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家争鸣课件文字
幻灯片1
必修三
着重反映人类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领域发展 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幻灯片2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活动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精神对于它精神活动的反思,从这个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它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
——冯友兰(我国著名哲学家)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儒家思想
幻灯片3 朗读导语,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开始形成——参与百家争鸣,较早成熟,是文化高峰之一。
(2)汉武帝开始:成为正宗——确立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3)宋明:新发展——吸收佛教、道家思想,形成宋明理学;
(4)明清:批判与发展——有批判精神的学者开创思想活跃的局面。幻灯片4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幻灯片5 教材P7知识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
百家争鸣发启于春秋末年,兴盛于战国 幻灯片6
一、背景:
根据教材第一子目第一段,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一)总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二)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三)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战乱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四)文化:“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社会上形成一批主要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文士。幻灯片7
二、表现:流派与主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儒家)春秋孔子- 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 儒家发展者 战国荀子-
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幻灯片8 “谁最能够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 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淹没于世界之中。
那么,什么是中国的文化名片?你认为哪些文化符号能代表中国文化形象呢。央视《中国焦点2006》公布的调查结果: 1.孔子 2.中国龙 3.故宫长城 4.春节 5.书法
6.中国针灸 7.瓷器 8.中国菜
9.中国功夫 10.京剧 幻灯片9 法国文化部长阿亚贡说:“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是中国哲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他闪烁着智慧 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幻灯片10 孔子在美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所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被排在第一位。他与穆罕默德、耶酥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哲”。
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一致认为,在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幻灯片11
二、表现:流派与主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儒家)
1、儒家创始人:孔子(春秋)幻灯片12 阅读第一目第二、三、四段,归纳孔子的主要主张和贡献。(1)主要主张: ①政治思想:“仁”与“礼”,“克己复礼”,“德治”。②哲学思想(自然观):对鬼神敬而远之。(人本思想)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全面发展、因材施教(2)主要贡献:
①文化方面:A.创办私学 B.整理文化典籍“六经”(不包
含《论语》)
②对后世:其创立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至今仍有现 实意义。幻灯片13 “仁”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105次
仁 人 二
幻灯片14 “仁”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子曰:克己复礼以为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能行王者于天下,为仁矣。幻灯片15 “仁”
“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对于统治阶级: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幻灯片16 “礼”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子曰:兴于诗,立于礼。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幻灯片17 “礼” ①含义: 狭义:周礼
(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②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a、于社会: 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b、于个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幻灯片18
孔子为什么提倡仁、礼?
原因:
①春秋后期,社会动荡,矛盾尖锐,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礼崩乐坏”;
②孔子试图用“仁”来调解社会人际关系,用“礼”来维护社会秩序,以挽救社会危机,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幻灯片19 “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 “礼”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幻灯片20 想一想:
孔子恢复周“礼”的主张为何没有被人接受?
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背景下,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他的这一保守思想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
幻灯片21 2.儒学的继承发展:孟子(战国)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学正宗。是儒家的奠基人,被尊为“亚圣”。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幻灯片22 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朋友后远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回答:“应当同他绝交。”
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宣王回答:“撤他的职!”
孟子又问:“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孟子的意思很明确,国家治理得不好,国君不能胜任,人民有权使他易位。幻灯片23 2.儒学的继承发展:孟子(战国)
阅读第一目第五段,归纳孟子的基本主张(1)基本主张
①提出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②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民贵君轻”原则)
④主张“性善论” 幻灯片24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其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省刑罚、薄税敛。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概括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有何意义? 得民心者得天下;仁政;“民贵君轻”
“民贵君轻”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幻灯片25(2)评价: ①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②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影响深远,具有进步意义。幻灯片26
3、儒学的丰富完善:荀子(战国)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50岁到齐国游学,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幻灯片27
3、儒学的丰富完善:荀子(战国)
阅读第一目第六段,说明荀子“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儒家的思想内容”。(1)基本主张:
①天人关系: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②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③伦理观:性恶论。幻灯片28 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控制)天命而用(利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荀子· 性恶》
材料反映了荀子哪些思想?吸收了哪些学派?
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君舟民水”的政治思想;礼法并举,加强对人的约束。
吸收:道家、儒家、法家 幻灯片29
3、儒学的丰富完善:荀子(战国)(2)评价:
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幻灯片30 儒学思想中哪些思想主张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理论:
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伦理道德:
孝、仁义、诚信等 政治思想:
仁、德治、民本思想等 个人修养:
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幻灯片31
(二)老庄之学(道家)幻灯片32 阅读第二目第一段,指出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
1、整体特点:
(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2)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幻灯片33 阅读第二目二、三、四段,归纳老子的思想主张。
2、老子思想(1)宇宙观:“道”是世界的根本,永恒不变。
(2)辩证法:事物 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转化都是无条件的。(3)方法论: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4)政治思想:消极悲观,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无为而治。幻灯片34 阅读第二目第五段,归纳庄子的思想主张。
3、庄子的思想主张:
(1)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提出“齐物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与差别的,这就叫“齐物”;要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才能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从而逍遥自得。幻灯片35 阅读第二目第六段,指出老子和庄子思想主张的影响
4、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幻灯片36 老子名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是世界的根本(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 幻灯片37 幻灯片38
(三)法家思想(法家)
阅读第三目,了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1、代表人物:
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子 幻灯片39
阅读第三目一二三段,了解法家思想的政治实践。
2、政治实践:变法运动
(1)李悝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 提高农业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田租收入;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
(2)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幻灯片40
阅读第三目,了解法家思想的派别。
3、派别:
重“法”、重“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人主的权势)“法”是公布于众的法律法规,臣民必须遵守。“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势”主要是指“权重住尊”的权势、威势。势立威,术驭臣,法治民 权势 势: 术: 法: 权术
明文规定
幻灯片41
4、集大成者:韩非子 幻灯片42
阅读第三目,指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基本主张。
4、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1)加强君主集权(中央集权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法治观)(2)“不期休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改革观)。幻灯片43
1.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非子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取项合适的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2.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幻灯片44 据材料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材料二:“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材料三:“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此必不亡之术也。”
法治;变革;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将“法”、“术”、“势”糅合为一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幻灯片45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材料反映了韩非子什么样的观点? ①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幻灯片46
阅读第三目,归纳法家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5、特点:
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6、影响:
最后一段
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出了局限性。
幻灯片47 诸国纷争群雄争霸的两千多年前,赵国为一举攻下势均力敌的燕国,决定先拿夹在赵燕之间的梁国开刀,于是妇孺平民加起只有四千余人的梁城被赵国十万大军包围。危难之时,梁王(王志文)向以守城著称的墨家请求一支可以抵抗赵军的守军,却等来其貌不扬孤身应战主张“廉爱非攻”的墨者革离(刘德华)。革离出奇制胜,令赵军无功而返,后为应付赵军随时而来的庞大攻击,又亲自练兵制造无数特别兵器,梁城上下对其无不折服,更得到逸悦将军(范冰冰)的爱慕,然而,杀气也在此时降临他的四周。
(四)墨家思想(墨家)幻灯片48 阅读第四目,指出墨家思想的主旨、基本主张及其特点。
1、主旨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2、基本主张: 兼爱 非攻 非乐
非命 尚贤 尚同
节用
节葬
无等级差别地相互爱 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提倡节约 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努力掌握命运
不分贵贱,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统一思想、政令、赏罚,百姓上同天子 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生活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3、特点: 讲求实际功利 幻灯片49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战争使)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 请思考:材料体现墨子的哪些思想主张? 兼相爱、交相利;尚贤 幻灯片50 阅读第四目,指出墨家的主要贡献。
4、主要贡献:
(1)认识论:墨子认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即“三表法”。
“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发”、最后“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以古代圣君贤王治理国政的历史经验来衡量言论的是非真伪; 百姓耳闻目见是衡量是非真伪的重要标准;要把某种理论主张放到社会政治实践当中去,要看它是否符合国家、老百姓的利益
(2)逻辑学:墨子提出“取实予名”、“察类明故”的观点,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墨家广泛应用类比推理,通过类比的归纳形式来说明万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幻灯片51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上述材料各反映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幻灯片52 想一想: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但当时各国的国君没有采纳。为什么?
孔子“仁礼德”的思想本身有进步性的一面,后经发展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但当时社会**,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视。幻灯片53
结合韩非每条主张,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幻灯片54 治国思想 适用时期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以德治国 无为而治 以法治国 兼爱非攻 幻灯片55
儒家的“仁政”—— 法家的法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兼爱、非攻— “以德治国” “以法治国”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平等博爱 幻灯片56
1、“仁”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了大国争霸的政治需要 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 C.有利于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 D.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2、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学派”,请按顺序指出他们分别属于哪一流派()A.道、儒、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3、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A.道家、法家 B.法家、墨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幻灯片57
三、意义
(一)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一、课程标准
2-1-6 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百家争鸣、老子与孔子)
二、教学分析
课程分析: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成就。课文重点介绍了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子为代表的到家思想,并通过活动、阅读卡介绍了战国时期儒家、到家的发展及墨家、法家和兵家的基本主张。面对战乱频繁、矛盾尖锐的社会局面,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今天人们的价值取向均产生重大影响。学情分析:
设计思路: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基本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和诸子百家思想主张。
(2)能根据材料判别主要的思想流派及其思想主张。
过程与方法(1)利用教材图文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式的原因。
(2)通过列表比较、资料分析等活动,体会从历史到现实生活中儒、道、墨、法等重要思想主张的作用及其深远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展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流派的思想主张,尤其是儒家思想 难点突破:法家思想受到重视的原因。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图文,搜集各思想流派的补充资料。(2)教师准备:学生分组问题探究记录表,多媒体课件制作。
五、教学设计
环节
一、视频导课,揭示主题。Ppt出示孔子《论语》中的言论,填空。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学生熟悉的语文内容导课,激发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直接揭示主题,为学生畅所欲言做铺垫。
环节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关于百家争鸣)学生看书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司考: 什么是百家争鸣?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当时有哪些学术流派?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自己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有困难的问题集中讲解。设计意图:
环节
三、自主探究,突出重点 第一部分:孔子
第一步:出示孔子的画像,请学生介绍孔子。
第二步:学生自己看书,说说孔子思想、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
第三步:举例说明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设计意图:了解孔子的思想和贡献、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老子。
第一步:出示老子的画像,请学生介绍老子。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老子的思想。
第三步:适当介绍老子道家思想与后来道家的关系。
学生活动:见书本,理解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及对立双方互相转化的思想。设计意图:了解老子的思想,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第三部分:其他诸子百家
阅读书本17页的四则资料和阅读卡,归纳五人的思想。
设计意图:能根据材料判别主要的思想流派及其思想主张。
环节四:角色扮演,突破难点
把班级学生分成四组,各代表儒道法墨四家,阐述你的治国思想。
(当时各国变法,打击旧势力,强化君主权力;兼并战争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学生自主分析,或同桌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深入了解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区别,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五: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列表归纳本课的重点内容。
2、诸子百家对现在的影响。
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诸子百家的思想。
设计意图: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突破情感态度价值观。
板书设计:
百家争鸣
百家:入道法墨兵
争鸣:含义、原因和意义。
作业设计: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学者,你喜欢投在哪派的门下?为什么?
选用:案例评析,突破难点
[转承]我们大致了解了各学派思想主张后,我们能否运用观点来评价处理问题呢?下面请对古今两案例进行评判。
[展示]案例
(一)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人因赋税繁重,生活困难,偷盗别人的钱财。案例
(二)在当今校园里,甲学生屡次破坏公物,搞脏环境。乙学生不孝敬父母,不接受教师教育,甚至顶撞辱骂父母和老师。
[活动] 案例评析(拓展性活动)1.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A、儒家思想教育组 B、道家无为而治组 C、墨家爱心感化组 D、法家严格执法组 E、综合专家点评组
2.发给探讨记录表,分工合作、归纳本组意见。
3.分角色模拟诸家代表,面对上面展示的古今两个案例,通过讨论,请各家(组)代表对其作出评价及处理办法,应充分体现“本学派”思想主张,由专家组最后作出点评。
教师在代表发言时适当引导和点拨,让学生体会各家主张的异同。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活动,学生能初步运用观点评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体会从历史到现实生活中儒、道、墨、法等重要思想主张的作用及其深远影响,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
第三篇:百家争鸣(推荐)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马发利
教学目标:
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了解各家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教学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新课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何为“百家争鸣”
(多媒体展示)春秋(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战国(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请第一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学生回答略)
一、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继承和发扬孔子儒家学派思想的是孟子和旬子。请一组同学介绍孟子。
1、孟子
请同学们阅读孟子名言,结合书本和所学知识,介绍孟子其人并总结孟子的主要主张。
教师总结:孟子的 主要思想(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2)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4)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思考一:孟子的主张中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又有何发展?你还了解其他的孟子名言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仁政”的主要内容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不违农时,给农民以土地,有利于劳动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过渡:在古代经济不断发展中,随着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有了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个代表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即是明确的反映。
2、荀子
请阅读荀子名言,总结荀子的主要主张。
多媒体展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汉族。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 》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
思考二:孔孟旬思想比较,关于人性论,你赞成那一个,为什么?
思考三: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是否受重视,为什么?
但是,在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局面下,生存和统一是头等大事,而仅靠“仁政”是无法实现统一的。正因为孟子的思想距离当时的现实需要太远,备受当时的统治阶级冷落也是十分必然的。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二、墨子与墨家学派
请第二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
多媒体展示: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
请阅读墨子名言,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墨子名言: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投我桃子,我用李子回报。学生总结: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1、主张“兼爱”、“非攻”
2、尚力、尚贤、尚同:
3、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反对儒家的厚葬和守孝三年。
思考四:墨子的思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哪个主张可以体现?墨子思想有什么进步性?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探究一:百家争鸣之儒墨之争。(小组讨论)“兼爱”还是“仁爱”? “民权”还是“君权”? “鬼神”还是“天命”?
三、庄子与道家学派
思考五:何谓齐物,怎样能做到逍遥?有什么意义?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教师总结:发扬老子唯心主义思想,强调主观。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思考六:如何评价道家的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他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劝告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应该顺应时势民心,这样才能天下大治。战国时庄子的思想比老子还要消极,同时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四、韩非子与法家学派
请第四组同学介绍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属郑州 ;郑韩古国在今天的河南新郑)人,汉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
阅读韩非子名言总结发家的思想主张及意义
总结:法 家 思 想 :
一、人定胜天。
二、人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
三、国家要富强,要靠耕战,耕是搞好农业生产,战加强战备。
四、法治比德治更适合于当时社会,因为社会发展变化了,一切事物也随之变化,因此具体措施也应改变。
思考七:法家思想为什么受重视?
儒家代表儒士,道家代表隐士,墨家代表侠士,法家代表谋士,法家与其他三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法家面对现实,与时俱进,其他三家理想主义、复古守旧。
探究四:百家争鸣之儒法之争。
“德治”还是“法治”?
教师总结:诸子百家关系复杂,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孺墨之争,一家之内,内部也有派别争论,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而形成各自特色,如墨子贵兼,孔子贵仁,老子贵柔,在争鸣中各家相互影响。“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虽然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张迥异,但三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特别是在战国以后各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实践中,不同学派的理论经受了真正的考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训。因此,各个学派的互相映证,互为补充也是必然的。
五、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出现,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思考八:如何你是统治者,你会采纳那一学派主张,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结束语:今天,我和同学们以分组探究的方式再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我相信,百家争鸣的精神永存!!
教学反思:
(一)这一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不仅掌握了百家的主要代表思想,还能运用百家思想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及案例,达到理解──掌握──运用──分析的目标。
(二)第一、在上前面那个班的时候,感觉百家争鸣的背景部分讲得有点凌乱,思路不清。课后,我及时进行了修改,理顺思路,还组织比较简洁的语言来表达。第二、感觉有些知识点之间的承接与过渡不是很自然,顺畅。但经过课后的调整后,已经克服了这一不足。
(三)第一、上这一课时之前,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来完善自己知识点的不足,在课堂上能做到旁征博引,使整个课堂生动充实。第二、理解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刚学的知识来分析案例。比如我安排的讨论活动,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诸子百家的主要主张,还能用他们的主张来分析问题。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是非常必要的。第三、在提问和引导的技巧方面我还要加强。要做到启发性提问,善于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正确答案上来。我觉得我在这方面还有点欠缺。
第四篇: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考试大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考点搜索:①“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内涵及意义;②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基础知识梳理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提出的正确性:“双百“方针的提出。是为了摆脱苏联模式,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道路。贯彻之后科学文化事业繁荣的事实也说明了“双百”的正确性。
3.内容和意义:“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而“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二.“双百”方针遭遇曲折 1.原因:
(1)毛泽东错误的将“双百”方针作为阶级斗争的手段。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2)受“对立统一”思想支配,将“双百”方针的意义狭隘化。认为文艺上的“香花”与“毒草”对立统一,学术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统一。2.表现:(1)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表现在:观点的错判和 对知识分子的错误批判“文革”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对“双百”的窜改和歪曲,使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而且科学研究几乎停止
三.文学艺术的春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2.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文学上: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各个领域争奇斗艳,流光异彩。
学术和科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上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思想,出现了许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的见解。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日益繁荣
▲“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实质有何不同”?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众多,但阵线非常鲜明,主要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2)“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问题上,目的是推动新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繁荣。▲“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
(1)“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
明了正确的方向。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3)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4)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实战高考:
1.(08广东文科基础)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2.(2009高考海南单科)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 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 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 提高人民群众水水平
D 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第五篇: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
一、课题:百家争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了解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归纳“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2)重点掌握儒家三子的思想: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和“性本善”以及荀子的“性本恶”思想。
(3)了解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探究其在当世和后世的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2)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3)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4)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分钟
提供三则材料,让同学们猜是哪位大家。然后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材料: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名人之首 2.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他:“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他那里寻找智慧。”
3.他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教授新课:百家争鸣
1、概念:首先讲解百家争鸣的概念,简单介绍一下百家都有哪几家。概念就是: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3)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4)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二、讲述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A:孔子——创始人
1.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2.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3.主张与成就(1)思想主张:
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运用材料讲解的方法,学生阅读并思考分析,总结。材料
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
材料
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
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仁在政治上的推行)材料四
敬鬼神而远之。(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评价:
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c、“爱人”然是有阶级性的。
“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2)教育方面:
①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②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④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3)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B:孟子——继承发展
1.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2.思想主张 材料: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 ”
(1)政治主张:
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2)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C.荀子——丰富完善
1.生平: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50岁到齐国游学,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2.主张: 材料: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2.“制天命而用之”
3.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4.“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3)伦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3.评价:
(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2)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二)道家:老庄之学
1.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
老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道学的奠基:——老子
(1)生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经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孔子曾经专门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方面的知识。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2)基本思想主张:
(1)万物起源和演变: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①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他用自然的和社会的变动来论证这一命题,提出“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都可相互转化。
②他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3)消极悲观的态度:“无为”和“小国寡民”思想
思考:材料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材料二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材料一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事物总是有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
3.道学的形成——庄子
(1)生平: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
(2)基本思想主张:
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②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4.对古文化的影响:
(三)法家思想
1.法家的出现及其在各国推行的变法(自主阅读)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
战国前期的法家人物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主要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等,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有名。
2、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1)战国时期法家的不同流派: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法”、重“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人主的权势)的不同学派。重难疑点解析
1.法家的“法“术”“势”的理解
“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臣民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
“势”主要是指“权重住尊”的权势、威势。韩非等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秦始皇为自己正名,后世皇帝都要人们喊万岁、万万岁,等等,都是要造势。
(2)韩非的思想主张:
①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②战国之世,各种思想流派纷争不息。韩非用“自相矛盾”的寓言来反对“无用之辩”,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认为“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他还提出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和知识的真伪,对中国古代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影响
①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②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
③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课堂探究: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D、墨家的主张 1.墨家的风气
①组织纪律严密②刻苦俭朴和自我牺牲③讲求实际功利
2.墨家的基本主张
①“兼相爱、交相利”,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 ②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三.百家争鸣的意义及影响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课堂小结:
完成知识整理表格。回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结课设计:运用易中天的一段话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易中天
九、作业布置: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B 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
2.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B 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没有反映地主阶段的利益
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 3.下列著作不属于“六经”内容的是:D A、《诗》
B、《春秋》C、《书》D、《尚书》
4.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C 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孔子的“仁”的学说与孟子的“仁政”观点在内涵上是一致的。B、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针锋相对的。C、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内容。D、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是由战国商鞅所著。
6.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A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二.问答题
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异常活跃。概述这种文化现象的突出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答案:突出特征:体现了历史变革时期最富自由意识和创造精神、学术空前活跃的特点。社会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3)各国纷争的局面形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4)战国时期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各阶级、阶层针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方案,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实际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提示:该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条件。
十、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