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林趣话》读后感(范文)
杨琼
“言吾之文就是语文”,“趣就是边走边取” 周老师的“说文解字”还在耳边回响,假期中,我也准备去“语林”中“趣话”一番。
《语林趣话》列举的都是一些最普遍的汉字,其中介绍汉字的来源时,也大部分来自《说文解字》。拿“巴”来说,《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巴,虫也;或曰食象蛇。可见,巴最初的含义是“蛇”意思。川鄂交界处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仍忌吃蛇肉的原因。当时的巴人崇拜蛇,所以以“巴”为名称。蛇与中国的文字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吃蛇肉的原因。当时的巴人崇拜蛇,所以以“巴”为名称。蛇与中国的文字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蛇是紧挨着地面爬行,所以有靠近的意思。如:巴着窗户看。也有粘住的意思,如:锅巴、泥巴。单是从“巴”字的甲骨文来看,也是像一条爬动着的虫。所以,才由此引申出后来的含义。《岳阳楼记》里曾描写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巴陵即岳阳。传说四千多年前的夏朝,有个名叫羿的部落酋长,曾在洞庭湖边杀死一条巴蛇,蛇骨堆了一座大山,因而岳阳就被称为巴陵。从这样故事来看,也不得不感叹古人造字的神奇。我想,作为语文老师,能在讲之乎者也的同时,也能给学生来点这样的故事,我们的课堂不就更加丰富有趣了吗?
看完这本书后,结合教学,我有这样一些思考。
追本溯源,与字词教学相结合。
每天课前的听写是我必做之事,我发现,学生书写汉字的错误可谓种类繁多,花色各异。但归结起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理解字义。如“沧海”学生会写出“苍海”,实际上“沧”字是个形声字,左边的三点水是水字的变形,是形旁,它表明这个字的本义和水有关;右边的“仓”是表示读音的声旁。《说文解字》说:“沧,寒也。”这是这个字的本义。学过的文章《列子 汤问》中说:“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意思是: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凉嗖嗖的;等到中午,就像把手伸进了热水里一样。这里的“汤”是热水,“沧”就是冷的意思。深绿色的水也叫“沧”,水字旁的“沧”用来形容大海,所以叫“沧海”。草字头的“苍”是用来形容天空或周围环境的,所以叫“苍茫”。我想作为语文教师,将以上内容讲清楚了,学生自然也就能区分两个字的差别了。同时,由“沧”字还可以继续延伸,“沧”不光是大海,江水也可以称为“沧”。“沧海”原指深绿色的大海,古人对南部海域还知道很少,在他们眼前展现的只是东海、黄海、渤海,他们统称东海,也叫沧海。所以曹操在《观沧海》中有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的沧海,实际上是渤海。还有宋代学者严羽,写过两部书,一本叫《沧浪集》,另一本是《沧浪诗话》。从一个文字,随之联系的是文学、文化方面的内容,如余光中的《听听那雨声》,每次读,都深有感触。中国方块字的魅力无穷确是令人感动,余光中先生以深邃的目光,通过对汉字的立意分析,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拓开中文的迷人之处,“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常在”。那一个个看似固执呆板的方块字竟然能组合成如此美丽的意境,在令人感叹仓颉的智慧的同时也感叹汉字的伟大。
探究发现,与专题教学相结合。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有“汉字”专题。在这一专题中,包含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的与英文的对比等内容。现代汉语中的汉字可以到甲骨文中,到铭文中,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去寻找其渊源。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连续使用了几千年而且还在使用中的文字。和世界上主要的其他文字比,汉字是最简洁的。同一个文件,中文版总是最薄的。汉字又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文字。没有人不知道汉字书法有其他文字书法不能比拟的魅力。行如流水的草书,秀丽的楷书,端庄的大篆小篆,不仅使中国人、海外华人着迷,而且有的洋人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也把汉字条幅挂在中堂,以示对中华文化的向往。讲到汉字专题时,可以给学生举很多于汉字音形义有关的示例,带领学生感受汉字魅力!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功能,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思辨探究能力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古今对比,与文言文教学相结合。
文言文中有很多古今异义字,这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点。我想,从汉字的本义入手,再来理解汉字的引申义、比喻义,自然也就不难了。如八年级下册学习的课文《核舟记》中,有个重点语句的翻译,“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在这个句子中重点字词是“比”字,学生翻译过程中常用疏漏,实际上,“比”字写法很象形,像两个并列的人挨得很近,如王勃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脍炙人口的名句中的“比邻”就是近邻,也就是挨得很近的邻居。在此句中,也是使用了“比”字的本义,“挨着”。并由“并列”引申为“等到”的意思,如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中的“比至陈”,就解释为“等到”。文言文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自太初有字,于是民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地”。我们一定要带领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温度,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才有温度。
中文以中华民族特有的造境方式,使中国人千年抒怀不已。喜怒哀乐,借助方块字,宣泄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发而为言,著之为文,绵延不绝流淌成为中国的文化长河,陶成精品,冶成箴言,铸就了巍巍的中华魂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让我们的学生更加喜欢汉字,更加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一本《语林趣话》,让我们看到汉字的古老历史和它的演变过程,看到中华灿烂文化!
第二篇:楹联趣话
王羲之妙书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刘凤浩涉笔成趣
清代文学家刘凤浩,才思敏捷,涉笔成趣。有人拿着贵重红纸,请他写寿联,他正在伏案写字,问是何时生日,来人说:“十一月十一日。”他随即在红纸上写了:
十一月十一日
来人见了暗暗叫苦,又不敢做声。他又问来人多大年纪,来人说:“八十。”他接着写了下联:
八千春八千秋
来人转怒为喜,称谢而去。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哑联兴味
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手舞足蹈。这时,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起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呢?”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 纪晓岚释对
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照例少不了连句答对。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纪晓岚则不以为然,说道:“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先时我曾北游,出了一联,人人摇手不对。”纪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的出句竟如此之难?”友人道:“一般。”接着,念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他们不屑回答,即以摇手示对!”友人不解地问:“那,他们的下联是什么呢?”纪晓岚道: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友人听后,恍然大悟。斗鸡山上得绝联
相传,古时有一位秀才来游桂林名胜之一——斗鸡山。他在山上纵目观望,觉得处处可爱,连山名也觉得新奇可亲。他一面游览,一面念念有词,不知不觉地吟出一句对联:
斗鸡山上山鸡斗
但是,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来。正当他苦思冥想之时,忽然来了一位白发长者。秀才定睛一看,来者正是他的启蒙老师。因而高兴万分。师生二人叙礼之后,秀才说出内心的苦衷。老师对他说:“你的上联是回音对,正读反念,其音其义都是一样。”秀才问老师可有佳对?老师说:“我刚才游了龙隐洞,何不以此来对!”说罢,念道:
龙隐洞中洞隐龙
秀才一听,极为兴奋,感叹地说:“此乃天赐绝对矣!” 半副对联慑群魔
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也应如此。”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惶惑不安,头晕眼花。这里,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光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其它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林召棠联对轶事
在清代,吴川县出了一个才子,名叫林召棠。他父亲从小对他管教甚严。有一回,他父亲听人说,林召棠戏弄女性,行为不端,十分生气,本想责罚儿子一番。后来,他想到事情尚待证实,便出一合字上联,令儿子对下联,从中进行试探。上联是:
奴手是拏,切其乱拏奴手
少年林召棠聪慧过人,猜到有人诬告自己,父亲正信疑参半,于是对以下联:
人言是信,不能轻信人言
他父亲见下联对得好,言之有理,便去调查,证实是邻人诬告。
有一天,林召棠来到鉴江古渡的南桥头,想过河去,撑渡的老船工对他说:“林公子,早就听说你一肚文才,我有一句上联,你若对通,我立即撑你过河,如何?”林召棠回答说:“这有何难?请把上联道来。”老船工出的上联是:
南桥头二渡如梭,横织江中锦绣;
林召棠望了一望两岸的宝塔,略一沉思,便对出下联:
西岸尾一塔似笔,直写天上文章。
老船工听后,见下联果然对得工整贴切,立即开船,渡林召棠过河。
林召棠自幼聪慧好学,秀才、举人皆一试而中。道光三年(1823年),他赴京应试,又一举考中了头名,在殿试时被皇帝钦点为状元,并当众夸奖。消息传遍九州,南北文人既羡慕又妒嫉。
不久,林召棠告假回家省亲,路经苏州,投宿广东会馆。会馆主人宴请林召棠,也请来一批苏州才子作陪。苏州是个文化发达的古城,在座的苏州才子看见林召棠衣着朴素、谈吐无华,便怀疑他的“状元”之才。于是以苏州的关帝庙欠缺一副对联为由,请林状元挥毫题对。林召棠看出苏州才子的意图,颔首微笑,也不推辞。只见他饱蘸浓墨,一挥而就: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
单刀会鲁肃,江南士子尽寒心。
苏州才子看后,一个个吐舌难缩,深深佩服。
再说,恩平县城郊的林家村,姓林两房人新建了一座祠堂。一房人认为:论资排辈,他们的先祖林松椒是叔公,祠堂应取名为“松椒家祠”。另一房人则认为:“松椒虽然是叔公,但自己这房的人多,捐来建祠堂的款也占多,应该以自己的祖先林崇歧命名,叫作“崇歧林公祠”,双方吵吵嚷嚷,争持不下。
这时,新科状元林召棠回乡省亲,路过此地,问明情况后,就出面进行调解。他叫人取了纸笔墨,从容挥毫写下“林家祠”三个行书大字,然后又写了一副对联:
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叔公;
崇山宗,歧山支,山山叠出尽宗支。
然后落款:“新科状元林召棠题。”两房人见到新科状元才华出众,办事公平,都很钦佩,一场**就这样平息了。林则徐对联不凡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英名将林则徐从小就熟读诗书,工于诗联。一次元宵节,老师给学生出对子:
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
才八九岁的林则徐竟能应声对答:
打一声鼓代天地行威。
又有一次去游鼓山,老师出了“山”和“海”两个字,要学生做七言“鹤顶格”联一副。林则徐的答卷是: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不仅对得工整,而且气势不凡。
一八二九年,林则徐来到福州,专门为爱国将领李纲祠立了碑记,并写了一副对联:
进退一身关庙社;
英灵千古镇湖山。
林则徐出任江苏廉访使,曾在大堂悬联表白自己:
求通民情;
愿闻己过。
升任两广总督后,又在府衙自书一副堂联自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一八三九年一月,林则徐奉命到广东查禁鸦片烟。为了对付横行霸道的英国侵略者,他决心修武,巩固国防。为此,他在“演武厅”上书了一联表达自己的志向:
小队出郊峒,愿七萃功成,甲洗银河长不用;
偏师成壁垒,着百蛮气慑,烟消珠海有余清。
后来,林则徐受谗,被撤销职务,发配新疆伊犁。途中他闻讯关天培、麦延章将军英勇牺牲,十分悲痛,愤笔疾书一联: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山。袁崇焕“收银”
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从小胆识过人。当年,告老归田的徐尚书带领家人,来到石龙镇袁崇焕祖父的杉木店,买杉修尚书府。徐尚书仗势欺诈,借石龙话“跳”与“条”同音,命家人将杉木放置成一堆堆,放一堆跳过一堆算作一条(跳),结果满店杉木只作几“条”(跳)计算。跳完,徐尚书说一声“明天到尚书府收银”就扬长而去。袁崇焕放学归来,见到祖父受欺而又一筹莫展,便说:“爷爷,不必忧虑,明天带我一起去收银,孙儿自有办法。”
第二天,袁崇焕祖孙俩去到尚书府,徐尚书正在观鱼。他见袁崇焕身穷绿袄蓝裤,便存必戏弄,口占一联:
井底虾公穿绿衲。
袁崇焕见他身穿大红官服,便反唇相讥答道:
落汤螃蟹着戏袍。
徐尚书听了,无话可说,只好吩咐家人拿秤来称银子。这时,袁崇焕不慌不忙地在钱褡里抽出一节竹筒放台上说:“且慢,我店中收钱不用秤,是用这个竹筒来量的,一条杉一筒银,请装银罢!”徐尚书说:“那有这样收银的。”袁崇焕理直气壮地回答说:“你有那样计算杉木的方法,我自然要有这样收银的规矩!”徐尚书只好如数奉还杉银。杨仆将军平南粤
传说,西汉武帝元霸五年(公元前112年),南粤宰相吕嘉反叛汉朝,主爵都尉楼船将军杨仆奉命率五万水军,前往平乱。这支大军浩浩荡荡由豫章(今江西)出发,循浈江直下。进入南雄县境的横浦水后,直到马头坳,地势险要,水流湍急,特别是狮头潭尤险,如此庞大兵船,稍不小心,就有沉舟之危。杨仆指挥船队,细心操舟,得以顺利越过险潭。这时天色已晚,遂泊舟于狮头潭下的岩石岸边,至今留下许多当年插杆歇舟的石孔,后人把这地方叫做杨仆坑,沿用至今。
杨仆将军的船队在狮头潭下游停泊一夜,第二天继续前进,选择全安乡岩洞作为休整之处,大军来到后,在岩洞周围扎营。经过休整,士气大振,与伏波将军路博德率领的另一路大军会师,终于平息了叛乱,灭了南粤。全安的这个岩洞,因为驻扎过杨仆将军,后人就叫它为杨沥岩。意即杨仆将军经历过此地之意。岩门前有一副对联可佐证:
周游瀑布岩前,看树影波光,横浦楼船怀汉将;
稍憩蒲团石上,听松声泉韵,空山琴笙忆苏诗。财主聘师惹笑柄
从前,有个不学无术的财主,平日却满口之乎者也,硬充书香世家。正所谓蚂蚁藏荔棱壳——充大头鬼。
一次,他让家人在大门口贴榜招聘塾师。其榜文写道:“本老爷出一上联者,凡对通者即拜师任教之;对不通乎?即用秃头扫把撵走也!”
由于这榜文写得如此厉辣,足足贴了七七四十九天,虽则门庭若市,却无人问津。一天刚巧有个外乡穷秀才路过此地,身上无一文碎银,便想碰碰运气,于是读榜便撕。这时,在门口早已站得不耐烦的老家人见状,笑得像个开口枣似的,即带他拜见本家老爷。
财主装模作样地客气一番,出奇不意地说:我的上联是——
牛饮水;
秀才听罢,即是答道:愚生的下联乃是——
燕衔泥。
财主又出一联:
风吹黄叶落;
秀才不费吹灰之力,顺口答上:
雨打雪花飞。
财主再出一联:
谁讲狗能欺得虎;
秀才才思敏捷,朗朗上口:
焉知鱼不化为龙!
财主听了,却像在茅坑里啃香瓜——不对味,硬说下联问非所答。穷秀才据理力争,但终被凶神恶煞的家人,用秃头扫把撵出了大门口。
穷秀才好容易才回到家中,终日闷闷不乐。他弟弟本是个目不识丁的人,问明原委后,替他打抱不平:“哥哥你真是聪明一世,蠢在一时啊!你这下联确是钉马掌敲耳朵——离题(蹄)了。难怪人家撵你走哩!”穷秀才问:“贤弟又何以见得?”弟弟满有把握地解释:“人家是„牛饮水',你必须„放长绳'。这样,牛头才能伸到坑边去饮水啊!既然见到„风吹黄叶落',你就得赶快拿扫把去„扫起当柴烧',才是啊!这回等我前去考考,保证为兄你争回一口气!”哥哥听罢,哭笑不得地叹道:“唉,贤弟这副下联,才是牛头不搭马嘴啊!。”
弟弟当即穿起哥哥这件破长衫,戴上那顶破帽便匆匆赶到财主家门,亲手撕榜,找见财主说要来当老师。那财主见他衣不压众,貌不惊人,粗手粗脚的不像个文人,便讽笑他说:“可笑蠢牛亦想过岭穿乡?”弟弟答道:“老爷可知——牛角唔尖唔过岭,衫袖唔长唔过乡?”财主见他口才不俗,使出上联一试:
牛饮水;
弟弟随口应道:
放长绳。
财主又出一联:
风吹黄叶落;
弟弟紧接说:
扫起当柴烧。
财主再出一下联:
谁讲狗能欺得虎?
弟弟冲口而出:
焉知虫不化做蚊!
这回,财主听罢,伸出大拇指来,连称:“佳句,佳句难得也!你才是天下间最有真才学之人。”弟弟听毕,高兴得即吟打油诗一首:
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皮,二者相比较,差多!
财主忘乎所以,把最后一句误为“差不多”。迫不及待地问道:“先生果是博学多才,我等你久矣,愿留下做我儿师乎?”也不等对方回答,即传儿子上堂拜见老师。弟弟见状强忍住笑,拍着胸口道:“有其师必有其徒,老爷尽管放心好了!”
财主听后,高兴得像大门口那对石狮似的——呲牙露齿地一直合不拢嘴。杨乃武一联获救
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曾经编成曲剧,拍过电影,可谓家喻户晓。然而,杨乃武获释的主要原因,仅仅是由于一副对联,这件事却未必人人知晓。
杨乃武,字书勋。又字子钊,排行第二,人称杨二先生,家住浙江省余杭县县城内的澄清巷。当时,各县征收钱粮,曾实行“脚踢淋尖”的陋规,即量米时斛上的米要堆成尖,然后用脚狠踢三脚,撒在地上的不许农民扫取,对此朝廷曾经明令禁止。但是,一些地方官吏仍是“脚踢淋尖”,余杭县县官刘锡彤、粮胥何春方尤其厉害。为此,杨乃武便在县衙照壁上书写一联:
大清双王法;
浙省两括台。
由此,杨乃武与余杭县吏结怨。
小白菜(毕秀姑)案发端,刘锡彤、何春方坐陷杨乃武“谋夫夺妇”,经知府陈鲁复审,又经按察院蒯贺荪、浙江巡抚杨昌浚会审,均因刘、何买通一干人证,以原审无误定罪。为此,杨乃武的妻子詹彩凤、姐姐杨菊贞二进北京告御状,争得个钦差会审。然而,此项会审,西太后核交礼部侍郎胡瑞澜往办。而胡当时又是浙江学政,受巡抚杨昌浚胁迫,并起用杨昌浚推荐的人帮同审理,结果仍是依瓢画葫芦,杨乃武被断为“斩立决”,毕秀姑被断为“凌迟处死”。杨乃武自思绝无生望,在狱中作联自挽:
举人变犯人,斯文扫地;
学台充刑台,乃武归天。
后来,因为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争吵,江浙派翁同和、夏同善等人弹劾杨昌浚.胡瑞澜等人,杨乃武才侥幸出狱,但被革去功名。
一九一四年九月,杨乃武因患疮疽,不治身死,享年七十四岁。顾鼎臣幼年试对
顾鼎臣(1473年-1540年),字九和,明苏州人,弘治进士第一。他幼时聪明,常有妙语。一天,塾师出对为难他:
花坞春晴,鸟韵奏成无孔笛。
把鸟鸣声比喻成无孔之笛,确非一般,但顾鼎臣面无难色,不一会儿就对上了:
树庭日暮,蝉声弹出不弦琴。
将蝉声比喻为无弦的琴声,也别出心裁,因此塾师不禁十分惊奇。
有一天,他父亲出对考他: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顾鼎臣立即对道: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他父亲听了非常高兴。李时珍自幼善对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明代医学家。他好读医书,因为发现历来本草有很多错误,就立志重修。于是翻山越岭,穷搜博采,历时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三易其稿写成《本草纲目》一书,为我国药物学史上一大巨著,李时珍也被称为“中国药圣”。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他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先生大为吃惊,决心加倍关照。
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上联,限一天对上。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当地郝知府对医药略知一二。一次中秋赏月时,风吹灯笼熄,原来是灯笼破了三个窟窿,便口占上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是防风。”因一直续不出下联,只好找李时珍对出下联:“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又有一天,郝知府去拜访李明珍。走进院后,看到从竹不禁赞叹:“烦暑最宜淡竹叶。”李时珍随口对道:“伤寒尤妙下柴胡。”
郝知府看到几株玫瑰,不胜感叹:“玫瑰花小,香闻七八九里。”李时珍笑着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郝知府是外地人,见李时珍如此投机,又吟出一联:“做官者四海为家不择生地熟地。”李时珍笑道:“行医人一脉相承岂分桃仁杏仁。”
郝知府拿起李时珍为他开的处方,自言自语:“纸白字黑,酸甜苦辣五味皆有。”李时珍手中毛笔尚未放下便说:“杆硬尖软,采晒炒切炙百合俱全。”
就这样,宾主唱和属对,沉浸在妙思雅兴之中,不觉天色已晚,郝知府起身告辞出门说道:“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李时珍笑道:“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王汝玉父子相对
王汝玉,本名王燧,明代书法家,永乐年间任翰林五经博士,参修《永乐大典》。
王汝玉小时候博闻强记,有神童之称。七岁那年,他随父亲到屋外观赏雪后的景色。太阳一照,房屋上的积雪溶化,雪水从屋檐沟里往下滴,如同下雨。他父亲即景吟出一上联:
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
汝玉朝四外看看,只见远处有风,吹起阵阵灰尘,好似冒烟一样,便很快对出了下联:
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张兰张芳答武后
唐武则天(690年-704年)时期,宣化府附近有一对神童姐妹。姐姐张兰十三岁,妹妹张芳九岁,姐妹俩聪明过人,特别善于作诗联对。这消息传到女皇帝武则天的耳朵里,她不大相信,便传下一道圣旨,命宣化府火速把姐妹俩送到京都。
金銮殿上,姐妹俩对武后提出的各种问题对答如流,武后听了十分惊奇。接着,武后出联要张兰对:
河里荷花和尚掐去何人戴?
这是异字同音联,“河、荷、和、何”四字同音,出得新奇别致,要对下联很不容易。满朝文武听了,都不由得皱眉摇头,替张兰担心。没想到那张兰斜瞟了一旁为武后弹琴的美女一眼,开口就对:
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
武后面露喜色,连连颔首。两旁的官员们也扬眉舒气,低声议论“情、琴、清、青”这四字同音对得更妙。
武后接着问张芳:“朕还有一副绝对,你能不能对上?”随即吟出上联:
冰冻兵车兵砸冰冰碎兵车动。
联中“冰、兵”同音,“冻、动”同音,十二字一气呵成,珠联璧合,确是“绝对”。大臣们手里又捏了一把汗,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张芳的脸上,只见她歪着头,转着一对又大又亮的黑眼珠,稍稍一想即对道:
龙卧隆中隆未龙龙自隆中飞。
武后听了十分高兴。众大臣齐声夸赞:“诸葛亮隐居隆中的真情,被这小女娃一语道出了。”武后越听越高兴,即令摆酒设宴,款待这对小姐妹。
席间,武后拉着张芳的小手说:“朕爱你才思敏捷,又知礼节,想留你在我身边,你愿意吗?”张芳听了,脸上露出悲伤的神色,低头不语。武后又说:“你默许了,好,就这么定了。你现在就做一首离别诗,送送你姐姐吧!”
小张芳慢慢地站起来,离席即吟: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
所嗟人异雁,不得一行归。
吟罢,眼泪夺眶而出。满朝文武见状,纷纷放下杯箸,嗟叹不止。武后也长叹一声,说:“同来同归,二女之愿也!看来真是欲去不可留啊!”于是感叹一番,才命人把张兰和张芳送了回去。同名巧对李梦阳
李梦阳(1475年-1531年),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又字天赐,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弘治进士,曾任户部郎中,有《空同集》。
李梦阳性格诙谐,非常爱才,常出联命对,借以考试后生们的才华。他在江西督学时,有一个童子和他同名同姓。在唱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联让你对,对不上,你就改名,不要丢„梦阳'的人。”于是他随口念道: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这分明是借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和西汉时期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同名作文章,以其名同人异,切合当时的现实。当然蔺相如的文采比起司马相如差得很多,言下之意是说李梦阳这个童子比不上他这位大文学家李梦阳。其实,李梦阳这个童子也很有才学,他略假思索即对: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魏无忌即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信陵君”,就是窃符救赵的公子无忌。长孙无忌是唐代大臣,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此联以其“无忌”,双关两人不要顾忌,李督学觉得有理,非常赞赏这位童子的才智,于是马上改变了态度。经细心考察,证明确有才能,于是亲自推荐,予以重用。欧阳修答对过关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少年时代的欧阳修家贫如洗,为觅生计和求学,四处奔波。十二岁那年的一天,他身背书囊,匆匆行至襄阳城下,见城门已关,抬头望见城头有一个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放学生进城好吗?”老兵问:“城下何人?为何现在进城?”欧阳修答道:“读书人远道而来,进城求宿。”老兵本不敢违例开城门,但听出是个很懂礼貌很有点口才的小学生,顿起爱怜之心,说道:“既是书生,我出一联,对得出,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晨再进。”欧阳修答道:“遵命。”老兵念道: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欧阳修一听这上联,看似随便说出,其实叠字连用,暗藏机巧,便接上说:“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啊,请先生先对吧。”老兵大声道:“我是要你对的!”欧阳修笑道:“学生已经对过了。”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下城楼开了城门。原来这下联便是: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苏辙改对显才华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北宋散文家,与其兄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
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林大茂与叶梅开
相传,明末清初,有个长工的儿子叫林大茂,七岁就给地主放马,大茂聪明伶俐,却没钱上学读书,只好每天牵着马到学堂围墙外的草地上放牧,偷听先生讲课。长年累月,大茂已学得满腹学问,能吟诗作对。
大茂十一岁那年春天,县里举行了科举考试,村里一些富家子弟坐着大轿,带着书童,到县里应试。大茂也偷偷地骑上一匹沙灰大马,直奔县衙门应试。可是,当他走到县衙门前的时候,便被土官喝住:“哪里来的村野顽童,敢不下马?”大茂毫无惧色地说:“我是来应试的。”官员见大茂乃三尺孩童,衣衫褴褛,身上沾满泥沙,冷笑道:“泥腿子也要考状元——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好吧,我出个对子给你对,对得上,就放你去考。”说着,土官说:
沙人骑沙马,沙头沙尾沙屁股;
大茂一听,沉思片刻,轻蔑地对答道:
土官坐土城,土头土脑土王法。
对得那土官哑口无言,大茂骑上沙灰马直奔考场。监考官姓叶名梅开,是县里有名的人物,哪里把他放在眼里,于是就说:“我出个对子,你能对上,就让你进去考。”大茂说:“随你便吧!”叶梅开出了一上联:
嫩竹书生,几时等到林大茂;
大茂一听,知道他是讥讽自己,当即回敬道:
梅花开放,何日见过叶先生。
叶梅开的上联,意思是,林大茂你只不过是一芥嫩笋般的书生,几时才能出息成茂盛竹林呢?“林大茂”又是林大茂的名字,用的是谐音法。
林大茂对的下联,针锋相对,意思是,梅花开放时,总是花先于叶,何日见过叶先于花呢?“叶先生”又指叶梅开,用的也是谐音法。吕豪正妙联讽势利
吕蒙正(公元944—1011年),北宋时代河南洛阳人,字圣功,太平兴国进士。他曾于太宗、真宗在位时,三次出任宰相,不但以“智压朝纲”闻名,而且以正直敢言著称。例如,太宗有一次夸京城繁华,群臣争相称颂皇帝功德。吕蒙正却当面指出,城外因饥寒交迫而死的百姓不计其数。即使在后来辞官回乡时,他仍然直截了当地告诉当权者,平息战争,节省民财,是古今治国安邦的上策。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宰相,早年却经历过一段十分辛酸的生活道路。他多次应举不第,为人又不知变通,和妻子住在一孔破窑中,靠到“以慈善为怀”的庙寺中“讨斋”过活。然而,那些口头上慈善的佛门弟子,心底却并非真善良。过去,他们是敲钟开饭,后来见吕蒙正听见钟声就来乞讨,就开完饭再敲钟。当吕蒙正听到钟声去要饭时,只有涮锅水在等待着他。看到吕蒙正被捉弄,和尚们自然得意非常。可是,当吕蒙正空手而归,见到饥肠辘辘,正在巴望着他带回吃食的妻子时,两人只有抱头痛哭而已。有道是“穷居闹市无人问”。看到吕蒙正贫困交加,亲戚朋友们也都远远地躲着他,连告借的门也没有。
世态炎凉,人面高低,有时比自然界的风云变幻还转得迅速。吕蒙正身贫贱而不移,处逆境而不屈,仍然坚持刻苦读书,结果,在大比之年应举时,终于中了状元。这一下,可大非昔比了。过去,见了穷愁潦倒的吕蒙正就远远躲开的亲戚邻里们,这时却像苍蝇见了血似的,纷纷趋身前来,登门送礼,表示“祝贺”。面对这种情景,吕蒙正不免回想起辛酸的往事。当日贫穷不第时,世态似冰,人情如纸,看尽了势利人们的眉高眼低。今科中举,人们却争相逢迎,丑态着实可厌。于是,他愤从心起,才涌笔端,撰写了一副奇妙的对联,贴在他一直居住的破窑门口: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安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衣禄有指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这副对联,对那些溜须拍马、趋炎附势的势利小人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对联一贴出来,那些送礼的人们看见,免不得面红耳赤,灰溜溜地走开。解缙智斗曹尚书
毛泽东曾在文章中用了一副对联,来比喻那些光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明代的文学家解缙(公元1369—1415年)。他出生在江西吉水,小时候家境贫困,一家人省吃俭用,供解缙上学。解缙自幼聪明好学,特别擅长于作对联。
解缙少年时,家对面住着一个专门欺压百姓的乡绅。有年腊月三十,乡绅家里张灯结彩,准备欢度除夕;解缙家里却缺衣少食,冷冷清清。解缙想,咱人穷志不穷,也要写副春联贴上。他抬头望了望对面乡绅府内的竹林,提笔写道:
门对千杆竹;
家藏万卷书。
这副对联字句工整,笔力遒劲,吸引了全村的读书人。乡绅一看大为恼火,认为竹林是他家的,却为解缙装了门面,便命家人把竹子全砍了。乡绅洋洋得意地说:“看这穷小子还有什么„门外千杆竹'!”
解缙见乡绅如此可恶,也想气气乡绅,立即拿来笔砚,在春联末尾分别添上一个字,将春联变成:
门对千杆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乡绅一看,更气得七窍冒烟,盛怒之下,命家人把竹子连根刨掉。他心想,这回看你还添什么短长。
解缙暗自好笑,又在春联底下挥笔各添上一个字,春联变成:
门对千杆竹短命;
家藏万卷书长存。
村里人看了,都拍手称赞写得好。乡绅望着解缙这副红春联,心痛自己白白毁了一片竹林,气得好几天卧床不起。
解缙少年能诗善文,聪慧无比,名声越来越大。这件事传到了曹尚书耳里,他心想:一个毛孩子有什么了不起,准是乡下人少见多怪。为了亲自考察一下,他派人把解缙叫来。
解缙面无惧色地走上大厅。曹尚书当着满堂官宦的面,想煞煞解缙的威风,也想借机显示一下自己的博学,就对解缙说:“你不是擅长对子吗?我念出上句,你对出下句。答非所对,算输;间有停歇,算输。”他不等解缙答应,便抢先念道:
小犊无知嫌路窄。
解缙觉察出曹尚书的用意,把胸脯一挺,毫不示弱地答道:
大鹏有志恨天低。
曹尚书手指堂前狮子:
石狮子头顶焚香炉,几时得了?
解缙紧答:
泥判官手拿生死簿,何日勾销!
曹尚书又抬手指天: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能下?
解缙挥手指地:
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可弹!
曹尚书事先苦心想好的这几道难题,一个也没难住解缙,心里暗暗着急。他改变主意,想利用解缙的“短处”替自己解围。他明知解缙的父母是卖烧饼、推豆腐磨子的“贱民”,偏故意含笑道:“你父母是做什么的?”曹尚书想,如果解缙如实回答,必然会引起满堂官宦的耻笑;如果不据实回答,更有妄言之嫌。无论那一种,解缙都定输无疑。
谁知解缙毫不犹豫,从容笑道:
严父肩挑日月前街卖,慈母手推磨盘转乾坤。
曹尚书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冷眼打量着解缙身上的粗布绿袄,恶意戏弄道:
出水蛤蟆穿绿袄;
说完他得意地哈哈大笑,满堂官宦也讨好地跟着哄笑。
解缙却镇定自若,他双眼斜视曹尚书身穿的大红袍,待笑声过后,从容答道:
落汤螃蟹着红袍!
曹尚书一听,顿觉老脸无光,满堂陪员大惊失色。
这时,有个善于溜须拍马的官员上前替曹尚书帮腔,出联羞辱解缙:
两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解缙一听,出口就对: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这官员面红耳赤,狼狈不堪;其它官员也都瞠目结舌,噤若寒蝉。
曹尚书本想显示一番自己的才学,不料偷鸡不着蚀把米,反在大庭广众之下丢了面子。他恼羞成怒,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拂袖退堂。从此,解缙的名气就更大了。
解缙性情刚直,当官后仍常用诗文嘲弄某些贪官污吏,当时的权臣又恨他又怕他。后来他终因“犯上”被陷害入狱,死在狱中。但是他的许多诗文、联语,却深受老百姓喜爱,一直流传至今。苏小妹妙对故事
传说苏东坡有个妹妹,人称苏小妹。她博学多才,一心想配个才学出众的如意郎君。她的父亲苏老泉,便将年轻秀才们的诗送给她批点,让她挑选可意的人。遗憾的是,不知有多少秀才学子的诗作,都被小妹视作涂鸦,没一个看得上眼的。有一天,苏老泉又送来一卷诗稿。苏小妹看后,对作者的才华极为欣赏,最后在卷上题诗道:“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可惜两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意思是说,此人才华,仅次于她的两个哥哥苏轼和苏辙;若没有这两个人,秀才便可算举世第一了。苏老泉看了女儿的题诗,明白是女儿相中了如意人,于是便通知秀才,准备择吉日完婚。
这位年青的诗作者不是别人,就是宋代著名诗人秦观,字少游。苏小妹虽然选婿标准高,但秦少游却并不因为她是学士东坡之妹,书香门第千金,便勉相屈从。他还想亲眼看看苏小妹的人品如何,亲自试试苏小妹的才情怎样。这一天,秦观打听到苏小妹要到寺庙降香,于是,他便化妆成道士,前去试探。当苏小妹到寺中后,秦观便上前以“化缘”的形式,出句道:
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苏小妹见是道士,便冷冷地对句道:
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小妹说完,转身便走。少游赶上一步,又出个上句说:
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苏小妹仍然不假思索,随口应对:
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不舍!
当小妹降香完毕,要返回时,秦观又挡住去路,打拱施礼,再出一句:
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苏小妹见“道士”三番五次地纠缠,有点讨厌,便对句答道:
疯道人恁地贪痴,哪得随身金穴!
随口答对,显示出苏小妹聪慧机敏,才情横溢,秦观自然高兴,加上又亲眼见小妹人才虽非十全十美,却也算得上婀娜多姿,就愉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谁知苏小妹斥过“道士”,回身之际,听见一书童唤“道士”:“相公,更衣!”她察觉出“道士”便是少游。于是,在花烛之夜,小妹又想报复少游一下。她紧闭洞房门,出题三个,让少游在外面答。第一个题是一首诗,每句嵌一字,秦观一眼看出其中嵌的是“化缘道人”,知道是讥嘲自己;第二个题是四个谜语,秦观也很快猜出来了;第三个题是个对联出句:
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初不在意,仔细一琢磨,却为难了,在洞房门前苦苦徘徊多时,也对不好。这时,苏东坡知道了此事,想提示少游,又不好开口,便急中生智,捡起一颗石子,投入天井的鱼缸中。秦观听见投石击水声音,立即触景生情,对出下句:
投石冲开水底天。
小妹这才让丫环开门,将少游迎入洞房。
苏小妹在洞房花烛之夜,以联句难住秦少游的故事,几乎尽人皆知。其实,苏小妹也被哥哥苏东坡以对句难过一次哩!
那是在苏东坡居官时,有一次小妹去看望他,兄妹俩在月光下对饮交谈。东坡听说妹妹才学大有长进,终未确知,想考考她,于是,便出了一个上联:
水仙子持碧玉箫,风前吹出声声慢。
这个出句,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妙在将几个词、曲牌名精巧地串在一起。
苏小妹正在思索对句时,忽然看见一位穿着红绣鞋的丫环,踏着月光一步步地上楼来送茶,当即受到启发,对出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苏小妹的对句,同样串进了几个词、曲牌名,而且意境亦可与东坡出句相媲美。东坡听罢,连声称赞。少年于谦智对
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在少年时,勤奋好学,志存高远。读书过目成诵,对句出口皆成。有一年清明节,他和家里大人们去祖茔祭扫。路过凤凰台时,他的叔父出了个上句让他对:
今朝同上凤凰台。
于谦应声对道:
他年独占麒麟阁。
大人们听了,都惊喜不已,说:“此小儿乃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呵!”
扫墓返回路上,经过一个牌坊,上面写着三个字:
癸辛街
其叔父又说:“这三个字的地名,倒有两个字属干支,要对个地名对,怕不容易。”不料于谦又用《三国演义》中的地名对道:
子午谷
其叔父和族人们更加惊诧欣喜。
有一次,于谦的母亲为儿子挽了两个发髻,于谦出门玩耍时,一个和尚看见了,便用手摸着那发髻取笑道:
牛头且喜生龙角。
于谦见和尚放肆无礼,便以对句回道:
狗嘴何曾吐象牙。
第二天,母亲因他的双髻被和尚取笑,就又给他扎成了三个髻。和尚见了又说:
三丫成鼓架。
于谦又回道:
一秃似擂槌。
到了过春节时,于谦穿着红衣服,骑马去走亲戚,不料与巡按仪仗桥上相遇。巡按怪他不知回避,以对句作为赦罪条件,并出句说:
红孩儿骑马过桥。
于谦等巡按话音刚落,就应声对道:
赤帝子斩蛇当道。
巡按见他如此慧敏,不但未怪罪,反而送了十两银子,让于谦作为读书求学之费用。
俞曲园—家答趣对
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是当代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的祖父。他平生著作等身,晚年讲学于杭州西子湖畔的“诂经精舍”。
俞曲园擅长属对,有不少佳作传世。有一次,他与夫人姚氏一起去游览灵隐寺,来到飞来峰下的冷泉亭旁,看见明代大画家董其昌为冷泉亭书写的对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姚夫人觉得这副对联写得很妙,便请丈夫也用对联作答。俞曲园随口答道。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姚夫人听了,笑道:那还不如说: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的确,姚夫人答得比丈夫好得多。曲园听夫人答得更有趣,更深邃,两人不禁相对大笑。
过了几天,老人的二女儿绣孙来看望父母。她自幼受家庭书声墨香的熏陶,也颇通诗文。俞曲园向绣孙讲了他们夫妇答对的事,请女儿也做一副对联作答。绣孙频皱蛾眉,沉吟片刻,笑着答道:
泉自禹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
老人听了,觉得这副对联答得奇怪,问女儿说:“上联的„禹',显然指的是治水的大禹,而下联这„项'又指什么?
绣孙回答说:“难道父亲知道大禹治水,就不知道项羽拔山吗?要不是他把此山拔起,它怎么会飞到这个地方来呢?”
俞曲园正喝上一口茶,未及咽下,听见女儿这联想天真、奇妙的回答,忍不住“哧”一笑,嘴里的茶水喷了满地,一家三人全都捧腹大笑起来。小凤仙深情挽知音
袁世凯窃国后,他把南方各省的军政要人召入京师,包括担任云南都督的蔡锷将军在内。蔡锷是拥护共和、反对帝制的实力派人物。当他洞察到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的阴谋后,表面上装作拥护袁世凯,沉缅烟花,以造成错觉,消除袁世凯的猜疑与防备,暗地里却思考着伺机脱身,率领旧部讨袁。
就在这时,蔡锷有机会结识了京都名妓小凤仙。经过一段来往,小凤仙看出,蔡锷绝非寻花问柳的轻薄男子,而是心存国家的英雄,对他倍加敬慕;蔡锷也觉察到,小凤仙亦非等闲的送旧迎新、倚门卖笑的妓女。于是,两人建立了剑胆琴心的知音深情。蔡锷曾送给小凤仙一副对联:
不信美人终薄命;
从来侠女出风尘。
后来,在小凤仙的掩护下,蔡锷终于摆脱了袁世凯爪牙的监视,出京辗转回到云南,组织了讨袁护国军,兴师北上,为捍卫共和国体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鞍马劳顿,战争奔波,喉疾加剧,赴日就医,未愈而亡。
小凤仙痛失知音,悲胸欲裂;但回首与蔡锷相识的经历,又为能被英雄引为知己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她写了两副痛挽知音的对联,其中一副是: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叶挺巧改祝寿联
一般人都知道叶挺是位带兵打仗的将军,很少知道他还是一位文采斐然的雅士。皖南事变后,叶挺被囚禁在重庆郊外监狱中,1942年,正值郭沫若五十大寿之际,叶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用香烟罐中的圆纸片制作了一枚“文虎章”,并用红墨水饰以花边,周围环绕着亲笔书写的一副寿联:
寿强萧伯纳,骏逸人中龙。
写罢,让夫人李秀文想办法转赠郭沫若,以表示祝贺。东西虽然送走了,但叶挺还在狱中踱步,琢磨这副寿联的用词是否妥当,经过反复斟酌,他觉得有进一步修改的必要,旋即修书一封,请李秀文设法转给郭沫若,信云:
在囚禁中与内子第二次聚会,彻夜长谈,曾说及15日将往视兄五十大庆,戏以香烟罐内圆纸片制一“文虎章”,上写“寿强萧伯纳,骏逸人中龙”两句以祝,别后自思,不如改为下二句为佳:
寿比萧伯纳,功追高尔基。
郭沫若接到信后又高兴又感动,连连称赞叶挺改得好。一位来宾感叹说:“将军徒非知战马,操笔文房善画龙。”
为什么说叶挺改得好呢?上联原句和改句差不多,以萧伯纳来比郭沫若,自然是非常贴切的。萧伯纳是英国著名的多产作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而且萧伯纳是寿星(1850~1950),他活了整整一百岁。叶挺在此是借以祝郭沫若多产高寿的意思。
原下联就不是很妥当,“骏”是“好马”之意,与“寿”字相对,都是仄声,不很协调,意义也显得比较空泛。以“人中龙”来喻郭沫若也不妥当。何谓“人中龙”?“人中龙”指晋代人宋纤,他常常隐居不出,不肯见任何人,当地太守马岌屡次拜访,都不肯见。马发赞叹道:“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这个典故比较生僻,不够通俗,更重要的是用一个古代的隐士来比喻投身革命洪流的战士,显然是不合适的。改成“功追高尔基”,就显得恰如其分了。“功”与“寿”对,平仄相间,韵律和谐,意义也比较明显,称赞郭沫若在文化革命上所建立的功勋,又对未来寄以厚望,富有时代气息。蔡松坡幼语见才华
蔡锷,字松坡,是辛亥革命中功勋卓著的领导人之一,中国近代军事家。他出生于湖南邵东农村,小时家境贫困,无力求学,但却心存高远,在家里坚持刻苦读书。
当时,本地有一位名士,叫做樊雉。他见蔡锷勤奋好学,非常喜爱,主动上门指教。有一天,蔡锷下河洗澡,将衣服挂在河边的树枝上。樊先生看见后,就给蔡锷出了一个上联:
千年柳树作衣架。
蔡锷在河中应声对道:
万里山河当澡盆。
又有一次,樊先生叫蔡锷用联同回答什么最高、什么最深。蔡锷答道:
高,高于人心;
深,深于书籍。
听到这样寓意深邃的联语,樊先生不禁动情地说:松坡真不愧是我的学生啊!
有一次,蔡锷“骑马马”坐在父亲的肩膀上,进城应童子试。县官见状,出了个上句:
子将父作马;
蔡锷闻言,随即对道:
父望子成龙。
县官听了,连夸:“神童!神童!”
还有一次,蔡锷与小伙伴们一起放风筝。风筝断线后,落到太守的府衙院中。蔡锷去找风筝,太守出来,带着侮辱性的口吻出了一个上联,说是对上了才还给他风筝。上联是:
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
蔡锷对道:
太守二千石,唯有公……
他故意留下一个字不说。太守追问他:“唯有我怎么样?”蔡锷说:你若还我风筝,我就说“唯有公廉”;你若不给风筝,我就说“唯有公贪”,太守听了,不仅感到蔡锷的下联对得好,而且这一“廉”一“贪”的选择,也逼得他只好把风筝还给蔡锷了。
第三篇:对联趣话
株洲航电枢纽大桥附近的观音岩,岩洞可容上百人,湖南武侠兰仙果曾写下:洞口开自哪年?吞不尽潇湘奇气;腹内藏些何物?怕莫是古今牢骚。让人畅气回肠,多有豪气,多么洒落。还有王岂运的:舟楫渺然,怀古共随颠米拜;经过偶尔,寻幽如到浣花居。其联语很多,兴趣使然,很是欣慰。
联花妙语,生活中很多,它平添了乐趣。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求灶神爷保佑的联句:上天言好事,下地降祯祥。理发店的妙对:虽然毫末生意,却是顶上功夫。酒店联: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油店联:本脂肪之液体,为斥卤所生成。岳阳楼上一联:杜老乾坤今日眼;范公忧乐古人心。疗养民居联:避暑最宜深竹院;伤寒莫妙小柴胡。
对联就是“对对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蔡东藩在《联对作法》云:“对联一门,谐偶文之变体也。谐偶文始于诗赋。古人之作诗赋也,只以声韵为主,未尝专尚对仗。至唐以律诗律赋取士,于是谐偶兴焉。骊表骈紫,判白妃红,文字之中,含有一种美术,未始不足观者。厥后或拟诗一联,贴于门楹,称为楹贴,亦号楹联。”
对联起源于桃符,上写神荼、郁垒二神名,挂于门两边,以为辟邪,民间始流行。《唐才子传》载:(贾岛)逗留长安,苦吟不辍,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下联,杳不可得,忽对上:秋风吹渭水。这可能就是比较早的对联了。
朱元璋金陵建都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他还微行出观。据说,在一条偏僻小巷,有一家门上未挂,一问得知是阉猪的,外出才回,并亲笔给其题联:双手劈开生死地;一刀割断是非根。过了几天,巡查这家门首,见对联未挂出,很是生气;后听说这是太祖御笔,将其悬挂中堂,烧香礼拜,这才转怒为喜,并赐这家30两纹银。由于朱元璋重视,上行下效,于是每年春节,家家户户贴对联,形成了一种习俗。
讲对联: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且实对实,虚对虚。明人解缙写的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我们分析对联特征:一是词类相对,如墙对山,芦苇对竹笋,头对嘴,脚对皮,根对腹,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浅对空,形容词对形容词;上对间,底对中,方位词对方位词。二是结构相应,上联是个主谓结构,下联也是个主谓结构;上联主语是偏正结构,下联主语也是偏正结构。三是讲究平仄协调,联内交替,上下联平仄相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久习联语能开智开慧。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儿时骑在父亲头上去上学,一日答塾师的戏词所作:子将父作马,父望子成龙。解缙读私塾时,一日于座上玩鸟,猛见先生进来,连忙藏于袖中,由此引起联语:小子暗藏春色,大人明察秋毫。明天顺年间进士李东阳儿时,有一天与一群小孩玩放风筝,结果风筝断线,掉进了某员外花园里,李东阳翻墙进去,员外出联题才肯取:童子六七人,独汝狡。李东阳便答道:员外二千石,惟公„„,并想说你还风筝,就用“廉”,不还就用“贪”,就用缺字联戏弄了一下员外。
而今婚嫁多用喜联,常常贴得满房都是,以带来热烈和喜庆,如“邀得空中比翼鸟,来看枝上并头莲”对得很好。有则《苏小妹三难新郎》故事,苏东坡之妹苏小妹,不但相貌端秀而且工诗善词,在新婚之夜要夫婿秦少游答得三个问题,才准进入洞房。开始两题都没有难倒秦少游,小妹便出一联让少游捉对:闭门推出窗前月。少游坐在池塘边苦苦思索到三更,苏东坡出来打探妹夫消息,便悄悄拾起石子朝水池中投去。秦少游忽听“砰”的一声,见池中月影散乱,遂受启发,连忙对出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于是两人花好月圆,佳偶天成。
郑板桥有些名言“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等,这个“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的人,给后人提供了好的名联。有一天他游镇江金山寺,和尚陪游,口中递进地请坐敬茶,他形象地作为对联,那就是: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读来很轻松,有嘲讽的味道。还有一县令,曾自题联于署外大门:爱民若子;执法如山。百姓恨他口中仁义道德,行的男盗女娼,就在后面加了话: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为山乎!联意大转。
有一个教书先生喜欢饮酒,但常常发酒疯。一天,先生偶出一字给学生对:雨;学生对曰:风(意疯)。又曰:催花雨;又对曰:撒酒风。又曰:园中阵阵催花雨;又对曰:席上常常撒酒风。先生说:对虽对得好,只不该说我先生的短处。学生说:若再不改过,我就是先生的先生了。联中字数由一而三而七,直推进到先生自感有愧,无从再对下去。
有则岐义联的故事,从前,有个财主对教书先生十分刻薄,只管饭,不给钱,因此无人去他家设馆。一天,有个秀才却主动登门,财主重申他的条件,二人立约如下: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财主理解为: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所以,他每餐只给秀才一碟青菜、几片豆腐。而秀才断句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所以,他对财主的亏待,理直气壮地提出抗议。后来闹到官府,秀才得到县官支持,财主终于被治住了。
有则飞白成联故事,清末有一次科举考试,出了《昧昧我思之》的题目,取自《尚书·泰誓》:昧昧而思者,深潜而静思也。“昧昧”就是想念深切的意思。有位考生粗枝大叶,把题目抄为:妹妹我思之。并据此大作文章,自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主考官看后,哑然失笑,并提笔批道:哥哥你错矣。两句话刚好成对,戏谑中达到嘲讽之目的。
相传乾隆登基不久,曾到京郊微服私访。某日,偶见一门上写有:家有万金不富;膝下五子无儿;横批:寡人在此。乾隆初见联语,颇觉奇怪,横批竟敢称孤道寡,便发起怒来。忙叫从人问个究竟,谁知屋内走出一老妇人,她解释说,人称女儿是千金,我生了十个女儿,就是家有万金,这万金已不是财,她们出阁我还得赔嫁,“富”从何来?女婿又叫半子,我十个女婿等于五子,但女婿并非亲生,这不是“膝下无儿”?我丈夫死了,自己孤身寡居在这个地方,不是“寡人在此”?乾隆听了,深觉有趣,于是称赞而去。这个反对联让人拍案叫绝。
写景的对联较多,还很有意境。长沙天心阁用连珠联: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水陆洲,洲停舟,舟流洲不流。阁连对鸽,反映了鸽飞阁未飞意境;洲连对舟,表达了舟流洲不流的状况。湖南望城黑糜峰的对联同样如此:黑糜峰,峰上栽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沙路,路边栖鹭,露降鹭寒路亦寒。明代吴中唐伯虎与无锡一理发师题拆词联: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联首用名词,联后用动词,为两个地名增加意境。还有一对联: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浙江新昌县郊南明山有个大佛寺,亦称天然居,有一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全句逐字反读而成,形成了回文的杰作。
读书时老师讲过读音不同的转类对联,就是山海关孟姜女庙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朝字可读zhāo,作名词“早晨”解,还可读cháo,可作动词“朝拜或涨潮”解。长字可读cháng,作形容词为“两端距离大”或作副词为“经常”,还可读zhǎng,作动词意为“增加”。由于读音和词性的变化,这副对联就有十六种意思。其一种是海水朝(潮)朝朝朝(潮),朝朝(潮)朝落,或海水朝朝朝(潮),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常常)长,长(常)长长(常)消,或浮云长长(常常)长,长(常)长长长(常常)消。不少人要研究很长时间,才探得出其滋味。
有则串组对联,合起来情趣十足。帝女合欢,水仙含笑;牵牛迎辇,翠雀凌霄。这是许宾衢于某年七夕在广州所撰,分别为帝女等八个花名连接而成。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若云母天仙。这副对联就由18位中药材名连接而成,连得很是恰当。
有个缺如的对联。北宋吕蒙正三任宰相,以敢于直言著称,但早年生活十分贫困。有年除夕,见家中空无一物,一气之下,便写了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只有“南北”二字,读起来,就是“缺衣
(一)少食
(十)”。清初有一侠士在洪承畴府第的梁柱上挂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上联末缺“八”,下联末缺“耻”,实际是骂洪承畴降清是“王八”、“无耻”。
第四篇:诗词趣话
诗词趣话(2)
诗词趣话(2)
(2008-11-15 21:25:27)转载▼ 哭出《长相思》——诗词趣话(2)“ title=”孝子悲母丧
哭出《长相思》——诗词趣话(2)“ action-data=”http%3A%2F%2Fs4.sinaimg.cn%2Fbmiddle%2F4fc576cfg5bbacda761c3“ action-type=”show-slide">
启功先生遗墨刻石(黄山)
鄂溪钓徒摄
白居易有一首词《长相思》写得很精采,抒发了一位女子对在外不归的心上人既思念又怨恨之情感——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填词要依据词谱关于字数、平仄和押韵等格律规定来创作。白居易是诗词大家,他的这首词从内容到格律都堪称佳作,故被列入填词指导工具书《白香词谱》中,作为这一词牌的示范作品。若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功底,对诗词的创作技巧是不易掌握的,所以有人称按格律填词赋诗是“戴着锁链跳舞”。
但凡事皆有例外或机缘巧合。有一位农民朋友是文盲,根本不知填词为何物,但在他母亲去世、抚棺痛哭时,竟无意中哭出了一首基本合乎规范的《长相思》——叫一声,哭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
如何娘不应?
哭一声,叫一声,娘的声音儿愿听。
如何叫不应!这首哭出来的词不假修饰,乃是自然流露的天籁之音,真切地表达了母子深情和丧母之痛,非文人词可比也……分享:
第五篇:诗词趣话
诗词趣话-----调侃古人(廿一~廿五)
一、索性“拗”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有名句“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作:曲径通幽处)据宋人吴可的《藏海诗话》载,“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原文并非如此,吴可说:“苏州常熟县破头山有唐常建诗刻,乃是“一径遇幽处”。盖唐人作拗句,上句既拗,下句亦拗,所以对“禅房花木深”。‘遇’与 ‘花’皆拗故也。”。
余曰:古人也会“破罐子破摔”。信哉!
二、都是月亮惹的祸
白乐天云:“遥怜天上桂华孤,为问姮娥更寡无?月中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只一棵吴刚已伐了若许年,再种两棵,吴刚怕要累死了!还是老杜心疼人,他在【一百五日夜对月】 中说道:“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余曰:乐天栽树老杜斫,都是月亮惹的祸!
三、东坡吃草
杨万里《诚斋诗话》载:东坡谈笑善谑。过润州,太守高会以飨之。饮散,诸妓歌鲁直《茶》词云:“惟有一杯春草,解留连佳客。”坡正色曰:“却留我吃草。”诸妓立东坡後,冯东坡胡床者,大笑绝倒,胡床遂折,东坡堕地。宾客一笑而散。余曰:所谓干群关系,惟东坡得法,真的是打成一片了。
四、浮名所累
宋仁宗不喜浮艳虚华之文。柳耆卿很有名气,尤其是他的《鹤冲天》词:“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流传很广;这一年,柳耆卿参加科考。宋仁宗看了他的名字,就说:“且去低斟浅唱,要这浮名何用!”此后,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混迹于秦楼楚馆,直到景祐元年方及第,后改名永。(事见《能改斋漫录》)柳永晚景凄凉,死后由歌伎集资埋葬;
余曰:柳永放荡不羁,词章华丽,终是为浮名所累。曾咏之曰:浅斟低唱累浮名,死后犹亏歌女情。三秋桂子飘香远,十里荷花映西戎。
五、叫我“张三影”
张先,字子野;有人对他说:“世人都管您叫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张先说:“何不叫我张三影?”那人不懂。张先说:“‘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此皆余平生所得意也”。
余曰:世人据世人之意揣摩词人,然可中乎?
六、贩酒
宋人论诗,往往探求出处。清代王夫之《薑斋诗话》说:“其尤酸迂不通者,既于诗求出处,抑以诗为出处,考证事理。杜诗:“我欲相就沽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遂据以为唐时酒价。崔国辅诗:“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耶?”
余曰:高!实在是高!若果如此,唐人还不都当倒儿爷去了!
七、胖媳妇
宋仁宗时,很多达官贵人都喜欢“乐天体”,崇尚白居易“令老妪能解”的诗风;但是很多作品失之于随便。曾经有人作诗论及当权者不为百姓谋福利时说:“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 “妻子”一词可解作“妻”和“子女”;有时也单指“妻”;于是有人和他开玩笑说:“昨天我看见一辆大车,负载极重,拉车的牛很吃力,莫非车上载的就是你的胖媳妇吗?” 时人传为笑柄。
八、出口成章
宋朝初年,吴地有和尚名叫赞宁,饱读诗书,博闻强记,且才思敏捷。当时还有个叫安鸿渐的,文词隽敏,尤其爱挖苦人。
有一次赞宁和一班和尚逛街,安鸿渐指赞宁道:“郑都官不爱之徒,时时作队。”赞宁应声答道:“秦始皇未坑之辈,往往成群。”当时人都称赞赞宁应对敏捷。余曰:安鸿渐所说,乃郑谷(曾作都官)诗:“逐胜偷闲向杜陵,爱僧不爱紫衣僧。”赞宁以秦始皇“焚书坑儒”事对之,可谓妙也。
九、人穷诗也穷
欧阳修《六一诗话》载: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自喜为穷苦之句。孟有《移居》诗云:“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乃是都无一物耳。又《谢人惠炭》云:“暖得曲身成直身。”人谓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贾云:“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就令织得,能得几何?又其《朝饥》诗云:“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人谓其不止忍饥而已,其寒亦何可忍也。余曰:贾、孟诗句虽刻薄的令读者揪心,却也是穷困之际的真实写照。余曾在九十年代客寓京师,甚窘。有客来惟以大葱蘸黄酱宥酒;后回忆此景,作诗曰:“京师淹蹇去留间,一日三餐少齑盐;待客席前无鸡黍,大葱黄酱聊佐餐”
十、顾此失彼
唐诗人追求新奇俏丽的词句,却难免不合常理之句;《六一诗话》载,“袖中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宴归”。平仄、对仗都好,但只是给皇帝进谏,是不能直接拿草稿的;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意境绝好,但有人评论说:“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又如贾岛《哭僧》诗:“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当时人称“烧杀活和尚”。余曰:正如王夫之所说,宋人评诗,专务考证,自然是一大弊病;但是作诗者一味追求新、奇、险而背离生活,也是不好的。诗可以高于生活,但要做到“无理而妙”,方是正道。
十一、梅林放牛
古人做诗不只是讲究押韵,所用韵字也要和诗的内容相配。否则就会遭人嘲弄。李东阳《麓堂诗话》中有两个例子,但不知是何人所作。其一是《红梅》诗押“牛”字韵,有人调侃说:“错认桃林欲放牛。”意思是梅花和兰花、菊花、修竹被称为“四君子”,押“牛”韵,显得煞风景。再一个是《郊蝶》诗押“船”字韵,有人讽刺说:“跟个卖花人上船。” 大概是说,蝴蝶本应翩翩起舞于花草丛中,与船本不相干。若能联系上,也是蝴蝶追着卖花人的花篮来的;
余曰:这样的指责虽难免有鸡蛋里挑骨头之嫌,但今人作诗还是尽量避免为好。
十二、作诗五气
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中说:秀才作诗不脱俗,谓之“头巾气”;和尚作诗不脱俗,谓之“馂馅气”;咏闺阁过於华艳,谓之“脂粉气”。能脱此三气,则不俗矣。至於朝廷典则之诗,谓之“台阁气”;隐逸恬澹之诗,谓之“山林气”,此二气者,必有其一,却不可少。
余曰:人吃五谷杂粮,哪能免俗?不见一个“俗”字,正是一个吃谷的人么?宁可酸些、脂粉气重些,若文人一经沾染“台阁气”,鲜有不堕入捧尿啜屁,言不由衷之恶道者;以鄙人之浅见,近代可称得有“台阁气”者,惟毛泽东一人耳。
所谓“山林气”者,非学而能达者,必得大心胸者能为之;仅以文论,则古人曰:“文章本是书生作,不用书中一个字”,可谓当行也!
十三、玩儿飘
唐人作诗用律严格,犹自沈宋以后更是有了系统的定律。但是也有例外,偏就有人要打破格律,居然一样是好诗。
先说杜甫,人称老杜诗无一字无出处。又说:“不读万卷书,不能解杜诗”。可老杜偏就在他的【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玩儿了一回飘,第一首起句便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竟然七个字全都用仄声字;在第三首又道:“有弟有弟在远方”仅一个平声字;第四首照方抓药:“有妹有妹在钟离”依然是孤平。原以为只有老杜敢别出心裁,细一看却不然,还有一个崔鲁,比老杜也毫不逊色。他在《春日即事》中写道:“一百五日又欲来,梨花梅花参差开”,七字全用平声字。
余曰:唐诗人若论玩儿飘者,当推此二人。
十四、李白头疼
能让李白头疼的事可能不多,你看他“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来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何等的潇洒,“天子呼来不上船”是何等的狂放;他怎么会头疼呢? 说来起因却是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让这位长庚星转世的诗仙险些发誓不再作诗。
据说某日,李白行经黄鹤楼,极目四眺,江矶险峻,烟波浩淼。不由得诗兴大发,正欲吟咏,不期然抬头看见那粉壁墙上一首《黄鹤楼》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看罢,大呼晦气:“怎么我想说的,都让他给说了!”于是甩下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拂袖而去。后人更有甚者,竟扬言要“捶碎黄鹤楼,踢翻鹦鹉洲”。崔颢泉下有知,定在那里窃笑呢!
余曰:虽说故事可能是后人牵强附会,但崔颢笔下的黄鹤楼却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追求向往的境界,求之不得,难怪要“捶碎黄鹤楼,踢翻鹦鹉洲”了。
十五、宿命
唐代女诗人薛涛八九岁时即能吟咏。又一次,他父亲指着院中的梧桐树说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应声续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她父亲听后黯然神伤,自忖女儿终身必然不幸。后来,薛涛的父亲亡故,家道衰落,薛涛果然沦为歌伎。
余曰:若非后人杜撰,薛父能从女儿的诗句中判断出她的归宿,也算是达人了!
十六、居易不易
宋吴升《忧古堂诗话》载,白居易未出名时,曾经带着自己的诗歌作品拜访顾况。[顾况在贞元三年(787)时曾为校书郎、著作郎;]顾况和他开玩笑说:“长安城物价贵,居之不易呀!”后来读到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大加叹赏;连忙说:“有如此佳句,居亦何难。我刚才和你开玩笑的。”
余曰:以名嘲人,自是老顾不当;然见才相惜,却是此老的德高之处。又何况知过即改,向晚辈道歉,更显出顾况为人谦厚处。
十七、诗为媒
宋吴升《忧古堂诗话》载,有一王氏女子曾作诗曰:“白藕作花风已秋,不堪残睡更回头。晚云带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愁。”当时赵德麟鳏居,见了此诗,很是仰慕。因此与此女结为夫妇。吴升称为“二十八字媒”。余以为若有高才者演绎成篇,再以《诗为媒》冠名,则不下《花为媒》矣。
十八、菊花落
王安石有诗曰:“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折得一枝还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苏东坡见了道:“秋花不似春花落,寄语诗人仔细看。”
王安石回答说:“东坡不曾读《离骚》,《离骚》有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余曰:此明显是后人伪作。王安石、苏东坡具为文学大家,岂有不知《离骚》中的“秋菊落英”是“初开之花”之意?但王安石明明说“残菊飘零”,“残菊”与“初开之花”大相径庭,王荆公哪能糊涂至此?
十九、不知羞
传说有两个书生,自认为满腹经纶,才学高绝。欲要找欧阳修一辨高下。这一天乘船过渡,二人诗兴大发,其中一个道:“二人同乘舟”,另一个接道:“去访欧阳修”,二人沾沾自喜。
他俩不知道,同船人里欧阳修也在其中。听了他俩的话,随口续道:“修已知道你,你自不知羞!”
二十、较真儿
明代杨慎作《升庵诗话》,洋洋十数万言,评诗论词,语多精辟。然而,此老却好钻牛角。如在论唐诗绝句时说:“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试举一二,如杜牧之《江南春》云“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余谓:若以杨公之论,即使作十里,身登绝高之处,或可见得“绿映红”,然而,十里莺啼能听见吗?“四百八十寺”十里之地能放得下吗?
杜牧作诗好用数字,且不论他诗,只举“千”“万”字来看就有:“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楚岸千万里,燕鸿三两行”、“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重过江南更千里,万山深处一孤舟”等等。可见,文中数字多是虚指,仅代言其多、广而以。如此解诗,不是太较真儿了吗? 廿
一、弄巧成拙
金圣叹,原名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文学批评家;以评点《西厢记》、《水浒》最为著名;金公评书论文,往往独具只眼,特立独行。曾遴选一百四十余位唐人律诗近六百首,予以评点。其解诗之法,亦不同于他人。金公评诗,作前后解。其自序说“其四句之前开也,情之自然成文……其四句之后合也,文之终依于情”,又说“一二(句)如献岁发春,而三四如孟夏滔滔也。……五六如凉秋转杓,而七八如玄冬肃肃也”。也就是说,律诗的一、二句为起兴,三四句承上启下;五六句迂回辗转,七八句呼应收煞;
金公不仅做学问独辟蹊径,其为人行事亦多出人意表。顺治十八年(1661),清世祖驾崩,他和倪用宾等人到孔庙哭祭,被逮下狱,并以倡乱罪处斩。
传说,行刑前,金公暗地对刽子手说:我不忍看到别人死在我面前,行刑时请你先砍我的头,我怀中有银若干,作为酬劳。
时辰一到,刽子手果然守信,手起刀落,金公人头落地。偏偏这时,一骑飞至,却是赦免金公的诏书到了。可惜,晚了一步,虽有天子圣旨,大好头颅也按不上了。
余曰:行贿于刽子手,请求先死的,金公算是千古一人了吧!廿
二、审言不审言
杜审言,字必简。初唐诗人,杜甫之祖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擅作五律,工于书法。
审言才高,颇自负。曾经对人说:“若论文章,就是屈原、宋玉也只配给我作衙官;若论书法,王羲之也要北面称臣!”
审言临终,对宋之问、武平一说:“有我在,长期压你们一头。现在我就要死了,可惜还没有人能接替我的位置啊!”可见,审言狂傲一世。虽名叫审言,其言何曾审耶? 廿
三、沈竭宋健
沈佺期、宋之问并称沈宋。他们继承了六朝以来沈约等人提出的律诗创作经验,完成了格律诗形式的定型。被僧皎然誉为“唐律诗之龟鉴”“射雕手”。二人均曾因谄事张易之坐罪。
正月晦日,皇帝驾幸昆明池,随从官员应制作诗百余篇。帝命上观昭容挑选一首作为新翻御制曲。群臣都在彩楼下等候。只见诗笺如雪片飞落,群臣各自捡拾自家的诗作而退。唯独不见沈、宋二诗。
又过了一会儿,楼上飞下一纸。拾起来看时,却是沈佺期之作,其诗曰:
《奉和晦日驾幸昆明池应制》 法驾乘春转,神池象汉回。双星移旧石,孤月隐残灰。战鹢逢时去,恩鱼望幸来。山花缇骑绕,堤柳幔城开。思逸横汾唱,欢留宴镐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
沈有不平之色,听得上官昭容评道:“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词气已竭,宋犹健举。” 沈佺期乃不敢争。宋之问诗曰: 《奉和晦日驾幸昆明池应制》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舟淩石鲸度,槎拂斗牛回。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廿
四、浩然轶事
孟浩然,襄阳人。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不第。曾经在太学赋诗,举座无人敢抗。张九龄、王维与之交好。王维曾经私下邀浩然入内署。正赶上玄宗忽至,浩然惧罪,躲在床底下。王维据实禀告,玄宗非常高兴说:“我早就听说过他,可惜一直没见过。”浩然于是反复磕头谢罪。与玄宗谈论所作诗篇。当说到《归终南山》一诗时,因其中有“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句子,玄宗道:“是你不求仕途,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采访使韩朝宗曾经约请浩然一起到京师,准备举荐他。正赶上有朋友来访,浩然便与朋友痛饮欢歌。有人提醒他说:“你不是和采访使约好了吗?只顾饮酒,岂不误事。”孟浩然不屑道:“既然和朋友相聚,就要尽欢,哪里还顾得上那些事!”
韩朝宗听了很不高兴。于是辞行去了,而浩然并不后悔。廿
五、才子会
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齐名。以王之涣最为年长,王昌龄次之,高适最小。昌龄有“诗家天子”之誉。
一日小雪,三人到酒馆小酌。正谈论之间,来了十几个伶官聚会。三人便移至角落边聊边看。一会儿上来四个歌伎,婉转而歌,唱的都是当时的名曲。三人便私下说道:“我们三人都有点名气,平日里也自己比较比较高低。今天咱们在这儿偷着听他们唱,谁的诗被唱得多,谁就是老大!”
只听一人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天舒。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回手在墙上写道:“一绝句”。又一人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应是子云居。”高适也回手写道:“一绝句”。只听第三人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写道:“二绝句”。
王之涣见前三人唱的都没有自己的诗句,自觉脸上无光,便说道:“这些人都是潦倒之辈,唱得也都是些下里巴人的词句。阳春白雪之词她们那里敢唱!”于是指着四人中最漂亮的一个歌伎说:“等她唱时,若不是我的诗作,则终身不与你们争长论短。若是我的,你们俩得拜我为师!”
三人正玩笑间,听得那女子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对二人说:“怎么样,难道我是浪得虚名么?” 三人拊掌大笑。
廿
六、严武其人
严武,字季鹰,严挺之的儿子,性格剽悍。其父不喜欢他的生母裴氏,专宠一个叫“英”的小妾。当时,严武年仅八岁,很为母亲不平。伺机用铁锤砸碎了小妾的脑袋。左右从人大惊,告诉严挺之说:“少爷玩耍不慎,误杀了您的小妾!”严武却和他父亲说:“朝廷命官,当为人表率,哪里有为人臣子专宠小妾,虐待正妻的?所以我杀您的小妾是故意的。”严挺之很惊奇,说:“你真是我的儿子呀!”
严武二十二岁拜给事中黄门郎,第二年奉命节制西蜀。杜甫以幕宾身份作严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在一次宴会上,杜甫假装喝醉了,说道:“没想到严挺之能有这样的儿子。”严武大怒,瞪着杜甫许久说:“杜审言的孙子想要捋虎须么?”同座人都插科打诨给遮掩过去了。
严武永泰元年卒,时年四十。杜甫亦于是年离蜀东去。廿
七、章台柳
韩翃,字君平,南阳人,曾做过幕僚一类的小官。仕途不畅。一日闲居家中,将近子夜的时候,有人叩门贺喜,说:“恭喜员外,除授驾部郎中知制诰!” 韩翃说:“您报错了吧,一定不是我。”来人说:“没错!邸报上说,制诰空缺,中书省两次举荐,都没被批准。皇上说要韩翃补阙。因为还有一个和您同名的现作江淮刺史,于是,把您二位的名字一同报上去了。皇帝批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给此韩翃。”
传说韩翃随侯希逸守淄青的时候,把宠姬柳氏独自留在京都。过了几年,韩翃给柳氏寄诗一首:“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柳氏回书道:“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后来,柳氏被番将沙吒利强占。
韩翃入中书,与柳氏相逢在半路,知其已落入番将之手,自忖再不能团聚,非常伤感。临淄大校设宴款待,发现韩翃闷闷不乐,问起缘由,韩翃把柳氏的事诉说了一遍。
临淄大校手下有一个虞候叫许俊,为人热心,好行侠义。听了韩翃的事后,就去番将那里,凭着机智,用巧计把柳氏骗回来,送还给韩翃。后来,许尧佐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传奇小说《柳氏传》。廿
八、司空见惯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与柳宗元交好,时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多有唱和,并称“刘白”。
李司空赋闲在家,仰慕禹锡的名气,曾经邀请他到府中赴宴。席间,司空命歌伎唱曲助兴。刘禹锡即席作诗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李司空遂以妓赠之。“司空见惯”这个成语也就流传下来了。廿
九、向东向西
周朴,唐末诗人。喜佛教,寄居在寺庙里,不饮酒、不沾荤腥。与众僧一同斋饭。有很多喜欢他的人,经常以重资施舍。周朴只每人收一个大钱,凑够一千个作茶资药费即止。等到花完了,再去化缘。以此为常。
周朴性喜吟诗,每有佳句,常常忘乎所以。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一个樵夫挑柴行走,触动情思,悟得佳句。周朴劈手拉住樵夫大声说:“我得之矣!”吓得樵夫扔了柴担就跑。正遇上差役巡街,以为砍柴的是小偷,抓住了要送官。周朴赶忙解释说:“我因为看到他挑柴,偶然得一诗句,以至忘形,把他吓跑。”差役这才把砍柴的放了。
周朴曾经作《董岭水》诗:“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去衙山色远,近水月光低。中有高人在,沙中曳杖藜。”时人都知道周朴有诗癖,就有人拿他开玩笑。用大帽遮面,骑一匹瘸驴,从周朴面前经过时,大声吟道:“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东。”周朴听了,心里生气,跟在驴后面想听听他还说什么。哪知道这人只顾骑驴往前走,也不回头,也不吟诗了,一直走了好几里路。周朴实在忍不住了,赶上去拦住问道:“我的诗说的是„河声流向西‟,你为什么说向东啊?”那人哈哈大笑说:“我逗你玩的!” 三
十、彼此彼此
罗隐,本名横,十次应考,屡屡落榜。于是更名隐居,自号江东生。
钟陵妓女云英,是罗隐的旧相好。有一次,罗隐去见她,云英嘲笑罗隐还没能高中。罗隐乃作诗回她说:“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相看俱是不如人。”彼此彼此啊!
分享到搜狐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