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气象仪器课程论文
气象仪器课程论文
题目自动气象站的发展与展望
学生姓名张曦
学号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O一二年十二月一日
自动气象站的发展与展望
张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南京 21004
4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外自动气象站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我国气象观测自动化的现状,对符合我国气象观测事业发展需要的自动气象站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估。
关键字:自动气象站发展展望引言
所谓自动气象站,是指能按设定的要求,对多种气象要素自动进行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的地面气象观测设备,可以减少观测人员的地面观测工作量,提高观测时效和质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芬兰、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地面气象观测网中就已普遍采用了自动气象站。1999年7月,我国引进芬兰VAISALA公司的5套自动气象站投入业务运行,这是我国首次将自动气象站作为正式观测使用,标志着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同时,我国也加快了自行研制生产自动气象站的步伐,第一批于202_年1月1日起正式投入业务运行。目前,我国已普遍使用自动遥测气象站,实现了人工气象站与自动气象站的联合观测。
自动气象站在我国已运行多年,气象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发现许多问题。传统自动气象站的结构为集中式,数据采集器必须与具体的传感器匹配,系统开放性不高,不适用于气象传感器的替换或增加。尽管国产的自动气象站发展迅速,但气象传感器的技术水平较低,距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见,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的自动化水平,升级自动气象站和提升国产传感器的生产水平是关键。在对自动气象站进行改造和升级换代时,应当以丰富的经验为基础,以实际业务需求为参考,研制国际领先的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传感器。
当前,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许多新技术都应用到气象观测自动化中,大大提高了气象传感器的探测精度和可维护性。因此,有必要了解当前国际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传感器方面的最新发展和动态,为我国自动气象站及气象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自动气象站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自动遥测气象站一般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主控微机、显示打印系统和供电系统等部分组成,传感器包括有温湿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风向风速传感器和降水传感器等。自动气象站将各要素传感器所测要素的量值以各种电信号(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形式传入或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采集各传感器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处理,通过一根通讯电缆与主控机进行通讯;主控微机接收数据采集器传送来的数据信号,并通过终端软件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实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3 自动气象站的发展
3.1 国内自动气象站发展现状
当前国内有多个厂家生产自动气象站,如北京华创升达高科技发展中心和天津气象仪器厂的CAWS 系列、长春气象仪器厂的DYYZ II系列、江苏无线电研究所的ZQZ_C II系列、广东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的ZDZ II型和北京阿斯曼科技发展公司的ASM、XYZ系列。其中CAWS600、XYZ06以及机场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系统在军队和地方台站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下面列出部分自动气象站的结构组成及其采用的部分气象传感器。
综合各种型号的自动气象站在我国的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1)大部分自动气象站采用集中式结构,系统开放性不高,不同型号的传感器对应不同的数据采集器,各厂家之间标准不统一。维修或增加传感器都必须对自动气象站重新进行校准标定,过程复杂,不符合我国气象发展战略研究中“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工程”的发展要求。
(2)国产自动气象站所采用的气象传感器主要依赖进口,受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的限制,国产传感器的准确性、可靠性较差。观测项目仅限于传统的温、压、湿、风和降水等六要素,云、能见度、降水现象等气象要素急需要纳入自动气象站的观测项目。
(3)国产自动气象站所采用的数据采集器大多与相应的自动气象站配套使用,当需要扩充自动气象站观测功能,增加新的气象要素传感器时,不能直接进行升级,必须更换,从而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3.2 国外自动气象站发展现状
目前全世界的70多个国家和20多个地区和组织基本上都是使用芬兰VAISALA公司的气象产品进行气象观测,自动气象站也不例外。VAISALA公司自动气象站的代表系列是MAWS系列,目前在全球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使用的是MAWS201系列,该系列现已发展到了MAWS301、MAWS410系列。与国产自动气象站相比,国外的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传感器具有如下特点:
(1)气象传感器技术先进,产品精确性和稳定性优越,除基本的六要素传感器外,土壤和水的温度、太阳辐射、土壤湿度、能见度、云等要素的传感器已经有成熟的产品出现。
(2)自动气象站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增减传感器的种类和数量,实际操作简便。采用通用的数据传输格式,用户能自由配置数据的输出格式。基本满足世界各国各种业务应用的需要。
(3)自动气象站采用良好的防护措施,能够适用于各种复杂环境。在装备使用的机动性、操作的便捷性、维修的快捷性、恶劣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都做得较好。
(4)尽管国外自动气象站和传感器性能优越,但是通过进口自动气象站在中国长期运行的情况来看,其硬件和软件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国外自动气象站的结构、传感器和软件等都是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设计的,并不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自动气象站的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自动气象站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尽管目前国内的自动气象站基本能满足气象业务的需要和环境的要求,但存在不足和缺陷也较大。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气象观测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为了满足不断提高的气象观测需求,提高我国气象观测事业的整体水平,应重点发展新一代自动气象站,对气象传感器、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进行改进,使我国的新一代自动气象站能够进入世界一流的行列。结论
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外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传感器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我国气象观测自动化的现状,对符合我国气象观测事业发展需要的自动气象站、气象传感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估,认为自动气象站及气象传感器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
(1)改进自动气象站的结构,采用总线制分布式或网络型结构,能够大大提高自动气象站的操作性和扩展性,是我国自动气象站发展的方向之一。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气象传感器;在提高现有气象传感器的探测精度和可靠性的同时,研制符合实际需求的其他要素的气象传感器;规范国产传感器的生产标准,不同厂家的产品应当遵守统一的标准,使同一型号的传感器能够互相替换。
(2)改进和完善数据采集器的结构,使数据采集器能实现传感器的随意增减和热插拔,从而提高自动气象站的扩展性和通用性。
(3)此外,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修订完善也是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一。应当从观测的实际需求出发,针对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传感器的技术指标修改、制定云、天气现象等的器测规范,促进多种气象传感器在自动气象站的业务应用。
参考文献
[1]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指南,WMO手册中文版,第六版
[2] Present Weather Science, PWS-SCI Exploratory actions on automatic present weather observations.[3] 我国自动气象站建设发展迅速,光明日报,202_.08.17
[4] 李麟,李效东,漫谈分布式自动气象站,中国气象学会202_年年会论文集
[5] 岳立成,利用RS-485总线实现气象要素分布时自动采集,气象水文海洋仪器,No.3/32005
[6] 岳立成,总线制分布式气象要素采集系统初探,吉林气象202_年第2期
[7]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system specification, automated weather sensors system(AWSS)
[8] Jitze P.van der Meulen,New developments and operational experience with surface observation
technology and national networks
[9] E.Milewska and W.D.Hogg,Continuity of Climatological Observations with Automation-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mounts from AWOS
[10] 林晔,大气探测学教程,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20-21.[11] ASOS Product Improvement Implementation Plan
(Addendum IV)For All Weather Precipitation Accumulation Gauge
[12] AUTOMATED WEATHER FACILITIES, Navigational aids and aviation services special study
[13] 胡玉峰,自动气象站原理与测量方法,气象出版社,202_年6月
[14] 李黄,自动气象站使用手册,气象出版社,202_年10月
第二篇:仪器分析课程论文
色谱分析技术在植科专业相关实验和教学中的应用
202_—202_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仪 器 分 析
班 级: 09级植物科学与技术(2)班
学 号:
学生姓名:
摘 要:本文通过对色谱分析的一些方法的简要分析和与我们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联系来向大家论述相关知识和信息。我们专业有许多实验都要借助于色谱分析方法才能够圆满的完成相关实验。因此,色谱分析技术在我们专业能够得到很好的运用与发挥。同时也因为色谱分析方法的发展才引领了科技的进步,进而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
关键词:色谱;实验;化学;应用
正 文:
一、色谱分析法的起源、分类及其原理
1、色谱分析法的起源[1]
色谱法起源于20世纪初,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米哈伊尔·茨维特用碳酸钙填充竖立的玻璃管,以石油醚洗脱植物色素的提取液,经过一段时间洗脱之后,植物色素在碳酸钙柱中实现分离,由一条色带分散为数条平行的色带。由于这一实验将混合的植物色素分离为不同的色带,因此茨维特将这种方法命名为Хроматография,这个单词最终被英语等拼音语言接受,成为色谱法的名称。汉语中的色谱也是对这个单词的意译。
2、色谱分析法的分类[2]
色谱分析法根据流动性的性质可以分为:气相色谱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两种。气相色谱分析法具有高分离效能、高检测性能、分析时间快等优点,因此应用比较广泛。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也因其高效、快速而得以广泛应用。根据物质的分离机制,又可以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亲和色谱等类别。
3、色谱分析法的简单原理[3] 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利用混合物中诸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原理以获得分离的方法。其过程的本质是待分离物质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平衡的过程,不同的物质在两相之间的分配会不同,这使其随流动相运动速度各不相同,随着流动相的运动,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在固定相上相互分离。
二、色谱分析法在相关学习实验中的应用
1、植物生理学相关实验
(1)、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 先从菠菜叶片中,用有机溶剂将叶片中的色素提
[4]取出来;然后利用纸层析,在圆形的滤纸中心用毛细管进行点样(少量多次,尽量均匀,形状规则);再以汽油做扩散剂将叶绿素进行扩散,进而得到叶片内色素的主要成份。此试验应用的纸层析法是色谱分析法的一种较常用的方法,不仅见效快、成本低、现象明显、重复性强,而且易于操作,适合于教学研究和学生实验,同时也有利于色谱分析法的发展。
[5](2)、植物组织呼吸强度及呼吸商的测定的实验 用直径4mm和2000mm的色谱柱装上担体。采用热导检测器[6] 检测,柱温为60℃,进样器温为40℃,以氦气为载气,气体流速为20ml/min;再用微量注射器分别抽取不同量的纯O2和纯CO2,注入气相色谱仪中,并记录O2和CO2出峰时间和不同量的峰值。进而描绘出进样量中O2和CO2的绝对量和峰值的标准曲线。然后运用相关知识计算植物组织呼吸强度及呼吸商的测定的实验。
2、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
[7](1)、糖蛋白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糖蛋白是存在与植物体内的一种大分子化合物,本实验主要运用三种色谱柱(Sepharose CL-6B、S-Sepharose、SynChropak RP-PC16)依次进行分离和纯化。首先,使用Sepharose CL-6B色谱柱进行初步的分离,然后再将流出液通过S-Sepharose色谱柱进行初步的纯化,使得样品中的各组分的分离更彻底,最后用SynChropak RP-PC16色谱柱进行最终的纯化,最后将吸附柱上的大分子洗脱出来,一般用0.1%TFA和65%乙腈进行脱洗28分钟即可得到纯品。
3、生物化学相关实验
[8](1)、检验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的分离效果实验 用碱性氧化铝作为吸附剂,撤在玻板上,然后路套有调节荡层厚度的塑料环的破棒置于玻板一端,用手推至另一线即可。然后,用样品进行点样,接着用有一定倾斜度的薄层色谱进行展开;最后对其进行显色,用改良德氏试剂喷雾显色。显色剂用小型喷雾器喷出,雾点要小,与薄层保持一差距离,或可在展开剂尚未蒸干以前喷雾显色,以免将薄层表面吹坏。如果分离效果好,则显色后共显现两个斑点,莨菪碱及东莨菪碱各显一个斑点。
[9](2)、从绿色叶片中制备线粒体实验 试验前供拭材料放在暗处2—3天,取材前再给光照I一3小时,这种暗处理消除了细胞中大量淀粉,有利于相系统中的分配行为。试验材料为生长健壮的嫩叶片。首先将较大的叶脉除去,然后取100g叶片、洗净、剪碎加200m1冷的A液。在4℃下于组织捣碎机中高速匀浆2次,每次5—7秒钟。8层妙布过滤。滤液以600xg离心10分钟。上清液再以11000xg离心10分钟.沉淀悬浮于B液,并用B液洗2次。用11000xg离心l0分钟收集沉淀。此即线粒体的粗制品。
线粒体的纯化是在Dextran—PEG相[10] 系统中进行的。相系统的成分为:6.1%DextranT500,6.1%PEG、2mMKCl、0.3M蔗糖和5mM磷酸钾缓冲液(pH7.8)。新制备的相系统,放置约1小时就可以形成明显的上下两相。此时Dextran分布在下相,PEG在上相。取5m1上相液悬浮线粒体粗制品。再加入4ml下相液,充分混合后,用600xg离心3—4分钟。此时大部分叶绿体颗粒及色素分配到上相,所以上相为绿色。尤其在上层的界面处分布着大量叶绿体颗粒。而在下相液中游离色素和叶绿体颗粒很少,几乎为白色透明液体。在下相液的界面处分布着大量的线粒体。小心地吸出绿色的上相液。注意不要破坏它的界面,以免把线粒体带出。然后再加入5m1新的上相液,与下相液充分混合后,依照以上步骤,重复分配2次。最后用7倍体积的B液稀释含线粒体的下相液,并用500xg离心3分钟,上清液再以11000xg离心10分钟收集沉淀,此即纯化的线粒体。
4、植物化学相关实验
[11](1)、从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首先,将新鲜番茄洗净,捣碎成浆状后,称取15g左右放人烧瓶中,添加20ml 95%乙醇,热水浴回流5分钟,温度不应高于85℃,趁热过滤,滤渣转移至烧瓶备用;然后,向烧瓶中加人20ml二氯甲烷,热水浴回流7分钟(温度应低于55℃),冷却,过滤,滤渣转移回烧瓶,再添加10ml二氯甲烷,重复操作,合并乙醇和两次二氯甲烷的提取液,倒入分液漏斗中,添加5ml饱和氯化钠溶液,振荡,静置,分出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将滤液蒸馏以回收大部分溶剂,所剩溶液继续在通风橱内水浴蒸干备用;最后,用氧化铝装柱,石油醚洗脱。开始之前,应将自制的有色物料平铺在氧化铝上,用滴管添加少许石油醚后,打开活塞,放出石油醚,直至与柱顶平齐。黄带(β一胡萝卜素)移动快,红带(番茄红素)移动慢。待黄带完全从柱上洗去后,换用氯仿继续洗脱红带。将两份洗脱液在通风橱内水浴蒸干,得到的就是两种较纯的色素。
[12](2)、槲皮素与金雀异黄素的分离与提纯实验 槲皮素(quercetin)、金雀异黄素(genistein)同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抗血小板、抗氧化等药理作用[13~14]。首先,精确配制SDS浓度为0.0081,0.01,0.02,0.03,0.04,0.05mol·L-1的水溶液作为展开剂(0.0081mol·L-1为SDS的CMC)进行实验,并在一定浓度下依次分别加入体积分数为2%,4%,6%,8%的甲醇、异丙醇、正戊醇、正丁醇、冰乙酸。新华三号滤纸切割成2.5cm×12cm的纸条,毛细管点样。药品溶解在甲醇中,展开前层析缸密闭,以展开剂蒸气饱和1h,上行法展开约10cm左右。点样量:Q,Q1,Q2均为0.5μl,而G,G1,G2则均为2μl(因G,G1,G2的检出灵敏度较低)。然后,以10g·L-1FeCl3溶液喷洒后,各药品点显紫黑色,以初步鉴定样品酚型结构的存在。在365nm的紫外光照射下,对原始样品点、非SDS溶液展开并经50g·L-1AlCl3甲醇溶液喷洒的样品迁移点、SDS胶束水溶液展开并经50g·L-1AlCl3甲醇溶液喷洒的样品迁移点,3种不同情况下的荧光表现进行比较。
三、现代色谱分析法的应用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色谱分析成果问世,比如:多孔性聚合物填料在高效液相色谱中的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在植物特殊化学成分研究方面的应用、智能色谱的诞生及其应用以及超临界流体色谱的迅猛发展等等。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当今世界科技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快速发展的科技又给色谱分析技术的发展提供的动力。这种“双赢”的局面正迎合了这个信息高速传播、生活娱乐节奏加快的当今世界,是一个良好的循环发展系统。相信色谱分析技术必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芬.现代色谱分析法的应用.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2_ [2].敖潇潇.分析化学中的色谱法分类.河南:河南科技杂志,202_ [3].李艳红.分析化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2_
[4].陈建勋.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出版社,202_ [5].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 [6].杜斌.实用现代色谱技术.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2_
[7].师治贤.生物大分子的液相色谱分离和制备.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8].张志良.植物生物化学技术和方法.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9].B.L.威廉斯,K威尔逊编.实用生物化学原理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0].郅文波,邓秋云,宋江楠等.高速逆流双水相色谱法纯化卵白蛋白.生物工程学报,202_ [11].陈亚.有机化学实验.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2_ [12].刘文,邓亦峰,梁念慈.槲皮素和金雀异黄素硫酸酯合成方法的改进及其HPLC-MS的鉴定.中药材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202_
[13].Ioku K,Tsushida T,Takei et al.Antioxidative avtivity of quercetin and quercetin monoglucoside in solution and phospholipid bilayers.Biochim Biophys Acta,1995,1234(4):99.[14].Barnes S,Peterson TG.Biochemical targets of the isoflavone genistein in tumor cell lines.The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1995,208:103.
第三篇:气象论文
影响我国农业的气象灾害及对策
摘要:农业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灾害性天气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本文从农业气象灾害的概念入手, 简要概述了气象灾害的类型及原因, 着重出了应对气象灾害应采取的措施。希望从防范于应对气象灾害入手,促进农业生产与农民增收。关键词:农业 气象灾害 对策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所有自然灾害中, 气象灾害占了70% 以上,其中60% 为农业气象灾害。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增长等因素造成的压力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近10年来, 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出加大的趋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气候变化会造成我国大多数主要作物水分亏缺、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并使我国现行的农业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发生改变。因此,研究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于发展可持续农业是极为重要的,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对气象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尚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要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从农业生产的气象环境角度出发,最重要的任务是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充分利用各种高技术手段,对复杂多变的农业气象环境和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全程动态和准确的监测,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保障和减灾防灾调控服务,使气象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和贡献上一个新台阶。影响我国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
干旱灾害农业干旱不同于气象干旱和水文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是由外界环境因素造成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发生水分亏缺,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导致减产或绝收的现象。农业干旱涉及到土壤、作物、大气和人类对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而且与社会经济关系密切。中国大部地区旱灾严重,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比洪涝更为严重,是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1]
灾害类型
洪涝灾害农业洪涝可分为洪灾、涝灾、湿害,这3 种类型的洪涝密不可分。洪涝的形成与降水量、地理位置、土壤结构、植被、以及季节、作物生育期、防洪设施等密切相关。但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持续性暴雨、特大暴雨造成江河洪水泛滥淹没或冲毁作物,造成减产或绝收。全国大部地区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十分明显,洪涝灾害较为频繁,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气象灾害。
风雹灾害。风灾害是一种局地性很强的农业气象灾害,它对农作物枝叶、茎杆和果实产生机械损伤,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风雹天气产生于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大气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而成,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形成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分布特点总体上来说是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 中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或低纬度地区。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区是我国雹日最多、范围最广的地区。
冷冻灾害。农业冷冻害主要包括低温冷害和冻害,而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低温冷害主要是指作物在生长期间因温度偏低, 影响正常生产,或者使作物的生殖生产过程发生障碍,导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冻害是在植物越冬期间,在低于0 ℃的严寒条件下,作物体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的现象。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冻害一般发生时间是秋、冬、春季,冷害发生在春、夏、秋季[2]。
台风灾害。台风是指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低气压,当近地面最大风速达到或超过17.2 km·s-1 时,成为台风。它是一种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热带气旋,台风被列为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受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影响,主要发生在浙江以南沿海一象灾害以及由气象灾害引发的瘟疫、环境污染、虫灾、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衍生灾害也将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发展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应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及配套法规, 制定《气象灾害普查办法》、《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管理办法》、《气象灾害调查评估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同时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制定气象灾害普查、评估、灾情收集等相关的技术标准, 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法律体系。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中央和地方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性工程项目, 工程性防御投资巨大, 非工程性防御研究周期长, 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必须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 进行长远规划重发区群众增强防御意识, 了解灾害的成因及防御办法和措施效果、规范行为, 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增大灾害的损失, 熟悉预警信号和应急处理办法, 明确在灾害防御过程中应尽的职责, 熟悉转移路线和方案。通过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提高从事气象灾害防御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充分发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的建设效益, 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财产所带来的损失[3]。
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工作。针对具体作物品种开展气象灾害指标研究, 提高指标确定性和针对性。加强病虫害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减少病虫害造成的危害和污染。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设, 提高农业气象灾害产品的服务效率。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知识科普宣传, 提高农民应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 天气预报是其重要的条件.至今, 人类还无力直接阻止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起的气象灾害的发生, 但是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手段监测分析大气变化, 捕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发生的前期征兆, 预测气象灾害的发生.如可应用卫星遥感技术, 雷达探测技术提高预报精度, 延长预见期.目前, 我国已建成了4 0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成功发射了4颗极轨气象卫星和3颗静止气象卫星, 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双轨气象业务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网和沙尘暴监测网、自动气象站网、L波段探空雷达、全球定位系统探空站、飞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服务保障气象卫星信息服务与保障利用多种气象卫星开展夏粮和秋粮长势遥感监测分析,提供生长期内卫星遥感作物长势及其变化动态。[4]气象气候预测产品应用服务与保障针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气象问题,充分运用多种气候监测信息,综合现代数值天气预测、雷达和卫星遥感信息分析预测、现代综合统计预测和中期集合预测方法以及长期气候预测方法等,发展直接针对作物生长关键时段和关键性农业气象灾害的中、短期综合预测技术和长期预测新技术,以及将加工处理的区域性农业气象灾害预测产品更迅速分发到农业生产的决策指挥和服务部门,为作物生长关键时段各类农业气象灾害的减灾防灾调控技术的实施提供咨询服务。[5] 气候影响评价服务与保障。从农业生产过程及其与环境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入手,研制新一代的机理性农业气象影响评估模型,进而提高评价分析的客观定量化程度和科学水平,并投入信息保障服务业务,及时提供评价服务产品。利用多种模型集成结果,生成农业气象影响评价服务产品,建成一套可供业务化使用的服务系统,系统有良好的界面,用户使用方便,可为用户提供各种单一的、综合的监测、诊断、预测保障信息。[6]
参考文献
[1] 卢丽萍,程丛兰,刘伟东,覃志豪.生态环境学报 202_, 18(4)3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2]孟宪群.浅谈中国的农业气象灾害.[3] 辛吉武,许向春.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4]朱兰娟, 宋健业.网络信息.202_ 年第8期
[5] 王春乙, 娄秀荣, 王建林.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 202_, 16(5):37-43.[6] 成兆金, 赵再全, 靳会梅, 等.气候变化对莒县农业气象灾害的影 响及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 202_, 23(8).
第四篇:气象 论文
微博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运用
摘要:就当前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的现状来看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其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即便如此,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在各方面任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急需我国的气象部门去解决与完善。本文主要针对大众对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普遍认知不足的问题,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着眼于现代化的宣传手段,通过调查研究来提出一些合理的宣传手段,以便在提高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认知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从而使得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事业能更好的为十二五规划服务。
关键字:公共气象服务 认识 微博
引言:又好又快地发展公共气象服务, 是我国气象事业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共权益保障不断强化,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公共服务政策的透明度不断提高,亟需对现阶段公共气象服务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充分的认识和研究,特别是在提高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认识以及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发布方面需要我们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指导公共气象服务的科学发展。
一、我国公众、政府部门对气象服务的认识情况
我认为目前公共气象服务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大众以及各级政府对它的认识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大众对气象服务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对它的重要作用存在着严重的认识不足现象。同时一些政府部门也对气象服务的效益评估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了对其真正效益性评估存在差异。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的认识比较到位,较好地承担政府在公共气象服务中应当承担职责,而有一些地方政府认识还不够高,认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组织主体应当是气象部门,应当由气象部门争取国家投资,在一些地区延伸到乡镇村组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比较缓慢,这可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对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主体,在一些基层气象部门有些领导干部的认识也不够明确,也认为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是气象部门职责,部门没有投入,部门现有的人力资源也不够。因此,对公共气象服务向基层延伸的信心不足。
一些基层气象部门对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认识大多还没有形成走出部门的概念,认为气象部门如果把气象信息加工处理系统和气象信息服务发布系统建设好了,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就建成了。这种认识主要限于气象部门自身承担的公共气象产品制作和发布的任务,其实这只是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核心部分,气象部门还需要通过履行政府管理职能广泛利用政府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构建气象预报预预警传播系统和接受系统,才可能建立形成完备的公共
气象服务体系。
而公众对于气象服务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政府提供的免费天气服务上。完全看不到气象服务能给我们带来的经济利益。比如一家羽绒服厂家,如果他能及时的了解到下年或者就是今年冬天的一些气象信息,那么对于其生产就可以产生指导作用,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利益。[1]
二、现代化传播手段与公共气象服务事业的关系
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所需要的投资非常巨大,而且有一部分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因此,必须建立形成与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相适应的投入机制。[2]所以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之外还要通过气象部门自身的努力,依靠传播气象信息的附加值来为建立一套完备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同时也通过信息的传播来增进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认识与理解,扩大影响力。
随着现代传媒手段、方式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与这些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媒介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这些媒介也是大众获取气象信息、享受气象服务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的主要手段。因此它们自然也与我们的公共气象服务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关系。如果我们想要将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是也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就不应该忽视现代化传播手段对其的作用。
而结合实际来讲目前,公共气象信息发布的手段大致有电视、报纸、广播、手机短信、网络、电话、传真、手机小区广播、卫星数字音频广播DAB、LED 显示屏、乡村大喇叭,这些技术手段应用范围和区域应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与高质量的气象信息服务是城市气象服务的重点,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手机小区广播、LED 显示屏等手段发布灾害性气象预警信息[2]。农村气象服务要将气象灾害预警防御和关键农事天气预报并重,信息发布的主要手段有电视、广播、短信、乡村大喇叭等,学校、医院、工地、社区的主要气象服务是气象灾害预警防御,信息发布的手段主要应有短信、广播、LED 显示屏。
就当下而言,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之外网络平台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手段。所以网络平台的建设对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时下一些比较热门的网络应用比如微博,对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三、目前微博在我国公共气象服务中的运用情况
当前,微博已发展成为互联网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也成为气象部门及时发布和传播气象预警信息的重要手段。经调查,更多的网友希望每天都可收到来自媒体刊载的天气预报,以及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或服务提示和指导等。随着网络媒体和手机终端技术的迅速发展,气象部门纷纷开通官方气象微博,开展公共气象服务。
1、微博已成为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2_年1月起,中国气象网、中央气象台、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频道以及大部分省、市级气象部门纷纷开通官方微博。和人们习以为常的天气预报方式所不同的是,通过微博发布的天气预报,常带有网络流行语或当地方言,内容通俗易懂,其新潮、亲和的表达方式,迅速吸引网友的关注,并广受追捧和热议。微博在信息传递上有着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网友只要通过能够上网的手机、电脑,便可随时、随地登陆微博,查看、发布信息,同样,登陆当地气象局开通的微博即可获知当地的天气信息。通过微博,公众不但可以接收更加及时、更为精细化的实时天气信息,还能与气象部门及时互动。凭借快速发布、快捷分享的特点,微博已成为公共气象服务的手段之一。
2、全国气象部门气象微博的开展情况及影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新浪、腾讯两大主流网络媒体的微博平台上通过官方认证的气象微博已达120余家。在腾讯微博平台上,中国气象、中国天气网、广东天气这3家官方气象微博的“粉丝”均已超过百万。在新浪微博上,广东天气微博的“粉丝”数也遥遥领先。在此,以广东天气微博为例来分析。202_年3月9日和16日,广东天气官方微分别在新浪、腾讯上线,开始为公众提供气象信息服务,主要包括预报、科普、互动、话题等四大类信息。广东省气象部门开发了广东气象官方微博统一发布与管理系统,制定了严谨、明晰的《广东气象微博工作流程及内容规范》,严守内容采编流程及内容规范。截至8月5日,广东天气微博在新浪和腾讯两网“粉丝”超过155万人,共发布信息超过800条,平均每天更新5~6次。7月公众直接转发量达3万次左右,评论量逾3000次。在有实际意义的网友评论中,赞扬占61%,明显超过其它类别。广东天气微博开通之后,中山、佛山、深圳、汕尾等21个城市气象部门相继开通微博,基本形成了广东气象官方微博服务群。广东省气象部门开通的官方微博已经实现了业务化运作。据深圳市气象局对6月一次暴雨过程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显示,市民获取气象服务信息方式中,微博占26.39%,仅次于气象网站;公众最希望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途径中,微博列第二,仅次于手机短信。[4]
四、如何利用气象微博来拓展气象服务
1、明确定位,重视和发挥气象微博的作用为充分利用微博开展气象服务,将气象微博纳入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作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一项内容大力发展。充分利用网络、手机媒体等,搭建微博传播的新载体和新平台,大力宣传气象业务和服务。建立一套完备微博服务体系,包括建设依托多平台的省、市、县三级气象官方微博,开发统一管理和发布支撑系统,将气象官方微博发展为各省省气象部门及时发布和传播气象预警信息的重要手段,打造成为“百姓生活的参考、气象科普的园地、应急信息发布的平台以及与公众沟通互动的桥梁”,实现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打造部门品牌形象。
通过气象微博加强与老百姓的联系并通过微博及早发现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及时对公众关心、关注的气象科普、气象热点焦点事件、重要天气过程、重大气象服务等问题作出回复和正面引导,快速解惑答疑、增信释疑,将可能产生的气象服务舆情解决于萌芽,并将其制度化、常态化。同时,还应建立微博问题库以及以科普、预警防范、温馨提示等内容为主的资料库,根据网友点评,有效应对和引导在网上发起的各类舆论。从而提高公众认知水平和对公共气象服务的满意度。
2、多措并举做好气象微博的管理、运行及维护微博气象服务应纳入业务化运作。各级气象部门指定专门气象服务机构负责气象官方微博的运行和维护,建立微博气象服务业务流程和规范,加强信息发布安全管理,定期开展培训和交流,并进行阶段性总结。要有专门机构负责微博信的编辑审核发布、博友互动、用户反馈意见的搜集整理、微博专题策划与推广运营等多项职责。加强微博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的安全管理,实现采、编、发分离,避免错误信息发布造成严重影响。组建专业的微博服务和保障团队,培养一批业务素质高、文字功底好、应变能力强的微博发布和维护队伍。[5]
3、精心策划,加强公众参与气象服务的积极性互动是判断微博关注度和活跃度的标准之一,也是微博气象服务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要积极探索并建立气象服务微博互动新模式,采取有效措施使公众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传播者和参与者,扩大气象信息传播范围。加强与微博用户的日常对话,提高气象服务微博的活跃程度。
为了不断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还要通过微博定期收集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开展公众对气象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开展公众对预报预测准确率的调查评估,为改进气象服务工作、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奠定基础。要加强微博气象服务效果评价,定期对微博粉丝数、原创消息数、各栏目互动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4、积极与社会媒体合作,加强宣传推广微博是个很好的营销平台,是信息、服务或产
品重要的推广渠道,有助于开阔视野,开拓市场,增加社交范围,更有利于信息沟通、扩大合作、促进了解、改善服务。努力吸引受众关注度,不断扩大陕西气象微博的影响力。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和资源,让气象微博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可以通过社会媒体的宣传,并通过气象微博来将一部分的气象服务作为一种有偿资源告诉一些商家和企业,这样也可以为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积累必要的资金。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的今天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才能将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也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公众对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的认识。这对制定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努力建设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6]而气象微博的运用更是结合当下实际将气象服务与现代化传媒手段相结合的典型。
参考文献
[1]《对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思考》张雪艳,崔彩
[2]《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姜海如
[3]李刚,贾学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水平[J].吉林金融研究,202_
(12):62-6
[4]高晓斌,翟娟,闫靖靖《气象微博在陕西公共气象服务中发挥的作用》
[5]高晓斌,翟娟,闫靖靖《气象微博在陕西公共气象服务中发挥的作用》
[6]王莘《公共气象服务理论的内涵及特性》
第五篇:气象仪器项目实施方案(申请材料)
气象仪器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一)项目名称
气象仪器项目
(二)项目建设性质
该项目属于新建项目,依托 xx 新区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氛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以气象仪器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基地,年产值可达 25000.00 万元。
二、项目建设单位
xxx 集团
三、规划咨询机构
泓域咨询企业管理机构
四、项目提出的理由
从区域发展的态势来看,国家层面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产业逐步向内陆地区梯度转移,促进经济发展空间从沿海地区向沿江内陆拓展。同时,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国家区域发展新布局全面展开,辽中南、山东半岛、长江中游、海峡西岸等新的城市群快速崛起,国内地区间经济发
展差距将逐步缩小。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速,上海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对江苏、浙江等周边区域的“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同步显现。江苏省确立“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区域发展方略,推进宁镇扬、(沪)苏通、锡常泰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经济带。无锡虽然会面临着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城市间竞争加剧的挑战,但也可以获得融入国家战略,加快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机遇。
五、项目选址及用地综述
(一)项目选址方案
项目选址位于 xx 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建设条件良好。
无锡,简称锡,古称新吴、梁溪、金匮,是江苏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截至202_ 年,全市下辖 5 个区、代管 2 个县级市,总面积 4627.4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 332.0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 657.45 万人,城镇人口 501.50 万人,城镇化率 76.28%。无锡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是扬子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北倚长江、南滨太湖,被誉为太湖明珠,京杭大运河从无锡穿过;境内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残丘;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充足。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
名城,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无锡是中华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也是联勤保障部队无锡联勤保障中心驻地。无锡有鼋头渚、灵山大佛、无锡中视影视基地等景点。202_ 年 11 月,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2_ 年 12 月,被评为 202_ 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城市第 3 名,202_ 中国创新力最强的 30 个城市之一,202_ 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第 17 名。202_ 年 8 月,中国海关总署主办的《中国海关》杂志公布了 202_ 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名,无锡排名第 11。202_ 年,无锡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1852.32 亿元,增长 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122.50 亿元,下降 2.4%;第二产业增加值 5627.88 亿元,增长 7.6%;第三产业增加值6101.94 亿元,增长 6.0%。
(二)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 35771.21平方米(折合约 53.63 亩),土地综合利用率 100.00%;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按照气象仪器行业生产规范和要求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规划建设要求。
六、土建工程建设指标
项目净用地面积 35771.21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 20225.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36128.92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22202.02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 2516.36平方米。
七、设备购置
项目计划购置设备共计 98 台(套),主要包括:xxx 生产线、xx设备、xx 机、xx 机、xxx 仪等,设备购置费 2983.99 万元。
八、产品规划方案
根据项目建设规划,达产年产品规划设计方案为:气象仪器 xxx单位/年。综合考 xxx 集团企业发展战略、产品市场定位、资金筹措能力、产能发展需要、技术条件、销售渠道和策略、管理经验以及相应配套设备、人员素质以及项目所在地建设条件与运输条件、xxx 集团的投资能力和原辅材料的供应保障能力等诸多因素,项目按照规模化、流水线生产方式布局,本着“循序渐进、量入而出”原则提出产能发展目标。
九、原材料供应
项目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有:xxx、xxx、xx、xxx、xx 等,xxx 集团所选择的供货单位完全能够稳定供应上述所需原料,供货商可
以完全保障项目正常经营所需要的原辅材料供应,同时能够满足 xxx集团今后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的预期要求。
十、项目能耗分析
1、项目年用电量 1223500.54 千瓦时,折合 150.37 吨标准煤,满足气象仪器项目项目生产、办公和公用设施等用电需要
2、项目年总用水量 15964.01 立方米,折合 1.36 吨标准煤,主要是生产补给水和办公及生活用水。项目用水由 xx 新区市政管网供给。
3、气象仪器项目项目年用电量 1223500.54 千瓦时,年总用水量15964.01 立方米,项目年综合总耗能量(当量值)151.73 吨标准煤/年。达产年综合节能量 59.01 吨标准煤/年,项目总节能率 21.58%,能源利用效果良好。
十一、环境保护
项目符合 xx 新区发展规划,符合 xx 新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内,项目建设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项目设计中采用了清洁生产工艺,应用清洁原材料,生产清洁产品,同时采取完善和有效的清洁生产措施,能够切实起到消除和减少
污染的作用。项目建成投产后,各项环境指标均符合国家和地方清洁生产的标准要求。
十二、项目建设符合性
(一)产业发展政策符合性
由 xxx 集团承办的“气象仪器项目”主要从事气象仪器项目投资经营,其不属于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_ 年本)》(202_ 年修正)有关条款限制类及淘汰类项目。
(二)项目选址与用地规划相容性
气象仪器项目选址于 xx 新区,项目所占用地为规划工业用地,符合用地规划要求,此外,项目建设前后,未改变项目建设区域环境功能区划;在落实该项目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后,可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满足 xx 新区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因此,建设项目符合项目建设区域用地规划、产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要求。
(三)
“ 三线一单 ” 符合性
1、生态保护红线:气象仪器项目用地性质为建设用地,不在主导生态功能区范围内,且不在当地饮用水水源区、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区内,符合生态保护红线要求。
2、环境质量底线:该项目建设区域环境质量不低于项目所在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有一定的环境容量,符合环境质量底线要求。
3、资源利用上线:项目营运过程消耗一定的电能、水,资源消耗量相对于区域资源利用总量较少,符合资源利用上线要求。
4、环境准入负面清单:该项目所在地无环境准入负面清单,项目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后,废气、废水、噪声均可达标排放,固体废物能够得到合理处置,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十三、项目进度规划
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期限规划 12 个月。认真做好施工技术准备工作,预测分析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难点,提前进行技术准备,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在技术交流谈判同时,提前进行设计工作。对于制造周期长的设备,提前设计,提前定货。融资计划应比资金投入计划超前,时间及资金数量需有余地。
十四、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一)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项目预计总投资 14042.07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10635.3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5.74%;流动资金 3406.70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24.26%。
(二)资金筹措
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
(三)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项目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 24948.00 万元,总成本费用 19432.62万元,税金及附加 234.37 万元,利润总额 5515.38 万元,利税总额6510.49 万元,税后净利润 4136.53 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 2373.96 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 39.28%,投资利税率 46.36%,投资回报率29.46%,全部投资回收期 4.89 年,提供就业职位 520 个。
十五、报告说明
根据《报告》是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的分析论证,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盈利能力,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建设前具有决定性意义。
十六、项目评价
1、本期工程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要求,符合 xx 新区及 xx 新区气象仪器行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政策;项目的建设对促进 xx新区气象仪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2、xxx 实业发展公司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拟建“气象仪器项目”,本期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够有力促进 xx 新区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就业职位 520 个,达产年纳税总额 2373.96 万元,可以促进 xx 新区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积极的贡献。
3、项目达产年投资利润率 39.28%,投资利税率 46.36%,全部投资回报率 29.46%,全部投资回收期 4.89 年,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4.89 年(含建设期),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4、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更不是过河拆桥式的策略性利用。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三个没有变”的判断:“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同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写入党章和宪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进入新时代,中国的民营经济只会壮大、不会离场,只会越来越好、不会越来越差。民间投资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约占制造业投资的 85%以上,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民间投资的健康发展。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对促进民间投资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 15 个相关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发挥民间投资作用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指导意见》,围绕《中国制造 202_》,明确了促进民营制造业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旨在释放民间投资活力,引导民营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改革开放 40 年来,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日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从投资总量占比看,202_年以来,民间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已连续 5 年超过 60%,最高时候达到 65.4%;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目前民间投资的比重已经超过八成,民间投资已经成为投资的主力军。
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环境保护、清洁生产都是积极可行的。
十七、主要经济指标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占地面积
平方米
35771.21
53.63 亩
1.1
容积率
1.01
1.2
建筑系数
56.54%
1.3
投资强度
万元/亩
198.31
1.4
基底面积
平方米
20225.04
1.5
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
36128.92
1.6
绿化面积
平方米
2516.36
绿化率 6.96%
总投资
万元
14042.07
2.1
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10635.37
2.1.1
土建工程投资
万元
2706.58
2.1.1.1
土建工程投资占比
万元
19.27%
2.1.2
设备投资
万元
2983.99
2.1.2.1
设备投资占比
21.25%
2.1.3
其它投资
万元
4944.80
2.1.3.1
其它投资占比
35.21%
2.1.4
固定资产投资占比
75.74%
2.2
流动资金
万元
3406.70
2.2.1
流动资金占比
24.26%
收入
万元
24948.00
总成本
万元
19432.62
利润总额
万元
5515.38
净利润
万元
4136.53
所得税
万元
1.01
增值税
万元
760.74
税金及附加
万元
234.37
纳税总额
万元
2373.96
利税总额
万元
6510.49
投资利润率
39.28%
投资利税率
46.36%
投资回报率
29.46%
回收期
年
4.89
设备数量
台(套)
年用电量
千瓦时
1223500.54
年用水量
立方米
15964.01
总能耗
吨标准煤
151.73
节能率
21.58%
节能量
吨标准煤
59.01
员工数量
人
520
土建工程投资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占地面积(㎡)
基底面积(㎡)
建筑面积(㎡)
计容面积(㎡)
投资(万元)
主体生产工程
14299.10
14299.10
22202.02
22202.02
1829.58
1.1
主要生产车间
8579.46
8579.46
13321.21
13321.21
1134.34
1.2
辅助生产车间
4575.71
4575.71
7104.65
7104.65
585.47
1.3
其他生产车间
1143.93
1143.93
1287.72
1287.72
109.77
仓储工程
3033.76
3033.76
9052.48
9052.48
542.53
2.1
成品贮存
758.44
758.44
2263.12
2263.12
135.63
2.2
原料仓储
1577.56
1577.56
4707.29
4707.29
282.12
2.3
辅助材料仓库
697.76
697.76
202_.07
202_.07
124.78
供配电工程
161.80
161.80
161.80
161.80
10.91
3.1
供配电室
161.80
161.80
161.80
161.80
10.91
给排水工程
186.07
186.07
186.07
186.07
9.76
4.1
给排水
186.07
186.07
186.07
186.07
9.76
服务性工程
1921.38
1921.38
1921.38
1921.38
115.15
5.1
办公用房
884.07
884.07
884.07
884.07
49.83
5.2
生活服务
1037.31
1037.31
1037.31
1037.31
58.94
消防及环保工程
542.03
542.03
542.03
542.03
36.55
6.1
消防环保工程
542.03
542.03
542.03
542.03
36.55
项目总图工程
80.90
80.90
80.90
80.90
92.81
7.1
场地及道路硬化
5589.60
1102.24
1102.24
7.2
场区围墙
1102.24
5589.60
5589.60
7.3
安全保卫室
80.90
80.90
80.90
80.90
绿化工程
1979.83
69.29
合计
20225.04
36128.92
36128.92
2706.58
节能分析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总能耗
吨标准煤
151.73
1.1
—年用电量
千瓦时
1223500.54
1.2
—年用电量
吨标准煤
150.37
1.3
—年用水量
立方米
15964.01
1.4
—年用水量
吨标准煤
1.36
年节能量
吨标准煤
59.01
节能率
21.58%
节项目建设进度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1
完成投资
万元
7168.94
1.1
——完成比例
51.05%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5165.45
2.1
——完成比例
72.05%
完成流动资金投资
万元
202_.49
3.1
——完成比例
27.95%
人力资源配置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1
一线产业工人工资
1.1
平均人数
人
354
1.2
人均年工资
万元
4.52
1.3
年工资额
万元
1917.95
工程技术人员工资
2.1
平均人数
人
2.2
人均年工资
万元
6.60
2.3
年工资额
万元
439.34
企业管理人员工资
3.1
平均人数
人
3.2
人均年工资
万元
6.94
3.3
年工资额
万元
136.59
品质管理人员工资
4.1
平均人数
人
4.2
人均年工资
万元
5.60
4.3
年工资额
万元
242.99
其他人员工资
5.1
平均人数
人
5.2
人均年工资
万元
7.37
5.3
年工资额
万元
115.68
职工工资总额
万元
2852.55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建筑工程费
设备购置及安装费
其它费用
合计
占总投资比例
项目建设投资
万元
2706.58
2983.99
198.31
10635.37
1.1
工程费用
万元
2706.58
2983.99
16147.66
1.1.1
建筑工程费用
万元
2706.58
2706.58
19.27%
1.1.2
设备购置及安装费
万元
2983.99
2983.99
21.25%
1.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万元
4944.80
4944.80
35.21%
1.2.1
无形资产
万元
1980.62
1980.62
1.3
预备费
万元
2964.18
2964.18
1.3.1
基本预备费
万元
1467.41
1467.41
1.3.2
涨价预备费
万元
1496.77
1496.77
建设期利息
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现值
万元
10635.37
10635.37
流动资金投资估算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达产年指标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流动资产
万元
16147.66
12223.15
11981.59
16147.66
16147.66
16147.66
1.1
应收账款
万元
4844.30
3148.79
3875.44
4844.30
4844.30
4844.30
1.2
存货
万元
7266.45
4723.19
5813.16
7266.45
7266.45
7266.45
1.2.1
原辅材料
万元
2179.93
1416.96
1743.95
2179.93
2179.93
2179.93
1.2.2
燃料动力
万元
109.00
70.85
87.20
109.00
109.00
109.00
1.2.3
在产品
万元
3342.57
2172.67
2674.05
3342.57
3342.57
3342.57
1.2.4
产成品
万元
1634.95
1062.72
1307.96
1634.95
1634.95
1634.95
1.3
现金
万元
4036.91
2623.99
3229.53
4036.91
4036.91
4036.91
流动负债
万元
12740.96
8281.62
10192.77
12740.96
12740.96
12740.96
2.1
应付账款
万元
12740.96
8281.62
10192.77
12740.96
12740.96
12740.96
流动资金
万元
3406.70
2214.36
2725.36
3406.70
3406.70
3406.70
铺底流动资金
万元
1135.56
738.12
908.45
1135.56
1135.56
1135.56
总投资构成估算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占建设投资比例 占固定投资比例 占总投资比例 1
项目总投资
万元
14042.07
132.03%
132.03%
100.00%
项目建设投资
万元
10635.37
100.00%
100.00%
75.74%
2.1
工程费用
万元
5690.57
53.51%
53.51%
40.53%
2.1.1
建筑工程费
万元
2706.58
25.45%
25.45%
19.27%
2.1.2
设备购置及安装费
万元
2983.99
28.06%
28.06%
21.25%
2.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万元
1980.62
18.62%
18.62%
14.10%
2.2.1
无形资产
万元
1980.62
18.62%
18.62%
14.10%
2.3
预备费
万元
2964.18
27.87%
27.87%
21.11%
2.3.1
基本预备费
万元
1467.41
13.80%
13.80%
10.45%
2.3.2
涨价预备费
万元
1496.77
14.07%
14.07%
10.66%
建设期利息
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现值
万元
10635.37
100.00%
100.00%
75.74%
建设期间费用
万元
流动资金
万元
3406.70
32.03%
32.03%
24.26%
铺底流动资金
万元
1135.57
10.68%
10.68%
8.09%
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1
营业收入
万元
16216.20
19958.40
24948.00
24948.00
24948.00
1.1
万元
16216.20
19958.40
24948.00
24948.00
24948.00
现价增加值
万元
5189.18
6386.69
7983.36
7983.36
7983.36
增值税
万元
494.48
608.59
760.74
760.74
760.74
3.1
销项税额
万元
3991.68
3991.68
3991.68
3991.68
3991.68
3.2
进项税额
万元
2100.11
2584.75
3230.94
3230.94
3230.94
城市维护建设税
万元
34.61
42.60
53.25
53.25
53.25
教育费附加
万元
14.83
18.26
22.82
22.82
22.82
地方教育费附加
万元
9.89
12.17
15.21
15.21
15.21
土地使用税
万元
143.08
143.08
143.08
143.08
143.08
税金及附加
万元
202.42
216.12
234.37
234.37
234.37
折旧及摊销一览表
序号 项目 运营期合计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1
建(构)筑物
原值
2706.58
2706.58
当期折旧额
2165.26
108.26
108.26
108.26
108.26
108.26
净值
541.32
2598.32
2490.05
2381.79
2273.53
2165.26
机器设备
原值
2983.99
2983.99
当期折旧额
2387.19
159.15
159.15
159.15
159.15
159.15
净值
2824.84
2665.70
2506.55
2347.41
2188.26
建筑物及设备原值
5690.57
当期折旧额
4552.46
267.41
267.41
267.41
267.41
267.41
建筑物及设备净值
1138.11
5423.16
5155.75
4888.34
4620.93
4353.52
无形资产
原值
1980.62
1980.62
当期摊销额
1980.62
49.52
49.52
49.52
49.52
49.52
净值
1931.10
1881.59
1832.07
1782.56
1733.04
合计:折旧及摊销
6533.08
316.93
316.93
316.93
316.93
316.93
总成本费用估算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达产年指标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1
外购原材料费
万元
12373.82
8042.98
9899.06
12373.82
12373.82
12373.82
外购燃料动力费
万元
853.73
554.92
682.98
853.73
853.73
853.73
工资及福利费
万元
2852.55
2852.55
2852.55
2852.55
2852.55
2852.55
修理费
万元
32.09
20.86
25.67
32.09
32.09
32.09
其它成本费用
万元
3003.50
1952.28
2402.80
3003.50
3003.50
3003.50
5.1
其他制造费用
万元
973.28
632.63
778.62
973.28
973.28
973.28
5.2
其他管理费用
万元
351.06
228.19
280.85
351.06
351.06
351.06
5.3
其他销售费用
万元
1483.60
964.34
1186.88
1483.60
1483.60
1483.60
经营成本
万元
19115.69
12425.20
15292.55
19115.69
19115.69
19115.69
折旧费
万元
267.41
267.41
267.41
267.41
267.41
267.41
摊销费
万元
49.52
49.52
49.52
49.52
49.52
49.52
利息支出
万元
总成本费用
万元
19432.62
13740.52
16179.99
19432.62
19432.62
19432.62
10.1
可变成本
万元
16263.14
10571.04
13010.51
16263.14
16263.14
16263.14
10.2
固定成本
万元
3169.48
3169.48
3169.48
3169.48
3169.48
3169.48
盈亏平衡点
42.49%
42.49%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达产指标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1
营业收入
万元
24948.00
16216.20
19958.40
24948.00
24948.00
24948.00
税金及附加
万元
234.37
202.42
216.12
234.37
234.37
234.37
总成本费用
万元
19432.62
13740.52
16179.99
19432.62
19432.62
19432.62
增值税
万元
760.74
494.48
608.59
760.74
760.74
760.74
利润总额
万元
5515.38
10953.68
13755.05
5515.38
5515.38
5515.38
应纳税所得额
万元
5515.38
10953.68
13755.05
5515.38
5515.38
5515.38
企业所得税
万元
1378.85
2738.42
3438.76
1378.85
1378.85
1378.85
税后净利润
万元
4136.53
8215.26
10316.29
4136.53
4136.53
4136.53
可供分配的利润
万元
4136.53
8215.26
10316.29
4136.53
4136.53
4136.53
法定盈余公积金
万元
413.65
821.53
1031.63
413.65
413.65
413.65
可供投资者分配利润
万元
3722.88
7393.73
9284.66
3722.88
3722.88
3722.88
应付普通股股利
万元
3722.88
7393.73
9284.66
3722.88
3722.88
3722.88
各投资方利润分配
万元
3722.88
7393.73
9284.66
3722.88
3722.88
3722.88
15.1
项目承办方股利分配
万元
3722.88
7393.73
9284.66
3722.88
3722.88
3722.88
息税前利润
万元
5515.38
10953.68
13755.05
5515.38
5515.38
5515.38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万元
5832.31
11270.61
14071.98
5832.31
5832.31
5832.31
销售净利润率
%
16.58%
50.66%
51.69%
16.58%
16.58%
16.58%
全部投资利润率
%
39.28%
78.01%
97.96%
39.28%
39.28%
39.28%
全部投资利税率
%
46.36%
46.36%
46.36%
46.36%
全部投资回报率
%
29.46%
58.50%
73.47%
29.46%
29.46%
29.46%
总投资收益率
%
29.46%
58.50%
73.47%
29.46%
29.46%
29.46%
资本金净利润率
%
29.46%
58.50%
73.47%
29.46%
29.46%
29.46%
盈利能力分析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1
净利润
万元
4136.53
投资利润率
39.28%
投资利税率
46.36%
投资回报率
29.46%
回收期
年
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