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关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一篇5篇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18-1083310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9 13:20:5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一篇

题目

姓名专业学号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系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

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

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

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

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1、前言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

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

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

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

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

[1]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

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

问题之一。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四号)

2.1(小四)

2.1.1(五号)

2.1.2

2.2

2.2.1

2.2.2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

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

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

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

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人类从自

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

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

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

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

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

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

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

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

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

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

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

类。(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

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

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

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

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

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

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

所引起的。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

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

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

坏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

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

染等。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

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

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

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

球承载力之内。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虽

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

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

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

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3]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

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

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

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

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

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

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

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

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

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

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

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

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

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

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

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

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

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

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

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

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

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

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

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

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

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

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

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至少15篇)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_:548.[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_,(4).[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21.就近年来国内外所出现的环境问题,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至少15篇),以所学习的环境保护

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分析与评价,写一篇论文,字数5000字左右。

要求:

1、不准网上原封不动的摘抄!一经发现,以不及格处理!

2、多篇文献整合,有自己的观点在里头!

3、格式严格按照要求写!如发现格式不符,以不及格处理!

第二篇: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

论可持续发展与水土资源保护

摘 要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水和土是一切生物生存发展的前提,是生态环境的主体,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是立国富民的基础。

水土资源遭到破坏、进而衰竭,将危及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这个结论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得到了证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古罗马帝国、巴比伦王国的衰亡,都因为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致使民不聊生而亡国。希腊人、小亚西亚人为了取得耕地而毁林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这些地方变成荒芜人烟的不毛之地[1]。近几十年来因沙化导致撒哈拉大沙漠多次南侵,迫使邻近国家不得不放弃大片宜农宜牧的土地;我国也有许多地方,因水土流失使耕地岩漠化、沙漠化等成为不毛之地。

水土保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修订后的新《水土保持法》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水土保持法制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进一步依法保护水土资源、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又是生态环境的控制要素。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合成节约、有效保护和优化配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现实社会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建设 中国水土资源保护现状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中国是一个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据90年代初遥感普查,全国有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88万平方公里。中国七大流域均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其中黄河中游和长江中上游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能够耕种的土地更为珍贵。而仅因土壤退化每年就要损失耕地约46.6~53.3万公顷,因自然灾害而丧失耕地约10万公顷。耕地面积在减少,可是每年人口却增加1400万人,如这两个逆向增长继续下去,我国的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由于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日趋严重,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正确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缓解人地矛盾,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十九世纪以来全世界土壤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盐渍化、沙化、瘦瘠化、渍涝化以及自然生态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使耕地退化而丧失了生产能力。目前,全球15亿公顷的耕地,由于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每年要损失500~700万公顷,到本世纪末将会达到1000万公顷。如果土壤以这样的毁坏速度计算,全球每20年丧失掉的耕地,就等于今天印度的全部耕地面积(1.4亿公顷)。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将会逐渐减少状况。1.1 问题与危害

水土流夫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危害有:

(1)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退化。据不完成统计,近40多年来,中国因水土流失损失的土地4000多万亩,每年平均100万亩以上,全国每年至少流失50亿吨沃土。(2)淤积抬高河床,加剧洪涝灾害。由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比地面高5一7米,成为著名的地上悬河。

(3)降低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寿命,给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带来困难。中国大中小蓄水工程已淤积泥沙200亿吨以上。

(4)生态环境恶化,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1.2

成绩与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把水土保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领导全国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治水、[2]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治土、治沙斗争。已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万平方公里,近几年全国每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一4万平方公里。通过治理,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泥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轨道。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随后,中央领导多次指出,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要求各地一定要抓好这件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这是党的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中国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问题,面广量大,今后治理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另外,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十分严重,由于人为因素,每年新增加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

面向21世纪,为了使中国的生态环境根本得到改变,去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根本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恶劣生态环境的伟大号召。当前,全国人民正在积极相应这一伟大号召,扎扎实实地实施这一宏伟工程。主要措施是:

(1)加快以长江、黄河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争取到202_年,使长江、黄河等流域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得到初步治理,使该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2)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资源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鼓励、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

(3)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执法,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机制,控制人为的新的流失面积的增加。

[3]2 中国的水污染及防治

2.1

问题

由于水资源的命脉性、不可替代性和不能广泛交流性,以及在中国的紧缺现状,决定了保护利用好现有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水污染加剧了中国的缺水。据全国水环境监测网1997年的监测成果,1997年全国各大流域主要水系水质与1996年相比,总的趋势是继续恶化,这也是水污染程度持续加重的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2)城市周围水环境污染严重,并不断向农村蔓延,影响乡镇供水,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3)地下水污染由点发展到面,污染正由浅层水向深层水发展。

(4)季节性突发水污染事故逐年上升,南方多水地区也由于污染出现水质型缺水。(5)一些湖泊富营氧化严重,威胁供水安全和渔业生产,水库富营氧化问题也呈发展趋势。

2.2

对策

近年来水资源保护工作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把水资源保护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出台了一系列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九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强了淮河、辽河、海河、滇池、太湖、巢湖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水污染加剧的趋势还未能得到根本扭转。

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

(1)做好江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2)在开发利用和调度水资源时,统筹兼顾,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地下水体的合理水位。

(3)对水体进行功能区划分。对生活饮用水的水源、风景名胜区水体、重要渔业水体及其它具有特殊经济、文化价值的水体划定保护区,并采取严格措施,保证保护区的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使用标准。

(4)加强对排污口的管理,严格控制向水域排污,对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对造成水污染的企业进行整顿和技术改造,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

(5)建立保护水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造成水污染的单位,要负责治理并承担全部治理费用。

(6)鼓励水资源保护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消化和普及推广。

中国的土壤流失现状及防治

3.1 人为活动是造成土壤流失的主要因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植被破坏。植被破坏使得土壤失去天然保护屏障,成为加速土壤流失的先导因子。

坡耕地垦植。它使土壤暴露于水力冲刷,是土壤流失的推动因子,土壤流失量与坡度呈指数关系。由于我国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丘陵地区农业活动势必由平地向坡地推进。坡耕地农业是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和黄土高原的特色。

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长江流域、江南丘陵、黄土高坡土壤流失严重与季风气候的影响有关。1风气候的特点是:降雨量大且集中,多暴雨,因此也加重了水土流失。

3.2 土壤流失的防治已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应从几方面下手:

树立保护土壤,保护生态环境的全民意识。土壤流失是关系到区域乃至全国农业及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大问题。要在处理人口与土壤资源,土壤治理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上下功夫。要制定相应的地方性和全国性荒地开垦,农、林地监督性法规,制定土壤流失量控制指标。要像保护环境一样处理好土壤流失。

防治兼顾、标本兼治。对于土壤流失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搞好土壤流失防治。

(1)在森林、草地植被完好的地区,采育结合、牧养结合,制止乱发乱砍,控制采伐规模和密度,控制草地载蓄量。

(2)在坡耕地地区,实施土壤保持耕作法。对于农作区,可实行土壤保持耕作。丘陵坡地梯田化,横坡耕地,带状种植。实行带状、块状和穴状间隔造林,构筑生物篱等田间工程,以促进林木生长,恢复土壤肥力,(3)在土壤流失严重地区要将保护放在首位,高标准梯田化以栏沙蓄水,增厚土层,培育森林植被。在江南丘陵、长江流域可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乔、灌、草木作物,以植物代工程。

总之,防治土壤流失,应从生态工程、生物工程和水利工程三方面着手,开展综合治理。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水土资源保护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4.1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环境保护的联系

《里约宣言》指出“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份,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作为它积极追求实现的最基本目的之一,环境保护是区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中国总理温家宝25日在“斯德哥尔摩可持续发展伙伴论坛”部长对话上发表演讲,就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出三点看法。他表示,应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不要构筑绿色壁垒。

温家宝说,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也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在理念上有所创新、在实践上有所突破、在行动上携手共进。对此,我有以下观点与大家分享。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4.2.1 水土保持工作必须依法进行

依法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是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靠保证。当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1)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中关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和“对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的权力。

(2)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一是各级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测总站”,对水土流失严重区、生态脆弱区、重点防治区和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区建立动态监测网络,建设自动化的水土保持信息采集、处理、传输与发布系统,为水保执法提供可靠依据。二是由各级政府发布命令、张贴公告,村村制订乡规民约,发动群众相互监督,共同遵守封禁命令和生态保护规定。三是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加大宣传力度,实行舆论监督。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与反面曝光相结合的方法,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重视;采取政策规定、乡规民约、宣传教育与经济处罚多措并举,遏制违法事件发生。四是请人大、政协领导出面,组织有公安、政法、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执法联合检查,督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严格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巩固发展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成果。

(3)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如退耕还林还草管理办法,自然生态封禁修复实施办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管理办法,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计收管理办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费使用管理办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管理办法,生态脆弱区和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公告,水土保持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水土保持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等。通过完善配套法规规章,争取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事有法可依,件件有章可循。

(4)完善和制定优惠政策。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政策要有连续性,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修订补充或制定新的政策。如退耕还林还草补偿政策,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生态移民政策,保护水土流失治理者合法权益的政策(如允许继承等),水土流失地区扶贫开发政策,户包治理小流域优惠政策,下岗职工承包“四荒”治理优惠政策,“以工补农”筹资政策,以及其它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生态

[4]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治理积极性的优惠政策。

(5)修订《水土保持法》。1991年颁布的《水土保持法》对于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加快水土保持治理起了极其重要的规范、指导和保证作用。但由于十几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水土流失防治也出现了不少新的经验和教训,应当把这些可以指导新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思路、新观念、新经验、新办法(如科学发展观、基本国策、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保障和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写入新的水土保持法,以便更好地规范和指导全国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4.2.2 水土保持工作要建立政府行为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1)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只有稳定增加的投入来源,才能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程。财政预算资金、水利建设基金、农电基金、国债基金、以工贷赈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费、退耕还林还草补助费、防护林建设费、大中城市防风固沙、保护水源经费,以及群众投劳承诺和吸引企业筹资、信贷资金、民间资金、境外资金等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条件的要争取利用外资和世行、亚行贷款实施经济效益明显的水保工程和加工项目。

(2)建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长效补偿机制。主要有水土保持建设基金(由水土流失防治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助费和“四荒”拍卖与股份收入组成),水土流失防治基金(从大中型水库的水费、水力发电上网电费年收入总额中提取5%),水土保持补偿基金(由有关城市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补助为保护城市在上游建设风沙源防护区和水资源保护区)等。

(3)建立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建管体制。对于列入国家计划的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除按基本建设项目“三制”(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执行外,还要增加“四制”,即工程建设公示制,资金使用报账制,群众投劳承诺制和建后管护责任制。严格项目质量,建设精品工程。

(4)建立封禁区群众生产生活补偿机制。“群众不富,水土流失治不住”;“农民不饱,生态治理搞不好”。对于封禁区(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区)要建立健全吃粮补助、生活补贴、饮用水源、燃料来源、生产门路等有关问题的解决途径和补偿机制。要对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完善政策,不但保证农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民的当前利益,还要考虑农民的长远利益。如过去退耕还林还草每亩耕地补粮北方100kg、南方150kg,补钱20元的政策需要延续;帮助群众饮水解困工程,保证饮水安全;搞沼气和小水电建设,以电(沼气)代柴;帮助群众因地制宜地开展农副业生产,有计划地安排外出打工等,使农民生产有收益,生活有保障。把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了,群众才会自觉地维护封禁措施落实,参与水土保持建设,巩固生态修复成果。

(5)建立水土流失防治公众参与、社会共管的激励机制。一是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由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发布“基本国策”执行情况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公告”,表扬好的典型,对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的事件进行新闻曝光,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实行社会监督。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强组织领导,动员水土流失、生态脆弱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广泛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吸引城市下岗职工和企事业单位承包“四荒”治理。三是请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与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基本国策”,形成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

4.2.3

水土保持要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1)一些地方政府把发展经济、提高地区的GDP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造成对环境的破坏。贫困地区农民脱贫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毁林开荒和超载放牧等现象屡禁不止。由此形成边治理、边破坏局面。因此,如何按照《21世纪议程》的原则,通过立法建立起一种机制,把资源价值评估、生态功能价值列入国民经济指标体系,评估与权衡经济发展与破坏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绿色GDP 体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借以评估各级政府工作,评估各级官员政绩。

(2)水土保持与扶贫工作密切结合。我国贫困人口的90%生活在水土流失地区,水土流失使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反过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荒越牧、越牧越荒”,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使水土流失加剧。因此,水土保持工作应与扶贫工作相结合。采取适当的政策,因地制宜扩大各种生产门路,切实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帮助当地农民脱贫,使他们能安居乐业,实现小康,这样才能巩固水土保持的成果,使水土保持的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4.2.4 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工作

(1)水土保持工作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能力,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水土流失类型多样。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应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各地不宜脱离降水量和水土资源等自然状况,提出不切实际生态建设的口号,也不宜脱离当地实际情况“一刀切”式推广水土保持技术。要注意总结当地多年经验和群众的创造。

(2)加强基础研究。注意在流域的尺度上研究水土保持对于全流域生态系统、水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长远影响问题。比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环境效应评价研究;对于本区域和相毗邻地区水、土、气、生和经济的影响;区域水土保持与全球变化研究:水沙物质汇集运移对陆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生源要素迁移转换和近海水质的影响;全球或区域性大气降水增减、温度升降、季风环流变化等对区域土壤侵蚀影响;科学看待水土流失,做到适度治理,合理保护;开展水土保持的社会学研究等。

(3)加强专项技术研究。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应用“3S”等高新技术,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开发经济适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寻找有经济效益的水土流失治理办法;加强培训,搞好水土保持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工作。

(4)实施“中国水土保持科技行动计划”,组织全国水土保持科学考察,对全国主要水土流失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真实现状,明确关键问题,制定战略规划,提出相应对策。

4.2.5 水土保持要建立协调机制,扩大公众参与

(1)建立全国和地方政府的水土保持工作协调机制,促进各部门协作互动。水土保持工作涉及众多政府部门,需要协调管理,避免政策不统一、重复建设、重复投入、劳民伤财等弊端发生。建立水土保持工作协调机制,由各级政府将有关部门分管的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和城市生态屏障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统一政策,统一建设。

(2)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使当地居民主动而不是被动参与水土保持建设。特别重视倾听当地居民的要求,关心他们的经济利益。采取各种方式使全社会关心水土保持

[5]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事业。

(3)开展国际合作,不仅争取资金支持,更多借鉴国外新的经验,新的管理模式,推动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

(4)充分发挥民间团体、非政府组织等在水土保持事业的作用。全球建立跨行业的讨论、研讨平台,为社会各界服务。

结束语: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利在当代,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保护水土资源,加大力度治理水土流失和水污染,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同时也希望世界各国的朋友支持和帮助中国的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加强国际合作,为中国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为中国和世界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山青才有水秀,穷山必然恶水,长治才能久安。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长期破坏的结果,恢复生态平衡则需要更长的周期。不少地方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抓上十年二十年,就能大见成效,我相信,经过一代人至几代人的努力,必定会根本改观。只要我们尊重规律,总结经验,坚定目标,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再造祖国的秀美山川[6]。

参考文献

[1] 光明日报 1999(2)

第三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之绿色建筑

回顾人类的建筑史,从最初的遮风避雨之所到今天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快乐和舒服的同时,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也摆在人类的面前: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采,建筑活动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于是绿色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于我国而言,人口数量巨大,年新增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被形象地称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尤为重要。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建筑规则和建筑环境性能的衡量标准,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二、我国的现状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用能大户。据统计,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每年约有1000万以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照此计算,未来15—20年我国将有几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不仅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资源能源消耗量成倍增长的过程。如果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每年建筑用能将消耗1.2万亿度电和4.1亿吨标准煤,几乎是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3倍。然而,我国的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又严重短缺。从能源供求看,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从土地、水资源方面来看,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处于试点、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我国在绿色建筑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1、认识不足。目前对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还没有达到广泛的共识,相当一部分人尚未将绿色建筑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2、缺乏健全的、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我国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3、缺乏发展绿色建筑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交通节能,而对引导和扶植绿色建筑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

4、相关技术比较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四、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建议

1、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使全民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居住、出行、娱乐、休憩中切勿追求奢侈豪华,倡导节能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接受并追求绿色建筑体系,才能驱动建筑市场的需求,促使市场各方主体积极营建绿色建筑。

2、重视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节能重点在于降低长期使用的总能耗。如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空调使用和照明;通过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和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以及密封性良好的多层窗,减少建筑运行能耗。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该体系对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建设、规范引导建筑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在推行绿色建筑时,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经济力量的驱动。政府应制定有吸引力的经济优惠措施调动开发商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如采取适当的补贴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为绿色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使绿色开发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所以,关于以上的环境的感想,我觉得还是我们要注意我们共同的地球,共同维护我们的共同家园。绿色建筑要求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是从全局考虑问题,是从人类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的一项“利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英明举措。

第四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不知不觉,就上完了这为期十周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对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对于我或者我们每一个人对环境,对地球所必须要履行的义务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 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 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而当今世界还是有着一小部分人并没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所以当下生活,我们仍需努力。

因为这节选修课播放过许多的相关影片,所以比较开阔了我的眼界与感知。就拿之前看过的《地球停转之日》来说吧,该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从银河系某个星球出发的飞碟向地球无限靠近,最后选择在美国纽约着陆。面对这样一个看似不友好的天外来客,美国警方给出了强烈的回应和攻击。其实来自外星球的智慧生命克拉图踏上地球并非有入侵的妄念,而是带着警示来告知人类--如果再有“挑衅”之举,践踏和平,地球将惨遭灭亡。随他一同到地球“造访 ”的还有一个具有超级强悍的机器人戈特,他具有的超级能量能将人类轻易毁灭。

着陆后,这两个天外来客被警方带到了一个地方进行盘问,警方不友好的行为使得克拉图最终自己从这里逃走。通过与人类的交流和沟通,克拉图开始学习

关于地球和人类的诸多知识,也让他对这个人类栖居之地有了了解。一个偶然的机会,克拉图遇到了女主和她的儿子,并在这母子俩的带领下开始了他的纽约之旅。当母子俩开始对克拉图产生怀疑时,克拉图直言不讳地告诉了自己和机器人此行的目的。原来戈特是银河系执法小组的成员,他们以捍卫宇宙和平为己任。他们认为人类对宇宙的和平危机越来越深重,因此有必要对地球进行摧毁。但是最后随着女主带着克拉图见识到了人类好的另一面时,它最终也选择了再给人类一次机会。这部影片告诉我们不要让别人来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否则一切都将会太晚了。

之前有节课学习了人口的因素,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且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要大量开发和利用土地、森林、草原、水资源、能源利矿产等各种资源,从而对地球上的环境资源产生巨大的影响。地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地球上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众所周知,地球上的陆地是有限的,其能提供给人类的生物生产量也应是有限的,因此,地球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不可能是无限的,地球有着他一定的承载力,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后果难以设想。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所幸国家的人口问题目前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所以人口平均的素质也有待提高。

着时间的推移,经济蓬勃发展,科技日益发达,而紧接着出现的种种问题,使人们开始意识到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然而,这个代价我们却无法承担,如何进形有效的资源利用;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不破坏环境,如何为子孙后代造福而非害。成为了当今世界面临的首要挑战,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每个人肩上担着的责任。环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建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更应将其落实到实践中去,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不但要以身作则,也应督促身边的人共同行动起来,相信,地球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一个和谐地球指日可待。

第五篇:202_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自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以来,开发新能源成为全世界解决能源问题的共同出路。与化石燃料相比,新能源具有可再生、对环境友好等特点,更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中,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和潮汐能,是开发较早的新能源,已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一度被人们看好的核能,有着极高的能量值,可是其高额的研究经费和潜在的巨大危害,令世界大多数国家望而却步。而作为新能源中“排行”靠后的生物能源,却在最近几年内忽然人气锐增,势如破竹,被看作是“新能源家族中可实现度最高的未来能源”。建筑和建筑环境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回顾人类的建筑史,从最初的遮风避雨之所到今天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快乐和舒服的同时,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也摆在人类的面前: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采,建筑活动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于是绿色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于我国而言,人口数量巨大,年新增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被形象地称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尤为重要。

一、当前我国人居环境发展现状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用能大户。据统计,每年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27.6%。全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20亿平方米,85%以上为高能耗建筑;在441亿平方米存量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每年约有1000万以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照此计算,未来15—20年我国将有几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不仅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资源能源消耗量成倍增长的过程。预计到202_年,全国城乡房屋建筑面积还将新增约300亿平方米,如果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每年建筑用能将消耗1.2万亿度电和4.1亿吨标准煤,几乎是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3倍。然而,我国的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又严重短缺。从能源供求看,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从土地、水资源方面来看,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二、绿色建筑的内涵及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建筑规则和建筑环境性能的衡量标准,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我国绿色建筑是从建筑节能起步的,以1986年颁布的《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为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建筑节能工作有了长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已初步建立以节能50%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二是初步形成了以《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为主体的法规体系。三是通过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有效

带动了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四是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此同时,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中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开展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在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等建筑类型进行了绿色建筑的实践活动。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处于试点、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我国在绿色建筑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1、认识不足。目前对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还没有达到广泛的共识,相当一部分人尚未将绿色建筑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2、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的节约还没有明确规定各方利益主体必须参与,而建设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作为一个部门规章,力度远远不够。此外,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3、行政监管体系薄弱。对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未给予高度重视,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管理薄弱,个别地方甚至放任自流。

4、缺乏发展绿色建筑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交通节能,而对引导和扶植绿色建筑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

5、缺乏行之有效的推广交流平台。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配件和新的设计及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在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起步较早,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取得经济发展和能耗持续下降的突出成就。及时、系统、广泛地引进他们的技术和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尤为重要。

四、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建议

1、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提倡绿色消费,使全民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居住、出行、娱乐、休憩中切勿追求奢侈豪华,倡导节能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接受并追求绿色建筑体系,才能驱动建筑市场的需求,促使市场各方主体积极营建绿色建筑。

2、重视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节能重点在于降低长期使用的总能耗。如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空调使用和照明;通过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和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以及密封性良好的多层窗,减少建筑运行能耗。

节地关键在于城乡空间的统筹。重点研究城市发展新增建设用地从节约农村建设用地中获取;建筑选址及规划时,要尽量翻新旧建筑,减少道路及服务区域的面积;限制使用和淘汰实心粘土砖,充分利用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料;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保护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节水应重点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省水资源,可采取鼓励节水型器具、改变用水习惯和通过水价杠杆调节等措施,从而降低用水量。另外,要加强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地面雨水可通过采用可渗透的路面材料使雨水能深入地层,保持水体循环。

节材重点是走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道路,同时应精心选择高效经济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建立严密的行政监管制度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制订绿色建筑量化标准和可操作的评估体系。这些体系对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建设、规范引导建筑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在推行绿色建筑时,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经济力量的驱动。政府应制定有吸引力的经济优惠措施调动开发商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如采取适当的补贴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为绿色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使绿色开发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由于中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需要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因此,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交流平台,使世界所有国家在绿色建筑上的最新技术能够在中国得到及时应用。

所以,关于以上的环境的感想,我觉得还是我们要注意我们共同的地球,共同维护我们的共同家园。绿色建筑要求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是从全局考虑问题,是从人类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的一项“利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英明举措。

关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一篇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