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服务经济快速发展助推绿色新平崛起
编辑:夜色微凉 识别码:18-1083309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9 13:20: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服务经济快速发展助推绿色新平崛起

服务经济快速发展助推绿色新平崛起

云南省新平县环境保护工作纪实

“十一五”以来,新平县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举,在全县

经济快速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污染减排工作取得新突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总体上保持了协调稳定,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生态新平”做出了积极努力。

202_年,新平县环境保护局在玉溪市环境监察工作考核评比

中荣获一等奖;202_年,被玉溪市人民政府表彰为环保百日整治先进单位;202_年被表彰为第五批云南省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第三批云南省绿色社区创建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云南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集体;局长马金勇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排污费征收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先进个人、云南省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先进个人。

推进污染减排。“十一五”期间,新平县先后投入近1.3亿元完成了云南新平云新糖业有限公司冲灰水、制糖废水循环利用设施及酒精废醦液PSB光合菌剂技术生产有机肥工程,云南新平南恩糖纸有限责任公司造纸黑液碱回收、酒精废醦液PSB光合菌剂技术生产有机肥、造纸中段废水生化处理工程,新增工业废水处理能力15600吨/日等;县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入正常运行,二期工程及管网建设工程按期完成,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0000吨/日,工程减排

化学需氧量1252.68吨,较202_年削减41.76%,超额完成削减21.7%的目标任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高炉2座、电炉1座、水泥机立窑1座,不计增量累计结构减排二氧化硫151.677吨,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控制在1405和2348.7吨以内。

强化源头控制。一是推进规划环评,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工

业园区规划环评报告书经玉溪市环保局组织审查通过,完成了麻洋河、马鹿河、南恩河等流域水电开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二是规范审批程序,完善集体审批制度建设,发挥环保部门环境预审作用,建立健全了“事前介入、事中监督、事后跟踪”高效的服务和管理机制。“十一五”期间,共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531件,办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89件。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100%,重点项目三同时执行率100%。

摸清污染源及污染物现状。在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中,新平县环境保护局共完成了1329个普查对象,连续在202_年、202_年开展了污染源普查数据动态更新调查工作,为“十二五”总量控制及污染减排工作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对全县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较为准确地掌握全县污染物排放情况,同时开展了全县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更新调查及全县消耗臭氧层物质(ODS)调查工作。

提升污染源防治水平。“十一五”期间,新平县环境保护局完成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达标治理和改造:一是完成了水泥制造行业立窑布袋除尘建设,立窑排放标准颗粒物由原来的400mg/L提高到

50mg/L;二是新平县环境保护局连续3年派出工作人员进驻仙福公司等企业,督促指导企业完成限期治理;三是完成了制糖行业、酒精废醪液PSB光合菌剂治理,引导企业将高浓度有机废水通过光合菌剂技术处理后生产液态肥;四是完成了造纸行业污染治理,南恩公司先后投入近亿元完成了造纸黑液碱回收,中段废水生化处理工程,造纸废水排放标准化学需氧量排废浓度由原来的450mg/L提高到现行的90mg/L。

强化环境监管。“十一五”期间,新平县环境保护局完成了23家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的安装,加强在线监控,实现了污染源动态监管。此外,新平县环境保护局进一步强化日常监察,严处环境违法行为,并认真组织开展排污申报登记、核定工作。

202_年底,新平县环境保护局开展“环保百日整治”专项行动,对仙福公司等17户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对平安矿业有限公司等9户企业进行停产整改,对大开门家庆磁选厂等4户企业进行关停,对南恩公司进行限期整改和治理,有效防止了各类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保障了群众健康。

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新平县环境保护局全面贯彻落实202_年7月24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把农村环保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农村环保宣传教育为切入点,逐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着力防治农村面源污染。一是启动了戛洒镇、戛洒镇南蚌村委会旋

涡小组、平甸乡桃孔村委会树株德小组“一镇两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方案制订等前期工作;二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源的环境监督管理,完成全县2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采集工作,取缔直接排入水源地的排污口,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确保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达标;三是科学划定畜禽、水产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和人居区,并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措施,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使用。提高农膜回收率,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氨化、微贮、食用菌生产等技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同时采取建设人工湿地等方式妥善处理生产生活污水,有效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第二篇:助推江西绿色崛起

农行江西省分行积极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大潮,助力江西崛起,全力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做“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排头兵和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服务“三农”的主力军。

做大总量 提升质量

围绕江西省委提出的“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的要求,农行江西省分行积极调整产行业信贷政策和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加大对实体经济和重点企业支持力度,努力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升级。仅今年上半年,农行江西省分行共新增贷款86亿元支持区域升级发展。在与7家设区市开展战略合作的基础上,与南昌、九江等5个设区市合作签约,加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南昌、九江等重点区域的信贷投放,加强区域内优势产业、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等领域的信贷投放。

按照江西省委、省政府明确的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全力支持工业升级,支持发展重点支柱产业。积极支持钢铁、煤炭、有色金属、汽车、水泥建材、装备制造、陶瓷、纺织、造纸、轻工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推动产业结构由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积极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修编、规划,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支持培育超千亿元产业和超百亿元企业计划。密切跟踪营销世界500强及全国200强在赣投资企业、上市公司、辖内重大建设项目、优势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助推企业上市运作。

勇担责任 关注民生

民生是第一大事,没有民生的切实改善,也就没有全面小康的同步实现。农行江西省分行自觉融入当地,加大对市政、交通、能源、电网等基础设施行业和医疗、供水、棚户区改造等民生项目的支持力度,在民生建设上倾尽全力。该行积极支持棚户区改造等民生项目。目前,已发放南昌市、吉安市等一批保障性住房贷款项目。针对棚户区改造项目,该行按照保障性住房信贷政策,在房地产开发资质、项目资本金比例、信用等级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支持。据了解,农行江西省分行已介入景德镇市老城区保护利用工程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改变老城区脏、乱、旧的面貌。同时,在赣南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项目上,已支持贷款金额近千万元。

该行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已制定《关于支持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五类新型城镇化融资服务模式。同时,创新城镇化金融服务政策和产品,完善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土地开发、保障房建设等贷款管理办法,量

身打造服务城镇化的专属产品。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该行积极创造条件,有步骤地扩大帮扶面,实施“输血、造血”工程,帮助三个定点帮扶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年来,累计向扶贫点捐款350多万元,并发动企业捐赠640万元,帮助改善住宿、医疗、教育条件,提升农民生产致富能力,惠及当地861户家庭、群众3391人。

绿色信贷 低碳发展

“良好的生态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最亮的品牌。”近年来,农行江西省分行始终坚持“绿色信贷”导向,严把环保准入门槛,着力支持企业提升生态优势,打造绿色品牌。着重支持了一批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并在同业中率先开展了碳排放金融服务,为九江武宁县万岛湖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提供了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咨询服务。

为有力推动江西绿色崛起和科学发展,建设秀美江西,该行将继续严格信贷项目准入,严格核查企业环保信息,大力支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对环境和社会表现不合规的客户和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实行限额管理,新增贷款确投向行业内优质客户。同时,加强与省林业厅、农业厅、水利厅等部门的战略合作,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大涉林贷款、生态农业贷款等投放力度,努力发展绿色产业体系。据统计,近年来,该行累放农户贷款361.42亿元,余额达66.18亿元,居系统内第5位,惠及18万个农户家庭。与299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发放贷款65.78亿元,贷款余额达25.71亿元。该行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对县域支行资源配置、信贷授权、产品创新等分类指导力度,对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域大企业、大项目、大型商品流通市场、县域优势产业集群加强信贷扶持,将确保县域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量占全行贷款增量比重不低于30%。江西编辑

第三篇:新型工业化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新型工业化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省第九次党代会做出实施“一化三基”战略以来,全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本文拟就202_年以来新型工业化考核结果位居前30名的县市区进行简要分析,研究其新型工业化发展情况和特征,为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参考意见。

一、前30名县市区发展主要特点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2_年,新型工业化考核结果位居前30名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09.42 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6.6%,比202_年提高4.0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总值过百亿的县市区有27个,比202_年增加5个,比202_年增加12个;前30名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8.3%,比202_年提高2.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额的51.9%,分别比202_年和202_年提高9.3个和2.9个百分点。前30名县市区平均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01.88亿元,是202_年前30县市区的1.96倍。

(二)工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工业经济增长,拉动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前30名县市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2_年的11.0:54.8:34.1调整为202_年的9.8:57.0:33.2,二产业比202_年高2.2个百分点。工业化率稳步提高,202_年前30名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4%,比202_年提高1.2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提高9.9个百分点;前30名的县市区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的县市区有14个,比202_年增加2个;超过30%的县市区有27个,比202_年增加3个。

(三)工业投资力度加大。202_年,前30名县市区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897.43亿元,是202_年前30名县市区的2.8倍;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为48.9%,比202_年提高7.0个百分点;前30名县市区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过百亿的县市区5个,过50亿的15个,分别比202_年增加5个和11个。202_年-202_年,前30名县市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其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除202_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略低外,其余3年占比均超过50%,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8个、10.0个、4.1个和5.9个百分点;前30名县市区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75.1%,比202_年提高11.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6个百分点。

(四)经济效益贡献突出。202_年,前30名县市区主营业务收入总额达到8826.35亿元,资产总额达到5849.93 亿元,分别是202_年前30名县市区的1.5倍和2.1倍。前30名县市区实现利润总额564.31亿元,是202_年前30名县市区的1.9倍;工业实缴税金总额为496.54亿元,是202_年的1.3倍。

(五)科技创新能力增强。202_年,前30名县市区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1359.08亿元,占其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4.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比202_年提高4.5个百分点。前30名县市区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115.66亿元,占其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6.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7个百分点,比202_年提高3.6个百分点;获得专利授权量为7498个,占全省专利授权量的54.0%,比202_年高12.3个百分点。

(六)产业转型步伐加快。202_年,前30名县市区规模工业制造业占其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7.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比202_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前30名县市区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占其规模工业的比重为46.8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规模工业的比重为6.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其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0.7%,比202_年下降4.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2个百分点。

二、县市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存在的不足

1.区域发展不平衡。从202_年-202_年县市区新型工业化考核结果来看,考核前30名的县市区,主要集中在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等工业基础好、区位优势明显的地方。202_年,“长株潭”地区前30名县市区有12个,“3+5”城市群有22个。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励实施四年来,按照考核数据排名,张家界所属县市区从未进入全省前30名,湘西自治州、怀化、娄底、永州等地区进入前30名的县市区比较少,由202_年的6个减少至202_年的3个,且位次比较靠后。县市区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新型工业化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

2.总量规模不够大。202_年,全省122个县市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额超过300亿元的县市区仅2个,过100亿元的15个,仅占县市区的12.3%;全省县市区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44.06亿元,仅为福建的57.4%,河南的63.5%。

3.环境保护仍有待加强。202_年,全省有36个县市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占全省县市区的29.5%;42个县市区万元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溆浦县万元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硫为52.58千克,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5倍。

三、几点启示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要建立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协调机制,要把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纳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要强化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域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二)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优先培育发展高端产业。要突出高端,突出特色,建立鼓励和扶持高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县市区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向高端延升。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数字移动通讯系统、太阳能光伏配电系统、通信网络优化系统等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三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通过产业导向、政策扶持、科学管理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县市区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要推进协调发展,加快区域布局调整。要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大力发挥长株潭高新技术基地、产业园区和创新资源多的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鼓励“3+5”城市群率先发展,带动全省资源整合,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湘西地区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积极打造一批以农林产品深加工、特色资源利用的特色产业基地。

(四)要强化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各县市区要加大目标管理和责任制,强化各项监管措施,确保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砷、镉等各项减排指标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要加大对各县市区工业企业环境保护监测力度,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

第四篇:打造绿色矿山助推域经济绿色发展

打造“绿色矿山” 助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

——桂林市采石场标准化建设现场观摩会发言材料

兴安县人民政府县长 黄 钦

202_年11月1日

尊敬的彭代元副市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全市采石场标准化建设现场观摩会在兴安召开,这是市委、市政府对我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我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生态立县”战略、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一个具体表现。

下面,我就我县开展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并恳请大家给我们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深化改革,平衡发展,始终坚持“生态立县” 一直以来,兴安县委、县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牢牢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工作。尤其是近年来,更是确定了“生态兴安、文化兴安、富裕兴安”的战略目标,把生态立县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全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兴安既是建筑石材的储量大县,又是建筑石材的需求大县,矿业经济是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采石场的科学规划建设成为考验我县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对此,我县坚持矿山资源的开采与保护平衡发展,把建设高标准的

“绿色矿山”作为始终追求的工作目标,积极推进矿山企业改革,全面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202_年以来,全市全面实施采石场整顿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建设“绿色矿山”的步伐。尤其是今年3月15日全市启动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以来,我县被列为试点县,县委、县政府统筹运作,充分调动各乡镇、县直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在认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全力推进采石场标准化建设,以探索“绿色矿业”发展助推“生态兴安”建设。

二、因地制宜,齐抓共管,精心打造“绿色矿山” 兴安被列为全市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县之后,县委、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国土、环保、安监、林业、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其中,并通过招商引资成功选定两个试点采石场。为了保证建设质量,分管副县长带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试点采石场的相关负责人,专门前往江苏、浙江等地考察学习标准化采石场的管理和运营先进经验,为在全市率先完成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彻底改变原有采石场选址不科学、布局不合理,甚至部分采石场沿干线公路分布既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又破坏公路沿线景观的不利现状,我县综合考虑资源分布、工农业产业布局、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和环保、林业等多方面因素,根据《桂林市采石场建设试点实施细则》精神,重新调整了《兴安县第三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全县的采石

场设置,全力打造“绿色矿山”,其中高尚拓贝山采石场、界首小水弄采石场这两个试点项目的选址都在“绿色矿山”规划范围内。正是因为有了系统性、前瞻性的矿产资源发展规划,为此次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节约了大量的选址时间和项目论证时间,切实保障了项目建设进度。

为了推进采石场标准化建设,我县在进行采石场专项整治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在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监管工作,引导企业进行矿山整顿升级,督促企业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在工作过程中,相关乡镇、县直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国土部门指导试点采石场严格做好规划设计,确保矿山开采更加合理有序、生产工艺流程更加科学实用,比如,生产流程因山就势进行设计,在传送带电费上可以为企业节省一定开支;安监部门定期到试点采石场进行安全巡查,指导企业在矿区内设立醒目的界桩、在矿区入口道路及危险源点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督促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制度上墙,并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环保部门指导试点采石场对粉尘、扬尘采取密闭作业空间、喷雾增湿、静电除尘、洒水车定期洒水等方式加以控制,并通过做好绿化构建防尘、滞尘的“绿色屏障”,定期冲洗滞留在场地、墙体、机械设备和绿化植物上的粉尘,避免二次扬尘,保持场区清洁。

三、政策激励,安全保障,大力助推“绿色经济” 为了保障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项目的顺利建成,县

委、县政府积极深化改革,结合兴安实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来促进项目建设进度。一是出台了《兴安县实施工业振兴战略加快工业发展若干意见》《兴安县工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试行)》,在税收、融资、用地、用电、用工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奖励规定,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发展热情,特别是有效助推了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二是及时出台鼓励建设“绿色矿山”的政策,用“真金白银”的激励措施来带动矿产企业良性竞争发展,比如:延续并加长采矿权开采年限,探索实行开采年限由三年一审批转为十年一审批;将临时用地审批改为永久用地,彻底打消企业顾虑,充分调动了企业建设标准化采石场的积极性,等等。

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制度建设,注重安全生产,督促企业制定严格、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努力打造“平安建设项目”。从目前的工作成效来看,我县的采石场标准化建设已基本实现生产场地的“三化+五化”标准,即:规模化、基地化、规范化和建设标准化、生产工厂化、开采阶梯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现代化。同时,以“绿化、美化”为硬性要求精心打造企业优美环境取得明显成效,并切实改善项目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公共基础设施,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绿色、和谐矿山”的企业文化初步显现。

各位领导、同志们,兴安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项目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区、市国土系统的指导下,率先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并通过市级验收,在此,我谨代表县

四家班子对关心、指导、参与兴安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的各级领导、相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一步,我县将以此次现场会的召开为契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探索“资源安全与生态保护相统筹、矿山建设与绿水青山相协同、企业发展与人民意愿相一致”的“绿色矿业”发展新路子,力争到202_年全县范围内的采石场全面达到“绿色、和谐矿山”建设标准,为加快县域经济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兴安、文化兴安、富裕兴安”、助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第五篇: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绿色崛起

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绿色崛起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这就是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顶层设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实践表明,物质资料再生产、人的再生产和环境再生产的统一是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大量资源耗费和环境成本为代价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已难以为继,出路在于走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通过产业的生态化改造,构建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崛起。

产业生态化改造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对特定空间内产业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进行耦合优化,实现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产业生态化要在三个层面上推进:微观层面上要通过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技术改造,切实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从而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中观层面上要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等,使资源在产业系统内循环利用,降低CO2等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减轻产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宏观层面上要形成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管理立法,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的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产业生态化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经济功能空间布局体系。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特点、经济发展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结合国家的主体功能定位,构建生态经济主体功能发展区划。建议把全省统筹规划为碳排放控制区、减碳引导区、零排放发展区、生态碳汇区四种类型的生态经济功能区。四类区域内按照主体功能有选择、有区别地构建包含产业链、生态链和价值链互补共生、具有循环功能的空间产业集群布局;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域分别实施不同的产业规划、选择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贯穿于产业活动的全过程,从源头上减少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构建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减少产业发展以及相应的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空间的占用,提高生态资源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不断增加绿色、无污染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形成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全新生活方式。在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保护环境的同时,增加绿色、生态产品的市场需求,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破解“资源与责任不对称性同构”难题。科学确立资源环境产权的归属权、份额以及对产权相关权利的分割或分配、产权人获得收益的制度保护体系,平衡环境外部经济的贡献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的机制。主要包括 “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企业支撑、公众参与”协同推进的低碳经济发展机制,有效矫正生态环境保护或破坏行为主体的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实现生态外部性内部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科学评价生态功能价值以及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价格形成机制等。

建立科学的发展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理念,GDP、收入、物价是政绩,平安和谐是政绩,青山绿水也是政绩。建议试行绿色GDP核算模式,建立配套的产业生态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政策体系。在统计指标中除了常规的耕地保有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等外,增加“森林、草地、湿地面积比例”“水质达标率”“空气质量达标率”“碳汇”“生态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资金”“新兴产业”等反映自然生态现状、改善或损害的指标,使有关统计指标能够反映绿色发展的要求。

在政府目标考核中,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发挥好考核评价的硬约束作用。施本植院长充满建设性的发言,无疑为解决云南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施本植,男,云南大学经济(会计)学院院长,经济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云南省政府金融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昆明市政府咨询委员。曾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宣讲组成员,云南省委组织部联系专家。教育部世贸组织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云南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与贸易。1992年-1993年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管理学院学习,202_年和202_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先后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加州大学研修。云南大学经济学博士点、国际经济与贸易省级重点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家级特色专业带头人之一。1999年被遴选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后备人才,202_年被授予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02_年被授予云南省“五个一批” 理论创新人才称号。

服务经济快速发展助推绿色新平崛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