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生态农业论文(精选五篇)
编辑:浅语风铃 识别码:18-718080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7 14:49: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生态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摘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它具有高效性、多样性、综合性、持续性等特点。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十大典型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关键字: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典型模式,生态效益

1.1生态农业的简介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1]。

1.2生态农业的基本内容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 1

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2]。

1.3生态农业的特点

(一)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二)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三)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四)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3]。

1.4生态农业的模式类型

(一)时空结构型

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二)食物链型

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三)时空食物链综合型

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

1.5我国十大模式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00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这十大典型模式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套;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模式;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设施生态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4]。

1.6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2、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3、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4、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5、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6、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7、推广力度不够[5]。

1.7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农业经济建设

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建设,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基础支撑,对于修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河三角洲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土地资源丰富。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最有利条件,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2)生物资源多样。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有利于特色农业发展。(3)生态环境独特。黄河三角洲地区多类型生态系统交错分布,有利于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

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较高。(2)生态农业建设力度大、发展快。

(3)涌现出一批农业区域特色明显的发展典型。区内各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努力培植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为黄河三角洲高效农业发展探索了路子。

但是它的劣势也不容小觑,首先淡水资源缺乏,随着国家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它将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再次,荒碱地面积大,开发治理成本高,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任务十分艰巨。当然农业投入不足也是一大难题,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亟待加强。

总而言之,黄河三角洲区域资源优势明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几点:(1)开发保护并重,生态高效兼顾。(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3)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发展一定要明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4)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6]。

1.8总结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7]。

参考文献

[1] 章家恩,骆世明.农业生态安全及其生态管理对策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4,23(6):59-62.[2] 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探析[J].生态经

济,2001.(8):22-25.[3] 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2(4):26-30.[4] 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1,16(3):227-233.[5] 张义丰,王又丰,刘录样等.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研究进展与思考[J].地理研究, 2002,21(3):305-312.[6] 胡宝清,廖赤眉,严志强等.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J].农村生态环境,2003,19(2):16-19.[7] 郭观林,周启星.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5):823-828.

第二篇:生态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

食品科技学院08食品20080969王文杉

摘要: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的农业应用学科。我国农业生态学具有深厚 古老的农业传统背景和基础,是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指导下,总结各种农业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科学地处理了人类农业、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在于实现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同步、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

1我国农业生态学发展简史

根据我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和实践,按其发展规模、发展水平综合效益等可分为3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发展阶段与广泛推广阶段。

农业生产的生态观点和系统思想可以追溯到农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在农业生产实践中 人们逐渐认识生态现象 产生了原始的生态学概念 ,不断积累了丰富的生态知识。《吕氏春秋》 中记载:“夫稼, 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 ,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指出:“顺天时,量地利 ,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荀子· 五制篇》 指出:“ 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 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 等。在这一漫长过程中,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均处于不自觉的萌芽状态,农业发展水平很低 ,无法形成规模经营, 处于一种散乱的状态 ,产量效益是农业发展的最高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 到 20世纪 80年代粮食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但随之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70~80年代出现的世界性“ 五大危机” :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能源不足、环境污染 ,都为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人们迫切希望通过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的发展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诸多问题。我国农业生态学的兴起就是在我国农业发展陷入了环境与发展两难选择之时,基于我国国情,充分考虑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恶

化的现状而提出的一条可行的道路。

社会的需求是推动农业生态学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 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使得这一学科更加丰富和完善,如30年代由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40年代由香农创立的信息论等,都为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我国于1981年四川特大洪涝灾害之后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1984年进行全国性生态农业试点,从 90年代至今生态农业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生态农业县、生态农业乡、生态农场、生态村、生态户等成批出现,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综合效益也越来越好。

2我国农业生态学研究动态

20世纪 80年代初期 ,马世骏等提出了自然- 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概念,提出了生态工程并用于指导生态农业实践 农业生态学正从系统描述到对系统自组织的理解,从对生态危机的预测到主动开展生态系统调节和系统控制。农业生态系统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自然调控之上叠加了人工调控,这将使它成为未来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作为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其突出特点是自然生态系统被人类的活动所干扰、调节、控制和驯化,并列为人类当前和长远利益服务的范畴。

我国的农业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脆弱地带,关注由于农业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 ,如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的水分平衡与节水农业问题,华北农业引起的地下水超采问题,南方的水土流失与农业的关系问题等。

近年农业生态学研究活跃的方向有: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系统模式;作物与土壤系统的养分、水分及有机质关系 群体生产中的作物冗余问题;农业的化学生态学;农业分子生态学;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管理与品质管理;农业生态信息综合分析与评价等。其中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研究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包括小流域综合利用模式、刀耕火种及其替代模式、山坡地综合利用模式、低洼地基塘系统模式和高畦深沟模式、庭院利用模式、农牧结合模式、农林结合模式、北方农桐复合系统、南方丘陵果猪沼模式、东北温室猪沼菜模式、新疆绿洲农业模式等。

3病虫害的防治

病虫害是我们农林作物生长的大敌,如何减轻其危害、减少投入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当今我国农业面临的重大课题。生物防治技术是保证这些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利用在生物防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物防治研究的重点是创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繁殖的场所,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制有害生物。

3.1有害生物暴发成灾的原因

有害生物并不是魔鬼,它们要成窖、成灾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植物对有害生物缺乏抵抗力(抗性低下);有害生物有很强的侵害能力;环境条件有利于有害生物的繁殖侵害而不利于植物防御有害生物的侵害。在野外自然状态下,有害生物成灾的情况比较少;在人工生态系统中,灾害的大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人为造成的。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有害生物的暴发成灾主要是成片的单一植物(或植物品种),为有害生物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一望无际的单一作物,群落简单,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不复杂,有害物种暴发的几率大增。

3.2天敌的作用

许多生物没有疯狂生长或繁殖,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众多天敌的存在。从一些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成灾可以看到天敌在其中的作用,如加州的澳洲瓢虫长期控制吹绵蚧的事例(Caltagirone&Doutt1989)。)。但20世纪40年代,DDT开始在加州的一些柑桔园里应用,澳洲瓢虫被农药清除了,吹绵蚧的危害比以往更为厉害。不使用农药后,情况才慢慢好转。1998年和1999年昆虫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又对澳洲瓢虫产生影响,使加州的某些地方吹绵蚧危害重新加重

(Elizabeth 1999)。或者从使用广谱性农药后,一些害虫更加猖獗或次生害虫的爆发中体现天敌的重要。目前对于害虫上已有深刻的认识,病害上也有一些,在草害上相当少些。

在自然界中,天敌的数量是相当丰富的。譬如,松毛虫有359种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陈 昌 洁1990),从小麦田里已记录的瓢虫就有68种(虞 国 跃2005)。近十年来我们对我国铁杉上的瓢虫。通过2002年和2003年的调查,种类仍在增加,目前的总数已达63种(Yu & Montgomery in prep.)。如何保护和发挥这些天敌的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3.3天敌作用的发挥需要生物多样性

对于多数天敌来说,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是要有基础的,如优越的环境条件,其中物种多样性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实际上,我们生物防治研究的重点是创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繁殖的场所,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制有害生物。研究表明,在田间保留杂草而且不清除枯草,春夏秋季都有利于天敌生存、繁殖,冬季有利于其安全越冬。天敌要生活、生存,就需要良好的环境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生存环境,那么生物防治的效果不可能体现,其作用就不可能持久。如红环瓢虫是控制草履蚧的最主要的天敌,如果破坏了瓢虫的生存(越冬越夏)环境,草履蚧可以年复一年的大发生。

有些农作物的害虫比较单一,如玉米,它的主要害虫是玉米螟,通常只要解决了玉米螟的问题,再加上老天(雨量等)帮忙,那么玉米就可以丰收。由于玉米螟可以用赤眼蜂防治而且在我国赤眼蜂的繁殖技术(自然卵和人工卵)基本成熟,释放等防治技术过关,目前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面积也最大。单在吉林公主岭,每年生物防治面积在100万亩(1亩=666.6米2)以上,公主岭市生物防治中心从1987年至2003年的17年中,累计放蜂1923万亩,达到满意的防治效果(玉米穗为害率低于5%)和生态效果(整个生长期不需防治,仅用一些化学农药作为种衣剂防治地下害虫)(李风翔,私人通信,2003)。

但对于不少作物而言,造成危害的有害生物往往不是一种,或者说控制了这一种害虫,另一种又起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生物多样性就显得特别重要。或者由于破坏了生物多样性,本来是天敌的昆虫变成了害虫,而需要进行防治。如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啃食枣花,成为红枣生产上的害虫(李宽胜等1992)。

3.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利用

我们所关注的并不是消灭有害生物本身,而是限制它们的增殖。有害生物的潜在增殖率很大,但由于其死亡率极高,从而保持了数量的稳定。只要死亡压力稍微减小,它们的数量就可能迅速增长。各种丰富多彩的自然植物群落、生态系统能够存在,主要在于系统内各种因子的相互斗争及相互依存。当大面积土地被单种植物所覆盖时,动物群落就立刻变得单一化了,这种单一性增强了种群的波动趋势。当面积较小时,周围环境的物种可随时介入,对单一作物生态稳定起作用,可随着面积的扩大,麻烦也就自然多了起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采取各类方法,诸如鼓励选择特定时间播种、选用稍抗或中抗的品种、设计特殊的作物轮作制等来压低有害生物的数量,同时我们要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的自然平衡能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可以利用各种技术对付有害生物。我们的技术在进步,但有害生物也在进化,有些技术或措施反过来加剧有害生物的为害。从生物多样性方面来说,现行一些做法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利,下列措施存在一定的问题或值得商榷,如单一地区(或单位)制种,大面积推广单一品种等,大片连作产生,乱用农药杀伤天敌,不合理的除草,长期无选择性的使用杀虫灯,连片种植转基因植物等。一些学术论文、广告宣传、技术指导也存在误导或错误。已有专家对乱用杀虫灯提出警示(张广学等2004)。

目前在生产上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利用虽已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如云南等地开展品种多样性防治植物病害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朱有勇2004),但在许多地方或领域,仍在进行着意识或无意识的破坏多样性的行动。

保护和丰富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在有害生物管理上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的研究。

第三篇: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学专业:学生姓名:李建新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中国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构成了中国如何迈向新世纪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有必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我们国家的不断完善、进步。

二、生态农业的定义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有效途径“生态农业”一词是美国土壤学家William Albrecht于1970年提出的,它属于70年代以来国际上开展的有别于现代常规农业的替代农业的一种形式.英国学者M.K.Worthingtong(1981)将其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的,经济上有生命力的,目标在于不产生大的和长远的环境方面或伦理方面和审美方面不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而由中国农业环保协会生态农业委员会、吉林农业生态经济学会共同主办的《当代生态农业》学术季刊中指出: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

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三、生态农业的特点

(一)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二)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三)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四)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四、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三)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缺乏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的主动性。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子。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四)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五)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之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紧紧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

(六)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的,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五、解决发展生态农业中存在问题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宣传力度,形成生态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多形式、多层面、全方位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提高各级干部和群众的认识水平,使广大群众认识到环境污染、环境生态问题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成为农业乃至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增强干部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形成全

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政策引导,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的市场体系

制定出台生态环境建设补偿、农业生态投资补偿、生态农产品优惠等一系列激励机制和扶持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向生态农业投资。发展适应生态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打破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逐步建立一个具有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生态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强全程监控,实行生态农业发展的规范操作

生态农业总的要求就是全程实行清洁生产。这就求我们对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每个环节的规范化操作。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合理使用以及最终农产品的环境安全质量检测,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生产出符合标准的无公害农产品,进一步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四)加强农民培训,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的实用技术

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生态农业建设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实施起来,才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结合农村、农业生产、农技推广等工作,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引导农民相信科学,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生态农业建设顺利进行。

(五)加强研究开发,健全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标准

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实施生态农业的基础。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以科技化带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六)加强社会服务,提高生态农业发展的生产效益

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服务质量不高,是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引导和鼓励各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乡土专家、高校技术人才,以组建股份制公司或协会等形式,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服务,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

结论

农业已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行业、正制约着其自身的持续发展。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量、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中国农村还面临着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等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而生态农业正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扶贫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中应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绿色和平http://www.teniu.cc/china/zh/reports2/js-chemical-ecological-summary

【2】中国农业环保协会生态农业委员会、吉林农业生态经济学会共同主办的《当代生态农业》

【3】百度文库

第四篇:生态农业推广技术研究论文

1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适合生态农业技术推广

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很多地方农业推广服务基层仍沿用传统的推广体系,使我国生态农业推广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现阶段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主要由政府机构直接领导并统一管理,农业科研成果由乡镇示范点进行实验推广和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没有统一结合;科技、教学、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体系协调困难,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同时,在推广过程中忽视了对农产品安全问题和农业自然资源及环境的保护,特别是一些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其推广工作停滞不前,推广功能名存实亡,大多情况以销售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为主,不能积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此,我国现阶段必须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农业发展推广机制,以改变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比较单一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仍沿用传统的推广形式,大多都以实验和示范为主,没有更好的把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去。这种推广形式往往只是单纯的重视推广过程,而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仅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工作不管不顾,最终将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根本上看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影响。

1.3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建设从长远角度看主要是综合效益比较明显,相比于其他传统农业短期内没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立足长远利益,长期推广实施。研究表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推广方面资金投入占到了其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5%左右,占世界农业生产总值的1%,而我国目前的投资仅仅占到了0.2%,远低于世界农业推广资金平均水平。这将是严重制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1.4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

生态农业是一门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产业,需要技术推广人员有扎实的农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水平,但目前我国基层农业推广工作者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学习和进行专业培训的机会很少,不能及时更新传统技术,新科研技术成果无法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农民朋友,使得生态农业在农村的推广缓步不前。同时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站点推广人员不足,设备配备不齐全,缺乏相应的推广技术和专业人才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生态农业的推广和发展。

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对策

2.1建立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主要以农业科技发展为依据,以确保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建立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依托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合作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二是建立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使最新科研农业技术成果和推广专业人员及农民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有效解决研究和推广脱节的产业发展问题。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制。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开放性、保密性差等特点,因此,要建立保护农业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确保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和快速发展。

2.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农业在我国分布面积广泛,很多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和生产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建立不同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从而有效的解决我国不同地区的各种差异性问题。建立生态农业推广机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考虑,一是培训和宣传使农民了解生态学规律并学会利用,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维护和保持农村生态体系平衡发展;二是建立新型农业信息发展网络互动平台,及时公布国家农业政策和农业科研成果,指导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

2.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通过一系列政策补助优势,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依靠政府支持,积极促进发展合作技术推广,建立多重有效的投资机制。

2.4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

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生态农民科技培训机制,定期对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做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知识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完善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奖励制度,对工作中取得的重大成绩的推广人员进行奖励。

3结语

生态农业发展将是我国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有显著的长期效益,我国应重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大推广力度,实施过程中加强制度和方式改进,加快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速度,对实现生态农业普及和标准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生态农业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实施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

各市、县(市区)农业局、财政局(宁波不发):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我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根据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在全省指导建立一批不同模式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现就实施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充分运用生态学、系统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立足我省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的先发优势,因地制宜、突出产业特色、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农产品质量更加安全优质,走出一条新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路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建设原则。一是坚持协调发展原则。园区的选址、定位应紧密结合区域性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地方特色产业。园区规划应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与新农村发展规划等相协调。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同时,切实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主导产业向纵深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原则。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投资运作方式、产权和运行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以业主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入机制。四是坚持突出创新,效率优先原则。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加大科技与管理创新力度,把创新的理念贯穿于园区的建设发展。通过整合各类农业园区、农产品基地等,巩固、提升现有建设成果,把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高效生态农业样板与示范窗口。

二、建设目标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立足生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通过对种养加一体、生态养殖、立体种养、有机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发展模式的合理组合应用,努力使高效生态农业园区达到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突出、科技应用领先、服务体系健全、服务方式高效、生态环境良好、产品优质安全的建设目标,把园区建设成为效益农业的集聚区、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区、休闲农业的观光区和现代农业的先行区。“十一五”期间,全省建设以粮油、蔬菜、茶叶、柑桔、特色小水果、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畜禽养殖、休闲农业等产业为重点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100个。

三、建设标准

(一)园区规划

1.选址科学合理,生态环境好,主导产业的区域优势与特色明显,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其中,畜牧类园区须距交通要道、学校、居民区500米以上,离城市规划区、其他规模养殖场、畜产品加工厂2公里以上。

2.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合理布局,规划科学,建设内容符合循环经济与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可操作性强。

3.投资估算合理,资金筹措方式可行。

(二)基础设施

1.种植类

一是沟、渠、路配套合理,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安全。

二是核心区面积一般连片集中500亩以上(花卉苗木类核心区面积300亩以上),良种覆盖率96%以上。

三是有采后处理场地等配套设施。其中,茶叶园区有标准茶厂,并达到《茶叶加工场所

基本技术条件》省地方标准要求。

四是核心区内喷、滴灌等设施齐全;病虫综合防治、产品质量安全速测、产销信息网络等设施配套。蔬菜、花卉类园区核心区标准大棚面积达50%以上。

2.畜牧类

一是有独立的生产区、生活管理区、粪便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

二是畜舍排列整齐,结构科学合理,生产工艺先进,实现粪尿、雨污分离,牧场周围有绿化隔离带。

三是园区规模原则上要求:生猪存栏1万头以上;奶牛存栏1000头以上;种、蛋禽存栏分别为1万和3万羽以上;肉禽年出栏5万羽以上。

四是兽医室、饲料仓贮和畜禽粪尿处理设施完善。奶牛园区有配套挤奶设备和青贮窖,生猪园区有隔离舍和肉猪出售台。

3.综合类

一是核心区面积要求连片集中1000亩以上,且有1个产业功能区块面积达到相应专门化园区标准的75%以上,或两个产业功能区块面积均达到相应专门化园区面积标准的55%以上。

二是沟、渠、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合理,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安全。养殖区块还应有独立的生产区、生活管理区、粪便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

三是主导产业区块配套设施、设备标准达到相应专门化园区标准。

四是核心区种养类产业区块生产工艺、处理场地等标准符合相应专门化园区标准要求。

(三)机制与管理

1.当地政府重视,并列入当地政府部门的重点工作。

2.组织实施主体明确,生产经营实行企业化运作。

3.管理制度健全,岗位责任明确,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管理办法和考核、奖惩措施。

4.园区与科研院所、工商企业等单位的合作机制健全,管理科学、规范。

5.有产前、产中、产后自我服务组织。

6.带动作用强,能指导和带动周边地区农民的产品生产。

7.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科技水平

1.有注册商标和品牌。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农药、化肥、药物等投入品符合农产品安全生产要求;主导产品有生产技术标准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达到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

2.有较强的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能力,积极引进、转化和创新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优良新品种和适用先进设施。

3.主要从业人员持有绿色证书,或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劳动力比率达60%以上。

(五)园区效益

1.经济效益好,单位面积产量与产值比周边同类产业区高15%以上。

2.社会效益好,园区建设推动集约化生产水平提高,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区域未来发展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

3.园区建设能有效改善当地农业发展条件,有利于当地传统农业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农业功能拓展和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致富农民、发展农村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主要建设模式

1.设施栽培模式。以工业化装备和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为基础,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地膜覆盖,大棚、温室、无土栽培等多种方法,营造“全天候”的农业生产条件,创造具有更高产出率的光照、热量、气温和土壤等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作物常

年生产、多季收获、优质安全、高产高效。

2.生态养殖模式。通过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把工厂化集约生产嫁接到生态化养殖上,对生产过程进行标准化、企业化和精准化管理,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生产出具有天然养殖特性的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品质和价值。

3.立体种养模式。把种植业和养殖业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优化组合,依据动植物生态共生圈、食物链和循环经济原理,充分挖掘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

4.种养加一体化模式。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紧密地结合成有序的产业链,使农产品得到循环利用,多次增值,开发创造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产品效用和附加值。通过农业产业链延伸,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和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5.休闲农业模式。依托农业主导产业,通过对田园景观、自然生态资源、环境资源与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等的规划设计及利用,把生产、生活与休闲、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开发、拓展农业文化、生态等功能,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五、建设内容与要求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按照园区的规模和功能,建设较高标准的农业生产或加工、销售等配套的基础设施,包括园区的沟渠路、生产经营用房、机电灌溉、农业机械、设施大棚、生产加工和管理调控等配套设施装备。对于由其他各类园区或基地改造提升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采取缺什么补什么,进行提高完善。

2.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要求园区从实际出发,建立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机制,采取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规程,组织生态化生产。在肥药施用上,推广应用减量增效控污技术,积极应用有机肥、生物肥等生态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畜禽养殖上,实行生态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养殖模式,建立沼气工程等能源环保设施,加强排泄物治理,积极推广“猪-沼-作物(果)”等农牧结合的生产模式,加强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

3.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建设。建立严格的标准化规程和制度,在生产、加工、储藏和营销等各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和绿色生态化技术。严格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定期检查档案记载情况,切实按照规定标准,实行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准入”的全程标准化和质量安全控制。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打造农业知名品牌、文化品牌和绿色品牌,创立优质农产品名牌产业链。

4.创新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园区科技含量。根据园区承担的示范引导功能的要求,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机制,创新应用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等先进技术,全面推广应用各项成熟的生产技术,努力培育和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加强试验示范,提高农产品质量。建立农民信箱,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技推广和农业生产管理方式。

5.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培育园区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带头人,通过多种形式努力强化园区组织管理、生产经营和技术科研等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掌握科学种养技能、先进装备使用技能和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支持鼓励他们参与园区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充分利用园区的技术集聚区效应和基础设施优势,加强对周边农民培训,发挥农民现代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示范基地的作用。

6.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创新经营管理机制。采取资本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规律、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园区集聚优

势,创新产业化发展组织体系和生产模式,积极开展定单农业,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与农民接成利益共同体的联接机制,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又快又好发展。

六、项目申报与管理

1.根据中央、省农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和示范园区建设标准,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出发,选择生产设施等基础条件较好、区域性和代表性较强的建设项目进行申报,以项目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2.园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切实可行,实施主体、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明确,功能设计合理,组织管理体系完善和管理制度健全。

3.项目申报采用《农业财政资金项目申报标准文本》,申报材料必须明确项目起止时间,管理和实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实施详细地点,具体实施方案和预期实施目标,投资规模、筹资渠道和资金详实用途,具体建设内容和实施进度计划等要素。项目申报材料需附评估论证意见、市农业局推荐意见及其他必要的附件、附表、附图和资金来源证明。

4.项目以当地农业、财政两局联合文件形式通过 “浙江省农业厅网上项目管理系统”申报,并以正式文本形式送省农业厅2份,省财政厅1份。于2006年11月15日前上报。每个市园区建设项目原则上不超过3个,由省农业厅、财政厅组织专家联合论证,择优确定。对于省立项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省财政给予一定的项目资金补助。

5.落实责任,精心组织项目实施。各地要落实措施和内部责任制度,规范管理,加强指导、培训和检查,严格资金监管,保证专款专用和资金效益充分发挥,确保项目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项目完工后,各地要设立“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标志牌(样式稍后下发),并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总结,按规定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及时将项目绩效评价报告上报省农业厅、财政厅。

6.加强领导,加大投入。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任务重、涉及面广、投入大,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周密部署,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地制订发展规划,出台相应激励扶持政策,调整优化投资方向与结构,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效应、园区业主的积极性和投入的主体作用,大力吸引其他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投资,不

http:///relevant/48340460_more.shtml

4月12日,由盐亭县农业局牵头实施的两河镇白虎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评审会在县政府常务会议室举行,县委书记丁湘,县长赖俊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代表就白虎村村庄发展规划、风貌整治和产业发展规划作了详细汇报,四川天朴农耕农经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就公司以树葡萄、甜柿、观光苗木为主的精致农业发展规划作了说明。各部门负责人对白虎村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县委书记丁湘、县长赖俊对各公司为白虎发展规划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并要求白虎村的发展规划定位要准确,功能分区要严谨,近期发展规划和长远目标要明确,同时要注重与新村设施建设、城市建设和当地资源条件有效衔接,要按照“产业带动、旅游拉动”的现代观光农业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地打造和实施,带动盐亭农村经济发展

生态农业论文(精选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