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白茆中心校演讲稿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18-692256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3 20:50:10 来源:网络

第一篇:白茆中心校演讲稿

文明相伴,幸福相随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白茆中心校的陈悦,很高兴能和大家共同关注道路交通安全,一起创造文明畅通的交通环境。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相伴,幸福相随》,当我站在这里,面对着你,我亲爱的朋友,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我想到了生命。生命是美好的,生命为我们孕育着未来,生命为我们创造无穷的价值,生命为我们支撑起一个光彩夺目的世界。但是面对着可贵的生命,有时我们却这样的轻视。

一辆由安徽阜阳开往合肥的奥迪轿车,面对一群刚刚放学回家的孩子们,由于超速驾驶,处置不当,车子冲向放学的人群,五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从此告别了人世,试想如果司机能留心路上的标志,如果司机不超速驾驶,那么这人间惨剧还会发生吗?由于一时的疏忽,同时让五个家庭失去了最爱,失去了希望,失去了本不该失去的人间欢乐,这悲怆的一幕,怎能不提醒我们关注安全,珍爱生命呢?

有一位母亲,天天在晚上九点,在她家门前的公路旁等候她那在中学上晚自修归来的孩子。有一天雨夜,她看着孩子活泼俏丽的身影出现在公路上,她像往常一样,正想高兴地前去迎接,不料一辆汽车飞快地冲了过来,冲向了她的孩子,惊恐的母亲呆住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倒在了血泊之中……一个刚到花季的生命凋零了,一位慈爱的母亲从此疯了,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无尽的痛苦之中,思念和悲痛严重地扰乱了她的心智。她天天地守候在那里,固执地等候她那已永远不能回来的孩子…… 我们无法忘记那一幕幕车祸带给我们的苦难和伤痛,它让多少完美的家庭支离破碎,它让多少刚刚富裕的家庭又归于贫穷,它让多少孩子失去了笑声,它让多少人终身与疾病相伴。我想,就像没有人敢说自己从来不生病一样,有谁能告诉我说他与交通安全毫不相关呢?不管你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名人还是普通百姓。只要你走在路上,坐在车里,交通安全就一刻也不能放松。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为了您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请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道路安全,并积极投身到文明交通的宣传教育中来,为深化文明交通工程尽一份责任,献一份爱心。特别是在我校中大力开展了文明交通的宣传教育活动,让我们懂得了道路交通的安全知识,增强了文明交通的法制意识。

因为有爱,世上才有了阳光和雨露。因为懂得珍惜,人间才有了花草和树木。珍爱生命,共创平安大道,共筑文明交通,共建幸福家园是我们每个人的美好心愿,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勉励,共同呵护,让生命的轮渡在爱心和责任的护航下一路欢歌,一路芬芳!让平安与我们相伴,幸福与我们相随!

第二篇:白茆山歌

白茆山歌的生存现状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江南吴歌从形成之日起,就凝结了典型的民族性格与传统,并且在上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积淀了多层次的民族音乐。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吴歌发展支派白茆山歌从历史中走来的,是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对传统的执著、守护与热爱!正是由于他们代代间的口耳相传,我们才得以在今天的时空中,领略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韵。

常熟白茆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的重要一脉,它具体出现的时间,有文字记载可在南朝乐府中寻找到线索。1至今可以落实最为确切的一首,见于明代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七:“好条白茆塘,只是开不全。若与开得全,好与西帅歇战船”(西帅指当时与张士诚争雄的朱元璋)。

白茆山歌是白茆人在田间劳作时演唱的歌,所流传的山歌,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分劳动、古人名、地名、物名、节令、私情、摇船、长工、仪式、佛偈、叙事、儿歌等种类。如今,随着城市化进展迅速,适合山歌演唱的环境正慢慢消失,所以,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讲,把这样一种演唱形式记录下来,其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本文,也将阐述在现代化城市背景下,白茆山歌的生存状况。

一、吴歌概念的定义

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口头文学创作,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太湖流域地区,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吴歌有四个嫡系,分别是相城阳澄渔歌、常熟白茆山歌、吴江芦墟山歌以及张家港的河阳山歌,而在留存至今的吴歌之中,要属江苏省常熟市白茆镇的“白茆山歌”保存最为完善。

追溯宗源,吴歌是从何时何地产生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吴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至少从迄今3~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就已经伴随着先民的生产、生活而产生,并在上万年的历史时间中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推测,在中国的文字没有出现之前,2吴歌就已经存在太湖流域地区产生和持续存在,并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了。在江南吴歌存在的上万年历史中,这一特殊的中国民歌各种一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和传播着,并且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非凡的记录。

贺学君《白茆山歌传承方式试议》

以中国文字的代表甲骨文为例,其出现迄今不过4000~5000年。但吴越文化的先声的河姆渡文化的历史,则已有6000~7000年。鉴于音乐文化与生产和生活的一般生成作用关系,可以认为音乐的产生应在文字产生之前。在东晋至南朝宋、齐时期,吴歌又称“子夜歌”,因为传说这种歌是来自一位叫“子夜”的女子的创作。“子夜歌”主要描写家庭生活、男女爱情等题材,这些内容特征也使得吴歌的风格清丽温婉,柔情似水。当然,这种音乐风格的形成也与江南这一特定的地域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有一定关系。3长江中下游属于平原地区,这里历来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人们安居乐业,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这种农耕生活方式使伴随农田劳动而歌唱的“田歌”,成为这个地区分布最普遍,体裁最丰富,曲目数量最多的民歌体裁。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歌谣,题材大多以歌颂爱情,赞美生活为主,所以在演唱的时候也就形成了吴歌细腻婉约之美。

二、吴歌的发展过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记录了周代十五个诸侯国民间流传的民歌。在《诗经》中,我们并没有找到吴歌的踪迹,这是因为当时只收录了黄河以北地区以及江、汉一带的民间歌谣。但这并不能证明江南地区就没有自己的民歌。顾颉刚先生《吴歌·吴歌小史》中说到:4吴歌最早起源于何时,我们不甚清楚,但也不会比《诗经》更迟。可是因为《诗三百篇》的编者只收集了中原和江、汉的国风,江以南的吴、越、楚都没有在风雅中占得一席地位。这也许是因为他们蛮夷鴃舌之音,还不足以登中原文化的大雅之堂的缘故。可是这并不能证明吴人没有歌,不会唱。”

从史料记载来看,比较早大规模收录吴歌是在魏晋南北朝时的官方乐府机构搜集的民歌,当时由乐府搜集的民歌中,载于“南朝乐府”的“吴歌”就多达326首。其中90%以上内容是描写男女之情的。所以被当时的文人称为是“黄色歌曲”。

第二次大规模收录吴歌的时期,就到了明代,当时冯梦龙采录了由宋、元到明代中叶流传在民间的大量吴歌,编纂成了《山歌》、《挂枝儿》等吴地民歌集。冯梦龙比较支持吴歌原本的“真情流露”,反抗政教诗学的态度。他认为,民歌的可贵之处就是抒发内心最本真的情感,而非像其它诗歌那样一定要用华丽辞藻来修饰。

34何晓兵:《音乐作品赏析教程:中国民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第一版),第122页。

顾颉刚等辑、王煦华整理:《吴歌·吴歌小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03页。第三次大规模收录吴歌,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北京大学发起的歌谣运动。鲁迅提出要整理各地的歌谣、传说及童话,顾颉刚等人积极响应。最终由顾颉刚编辑的《吴歌甲集》(1925年)、王翼之编辑的《吴歌乙集》(1927年)等吴地民歌集,得以相继出版。

到了21世纪,有关部门又相继整理出版了《白茆山歌集》、《芦墟山歌集》、《吴歌遗产集粹》等书,并且吴歌也登上了国家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江南地区多位民歌手还被授予了吴歌传承人的称号,这使得吴歌这种古老的艺术种类又继续在现代社会中焕发青春,并且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生根发芽。

作为吴歌最重要的分支之一,白茆山歌的发展是伴随时代发展的。位于江苏省东南部的常熟市地处平原地区,那为什么会把发源于江南平原的民歌称为“山歌”呢?其实,“山歌”这一概念不可望文生义,不能简单理解为“山区的民歌”。山歌概念只是指具有这样一些音乐形态特征的民歌:演唱音域宽广辽阔,声区高亢,旋律起伏比较大,节奏自由,速度往往比较自由舒缓,等等。由于白茆地区的很多民歌都具有这些音乐形态特点,所以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这里的民歌称为“山歌”了。

同时,白茆当地人对山歌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在白茆,人们经常会说“唱唱歌,散散心”,最后一句“散散心”经过时间地演化,渐渐就成了“山歌”的谐音。

三、历史上的白茆山歌

白茆山歌在白茆当地流传甚广,影响很深,几乎家家都会演唱,山歌已经融入到了白茆人的生活。在白茆当地,几乎能随时随地听到他们美妙的歌声,尤其是在夏秋季节,白茆人经常会聚集在白茆塘两岸或者在宽阔的田野上进行赛歌会,在旧社会,赛歌会的时间甚至会持续几天几夜。因为白茆山歌更多考察的是随机应变的能力,尤其在对歌的时候,常常以“盘歌”的形式出现,5“盘歌”是一种相互问答、斗智逗趣的对唱,歌词包含的知识内容极其广泛,是男女青年考较对方知识和智力的主要手段。所以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白茆山歌的赛歌会会持续几天几夜了。

何晓兵:《音乐作品赏析教程:中国民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第一版),第147页。白茆山歌的句式,最为常见的是“四句头”,这也是吴歌的重要特点。在《乐府诗集》中所收录的吴歌,大部分都以每首四句为主,其中又以五言四句为典型。王运熙曾经详细考证了吴歌与汉魏《相合歌辞》的传承关系,认为五言四句是江南民歌原有的形式。6翻阅《晋书》、《宋书》、《南史》、《隋书》中的《五行志》中,的确多有这样的民谣、童谣出现:

庚公上武昌,翩翩如飞鸟。庚公还扬州,白马奔旒。《晋书·五行志》<石头民为庾亮歌> 宁食下湖荇,不食上湖莼。庾公没命丧,复杀王领军。《宋书·五行志》<晋时吴中为庾义王>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宋书·五行志》<童谣> 像这样朗朗上口的民谣、童谣,与六朝吴歌五言四句的句式非常贴近。白茆山歌是吴地歌曲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江南农耕文化最自然的流露与体现,她内涵非常丰富,有劳动歌、时政歌、节令歌,摇船歌、地名歌、私情歌等不同种类的歌曲。

在旧社会,大多数白茆山歌的内容都以“哀怨”为主题,因为当时老百姓家里不富裕,吃不起饭,生活艰难,因而他们需要通过某种渠道来抒发自己的感受;所以饶命在演唱山歌时,往往会表露出他们对生活的不满或者遗憾。同时,白茆山歌的曲调也比较缓慢,听上去近似幽幽的“哀叹”,而不是愤怒的“咆哮”。

当然,白茆山歌的内容也不全是为了表述当地百姓对未来的惆怅,和对生活的不如意,它也是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娱乐工具。在夏天的插秧或者秋收时节,农民们在稻田里一边劳作,一边哼上几句山歌,这时他们会觉得浑身有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白茆山歌有时能起到服务劳动热情、消除疲惫的作用。

白茆山歌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农民和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它也和人民的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在一些山歌中能感受到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例如白茆山歌中的《正月半》,最具有吴地民歌中民俗文化的代表性。这首民歌的每句歌词都很短小,但句句与江南平原农村特有的民俗、风 6 王运熙:《六朝乐府与民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吴声西曲的渊源>,第36页。物和农事相关:

正月半,龙灯看,摇车转; 三月半,桃红柳绿景致真惹看;

四月半,田麦长长黄一半;五月半,拔棵黄秧种种看;

六月半,水车得辘河里转; 七月半,田里早稻秀一半; 八月半,糖炒芋头吃吃看; 九月半,新米团子送亲眷; 十月半,家家老小吃的像个玉罗汉; 十一月半,买得年东回家转; 十二月半,太阳头里打算盘。

这首民歌中的每句话,都与江南农村中农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就像一部通俗易懂的民俗学“百科全书”。

白茆山歌中的摇船山歌,流传也非常广泛,因为白茆镇处在长江三角洲的腹地,水域占全区面积的25%,连接太湖和长江的重要河道白茆塘把白茆分为南北两部分,可以说白茆镇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旧时水路运输比较发达,船家在划船过程中容易疲劳,这时他们通过唱山歌来排解寂寞。

例如下面这首《摇船歌》:

摇一撸来扎一绷,沿河两岸好风光,片片麦苗绿油油,秋风送来稻谷香。

又如白茆山歌里《网船上娘姨苦凄凄》的渔歌:

网船娘姨苦凄凄,夜夜睏块冷平基。

日里张鱼拖虾网,夜里还要捉田鸡。

捉着三条臭鰟鮍,一早上市换麦粞。

四、当今的白茆山歌

(一)生态环境的缺失

白茆山歌在民间的流传主要靠口口相传,解放初期,由于农民的业余生活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唱山歌是最为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再加上几乎所有的山歌歌手,性格都非常开朗、外向,喜欢展示自己的演唱才华,所以才会有当时自发形成的万人对唱山歌的场面。可是随着改革开放,适合山歌生存的演唱环境改变了,缺失了山歌生长的生态环境。所以如今已经很少看到群众自发形成的赛歌会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官方色彩的山歌艺术节。

白茆当地的山歌艺术节现在还未形成气候,在2002年9月,由当地政府组织举办了首届盛况空间的“白茆山歌艺术节”,虽然在艺术节上,许多山歌手向大家展示了白茆山歌的艺术魅力,也听到了许多即将失传的唱腔,譬如“三邀三环”,但是,在绚丽的灯光、舞美的映衬下,表演着原汁原味的山歌,总让人觉得有点不相称。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山歌的生态环境缺失了,原来人们的那种日常行为现在已经成了被动行为。

山歌仅有“保存”是不够的,因为“保存”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保存”下来的东西,都是与它的原生态环境相割裂的,仅仅是从“田野”挪到了“舞台上”或者“博物馆”里。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去“修复”或者“重建”它应有的生存环境。

(二)山歌的历史变革

白茆山歌的种类繁多,光收录进《中国白茆山歌集》的作品就有近千首。这些源于民间的歌谣经久不衰,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不断提炼,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无形文化财。

山歌,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镜子,白茆山歌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番鲜活的反映各个时代特征的景象。通过这些山歌,可以洞察到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民众,他们的思维方式,审美取向以及生活追求等。进入新时代,山歌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第一,山歌功能的变化。

过去的山歌,主要是为体力劳动服务的,当人们疲惫的时候,唱支山歌,疲劳很快消失,而现在,这种作用已经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抒情言志,自娱自乐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第二,山歌词曲的变化。

白茆山歌的词曲丰富多变,除了长篇山歌之外,短山歌的数量也是难以计数,现在,虽然还有一些旧时的老山歌在民间传唱,但过去较为流行的《长工苦》、《荒年歌》等,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了。

在近几十年间,涌现出了许多首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山歌,这些新山歌大多都是以描绘美好生活,赞美白茆镇新面貌为主,譬如《白茆塘水长又长》、《白茆塘上好风光》等,这些新山歌在群众中的传唱度也开始越来越广。

在曲调方面也有一些变化,原本老山歌中哀伤、苦闷的调子慢慢被现代人遗忘,而一些曲调明快的山歌却保留下来,譬如《划龙船》、《搭凉棚》等,并且每年都会在当地的庙会上表演。现在在白茆镇出现的山歌局面是新老搭配,在继承中创新,可以说新老山歌齐头发展。

第三,山歌传承途径的变化。

现在白茆山歌的社会传承途径,已经慢慢从劳动现场转向了文化阵地。人们接触山歌,接受山歌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幼儿园、小学教唱山歌。现在白茆当地,学唱山歌已经成为了一门必修课进入了小学的课堂,甚至一些高校也开设了山歌课程,邀请当地的山歌手作为客座老师走进课堂教学生唱山歌。

2、村里、乡里教唱山歌。在白茆有一支业余山歌队,这支山歌队的队员年龄跨度很大,年轻的菜40多岁,最年长的有80岁,他们大多都是自发而成,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就是爱山歌,经常会定期排练,并且出去演出。

3、建立山歌馆。白茆山歌馆是在1995年建成的,这也是全国第一家山歌馆,在其中,陈列了山歌的起源,发展历史,还有一些旧社会唱山歌时的劳作物品等,通过这种静态物品的展示,让人们对山歌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任何一种民间艺术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都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如白茆山歌这种传统文化和艺术遗产,后人都希望能把它最真实的一面保留下来,但常常事与愿违。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的变化,这种艺术已经失去了原本生 存的土壤,而且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所谓“原汁原味”的表演,或许跟它起初的样子也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了。

在现有的环境下,再也不可能让村民回到田野里,一边耕地一边唱歌,或者划着渔船唱船歌了。即便有,那也不是一种日常行为,而是一种刻意的表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工业化的发展,让人们逐渐从双手劳作中脱离开来,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生产。

据白茆当地政府给我们介绍,他们正在建设一片庄园,在这个庄园里要恢复山歌最本真的生存环境,专门雇佣一批人白天在里面生产劳动,每月还给他们一定的工资,这些工资也足以保证基本的生活开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大家了解山歌的生存环境,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利用这种无形文化来拉动旅游业。

其实,这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问题,为什么现在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无人接班”的困境,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很难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上的积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当人们能够满足自己的温饱问题以后,才会考虑精神层面的东西。但是,如果能把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产业结合在一起,在保护的前提下,还能带来经济效益,那就不会存在上述的困境了。在韩国、日本,他们对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统称为“无形文化财”,我觉得这样一种说法更贴切,这些艺术本来就是一种精神财富,只是无形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还有官方,开始意识到必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的精神财富,只有将它们继续发扬光大,才能提高中国的经济软实力。

第三篇:常熟市白茆职业中学

常熟市白茆职业中学

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暂行规定

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规范教学秩序,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杜绝各类教学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教学事故是指教师、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对正常教学秩

序和教学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

第二条 教学事故按程度分为三级:一般教学事故、严重教学事故和重大教学事故。

第三条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属于一般教学事故:

1. 教学管理人员因调度不力,对教学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2. 教师因公或因私外出没有办理请假手续,而自行调课、请人代课、改课;

3. 教师授课没有授课计划或教案;

4. 上课时携带的手机(小灵通)发出声响讯号;

5. 未经教务处同意,辅导课、值班不到位;

6. 上班时进行电子游戏;

7. 上课前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机房及各实验室、实训室等教学场所未按时开门而影响学生上课达5分钟;或课后没有及时验收,对财产未能及时做好赔偿工作,影响正常教学;

8. 实验、实训课准备不认真,有关材料准备不齐全,致使实验课不能正常进行达5分钟;

9. 无特殊原因上课迟到3分钟;

10.上课期间任课教师未按要求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考核,对学生旷课不知情或知情而没有及时通知到班主任或分管领导,并造成一定后果;

11. 监考人员不严格执行考场有关规定,拿错试卷或在考场内聊天、看报刊杂志、做和监考无关的事等或迟到、早退、随意离开考场达5分钟或未经教务处同意,擅自请人代理监考; 12 .对考试命题、阅读、评分明显不当或出现明显错误,影响较大;.由于组织教学或管理不力,导致学生造成教学或实验仪器设备的较大损失; 14 .未按时上报或未按要求上报教学管理部门要求的教学材料,延误正常工作;

15. 未按正常审批手续,教师擅自订购教材或教辅用书;

16. 教室内电教设备损坏,不及时报修或报修后未及时修理,严重影响正常教学;

17. 人为因素导致上课时间铃声或广播乱响;

18. 其他违反学校规定,对教学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

第四条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属严重教学事故:

1.未经教务处同意,擅自改变上课时间;

2. 上课迟到、早退或中途离开15分钟以下(15分钟以上按旷课处理).在上课时间,未经分管教学的领导批准或未同教务处商定好处理措施,随意抽调学生从事与该教学内容无关的工作或活动,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无故缺课或未履行审批手续而提前一周(含一周)以上结束课程,或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备课不认真,无授课计划或教案,导致课堂混乱或教学内容经常出现原则性错误,学生反映强烈;.整个学期未按规定布置或批改作业;

7.因错误指导或擅离岗位,造成公司财产损失或受伤;

8.教学时间无特殊原因擅离教学场所(包括理论、实验、实践等各个教学环节);

9.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在出题、审题、印刷、装订过程中泄露试题;

10.因打印、校对或分卷出错,影响考试;

11.监考教师无故迟到或未按时全部收回试卷,且有少、缺原因不明;

12.监考不负责任,清场不严,致使考场纪律混乱,作弊现象严重;

13.对学生考试作弊瞒而不报,或庇护说情,或怂恿、帮助学生作弊;

14.无故错订或漏订教材,影响正常教学;

15.未经教务处同意擅自变动教学计划,对教学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16.教师或实验人员私自利用学校设备假公济私,造成不良影响;

17.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18.两次出现一般教学事故;

19.其它违反学校规定,对教学造成严重不良的行为。

第四条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属于重大教学事故:

1.对教学、组织、管理工作不负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重大人身伤亡事故;

2.在讲课中散布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或严重不宜的内容;

3.未经教务处同意,舍弃或更改、拖延学期授课计划内容20%以上;

4.上课期间任课教师未按要求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统计,或没有及时通知班主任教师,造成学生旷课外出出现伤亡或违纪被公安机关传讯;

5.教师旷课;

6.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并造成严重后果;

7.由于组织教学不力、教师因错误指导或擅离岗位,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学生受伤(财产损失1000元以上或学生校外住院),对教学造成严重影响;

8.监考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使考试无法正常进行,产生重大不良影响;或考试中出现大面积雷同;

9.默许或鼓励学生罢课闹事,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10.故意泄露考核、考试内容,或以其它办法暗示、鼓励学生考试作弊;

11.因责任人主观原因,造成学生上课无教材;

12.两次严重教学事故;

13.其它违反学校规定,对教学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行为。

第六条 对教学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校长室、教务处,对发生的教学事故要及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实事求是地对当事人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处理。

1.教学事故发生后,教务处应填写教学事故处理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一般教学事故由教务处部门处理,对严重及重大教学事故由教务处提出处理意见,连同当事人书面检查报校长室,由校长室做出最终认定。

2.对一般教学事故责任者,给与通报批评;

3.对严重教学事故责任者由学校给与通报批评,当年不得参评先进,不推荐职评;

4.对重大教学事故责任者,由学校给予行政处分,不参评先进,不推荐职评;

第七条 对教学事故隐瞒不报,或拒不检讨错误者,经查实后,应从重处理。

第八条 全校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因工作失误或失职影响教学正常进行,造成不良或严重后果,由学校定性后,参照本规定处理。

第九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十条 本规定由校长室负责解释。

第四篇:白茆中心校(本部)“学雷锋活动月”活动策划方案

白茆中心校(本部)“学雷锋活动月”

活动方案

雷锋——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人物,他的名字深深的烙印在人们的心底。雷锋精神——这种孜孜以学、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在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高举雷锋精神的伟大旗帜,提倡“以德育人”。校团委根据上级要求和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特制定如下“学雷锋”活动月方案。

一、活动主题: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二、活动目的:

1、了解雷锋精神的含义。

2、在实践中体验雷锋精神的魅力。

3、通过“身边的雷锋”互助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

三、活动要求:

1、各班班主任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提高学生的认识,把集中开展学雷锋主题活动作为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

2、要注重从实际出发,突出本班特色,解决实际问题,避免形式主义。

3、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借助主题班会、黑板报、文字材料、志愿者活动等各种方式,掀起学雷锋活动的新高潮。

四、活动内容:

1、3月2日——3月31日“雷锋精神学习和行动月”。

(1)校团委进行“学雷锋活动月”动员,向全校师生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倡议书。﹙时间:3月5日﹚

(2)各班组织一次学习和讨论“今天我们怎样学雷锋”的主题班会。雷锋精神可以概括为:生活上艰苦朴素,学习上刻苦钻研,集体中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精神。各班在主题班会要做好记录。﹙时间:3月3日﹚

(3)立足自身学雷锋体会,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雷锋”征文比赛。通过文章描绘身边的好人好事,描绘心中的“雷锋”。每班选出优秀征文1-2篇,上交团委。(3月10日上交征文)

(4)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雷锋”绘画比赛。要求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描绘心中的“雷锋”,身边的好人好事。每班选出优秀作品1-2篇,上交团委。(3月10日上交作品)

(5)立足社会,学校将组织学雷锋实践活动,开展学生志愿者服务,请各班班主任至少选出10名具有雷锋精神的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名单于本周二上报至团委)。具体活动安排见志愿者服务方案。

(6)立足学习,开展“一帮一”活动,各班组织学习互助小组,发扬雷锋“钉子”精神和助人为乐精神,鼓励成绩好的,有特长的班干部或同学与班上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结成学习互助小组,共同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学习互助小组可列入班级学雷锋计划并长期进行。(自今日起)

2、3月28日——3月31日,各班继续开展学雷锋活动,并进行自我总结与评比。

(1)各班收集本班的好人好事情况,对本班的好人好事要有详细记录,请各班将涌现出的好人好事以书面材料的形式上交至团委。(每周上报一次)。

(2)团委将对学雷锋活动月中表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

白茆中心校(本部)团委

2014年3月3日

第五篇:白茆镇中心小学关工委工作汇报材料

白茆镇中心小学关工委工作汇报材料

我校关工委工作在白茆中心校和镇关工委正确领导和关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法律法规的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素质,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合格人才。现将我校今年关心下一代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关心支持关工委开展工作

白茆中心校和镇关工委对我校关工委工作高度重视。中心校曹校长和镇关工委石主任等领导多次来我校进行督导检查,对我校此项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求。同时,针对工作中的出现困难和困惑给予妥善解决。让我们行动有了方向,意志得到坚定。我想,有了他们这份支持与理解,我们才会有信心、有责任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得更好。

二、健全组织机构,有效开展关工委工作

按照上级要求,我校成立了以校长袁胜贵同志为主任,副校长刘先发同志为副主任的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各项制度。成员分工明确,协调配合,让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学校将关工委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因为关工委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多方协作,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作。委员会经常性地召开碰头会,学习有关制度,研究布置工作,负责同志经常与关工委成员、教师、学生座谈交流,了解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将关工委工作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关工委的工作积极性。

三、关工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育人的质量

抓养成教育,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使班级管理形成特色,提高班级育人的质量。以激励教育为主要手段,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重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为鼓励学生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学校每天进行纪律、卫 生等检查及评比,调动广大师生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我校利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的时机,由值周领导进行国旗下演讲,对全校师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等一系列公德教育。大队部以培养学生文明习惯,提高自身素质为目的,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书,召开全体少先队员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公共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提高自身的素质。上学期,我校许飞同学被查出白血病,少先队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书,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募捐活动,大家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共募集善款5038.5元。

2、加强学生常规教育

大队部组织全体少先队员学习了《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一日常规》,让同学们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了自查,努力做养成教育的小主人。

3、加强安全教育

我校非常重视安全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除了常规的安全教育之外,学校根据时令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安全教育。上学期,为认真做好 “防灾减灾日”和“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周”各项工作,提高小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我校认真开展“十个一”活动:开展一次防灾减灾国旗下讲话,开展一次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宣传活动,开展一次防灾减灾应急演练,举行一场防灾减灾知识专题报告会,开展一次防灾减灾知识竞赛,出一次防灾减灾校刊,出一次防灾减灾黑板报,开展一次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拉一条有关横幅,开展一次防灾减灾征文和绘画比赛。在本学期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周,我校也做了大量而富有实效的教育工作。9月23日,学校召开动员大会,主要采用国旗下讲话,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收集安全标语,知识讲座,出班刊,看录像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培养良好的交通习惯。

开学初,为了加强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学校开展了“拒绝零食,拥抱健康”的签名活动,开展食品卫生知识讲座,在全体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反响。

4、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们积极参加在“百万少年爱安徽,红领巾心向党”少儿书画比赛,共收集作品99幅,推荐27幅参加县级比赛;少先队还组织了“爱我家乡”绘画和征文比赛;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做合格的毕业生”、“微笑面对生活”、“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等系列感恩、实践、文明活动;三月份开展了《历史的选择》读书征文活动;四月份,开展了祭扫烈士墓活动。10月22日,举办了思想道德教育专题讲座。本学期,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乒乓球比赛和第十届运动会。

四、充分发挥关工委的优势,抓好家长学校工作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进一步提高家长素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作用,使之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这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为此我校关工委积极参与家长会组织工作和授课活动,科学地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特有的教育功能。

五、做好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和管理,让惠民政策真正得以落实 我校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工作,让留守儿童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

1、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制度。

2、成立“代理家长”“爱心妈妈”队伍,推行“代管家长”制度。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4、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5、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6、在学校设置亲情电话,定期让留守学生与家长通话交流感情;学校在“留守学生之家”开设了心理咨询热线,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举办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7、加强社会教育与学校、家庭构建教育网络体系。教育工作绝对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协 3

调配合。我校首先做好家长的教育帮扶工作,经常利用家长会、家长委员会、集中家访日、学校开放日等活动形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技巧,真正有效地履行家长的监护义务。其次尽力合同相关部门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留守学生”更是受益匪浅。学科竞赛、体育比赛等留守儿童已脱颖而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风采。

8、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配备了电视、电脑、亲情电话、活动器材、图书等设施设备。张贴了留守学生之家的各项管理制度,使活动室充满活力,为留守学生提供了交流活动的场所,使学生感到了“家”的温馨与和谐。

六、关心困难学生,让无私的爱滋润幼小的心田

学校关心困难学生,经常组织送温暖活动。2011年元月16日,团县委、镇团委、中心校和我校组织了一次送温暖活动。各位领导顶风冒雪来到困难学生家中,送去了书包和现金,把党的温暖送给这些因家庭贫困的孩子们。10月25日,中心校和镇关工委负责同志,来到我校看望困难学生,将多方筹集的慰问金送给这些学生,并对他们提高殷切期望。我们的老师把关心学生当作自己一份责任,他们不仅教书育人的主力军,更是关心下一代的中坚力量。万春花老师经常把离家远的学生带到自己家中就餐;吴昌红等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义务帮学生补缺补差,还有不少女教师将家中新衣服送给那些家境贫寒,衣着单薄的孩子们,参加爱心活动的老师不胜枚举。爱心活动在我校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总之,学校关工委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才能做好、做实。在各位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我校关工委工作将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持之以恒,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我们将不断努力,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加强关工委工作的新途径,以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白茆中心校演讲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