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参加山西省第七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关于离退休人员的几个政策问题
编辑:星海浩瀚 识别码:18-733372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05 20:58: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参加山西省第七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关于离退休人员的几个政策问题

参加山西省第七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关于离退休人员的几

个政策问题

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忧秀成果奖”的人员退休后有哪些待遇? 问:大家都知道,省劳模、市劳模或其他享有相应荣誉的人员在退休费方面都享有相应待遇。我想了解的是,获得科技方面荣誉的人在退休后有哪些待遇,比如说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人员,退休后有哪些持遇。阳泉 老孟 答:我省对获得科技方面荣誉的人在退休待遇上有具体规定。1994年帅共山西省委组织部、山西省人事厅关于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人员退休待遇的暂行规定》(晋人老字(1994)4号)中相关内容如下:

一、凡获得下列奖励的人员其退休费可在国发B1978D IO4号文件规定的基础上提高sop-l5Ch。l、获得两项以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特等奖,其退休费标准可提高15%。

2、获得一项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特等奖、两项以上一等奖,其退休费标准可提高二0%。奖 二 可 过 等﹃时︶————————

3、获得一项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一或两项以上二等奖,其退休费标准可提高

二、获奖人员同时具备数项提高退休费条件同时执行数项,但提高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多元化和理性

两种传统研究方法 在英美的科学研究中,对科学的理性的研究有两种传统方式,一种称为哲学方法研究,另一种称为社会因果方法研究,前者推崇理性,而后者则认为理性无关重要。哲学方法论认为,明确的科学理性是存在的,哲学家们的任务是阐释和发展这种理性,传统实证主义和波佩尔的科学哲学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社会因果方法论则试图对科学进行纯因果关系的社会研究,认为对科学的解释可以抛开理性或非理性,即可以不从理性人手进行研究。即便是社会因果研究方法能够使人们懂得科学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联,但它不能告诉人们在未来是如何管理科学的。这是因为其观察事物的方法是纯因果性的,因而难以胜任探讨和推动理性研究的重任。在哲学方法论研究中,人们通过提高每一个科学家的信念和行动来推动科学理性的发展。在这里,要提到克鲁索(Crusonian)的方法论和理性,它包含了三层假设:(l)每一个科学家始终可以是具有理性的;(2)所有的科学家应遵循同一主要的方法规则;(3)当所有科学家都具有理性时,科学才是有理性的。不仅严格的实证主义方法论遵守这种个人主义原则,P.费耶哈本德的无政府思想也是克鲁索方法...

第二篇:山西第七次社会科学研究-山西社科联

山西省第十次社会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

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是受省委、省政府委托开展的全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规格的省级奖励,为了搞好我省第十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工作,根据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领导组转发的《关于开展山西省第十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工作的意见》,特制定本次评奖的实施细则。

一、申报条件

1、申报成果时限及要求

凡我省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在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首次在我国出版行政管理机关批准的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调查研究报告;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在省委办公厅的《工作研究与交流》和省政府办公厅的《参阅材料》以及中央、国务院等省级以上内部刊物上发表的文稿和调查研究报告;对省级以上领导形成正确决策有过明显影响或被市厅级以上单位采用的不宜公开发表的决策咨询报告、内部调研报告等;在网络上发表的具有正确导向和重大影响的理论成果;在海外公开刊物和出版社发表出版的研究成果,均可申报参评。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 31日期间出版但未申报参加同期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且有重大理论突破及新的重大社会反响的成果,亦可申报参评。

具体要求:

(1)申报时间截止前,参评成果作者的人事关系应在我省(含中央驻晋单位的作者)。

(2)每位作者只能申报一项成果。多人合作的研究成果,以正式出版作品版权署名为准,联名署名的顺序论文在前三名、著作在前五名的不得再申报其它成果。

(3)集体研究成果,必须由第一作者牵头申报参评。本省作者同省外作者合作的成果,必须是本省作者主编或本省作者完成的篇幅在50%以上的。

(4)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其内容侧重于社会科学的,可申报参评。

(5)多卷本或系列丛书成果,应在成果出齐之后再整体申报(以最后一本版权页第一版出版时间为准);如多卷本或丛书中一本已获得过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则不能整体申报,只能以单本成果独立申报参评。

(6)论文集(包括个人论文集)不能作为著作申报,各论文作者可单独申报其中自己撰写的论文。个人论文集可选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作为论文类申报。

(7)对已故专家、学者符合申报条件的遗作,由其法 定继承人提出,并经作者原工作单位认可、盖章,可申报参评。

(8)对省级以上领导形成正确决策有过明显影响或被市厅级以上单位采纳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不宜公开发表的成果,(须附省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或市厅级以上单位肯定性采用并取得重大效益和影响证明)可以申报。

(9)以外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应同时附上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全文中文译本。

(10)成果时限确定标准:由出版社出版的,以第一次出版的时间为准;由公开刊物发表的,以第一次发表为准,不以转载和摘登的日期为准;对省级以上领导形成正确决策有过明显影响或被市厅级以上单位采用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不宜公开发表的成果,根据成果得到省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市厅级以上单位采用的时间为准。

2、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次评奖范围

(1)国家教育部确定的正式教材及其辅导资料。(2)著作中的章节,不能单独申报。(3)辞典及工具书。

(4)文学作品、文学性的人物传记、文艺戏曲剧本、小说、书法、诗词作品、新闻报道、图片绘画作品、电子音像作品、工作总结、年鉴、地方志、辑集的人物传略、一般 的大事记以及经过整理剪辑转摘的资料等。

(5)参加过往届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成果的增订本(修订本)。

(6)著作权有争议尚未妥善解决的成果。

(7)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规定,属于国家机密的研究成果。

二、申报办法

本次评奖的申报工作由成果所有者登录《山西社科网》(http://www.teniu.cc)项目申报系统(山西社科网首页→项目申报系统→项目申报→社科评奖),根据成果内容自行选择学科组进行申报,并接受省评奖办公室网上资格审查。审查通过后,将申报表和申报成果等相关书面材料,经申报单位审查同意加盖公章后,报所属初评组织单位参加初评。

1、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由本人所在单位接收书面材料申报并进行初评。

2、省属学会、研究会会员的研究成果,由本学会、研究会接收书面材料申报并进行初评;省直各单位作者的研究成果,一般由省属学会、研究会接收书面材料申报并进行初评,特殊情况由省评奖办根据作者所在单位申报情况确定初评单位进行初评。

3、市、县作者的研究成果,由市社科联或市委宣传部 接收书面材料申报并进行初评。

4、书面材料:申报人在网上申报审查合格后,在线打印“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申报表”一式六份,并提交作品样本、社会反响与效益证明材料一式五份。其中,作品原件、社会反响与效益证明材料原件各一份,复印件各四份,经由申报单位审核签署意见后,报送各初评组织单位参加初评。

5、申报时间:

(1)网上申报:从2017年8月25日至10月20日止;

(2)初评单位接收书面材料:从2017年10月21日至10月31日止。

6、申报参评成果如获奖,成果和反响材料将由评奖办公室统一存档;如未获奖,则由申报单位在评奖办公室规定的时间内领退,未领退的将在评奖结束后捐赠给有关大学图书馆作为社科普及读物使用。

三、学科分组及申报类别

1、学科分组

本次评奖设9个学科评审组,即马克思主义组、哲学组、经济学组、政治法学组、教育学组、语言文学组、历史文化学组、管理学组、艺术组。

(1)马克思主义组: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党建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运动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

(2)哲学组: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中国哲学史,东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哲学其他学科等。

(3)经济学组:

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比较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世界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技术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物资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交通运输经济学,商业经济学,价格学,旅游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国防经济学,经济学其他学科。

(4)政治法学组:

政治学理论,政治制度,行政学,国际政治学,国际问题研究,国际关系,外交学,军事学,理论法学,部门法学,国际法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人口学。

(5)教育学组:

教育学原理,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经 济学,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军事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教育学其他学科。

(6)语言文学组:

①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比较语言学,语言地理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汉语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外国语言,语言学其他学科。

②文学:文学理论,文艺美学,文学批评,比较文学,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中国各体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古籍整理及文学其他学科。

③新闻与传播学: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广播与电视传播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其他学科。

(7)历史文化学组:

史学史,史学理论,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通史,外国史,专门史,博物馆学,考古学,中共党史,地方史,文化史,谱牒学,历史学其他学科。

(8)管理学组:

管理思想史,管理理论,管理心理学,管理计量学,部门经济管理,科技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管理工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未来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管理学其他学科。

(9)艺术组:

艺术学,音乐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工艺美术学,书法学,摄影学,艺术学其他学科。

2、申报类别

本次评奖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分为五个类别,即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外文译作、古籍整理、社科普及读物。

四、设奖项目

本次评奖共设奖190项,其中一等奖25项,二等奖70项,三等奖95项。另外,根据实际情况设荣誉奖、优秀奖和组织奖若干项。优秀奖用于对一般较优秀成果的鼓励;荣誉奖用于对副省级以上领导同志申报成果的奖励;组织奖用于对评奖工作组织有力、成果突出单位的表彰。

五、获奖标准

参加本次评奖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须符合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政治观点正确,思想健康,经过长期积累,并具备下列条件方可获奖:

1、基础理论研究:在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研究中,有新的发现和创见,填补了空白;或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取得 新的突破,补充并完善了原有结论;或对某些理论提出了正确的修正,具有独到见解。

2、应用理论研究:在研究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际问题上有理论创见;对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在占有翔实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和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成果,或被实际工作部门采纳,对实际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3、外文译作:在内容上能追踪国际最新社科理论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借鉴作用;译文做到信、达、雅。

4、古籍整理:释译准确,在校勘和考证上有新发现,对前人的失误有重要纠正,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

5、普及读物:观点正确,资料翔实,编排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能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并具有较高学习价值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普及读物。

六、评审程序及办法

1、本次评奖采取初评、学科评审、评委会审定三级评审的办法进行评定。

(1)初评:各高校、科研院所、省属各学会、研究会、各市社科联或市委宣传部均作为初评组织单位,负责申报项目的初评。在甄别成果没有抄袭或剽窃现象的基础上,根据 《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和省评委会下达的入选指标,确定定性评价意见,即“入选”或者“不入选”,提出参加学科评审的参评成果,报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办公室。

(2)学科评审:学科组分学科进行评审。学科组根据《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要求,确定入选项目的单项成果定性评价意见,根据定性评价意见和计分对照表,计算出得分。根据省评委会下达的推荐指标,以得分为依据,提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的推荐意见。然后,将一、二等奖推荐获奖成果的署名密封后报省评委会。

(3)评委会审定:评审委员会成员对学科组推荐的成果进行独立审读,并经认真讨论、集体投票后确定成果的获奖等级。获奖项目须得到2/3(含2/3)以上与会评委的确认意见。评委半数以上认为有必要时,可就某项成果获奖情况,向评委会提名复议。

2、在评审过程中,如发现有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的作品,当即取消作者参加本次评奖的资格。

3、评审结果在山西社科网(http://www.teniu.cc)向社会公示15日。在公示期间,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获奖人选及获奖项目有异议,均可以书面形式(需附证明材料)向评奖办公室实名举报。

4、公示结束后,由评奖领导组审定确认并决定表彰事宜。

七、评审要求

1、所有参与评审人员必须严守“五不准”纪律,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外界透露评审情况。

2、评委必须坚持评审标准,客观公正,不徇私情;评审结果公布以后,要维护集体评审结论。

3、评审工作人员如有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严重者要给予纪律处分。

八、奖励原则

本次评审出的优秀成果,以省评审委员会名义予以奖励。奖励原则是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根据本次评奖经费情况,奖励一等奖奖金6000元,二等奖奖金3000元,三等奖奖金1000元。

九、组织领导

本次评奖在省委、省政府和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领导组的领导下进行,具体工作由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由评奖办公室处理。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实行。本细则解释权属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办公室。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

2017年8月9日

第三篇:山西省第六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模版)

山西省第六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一、二等奖获奖名单

一等奖(21项)

序号

成 果 名 称 001 数学实在论的语义分析及其意义(论文)002 构建地方公共财政体系(编著)

003 跨国公司R&D国际化及在华R&D投资研究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研究(专著)004 煤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福”与“祸”:

基于山西的实证分析(论文)005 山西典商研究(专著)006 农村经济发展与经营管理丛书(编著)007 建立干部公开选拔量化指标的探讨(论文)008 Regulating mine land reclamation in developing

康仕慧 山西大学郑建国

省财政厅申长平等

省财税专科学校

樊增强

山西师范大学景普秋等 山西财经大学刘建生 燕红忠等 山西大学

崔富春等 山西农业大学李高山 省委党校申报人

countries: the case of China(发展中国家矿地

复垦的法律规制:以中国为例(论文)

霞 山西财经大学

009 中国近代大学创立和发展的路径

------从山西大学堂到山西大学的考察(专著)010 理科教师教学行为发展研究(专著)011 元代辞赋研究(专著)012 当代文学观念与批评论(专著)013 走向田野与社会(专著)014 战争·革命与乡村社会:晋西北租佃制度

与借贷关系之研究(专著)015 在自主创新中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论文)016 科技项目完成情况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论文)017 人才资源的经济学分析(专著)018 会计理论研究(专著)019 纵论出版产业的科学发展(专著)王李金 山西大学

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

梁永平山西师范大学

李新宇 山西师范大学

侯文宜 山西大学

龙 山西大学

玮 山西师范大学

斐 省文化创新研究中心

梁吉业等

山西大学

李志江 吕梁市委组织部

李端生 山西财经大学

峰 山西出版集团

020 元杂剧通论(上下)(专著)021 晋方言语音史研究(专著)

二等奖(64项)

序号

成 果 名 称

001 论邓小平的政治监督思想(论文)002 丹尼尔•丹尼特的意向战略及其理论意义(论文)00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论(编著)00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三个维度(论文)

005 关于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地位的

若干思考(论文)006 典型悖论之统一消解原理:证伪预设

——悖论研究的误区与爱因斯坦的启示(论文)007 矿产资源有偿取得法律问题研究

——以山西煤炭资源有偿使用为例(论文)田同旭 乔全生 申报人

郭学旺 王姝彦 师

吴俊清等赵宇霞 邸敏学 张铁声 王继军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大学

中北大学

太原工业学院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

省社科院

山西大学

008 我国社区矫正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谭恩惠 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009 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研究(专著)赵小平山西大学

010 分配·权利与和谐社会(编著)

王满春

省人民检察院

原玉廷

太原师范学院

011 统筹城乡发展的税收法律制度研究(专著)薛建兰 山西财经大学

012 我国科技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朱丽君 山西大学

013 马克思主义利息理论与西方现代利息理论的比较:

继承与借鉴(论文)闫素仙 山西财经大学

014 我国二元经济转化的理论与模式

——一个有别于西方古典经济论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模型(论文)杨俊青 山西财经大学

015 从技术引进导向技术创新的一段跋涉

——1960 年代前半期中国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技术创新(论文)

山西大学

柏016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理论•借鉴•融资体系的构建(专著)武巧珍 山西财经大学

017 晋商研究当代文库(专著)崔满红 山西财经大学

018 中国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险透视(论文)张青枝 山西财经大学 019 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专著)020 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专著)021 价格指数的理论与方法(专著)022 习惯形成下的缓冲储备行为(论文)023 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论文)024 山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究(论文)

025 由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调整引发的思考(论文)026 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027 资源型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编著)

028 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专著)029 生命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观(论文)030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

评估与应对(专著)

尹优平人行太原中心支行

郭根龙 山西师范大学

高艳云 山西财经大学

斌 山西财经大学

沈沛龙 山西财经大学

王宏英

省社科院

苏星海

太原科技大学

曹海霞

省社科院

刘立新

山西焦煤集团

彭月兰 山西财经大学

李劲民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白原平山西焦煤集团 韩龙淑 太原师范学院

薛勇民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

031 语文课程标准“发展思维”目标与实施的

科学性探讨(论文)武永明 山西师范大学

032 探索 创新 发展——科学教育专业建设与

王尚义 阎元红

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编著)033 明清晋商巨贾的人格结构研究(论文)034 黄河中下游家族村落民俗与社会现代化(专著)

035 清末民初汉译法国文学研究(1897-1916)(专著)036 台阁体新论(论文)037 从“山药蛋派”到“晋军后”

——山西三次小说创作高潮再审视(论文)038 挑战与应战 冲突与融合

——伊斯坦布尔城市现代化历程(论文)039 《白虎通义》思想的历史研究(专著)040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山西大学041 逝去的繁荣:晋蒙粮油故道研究(专著)张虎芳

杨继平段友文 韩一宇

郭万金 傅书华 车效梅 向晋卫(论文)

张世满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大学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大学

乔新华

山西大学

042 循环经济发展各阶段仿真研究(论文)薛耀文 043 资源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专著)赵国浩 044 硅谷与中关村人才聚集效应及环境比较研究(论文)太原理工大学

045 企业知识转移中的机制设计研究

——以汾酒股份“细节管理”的推行为例(论文)李景峰 046 基于共同治理的管理者财务激励模型研究(论文)油晓峰 047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术研究环境分析(论文)段志光 048 不动产静态与动态评估方法(专著)张所地 049 煤矿安全心理测评技术与应用(专著)栗继祖 050 论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动因

与有效组织(论文)王文昌

秦作栋

051 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论文)畅引婷 05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专著)谭克俭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牛冲槐

山西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

省科技厅

山西师范大学

省社科院

053 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学研究会

(专著)曹昌智 省城市科05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论文)王国霞 山西大学

055 歌唱从心开始(专著)王

珣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056 繁峙岩山寺壁画中的建筑及其特征(论文)徐岩红 山西财经大学

057 汪立三钢琴音乐创作中的传统因素(论文)张瑞蓉 山西大学

058 实用普通话教程(专著)邓

明 晋中学院

059 万荣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和轻声

——兼谈山西方言重轻式两字组轻声调值的类型(论文)

吴建生 省社科院

060 晋源方言研究(专著)王文卿 太原师范学院

061 英国公司法精要(译著)

樊云慧 山西财经大学

062 会话分析(编著)于国栋 山西大学

063 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李广凤 山西大学

064 艺术英语(专著)郭燕玲

广播电影电视

管理干部学院

第四篇:山西省第六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

山西省第六次社会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

为了搞好我省第六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工作,根据《山西省第六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工作的实施意见》,特制定本次评奖的实施细则。

一、申报条件

1、凡我省社会科学专业和业余研究人员,在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首次在我国出版行政管理机关批准的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调查研究报告;出版社出版的著作、译作;对省和省以上领导形成正确决策有过明显影响,并在省委办公厅的《工作研究与交流》和省政府办公厅的《参阅材料》以及中央、国务院的内部刊物上发表的文稿和调查研究报告;在海外公开刊物和出版社发表出版的研究成果均可申报。

对于2005年至2006年期间的成果,未申报参加第五次社科评奖,且有重大理论突破及新的重大社会反响证明材料,有两名正高级同行专家推荐,经省评奖办公室资格审查通过后,方可申报参评。

2、国家教育部确定的正式教材,不属评审范围。

3、每位作者只能申报一项成果。

4、集体研究成果,必须由第一作者牵头申报参评。

5、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其内容侧重于社会科学的,可申报参评。

6、多卷本的研究成果一般应在各卷出齐后,方可申报参评。

7、系列丛书可以单本成果独立申报参评。

8、著作中的个别章节,不能单独申报。

9、论文集不能作为专著申报,各论文作者可单独申报其中自己撰写的论文。

10、文艺作品、新闻报道、工作总结、年鉴、辑集的人物传略、一般的大事记以及经过整理剪辑转摘的资料等不属评奖范围。

11、著作权有争议尚未妥善解决的成果,不能申报。

12、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规定,属于国家机密的研究成果,不列入参评范围。

13、对已故专家、学者符合申报条件的遗作,符合以上条件者,由其法定继承人提出,并经作者原工作单位认可、盖章,可申报参评。

二、申报办法

本次评奖的申报工作分网上申报和书面材料送达两个阶段实施。首先,由成果所有者登陆《山西社科网》(http://www.teniu.cc)社科优秀成果申报系统进行申报,并接受省评奖办公室资格审查。其次,在资格审查合格后,将申报表和申报成果等相关材料,经所在单位审查同意后,由各单位统一报省评奖办公室。

1、省属学会、研究会会员的研究成果先到本学会、研究会进行登记和资格审查,由学会、研究会签署意见后,到省评奖办公室办理申报手续。

2、非省属学会、研究会会员的省直单位作者的研究成果,可由本人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后,到省评奖办公室办理申报手续。

3、市、县作者的研究成果,到市社科联或被指定的申报接收小组申报。然后,由市社科联或被指定的申报接收小组汇总后,统一到省评奖办公室办理申报手续。

4、申报人在网上申报审查合格后,下载并打印“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申报表”一式七份,并提交作品样本、社会反响与效益证明材料一式六份,其中作品原件一份、复印件五份,社会反响与效益证明材料原件各一份,复印件各六份。

5、申报时间:(1)网上申报:从2009年3月15日至4月15日止;(2)书面材料送达:从2009年4月16日至5月16日止。

6、申报的成果原则上不退回,评奖结束后将捐赠给有关大学图书馆作为社科普及读物。

三、评审分组及申报类别

本次评奖设 9个学科评审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组、经济学组、政治法学组、教育学组、语言文学组、文化历史学组、管理学组、艺术学组、综合学科组),负责申报成果的评审。申报人须根据申报成果内容,按学科组别的分类自行确定学科组别,并填写在《申报表》封面“学科”栏目中。如:政治法学组的法学理论,填写“3—A”。

1、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组: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建、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派、当代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史等。B、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等。

2、经济学组:

A、理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

B、应用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金融学(含保险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等。

3、政治法学组:

A、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军事学等。

B、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军事法学等。

4、教育学组:

教育学原理、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心理学(含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体育学等。

5、语言文学组:

A、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少数民族语言学、外国语言学及翻译等。B、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外国文学、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等。C、新闻学、传播学等。

6、文化历史学组:

文化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世界史、地方志等。

7、管理学组:

A、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审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等。

B、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

8、艺术学组:

A、艺术心理学。B、音乐艺术研究、戏剧艺术研究、戏曲艺术研究、舞蹈艺术研究、电影艺术研究、广播电视文艺研究、美术学研究、书法艺术研究、摄影艺术研究等。C、艺术学其它学科研究。

9、综合学科组:

A、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族学。B、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C、其他。

四、设奖项目 本次评奖共设奖项155项,其中一等奖25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80项。另根据实际情况设荣誉奖和优秀奖若干项。优秀奖用于对一般较优秀成果的鼓励;荣誉奖用于对副省级以上领导同志申报成果的奖励。

五、获奖条件

参加本次评奖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外文译作、古籍整理和大专以上辅助教材。凡符合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经验,政治观点正确,思想健康,经过长期积累,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获奖。

1、基础理论研究:在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研究中,有新的发现和创见,填补了空白;或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补充并完善了原有结论;或对某些理论提出了正确的修正,具有独到见解。

2、应用理论研究:在研究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上有理论创见;对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在占有翔实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和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成果,或被实际工作部门采纳,对实际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3、外文译作:在内容上能追踪国际最新社科理论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重要借鉴作用;译文做到信、达、雅。

4、古籍整理:释译准确,在校勘和考证上有新发现,对前人的失误有重要纠正,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

5、大专以上辅助教材:观点正确,资料翔实,编排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能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并具有较高学习价值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辅助教材。

六、评审程序和办法

1、在这次评奖中,采取初评、学科评审、评委会终审三级评审的办法进行评定。

①初评:初评组负责申报项目入选资格的评审。初评采取循环审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审。初评组首先要认真审读申报成果,在确定成果没有抄袭或剽窃现象的基础上,根据《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要求,确定定性评价意见,即优、优良之间、良、良中之间、中、差6 个等级。工作人员根据评价意见和初评得分计算办法,得出该成果的初评得分。初评组根据初评得分和省评委会下达的入选指标,推荐出本组的入选项目。

②学科评审:学科组分学科进行评审。学科评审采取循环审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审。学科组根据《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要求,确定入选项目的单项定性评价意见,即优、良、中、差4个等级。工作人员根据定性评价意见和得分对照表,计算出得分。根据省评审委员会下达的推荐指标,以得分为依据,提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的获奖参考意见。然后,将这些作品的署名密封后报省评审委员会。

③评委会终审:评委会对学科组提交的成果进行循环审读,并听取学科组的介绍。在评委委员会议上,经过民主评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按全体评委三分之二成员以上同意,决定终审结果。

2、对考古、语言方言、外语等特殊学科的研究成果,可根据需要,另聘请有关专家进行评审。

3、评委半数以上认为有必要时,可就某项申报成果,直接向评委会提名复议。

4、在评审过程中,如发现有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的作品,当即取消作者参加本次评奖的资格。

5、评审结果在山西社科网(http://www.teniu.cc)公示,一月之内如无确切否定意见,经评审领导组审定后,即确认获奖。

七、评审要求

1、所有评委和工作人员都必须坚持评审标准,客观公正,不徇私情。

2、所有评审人员必须严守纪律,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外界透露评审情况;评审结果公布以后,要维护集体评审结论。

3、评审工作人员如有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严重者要给予纪律处分。

八、奖励原则

本次评审出的优秀成果,以省评审委员会名义予以奖励。奖励原则是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

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

二00九年二月二十五日

第五篇:公示浙江省(2008)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公示浙江省(2008)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根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经省(2008)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委员会2009年12月8日评审、表决,共有121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78项)。为确保获奖成果的科学性、先进性以及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特公示获奖项目(详见附件),并设立争议期。

1、争议期限:2009年12月9日至2009年12月15日。

2、争议内容:获奖成果的内容、资格及权属。

3、受理单位: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邮编:310012,地址:杭州市文三路140号,电话:0571—88846782)。

在争议期间,凡单位或个人对获奖成果有异议的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存在的问题,并注明联系人姓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否则不予受理。

有争议的获奖成果,在争议期截止时仍末处理完毕的,则取消该成果的获奖资格。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0九年十二月九日

附件:

公示浙江省(2008)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一等奖(10项)

序号 成果名称 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研究 低门槛·双通道·上好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杭州模式研究 3 集团办学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 4 提升高新区教育品质的研究与实践 5 区域推进小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6 案例积淀式校本研修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均衡教育的紧密型“名校联合体”创新实践 8 以学促教的校本教研改革与实践研究 9 动画片对儿童行为影响的研究 10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研究

二等奖(33项)1 区域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实践研究 2 小学语文“教师走班合作教学”实践研究 3 《杭州市中小学生学习障碍筛查量表》研制报告 乐在“棋”中 学在“棋”中——基于棋奕的儿童游戏开发与实施研究 5 浑序联盟:基于浑序理论的教师专业发展组织的创新和实践 6 基于“快乐生活”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快乐管理研究

负责人 成员(限4名)

刘希平张绪培、葛为民、叶宏、孙恒 徐一超 施光明、沈美华、金卫国、阮青青 孙小芙 王爱媛、赵艳艳、陆建龙 姜菊生 汤关木、李国亮、朱秋蓉

管国良 管社平、胡晓春(执笔)、夏玉成、王昌飞 卓 晖 葛林高(执笔)、邬亚军、毛艳斌、宋煜阳 朱行开 葛锦文(执笔)、刘永宽、潘建军、杨红忠 陈论良 吴守全(执笔)、沈华共、黄孝长、郑德干吕 音 庄周

徐绪卿

王一涛、冯淑娟、林峰、尹晓敏

蒋 莉 周常生、李绍才、裘璋群、全力(执笔)虞大明 吕 娟、谢菊芬、周 晨 洪佳琳 周常生、陈荣弟(执笔)励发珍 万小飞(执笔)

严国忠 许晓静(执笔)、陈 琦、唐宇红 陈 蕾

黄静、张芳、孙莹、陶晓莺

单位

浙江省教育厅 杭州市教育局 杭州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

杭州市滨江区教育局 杭州市淳安县教育局 奉化市居敬小学 宁海县教育局 苍南县灵溪第二高中 浙江师范大学幼儿园 浙江树人大学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杭州上城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

杭州采荷第二幼儿园教育集团

杭州采荷中学教育集团 杭州市红缨幼儿园

童心家园——一所小学的班级文化地图 生态作业:高中课程改革与学生和谐发展的新探索 9 “校园成长朋辈制”的设计与实施 构建促进资优生走向卓越的教育—资优生教育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践与研究 11 构建“教学问题档案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2 “仿格作文”理论与实践研究 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监控策略指导的行动研究 14 农民工子女与本地生“和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家庭实验室”运作模式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16 高中生涯发展现状与教育对策的实验研究 17 中职技能教学目标细化管理的实践研究 18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培养的研究 19 高中学生的美德养育实施研究 学校课外文体活动课程社会化的实践研究 21 星级教师校本认证制的实践研究 22 课程资源整合环境下的作文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研究 24 古镇新校实施美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和美语文”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6 大面积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机制创新的研究 快乐绘画—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体现主体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8 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及行动研究

许 宏 倪 勤、李 勤、王亚芳、杨晓凤

孙志军 刘金虎、吴立新(执笔)、石柏忠、包富昌 吕桐军 郭炎梅、潘红林、皇甫芬、沈 洁 邱 锋 范 里、黄津成、冯冬怡 顾秋红 赵海燕(执笔)、胡良玉、金哲维 刘德福 王永胜、吴卫姬、林丽萍、朱苹

陆安定 林耕波(执笔)、张梦华、张剑霞、金敏瑛 鲍国光 俞彩霞(执笔)、孙成刚、徐惠君、周怡 白莉莉 陈耀(执笔)、朱小雪、黄卫华、廖贵慧 吴炳进 黄海彬(执笔)、黄国良、黄坚信、黄智鑫韦跃忠 郑红英

倪宁建 徐美菊、丰素芳、倪素芳 周生民 朱梅光 杜生德 周晓东 吴根土 张震雷

周耀东 俞翔、陈一英、章国惠

费岭峰 朱新强、向婕、叶建娥、胡娟 钱丹慧 张国良、何学强、章锦梅、吴建琴 盛新凤 董翱、费婷、吴新颜

金 斌 夏群峰、陈元林、沈雅芳、董和平周义华 胡亚丰、邢伟丽、胡秋霞、连娜 高洪波

任晓傍、叶 俊、桑文勇、周春波

杭州市学军小学 杭州市富阳场口中学 桐庐县圆通小学 杭州第十四中学 宁波市戎徐小学 宁波市北仑区泰河中学 宁波市北仑区明港高级中学

宁波市鄞州钟公庙街道中心小学 温州市实验小学 温州市瓯海区梧田高中 东阳市技术学校 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小学 磐安二中 东阳市吴宁一中 金华市第四中学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嘉兴市实验小学 湖州市南浔锦绣实验学校

湖州市吴兴区研训中心 长兴古城中学 长兴县机关幼儿园 云和县教育局

重建学生学习生活——普陀二中“轻负优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30 围棋活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浙江基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中的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 32 浙江省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33 职业学校经营:维度与建构

三等奖(78项)时效课堂:时效观下初中学与教方式的变革研究 2 浪漫学习——基于童心理念的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 3 小班环境下基于社会性发展的儿童成长共同体构建 4 中、重度智障儿童社区化课程的支持系统建构研究 保护童心 引导探究 开启智慧——幼儿园做科学环境的优化设计与实施6 红色教育:萧山三中育人模式转换的实践研究 跨学科·任务型·高绩效:普通高中新教研新团队的架构与运作研究 8 构建新市民培训“海曙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9 教师专业发展“4+1”促进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10 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11 工作室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12 小学“零距离作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校外成长乐园的构建与实践 14 提升教师家园沟通能力的实践研究 基于区域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的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案例研究16 温州市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机制建设的实践研究

何德清 陈建民、童赛祎、李诗芳、张永国 黄和林 徐红专、孔克勤、李卉 贺武华 杨小芳、沈佳乐、刘辉、张凤娟 陈春来 余剑英、温日琨、黄大文、马纯杰 张克勤

张国方、王阳、彭飞龙、邵天行

袁明元 杨艳晖(执笔)

史 群 诸 琳、汪春燕、姚红星

娄屹兰 蔡红霞、徐慧琴、李孟媛、潘慧琴 顾未青 曹丽蓉、邓丽芳、周丽萍

金 环 李 岚、俞慧菁、凌雪绯、许 颖 徐柏兴 金小英、华柏阳、吕建焕 卢仁连 诸张木、陈水桥(执笔)、屠立勇 徐德荣 汪鹤飞、杨忠明、王明祥、尹黎(执笔)钱希有 陈欣(执笔)、马霖霞、韩梅亚、徐群 邵永祥 郁旭峰(执笔)、戴宏宇、贺幼芬、於崇艳胡列年 陈建忠(执笔)、卢建华、张裕生、丛杨 杨春丽 王海虹(执笔)、徐建达、秦巧君、胡云飞朱渊文 葛巧芳(执笔)

欧赛萍 赖敏栩(执笔)、王艳君、史瑜、胡亚洲 张庆勉 徐丽华、薛青艳、王茂贤、许允文等 吴思孝

胡忠英、孙有福、彭来桂、吴郁葱

舟山市普陀二中 宁波教育学院教育行政学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宁波教育学院

杭州建兰中学 杭州新华小学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 杭州市健康实验学校 杭州市蓓蕾幼儿园 杭州市萧山三中 杭州市萧山十一中 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 宁波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

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 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 宁海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金桥校区

宁海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象山县海韵幼儿园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尊重教育——努力取向评价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19 常态场域“同课异构”的实践与研究 20 口语交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中职电子技术课程“主题导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22 基于儿童潜能开发的优势智能课程研究 23 “体验式”小学生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 “成长记录册”的德育功能研究—以《金华市初中学生成长记录册》为例25 初中邀请型课堂教学再研究 26 道德叙事:小学德育方式变革的研究 27 “原生态”幼儿美术教育特色课程的研究 山区隔代教育儿童与学校教育互动合作对策的研究 29 读书治疗促进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30 农村初中合并进程中文化认同研究 31 基于童谣的小学德育新方式的实践研究 32 教师工作压力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校本课程体系下的小学生社团活动实践研究 34 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技术线路的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调查与研究 36 学生自主发展的“大班小班化”学导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37 初级中学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温岭模式研究 38 基于地域文化启蒙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39 改变学生学习状态的技术研究 40 小学作文“悟仿联创”教学模式的研究 41 运用虚拟社区技术营建人本资源学社的研究 42 中小学教科研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的研究

曾美华 林洁、孙红蕾、张纤、王淼(执笔)陈钱林 林宝国、彭永帆、潘权威、王小梅(执笔)杨向群 蔡永(执笔)、陈洁、李云吾、张容荣 朱柏烽

张国红 邵发明

梁晓明

赵晓丽、金江美

郎建胜 张根梅、郑小丰、梅佩芳 洪 飞

徐晓平江崇飞 金炜浙 方艳

孔露苗 胡岱如、李红巧 曹苏芬 周斌 吴洪钱 金建光林秀萍

倪晓军 毛国民

马雄英 郑国静、胡雄伟

叶美形 朱永军、杜巧英、王玉洁、陈仁才 张素贞 沈文颖、施仙素、王海波、周超 李哉平张智青、沈江天、朱富强、金遂 陈家华 张志胜、陈杨友、李友焱、景生明 陈才锜 张雯菁、赵海勇、林金法、马之骏 包育彬 金国庆、江伯法、张华君、林定泉 王植胡 周晓辉、张春燕、彭柳萍、张柳雅 冯济平陈天伟、徐素芬、吴雅萍、余春兰 林艳 江剑红、董春华、陈光、陈素芳 熊邦忠 吴晨杰、林勇平、徐丹凤、扈辉 史林波

张纪良、张宝忠、周幼红、马东贤

瑞安市玉海中心幼儿园 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 温州市第四中学 浦江县实验小学 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东阳市实验小学 金华市婺城区红湖路小学

金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兰溪八中

金华市金东区仙桥小学 永康市大司巷幼儿园 磐安县墅安希望小学 金华市秋滨小学 兰溪柏社中学 永康市高镇小学 台州临海河头中心校 台州路桥小学 台州市教科所 台州教育局教研室 温岭中学 温岭教科室 仙居安洲小学 仙居第一小学 玉环环山小学 玉环电大玉环分校 嵊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历史课堂开掘生命教育的实践和深化研究 44 中学合作教研的效能研究

PBL(基于问题式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6 “实验实训车间化”化工专业技能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47 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研究

幼儿园“生活·探究”课程的主题建构研究

“海盐騒子歌”儿童化的实践研究 50 语文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有效性”研究 51 区域推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研究

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强势班主任队伍的实践与研究 53 构建校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演练机制的研究 54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社团建设特色化的实践和探索 55 农村小城镇社区教育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56 在体验式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研究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起点与操作模式的研究 58 以语文课程资源促学校文化力发展的实践探索 59 小学语文体验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化研究 60 初中数学教学中三元交流系统的构建和优化研究 61 全纳教育视野下听障学生社区感特点及培养策略研究 62 初中新教材中的数学文化的内容呈现及教学 63 “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模式建构的研究和实践 64 小学数学错题库建立与利用的研究

在交互活动中学会交往—幼儿园无班界“小主人俱乐部”的实践研究66 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体育项目理论与实践探索

吕增军 王向阳

王红卫 樊志良、陈祖康、张宝忠、马翰忠 丁冬泉 车镒锋、赵爱君、田 骏、钟金凤 娄华水 於 芳、金忠义、赵迪芳、王建忠 董建奋

孟 琴、董 霏、金 燕、陈 芳 徐彩华 黄迪、张凯波、叶丽娟 张 婷 杨轶、张李梅、高励生、孙美花 王晓红 何方芳、田琛、查杰慧、朱小华 张刘祥 袁月观、朱玲娟、朱小观、马桂英谢益荣 杨泽南、赵鹤鸣、邱中元

朱建平马建琴、都培学、杨敏勇、吴小健 顾树鑫

沈红宇 陈磊、王新泉、朱金彪、黄忠明 龙玉洁 潘玲俐、徐慧萍、樊香萍、金静 冯金娜 施国强、钟梅、沈佩佩、沈瑞祥 黄丽君 殷芬、蒋玉宇、肖亮、计玉琴 王智庆 周爱萍、周琦玉、徐建立、徐凌志 毛飞飞 姜春林、何建红、周亦平、黄孝忠 周志英 王 婷、张 勤、黄平、蒋惠珍 赵菁蕾 王一华 张维忠 赵菁华

周慧霞 付永飞、蓝永明、杨巧玲、张菊兰 徐韶军 傅跃云、管舟燕、姚素飞、方海恩 周利娟 郑磊瑛、余娜、方汉铮、袁芳燕 张海波

周和平、孙岱娜、毛忠仕

嵊州市第一中学 嵊州市城关中学 上虞市丰惠镇中 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 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嘉兴市海盐县实验幼儿园

嘉兴市海盐县向阳小学 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 嘉兴市秀洲区教育文化体育局 湖州市教育局 湖州市教育局 德清一中 德清县教育局 湖州市吴兴区湖东小学 湖州新风小学 湖州市吴兴高中 江山中山小学 衢州市柯城兴华中学 衢州市聋哑学校 丽水莲都区花园中学 丽水莲都区中山小学 舟山市定海区海山小学 舟山市机关幼儿园 舟山市岱山县高亭小学

小学问导式教学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68 对合作学习课堂结构的反思研究

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和谐校园建设的法律问题研究---以高校教师校内申诉制度的构建为核心 71 美国大学学生满意度调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72 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73 浙江省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和发展研究 74 高中实施新课程后的高考命题研究 75 大学学科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方案及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77 以行动研究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科研品质

基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校长信息素养模型与学校互动发展研究

宋兴明 余爱军、贾剑峰、倪婉如 郑淑贞 陈英德

苟建华 胡永新、岳甚先、许益亮 金劲彪 孙丽珍、杜志宏、刘斌 韩玉志 王剑锋、王绪琴、袁杰 袁锦贵 顾金孚、都建明、陈峰、施艳 俞建伟 万彭军

王存宽 周勇、于淑儿、邵光华、陈析华 张金福 宣勇、程四俭、张鹏 孙秋高 李锦伟、潘国强、兰杏芳 杨林生 徐丹琦、牟惠康、吴太胜、佘雪锋王佑镁

杜友坚、伍海燕、林鹣鹣、李伟

义乌市福田小学 浙江教育学院 浙江教育学院 浙江树人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嘉兴职业技业技术学院 宁波大学教务处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温州大学

参加山西省第七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关于离退休人员的几个政策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