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种植希望与幸福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选点说明】
一篇课文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单元教学目标、文本内容,教师要明确教什么? 《植树的牧羊人》在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第四单元。该单元的教学,在人文精神上的熏陶已在单元说明中有明确定位,即:“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诠释,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与思考”。
《植树的牧羊人》作为享誉世界的绘本,故事情节清晰明了,无需讲解;人物形象交待明确,学生很容易把握,更无需分析。牧羊人只是一个普通人,若抛开“种树”的事件,一味对人物的美好品质、崇高伟大进行剖析,既没有解读文本的深度,也没有关照生命的温度,更没有教育学生的力度。我们在看到牧羊人“伟大”(伟大是因为他让荒地变沃土,让人们获得幸福。)的同时,更应看到“伟大”的背后是什么?更应思考:一个普通人为什么会由普通走向伟大?是如何由普通走向伟大的?于是,我将课文的解读定位于:在种树的过程中去关照人物。全文解读聚焦“变”字,通过感受“种树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知晓变化的过程,探寻变化的原因——牧羊人对生命的热爱与渴盼,对希望与幸福的不懈追寻。这才是引领变化的力量源泉,也是让牧羊人走向伟大的根源。牧羊人是通过改变了自己(幸福了自己),才带来了土地及他人生活的改变,从而改变世界(幸福世界)。
探寻牧羊人美好品质的形成根源,才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深度。
引领孩子们感受生命的美好,感受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知晓对希望、幸福的不懈追寻才是幸福的起点,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引领孩子们从美好的生命个体中汲取营养,润泽自身生命,对自身生命意义与价值展开思考。这样的教学才关注了孩子核心素养的形成,有了关照生命成长的温度和引领生命向上的力度。
基于以上几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采用默读方法——学习边默读边勾画、批注关键语句的方法,感受种树带来的变化;探寻、感受变化的原因——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希望与幸福的不懈追寻;明白幸福的真谛——种植希望与幸福才能收获希望与幸福。教学重难点:牧羊人种下的是树,更种下的是希望与幸福,收获着希望与幸福。【策略说明】 明确了教什么,进而要明确如何教?
部编版教材第四单元,是在第三单元训练默读方法——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的基础上,要求边默读边勾画、批注。这是对默读的进一步要求和训练。本课的教学,在默读方法的指导上依然立足于此。
落实默读方法的训练,不意味着整节课只能默读,语文课的阅读形态应是多元丰富的,教学中应灵活运用恰当的阅读方式,凸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为此,我在默读训练的基础上还借助朗读、赏读、想象式阅读的方式,运用生生读、师生读、齐读、互读等多种形式展开阅读,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有所获。【课型课时】教读课 一课时 【过程设想】
一、创设情境,引出种树之题
教师在音乐声中谈自己阅读的初步感受,进而引出课题。
二、默读勾画,知晓种树之事
采用默读方法,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勾画关键,概括课文内容。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用35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事件经过),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结果)的故事。
三、走进文本,发现种树之变
1、小组合作,感受种树前后的变化,探讨感受变化的原因。
研讨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合作研讨成果,引导学生结合关键语段,分析探讨变化。在分析中,以多种形式的朗读为抓手,调动情感,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土地之变、人们生活之变及牧羊人生活之变,知晓所有变化源于牧羊人生活的变化,进而探寻变化的原因:即牧羊人对生命的热爱与渴盼,对希望幸福的追寻,引导学生明白幸福的真谛。
关键语段预设:第2段、第4段、第7段、第10段、第11段、第16段、第20段里的关键语句。
2、画面想象,知晓种植希望与幸福,便是收获希望与幸福。
情境创设:看35年后,荒村重获生机,欢声笑语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人们围绕在牧羊人的身边„„
此时牧羊人的脸上会有怎样的神情,他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慨呢?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描述一下牧羊人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四、链接作者,探寻种树之义
补充作者资料,探寻种树故事的意义。并请同学们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种树前 种树后
变
种植希望与幸福
第二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课,属于教读课。这是一篇长篇虚构作品,处理起来难度较大。“全篇散打,不如选点扭打。”考虑到这一点,本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梳理行文脉络,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本课时,要选好解读文本的切入角度,“挈领而顿,百毛皆顺”,使课堂教学各环节浑然一体;并突出学法指导,随文讲解必要的语文知识,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同时要指出的是,这篇课文传递了一种美好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具有鲜明而深刻的启发意义,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材编写理念;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点点滴滴地渗透在文本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揣摩、体悟、“抵达”,切不能说教、强加、游离。
此外,本教材是在202_年秋投入使用的“部编”本,所以教师在备教时还应格外关注课文的这一重大语境,调整教学策略,以彰显贯彻“部编”本的主要特色和主张,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呵护学生阅读兴趣,传授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智慧;要努力使学生通过一系列阅读活动而爱上阅读、学会阅读、自主阅读、个性阅读、广博阅读,学用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培养高雅情趣。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授课方式,养成了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储备和语文学习能力,但仍有很大的训练必要与提升空间。这篇课文有较强的故事性,语言文字也比较浅易,所以学生对学习本课很有兴趣。但学生也许会对阅读这类长文心生畏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授之以渔”,“以简驭繁”,还要适时引导点拨,与学生平等对话,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创意
1主问题,板块式,诗意手法。2长文短教,整体处理。教学目标
学会以“我”为切入角度整体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
学会以“我”为切入角度梳理行文结构。教法分析
利用主问题构建“板块式”课堂教学,牵动学生独立研读课文。学法指导
独立研读,交流分享,聆听记录。教具准备 PPT。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比较长的课文,一篇外国的虚构作品——《植树的牧羊人》。二、一句话概说课文
1让学生用“一句话概说课文”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屏幕显示)
一句话概说课文: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2师生对话。
涉及的内容可能有:环保、信念、理想、意志、毅力、执着、创造、给予、奉献、博爱、守望、希望、“化悲痛为力量”、“杰作”、“奇迹”、“宁静致远”、“人定胜天”、“天道酬勤”、“世外桃源”、“隐者”……
3教师小结: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富有魅力的作品。
三、递给学生一把钥匙
教师指出本课的学法创意:拿起一把解读作品的钥匙——“我”,并顺势板书。
(屏幕显示)
一把解读作品的钥匙——“我”
通过“我”认识课文 通过“我”认识牧羊人
教师简单讲解(注意指出“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小说中的人物)。
四、通过“我”认识课文
1让我们通过“我”认识课文。(屏幕显示)
通过“我”认识课文(屏幕显示)
思考:“我”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示:
先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含有“我”的地方,然后想想“我”在那里的作用。
教师简单讲解。
2学生默读课文,按照要求思考批注。3师生交流。4教师小结。
(屏幕显示)
①“我”的旅行是故事的缘起。
②“我”是故事的线索人物。
③“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奇迹的见证者,这篇故事基本上就是“我”的游历见闻。
④“我”对牧羊人的观察以及与牧羊人逐步深入的交往,可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⑤“我”的心生好奇和恍然大悟,为故事设置悬念,增添波澜。
⑥“我”的“刨根问底”和“应征入伍”,引出故事背景。
⑦“我”的缺席,为故事留下空白,也使故事自然分层、对比鲜明。
⑧“我”的评议,可以烘托牧羊人形象,传递故事主题。
教师穿插讲解:
①“我”的旅行是故事的缘起。第2段:那是在1913年……旅行。
②“我”是故事的线索人物。
③“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奇迹的见证者,这篇故事基本上就是“我”的游历见闻。④“我”对牧羊人的观察以及与牧羊人逐步深入的交往,可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⑤“我”的心生好奇和恍然大悟,为故事设置悬念,增添波澜。第3段:我看见……山地上。第8段:第二天……事情。第10段:他是在种橡树!
第13段:从昨天……树林了吧!
⑥“我”的“刨根问底”和“应征入伍”,引出故事背景。第11段:趁这个机会……一些事。第13段:这样……酬劳。
⑦“我”的缺席,为故事留下空白,也使故事自然分层、对比鲜明。第12—13段:第三天……爆发了。
⑧“我”的评议,可以烘托牧羊人形象,传递故事主题。第1段。
第15段:当我……创造。
第18段:从1920年……这有多难!第21段。
五、通过“我”认识牧羊人
1让我们通过“我”认识牧羊人。(屏幕显示)
通过“我”认识牧羊人(屏幕显示)“我”在观察 “我”在倾听 “我”在感慨
任选一种角度、一处语言,分析其表现出的牧羊人的形象特点。教师简单讲解:“‘我’在观察”需要学生寻找“我”看到的关于高原、牧羊人的情况。“‘我’在倾听”需要学生寻找牧羊人说的话(尽管牧羊人常常沉默寡言)。“‘我’在感慨”需要学生寻找“我”对牧羊人的评议。也就是说,学生要以“我”之眼、以“我”之耳、以“我”之心认识牧羊人。
2学生默读课文,按照要求思考批注。3师生交流。
涉及的内容可能有: ①“我”在观察:
第2段:这里海拔……薰衣草。像马蜂窝一样、一间埃一间的房子。我确实……坍塌了。如今……吼叫。
第3段: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环境特点:死气沉沉、残败、颓圮、破旧、荒芜、不适宜人类居住。后来这里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观,衬托出牧羊人的“伟大的神力”。)
第3段:我看见……山地上。(在如此恶劣、严酷的环境里,牧羊人的出场使“我”惊喜,仿佛预示着这个人的不同凡响。)
第4段:他从一口深井里……甜丝丝的。(“深井”一词,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极端严酷,衬托出牧羊人顽强的生命力。)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简简单单的生活条件。)第4段: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是极精妙的一笔。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既描写了“我”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丝丝的井水”后的特别感受,侧面表现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与不易;也暗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第5段:他不住……石房子里。(长期居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样子的。(认真、严谨、坚毅,日积月累。)房顶……看不出来。(虽然独居,但有认真的生活态度、过硬的生存本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子过得有条不紊。后来牧羊人还和“我”分享了他的“热汤”,说明牧羊人还是很友善、和气的。)
第6段:他的那条大狗……不张扬。(大狗可以替牧羊人看羊,他是牧羊人的好帮手、好伴侣。这句话“一笔两写”,让我们看到了一条和主人的脾气秉性相近的大狗。)
第7段。(层层挑选,优中择优。认认真真,心无旁骛。从“拣”字看出牧羊人经验丰富,手法老到。从数量词看出牧羊人做事有计划、有习惯,可以推测他是常常做这件事的。)
第8段:出发前……铁棍。(从牧羊人在出发前泡橡子和带铁棍,看出他心思缜密,经验丰富,工具齐备。“铁棍”一词,反映了自然条件之恶劣和牧羊人克服困难之决心。)
第10段:他停了下来……泥土。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经验丰富,技法纯熟,小心仔细,专心致志,办事周到。)
第11段:吃过午饭……橡子。(把植树当成一项事业时时记挂,刻不容缓。)第13段:这一带……高原上。(这显示了牧羊人植树的成效:植被给这里带来了水汽。牧羊人是令人叹服的。)
第14段:牧羊人……硬朗。(不仅活着,而且活的还很好。)第15段:1910年……相信。这片……11公里宽。第16段:这片……龙卷风了。这些……一样。第17段:路过……溪水。(这是牧羊人的丰功伟绩。)第19段:1945年……87岁了。我完全……路了。第20段:昔日……改变了。
(好一派焕然一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的景象!这是一种深刻的变化。这是当地物质条件和人民精神面貌的双重变化。这是牧羊人崇高品质和优良作风的最真实的写照。这表现了牧羊人的奇伟之处。)
②“我”在倾听:
第6段:可是……不吸烟。(健康、简淡的生活习惯。)第7段: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独立做事,不受外界干扰。)第8段:他痛快地答应了。第9段:我以为……一起去。(爽快,大方,坦荡,友好。)第10段:我问他……不知道。(把劳动、创造、奉献看作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完全不求功名利禄,可见牧羊人人格之纯粹、崇高、朴实、大度。“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为恶畏人知,恶中尤有善路;为善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第11段。(家境悲惨,坚持不懈,独立维持,坚强淡定,心态平和,旷达超脱,博爱之心,志向笃定。成活率低,工作艰辛。“既然……就……吧”的句式表现了牧羊人的率性、坦然。“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命’是失败者的借口,‘运’是成功者的谦辞。有的人一生被‘命’所运,而有的人是可以运‘命’的。”牧羊人在原本灰暗的人生底色上,创造了壮丽的华彩!)
第14段:他说……白桦树。(坚持植树。为了植树,他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还扩大了植树的规模。在植树这件事情上,牧羊人坚定不移,想方设法,倾尽心血。)
第16段:他还……那里。(科学种植。)③“我”在感慨:
比较集中的段落有:第1段、第15段、第18段、第21段。3教师小结。学生齐读:(屏幕显示)
我们心目里的牧羊人是犹如神秘泉水一般的独居者,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人间奇迹的创造者,更是爱和生命的传播者。
六、总结 教师指出:欣赏一篇作品,一定要选好角度,多角度阅读作品。因为——“角度决定深度”。
(屏幕显示)角度决定深度
七、推荐阅读
课后自读《<植树的牧羊人>链接资料》,完成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我”
第三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线索,了解故事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探寻幸福生活的真谛。
3、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领悟幸福之道,探究小说主旨。教学重点:品读分析人物形象,探寻幸福生活的真谛。教学难点: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领悟幸福之道,探究主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202_年中央电视台调查节目《你幸福吗?》,并采访学生“你幸福吗?”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采用拉近学生距离的谈话法,与学生交谈,并现场采访学生,学生的话匣一下子被打开,打开幸福之门的旅程由此开启。
二、启幸福之旅:
(一)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明确: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几十年在荒野上种树,将荒野变成了绿洲,人们过上了幸福舒适的生活。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文意,通过抓关键语句理清情节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在轻松的气氛中拉开序幕。
(二)荒原是什么样的?绿洲又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找出对荒原和绿洲进行描写的句子,感受荒原的荒凉干涸、了无生机;绿洲的生机勃勃、幸福舒适。
设计意图:在理清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昔日的荒地”和“如今的沃土”,学生仿佛置身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为后面分析牧羊人的形象张本蓄势。
三、探幸福之源:
沧海变桑田,荒野变绿洲,这似乎是一个逆天奇迹,牧羊人究竟是靠什么创造这样的逆天奇迹,使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的?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画出描写牧羊人言行的语句,用具体内容来说明牧羊人靠什么创造逆天奇迹,使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的。
全班交流。
明确:牧羊人靠强健的体力、坚韧不拔的毅力、无私奉献的精神等创造了逆天奇迹,使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文中作者表达对牧羊人无限感慨、满怀敬意的赞叹:他做到了只有谁才能做到的事? 上帝。学生饱含敬佩之心、赞美之情齐读文中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寻、发现关键语句,为人物的品质呈现提供依据,同时在朗读、品析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悟幸福之道:
牧羊人创造了奇迹,给上万人创造了幸福生活,人们生活幸福了,牧羊人自己幸福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牧羊人在种树之初幸福吗?
请同学们推测一下,牧羊人最初种树的目的是什么。
牧羊人在种树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幸福吗?从文中对牧羊人的言行描写和相关叙述中找到依据。(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牧羊人在种树过程中的幸福体验。教师补充介绍牧羊人在英文中的意思: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稣的意思,耶稣就是救世主。他彰显上帝的大爱,舍弃自己,救赎世人。
牧羊人除了救赎世人,他真的舍弃了自己吗?
师总结:牧羊人坚持不懈地种树,不仅拯救了自己,让自己从孤独和痛苦中走出,而且改变了环境,拯救了人们的心灵。它不仅救赎了世人,而且救赎了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
老师谈对幸福的认识:
幸福常常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一点一滴在自己生命之中筑造起来的。人生中既有狂风暴雨,也有漫天大雪。只要在你心里的天空上,经常有一轮希望的太阳,幸福之光便会永远照耀着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推测牧羊人最初种树的目的,探究他在种树过程中的幸福体验,对于小说的主旨,学生便会在多元化的解读中自然得出。教师的结语则是对小说主旨的升华,也是对同学们的美好希冀,鼓励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板书设计: 无私
毅力 认真
体力 „„
幸 福
第四篇:《植树的牧羊人》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情感目标: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砍伐”太多了,”种植”太少了,想得到属于自己的太多了,想为世界去增添的太少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不同寻常的牧羊人。
二、教学新课
(一)默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请你为本文“植树的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1.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给“植树的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2.四人小组讨论修改“植树的牧羊人”颁奖词,并推选代表班级交流.3.班级交流植树的牧羊人”颁奖词.(文中的我是怎样逐步认识植树的牧羊人?)4.结合文章内容,评出最佳颁奖词.(二)总结全文
1.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联系实际谈谈对人物品质的感受;人物描写方法的补充.)2.教师总结:
是啊,一个牧羊人就这样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他将自身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让绿色流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三、课外延伸,写写“奇人”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她)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无私、慷慨
自信,平和
一丝不苟,积极生活,极为认真,不计名利
数十年孤单寂寞荒山种树
万余人幸福快乐高原定居
——功在千秋
第五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周凌语文工作室
一、教学目标
(一)单元目标
1.学习默读。
2.勾画关键语句,在喜欢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
3.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
1.概括牧羊人的精神。
2.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标出段落层次。
3.练习默读,了解课文结构,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
4.结合具体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5.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
6.通过课外写作,体会故事主旨以及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目标确定
1.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2.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
3.理解人物形象。
4.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思考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2分钟)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同认识一个人。这个人是——(生齐答:植树的牧羊人。)好,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一位植树的牧羊人做了什么事情?请默读课文,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语句、描述牧羊人的语句、描写高原情况的语句。
2.学生默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二)理清结构(10分钟)
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2.师:请依据PPT上的情节概括,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3.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三)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
1.师:作者叙述了高原的变化,是为了展示牧羊人的形象。请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觉得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在回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并提醒要结合具体的描写。
3.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大家齐读首尾两端,感知牧羊人的形象。
(四)理解主题(10分钟)
1.教师出示资料,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3.女同学读课文,男同学读资料,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3分钟)
你要采访的对象是不是一位“种树”的人呢?请你修改你的提问提纲,进行实际采访,然后为你采访对象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4分钟)
1.师:请大家回忆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并说一说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3.师:艾力泽·布菲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七里香的小说人物。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二)小组讨论(15分钟)
1.师:现在进行分小组讨论:我们今天如何学习牧羊人的精神?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三)学生展示(20分钟)
1.教师指名学生展示上节课所写的短文。
2.教师进行主持、纠错。
(四)布置作业
修改自己的采访稿,将它写成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