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课件
国有企业绩效审计课件
编辑:梦里花开 识别码:72-692518 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9-14 00:52: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国有企业绩效审计课件

大纲:

第一部分:绩效审计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企业绩效审计 第三部分:案例介绍与分析

第一部分:绩效审计理论基础

一、绩效审计的含义

“绩效审计”概念于1932年由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会员罗斯(T.Gross)在其写的《管理审计学》(The Management Audit)一书中首次提出,他认为:“应将企业划分为若干个职责不同的部门,建立用效率来衡量管理的技术程序”。管理者应能像会计师审查会计记录那样,来审查评价每一个职能部门的效率和成绩。绩效审计,不同国家的名称不尽相同。如加拿大称为“综合审计”,英国为“现金价值审计”,瑞典称“效果审计”,澳大利亚称之为“效率审计”,中国香港则称“衡工量值审计”,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称“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一词是最早由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1986年于澳大利亚召开的第12届大会上决定采用的。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1986年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明确将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性审计称之为绩效审计。它包括:一是根据健全的管理原则以及管理政策,审计管理活动的经济性;二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审计其人财物及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根据被审单位目标的完成情况,审计其经营效益,并根据原来预期的影响,审计其活动的真实影响。

美国审计总署(GAO)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审计人员对照客观标准,客观地、系统地收集和评价证据,对项目的绩效和管理进行独立的评价,对一前瞻性的问题进行评估或对有关最佳实务的综合信息或某一深层次问题进行的评估”,并规定,绩效审计要为负责监督和采取纠正措施的有关各方在改正项目经营和决策以及加强公共责任方面提供信息。

英国1983年颁布的《国家审计法》明确绩效审计的定义是:“检查某一组织为履行其职能而运用其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及效益性”。英国审计署(NAO)在其20世纪80年代后期公布的指南中指出:“国家审计法并不讲审计师仅限于检查关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保证安排方面。他们可以直接检查和报告某一工程、计划和其他行为所达到的效果”。

加拿大的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综合审计是以系统的方式检查和报告责任及管理人员为完成其职责所采取的活动、系统及控制”。综合审计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对财务系统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和测试,以便能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二是检查管理人员为达到现金价值是否建立了系统和程序。这里所说的现金价值是指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公款支出时,经济性、效率性如何;二是有关项目达到其目标的效果如何。

综上表述,绩效审计主要是对资源投入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和工作的效果性的审计。这一观点尽管在世界各国表达的方式可能不完全相同,但其表达的基本内容和主旨却是相似的。从现阶段发展来看,“3E”审计已发展至“5E”审计(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环境性environment、适当性equity)。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通过收集、分析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和适当性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绩效、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因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绩效审计的三个要素。下面将对这三个概念加以解释,以便更好地把握绩效审计的基本轮廓。

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资源耗费获得一定的产出效果,即投入或支出最低。在保证相应质量的基础上,使得获取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成本最低,并可以提供合格的服务。这是从获取资源的角度来考虑的,强调的是成本节省,追求花费最小化。通过经济性审计,可以评价被审计企业经营活动的合理程度及可取性。对企业经济性的审计主要指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以及企业内部的管理政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性进行审计。

效率性是指以一定的投入获得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最大化及最优化。效率性和经济性都与企业的资源投入有关,但是效率性强调的是资源投入与产品或者服务的产出比例关系,追求比例的最大化。具体说效率性就是对企业一段时期或一个项目的人力或物力资源投入,力求取得产品或服务的最大产出。在绩效审计的实际过程中,很难将经济性和效率性的概念进行区分,二者都涉及到了企业经营过程中投入的资源以及所得到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审计机关在对企业进行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应当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

效果性与企业经济活动要实现的目标有关,指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或经济活动的预期影响与实际影响之间的关系。企业经济活动或者项目的进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活动或项目进度如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强调活动或项目的实际效果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关系,力求效果达到最优。国有企业经济活动的效果一般是指政府下达的任务执行情况、企业自身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等,审计机关的责任就是监督、检查这些预期目标是否达到,此时不考虑企业所投入的资源情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企业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被大众所重视,因此,效果性的内涵也随之扩大。

综上所述,绩效审计就是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和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对被审计组织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评价。

二、绩效审计的特点

在世界范围内,现代审计功能的不断拓展与创新已成为一种明显的趋势和不争的事实。在审计领域,审计功能的重心已从财政财务审计转向绩效审计,强化对政策执行、企业绩效的监督评价,绩效审计不同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目标的深入性

审计目标是在一定政治经济条件下,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实施审计行为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地和结果,反映出审计授权人和审计委托人对审计的期望和要求。财务收支审计的目标是,审查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而绩效审计不仅要审查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起到审计监督作用,还要追根问底,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前因后果,为企业绩效水平的提高提出专业建议,比财务收支审计的目标要高。

(2)审计范围的广泛性

财务审计主要是针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及其会计资料进行审计。绩效审计的内容广泛而复杂,不仅包含会计资料,还要审查非会计资料等。如国有企业相关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企业领导人重大决策情况,企业改革、改组、改制等。财务收支审计内容相对于绩效审计的内容要简单的多。

(3)审计标准的灵活性

财务审计主要运用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等作为审计标准。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决定了衡量审计对象的绩效指标体系难以统一,甚至是同一项目也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尤其是公共服务机构业务活动的绩效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非经济方面的,特别是社会绩效方面,很难从数量上衡量和比较,更难用价值来描述。因此,在绩效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既需要运用价值指标进行明确的评价,又需要根据各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无疑会影响审计结论的确定性。

(4)审计方法的多样性

财务审计一般采用的审计方法包括核对法、审阅法、盘点法、复算法、分析法、调整法等。绩效审计除此之外,要按照审计项目所需评价效益事项而运用不同的经济分析、经济论证、数学分析、系统分析或其他管理科学方法等。(5)审计结论的偏重性

财务收支审计的侧重点在各项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上,只是把内控制度的评价作为一种审计手段,以助于进行实质性测试。而绩效审计,旨在通过财务收支及其有效性审计,以证实企业的业绩展开、遵纪守法展开、社会职责履行状况,以便于考核国有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因此,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和有效性测试,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目的,直接为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

三、绩效审计基本程序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认可的绩效审计程序,在实施过程中较多地参照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审计署的做法,并专门组织国家审计署相关的审计人员进行专门的学习和培训。香港审计署将绩效审计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策划阶段、调查阶段以及报告阶段。由于统一的广泛适用的绩效审计程序的缺乏,我国绩效审计实践大多参照的是《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准则》中对政府审计规定的审计程序和步骤,或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中规定的审计程序或《内部审计程序》规定的审计程序。在借鉴国外审计的一些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处于绩效审计推广的初级阶段,我国的绩效审计程序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四、绩效审计的职能

绩效审计的职能,是指审计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功能,并通过职能的发挥达到工作目标。由于绩效审计的审计依据往往缺乏强制性,其审计主体往往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该类审计的作用偏向于建设性,而不在于防护性。因此,根据绩效审计有效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目的,我们认为它的主要职能应该是建立在经济监督基础上的经济评价。只有经过审计评估,才能做出有效性、合理性、可行性的判断,可能提出进一步提高绩效、降低管理和经营风险的建议,真正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五、绩效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受托责任理论

受托责任理论是审计学中最基本的理论。在学术界,关于审计与受托责任的关系已达成较大的共识,“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即是对两者关系的高度概括。因此,研究审计理论,就要从研究受托责任开始。

(1)受托责任理论受托责任是在财产权利分割的基础上,各财产权利主体之间所形成的关系,这种受托责任关系由受托责任主体、受托责任客体和受托责任内容三要素组成。它具有以下特征:

这种关系是以财产权利分割为基础产生的,没有财产就不可能产生受托责任关系。同样,有了财产,如果所有的权力都由某一个主体所享用,没有财产权力的分割也不可能产生受托责任。财产权利主体之间对财产权力的分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如合同、组织章程、规章制度、法律、惯例或习惯等。财产权利在各财产权利主体之间的分割是多种多样的,绝没有一个统一的分割模式或方法。财产权利的分割是基于财产的最优使用而发生的,如果分割以后的使用效果不高于分割以前,则这种财产权利的分割就不可能发生。也正因为如此,财产权利的分割程度和分割方法是由特定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因而,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受托责任也就成为一种优化资源使用的社会机制。

受托责任关系由受托责任主体、受托责任客体和受托责任内容三要素组成。受托责任主体是财产权利的分割参与者,即一定财产权利的拥有者。因为受托责任是以财产权利的分割为前提的,所以受托责任主体一定是多元的,至少有两个受托责任主体。受托责任客体是财产权利分割的指向物,即财产。失去了财产,财产权力的分割也就无从谈起。在现代公司企业中,各种形态的资产都是一定的受托责任关系客体。受托责任内容是财产责任分割以后,受托人对委托人承担的责任。在现代公司企业中,股东、经营者、管理者和每个员工岗位所拥有的职责都会有明确规定,这实质上就是财产受托责任的内容。

(2)企业绩效审计的产生受托经济责任是审计的根本动因。由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客观上就产生委托者对受托者责任的履行实行监督的需要,为了体现公正,这个验证和审核就要由相对独立的第三者来完成;也正是由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受托经济责任人也需要向责任委托人证明自己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也必须通过相对独立的第三者来进行验证和和审查。审计就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审计目标在于评价受托经济责任。实施审计是为了审查、评价受托者所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确定或解除其应负的受托经济责任,以确保其受托经济责任的切实履行。

受托责任概念作为一个动态概念,受托责任思想作为一种发展的思想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从而导致审计的产生和日益发展。

目前在我国受到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是将受托责任分为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管理责任,受托财务责任要求受托人尽一个最大善意管理人的作用,保护受托财产安全,诚实经营,同时要遵守法律、道德、技术和社会的要求。受托管理责任要求受托人不仅应合法经营,而且要按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原则来操持受托财产。整个 20 世纪,受托责任由受托财务责任向受托管理责任发展。前者要求各受托者依照法律章程动用受托资源而不问资源动用的结果和效率,因而受托责任以合法性为主,与此相适应的审计是财务合法性审计。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委托人对受托人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合法收支、依法管理资源,而且要求经济而有效的利用资源,与这种受托管理责任相适应的就是管理审计。管理审计是指为了明确一个组织中所有职能部门和经营环节中现存的和潜在的薄弱之处,面对管理人员在实现企业目标和效果方面所进行的客观的、独立的、可理解的和建设性的评价,以帮助管理人员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而企业绩效审计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重要表现形式。

基于此,我们认为,实施企业绩效审计是受托责任由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管理责任的必然结果。它是审计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审计发展的高级阶段。

第二部分:企业绩效审计

一、国有企业的职能和特点

世界银行政策研究报告(1997)将国有企业定义为:国有企业是政府拥有或控制的,从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中创造主要收入的经济实体。它可以按照与政府的关系划分为三类企业:一是政府部门直接运作的企业;二是政府直接或间接通过其他国有企业掌握其主要股份的企业;三是虽然国有股份较少,但政府有效控制的企业。

在我国国有企业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资产的投入主体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我国的国有企业既要承担经济责任,也要承担政治责任,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国有企业要在承担责任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履行责任,最终目标是实现员工价值、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综合效应的最大化。

(一)国企的“三大职能” 首先,国有企业是经济组织,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必须承担经济职能。

企业是支撑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经济单位,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国有企业也是企业,首先要达到经济目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以此回报股东或出资人。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相关数据显示,2006 年中国 500 强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349 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 69.8%;国有企业 2005 年末资产总计 390919 亿元,占全部企业资产总值的 95%;实现利润总额为 5656 亿元,占全部企业利润总额的 88%。由此可见,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十分明显,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非常重要。国有企业承担经济责任,就是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作用和支柱作用,努力提高获取资源的能力、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以及服务客户、员工和社会的能力,生产优质的产品,提供优质的服务,不断提升竞争力,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其次,国有企业是国家所有或国家控股,关乎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必须承担政治职能。

从国有企业的政治属性上看,国有企业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国家左右局势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保障;国有企业承担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

第三,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必须承担社会职能。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经济属性决定了它必须追求利润,实现价值最大化。但是,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并不等同于利润最大化,而是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取得企业品牌、美誉度、社会形象等的最大化。这就需要企、业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使其经济属性不断扩展为社会属性。

当前,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衡量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很多大型跨国公司都把“企业公民”作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并积极实践。《财富》和《福布斯》在全球企业排名评比时,不仅以总收入、利润等作为定量指标,还加上了社会责任标准。设在美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会指出:多项研究显示,能够平衡兼顾各个休戚相关方面,例如管理部门、员工和顾客之间利益的公司,其业务增长率是其它公司的 4倍,就业增长率是其它公司的 8 倍,而职业道德方面形象不佳可使公司的股票跌价至少 6 个月。可见,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不可能永续经营,只有“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企业,才能在自身发展中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

(二)国有企业的特点

国有企业是一种特殊企业,如定义中所指出,它的资本全部或主要由国家投入,其全部资本或主要股份归国家所有。这同其他全部或主要由民间社会(组织与个人)投资的企业不同。我们说国有企业是一种特殊企业,除上述定义中所明白揭示的以外,其特殊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有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虽然也有营利目的,但也有非营利性目的,或者说它不以营利为唯一目的。国有企业要执行国家计划经济政策,担负国家经济管理(调节社会经济)的职能。对于有些重要行业和产品,明知在一定时期内不能营利,也要、或者说更需要国家投资开办企业,而等到以后其经营能够营利或盈利率较高时,民间社会愿意投资了,这时国家倒往往可以减少投资,甚至退出这些领域。

2.国有企业虽然是一个组织体,但它只有或主要为国家一个出资人。这不同于合伙、合作企业和一般的公司,也不同于私人独资企业。国家作为企业出资人,一般并不由最高国家机关(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或中央政府)直接进行具体的投资管理和经营活动,而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分别由各级有关国家机关或其授权部门,代表国家所有权人负责具体的投资、管理和经营活动。

3.国有企业同所有其他企业一样都必须依法设立,但它们所依据和适用的法律有所不同。国有企业依据和适用国家制定关于国有企业特别法,虽然它们也适用一般企业法的许多一般性规定。国有企业法同一般企业法比较,在企业设立程序、企业的权利义务、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关系等方面,其规定有所不同。国有企业设立的法律程序较其他企业更为严格、复杂。国有企业往往享有许多国家给予的政策性优惠和某些特权,如某些行业经营的垄断性、财政扶助、信贷优惠以及在资源利用、原材料供应、国家订货和产品促销、外汇外贸等方面的优惠、亏损弥补和破产时的特殊对待等等。但同时它也受到国家和有关主管部门的政策性限制,承担许多特别的义务,如必须执行国家计划、价格权限制、生产经营自主权的限制,要优先保障国家和社会需要,满足国家调节经济的要求,有时微利或无利也得经营等等。国家对其他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制定其组织和活动的一般规则,要求其守法和照章纳税,而对于国有企业,国家需要以政权和所有者双重身份进行管理,在国有并实行国营情况下,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二、国有企业绩效的特征

综合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和国有企业绩效的含义,国有企业绩效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绩效信息遍及企业的各个部门。绩效信息数据必须遍及整个企业,并需各个业务部门协助综合,否则将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运营结果。

2.绩效指标包括财务和非财务。大多数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准无外乎企业利润、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状况等。而影响这些数据变化的因素则包括新的客户源、客户满意度、盈利能力、供应链的最优化、库存状况、员工销售额、产品信誉度等的波动,这些因素的变化正是企业赢利或亏损的根源所在。

3.绩效目标上充分体现国有企业的职责,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综合评价员工价值、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

4.绩效结果必须整合。绩效评价的结果,直接取决于对绩效信息的分析和有效挖掘能力已经最终的整合。

三、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目的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对外程度的逐步提高,我国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审计范围从财务收支效益迅速扩展到社会效益,从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到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绩效审计已经成为国有企业审计的核心目标。审计机关通过对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在评价企业绩效状况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对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及合理经营进行监督,同时对于存在的问题提供专业建议。

四、企业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关系

财务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和会计资料是否真实、正确、合法和有效所进行的审计。财务审计的目的是审查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活动是否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会计原则,否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借以纠错防弊,并根据审计结果,提出改进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和措施。财务审计不仅要审核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而且要审核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各项资金及其运动。企业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存在一定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两者的性质都是经济监督。两者的目的都是监督评价审计客体的经济责任,不过财务审计是监督评价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绩效审计是监督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益性。

(2)两者的审计主体相同。既然叫审计,就是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作为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进行审计监督。不论是财务收支审计,还是绩效审计,它们的主体是相同的。

(3)两者的审计程序相近。凡是审计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来进行。即审计程序,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等。虽然两者的具体内容不一样,各有自身特点,但基本程序是一致的。

(4)绩效审计一般应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进行。要开展绩效审计,首先应该证实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和现金流量等数据),尤其是对一个单位某一时期的整体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时,要先进行财务审计,核实和确认有关数据是否正确。否则,如果财务数据是错误的或虚假的,而审计人员以此为基础进行比较、分析和论证,势必会得出错误的评价意见和结论。

但是通过对两者的比较,不难发现企业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有以下区别:

(1)审计的目的和实现的途径不完全相同。财务审计的目的是查错防弊、保护财产的安全、维护财经法纪。绩效审计的目的是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审计对象和范围不完全相同。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各种会计核算资料、有关会计凭证、账表等,偏重于静态资料,审计的范围是经济活动中,以货币和实物反映的资金的收支活动。而绩效审计的对象主要是经济活动及其成果,其范围包括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等各个环节,以及影响绩效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因素,具有广泛性。

(3)审计的原则与标准不完全相同。财务收支审计的标准是依据会计规则、财经制度、国家法律,检查其合法性、合规性。绩效审计的标准是各级计划、定额、各种技术指标、发展水平等审查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4)审计方法不完全相同。财务收支审计的技术方法,侧重查阅、核对、盘点、调整等传统审计方法。绩效审计,侧重使用经济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综合考核评价法等。

(5)审计时间、方式不完全相同。财务审计,一般是事后审计,具有定期性、全面性。绩效审计可以是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

五、企业绩效审计常用方法和对实现审计目标的保证作用

(一)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又称杜邦财务分析法,是利用各主要财务比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综合系统评价的方法。该体系是以权益净利率为龙头,以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为核心,重点揭示企业获利能力及权益乘数对权益净利率的影响,以及各相关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其最初由美国杜邦公司成功应用,所以得名。

权益净利率是分析体系的核心比率,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可用于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由于资本具有逐利性,总是流向投资报酬率高的行业和企业,因此各企业的权益净利率会比较接近。如果一个企业的权益净利率经常高于其他企业,就会引来竞争者,迫使该企业的权益净利率回到平均水平。如果一个企业的权益净利率经常低于其他企业,就得不到资金,会被市场驱逐,使得幸存企业的权益净利率提升到平均水平。

权益净利率不仅有很好的可比性,而且有很强的综合性。为了提高权益净利率,管理者可以有三种途径:

权益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资产)×(总资产÷股东权益)=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次数×权益乘数

无论提高其中的哪个比率,权益净利率都会提高。其中,“销售净利率”是利润表的概括,“销售收入”在利润表的第一行,“净利润”在利润表的最后一行,两者相除可以概括全部经营成果;“权益乘数”是资产负债表的概括,表明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的比例关系,可以反映最基本的财务状况;“总资产周转次数”把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联系起来,使权益净利率可以综合整个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业绩。

杜邦分析法把股东权益收益率作为杜邦分析法核心指标,很好的揭示了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三个因素: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资产的使用效率和财务上的融资能力。审计机关在对企业审计过程中,通过对权益收益率指标的分解,可以很好地发现企业获利能力的差距。

(二)EVA—经济附加值法

经济附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 EVA)是由美国学者 Stewart 提出,并由美国著名的思腾思特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 & Co.)注册并实施的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及激励报酬制度。它是基于税后营业净利润和产生这些利润所需资本投入总成本的一种企业绩效财务评价方法。公司每年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其中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也包括股本资本的成本。目前,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一些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大都使用 EVA 指标评价企业业绩。

从算术角度说,EVA 等于税后经营利润减去债务和股本成本,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Residual income)。EVA 是对真正 “经济”利润的评价,或者说,是表示净营运利润与投资者用同样资本投资其他风险相近的有价证券的最低回报相比,超出或低于后者的量值。

EVA 一改过去重视会计利润的传统,以经济利润为衡量视角,考虑了机会成本。基本思路是,如果投资者不将资金用于目标投资,就可以将其投资于其他项目,因此,投资者最低回报应当不低于其投资的机会成本。

EVA=税后营业净利润-资本总成本=税后营业净利润-资本×资本成本率

经济增加值要求考虑包括股本和债务在内所有资本的成本,避免企业管理者通过提高财务杠杆以粉饰账面的投资收益,更加真实的反映了国有企业的资本价值,有利于审计机关评价国有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

(三)平衡计分卡

卡普兰和诺顿提出了平衡计分卡法,平衡计分卡表明了企业员工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系统,分配创新和建立适当的战略优势和效率,使企业能够把特定的价值带给市场,从而最终实现更高的股东价值。它是一种平衡四个不同角度的衡量方法。具体而言,平衡计分卡平衡了短期与长期业绩、外部与内部的业绩、财务与非财务业绩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包括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和创新与学习角度。

(1)财务角度。平衡计分卡在财务角度中包含了股东的价值。企业需要股东提供风险资本,它也同样需要顾客购买产品和服务及需要员工生产这些产品和服务。财务角度主要关注股东对企业的看法,以及企业的财务目标。平衡计分卡用来评估这些目标是否已达,主要是考察管理层过去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导致的财务上的结果,通常包括利润、销售增长率、投资回报率以及现金流。

(2)顾客角度。运用平衡计分卡从更广、更平衡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绩效考核时,一定非常重视客户。企业的平衡计分卡最典型的客户角度通常包括:定义目标市场和扩大关键细分市场的市场份额。

(3)内部流程角度。把管理重心放在流程再造上将对促进组织改进起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平衡计分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对业务流程的关注。业务流程角度包括一些驱动目标,它们能够使企业更加专注于客户的满意度,并通过开发新产品和改善客户服务来提高生产力、效率、产品周期与创新。至于重点要放在哪些方面或设定那些目标,必须以企业战略和价值定位为依据。

(4)创新与学习角度。平衡计分卡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把创新与学习列为四个角度中的一个。多年来,知识型领导一直提倡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卡普兰和诺顿通过平衡计分卡确定了创新与学习的战略重要性。

创新与学习角度对任何企业能否成功执行战略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平衡计分卡能否成功运用的关键就是能否把企业战略和这个角度很好地衔接起来。很多企业都对人力资源投入了很多精力,但它们没能将企业战略与组织的学习和成长衔接起来。卡普兰和诺顿在对其创立的平衡计分卡工具进行描述时,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

像所有的业绩衡量方案一样,平衡计分卡可以激励管理层的行为,使之符合企业战略的要求。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它可以被用来作为企业变革的修正动因。平衡计分卡强调作业的过程而不是企业的部门,它可以支持以能力为基础的战略,但这可能会给管理层造成困惑,从而难以得到管理层的支持。平衡计分卡不仅可以应用于以盈利为目的企业,还可以应用于非盈利的组织,这是因为平衡计分卡同样看重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在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中的作用。

平衡计分卡通过对企业的研究,提出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评价企业的绩效状况,为审计机关全面审计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了参考,从而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六、国有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构建

传统的企业绩效审计是针对历史经营信息的审计,主要以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所提供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计算相关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审计。2006 年国资委颁布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由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其中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包括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管理绩效评价包括企业发展战略的确立与执行、经营决策、发展创新、风险控制、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社会贡献等方面。尽管该套指标体系以资本运营效益为核心,克服了过去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但是由于其选择的核心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因此,它并没有改变我国传统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一些弊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财务绩效的衡量并没有摆脱以净利润为基础的本质,忽视了股东投入资金使用的成本问题。2.衡量管理绩效的方面繁多,没有反映与客户的关系、企业的研发能力之类的相应指标,无法充分揭示企业的发展潜力,指标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与逻辑,同时管理绩效的衡量由于缺乏具体的衡量指标和方法,容易流于形式。

结合5E 绩效审计目标,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可以在结合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经济绩效

经济绩效是对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其主要指标有: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

1、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反映企业的财务结构状况和经营绩效。基本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额/平均净资产×100%平均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年初数+所有者权益年末数)/2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净额×100%

2、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以资产偿还其债务的能力,企业偿还债务能力的强弱,是企业经济实力和财务状况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企业是否稳健经营、财务风险大小的重要尺度。通过对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可以反映企业利用财务杠杆的水平,分析企业资产负债比例是否适度,促进企业合理负债,保持适度的资产负债比例结构。基本指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等。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预付费用)/流动负债×100%

3、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是反映企业资产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加强资产营运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快资产的周转速度,谋求等量资产创造更多的收益。资产利用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等于资产的节约和资产的增加。基本指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总额×100%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净额×100%

4、发展能力

企业的长远发展潜力是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企业发展能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资本积累的程度以及资本的投资等。因此,企业绩效评价将发展能力作为主要的评价内容之一。发展能力反映了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基本指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和销售收入增长率。

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总资产增长率=(年末总资产-年初总资产)/年初总资产×100% 销售收入增长率=(本年销售收入-上年销售收入)/上年销售收入×100% 销售收入增长率=(本年销售收入-上年销售收入)/上年销售收入×100%

(二)生态绩效

随着土地的荒漠化、森林资源的锐减、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地球臭氧层的耗竭等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和可利用能源的日益减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利用与创新等课题日益受到重视。企业生态绩效主要考察企业在生态平衡方面的贡献和影响,表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维护和增强生态平衡而创造的生态财富,主要通过各项生态技术指标反映。基本指标有:环保投入比率、能源消耗比率、排放利税率、废弃物处理率等。

1、环保投入比率

反映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比重,比率越大,表明企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越高,对社会环保事业的贡献越大。其计算公式如下:

环保投入比率=环保投入支出额/投资支出总额×100%

2、能源消耗比率

反映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消耗能源的经济性指标。该指标越低,表明企业对社会资源的占用越小,资源利用率越高。其计算公式如下:

能源消耗比率=当年能源消耗总量/年度产品(服务)总量×100%

3、废弃物处理率

反映企业废弃物排放量进行环保处理的比率。废弃物处理率越高,表明企业的环保力度越强。其计算公式如下:

废弃物处理率=废弃物处理量/废弃物排放总量×100%

(三)社会绩效

社会绩效是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效果,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社会责任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主要通过社会评价指标来反映。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指企业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营利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包括股东利益在内的所有社会利益。社会绩效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效果进行评价。其主要指标有:公益投资比率、利税增长率等。

1、公益投资比率 指企业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该指标值越大,反映企业投人到社会公益事业上的贡献越大。其计算公式如下:

公益投资比率=公益事业投资支出额/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2、利税增长率

反映企业对社会公众和政府的责任履行情况,利税增长越多,说明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履行越好,对社会贡献越大,持续经营成长的能力越强。其计算公式如下:

利税增长率=当年利税增长额/上年利税总额×100%

第三部分:案例介绍和分析

一、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绩效审计研究过程(一)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简介

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成立于2000年5月,是在原国家粮食储备局部分职能机构和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基础上组建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注册资本166.8亿元。受国务院委托,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专职从事政策性业务,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的业务管理,对中央储备粮的总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总责。主营业务涉及粮油仓储、加工、贸易及物流,仓储技术研究和服务。该公司下辖24个分公司、247个直属库,遍布全国30个省区市。

2、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现状

截至2007年末,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负责管理的中央储备粮总量为1275.18亿斤,其中小麦582.08亿斤、稻谷370.64亿斤、玉米307.17亿斤、大豆巧.30亿斤;中央储备食油13.49亿斤。2007年末资产总额1683.98亿元、负债总额1468.17亿元、所有者权益215.51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6.7亿元、利润总额10.96亿元。

根据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的业务特点及业务规模、分布等情况,我们根据绩效审计的特点和要求,挑选了13家分、子公司,涵盖了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三大区域,包含了小麦、稻谷、玉米、大豆、油脂等主要储备品种的主产区,保障了绩效审计调查的全面性,同时在审计中重点关注了粮食的数量、质量、轮换等涉及粮食安全的问题,并专门针对粮食安全做了专题调查,为绩效审计调查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次绩效研究主要以2007至2009年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的一些特点、指标来对企业进行一个全面的解剖、分析和研究,旨在通过绩效研究来为企业的发展寻找一条新路。

3、财务隶属关系及补贴政策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财务关系在财政部单列,其融资主渠道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央储备粮的费用补贴实行定额包干,按照财政部《中央储备粮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0」939号)文件规定,中央专项储备粮食(原粮)每年每斤补贴费用0.06元(其中保管费0.04元、轮换费0.02元),实行费用包干,超支不补,节余留用。该公司本部及所属分公司的年度经费从中央储备粮保管费用补贴中提取,2006年提取金额由财政部按“总额包干、三年不变、按季提取”的方式核定。2000年,财政部拨入中国储备粮总公司10亿元,作为国家储备粮油的专项周转金,该项资金只能用于中央储备粮油的轮换。

(二)审计过程

本次选择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绩效审计的一个试点。因此,在进行了历时两个月的审前调查、现场审计后,对该企业做出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由于该企业是一个政策性较强的企业,在绩效审计中除了常规的程序外,如何指标体系的建立、对审计结果的归纳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将该审计的主要过程进行一个简述,让大家对企业特别是具有政策性的企业的绩效审计全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1、掌握企业基本情况审计人员先审阅了该企业的基础财务数据,在此基础上重点了解了该企业的业务流程,使得审计组对该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业务各方面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主要经济指标

如下:

2、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1)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结合审前调查掌握的情况,本次审计以中国储备粮总公司2006年度合并会计报表净利润的2%确定重要性水平,重要性金额为1700万元,考虑到绩效审计的特殊性,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度调整。

(2)审计风险的评估。

在前期调查中,我们对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的基本情况、经营环境、管理人员能力,单位业务性质、行业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初步认为,该公司内控制度基本健全,考虑到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政策性较强这一特点,其固有风险、控制风险适中。但检查风险相对较高,主要表现在:一是该公司近年来除经营与储备粮油吞吐轮换直接相关的业务外,也从事商品粮贸易、对外投资等其它业务,特别是部分投资己涉足高风险领域,造成检查风险相对较高;二是承储中央储备粮的粮库共有1693个,分布在全国各地,点多面广,加之该公司对下属单位的管理相对松散,增加了本次审计的检查风险。

3、制定审计目标

本次审计以绩效审计为中心,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为重点,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方针,揭露其资产负债损益不实,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浪费以及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等重大问题。注意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通过审计,促进企业依法经营,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促使企业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粮食政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具体目标是:(1)核实企业会计信息,分析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为评价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绩效情况提供基本依据。

(2)检查企业重大经济决策、财务管理及经营运行质量,揭露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促进企业不断提高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3)揭露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维护国有资产及中央储备粮的安全、完整、真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调查企业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执行国家宏观调控和粮食政策等方面的情况,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服务。

4、确定审计重点和方法

本次审计围绕审计目标、结合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的具体情况及审前调查发现的线索,确定审计重点和内容。

(1)审查重大会计信息。

核实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是否按会计法、现行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要求进行会计核算,会计决算报表是否真实、完整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揭示由于差错和违规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重点关注四个方面: ①审查损益真实性。2006年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实现利润总额8.6亿元,比上年增加2.4亿元,增长38.58%。利润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报表汇总单位比上年增加了21个;二是随着中央储备粮统贷统还工作的开展,可操作的粮食轮换总量基数增加,粮食购销量也随之大幅提高。重点审查损益是否真实,有无虚增、少报利润的问题;企业的各项收入确认是否准确,有无转移、隐匿收入的问题;中央储备粮油轮换、销售成本有无人为多转、少转成本的问题;管理费用、营业费用核算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规定,是否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挤占费用的问题。

②审查负债状况。截至2006年末,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负债总额976.14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3%。从负债的构成看,长短期借款 843.17亿元,占总负债的87%;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预收账款115.92亿元,占总负债的12%。造成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原因是长短期借款在负债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主要是农发行政策性贷款,其贷款利息全额由中央财政补贴。重点对负债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对长期挂账或变动异常的应付款项也予以重点关注。

③审查资产状况。截至2006年末,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资产总额为 1178.11亿元,其中中央储备粮油库存值716.88亿元,占总资产的61%;贸易粮等其他存货105.95亿元,固定资产净值164.01亿元,货币资金100.82亿元,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88.91亿元,其它资产 1.54亿元。至2006年末,该公司下属企业已形成损失的挂账资产1.18亿元、闲臵的固定资产1.45亿元,占总资产的2.3%;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3.37亿元,占总资产的2.9%。主要审查企业的各项资产是否真实存在、记录完整,重点对企业资产质量进行审查。

④审查合并会计报表。2006年度纳入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全资、控股及具有实质控制力的子公司277户,新增合并报表单位21户。重点审查总公司内部子、分公司之间关联交易的真实性、合规性和价格的公允性,特别是合并损益表中利润是否真实,内部交易事项抵消是否充分,有无利用合并报表人为调节盈亏的情况。

(2)审查重大经济决策存在的问题。

检查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内外投资、资本运作、对外借款、担保等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是否严格执行了内控制度,是否采取了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事项中有无重大损失浪费问题。

①审查重点工程项目投资。2001至2006年,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19亿元,其中仓储基础设施投资10.24亿元,占总投资的53.34%,物流项目投资1.55亿元,占总投资的8.08%,粮油加工项目投资3.07亿元,占总投资的16%,办公生活设施投资4.33亿元,占总投资的22.58%。主要审查资金投向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结构是否合理,投资程序是否合规,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投资回报,有无损失浪费等问题。

②审查重大对外投资。2001至2006年,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累计对外股权投资3.62亿元,涉及的投资项目58个,其中投资额在1000万以上的有5个项目,金额2.18亿元,占整个投资额60%。重点审查新办企业、联营合资等对外投资是否经过可行性论证、集体研究,进行民主、科学的决策,有无“人情投资”,领导个人说了算;有无损失浪费和国有收益流失。审前调查发现: 2006年l月,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出资 5100万元(2007年追加投资8400万元)与吉林粮食集团公司合资成立了长春天裕生物工程公司,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控股67.5%。工程目前只建成了乙醇生产线,共投资5.58亿元。该项目2006年4月开工,同年12月进行试生产,2007年6月全面停产,截至年底亏损 1.22亿元。审计应从决策程序入手,对该目进行重点审查。

③审查高风险投资。2001年至2006年,中国储备粮总公司部分下属单位对股票、基金累计投资 2.49亿元,对期货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东方经贸公司,2006年累计成交量为14.21亿元。审前调查了解到,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只能经营与储备粮油吞吐轮换直接相关的业务,不从事其他商业经营活动,因此审计应重点分析股票、基金、期货投资是否合规以及存在的隐患;同时,重点审查资金来源是否合法、收益是否真实,有无粮油期货外的其它交易事项,重点关注有无重大损失或潜在损失,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

(3)审查重大违法违纪问题。

①审查中央储备粮油轮换中存在的问题。中央储备粮的轮换是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的核心业务。2006年中央储备粮累计轮入391.17亿斤、轮出412.2亿斤,食油累计轮入6.8亿斤、轮出8.96亿斤;轮换业务实现的利润为8.25亿元,占当年利润总额的96%。主要审查中央储备粮油轮入轮出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有无因延误轮换造成中央储备粮陈化、霉变的问题;轮换计划执行是否严格,有无拒不执行或者擅自改变中央储备粮轮换计划的问题;下属承储单位在轮换期间有无以旧粮顶替新粮、虚增入库成本等手段套取差价,骗取中央储备粮贷款和贷款利息、管理费用等财政补贴的问题;有无将轮出粮低价销售给民营企业、个体户,从中赚取差价,造成国有收益流失或个人牟利等问题。

②审查中央储备粮油的数量、质量。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是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的根本任务。审计除抽查部分直属库外、重点对代储库存储的中央储备粮油数量、质量进行审查,是否存在虚报、瞒报中央储备粮的数量或擅自动用、倒卖中央储备粮油的问题;库存粮油的质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有无掺杂掺假、以次充好等问题;有无擅自串换中央储备粮的品种、变更中央储备粮的储存地点等问题;有无管理不善,失职读职造成库存粮油大面积损坏或被盗的问题;有无将中央储备粮油存放于不具备代储资格粮库或露天存放影响中央储备粮油质量的问题。

③审查财政拨款、财政补贴及中央储备粮专项周转金。2006年,财政部共拨付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各项补贴211.75亿元,其中:国家储备粮油费用、利息补贴210.25亿元,中央储备粮移库费用、退耕还林粮食折现补贴等1.5亿元。重点审查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及其分公司、直属库是否按要求及时将各项财政补贴下拨各承储单位,有无挤占、截留、挪用等问题;对中央储备粮专项周转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擅自改变用途的问题。

④审查大额现金交易事项。审前调查发现,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下属承储单位在收购轮入粮、托市粮的过程中,存在大额现金交易的事项。如邯郸直属库2006年在收购托市粮时,以现金支付购粮款7329.84万元,提取和支付现金时未在现金明细账中反映,付款单据上没有付款人和收款人签字,也未盖现金付讫章。审计中,应对大额现金的收付情况进行抽查,重点查明其真实用途,是否存在弄虚作假,套取现金或与私人串通,个人从中牟利的行为。

(4)调查中央储备粮安全问题。

①调查中央储备粮布局、储备情况。自1990年开始,国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级粮食储备制度。截至2006年末国家粮食储备(贸易粮)共计 1760.32亿斤,其中中央储备粮1275.18亿斤(折贸易粮1163.68亿斤),占67%;从承储中央储备粮的粮库布局和规模来看,河南、河北、山东等n个粮食主产区共有粮库994个,占粮库总数的58.71%,储备粮773.54亿斤,占总储量的60.66%;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13个粮食主销区,共有粮库341个,占粮库总数的20.14%,储备粮228.71亿斤,仅占总储量的17.94%;山西、辽宁、江苏等7个产销平衡区,共有粮库358个,占粮库总数的21.巧%,储备粮272.93亿斤,占总储量的 21.4%。

从粮库数量和实际储量上看,粮食主销区与主产区均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粮食的主销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及沿海发达省份,这些地区人口密集、需求量大,如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四省市2006年粮食产量617亿斤,消费量1499亿斤,自给率不到42%,产销差高达882亿斤,由于库点少、实际储量有限(上海地区仅有一家直属库),四省市仅存有中央储备粮88.43亿斤。审计应从国家粮食储备的布局、储量、安全等方面入手,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粮食政策,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国家粮食安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建议,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②调查“两头延伸”经营战略的运行情况。近年来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为完善产业链、维护粮食市场稳定,在“两个确保”的基础上,提出了向生产、加工领域“两头延伸”的经营战略。审计应结合国家关于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的业务定位、经营目标,重点分析“两头延伸”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③调查现行保管费用补贴对我国粮食安全和企业发展的影响。财政部拨付的中央专项储备粮保管费用每年每斤补贴费用为0.04元,补贴标准是1991年开始施行的,至今没有增加。如中国储备粮总公司2004年对东南沿海地区中央储备粮管理情况调查中发现,广东省地方储备粮保管费补贴标准每年每斤0.072元、上海地方储备粮保管费补贴标准每年每斤0.075,分别比中央储备粮保管费补贴标准高出85%和93%,中央储备粮补贴标准偏低,一方面影响了中央储备粮的质量,另一方面又造成这些地区不愿储备中央储备粮,进而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

④调查双重目标考核体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作为从事中央储备粮业务管理的政策性企业,一方面对中央储备粮的总量、质量和安全负总责,完成“两个确保”和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这一定位,已明确了该公司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但另一方面也要完成国资委制定的企业盈利能力的考核指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审计要重点分析双重目标考核体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⑤调查托市收购情况。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稳定粮食生产,自2004年开始,国家在小麦、早稻和中晚稻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作为该项政策的执行主体,中国储备粮总公司2006年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湖北、安徽共组织收购小麦813.8亿斤;在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组织收购早釉稻72.6亿斤,中晚稻98.1亿斤。审计要重点调查最低价收购政策在维护农民利益、平抑粮价方面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5、确定评价指标系统和评价依据

将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程度的测试结果和此次审计具体目标和中储粮基本情况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系统和具体评价依据,这是本次绩效审计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相信情况后文将详细介绍。

6、制定实施方案

通过审计前对企业基本情况的调查,审计部门确定了此次审计的工作目标、审计重点方向、核心指标系统等等。根据取得的情况,按照审计法的要求和审计署工作方案,制定了《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绩效审计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在确定审计具体目标的基础上,将审计内容和重点工作做了详细安排,并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绩效审计评价表,为审计工作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7、开展现场审计

按照审计署的要求和部署,审计署祝兰州特派员办事处审计人员的专业特长调派业务骨干,组成了30人的审计组开始了对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的全面绩效审计。按照确定的重大会计信息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中央储备粮安全问题4个方面将审计人员细分为四个小组,各组负责一个重点。第一小组审查损益真实性,资产负债状况,合并会计报表方面;第二小组审查重点项目工程投资,重大对外投资,高风险投资方面;第三小组审查中央储备粮油轮换中存在的问题,中央储备粮油的数量、质量,财政拨款、财政补贴及中央储备粮专项周转金,大额现金交易事项;第四小组审查中央储备粮布局、储备情况,“两头延伸”经营战略的运行情况,现行保管费用补贴对我国粮食安全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双重目标考核体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托市收购情况。

经过近3各月紧张忙碌的工作,现场审计阶段结束。后期审计人员对审计取证材料进行了分析整理,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为撰写最后的审计报告做好准备。

8、归纳分析、撰写绩效审计报告

现场审计结束后,工作人员将电子数据、复印的资料、取得的证据等进行分类整理,通过计算机系统的会计、统计功能,对材料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对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的绩效情况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根据审计结果和国务院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的要求撰写绩效审计的审计报告。其特点是区别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报告,绩效审计报告不仅反映财务收支的真实和完成,同时重点反映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的企业效益情况并分析原因,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

9、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

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是审计法规定的审计步骤之一。在形成正式审计报告之前,审计机关就审计发现的问题、情况等于被审计单位充分交换意见。在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不同意见的基础上,审计机关根据自身的审计判断,再向被审计单位出具正式审计报告。

(三)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的确立

1、确定评价标准

2000年5月在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成立之初,温家宝总理到该公司视察,并作出批示:组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完善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体制,加强对中央储备粮的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总公司要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依靠科技,服务大局,不断优化中央储备粮的品种结构和布局,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逐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保证粮食安全,发挥好调控市场的作用。这个重要批示就是对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的一个全面定位。2002年和2006年,温家宝总理又分别批示: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始终是中储粮公司的根本任务(即“两个确保”);储粮于田,储粮于库,都是为了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即“三个维护”)。

由此可见,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是国家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载体,政策性强是其最突出的特点,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责外,还肩负着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等社会责任。同时,按照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该公司又对其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和减轻财政负担的责任。

2、确定指标体系

结合国务院对该公司的定位及中央领导多次批示的内容,本次绩效审计调查紧紧围绕“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这个总体目标,从是否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和质量良好(子目标一)、是否确保中央储备粮在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子目标二)、是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子目标三)、是否完成国家赋予的其他使命(子目标四)等四大模块对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进行评价。

第一步,为四个子目标设定权重。我们认为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作为一个政策性较强的企业,发挥好社会效益是其主要任务,故将权重设臵如下:是否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占45%,是否确保中央储备粮在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占30%,是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占15%,是否完成国家赋予的其他使命占10%。第二步,分类对每个子目标设定明细权重。按照前期调查的结果,通过调查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内部管理考核体质、多方与专家学者了解情况并座谈等方式,将子目标1细分为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情况(占45%)、中央储备粮的宜存率(占35%)、中央储备粮轮换执行情况(占20%)等3个子目标,分目标2细分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情况(占35%)、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占35%)、维护市场稳定情况(占30%)等3个子目标,分目标3细分为财务指标增长情况(占55%)、2007年度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业绩考核结果(占45%)等2个子目标,分目标4细分为最低价收购执行情况(占70%)、跨省移库完成情况(占30%)等2个子目标。第三步,分别设立评分分值和评价等级,差为O-4分,较差为4-6分,一般为6-8分,较好为8-9分,情况好为9-10分。(详见图1)此外,本次绩效审计调查还在个别子目标中设定了否定指标,即发现有否定事件存在,则该子目标分值为0,具体有:发现虚报、瞒报中央储备粮的数量或擅自动用、倒卖中央储备粮的问题,则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情况子目标分值为0;发现掺杂掺假、以旧粮顶替新粮、虚增入库成本套取差价的问题,则中央储备粮轮换执行情况子目标分值为0。

二、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绩效审计评价

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自成立以来,尽职尽责管理好中央储备粮。2007年中央储备粮宜存率达到97.8%,库存粮食的数量和质量达到储备制度建立以来最好水平;在雪灾、汉川大地震等困难时期及市场供求出现非正常波动的时候,及时主动按照宏观调控的需要灵活吞吐,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基于该公司发挥的巨大作用,我们认为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基本实现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的总体目标,在较好实现了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确保了经济效益、民生效益的发挥。但审计调查也发现了中央储备粮数量不实24.34亿斤、中央储备粮品种不实0.89亿斤及决策失误,国有资产闲臵等问题。根据本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中国储备粮总公司2007年度绩效评价综合分是8.9分(综合评价分数相信参看表l),具体情况如下表:

(一)基本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

1、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情况。

本次审计调查涉及的中央储备粮占储备总量的560k,重点对其中48个直属库、32个直管库和代储点的173亿斤中央储备粮进行了审计调查,占中央储备总量的13.56%。通过抽查部分粮库,未发现虚报、瞒报中央储备粮的数量或擅自动用、倒卖中央储备粮油等否定事件,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

但审计调查也发现以下问题:一是2004至2007年,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广东、福建等10个省分公司的24个存储库点按照国家储备粮轮出计划,拍卖了19.95亿斤中央储备小麦,由于没有下达轮入计划,至今没有轮入,造成中央储备小麦实际库存比账面库存少19.98亿斤。需要说明的是,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国家粮食局、财政部等部门至今未下达轮入计划,造成轮出后长期未补足库存,与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没有直接关系。二是2002年,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辽宁、内蒙古等分公司下属3个存储库点按照国家储备粮轮出计划,销售了4.36亿斤中央储备大豆,因大豆价格上涨,市场波动较大,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从自身经济利益和轮换效益的角度出发,申请延迟轮入,国家粮食局等三部门批复同意缓至2003年8月,但由于大豆市场持续波动,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再次申请延迟轮入,三部门同意但并未明确轮入时间,而大豆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至今未完成补库,造成中央储备大豆实际库存比账面库存少4.36亿斤。结合查出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基本确保了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划定等级为一较好,分值8分。

2、中央储备粮的宜存率。

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加大粮食集并力度,优化储备库点布局,中央储备粮存储库点从最初的11869个压缩到1651个,中央直属库从82个发展到247个,并向区域优势明显、储存条件良好的库点集中;重视提高库存粮食品质,通过规范承储库工作流程、开展租仓储粮、提高直管比例等方式,彻底消除了陈化粮,库存粮食品质大幅改善,中央储备粮宜存率由2002年的69.9%提高到2007年的97.8%(见图2),库存粮食的质量达到储备制度建立以来最好水平,能够随时为国家提供充足的调用粮源,划定等级为好,分值9分。

3、中央储备粮轮换执行情况。

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严格执行国家的轮换计划,保质、保量并及时完成国家下达的轮换计划。通过抽查,未发现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旧粮顶替新粮、虚增入库成本套取差价等否定事件,但审计调查也发现 :(1)2006至2007年,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下属单位未按规定品种轮入中央储备粮,将购买的0.89亿斤早釉稻抵顶中晚粕稻作为中央储备粮轮入,并编造相关原始单据;(2)2006至2007年,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河南分公司、长沙伍家岭油脂储备库(中央储备油代储库)等2个存储点因油脂价格较高,在未接到轮换指令的情况下提前销售中央储备油0.19亿斤。鉴于此类问题的存在,划定等级为较好,分值8.5分。

(二)积极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服务,保证了中央储备粮调得动、用得上

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在执行国家调控任务中的主要载体、骨干地位日益凸显。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在应对国际粮食危机、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应对突发事件,向雪灾、地震灾区及时调运粮食,平抑物价、维护市场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主渠道、主力军的作用,基本实现了国家满意、人民满意。

1、全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积极应对国内外各种不利形势。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属于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中央企业,在应对世界粮食危机、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以来,国际农产品价格出现了持续大幅上涨,仅2007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特别是2008年,涨价势头仍然迅猛,30多个国家因粮价上涨引起国内粮食危机,各国都面临着粮食价格上涨的巨大压力,一些国家甚至由于粮食价格暴涨和供应短缺出现了社会骚乱。

根据国家粮食局提供的数据(见表2),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0082亿斤,粮食消费总量10270亿斤,自给率高达98%;2007年我国中央储备1181亿斤,地方储备697亿斤,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17-18%确定为粮食储备安全标准,在不含农户存量的情况下,现有的粮食储备1878亿斤就已达到18%的安全标准,从上述自给率和储备率来看,我国的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整体形式良好,事实也证明我国的粮食市场受世界粮食危机的影响较小,占现有储备量62.89%的中央储备粮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划定等级为好,分值10分。

2、认真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应对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己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非典”期间,主动按照宏观调控的需要,将粮食调运到“非典”病情严重而粮食供应紧缺的地方,使这些地方的人民能够在受到疾病威胁的时候,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有效保障,有利于稳定人心;在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的时候,及时将储备粮运送到受灾严重的地方,帮助人民群众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安定了人心,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特别是在2008年5月12日的坟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粮食局等四部委分3批下达了12.53亿斤中央储备粮抗震救灾计划,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立刻调动全部力量,及时将粮食分解运送到灾区,截至目前共向灾区调运粮油12.28亿斤,其中小麦4亿斤、稻谷8亿斤、食油0.28亿斤,保证了灾区群众3个月每人每天一斤口粮的供应,有力地保障了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该子目标划定等级为好,分值10分。

3、积极执行国家指令,为平抑物价、维护市场稳定作出了贡献。中国储备粮总公司通过对中央储备粮的抛售、有序地进行轮换,对市场粮价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和调节作用,在维护国内市场稳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主要载体和骨干力量。如2003年为平抑市场粮价,该公司抛售16亿斤中央储备大豆;2007年底为稳定市场价格又在市场抛售储备玉米40亿斤;2007至2008年,分两次紧急抛售中央储备油9亿斤以保证市场供应,稳定价格(见表3)。这些抛售工作有效地保障了市场持续充足供应,抑制市场各类粮食价格过快上涨,维护了市场稳定,也保证了社会稳定。

同时,为促进产销区衔接,借助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这个平台,推动公司内部产销区直属企业加强协作,减少中间环节,加快流通速度。目前,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每年跨省采购或销售粮食超过150亿斤,初步建立起东北与东南沿海的玉米协作,黄淮海与西北、东南的小麦协作,两湖、江西与广东等的稻谷协作关系。利用中储粮垂直体系辐射面广、市场信息渠道多的优势,推进东北地区粮食入关,过去几年年均从东北运出粮食都在120亿斤以上,缓解了产区粮食过剩的矛盾。在粮食购销过程中,时刻注意保持与粮食调控流向和时机一致,在一些区域出现阶段性供求紧张时,灵活安排购销,确保粮食市场稳定。

但审计调查发现,由于中央储备粮油基本以原粮和四级毛油为主,而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按规定仅限于从事与原粮吞吐轮换相关的业务,轮换粮源和粮食销售既缺乏稳定的渠道,并不具备加工产成品直接投放市场的能力,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发挥;此外,东南沿海省份储备规模小、产销矛盾突出,也影响了维护市场稳定。

该子目标划定等级为较好,分值9分。

(三)经济效益增长明显,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1、财务指标增长情况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成立后,设立“总公司一分公司一直属库”三级架构、两级法人的垂直管理体系,缩短了中央储备粮管理链条,从体制上保证了中央储备粮管理的政令畅通,管理效能显著提高;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对粮油、资金的管控,风险防控体系逐步形成;加强资产运营管理,科学制定投资规划,严格执行投资管理办法,资产管理水平逐年提高;以财务监督管理为核心,健全约束机制,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节约经费支出,推行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企业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各项财务指标大幅增长。2001至2007年,资产总额由490.52亿元增加到1683.98亿元,增长了2.43倍;主营业务收入由23.43亿元增加到646.7亿元,增长了26.6倍;利润总额由1.17亿元增加到10.96亿元,增长了8.38倍;净资产收益率由1.49%提高到5%,增长了3.51个百分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由102.25%提高到105.37%,增长了3.12个百分点(见表4)。中央储备粮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既为国家节省了财政支出,又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但审计调查也发现 :(1)2006年1月,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未进行充分的可研论证和科学的投资分析,与吉林粮食集团公司合资成立了长春天裕生物工程公司,进行玉米深加工项目的建设及运营,由于资金问题未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复文件规定的目标,试生产半年多后停产至今,造成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累计投资5.68亿元的国有资产闲臵。(2)原中储粮东方经贸有限公司(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全资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公司)以新闻纸行业利润空间大等为由,自2005年7月开始,跨行业与山东单县天元纸业有限公司(民营企业,以下简称天元纸业)合作经营新闻纸业务,截至2006年8月累计投入1.12亿元。2006年9月底,由于天元纸业法定代表人被公安部门羁押,公司无法正常运转,东方公司剩余的9700万元投资款己难以收回。这些问题的存在,加上中央储备粮保管费用缺口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减缓了该公司的经济增长速度,划定等级为较好,分值8分。2、2007年度国资委考核结果。

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业绩考核结果,中国储备粮总公司2007年度利润总额得分36分,净资产收益率得分36分,营业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得分12分,中央储备粮宜存率得分36分,经营难度系数为1.0888,考核结果综合得分130.65分,该公司负责人2007年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B级,较好地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划定等级为较好,分值8分。

(四)认真执行最低价收购、跨省移库等其他国家政策,充分发挥其民生效益、社会效益

1、最低价收购执行情况

2005年以来,国家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在市场价格过低的时候启动保护性收购,指定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为政策性收购任务的主要执行主体。截至2008年8月末,该公司累计在全国粮食主产省托市收购粮食2671.45亿斤,平均每年使种粮农民直接增收40亿元,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使国家掌握了充足的调控粮源、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条件。这点在发挥民生效益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划定等级为好,分值10分。

2、跨省移库完成情况

2006年以来,为调节区域产需不平衡的矛盾,连续执行6批200亿斤国家临时储存粮食跨省移库计划,促进了粮食流通,改善了粮食区域供需平衡关系。积极执行国家下达的任务,该子项目划定等级为好,分值10分。

综上所述,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严格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将实现社会效益作为第一要务,在维护好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的同时,积极发挥经济效益、民生效益,成绩显著。

四、中储粮绩效审计发现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一)仓容不足、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并存、管理制度不健全

1、中央直属库仓容不足,而国债粮库上收工作又进展缓慢。中央储备粮储备规模由2001年的1087.93亿斤增加到2007年的1275.18亿斤,加上2005年执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托市政策以来,累计在全国粮食主产省托市收购粮食2671.45亿斤,中央直属库仓容不足的矛盾逐步显现,由此造成大量中央储备粮由地方粮库代储。即便如此,很多地区仓容仍无法满足需求,为此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要求,部分地区陆续搭建了大量临时露天储存设施,如2006年托市粮共搭建露天垛储存粮食45亿斤,2007年东北地区稻谷托市,黑龙江省、吉林省共搭建露天垛储存粮食30.4亿斤,露天堆放无法保证粮食质量安全,只适合短时间临时存放,对于大量托市收购的粮食并不是安全、适宜的存储方式,若在短期内无法及时出售,不利于保障这些粮食的质量,对国家实行最低价托市收购的初衷产生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在中央直属库仓容不足的情况下,国债资金建设的粮库长期滞留地方的问题却长期无法解决。1998至2001年,中央分3批投入国债资金309.71亿元新建、改扩建的1114个国家储备粮库,按规定产权属于中央,由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负责管理,但由于有些地方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意将国债库无偿移交给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加上中央、地方资产交叉,产权界定不清等原因,造成截至目前仍有764个粮库长期滞留地方,占国债粮库总数的68.58%。审计署2005年已就此问题专门上报国务院,温家宝总理也作了重要批示,但该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受地方粮库管理条件和水平所限,未上收粮库存储的中央储备粮数量和质量存在安全隐患,如内蒙古达拉特直属库2004年国家五部委就批准划转为中央储备粮直属库,但因鄂尔多斯市不同意移交,人、财、物仍归地方管理,由于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不能正常行使监管职能,2008年3月该库发生虚报冒领套取补贴、骗取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等违法违纪问题。

本应归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管理的国债粮库不能收回,加上库容不足,致使部分中央储备粮代储在地方粮库,监管不顺畅,给粮食储备安全带来隐患,有可能影响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

2、中央储备粮管理制度不健全,引发账实不符19.98亿斤的问题。

2004至2007年,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广东、福建等10个省分公司的24个存储库点按照国家储备粮轮出计划,拍卖了19.95亿斤中央储备小麦,由于没有下达轮入计划,至今没有轮入,时间长达18一58个月。这批小麦属于进口小麦转中央储备,应当作为中来储备粮管理,根据《中央储备粮轮换管理办法(试行)》中“

二、……(四)中央储备粮油的轮空期最长不超过4个月,如遇特殊情况,在粮油轮出后,4个州还不能轮入的,须向国家粮食局、财政部报告,否则按照擅自动用中央储备粮油处理;(五)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在实际轮换中,应严格执行国家计划和有关规定,如确需调整计划,须报国家粮食局、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审批,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应在巧个工作日内批复”的规定,这批小麦应及时轮入补库。该批小麦轮出后,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向国家粮食局提交了《关于中央储备进口小麦轮入有关问题的请示》(中储粮„2007‟676号),但至今没有收到批复,轮入计划也迟迟没有下达,未完成补库,导致中央储备小麦实际库存比账面库存少19.98亿斤。

上述问题可以看出,中央储备粮的管理制度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中央储备粮管理制度中对进口小麦转中央储备后,是否仍具有特殊性没有明确的规定;二是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上报调整计划的申请后,有关部门须在巧个工作日内批复,但对有关部门如果没有按期批复应该怎么处理,制度中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些问题引发出来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仅会导致今后继续发生类似账实不符等问题,使得储备粮的数量、质量无从保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央储备粮发挥其服务功能。

3、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并存,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导致中央储备粮账实不符4.36亿斤、未严格执行轮换计划提前销售中央储备油0.19亿斤等问题。

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的主要任务既有中央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轮换、进出口等政策性业务,同时又作为一般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造成该公司在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的同时,又会从自身经济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导致在轮换等关系到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执行国家政策与维护自身利益就会产生冲突,从而影响国家宏观政策的严格执行,不利于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1)2002年,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辽宁、内蒙古等分公司下属3个存储库点按照国家储备粮轮出计划,销售了4.36亿斤中央储备大豆,因大豆价格上涨,市场波动较大,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从轮换效益的角度出发,申请延迟轮入,国家粮食局等三部门批复同意缓至2003年8月,但由于大豆市场持续波动,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再次申请延迟轮入,三部门同意但并未明确轮入时间,而大豆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至今未完成补库,造成中央储备大豆实际库存比账面库存少4.36亿斤。

(2)2006至2007年,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河南分公司、长沙伍家岭油脂储备库(中央储备油代储库)等2个存储点因油脂价格较高,在未接到轮换指令的情况下提前销售中央储备油0.19亿斤。

上述两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并存所造成的危害,也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央储备粮的数量真实。

4、内部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产生中央储备粮品种不实0.89亿斤的问题。

2006至2007年,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下属单位未按规定品种轮入中央储备粮,将购买的0.89亿斤早釉稻抵顶中晚釉稻作为中央储备粮轮入,并编造相关原始单据。这种现象说明在中央储备粮的轮换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监管不到位的地方,如果不从根源找到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将会影响到中央储备粮的数量、质量等等,必将给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履行职责、完成使命带来负面影响。

(二)加工能力不足、东南沿海省份产销矛盾突出

1、加工能力不足,制约了宏观调控政策的发挥,不利于维护市场稳定。

由于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按规定仅限于从事与原粮吞吐轮换相关的业务,整体上没向生产和加工领域延伸,轮换粮源和粮食销售既缺乏稳定的渠道,并不具备加工产成品直接投放市场的能力。

一方面在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时,多数也直接将原粮、毛油直接投放市场,使得调节市场的作用无法立刻显现,有时甚至会效果不佳。如2007年以来,国家分两次紧急抛售中央储备油9亿斤来保证市场供应,稳定价格,但大多被有外资背景的企业收购,这些企业以其较强的资金和仓储实力,购买后并未全部投放市场,而是囤积待价,致使宏观调控收效甚微。

另一方面,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还需要调出原粮、毛油进行加工精炼才能投放市场,若发生冰冻雨雪等局部地区极端天气灾害,停水断电,交通阻滞,调出的原粮、毛油未能及时加工为成品粮油时,将会造成粮食供应紧张,甚至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即使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应急行动再迅速,动用储备粮再积极,原粮、原油不能立刻解决困难、危机,国家调控力度也将大打折扣。可见,加工能力得不到发展,既不能完全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又制约了社会效益的发挥。

2、东南沿海省份储备规模小、产销矛盾突出,影响了维护市场稳定。

从我国目前中央储备粮布局和规模来看,河南、河北、山东等11个粮食主产区共有粮库1028个,占粮库总数的61.15%,储备粮818.04亿斤,占总储量的64.15%;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13个粮食主销区,共有粮库266个,占粮库总数的巧.82%,储备粮179.66亿斤,仅占总储量的14.09%;山西、辽宁、江苏等7个产销平衡区,共有粮库387个,占粮库总数的23.02%,储备粮277.48亿斤,占总储量的21.76%。可见,我国的粮食储备主要集中在产区,销区严重不足,区域性供求矛盾比较突出。

我国粮食的主销区,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等大城市及沿海发达省份,这些地区人口密集、需求量大,也是我国粮食产需矛盾最突出的地区,如广东、浙江、福建和上海四省市,2007年粮食产量565.08亿斤,消费量1542.68亿斤,自给率不到37%,产销差高达977.60亿斤,特别是广东省,2007年粮食缺口已高达501亿斤。但截至2007年末,四省市只有粮库170个,占粮库总数的10.11%,储备粮仅为87.72亿斤,占总储量的6.88%,若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这些储量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即便是从外地调运,又极易受到交通、运输能力等客观因素影响,有可能产生不稳定因素,不利于维护当地社会稳定。

(三)中央储备粮保管费用缺口大、投资效益低下

1、中央储备粮保管费用缺口大,影响承储企业积极性。目前,财政部拨付的中央专项储备粮保管费用补贴为每年每吨80元,该补贴标准自1991年开始施行,至今没有增加,再加上各地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各项费用开支也增大,大部分地区的保管补贴早已不能满足日常开支的需要。根据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24家分公司只有8家保管费用补贴可以满足保管需要,其余16家分公司都存在保管费用不足的问题。

以广州、浙江、福建、上海、广西等5家分公司为例,2007年保管费用缺口分别高达2606万元、1807万元、1248万元、850万元、823.92万元,依次比2005年增长了207.67%、87.84%、447.37%、46.55%、93.88%,与之相比较,这些地区的省级、市级储备政策比中央储备优厚很多,如浙江省、上海市、广东省2007年省级储备保管费用补贴标准分别为160元/吨年、150元/吨年、110元/吨年,比中央储备的标准高出100%、87.5%、37.5%。这造成一些承储企业不愿意存储、代储中央储备粮,如广州分公司一家代储点—南雄市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已提出申请要求调减代储中央储备粮规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给中央储备粮的保障机制不完善,没有结合地方因素来制定适宜的补贴标准。补贴标准偏低的问题如果长时间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不仅影响存储企业存储中央储备粮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且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

2、对外投资项目效益低下,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由于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作为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近几年在履行储备管理职责的同时,该公司积极开展市场运作,进入一般性商业领域。经统计,2001至2007年,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及所属单位累计对外投资6.69亿元,涉及投资项目60个。审计共抽查了6个项目,发现存在国有资产闲臵5.68亿元、跨行业经营项目1.38亿元国有资金面临风险及投资损失2445.98万元等问题。

(1)2006年1月,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与吉林粮食集团公司合资成立长春天裕生物工程公司,进行玉米深加工项目的建设及运营,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投资1.35亿元,控股67.5%。该项目批复的总投资额为4.99亿元,一期工程(乙醇生产线)建成后投资支出就已达5.58亿元,超出投资总额的11.86%,二期工程(乙二醇生产线)因资金问题没有建成,项目一期于2006年12月7日开始试生产,生产半年后就全面停产,至2007年底亏损1.22亿元。截至审计之日中国储备粮总公司除投资1.35亿元外,又给该项目借款4.33亿元,共投入5.68亿元。2006年12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下发《关于加强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发改工业„ 2006)2781号),要求“立即暂停核准和备案玉米加工项目,并对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而在此文件下发后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还陆续给该项目借款1.39亿元。可见,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在合作期初没有进行充分的可研论证和科学的投资分析,投资后又缺乏对市场的详细调研,不参考国家政策方针,而是一再投入资金,导致5.68亿元至今无效益。

(2)原中储粮东方公司自2005年7月开始,跨行业与山东天元纸业合作经营新闻纸业务,截至2006年8月累计投入1.12亿元。2006年9月底,由于天元纸业法定代表人被公安部门羁押,公司无法正常运转,东方公司剩余的9700万元投资款已难以收回。为此,东方公司与天元纸业签订了监管协议,全面监管天元纸业的财务和经营,并于2007年1月委托其全资子公司上海良时贸易有限公司出资30万元成立单县东方天元新闻纸销售有限公司,负责对天元纸业的部分产品进行销售。由于天元纸业缺乏资金,其间又投入部分资金进行运转以收回投资,截至审计之日尚有1.38亿元未收回,预计短期内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其间的风险无法估计。这种行业跨度较大的投资,既没有对该行业深入细致地了解,又盲目地选择了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在运营中存在更大的风险和不可抗力,必然使投资风险加大、效益低下。

(3)部分下属单位还存在投资期货损失 221.57万元、投资油脂公司损失232.11万元等问题。

(四)对中储粮绩效审计发现问题的建议

1、合理确定直属库仓容规模,加大国债粮库上收力度,确保中央储备粮的储存安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粮食局应在政策上、资金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给予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仓容建设和改造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明确国债投资的改扩建粮库的资产归属,理顺产权关系,并积极与地方政府协商,保证国债粮库上收工作顺利进行。

2、尽快完善中央储备粮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中央储备粮管理,主动沟通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目前中央储备粮账面库存不实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加大中央储备粮轮换监管力度,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提高社会效益发挥。

3、将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储备管理政策性业务和一般经营性业务分开,更好地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国储备粮总公司的经营范围重新定位,不再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将贸易粮经营和粮食加工业务从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分离,交由其他粮食企业经营,并实行中央储备粮收购、销售、轮换招投标管理。

4、进一步完善储备结构和保管费补贴政策。国家有关部门应在综合分析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经济环境、人口数量、消费水平等情况的基础上,适当对粮食主销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储备规模、保管费用补贴进行调整,以保证中央储备粮应急动用预案启动后,能够迅速形成持续、可靠的粮食供给能力。

5、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重大投资决策程序,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关人员的权力和责任,使决策的过程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进一步加强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和后续监控力度,建立风险控制机制,有效防范公司的财务风险,促进经济效益更好地发挥。

四、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企业绩效审计通过审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评价其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并提出审计建议,促进企业充分发挥经营管理效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审计实践中,一方面需要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多关注企业经营中损失浪费、管理不善等现象,通过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提出适应市场竞争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以利于被审计单位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生产技术,变更经营方式,加强企业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还需要从审计具体企业为主向审计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职责的履行情况转变,从关注单一国有企业向关注整体国有资产管理转变,从查找问题为主向促进完善监管机制转变,使绩效审计能全面地融入到国有资产管理之中,更好地为国有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篇: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刍议

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刍议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审计在各行各业逐渐普遍起来,财务审计已不能满足市场多变的审计需求,因此绩效审计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两者结合应用成为企业审计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主要关注国有企业依法经营、依法履职、经济收益、资产质量、社会效果、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等多个方面,同时也包括企业对国家宏观调控和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和效果。本文首先介绍了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的相关概念和发展现状,然后通过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特点及难点的阐述,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及审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国有企业 绩效 审计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审计职能的范围不断扩大,传统的真实性、合法性财务审计逐步向绩效审计延伸,成为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一种趋势。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也越来越被重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国有企业审计的内涵。

一、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现状

绩效审计有多种定义,美国20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3E”审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英国和加拿大称现金价值审计,德国称效率审计,瑞典称效果审计,荷兰称效益审计,在其他国家多数称为绩效审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1986年在澳大利亚会议上建议采用绩效审计。目前,世界各国开展的绩效审计的基本上都是围绕对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总结起来称为“3E”审计。

我国学者认为,绩效审计是指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政府部门及其他经济组织的期望功能或公共资金、项目、政策的期望目标的实现是否达到或超过既定标准和要求,以及手段和方式方法是否经济、有效,所进行的检查、监督和评价,并寻求改进途径,帮助其尽可能地尽善尽美。

国有企业是最早开展绩效审计的领域之一。审计署成立之初,在对国有企业开展财务审计的同时,也开展了一些绩效审计试点。1983年审计署成立后提出主要审计任务包括直接审计国务院各部委等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投资效益,提出实施实施效益审计。这一阶段的审计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针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查出问题为主要目标的审计。上世纪90年代,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审计机关积极深化国有企业审计,在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向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绩效两个方面延伸,目的是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营目标。从我国审计实践来看,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发展并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实践中,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主要表现在与经济责任审计或者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两大方面。大多数的绩效审计项目都是在经济责任审计或者财务收支审计的同时,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给予一些关注,其目的主要在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中能够对被审计企业的经营情况有所表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

二、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特点

(一)开展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1、对国有企业实行绩效审计不仅可以为企业制定战略提供可靠的信息,同时还可以了解企业战略执行的情况,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识别、预警、分析和检查企业在战略制定、执行中存在的风险,保证企业能够尽早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

2、开展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不仅能延伸国有企业的领域,而且能在以国有企业财务审计真实性及合法性的前提下,审查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保证国有企业审计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继而完善审计的职能,更好的为国有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通过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维护国家的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编个生产经营方式和调整现有管理机制,提高企业

对经营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国有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二)国有企业审计的特点

1、审查范围的广泛性。由于国有企业的业务活动以及对各种资源的运用,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因此审计时需要同时关注诸多单位,所以,绩效审计的对象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还包括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等等。同时审计的范围也宽广得多,既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也包括其他非经济范畴的管理活动,除了常规的财务收支和工程审计之外,还包括对经营管理以及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查。

2、审计标准的多样性。绩效审计往往缺乏明确的法律制度或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作为国有企业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评价国有企业绩效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衡量可运用价值指标,而社会效益难以从数量上概括,需运用定性标准。这就需要考虑分析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3、审计过程的延伸性。国有企业的绩效,有些能马上体现出来,有些业务活动的绩效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特别是投入大、周期长的项目,难以在短期内见到数字描述的效益。因此,在进行绩效审计时只能对当期业务活动的直接绩效进行审查,难以获得充分的审计证据来全面评价其绩效。所以要进行追踪审计,即对业务活动的滞后性效益进行审查。

4、审计方法的多样性。审计内容的变化性决定了审计方法的灵活性。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不仅采用传统的财务审计的方法(如顺查法、逆差法、详查法、抽查法等),而更多的是采用分析法、系统论、论证法、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审计对象、目标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审计方案,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

5、审计结论的建设性。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已扩展到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它通过全面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揭示影响绩效高低的问题所在,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建议,指出进一步提高绩效的具体途径和办法。审计的全过程始终着眼于问题核心、挖掘潜力这一中心,着眼于提高效率和增强效果。

三、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难点

(一)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理论供给不足

目前,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研究还没有真正跟上实践的发展步伐,完整的绩效审计理论体系尚未构建到位,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寥寥无几。审计理论研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研究的起点与现实的实践还有一定的距离;二是研究还没有真正跟上实践的发展的步伐;三是实践远比理论丰富,理论概括不足;四是理论研究方法简单等。总的来说关于绩效审计的争议很大,而对象、职能、目标、依据、标准、评价指标等比较零散,缺乏统一构架的绩效审计体系,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又如,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如何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这些必须在基本概念上予以明确的现在仍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势必制约绩效审计的发展。

(二)绩效审计的法律制度供给不足

开展绩效审计必须以国家法律授权为依据,在法律上明确绩效审计的地位。根据工业化国家最高审计机关30多年的绩效审计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明确的绩效审计的法律条文,将绩效审计的地位、目标、范围等写进法律。西方国家的政府绩效审计任务一般均由立法部门来授权和安排,立法机构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如美国审计总署从传统的凭证检查时期向二战以后的综合审计转变以及在六十年代中后期向现代绩效审计转变,都得到了国会的大力支持。国会通过一系列立法,为审计总署推动绩效审计的发展创造条件。第一次重大变革时期,国会通过《1950年预算和会计程序法案》为审计总署在二战后向综合审计转变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20世纪60年代后期审计总署向项目评估转变时期,国会又通过一系列立法为审计总署进行项目评估创造条件。特别是《1993年政府绩效和结果法案》规定由

审计总署代表国会来监管联邦政府自身加强计划制定和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的执行情况。该法案使审计总署从监管联邦政府部门局部的、具体项目的执行层面,上升到监管整体战略计划的实施层面,为审计总署的绩效审计上层次、更宏观创造了条件。我国新修订的《审计法》提到要实行绩效审计,但其主要还是针对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真正适应于绩效审计的审计准则尚未建立。

(三)国有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难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时审计人员用来衡量、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高低程度的客观尺度,是审计人员分析经济活动,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审计评价所依据的标准在审计关系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利益相关人那里都得到认可。公认标准的存在、审计结论的认可是审计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与财务合法性和财务报表公允性审计不同,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更具有特殊性。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通常不像法律法规或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那样有现成条款可以对照,在更多情况下,需要采用一定的程序或办法发现或建立。这些标准能够得到认可的内在要求在于它们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我国已制定的各种审计法规中均未涉及评价被审事项绩效的指标体系。目前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了困难。由于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对象类型不同,要有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比较困难。因此衡量国有企业绩效的标准难以确定,但又不可或缺。

(四)国有企业评价指标中财务指标权重过大,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不足

当前国有企业评价指标主要围绕经济目标设置,以效益为核心,这与国有企业目标是在兼顾社会目标的前提下注重经济目标的发展趋势不相符。例如,从评价指标及其数量选定方面看,定量的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所反映的评价内容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指标虽然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多目标的要求,但其主体内容是投入产出效益,这两类指标对国有企业的社会贡献并没有反映。相关定性的评价仅通过“综合社会贡献”等单一指标来反映,没有突出国有企业与社会目标并重的要求。

(五)审计人员素质跟不上绩效审计的要求

从世界各国的绩效审计实践不难看出,大部分国家形成了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而这种人员结构式绩效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之一。美国审计署的工作人员包括很多方面的专家,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如会计、法律、统计、工程、工商管理、经济学、计算机和物理学等方面发挥作用,目前这些专业人才已占工作人员总数的75%左右。另外,在执行特殊类型的审计业务如环境审计等的时候,还会聘请社会审计人员、咨询公司人员或者被审计单位的技术人员参加,以确保执行相关审计的能力和审计质量。相比之下,国内大多数的审计人员属于“财会型”,而且事务知识较多,相关理论基础薄弱,满足不了绩效审计的要求。

四、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内容

(一)经济绩效

经济绩效是对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其主要指标有: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

(二)生态绩效

随着土地的荒漠化、森林资源的锐减、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地球臭氧层的耗竭等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和可利用资源的日益减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与创新等课题日益受到重视。国有企业生态绩效主要考察企业在生态平衡方面的贡献和影响,表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维护和增强生态平衡而创造的生态财富,主要通过各项生态技术指标反映。基本指标有:环保投入比率、能源消耗比率、排放利税率、废弃物处理率等。

(三)社会绩效

社会绩效是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效果,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社会责任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主要通过社会评价指标来反映。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指企业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盈利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包括股东利益在内的所有社会利益。社会绩效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效果进行评价。其主要指标有:公益投资比率、利税增长率等。

五、做好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着重把握好与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

1、把握好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之间的关系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解决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问题仍是审计机关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课题。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同样要解决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问题,在审计内容和方法上也要借助于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推行与财务真实、合法性审计相结合的绩效审计模式,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审计的尽快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说,绩效审计是与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相统一的,而不是截然分开的。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是着力从体制、机制和管理上解决真实、合法性问题。

2、把握好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与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

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责任只是经济责任的一个方面,效率、效果和效益才是更重要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包括被审计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取得的主要业绩,企业主要效益类指标、管理类指标、约束类指标完成情况等审计结果。合理客观评价企业绩效是全面评价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可以更好的明确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反过来,推行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为开展企业绩效评价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企业绩效审计有效地进行,两者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二)加强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理论的研究

国家审计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缺位或者滞后给企业内部审计实践带来了难度,但反过来也给我们带来了研究的空间。在理论探索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制定审计理论研究规划,根据中国石化在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充分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事务工作者的意见,借鉴国内外绩效审计经验,制定出审计理论研究五年规划以及计划,明确研究的内容和重点。二是认真组织审计理论研究。着重才选题、立项这个环节进行突破,使所研究的课题就是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内部绩效审计实践。三是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在审计局的统一组织下,按照各自的特长分工,分别负责基本概念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三)大力推荐绩效审计的制度建设

依法依规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审计明确,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有法可依。我们应先积极进行绩效审计的实践,对一些领导关系、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绩效审计,推动企业内部对绩效审计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绩效审计氛围。在实践中逐渐明确绩效审计在整个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绩效审计法规,完善审计监督运行必需的保障机制。

其次需要借鉴西方国家已经颁发的政府绩效审计准则和充分考虑中国石化实际情况,在认真总结近几年的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等审计项目中取得的绩效评价方面的经验基础上,制定有中国石化特色的绩效审计业务规范指引,并对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基本形式等分门别类作出具体规定,最终汇集成独立、完整、系统的绩效审计体系,指导我们今后绩效审计的开展。

(四)科学合理地评价国有企业产出或效果

1、正确确定绩效评价的目标

(1)经济效益目标。节约能源资源,扩大循环经济规模、再生能源比重,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高经济实力的内在要求。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提高中国石化经济实力,经营业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经营成果应成为绩效审计的重点目标。

(2)社会效益目标。国有企业社会效益指国有企业实现政府特定经营目标、履行社会责任及其效应,是国有企业存在价值。经营结果使用价值的具体体现,反映着国有企业满足公共利益、国家安全要求、社会需要的能力。为了实现中国石化着力打造“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企业的目标,促进企业切实、有效地履行政府特定经营职能和社会责任,实现中国石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价值,以实现政府特定经营目标为主的社会效益将成为绩效审计的重点目标。

(3)可持续发展能力目标。国有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指国有企业产品创新、技术进步、人员素质提高、环境保护等,是国有企业潜在价值的综合反映,体现了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了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进步、环境保护等将成为绩效审计的重点目标。

2、科学合理地确定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的绩效审计发展历程都表明,在一定历史时期,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都是来源于当时国家或行业性标准、政府的政策方针、审计机关自行提供的标准、政府其他机构发布的专业信息、其他国家的标准和经验以及往的审计成果,甚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当前我国不具备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情况下,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标准:

1、法定标准,即国家政策、法规中所规定的要达到的要求,其中包括国家有关行业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各种具体标准;

2、计划标准或预算标准;

3、历史标准(纵向比较),即以前的实际水平,包括历史平均水平、历史最好水平等;

4、行业标准(横向比较),即同行业、同类别已达到的水平,包括行业平均水平、行业最好水平等作为当前开展绩效评价的标准。

3、分类评价国有企业产出或效果

国有企业产出或效果,不仅是衡量国有企业效率的主要标准,而且是确定国有企业效益高低指标之一,同时也是确定国有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指标。国有企业产出评价标准因其存在价值不同而不同,随着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的不断细化,国有企业产出或效果评价应分类进行,因而,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也应分类进行。

以中国石化为例,作为国民经济命脉,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应侧重评价其保值增值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指标完成情况,并根据行业特点,综合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核心竞争力,以成本降低和营业收入确定企业效率。

4、扩大反映企业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标的评价指标范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仍然是社会目标和盈利目标的对立统一。国有企业既要最大限度地谋求盈利,又不损及公共的利益和其他任何主体的利益。国有企业组织经营活动特定项目或业务的效果既要考虑产值、收入、利润等经济目标,也要考虑社会满意度、环保效应、社会责任等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设计一些新的评价指标。

一是社会环境影响指标:考评企业所产生的社会环境效益,并与计划的社会效益目标相对比,考核其实现程度。

二是社会发展影响指标: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考核企业本身或其所投资项目在扶贫减灾、劳动就业或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效益,并与计划目标相对比,考核其实现程度。

三是生态影响指标:考评企业单位产品产出对生态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考评企业产出对人、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可持续影响,并与

计划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比,考核其实现程度。

5、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方法

审计技术方法的不断更新时审计监督适应全球化、信息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审计对象职能变化的根本要求。除了现有的企业绩效审计技术方法外,还可以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审计目标进行分析评价,为审计结论提供科学依据,如公共管理和现代预算制度、成本效益与经济分析学的分析方法、应用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社会科学等等。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现有的审计方法体系,如借鉴美国等西方先进国家的结果导向型绩效审计方法。

(五)推进审计人员结构优化,创建符合绩效审计发展要求的审计管理体制

(1)将财务收支审计管理模式作为政府绩效审计管理的基础

目前无论是审计署的外审还是内审,绩效审计管理主要还是依附财务收支审计,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绩效审计,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的财务审计,客观的需求也不可能像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在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基本完成后去开展绩效审计。因此今后我们对绩效审计的管理在立足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要对财务收支审计进行深化,财务收支审计成为绩效审计管理的基础。

(2)借鉴、吸收美国等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管理体制

美国审计总署在绩效审计管理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来提高自身工作的绩效。美国审计总署采用了一套平衡、全面的围绕结果、客户、员工和内部运作等四个方面的定量指标体系测量自身工作绩效,而且将部分重要的定量指标分解到它的四大战略目标中,进行细化考察。我们可以借鉴它们这种比较成熟的绩效审计管理制度来完善和丰富我们的绩效审计管理制度。

(3)推荐绩效审计人员结构的优化,提高绩效审计的供给能力

首先我们在审计人员的绝对量很难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增加审计人员的相对量,即将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作为当务之急、应着重提升审计人员的依法审计能力和宏观分析能力,这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关键。

其次完成对审计人员总体结构的优化。针对目前这种“财会型”占主导的审计人员结构,很难满足绩效审计的要求,必须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开辟多种渠道逐步储备多种专业人才,包括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工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来优化审计人员的总体结构,保证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三是借用外力开展审计。考虑到现有审计人员结构单一的情况,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可以先借用企业在各领域优秀的人才,也可借用高校的力量来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水平,利用计算机人员参加审计项目,整合审计系统内部资源,充分利用审计资源,增强绩效审计的供给能力。

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核心内容,大力推行这项工作是新时期审计工作转型的有效方式。围绕促进国有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积极探索与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审计工作实际相适应的绩效审计模式,就围绕提高国有经济的效益,增强国有经济对社会的贡献程度这个目标出发,探索绩效评价的方法,找出绩效评价存在的困难,科学合理地开展绩效评价,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石化的企业绩效审计之路。

【参考文献】:

[1]蔡春、刘学华,《绩效审计论》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王戌,国有企业效率和经济效果审计的有关问题 审计文摘2009,(3)

[3]汪娇柳,企业绩效审计应用层次探析,中国审计2009,(6)

第三篇:绩效审计

引言

2008年7月,审计署终于提出了实现绩效审计(效益审计)的日程表,发布《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规划》提出,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在强调继续“查办大案要案”的同时,审计署逐步将绩效审计评价写入审计报告。先对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进行绩效评价,然后是农业、金融、财政等专业审计领域引入绩效审计评价。

回首我国首次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是在1991年全国审计会议上,而深圳是我国最先开始深圳是我国最先开始试点绩效审计的城市,全国首例绩效审计案例是由深圳审计局发起。早在2003年时,审计署就开始探索绩效审计路径。时任审计长李金华指出,虽然“审计风暴”给审计部门带来了很大荣誉,但是从国家审计理论演进角度来说,中国还是要探索自己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为何绩效审计被采纳并付诸实践呢?因为绩效审计和传统财务收支审计侧重点不一样,绩效审计的范围更宽,审计内容更多,审计人员素质成了难题,传统的审计只要求审计人员懂法规、懂财经,进行“查账本”;而绩效审计,是审计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情况、对国家财经政策法规执行情况、制度效率、政府管理效能、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用等情况,涉及金融、投资、环保等各方面。这就有利于建立高效廉洁政府,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更能维护人民的利益。

一、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

(一)绩效审计的概念

绩效审计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3E”审计。其中经济性是指以相对较低的费用取得有一定质量保证的资源;效率性是指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效果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

(二)绩效审计的范围

我国绩效审计的范围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大类:

1.财政性资金支出。主要包括:(1)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2)国家投资建设项目。(3)其他各种专项公共资金的使用。(4)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

2.国有及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

(三)绩效审计的主要职能

绩效审计的主要职能有两个,分别是鉴证和评价。绩效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手段同样具有一定的监督的职能,但是监督职能并不是绩效审计的主要职能,这是因为绩效审计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防止弊端,而是为了分清责任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其中鉴证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的鉴别和证明,证明结果的真实性;评价是对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的数量和质量做出的合理性鉴定与评判。

(四)绩效审计的作用

绩效审计的作用是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作用也是建立在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真实的经济运行过程和单位的真实的情况的基础上的。

二、我国绩效审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绩效审计的现状(1)从时间上看起步较晚

我国首次提出绩效审计这一概念是在1991年的全国审计会议上,而直到2003年,我国审计署才开始探究绩效审计的路径,所以我国的绩效审计从起步上就落后了西方发达国家一大截。(2)审计人员知识面匮乏

在我国,由于绩效审计工作开展的比较晚,有相当一部分审计工作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知还不是很全面,大多数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知还停留在国外有关情况的介绍层面。正是由于理论知识的匮乏,再加之操作过程十分复杂,才导致了我国的绩效审计止步不前。

(3)审计方法上较为落后

目前在绩效审计工作上,国外已经引进了十分先进的绩效评价方法来进行绩效评价,比如说平衡计分卡这种方法。虽说我国也有很多审计人员在对这种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但是仍处于认知阶段,离具体的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所以我国目前的审计手段仍比较落后,想要跟得上国际的步伐,仍需要不断地努力才能实现。

(4)绩效审计的标准比较模糊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有了明确的标准才能保证结果的有效性,然而对于我国的绩效审计工作来讲,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让审计工作人员来参照,甚至在我国有一些机构和部门就没有制定出一定绩效审计标准,因此审计工作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的时候缺少明确的标准进行参照,这就大大增加了我国审计工作人员绩效审计的难度,再加上我国审计人员的能力较外国来比较本来就有一定的差距,而现在审计工作的难度又比外国审计难度大,这就导致了我国的绩效审计与外国的绩效审计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另外国内大多数政府机构和企事业没有认识到绩效审计工作所能作用的范围,这就导致了许多应当进行绩效审计的经济活动没有被划分到绩效审计工作的范围之内,就表现出当前涉及到绩效审计的项目较少。

(四)绩效审计的目标

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既定方向和要达到的预定结果,也是审计理论联系审计实践的桥梁。审计目标是审计与外部环境的纽带,它直接反映社会环境的需求,影响和制约审计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审计目标提出调整要求,进而引起审计实践的变革。同时,审计目标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也有直接影响,有什么样的审计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审计责任。

许多国家把绩效审计的目标定位在:评价并改善政府项目、中央政府和有关机构的运作,为政府和议会提供相关信息,包括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审计评价以及与被审计单位及其管理和政策有关的审计建议。

我国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规划》中提出: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在强调继续“查办大案要案”的同时,审计署逐步将绩效审计评价写入审计报告。先对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进行绩效评价,然后是农业、金融、财政等专业审计领域引入绩效审计评价。审计署在“规划”中指出:要用5年时间建立起中国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具体的路径: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五)绩效审计的现实意义

1.开展绩效审计是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需要

高效廉洁的政府,是现代化民主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今天,在政府各部门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情况下,如果能对工作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经常性审计监督,那么,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就会少一些,经济决策就会更准确,国家的经济损失就会更少,社会效益也会大大提高。目前在公共资金的使用上存在着不重视经济效益,不算经济账,甚至严重浪费的现象,有限的资金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使政府的效能下降,并为某些腐败分子提供了方便。尽快开展绩效审计,有利于监督政府工作的效益,有利于建立清正廉洁的政府。

2.开展绩效审计是有效利用有限资源的需要

随着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公共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范围已大大扩展。我国人口众多,国家公共开支的成倍增长和公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经济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政府的生长基础和社会的发展机会愈来愈受限制。虽然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令世界刮目相看,我们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但是如若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这种高经济增长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对宝贵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某种挥霍,对政府受托责任的考评应该定位在投资绩效上。投资不仅包括经济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绩效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包括环境的保护、社会的安定、民众的凝聚力等。

3.开展绩效审计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需要

现代社会是民主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政府受人民之托、用人民的钱,为人民办事。在民主社会,政府负有以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使用、管理各项资源,并使各项资源的使用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尽快开展绩效审计,是维护民主与法制建设、建立现代化强国的一个有力措施。

二、与国外绩效审计的比较

(一)从概念上来讲绩效审计,西方各国叫法不尽相同,定义也不单一。

1.英国审计署将绩效审计叫做物有所值审计或货币价值审计其定义为:检查某一组织为履行其职能而使用所掌握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情况 2.加拿大审计署将绩效审计叫做综合审计,其定义为:对政府活动进行有组织的有目的系统的检查,并对上述政府活动进行效益评价,将评价结果报告议会,以促进加拿大政府活动的透明性,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3.德国将绩效审计定义为:主要是指对行政运作的经济效率效果和经济性进行审计 主要目标是鉴别改善政府部门财务管理方法由机关团体提供有关收益支出与资源管理独立而可靠的信息,以加强政府部门的决策,促使政府部门致力建立通告经济效率与效果以及是否符合其职责的报告程序,确保责任完成 4.澳大利亚称为效率审计 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认为绩效审计是 为了对有关业务经营活动处于经济与有效方式的程度进行评价,而对集体或个人履行职能的效益或经营业务进行的情况所做的检查;对集体和个人采取的并用以衡量业务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程序以及程序是否适当,能否使集体或个人足以衡量业务经营活动的经济与有效的程度所做的检查。

5.美国审计署1994年的政府审计准则中对绩效审计的定义为:绩效审计就是客观系统的检查证据,以实现对政府组织 项目活动和功能进行独立的评价的目的,以便改善公共责任性,为实施监督所采取纠正措施的有关各方进行决策提供信息

6.我国目前没有对绩效审计有统一的定义,有关绩效审计的阐述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1994年通过的《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这意味着推行效益审计(即绩效审计)的开始。二是2008年审计署制定的《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里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

(二)从绩效审计的特点来看

1、美国绩效审计的特点。首先,完善的法律及审计准则体系是政府绩效审计的依据。美国联邦通过了一系列涉及审计的法案,有力地促进了不同时期政府审计的发展。政府审计准则问题同样得到了高度重视。为规范、指导审计人员的行为,1972年,联邦审计总署发布了《政府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审计准则》。此准则经多次修订(最近一次修订在2003年完成,已于2004年1月1日实施),被美国各级审计机构和会计理论界所公认,一直延用至今。其次,审计范围涵盖了一切公共资金的使用领域,但就不同的情况划分为两种类型,审计内容各有侧重。按照美国法律的规定,审计长应调查一切有关公共资金的收入、支出和使用情况,并应就其效率和效益问题向国会提出建议。因此,为立法机关服务是联邦审计的出发点所在"根据立法所赋予的权限,规定绩效审计由两部分构成,即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项目效果审计。

2、瑞典绩效审计的特点。首先,采用不同的法律制度约束一国的国家审计。地方政府自治是瑞典政府体制的传统,也是瑞典式民主政府制度的特点。与此相适应,地方审计机关隶属于地方议会,国家审计局和它们之间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两者适用的法律也不一样,前者适用《瑞典国家审计局法》,而后者适用地方政府审计指导原则。其次,它拥有别具特色的两阶段调查分析法。瑞典国家审计局大量地运用了调查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调查阶段,二是深入调查阶段。这一方法与其建立在职能及任务分析基础之上的审计内容相适应。如在调查阶段,审计师的主要任务是找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从而形成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如被审计单位的活动目标是什么?是否有与目标相适应的业务活动其业务活动中是否存在问题或薄弱环节?有无建立保证业务活动正常进行的管理制度?为此,审计师要分别进行目标分析、业务活动分析和管理制度分析。如果在调查阶段发现了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的问题,审计师就要进行深入调查。否则,审计即于调查阶段结束。深入调查阶段的工作一般限于在调查阶段就目标分析。业务活动分析和管理制度分析中发现的问题,而不重复全部事项。

3、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特点。首先,审计类型与众不同。按照一次审计涉及单位的多少,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的绩效审计分为两种类型,即特定对象绩效审计和跨部门绩效审计。特定对象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运营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执行效果;单位内部是否有足够的程序、措施来推动和保证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的实现;对照历史情况,是否在管理上有所改进和完善。跨部门绩效审计的主要领域是安全领域审计与业务支持程序审计。前者要求审计人员检查涉及全社会的人身、信息和实物安全的有关政策、程序、资源和管理是否合理、有效。后者重点检查基础性的行政管理程序是否能满足财务管理的法律要求,并保证联邦机构正常履行其职责。其次,突出跟踪审计。在绩效审计的整个组织过程中,分为战略计划阶段、初步调查、执行及报告和跟踪审计等阶段。不论具体审计项目的具体程序有何不同,在执行审计程序时,都要考虑审计的影响,通过审计能够带来哪些节约,增加哪些价值,如何更好地传达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审计建议。

4、中国绩效审计的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切实把握审计工作发展规律,通过预防、揭露、抵御三方面,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功能,要求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但不容置疑的是,全面开展中国特色绩效审计之路并非平坦。

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是我国现有审计理论体系的新支,目前尚研究不够,由审计署牵头,各地方审计机关参与,组织审计实务工作者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审计理论研究人员,通力合作,理论联系实际,借鉴国内外有关绩效审计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审计特点进行研究。明确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的基本含义、特点、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审计技术方法、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结果运用等问题相关问题。确立一个相对主流的观点用以统一绩效审计相关人员的认识,然后再在不断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三、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绩效审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制度。在我国,尤其是在地(市)县这两级地方政府,有的刚刚起步,有的还不知所措 要真正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体系,还需要相当一段时期的探索与尝试,这不仅要在整个政府审计界注入绩效审计的理念,深入细致地研究绩效审计的相关问题,还应在全社会大声疾呼,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当前,在绩效审计的开展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体制跟不上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诸如政府绩效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政府部门的职权交叉,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政务活动的公开透明度不高,社会公信力低下的问题;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健全,官僚主义、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的问题作为绩效审计主体的政府审计机关,同样也存在缺陷现行的审计监督体制是行政型模式,审计的委托者、审计者以及被审计者拥有同一的隶属关系和共同的利益,权责关系不明晰;实质上,现行的审计机关是政府自己在使用公共财产的同时,又反过来审自己的一种内部审计。正是这样,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对审计工作的法制观念淡薄,怕揭露问题过多难以承担责任或影响政绩,因而干预审计机关依法揭露问题,人为地要求审计机关将一些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删去。也由于审计部门受本级政府领导,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干部的管理在地方,所以审计部门也很难保持自己超然脱俗,这正是制约我国审计部门有效开展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审计观念跟不上步伐

由于法制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自觉接受审计监督的意识还不强,加之对绩效审计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绩效审计的认识更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首先是社会各界,他们的审计观念还较为落后其次是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知还存在着局限性,大多数还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上;再加之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不良的风气,审计的社会地位与其所发挥的职能不相称;财政、经济活动透明度不高;法制的不完善导致假账盛行;等等。这些因素无一不影响着绩效审计的发展。

(三)工作范围跟不上需要

绩效审计,虽然是审计部门近些年来叫得很响喊得很多的一项创新性的工作,但目前从实际工作的操作层面来看,它却有很多方面跟不上来至目前为止,国家除制发了几个企业效绩评价方面的标准规定之外,对其他方面的绩效审计,特别是对于政府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既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也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准则性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文件,导致政府绩效审计难以展开 同时从当前的审计实践来看,绩效审计范围相当窄小,远远跟不上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如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开支专项资金,本来这些部门过日子就感紧巴巴的,基本上没有开展绩效审计,也没法开展绩效审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国退民进,企业的绩效已不再是政府审计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财政审计,当前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真实性和合法性上,拨出去的资金在支出方面只要合规就可以了,至于资金是否用于原定的目标、效益如何,则基本不去管它了。这样一来,政府审计部门也感到十分为难,有种无处伸开手脚的感觉。

(四)人员素质跟不上要求

绩效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是有区别的审计绩效审计属于专业性和综合性比较强的审计,其技术与方法更加复杂,其难度与要求更加不同因此,它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就更高,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还达不到要求,其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还远远不相适应虽然现有审计人员中的审计师实务知识比较多,但理论基础薄弱,普遍缺乏公共管理 行政法规财政财务和现代审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现有的审计人员对传统审计技术较熟悉,而对现代审计技术较陌生,且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高质量的绩效审计还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意识,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深刻地理解政府的工作,并有能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测定被审组织的业绩,以对其作出深刻而中肯的评价判断。在这些方面,现有的审计人员是无法应对的现有的审计人员的素质状况已成为制约绩效审计发展的关键因素,将不利于对绩效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

四、加强绩效审计的对策

绩效审计,它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政府及各隶属部门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的审计及评价;它是对政府部门事中 事后经济行为的监督评价,能及时发现和反映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政府科学管理提高绩效的一种独立性的监督活动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当今政府的管理现状来看,绩效审计已经到了非开展不可的程度 正是这样,不能以原有的工作方式和知识结构来思考绩效审计,而应在现有的审计环境 审计条件审计手段的平台上来研究绩效审计,来构造绩效审计

(一)加大宣传力度,给绩效审计以氛围

绩效审计,它即将成为政府审计的主流,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审计使命之所决定因此,大力加强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到较大层面上的人,至少是科以上干部树立绩效审计的观念,了解绩效审计的意义,认识绩效审计的作用,绩效审计才能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工作才能顺利开展绩效审计的宣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召开会议,报告绩效审计;开班办学辅导绩效审计;利用媒体,宣传绩效审计;等等 通过宣传,形成良好的绩效审计氛围,让绩效审计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让绩效审计的先进事业顺利发展

(二)深化体制改革,给绩效审计以阵地

只有加大改革力度,全面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大力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理顺政府关系,优化政府结构,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政府部门人浮于事 效率低下的状况,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法制经济,才能促进政府审计由纯粹的监督机制向完善的公共财产激励约束机制转变,从而解决当前绩效审计无从下手 无法下手等方面的问题政府部门的体制改革不仅能促使公共财产效益的提高,而且也会更加重视制约绩效审计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更加注意解决绩效审计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科学合理的政府体制,能使政府的效能提高,能产生辉煌的成效,也有益于审计部门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效益性效率性的审计这样,政府绩效审计就会得到全面的重视,得到深入的发展

(三)建立完善法规,给绩效审计以武器

法律法规是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关键性的问题,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法律法规是审计人开展审计业务的基本武器只有用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审计确定下来,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有法可依目前,在绩效审计的实践中,还没有摆脱传统习惯和传统定式的制约,大都用传统审计来开展绩效审计,跳不出传统审计的圈子,使得绩效审计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因此,国家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在政府经济责任和专项资金审计中取得的绩效评价方面的经验,结合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准则,制定比较系统 操作性比较强的政府绩效审计的相关法规只有把绩效审计的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评价等作出法律条例方面的规定,绩效审计才能有效地进行特别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这是审计实践反复证明了的问题 评价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名领导的公平程度,取决于指标评价体系的科学程度同时,审计部门也要在绩效审计方面实行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制审计工作稽查制度,以进一步明确绩效审计的要求有了一些基本性的法律法规和操作层面上的制度,并在日后的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绩效审计就会开展得有声有色

(四)注重业务培训,给绩效审计以骁将

绩效审计是对政府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要求较高一般来说,做绩效审计的审计人员,除了要有做财务收支审计方面的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公共管理学 电子计算机工程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现有的审计人员中大都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政府绩效审计的前提条件 各级审计机关应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可以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强化教育;国家审计署应组织编写绩效审计的教材,通过网络,面向全体审计人员传道授业,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政府绩效审计方面的能力审计战线有了这样一批骁将勇士,绩效审计的事业就会兴旺,绩效审计的明天就会辉煌。

第四篇:绩效审计参考书籍

绩效审计参考书籍

1.袁军等译.政府绩效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2

2.北京:鲍国明.国外绩效审计方法与案例[M].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3.审计署外事司.国外绩效审计简介[M].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4.邢俊芳等.最新国外效益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5.陈华等.最新国外绩效审计(上、下)[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6.蔡春.绩效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7.罗美富等.英国绩效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8.曾寿喜等.效益审计基础[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

9.彭华彰.政府效益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10.陈志刚.深圳绩效审计案例选编[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11.董大胜.政府效益审计案例选编[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12.中国审计学会立项课题研究报告(2004-2005)[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13.中国审计学会.审计署立项课题研究报告(2006-2007)[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8

14.谢力群.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模式实例[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15.韩明升.结合型绩效审计实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

16.祁敦芳,叶鹏飞,叶忠明,王冠英.政府绩效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17.课题组编译.国外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10

18.赵耿毅.绩效审计指南[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11

19.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审计研究报告》《审计研究简报》《国外审计动态》2003-2010

推荐人:陈希晖

2011年11月5日星期六

第五篇:浅谈经营绩效审计

浅谈经营绩效审计

邓 峰

近年来,长虹集团经历了系列经营机制改革,打破以往“火车头式”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型建立“联合舰队”。集团改变大包大揽的集权模式,把经营职能下放给公司各个产业群,让各个产业公司独立运作,直接面向市场。集团只管方向、目标和结果,每年初向各子公司下达绩效指标,签定绩效合同,结果按绩效完成情况对经营管理团队进行考核。作为企业管理重要一环的内部审计,积极参与到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当中,围绕企业管理转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审计工作方式和方法,从经济责任审计到经营绩效审计就是长虹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探索和实践。本文仅就经营绩效审计这一议题作简略的探讨。

一、经营绩效审计的定义

经营绩效审计是指根据企业集团内部与各子公司签定的经营绩效合同确定的责任、权力和义务,全面审计各子公司内经营管理责任履行情况,核实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评价经营业绩,揭示经营和管理风险,提出管理改进建议,促进和帮助各子公司管理层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提高运营效率及效益。

二、经营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比较分析

经营绩效审计相对于以往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干部离任审计,更适应公司管理的需要,主要体现在:

1、审计目的更侧重于经营管理。干部离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勤政廉政,认真履行职责,全面改善和加强经营管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审计结果又是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调任、晋升和免职的参考依据。而经营绩效审计则紧紧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主线,通过全方位的审计,综合地评价管理团队的经营业绩,发现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在风险,帮助改善公司内部控制和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同时审计结果则主要是为管理部门考核各子公司提供数据依据。

2、审计时效性得到有效加强。现实工作中干部离任审计普遍存在事后审计的情况,经常是数年一次,就是发现问题也是事过三秋,而且当事人已离任,审计发现问题也难以核对,责任难以明确划分,整改措施更难以有效落实。而经营绩效审计的开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审计时效滞后这一缺陷,因“审计关口”前移,对内审计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提出,及时予以纠正和整改。

3、审计意见书得到更好落实。由于干部离任审计是在干部离任后进行,因此,审计结果出来后,新上任的管理者对前任形成和存在的问题,经常会出现无法处理或不好处理的情况,在工作衔接上出现空档,致使审计意见书得不到落实。而经营绩效审计,是公司每年兑现绩效奖励前的例行审计,目的是核实经营业绩,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与管理者有共同的追求目标,因而审计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能够被管理者采纳和执行,审计意见书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三、如何搞好经营绩效审计

1、取得集团公司领导层的重视与支持是搞好绩效审计的前提

企业内部审计其实质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与各职能部门的具体管理相比,内部审计部门因其超脱于具体管理之外,加之所处的视野更广,所以更易发现企业经营各部门、1

各环节及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修正建议供经营者参考。在现实情况下,人们往往习惯于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但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不都是十分理解和合作,这就需要集团公司领导层给予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有意识地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把内部审计建设看作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被审计单位逐渐了解并接受“内部审计部门不只是具有审计监督职能,而更主要是具有审计服务职能”的观念,变被动接受审计为主动要求审计。

2、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搞好经营绩效审计的基础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主要是指管理团队KPI关键业绩指标体系,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考核指标,在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时应以企业目标和战略为导向,尽可能地对绩效指标进行量化,给不同的绩效指标以合理的权重,应重视对学习创新、企业长期利益和长远发展潜力的评价。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应紧密结合以下因素:

(1)以集团公司经营目标为主,兼顾中、长远目标,密切结合被考核单位的实际状况,将经营目标转化为KPI考核指标并分解到各被考核单位。

(2)考核指标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公正性、连续性和全面性。可操作性就是考核指标应具有合理性,尽可能地符合实际要求,既不能让各被考核单位面对考核指标遥不可及,也不应使其轻易地完成;公正性就是兼顾集团公司与各被考核单位及其之间的利益,对同一层次、同一工作性质管理团队的绩效考核指标必须在横向上寻求一致,如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连续性就是在没有重大因素影响下,考核指标应有相对稳定性,不可随意更改,保持考核指标口径的统一;全面性就是财务和非财务考核指标要通盘考虑,彼此兼顾,权衡利弊,防止被考核单位为眼前利益、急功近利,损害单位的发展后劲。

(3)管理团队KPI关键业绩指标确定后,绩效考核细则的制定是极其重要的。科学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要求把绩效考核细则作为“经济杠杆”来运用,这个“经济杠杆”将起到自动调节各被考核单位经营行为的作用,使被考核单位要想获取本单位最大的经济利益,就必须相应地兼顾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和自身的长远利益。

3、规范会计核算和健全有效内部控制是搞好经营绩效审计的关键

集团公司各产业子公司因生产经营性质的不同,其会计核算的具体形式也各有不同,另外其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程度也不尽相同。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要求必须加大规范会计核算的力度,如尽可能采用统一的财务核算系统,与集团相统一的会计政策等,保证各产业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损益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是真实、准确、完整的,使其考核指标数据能够易于审计核实。

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由各层次、各部门、各环节相互联系,纵横交错的体系组成的。事实上,有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单位,仍有发生问题的可能和先例。制度是由人制定和执行的,一个健全有效地内部控制度还应包括建立一个“制度执行人责任追究制”制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才可能最大力度地防止企业弄虚作假,发生坏账、潜亏等国有资产流失或损失。

4、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是搞好经营绩效审计的必要条件

随着长虹集团的变革发展,产业布局横跨多个领域,规模越来越庞大、业务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经营环境之下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更需要具有综合知识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经营绩效审计涉及财务、经营和管理领域,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在知识构成上也应该是复合型的,除了要掌握财务、审计知识之外,还需要具有企业管理、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以面对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在业务

上,要熟悉经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要较熟练地掌握国家财经政策、会计法规和集团公司财务制度等相关政策及规定;要基本了解各产业子公司的生产工艺流程;要熟悉各产业子公司的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核算方法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等有关情况。

结语 经营绩效审计适应了集团对各产业子公司管理和监督需要,符合内部审计由“审计监督型”向“审计服务型”转变的发展趋势。通过开展经营绩效审计,有力促进了各产业子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有效防止了各产业子公司虚报经营业绩,同时也为集团考核管理团队经营业绩提供了真实数据。但经营绩效审计也存在审计涉及范围大,审计时间集中等不利因素,尚需进一步总结和完善。只要我们重视内部审计建设,夯实基础管理、加强审计创新,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就能使我们内部审计工作更上一层楼。

国有企业绩效审计课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