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媒体课件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精)
多媒体课件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花垣县民族中学 石俊峰 ***
摘要:
计算机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世界,也深刻地改变了数学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一改以往老教材中严密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严谨的数学概念体系。在这个背景下,新教材带给数学教学许多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教学情境,可以更好的为学生营造一个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由此可见,多媒体使得数学思想容易表达了,数学方法容易实现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关键词:数学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几何画板
计算机的发展导致对数学教学和数学活动包括什么的看法有所改变,比如更加突出了数学教学中的动态方面,把探索和发现看作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探索和发现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保持和理解数学知识,更加自信;有助于教学生思维;可以提供对数学的最大美感;是使学生看到数学如此有用的最好途径;可以使学生把握数学的威力。
下面就我在“多媒体课件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上曾做过一些初浅的探索,现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新教材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兴趣引入教师为教学内容所创设的教学情景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课例一:在“轴对称”教学中,首先图片展示:蝴蝶、人民大礼堂、京剧脸谱、剪纸艺术等,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对对称有感性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作好认知和心理上的准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意见,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对
3、评价和计分。用计算机测试学生。可以随机产生测验项目,能节省测验时间,可以随时中断或继续测验,能够立刻总结和分析、发现教学粘的不足;计算机辅助计分也有很大潜力。
4、纠正学生错误,学生可以用计算机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自己去纠正错误往往变成激发学习积极性的因素。
数学与计算机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不仅形成了作为高新技术的核心成分和工具库的数学技术,也深刻地改变了数学的教和学的方式。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数学学习环境中,操作、观察、试验、猜想、发现等过程变得具体而清晰,尝试错误的成分减少,数学思维的目的性增强,数学推理的逻辑基础更加稳固,数学思考更具有程序性,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学生通过自主的、积极的数学思维而成功建构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可能性,并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实现。下面我通过自己六年来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以下优点:
(一)、探求创新,再现知识发现过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站在世纪之交,展望世界,国际竞争,表面上看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国民素质、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创新的源泉则是人的创造力,这就为现代的教育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显然,仅以记忆储存知识为目标的传统教育是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在数学教学中发现,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从而提高创新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和增强自信心,也有助于锻炼学生克服困难,探求知识的毅力。
课例一:在“全等三角形”的讲解过程中,不是直接给出概念,而是利用《几何画板》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三种变换前后的图形情况。
1、观察下面几组图形,它们的形状与大小具有什么特征?
2.在边BA上取一点D,在边BC上取一点E。
3.分别以BD、BE、DE为边向外作正方形(如下图)。
4.测量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并计算以DB、BE为边的两正方形面积和。
5.动画演示当∠ABC=90度时,无论三角形的边长如何变化,发现总有结论: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而当∠ABC≠90度时它们不相等,于是总结结论为: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这样教学把定理的得出这一难点,通过教师设计研究方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形成自己的结论。从中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动脑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更抽象,再加上有些内容的传统教学手段不得力,所以某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掌握,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难点。而教学重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某些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多媒体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为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课例一:如在讲“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节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用教具进行比划演示,这很难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后的图象与原来的图
生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研究步骤,优化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如学生对城市交通的调查研究,在采集大量与之有关的数据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所提供的统计分析软件,来帮助自己得出研究结论弱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使学生从旁观者变成为参与者、开发者。学生开拓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探索与合作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积累。
总之,只要在数学教学中适量、适度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在高昂的情趣中学到知识、锻炼思维、开发智力,从而真正达到课改的目的。
第二篇:浅谈多媒体课件在优化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优化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重视和采用,其效果也越加明显。下面就谈谈电教手段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电教手段的最佳选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任务完成的需要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特点的学科。在教学中,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建立、延伸、发展和运用;任何法则、公式的推导、理解和验证;对任何一组数量关系的内在联系的掌握,都需要学生有一种抽象概括及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但是,这种需要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6—12岁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是很大的。这种距离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种种困难。怎么突破这些难点、缩小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呢?那就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完成思维上的过渡,即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单一思维向综合思维过渡;由模仿思维向创造性思维过渡;也即要多采用直观教学。电教手段正具备这种特点。
投影教学简单易行、图像清晰、色彩鲜明,它可以把讲解、观察溶为一体,可静、可动。容易和其它教学手段相结合,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录相教学声相结合,形、声、色、静动变化使多种信息同时刺激人的感官,能表现事物形象的各方面运动的全过程。其艺术感染力强,教学反馈作用大。
因此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选择恰当的电教手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对“学”的指导上,可给学生提供依靠已知独立探索未知的条件,产生“教”与“学”双方的良性循环作用,真正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教学信息的传递、交流、沟通、反馈,活跃教学气氛,使教学程序不断调整、有效地完成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任务,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二、电教手段的直观形象性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利教学手段
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形成品格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的关键在于兴趣和求知欲。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基础。小学生的兴趣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出发点,好奇、好动是他们突出的心理特征。小学生乐于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索取。所以小学生对采用电教媒体与其它教学媒体结合的课堂教学颇感兴趣,乐于接受。每当采用投影、幻灯、录相、计算机上课时,每当各种抽拉片、复合片、旋转片,各种彩色的投影教具、学具出现在学生面前时,那红色的五角星、绿色的三角形、彩色的小花、透明的彩棒、活泼的小鸡小鸭和各色各样的实物图形同时感染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时,强烈的刺激性使学生产生一种抑制不住的新奇,他们迫切地想看、想摸、想动、想探索个究竟。通过形、声、色的刺激,通过静、动、大小、虚实变化的演示,使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很多的联想,引起了极强的探索欲望。这种兴奋的状态正是引起、巩固和发展思维的基点,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动机是自觉的、积极的。在电教手段创设的愉快情境中学习,小学生便有“我要学”、“我乐学”的积极性。这时的课堂教学便是教师与学生两个积极性的最佳结合,也为实现课堂教学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学也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电教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整体优化中的具体应用与作用
(一)电教手段在直观教学中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丰富而鲜明的感性材料
几何形、体概念的建立是抽象的。可以运用电教手段直观演示把几何图形和具体事物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年级教材中新增加“图形认识”一节。为了使6岁儿童初步认识长、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可以设计这样的复合片:
底片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几何图形。上面复合一片与底面一一对应的实物图:国旗、手绢、三角板和圆形钟面。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入手,认识事物的外形。有了感性的认识再把实物图复合片揭掉露出各种几何图形,从而得到正确而抽象的概念。
讲“角”与“平行线”时也可采用以上方法制片。讲“角”时可设计:底片是锐角、钝角、直角等图形,上面复合一一对应的“张开一定角度的剪子、扇子、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等。讲“平行线”时可设计:火车的铁轨、无轨电车的电线、双杠等与底片上各种平行线相重合。便于为学生抽象地认识几何图形提供感性材料。
直观教学证明,人的感官和知觉,对教材感知得越是多种多样就越能促使学生牢固地认识和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规律。
讲一年级口述加、减法应用题时,学生头脑中“加”、“减”的概念没有完全建立,到三年级才揭示完整的定义。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口头描述,可设计这样的抽拉投影片:
(1)底片是蓝天上飞着5只小鸟,移动片上画3只小鸟。演示时抽拉移动表示又飞来了3只小鸟,提问:一共有几只小鸟?
(2)底片是停车场上有9辆汽车,移动片上画2辆汽车,和9辆汽车合在一起。2辆车演示时抽拉移动表示开走了2辆汽车,提问:停车场上还有几辆汽车?
这种简单的一拉一动,使静变为动,使死物变活,在动态中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使学生清晰地悟出: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加”的意思。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就是“减”的意思。这本来很抽象的“加减”概念,一经演示就具体化了,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了从形象入手到建立抽象概念的第一步。
(二)采用电教手段突出教材重点、难点,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制作投影片教学,不仅可以避免用语言表达的困难,也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使学生一目了然,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深难的内容通俗化,化难为易,使学生豁然开朗。
第一,一年级讲“9加几”、“8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学生要理解和掌握“凑十法”。这要在数的分解与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时可采用投影片与散片结合使用。
例:9+
4、先出示9个绿皮球(一张片),再出示4个红皮球(散片),一共有几个皮球?
怎么想呢?边理顺学生的思路边演示;先想9加几得10,9加1得10。于是把4分成1和3,拉过一个红皮球和9个绿皮球放在一起凑成10。再想10和剩下的3加起来得13。
不把4分解成2和2,是为了突出凑十法的特点。
“8加几”,“7加几”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演示方法,重点都突出在8与7分别和几凑成10,就把另一个数(散片)分成几和几,凑十后再用10加几。这组演示学具可以多用,简单易变,有利于学生理解凑十法,又能判断分解数的要求分散难点,算理清楚,学生易于接受,效果也突出。
第二,二年级建立除法概念。区分等分、包含时,学生理解十分困难。我们抓住其本质特征,透过易混之处,用电教手段区分比较,使学生亲自感知,概念掌握是十分清楚的。
讲课时首先设计了两个题:
①把12朵红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朵?
②有12朵红花,每个小朋友可分3朵,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学生列式都是12÷3,怎样理解这个算式的意思呢?只靠讲,学生很难理解。只有通过分摆演示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在投影仪上师生分别分摆比在讲桌上分摆清晰,可以放大又可看分摆的全过程。
演示中突出等分、包含的本质区别:
①题分时先从12朵红花中取3朵分给每人1朵,再取3朵每人1朵直到分完。突出按份数分一次拿3朵,每人分一朵,保证每人分得一样多,即等分。
②题分时,先拿3朵分给一个人,再拿3朵给一个人,直到分完。突出看12朵里有几个3朵,(按一份数分),即包含。
以上方法学生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分的过程。突出了同一算式的两种意义。因此,演示数学,信息传递快,而且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处也会迎刃而解。
第三,三年级进行“倍”的概念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些问题的解决基础是一倍的概念,必须予以重视。
教学中采用抽拉片和散片效果都十分明显。制作片子的关键是突出“两量倍数比较时,谁是标准”。例:有8只小鸡、2只小鸭,小鸡的只数是小鸭的只数的几倍?
先出示小鸡再出示小鸭。而后把两只小鸭框起突出一份。然后抽拉移动小鸭这一份数和小鸡对应比较,有一个两只便和小鸭有一个同样多,有几个同样多就是小鸭的几倍。反复抽拉比较后得出,和小鸭比,有一个同样多,就是小鸭的一倍,因此以小鸭只数为标准数,是一倍数。另一个数中有几个一倍数,就是它的几倍。
抽拉片为学生理解一倍数创设比较的情景,使学生知道“倍数关系”是对两个数的比较而言的,不是孤立存在,不能单说哪个数是一倍数或几倍数,必须明确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而“倍数”是在“份数”的基础上过渡来的,份数可单独存在。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四,四年级讲乘法分配律时,对内在知识规律的理解,可采用透明小散片,便于变化、便于组合,既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又可在教学重点上使师生双边活动最佳结合。
演示过程可以这样进行:
①把画有3件上衣,3条裤子的散片同时给学生,并出示例题:一件上衣6元,一条裤子4元,买这些衣服一共多少元?
②学生独立思考,移动组合探究解题方法,并用语言理顺自己的思路。
③学生逐一演示自己的解题方法:
学生A:先把上衣放在一起,再把裤子放在一起,用“连加”计算:(6+6+6)+(4+4+4)=30(元)
学生B:认为连加可以简算:6×3+4×3=30(元)
学生C:把散片重新移动: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组成一套,有这样的3套,所以:(6+4)×3=30(元)
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判断。计算结果都对,哪种方法好?学生们异口同声认为第三式好,是最优综合式。观察得出:
6×3+4×3=(6+4)×3
学生通过散片位置的调整,思维就按照有理有序的路子展开,最后教师再执果索因,讲叙算理。教学中师生间总保持着一种良好的心理平衡,这种气氛有助于学生潜在的智力得到发挥,难点也就不难了。
第五,在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及内在规律的掌握是比较困难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基础与关键。教学中必须在此突破。
例:“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小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在教材一册中开始渗透解题思想,在四册中正式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比多”、“比少”应用题的规律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中采用投影演示突破几个基础概念,使学生在头脑中形象地建立起:“比较”的思想,一一对应”的思想,“同样多”、“多几”、“少几”等的含意。理解“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片①七个绿三角形和七个红圆形相比较,一个绿三角形和一个红圆形上下用虚线连接,表示一个一个对应,谁也没多、谁也没少,说明三角形和圆形同样多。
片②先出示七个绿三角形,再在下行旁边出示二个圆形,表示圆形比三角形多2个,圆形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理解到圆形中还有和三角形同样多的七个,在同样的基础上加上2,就求出比7多2的数是9。
片③先出示七个绿三角形,提问:圆形比三角形少3个,圆形有几个?
怎么想呢?根据学生的思路演示:假设圆形和三角形同样多,复合七个红圆形,再从七个圆形中去掉3个,抽拉去掉3个圆,底片留下3个圆形的虚线,表示去掉。学生可清楚地看到在假设同样多的基础上减去3,就求出比7少3的数是4。
学生在动手演示中,就孕伏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为学习解答应用题做好准备。学生对算式中:7+2,7-3中的7就不会误认为是绿三角形的数目,而是与绿三角形同样多的圆的数字了。这也正是渗透了任何一种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部分已知条件组成的规律。对初学应用题的一、二年级小学生来说也是必要的知识渗透。
(三)投影学具的使用为学生创设动脑、动手、动口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以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其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第一,一年级讲授乘法意义时,由于6岁儿童有意注意时间不长,教师就采用每人6个小钮扣为投影学具,在教学的一开始就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重点上来。通过对小钮扣的分摆,创设探究概念内涵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①设计两层提问、两次操作活动:
一问:把6个小扣分成3份怎么分?学生实际分摆,并把各种情况在投影上演示。分的情况有:“1、1、4,“1、2、3”,“2、2、2”,三种。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每份的个数有什么不同。突出认识后一种分法每份都同样多。
二问:按每份同样多,你可以怎么分?学生二次操作中强化每份同样多,渗透对相同加数的认识。分的情况有:“2、2、2”,“
3、3”,“1、1、1、1、1、1”三种,让学生根据分的5种情况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并说明算式意思,认识什么是相同加数。
②设疑过渡,引出乘法
教师提出求100个7是多少?学生列式感到麻烦,引起求简的欲望,这时引出乘法。学生把有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2×3”、“3×2”、“1×6”同时列出求100个7就是7×100。表示求100个7连加的和。方法简便。
③通过反证,深入理解乘法意义,提出为什么1+2+3不能改成乘法呢?因为加数不相同,强化概念内涵。“1+1+4”学生提出可改成“1×2+4”。接着教师提出“3+3+3+5”可以改写成乘法吗?讨论,学生思维逐步活跃,他们改写成以下算式:“3×3+5”,“3×4+2”,“3×2+4×2”等。理解概念后运用是很灵活的。
这一简单的小扣学具,经动手演示,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分摆交流中学生们充分地表现了自己聪明智慧、在短暂的时间内通过自己的直观感知“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这种深刻的感知、靠教师讲是不可能取得的。
第二,利用彩色透明的“奎逊耐彩棒”进行投影教学,把数与形有机结合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趣味化,对形成概念、理解算理,发展思维、培养探究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
五年级“数的整除”这教学概念枯燥难懂、难记,用彩棒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理解“求一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什么相同的质因数只取一个,为什么每个数独有的质因数都要取,这样所取质因数的连乘积才是这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其道理深,不好懂,但用彩条一摆就能一目了然。举一小例:求4和10的最小公倍数。演示过程:①分解质因数:4=2×
2、(两条红棒相交),10=2×5,(一红一黄两棒相交)。
②取质因数:公有红棒取一个,(2),两数独有的一红一黄都取来,(2、5),三棒相交表示:2×2×5=20。4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20。
③引导观察:如果两数公有质因数都取:
2、2、所得结果:2×2×2×5=40,不是4和10最小的公倍数。如果两数中独有的不取,观其棒,就不能包含任意一个数的所有质因数,因此也就不是4和10的公倍数了。
形的移动、观察易理解,算理清楚,直观、具体,学生好掌握。如果用短除式讲解,数字抽象不易讲清,学生难懂又没兴趣。
第三,四年级教材中出现“倍数多几”、“倍数少几”的应用题。尤其是求一倍数的逆向思维题目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用散片学具演示不仅可以直观突破难点,还可以启迪学生多向思维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比如:在投影仪上摆出三只小鸡为一倍数,再摆出10只小鸭,和小鸡同样多可摆几份,余几只,摆后让学生观察后用语言表述图意,要求学生能说出:
①小鸭的只数比小鸡的3倍多1只。
②小鸭的只数比小鸡的4倍少2只。
③鸭鸡的和比小鸡的4倍多1只。
④鸭鸡的差比小鸡的2倍多1只。
⑤鸭鸡的和比小鸡的5倍少2只。
⑥鸭鸡的差比小鸡的3倍少2只。
接着提问:怎样才能使鸭的只数是鸡的整倍数呢
①把小鸭的只数去掉1只,鸭是鸡的3倍。和是鸡的4倍,差是鸡的2倍。
②把小鸭的只数添上2只,鸭是鸡的4倍,和是鸡的5倍,差是鸡的3倍,学生自己通过“拿走”或“添上”的动做,强化了只有先处理倍数所带的量,才能得到整倍数,有了相对应的量和倍数才能求出一倍数。这个散片应用的目的正是解决学生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思维,只有把多的量去掉,把少的量补上才能找准对应关系。这个训练为以后分数、百分数量率的对应也打下了基础。在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的理解中,恰如其份地使用电教手段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第四,在几何部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已学过的基础知识,采用投影图形学具,着眼于图形内在联系进行转化,使学生自己推导各种公式,寻根问底,探究规律,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仅举两例说明:
①对梯形面积教学时,让学生自做一组学具即若干个梯形,其中包含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两个颜色、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梯形。教师不做任何提示,给学生充分的研讨时间,学生联想已知通过折、剪、补、拼等办法,可以想出很多种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请学生一一演示并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学生a,把两个全等梯形一正一倒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底恰是原梯形的(上底+下底),高相等,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学生b:取一直角梯形,连接一条腰中点与梯形顶点、沿线剪下这个三角形拼在下底处成一个大三角形。大三角形面积=底×高÷2。底是原梯形上底加下底,高相等,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学生c:取一梯形,沿两腰中点连线(中位线)剪下,倒放在下底处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底是原梯形(上底+下底),高是原梯形高的一半,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还有学生沿梯形的高剪下一直角三角形,倒移放在另一侧成长方形。有的把梯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推导面积公式等等。学生想象力是很丰富的,方法有八、九种之多。
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去传统教法是使用现成的木板拼割教具,按教材规定,只有通过长方形这一条思路推导,显然有它的局限性,限制学生思维,只扶不放,结果只有死记结果。在这种教法的启发下,把教具变为活学具,让学生自行探讨,才能形成一种能力。于是我们制做了透明演示学具与投影片配合教学,效果是好的。方法如下:
让学生自己做两个等圆纸板,并把其中一个圆等分6份,一个等分16份。然后利用所分小扇形探讨圆面积的计算。这里首先要突破一个难点才能引导学生准确地推算,分割后的小扇形要看成近似的小三角形,否则概念不准确,为了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它的可行性,可信性,教师首先设计“曲变直”的复合投影片:把一个圆均分两份,观察半圆中的一半周长这条曲线的弧度;把这圆均分四份,八份,十六份后,这条曲线的弧度变化,随后把复合片中的圆形去掉,只剩这几条曲线;学生很快观察出:分割的份数越多这条弧线就趋于直,形象的观察使学生相信把小扇形看成近似的三角形,圆的半径近似小三角形的高,是有根据的。创设了这个情境之后学生的创造力是极丰富的,他们经过拼摆变形产生很多新颖的构思。
还有的把16个扇形拼成大三角形、大梯形、大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等。
在学生多种推导演示之后,学生对这个公式确信无疑。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判断、选择哪种办法好,使思维简约化。
学生的学具不会很大,要演示清楚,投影就显示了它的放大作用,交流演示使教学气氛活跃,死图变活为学生丰富地联想、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思维的天地,学生利用扎实的双基展开思维,又在发展思维的同时,促进了对双基掌握及灵活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不难证明电教手段只有溶于课堂教学之中,才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由于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体,师生处于积极状态之中,所以使知识信息量加大输出,又使思维信息量加大反馈,加大密度节省课时,减轻没有必要的师生负担。最大限度地取得教学最佳效果,为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一,深入钻研教材,选择适用电教手段的教学内容,是上好电教课的基础。
现行教材不是每个内容都适用电教手段来完成的。要目的明确,从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选用电教手段才能达到教学过程所期望达到的理想状态时,才可选用。
第二,电教课的关键是突出教学难点和重点
电教手段的运用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有些教材重点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或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叙述清楚时即可运用电化教学的优势进行教学。对内容抽象,枯燥;实物小,看不清楚,示范又不准确易产生误差时,采用其它常规手段效果不佳时,也同样适用。
第三,适时地把握电教手段使用的时机是上好电教课的保证。
在教材关键处,用于学生思维的“愤悱”之时,在学生思维的最佳时刻,如思维的疑点上,兴奋点上,有效地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时刻使用效果比较好。
总之,只有认真地备好课,周密地计划,明确电化教学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怎么用,达到什么目的,收到什么效果,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目的。
电教正在运用中发展、完善,又在研究中不断提高。只有我们共同在改革中不断探讨,才能取得电化教学的最佳效果。
第三篇: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化教学手段已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多媒体课件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具体,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数学教学
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已是信息时代,电子产品的时代,现代化教学手段已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多媒体课件集于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一体,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数学课对有些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一门学科,在课堂上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更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主动学”,由“厌学”变“乐学”,充分的体现出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外界事物影响而产生的。这就需要我们通创设一种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除法的认识”一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设计了这样的画面:伴随着熟悉的音乐,大屏幕上出现了《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孙悟空一个筋斗云拿着一堆果子飞进了画面,他要把这些果子分给唐僧、沙和尚、猪八戒。这时唐僧、沙和尚、猪八戒走进画面,每人从孙悟空手中拿走5个果子,孙悟空手中的果子正好分完。画外音:“分果子前,孙悟空手里有多少个果子?”
在学习位置与方向时,我设计了一个寻宝游戏。在海中某小岛上藏有一只宝箱,看到这幅画面,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宝箱里藏有什么呢?我看到孩子们好奇的目光问道:“你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孩子们异口同声的答道到:“想。”“那么乘船怎样走才能到达这个小岛呢?”顿时课堂上热闹起来,有的说向左走,有的说向西走,有的说向西北走„„这时我又出示了带有度数和距离的画面根据所给的条件让学生来说说怎样走就能到达小岛找到宝箱。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起来了。
我们就是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场景及多媒体课件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化静为动的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同时把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孩子们的面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蕴涵了教师一部分的教学思路,学生也很快地接受了知识。
二、把握好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时机
把握好多媒体使用的时机对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作用。在突出教学重点时使用课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圆柱的体积》一课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是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关键,而 “化圆为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利用实物展示等传统教学方法总是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切难点都简单了!
1、把圆柱分成18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上边,突出曲度,强调是 “近似”的长方体。
2、把圆柱分成3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上边与前一条边比较,得出变直了一点。
3、把圆柱分成72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上边与前一条边比较,得出越来越直,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体。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演示,采用逐步逼近的方法,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媒体动画拼成过程的演示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则越细,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这一动态直观的转化过程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节新授课结束,大部分的学生兴趣和精力已经下降,有些学生会出现精神疲惫。而课后练习是对本节新授课内容的巩固和提高。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的特点,设计具有动感的画面,使枯燥的问题变得生动,从视觉和听觉上刺激学生。在“两位数乘一位数”习题设计上,我采用了闯关的形式,只有完成前一关才能进入下一关。第一关是口算“送小兔子回家”,小兔子住在河对岸,踩着石头就能回家,但是每一块石头上都有一道算式,只有答对问题才能过河。学生看到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一下就来了兴趣,昏昏欲睡的形象一扫而光,小手高高举起。每一关设计的都不同,生动形象的画面再一次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进行了巩固、加深和理解。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证明,多媒体课件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更好的营造一种积极愉快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突出教学中的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第四篇: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小学低年级阶段,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乐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形象化,使学生乐于学、善于学、自主学。现结合本人的数学教学谈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很快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把思绪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来,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一堂课的成败的关键所在。由于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抽象思维对他们而言是一个难点。所以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来导入新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认知领域中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1、以旧引新,复习导入法
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先用多媒体出示4个鱼缸,每个鱼缸有4条鱼,问同学们:“这里一共有多少条鱼呢?”学生运用之前的知识很容易列出算式:4×4=16(条),之后用动画演示有两条鱼从鱼缸里跳出来了,接着问同学们:“那现在有几条鱼呢?如何列算式呢?你能列出几个不同的算式?”
这样生动有趣的动画很容易将同学们带入课堂。从旧知识很好地过渡到了本节的新知,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
2、设置障碍,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
例如,在教授《认识除法》时,先用课件出示猴子花花摘了9个桃子,猴子美美说:“我再给你3个,你现在有几个桃子呢?”同学们很容易列出:9+3=12(个);下面我会问:“那猴子花花比美美多几个桃子呢?”接着把美美的桃子也变成9个,再出示一只猴子,它的桃子个数也是9个。“那它们三个现在一共有
几个桃子呢?”对于刚才的问题,同学们很容易分别用减法和乘法计算出来。接着让同学们注意,我默念咒语,使美美和另外一只猴子的桃子都消失,现在只有花花有桃子,它想把这些桃子分给其他两只猴子,使它们三个都有同样多的桃子,该如何分呢?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得出每人3个,但要让他们用算式表示时,之前所学的加、减、乘法都显得无能为力了。这样很顺利地引入了除法。这样的设计,可以很清楚地让同学们知道之前所学运算的局限性,使他们有强烈的欲望去学习新知来解决今天所遇到的问题。
3、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数学是基础科学,遵循一定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让同学们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正是我们教学的任务所在。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先给同学们看一栋漂亮的房子,老师带领着大家去给房子拍照,出示几幅在不同方位房子的照片。让同学们讨论:这些照片上的房子是刚才我们看的那个吗?为什么大家照出来的都不一样?然后拿出一个房子模型,在教室来回走动,让同学们观察。这样就很好地引出:“在不同的方位观察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可能不同”。也培养了同学们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4、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位教师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
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为此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便如此,学生往往仍是启而不发,感触不深,容易疲劳从而导致厌学的负面心态。在小学教学中,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出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和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使小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来理解数学中的概念和运算过程。
在“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教学中,对于算理的讲解是比较费事的,抽象、枯燥的讲解也很容易让同学们听得一头雾水。如果采用动画就好多了,例:48×2,用小棒在左边摆出8捆(每捆10根),右边摆出16根,用动画展示从右边的16根中选出10根捆成一捆放在左边,这样整捆的就有9捆的,右边还剩6根,所以48×2=96(根)。这样用动画将进位的原理直观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了。
三、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练习是一节课的巩固。对于低年级来说,注意力集中与否是决定一节课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练习课没有新课那样有新鲜感,孩子的注意力在这时比较容易分散。因此,在练习时使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重新集中起注意力,引起学生对练习的兴趣,自发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如在练习的课件中设计掌声,或在练习
中插入一段可爱的动画片等,都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在“认数”的复习课中,为了让学生更乐于读数,我设计了一些新奇的知识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用幻灯片出示中国地图,并配以文字“我国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世界上最大的花是大花草的花,直径可达106厘米、世界最高的植物是红杉,高可达115米……让同学们在新奇的知识中复习了认数。
学生平时在巩固练习时对做题目最感到厌烦,觉得没有意思,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就利用多媒体将练习的形式不断变换。如在教学《1000以内加法》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练习设计为闯关游戏,按练习的难度把题目分为几关,有过独木桥、摘草莓、登高山、游儿童乐园,并设置了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闯第二关,关关都有鼓励的程序。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克服困难,奋 力拼搏,很多同学都顺利通过关口,到达了目的地。练习量虽然很大,但是学生丝毫没有厌倦的情绪,而感受到的是兴奋是成功的愉悦。下课后学生说:这样的练习真有劲。这种练习设计,每个同学操作自己的计算机,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辅导,较好地体现不同学生完成不同数学的教学新理念。
我们在复习《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时,将数的比较融入小动物赛跑的情境中去,学生看着动物伴随着音乐奔跑的情境,兴奋极了,积极动脑思考,这些动物谁跑得快呢?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在比较谁跑得快的过程中,学会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总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智力以及突出教材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第五篇: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
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
集贤县第二中学
单长春
社会不断的进步,教学手段不断得更新,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适用性也很强。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功能越来越明显,在我们的实践和研究中,信息技术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和要求越来越显示出来了。而身居一线的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懂得反思的技术。在阐述多媒体课件作用的同时,也强调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也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一、教学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会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利用课件教学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增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听课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习惯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即主要以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讲解为主,这种单纯的口头讲解有时连最起码的板书和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也不存在,使教学内容又比较枯燥和抽象,显然学生的听课兴趣难以被调动。利用课件教学,则改变了这一状况。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课件进行教学,师生之间可以更好地互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也就调动起来。
二、多媒体的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并不是说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说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产生巨大的阻碍,如何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以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的需要,就成了一项紧迫的任务。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之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媒体与教材的最佳作用点,进行有的放矢,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利用课件动态演示,提高学生认知技能。展示过程,启发思维。运用课件课件动态演示,可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构建。利用课件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形式更为生动活泼。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教学比较单
一、呆板,一定程度而言已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特别是在一些直观性、现场性比较强、要求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的学科教学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已力不从心。课件教学则通过多种现代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以声音(包括解说、音乐、模拟语音、合成效果等)和图象(包括静态图片、动态录像、效果图、过程演示等)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外在张力。
四、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替代教师主导性的作用,更不能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许多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偏离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制约了多媒体课件功能优势的发挥,甚至起了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如: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不注重实效;一味追求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全盘托出,全然不顾学生的思维锻炼,也不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主体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学生对很多知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上,而综合、概括、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都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又哪里谈得上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五、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使课堂生活化
生活化是新课标的一个显著特征。从新教材的编排上,我们也不难看出非常明显的生活化色彩。正可谓: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更好地揭示事物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再现生活情景,为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有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购物情景”,演示大头儿子去买本子,每个本子3角钱,他带了两元钱,最多能买几个本子,指导学生思考讨论。引出钱的用途,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用过钱。这样及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思考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使从小热爱数学,喜欢数学,对知识充满兴趣。
总的说来,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应该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多多地采用这种方式。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我想,现在这个要求似乎太高,但是,只要我们大家都应用起来,时间长了,积累多了,每一堂课都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也是很快就会实现的。因为我们可以把所有的教师制作出来课件积累起来,共享出来,用集体的力量来实现这个目标,也不是太难。我想信,在不久的将来,学生们的这种“每一堂课都是这样上”的愿望就会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