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倡议书(teniu推荐)
《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倡议书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代表五年级班做本周国旗下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源泉。在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三大问题面前,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没有水,一切生命都将消失。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的59—66%是由水组成的,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在没有食物但是有水的环境下可以存活7天左右,可是在虽有食物却没有水的干燥环境下只能存活3天。一个城市在没有正常能源甚至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还可以维持一定时间的正常运转,然而没有水,这个城市很快就会成为一座死城。
一个71%的面积被水覆盖的星球却面临着水危机,这就是地球上的事实。其中97.5%的水是海水,既不能直接饮用也不能灌溉。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不足世界淡水总量的1%。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汤匙。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统计,世界上占人口40%的80个国家正面临着水的危机,发展中国家约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17亿人没有良好的卫生设施,每年约有2500万人死于饮水不洁,500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预计到202_年,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将生活在不同程度地缺水的地区。联合国水事会议指出水危机将成为继石油危机之后另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人们说:20世纪人类“为石油而战”,21世纪人类将“为水而战”。
这说明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再次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难点,水资源短缺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贫水国无法回避的世纪挑战。尽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长江和黄河依然奔流不息,尽管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兴建了水库8万多座,总蓄水能力达5000亿立方米,加上无数引水、抽水设施,使全国供水规模从1000亿立方米增长到5800亿立方米。但是,今天的中国却不得不面对被联合国认定为“水资源紧缺国家”的现实。全国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比较严重缺水的有110座。春耕生产正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制约,“供水危机”的警报频频拉响。
为此国家正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工程——南水北调。节约用水是永恒的主题。“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这句提醒人们节约用水的广告语,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从此节约每一滴水,真正做到用水“斤斤计较”?
我看到某些同学缺乏节水意识,喝剩下的矿泉水随手倒掉,洗衣服、刷碗拧开水龙头任其白流。体育课后拧开水龙头随意冲头。
长期以来,人们错误的认为: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导致公众的节水意识仍然不高,造成了长期破坏、浪费水资源。要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和严重的用水浪费现象,必须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倡议:珍惜每一滴水,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节约用水。同学们,作为一名学生,一名祖国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尽自己的所能,为建设一个节约型的学校贡献一份力量。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将节约进行到底!让我们的学校成为“节水学校”。让我们大家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韩家林小学
韩元飞
202_年3月22日
第二篇:202_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节约保护水资源
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节约保护水资源
——写在二〇一三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之际
水利部部长 陈雷(202_年3月22日)
今天是第二十一届“世界水日”,第二十六届“中国水周”宣传活动也在今天拉开帷幕。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合作”,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物质基础。我国基本水情特殊、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生态环境容量有限,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大力建设水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解决水资源问题,先后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加之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影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这种状况如不尽快加以扭转,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人与自然难以和谐,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对水资源保护管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等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引导各地各部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努力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给子孙后代留下山青、水净、河畅、湖美、岸绿的美好家园。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以“三条红线”管理为抓手,着力推动用水方式转变。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加快健全和完善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体系。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加强相关规划编制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以及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坚决遏制不合理新增取水,切实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严格用水效率控制,强化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管理,严格限制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发展高耗水项目,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严格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制定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
二是以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为途径,着力增强水资源配置调控能力。重点推进规划确定的河湖水系连通骨干工程建设,支持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水系连通,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增强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提高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加快实施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积极开展调水引流、生态修复、排污口整治、河湖清淤等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抓紧制订完善主要江河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全面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因地制宜建设城乡备用水源,继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保障城乡饮水安全。
三是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着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坚持以水定产业、以水定项目、以水定发展,不断调整优化用水结构,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农业领域要抓好灌区节水改造,加快实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积极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工业领域要重点抓好钢铁、火力发电、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减排技改,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城市生活领域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强化生活与服务业用水管理,做好重点用水监控单位监控管理,大力推广节水生活器具。要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回用,促进雨洪资源利用,科学开发空中云水资源。
四是以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为核心,着力加强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强化水土流失监测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积极推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全面落实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实施水功能区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进一步强化水源地应急管理。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加强地下水水量水质监测,实施超采区综合治理,防治地下水污染。加强对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推进生态脆弱河湖和地区的水生态修复。积极发展水电清洁能源,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抓好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
五是以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夯实水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支撑。建立健全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强化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提升应急机动监测能力。积极推进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实现主要控制指标可监测、可评价、可考核,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抓紧完善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与统计制度,规范统计口径和监测标准,加强数据衔接与整合。深入开展水资源重大基础问题研究,加强水生态保护监测关键技术或工艺设备的研发推广应用,全面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和创新水平。
六是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为保障,着力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贯穿于水利规划编制、项目论证、工程建设以及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要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尽快形成符合我国水资源、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要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深化水价改革和水权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要健全完善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要广泛开辟资金渠道,推动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机制。要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培育公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水道德观念,凝聚公众爱水、惜水、亲水、护水的共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水利、重视水利、支持水利、参与水利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精)
3.22世界水日主题: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人民网北京3月22日电(记者蒋琪202_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六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2_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合作”。水利部确定我国纪念202_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是“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有水才有森林草原,有水才有湖泊湿地,有水才有生物多样性。文明兴替与水有着重要的关系,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防洪体系日益完善,供水规模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水利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民生水利成效显著,基本保障了国家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与此同时,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条件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的国情水情没有改变;长期以来资源拉动型经济发展方式付出的水资源、水环境代价过大,一些地方出现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地下水位下降等严重生态问题。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对喝上干净水、享有优美环境等方面要求差距巨大,这种状况如不尽快加以扭转,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人与自然难以和谐,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四化同步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八大报告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进一步要求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目标完成、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这一系列重大政策决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把完善和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重要抓手,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
水管理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从局部水生态治理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大力建设生态文明。要着力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核心,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落实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等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确保202_年全国用水总量要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加快制定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加强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确保202_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_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充分发挥水功能区的基础性和约束性作用,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分类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确保202_年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健全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建立目标考核、干部问责和监督检查机制。
二是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和调度方案,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等规划为基础,构建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区域互补”的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人工连通与恢复自然连通相结合,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注重非常规水源利用,推进污水处理回用,鼓励和积极发展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重视雨水集蓄利用和微咸水利用,将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
三是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断强化节约用水管理。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进一步优化用水结构,以水定产业,以水定发展,形成有利于节水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推进农业节水,重点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严格控制水资源紧缺、供水矛盾突出和生态脆弱地区高用水、高污染行业发展规模。加快企业节水改
造,重点抓好高用水行业节水减排技改以及重复用水工程建设,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全面提升工业节水能力和水平。加大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力度,强化生活与服务业用水管理,建设和推广节水设施和器具,逐步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和产品,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提高城镇生活用水效率。建立用水单位重点监控名录,强化重点用水监控单位监控管理。
四是实施水功能区管理,严格水资源保护。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实施水功能区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建立水功能区
水质达标评价体系。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制定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大力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进一步强化水源地应急管理。科学编制《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做好水资源保护顶层设计。
五是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代表性和典型性较强的城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创建,探索符合我国水资源、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确定并维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保障生态用水基本需求,定期开展河湖健康评估。加强对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推进生态脆弱河湖和地区的水生态修复。加快生态河道建设和农村沟塘综合整治,改善水生态环境。加强地下水超采区和海水入侵区治理,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强化水土流失监控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积极推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抓好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利风景区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水电。
六是落实水生态文明理念,加强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在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建设实施、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都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着力维护河湖健康。在水利规划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
明理念,按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要求,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主体功能区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
承载能力相适应。在项目前期工作中,要统筹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加强新建工程与已有工程挖潜改造方案的比选,对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应在强化节水的基础上做好水资源供需分析,充分考虑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合理确定工程建设规模。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加强节约集约用地,把征地和移民安置作为工程建设方案优化比选论证的重要因素,尽量减少占地和移民数量。要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七是加强部门合作,提高保障和支撑能力。建立部门间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机制,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和节奖超罚的节水财税政策,鼓励开展水权交易,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加强水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和推进,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注重科技创新,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注重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制定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完善有利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体制及机制,逐步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八是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公众认知认可。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主题活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倡导先进的水生态伦理价值观和适应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公众对于水生态环境意见和建议的反映渠道,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合理化建议等方式,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提高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自觉性,营造节水、爱水、护水、亲水的社会氛围。
第四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新提法解读】
①建设生态文明。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②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命题点全搜索】 1.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识。2.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保护环境。
3.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战略选择,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和谐社会。
5.中学生应树立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为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
【全角度命题】
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什么?(1)我国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5)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我国资源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开发不合理、不科学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2)我国的环境资源形势相当严峻: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履行大国责任的表现。
3.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
国家: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④加强法制建设,落实节能环保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强化监督管理。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⑥加大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企业方面:①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提高节能环保技术;②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加大节能环保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④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青少年: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②落实环保行动,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如:随手关灯、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回收废弃物等;③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注重环保购物,倡导绿色消费;④积极参与各种节能环保的公益活动,善于同各种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4.描绘202_年的“美丽中国”。
经济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技术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水平更加殷实。
5.为配合十八大的宣传,请为建设“美丽中国”拟定几条宣传标语。①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②美丽中国人人共建,中国美丽人人共享。③和谐文明享太平,安定团结绘蓝图。
6•请你为学校设计几个开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活动形式。并说说这些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活动:①评选“青少年节能减排标兵”活动。②开展废旧物品创意大赛活动。③倡议节日不送纸质贺卡、改送电子贺卡。④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活动,增强节约意识。⑥学校采用主题班会、办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节能减排教育。
意义: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②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③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摘要二】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命题点全搜索】
1.了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国策。2.树立循环经济意识。
3.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角度命题】
1.请结合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1)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改善人民生活。(5)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消费理念,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2.“美好家园,你我共建;节能减排。人人有责”。说说你能做到哪些? 少用电吹风、空调;出行方式尽可能选择步行或少乘坐私家车;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等。
3.你知道我们国家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节约能源的举措?请你再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1)举措:夏天写字楼、商场的温度应不低于26度;提倡使用中水灌溉公共绿地;颁布限塑令等。
(2)建议: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节能意识;加快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研发可替代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4.材料一: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
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是关乎着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们未来工作的中心。请你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但是生态环境被破坏了,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要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使二者协调发展。
(3)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觉得可以为建设美丽中国做些什么? 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国家的发展;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自立、自信、自强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遵纪守法,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培养创新能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5、“北京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这段改编的诗句说明了什么?
北京面临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你认为导致大范围雾霾天气形成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汽车尾气的排放;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后排除的废气和粉尘;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企业因素);建筑工地的扬尘(企业因素)。
为防治雾霾,国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淘汰落后的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加大对空气质量的检测。
雾霾天气要注意:少出门,出门戴口罩;在家少开窗户。
6、关注我国(我省)水污染、水环境)情况。
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染,城市污染源,我国(我省)水环境不容乐观。
如何避免水污染?
国家(政府)要制定保护水环境的法律法规;企业要开发无废水或节水的生产工艺;减少“三废’的排放;合理处理和利用污水;公民(中学生)要树立节水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无磷洗衣粉,不乱倒生活污水。
7、我们国家为落实节能减排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①加快淘汰耗能严重的落后生产企业。②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③严格执法,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④加强宣传,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⑤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奖惩政策。
8、请设计一条富有创意的公益广告语,向公众宣传节能减排的观念。答、①全民动员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②科学节能,大有技巧,人人减排,贡献不小。③落实节能减排行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9、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答:①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能否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着我国现代化的成败。②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河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0、运用有关知识说明怎样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 答: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注重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变人口负担为人口优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
11、面对我国人口素质偏低的问题,请为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提出几个好建议?
答:国家:要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做好优生工作,要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要以广大农村为重点,大力帮助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降低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
个人:树立远大理想,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自己的贡献;树立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自觉肩负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12、多种预测表明,我国人口的峰值可能在本世纪30年代到来,峰值大约在14.8亿左右。也就是说,我国人口仍然要增长30年,估计净增值将近2亿人口。一般而言,国际上将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将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的社会,叫做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压力,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
答:根本出路是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水平;完善社保制度,建立共享型的养老保障体制;努力构建城乡兼顾、全方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老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发展医
疗事业,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要积极锻炼身体,以减轻子女的负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年轻人要积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13、各国应该怎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答: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和各国发展前途,需要各国进行不懈努力。各国要切实履行各自责任,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发达国家要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也应尽最大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14、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携手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制定节能减排目标,承诺到202_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_年下降40%至45%;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科技创新,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继续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完善资源和环境立法,依法管理资源和环境。
15、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答:我们青少年应该树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行动起来,倡导低碳生活,做一个“低碳族”。如使用节能灯、少吃日香糖、使用环保袋、双面打印、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都可以做到减少碳排放。
第五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编辑:admin 时间:202_-12-14 11:04:00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一、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历时几百年,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已经难以修复。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1962年美国学者出版《寂静的春天》,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九五”计划决定实施可持续战略,“十五”计划首次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首次将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等。
在这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部署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增强;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二氧化硫、化学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4.29%和12.45%,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6.7%,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大幅度减低;环境质量局部改善,202_年到202_年,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水质的比例提高18.9个百分点,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提高30.3个百分点;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间,森林覆盖率提高2.16个百分点,退牧还草区牧草质量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加大,全国沙化面积减少;应对气候变化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通过节能提高能效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全面把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这就是: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在经济发展中,我们比较注重遵循经济规律,但对自然规律尊重不够,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人类也不是自然的上帝。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我们必须摈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不单单是做好资源环境方面的工作。我们既要做好资源环境等方面相对独立的工作,更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层面,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进行全面转变、深刻变革,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制定其他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就是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努力形成同传统工业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占用自然空间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产业以及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和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制造;倡导和推行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适度消费。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我们推动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的需求既包括物质文化需求,如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生态产品是人们重要的消费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能因为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要过上好日子,就不顾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因为资源和生态环境,既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也是我们的后代的。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全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对地球生态安全的贡献。
三、认真落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必须加紧落实,务求取得成效。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空间是宝贵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我国辽阔的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的家园。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国土空间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耕地减少过多过快,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开发强度大,环境问题凸显,空间结构不合理,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多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三大战略格局”。一是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即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二是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即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农业战略格局;三是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即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总的要求是,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低,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消耗强度高,能源消费供需矛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软肋,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水多水少水脏并存,地下水过度超采,必须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我国人均拥有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资源面积逼近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红线,必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同时,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济形态,必须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由于部分地区对国土空间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分散开发,带来和造成了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各种灾害频发等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问题。必须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部分地区环境质量较差。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要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长快,人均排放量不断增加。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在5个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必须改变唯GDP的观念,淡化GDP考核,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制度缺失的问题,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如,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要建立限制开发的制度,对依法设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要建立禁止开发的制度。我国耕地、水资源、环境等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但仍不完善,要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三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和税费改革还不到位,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虽已确立,但没有体现生态价值,生态补偿制度正在探索中。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四要建立市场化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同样需要依靠市场机制,要用市场化办法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五要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资源环境是重要的公共产品,对其的破坏和损害要追究责任,进行赔偿。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作者:杨伟民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