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XX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18-618225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05 09:23: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XX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1999年4月国家批准HH建立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作为HH省会城市的XX市是省政府首批批准的6个生态示范市(县)之一,这标志着我市正式迈入生态城市建设的行列。

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环保总局及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的指导帮助下,我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 “环境既是生产力,又是竞争力”环境立市新的发展思路,把生态环境当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具特色的资产和最大优势,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经济持续、健康和平稳发展。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33.6亿元,经济增长10.2%;2001年为144.6亿元,增长10.4%;2002年为210.9 亿元,增长10.5%;今年上半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99.9亿元,经济增长13.6%。同时,环境质量保持优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去年底XX与琼山合并,区域面积的扩大为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

近几年,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省的统一部署,结合XX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完成省下达XX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经过努力,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加强组织和领导 编制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为了及时协调、解决我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2001年7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XX市生态环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召集人,常务副市长、主管副市长任副召集人,成员由市委、人大、政协、工会及有关社会团体和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下设联席会议办公室,由市环保局负责人任主任,计划局负责人任副主任,分设农林、海洋、水资源保护三个专业组,办公室负责日常生态环境建设管理,制定了《XX生态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工作规则》。2002年5月市政府批转市环保局提出的《XX市2002年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意见》给各相关单位,要求重点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市区地面水体整治(美舍河整治和“两湖两沟”整治)、公交出租车“油改气”、消除“白色污染”、淘汰氟里昂以及城市海岸带防护林的保护等工作,明确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和要求。2003年9月市政府办公室发文《关于印发XX市贯彻2003年生态省建设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了今年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和目标,确定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间表。

2001年10月底,我市委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编制的《XX生态城市建设规划》通过了省市有关专家的评审。该规划确定了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近期目标是:用大约5年左右的时间达到(1)生态产业形成一定规模;(2)绿化覆盖率全国领先水平;(3)生活垃圾及污水无害化、资源化水平全国领先;(4)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一流;(5)居民生活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由于XX琼山合并,现正委托原编制单位重新修编。

二、坚持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原则 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原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城市一个内在的基本要求。在XX市“九五”计划、2010年长远规划和四年的经济结构调整等城市发展战略中,市委市政府从XX生态环境资源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两地一中心”的绿色发展目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热带滨海旅游胜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生态环境资源有效合理配置。

目前,我市工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已基本完成。原先我市工业企业大多处在城市中心区和上风向区域,市委市政府在研究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着重解决工业的合理性布局问题,从环境功能布局上确定了金盘、永桂、港澳三个轻度污染工业区和中度污染的马村工业组团,这些工业区团都处在XX的下风向。同时,从长远利益出发,坚决关闭了地处中心城区的XX市水泥厂、陶器厂、制革厂等一批生产工艺落后、效益低下、污染严重的企业,对一些技术先进、效益好、污染轻的企业做出了搬迁到工业区的计划。工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大大改善了中心城区的环境,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生活空间,也为工厂企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平台和潜力。几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已初见成效,2002年XX工业的发展重心开始从污染较重的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转向轻污染或无污染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生态环保和海洋开发等高新技术产业。今年我市XX椰宝绿色餐具有限公司、XX市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和HH翔晟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3个具有绿色环保项目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有利地推动了生态城市建设。目前,我市“药谷”计划正顺利实施,罗牛山无公害蔬菜基地、魁星观光果园等一批生态农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积极推行使用清洁能源工作,引导、鼓励企业走生态环保之路。

几年来,我市先后投入5亿多元用于燃气管道、液化气储配站和液化气供应站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液化气管理和供应系统,液化气供气能力达十多万户,全市居民用气气化率达99%以上。距XX市40公里的福山气田于去年2月正式向XX城市燃气管网供气,椰岛集团、兴业聚酯公司、亚太啤酒和欧化印染厂等企业开始改为燃气。政府实施“空气净化工程—清洁汽车行动”的绿色环保工程正在启动,公交、出租车“油改气”和建加气站的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加油站汽油出售实现无铅化。同时,政府引导企业走生态环保之路,积极向企业推广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鼓励企业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推行清洁生产。目前我市已有三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三)强化环境管理,巩固创模成果,改善环境质量。

2000年2月,我市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环保模范城的荣誉称号,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上了新的台阶。

巩固好这一成果,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对此常抓不懈。在项目环保审批中,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同时,加强对原有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积极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2002年开展了严查环境违法行为,遏制污染反弹的专项行动,今年开展了查处不法排污企业的活动,对工业污染源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

二、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三年多以来,XX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为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效益,保护环境,做精做美XX,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努力改善市区生态环境,相继实施五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一)城市污水处理工程

投资约3.4亿元人民币,设计日处理30万吨的XX市白沙门污水处理厂是省、市重点环保工程,服务范围96平方公里,服务人口70万人。自1999年10月底竣工以来,运行良好,处理后的水质优于设计要求。随着市政管网建设不断完善,目前日处理废水约达18万吨左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81.66%。污水处理厂的建成对保护我市的地下水源、地表水饮用水质和城市景观水体,以及近岸海域水质起到关键性作用,具有良好的、深远的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二)水源地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工程

1997年市政府为保护我市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岸线景观,批准建立永庄水库保护区(面积9.6平方公里),金牛岭地下水源保护区(面积4.5平方公里)和XX湾西海岸岸线保护区(面积16平方公里),设立了界标和标牌,并制定有关管理规定。2001年开展了沙坡水库水源保护区的规范建设,保护区划分范围报告书已经专家评审通过。今年开始着手建设龙塘饮用水源保护区。

(三)环卫系统工程

近年来,市政府下大力气实施以垃圾收集、转运、无害化处理、资源利用和建设卫生公厕为内容的环卫系统工程建设。累计投资一亿多元购置100多辆垃圾装运车,建成密封式垃圾转运站15座和占地273亩的垃圾填埋场,使日产800吨的全市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并做到合理的卫生填埋。总投资近亿元、设计日处理能力1000吨垃圾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场--颜春岭垃圾处理场,其第一期第一个填埋区(占地64亩)工程已于2001年4月投入使用。第二期填埋区占地面积208亩,去年11月份通过专家验收。今年上半年完成二填埋区2万多立方米碎石滤层铺设工程及四周边坡的废旧轮胎铺设工程;其配套污水处理厂完成鼓风机和加药间重建工程,完成32,000立方米氧化塘土建工程,整个污水处理厂设备安装已全部完工,现正准备进行调试工作。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的投入运行,对XX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将使XX的城市生活垃圾步入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处理轨道。

(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1、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

这几年来,我市通过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和国家文明城市等活动,狠抓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市区人居和创业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功能。2001年进行的市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是我市历年来整治范围最广、拆迁面积及工程最大的一项环境改造工程,包括海府路、海秀东路、滨海东路、人民公园东西湖四个分项工程,规划面积91.17万平方米,涉及道路总长7900米。对各类不符合规划的违章铺面或建筑进行整治拆迁,完成了华海公园、东湖广场、海府路白龙南路口绿地等十七处绿化建设,建成绿地面积达9.8万平方米。架空高压线下地的电力沟建设和铺设燃气输气管道、人行道绿化带、路灯安装及道路亮化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经过整治,该区域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今年又对国贸区、滨海路等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市容面貌有较大的改观。

2、美舍河整治工程

美舍河是横贯XX市区南北的主要河流,是XX市城市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全长23.86公里,我市境内约长5.7公里,由于开发建设,水质污染严重。

美舍河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9940.80万元,整治工程包括拆迁、清淤、护堤、载流、绿化等内容,分三标段进行治理。自1999年11月动工以来,从国兴桥至白龙桥2.3公里示范段已投资近4000万元,主体工程已完工,两岸完成绿化208亩。北段工程(白龙桥——长堤路)全长1.9公里,该工程于2000年8月初全面开工,工程项目基本完成;南段工程(五公祠——国兴桥)全长1.5公里,于2002年6月底全面开工,目前,除市政府决定暂不做的右岸污水干线、观光路、栏杆、路灯和取消的河床护底外,尚剩过国兴路段污水干管、五公祠内人行桥和五公祠后街桥、沿岸人行甬道、国兴桥底清淤护底。

整治后的美舍河水质将达到国家地面水体标准,防洪能力提高到50年一遇,沿河两岸建成带状公园,今后将形成一条横贯XX南北的绿色生态长廊。

3、整治水源地以及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西海岸是我市岸线景观保护区,2000年4月,市委市政府对西海岸进行全面环境整治和景观建设。其整治工程投资近4000万元,全长10公里、占地1600亩的海岸带状公园基本建成,修建观海路10公里,种植椰子树等各种树木近万株,绿地率86%。在10公里的海岸线上设置不同风格的10个景点,把观海长廊园林灯连成一片,使XX市的生态景观建设增添了一道风景线。达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海露出来、把路连起来、把地绿起来、把灯亮起来、把景美起来”的整治目标。

今年对XX市饮用水地龙塘取水点地区进行环境整治,取缔多间临江的家庭猪舍,清理江边垃圾,设立告示牌,严禁在取水点周边堆放垃圾、建养猪场等一切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同时整治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污染环境的生产经营活动,关闭保护区周边的饮食店,停止带船尾机的机动游船经营行为,制止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

4、环境污染综合整治

XX市从2001年开始针对街边饮食店废水直排路面,油烟污染环境,“卡拉OK”噪声扰民,店铺乱搭乱建占道经营影响市容景观等环境问题,组织公安、工商、城管、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收到良好效果,使街边环境污染这一热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去年抓住群众反映较大的噪声污染问题,加大执法力度,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噪声污染专项整治,对社会噪声、建筑噪声、交通噪声和工业噪声进行综合治理,大大改善了我市的声环境质量。

今年加强对我市医疗废水废物的监管,对市区25家医院的医疗废水和医疗垃圾处置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查处5家医疗单位污水超标排放的违法行为,令其限期整改。

5、绿化美化工程

XX市自1992年起就将“创建园林城市”纳入城市发展总目标,确保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绿地占有率和绿化覆盖率指标,保持生态平衡。年年有计划地在城市周边植树造林,构筑城市生态保护的绿色屏障,增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功能。1995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在经贸区的滨海黄金地段划出1250亩土地,作为公共绿地建造“万绿园”。去年加大城市绿化力度,拆迁建绿,见缝插绿,提高绿化水平,终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目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64%。

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南海大道、粤HH站、东线高速公路和沿海防护林工程,在我市五大道路出口建设生态森林体系,绿化美化环境,形成环抱热带滨海城市的林带。

三、坚持因地制宜 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从XX的实际出发,立足区位优势,结合自身特点,找准生态环境建设的切入点,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一)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9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琼州海峡旅游度假区的战略构想。依托“碧水蓝天、金色阳光、常绿大地、清新空气”的环境优势,发展旅游业。近几年兴建了西海岸带状公园、热带海洋世界、HH热带森林博览园等10个旅游休闲项目。同时通过宣传,突出自然、椰风海韵的特色,打生态环保牌,吸引众多游人,让他们在领略美丽的热带风光的同时,感受到一次切身体会的生态环境教育。

(二)消除白色污染和建立无氟区域城市。XX市在全省率先颁布了防治白色污染管理办法,并在生产、销售、使用和回收等环节上实行强制性措施,步入了治理白色污染的良性管理轨道,消除白色污染工作已初见成效,今年上半年重点加强对各大农贸市场、超市、食堂和水产批发市场的监管力度,采取突击检查和日常巡查相结合、巡查和蹲点相结合的方式,增加执法频率和人数,有力打击了不法商贩。XX市政府响应省政府建立无氟省级区域的决定,在全市党政机关、宾馆酒店、机动车辆实施氟里昂替换改造工程,淘汰替换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完成42家氟里昂替换改造工程,其速度和数量均走在全省的前列。

(三)实施交通污染专项治理。XX市委市政府自97年至今,把机动车鸣喇叭、尾气污染问题作为一个专项治理工程,成立全市交通污染治理办公室,组织公安、交通、城建、环保等部门从机动车年检线的源头上、行驶道路上、超标排放治理上和超龄车报废制度上等环节实施综合治理机动车噪声及尾气污染,基本刹住了机动车乱鸣喇叭和冒黑烟的现象。制定了《XX市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办法》,并经省人大通过,为今后我市治理机动车尾气提供法制保障。

(四)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从99年起市委市政府将四套班子领导的乡村工作联系点作为建设生态文明村的试点单位,力求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生态城市建设新的切入点。通过整治乡村脏、乱、差,拆除乱搭滥建、铺村路、建立垃圾收集站、设文化娱乐场所,大举植树种草栽花,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为改变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和居住环境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市各个区积极推广农村沼气试点工程,建立一批生态农业基地,指导、帮助农民整治农村生产和生活居住环境,增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现已建成各类文明生态村359 个,计划在巩固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建设标准,向纵深方向发展。

四、存在问题

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生态省,我市被确定为生态市试点市县后,我们加快了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生态环境建设还刚刚起步,离生态示范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的市场运作机制有待探索和建立,单一的政府投入模式,往往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资金不足造成生态环保工程进展缓慢,如美舍河整治工程、公交和出租车“油改气”项目等。

(二)市区地面水体仍需改善。如东西湖、大同沟和龙昆沟,虽然“两湖两沟”的污水截流工程基本完成,但水质的改善仍需一段时日。

(三)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海岸防护林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如西海岸一些地方由于项目开发商只顾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原有海岸防护林受到砍伐破坏。

(四)日常的生态管理机构没有建立起来。目前,这项工作暂由市环境保护局在抓,但在市里制定的机构职能“三定方案”中,市环境保护局没有生态保护这项职能。由于编制所限,日常的生态管理机构没能设立。

五、今后加强生态市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涉及多个行业、多个部门和社会生活,以及自然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有长期作战的思想,要统一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发展经济,增加投入,动员全民参与,结合实际,有重点、有步骤地分步实施。

(一)坚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要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把生态城市建设当作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加快发展,增加财力,为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提供保障。

(二)搞好生态环境规划,制定科学可行的奋斗目标。严格执行规划,分期实施。

(三)引进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产业,引导企业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环境。

(四)把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以及文明生态村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市周围绿化带的建设,改善市区环境;继续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巩固已有成果,丰富其发展内涵。文明生态村要和扶贫、富民政策结合起来,调动农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这项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五)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生态环境建设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一套有效的支撑体制,保证生态市建设顺利实施。

(六)加强宣传,不断提高全民共同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识。

(七)设立日常专门的生态环境管理机构,负责日常具体的生态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以及组织协调工作。

第二篇: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办公室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办公室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2008年是德阳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金融生态环境经受了特大地震灾难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考验,尤其是金融生态主体(银行、保险、证券)在“5.12”特大地震中908个办公营业网点有663个遭受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6.6亿元。其中办公营业网点坍塌及严重危房46处,受损617处;受灾员工3721名,其中死亡20人,受伤116人。凤凰涅槃,多难兴邦,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县(市、区)金融办和市级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员单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韧不拨,奋力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从容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巩固和发展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震后全市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的力度加大,对基础实施和重点企业恢复重建、永久性农房建设、中小企业以及“三农”的信贷有效投放创历史新高,金融业整体稳健安全运行;政府行政、金融执法、中介服务和社会信用环境总体向好,震后经济金融和谐互动,取得了恢复重建重大阶段性胜利。

一、德阳金融大灾之年取得骄人业绩

1、银行业存款净增370亿、信用总量净增100亿,双双刷新历史纪录。截止2008年末,全市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为960.9亿元,比年初增加371.5亿元,增长63.0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488.42亿元,比年初增加129.7亿元,增长36.2%。各项贷款账面余额327.42亿元,比年初增加53.38亿元,增长19.5%(农行因股改剥离不良资产27.64亿元,同口径计算各项贷款余额为360.28亿元,比年初增加86.24亿元,增长26.34%),创下了存贷增长的新高。

2、保险业保费业务收入净增10亿元,刷新历史纪录。2008年末,全市共有保险机构23家,当年新增3家。其中财险业务机构11家,当年新增1家(都邦);人寿业务机构12家,当年新增2家(人保人寿、人保健康)。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5.93亿元,比上年增加10.53亿元,增长68.38%。其中财险保费收入5.51亿元,同比增加1.31亿元,增长31.2%;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0.41亿元,同比增加10.21亿元,增长100.09%。

3、证券业。截止2008年末,市区2家证券营业部证券开户总数75497户,其中本年开户10275户。2家证券营业部全年累计交易量为350.06亿元,交易活动安全平稳。全年辖区金融机构在支持加快恢复重建的同时,不断强化风险防控,有效实施风险监测,未发生任何大要案件,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二、全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所抓的主要工作

(一)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努力打造区域金融生存发展的新环境。一是继续加大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继去年市财贸(金融)办与德阳日报社联合在《财富周刊》上推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系列报道后,今年继续连续刊登了系列宣传报道,为进一步打造“诚信德阳”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继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考核机制,制定了《德阳市2008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三是4月22日召开了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了2007的工作,通报表彰了2007的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市政府印发了《德阳市2008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意见》。四是抓好预防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9月27日市政府召开了处臵非法集资工作会议,出台了《德阳市处臵非法集资联系会议制度》、《关于加强预防和处臵非法集资工作的意见》和《2008年德阳市处臵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工作方案》。五是继续做好国家公职人员信用卡超期透支催收工作,全年发出催收函119份(126人),催收超期透支本息46.14万元。六是围绕“打造中国西部最佳生态区域”和“震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二)以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为中心,促进各项经营业务上新台阶。全市农村信用社改革从2004年9月全面启动以来,按照“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三项重点,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好成效。一是各项业务迅猛发展,截止08年末,各项存款达到174.79亿元,比年初增加64.9亿元,各项贷款95.2亿元,比年初增加20.76亿元。二是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内控制度不断健全,经营机制有效转换,全市6家信用联社全面完成统一法人社组建。三是积极创造条件申请央行专项票据6.98亿元的兑付工作。罗江信用联社已在6月6日兑付0.56亿元,其余五个联社已在12月5日6.42亿元全部兑付。德阳市商业银行从2005年以来,通过政府政策支持、臵换和清收不良资产、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等措施,实现了步步上台阶。一是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张,截止08年末,各项存款达106.6亿元,贷款达65.58亿元,增加21.5亿元。二是内控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水平日益提高,经营状况明显改善。三是金融创新工作取得了成效,2007年率先在广汉小汉创办会员制担保公司,2008年积极推广小汉模式又新建立6家。

(三)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政府与开发银行合的业务取得新进展。今年以来,合作办在市开发性金融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加强与开行合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是建立健全合作办的各项制度,办公设施设备及人员配备得到了加强,实现了专人负责。二是积极向开行推荐新上项目。经过与发改委、规划和建设局等部门的协调,今年两次向开行省分行推荐建设项目。“旌江”、“天星”两条快速通道新上项目总投资17.37亿元,拟向开行申请融资13.00亿元,9月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长江西路延长线及一环路西半环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拟向开行融资9.40亿元,目前正在落实中。三是积极做好已贷项目的跟踪管理,并积极主动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四是协调帮助县(市、区)与开行合作,08年,国开行与广汉、绵竹各授信10亿元。

(四)以发挥保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助推、稳定器为标准,促进保险业务新发展。一是评选“保险诚信明星”,加强保险队伍的自身建设。二是加强保险宣传,提升保险意识。3月21日至4月7日,我办与市保险协会共同组织全市保险行业的20多个会员单位,分别到六县(市、区)的6个乡镇开展“保险知识下乡宣传活动”,参加宣传人员达600多人,各保险公司共散发各类精美宣传材料2万多份,参与咨询人数近万人,参与猜谜和保险知识问答的6000余人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是积极开展灾后保险理赔工作,各保险公司共开展地震灾后理赔金额达1.2亿元,全年累计赔付8.6亿元。

(五)以推进各类担保机构设立、完善为突破口,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新改善。一是积极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推介机制,1月4日,市政府专题就2008年全市重点项目、企业的融资需求项目向市级金融机构进行推介。共推介2008年重点项目96个,投资总额66.47亿元;工业项目187个,投资总额125.91亿元。二是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积极探索企业融资新模式。08年1月,由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牵头,财政、银行、企业三方携手创立有27名会员股东,0.20亿元注册资本金的辉高担保有限公司成立。这种由政府引导并投入担保基金,企业自筹担保风险金成立的会员制互助担保公司的创新融资模式,将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成立当日,德阳市商业银行与琪达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5户企业现场签约发放贷款0.55亿元。市商业银行率先在全省设立了“微小企业贷款中心”,在全省率先推出的会员制自助担保融资新模式,建立的“小汉投资担保公司”已成为“省投资担保机构孵化基地”。截止目前,全市六县(市、区)都成立了担保公司,现有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含分支)45家,累计为775户中小企业提供了19.83亿元的贷款担保,担保余额达16.91亿元。其中会员制担保公司23家,已为291户中小企业融资担保12.61亿元。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户数达到6111户,贷款余额139.77亿元。市商业银行着力打造中小企业伙伴银行品牌,全年为1059户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9.62亿元,增加净投入17.6亿元,期末中小企业贷款户数达1734户,贷款余额54.43亿元。

(六)以规范中介机构市场秩序为标准,促进中介机构在市场服务中树立新形象。一是认真落实市纪委关于印发《德阳市加强腐败工作试点方案》的通知的相关工作,及时上报工作进度。二是根据市府办《关于建立德阳市促进和规范中介机制发展联席会议的通知》,草拟了《2008年促进和规范中介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并以市府办[2008]77号文件下发,目前正在收集有关部门落实情况。三是5月6日与市监察局联合组织召开了促进和规范中介机构发展联席会议,认真对2008年促进和规范中介机构发展工作进行了研究,要求市级25个相关部门尽快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四是对《德阳市中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和《德阳市中介机构监管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再次修改报市政府审定。

(七)以万众一心,众志城成,攻坚破难,负重前行为指导,实现了金融尽快恢复营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我迅速启动《德阳市财贸(金融)口地震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明确工作职责,组织人员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全市银行、保险、证券业运行秩序良好,金融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工作紧张有序有力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1)精心组织靠前指挥。一是在地震发生后的5月12日15时40分,班子成员带头第一时间对市区银行网点、证券经营场所的安全和受损情况进行巡查,掌握地震灾情和应急预案的启动情况。并对金融业抗震救灾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二是克服时间紧、通讯不畅等困难,及时将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的各项要求和相关信息传达到归口的30多个金融单位,并督促落实。三是及时全面掌握金融单位抗震救灾工作情况,从5月13日起开展了归口抗震救灾专项统计工作,每天定时收集相关数据,编发《金融抗震救灾专报》,并按时上报德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保证了信息畅通。四是根据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安排,认真分析金融单位实际情况,及时制定了抗震救灾恢复正常生产的方案。五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协调解决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2)千方百计抗灾自救。地震发生后,全市金融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意志,快速有效地组织全系统员工奋力抗灾自救,一个个帐蓬银行、活动板房银行、保险理赔服务站(点)、全功能金融电子服务车等流动银行在灾区的各个地方迅速建立。据统计,全市金融机构共新建立帐蓬银行和活动板房银行37处,保险理赔服务站(点)56个,全功能金融电子服务车等流动银行26台。截止5月底,全市所有金融营业网点全部恢复正常营业。在抗震救灾中有5个先进集体和6个先进个人受市委、市政府表彰;有81个集体、个人230人次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中行德阳分行获中华全国总工会表彰,中行绵竹支行、吕仕洲等3人获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状;建行德阳市支行汉旺分理处、市商行什邡支行、德阳银监分局团组织、中行德阳分行团委吕春获中央金融团工委表彰;德阳银监分局、工行德阳分行等6个先进集体和吕仕洲、傅白章获银监会表彰;德阳银监分局什邡监管办事处、农发行绵竹市支行等8个先进集体和谭建学、樊玉蓉、罗毅等12名先进个人获四川银监局表彰。

(3)积极开展金融服务。一是加强银政合作,积极支持灾后重建投资项目。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全市恢复重建项目规划,区分轻重缓急,及时向上级争取政策,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开辟信贷绿色通道。截止年末,已发放灾后重建贷款62.9亿元,其中:工业贷款34.77亿元,农业贷款9.66亿元。二是全市各保险机构积极开展灾后理赔,截止目前,全市各保险机构收到报案16728件,已理赔案件2755件,累计赔付金额1.19亿元。三是在市农发行和市商业银行的支持下,全市已在灾区收购生猪30.60万头,支付收购资金0.39亿元。市农发行还积极投放灾后夏粮收购资金5.09亿元,支持收购小麦24049万公斤,收购油菜籽3915万公斤。四是为支持灾后重建,自6月份以来,积极筹建我市首家村镇银行——什邡思源村镇银行,2008年12月3日,已正式对外营业。五是大力支持地震灾后居民住房重建,会同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分别到各县(市、区)了解受灾情况、恢复重建情况,代市政府草拟《关于我市农村信用社灾后重建和支持灾区灾民重建急需政策支持的请示》和《关于金融机构对地震灾后农户住房建设恢复重建工作给予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从9月27日起每天向市领导及相关部门报送灾后农房重建贷款情况专报,将金融支持地震灾区农村居民住房相关文件收集整理并印制《文件汇集》100余册,分别送发到各县(市、区)、市级相关部门以及各金融机构,使其能及时、全面、准确了解掌握国家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方针政策,积极动员各银行业全力支持。截止12月25日,全市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已开工211642户,累计已完工98839户,永久性农房建设贷款累计发放45541户,金额9.09亿元。

(4)全力以赴支援灾区。地震发生后,我办党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中流砥柱作用,把金融业抗震救灾减少损失尽快恢复营业和支援灾区重建放在各项工作首位,一切为了灾区,全力以赴支援灾区。5月14日,组织召开全市金融系统办公室主任会议,通报全市灾情和金融业受灾情况,安排部署金融机构抗震救灾工作。一是抓紧收集并统计上报全市金融机构办公营业网点在地震中员工伤亡、房屋和机具设备受损情况;二是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对受损办公及营业网点房屋进行安全检测,尽快恢复营业;三是草拟金融机构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四是代市政府草拟《关于我市农村信用社自身灾后重建和支持灾区重建急需政策支持的请示》和《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启动猪肉储备计划的通知》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五是从人员上支持灾区,选派两名年轻干部到绵竹土门、富新镇帮助开展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5•12”以来,我办共组织召开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20余次,编写《金融抗震救灾专报》31期、《金融恢复重建专报》17期,代市政府草拟有关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相关文件16余篇、向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写专题报告20余份、报送各种信息74条。接待上级机构到灾区了解情况21次。

(5)情系灾区组织捐助。全市金融业在自身遭受重创的同时,还积极向灾区群众争取援助资金和捐款捐物。一是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救灾款物,据统计,我市市级金融机构已共计向上级部门争取救灾款物3838.5万元,其中:省以上保险和证券部门定向捐助德阳3160万元;省级以上银行业定向捐助德阳678.5万元。二是市级金融机构积极捐款捐物,据统计,全市金融机构共向灾区捐助款物392.66万元,其中集体捐助246.22万元,8450名员工个人捐助107.46万元,1783名党员交纳“特殊党费”38.98万元。三是积极向我市遇难学生家庭重建家园特别捐款81.18万元,其中银行业捐款466070元,保险业捐款309425元,证券业捐款3万元,市财贸(金融)办捐款6300元。四是积极组织向灾区捐赠过冬款物,合计价值近10 万元,其中市财贸(金融)办捐赠棉被20床,价值2000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缺口巨大。“5.12”特大地震给德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70亿元。按照 “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总体奋斗目标,必须有足够的重建资金作保障。然而,据初步测算,德阳今明两年恢复重建需要总投资超过千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即或减去自筹资金100亿元、今明两年各级政府扶持200亿元以及北京、江苏等对口援建100亿元,重建资金缺口仍高达600亿元。如果金融部门今明两年内能贷款250亿元,仍有350亿元重建资金硬缺口。

(二)金融生态主体尤其是地方金融机构自身重建的任务异常艰巨。地震给德阳金融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6亿元。据初步规划,我市金融机构需恢复重建的营业网点508个,计划在原址上恢复的营业网点407个,异地建设的营业网点101个,计划总投资10.16亿元。特别是极重灾区的农村信用社恢复重建3.9亿元资金尚未落实,加上受灾贷款企业数十亿元的信贷资金损失自身难以解决。而农村信用社又主要担负着支持“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当前尤其是受灾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任务,这就更增添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和工作压力。

(三)重建资金需求与银行信贷“门槛”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德阳全市恢复重建需投入3800多亿重建资金,(其中仅28.2万受灾农户永久性住房重建按每户8万元计就需投资225.6亿元,如国家户平补助2万,也只能解决56个亿),巨大的资金缺口,如十万火急;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偿性、流动性和物质保证性等基本制度形成的信贷准入门槛,以及现行体制机制原因,又导致贷款很难发放出去,银行同样为此而感到心急如焚。这种灾后重建过程中资金需求与银行信贷“门槛”之间的矛盾已显得十分突出。

(四)银行业不良贷款迅速攀升,潜在风险增大。“5.12”特大地震,导致德阳全市5882户贷款客户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涉及107.32亿元贷款不能正常周转,损失类贷款预计超过50亿元。据年末数据统计,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360.28亿元贷款中,只有234.5亿元的贷款能基本维持正常周转。不良贷款比年初净增加42.78亿元,不良占比达到23.02%,上升1.11个百分点。而且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因素影响,不良贷款上升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资产质量下滑,已威胁着德阳金融生态主体内生环境的改善。

(五)震后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中明确规定:“对灾前已经发放,灾后不能按期偿还的各项贷款延长还款期限6个月,在2008年底前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作为不良记录,不影响其继续获得受灾地区其他信贷支持”。加上电视、报刊等媒体仅对“四不”进行了广泛宣传,未对银行贷款的偿还性加以正面引导,这使本已遭受了重大财产损失和严重心理创伤的灾区群众,误认为原来贷款可以等待国家给予豁免核销。再加上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的悬空逃废金融债务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因此,城乡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六)地震和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对灾区金融生态环境构成双重影响。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正在进一步加剧,这无疑会给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带来更多难以预测的困难和严峻挑战。

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作为德阳现有产业结构中的重装机械制造出口型企业已经出现合同退单,开工不足,经济效益下滑;纺织服装、化工、房地产、旅游等行业经济景气指数继续恶化;来料加工型、生产力低下、“两高一资”等中小企业经营步履维艰而导致的停产关门,工人失业状况进一步显现;外出务工农民“返乡潮”而导致的就业与创业压力;灾区农房重建建材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因素而导致的安居工程进展迟缓、兴业难局面等等,致使经济增速放缓形势更加严峻。

金融运行环境方面: 一是“5.12”特大地震本已给德阳银行业金融机构造成了50多亿元的贷款损失,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迅速增加并呈攀升之势;二是国家出台的对地震重灾区的贷款“四不”政策,正面宣传不够,导致金融信用环境恶化,废债倾向逐渐蔓延;三是极重灾区金融生态主体尤其是绵竹、什邡农村信用社遭受重创,元气恢复异常艰难,加上各级政府承诺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如期妥善解决,不良资产占比高企,经营状况恶化,潜在的流动性支付风险正在逐步累积;四是灾区农房重建金融支持尚需加大力度;五是“三有一无”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担保补偿机制的建立仍然滞后;六是保险行业机构过度发展,行业内部不规范竞争和潜在道德风险正逐步积累;七是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4万亿拉动内需政策和央行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一方面将“信贷”从银行逼出,导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重点骨干企业和大项目的信贷资源争夺更加激烈,对中小企业仍然是“嫌贫”以待;另一方面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虽有强烈的信贷冲动,但因存贷比偏高,头寸偏紧,且流动性支付风险已开始暴露,灾区金融安全与稳定的维护任务将变得更加繁重。

四、2009年工作思路

2009年是震后德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关键之年,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德阳”和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取向,把灾后恢复重建与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通过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切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灾后德阳经济社会全面恢复振兴,实现“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提供更为宽松和谐的投融资环境。为此,应明确以下工作重点:

(一)全力做好金融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1.支持重灾区加快金融网点恢复重建,提高并完善金融服务功能。

2.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和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省政府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国发[2008]21号、银发[2008]225号和304号、川办发[2008]49号文件精神,继续加大信贷投入,全力支持灾后重建。①各项贷款余额比上年净增2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增长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长水平;②不良贷款率低于上年水平;③加强流动性监测,确保不发生银行流动性支付风险。

3.继续加大灾后重建保险支持力度,增强防震减灾能力。①全市保费收入比上年增长10%以上;②农房保险覆盖面明显提高;③积极开展“三农”保险,增长比例不低于保费收入增长;④加强保险行业风险监测,严防恶意竞争和道德风险。4.鼓励已有上市公司对本市企业实施重组或购并,支持未上市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培养有条件上市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确保本市证券交易市场健康稳定。5.积极稳步推进村镇银行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6.鼓励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信用担保机构,总结推广会员制担保机构发展经验,完善担保风险防控机制。

(二)全力推进并深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1、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运行机制,加强政府主导,有条件的县(市、区)要相机组建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并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其职责;

2、进一步创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宣传方式,诚信公益宣传覆盖面扩大到全市城乡;

3、配合灾区农房重建,重点抓好农村社会信用工程建设,推广旌阳区经验,在全市范围开展信用乡镇(村)、信用农户创建活动;

4、加强银、政、企信息交流沟通,完善联系会议制度,打造优良稳定的经济金融的行政服务平台,全方位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5、加强金融生态司法环境建设,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和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确保辖区金融安全稳定;

6、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明确监管职责,提高中介服务的市场公信力;

7、加强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扩大信用征信平台的社会共享面,切实为中小企业发展和城乡居民的金融需求提供方便实用的征信服务。

第三篇: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ⅩⅩ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后危机时代的复杂影响,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各县区和市级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员单位从不断增强共识与合力,攻坚克难,突出抓好金融生态主体建设、信用环境建设和辖区金融稳健运行等重要任务,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ⅩⅩ工作总结如下: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制度完善,为建设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ⅩⅩ年,市政府组织召开了ⅩⅩ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会,专题研究如何进一步做好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推动我是金融业全面健康发展。并在会后组织有关部门,认真总结已有成功经验,分析寻找不足和差距,结合ⅩⅩ实际,制定出台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ⅩⅩ)》、《ⅩⅩ市政银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信息通报制度》、《ⅩⅩ市诚信企业评定暂行办法》等三项制度,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长效机制保障。

(二)开展融资推介,构建良好的政银企合作关系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委、市政府在多渠道争取国家政策性项目扶持资金的同时,主动加强与辖区各金融机构的联系和沟通,通过政银企合作座谈会、项目推介会等融资推介形式,加强政银企之间的合作,仅ⅩⅩ年一年就促成了46家企业与金融单位签订融资合作协议42.56亿元,为ⅩⅩ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增添了后劲,注入了活力。同时,市政府还制定出台了《市级

财政专项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管理改革实施方案》、《ⅩⅩ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评价试行办法》、《ⅩⅩ市信贷增长指导意见》,增强了政府对银行信贷的引导作用,使国家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在扶持地方优势产业、重点项目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形成政银企两性互动、互惠互赢的可喜局面。

(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为了增强和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ⅩⅩ年以来,以创建“诚信ⅩⅩ”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宣传。一是以全市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为前沿阵地,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海报等方式项群众宣传征信知识;二是抓住“6.14信用关爱日”活动契机,组织开展征信知识进村镇、进社区活动;三是编制金融生态还建设公益广告,在ⅩⅩ人民广播电台长期播放并定期更换;四是在宜君县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教育培训试点,探索增强农户金融知识和信用意识的新思路、新方法。

(四)加大专项治理力度,优化金融生态建设司法环境 为了加大金融案件审结力度,维护合法金融债权。从ⅩⅩ年开始,市政府、人民银行、法院、金融机构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执行有关问题的意见》,集中开展金融案件专项治理活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为ⅩⅩ金融安全运行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司法环境。同时,建立了金融案件诉讼和执行情况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沟通交流金融案件的诉讼和执行情况,构筑起政府、金融机构与法院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由于治理措施强硬,各方配合有力,仅ⅩⅩ年一年全市审结、执行金融案件54起,涉案金额1600万元,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金融债权人的利益。

(五)推进信用主体评定活动,促进信用主体与银行的有效合作

信用是各经济主体与银行合作的基础。为了促进各经济主体与银行的合作,ⅩⅩ年以来,在各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下,大力开展信用主体评定活动。一方面,人民银行会同市中小企业局,委托联合信用评级公司对全市四家担保机构进行信用评级,使ⅩⅩ担保机构有了自己的“信用等级”名片,促成了。另一方面,以信用社为主要评定主体,大力开展信用村、信用户评定活动,推动农村信用环境的优化。截止ⅩⅩ年末,全市评定信用村145个、信用户36111户,建立信用档案农户66546户,农户建档率58.7%。

(六)完善征信系统建设,拓展系统应用功能

人民银行依托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技术和网络优势,不断完善征信系统建设。一是加强企业和个人信贷信息建设,截止ⅩⅩ年末,征信系统共录入全市企业信贷信息5000多户、个人信贷信息18万人;二是积极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立工作,ⅩⅩ年全年共建立信用档案?户,向161户建档中小企业进行了银行授信,136户企业办理了信贷业务,涉及金额9.6亿元;三是拓宽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范围,ⅩⅩ年以来新增环保处罚、注会资格、药监许可、质监认证等四类非银行信息,增强了系统信用信息的综合性;四是推广应收帐款质押登记系统应用,ⅩⅩ年金融机构通过查询该系统发放企业贷款20笔,涉及金额1.7亿元。

二、金融业运行情况

截止ⅩⅩ年末,ⅩⅩ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1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4家农村信用联社及1家又出银行;证券业金融机构仅有西部证券ⅩⅩ营业部1家;保险业金融机构15家。全市金融营业网点165个,从业人员4833人,其中在册从业人员2163人。

(一)银行业运行基本稳健,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1、存款余额大幅增长。截止ⅩⅩ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50.9亿元,较2008年末增加85亿元,增幅51.2%。仅从ⅩⅩ年来看,存款增加值为44.3亿元,增速达21.4%,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1.6和3.3个百分点。

2、贷款余额增速回落。截止ⅩⅩ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9.4亿元,较2008年末增加9.1亿元,增幅12.9%。仅从ⅩⅩ年来看,贷款余额较年初减少1.4亿元,下降1.8%,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40.9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1.5%,下降5.1%,短期贷款余额38.2亿元,较年初增长5.1%。

3、经营效益大幅提高。ⅩⅩ年,全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利润率为2.1%,较2008年提高1.89个百分点。仅从ⅩⅩ年来看,各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整体上升,实现盈利6.2亿元,同比增加4.8亿元,资产利润率提高1.1个百分点。

4、创新力度不断增强。ⅩⅩ年,各国有商业银行相继设立了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创新产品不断推出,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更多投融资选择。以工商银行ⅩⅩ分行为例,截至ⅩⅩ年末,该行累计发放中小企业国内贸易融资贷款31笔、涉及金额2.3亿元,较年初增加1.6亿元。同时,结合ⅩⅩ实际,借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思路,探索出“权证+保险+贷款”的信贷模式,印台农村信用联社在全国率先开展果园权证抵押贷款业务,为8户取得果园权证的果农办理了17万元的果园权证抵押贷款。

5、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实力有所提高。截止ⅩⅩ年末,ⅩⅩ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核心资本为1.5亿元,资本充足率为4.7%,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同时,有三家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指标要求。

(二)证券业运行平稳,服务能力有所提升。

ⅩⅩ年ⅩⅩ市唯一的证券机构西部证券ⅩⅩ服务部升级为证券营业部后,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了客户资料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与财务核算制度,完善了银行开户、税务登记、社会统筹等工作。西部证券ⅩⅩ服务部转型为营业部,有利于ⅩⅩ市金融业各机构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截止ⅩⅩ年末,该营业部累计开户17743户,累计成交量49.8亿元,客户资产量9.5亿元。

(三)保险业快速发展,服务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1、保险业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截至ⅩⅩ年末,全市共有15家保险机构,其中6家寿险公司,9家财险公司。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1亿元,较2008年增加2.1亿元,增幅70%。仅从ⅩⅩ年来看,较年初增长24.3%,其中:人寿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3亿元,增幅16.7%;财产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8亿元,增幅41.4%。

2、服务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ⅩⅩ年,全市保险业共计

支付赔偿1.1亿元,同比下降0.8%,其中:财险赔付0.9亿元,同比增长27.9%;寿险赔付0.2亿元,同比下降56.4%。保险密度607.6元,同比上升24.4%。同时,全市保险业从业人员仅3000人,同比增加500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县区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目前,有个别县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评价工作思想上不够重视,工作中出现推诿、拖拉的现象,甚至于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没有一家金融机构,使建设和评价工作流于形式。

(二)政银之间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通过在各县区座谈了解到,金融机构认为县区政府在金融领域的联系沟通较少,政银之间缺乏深入了解,普遍希望县区政府能积极协调政银相互交流,减少信息不对称,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政银企三方合作,通过优质项目吸引金融介入,推动经济发展。

(三)中介机构造假严重,在金融领域的信任度普遍下降 通过对金融机构的调查发现,中介机构在为企业向银行提交的验资、审计报告中经常存在信息虚假问题,导致金融机构已经丧失掉对ⅩⅩ市中介服务的信任。多家金融机构反映,他们已经在西安市指定了相应的业务中介机构,来提供中介服务。

(四)融资渠道较为狭窄,金融风险分散能力较低 由于ⅩⅩ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比较缓慢,全市仅一家上市公司,无政府及企业债券发行,企业融

资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风险主要集中于银行领域。而ⅩⅩ市二产比重过高、一产效率不高、三产发展滞后的现状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相应的信贷资源配臵也比较偏重工业领域,风险没有能够被充分分散,更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

(五)不良贷款反弹明显,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仍需改善 截止ⅩⅩ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增加3.2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4.3个百分点。调查发现,个别企业短贷长用、改变贷款用途现象比较严重,加之部分金融机构在内部控制、贷款“三查”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辖区不良贷款“双降”工作形势仍然比较严峻,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运行机制,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各县区要健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组成,明确职责;

(二)创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宣传方式,诚信公益宣传覆盖面扩大到全市城乡;

(三)抓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出台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四)加强银、政、企信息交流沟通,完善联系会议制度,打造优良稳定的经济金融的行政服务平台;

(五)加强金融生态司法环境建设,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和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确保辖区金融安全稳定;

(六)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明确监管职责,提高中介服务的市场公信力;

(七)加强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扩大信用征信平台的社会共享面,切实为中小企业发展和城乡居民的金融需求提供方便实用的征信服务。

第四篇:政府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政府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市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心,以产业、活力、生态、幸福“四城”一体为目标,全力推进生态区建设工作,一年来,我区转型升级全面推进、环境治理成效凸显,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城市面貌大力改善,我区获得多项生态环保荣誉,生态区建设工作得到充分肯定,宜居、宜业、低碳的生态龙岗初具规模。

一、工作回顾

(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我区坚持“高端集聚、高端引领,创新驱动、创新发展”的方针,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全面统筹一二三产业转型发展,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加快清理淘汰低端加工、安全隐患严重、重污染等低端企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竞争力不断增强,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含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产业载体建设全面提速。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顺利推进,深圳新能源产业基地已编制《总体建设方案》,并实施三年行动纲要,进驻项目建设进展良好。浩宁达、康拓普等4个拟入驻新能源项目已通过考察,积极推动国家超材料产业基地和光启尖端技术产业园落户阿波罗工业区。国际低碳城加快航天员训练中心、中美低碳建筑与社区创新实验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地;借助市投资推广署平台,签署了《深圳国际低碳城招商引资工作框架性合作协议》,以创新的“3+1+n”招商引资模式来共同推进低碳城的招商引资工作。成功举办首届国际低碳城论坛,大力推动国际低碳城建设。牵头与市发改委共同构建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参与的市区共建格局和项目建设机制;以目标倒逼责任,以时间倒逼进度,按时保质完成了低碳城会展中心、丁山河生态整治等7个低碳城论坛项目建设,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低碳城”速度,确保首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二)抓生态创建,促生态龙岗建设

一是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区创建工作,制定《XX区创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方案》,提出改善生态环境薄弱环节、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打造龙岗特色生态品牌3类50项创建任务,通过加强督办推进落实;主动加强龙岗、坪山、大鹏3区同步创建工作的协调;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孟伟为我区生态文明建设顾问。与中国环境科学院合作开展的《XX市XX区生态区建设规划》修编和评估,已通过省环保厅委托市人居环境委组织的专家评审。加快编制申报资料,完成580余项申报资料的收集。

二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定《XX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试行)》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实施方案,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优化生态空间等方面入手开展多项工作。成立环保实绩考核(后调整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督查办,就高污染企业淘汰、治污保洁、污染减排、黄标车淘汰等重点任务向23个单位发函督办,发送工作简报15期,定期向区领导和全区各单位公开通报各项任务进展,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三是生态建设重点任务完成较好。牵头做好市对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污染减排、治污保洁、水务建设与管理、万元gdp水耗等考核工作,同步抓好纳入区考核和督办的各项任务落实。市下达我区的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减排控制目标圆满完成。

四是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创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区,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加强生态控制线违法开发查处及整改,排查厦深铁路、博深高速等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及时督促整改。着手开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调查与修复研究工作。全区合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生态工业园区、生态街道、绿色学校、宜居社区创建,大力实施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开展公园广场、主次干道、重要节点、屋顶立面的绿化提升,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新建、改造社区公园,大幅提升绿量。

五是按照“改善城区环境,建设宜居宜业XX区,使龙岗成为全市生态环境最优、居民幸福感最高的城区”的要求,继续发扬大运精神,积极创新思路、扎实工作,推动全区市容环境稳步提升。今年,我区在美丽深圳绿化提升行动考核全市排名第一;市容环境综合考核排名靠前,市里专门推广我区的做法。

六是推进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切实抓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根据《XX市XX区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方案》,积极抓好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完成了机荷高速、清平高速、盐排高速、南坪快速共33.8公里的生态景观林带种植任务。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目前已累计种植各类树木12万棵,超额完成了种植任务。大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行为。确保了我区林区治安秩序持续稳定和生态安全。

七是大力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工作。组织工作人员对全区未实施防除的薇甘菊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并安排专门的测报人员对全区现有的6个虫情测报点和5个薇甘菊观察点进行日常监测,按时收集虫情,并做好相应的台帐。创新开展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开创了林业植物检疫二维码标签认证。

第五篇: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提出的、旨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主要通过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等方式,建设祖国秀美山川。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部署。

基本原则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v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亿万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总体目标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大约50年左右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力争到下个世纪中叶,使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适宜绿化的土地植树种草,“三化”草地基本得到恢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

三个结合搞好生态环境建设要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生态修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都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大举措,在水土流失重点区,除了实施综合治理外,在地广人稀、降水条件适宜、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应实施以封育保护为主的生态自我修复工程。通过综合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是梯田建设与径流控制相结合。梯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除发展小型水利工程外,要充分发挥径流调控体系的作用,科学的修建水窖、涝池、蓄水池、古坊、塘坝等水土保持工程。就近拦蓄利用降水产生的径流,为梯田林果等提供生态用水,通过梯田工程与径流利用工程有机结合,实现基本农田的集约化经营。

三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依据自然规律,实行山坡沟水路田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优先建设坡面径流聚集工程,鱼鳞坑整地以及沟道拦蓄工程,为林草提供生长环境,达到以工程保生物,以生物护工程,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现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XX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