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理论知识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汇编)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18-664124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29 21:12: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理论知识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是指概括性强、抽象度高的知识体系。理论知识不是分散的、零星的知识,不是个别性的、具体性的知识,而是系统的、有普通意义的知识。理论知识中往往包含了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

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影响的,首先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活动中,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升华,它又反作用与实践,对实践活动升华和认识,理论高度大于实践,它能指导实践活动的有序前行。理论知识是人类对实践活动的认识,自然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理论知识”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理论知识是指专业或行业所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所需要的理论与知识,包括基础性知识、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社会经济法律知识等

2、所谓理论知识主要是指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另外在新的形势下还特别要学习和掌握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

3、理论知识是指在课堂上向学生阐明薄层层析法的概念、原理和作用等特别是一定让学生弄懂这一方法的原理要求学生将基本理论知识记熟为下一步动手实验做好充分准备

4、所谓理论知识是指知识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语文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创造出象理科教材那样根据定律、定理形成脉络清楚、逻辑严密的知识结构体系

5、“理论知识”是指相对于那些技巧而言的规律性知识它不仅是关于现象本身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关于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本质性知识

第二篇: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的学术规范

第四节

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的学术规范

一、文献信息资源利用学术规范的基本原则

所谓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进行学术活动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一般地讲,它涉及学术研究的全过程,学术活动的各方面。所以,有学者说学术规范包括学术研究规范、学术评审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学术管理规范;也有学者对学术规范作出了横向概括,认为包括它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术研究中的具体规则,如文献的合理使用规则、引证标注规则、立论阐述的逻辑规则等,二是高层次的规范,如学术制度规范、学风规范等。

学术规范不仅仅是文献信息资源利用层面上的规范,但由于在学术研究活动中,文献信息的利用是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所以,学术规范的许多方面都与文献信息资源利用有关。可以说,有关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的规范,构成了学术规范中的重要内容。

综合学术研究的国际惯例、中国传统和时代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利用学术规范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1.所有的专门性研究,都应该依据已有文献对相同或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状况作出概略性的说明介绍。

这一规范,在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中有体现。该标准规定,报告、论文的主体部分由引言、正文、结论等构成,其中引言(或绪论)部分“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

为什么需要这种规范?首先,任何知识生产、知识创新都需要以知识的有序继承和必要积累为基础,概略性说明介绍实际上就是作者继承知识和展示积累的体现;其次,通过概略性说明介绍展现了研究现状,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为人们评价研究课题的价值提供了基本的资料或线索;第三,体现了对前人创造成果的尊重。

实现这一规范,必然要求研究者在选题之前尽可能全面地普查相关文献。因为只有通过全面的检索获得文献,才能进而对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最终才能明确前人的研究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存在什么缺陷,自己研究的推进和创新是什么。这也就是需要概略性地说明介绍的内容。由此可见,检索相关文献是任何有价值的专门性研究的起点。

2.对已有文献任何形式的引用,都必须注明出处。

这是在学术研究中征引文献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注明出处的意义在于,体现作者实事求是、言之有据的科学态度;体现保护他人著作权的精神;把作者的成果和前人的成果明确地区分开来;为读者深入了解相关内容、查找相关资料提供线索;为文献信息的定量统计提供方便。

在学术研究中,规范的对立面是“失范”,失范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剽窃抄袭。所以,剽窃抄袭被认为是学术研究中最不可容忍的事情,是最严重的学术过失— —不管是什么形式、什么动机、什么情况下的剽窃抄袭。正因为如此,在学术研究领域,剽窃抄袭者面对着最为严厉的学术惩罚。

在国外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对剽窃抄袭往往有较为明确的界定:“复制、综合或解释他人的想法或观点而不指明出处的享有”。复制是逐字引用他人的文本。复制而不指明出处,就是抄袭。概括别的作者的观点是合法的。但这样做的前提是要清楚地指出正在这样做。如果将别人的观点、思想或信息概括得好像是自己的一样,则是抄袭。释义是用不同的话语将某一作者的意思重新表达。如果完整确切地指出参考出处是允许的,否则是抄袭。上述几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如复制加释义、重复原始文本的一些词句然后替换一些别的话等等,同样属于抄袭 1。界定虽然细密,但基本原则是简单的:不指明出处的享有,就是抄袭。

在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认的、细密的、成文化的关于剽窃抄袭的界定,但约定俗成的鉴别办法也不是没有,而且在原则上和国外并没有什么差异,这就是——是否注明了出处。这一原则并不是什么舶来品,在我国古已有之。古人说得很明确:“当明引不当暗袭”。“明引”就是指明出处的引用,而“暗袭”则是隐瞒出处的因袭。古人认为,明引“足见其心术之笃实,又足征其见闻之渊博。若暗袭以为己有,则不足见其渊博,且有伤于笃实之道”。所以,“明引则有两善,暗袭则两善皆失也。2”可见,不论古今中外,在学术研究中对已有文献任何形式的引用都必须注明出处,都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方法问题,而是鉴别是否抄袭的一个基本依据,因此也是谨守学术伦理道德最基本的体现。

按照现代学术惯例,不同性质的作品在要求注明征引出处的严格性上有所不同。研究性作品在这一点上是严格的,教材和主要供大众阅读、以传播知识为主的普及性作品相对宽松,允许例外。在大学里,学生的作业、读书报告、小论文等不一定都用来发表,但由于学习阶段主要是接受基本而系统的理论、方法、技能训练的阶段,所以,要求一般是较为严格的。学位论文因其内容本身就是研究性的,而且本身也包含着学术规范的养成训练,因此,要求是严格的。如哈佛大学的《哈佛学习生活指南》对学生有这样的要求:“独立思想是美国学界的最高价值。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最严肃的态度反对把他人的著作或者观点化为己有——即所谓剽窃。每一个这样做的学生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直至被从大学驱逐出去。” “当你在准备任何类型的学术论文——包括口头发言稿、平时作业、考试论文等时,你必须明确地指出:你的文章中有哪些观点是从别人的著作或任何形式的文字材料上移入或借鉴而来的。3”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在学生手册中公告学生:“学生应该显示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用他们自己的文字来维系清楚和符合逻辑的论证。学生可以不交含有未经指明出处或是以不妥方式指出出处的他人作品的内容或过量引语的作业。学术技能和学习中心将为表达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4”

3.原则上不采用间接引用方式。

所谓间接引用,就是一般所说的“转引”——引用第三者作品中所引用的内容。

在学术研究中,转引在原则上是被禁止的。因为转引不能确保所引内容的准 12 大东.关于抄袭:我们知道多少? http://,1998-08-16/1998-10-04.[6]了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一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韦出版社,1996.·对“注释”和“参考文献”加以区分。CAJ—CD规范规定,参考文献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即采用文末尾注;注释一般排印在该页地脚,即采用随页脚注。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数字标注,而注释用数字加圈数字标注(如①、②等)。这一规定,解决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无法使用“注释”的弊端。

CAJ—CD规范在适应利用计算机处理、检索、评价文献信息方面有突破,在我国首次对新兴的电子资源的引证标注方法做出了规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是,该规范也存在一些问题。国内一些研究者对它的批评涉及的主要问题是: ·规定了文献类型代码,但文献类型一方面区分过于简单,另一方面归并不甚科学。如在人文社科研究中常用而且重要的资料集、档案文献等未单独区分,只能统归于“Z”;只要是“书”,不论是专著、编著、教材、译著、论文集,统统并入一类;在人文社科领域,文集和论文集的性质、功能区别甚大,却并入同类,等等。所有这些,被认为是与建立标注规范的初衷——体现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有距离。

·没有为人文社科研究中不时出现的“转引”规定明确的、足以显示其是转引的标注方法。直接引用还是转引,在人文社科研究中是必须明确区分的事情。注明“转引自”,既是作者没有亲自见到原始文献的坦陈,同时也是作者只对引用的文献承担有限责任的声明。把转引标注得像直接引用一样,在人文社科研究中被称为不实标注,是大忌。而按照CAJ—CD规范,恰恰是直接引用和转引无法明确区分,即便是作者想区分也无能为力。这又被认为是与建立标注规范的初衷——引导学风、制约投机有距离。

·使用的标注符号较为复杂。有学者指出,整套规范使用了十多个文献类型和载体类型代码,3种标识(脚注标识、尾注标识、页次标识),2种括号,2套文献序号,对一般人来说,显得复杂,有可能破坏读者阅读的连续性。

2000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由“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提出的《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简称“高校学报规范”)。高校学报规范与CAJ—CD规范基本一致,其细化的内容主要是规定一种文献在同一文中被反复引用,用同一序号标示。如某人在一篇论文中多处引用了苏力所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的不同内容,但在论文正文中标注的引文出处序号只能使用一个。多次引用同一文献而只能采用同一序号标示,保证了在文末参考文献列表中一种文献只出现一次,但势必造成难以标注引文的准确页次位置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学报规范规定,如需标明引文具体出处页次的,可在正文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页码或章、节、篇名,采用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

3.《历史研究》规范

“《历史研究》规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以《历史研究》为代表的7家期刊联合制定的引证标注规范,2002年1月开始实行。这是一个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人文社科研究特点,特别是体现了中国传统学科(如文史哲)引证习惯的规范。规范的主要原则是:

·不论是注释还是引文出处,一律采用随页脚注形式,不采用文后尾注形式。·引证标注的行文,按规范使用标点符号,不使用著录符号。公开出版物的题名使用书名号,未刊文献的题名使用双引号。

·充分考虑了人文社科研究中使用的文献类型的复杂性,对文献不作类型归并,据实揭示。

·充分考虑了各类著作物在责任者、题名、卷期、版本信息、出版信息等方面的复杂情况,以据实、准确和遵从惯例、便于核对为揭示原则。

·体现人文社科研究的特点,对古籍、未刊文献、解释性注释中涉及的文献出处的引证标注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确立了引证外文文献原则上使用该文种通行的引证标注方式的原则。以下一些实例,基本上反映了该规范规定的引证标注方法: 朱汉国:《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专著)傅敏编《傅雷家书》,三联书店,1988年第3版。(编著)A.施阿兰:《使华记(1893---1897)》,袁传璋、郑永慧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译著)

楼适夷:《读家书,想傅雷(代序)》,傅敏编《傅雷家书》,三联书店,1988年第3版。(析出文献)

《论语〃学而》。(常用基本古籍)

(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3,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古籍-卷/版本)

《太平寰宇记》卷159《岭南道〃循州〃风俗》。(古籍-卷/篇)《元典章》卷19《户部五〃田宅〃家财》,“过房子与庶子分家财”条。(古籍-卷/篇/条)

《资治通鉴》卷2000,唐高宗永徽六年十月乙卯。(古籍-卷/条)

《三国志》卷33《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古籍-引书)

崇祯《吴县志》卷2,上海书店,1990年(据明崇祯年间刊本)影印本。(影印古籍)

吴艳红:《明代流刑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期刊论文)朱汉国:《民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动》,《光明日报》1997年6月17日。(报 纸文献)

Basar, T., Olsder, G.J.,Dynamic Noncooperative Game Theory.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2, p.123.(外文文献)

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 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67页。(学位论文)

中岛乐章:“明前期徽州的民事诉讼个案研究”,国际徽学研讨会论文,安徽 绩溪,1998年。(会议论文)

“蒋介石日记”,毛思诚分类摘抄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资料)

①关于这一问题,参见卢汉超著《赫德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 89页。(注释)

③转引自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华书局,2000年)第456页。(转引)

“《历史研究》规范”在通过形式的规范引导学风养成,通过形式的规范制 约学术失范方面是成功的,并且较好地继承和保留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引证标注方面的传统与特色。它的主要问题是,遵从习惯较多,自由裁量较多,因此,形式上的规定性相对较弱。比如,规范规定,常用基本古籍,可以不标注作者;古籍作者之前是否标注朝代,视需要而定;古籍是否标注版本和页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影印古籍是否标明所依据的原始版本,视必要而定;稀见期刊和港澳台期刊适当加注出版地,等等。此类规定中的“视需要”、“视必要”、“可以”、“适当”等,都有较大的自由度。自由度大,导致的结果是标注项目不一致,形式不整齐,这给引用文献的计算机统计分析带来了困难。

文献信息资源利用中的引证标注方法,绝不仅仅是纯粹技术性、工艺性的事情,它具有引领学风、规范方法、制约投机、体现功力的意义,在学术研究中,是典型的“程序正义”。在今天,科学的引证标注方法,必须考虑国际惯例、民 族传统、学科特色与利用现代化手段统计分析等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也许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不追求大而全的企图覆盖所有学科的统一规范,而是形成若干适应大学科或相近学科群需要的规范,比如人文科学有“芝加哥规范”,语言学有“MLA标准”,心理学和社会学有“APA标准”,法学有“蓝皮书”。这样,形式服务于内容、规范制约适应学科规律的空间会更大。

第三篇:保额在保险中如何解释呢

购买保险常常会让我们对一些专业术语感到一头雾水,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一字之差就会谬以千里。比如我们常听到的保额就是大家容易弄混的名词之一。你知道什么是保额吗?与保费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就让泰康的小编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吧。

简单来说,保额就是大家在购保险后在双方约定的保险合同中对就有关事故进行赔付一个基本额度。大家也可以理解保额就是保险合同中规定赔付金额,是保险公司付给你的钱。而与保额非常相近的一个词就是保费。保费是你与保险公司在签订了一份保险合同之后根据合同的需要向保险公司缴纳的一笔钱。这部分钱可以是一年缴一次,也可以一个季度缴一次最短的有一个月缴纳一次,或者一次性将所有的费用全部交完。

对于保费来说是由保险公司制定的,我们需要全额缴纳的费用,一般来说这个费用我们是不能有多大的变动的。但是保额就不一样,这个额度对于险种差别是很大的,而且支付的形式也不相同。而且有的是指的最高限额,有的是指赔偿的基数。不少人在购买保险时由于对保费和保额的概念不清楚,常常稀里糊涂就买回去了。比如以我们比较熟悉的意外伤害险为例,它的赔偿范围是指的最高限额,是需要按医院出的伤残等级证明书进行赔付的。因此,想要在出险后得到满意的赔偿,保险公司应该赔些什么、赔多少必须要在购买前弄清楚。

同时,在购买保险前还必须合同中的保额究竟保障一方面的额度。意外伤害、死亡、疾病、医疗等条件在投保时都相差很大。投保人拥有哪些权益,在这些权力中哪些是不确定的。哪些又是不提供保障一定要彻底搞清楚。除了自己阅读保险合同,保险公司的客服和业务员的素质也很重要。泰康人寿在这一点上就做的很好,不但向投保人详细解释保险合同条款,还会为投保人更正一些容易误解的地方。

相信通过本文对保额的解释,大家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购买保险前一定要弄清楚一些重要的保险术语,否则就容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买保险就选泰康人寿,如果你有关于保险方面的疑问可以拨打泰康人寿的服务热线或者来泰康人寿官网进行详细咨询。

第四篇:《说文解字》及其在文献阅读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及其在文献中的应用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合乎科学精神又具有独创民族风格的字典。它大约成书于东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是作者花费了半生心血才写成的。

许慎是古文学派的经学大师,曾被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他的观点和古文学派其他经学家的观点一样,是主张通过语言文字学(当时称“小学”)来治理经典,以达到“为实”的目的。所谓“为实”,就是从记载经典的语言文字出发,实事求是地探求古人的原意,还它一个本来面貌,而不是以今人之意去妄断古人,使经典失去它原来的真相。这个观点,对研究语言文字和研究经学这两个方面说来,都是唯物的。正因为如此,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便成为一部对阅读古代文献很有价值的字典。

《说文解字》共搜集了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形体,加上重文(当时的异体字)是一万零五百一十六个。这些形体是按部首编排的,全书共分十四卷(卷分上、下)及五百四十部。《说文》的部首分得比较琐细,次序也比较零乱,今天的人查阅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新版的《说文解字》后面都附有笔画检字索引,可以按楷化以后的字形笔画去查检。在这一万多字形下面的说解,都分成形、音、义三个部分,排列是先义后形最后音。如:《四下•肉部》“肍,孰(熟)肉酱也。从肉九声。读若旧。”

这个说解的意思是“肌”,本义是“熟肉酱”,形体“从肉九声”,半形半声,是个形声字。声音与“旧”相同。许慎当时没有反切和拼音符号,只用“直音”,也就是用一个同音字来标音。但《说文》的“读若”却不仅仅是标音的,其中包含很多文字现象:(1)标明通行的后出字,如“自,读若鼻”;(2)标明文献上常用的异体字。如“譶,读若沓”(3)标明通行的假借字,如“譶,、读若杜”;(4)标明互相通用的同源字,如“雀,读若爵”,„„“肍,读若旧”即属于第三类,“肍”本义是熟肉酱,引申而有“陈旧”之义,但这个意义在文献上写“旧”,不写“肍”,“旧”虽是假借字,但却通行。这些形、音、义的说解,正是对阅读古代文献极有价值的材料。

运用《说文》阅读古代文献时,不要只看本字下的说解,还应注意散见在书中的有关材料。要综合使用《说文》,才能更好地发挥这部字典的作用:

对每字的意义,不但要看本字下的训释,还要看其他地方的有关材料。例如,《十三下•力部》“加,语相增加也”,光看这个训释,很难理解“加”的准确词义。翻到《三上•言部》便可看到“譄”和“诬”都训“加也”。从被“加”训释的两个字,可以了解“加”所以从“力”从“口”,正是以不实之词强加于人,本义是“诬妄”、“诬蔑”。

对每字的字形,也要广为搜集书中的有关材料。例如,《九下.厂部》“厃”下说:“一曰屋合起来,可以看出“檐”曾有另一个更简单的形体作“厃”。

读音更是如此。只有将有关材料集中起来,才能更准确地明音明字。例如,“麓”的重文“录”常常同时作一对异体字的声母,它们的声音必相同,而且还可证明这两个字常常用作同音假借字。

训义更需要广泛搜集。例如《十四下•巳部》“巳,巳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然《九上•包部》包下云“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又如《一

在运用《说文》之前如果能将这些散见的形、音、义材料都集中起来,抄在本字的书头上,可以在解决古代文献阅读中的问题时,收到加倍的效果。

《说文解字》对我们今天阅读古代文献,有什么实际作用呢?大体可分三方面谈:

第一、解决古代文献中的疑难字词问题。

《说文》保存了很多对了解古代生活、古代语义非常有价值的材料,可以在解决古书的疑难问题上提供资料。例如,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竹简,其中有一部《医经方》,《医经方》中的《十一脉炙经》第二种(甲本)记载:“肩以(似)脱,臑以(似)析。是肩脉主治。”“臑”当什么讲?新《辞海》(修订本)根据胡培翚的《仪礼正义》解释作“牲畜的前肢”。这是一种未从根本上训释词义的注解,不能解决《医经方》的这一问题。而《说文》的解释很清楚:“臑,臂羊矢也。”意思是说,“臑”是中医经络学的一处穴位。在肩下触之有羊矢状筋胳之处。因为这个穴位在肩臂处,所以引申为臂,又由人臂扩大为牲畜的前肢。《十一脉炙经》正是用的“臑”的近引申义,即人臂。

第二、了解词的引申脉络,掌握词义特点,辨析古今词义的殊异。

词义是在发展变化中的。多义词的各义项彼此有关联,形成一个系统的义列。这个义列的出发点是词的本义,也就是与字形一致的那个意义。本义显示了词义的特点,并且决定了引申的脉络。而《说文解字》正是贯彻形义统一的原则,从形体出发来解释本义的。所以,运用《说文解字》,不但可以准确掌握词义的特点,从而了解词义引申的脉络,以便对古代文献作出恰如其分的解释,还可以避免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附会古代汉语,以致弄错原意或闹出笑话。有些现代人写的古体诗或来源于秘书工作古代文献的成语,在用词时也常常用的是古义,也需要用《说文解字》这样的古代字典来解决词义问题。例如前面所说的“加”字,《说文》训“语相增加”,又以“加”训“诬”,便可以看出它的本义不是一般的“增加”,而是用不实的言词强加于人。这样,我们便可更加准确地了解“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这个成语的含意,也可以了解中学语文课本中《曹刿论战》一文“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加”为什么当“以少报多”讲了。又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横”字,如果用今义来解释,就很难讲通。眉毛本是横的,“横眉”如何与“冷对”相联呢?查《说文》便可知道“横”是“阑木”(见《六上•木部》)也就是栏门的木头,引申为凡以木遮拦都叫“横”。《二上•口部》“告”下说:“牛触人,角著横木,所以告人也。”这里的“横”是挡牛的。“横”由此又引申出两方面的意义来,一是“纵横”义,一是“阻挡”义,韦应物诗:“野渡无人舟自横”,正是说船身自由漂泊,处于阻挡水流的方位。“阻挡”也就是不顺、不听从,“横眉冷对”的“横”用的正是此义,是形容眉目的神情的:尽管面对千夫所指,眉目却显出不屈从的坚韧态度,给以冷遇,这才是这句诗的原意。后人因不理解“横”的词义引申脉络,便以“横眉厉目”的“横”附会为“纵横”义,又改为“横眉立目”,未免不得要领。

第三、掌握古代文献用字的规律,以排除文字障碍。

阅读古代文献,最难的是掌握词义,而掌握词义的障碍又往往在文字上。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古汉语大多是单音词,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所以读书时人们往往按字来理解词。但是在古代文献里,字和词的对当关系并不那样整齐,有同一个词却写不同的字的,也有不是一个词却写同一个字的,还有为这个词造的字偏去记录跟他无关的词的。这是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词都造一个字太烦琐了,就出现一种造字的假借现象,明明该造一个字,却不造了,用一个同音的字代替。这样,一个字形就记录好几个词。而写字的人也不是那么拘泥于造字人的意图,常常有拿同音之字互相借用或互相通用的现象。这样一来,读古籍的人按字面意思去了解词义就常会发生错误。而《说文解字》一方面严格按形义统一的原则来讲本字、本义,一方面又用各种方式指出古代文献用字的规律,这就给了我们一把排除文字障碍的钥匙。

例如,《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世以鲍焦为 无从颂而死者,皆非也。”“从颂”不好理见“容”与“颂”同音(“容”又从“公”声,“颂”又从“容”声)。“容”训盛义为“容纳”、“包容”,本来没有“容皃”的意思,而“颂”训“皃”,“容皃”的“容”正是“颂”的借用字。可见“从颂”就是“从容”。“从容”的意思就好理解了。又如,今天有“衣冠楚楚”的成语,而《说文•六上•林部》“楚,丛木,一名荆也。”与“衣冠”连用,义不可解。而《七

所以,尽管有了许多现代编写的字典辞书,还有了新编的《辞源》、《辞海》,在阅读古代文献时,有时还少不了运用《说文》。《说文》应当是从事语文工作和经常阅读古代文献的同志所必备的一部工具书。

第五篇:文献中的问题

您工作体力负荷程度属于哪种?

□轻体力劳动强度(大部分时间静坐、站立,例如坐办公室、营业员等)□中度体力劳动强度(如电工、木工、管道工等)

□重体力劳动强度(如建筑、采矿、装卸、务农等)

知晓:

血压的正常值

血糖的正常值

血脂的正常值

自己的标准体重

平衡膳食宝塔

烹调方式对营养素的影响

PM2.5数据与健康

高血压的降压目标

糖尿病的降糖目标

癌症的早期信号

卒中的早期信号

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好处

关注糖尿病防治知识

糖尿病的易患因素(2个以上)

五驾马车

血糖的重要性

血糖控制的标准

饮食控制(控油盐糖)

糖尿病并发症(2个以上)

食用油推荐量

食盐推荐量

BMI计算方法

BMI数值(肥胖)

成年人腰围标准

千步活动量

慢性病发生急性情况时的自救处理

如何预防慢性病急性情况发生

所患疾病的诊断标准

慢性病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

可控的慢性病危险因素

导致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所患疾病的并发症有哪些

慢性病患者正确治疗的原则

慢性病患者应该多长时间进行1次体检

被动 吸烟影响健康

信念、态度:

有必要戒烟

有必要限酒

认为健康教育很重要

认为饮食控制很重要

认为心理健康很重要

愿意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愿意接受慢病的知识宣教

13.您相信中医理论有其科学性,能从和西医不同的角度解释和解决疾病问题吗? A相信B部分相信C不相信D不好说

14.您本人能接受中医对您的诊断吗?

A能接受B部分接受C不接受D不好说

15.中医药的治疗(包括针灸、推拿、中药、中成药)只要选择得当,对治疗大多数疾病有效果。您相信吗?

A相信B部分相信C不相信D不好说

16.如有可能,您本人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方法吗?

A愿意B部分愿意C不愿意D不好说

17.如有可能,您本人愿意学习并尝试中医的保健方法(如刮疹、拔火罐、推拿等),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吗?

A愿意B部分愿意C不愿意D不好说

18.您愿意练习中医健身术(如太极拳、剑、气功、五禽戏等)以增进健康吗? A愿意B部分愿意C不愿意D不好说

19.您愿意学习中医饮食调理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日常饮食中加以运用吗?

A愿意B部分愿意C不愿意D不好说

20.如有可能,您会用中医有关调畅情志、促进身心健康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心理、情绪上的问题吗?

A愿意B部分愿意C不愿意D不好说

21.您认为中医将得到发展,并继续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吗?

A相信B部分相信C不相信D不好说

行为:

运动情况(平均每天持续半小时以上)

喜食偏油偏盐的食品

患病后乐观

定期体检

按时应用降糖药

能自行调整降糖药

能参加半数以上糖尿病培训

使用控盐勺

使用控油壶

吸烟病人戒烟

每日进食早餐

每日饮酒量控制在白酒25mL红酒50mL啤酒300mL

做到按服药原则正确服药

家里做饭用限盐勺限盐

家里做饭使用刻度油壶限油 378 90.00

每周运动达到3~5次

每日吃蔬菜达到400g及以上

半年内吸烟

感觉精力充沛

感觉心情愉快

遇到烦心事能使自己尽快解脱

注重每日摄入食物种类多样化(15种)

依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宜强度的运动

每日摄入蛋白质总量控制在100~200g

每日进食奶或奶制品达到250~500mL

每日吃豆类及豆制品在50~100g

监测血压

三餐摄入量(早30%,中40%,晚30%)合适

每次运动持续时间在(30~60min)

注重每日进食的主副食合理搭配

监测血糖

每日食油量能控制在25~30g及以下

每日食盐量控制在6g及以下

运动过程中感觉不舒服自测心率

控盐勺:每人每天6 g食盐

控油瓶:每人每天30 g烹调油

吸烟者成功戒烟

未控制饮酒:每人每天25 g酒精量

体育运动:每人每天40 min

超重者减重

慢病患者规范治疗

每年自觉参加健康体检

22.您近1年内参加中医健康知识讲座的情况

A10次以上BS一10次Cl一5次D没有参加过

23.您近1年练习中医健身术(太极拳、太极剑、气功、五禽戏、木棉扇、键子、八 段锦等)的频率

Al周3次以上Bl周1一2次C偶而会练习D从不练习

24.请您回忆一下,近1年购买食品及选择烹调方式时考虑了季节、食物的寒凉属性 以及自己体质的情况:

A大多数时候会B有时会C偶而会D从不

25.您近l年内用中医保健方法(如刮疹、拔火罐、推拿等)进行保健的情况:

A经常会做B身体不适时会做C偶而会做D从不做

26.近1年内,如果情绪波动,运用中医有关的调节心情的观点开导自己的情况:

A50%以上可能会B30%一50%可能会Cl%一30%的可能会D从不

27.近l年内,平时身体不适(非急重症),首先选择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情况:

A50%以上的机会首先看中医B30%一50%可能先看中医Cl%一30%的可能先看

中医D从来没有先看中医

28.近1年,除了急危重病外,看病只用中医方法的情况:

A大多数时候是B有时候C偶而会D从来没有

29.如果看了中医,会严格按照中医生的要求去煎药、服药、调养、忌口的情况:

A大多数时一候会B有时候会C偶而会D从来没有

在雾霾天气出门的居民中出现了“一多一少”的可喜现象:戴口罩的大为增多,锻炼的大为减少

理论知识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汇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