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论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
编辑:夜色温柔 识别码:18-689394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2 08:33: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论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

论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

【摘要】

在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产业部门乃至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开发一种“可持续”的旅游业形式,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对于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的业内人士、学者们定义了生态旅游,并指出必须依照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资源长期培育生态旅游,树立的发展观,倡导生态旅游的观念。本文在原有的生态旅游研究基础上对其定义进一步地探讨,并对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加以。

【关键词】生态旅游 定义 经济意义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再定义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Hetzer认为所谓“生态上的旅游”应具备四个内涵:环境冲击最小化、尊重当地文化并将冲击最小化、给予当地最大经济利益的支持、以及游客满意最大化

Ziffer(1989)从当地社会参与出发,认为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与观光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区能适当地行销、设定旅游规范与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与环境品质。

世界银行环境保护署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山 禾,2004)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山 禾,2004)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是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

着生态旅游概念在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马聪玲,2002)。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如“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旅游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一词虽已得到广泛,但是对其概念的定义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定义仍沿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可分为三个范畴:

一、从旅游发展战略上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这一定义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生态旅游核心概念,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功能的旅游是生态旅游。

二、基于旅游主体行为对生态旅游定义。这一概念倾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为生态旅游核心,将生态旅游做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如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科学旅游、探险旅游等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旅游活动相对一般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从旅游资源价值观的角度定义生态旅游。这一定义强调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资源价值观,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

总之,生态旅游定义应包涵两个基本内容: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第二,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上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二、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探讨

从以上生态旅游的定义中我们发现,旅游资源与景观环境,人文资源紧密相关。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地者 Kirk(1951)即指出:在被人类感知之时,环境被赋予了形状、内聚力与意义的整体,一旦意义被赋予后,便会代代相传(Johnston,1986)。近期研究指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里,除了早期Carl O.Sauer(1925)所关注的物质面向之外,尚存在其它不同异义,例如象征(symbolic)或美学面向等隐喻的景观概念陆续被学者们提出。他们对于文化在景观描绘及意义赋予上所扮演的角色以不同的定位,并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而具有选择性对景观观赏行为作出分析。景观是人类周遭可见的实体环境,也是一种

可以提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因此它提供的利用功能就成为人类保护它的理由,生态旅游理念的提出就具有其特有的经济意义。

(一)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论是人口、、工具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长”,或随成长而来的并发症(冲击),地球上有限资源所受的压力日增,大量消费的结果,使旅游资源日益趋于匮乏。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物质循环是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岩石圈所含的物质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为物理变化最具抗拒性,换句话说,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马斯洛(Maslow,1968;1971)提出的人类需求层级中,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无疑的这是真善美的境界。旅游活动包括在大自然环境中的自然欣赏以及在文化环境中,对人文景观的欣赏。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锻炼体魄,使身体更加健康;更因为活动中的静态休闲活动以及净化心灵满足人们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获得的各种感受(feeling),而使他感觉幸福(Sense of well-being),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怀,以及对精神上的追求。这些都是人类经验(experience)的有益面,强烈的使人获得满足感,强烈的使人感到幸福,使人快乐。

除了这些身心所获得的感受之外,同时也获得知识、记忆、价值、态度、信仰、感动、欲望、情调等内心的成长。这些感受的获得正是情意教学的目标,也正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追求的成果。再者,旅游资源所提供自然实习是大众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好教材与教学环境,也是对书本教材的有益补充。最后,由于从事旅游活动的增加,人们对于生态旅游和环境品质重要性的普遍了解,人类要求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源,以及减少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破坏的诉求。由此可见,人类的生活需要生态旅游进行调剂,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求,人类情愿花钱去获得更好的旅游质量。总之,不管多么进步、工商业多么发达,人类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

(三)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点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如果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没落了!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生态旅游也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宝贵财富。

(四)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态价值链。大自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泉源,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无论是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都可从自然中找出法则。同时,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场所。由于无限制地不当开发及大型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生态旅游将有助于集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而成为安定的自然环境。

(五)生态旅游的经济影响体现为三个方面:直接、间接和交叉影响。直接影响反映在单个旅游者会由于生态旅游环境和行为支出增加,而间接影响体现为提高其它的旅游消费行为,交叉影响是生态旅游带来的诸如“口碑效应”等潜在影响。生态旅游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观能够不断地促进区域的经济活动,通过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可以使社会分工达到合理化,扩大社会就业机会。正如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秘书长艾杜阿尔多·佩德罗斯在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2004)上指出的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旅游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就业方面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尤为显著。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总裁让-克劳德·鲍姆加腾认为,私有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除盈利外,还要保护环境,取得社区的支持。同时,厄瓜多尔学者奥斯瓦尔多·马吉奥研究得出一颗50年古树发挥生产氧气、清理污染、保持水土流失、为动物构建家园等作用,其价值为19万美元的结论。可见,生态旅游构筑的价值链不仅仅是现实经济意义上的,也是潜在的,长期的(聂晓民,2004)。

三、结论

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

当我们追溯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人类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尽管人类开始懂得理解自然,亲近自然,明白自然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加应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现在,我们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应该回报自然,在原生态保存完好的景区景点,应采取开发单一旅游线路、不要过多地搞人工建筑、限制游客数量、规定活动范围等来尽可能地减少发展旅游业给当地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遵循自然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在开发资源、增加当地收入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

马聪玲.[2002].《生态的现状、与建议》[Z],见http:///chinese/zhuanti/234988.htm.聂晓民.[2004].“香格里拉共识:生态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并举--PECC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综述” [N].《中国旅游报》:2004-11-11.山 禾.[2004].《什么是生态旅游》[J].《信息导刊》: 2004-16.致谢

感谢XXX老师!XXX师作为我们的专业老师和论文指导老师,一直很负责的帮助我们,无论来自哪方面的困难她都尽量帮我们解决,我真的很感谢她!在大学的两年时间里能有这样一位专业老师我感到非常荣幸!她不仅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更让我感到宝贵的是她教我的那些一生受用的话语!我衷心的感谢她。就像那首《感恩的心》里的歌词一样:“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感谢X老师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论文,还望老师多多指教!

此致

敬礼

第二篇:论生态旅游发展[最终版]

论生态旅游发展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地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既促进了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又维护了生态平衡,对我国旅游产业向深层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式确认,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以保护资源,特别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促进环境保护及宣传教育,提高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水平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旅游。

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最值得推广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在于游览地区的生态环境、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能得以完整保存。对于游客而言,参与生态旅游不仅可以领略各地的原始风光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而且还能使当地的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

规划滞后。生态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多重目标的统一。

环境恶化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晚,人们对

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力度还有待提高。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引导不够、盲目开发,仍然在少数地区存在对资源和环境损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实行有序开发。应组织一支多学科、多层次、业务精的科技人员到现场调研、实地考察。尤其要对旅游业主体、客体、介体进行科学分析,即游客及未来市场前景,旅游风景资源是否具有吸引游客的物质基础,交通及服务设施是否方便、完备等,都应进行科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在对旅游区进行开发时,要在开发原则指导下,遵循适度有序地分层开发,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从生态角度去开发富有潜力的生态旅游资源。

增加投入,完善生态旅游区的各项配套设施。首先,要按照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加强生态保育,加强生态维护,加强环境修复和治理。其次,加强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规划的要求,在环境容量和生态承受能力范围内,完善交通、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增强生态旅游的可进入性和交通通达性。最后,是切实加强生态旅游的安全和救援体系建设。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一般地域比较偏,户外项目和户外活动比较多,因此,需要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安全设施,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建立健全医疗救护体系和紧急救援体系。

生态旅游结课论文

学号:2012100261姓名:陈瑶玲

班级:12物流管理2班

第三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意义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意义

1.有利于改善乡村生态旅游地环境

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使农民增强环保意识,增强继承和保护本地文化特色的重要性意识,更注重村容村貌,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特别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将促进旅游地大环境的改善。同时,还将促进“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遵循生态规律及当地的文化习俗,重视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因而能增加居民对当地文化的自豪感,使当地居民认识文化景观和文化传统的价值,让民间手工艺、音乐、戏剧、舞蹈、饮食等各种文化都在旅游过程中得到保护并发扬光大。同时,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更深刻的意义。

3.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将进一步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房屋建设的布局更加合理,排污、治污更加规范、严格,更加注重高科技投入,注重生物害虫的防治等,从而使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客观上为当地农民营造了良好的居住、休憩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并且,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以及旅游产品结构,使传统农业增添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在生态农业加速发展的同时,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进而缩小城乡差别、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4.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要求在充分运用现有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环境美学、系统科学等方法,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规划、设计、施工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房屋建设等与当地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游客参与融为一体,以达到协调发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被人们广泛接受,现代旅游业进入了可持续发展阶段,生态旅游作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顺应这一时代潮流而兴起,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一. 生态旅游

1.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1.2生态旅游的特征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

二.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特征

I.概念

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Gro Harlem Brundland)及她所主持的由21个国家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著名专家组成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在其长篇调查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系统的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布氏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虽然简短,但却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主要内容可归结为四点:

(1)不能没有发展。人类社会的存在注定要追求向前发展,否则就无法满足人类的需要。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基本要求尚未得到满足的地方和领域实现增长和发展。但是增长的本身是不够的,高度的劳动生产率和普遍贫困如不得到协调,就会危及环境和社会。因此,可持续发展还要求社会从两个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即一要确保每一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机会,二要完善生产技术和提高生产能力。

(2)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自然。一味地追求发展而忽略大自然的承载能力,必然会严重危害子孙后代们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可再生资源耗竭的速率应尽可能少地妨碍将来的选择自由,应该给后代人的发展留下足够的资源空间,这便是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性。

(3)发展与保护并举。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表面上看是相对立和矛盾的,实际上完全可以相互协调和统一起来,而协调和统一的唯一途径便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决不是要求停止经济的发展,而是强调人类只有进入到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能发挥重大经济效能并获得重大经济利益的新的发展时代,世界上的贫穷和落后问题才能得到较为彻底的解决,才能真正在全球范围内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因此,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可能为保护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

(4)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21世纪及其以后的必由之路。

2.原则

布氏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强调了全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遵循以 下四个重要原则。

(1)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它的核心是指人类自身的数量繁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总的物质能量消耗量不能超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能破坏自身的生存条件,否则,人类的发展则难以为继。

(2)公平性原则(Fai rness)社会全体成员在利用有限资源方面和享受物质消费品方面应当享有公平性。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代内公平,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二是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性。三是公平分配有限的资源。

(3)共同性原则(Common)鉴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完全一致和唯一。它所体现的公平性、持续性原则都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4)协调性原则(Coordination)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本身的发展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又是两个互相影响的系统,这两个系统之间应该保持协调和相互调控的关系。

3.特征

不难看出,由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以引申出它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因为它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如果不能为社会造福,不能提高全人类的生活质量,这本身就是一种倒退。同时,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指数量的增加,更追求质量的改善、效益的提高、能源的节成都理二r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约、废物的消除,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2)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

(3)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当代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然处在半贫困或贫困状态。可持续发展必须与解决大多数人口的贫困联系在一起,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贫困与不发达是造成资源与环境破坏的基本原因之一。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和目标都不同,但发展的内涵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并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共享平等、自由、人权、教育普及的社会环境。

三. 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生态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但是,由于国民总体环境意识漠,有关管理法规的不健全,政府财力物力的限制以及观念、体制缺陷的,致使我国的生态旅游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矛盾和严峻挑战。中,有些是以往开展传统大众旅游所造成的,有些是在目前开展生态旅游的中产生的,有些问题甚至

较为严重,直接影响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开展,所有这些,从总体上形成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潜在的和现实的问题。

(一)问题

目前,在我国发展生态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所引发的资源退化:其二,由于生态旅游是由过去的自然旅游承续发展而来,许多方面存在欠缺与不足,进而引发和加剧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以一F从三个方面对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1.环境污染

目前开展生态旅游要面临一系列过去造成的和正在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我国保护区旅游现状深入调查后发现,目前,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川。从污染来源上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旅游供给方和旅游需求方。旅游供给方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发生在开发建设过程和旅游经营过程中。一是由于缺乏有关生态系统的科学理论作指导,在开发中布局不当、规划不合理,遇山开山,遇水架桥等等,直接导致经营管理的矛盾问题。如在张家界的开发过程中,由于选址不恰当,造成上游旅游设施的排泄物无法不进入著名景点金鞭溪,这就使得景区污染成为无法从管理上解决的难题。二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工程污染成为供给污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如大量土石方的开挖、搬移,建筑物对视觉的破坏污染等等。三是在经营过程中,各类旅游设施排放的“三废”不经处理进入景区,而系统的自净能力又不能在短期内将它们消化,于是最终形成环境污染。旅游需求方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则主要发生在旅游者的流动和暂时停留的过程中,如超负荷游客量的增加所带来的拥挤、混乱和噪音;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如对旅游对象的破坏、践踏、猎捕等等。这些环境问题集中表现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和固体垃圾的堆积等。

(l)大气污染一方面是跨区域甚至是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在旅游地范围内,旅游业的发展也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大气污染。由于游客的大量聚集以及景区内旅游设施燃烧煤炭,大量释放各类有害有毒气体,造成局部污染严重,甚至形成酸雨,毁坏植被,污染土壤和水质,腐蚀破坏人文生态景观等等。例如湘西武陵源风景区内,二氧化硫(502)含量高达0.62m创m3,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pH值达4.44,出现酸雨酸雾,树林大片枯黄l2j。据统计,我国受酸雨危害的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20%,在开办旅游的保护区中有3%存在空气污染问题,这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危及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和持续利用。在重要的生态旅游景观—溶洞内,空气污染也正在不断危害景观的生命。许多优秀的溶洞一经发现就匆忙施工开放,洞口开得过大过长,洞内洞外空气对流加剧,同时由于缺乏对游客流量的有效控制,过多的游客进入洞内,他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加速了洞内沉淀物的氧化,破坏了岩溶洞内环境的平衡,促使洞内景观过快过早的老化。

(2)水体污染日益加剧是生态旅游的又一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对旅游资源的不当开发,使得许多旅游地地貌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尤其在主要的旅游设施附近两侧,如公路、宾馆、饭店以及其它娱乐设施等,这一情况更为突出。二是水位的下降,水体富营养化情况严重,导致大量水文景观消失或退化。例如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每年湖泊水位降低卜30厘米,致使重要的景观黄龙钙华堤已经开始退化、变色川;位于新疆阿尔泰山森林中部的哈纳斯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典型的河谷地貌,如今由于旅游开发管理不当,化学药剂、肥皂、油污等正对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原先较多的大红鱼现已严重减少,而大红鱼的食物小白条的数量则剧增,水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滇池和太湖现己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大淡水湖泊(当然它们污染原因较为复杂,不仅仅是旅游所致);位于湖南张家界森林公园内的金鞭溪由于上游旅游设施生活污水的排入,原本清澈的小溪遭到污染,岸边的石头也由最初的红色变为黑色。如此等等的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旅游地的环境质量和旅游资源的景观价值。

(3)固体垃圾的污染主要是由于景区设施不完备以及旅游者素质不高所造成的。一些旅游服务行业所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便堆积、散布于景区之中,长此以往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例如峨眉山风景区每年产生的固体垃圾达4800多吨,其中绝大部分都未加处理便直接排入景区的溪流之中,造成了严重的固体垃圾污染;四川海螺沟冰川公园内,在通往冰爆布的小路上的每个休息站边都可见到堆有可乐瓶、塑料袋等等的垃圾堆。另一方面,一些旅游者生态意识较差,随处乱扔塑料瓶、塑料袋、易拉罐和各种废物。在许多著名的旅游地如黄山、庐山等,各种垃圾随处可见;在云南五十多个高原湖泊旅游地湖面上飘浮着各种各样固体垃圾,其中80%以上是旅游者随川孙艳红.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色议.北京二外学报,1999,4手乱扔的结果,就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也己出现了固体垃圾污染。

(4)造成噪音和视觉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粗放经营,低水平开发,各类施工过多过滥。例如,在景区内大兴土木,修建各类旅游设施,如索道、宾馆、饭店,一方面造成景区内噪声震天,另一方面与环境景观不和谐的建筑设施又严重污染了视觉景观。景区内短时间过多游客聚集形成人声鼎沸,喧若闹市的现象频繁出现是造成此类污染的另一重要原因。例如2000年“五一”长假,许多景区内游人如织,游道的每一个台阶上都站满了游客,形成了大范围的噪音污染、视觉污染,许多动物被吓得逃之夭夭,改变了常规生活习性,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总之,林林种种的环境污染已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严重障碍,制约着生态 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也就是生态资源破坏。从总体上来说,生态资源总是客观地处于变化之中,变化的动因一种是来自生态资源之间或生态资源内部的相互作用,如各类自然灾难、环境变化等;另一种则来自于人类活动的直接间接影响,其中旅游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影响着生态旅游资源的存在,这种影响既有正面作用,同时也存在着大量负面作用。在两种动因中,自然的灾变是作为正常的自然进化过程而存在,而人类活动的正负效应所引起的生态变化则可以通过两条原则来进行判断,即是否利于人类的持续发展;是否利于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存在和演进,照这两条原则,可以判断生态变化是向着生态建设的方向发展,还是向着生态破坏的方向发展。事实上,在目前开展的旅游活动尤其是态旅游活动过程中,有很多是负效应大于正效应,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这种破坏从总体上表现为对生态资源四大功能即调节功能、载体功能、信息功能和生产功能不同程度的破坏。

(l)对调节功能的影响。生态系统自身的生物组分(物种)成千上万,它们之间按照一定的营养关系构成食物链、食物网。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营养结构完整、生态平衡状态下,具有典型的食物链关系和符合能量流动规律的金字塔型营养级,信息传递畅通,环境质量良好。同时,生态系统对于物质和能量的流向、流速、种群数量规模的消长、物种的比例变化,以及非生物环境如气候天象的发生发展等等都具有一系列调控作用。而且,系统越复杂,其稳定性阐值越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大。具体地说,就是食物网内包涵的生物种类越多,联结种类的环节数目也就越大,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或变化,可以由其它通道补偿与调节,而不至于影响到整个系统。例如原始热带森林就不会像温带森林,尤其是人工林那样出现病虫害爆发,但这种自我调控的能力有一个限度即阂值,一且超过限度,调控将失效。目前,人们在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己有诸多方面对系统的冲击接近或大于缓冲闽值,对系统产生了破坏作用。例如,人类在生态系统内活动频繁,机动车辆的大量使用、景区燃煤、垃圾的堆积等引起大气、水源质量的改变,破坏了非生物环境;又如,人类的一些活动直接影响了生物体的活动,如一些旅游设施的修建,象机动行车道、大型宾馆饭店由于直接修建在离水源近、白然环境良好的区域,因而阻断了生物原来的水源,影响了种群数量的分布,而种群的数量分布又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物流、能流、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破坏到系统的调节功能。

(2)对载体功能、信息功能的影响。生态旅游的发展对旅游地生态系统载体功能和信息功能的破坏最为明显,直接表现为由于游客短期内局部超负荷集中,以及游客不文明行为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有四个层次:基因水平、物种水平、生态系统水平和景观水平,开展生态旅游对载体功能、信息功能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后两个层次,即对生态系统水平和景观水平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指生物圈、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据世界生物保护联盟的估计,各种生态系统平均每平方米有6千克的生物量,其中89%是高等植物,7.4%是藻类、真菌和细菌等低等植物,动物占3.60/0[‘!。植物多样性是动物多样性进化和保存的基础,动物多样性直接对人类的幸福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有些生态系统的独特性一旦被破坏便无法恢复,也就意味着一类系统的消失。一些地区由于进行旅游开发而导致稀有动植物的灭绝,甚至生态系统的退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在云南禄劝轿子!_白风景区中,由于兴建旅游宾馆和其它设施,科研生产价值极高的原生冷杉被大片砍伐,损失严重;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山顶冻原地带,由于游客猛增,同时又缺少必要保护,致使这一珍贵的不可再生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在野生动物资源方面,乱捕滥杀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更是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在全国保护动物总数(257种)中约占63%的云南,1989一1990年就发生了捕杀野生动物案件178起,损失野生动物829头(只),其中一级保护动物达50头(只)。据有关资料,由于旅游地人口压力,对资源过分开采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世界物种灭绝速度比原来的自然过程加快了约1000倍,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地球上l/4的物种将灭绝,这将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幸福。我国目前濒危和受威胁的高等物种数为4500种,其中濒危植物占15%,濒危或受威胁的动物物种为400种ll]。这些物种灭绝必将对生态系统的信息功能(即信息贮藏,信息传递)、载体功能(即基因库)的作用产生严重破坏。因此,任何减少物种及危害种群生长的行为最终都是降低了系统的载体、信息功能,同时导致许多景观的最终消失。

(3)对生产功能的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的发挥强烈依赖于系统本身的良性循环和正常运转,它包括负嫡流的不断输入,从外界吸收物质与能量,并借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系统提供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形成的食物链或食物网稳定地控制着系统的生产力。旅游活动的开展通过

对动物、植物的直接影响最终归并成对系统内物质流与能量流的影响,图

1、图2关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氮循环表明:植物种群量的多少及分布直接影响到该区域空气中二氧化碳及氮的含量,并进而影响到动植物和真菌的分布,再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的传递,动物和真菌的分布又反过来影响到植物的分布,并进一步引起空间及资源的竞争,最后导致生产功能的降低。

总之,上述生态功能的破坏将直接影响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生 态旅游的发展为生态破坏的发生所制约,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五篇:论诉前调解对服务经济的意义

论暂缓立案、诉前调解

对当前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李泽科

【提要】:司法公正、执法为民是法院工作的核心价值和永恒主题。服务大局,是人民司法工作的重要使命。新形势下,如何妥善处理好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是考量人民司法工作能否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最终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尺度。本文从我院暂缓受理案件入手,就暂缓立案的背景、具体原因、最终目的并结合长期司法实践展开分析,解读诉前调解对支持企业发展和促进地方经济实现跨越的深远意义。

【作者单位】:正安县人民法院。

【关键词】:暂缓立案 诉前调解 服务大局 司法保障 【以下正文】:

诉前调解机制是在当事人发生矛盾纠纷后、提起诉讼前,主动或在相关机构的指引下到矛盾纠纷调解机构接受调解,并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的矛盾纠纷化解方式。近年来,各级各地人民法院普遍引入诉前调解机制,一是可以减少当事人诉讼负担、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增进社会和谐因素;二是可以做到案件繁简分流,减轻法院诉讼压力,节省司法资源;三是人民法院通过能动司法,充分发挥诉前调解机制的作用,可以为一些企业尤其是新建企业提供“缓冲”空间,为其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坚持暂缓立案、诉前调解的背景

我县正处于加快转型、增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与全国同步建 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方资金引入打开的“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强县”之势正蓬勃发展。这一时期,因新驻企业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也随之涌现,涉及新驻企业的“官司”自然会带到人民法院。那么,以定纷止争为己任的人民法院又当如何面对?一方面要顾及诉方利益,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人民法院又必须紧扣“服务发展大局”这一主题,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为此又不得不支持企业建设。如何才能化解矛盾、平衡企业与群众的利益,这是正安法院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问题。诉前调解“省时、省钱、省力、不易激化矛盾”等诸多优点,正好符合我县县情,是司法化解纠纷、服务发展的绝好选择。

二、坚持暂缓立案、诉前调解的原因

暂缓立案并非不受理案件,它只是人民法院探索多渠道化解纠纷的一种纠纷解决机制。这种机制的运用,不仅对当事人双方有益,对保障企业生存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也意义重大。

(一)从诉方来讲。诉讼程序周期长、执行程序繁琐,不如调解便捷。诉讼周期长,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即使法院在审限内结案且程序合法也会拖累当事人。有的案件不可以简单下判,如因当事人举证难需要申请调查或法院依职权调查,导致审理案件不可能快,而且,即便打赢官司,如果对方无力偿还,执行起来也十分困难,这对双方或多方纠纷的平息均不利。倒不如通过诉前调解,双方均作让步,这样既可以得到赔偿,又能够减轻诉累。暂缓立案、诉前调解的快捷在化解矛盾上却发挥着积极意义,从经济的角度讲,于诉方是很受益的。

(二)从企业来看。新建企业正处于发展初期,融资困难,未见效益,生存、发展十分脆弱,极力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扶持和保护。如果在这个时期深陷诉讼困境,无异于雪上加霜,对其生存发展十分不利。有的案件(如东方新城拆迁补偿)一旦受理调解不成,判 决形成判例易引发“破窗效应”,即以后遇到类似案件,一旦调解不能满足其要求,当事人就会参照判例,要求依法判决,而判决有影响经济建设和政府形象之虞。

发展当中的问题牵涉多重法律关系,从法理上理清容易简单化,但在实际中却交织在一起,认识不一致之下会产生误导。加之当事人对法律关系不一定明了,只是诉求解决其认为应当得到的结果,而这样的结果并非都是法律所支持的。常规从请求权到法律关系再到法律基础(法条支持)上的结论,这个诉讼对抗如何产生结果,一般难以去分析,分出输赢不会有好效果。如房屋拆迁补偿纠纷本应是应当立案的一类,但其标准是否统一、是否满足以及是否经过合法的程序等等可能存在不足。然而建设发展不能停滞,更不能因为极少数引起梗阻。因此,人民法院在处理涉及新建企业的诉讼时,一定要坚守司法服务和保障发展这个大局。

(三)诉讼对抗形成的心理作用容易激化一些矛盾纠纷。本是冲突不严重但赌气争输赢,俗话“扯个牛死牛箍断”,调处方式不讲究会让冲突演变。我国传统民俗打官司影响大而座谈讲和气,民间讲打官司争来的会让心理承受能力弱的败诉方输不起,进而就会产生不良效应。相反谈来的就从方式上解决了心理障碍。

(四)从政府行为来看

政府通过具体行政行为引导着一方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这是政府本能使然。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注入,在有限财政支持下,招商引资便成地方政府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凭什么招商?没有好的投资环境,是难以招商的。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得想法营造投资环境,这其中难免做出让步,这样的让步,难免有具体行政行为的瑕疵。如果通过行政诉讼处理,一旦诉讼形成案件,极有可能判决撤销具体行政行为,执行对象很可能是政府或其部门,不利于行政相对人信赖利益的保护,同时有影响政府形象之嫌。这是发展的代价,不是某个政府或某届政府才这样 做,我们必须坦然的面对事实,只有正确面对,才能寻求解决之法。

我院在对待此类纠纷时,始终坚持能动司法,暂缓立案,充分发挥诉前调解机制作用,一方面力争和平解决当事人诉求,化解矛盾;另一方面为企业生存发展提供“喘息”之机,促进经济发展;再者极力维护政府形象。此乃暂缓立案的具体原因。

三、坚持诉前调解、暂缓立案的最终目的。

因历史、地理等诸多原因导致的我县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境况,正随着县党委政府“三化一新”战略的贯彻落实,以及“三大攻坚”“六件大事”的总要求相伴而生的大批新建企业的落户而迅速改变。在这一可喜而关键的历史时期,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发展这个大局出发。司法工作也不例外。对于涉及新建企业的诉讼,正安县人民法院始终严把立案关口,自觉将司法工作臵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大局中来,坚持能动司法,充分发挥诉前调解机制的作用,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诉方利益的同时,为新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最终造福一方百姓。

四、正安法院的司法实践

人民法院的本职工作首先是惩处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其次是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经济秩序和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我们的职能定位要求要解决纠纷,不仅要“案结”,更要“事了”,并非有的同志不理解而“指点”的那样怕麻烦。多年来,我院人均年办案数并不高,保持在30件至50件之间,案多人少矛盾并不突出。面对上述纠纷,从法院自身来看,如果受理形成案件,从案件数量上肯定有所提升,对干警个人业绩等是很有益的。可实践中我院长期坚持暂缓立案进行诉前调解,实际上从法官个人业绩、上级对法院的考核等角度看,都处于费力不讨好的状态,但又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非常有益,所以我们选择了暂缓立案、诉前调解。通过暂缓立案、诉前调解的常见案件类型

(一)涉及拆迁安臵的。拆迁是建设与发展中不可逾越的课题,时代不同、政策不同且无延续性可言,有时间的局限性及阶段性特征。而法律具有持续性,诉讼解决从历史角度分析,不符合法理也没有严肃性。同时,拆迁安臵各项目间、县内外、不同区域等诸多方面并不一致,通过案件处理形成判例后难以长久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会引发效应。我国是成文法国家的法律体系,判例无约束力但又可能引起当事人追奉造成实质混乱,更使法制不严谨。因此,对此类纠纷我们尽力引导当事人在指挥部调解。

(二)因公益事务引起的。发展公益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必然举措,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本职工作。发展公益事业过程中产生纠纷实属必然。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与私人空间、局部利益存在矛盾冲突之下,我们倾向通过协调沟通解决合理诉求,鲜有立案进入诉讼程序,因为诉讼解决就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强调要耐心做起诉人的工作,从发展公益事业会造福大众的角度出发,劝导其服从公共利益。

(三)阻碍施工妨碍公务被处罚(如拘留)而程序有瑕疵的。此类行政诉讼依法立案不可臵疑,但是《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除对实体进行审查外,对程序合法性审查相当关键,法院一旦受理此类案件,行政机关往往因程序瑕疵、无法自圆其说而有承担撤销处罚决定等败诉的可能,这样会对项目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我们劝导起诉人通过合适的方式反映问题,不应采取非法手段,并对起诉人的起诉进行审查引导,但绝不会以“我们管不了”将起诉人拒之门外。

(四)基础建设欠资的。对该类来访者,我院一般是劝导当事人并电告或通报甲方,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如乡镇府、交通局局长、教育局局长请示汇报逐步解决,并要求安慰来访者从长计议。比如,教育、交通工程在我县曾经大量存在资金不到位的建设,我院多是 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通过分期还款等方式予以解决,少有通过诉讼和执行解决。

就上述四类常见纠纷,当事人来访后,我院立案庭干警热情接洽,认真倾听当事人讲解诉讼原因,了解其诉讼目的,并及时请示汇报,尽力诉前调解。也正是通过诉前调解方式,我们成功化解了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不少矛盾,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此同时,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正安法院总结出如下六种诉前调解方法:

(一)窗口调解。即来访当事人诉求提出后,立案庭及人民法庭为此与双方沟通,为双方分析诉讼风险,劝导双方就争议合情合理解决,并就法律问题作相应释明,引导其正确解决。

(二)层层调解。为了努力通过调解解决,对当事人情绪激动,承办人调解不了的案件,庭长调解,庭长调解不了的,分管院长调解,分管院长调解不下的,院长亲自调解。

(三)上门调解。即在立案之前,到双方都方便的场所或一方所在地主持调解,主动深入,减少当事人诉累,营造有利的调解氛围。

(四)远程调解。即对当事人双方或一方远在外地的,为了减轻其负担,承办人通过电话、传真、短信、视频等现代技术远程化解矛盾。

(五)座谈调解。即召集双方当事人座谈,以促进双方在庭前达成调解协议。

(六)指导基层调解委员会调解。即与基层调解委员会建立指导对接机制,帮助其制定调解细则、调解协议书格式、必要时会同调解等,从法律上指导基层调解委员会开展调解工作。

五、暂缓立案的纠纷解决途径及救济渠道。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实施、各界参与”的方针综合协调处理,对多重事项交织牵涉多个部门的,由上一级领导牵头 处理;对部门直管事项由其本系统综合部门牵头处理,必要时适当提级处理,可以减少当事人合理怀疑;针对乡镇事宜由县相关综合部门牵头处理。人民法院在办理该类案件时,依据上述方针,努力协调责任部门及其主管部门多方进行调解,争取纠纷的诉前解决。这里要提醒的是相关部门应当站在服务全县经济发展大局的高度,事实求是,敢于承担,对属于自身责任的不要久拖不决,更不要刻意回避矛盾,臵之不理会发酵,容易将小问题酿成大问题,使小纠纷演成大纠纷。还有就是新官要理旧事,要坚持政府决策的持续性,坚持政府行为的“信赖保护原则”,共同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

结 语:

暂缓立案、诉前调解,是正安县人民法院长期以来保障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结出来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效果,正确与否尚需更多实践检验。

论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