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0228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思考 编者按
编者按:2012年2月5日至8日,环境保护部生态文明建设调研组在我省开展专题调研,并召开了座谈会。省生态办主任、省环保厅厅长徐震介绍了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和成效,并就国家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徐震同志的发言整理刊发,供参阅。
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思考
生态文明是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自2002年起,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子上,近三届浙江省委先后提出建设绿色浙江、建设生态省、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战略目标,既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引领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二是全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进的形势下,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有所改善。三是污染防治和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全省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936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2%,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建制镇比例达到72.4%,全省实际运行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达到92座,设区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同时,率先建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能力显著增强。四是环保促进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尤其是在整治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发挥了环保倒逼机制作用。五是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政府官员的执政理念、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公众的环保意识都有了明显提升。在实践中,我们也创造了一些做法和经验,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一是坚持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三位一体”,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由生态文明的性质和内涵所决定的。因为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人类发展过程当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型文明,它涉及多个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等方方面面,也涉及各类社会群体。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浙江按照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三位一体”的思路来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是在国家确定的安吉县试点中探索。试点初期,安吉县在编制生态文明规划时,从生态文明的意识、行为、制度三方面来设置指标、提出任务,这在实际工作会感到难以下手。因为无论是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在理论上都可以从意识、行为、制度上分析表述,但在实践中则需要有形、可操作、可考核。所以,我们建议按照“以生态文化为先导、以生态经济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为保障”的思路来推进试点。以生态文化为先导,就是要首先解决生态文明的信念支撑、道德规范和制度约束问题。以生态经济为支撑,就是要坚持绿色引领,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重点是要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重污染产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以生态环境为保障,就是要加强污染防治,保护生态,营造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
境。这些工作都是有形的,可以结合我们的日常经济社会活动,分解为具体任务,其结果是直观的、可考核评价的,所以也能够被接受。
实践证明,安吉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生态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化的倡导走在我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作为一个山区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3000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在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经济持续得到发展,人民福祉得到提升。
借鉴安吉的试点做法与经验,省委在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时,也是从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来展开的。省委作出的《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从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体制机制等四方面,提出目标任务,把制度建设从生态文化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一部分,是考虑到体制机制建设对推进生态文明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在此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为期五年的“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提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城镇、美丽乡村、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森林浙江、蓝色屏障、防灾减灾和绿色创建等11个专项行动,基本囊括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每一项行动都是具体可抓的、有操作性的,可以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可衡量的指标上。每一项行动都有职能部门牵头来抓。同时,建立了11项保障措施,研究制订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保障生态文明“三位一体”协同推进。二是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社会行动体系。既然生态文明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就必须由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行动体系。我们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了以省委书记为组长、省长为常务副组长、40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县也层层建立领导小组。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生态办)设在环保部门,承担制定计划、分解任务、考核落实等日常事务,赋予了环保部门指导、协调和督促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在工作格局上,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工作格局。在考核体系上,我省每年都要召开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进行总结评价,评定各市和各部门的考核名次,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实绩和领导干部任用与奖惩的重要依据。在共建共享载体设计上,我们开展了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从生态市、县(市、区)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和绿色细胞创建等三个层面加以深入推进,从而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生态环保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也让广大公众得到参与、得到实惠。在制度框架建设上,按照环保监管主体是政府、污染防治主体是企业、环保监督主体是公众的三大责任主体定位,构建环保制度框架体系,从政策、法规、标准、规划等四个方面加以约束和引导,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从部门走向社会、从政府走向民间。
三是坚持把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就是始终抓住影响公众健康、导致发展异化的问题。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福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经济发展破坏了自然环境,损害了公众健康,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那是一种发展的异化,背离了发展的初衷和终极目标。这样的发展必然导致灾难,最终要遭到抛弃。基于环保基础上的生态文明,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与环境相协调,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方式。所以,解决突出环境问
题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基本要求,也是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是公众的基本诉求。我省从2004年开始,连续开展了“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将之作生态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重点解决了一批流域性、区域性、行业性的突出环境问题。新一轮的“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尽管涉及领域很广泛,内容大大拓展,但依然把深化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整治,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基本着力点。
在强化污染防治的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环境监管,维护环境安全,保障公众环境权益。现阶段,全社会环保意识尤其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还不强,环境违法行为还比较普遍,环境信访居高不下(我省每年约五、六万件),导致环境风险隐患高、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多。为此,我们坚持把规范环境行为、建立良好环境秩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切实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去年全省环境违法处罚额超过4亿元(平均个案罚款4.4万元),并刑事、行政拘留了170多人,这在以前不可想象,在全国也少见。而且,我们还创新机制,加强与公检法的联动协调,与法院开展了环保非诉案件强制执行,与检察院开展了环保公益诉讼,公安机关在环保设立联络室并联合开展执法行动,出重拳、打组合拳,始终对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守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底线。
四是坚持把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体系。特别是像浙江这样资源匮乏、环境承载能力弱的省份,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之举。所以,我们提出要坚持绿色引领发展、环保倒逼转型的理念,走环保优化发展之路。一是优化空间布局。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实行严格的环境空间管制,使人口集聚、经济活动、城市化推进与生态环境承载相适应。二是加强标准引领。建立“阶梯型”的环境标准引领体系,逐轮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着重开展铅蓄电池、电镀、印染、化工、造纸、制革等六大行业的整治提升工作。去年已完成铅蓄电池整治,全行业273家企业关闭了211家。通过标准引领、依法管制,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三是严格准入把关。出台政府规章,确立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和专家评价、公众评议“两评结合”的环境准入制度,落实对建设项目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四是严格公正执法。坚持“零容忍”,坚决打击转嫁环境成本、逃避监管、维持落后产能的违法经营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转型升级。
浙江的实践也在告诉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些问题还需从国家层面很好地予以解决。
譬如,在现行政治体制下,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政府行政行为和官员的从政理念至关重要。因为一级党委、政府掌握着巨大的资源和权力,只有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真正树立绿色理念,才能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支撑和良好导向。必须通过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强化法律制度约束、优化经济利益调节等加以规范和引导,切实转变领导干部的施政行为。
再如,要尽快形成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律制度框架,来改善政府行为、约束企业行为、规范公众行为,增强整个社会的责任感。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法规的刚性和操作性,切实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从根本上扭转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状。同时,要从国家层面,建立相对统一和平衡的环境标准体系,避免区域间环境监管尺度差异过大。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是对全体生态环境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和激励。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地,近年来,**积极践行“两山论”,探索生态价值工程,创新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取得了重大成效,在生态修复工程整治、产业发展绿色转型、制度改革创新、配套设施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示范经验。
一、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变废弃矿山为幸福靠山
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变废弃矿山为绿水青山。针对不稳定斜坡的变形特征以及考虑施工场地环境,采用“边坡削方+坡脚回填+土地平整及边坡整形+挡土墙+截水沟”综合治理方案,有效消除多年安全隐患,变废弃矿山为绿水青山。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变废弃矿山为金山银山。在完成地质灾害治理的基础上,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方案,对项目进行土地复垦,增加建设用地、耕地以及建设用地指标收益,解决治理工程和乡村振兴等资金问题,变废弃矿山为金山银山。
引进社会资本开展现代农业种植经营,变废弃矿山为幸福靠山。通过社会资本合作和市场机制,盘活现有资源,实现土地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和集体收入,变废弃矿山为幸福靠山。
二、坚持传统与新型并重,推动产业发展绿色转型
基于冶金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现状,**坚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依靠现有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绿色转型,壮大“两山”基础。
传统与新兴产业并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进钢铁、矿山等智能化改造,建设绿色钢厂、绿色矿山,大力支持太阳能光伏产业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等,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好**生态资源,做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依靠现有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绿色转型。依托**现有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等四大产业集群优势,培育**“光芯屏端网”光电子信息1个千亿级,低碳冶金、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建材5个五百亿级,现代物流、超硬材料、现代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现代金融、航空配套、清洁能源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绿色转型。
三、改革创新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作为承担多项中央级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制度城市,**通过横向生态补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生态资产融资等制度,创新“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机制,为生态价值工程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测算生态服务价值。紧跟国家要求,通过补充调查、变动调查、利用上级数据等多种技术方法,突破数据缺失难题,完成全市土地资源、林木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四个账号的汇总、审评及评估工作,形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摸清区域内生态“家底”,同时与高校合作编制《**区生态价值与金融问题研究报告》,准确测算全市各区及**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实现资源有偿使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意见》等文件,按照谁污染、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原则,建立起各区间责权利相一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20**年至20**年**区累计获得生态补偿资金**亿元,绿水青山兑现的“真金白银”,进一步激发了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创新生态资产融资模式,促进生态价值实现。以林权质押贷款为切入点,在**区设立生态金融试点,利用生态风险补偿基金,拓展生态资产质押融资范围,推动生态资产质押融资品种全覆盖,促进生态价值实现。
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建设国家水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契机,**紧盯江河湖港特色,通过生态治理和旅游导入,增强旅游竞争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完善配套设施,推动旅游转型升级。采用青瓦盖顶、砖瓦正脊等传统民居风格,加上建设田园村道、森林氧道、人文古道等,重构旅游产品结构,推动传统旅游转型升级,完善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提升村庄形象,实现产业旅游化,增强旅游竞争力。
顺应自然规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群众主体,准确把握村庄功能定位,科学编制、完善、创新村庄规划,紧扣乡村产业振兴目标,聚焦文创产业,聚焦要素资源,夯实村庄产业基础,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村庄多方参与、多元投资,形成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五、塑造**协同治理示范样板,实现高质量发展
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要继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强与各市碳交易市场跨区合作、制定处罚与激励相结合的政策机制等措施,增加企业参与积极性,促进市场资源有效配置,塑造**协同治理示范样板,实现高质量发展。
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投入,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必须进一步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节能环保骨干企业建立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落实绿色产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加强与各市碳交易市场的跨区合作,有效配置市场资源。**必须进一步发挥**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等独特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湖北“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平台”,组建登记结算机构,加强与沿江兄弟各市碳交易市场的跨区合作,确保碳市场登记、结算、分配和履约等服务顺利开展,有效配置市场资源,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为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高破坏生态环境者的违法成本。加快培育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发展鉴定评估市场,加强鉴定评估管理,深化实践探索,完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磋商、诉讼、修复、资金等管理制度,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机制。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工程试点,示范和带动长江中游生态保护修复。**必须重点聚焦**重要生态系统资源,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各要素相互关联角度出发,按照“十四五”至2035年期间**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总体设计,争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工程试点,推动**、**湖等跨市河湖的保护治理,对整个长江中游生态保护修复形成示范和带动。
第三篇: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作业(2012-02013学年第一学期)
班级:物流1103姓名:冯妍瑶学号:4号
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文明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从狭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一方面,生态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所创造的生态环境,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是以其他三个文明为前提,又反过来有利于促进三个文明的建设;而三个文明则是在生态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四种文明共同构成文明建设的体系。另一反面,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生态文明体现了三种文明建设的升华,是后者的落脚点,物质文明建设主要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文明是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提高人的自身素质,而生态文明不仅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社会不公,使人与人的关系协调发展,而且还把许多新观念、新内容引进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全面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生态文明这一崭新的文明形态完全可以与三个文明相提并论,形成新的“四位一体”建设。
第四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
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胡锦涛说,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1.可持续发展的真正落脚点是“发展”。一味的被动保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环境问题是发展产生,也应该通过发展来解决,要在转变发展模式中寻找出路,即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中心环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低成本、低代价的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增长。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2.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机制。发展绿色经济,善待自然;发展绿色科技,尊重自然规律;重建文化的政治体制,实现人与人的公正、平等。3.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维护生态系统结构与平衡。任何事物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崩溃,生态环境更是如此!假如当年罗斯福没有下令捕杀亚利桑那州北部凯巴伯深林中的狼,我想那里的鹿会生活的更好。事实证明,杀狼是不能保护鹿的,因为那样破坏了生态平衡!生态文明体现的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布局,坚持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构建结构优化、功能协调的区域生态经济体系,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大量的发展事实告诉我们,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能长久的!
(二)树立生态文明观念1.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是自然的产儿,自然是人
类的家园,珍惜自然就是珍爱人类自己,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老子就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这说明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而我们现在必须认识到这一点!2.树立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谋发展的理念。建立生态文明,就必须在发展经过程中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改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消费之路;就必须在全社会培养环境伦理和道德,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只有人与自然相和谐,才能给人类带来福祉,否则,就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与贫穷。我们要把生态文明观贯穿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推进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民用工业道路。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进行下去!3.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的理念。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
(三)培养生态文明意识1.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即必须认识到: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既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环境教育观念。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同时环境教育要求人们依据环境法则,逐步树立起“一个地球”的意识,树立起人与自然平等、国际间和代际间公平的思想。2.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使之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3.加强生态法制教育。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联合国于1993年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审议《21世纪议程》在全球的执行情况,目前有80多个国家
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交了执行《21世纪议程》的国家报告。与此同时,不同国家也根据各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制订了各种独具特色的环境保护纲要和法规。目前环境法学已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新视域。生态法制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让人们了解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从而能更加自觉地遵循自然生态法则。现在有许多人追求原生态,追求绿色,这说明由现代科技创造的事物不及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安全和舒适。毕竟,我们是生活在自然里。我永远相信,大自然给人类的永远是最好的!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破坏自然呢?深入开展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正确的选择,也是我们对自然的一种感恩,更是对人类自己的一种负责!作为这其中的一份子,我们对党的这一政策的贯彻落实都应该尽自己的一分力!
第五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种全新的文明,它强调我们人类在追求自身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权力的同时,电应当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它强调我们人类在追求当代发展与消费的同时,要努力做到使后代人与自己的机会平等。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三大文明建设的一个支撑点。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自然关系时昕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言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口与环境、社会生产与发展相适直,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就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旰枯诀和国家的长久治安。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人民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
一、人民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知识欠缺。
人民不了解生态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人民是否了解生态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认识不清。针对人民是否了解生态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有调查显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了解的人群占30%,了解一部分的人群占25%,不了解的人群占45%。
由此可见,社会上大多数人生态文明知识欠缺,对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不重视。
(二)人们某些行为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一是人们乱砍滥伐、乱扔垃圾、随意焚烧垃圾、工厂乱排汗水和有毒气体。二是浪费各种生活资源,如:经常使用一次性碗筷、浪费水、浪费电,没有深层次的节约概念和行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注意生态环境的行为显而易见,人们习惯生活中人走灯未灭,餐厅、饭店经常使用一次碗筷,特别是人们随意扔垃圾,不注意环境卫生更是常见,种种现象表明社会中现存大量破坏生态文明现象和行为无处不见。
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
(一)人们对生态环境非常满意度很低,大多数不基本满意,也有一部分人群不满意,有的认为无所谓,对自己的生活无碍无灾。
建区30年来,区政府对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动了大手笔、做了大文章,有一定的成就。特别是近几年,对大汤河的改造后,环境有很大改观,两岸绿树成荫,白鹤成群。反之,有的人们对生态环境感到不满意,这说明社会在此方面还需要改进的地方,社会还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给人民一个更 好的生活环境。有的人对生态环境持无所谓的态度,反映出这部分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重视和生态环保的意识匮乏、对自身生态环境的忽视。
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没参加过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大多数人都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不容忽视。
三、针对生态文明现存不足的对策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柬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目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在家里
1、注意随手关灯、照明用电。
2、尽量节约厨房里的能源,使用低碳烹调法。
3、节约用水
(1)淘米水可以用来洗碗和浇花,它也是很好的去污洗涤利。既可以省谁又能少使用洗洁精,也可以减少污水。(2)洗衣服、洗脸、洗澡、洗头等的水可以收集起来冲马桶或者擦地。
4、循环再利用
靠循环再利的方法来进行材料的再循环使用,可以减少生产新原料的数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例如,纸和卡纸版的循环再利用。回收的纸再生可以减少树的大量砍伐,从而减少水污染。因此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和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
5、垃圾处理分类
在我们的日常垃圾处理一直延续混装,特别是有的人群不注意公德,装修杂物也图方便倒进垃圾桶。
垃圾分类:把再生与不能再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这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爱护环境的习惯和自觉性。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在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为了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我们应该携起手来,一起共建我们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