,建立健全了民营化的运营机制,同时还诞生了6所民办医疗机构。五是经济管理方式改革。实行“税费一本清”制度,县、乡成立收费中心,对各种税费统一扎口管理,市场主体税费一张单据、一次性交清。与此同时,他们紧紧抓住农村税费改革的契机,大力推进乡村撤并、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特别是在化解乡、村两级债务方面,他们采取清欠还债、变现还债、筹资还债、降息减债、核销减债、互抵化债多种方法,较好地化解了乡、村债务。

(三)、坚持不依赖,全面发动,广泛动员,凝聚全民自主创业的强大合力。几年来,他们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按照“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的工作方针,通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在全县上下初步形成了不等不靠不依赖、自主创业求发展的浓厚氛围。一是动员全社会力量,迅速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新的县委、政府班子果断实施“基础先行”战略,号召全县上下“苦干三五年,造福三五代”,全力抓好城镇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资金的筹集上,他们大胆进行筹资方式的创新,建立了“挖掘内力、吸引外力、集聚民力”的多渠道筹资方式和多元化投入机制。1997年以来,该县共出让土地1万余宗,仅2003年土地出让金就达4.25亿元,城区绿化广场冠名权、主街道广告灯箱、邮亭、公厕以及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门面房全部进行了转让,所得资金全部用于拆迁安置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上,他们坚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发动干群勒紧裤带、穷办苦干,形成了全县百万干群齐心搞建设的良好局面。二是实行“内转外输”,深度开发人力资源。沐阳是人口大县,他们坚持把人力资源作为产业来开发,通过“内转外输”,促其转化为人力资本,变“包袱”为财富。全面搞活商贸流通,使群众由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转化,农民经纪人队伍已扩大到5万人,花木、图书、印刷品三支推销大军常年奔波在外,足迹踏遍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劳务输出,使劳动力由闲置本地向发达地区转化,实现借地生财、借地育才,全县常年外出打工人数达28万。三是壮大特色农业,努力夯实富民基础。作为农业大县,他们始终坚持市场导向,把发展壮大特色农业、致富千家万户农民放在基础地位来抓,坚持一手抓粮棉油生产,一手抓多种经营突破。按照“户户有项目、组组有大户、村村有特色、乡乡有规模、业业有龙头”的要求,主攻花木、意杨、瓜菜、水产、畜禽五大主导产业。颜集、新河两个乡镇已经基本上成为以种植花木为主的“无粮乡镇”,去年两镇花本销售收入近10亿元,百万元以上大户500多户,花木经纪人1万多人。四是坚持“内培外引”,放手发展民本经济。“内培”方面:推动农户“离土”创办私营个体企业,支持国有、集体企业干部职工“转岗”创办私营个体企业,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下海”创办私营个体企业。“外引”方面:坚持“县外就是外”,“老板不在大小,能来沭阳就行;投资不在多少,钱花在沭阳就行”的宗旨,凡是对经济发展有利的生产要素都敞开吸纳、广泛聚集;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招商引资,引导城乡能人、大户和普通群众积极跑关系、找项目、引资金;充分发挥“以外引外”作用,确保外地大户引得来、留得住,进而主动宣传沭阳、介绍沭阳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客商来沭投资创业。简化工作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成立招商引资办公室,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套班子联合办公、一枚公章生效、一条鞭管理、一昼夜24小时接待的“五个一”方式。1998年以来,全县共引进县外资金近22.67亿元。

(四)坚持不空谈,崇尚实干,雷厉风行,营造求实务实落实的浓厚氛围。为了营造紧张快干的氛围,让各级干部腾出更多的时间抓工作、办实事,他们坚持采取紧逼式、挤压式的方式推进各项工作,交任务,限时间,压担子,使各级干部始终处于满负荷状态。对干部实行“四逼”政策,即通过组织学习把干部逼向书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开展“双帮双扶”把干部逼向基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通过机构改革把干部逼向社会,转岗创业,商海弄

潮;通过开展招商引资把干部逼向市场,增强驾驭市场的能力。特别是在通过组织学习把干部逼向书本方面,从97年开始,他们要求全县财政供养人员、党员干部,每年精读两本书,并组织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向社会公布、进入个人档案。并实行“每周一课”制度,每周周六或周日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到沭阳举办讲座,帮助各级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水平。同时,他们还实行了工作日白天无会制度,除党代会、人代会等重要会议外,其它会议一律放在晚上或周末召开。在具体工作中,县乡领导同志大多采用现场办公形式,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难事巧办、事事快办,一旦发现问题,当场研究解决。沭阳的许多同志都认为,在沭阳当干部,就意味着拼搏,意味着奉献,“糊涂官”、“太平官”、“懒散官”在沭阳没有生存的空间。正是他们有了这种“几十年的事几年干、几年的事一年干”的抢时间、抓机遇的强烈意识,才有沭阳的发展。几年来,他们改变了过去抓落实自上而下、层层交办、效率低下而又容易“跑冒滴漏”的做法,坚持做到“五个到底”,即一张蓝图画到底、一股闯劲干到底、一份责任负到底、一声政令喊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全面推行工作交办、催办、督办和查办制度,建立健全一套科学严谨、高效快捷、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确保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实效。工作中,他们以目标管理为抓手,对年度工作目标分解立项,定性定量,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严格奖惩,不打和牌。为了防止出现上热下冷、中层梗阻、力度递减的问题,他们还全面推行具体工作限时制、失误工作追究制、层级工作责任制、条块工作负责制、末位工作惩处制等制度,使抓落实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几点启示

沭阳县情与我县有很多相同之处,对比沭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做法,反思我们的差距与不足,从中得出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坚持解放思想不争论。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只要有利于发展的,就是正确的,就要鼓励干,允许试,不争论。“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经济的大发展”。沭阳等地的发展经验已经毋庸置疑地印证了这一点。我们与沭阳相比,缺少的就是这种敢闯敢干不争论的精神。我们在干工作时,往往是瞻前顾后,考虑的太多,稍有一些突破,有些人就认为文件上没这么规定,或是以前都没这样干过,思想上总是想不开、不敢大胆地干。要加快发展,就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迈大步子。坚决破除解放思想中的体制的、意识的,传统的以及人为的种种障碍,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决不能机械地照搬部门的、条条的、框框的制约发展,要淡化管理意识,强化服务意识,该突破的要勇于突破,该变通的要大胆变通。要大刀阔斧地推进各项改革,像沭阳人那样,坚持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有后规范、先改后完善,要以敢于冲破阻力的魄力和勇气,来推动改革的大突破、经济的大发展。

(二)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沭阳等地发展速度快、后劲足,是创新的体制机制能量加速释放的必然结果和集中体现。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要把着力点和精力更多地用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上。要在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园区建设、争取资金,以及干部使用等各个方面大力创新机制,大胆进行改革,推出新思路、新举措。比如,在经营城市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以地生财聚财的机制,该出让的出让,该拍卖的拍卖,把城市的优势资源全部“置换”成建设资金。在企业改革方面,要积极改进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收缩国有资产比重,大力吸引境外资本、外地优势资本、民间资本进入企业,增强企业发展活力。还比如,倍受关注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一是可借鉴沭阳等地经验,按照“兴办产业、分流人员,减轻负担、贡献财政”的原则,推动事业单位由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过渡、差额拨款向自收自支过渡。坚持“社会办教卫、教卫产业化、产业民营化的发展路子,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把政府投入从教育和卫生领域逐步置换出来,把“花钱”的事业变成“赚钱”的产业。二是积极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外出务工或离岗创业。在这方面虽然我们做了,但做的不是太好。

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让干部放心,落实好“三不变”、“三同等”、“三优先”,即编制、职务、身份不变,工资、福利、待遇与在岗等同,晋级晋职、提拔使用、机构改革竞争上岗优先。在干部人事方面,要加大公开选拔干部力度,大胆启用新人、能人,培养和使用一批有活力的干部让那些能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人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要坚决实行末位淘汰制,让“太平官”、“平庸官”没有生存的空间。要建立新的体制,取消部门单位之间不平等的待遇,让不同单位的干部享有相同的福利待遇,有效地促进干部的合理流动。

(三)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搞好招商引资是解决欠发达地区资金投入不足、经济总量过低、活力不够、领域不宽这些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有效措施。在工作重点上,我们要借鉴沭阳经验,坚持“老板不在大小,能来利辛就行;投资不在多少,钱花在利辛就行”的宗旨,凡是对利辛经济发展有利的生产要素都敞开吸纳、广泛聚集。在项目选择上,不苛求规模,不害怕竞争,不担心重复,除环境污染和精神污染项目外,其它一律大开绿灯。在产业导向上,不唯上,不模仿,不主观人为地确定所谓主导产业、支柱行业、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而是让市场去选择、让效益去定位。在招商方式上,要创新形式,注重实效。一是由全民招商向注重专业招商转变。选聘一批能力强、懂业务、素质高的干部,组建招商引资的专业小分队,定任务、定指标,组织部门定期跟踪考核,让他们长期驻扎沿海等发达地区招商。二是由高成本招商向注重低成本招商转变,在发达地区聘请招商特别顾问,借脑、借力、借誉招商,发挥驻外办事处的作用,开展驻外窗口招商,捕捉信息,广交朋友,主动出击,敲门招商。三是由零星招商向注重以商招商转变,切实做好为已在利辛投资客商的服务工作,让他们满意,并发挥他们的现身说法和实际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客商前来投资。

(四)全力优化投资环境。环境是形象,是财富,是机遇。优化环境,要以硬环境为基础,软环境为核心,二者相辅相成。现在各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再优惠空间已经不大。要着力在改善软环境,特别是服务环境方面下大功夫,最大限度放低“经济门槛”和“行政门槛”。尤其要把我们的行政服务中心建好,使其真正成为为民服务的“阳光大厅”。要从严约束和规范部门行为,充分发挥效能、监察、督查等职能部门的作用,严禁乱检查乱罚款。对一般性的违章可以只教育不罚款,必须处罚的最好是一个部门罚款,并且取下限,给客商以更多的安全感、亲切感、自由感,打造亲商扶商富商的“金字招牌”,才能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我县投资兴业。

(五)形成紧张快干、求实务实落实的工作作风。我们要想加快发展、赶超发达地区,任务非常艰巨,容不得一丝懈怠,必须百倍珍惜时间,加快工作节奏。试想,沭阳如果没有“几十年的事几年干、几年的事一年干”的这种只争朝夕抢时间、抓进度的精神,又何以能够在短短八年时间里从根本上改变沭阳的面貌?积极倡导“立即就办”工作作风,推行“一线工作法”,坚持一竿子到底发现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与群众面对面解决问题。要坚持采取紧逼式、挤压式的方式推进各项工作,限时间,压担子,定了就干,干就快干,使各级干部始终处于满负荷、紧张快干的工作状态。要做好我们的工作,还必须认认真真地抓好落实。沭阳县的领导同志在抓落实工作中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考核是非常认真的,用沭阳不少干部的话来说,要想糊弄县领导是不那么容易的。但在工作指导上,县里只作原则要求,不作具体规定;只注重工作结果,不注重工作过程;只规定目标任务,不定调子,不划框子,对基层放心、放胆、放手、放权,鼓励各乡镇、部门因地制宜,一乡一策,一企一方,有效地促进了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当前我们务必要抓好县七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对工作目标分解立项、定性定量,把目标任务变成一个个项目、一项项工程、一件件实事,规定完成时间、质量和标准,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严格奖惩。

第二篇: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

——对嘉陵区扶贫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余培发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 扶贫开发在我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按照国家现行的1196元的扶贫标准,我国目前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温总理在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会上的说法,中国还有1.5亿人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标准之下。而我国的贫困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大多数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集中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山区。在全国的贫困人口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超过62%,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西部地区占了60%多。可见,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对我国的整体发展具有多么大的作用。为总结西部丘陵地区扶贫开发经验、探索丘陵地区扶贫开发新路,笔者近期对地处川东北丘陵地区的南充市嘉陵区近三年来的扶贫开发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嘉陵区扶贫开发已取得的成效

2008年10月以来,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力实施了产业扶贫、信贷扶贫、社会扶贫等项目,共投入各类扶贫项目资金6525.6万元,有效改善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培育了一批特色增收产业,大大加快了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一)抓基础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嘉陵区始终坚持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工作来抓,三年共修建村道扶贫公路69公里,整修渠道30公里,便民路45公里,石河堰6处,蓄水池105口,提灌站10处,打机井200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公顷,解决了2.04万人2.55万头牲畜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二)抓产业培育,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围绕“育龙头,建基地,兴产业”的思

路,扶持发展了四川省天兆集团,建立了凤木路沿线十公里优质伏季水果基地,河西乡万亩蔬菜基地、国道212线、318线肉兔、生猪养殖基地,成南高速公路沿线万亩柑桔示范基地。

三是抓技能培训,提高了贫困农民素质。三年来,依托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共培训贫困农民1025人,主要向上海、广东、北京、成都等地输出,解决了805个家庭、2456名贫困人口的温饱和收入问题。

四是抓“定点帮扶”,拓展了社会帮扶渠道。紧紧抓住国家工信部定点帮扶嘉陵区的大好机遇,争取国家工信部直接投资300万元,完成了农村基础教育、人畜饮水、基础灌溉、清洁能源建设、果蔬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民生领域扶贫项目12个,同时还成功申报了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资金项目及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项目5个,共计批复项目资金1918万元。

五是抓“对口帮扶”,打造了浙川特色扶贫新村。三年共争取浙江对口帮扶资金380万元,分别在大通镇梓潼庙村、龙池院村、三洞桥村、大沟头村和石楼乡李家观村、小观子村重点打造了6个浙川扶贫新村,实施了村道公路建设、产业便民路建设,培育了蔬菜、生猪、肉兔、柠檬等支柱产业。

六是抓外资扶贫试点,探索了融入儿童视角的综合扶贫。于2009年争取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外资中心开展的综合扶贫试点项目,项目共涉及13个贫困村,总投资2700万元。其中,融入儿童视角的综合扶贫项目投资43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促进了项目村基础设施、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而且大大提高了村民对儿童贫困现状的重视程度,促进了贫困儿童健康发展。

七是抓群众互助,夯实了贫困农民创业基础。三年来,省、市、区三级财政共投入扶贫互助资金190万元,农民自筹31.5万元,分别在李渡镇张家桥村,双店乡杜家嘴村,龙岭镇芭蕉桥村,大通镇梓潼庙村、三木桥村、大沟头村,天星乡圈角湾村,安平镇依阳桥村、仁广村,世阳镇碑垭村、杨家寺村、鲜家寺村,龙蟠镇新学堂村、苦楝垭村,木老乡河家村等16个村实施该项目,以项目村的传

统产业为基准,养殖等见效快、效益好的项目,通过互助社的平台,将互助资金提供给入社村民发展生猪、小家禽,并为村民提供养殖技术、市场需求等相关信息,发挥出了资金的最大效益,达到了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项目规模化程度不高。在实施整村推进过程中,由于部分村民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上乡镇财政困难,致使部分产业项目无法规模化发展,经济效益难于集中体现。

二是配套资金落实较为困难。由于嘉陵区财政较穷,国、省、市要求的区级财政配套资金无法按时到位,致使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受到了一定影响。

三、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尽管嘉陵区在扶贫开发中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喜人成效,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截至2010年底,嘉陵区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10.25万人。一旦遇上大的自然灾害,返贫人数还会增加。为推进该区扶贫开发工作迈上新的台阶,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决策参考。

1、始终坚持把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国家扶持和自力更生相结合、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现开发扶贫与救助扶贫有效衔接,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有机结合,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互促进,把尽快解决部分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将扶贫标准以下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作为扶贫开发对象,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资源进行整合,支持贫困村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和就业能力。继续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挂帮包”活动,不断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2、大力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战略。按照“整合项目、聚集资金、整体打造、综合示范、集中成片、竞争立项、整体推进”的要求,坚持“渠道不乱,性质不变,优势互补,集中使用”的原则,以秦巴山区扶贫连片开发为平台,以产业扶贫、技能培训为重点,把优质生猪养殖和柑桔种植产业等作为项目区支柱产业,将涉农资金、业主及农户投入资金进行有效整合,统筹用于项目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需求,推进主导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特色化,不断加快“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步伐。

3、积极推进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扶贫办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为贯彻落实“四川省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培训会议”精神,嘉陵区3个先期试点村采取“半距起点、等距抽样”选点方法已经确定。“先期试点实施方案”已上报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批准。试点工作完成后,应继续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动态识别机制、监测管理机制、分类帮扶机制,实现两项制度的对象衔接、政策衔接、管理衔接,为全区开展下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参数、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4、严格扶贫资金管理坚决做到专款专用。实行扶贫项目资金封闭运行,做到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不断完善扶贫项目资金县级报帐制。要把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列为政务、村务公开的一项内容,实行群众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确保扶贫资金用到最该用的地方。

5、继续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济困。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强大的扶贫攻坚合力。切实做好中央国家机关及省级机关在嘉陵挂钩帮扶的协调配合和服务工作,加强与杭州“四区”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进一步拓宽协作领域,搞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积极扩大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更多的国际扶

贫援助项目和资金用于嘉陵扶贫开发,不断提高全区扶贫开发的总体水平和整体效益。

第三篇: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

一、打破组织形式和演出形式,演出团体推向市场

以编剧、导演、设计和主演为核心,人员不超过10人,松散型组织,实行节目制作人制,自负盈亏。不要乐队,用伴奏带伴奏,不用布景、导具、甚至可以不用灯光,发挥戏曲虚拟表演的长处,反而为戏曲展示自身魅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不用化妆,不制服装,角色为演员“量身定做”,随身衣服,录音机

一开,即可演出,这样不仅达到了“简”的目的,同时也使演员扬长避短,没有任何包装。各演出团体把演出市场定位在基层:县城、厂矿企业、学校、农村、以老百姓喜闻乐见和稚俗共赏为宗旨,通过小人物、小事件、小场面反映大主题,以通俗的戏曲传统手段,表现深刻的现代思想内涵,调动戏曲的表现特长。至今已有4台大戏和2台小品供正常演出。其中《希望》获市级奖。戏剧《牌坊村》、《金锁》、《遗产》及《退体之后》、《我是哑巴》获省级奖。小品《三个和尚的故事》、《角色》、《拔牙》获国家级奖。

正常演出时,因人员都是七八个人,又无服装、布景、导具和复杂的灯具,大大地节约了食、宿、运输等方面的开支,而且演出不受地点限制,田间地头、操场、办公室、车间都可演出,又节省了院租开支;另外,因是松散组织、不演出时,演员各干各的事,不存在平时养人的问题,这样每场收入在1000元左右的小剧团,就有了相当的盈余。

二、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先进文化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企业需要文化,有许多企业自发与文化团体结合,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各种文化团体就积极深入到工矿企业,为他们提供各种文艺演出服务,同时还定期进行联谊演出。如该县宛药公司、西保集团等企业,每逢厂庆或节日,就主动邀请文艺团体去单位指导或演出。用文艺开道,唱好经贸戏。该县宛药公司组织经贸洽谈会文艺演出,邀请曲艺团派专业人员上门辅导、排练、加工、提高、使节目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雄壮的气势烘托氛围,吸引了众多商家的目光,一次订货超千万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

发挥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优势,组建小而精的艺术轻骑队,与县民政、计生、教委、文明办等部门联姻,自编、自导、自演以反映计划生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律知识、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题的文艺节目,到全县各地巡回展演。每到一处,与当地文艺爱好者同台演出,培养了一大批农村文艺骨干。该县被省文化厅授予2004河南省“群星奖”。

三、开动脑筋,找准市场,发展文化产业的办法多

西峡县把“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做为两个转动的轮子,大胆进行市场开拓。一是以西峡旅游、恐龙蛋资源为载体,制作专题片,开发旅游产品,向县内外单位客人馈赠、销售和发行,同时达到扩大宣传西峡、推介西峡的目的;二是在民间文化艺术、优秀的民间节目上做文章,兴办地方戏曲楼、民间艺术展演茶座等,提升文化演出品位;三是利用西峡文化传播发行这个宣传渠道,组织好文化艺术的宣传,培训中介、演出活动等。尤其在团体演出、音像服务方面探讨一些新的模式;四是利用剧团、文化馆、图书馆、西峡书画院等文化阵地、抓好舞蹈、音乐、表演、戏曲、绘画、文化创作等培训班。一方面培养文化艺术人才,另一个方面创造经济效益;五是对地方民风民俗民间故事,戏曲表演进行充实和改装,打响各旅游文化牌子。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使西峡的文化事业与全县政治、经济同步发展起来。

四、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实体

该县在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如吸纳社会力量,创办了西峡文化传播服务中心。该中心投资近30万元,占地800平方米,装饰典雅,环境舒适。它集少儿舞蹈培训、女子形体训练、电子琴、器乐演奏、美术书法培训、演出中介服务、专业艺术团体演出等互为一体,交相融合。它具有管理模式先进,文化品位起点高,师资力量雄厚、规模大、覆盖广、环境优雅、收费低廉等特点,适用于社会各界。面向大众,老少皆宜,是广大群众文化健身、文化健心、文化健神、文化健感的最佳场所。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创造就业机会,拉动内需,又有利于多元化、多渠道地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第四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和谐社会建设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积极探索和谐社会建设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4:42

来源:《求是》期号:2005.6作者:罗志军

在党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南京市委在领导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中,突出强调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等指标的综合体现,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要求,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建设和谐南京。

加快富民进程,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更不是两极分化的社会,而是有效解决各种利益矛盾,正确反映并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不断提高整体和谐程度的社会。我们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健全居民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拓展居民增收渠道。在农村,我们坚持每年为农民办实事,2004年取消农业税及积累工、义务工,落实水稻种植和良种的直接补贴,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农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城市,我们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劳动保障网络,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在城市化加速推进过程中,我们及时修改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和城市房屋拆迁办法,加快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和廉租房建设,努力使拆迁居民买得起房、租得到房。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确保土地收益向农民倾斜,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240元,农村低保从无到有,达到120元标准。

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稳定压倒一切。只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才能顺利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我们专门制定了《全面构建和谐稳定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意见》,从组织指挥、源头控制、安全防范、打击惩治、教育管理、检查考核等六个方面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坚持信访联席会议、领导干部接待日、信访进社区等一系列制度,实现了市、区(县)、街道(镇)和各部门三级多方联动,有10%的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达到民主法治示范点标准。平安南京已成为城市的又一品牌。

改进执政方式,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和改善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遵循社会管理规律,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02年以来,我们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以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为基本立足点,以完善行政行为法定化为主要着力点,整体推进并初步形成了有南京特色的政务管理基本框架。经过两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审批事项减少78%。全市普遍推行重大事项公示制、预告制和通报制,重大项目公开招标制度化。

坚持科教兴市,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与文化品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所在。我们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化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并将教育增量向郊县倾斜,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实现困难家庭子女免费义务教育全部到位。我们坚持“文化南京”发展战略,充分挖掘整合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和革命文化资源,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以争创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宣传李元龙、周光裕等同志的典型事迹,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市民精神和城市精神。对广大青少年和各界群众进行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推进学习型城市和文明城区创建活动,在全市营造了终身学习的风气,使市民的文明素质大大提高。

建设绿色南京,保持优良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2002年起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强调以规划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山、水、城、林资源有机组合在一起,实行“建筑线”、“绿化线”同步推进,在发展中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在建设中优先建设生态环境。2003—2004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47万亩,绿化覆盖率目前已达45%,人均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同时,从源头杜绝新上项目的污染问题,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促进工业园区向生态示范先行区发展。2003年南京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为构建和谐南京,已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新形势、新任务也使我们清醒地看到,前进的道路上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我们仍需通过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

制,及时有效地整合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与力量,使社会结构更加合理,社会发展更加平衡,社会运行更加有序。

构建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建立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经济发展的科学工作体系,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综合协调。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决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以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型农业三大特色产业为支撑,建立更加富有竞争力的生产力发展新体系。要着力建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与经济发展相同步的社会事业体系,显著提升城市公共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水平,将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向新区延伸、向郊县拓展。深入实施“绿色南京”战略,走循环经济和集约化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构建充满活力的动力机制。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形成政府创建环境、企业创造财富、市民创新文化的整体合力,全面激发和释放城市的创造活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努力形成国资、民资、外资三轮驱动的发展机制,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合作与资源整合,主动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外向型经济由规模扩张主导型向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并重型转变。构建“官产学研”战略联盟格局,推进南京由人才大市向人才强市转变,由科教资源大市向科教强市转变。弘扬以创新创业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市民精神,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创业创新、团结友爱、平等互助、融洽和睦的社会风尚。

构建社会公平的引导机制。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旨。要加快建立绝大多数群众能够得到较大实惠的分配机制和利益格局,使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分配机制不断趋向合理,使各种利益关系更加协调。要突出抓好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平台、就业技能培训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就业综合信息平台和鼓励创业政策平台建设,完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体系,努力使每一个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都能享有就业机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通过调整财税体制、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较好地兼顾国家、企业、群众的利益。加快建立多层次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着力提高农民享有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程度与覆盖面,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构建社会稳定的保障机制。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要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责任体系,把稳定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加强对社区、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领导,切实发挥基层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体系,健全社会预警制度,强化“大防控”、“大调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提高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形成运转高效的应急制度。加大打击惩治力度,建立健全经常性严打、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构建高效运转的领导机制。党的领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要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切实发挥地方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集中精力抓好政策制定、环境建设、工作组织和实践推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引导广大干部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改革完善决策和行政方式,进一步完善党委决策、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的决策体系。改革完善督察和考评方式,制定绩效考评体系,做到督事、评绩、考核、查纪“四位一体”,确保各项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领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

(作者: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

第五篇:加强廉政文化进社区,积极探索反腐倡廉新路子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重要作用,按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简称实施纲要)的要求,结合社区实际,城区街道办事处积极探索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新路子,在社区中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的活动。

[范文大全文章-http://www.teniu.cc

范文大全

帮您找文章]

一、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明确思路。

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是探索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社会化路子的有益尝试,城区街道办事处党委、纪委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和下发《关于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明确社区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任务、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即工作任务就是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精神,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要求,从社区工作的实际出发,以加强社区建设,提高居民群众思想认识,营造廉政、廉洁氛围,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重点,紧密结合社区各项工作,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推动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总体目标就是通过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使社区居民群众了解反腐倡廉工作,增强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决心,调动其参与和支持反腐败斗争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教育、示范、熏陶和导向作用,使社区党员受到廉政警示,更加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增强廉洁从政意识,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思想境界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基本原则就是

(一)注重实效性。积极创新载体,以新颖、活泼和有趣的文化形式增强廉政建设的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做到以廉洁氛围熏陶人,以优良风尚影响人,以优秀品德感召人。

(二)突出互动性。廉政文化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构建人性化的工作平台,坚持专门机关、社会各界群众的多向互动,积极探索优势互补,合力共建廉政文化的新路子,让更多的社区党员和人民群众乐于、便于参加廉政文化各项活动,不断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

(三)坚持长期性。把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把廉政文化建设各项活动寓于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各项经常性工作之中,不搞形式主义,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2、区分教育层次,突出针对性。

廉政文化进社区面向全体社区居民,区别教育对象,分四个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是对社区居民,重点宣传党的反腐倡廉的方针、政策,反腐败的决心和成效,公民参与反腐倡廉的义务和权利、基层民主监督的内容和程序等,提高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热情和运用民主监督权利的能力。在社区中开辟廉政宣传专栏,及时宣传反腐倡廉工作的动态和优秀文艺作品,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中的成果,积极倡导尊廉祟廉的社会风尚。二是对社区党员,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展示党员风采,不断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在八小时外注意自身形象,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社区党总支通过组织直管党员参加社区各项活动以及加强与在职党员进社区参与社区活动的联系制度,充分发挥直管党员、在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社区党总支在社区中还聘请了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和信息员,既对社区党员的廉洁自律、社区居委会的居务公开等工作进行监督,又对辖区党员“八小时之外”的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在社区中设立社区党风廉政建设意见箱,广泛收集社区居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建议、意见以及对有关问题的投诉,有效的促进了对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以及社区党员监督工作的开展。三是对社区工作者,着重进行艰苦奋斗,廉洁守纪教育,使社区工作者自觉做到廉洁奉公,爱岗敬业,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全心全意为居民群众服务。社区党总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度,坚持重大事项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社区工作者联系居民群众等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四是对领导干部家属,重点宣传积极支持配偶工作的“廉内助”先进典型事迹,“贪内助”典型案例,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家属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严把家庭廉政关,在家庭中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

3、以活动为载体,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社区党总支结合各自社区实际,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使廉洁文化宣传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富有成效。如:金湖东社区在社区中开展了反腐倡廉公益广告、格言警句、廉洁漫画作品的征集活动,共征集格言警句3幅、廉洁漫画3幅,同时还开展了“廉政文化进社区”反腐倡廉图片展,吸引了广大的居民群众观看,使居民群众知道了什么是廉洁文化以及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和平社区党总支进一步整合社区单位资源,充分发挥社区人才优势,邀请市工商局、市卫生监督所、市和平小学、市自来水公司、红河州精诚电脑公司、市机关幼儿园、红河州工商银行等10家单位参加了和平社区的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讴歌了社区党员干部廉洁

自律、爱岗敬业、执政为民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了廉政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教育、示范、熏陶和导向作用,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居民群众的好评。

二、收到的效果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拓宽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新途径,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由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明确,措施用力,工作到位,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教育社会氛围。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廉政宣传教育,使党风廉政建设渗透到社区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形成社区党员、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在社区营造了良好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氛围。

(二)搭建了党风廉政建设平台。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有利于更好的把党内反腐败同调动全社会力量反腐败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29个社区党总支在本社区中都分别聘请2至3人,作风正、有议事能力的党员和居民代表为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对社区党员的行为进行监督。社区楼道党员亮出党员身份,接受群众监督。

(三)形成二级宣传教育网络。建立社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组织机构,形成由街道、社区构成的二级组织网络。城区街道办事处成立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社区开展具体工作的协调和领导。社区成立社区党风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争取辖区单位、企业的支持,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的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资金问题。相对于社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高要求,社区在财力、物力投入方面存在着承载能力不足的情况,开展社区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缺少必要的资金和

场地。

2、人员问题。社区工作者的素质较之以前有较大提高,但对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知识面的了解和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等问题,社区工作者人手少、工作任务重的矛盾已比较突出。

3、体制问题。现有的党组织管理体制,街道、社区对辖区单位缺乏监督管理权,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建活动的激励机制还比较缺乏,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廉政文化宣传教育主要是依靠党员的自觉性。

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作为一项新的课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开拓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前进,才能显现出应有的生命力。我们将努力工作,积极探索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的新途径和方法,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使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实效。

积极探索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