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主任工作艺术:细致、及时、巧妙、耐心、适度
班主任工作艺术:细致、及时、巧妙、耐心、适度
我们习惯了听到人们说“教育是世界上最平凡也最伟大的事业。”诚然,教育可以缔造出价值非凡。但是,非凡的事业却奠基于一件件细微的琐事。班级,是教育制度中最小的管理单位;班主任,应该也是世界上最小的“管理者”。班主任工作平凡、琐碎,时刻和班里三十几个孩子在一起,小到吃饭、喝水、走路,处处渗透着教育因素,也处处能够读出教育的哲学。班主任工作的艺术,就藏在一件件小事里,就在我们身边。下面,就听我讲一讲从“易拉罐”来看班主任工作的艺术吧!
——班主任工作要细致。喝易拉罐装饮料的时候,粗心的人往往拉开拉环,就大口大口地享受起饮料的畅快淋漓,却没有注意到罐子顶部的缝隙里躺藏着多少灰尘。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只看到他们的表象。如果我们多留意他们,哪怕是多看一眼,或许就会有别样的结果。
一个普通的周一,一大早,我照例走进了教室。同学们都来了,一个双休日没有见面,大家都交谈着双休日的愉快,作业要交哪几本。可是平素活泼好动的小王今天却特别安静,一个人坐在位子上。当我的目光直视他时,他没有像平时一样冲我笑笑,却低下头不说话了。凭着教师的直觉,我知道,他今天肯定有事。于是,我把他叫到教室外面问他:“有什么事不开心么?”他嗫嚅了好一会,才回答:“我作业忘记做了!”——偶尔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对于他来说,也不是没有发生过。“那还不快去补!”我打算到此为止了。可是他却没有像往常一样赶快回座位去补作业,而是慢慢地走回座位,一动也不动。难道今天的事,没那么简单?
——班主任工作要及时。比如罐装的雪碧、可乐,开罐后最好要及时喝。等到气泡都走掉了,也就没有了原来的清凉爽口的滋味。对待孩子的错误,问题,我们也要及时处理。待到时过境迁,再好的教育方式也起不到好的效果。
回到办公室,我马上给他的家长打了电话。果然,一听电话,我惊呆了——原来,周日时,小王的妈妈叫他做作业,反复叮嘱了他几遍,他觉得厌烦了,他猛得拿起语文书,三下两下撕坏了!——我一下子愕然了!打完电话,我一时不知所措。但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及时地教育、疏导是必然的措施。为了不让其他同学觉察,我把他带到了一间空教室,随手把门关上了。我强压着火气,把他拉到了身边,再次询问:“周日,究竟发生了什么?”他应当也是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支支吾吾了好半天,还是说了事情的经过。
——班主任工作要有巧妙的艺术。开易拉罐时,小孩子没有足够的力气,容易刮伤指甲,可以用不锈钢的勺子柄等轻撬一下,然后再拉开即可。从事育人工作亦是如此,很多孩子的思想是我们猜不透的,光靠蛮劲或是一味无底线的感化不会有很大作用,我们需要巧妙的艺术。
看着撕坏的书,再想想他平时并不甚好的表现,其实,我的心很烦:我怎么会遇到这样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而且是那样的“歇斯底里”!怎么办?一顿批评?不解决问题;把他送回家?那是把责任推给家长。——不行,这个孩子需要特别的“心理疏导”。我默默地拿起他的书,一页一页地翻着,将揉皱的地方抚平,将撕碎的书页对齐,嘴里不停地说着:“太可惜啦,那么好的书!如果我的女儿这样,我一定会心痛的,她撕掉的不是书本,不是纸张,而是知识,可以享用一辈子的知识……”
——班主任工作要有耐心。易拉罐的拉扣是很锋利的,开罐时不能太心急,否则很容易划伤自己的手。对于孩子们来说,一顿劈头盖脸的批评,也许可以让他暂时低头,但内心未必服气,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只有耐心的教育,润物无声的引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三分钟五分钟过去了。他慢慢地靠近我,靠近我,我耐心地等待,等待……十分钟后,我终于听到了最轻的声音,“老师,我来吧!”我的心头一喜——我多想回答他,你终于说话了,老师等待的就是这个。可是我依然不动声色,仍然在埋头整理,又几分钟过去了,他终于忍不住,又说了:“老师,对不起,我拿胶条来把它粘好吧!”,这时,我抬起了头,严肃地问他,“你只是应该跟老师说对不起吗?你还应该说些什么?”(班主任工作
www.teniu.cc)这时的他,完全没有了平时的调皮,眼圈红了,哽咽着说:“我本来想先看完了电视,就会写作业的!可是妈妈总盯着我,一时冲动,我才这样做的。我也没想到会这样……”这时,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开始对他进行教育:这样做究竟错在哪里,要端正你的学习态度,还有要学会控制不良情绪……整整半个小时,我说他听,听到他说“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成功的喜悦,终于在我心头荡漾。
——教育要适度。我们都有经验,喝碳水化合物饮料时不能过度震荡,不然会有很强的冲击力。孩子们,特别是初中十四五岁的男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个性都很强,过度的压力只会起反作用。适度的“冷”处理,并不是姑息纵容,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件事我没有让其他老师和同学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当没这回事一样,仍旧上课,批作业,下课找同学谈心。只是每每我的目光与小王交汇时,他会很自觉地回到自己的座位,默默阅读或是抄写那本已经撕坏又粘补好的语文书。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我感到很欣慰。不用言语,不用批评,更多的是通过眼神进行交流,眼神传递着真情,关爱,提醒和鼓励。让他用自己的行动,永远记住不再犯类似的过错。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这就是我们热爱的班主任工作。我们每天朝夕相处的是几十个不同的孩子,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也许他们会有缺点有错误,但他们的本质都是纯洁善良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如同形形色色的易拉罐,它们形态不同、包装各异、口味不一;也许在生产、运输、销售的过程中,它们会被磕磕碰碰,外表也会染上灰尘污渍,但那只是小小的瑕疵,我们更应该关注它们的内涵。拂去微尘,擦净污渍,它们里面,同样的都是纯净可口的饮料。我们的孩子,不也是这样吗?
第二篇:耐心细致化解群体性事件
耐心细致化解群体性事件
【简要案情】
2011年7月18日,在江东街道西陈村,村民陈某(24岁)与同居女友傅某某(23岁),因为家庭琐事发生了争吵,傅某某在心情极度失落和悲伤的情况下,于事发当晚到陈某家五楼楼顶跳楼死亡,家属闻讯后报警,江东派出所及时出警,经调查后结论系自杀身亡。可是死者家属面对亲人的去世,怎么也不能接受,始终认为是陈某逼死人命。7月20日,男方家中聚集了近百名死者的亲属和村民(女方农村下傅村民),要求公安机关严惩“凶手”,如果不及时控制局势、安抚死者亲属,极有可能造成重大后果。
【调解经过】
江东街道党委、办事处闻讯后及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处理此事,同时要求江东街道调委会及时介入调解纠纷。江东街道调委会接到任务后,认为此事非同小可,处理不好会使矛盾激化。立即与江东派出所民警到西陈村男方家中控制局势,通过做大量的群众走访、稳定死者家属情绪等工作,同时由派出所民警向死者家属解释案件调查的情况,使死者家属的情绪得到了控制,并同意在江东街道调委会主持下接受调解。
调解过程中双方开始的时候差距很大,女方父母认为自己女儿的死亡是由于男方的过错造成的,要求男方负全部赔偿责任。但男方认为主要原因女方的死亡与他们之间的争吵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还有女方家庭的压力原因,因为陈某与傅某某虽然已经同居半年多,但是女方父亲一直反对傅某某与陈某在一起,并以断绝父女关系为要挟要求他们分开,但是傅某某没听从,并从2010年底就到陈某家与其同居,导致其与父亲关系恶劣。而在平时的生活中,由于年轻不懂事,陈某与傅某某也经常为小事争吵,此次傅某某一时想不开发生了悲剧,陈某也很悲痛,对于傅某某的死亡他们愿意承担部分责任,但是他们认为主要责任不在于男方。为此,为了预防发生群体性事件,调解人员在稳定死者家属的情况下,对男方家人不厌其烦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使他们一直能在街道调解室协商解决此纠纷,不再去男方家里闹事。同时,调解人员积极做男方家庭的工作,劝他们多理解女方的丧女之痛,尽量多给予女方家庭补偿。经过多次反复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终于使双方的差距一点点拉近,并最终达成了一致。
【调解结果】
双方在江东街道调委会的主持下,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书》,由男方一次性赔偿(补偿)死者家属伍拾壹万元整。同时,因为双方一直没有正式结婚(双方既没有办理过结婚登记,也没有按照农村习俗订婚、结婚过),所以由女方家属负责在安排后事,如需协助时男方应提供方便(法律道德范围内)。协议签订后,男方在江东司法所当场付清了赔偿款,女方的后事也得到了妥当处置。【调解点评】
这是一起典型的因家庭纠纷造成的一起自杀事件。案件中,同居双方不能够正确处理好家庭关系,死者仅因为几句争吵而放弃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虽然女方的死与双方之间的争吵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而且有公安部门权威调查。但是,作为女方的家长痛失爱女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员首先把女方亲属的情绪安抚下来,并耐心细致做工作,不仅对死者家属在法律方面给予解答和疏导,而且在情理方面更多的做男方的工作,使他们能一直在调解桌上,不致于引发群体性事件,经过反复多次的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一起群体性事件得以及时化解。
第三篇:耐心细致疏导,成功化解邻里纠纷
耐心细致疏导,成功化解邻里纠纷
近日,上坪寨乡综治办依法并合情合理成功化解了一起矛盾纠纷。
2015年4月28日,上坪寨乡综治办门口响起了一阵焦急的说话声:“同志,麻烦你们帮我调解一起纠纷,现在我急着修房子,纠纷处理不好我的房子就修不成了!”只见一名年约三十岁左右的男青年站在办公室门口急切地说道,工作人员赶紧让男青年坐下,递上一杯水,询问这名男青年来访事由。
原来,青年姓陈,因家中住房太窄,想在父母留给自己的老屋基上重新修建一处房屋,可就在陈某外出务工返乡准备建房时,才发现邻居老人吴某在自家房檐和陈某的屋基中间搭建了一个临时厨房,陈某多次找到吴姓老人商议拆除临时厨房,老人死活不同意拆除。如今,建房用的材料都已拉到老屋基上备用,只是苦于不能开工建房,情急之下,只得找到上坪寨乡综治办帮助调解。
考虑到陈某情况较为紧迫,工作人员立即将此情况汇报给了乡政法委书记。当日下午,乡政法委书记带领两名工作人员来到吴姓老人家中了解情况。据了解,老人不愿意拆除临时厨房是因为自己和老伴年事已高,子女都不在身边,拆掉厨房太麻烦,因此死活不同意拆除临时厨房。
在对纠纷原因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后,工作人员从情、理、法等多个角度对老人进行细致耐心的思想疏导工作,指出老屋基是陈某合法财产,搭建临时厨房的行为侵害了陈某的合法权益,这是违法行为,是要依法给予强制拆除的。经过近一下午耐心疏导工作,老人终于意识到了在这件事情上的错误,愿意拆掉临时厨房。同时,陈某表示,愿意帮助老人拆掉临时厨房和搬运厨房的物品。
至此,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在协议书签订后,双方当事人冰释前嫌,握手言和,一场邻里间的矛盾纠纷得到了圆满的处理,受到当地群众好评。
撰稿: 曹政慧
第四篇:适时巧妙介入适度隐性推动
适时巧妙介入适度隐性推动
笔者在认真研读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2011年第6期印滢斐老师的《音乐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介入》一文后,深有感触,尝试对小学歌唱教学中教师行为的有效介入进行了实践与研究,一年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这里与同行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心得。
一、歌唱教学中教师行为有效介入的意义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所谓“介入”,是指插进两者之间干预其事。本文提及的“介入”,从行为方式来看,是指教师适时、适度、适当地用语言或动作干预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各种活动;从行为目的来看,是为了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音乐能力及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新课标”中指出:“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所以,教师能否以适时、适度、适当的行为介入歌唱教学这种尤其注重师生双向情感交流、音乐体验与技能实践的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课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然而,在实际歌唱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介入过早、过迟或过度的现象,由此形成的“无意介入”“无效介入”“负效介入”等情况均属于教师行为介入不当。究其原因,主要有教师角色定位偏离;对重、难点突破缺乏深度探究和讲解;低估学生学习能力;缺乏善捕“意外”、灵活调控的能力等。这实际是教师“教”的另一种缺位,与歌唱教学的理想状态相距甚远。因此,“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行为有效介入的实践与研究”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歌唱教学中教师行为有效介入的策略
通过实践,笔者总结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行为有效介入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图。
1.多维观察―判断有效介入的需求
小学歌唱教学中,教师的行为介入应建立在教师多维度观察的基础上,所以细致全面的观察是教师判断是否需要介入的奠基和依据。
案例1
需要介入(三年级上册,学唱歌曲《四季童趣》教学片段)。
歌曲《四季童趣》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旋律优美,深受学生喜爱。但同时歌曲旋律起伏较大,知识点较多,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初学时,教师请学生聆听音乐,很多学生被歌曲吸引,都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很快教师发现第一句“童趣在春天”和第五句“童趣在夏天”歌词相似,但旋律不同,学生很容易唱错。这时教师立即采取介入,通过对比范唱,让学生跟琴模唱等形式,解决了这一难点,学生又动情地演唱了起来,歌声更优美了。
案例2
无需介入(三年级上册,学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学片段)。
学完《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后,全班学生都随着教师轻柔的钢琴伴奏边轻声唱歌边做摇摇篮的动作,教室内一片宁静。此时,有一个男生声音过响,动作幅度太大,教师刚想点名加以介入,但转念一想:让同伴们的歌声去感染他也未尝不可!果然,再次齐唱时,他意识到了自己声音的突兀,经过调整,他的声音也变得和其他同学一样轻柔、优美,动作徐缓而有节奏。
2.准确及时―把握有效介入的时机
时机可能是预设的,但更应该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应该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尽量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在课堂主题松散时介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要发扬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张扬其个性,但并不意味着忽视课堂纪律。恰恰相反,良好的课堂秩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是有效学习音乐的保障。
案例3
三年级上册,学唱歌曲《樱花》教学片段。
《樱花》是一首欣赏歌曲,旋律优美,描绘的是春天里日本人结伴赏樱花的情景,歌曲具有鲜明的日本音乐风格特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求学生熟悉并学唱主旋律,学生初听歌曲后教师提问:“这是哪个国家的歌曲?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当大家说出“日本”后,教室里就炸开了锅,有的说:“日本人最坏了!”有的说:“钓鱼岛是我们中国的!”……大家义正词严地议论纷纷,而且已完全脱离了音乐本身,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这时教师马上采取积极引导,将学生拉回到音乐欣赏与学唱的道路上。
(2)在歌唱教学生成时介入
歌唱教学中,当“意外”不期而至,是视而不见,或者制止学生“越轨”的言行,还是视之如宝,加以有效利用?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应抓住“意外”资源,在“意外”发生时有效介入,视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动态生成课堂。
案例4
六年级上册,学唱歌曲《Do Re Mi》教学片段。
学唱歌曲《Do Re Mi》时,教师原本设计了观看电影《音乐之声》视频,导入《Do Re Mi》的歌唱教学,但多媒体突然出现故障无法播放,教师灵机一动,马上自弹自唱,演绎了《音乐之声》中的好几首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Do Re Mi》等。通过近距离地聆听教师范唱,在清晰的钢琴伴奏烘托下,教师柔美又富表现力的歌声给予学生美的感受,有效激发了学生学唱歌曲的欲望。
(3)在歌唱教学重、难点展开时介入
每一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些都是课堂的关键处,也是教师行为介入不容错过的最佳契机。因此,教师必须在重、难点展开时介入,在教学关键处介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案例5
二年级下册,学唱歌曲《猫虎歌》教学片段。
歌曲《猫虎歌》最后一句:
当第一次看到这个乐句时,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这么难的节奏,二年级的学生能唱下来吗?”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用动作在难点处展开介入,根据节奏设计了一组手势来解决难点。根据小猫神气的样子着手设计,在“森”字处伸出一个手指表示小猫指着老虎,待唱到“王”字时点三下手指,同时配合三下点头,学生起劲地表现出小猫得意的样子。其实点三下手指正是划出了这个长音的时值。唱到“你”字时将手收回,在第一个“服”字处双手叉腰并跺脚,“不”字起身,第二个“服”字时重重地甩头。这串手势看起来复杂,其实学生一学就会,也非常符合低学段儿童的游戏心理。通过教师手势介入,学生很快解决了难点乐句。
(4)在歌唱教学内容深化处介入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过程,歌唱教学亦是如此。作为教师而言,要在歌唱教学内容深化处恰如其分地介入,因为这时学生的思维大多陷入困境、一筹莫展,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行为介入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
案例6
三年级下册,学唱歌曲《顽皮的杜鹃》教学片段。
第1次介入―教师在黑板上出示节奏:
拍出节奏的同时让学生在最后两拍处模仿杜鹃“咕咕”的叫声。教师伸出一个手指,学生拍一遍;教师伸出两个手指,学生拍两遍。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学生对歌曲的节奏已完全掌握。此时再播放歌曲的伴奏音乐,让学生聆听这组节奏在歌曲中共出现几次?学生用手指随音乐点出出现的次数,到音乐结束时学生的手指都示意“六”次。
第2次介入―教师在黑板上出示旋律:
教师提问:“大家都听出是‘六’次,为什么黑板上只有三句旋律?”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站起来回答道:“肯定有几句是重复的。”
第3次介入―教师在钢琴上慢速弹奏歌曲
并请学生思考旋律是如何重复的。学生边看着黑板上的三句旋律,边用手指表示听辨的顺序。待我弹完,学生便说出了旋律重复的顺序“aabcbc”,还有位学生补充说最后的“咕咕”声有两次。综合学生的回答,一首完整的曲谱就呈现在大家面前,学生对各个乐句均已熟悉,填词后便能较好地演唱。
第4次介入―此时教师提出疑问:“同学们,为什么作曲家要用‘aabcbc’的顺序?采用‘aabbcc’的顺序不是更容易演唱吗?”有的学生回答“不好听”,有的说“没有变化”,这时有位学生说:“两句用一样的旋律,似乎是‘我’已经找到了杜鹃,就不再是顽皮的杜鹃了。”他的回答着实让我折服。
(5)在歌唱教学错误呈现时介入
学生在歌唱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所谓“眼高”就是学生对某知识技能的掌握初具表象;“手低”体现在具体演唱、表现时的准确度和把握上的欠缺。当学生出现这种 “眼高手低”的矛盾时,正是音乐认知由平衡转为不平衡的时候,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现和暴露这类错误的机会后,进行介入指导。
案例7
六年级下册,学唱歌曲《土拨鼠》教学片段。
在学唱歌曲《土拨鼠》这首歌时,许多学生唱到第三、四两个乐句时,喜欢低八度演唱,认为听起来还是这首歌,这样演唱既省力又方便。我当即表示这个想法“很好”,我也要试着用一用。于是,我让大家当观众,认认真真地按学生们的做法唱了一遍《义勇军进行曲》。当演唱到最激荡人心的乐句时,突然转入低八度演唱。许多学生认为不妥,不仅听起来别扭、不好听,还破坏了歌曲的内涵。于是,我紧抓这一问题,展开关于歌曲内涵的讨论。通过这一实例,学生们很快在《土拨鼠》这首歌上达成了一致看法,认为作者在最后两句就是要表达流浪者对土拨鼠强烈的怜爱之情,所以这两句才会比前两句高亢。学生也最终认识到:演唱过程中不能随便改变歌曲的音区和节奏,否则就会使演唱变得不合理。
3.灵活运用―选择有效介入的方法
上述学生“状态”在歌唱教学的课堂中时有出现。面对这些“状态”,若教师没能敏锐捕捉或捕捉后没能使之形成有利条件并介入,那么最终教学将只有“状态”,没有“成效”。若能灵活捕捉“状态”并由此生成若干优势“状态”形成有利之“势”,教师再趁“势”介入,教学便可“势如破竹”,取得卓越成效。所以,在歌唱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找准介入的时机,而且要掌握介入的方法,讲究介入的艺术,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学,提高歌唱教学的效率。
(1)歌唱教学“情感性鼓励式”介入
歌唱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门看似简单、实则较难掌握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经常鼓励学生,唤起学生对歌唱的兴趣,并逐步提高歌唱的水平。通常可采取以下介入方式:煽动性介入―“比一比,哪组同学的歌声最美!”鼓励性介入―“这部分同学的表现真棒,老师还期待你们有更棒的表现!”……教师这种具有明显意图的介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良性竞争”。这里特别强调一种介入方式,那就是当学生思潮涌动时,耐心等待也是一种有效的介入。如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有偏离时,教师只要耐心等待一会儿,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或静静地听完学生的叙述,“精彩”就会悄然降落在我们的身边。遗憾的是,我们教学中许多教师都过早地介入,错失了这一良机,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等待”也是一种引导性介入。
(2)歌唱教学“技艺性帮助式”介入
歌唱教学是一门技艺性的教学,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艺性帮助是不可或缺的。歌唱教学“技艺性帮助式”介入主要包括歌唱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参与、帮助、指导和练习等。如教师通过声音演示、动作模仿、操作示范和实物提供等给予学生歌唱教学的具体支持,使学生破解歌唱难点,掌握歌曲方法,实现歌唱学习的愿望。由于歌唱教学的技艺在很大程度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且学生多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所以这种介入方式在歌唱教学中运用较多,对学生帮助也较大,但这需要教师具备更加扎实的音乐基本功。
4.适时退出―跟进有效介入的后续
歌唱教学中教师的介入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影响学生歌唱的活动。“退出”是指教师不用语言、行为等引导学生的行为,但仍旧关注学生歌唱的活动。教师行为的有效介入是一个从“介入―退出―介入―退出”循环往复的过程。有的时候介入不止一次,而是根据学生歌唱学习情况不断介入、不断退出,直至学生完全能正常、有效地学习为止,同时这一切都应以尊重学生主体为前提。
案例8
二年级下册,学唱歌曲《快乐的音乐会》教学片段。
听完歌曲后,教师提问:“你听到了哪些乐器?”学生兴奋地边模仿动作边回答:“有胡琴、喇叭、铜鼓。”教师请学生随音乐边模仿动作边唱歌,当看到有的学生模仿得不是很像时,教师请学生安静下来,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三种乐器的图片,播放了三种乐器的音色,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学生似懂非懂。随后,教师以近乎专业的形式一一指导学生三种乐器的演奏姿势,再次让学生随着音乐边模仿动作边学唱歌曲,但学生的兴趣已经明显减弱了。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行为的有效介入,不仅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机智,更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一年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适时巧妙介入”,就能起到“适度隐性推动”的作用。
华 洁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江寺小学
第五篇:巧妙运用“检讨”艺术
巧妙运用“检讨”艺术,加强学生自我反省教育
[文章提要]:现在,初中生教育成为诸多教师及家长的头疼问题。尤其是部分很有“个性”的学生,教师们苦心婆心的正面教育似乎见效不大。如果教师们能放下“师道尊严”的包袱,开诚布公地对学生提出的意见率先作出“自我检讨”,必定会调动起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积极性。
我国的传统教育一贯是学生有错做检讨,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充当监督执行的角色。可是,随着社会发展,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学生遇到矛盾纠纷不但不先从自身反思原因,而且还会强硬地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更有甚者,在老师的批评教育面前明知自己无理但也要强辩三分,更别说让其写检讨了,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很多班主任和老师都深有同感:“我们做学生那时哪有现在的学生这么难管!”面对这些挑战,班主任真是殚精竭虑。综合几年的班主任管理经验,我认为,班主任如果能够主动广泛地听取学生对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提出的意见,“屈尊降贵”先做一番“自我检讨”,其“抛出的红砖”定能引来不可估价的“美玉”。
学生小云因父亲去世,整日精神恍惚,在我的劝慰勉励下,她日益坚强起来。我在深感欣慰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一次,她在日记中写道:“老师,你一直是我心中的楷模,可你最近为什么对我们的日记批阅没有以前及时认真了呢?优秀的文章也不在班里朗读点评,总是不了了之!我最近也没什么可写的,就不了了之吧。”短短的几行文字犹如一根火柴,点燃了郁积我心中多日的不快,我很是愤怒。心想:“这学生简直是白疼她了!丝毫不体谅一下老师的烦恼!”可稍微冷静,她的文字却好似一记重锤,震得我猛然惊醒,并且深深赧颜。
静心细想,近段时间,我因个人事情而对工作、对学生确实疏忽了不少!其实,小云的心思很细腻,而且还勇于说出真话,我难道能悖着良心指责她吗?我想,这件事就装作不知道,也让它不了了之吧!
此后的日子表面上似乎风平浪静,我也有意的忽略小云的存在。可是,我的内心却掀起了轩然大波。平时,我们不厌其烦教育学生遇到纠纷要多作自我批评。身为人师,特别是班主任,我做得又怎样?我决定给学生一个交代!可是“师道尊严”的旗帜又在我心中猎猎飘扬。苦想之后,我为之一振。我觉得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极好的契机。“其身正,不令而从;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我连检讨自己的勇气都没有,以后又该如何更好地要求学生呢?
我专门抽出时间开了一次班会。主题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班会上,我先对小云的行为大加赞赏,之后又诚恳的作了一番深刻的“自我检讨”,学生们的表情由最初的迷惑转为惊讶,继而是满脸佩服!我见时机成熟,便把话锋一转,让他们静坐五分钟,思考以前或近日里自己身上存在的“瑕疵”,然后写成文章,题目就叫“璞玉有瑕”。事实证明,这堂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学生们的文章写得真实感人,而且,他们猛然好像长大了许多,日常行为规范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习劲头也更足了。作为教育者,还有什么更让人欣慰的呢?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幼小心灵的影响,是任何科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力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何让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根植内心,内化成一种自觉行为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广开言路,坦诚相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人生观、世界观很不稳定,对自己的情绪也不能很好的把握。如果班主任闭塞视听,独断专行,势必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乃至厌师厌学思想。所
以班主任需要细致全面地了解学生与各科老师之间的相处情况。对此,可以通过个别交谈或者鼓励学生大胆地通过日记这种无声的方式委婉客观的对各位老师提出中肯的意见。当然,这些意见还需要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及时做好沟通交流,尽量能让每位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包袱,虚心地思考接受学生的意见及建议,坦诚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自我检讨”。或者利用日记评语、书信等方式对学生作出肯定。此时,学生内心受到的“杀伤力”之大,不知要比平时苦口婆心的教导强多少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班主任和各科老师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勇于自查的和谐氛围,学生就会及师推已,充分调动起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积极性。此时,班主任就可趁热打铁,进而教育学生认真反思自己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生活中的点滴不足。
二、“负荆请罪”,弥补裂痕。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由于老师们能率先在班级进行“自我检讨”,这股春风就会潜移默化渗透学生的心田,会唤起他们的自我反省意识。可是,仅有意识还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要把它内化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这时,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悄悄话信箱”,或者通过日记使学生更加淋漓尽致,更加有血有肉地向他人表示歉意。比如“给××的一封信”“××,我想对你说„„”“迟到的歉意”等等。对于这些珍贵的表白,如果学生没有勇气直接交给对方,班主任可以在班里采取不露姓名朗读书信的方式代为转达。这样,不仅可使当事学生之间的怨怼烟消云散,而且还可使其他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升华。
三、总结评估,不断提高。教育工作中学生反省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反省。这就需要班主任定期对学生作出总结评估,及时肯定他们在反省以后取得的进步。比如:让学生作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
相评价,班主任对学生评价,甚至家长也参与评价。重点是自我评价。因为人的发展是建立在从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及其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基础之上,学生评价不但能指出他人的优缺点,同时对自己也起到启发和警示作用,班主任通过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定期总结,表扬那些表现好的同学,对暂时滞后的同学进行个别交谈,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解除顾虑,并提出希望。坚持下来,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自身价值认同感,综合品质自然会不断提高。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当今教育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师生互动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实践证明,由老师的自我检讨带动学生自我反省,这是一种师生双向的互动,既发挥了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也是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在做人方面的体现,有利于学生自身人格的完善和将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