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信息大学:于娜德育班10月18日主题班会讨论“通识教育”
中国信息大学:于娜德育班10月18日主题班会讨论“通识教育”
德育导师: 于娜记录人:皮舒宜出席人数: 76
班会时间:10月18日班会地点: 810
2一、班会主题:
第二次讨论,正确认识通识教育努力学好通识课
二、班会主要开展过程(简要概述):
1、由德育老师组织开始,首先进入班会主题。
2、由班长对上周的的班会主要内容进行回顾。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老师讲话内容和自己上通识课目前的状态,分组讨论。
4、讨论完成,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对小组成员目前上通识课学习情况及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
5、请2、3位同学谈一谈自己对通识课重要性问题的认识。
6、老师以过来人的身份,通过一些实例,在和大家分享一下通识课重要的理由和要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三、讨论要点:
1培养大学生要有责任心,信心,可塑性人才。
2培养大学生善于沟通合作的能力。
3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很重要。
四、会议记录(学生典型发言和教师点评)
学生发言一:我认为在通识课里实用的是英语和计算机,这两课在以后的工作中比较实通用,在从事各个行业里都必不可少的技能,所以我认为英语和计算机很重要。
教师点评一:她说的很好,你们是未来的希望,因此你们要对社会有所了解。计算机和英语重要,从国际语言方面上来说。国与国之间的通用语言是英语,为了使我国与国际更好的接
轨,学好这些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上这些课可以培养大学生大学生要有责任心,信心,可塑性人才。
学生发言二:我认为现在找工作,脑力固然重要,但沟通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一个团体里沟通与合作必不可少,这样才可以在这个团体里立足,所以善于沟通合作有助于增强我们的就业。
教师点评二:以我个人找工作的经验,目前的用人单位确实是很重视个人的沟通合作,因为同学们在找工作的时候要与不同的人沟通。面试的过程就是体现你能力的过程。因此,同学们需要现在就开始除了学到知识以外,更要培养自己在与人交往、自我展示的能力,当然自身的知识水平是要过硬的。
学生发言三:我认为在当今社会,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除了以上说的两个方面,专业知识也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特长,为以后的立足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专业知识很重要。
教师点评三:目前有些同学连专业课的学习都不是很重视,认为学懂就可以了,其实要学精学透才能比别人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竞争力。你们要结合自身的喜好和专业有重点的了解社会中的一些新变化、新现象。作为一个新新人类,大家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社会的现实问题,但是知识面的宽阔有利于同学们了解社会,更好的接触社会,进而走进社会。
五、班会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一些同学对目前能力培养认识不清,还存在得过且过的现象。
2、建议变换讨论形式,使同学们积极参与进来。
编辑:ad
第二篇: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
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
【摘要】
通识教育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扮演这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大部分学生和老师还缺乏对于通识教育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认识。那么它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的通识教育还正处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它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关键词】
通识教育 高等教育 大学精神
【正文】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一词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各大高校给予通识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那么通识教育到底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我国的通识教育面临着怎样的发展困境又将何去何从?
一.对通识教育的认识
通识教育由英文‘general education’译来,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研究,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位。从表面含以上来看,通识教育应该是对立与专业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即让学生了解除专业之外的知识。比方说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通识教育可以针对其相对薄弱的人文社科领域,人生哲学,社会历史等。
当然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区别还不仅仅在于其所传授的内容上,从本质上来说,专业教育重在“教”而通识教育重在“育”。我认为,通识教育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影响,它可以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挖掘不同学生个体的潜质和精神气质。
教育从来就不是像生产流水线那样制造相同模式的人才,而通识教育的价值也体现在此,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
二.通识教育的意义
为什么西方国家普遍给予大学通识教育广泛的关注,我国的大学又为什么要开设通识教育,要解答这些困惑,我们就应该从通识教育的意义开始谈起。首先,着眼于国外的通识教育,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简要剖析:
1.哈佛委员会的通识教育观
1943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任命了一个由12位著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大学委员会,潜心研究“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两年之后,该委员会基于对美国民主和美国教育全景的理解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极大的推动了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在这本书中,哈佛委员会认为美国民主社会的特性不但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启了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极大程度地挖掘了公民的巨大潜能。但是,与此同时,浓厚的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也加强了“社会离心力”,所以民主社会的危机使美国教育急需一种可以通过自身文化凝聚国民力量的教育,即“在共同的人性和公民感上使人团结起来,通识教育由此应运而生。
2.施特劳斯和布鲁姆的自由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开启了大众化教育的新动向,但是布鲁姆认为,这对于最值得大学关注的少数人来说,即可以成为领导者,开拓者和革新者的少数人来说,却是一种灾难。因此少数人要向多数人看齐,意味着精英教育的遭到败坏。施特劳斯和布鲁姆从古典的角度审视现代教育,他们认为民主政治和大众化的现代教育只能
培养出丧失精神活力的平庸心灵,所以主张通过自由教育来恢复人作为崇高生物的存在,恢复文化的活力。
从西方社会中通识教育的由来我们可以发现通识教育的存在是有其特别的意义和价值的。而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通识教育又极为契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原因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现在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中国大学正在面临来自内部及国际化竞争的压力。产业化的道路容易使得大学忽略其作为引领社会的这样一个集体所应该拥有的使命,而被社会的现代性侵蚀,即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识教育可以呼唤大学的文化自觉性,提升大学存在的价值。
2.许多残酷的现实正在削弱社会中的人文精神。人性和兽性是同时存在一个个体之中的,人得兽性即是人们总存在一种欲望,要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兽性的发展往往带来社会的混乱,赖以人性才能得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通识教育通过提倡人文文化,人文教育,发扬人文精神,为社会和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通识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大陆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有许多令人可喜的进步,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通识教育被赋予了较多政治经济功能,缺乏主体性和对大学精神的追求„„台湾大学教授黄俊杰曾经指出:中国大学在发展通识教育的征途上有两个拦路虎不得不正视,其一曰官僚主义,其一曰实用主义。我们应该看到教育从来不旨在“不是培养政客就是培养奴隶”,教育要培养的是全面的立体的人才。现在很多人对通识教育有着非常片面的理解,即认为其是为了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这样的理解曲解了通识教育的初衷,更加偏离大学精神。也是基于这种实用主义的思想,现在大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大学为学生设置好了学习的规格,学生为了学分和绩点奋斗,为了在出国保研中占有更多的优势而学习,大学和学生之间变成了功利关系。
所以,要真正发展大学中的通识教育,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正确认识通识教育。这种认识不一定要建立在一个明确的定义上,但是一定要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划清界限。
其次,从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进行通识教育。不仅仅要求同学们修多少学分的课程,看多少书,而是将这一理念渗透到校园日常生活中。
然后,通识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差异性。虽然在现在的状况下很难实现大学教育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但是大学要尽可能体现对每一个个体的充分尊重。
最后,应同时加快转变中小学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结语】
我们可以看到,发展通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目前摆在中国高等教育面前的压力和责任也十分重大。发展通识教育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命题,这关乎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大学使命的履行。
第三篇:中国信息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调整
中国信息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调整
本网讯(记者 宛豪)基础教育系教师田洁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近一年研究,并多次在会议上交流。日前,优化调整后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方案已初步形成。202_年7月22日,田洁就该方案进一步征求领导和教师们的建议。方案在最后修改确定后,将于202_-202_学年开始实施。会上,董事长张亚林特别提出,要充分发挥选课制的优势,不能让“专业”成为学习的阻碍。
我校学生毕业要求修满的基本学分数为200学分,通识教有70学分,分为三大门类——技能类型,知识类型和文体类型。
门类
课程分类
课程名称
技能类型
48学分
信息化技术
18学分
Wndows操作系统及互联网应用
Office办公软件应用
智能终端应用
信息检索
数据存储技术
网络信息安全
英语
18学分
英语听说
表达
12学分
写作基础
演讲与口才
硬笔书法
社交礼仪
知识类型
16学分
伦理与道德
4学分
法律基础
社会科学
6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发展史
经济
4学分
经济学基础
哲学与思维
2学分
逻辑学基础
文体类型
6学分
文艺体育
6学分
选开三门课程(足球、篮球、高尔夫、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健美操)
通识教育课程分类表
田洁对课程作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教学要求。通识教育关注企业对求职人员的非专业技能类素质要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如良好的身体素质、沟通表达能力、英语听说水平、对办公软件的运用等。该方案中还增加了关于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必备知识,如Wifi的配置,云存储等内容。具备这些知识能力对学生的学业和就业都有不可小视的作用。
通识教育课程集中在大一基础教育系教授,大二开设小部分课程。学分平衡表如下:
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平衡表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总计
大一
54大二
总计
270
学分平衡表
计算机基础教师康妍认为这一方案非常细致,加入了关于移动网络、通信工具等教学内容,符合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具有创新性。她在授课中体会到多媒体类课程,如制作Flash、图片设计等实用性强,非常受到学生的喜爱,建议保留。副校长张子刈解答到,多媒体基础并没有取消,由于该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如Photoshop等)贴近于设计专业,因此由文化创意系开设更为恰当,可供全校学生选修。
数据中心教师张皓提出移动终端的应用如微信、手机淘宝、手机银行等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建议适当加入硬件知识,软硬结合,让学生可以自行处理遇到的问题。网络工程专业教师宁
国辉认为大一开设网络信息安全过于深奥、偏理论化,建议开设重实践少理论的课程,先让学生产生兴趣,为日后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学术交流会 田洁
田洁介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英语听说教师董甫对于英语教学统一使用教学软件《英语口语8000句》这一举措提出异议,认为应适当保留纸质版教材。
校董事李可认为选修本身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提出留给学生自主选课的机会。针对此问题,张亚林谈到:通识课的必修学分要限制在最低,加大选修的份量。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选择通识选修课,也可以根据喜好和未来职业要求选择不同专业的选修课。不应该让专业成为学生学习的阻碍,要让选修充分地发挥作用。
教学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优化,从而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与社会需求接轨。因此我校教师一直致力于教学研究,不曾松懈。基础教育系针对202_级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调整,在授课中加入了新的时代因素,考虑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学校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宗旨和理念。
编辑:王洋
第四篇:中国信息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召开德育主题班会
中国信息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召开德育主题班会
本网讯(记者:王新换 孔令楠 摄影:王新换)202_年10月10日晚,基础教育学院召开了十一长假后的第一次德育主题班会。此次德育班会与基础教育学院尖子生表彰大会一同举行,以年级为单位,202_级和202_级班会会场分别设在7号楼210和7号楼110。
德育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202_级德育班会由谢谢老师主持,主题为“做有公民意识的社会人”。谢谢老师从选题意义、该主题与同学们之间的联系以及讨论这一主题对同学们有何帮助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帮助同学们树立端正的公民意识和健康积极的社会生存心态。
202_级德育班会由吴立军老师主持,主题为“尊重别人”。吴立军老师强调:18岁意味着不再用拳头解决问题,而是要学会尊重别人、会换位思考,独立自主。吴老师用了同学们身边一位同学在实习中如何从一名实习生升值到经理的例子告诉大家:只有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才会有回报。吴老师还总结了几条经验送给大家:尊重别人的性格,包容别人的不同,要为他人着想、要懂得换位思考,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开始学会宽容、尊重别人。
在班会的最后,老师向同学们宣布了下学期的预选课和正式选课的时间,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班会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表彰大会让他们找到了学习目标,激发了学习动力,主题班会的内容更让他们收益匪浅。
编辑:33
第五篇:中国信息大学:通识教育对艺术人才培养的作用
中国信息大学:通识教育对艺术人才培养的作用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起源于欧洲,成形在美国。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课程,培养出的学生既有广博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各个学科的底蕴,又有深厚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在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本科阶段前两年课程几乎都是所谓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后两年和研究生阶段学的才是专业知识。在我国内地,通识教育近年来也因其独到的优势开始为人们所重视。202_年,复旦大学组建了包括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等六大模块在内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力求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通识教育的积极作用感受颇深,并认为,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普遍存在的单一学科倾向已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而引入通识教育,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将他们培养成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受传统的“培养专业化人才”思维的影响,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一直以来都比较单一。多数院校在研究生阶段以前依然沿用传统的美术绘画教育方式,即图式中心论的单一知识结构、技法逐次升级的重复教学,以及侧重于表象资料收集的写生式实践环节。同时,由于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前就确立了“专业设计人才”的发展目标,从社会、学校到其自身都对此形成了一种定式,美术以外的文化课程从高考前的应试训练阶段便有意无意被轻视。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偏窄。显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与艺术设计自身的发展规律相背离,更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文理互渗融通。这对于拓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突破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无疑有着极强的针对性。今天的艺术设计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设计”本体范畴,而是已经成为构建公共社会生活过程和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综合手段,艺术设计专业与各学科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关系也日益融会贯通、相互迁移,逐步体现出复杂的跨学科特质。如果学生们能通过通识教育,在充分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同时,系统了解一些社会与人文、历史与哲学、工程与技术、环境与生态等学科的知识,将有助于他们解决多种知识需求之间潜在的矛盾,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设计艺术,更加准确地把握设计对象。
艺术设计的创造力往往在瞬间发生,是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对于世界真谛的一种顿悟。这需要平时的深厚积淀,而独特的创意更来自于跨领域的广博知识。西方美术史上,我们耳熟能详的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人,既是伟大的艺术巨匠,同时也具有多个领域的深厚修养和造诣。从这个角度上讲,拥有优秀创造力的人往往是“通才”,仅掌握单一技能的人则多半创意贫乏。因此,要培养一名创新型的艺术设计人才,决不能仅仅立足于本专业的土壤,艺术设计专业有必要与各学科充分结合起来,从更为广阔的领域中汲取养分。而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们在自己的专业之外接触到更多新鲜有益的知识,令他们的视野和思路变得开阔,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并获得更多的创作题材和创意思想,这对于增强学
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显然是大有裨益的。
艺术设计是一个尤其需要人文精神的学科。优秀的创作者们往往会对一些事关安身立命的终极性问题进行广泛和深层的思索,而优秀的设计作品则无不体现着人类思想的深度与力度。但在目前这种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们被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和自我定位之中,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去了解和思考越出专业知识层面的某些超越性的问题,加上浮躁而功利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可能连进行这种思索的愿望都没有。
艺术设计教育要为自己寻找出路,必须找回缺失的人文精神,而通识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从广阔的知识之海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养成独立思考和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习惯。通过深入研读先贤的经典,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领略作者思想的深邃,从而获得心智的训练和提升;通过了解历史的变迁,通识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充分的反思;而通过了解不同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对客观对象进行更高境界的把握。可以想见,接受过这种通识教育训练的学生,已经因其所拥有的人文精神,在通往优秀艺术家的道路上比别人先行了一大步。
另外,通识教育也是帮助学生们确立科学的内在价值尺度,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创作人生同样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大学生正处于各种心理矛盾最普遍、最突出、最激烈、最难把握的时期,如果不能在此时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内在价值尺度,形成健全的人格,他们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便丧失了最重要的前提。而通识教育能有效地赋予学生们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将他们培养成健康、快乐、有完善人格的人,这将为他们在今后创作出积极健康的优秀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