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内涵
编辑:梦回唐朝 识别码:17-488651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26 20:59: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内涵

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内涵

2012-6-8 15:5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80| 评论: 0|原作者: 律达网|来自: 律达司考网

摘要:

一、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执法为民的基本涵义是,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等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活动,都必须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与愿...司考法理学重要知识点详解。2012年司法考试备考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进行复习,律达司考网的小编将

法理学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整理,希望考生认真阅读。

一、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执法为民的基本涵义是,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等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活动,都必须以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与愿望,体现广大人民的情感与要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为人民群

众有效地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自主地从事各种正当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合理地追求生存和生活状态的改善,提供法律上的支持与保护。与此同时,引导和帮助人民群众学法用法、遵纪守法,使人民群众逐步熟悉和适应法治环境,学会在法治

条件下处理各种事务的本领,从容自如、有尊严地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之中。执法为民的实质就是法治为民。

二、执法为民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1.执法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法治事业中的具体贯彻。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

为党的重要执政理念。执法为民,就是要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各种具体的法治活动,进一步贯彻落实到国家治

理过程之中,特别是通过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逐步满足,更好地兑现党对广大人

民作出的政治承诺。

2.执法为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和实际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内在地规定了我国法治执法为民这一品质。我国宪法

第2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的法治事业必然、也必须高扬执法为民的大旗,把社会主义以人民利

益为先、置人民利益为上、视人民利益为根本追求的国家本质与特性彰显于法治实践之中,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通过法

治事业而得到充分展示与体现。

3.执法为民是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实践创新的必由之路和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法治的推行,我国民主政治的实践创

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执法为民理念的确立和践行。执法为民就是要求在法治实践中,充分关注民情,着力改善民生,切实保障民权,努力扩大和发展民主,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在法治领域得到全面贯彻,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通过各项具体的法治活动得到落实和体现。

4.执法为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顺利推进的重要动力。执法为民是我国法治赢得广大人民认同、支持和参与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从执法为民理念中,人民群众可以明确地意识到他们在法治社会中的主体地位,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合法权利和正当利益在法治社会中所得到的保障和维护,从而把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

三、构建以社会成员为主体、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权利保护体系

1.保障和维护人民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拓展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管理的渠道,不断丰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以及民主监督的内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质量,坚决制裁和打击各种危害民主权利、妨碍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行为与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不受侵害。同时,引导人民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社会主张和利益诉求。

2.保障和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宪法赋予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我国法律、法规依据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具体内容、范围以及行使或享有方式,对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受到侵害时的救济途径与手段,对危害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行为的防范与制裁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从而使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行使或享有,获得了系统化的保障。

3.保障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我国宪法和法律对社会成员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及其行使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4.保障和维护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社会主义法治从改善民生的整体状态,保证社会成员的均衡发展,维护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实际要求出发,对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给予了特殊保护,从更深层面上展示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执法为民的内在追求。

第二篇:执法为民理念

如何从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入手

构建新时期的警民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期待、新要求,集中体现在社会平安、公平正义、公共服务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上。如何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构建新时期的警民关系,是当前公安工作具有全局性意义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公安机关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期待和要求,作为改进工作、履职尽责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公安工作的成效更多、更直接地体现在促进和谐、惠及百姓上。

一、坚持“执法为民”,必须以转变民警执法思想观念为主线。牢固树立正确的执法思想是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前提条件,是践行“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必须首先解决好的问题。公安队伍的问题大都发生在执法环节上,群众意见最大的也是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和滥用职权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真正树立起“执法为民”的指导思想。因此,公安机关要认真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紧紧围绕“为谁从警、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进行一次执法思想观念的革命。一是要牢固确立依法行政意识。依法治国要求执法者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在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上,从公民义务本位和政府权力本位向公民权利本位和政府责任本位转变,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在政府的职能上,强化“法律至上,权力有限”的意识,从无限权力政府向有限权力政府转变,切断行政权的无处不在,限制行政权的无事不管,转化行政权的无所不能;在法治理念上,必须从以法治民、以法治事向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转变。因此,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要牢固确立“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法无明文授权不可为”的现代法制理念,防止警察滥用公权。二是要牢固确立人权保障意识。要正确处理好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关系,既要积极防范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又要严格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包括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要坚决克服“重打击,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等错误的思想倾向,谨慎使用行政、刑事强制措施,严禁出现超期羁押、刑讯逼供以及其它侵犯公民人身、财产权利的现象。要正确处理好执法、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从“我为治安管人民”转变到“我为人民管治安”上来,做到对法律负责与让人民满意的有机统一。三是要牢固确立程序合法意识。法律对利益和行为的调整是在程序中实现的,法治社会的法治原则要求人们必须通过合法的程序来获得个案处理的实体合法结果,任何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和主张,即使符合实体法的规定,也将被否决。因此,必须突出程序合法原则,坚决克服“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思想,严格按照有关法律程序执法,以程序的合法来保证结果的公正。

二、坚持“执法为民”,必须以注重宣传教育为前提。舆论导向在警民关系良性互动的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公安机关要加大执法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正面宣传,让群众更多地了解、理解和支持人民警察的工作,加深警民之间的感情交流,进一步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一是注重法制宣传。向社会宣传有关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使警民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创造一个有利于严格执法的舆论环境。二是注重办事制度宣传。向群众公开和宣传公安机关的办事制度,如办理户籍、治安管理许可证等证照的程序、费用等等,提高工作透明度,构筑一个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的制度环境。三是注重舆论宣传。应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借助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公安机关在“执法为民”上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宣传公安队伍中涌现出来的英模人物和先进事迹。四是注重舆论引导。在危机到来时及时启动危机预案,及时与媒体沟通,引导媒体客观报道、澄清事实。让新闻发言人积极引导舆论,向社会公众公布事情真相。积极利用新闻媒体做好善后工作,及时化解危机,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坚持“执法为民”,必须以加强队伍建设做保证。群众对警察的态度来源于警察的行为信息,警察规范的执法行为和热情的服务意识会带给群众满意感,从而上升为支持警察的行为。所以,抓好队伍建设是密切警民关系的保证。一是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提高民警整体素质。按照“四统一五规范”的要求,以“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为目标,狠抓《内务条令》和“五条禁令”的贯彻落实。通过努力,切实解决“稀拉松”、“脏乱差”问题,树立公安队伍良好职业风范,不断提高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全面实施“三个必训”制度,建立健全大练兵长效机制,继续推行和完善民警体能训练等级化管理制度,深入组织开展大练兵活动,努力提高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二是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从严治警、依法治警。当前,当务之急是大力推进公证廉洁执法,有效地遏制住那些为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的消极腐败现象。公安队伍中执法问题是人民群众不满意的主要根源,虽是少数,但危害极大,必须坚决消除。在此基础上,要大力提倡忠于职守,勤政为民,坚持从我做起,不讲空话,多办实事,用行动为民服务,以实绩改善警民关系。三是合理配置警力,减轻基层负担。要积极缓解警力不足矛盾,合理配置警力。自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以来,很多公安机关推出了“机关民警下基层”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各级公安机关要努力探索缓解警力不足矛盾的有效途径,减少警力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警力的优化配置。这样可以有更多的警力投入到基层,可以有更多的民警接触到群众,对做好公安工作,密切警民关系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同时,要为基层减负,避免多头下达文件、布置任务,减少一些流于形式的考核验收。四是慎用警力,惜用警力。当前社会治安情况复杂,政府中的一些职能机构开展工作时往往希望让公安民警参与。比如当因征地、企业改制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党委、政府在一时无法解决时,就会让人民警察来维持秩序或是进行疏导工作,若措施采取不当,就很容易在把公安机关置于群众的对立面,使人民群众产生反感的情绪,对公安工作产生误解。因此,对于非公安民警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诸如计划生育、征地、拆迁强制执行等,公安机关一定要慎用警力、惜用警力,采取措施要合理。

四、坚持“执法为民”,必须抓住提高执法水平这个关键。只有不断提高公安行政管理水平,才能创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环境,创造安全有序的治安环境和高效廉洁的警务环境。一是要转变执法观念。要从根本上改变一些已不适应新时期公安执法要求的传统观念和执法方式,坚决防止漠视群众疾苦、伤害群众感情、侵犯群众利益的执法行为发生,真正做到态度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爱护群众。二是要规范执法行为。既要查摆整改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更要从治本的角度抓好规范执法工作。通过完善的监督制约考核机制来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民警的执法水平。三是要转变警务理念。公安机关要把握好整治与和谐的关系,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文关怀的警务活动,去尊重公民的人格尊严和价值。因此,我们在执法活动中,应注重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能因执法而扰民,不能因执法而侵犯群众的利益、伤害群众的感情。四是要提高警务效率。群众看民警,主要看实绩。警务效率低下,如打击犯罪不力、治安管理混乱等,是群众疏远民警的重要原因。因此,公安机关要大力改善公安机关的装备和设施条件,为提高警务活动的效率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要改革警察体制和警务运作,尽量减少内部的磨擦和损耗;要加快与社会治安密切相关的刑事侦查、治安管理等专门工作的改革步伐,强化打击力度,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只有通过高效率的警务工作,才能赢得社会的肯定和群众的尊敬。

五、坚持“执法为民”,必须以培养警民感情为基础。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是用真心换真情。公安工作也是这样,只有用心倾听群众呼声,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才能与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改善警民关系。一要了解百姓需求,突出供给重点。在日常工作中,要经常深入群众,多交朋友,与群众打成一片,倾听群众心声,及时了解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知道什么是最受群众欢迎的,什么是群众最为痛恨的。要认真分析公众的需求状况,脚踏实地,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突出解决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有重点地分步骤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警方的需求。如针对夜盗案件居高不下,群众对治安状况表示不满的情况,公安机关要想通过对作案人员、时空分析,积极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努力抑制群众反映强烈的盗窃等侵财型犯罪。二要改进工作方法,带着感情做好服务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贯彻群众路线、改善警民关系的核心。现在,一些同志习惯于坐机关、听汇报、看材料,而不习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所以,我们必须解决好认识问题和感情问题,带着感情去做好服务工作。要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切实做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履行公安民警的职责和对群众服务的承诺,认真落实便民利民措施,真心实意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使群众在最困难、最需要获得帮助的时侯,能及时得到公安民警最热情的帮助。只有这样,警民关系才会越来越和谐。三要强化公关意识,切实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要积极树立公关意识,寻找警民双向沟通的有效载体,进一步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弘扬公安队伍的主旋律,自觉维护公安机关形象。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去强化服务,使群众进一步认识警察职责,了解警察任务,努力营造全社会理解、支持公安工作的良好氛围。要把密切警民关系,作为形象建设的根本来抓,努力做到:密切联系群众,让群众熟悉我;积极深入群众,让群众理解我;切实保护群众,让群众拥护我;热情服务群众,让群众满意我。

第三篇:浅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浅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有机整体,直接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协调统一,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在要求、本质特征和原则之间的辨证关系。

结合工作实际,本人认为: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战略思想为指导,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更新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树立良好检察形象。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就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中养成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

二、执法为民的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同时也是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检察工作中的直接反映和体现。一切为了人民是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是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走群众路线一是要正确处理检察机关与群众路线的关系,二是要学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尊重和保障人权就是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人权保护意识,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人权提供完善的司法保障。

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检察机关永恒的主题,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作为法治理念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成员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其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正确树立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广大检察干警既要正确行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又要注重实体、程序合法;既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又要反对特权,禁止歧视;既要及时高效地打击违法犯罪,又要拓宽当事人权利被侵犯时的救济渠道。

四、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它不仅规定了法治实践和检察工作的方向,同时也要求检察干警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大局和战略思维能力,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思考法治实践和检察工作。树立服务大局的法治理念,必须坚持法治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事业服务的方向,自觉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重要使命,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主动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为国家、为人民掌好用好执法权力。

五、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是宪法赋予的历史使命。党的方针、政策集中反映了党对检察工作的基本政治主张,蕴含着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深刻的政治内涵,是制定法律的根据,是执行法律的灵魂,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是检察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的前提,是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根本保证。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自觉地把执行党和国家的刑事政策与执行法律统一于检察工作的全过程,正确处理独立行使检察权与接受党的领导的关系,既要防止搞法律虚无主义,用政策代替法律,又要坚持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要政策为指导,坚定不移地依靠和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部分检察干警的执法思想和执法理念产生了误区,执法工作出现了偏差,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检察机关只有坚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地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依法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第四篇:检察机关如何践行执法为民理念

检察机关如何践行执法为民理念。

1、立足本职贴近群众。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把公正司法、执法为民贯穿于检察工作的始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一是注重发挥控申举报“窗口”作用,坚持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适时调处简单纠纷,增加检察院的亲和力。二是在案件办理中注重发挥“调节器”的作用,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开展轻微刑事案件不起诉听证会、“五种人”监外执行检察等群众欢迎的执法方法,增加检察院的公信力。三是开展检察延伸服务,做好案后回访工作,尽力为当事人排忧解难,增加检察院的感召力。

2、关注民生关爱群众。坚持“关注民生,富民惠民”,努力解决群众最需要、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注重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通过圆满解决新农村建设和退耕还林等涉农领域各类案件,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法律和党的政策的温暖,增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坚持开展诸如“双百双千”、检察官“走千家、访万户,送法律、送服务”等活动,组织干警深入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农户,宣传法律法规,倾听群众的意见,协调产业开发,努力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全力帮助案件当事群众协调解决诸如生活贫困、就业、看病等实际问题,积极开展“扶贫济困”、“义务献血”、“检民共建新农村”等活动,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拉近检察院与群众的感情距离。

3、接受监督取信于群众。要通过聘请人民监督员、检察联络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群众代表召开座谈会和公开听证等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开放型检察院建设,拓宽接受群众监督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人代会、问卷走访征求意见等机会,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扎扎实实地消化吸收和改进,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新时期检察工作践行执法为民理念的一些想法

1、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理念。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把握构建和谐社会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意识。要将群众工作纳入检察院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常议常抓,持之以恒,作为“人民满意工程”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抓出特色。要立足检察院工作实际,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检察院工作的基本标准,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谋事做事的出发点,以赤子之心、公仆之责、孺子牛的精神,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需,急群众所急,做到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疾苦急于一切,群众的呼声先于一切。要常怀为民之心,常思护民之策,广开富民之路,强力构建民生司法,用实际行动为群众造福。

2、立足长远,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当前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检察院群众工作,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围绕绩效评价,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证。一是要建立群众工作的总体格局。建立由党组统一领导、党组成员协调负责、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院上下齐抓共管的群众工作总体格局。二是要形成基层组织的社会活动机制。要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建设开放型检察院的要,以广泛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活动,强化群众工作职能,从而提高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亲和力、凝聚力、公信力。三是要形成检察院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的保障机制。要将群众工作的绩效纳入领导干部和党员干部的工作责任制内容和业绩考评内容。四是要形成群众工作的全员参与机制。通过建立检察官责任岗。开展检察官与群众结对子等活动,落实检察院每一个党员做群众工作的职责,使每一位党员都成为群众工作的主体。要广泛宣传党内互助、群众志愿、组织共建、帮扶救助等项活动,凸显服务群众的良好效果。

3、科学总结,创新执法为民的方式方法。要在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的同时,大胆创新,采取多种形式,寻找有效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工作。一是“职能服务式”。组织干警在履行监督职能中广泛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等活动,尽可能的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满足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需要,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获得群众感情上的认同和支持。二是“宣传教育式”,利用报纸、电视、电台、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和公布案例、旁听案件审理等形式,加大对检察院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加人民群众的认同感。三是“平等说理式”。通过开展巡回法制宣传、街头法律咨询、召开座谈会、走访交谈、当事人现身说法等活动,让群众逐步深入了解法律、了解检察院、了解检察官,增加心灵上的沟通。四是“实惠影响式”。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围绕党政工作大局,调节各种社会关系,集合各种生产要素,尽力多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事,让人民群众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中信服检察院、信服检察官。五是“虚心求教式”。增强监督意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人民监督员”,召开案件听证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群众代表,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认真梳理、消化、吸收,切实改进工作,提高司法服务水平,不断树立司法新形象。

只有不断有强化执法为民意识、提升执法为民能力、提高执法为民效果,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服务,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不受侵犯,才能推动检察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

第五篇:情境串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理念 内涵

情境串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情境串教学法有两个基本理念:一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二是为学生提供蕴含知识串的情境串。

具体来说,情境串教学法就是把来自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和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教学,将一个个相关联的情境有序地组合出现,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探索新知并巩固应用。通过连续性的“情境串”,引出“问题串”,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串”中学会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解决“情境串”中的现实问题串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

情境串教学法的核心内涵

情境串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它更重要的功能应该是承载着某一部分知识甚至是一个连续的知识串。情境串教学法的核心内涵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串中,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把解决问题与知识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个过程,应用意识的培养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1)把情境串作为支撑和激励学习的源泉(2)在情境串中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3)把解决问题与知识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个过程

(4)在情境串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境串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1)创设情境,呈现信息(2)梳理信息,提出问题(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4)引导建构,解决问题(5)回归情境,拓展应用

一、概念教学

⑴创设情境,提供素材。⑵分析素材,理解概念。⑶借助素材,总结概念。①适当外延,深化概念⑷巩固拓展,应用概念。二.计算教学

⑴创设情境,自主探索。⑵算法交流,分析比较。⑶沟通优化,促进发展。⑷联系实际,灵活运用。三.解决问题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探究方法建立模型(1)独立尝试,探索问题(2)组内交流,归纳方法(3)组间交流,建立模型3.应用模型,解决问题4.引导总结,构建网络四.可能性教学

⑴创设情境,提供素材⑵运用素材,直观感知⑶合作交流,建构概念⑷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五.图形与位置教学

⑴创设情境,激发兴趣⑵直观感受,探究新知⑶实践操作,积累经验⑷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六.图形的运动教学

⑴提供素材,感知现象⑵研究素材,掌握特征⑶模拟运动,探究方法⑷拓展创新,体验应用七.统计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解决问题,探究方法。(1)针对问题,收集数据.(2)整理数据,学习方法(3)分析决策,解决问题3.自主练习,应用方法 4.总结全课,整理方法

八.图形与测量教学

⑴创设情境,提供素材。⑵积极思考,引导猜想。⑶操作验证,总结公式。⑷应用公式,解决问题。九.探索规律教学

⑴创设情境,感知规律。⑵研究素材,猜测规律。⑶讨论交流,验证规律。⑷巩固拓展,应用规律。十.练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回顾疏理。

2、深化练习,巩固拓展。(1)巩固新知——基本练(2)克服定势——变式练(3)串线成网——综合练(4)拓展延伸——发展练

3、回归情境,总结提升十一.综合与实践教学

⑴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⑵分析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⑶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⑷展示成果,进行总结评价

十二.复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整体回顾。

2、梳理归网,主体内化。(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2)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3、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三、情境串理念下的统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让学生自主产生统计的需要

(二)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统计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1、让学生学会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 收集数据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现场收集数据。二是汇集课前调查的数据。

2、让学生尝试对数据进行解释与应用

(三)关注学生在统计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状态

体验是学生从经历走向感悟所不可缺少的过程。

(四)注重统计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 统计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靠课堂教学。因为统计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1、向课前开放

2、向课后延伸

(五)淡化术语与纯粹计算,强调相关概念的统计学意义

统计教学中包含较多的概念、公式和统计图表。比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

三、情境串理念下的“图形的运动”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取生活中典型的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

(二)抓住图形运动的本质特征,加深学生对图形运动的认识与理解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能够做出解释或验证

(四)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知识

三、情境串理念下的“图形与位置”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和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

1、教学要尽量从学生的生活积累起步,从学生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切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学习新知的背景知识。

2、还要注重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从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创设丰富的情境与活动。

(三)针对学习困难突破难点。

(四)重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五)注重练习中的操作技能训练

三、情境串理念下的可能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可能性”是“概率论”基本思想的“生活化”体现,对于学生全面合理地认识生活中的随机性事件有着重要的作用。㈠ 积极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二)增强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六)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三、情境串理念下的综合与实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数学“综合与实践”可以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发挥学生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一)结合熟悉事物创设问题情境

(二)着眼于数学实践活动的综合性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教材内涵

(五)注重过程性评价

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让学生自我描述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开展相互的交流学习。甚至可以由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评价,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丰富学生成长袋的内容。

二、练习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在练习课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目标不清,任务不明

(二)盲目多练,缺乏针对性

(三)练习内容封闭,缺乏多样性和开放性

(四)练习设计“一刀切”,题目缺乏梯度

三、练习课课析剖析(借鉴问题)巧设练习,科学练习,提高练习效益是练习课应追求的目标。一节是复习之后的练习课,另一节是新授之后的练习课。前者较注重深化练习和发展练习,而后者较注重巩固性基础练习和专项练习。上面两节练习课,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一)针对不同的课型,确定练习的重点

(二)结合练习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

(三)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多梯度的练习四)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练习设计的趣味性

(五)注重反馈及时总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复习课课例剖析(借鉴问题)情境串理念下的复习课,倡导以回顾旧知为切入点,以问题解决为载体,以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目标,以梳理归网为特征,以数学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总结与提升为灵魂,以情境贯穿全程,实现巩固深化知识与技能、提升思想与方法、形成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功能。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整理

(二)抓住复习内容的核心,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适时总结提炼,注重数学学习策略和思想方法的提升

(四)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渗透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

(五)练习的设计突出了综合性、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

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内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