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读《泰戈尔文选》有感
编辑:沉香触手 识别码:17-537597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22 03:04: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读《泰戈尔文选》有感

读《泰戈尔文选》有感

暑假里,我想读一些名著,便到爸爸的书橱里找书看。我看见书橱里都是名著,这个也想看,那个也想看,不知看哪本好,便请教了爸爸,爸爸笑着对我说:“那你就看看《泰戈尔文选》吧!“泰戈尔是谁?他是怎样的人?”一个个问题在我心中闪烁着。“那就快看看吧”爸爸对我说。

我翻开书本,看到了导读,从中我明白了:泰戈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生于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一个地主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艺修养。1878年,赴英国学习法律,但他把主要精力花在学习,研究英国文学和西方音乐上。两年回国后,从此献身于文学事业。1910年,泰戈尔发表了他最优秀的宗教抒情诗集《吉檀迦利》,同时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诗集真的很厉害吗?我迫不及待地想去读一读:你用你双手不朽的安抚,使我小小的心中欢乐无穷,发出的乐声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出门坐上第一道晨光的车子,奔驰在大千世界的茫茫旷野里,我在许多恒星和行星上留下了我的踪影„„

我认为这么好的句子可以把它抄下来,于是我就每天把好的词语和优美段落抄在本子上。抄了一段时间后,我有所感悟:泰戈尔的文章充满了童心,他完全忘了自己是个大人,完全以一个孩子的心灵去看待事物,把我们经历过的事情用不同的词语去描写,泰戈尔喜欢孩子,所以他在桑地泥克丹办了一所新型的学校,传播印度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的思想。1921年,这所学校发展为著名的印度国际大学。可见,泰戈尔是多么的热爱孩子呀!泰戈尔的诗集里,充满了人道主义思想,形象生动,风格朴素,我很喜欢。

我觉得,读世界名著,等于穿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呢!

镇二小 三(1)班 徐意分

指导老师赖伟阳

第二篇:读文选有感

读《文选》品人生

——品读古代士人内心世界

文如其人,文章展现的是作者的内心。

中国最早的诗文选集,我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诗文选集,诗文分类的典范和开先河者,以一本书而成为一门学问的少有著作之一,士人学习诗赋的范本。《文选》的编选者萧统。萧统一生勤奋读书死后谥号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他所编选的《文选》也因此被称为《昭明文选》。由魏、晋到齐、梁,是中国文学史上各种文选形式发展并趋于定型成熟是时期,作家和作品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前代,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代不同阶段士人的内心世界。《文选》收录了从先秦到梁代八九百年间一百三十位作者的五百一十四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全书所选作品来看,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和学术作品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作品认识已趋于明朗。文选中的诗文也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士人身上所共有的相同点,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各自不同命运上的不同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我们就从文选中来看看那些古代士人的内心世界吧。

一、读《报任少卿书》看司马迁的史家风范

(一)背景

1、写作背景

《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征和二年朝中发生巫蛊之乱,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少卿担任北军使者护军,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社会背景

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时代,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强盛的时代,一个气势宏大,蓬勃发展的时代。

经济上,经过高祖、惠帝、文帝和景帝几代人七十余年的努力,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汉初的“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这种普遍的衰败与凋敝转变到汉武帝即位时的“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繁荣景象。经济的繁荣不仅促进了西汉政权的巩固,而且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为司马迁撰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治上,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削弱诸侯王的措施,使封建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西汉王朝在政治上达到极盛。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同时在学术思想方面也强烈地反映出来。在这种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特别是文人志子有着生生不息的欲求激情、想象力和创造性。[8]文人士大夫们充满信心地想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一份自己的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以著述《史记》为己任,是很自然的。

文化上,秦灭六国之后,推行焚书坑儒政策中国文化遭受了一次空前的浩劫。汉朝建立后,对文化事业实行了搜集整理政策,使其获得了较大发展,学术渐渐复兴。大量的文献搜集为司马迁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因此,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司马迁的创作提供了便利。

对外关系方面。在削平诸侯割据势力的同时,各种政治制度,等级制度也逐渐建立和完备起来,封建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这对司马迁写作《史记》时,能把视野扩展到大宛、朝鲜、匈奴、西南夷等边远地区,首创各民族地位平等,为树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提供了客观条件。统一的国家,辽阔的疆域,四通八达的道路,使司马迁有可能畅行无阻地游历全国,考查地理形势,了解风俗民情,搜集遗闻轶事,而这一切对他写作《史记》的帮助之大,是无法估量的。

(二)我眼中的司马迁

1、对于生命的价值

当我捧起《文选讲读》这本书时,看到这篇《报任少卿书》,尽管以前已经学过,但是我还是把他仔细得看过一遍,当中的语句仍然给我很大的激励,至今读来仍是激情澎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是他对生命的独特看法。书中也写到古代大多数人的观念,即为了名节而死。当时司马迁为了李陵之祸而受牵连,接受了最侮辱的腐刑,但他没有像世人当时认为的一样为了文人的气节而自杀。而是选择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

2、文人的另一种气节

当时他面对的是什么?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像池中的芙蕖一样在污泥中挣扎出一身的冰清玉洁,但说到底还是逃不过那些狂蜂浪

蝶,流言蜚语。有怨如何?无怨如何?疑我谤我如何?忠我信我如何?说到底不过一场虚空,何况他又非为了别人千载的赞誉而活。他只叹他还想“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只要心怀着这个愿望,他就可以为了他的大业而活下去,他可以任天下人肆意辱骂,他可以成为天下人的笑柄,但只要这颗心还在跳动,他就不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己千疮百孔的尊严跌落尘埃,这颗偏执的心唆使他像剑一样挺起他的腰杆,高高的抬起他的头颅,纵使身为下贱,身有残缺,也可以像常人一样凝视天地,俯视大地,问心无愧。“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这是《文选》中《报任少卿书》中的一段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司马迁以他的才学,以他的坚持达到了他的愿望,最终成为的倜傥非常之人,成为了史之王,史之圣。

《文选》中的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文人形象,对当时古代士人内心世界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

二、读《文赋》习陆机的文学理论

(一)背景写作背景

陆机生于吴景帝永安四年,卒于晋惠帝太安二年。出身在东吴显赫的贵族世家。祖父陆逊出将入相封侯(华亭侯),父陆抗官拜奋威将军、大司马(国防部长)、荆州牧。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陆机之兄陆晏、陆景战死,陆机与其弟陆云被俘,后释放回乡,苦读十年,于太康十年(289年)被征召入洛,入洛以后,拜见太常张华,张华说:“伐吴之役,利得二俊”,陆机、陆云开始了在晋朝的仕宦生涯,在洛阳颇有文名,晋八王之乱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讨伐长沙王司马乂,陆机被任为前锋都督,因受到牵制,手下将领又不听军令,导致河桥一战,兵败被杀,并夷三族,时年四十三岁。陆机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上的贡献,被高度肯定。时代背景

魏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以前,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创作,基本上遵循儒学的文艺观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文艺观点就占了统治地位。公元220年,魏国灭了西蜀,同年,权臣司马炎篡政,建立了晋朝,280年灭吴。290年,晋惠帝登基,社会复又动荡。陆机就处在这么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可是魏晋的文学创作却与两汉有了变化。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父子两人,对文学的影响不容小觑。魏晋的文章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而且把文学创作提高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说人总是要死的,而文章却可以流传千古。然后是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文人辈出,这些文人貌似反儒家,反传统,不拘小节,其实这表象,是逃避迫害的手段,但追求个性自由是一致的,形成一种“名士风度”。所以,魏晋时代,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有点接近于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了。陆机,就处于这样的文学氛围之中。

(二)我眼中的陆机陆机的内心世界

在读《文选讲读》中陆机的《文赋》时,我被陆机的文采所折服,同时也看到了他内心世界的一些变化。《文赋》写作的时间,大致是在陆机入洛之后的元康末年到永康初年期间。此时太康诗歌余响尚在,陆机从对前人作品的阅读鉴赏和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许多经验,因此而论作文之甘苦和其间的利病得失。他在《文赋序》中说:余每观才士之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论,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陆机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并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陆机于261年生,303年兵败被谗,为司马颖所杀,时年四十三岁。吴亡世迁,过于沉重的使命感与缺少斡旋于官场所应有的狡狯,最终使纯真的陆机葬身于无情的政治漩涡之中,英年罹祸。观陆机的一生,在政治上没有取得什么成就。陆机在“八王之乱”这一历史的不经意的小小颤动中,尽管有许多自身的无可遮掩的错误,诚然,更大的错误是生未能逢时,致使志匡世愿的陆机不能尽其才。《文赋》的杰出贡献

陆机《文赋》在曹丕《典论·论文》的基础上作了创新,提出十体说,那就是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这是一个创新;其次是把公文类文体置于最末,把诗、赋类文体提到前两位,说明陆机对诗、赋这类纯文学的文体的重视。《文赋》的突破在于把“诗言志”的社会功能推进了一步,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未被重视的“诗缘情”的社会审美功能,那就是“诗缘情而绮丽”,不但强调了诗歌的抒情功能,而且提出“颐情志于坟典”,把诗歌的抒情功能和

孔子的“言志”功能珠联璧合,揉合起来,第一次明确地告诉人们,诗歌包括文学创作,就是作家主观心灵的自然流露,完善了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文学创作不仅应有教育的作用,同时具有抒情的社会功能,高扬起“绮丽”的旗帜,凸现了创作的美学思想。《文赋》的主体论,文学创作一定要把握“理”这个主体,而且这主体要正确“直”,我们不论从事何种文体的创作,主体是不可或缺的,这主体也就是主题。这一论点对此后的文学创作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文选讲读》学习心得

(一)学习方法体会朗读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让我体会到朗读背诵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性,朗读,是理解,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2 重视字词的积累

只有做到了平时多读多看,才能多积累古文的字词含义,了解了古文的字词含义才能完整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所以平时的字词积累是必不可少的。3 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主要的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更好的识记和理解。

(二)我的收获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提倡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推动新的传统文化热。所以我们要发扬国学,《文选》中所涉及的文章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值得深读的好书。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古文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把握了一些古文中字的读音和词义,增进文化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也了解了古代社会的背景以及古代士人的内心世界。总之,《文选讲读》是一本值得学习的好书。

第三篇:读泰戈尔短篇小说有感

读《泰戈尔中短篇小说》有感

泰戈尔有句名言:天空中没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也许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的诗了,对于喜欢文学的人收藏几首泰戈尔的诗更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位伟大的诗人还有其他的身份,他不仅是诗人,还是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之所以对他的小说感兴趣,是因为我在不知道作者是谁的情况下,读了他的小说《沉船》。这部小说的叙述让人感觉并不像一般作家的小说跌宕起伏,但是他却用一种平和的语气展述出了生活的不平凡,让人情不自禁的看下去,却无法预测会出现的意外之事,却又合乎情理之中。更重要的是,泰戈尔小说的写作风格是现实主义的。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艺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通过泰戈尔的小说,我了解了印度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的思想在封建思想与西方思想中的矛盾与冲突。现实主义的小说都有着时代的烙印,因此在不能到达印度,也不可能回到那个时代的情况下,想了解这个社会时,看这样的现实主义的小说是受益匪浅的,并能随着主人公的思想的变化感同身受。

在这部作品中总共有47篇中短篇小说,故事中多以爱情,家庭,宗教,财富纠纷为题材,综合的反映了印度在那个时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思想矛盾冲突。

首先,说一下,我通过看这些小说,所了解到印度女人地位的低下,生活的苦难。小说《打掉傲气》,《笔记本》,《海蒙蒂》,《活着还是死了》,《穆斯林的故事》,《判决》,《素芭》,《新郎与新娘》,《一个女人的信》是最为突出表现女人生活的。我不知道作者是否是通过这些小说来批判印度的男重女轻思想的,因为查过泰戈尔的相关资料都没有提过这点。但是我自己感觉却尤为明显。关于女人的婚姻,在那个时代的印度,女子一般结婚很早,比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女子结婚更早,大多数都是在八岁到十一二岁。如果到十七八岁结婚,人们就嫌她们的年龄过大。在嫁女儿方面,嫁女儿必须有非常丰厚的嫁妆,否则女儿嫁不出去。十七八岁的女子要嫁出去,就必须答应夫家提出的嫁妆要求。在印度,有许多穷人因为没有丰富嫁妆,而失去女儿。有些穷人在女儿出生后甚至将其杀死。下面详细说一下几篇小说,我的感受。

在《打掉傲气》中,女主人公是一位漂亮的富家小姐,论出身,相貌,财富等等,在那个时代,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应该是比较好的,然而,她依然没有逃脱

丈夫的背弃。这位女主人公应该说是一位有思想的女性,她不甘被丈夫抛弃,最终成功的摆脱世俗看法,赢得了自由,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读完这篇小说,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应该在乎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不应该只是在乎别人的目光。

《活着还是死了》是一篇极具有讽刺性的小说。迦冬比妮是一个寡妇,住在一个侄子家里,这个侄子是一个小孩。用小说中的话说“她娘家一个人也没有了,而丈夫家也没什么人了”,所以她将自己所有自己所有的爱都集中在喂养侄子的身上,仿佛这就是她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与目的。然而,迦冬比妮在一天夜里,由于突发的心脏停止跳动,被主人家的下人抬到火葬场(主人因为避免警察纠纷,没有让医生验尸。在印度,人死了一般都会让医生验尸)。在几个下人各自偷懒的时候,这个女人活过来了。那几个下人被吓跑后,又怕主人责怪,就谎称人已经火葬。在印度,几乎所有的女人都相信鬼神,而且那个时候,人们的医疗知识也无法解释一个已经停止呼吸的人怎么又会活过来的事情。所以,当迦冬比妮醒过来以后,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人是鬼。后来,她相信自己已经死了,是一个极可怕,肮脏的幽灵。当她在流浪的路上遇到一位好心女士后,她知道了自己还活着。她去了远方的朋友家里,因为她怕回到侄子家会给侄子带来不幸。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朋友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她就离开了。她回到以前住的地方,所有的人都认为她死了,而她的出现让所有的人受到很大惊吓,她拼命讲着她活着,最后为了证明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跳到院子中间的池塘里淹死了。一个在死亡边缘活过来的人最后为了证明自己自己活着而死了,这是多么滑稽又可悲的事情。但是,在19世纪末期,在这个医学不发达的时代,在这个更相信鬼神的时代,在这个思想还没有解放的社会,这样的事情却发生的不胜枚举,却又无可奈何。如果是一个男的活过来那么就没有这样的悲剧,女人在这个社会因为地位低下,最后连生存的权力都被无情的剥夺了。

关于家庭,我对一篇以父爱为题材的小说有很深的印象。《编辑》讲的是一位父亲在妻子去世后,为了深爱的女儿生活的更好,有足够丰富的嫁妆,不得不去从事写作。这位父亲的作品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他们的生活也开始变得富裕,这位父亲已经忘记了他最初的目的。已经陷入到了为了金钱,为了声誉而忘记了他的女儿。最后当他受到社会唾弃的时候,他才明白,女儿永远站在她的背后。这个故事不仅反映父女之情,而且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当一个人决定一

条路做下去的时候,别忘了最初的目的。就像周国平在一篇文章中讲到的:别忘了回家的路。不要再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忘记了自己前进的的方向,找不到最初的方向,找不到心灵的归处。

有学者说:“俄罗斯经典作家袒露了人的灵魂,法西斯经典作品揭示了人的理智,而印度泰戈尔的经典著作却披露了人的感情。”《弃绝》虽然不算泰戈尔的经典之作,但它却确确实实地写出了人的感情,赫门达与妻子库松关系很和谐,彼此深爱对方。然而在他们未结婚之前,她的妻子隐瞒了自己的出身,欺骗自己的丈夫和公公,所以就出现了公公要求丈夫将妻子赶出门去的事。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的中国,而这件事却出现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此时的印度封建势力还是猖獗,蛮横的焦母代表了专制的家长,而严酷的哈利赫显示了婆罗门种姓又是家长大的淫威。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或种姓的“纯洁”,干预和破坏青年一代的爱情和幸福。《孔雀东南飞》是一场悲剧,懦弱的焦仲卿在母亲的逼迫下休了贤妻刘兰芝,她回到娘家兄长又逼她再嫁,兰芝为忠于丈夫“举身赴清池”,痴情而又无能的焦仲卿闻讯也“自挂东南枝”。泰戈尔的这篇《弃绝》又多了些曲折,赫门达受到的压力比那时的焦仲卿要严峻的多,库松是寡妇,有出身卑贱,她本身不是无可挑剔,就是在这样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显示了赫门达这个人物的个性,充分证明了他对爱情的忠诚和勇于冲破封建势力的大无畏精神。结局是赫门达带着妻子离开了那个家,他们争取了自己的幸福。

《诀别之夜》可以说是印度封建婚姻所造就的一个悲剧。在印度,男女双方结婚之前是没有见过面的,而且结婚够是很早的。那个时代。印度女子受到的教育很少,男子受到的教育都是男权之上。男女双方结婚都是在他们对于爱情,家庭观懵懂的时候,所以他们之间关系的维系仅靠的是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知道这样的感情维系其实是很不稳定的,所以即使男女双方有一个去世,另一方也不会觉得很痛苦。在这个故事中,男主人公焦廷对妻子莫妮很是疼爱与包容,然而妻子对丈夫的疼爱却一点也不明白。焦廷的病情越来越重,而妻子还是孩子永远沉浸在与伙伴的玩乐之中。直到丈夫去世前的那一晚,丈夫的姨妈恳切请求莫妮去看一下自己的丈夫,这女孩子却认为自己妹妹的首餐日更重要,因而抛弃丈夫去娘家玩闹。看完这个故事,开始我为这位丈夫感到不值,对于女主人公莫妮的

做法也感到十分的气愤,但是,当我把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后,就对于这一个悲剧的发生感到惋惜。

《女隐士》反映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个妻子对于丈夫行为与思想的盲从,同时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女性思想受到的严格限制。妻子只因为丈夫临走时说要去当隐士。在等候丈夫半年之后,就相信丈夫真的去当隐士,于是在等候丈夫归来的12年中,这位妻子也在家里做起了隐士。可悲的是这位丈夫却在12年里去了美国,归来时是一个旅游代销商。看完这个故事,感到又可笑又可悲。无论在封建中国,日本,韩国,还是印度,男人永远是女人的天。很多时候,头上这片天让她们去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很少违逆。甚至是对丈夫的盲目崇拜,丈夫的决定永远是权威的,就是不对也得听,得执行。这样,可笑又可悲的事就不停的发生着。与此对比,在现在社会,女人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女人也可以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我庆幸自己出生在这个时代,虽然在某些方面,女性的权利仍受到限制,但是,我相信社会是进步的,一切都会随着社会进步也变得完善。

虽然我没去过印度,未来去的可能也不大,但是通过泰戈尔的小说,我了解到印度的很多事,让我受益匪浅。

经济1009班17号

王静

第四篇:读泰戈尔诗集有感

读泰戈尔诗集有感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总是会不知不觉的想起这句话,继而想起泰戈尔,想起那只翱翔的飞鸟。

这部思绪点点的散文诗集,内容包罗万象,就是在这种对自然、对人生的点点思绪的抒发之中,诗人以抒情的彩笔,写下了他对自然、人生的哲理思索,从而给我们多方面的人生启示。

自来到这个世界,从诞生之日起,每个人就开始了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旅途。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免会碰到许多措手不及的困难,甚至有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那么,如何去对待它呢?是感叹命运多舛,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还是豪情万丈,激流勇进?这是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面对的选择题。读泰戈尔的诗,徜徉在哲理的海洋,我想,大多数人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后者。因为泰戈尔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不要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去流泪,错过了今天的太阳,只要你能正视黑夜,并执著于黑夜的追求,那么,闪烁在夜空中的群星,仍然会给你报答的,它会给你力量,给你信心,去勇敢地迎接或追逐明天的太阳。如果你只是感叹自己的命运而流泪,那么,你不仅得不到群星的启示,也会失去明天以至更久远的太阳。”

这就是泰戈尔诗歌的魅力,它告诉我们如何做生活的强者,如何对待人生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如何从黑暗走向光明。

同样,在对待爱情问题上,泰戈尔也在为我们指点迷津。

“不要因为峭壁是高的,而让你的爱情坐在峭壁上。”对待爱情,必须是忠贞的,只有双方用爱来交换,才会获得真正的爱情。正如舒婷所说:“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如果挥霍爱情,人为地制造爱情悬念,势必会让爱情悬在峭壁之上,随时都会粉身碎骨。泰戈尔认为,美丽的爱情会给人生锦上添花。因此,追求美好的爱情,不就能

使每个人的人生更富有乐趣么?相反,若把爱情当作追求利益的踏板与中介,游戏人生,那就必然像在峭壁上追逐爱情一样,后果可想而知。

泰戈尔不仅告诫我们如何对待人生,而且也通过对一些无名花朵的礼赞,来塑造一种为创造美好生活而默默献身的奉献精神。像那无名的花朵,比起萧萧的树叶来,它没有树叶随风而飘的迤逦,而是以它质朴、华丽的沉默,显示出内在的美,装点着大千世界,给人们带来芬芳。人们不会因为富丽堂皇的牡丹和绚丽多彩的菊花,而去忽视无名的小花。小花自有小花的性格,小花自有小花的芬芳,她纯洁、简朴、沉静,不就是那默默献身精神的体现么?又像那绿叶,尽管它没有果实事业的尊贵,没有花的事业的美丽,可是,它的价值不就体现在为果实陪衬、为花朵制造绿荫么?这种叶的事业,是一种献身的事业,人们不会轻视这种事业的,因为没有叶的事业,也没有果实的事业,没有花朵的事业。泰戈尔深深感到,这种默默献身的精神是无愧于人生的,正如“绿草是无愧于它所生长的伟大世界的”那样,它的内在价值永远显示出人生的光辉。

有了这种奉献精神和奋斗精神,不仅实现了人身价值,而且也充分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和人格力量,从而增强我们对生活的信念和热爱之情。泰戈尔说:“群星不怕显得像萤火虫那样”,这就说明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永恒性。正直、高尚、纯洁的人,可能会一时被他人误解,但是不会永远被误解,正如俗语:“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身正不怕影子斜”,是的,崇高的人格永远显示出它崇高的本色。这就是泰戈尔人生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尽管“曾经吃过苦,曾经失望过,曾经体会过死亡”,但是我们会以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为乐,生命诚可贵,因为生活是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只要我们多点换位思考,用一双充满爱的眼睛审视万物,用一颗清澈的心触摸尘世,感恩之心常在,就能唤起了我们对人生的热爱和眷恋。

泰戈尔无疑是一位哲人,他给人的哲理启示是具有多方面的人生涵义的。他的诗,是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是他对人生深层领略的真实深切感受,正如一位印度人所说:“他是我们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能说出生命之本身的,这就是我们所以爱他的原因了。”

作为一名基层干警,万里长征第一步,要走的路还很长,更应该牢记,生命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也要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既要有“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迈与淡泊,也要有“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意志;既要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进取心,还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

如此,方能大放光彩。

第五篇:读《泰戈尔诗集》有感

天使的歌声

——读《泰戈尔诗集》有感

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哲人,他的世界里充满了爱与阳光,翻开他的诗集便可以看到一缕缕温暖、飘渺、智慧的光芒,直击你的心灵,让你明白:原来可以这样看你的生活,原来生命还有那么可爱的诠释。

读他的诗有一种口渴的感觉,他那短短的几个字已经结束,而思绪却已经不知去向,在自己的世界里沉醉了,像一个躺在自然母亲怀抱里的婴儿,静静聆听大地的心跳。

《古檀迦利》炽热的爱情

“我接到这世界节日的请柬,我的生命受了祝福,我的耳朵也听到了醉人的音乐。在这宴会中,我的任务是奏乐,我也尽力演奏了。”

在生命的宴会上他无疑是一位接触的演奏者,他用他那温柔的眼睛,捕捉着身边的每一份爱,像是一位丁香般的姑娘缓缓走过集市,在小巷的拐角处偷偷张望,等着爱的到来;又像是一名忠心的子民,跪在灼热的田野上对着天空呼喊,表白着对这片土地的无限深情;还像一只受了伤的和平鸽,无力的衔着一根橄榄枝,心中唱着那首爱之歌……没有伪善,没有做作,没有高傲或空虚,就这样,只有诗人满满的爱,让人轻轻捧起一把,便看到了一个自己的天堂。

《新月集》纯美的纪录

“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束缚;在那儿,使者奉了无所谓的使命奔走于无史的诸王的王国间;在那儿,立志以她的法律为纸鸢放飞,真理也使事实从桎梏中自由了。”

在新月的世界里,没有任何世俗的污秽,只有孩子纯真的笑脸和妈妈温馨的抚慰,那这里,所有的人都会像一个孩子一样,顽皮却又如此可爱,即使你是世界上最最不乖的孩子,这里妈妈也会轻轻吻你的前额:“我的小天使,你又有了什么美妙的点子呢?”,然后在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爱的芬芳。

不要哭,听天使在唱歌呢!

《飞鸟集》真理的体现

“如果错过了太阳是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了群星。” 他用睿智的语言,将地球上的漂泊者的足迹映在了文字里;将天空中飞鸟翅膀的痕迹留在了文字里;将太阳的外衣和大地的微笑都藏在了文字里。我们同他一起思考,学习他像一个哲人般思考,抑或是学习他像诗人一样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在大地的泪水里找到笑颜的绽放;在广袤的沙漠里燃起炽热的爱火;在清晨的雾里追寻知识的幻影;在一个初生的孩子里感悟成长的力量……

在泰戈尔的诗中除了我的一颗心我什么也没有落下。

读《泰戈尔文选》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