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放与交流》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 开放与交流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1.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2.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分析宋元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理解开放与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考古资料的分析,了解宋元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理解开放与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文字和图片,描述和体验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领悟相关的历史观点和价值情感,通过对开放与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强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时开放与交流的表现。
教学难点:元朝时开放与交流的原因以及影响。
四、教学设计
导入:
时事新闻:202_ 年 12 月 24 日,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开馆导入。
讲授新课: :
(出示南海一号沉船有关材料)
师问:南海一号是唯一能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沉船,那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什
么呢?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 121 页阅读卡的内容。
师:南海一号运载的主要货物是什么?(生:瓷器)
师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探寻这条海上丝绸之路。
(出示元朝中外交通图)
师:大家想象一下,穿行于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会有哪些人呢?(生:商人、旅行者、传教士等)
师:在众多的商人中,有一个商人特别有名,他是谁呢?(生:马可波罗)
(出示马可波罗照片)
师:关于马可波罗你都了解到什么?(生答略)
师:那么,在这条路上,东西方都进行着哪些交流呢?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
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东方传到西方的有什么?(生:瓷器、茶叶、丝绸、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造纸术等)
师:从西方传到东方的有哪些呢?(生:玻璃器皿、食物、宗教、音乐舞蹈等)
师:这说明东西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着哪些方面的交流?(生:经济文化的交流)
师:那么在宋元时期,为什么海上丝绸之路会日益发达,越走越远呢?大家能否从下面的考古资料中寻找到答案呢? 师归纳:1、造船技术的高超。
2、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3、瓷器在西方备受青睐。
师: 大家能否举一些例子来说明瓷器在西方备受青睐?(生答略)
4、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师过渡:伴随着海上贸易的逐步兴盛,港口城市也日益繁华。元朝时哪个港口城市最著名呢?(泉州)
师:不过对很多外国人来说,他们更熟知的名称是 zitun 港。这是怎么回事呢?(生答略)
师过渡:今天我们考古的第二站就是泉州港。
(出示图片)
师:在泉州,考古学家发现了几个元朝时期的文物,你能从这些文物中推断出当时社会的哪些情况呢? 归纳:1.泉州成为多种宗教汇合的地方。
2.外国商人很多留居在中国,说明当时中外经济交流的繁盛。
师:这幅泉州古港图向我们展现的是怎样一副景象?(生答)
古港口的繁忙景象反映出什么呢?(当时商业贸易的繁荣)。
师:我们来看看当时一些外国人是怎样形容泉州港的。
(出示马可波罗等人的话)
师:大家能不能用一两个词语简要的概括一下你对古港泉州的印象?(生:繁华、繁荣、开放等)
师过渡:泉州港的热闹繁华正是元朝社会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一个缩影。
师:为什么元朝会形成这种空前开放与交流的局面呢?(提示:可以从疆域、交通、对外政策、科技等方面考虑)
如此辽阔的疆域,元政府是如何实行有效的管理呢? 1.行省制度
2.驿站制度
3.宣政院管理西藏 师归纳:国家的统一,辽阔的疆域。
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制度,交通畅通。
统治者开放和兼容并蓄的政策。
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高峰。
师过渡:对于元朝的开放与交流,很多人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出示开放与交流面面观)
师:我们学过的历史上还有哪些朝代开放与交流比较频繁?(生:汉唐)你能举些例子吗?(生举例)
师:汉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汉唐盛世局面的形成和汉唐时期的开放与交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生:说明开放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开放的朝代往往自信强大,而交流又有利于发展。)
有没有反面的例子呢?(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了落后)。
师: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也是离
不开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大家能否例举当今中国开放与交流的典型事例?(生:08 年奥运会,202_ 年世博会等)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朝时期,中外通过开放与交流促进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开放显示大国气度,交流有助各国进步。
第二篇:开放与交流教学设计(范文)
开放与交流
东湖中学
朱明华
一、课程标准
1、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2、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分析元朝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理解开放与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能进行开放性的综合评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文字和图片,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描述和体验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领悟相关的历史观点和价值情感,能从具体史实和案例中提炼出元朝时的时代特色,通过对开放与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强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时开放与交流的表现。教学难点:元朝时开放与交流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马可·波罗像,说说他的情况吗?(学生答)现在,让我们与马可·波罗一起同行吧!
一、人在旅途
1、说一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的路线。(学生讲述路线)
2、请同学们谈谈他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为官扬州
通过马可·波罗在扬州做官来了解当时元朝的管理制度,并对当时的疆域进行了解和对比。
三、泉州见闻
通过马可·波罗在泉州的见闻来理解泉州是元代社会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一个缩影。
四、回家之行
1、和马可·波罗一起设计回家的海上航线,掌握当时最繁忙的海上丝绸之路。
2、通过回家所带的礼物来显现中国当时所出口的主要物质,以及当时在世界上所领先的科技水平。探究提问:元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局面?
元朝的空前开放与交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的中国也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
以史为鉴:元朝的开放与交流对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借鉴意义?(互相讨论)
教师小结:巩固统一,发展经济,完善各项制度,引进人才与资金,发展交通,兼容并蓄,善用人才,民族平等,求同存异,共同繁荣,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创业……
第三篇:开放与交流教学反思
开放与交流教学反思
反思一:开放与交流>教学反思
首先,第六课《开放与交流》生命教育的点主要是通过鉴真、玄奘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出生入死、历尽艰辛的学习,培养学生顽强的毅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通过了解唐朝与亚洲各国(尤其是日本)频繁交流的史实,认识到唐朝博大开放的胸怀。看出玄奘取经的艰辛以及他的好学,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在于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以及他们为人类为社会所做的贡献,这个可以通过让学生归纳玄奘的贡献体关于鉴真东渡,主要是利用教材中的文史资料加上适当的补充,结合查找的图片,让学生边看边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挫折、逆境或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各种挫折和困难中才有乐趣和生机,从而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第三,为了更好的深化生命教育,可以利用视频片段等进一步拓展、充实历史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的内容,讲到玄奘西行的时候,为区别小说中唐三藏的形象,让学生观看纪录片《玄奘大师》的片段,从神话回到历史,从传说回到真实,加深学生对真实玄奘的印象,了解他如何克服种种困难,经历九死一生,取经回唐。除此之外,会到。也可采用学生讲述故事的方式,让其他人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了解玄奘西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真实的故事。使学生深刻地懂得如何应对生命历程中的挫折,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力。
第二,教材中出现的历史人物:鉴真、玄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鉴真以老师介绍为主,玄奘以学生讲述为主,认识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行为,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有何相同点?对我们的成长有何启示?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优秀人物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精神风貌,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进而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规划自己美好的未来。除此之外,教材中还有许多文史资料和丰富的图片,这些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例如教材第34页的玄奘图,通过描述玄奘的装扮与装备可以第四,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感染灵魂的教育,通过体验性教学可以更好地达到目的,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唐都长安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会,在导入的过程中可以假想玄奘逛长安碰到很多外国人,并出示图片,让学生解答长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外国人的疑问,进而认识到唐朝的开放以及博大的胸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生是有个性的,可以鼓励他们独立学习,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潜能,不要一味地由老师来教授,比如说“遣唐使”这一块可由学生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自己探索唐朝与日本的关系,最后再由老师适当点拨讲解。从这一内容中同样可以感受到唐文化的博大精深,再由学生开动脑筋,从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考虑,举例说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把握好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历史教学真正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这次研究课,认识到自身的很多不足,也学习到了很多,有了这次难得经历,相信会为我增添一份宝贵的经验。
反思二:开放与交流教学反思
11月30日,作为新教师的我在八年级(6)班上了一堂《开放与交流》的汇报课。
《开放与交流》课题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的最后内容,我在师父张小英老师的帮助下很快确定了以马可·波罗东游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宋元时期的繁盛的对外交流为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并介绍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最终的目标是希望能达到
1、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了解马可·波罗东游见闻以及《游记》的影响,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
2、学生感悟中华古代文明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感悟开放与交流的意义。
3、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创设情境,倡导以史为鉴,引导学生掌握联系阅读、合作探究的科学>学习方法。
4、认识马可·波罗的历史贡献,培养学生顽强不屈的毅力与百折不回的精神。体会元朝的强大与富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课堂的导入部分我运用了最简单也比较保险的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来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整个过程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主,提供补充学习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发现,理解感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以马可·波罗游历中国为明线,以一个人(马可·波罗)、二条商路(海上与路上丝绸之路)、三个城市(大都、扬州、泉州)为构架,贴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感受元朝的开放与交流,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感悟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
具体的教学过程是
(1)马可·波罗的东游线路与时间,巩固复习丝绸之路的线路。
(2)马可·波罗见到疆域辽阔的元帝国后,引出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对庞大疆域的管理提出疑问,引出元朝的管理措施。
(3)通过对马可·波罗东游受到了元世祖赏识,派其出使各地区,还在扬州微观,期间游历元朝大江南北的经历。进一步了解马可·波罗在大都、杭州、泉州的见闻,说明中国的强大富庶。
(4)以泉州为窗口,展示图片,>证明泉州作为当时最大的国际化港口,文化经济交流非常频繁,>证明元朝的开放。
(5)最后以马可·波罗沿海上航线回家为线索,开展合作探究,突出并解决本课学习重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1)说出马可·波罗商船的海上航线?
(2)马可·波罗商船可能携带哪些物品?当时可能有哪些先进科技文化传入了西方?
(3)展示海上线路,培养读图能力;列举海上运输物品,说明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交流;并开展合作学习,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突出贡献。从而达成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并解决学习重点。介绍《马可·波罗游记》的成书过程、以及列举材料说明它对欧洲人的影响,进一步说明交流的重要意义。
(6)最后要求学生回答本堂课所学到的知识,对教过的知识点有所回顾与>总结。
按照课前的准备,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课程的设计来进行。但是由于是第一次在本校老师面前上课,难免有点紧张,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答题缺乏些许信心,所以时常出现有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自我修正的现象,给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学生参与度上也有点欠缺。在讲课过程中,因为紧张的缘故,口头语言较多。所以说,汇报课了给我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一次与其他教师探讨教学的机会,一次交流学科领域知识的机会。本次的汇报课帮助我了解上课的不足,让我在今后的上课过程中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反思三:开放与交流教学反思
在学校的组织下,在“展评学习”的引领下,针对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对《历史与社会》不够重视的现状,我尝试让“展评学习”的前端学习放在课内进行,开课的题目是《开放与交流》,我以马可·波罗游历中国为明线,设计了马可·波罗大都行、泉州游、回乡记三个环节,通过马可·波罗游历华夏的所见所闻,感受元朝的开放与交流,了解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感悟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再联系当今中国的开放,学生在谈感想中探索开放与交流的意义。
一:论从史出引导探究
在“马可·波罗大都行”的环节中,播放了马可·波罗在大都的视频,展示了元朝的疆域图、行省制度、四通八达的驿站系统和马可·波罗在大都做官的史实,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元朝的繁华,并从材料中整理出元朝繁华的原因。
二:新旧知识联系对比
注重新旧知识联系对比,如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史内容,在讲元朝疆域时,与历代统一王朝的疆域作一对比,充分感受到元朝疆域的空前辽阔;在讲行省制度时,联系商鞅变法时的县制,秦始皇时的郡县制,并与今天的省级行政区相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回顾历史上对新疆、西藏、台湾问题的举措,足以证明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注重生成连续追问
在“马可·波罗”泉州游的环节中,设问:马可·波罗在大都做了多年的元朝官员后,决定南游。他一路从扬州-苏州-杭州-最后会去哪里呢?生:泉州,追问:为什么?生:它是国际性海港,继续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生:船舶往来如梭,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继续追问:为什么泉州港的贸易会如此的繁荣?生:......通过一番追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步子太小放手不够
原本设计在“马可?波罗大都行”的环节中,放手让大家小组合作收集元朝繁华原因的资料,结果在课堂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没有讨论到点子上,于是又把学生们引回自己设计的“轨道”,不够大胆,放手不够,同时也意识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也需积累。
第四篇:开放与交流
温州实验中学分校陈巍婷
开放与交流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通过对马可波罗事迹的了解和有关宋元泉州港材料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当时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交流的繁荣。培养归纳、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宋元时期政治(如元朝的大一统),经济(如发达的造船业),科技(如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各种因素对海外贸易的影响,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学会把事物同它所处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分析。
通过分析当时社会开放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全面的看问题。注重空间概念,将历史和地理知识有机的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理解开放与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元时期社会的开放、交流的频繁。
难点:促使当时社会开放脚炉的原因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
阅读搜集材料、讨论分析、情境体会等方法。
五、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中世纪的欧洲对古老的东方知之甚少,甚至是他们还认为东方是一片空无人迹的地方。直到13世纪末,欧洲出现了一位非常伟大的旅行家,他将东方的一切展现在欧洲人面前,他们这才发现原来东方并非象他们所想的那样。你知道他是谁吗?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关于马可波罗的事?
(学生述说)
马可波罗17岁随父亲、叔父沿古老的丝绸之路,经过4年的跋涉,来到中国。从1275年到1292年的17年间,马可波罗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295年,马可波罗回国。第二年马可波罗作战,被俘,狱中他把自己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见闻口授给同狱的人,写成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投影:马可波罗东来西返图
问:
1、说说马可波罗当时来中国的路线,都经过哪些地方?
(威尼斯、波斯、帕米尔、河西走廊、大都)
2、在这一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他要经过哪些高山峻岭、戈壁沙漠?
(帕米尔高原、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塔克拉玛干沙漠)
3、他当时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想象一下在路上他可能会碰到什么困难?
这么多的困难怎么办呢,但是马可波罗常常在道路上看到这样的建筑,你知道这是什么吗?(驿站)因为在元代统治者为了便于加强对各地的管理,设立了许多的驿站,驿站中备有马、牛、骆驼等。这样加强了全国的联系,也便于人们的交通。
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马可波罗终于到达了中国之旅的第一站——元朝的都城大都。充斥他眼前的是景象是他从未曾见过的。
第一站:大都
材料:“元朝大汗的禁卫军1.2万人,大汗每年赐他们袍服各13次.此中袍服上缀宝石珍珠及其他贵重物品,其价值未可计数也。”
“此城内外人口繁多。„„郭中所居者,有各地来往之外国人。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
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革,世界诸城无与能比。”
-《马可波罗行记》
问:
1、他看到元大都的哪些情况?
2、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中,元大都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以后的每天他不断有新的发现,他发现了元朝的平民百姓也有许多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事
情。
材料:北方有一种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脉络,燃烧与薪无异,其火候较薪为优.养蚕缫丝,活字印刷,用纸币购买东西,„„人们整车整车地做着丝绸买卖„„
--《马可波罗游记》
问:
1、他对哪些事情觉得奇怪?
2、这些在中国司空见惯的东西,为什么使一个欧洲人如此惊奇?
元世祖忽必烈曾经派马可波罗到全国各地去巡视,马可波罗还曾经在扬州任官三年。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越走,他的惊奇就越多。他发现在国外价值等同于黄金的瓷器,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却被广泛应用。在他们那里王公贵族把摆设他们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在菲律宾他们平常把瓷器埋在地下,只有节日才取出来一用,用后再深埋地下。然而在中国却
比比皆是。
材料:在土耳其的博物馆中,共收藏中国瓷器万余件。其中元代的青花瓷器有八十多件,而
目前这种瓷器是上仅有四百多件。
那么宋元时期大量的瓷器是如何运往国外各个国家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份海上的考古资料。
材料;在我国茫茫的辽阔海域中,到底静卧着多少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海底沉船呢?据中
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约有202_至3000艘。
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说,我国古代海上贸易十分发达,领先于世界。早在汉代,古人
就开辟了经南海前往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至宋元时,海上贸易更是盛极一时。
投影:元朝对外交通图
问:宋元朝时期的海外交通可以通往世界上的哪些地方?
(东到朝鲜、日本,向南到印度尼西亚、向西到达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北部,有50多个国
家与中国保持贸易往来。)
问:从这张对外交通图,你可以看出当时哪些港口是比较著名的?
(杭州、泉州、宁波、温州、扬州等,甚至到元朝时期在七个地区设立市舶司来专门管理)
问:为什么汉朝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发达,而宋元时期则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1、自唐朝起对西域的控制力减弱。第二站:泉州
在中国呆了17的马可波罗由于思乡心切,他准备回家了。在他的书中非常清楚地记录
了这一段历史,“千帆竞发刺桐港、百舸争游丝绸路”,你知道这个港口是哪个港口吗?(泉
州)
请你来当导游
临行之前,马可波罗还想好好地畅游一下泉州,于是他邀请了当地的一个导游与他同
行。假如你就是当年与马可波罗同行的导游,请你为马可波罗先生讲解一下你们看到的一切。
(要求:表达清楚、讲解明确、内容丰富)
三个讲解的内容:泉州港口、墓碑、各种宗教建筑
(学生讨论、交流)
Zitun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的商人云集在这里,货物堆积在这里,的确难以
想象。
——马可波罗
问:以上的这些古迹,反映了泉州当时的什么历史情况?
(当时有不少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在此长期居住,从事贸易活动。作为国际性的海港,泉州是元代社会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一个缩影。)
出谋划策:虽然明天就要离开中国——这个呆了17年的国家,马可波罗心中有许多的念念不舍,但是他还有一个难题没有解决,你能不能帮帮他?
要回家乡了,带点什么回去好呢?
下一次来中国,带点什么来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中国海船:金银、铜钱、漆器、绸缎、茶叶、书籍、瓷器、四大发明
外国海船:药材、香料、珍宝、有关宗教的书
《马可波罗游记》的问世在西方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争相购买这本书籍。然而书中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当时欧洲人的知识范围。当有人要他临终前为自己撒的弥天大谎忏悔时,这位享年70岁的旅行家仍然坚持他的有关东方的所有的叙述都“童叟无欺”,完全属实。问:如果他们相信了,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回答)
大大激发了欧洲人到东方寻金的热情,促使他们不惜冒生命危险,探寻通往东方黄金之国的航路。
《马可波罗游记》不仅成为史上影响深远的旅程,更开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新页;马可波罗在中国长达十七年所见所闻的奇风异俗,更是西方第一部有关神秘中国的珍贵纪录。马可波罗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旅行家。
在我们结束了马可波罗的中国之旅后,我们由衷感觉到了宋元时期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问:宋元时期的开放对当时的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对你有何启示?
(宋元时期的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
宋元时期的开放与交流,促使了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了世界人民更加紧密地联系走在一起。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1、以马可波罗为主角,马可波罗的行程为主线设计一堂课。组织学生搜集马可波罗的生平,扮演马可波罗的角色,讲述马可波罗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体会其中的情境(虚拟)。
2、教师介绍《马可波罗行记》中有关中国部分的知识,补充生动具体的例子,建议特别介
绍大都、杭州、泉州的内容,体会中华文明的繁荣、开放。
3、注意《马可波罗行记》对欧洲的影响,为下学期的学习埋伏笔。
4、宋元海上之路的内容可以作为副线,分析当时海上贸易交往频繁的原因。
5、在体会宋元时期的开放和交流后,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社会开放交流的原因。
在《行纪》的第二卷,还对杭洲有详细的记述。书中称杭洲为“行在”,“天城”,称苏洲为“地城”。“行在”是南宋时代对杭洲的一般称呼,指帝皇行幸所在的地方;而“天城”,“地城”,也就是我国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一种译称。对于号称天堂的杭洲,马可波罗更是赞不绝口,他《行纪》里记载杭洲人烟稠密,房屋达160万所,商业发达,说“城中有大市10所,沿街小市无数”。并说杭洲人对来贸易之外人很亲切,“待遇周到,辅助及劝导,尽其所能”又讲到杭洲市容整齐清洁,街道都用石铺筑;人民讲究卫生,全城到处有冷热澡堂,以供沐浴之用,户口登记严密,人口统计清楚,对西湖的美丽和游览设施,书中更有详细的记述,马可波罗称赞“行在城所供给之快乐,世界诸城无有及之者,人处其中自信为置身天堂。”由于他对杭洲特别赞赏,所以几次来到这里游览。
他还说到在中国北方亲自见到“有一种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脉络,燃烧与薪无异,其火候且较薪为优”。毫无疑问,这是说的我国境内蕴藏丰富的煤炭,其实我国以煤作为燃料,早在汉代便已经开始。马可波罗在这时还当作“奇异事物”来记述,说明欧洲在13世纪用煤还不普遍,而中国在元代则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例如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都津津有味地看过马可波罗的书,哥伦布小时读了马可波罗的游记后非常钦慕中国,印度之文明富裕,特别是书中所载日本盛产黄金“其数无限”,“地铺金砖”,更是向往已极,正是商人贵族的这种“黄金渴望”,驱使哥伦布立志东游,1492年起,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他率领水手接连几次远航,到达了中美和南美的东北角,哥伦布认为他所达到的地方就是亚洲的海滨诸岛,以为墨西哥就是马可波罗书中的“行在”,又把古巴岛当作日本,并登岸四处寻问有无黄金。他本来要去的地方是富庶的东方,而结果航行到了美洲,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由欧洲到达美洲的新航线。哥伦布读过的那本马可波罗的游记,现在还保存于里斯本,书的边栏空白处有他作的许多摘要和注解,反映哥伦布阅读时多么认真,对它倾注的兴趣是何等浓厚!
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叙述其西还旅程时写道:“离开福州市„„道第五天傍晚,抵达宏伟秀丽的Zaitun城”,“Zaitun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数十年后的1346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吧都他(Ibn Batuta)亦说道:“我们渡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Zaitun„„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
虽然马可波罗的东游记启发一代又一代的旅人,但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法兰西斯伍德博士却宣称马可波罗并未去过中国;为了解开这个疑团,国家地理摄影师麦可山下循着同样的旅程,搜集相关证据,以解开重重谜题。
麦可指出,「一二七一年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经过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最后到达中国。这段历经二十四年的异域历险记。
第五篇:开放与交流教学反思
《开放与交流》教学反思
邰启明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思路之困
初定课题时,最为困惑的是如何确定该课的主题,即灵魂。因为开放与交流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无数人对这节课进行过研磨,东莞市本身也曾就这节课组织过优质课比赛。该讲的好像别人都讲过,能想到的好像别人都想到了!从新史料去挖掘,经一番搜索发现除敦煌的文献外,也没什么新鲜的东西。看来这种大众菜式也只能从煮法上去琢磨,用料的考究就没法实施了。记得有位特级教师说过:公开课,导入可以模仿,结尾可以模仿,煽情也可以模仿,唯独看问题的角度没办法模仿,这是一位教师厚积之后的勃发,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我现在所要做的就是找到看问题的角度!
通过对教材、课标和已有课件、设计的分析,我发现开放与交流其实可以先分解成老套的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开放与交流?—强调重要性;为什么能开放与交流?—强调交流基础与政策;如何开放与交流?—强调方法论。课本提供了四个史实,即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东来、国际都会长安,用这四个史实来说明上述的三个问题。通过比较发现,大部分人会用大量的时间具体解释和介绍这四个史实,且重心放在为什么要开放与交流,即重要性上,即便最后联系现实,大多也是很梗概地问:“我们处在改革开放时期,唐朝的开放与交流对我们有何启发?”这个启迪其实非常空乏,学生能答出来的东西通常不用学习本课就已经得知。看来已有的设计在两个方面可以供我改进:即就书本史实讲得非常具体,有为史讲史之嫌,反而离散了中心;二是对开放和交流的方法论认识挖掘不深。对初中生来说,以古喻今,得出一些合理的方法认识是比较可行的做法。
二、远近高低各不同---资料之杂
确定了重心后,开始了资料的海选,在战略上蔑视敌人,从战术上重视敌人。第一步:我先把论文资料的搜集归为五类—唐开放与交流概况、遣唐使研究、鉴真东渡研究、玄奘西行研究,然后通过中国知网搜集十五年内的相关论文,通过阅读,把看过的有趣史料、有启发的观点作好摘录。第二步:找到唐史研究,尤其是对外开放与交流研究的权威书籍,如葛承雍的作品、钱文忠的作品、爱德华〃谢弗的作品,中华文化史等阅读,目的是了解该段历史的概貌,研究的热点、避免犯明显的史实错误。第三步,第二次上网海搜同行课件、设计及录像,寻找能激发灵感的设计。
资料的险觅狂搜让人进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态,时时有些新的发现,但是把它剪贴下来后又茫然四顾,不知把它放在那里好,有时大脑的溢满状态让自己怀疑能否把这些搜出来的东西啃下来。这个时候,交流起了关键的作用。于是开始集体备课,开始骚扰自己认识的所有比自己高明的同行或朋友,跟他们研讨这节课,这个环节是多么的重要!通常别人的一两句话就可以激活自己储藏的资料!
如果没有交流,继续闭门造车,一人难于承受资料之重!难于作出资料的裁剪!如果说教师是个裁剪师,交流带来了春风,而课的灵魂就是那把剪刀,与其无关部分,大胆剪掉,实在有舍不得的边角料在最后修缮的时候起点衬景的作用。
三、不识庐山真面目---活动之忧
框架已经搭建、设计已露端倪,开始了实战的演练。有人总结了公开课的七种武器:课前故事—定音锤;精美课件—火焰刀;朗读秀—长生剑;视频剪辑—多情环;学生辩论—霸王枪;思辨问题的提出—孔雀翎;应变—无招胜有招。虽然熟读招数,但实践往往呈现的又是另一种情况,因为这些武器都是建立在教师的绝对主控之下,而实际上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如何避免教师的强势,或许应该把教师从传授者变成情境的创设者,平等思考的对话者,课堂的功力或许要用在引导技巧上,而非树立知识权威、地位权威上。
不树立知识的权威,意味着课堂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容量要合理,第一次试教课件做了41张幻灯片,即使设计了3个主要活动,分别是“梦回长安交流会”“历史小博士”“玄奘状告吴承恩的历史法庭辩论”,学生的参与也尚可,但所有听课教师一致要求进行瘦身计划,意见是大容量意味着教师控制了话语权,没有课堂的留白,侵占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第二次进行瘦身后进行试教,把一些史料转成课外补充材料的形式印发给大家,浏览即可,却还是发现想象长安城的这个活动,学生的热情始终不能很好地点燃。第三个活动进行到最后学生也呈现疲软的状态。自己再思考也觉得思路不顺畅,有老师提出,这是活动的准备不够,大脑没有预热!我才恍然大悟!学生活动应该顺势而为,水到渠成,避免生硬感,让学生不由自主有说话的冲动,有感而发但话有说不完!这可以从他们熟悉的话题出发,或者是制造冲突强度够大的悬念,又或是进行情绪的调节和转换。于是我在第一个活动中增加了平面和立体长安的对比图片,果然学生比较自然地进入想象的情景;在第三个活动前增加搞笑视频,缓解课堂的疲劳感,让学生再次进入讨论的状态。
四、只缘身在此山中---细节之炼
记得李惠军老师说过,一节好课抽取学生活动,应该是一篇完美的演讲稿。
很难做到这样的标准,然心向往之。第一二次试教语言比较粗糙、生涩,如何突破语言关,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锤炼板书,板书是门面,先把板书设计好,学对教师的语言就有了印象;二是进攻重点环节,即精心打造过渡和总结。让过渡顺畅、又有立意;让总结简练与自然升华。
由于本课例是录像课,而且是借班上课,跟平时的上课感觉是两码事。实践发现除却设备的准备(如摄像机、音响、师生麦克风、翻页笔等),环境的布置外,课前跟同学们的沟通是关键,尤其不可忽略录像课的特殊场效应,学生在录像课的心态起伏也将决定录像课的成败!
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每个老师都停止不了追寻,追寻那种让自己不遗憾的感觉,也希望能够找到一张教学的地图,我们能按图索骥,然而每一个真实教学场景的切换让这种期待一劳永逸的幻想宣告破灭,老师们仍然只能做脚踏实地的行者,去填充教育的底色,去继续无疆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