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收起义》观后感
梦想究竟是什么呢?是吴王勾践卧薪尝胆的雄心壮志,还是秋瑾奔赴东瀛的一片冰心?是蒙马特高地艺术家们对艺术的苦苦寻觅,还是苏格拉底为真理饮下毒鸩的壮烈决绝?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有大也有小,但是因为有梦,所以美好。
我对生命有着最纯粹的信仰,活着即美好。当每天睁开眼睛,阳光落满瞳眸,新的一天悄然而至,我都会微微一笑。我向往和平,热爱绿色,我的梦想很简单,希望我所生活的世界珍爱每一个人的生命。
然而,梦想与现实总有一段令人沉吟的深度。
那么又何为“中国梦”?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告诉所有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为了中国这个梦想,多少代人付出青春,付出生命,抛头颅洒热血。
唐宋时期的辉煌历程在国人心中留下了不灭的印记,那个时代用开明,自信打造出一个完美的国度,中华民族享誉海外,多少人慕名朝拜。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当安逸的日子吞噬警觉,当人们懈怠之时,灾祸也悄然而至。
清朝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利用闭关锁国政策,盲目排外,夜郎自大,不知清醒,使国家远远落后于西方。到了清末,情况愈加严重,两次鸦片战争,使我国成为英国的鸦片倾销地,我国也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人被西方国家一次次地冠以“东亚病夫”之称。
在人心溃散之际,出现了一位传奇式的英雄武术家,他武艺出众,执仗正义,抱着为国雪耻,振奋民族的强烈愿望,用自己的坚强和意志,给了西方国家一记重拳,挫败英洋力士,为中华民族争得了无限荣光。令国人扬眉吐气,不再被永远地扣上“东亚病夫”这屈辱的称号。他用自己的青春,用他短暂的一生来书抒写出他的中国梦,他用自己的生命成就国家的未来,他——霍元甲。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真汉子,用他的豪情壮志为后人展现出一生的中国梦。从拥有记忆开始,耳边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负面新闻。也许,战争是掠夺生命最本质残忍的手段,它大规模的制造死亡,在泛黄的历史书卷里刺目惊心的刻画了不堪回首的过往。但是,潜伏在人类生活里的食品安全问题更为可怕。食品安全与民生息息相关,然而,许
多不法商家为了谋取暴利,不惜在人类的食物中做手脚,这残害了很多无辜的人。甚至连无辜无邪的婴儿都不放过。从很久以前出现的大头娃娃,到后来的三聚氰胺,甚而如今的婴儿“性早熟”问题,小小的奶粉竟潜藏如此巨大的危害。看着电视里那些孩子孱弱凄楚的身躯以及他们父母潸然泪下的脸,总感觉格外心酸以及不平。难道金钱远胜于生命?
我的梦想很简单,希望我所生活的世界珍爱每一个人的生命。我想,人有梦,国亦有梦,这个千年古国一定希望自己所孕育的生命们健健康康;我相信,我的祖国一定可以解决那些食品安全的隐患,珍爱每一个生命。
有许多人如他们一般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但也许在他们人生的最初,他们没有豪情壮志,没有侠肝义胆,有的只有一个小小的梦想,他们为了梦想而不断坚持、努力,最终将自己推上人生的制高点,并成就国家大爱。因为有梦,所以美好,我会用我的实践实现我对生命的珍爱,实现我的中国梦。
第二篇:秋收起义观后感
秋收起义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27年9月由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一场旨在反对地主阶级压迫和反对派统治的工农革命。虽然这场革命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取得胜利,但毛泽东同志用自己敏锐、果断的军事智慧在严峻残酷的形式下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并且建立了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在敌人强大的重压之下保存革命的力量并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这与毛泽东同志独到的军事思想是分不开。从秋收起义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毛泽东同志的以下军事思想:
(1)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是指通过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谋求自身的解放。进行秋收起义的初衷就是想依靠当地的人民群众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夺取革命的胜利。参加秋收起义的军队一共有三个团,士兵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来自人们,是人民子弟兵。毛泽东同志的观点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通过人民战争才能有胜利的希望。
(2)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1、实事求是
在接连的失败之后,毛泽东同志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攻打长沙等于自杀”的观点,果断的放弃了党中央制定的围攻长沙的计划,转而后退到统治阶级力量薄弱的井冈山一带,为1928年4月的井冈山会师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毛泽东的这种实事求是完全尊重事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2、创造性思维
在当时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创造性的提出了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胜利的伟大理论。毛泽东指出:中国历史上就从来没有消灭过山大王。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同志毅然率领军队上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终以星火燎原之势逐步夺取全国的胜利。
以上就是我在《秋收起义》这部影片中体会到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理论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今后的历史当中仍会熠熠生辉!
秋收起义观后感
秋收起义这部电影中, 是1927年9月由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一场旨在反对地主阶级压迫和反对派统治的工农革命。,1927年,蒋介石在背叛革命,一片白色恐怖弥漫在华夏大地上空.中国共产党委派毛泽东前往湖南组织秋收武装暴动.毛泽东和潘心源陈志安走到张家坊,却被阎仲甫所设的哨卡拦住.几个团丁押着三人走在山路上,毛泽东巧妙施计得以脱身,三人来到铜鼓镇工农革命军第三团集结地.秋收起义终于打响了.工农革命军一路攻下多处要害后遭到敌人包围,因敌强我弱,部队损失惨重.毛泽东仔细思考局势,在会上指出敌我双方实
力悬殊,我方应先站稳脚跟,保存实力.虽然这声革命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取得胜利,但毛泽东同志有自己敏锐果断的军事智慧在严峻残酷的形式下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并且建立了第一块红色根椐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在敌人强大的重压之下保存革命的力量并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这与毛泽东同志独特的军事思想分不开的.从秋收起义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毛泽东同志的人民战争思想人民军队思想实事求是和创造性思维.人民战争是指通过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谋求自身的解放。进行秋收起义的初衷就是想依靠当地的人民群众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夺取革命的胜利。参加秋收起义的军队一共有三个团,士兵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来自人们,是人民子弟兵。毛泽东同志的观点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通过人民战争才能有胜利的希望。在秋收起义接连的失败之后,毛泽东同志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攻打长沙等于自杀”的观点,果断的放弃了党中央制定的围攻长沙的计划,转移后退到统治阶级力量薄弱的井冈山一带,为1928年4月的井冈山会师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毛泽东的这种实事求是完全尊重事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在当时经济落后的条件下,毛泽东创造性的提出了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胜利的伟大理论。毛泽东指出:中国历史上就从来没有消灭过山大王。于是毛泽东同志毅然率领军队上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终以星火燎原之势逐步夺取全国的胜利。
当发现参加秋收起义的个别团的领导者存在机会主义盲目主义单纯军事观点等非无产阶级思想时,毛泽东同志果断地在1927年9月进行了”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对军队中存在的打骂士兵虐待兵等现象,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口号,甚至还给逃兵发路费.从中体现了爱民和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宗旨,我们不由自主地体会到这确是一支刚强的人民军队.秋收起义的爆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创建了我党第一支工农军队,设计制作了我党的第一面旗帜,标志着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最后,毛泽东同志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转移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从此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以上就是我在《秋收起义》这部影片中体会到的毛泽东军事思想重要性,特别是实事求是的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理论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今后的历史当中仍会熠熠生辉!
第三篇:秋收起义观后感
秋收起义观后感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暴动》
秋收时节,一声暴动。1927年9月9日,工农革命军的大旗飘扬在湘赣边界的上空。一场秋收起义,拉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个新篇章。
如果说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的相继叛变革命,使中国革命道路,一度走入绝境。而,八七会议,正确的抉择,又把中国领上了路,是革命的转折点,那么,秋收起义就是转折后的第一步,第一道弯,虽然这道弯拐的有些曲折,但毕竟是拐了,然后,就拐出了一片辉煌!
秋收起义,不是一个胜利,但却有比胜利还深远的意义。纵观当时中华大地的形势,再明显不过,国共相差悬殊,无论是军事革命地。城市中的国军是完全足以一举歼灭微弱的共军的。但,共军有弱,更有足以致国军以死地的优势。那就是,错了,勇于改正,并敢于走新路子,走别人不敢走但却会通向曙光的路子。
起义之初,获得不小的胜利,但实力在那,更何况还有不当的指挥,对革命来无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濒危之时,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的发挥了她的优势。纠正错误的指挥,准确认知形势,转移路线,保存实力。即使再难再苦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井冈山,奔向了未来革命的摇篮,奔向了唯一有可能重整旗鼓的青山。开始了伟大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多么的准确而重要!在当时的环境和形势下,任何一个细节或者决定都足以影响中国未来的道路。秋收起义最开始的成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提高了大家的士气,对革命从死气沉沉走向光明充满了希望;半路的失利,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给中国共产党敲响了警钟,在城市中,与国军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条;而在千钧一发之际,中国共产党则发挥了她的巨大优势,从错误中走出来,擦亮眼睛,高瞻远瞩,毅然转道井冈山。从失利逐渐向曙光前进!
八十多年过去了,秋收起义的号角似乎还盘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那场转折,是不容易的,任谁也知道,它又是伟大的。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国的发展历史之路上,都是无可抹杀的伟大的转折!
第四篇:《秋收起义》观后感
《秋收起义》观后感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暴动》
秋收时节,一声暴动。1927年9月9日,工农革命军的大旗飘扬在湘赣边界的上空。一场秋收起义,拉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个新篇章。
如果说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的相继叛变革命,使中国革命道路,一度走入绝境。而,八七会议,正确的抉择,又把中国领上了路,是革命的转折点,那么,秋收起义就是转折后的第一步,第一道弯,虽然这道弯拐的有些曲折,但毕竟是拐了,然后,就拐出了一片辉煌!秋收起义,不是一个胜利,但却有比胜利还深远的意义。纵观当时中华大地的形势,再明显不过,国共相差悬殊,无论是军事革命地。城市中的国军是完全足以一举歼灭微弱的共军的。但,共军有弱,更有足以致国军以死地的优势。那就是,错了,勇于改正,并敢于走新路子,走别人不敢走但却会通向曙光的路子。
起义之初,获得不小的胜利,但实力在那,更何况还有不当的指挥,对革命来无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濒危之时,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的发挥了她的优势。纠正错误的指挥,准确认知形势,转移路线,保存实力。即使再难再苦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井冈山,奔向了未来革命的摇篮,奔向了唯一有可能重整旗鼓的青山。开始了伟大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多么的准确而重要!在当时的环境和形势下,任何一个细节或者决定都足以影响中国未来的道路。秋收起义最开始的成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提高了大家的士气,对革命从死气沉沉走向光明充满了希望;半路的失利,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给中共敲响了警钟,在城市中,与国军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条;而在千钧一发之际,中共则发挥了她的巨大优势,从错误中走出来,擦亮眼睛,高瞻远瞩,毅然转道井冈山。从失利逐渐向曙光前进!八十多年过去了,秋收起义的号角似乎还盘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那场转折,是不容易的,任谁也知道,它又是伟大的。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国的发展历史之路上,都是无可抹杀的伟大的转折!
第五篇:秋收起义观后感
《秋收起义》观后感
秋收起义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27年9月由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一场旨在反对地主阶级压迫和反对派统治的工农革命。虽然这场革命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取得胜利,但毛泽东同志用自己敏 锐、果断的军事智慧在严峻残酷的形式下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并且建立了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在敌人强大的重压之下保存革命的力量并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这与毛泽东同志独到的军事思想是分不开。从秋收起义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毛泽东同志的以下军事思想:
(1)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是指通过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谋求自身的解放。进行秋收起义的初衷就是想依靠当地的人民群众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夺取革命的胜利。参加秋收起义的军队一共有三个团,士兵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来自人们,是人民子弟兵。毛泽东同志的观点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通过人民战争才能有胜利的希望。
(2)人民军队思想
当发现参加秋收起义的个别团的领导者存在机会主义、盲动主义、单纯军事观点等非无产阶级思想时,毛泽东同志果断的在1927年9月进行了“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对军队中存在的打骂士兵、虐待逃兵等现象,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口号,甚至还给逃兵发路费。从中体现了爱民和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宗旨,我们不由自主的体会到这的确是一支刚强的人民军队。
(2)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1、实事求是
在接连的失败之后,毛泽东同志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攻打长沙等于自杀”的观点,果断的放弃了党中央制定的围攻长沙的计划,转而后退到统治阶级力量薄弱的井冈山一带,为1928年4月的井冈山会师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毛泽东的这种实事求是完全尊重事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2、创造性思维
在当时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创造性的提出了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 取得胜利的伟大理论。毛泽东指出:中国历史上就从来没有消灭过山大王。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同志毅然率领军队上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终以星火燎原之势逐步夺取全国的胜利。
以上就是我在《秋收起义》这部影片中体会到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理论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今后的历史当中仍会熠熠生辉!《秋收起义》观后感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暴动》
秋收时节,一声暴动。1927年9月9日,工农革命军的大旗飘扬在湘赣边界的上空。一场秋收起义,拉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个新篇章。
如果说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的相继叛变革命,使中国革命道路,一度走入绝境。而,八七会议,正确的抉择,又把中国领上了路,是革命的转折点,那么,秋收起义就是转折后的第一步,第一道弯,虽然这道弯拐的有些曲折,但毕竟是拐了,然后,就拐出了一片辉煌!
秋收起义,不是一个胜利,但却有比胜利还深远的意义。纵观当时中华大地的形势,再明显不过,国共相差悬殊,无论是军事革命地。城市中的国军是完全足以一举歼灭微弱的共军的。但,共军有弱,更有足以致国军以死地的优势。那就是,错了,勇于改正,并敢于走新路子,走别人不敢走但却会通向曙光的路子。
起义之初,获得不小的胜利,但实力在那,更何况还有不当的指挥,对革命来无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濒危之时,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的发挥了她的优势。纠正错误的指挥,准确认知形势,转移路线,保存实力。即使再难再苦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井冈山,奔向了未来革命的摇篮,奔向了唯一有可能重整旗鼓的青山。开始了伟大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多么的准确而重要!在当时的环境和形势下,任何一个细节或者决定都足以影响中国未来的道路。秋收起义最开始的成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提高了大家的士气,对革命从死气沉沉走向光明充满了希望;半路的失利,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给中共敲响了警钟,在城市中,与国军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条;而在千钧一发之际,中共则发挥了她的巨大优势,从错误中走出来,擦亮眼睛,高瞻远瞩,毅然转道井冈山。从失利逐渐向曙光前进!
八十多年过去了,秋收起义的号角似乎还盘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那场转折,是不容易的,任谁也知道,它又是伟大的。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国的发展历史之路上,都是无可抹杀的伟大的转折!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由孙军担任总撰稿、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制作完成的多集文献纪录片《秋收起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作品披露的无数鲜为人知的重要史实,不仅彰显了历史的真实及毛泽东等革命领袖们的斗争艺术,而且以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分析和叙述,给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重要的思想启示,那就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党指挥枪这一根本原则,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和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早期革命斗争中以鲜血和生命作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
文献纪录片《秋收起义》以其翔实的材料和经典画面,用客观准确的史实考据和鲜为人知的细节,填补了秋收起义在电视文献片宣传上的一个空白。同南昌起义一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和领导的1927年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在这次起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袖们逐步认识到根据中国国情、在中国土地上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也正是有了这次起义,才有了后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才有了燎原之火般的全国各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人才真正认识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真理。全片高屋建瓴,注重用历史事实说话,为避免空洞的概念和说教,特别是在叙述秋收起义的背景和意义时,作品采用的全是真实画面和史实介绍,使观众在对历史背景的充分把握中,进一步认识到秋收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地位。
作品讲述秋收起义,首先介绍了1927年国内形势的剧变。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遂告失败。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于1927年8月3日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8月5日,临时中央训令湘鄂粤赣四省举行秋收暴动,以响应南昌起义。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举行著名的“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正式决定举行秋收暴动。当时身在武汉的毛泽东被派往湖南具体组织和领导起义。正是在这期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军事上要公开打出自己的旗帜,坚决地同国民党反动武装进行斗争,因为国民党蒋介石已经站在了革命的对立面。应该说,这是在“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事变”中我成千上万共产党员惨遭屠杀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思想路线上完成的一次伟大转变。这部作品对为什么发动秋收起义,起义过程的组织领导,起义暴发后各团的进攻方向及其进展,以及毛泽东同志发现中央攻打长沙的原定计划有重大失误时,立即决定放弃这一计划,改为向农村进发的整个过程,条分缕析地进行叙述。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叙述,该片详简得当,既介绍党的重要会议、文件和决定,同时也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和重要细节。其中包括毛泽东曾被拟定派赴贵州开展斗争,但对湖南情况更为熟悉的毛泽东主动要求赴湖南领导武装斗争,其博大胸怀和战略思考,受到党内包括瞿秋白在内的高层领导同志的赞许。他抛妻别子的场景给观众以深刻感人的印象。作为伟大的战略家,在夺取长沙并举行长沙暴动的原定计划遭受严重挫折后,他果断命令各路起义军向浏阳文家市集中,迅疾提出放弃进攻长沙、沿罗霄山脉南移、寻求立足之地的正确主张。这一主张,无疑是毛泽东审时度势,挽救革命力量于危途,把中国革命引向光明前景的伟大决定。
讲故事,说细节,是文献纪录片《秋收起义》至为鲜明的特点。人们了解的秋收起义发生过程,一般都是简要的介绍,而这部片子以讲故事的形式记述事件,观后给人印象深刻。毛泽东一次在主持重要会议的途中,曾遭当地反动民团拘捕,作品较详细地叙述了这个事件的全过程,突显了毛泽东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大家风度和机智脱险的敏捷睿智。同时,通过这个事件的叙述,也由衷地赞颂了革命领袖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高风亮节。罗荣桓、何长工、谭政、张宗逊、宋任穷、赖毅、杨立
三、陈士榘等这些今天听来耳熟能详的一代将帅,都是秋收起义的亲历者,并都留下了精彩动人的故事。诸如何长工、杨立三奉命设计中国工农革命军军旗,罗荣桓飞马送情报解起义军于危途,以及袁文才、王佐请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毛泽东向袁文才、王佐部队赠送武器等等,许多故事都记述得生动具体。就连毛泽东在文家市一所学校为起义部队作报告时,扒在墙外听得入神的两个少年学生,也在作品中被如实记录,这两个孩子后来分别成为共和国的领导人和高级将领,他们便是胡耀邦和杨勇。这些不经意间的记述,使文献片显得极具观赏性。正是在对史料用故事手法的记述中,观众熟悉了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物卢德铭、陈独秀、彭公达、易礼容等,熟悉了对革命贡献很大但很早就牺牲在战场上的潘心源、曾士峨、陈毅安、张子清等。秋收起义作为党和军队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当我们走进历史,才发现有那么多构成这段历史的伟大英雄和感天动地的悲壮故事。
总撰稿孙军、执行总编导邓新力在谈到这部文献片的创作体会时认为,赋予作品以高度思想性,把“党指挥枪”这一红线贯穿始终,是该片取得成功的关键。从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领袖提出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到三湾改编确立“支部建在连上”,作品用画面语言叙述了这个理论的形成和运用。此外,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农村革命斗争,这些党的早期革命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成为作品的思想主线。有了这样一个思想主线,作者无论是介绍人还是记述故事,都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在纪念秋收起义80周年的时候,回首这段历史,聆听历史遥远的回声,我想我们看到听到的不仅仅是故事,更多的是教益、是启示。在历史的回声里,我们以史鉴今,将更进一步明白开国领袖们用毕生实践创造的科学真理,对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