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生态文明建设培训心得1
编辑:风月无边 识别码:18-703107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9 15:16:09 来源:网络

第一篇:生态文明建设培训心得1

«新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培

训心得

转眼间培训班的课程已经接近结束,经过这几天的学习,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次培训班举办的非常有意义,非常有必要,因为它不仅让我充实了更多的理论知识,更让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打动了内心。我通过网络视频倾听了两个主题的讲座,«新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以下是这些天的几点体会:

在看了«新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后,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它是一种千古传承的优秀文化。建设生态经济区就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为基本理念,以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为核心价值,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为载体,就是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在看了《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的讲授视频后,由衷地感慨: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机关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各级机关信息化建设,已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迫切需要。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心得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五篇

【篇一】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但不得不承认,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和无序开发,我国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障碍。面对一系列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力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事实证明,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改革方向、战略重点,对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统筹规划作用,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如何,关键在于制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5年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出台,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等制定并实施。一个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建立起来,生态文明建设有了科学规范和可靠的保障。

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5年来,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多个省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河长制与湖长制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制度相继建立。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在全国陆续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缓解。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严密的法治作保障。5年来,“史上最严”环保法颁布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等多部法律纷纷出台,按日计罚、行政拘留、连带责任、公益诉讼等法治举措逐步落实,环境违法有了强有力的遏制武器。

源头严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治本之策。过程严管,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后果严惩,是建设生态文明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十八届三中全会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思路进行的制度设计,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我们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篇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近年来,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地质工作作为基础性、先行性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现结合工作实际谈以下几点体会。

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等问题阐述了一系列生动形象、思想深刻、非常具有指导性的重要观点。

第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类文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生产力不断发展,而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习近平总书记20XX年4月10日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讲到:“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高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

第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偏差,没有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角度出发,而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发展。20XX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答问时提出:“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要求我们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既要经济发展,也要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20XX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总书记用“命脉”一词把人与山水林田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生动地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揭示了山水林田湖之间的优化配置对人类永续发展的重大意义。这也告诉我们,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必须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采用系统工程学原理,对国土空间整体规划、合理开发,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第四,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习近平总书记20XX年5月24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可以说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必然会不断凸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弄得不好也往往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人民有所呼,党和政府就有所应,我们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第五,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20XX年5月24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首先,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能起到指挥棒作用,要考虑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等各种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其次,要划定生态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再者,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管理,既要注重惩治,又要注重补偿,从而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

第六,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美好的环境需要广大人民共同创造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20XX年3月29日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讲到:“植树造林,种下的既是绿色树苗,也是祖国的美好未来。要组织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参加植树活动,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学习体验绿色发展理念,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既是总书记对青少年的谆谆教诲,也是对广大公民的期望,只有全民树立起环保意识,并化作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才会水到渠成。

第七,积极参与生态共建国际合作。前不久,美国航天局通过卫星观测到,过去20年中,世界变得越来越“绿色”,主导地球变绿的是中国和印度。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讲到:“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方面,中国责无旁贷,将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敦促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性责任,兑现减排承诺,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事实证明,中国正在努力践行自己的承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地质工作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赋存于地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地质工作对象也正是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一穷二白到物资丰富的整个过程,地质工作提供的能源资源保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经济发展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我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已迈过峰值,地质工作的主攻方向也由解决能源资源问题逐步转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国际上,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国家,地质工作也在转向生态文明建设。英国地质调查局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前不久,其更新发布的战略规划《通往地球之门》中提出,未来数十年,将重点对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的地质作用进行监测,目标是确保在不危害环境的基础上获得更多资源,同时预测环境变化趋势,并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帮助政府解决国家乃至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重大问题和挑战。美国地质调查局确立了新使命:“通过提供可靠的科学信息,为国家服务;描述和了解地球,使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降至最低限度;管理水、生物、能源和矿产资源;提高和保护生活质量”。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地质调查机构也将资源、环境极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作为工作重点,以达到合理利用资源。这些发达国家地质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我国地质工作实现转型发展,更好服务和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国内,地质工作服务生态环境已初显成效。在清洁能源勘查方面,地质行业发挥找矿优势,按照“稳油、增气,发展非常规”部署,有力支撑能源结构改善。在城市地质服务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地质工作主动对接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完成了全国30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地质环境资源摸底调查。在支撑防灾减灾方面,地质工作通过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初步形成了科学研究、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群防群治)、治理避让、应急避险等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在旅游地质方面,地质公园建设在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资源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形成了新的增长点,推动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在农业地质方面,通过调查,取得数十种元素地球化学图,对重要污染元素或有益元素分布、组分及影响机制等进行研究,对区域农业环境、土壤质量、农产品环境安全性等进行评价,进行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区划及预测、预警和预报,研究生态效应及治理方案,研究优质高效农业及发展战略。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地质工作探索碳储、碳汇技术方法,促进节能减排。在倡导和践行绿色理念方面,全国地勘行业大力倡导和实践绿色勘查,逐渐走进绿色勘查新时代。

近年来,贵州省地矿局以服务贵州省“三大战略行动”为主线,下大力气调结构、促转型,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在清洁能源勘查方面,实施了浅层地温能、地热(温泉)、煤层气、页岩气勘查和利用;在水、土污染防治方面,参与了省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实施了部分地区“贵州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重点行业调查”;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完成了50个县(市、区)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开展了50个对口责任县(市、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保障,完成了中缅、中贵两条天然气管道(贵州境)全线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组织完成全省100个地质灾害防治自动化监测点站点建设;在生态环境修复方面,开展了扬子地台南缘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遥感调查,承接了一批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调查设计等项目;在服务绿色产业方面,提出并参与了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协助地方政府申报了国家级、省级地质公园,在钟山区、绥阳县创建了两个旅游地学文化村;在服务国土空间规划方面,参与了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参与编制了《黔中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可行性报告》,编制了贵安新区城市地质工作先行方案,承担了大方县老城区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贵州省地矿局坚持以政府、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工作的同时,实现了经济发展提速换挡,促进了全局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升了全局干部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在贵州考察工作时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几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围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围绕建设美丽贵州,20XX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页岩气和煤层气勘查开发利用,推广使用地热能”,“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金属历史遗留废渣治理率超过80%”,“加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等生态安全核心区域生态修复,实施贵州乌蒙山片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加强梵净山等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抓好草海、南明河等综合治理”,“开展石漠化治理三年攻坚”,“完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34项重点任务”等,这些任务,与地质工作息息相关,贵州地质工作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

站在新起点上,贵州省地矿局将在以往工作基础上,集中优势力量,重整行装再出发,全力服务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提高战略定位,坚定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观,把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悟深悟透,顺应时代要求,发挥地质人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发扬地质人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作风,以贵州省委省政府决策为指引,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上谋篇布局,咬定目标、鼓足干劲、坚定步伐,努力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第二,厚植服务能力,发挥专家技术引领带头作用。经过长期实践与锻炼,贵州省地矿局产生了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为发挥这些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事业的作用,贵州省地矿局于20XX年底成立了专家委员会,设立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生态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工程技术、地质大数据、地热能开发利用、实验测试11个专业组。20XX年,通过技术攻关,贵州省地矿局共破解技术难题26个,在清洁能源、稀土矿勘查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贵州省地矿局将统筹局专业技术精干力量,增设生态地质、页岩气煤层气、地质灾害防治、物探等专业组,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参与国内学术论坛、会议,拓宽各类专家视野,让各专业组更加对口、有序、出色地服务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

第三,加强战略合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多门类解决方案。在现有的与省内各市(州)、大型企业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贵州省地矿局加强与省直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为政府和企业在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修复、绿色产业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继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大力推广使用浅层地温能,加大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查开发,探索性开展干热岩资源勘查研究,有效降低碳排放;继续实施地热资源(温泉)勘查攻深找盲,积极为现有地热资源探转采提供普查、详查、“三合一”方案编制等技术服务,推动地热资源综合、高效利用,为实现“县县有温泉”打下基础。继续抓好防灾减灾服务,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协助地方政府开展对口责任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争取在首批18个地质灾害高风险县(市)中,实施特大型、大中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竭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水土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金属历史遗留废渣治理、病危渣库和尾矿库整治等开展工作,实施好贵州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重点行业企业调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争取实施乌蒙山片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两年攻坚、石漠化综合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开展矿山“地质管家”服务;积极服务旅游业,充分利用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果,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和旅游资源规划编制,扎实推进“大贵州滩”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旅游地学文化村申报和创建,服务旅游业井喷式增长;积极服务山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完成第二批18个县(市、区)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争取乌蒙山新一轮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服务贵州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积极推动城市地质调查,聚焦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重大问题,启动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努力推动黔中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综合地质调查工作,积极参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积极开展生态功能区综合地质调查,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所合作,立项开展贵阳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推进乌蒙山典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试点,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及生态修复宏观决策。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贵州省地矿局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优质的地质技术服务,为谱写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而不懈奋斗。

【篇三】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现已为人们熟知,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提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指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

20XX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进行深刻阐释:“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二者的辩证关系方面,不是单纯地强调金山银山,不是单纯地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而是在强调金山银山的同时,更注重绿水青山,更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过去,一味追求GDP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生态问题,现在,我们逐渐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且以实际行动来维护“绿水青山”。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她赋予人类生命,并且源源不断地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发展资料。“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存、发展,因此,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自然。

二、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1.生态问题的严重性

20XX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其中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并不意味着可以在这方面有所懈怠,多年以来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是目前的重要任务之一。20XX年8月,习近平在青海省考察工作结束时提到:“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说明当前仍然存在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且严重影响着人民健康,对民生建设提出挑战。

在20XX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说明了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说明现在是治理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也是必须在关键时期加强对这一关系人类命运的关键问题的关注。

2.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

尽管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且我们已经有能力解决问题。

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靠牺牲“绿水青山”来换“金山银山”,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治理环境问题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已经具备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所以我们不仅仅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且注重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注重治理环境问题和建设生态文明。

我们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我们必须凭借良好的现有条件,依靠改革创新,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交给人民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建设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

1.加强建设,发挥各级领导带头作用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总体布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发挥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政府制定有助于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政策,研究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减税政策;合理分配用于各方面建设的投入和生态文明建设内部的财政支出,建立多元环保投入机制;加强生态监管,完善监督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理念,强调在治污等方面加强监督、治理和惩处力度。强化监督意识和责任意识尤为重要,建设生态文明不能单纯依靠引导和教化,必要时要通过强制力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同时,领导干部的自身建设也是关系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领导班子,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XX年5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强调:“要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加强各级干部的纯洁性建设和各方面建设。

2.弘扬精神,发挥全民共建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速决战,而是持久战,要通过弘扬精神使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内化于人民之心,发挥全民的共建作用。

在生态保护方面,20XX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事迹做出高度评价,并且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塞罕坝林场三代人55年的坚守和奋斗使荒原变为林海,这种“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坚守精神正是当代建设生态文明所缺乏的,也是所应当弘扬的。

建设生态文明要依靠全民共建,仅仅依靠少数领导干部是远远不够的,要发挥各主体的作用。例如在环境治理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综合运用多种方式。生产者坚持绿色生产、清洁生产,做好污染处理工作;消费者坚持绿色消费,低碳生活,节约资源,避免浪费。

3.承担国际责任,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在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方面,世界各国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一个国家都应当为构建绿色地球贡献力量。在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等全球性问题上,发达国家应该履行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义务,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相应帮助。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强调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注重承担国际责任,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在20XX年7月,习近平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致贺信中强调:“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我国以全球化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为构建适宜人类生存的人居环境而不懈努力。

一直以来,中国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例如在2015年9月,习近平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指出:“中国宣布拿出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中国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支持其它国家,中国在为建设“美丽地球”而承担起国际责任。

人类世世代代生活的地球已经变得污浊,不再有往日的干净、透明,失去了原有的湛蓝、鲜绿,这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相处的后果。如果不想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那么就要求我们爱护自然,爱护生态,爱护我们的“母亲”——地球。

【周四】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资源丰富和多样性一直都是我国发展的重要优势,从南到北地域的多样性造就的丰富资源培育了我们国家的众多人口,但是资源的攫取和利用总是有限的而且过度消费资源的代价同样使我们无法承受的,雾霾、水体污染、等新的污染关键词不断涌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空气净化器、自来水过滤器、和防雾霾口罩在现在象征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同时也侧面反映出我们日常生活的大环境越来越危险,而这恰恰是我们民生最大的问题所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时时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环保思想,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

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最突出的问题和领域,抓住薄弱环节集中攻坚,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大气污染,心肺之患,已成为百姓健康生活的痛点。令人欣慰的是,蓝天保卫战早已打响,且成果斐然。但是要打赢蓝天保卫战,我们还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让老百姓享有更多蓝天白云。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水污染直接关系人们每天的生活,直接关系百姓健康。要打好碧水保卫战,还要继续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亲水环境。

洁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不受污染的土地……人们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明确而又迫切,而且是惠及民生的最大保障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抓紧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篇五】

很荣幸有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学习十九大报告的心得体会。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新高度

十九大报告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内容十分丰富,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的党十分突出地、史无前例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诸多关于生态文明的新论断。“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美丽”首次被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对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写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等等。这些论断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彰显了党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矿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充满哲思。

“金山银山”是经济财富,是富强中国的基本要素;“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是美丽中国的基本要素。“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都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全体人民不可或缺的社会财富,两者都重要、不可偏废。对于我们国土资源管理者来说,特别是对我们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者来说,如何做到既创造“金山银山”、又留住“绿水青山”,是摆在我们面前且必须要翻越一座大山!

纵观人类发展史,如果没有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人类文明。但由于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没有妥善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各类环境污染和浪费资源的问题层出不穷。十九大报告指出:“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是否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矿业发展完全对立起来?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没有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社会生产所需的能源资源哪里来?国家战略矿产铀、稀土,钢厂的矿石,化工厂的原油、各类盐矿,修路架桥的水泥、砂石骨料,城市的高楼大厦、农村的村居民宅,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无不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自然资源的开发,都要求我们必须要创造充足的“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远离矿产资源,而是在矿业开发过程中,用更加严格的绿色发展措施来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地和谐型”的“绿色矿山”。

正如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建设生态文明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既要克服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过分依赖,又要超越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绿色发展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和唯一路径。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是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在山顶会合的必由之路,而我们奋斗在国土资源战线上的同志们就是要当好山顶会合的带路人。

三、发展绿色矿业要有新举措

十九大精神博大精深,作为一名党员要努力“学懂弄通”,更要结合本职工作“做实”。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不能停留在纸面上,我们必须要有新举措。

(一)积极稳妥做好自然保护区矿权退出工作。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有效措施,是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的有力手段。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对自然保护区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行为进行严格的限制或有序退出,弥补历史欠账,符合重典治乱的基本理念。但是目前,无论是自然保护区还是矿产开发管理的法规政策,对矿业权退出都要求区别对待,而不是搞“一刀切”的政策,要综合考虑保护自然和开发矿产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对边界范围和功能分区明确的自然保护区,所有矿业权应一律退出;而对边界范围和功能分区不明确,甚至盲目追求“高大上”且没有实际保护要求的已划定自然保护区,则可以通过调整保护区范围,从而达到“退出”的目的。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按照平衡社会公共利益和矿业权人合法利益的补偿原则,提出差别化的补偿方案,确保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依法稳妥有序退出。

(二)扎实推进矿产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强化矿产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完善矿业权有偿出让制度、矿业权有偿占用制度和矿产资源税制度。推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首先要以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为导向,坚决落实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将保护和合理利用要求作为有偿使用的核心要求;其次要以用途管制、依法管理为前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必须符合相关准入条件和标准,履行保护和节约利用资源的法定义务,以防止无序无度开发利用;再次,矿产资源具有经济、生态多重属性,在有偿使用和保护中,必须要以市场配置、完善规则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鼓励竞争性出让,规范协议出让,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三)全力以赴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要把打造绿色矿业作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的总抓手。矿业权人是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的主体,我们管理部门要当好相关政策的宣传员、工作的引导员、进程的监督员、结果的守门员,努力争取矿业权人及矿业从业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一是提升和坚定生态文明建设在矿业权人和矿业开发领域的信心。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才能真正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引导新时代的矿业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绿色发展才是真正解决“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径。要认真践行习总书记“两山论”和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举“环保旗”、打“生态牌”,使矿业开发不再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代名词,相反,争取成为改善环境、美化环境、再造环境的有益活动,创造“金山银山”的同时,打造新的“绿水青山”。前不久总书记视察徐州的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治理而成的湿地公园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和指引。三是要积极推动用科技创新驱动绿色矿业发展。新时代的矿产资源开发必须向综合、高效、循环、节约利用转变,矿山企业应利用“绿色矿山”建设的倒逼机制,依靠科技创新,全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真正实现矿业的转型升级。四是树立坚持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办矿理念。切实做到办矿一处,造福一方,促进矿地团结和社会进步,最大程度地减少矿业开发对自然和群众的扰动和影响,营造良好的矿业开发环境。

新时代孕育了新机遇,新挑战赋予我们新使命和新担当。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上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高度,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绿色矿业的发展道路上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步稳蹄疾、永不懈怠。

第三篇: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调查心得

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调查心得

(1)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

当前,在大学的课程开设内容中,并没有针对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知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生态文明建设只是在少数通识课中做了些较为基本的讲述。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讲解到第三章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部分内容时,涉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马克思原理概论»课中,教师会补充介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等相关知识;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部分«形势与政治»的教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专题来给学生们讲述。但是,这样的讲述和教育,对大学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的提高从现实情况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不足,大学要创新生态文明课程授课方式,结合国际、国内实际,系统梳理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目标、绿色生活,力求理论与实际结合,保证课程质量,使其具有科学性和严密性,避免课程昙花一现或应时应景。在此方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做得较好。

(2)多组织开展生态环保活动学校应当多组织有关于生态文明环保的活动,加大活动的次数频率和规模,培养良好的生态文化

氛围。

(3)加大校园生态环保监管和奖惩力度 要加大校园生态环保监管和奖惩力度,这从侧面反映出我校在生态环保监管上还做得不够。乱扔垃圾、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破坏花草树木,这些不良行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加大监管和奖惩力度而解决。在新加坡,哪怕是随意吐口痰警察都要处以高额罚款。大学由于种种限制性因素,虽不可能像新加坡这样做,但可以加强监管,对乱扔垃圾、破坏花草的行为进行及时阻止,奖惩手段和教育手段并用,从而让人和环境更加和谐得相处。

(4)进行多形式的宣传教育,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感化学生

校园内可以增加一些关于环保的标语提醒,校电视台、广播台多一些对生态文明

建设的宣传,多开展些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竞赛等等。学校可以进行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努力提升校内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用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进一步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姓名:王翔

号:2012010043

第四篇:十九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心得

十九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心得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比过去,这一发展目标的表述增加了“美丽”二字,让人心动、让人神往!

将“美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是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新部署,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担当。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蓝图已绘就,激情正满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不能凭一己之强,毫无顾忌地打破自然界的平衡。曾几何时,一些地方将环境与发展对立起来,无节制消耗资源,无限度破坏环境,导致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再。当前,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艰巨性,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保护生态与发展完全可以共赢。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我们常讲绿水青山,实际上没有青山就没有绿水。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必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重点任务的落实,把能源资源保障好,环境污染治理好,生态环境建设好。划出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这三条控制线,底线不能突破,红线不可逾越;规划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实行多规合一;促进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大力节约利用资源;综合治理水、土、气,加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地灾防治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严标准、严考核、严处理,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第五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自然生态,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提出的要求,而我省则提出建设生态大省的任务。这是完全必要的。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它的基本要求,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其次是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有效地控制人口,同时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的基础上,同时要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切实保护环境;其三是提倡并实行健康有益的的消费模式;其四是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根本点就是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要建设生态大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几个重要关系和问题。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当然,也不能片面地讲生态而不讲发展,把生态建设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生态,发展便没有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全面、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能否重视并且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键又在于各级党政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长期以来,不少领导干部存在认识误区,以为经济增长即发展,即政绩。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不惜一牺牲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以大量耗费有限的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指标的增长。存在这样一来的问题,与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不无关系。长期以来的政绩考核,只侧重于对经济发展指标的考量,而没有将环保指标纳入其中,政绩观有偏差。可见党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正确的政绩观既要与科学发展观相符,使当地的自然资源得以长期有效的利用和保护,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要注意和防止陷入新的误区:即偏重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忽视经济发展的单纯的生态政绩观,只有树立科学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农业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农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保护土地改进耕作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对发展农业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加强植被保护、水土保护、荒漠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其次要反对随意开垦,粗放耕作,破坏土地结构;其三要因地制宜,兴修水利,改良土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生物肥;其四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的工程体系,它要求吧粮食与多种经济结构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发展工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资源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既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又能有效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效益的必由之路。推进农业产业化,改变传统的弱质地位,提高农业规模化效应和竞争质量,促使农业突破传统的生产范围,向加工业、商业延伸,形成加工、科技、服务、销售的产业链,逐步走向现代化农业,使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农业形成统一,使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三、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工业的关系,发展循环工业、生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如果工业文明只追求生产的增值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则必然引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一系列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提倡生态文明,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及长远利益,实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排除发展工业,但是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达到高度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展工业仍然是我省走向现代化的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尤其要重视发展工业,壮大区域经济。但是,由于过去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工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大气被污染,河流被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石漠化、沙化,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不能再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的生态型工业化道路,达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在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应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实现农业工业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生态文明建设培训心得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