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经典,感悟成长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1)
谢谢今天来到这里的各位朋友。这个周末的下午,我们大家聚集到这个地方来探讨关于成长、关于感悟的话题。我想这不是我要向大家讲什么内容,而是我们大家一起轻松愉悦地,像喝下午茶一样来完成自己心灵里的一个发现。
其实,周末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就在于我们的心可以宁静下来,可以听听自己心里真正的愿望,看见自己心里面那些最柔软的、最芬芳的、最美丽的想法。在工作的时间里,我们匆匆忙忙,节奏紧张,可以去建功立业,安身立命,可以在这个社会上去实现自己的许多成就。但是,我们自己心里真正的心愿在哪里呢?在这样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打开心灵,完成这种发现,让自己的心可以感受一份宁静,这是一件美丽的事情。
觉悟就是见我心
今天这个时代,相对我们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都显得更丰富。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科技无限发达,物质极大繁盛,但是我们的心一定比过去更幸福了吗?更安宁了吗?我们拥有的,一定比过去更多吗?世界繁荣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灿烂;世界的选择多元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稳定。我们可以想一想,就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物质条件相对贫瘠,但是,大家彼此没有多少可以攀比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差别,因此彼此平静,彼此和谐。而今天,我们的选择多了,却不意味着我们的心灵更快乐,反而充满了浮躁与不安,找不到当初那种平静的感觉了。
正是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的巨大变化,心理的失衡,我们才如此需要对经典的阅读、对成长的感悟。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所面临的是心灵的安顿。自己的心到底想要什么呢?
我们大概从小就听到一个词,说要做一个有觉悟的人。那什么是“觉悟”啊?“觉”字下面是一个“看见”的“见”,悟是“忄”旁边一个“吾”。“觉悟”两个字什么意思呢?最根本的含义就是“见我心”,也就是说真正的觉悟是你看见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
我们今天的科技很发达,大家要是想查一个什么词,你去用google查,马上几十万条搜索结果都在你的眼前。但是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心灵搜索引擎,能够轻易地查到自己心里现在是什么愿望。“见我心”这件事情,能够依靠别人、依靠科技去完成吗?不能。而我们的心到底有多大多小呢?我们自己不知 1 道。人的心,有时游于万仞,独立于天地万物,无比辽阔;有时候又心思狭隘,钻到牛角尖里,觉得今天的日子都过不去了。然而,人心真的有这样的区别吗?
曾经有一个徒弟在寺院里面修行,他问他的师父:“师父啊,我们看起来身材都差不多,想###有很大的区别吗?真的有人心特别大,有人心特别小吗?”师父就对他说:“你现在闭上眼睛,在你心里边建一座城堡。”于是徒弟就闭上眼睛,在心里建城堡,里边有多少根柱子,有什么样的房间,他建啊建啊,建了一座很大的城堡,睁开眼睛对师父说:“我建好了。”师父说:“你再闭上眼睛,在心里造一根毫毛。”徒弟闭上眼睛想啊想啊,一根小毫毛,想好了,他睁开眼睛说:“我造好了。”师父问他:“你造那么大一座城堡,是用你的心造的吗?”他说:“是啊,我自己想出来里面的格局。”师父又问他:“那你造一根小毫毛,是不是也用的是整个心呢?”他说:“对啊,我想小毫毛的时候,整颗心都在那根小毫毛上,也想不了其他东西。”师父说:“对啊,人心可以造城堡,也可以造毫毛,这就是心力的大与小。”其实,人这一生,有多大的眼界就有多大的世界。有些人抱负远大,就像故事里说的那样,在心里建造一座城堡,因此他学知识,他有梦想,他为社会担责任,他使命在肩,情怀在胸,把心里的城堡扩大到自己生活的世界,就能够安顿他人,安顿自己。也有些人,可能为了一个职称,为了两口子拌一句嘴,为邻居对你一个脸色不好看,心就绊在一根毫毛上,怎么都过不去,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都不开心,这就是人心的大与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想真正得到个人的幸福与安宁,需要有一个生命的起点,那就是“见我心”——真正看看我心何在,这是我们真正的觉悟。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2)君子不忧不惧
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呢?经典能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年是孔子2558年诞辰。这么多年前的一位古人,他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能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说的每一句话在今天都是金玉良言。我们能够从中学到的无非是一种态度,一种最朴素的、最基本的,从当下出发的、推己及人发现内心的一种态度。《论语》里最常见的一个词是“君子”。孔子总是在说“君子”,那么何为“君子”呢?学生就问孔子,“君子”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孔子就说了四个字:“不忧不惧。”
一个人,没有太多的忧虑,没有太多的恐惧,就是君子了。学生一听,不以为然,觉得太简单了。年轻学生都心高气盛,觉得君子应该是胸怀宏大志向,建立丰功伟业,怎么会如此简单呢,不免心里有点犯嘀咕。于是孔子又说了一句 话:“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什么叫“内省不疚”?就是说,一个人叩问内心,反躬自省,了无愧疚。我们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一天下来,想一想上级交代的任务是否认真完成了,朋友托付的事是否负责地做了,对家人我做没做到尽心尽力,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觉得一切都做到了,心思坦然地睡着,这就叫“内省不疚”。上无愧于苍天,下无愧于儿女,所以孔子会说,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些,还有什么值得忧虑恐惧的呢?
今天这个时代,神经衰弱的人越来越多。实际上我们自己想想,“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如果心里总是嘀嘀咕咕,放不下什么事,觉得这个事我没做到位,那个事别人对不起我,夜里怎么睡得好觉呢?所以,每个人要做到反躬自省,每件事内心都没有愧疚的标准并不容易。一个君子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去反省自己,对得起自己的心灵,就不会被外界的繁杂纷扰所迷惑。吾日三省吾身
怎样从内心去反省自己呢?《论语》还提出君子应“日三省乎己”。这里“三”不是具体数字,是多次、反复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要一遍一遍地问问自己,有哪些事我还没做到。
“为人谋而不忠乎”,我给别人做事,给社会做事,我忠于职守了吗?中心为“忠”。也许有人会说,今天又不是封建社会,不用再提“忠”这个字了。我们来看看“忠”字的写法——“中”、“心”为“忠”。真正的忠诚不是忠于一个外在标准,一个社会准则,或者只忠诚于一个领导,这些只是最浅层的表现;真正的忠诚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内心的良知。“忠”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能够对自己的良心有所交代,就是最大的忠诚。也许今天,我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做很多违心的事情,但是一定要问问自己的良心,不能违背了对生命的忠诚。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誉了吗?说大话的人很多,拍着胸脯,夸海口,好听的话谁都会说,但谁能保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最后能够真正做到呢?信守承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需要我们时常反问自己的。
“传不习乎”,意思是说,老师教授的知识,你认真学习了吗?今天21世纪,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铺天盖地的信息包围着我们。这些都是知识,我们能够轻易地从各个渠道获得知识,但是这一定意味着我们就会有所长进吗?知识的学习,知识的获得,难道就像有些老师批评学生说的那样,“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吗?对于知识,我们需要把它融进自己的生命里,这个过程才叫“习”。学习之后要复习,学习之前要预习,温故而知新,学习学习,其实不光是孩子的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大事。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把知识的学习真正融入生命,时时记得反问自己,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真正有所长进了。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3)这三件事——对任务的忠诚、对朋友的信用、对知识的学习,用它们叩问自己的内心,其实就叩问了自己的三重生命角色。第一重是职业角色,第二重是社交角色,第三重是生命角色。阅读经典,感悟成长,在温习复习中,我们自己的生命也会不断进步。一个人“日三省乎己”,让生命的境界得到不断提升。能够做到这些,人生中又有什么忧虑和恐惧呢? 孔子的人格理想
经典是什么?其实,经典就是告诉我们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道理。每个人可能都有很多恢弘伟大的理想,然而,我们缺少的,常常不是理想本身,而是脚下到达理想的道路。理想很大很远,而我们通往理想的路,必须脚踏实地。《论语》里也说过,“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说,一个人要弘扬自己的理想,以仁而天下为自己的责任,需要用一生的努力,死而后已。
这当然是一种最伟大的理想,然而孔子也提倡更为温暖细小的生活道理。有一次,他的学生们在一起高谈阔论,谈理想谈志向,目标远大,大家都说完了,孔子没说一句话。学生们就问:“老师,你的人格理想是什么?”孔子,这位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他的理想是什么样呢?孔子就淡淡地说了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我的存在,让我的老人们可以安顿;由于我的存在,让朋友们都可以托付信任;由于我的存在,孩子们可以有个榜样去缅怀。这就是孔子的理想。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可以没有名分,没有社会地位,但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摆脱跟这三种人的关系。人人都有生我养我的父母长辈,人人都有一辈子相随相伴的朋友,人人也都有自己的儿女晚辈。我们想没想过,当我们对社会做出承诺,对历史做出担当,当我们有过梦想之后,我们身边这三种人,有没有因为我的存在而更多快乐和幸福了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问问自己的。
“老者安之”,什么叫“安”?让自己的老人外在可以安身,内在可以安心。什么叫安身呢?儿女孝顺,让父母老有所养,生活环境挺好。什么叫安心呢?儿女善良正直,有出息,给社会做事,父母骄傲而满足。看似简单,实际上,我们问问自己,这些能够轻易说自己做到了吗?《论语》里,学生问老师:“什么叫孝?”老师回答两个字——“无违”,就是你别违背自己的老人。民间有个说法,“孝顺孝顺,顺者为孝”,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真正做得到“顺”吗?我们现在有时候,嫌父母老套,或者嫌父母唠叨,为一点点小事也和父母争执,内心深处,我们难道不爱自己的父母吗?我们爱他们,却往往无法发自内心地去理解他们,这也许是引起争执的原因。因此,顺着父母的意思,这种“孝顺”,难能可贵。《论语》里面关于孝顺,还有两个字:“色难”。就是说在孝敬这件事里,千难万难难不过给父母一个好脸色。无论给父母多少钱,多少礼品,都不如多陪陪父母,营造更多家庭的温馨。让我们老人那颗心真正能够安定下来,这就是经典教给我们的道理。
“朋友信之”,让朋友感到信任。每个人这辈子,或多或少都有朋友。有些朋友功勋显赫,有些朋友热情洋溢,但是终其一生你能记得几个朋友?你会记住少少的几个朋友,这些人从来不在你得意的时候在你的眼前喧嚣,但是他永远都会默默地在你背后支持帮助着你。这些人也从来不给你锦上添花,但只要你需 要他,他会为你雪中送炭。这些人对你的温度,从来都不是滚烫火热的,但是他温暖恒久,一生相伴。如果你生命里有这样的朋友,那你会用什么字来评价他——你也许只会用最简单的话说,“信”得过!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孔子说,我也不希望我的朋友给我一个多辉煌的评价,无非一个“信”就够了。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4)
“少者怀之”,让后辈孩子们尊敬缅怀。每位长辈都愿意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孩子。怎样的长辈才会让孩子们真正有所成长呢?有的长辈一生很有成就,让人觉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这样的人,或许多少让人感到距离。晚辈所喜欢的长者类型,往往没有代沟,跟孩子能够温暖地融成一体,风格朴素光明快乐,让年轻的孩子们觉得,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说不定我的明天比他做得还好。这样的人才会被后辈追忆缅怀,这就是“少者怀之”,是后辈的人格榜样。孔子说,我的人格理想,就是这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一个圣贤的人格理想,但是并不宏大也并不遥远,如果我们自己做到了,自然会少一份忧伤,多一份快乐。君子之道
学生问孔子:“怎么做个真君子?”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言。”哪三“道”呢?“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一个仁爱的人,心里就不会忧伤,一个智慧的人,心中就不迷惑,一个勇敢的人,心里就不会畏惧。这三句话能够指引我们一生成长。
面对世间那么多压力,我们能做到“仁者不忧”吗?仁爱是我们跟社会打交道的原则。“仁”这个字,在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共提到了一百零九次,“二”“人”成“仁”,仁爱就是与别人在一起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孔子谈到什么是仁爱的时候,用了两个字:“爱人”。学生问:“如果一个人权力大,钱财多,他兼济天下,让每个人都得到他的恩泽,这应该就是大仁人了吧?”孔子不以为然,回答说:“人何必非得圣贤,你说的那个境界太难了,尧舜也做不到。”那孔子认为什么是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这才是孔子认为的“仁”。“己欲立而立人”,我们每个人都想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你自己想立,也要有心帮别人立起来。“己欲达而达人”,你想要有所发展,也要一同让别人也能得到发展。“能近取譬”,能对离你最近的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家跟老婆孩子将心比心,在单位跟同事下属将心比心,在外边跟朋友邻居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位置,帮别人想一想。这些就是仁义的方法。仁义无非就是推己及人,自己喜欢的事也去帮帮别人。而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是《论语》里面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义说起来简单,有几个人能做得到?202_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的推荐材料里,有一位叫林秀珍的河北妇女,从她嫁到村子里开始,就义务赡养村里的所有孤寡老人。她走到刘奶奶家门口,就对刘奶奶说,我家也不富裕,我们家吃窝头,你也就跟着吃窝头,我家喝稀饭,你就喝稀饭,但我保证每天都来,顿顿都有。从那天开始,林秀珍每天都去刘奶奶家做饭,做到第八年,刘奶奶从自己家破炕席上拿出一 个烂纸包说:“妮儿,这纸包里头是安眠药,这是我跟你刘爷爷预备的,如果哪一天我们实在走不动了,这就是我们老两口的下场。我看你八年间一天都不耽误地为我们做饭,到现在我觉得,这辈子可能是用不上这东西了。”她在这村里见到一个这样的老人就养一个,见到一家就养一家。她前前后后养了六个这样的老人,一养就养到养老送终。这么多年中,她的四个儿女陆续出生,儿女们就陪妈妈去照顾老人们,给这家剪剪指甲,帮那家买买菜,日子就这么走过来,这就是她全部的事迹。她只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她也没读过多少经典,如果不是剧组找到她,她可能这辈子都走不出村庄。在为她写《感动中国》推荐材料的时候,我写了一句话:如果是富人做了这样的事,他是慈善;而穷人做这样的事,他就是圣贤。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5)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对自己的老人和孩子是什么心,用这样的心对别人和社会就好了。林秀珍最终入选了202_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推荐委员最后的评语是:“三十年间善良流过村庄,她用自己的人心温暖了世道。”我们今天物质这么繁盛,但是人与人之间却多了冷漠,少了温暖。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你帮别人的时候,带来的收获更多。“智者不惑”,那智慧是什么?就是我们生活中真正的效率,人生的分寸。学生曾问孔子说:“如果我能做到以德报怨,这样好吗?”但是孔子反问他一句话:“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对你不好,你还要对他好,那如果遇上真正对你好的人,那你该用什么去回报呢?孔子就给了八个字的答案:“以直抱怨,以德报德”。我们行走在这个世界上,都会有一些猝不及防的伤害,当这些辜负和伤害来临的时候,我们要用正直坦荡去面对;但是生命中那些最温暖、最热情、最善良、最慈悲的东西,我们也要用美好与热情来回报,这就是人生的分寸。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人际交往,遇到工作团队,这时有分寸的智慧就更加重要。
学生子路问孔子:“如果您今天带兵打仗,您一定选择我这么勇敢的人吧。”但是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我绝不会选择和他同行。”意思是说,赤手空拳就去打老虎,任何准备都不做就去游泳渡河的人,我绝不会选择这种人一起共事。那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能成大事的呢?孔子说:“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在初接到一个任务时,多少有些惶恐畏惧的心理,这样才能让自己把工作重视起来;而临到做事时,一定周密思考,全面谋划,最终完成。这不是生活的大智慧吗?不是单纯的勇敢,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你能够找到可行的方案。法国曾在报纸上出过一个智力测试题:假如我们的凡尔赛宫不幸失火,你只能抢救一幅名画,你将抢救哪幅呢?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蒙娜丽莎”,都觉得要抢最有价值的画。但是,他们都没有得到测试题的奖金。最后获奖的是法国作家凡尔纳,她说我抢救离安全窗口最近的那幅画。因为这个答案是最有可行性的,这才是真正经过缜密思考后的答案。
孔子有一句名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那个时代,四十不惑,而今天四十岁的人却正是大迷惑的时候。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我们今天的迷惑呢?今天的生活有多少选择:大到孩 子挑个专业,一家人买房子,小到上超市买牙膏,有多少品牌供你选择,我们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惑”,下面一个心字底,一颗心在下面,上面一个“或”字,意味着无穷无尽的选择,这就是我们产生迷惑的原因。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能够用智慧对待,选择虽多,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就是不惑。迷惑与不惑,就是外在的诸多事物,与一颗心大小的较量。智者不惑,就是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生命何去何从。
第三条叫“勇者不惧”。真正的勇敢表现为一种镇定从容,而不是一句话不合,就老拳相向,那不是勇敢。孔子曾经在一次游学中,被一帮人包围了,这些人拿着兵器围了数重。他弦歌不辍,唱歌弹琴头也不抬。这时,大徒弟子路一推门就进来了,问老师:“何夫子之娱?”意思是你老人家还乐什么,外面那么多人围着。孔子说,子路啊,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不同的勇敢:在水中穿行不避蛟龙者,那是渔夫的勇敢;在陆地行走,不怕犀牛猛兽者,那是猎人的勇敢;白刃交于前,而大义凛然者,那是烈士的勇敢。当然,还有一种勇敢就是处变不惊。每临大事,都能用自己的智慧,安安静静渡过是非,镇定从容去迎接一个光明的结局。这种勇敢,叫做君子的勇敢。孔子说,你在一边少安毋躁,我自己命运什么样,我自然知道,我又没得罪谁,凭什么这么多人攻伐我。话音刚落,包围的人敲门进来,做个揖说,对不起,我们的仇人是阳虎,我们认错人了,现在就撤。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6)
人真正走到知天命之年,就要把握世界和生命的密码,不要再去逞匹夫之勇,要让心思辽阔。“仁爱”说易行难
怎样才能够在生活中实现仁爱呢?孔子说:“有五者行于天下。”哪五者呢?“恭、宽、信、礼、惠”。
第一点,“恭则不侮”,你对别人毕恭毕敬,你的生命就不会遭到侮辱。我们每个人都有尊严,我们都需要受到尊重。怎样才能最受尊重呢?这个世界上,别人的表情就是你自己的镜子:你对人笑语春风,别人就对你和颜悦色;你对别人怒目相向,别人就对你怨气冲冲。所以你能在生活中做一个客客气气的人,就会受到尊重,这叫不自取其辱。
第二点是“宽则得众”,一个人心胸越宽阔越能得到大众的拥戴。其实,人生的质量,在于你能在有限的光阴里有多少美好的日子。人世间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取决于我们的眼光,人有什么样的眼光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有句谚语: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我们想要人生过得宽广,首先需要我们自己有一颗宽广的心灵去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就像摆在我们面前的半瓶葡萄酒,人生不可能倒霉到只是空瓶子,也不可能完美到都是满瓶子。然而,面对这半瓶酒,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会欢天喜地地说还有半瓶酒,还 有人会说这么好的酒只剩半瓶了。其实,后者看到的酒不比前者看到的少,但是他的眼睛永远看在空的半瓶上,但那个欢天喜地的人看见的却是满的半瓶,这就是态度,态度会决定我们的生活。佛家有句诗:“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益常宽。”高兴的人获得的是一种美好的态度,而挑剔的人心中永远只有遗憾。心胸宽广的人,就能得到大众拥戴,这就是“宽则得众”。
第三点是,“信则人任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谁有信用,谁的职业生涯才会宽广。在一个公民社会里,信誉是人生的基石。我们生活中,有些成绩好的孩子,毕业了到社会上却不一定比那些成绩稍差的孩子发展得更好,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往往就是因为成绩好的孩子一直有优越感,总觉得自己了不起,于是东不满意,西不满意,隔三差五地跳槽换单位,让别人觉得不能长期信任。而那些踏踏实实做工作的人,却能够赢得上级的欣赏,因为他们尊重工作,有信誉,有责任感。
第四点,“敏则有功”,除了要踏踏实实地做工作,还必须要有效率。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事情是需要大智慧去提升的,没有智慧做的事是没有价值含量的。“君子欲敏于行,讷于言”,就是说,口头上迟钝一点没有关系,但是在行动上,却一定要有效率,有智慧。
最后一点,“惠则足以使人”。能够得到大家拥护,愿意效劳的人,必定懂得将恩惠带给大家,在精神上表扬自己的下属,在物质利益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的人才足以有力量使用别人。
恭和宽是做人的修养,信和敏是做事的原则,惠是做领导的心态,恭宽信敏惠,不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件事需要的态度吗?所以说,经典其实离我们不远,经典的道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悟是一个长长的过程
《论语》里有句话说得好,人的成长最终要达到这样一个状态,叫做“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四句话什么意思呢?第一句叫“志于道”,就是我们的心灵有志于天地大道,也就是说在世界上要有志向。第二句叫“据于德”,要有自己的道德体系作为根据。第三句叫“依于仁”,我们真在社会做事的时候,要以仁爱为依据准则。还有第四句话叫“游于艺”,就是最后要找到一种艺术的审美的方式,自己去爱好去欣赏,完成心游万仞。这也就是说,人进入这个社会去做事不是终点,人还要从社会中穿越,让自己的心灵欣欣向荣。就像这么多朋友所说,面对古往今来的文化,我们要很通透地把所有有用的东西,吸收到自己的生命里。最终的目标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能够成长为自己。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7)
人成长一天,就有一天的感悟,我今天的感悟和昨天不同,明天的感悟又和今天不同。在这种感悟中,我们穿越的世界可以一直在改变着,但是我们内心会有一种态度逐渐明朗起来。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烈日炎炎下有一个人路过一个巨大的石料厂,看到很多人在那儿汗流浃背地搬砖。他过去问第一个人,你在干吗呢?那个人特没好气,怒气冲冲地说,你看不见啊,我就是服苦役的。他又问第二个人,你干什么呢?那个人就安静了很多,他把砖砌好,他说我在砌一堵墙。他又过去问第三个人,那个人脸上有一种很温暖的光彩,他擦把汗,放下砖很骄傲地说,我在盖一座教堂啊!
这三个人手中搬的是一模一样的砖,干的是一模一样的活。一样的辛苦,却有不一样的答案。为什么?这是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感悟到最后,是要落实到态度上的。人的心态会决定状态,思维会决定行为。第一种态度是悲观主义者。我们做再体面、再风光的职业,都要付出,都有辛苦,也都要受委屈。所以人完全有理由认为,生活就是一场苦役,抱怨是有理由的,但是终其一生,悲观的人就只能一直抱怨着在消极中过苦恼的生活。第二种人,可以称为职业主义者。一个人上班,他有他的工作,每天忙忙碌碌,但是他没有快乐,一生就好像在一堵一堵地砌墙,他砌得都挺好,但是没有在其中提升自己的生命,没有满足感。第三种人,可以称为理想主义者。这种人,不管做再卑微的活,他都会觉得终其一生,每一块砖不是在为别人工作,而是完成他心中的一座教堂。当人心中有一个生命的大格局,阅读经典的那种感悟就在我们的每一天中。每一位朋友都要相信,人生流光几十年,你不是学习某个榜样,不是复制他人的成功,最大的成功只有一点,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成长贴士
◆每个人可能都有很多恢弘伟大的理想,然而,我们缺少的,常常不是理想本身,而是脚下到达理想的道路。?于丹语录?
1.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2.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3.现在中国文化需要上课的人,比需要下课的人多。
4.寓言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的联系。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也就来自心灵的富足,来自一种教养,来自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同良朋益友间的切磋交流。5.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6.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7.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8.勇敢是每临大事从容不迫,找到自己的出路。
9.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8)
10.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成长胜经
◆成长,就是寻找人生的坐标,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坚强的意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未来,谱写人生最美丽的篇章。
◆生命是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完成积累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可有最高的理想,但不能只有唯一的目的;你可以没有最辉煌的结束,但不能没有闪耀的过程。于丹告诉我们的成长指南 ?别让你的双脚蹈空? 有人说,于丹是靠《论语》“发家”的。这话虽然说得有些掉渣,或者说不靠谱,但是于丹对《论语》的深入研究而有所得倒是事实。《论语》是儒家经典,是两千多年封建统治者依奉的纲常理据。可以说华夏民族的血脉因子,早已浸染了《论语》的基本色调。但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和崩溃,《论语》“乾纲独断”的地位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在那个“文化革命”的年代,《论语》更是备遭批判和罢黜。《论语》被放逐的厄运,直接导致了我们民族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滋养与培植。就个人来说,也因为这种文化传承上的断裂与失怙而显得根基不牢,就连起码的做人的准则,也在那些貌似神圣实则虚无缥缈的道德说教下双脚蹈空,沦为一个没有精神家园的“弃儿”与莽汉。
所以,与其说于丹走红靠的是对《论语》解说和百家讲坛的推助,倒不如说是国人对做人理性回归的诉求成全了于丹。如果逐一考察于丹演讲的话语语源与出处,我们大致可以推演出一个基本的话语图式,那就是将《论语》的基本要义通俗地还原为生活的本色经验。撇开《论语》的政治内涵不谈,单就其对人的精神和行为的规范与成全来看,它强调一个人应该遵从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并且一再坚持,一个人只有遵守与坚持这些最基本的做人准则,牢牢守着这条底线,他才有可能将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否则,无论他具有多么高深的学问和超拔的技术,他也只能成为一夜暴富的投机家,风云或气候一变,他构筑的 财富神话难逃昙花一现的厄运。因为他的双脚就像站在松软的泥沙上,水势一动,他就立脚不稳,一个不注意,就有被水流冲走的可能。
所以于丹演讲或“心得”的象征意义在于,我们每个人无论何种出身和背景,无论心智与机巧多么高迈,都必须扎根在做人的厚实土层中。做人的学问和道理在于,你必须遵守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最基本的纲常伦理。以于丹“仁爱易说难行”的观点为例,孔子说“仁者爱人”,实际上这是一个最朴实与通俗的做人伦常与操守。说它是伦常,是基于一个人的存在必须奉守的基本准则。在家庭,你要爱你的亲人;在学校,你要爱你的同学和老师;在社会,你要爱你的朋友和熟人。说它是操守,是基于一个人对待他人和社会的基本价值倾向和情感态度。一个人可能在他熟悉的圈子里落实或体现爱,但是一旦走出这个圈子,我们往往就显得与爱背道而驰或离心离德了。比如对一个陌生的问路人,不少人往往轻描淡写地含糊指示一下了事,甚至有的很不耐烦只是用嘴努一下而已,意思是,“呶,就在那里。自己找去。”这样的场景我们见得多了,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实际上,我们不耐烦或不屑的做法,就是把事情“悬”在半空的行为。之所以不能把事情落实到位或做得彻底,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对他人爱的缺失。
当一个人缺乏基本的做人纲常和伦理的时候,他追逐的只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他在乎的是自己利益的得与失,他考量的是如何从他人那里多拿或多占。一旦这种以个人的利益为权重的做人观念达成时,爱,对他来说,就是爱他自己。他是这个世界的价值中心。他拒绝或排斥一切“为他”的行为。久而久之,他就开始对周围的他人冷漠或拒斥,仿佛周围的人都是他的敌人。他开始对他人充满敌意或戒备起来。呵呵,问路吗?我正忙着哩,自己去找吧。这种心态和行为的可怕后果是,每一个个体逐渐变得孤立起来,成了孤家寡人。生活在一个到处是“孤家寡人”的社会里,人情冷漠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有人形象地概括中国人喜欢打麻将的习惯,是各自为阵,彼此互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一个缺乏团结与协作的社会机制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在这个全球化日速快捷和竞争日渐强化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社会化的人。你想脱离他人,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来玩拼,可能能把事业做成。但是这样的成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一个人是不能靠偶然与侥幸的成功来博取持久的成功的。因为偶然和侥幸是建立在虚空之上的。就像一个人一心想靠买彩票发家致富一样可笑,一个人如果只是一味地依仗自己的个人小聪明或独当一面的小才能,就想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那就好比把房屋起在沙堆上一样不可靠。古人曾形象地把人分为四等。一等是德才兼备之人;一等是有德无才之人;一等是无德无才之人;一等是无德有才之人。四等人都有一个通俗的名号,他们依次顺序是:圣人,君子,蠢人,小人。说这话的人又谆谆告诫治人者说,圣人五百年才出现一个,难求;君子风范,是为栋梁,亦稀罕;当蠢人与小人相并时,宁用蠢人而不用小人。此话虽有些偏激,但却蕴涵一个朴实的道理,人要“以德服人”。这在《论语》中也有明确的出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可见,“德”才是立人的根基。虽然孔子说的是治理国家的大道理,但是对每一个“少年心事当拿云”者来说,修身养性,培养自己起码的诸如诚信、爱心等做人的基本伦理纲常,是让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得以实现的不可 或缺的重要条件;否则,只是依仗自己过人的才气,而忽略了“德”的培植与呵护,即便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或者是手按地球仪狂嚣要吞并地球的希特勒,最终只能或以悲剧告终,或沦为历史的罪人。
第二篇:感悟成长
感悟成长,拥抱青春
————听《青春期心理健康讲座》有感
十三四岁的我们正值豆蔻年华,我们年轻,有活力,激情四射。因为我们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了青春期,你是否发现,你的心理和生理都有一系列的变化呢?
以前常听大人们说我们这个年龄段是最好的学习机会。今天,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我们在这个时候正值青春期,我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非常强,大脑容易接受新的知识,记忆力也正值旺盛阶段。所以,我们应该把握住这个学习的黄金时间,刻苦努力的学习,而不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
儿时我们身边有许多异性小伙伴,大家一起玩耍,上学,吃饭,毫不拘谨。可当我们慢慢长大,与异性伙伴的关系也自然疏远了。如今,能不能与异性相处,如何与异性交往能恰到好处,已经成为每个处在青春期的男生女生最大的困惑。在这个讲座上,老师讲解到与异性交往有利于智力上取长补短,有利于情感上相互交流,有利于个性上互相丰富,有利于活动中相互激励,有利于增进心理健康,也明白交往时不应该过分随便,避免嬉笑打闹,你推我打的场面,不过分亲昵,要举止庄重,更不能说粗话脏话。
中学生谈恋爱的危害极大,不仅仅会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还有可能伤害到对方。也严重影响了学习,增加了父母的思想包袱和精神负担,影响家庭关系和谐。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一系列不可原谅的大错。
所话说“到了什么季节做什么事,早了晚了都不好”如果你已经陷入了早恋的漩涡,请赶快跳出来!否则到了后悔莫及的时候,答错已经不能挽回,你的一生也就毁了。
通过这次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我明白了一些青春期心理健康的事理。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我们有思想,精力充沛,让我们就做健康优秀的中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来充实我们热爱知识的大脑!
(陈心悦 著)
八年级3班
第三篇:成长感悟
成长感悟
班主任的责任就是引领学生发展,就是通过创造班级文化来引领学生发展。发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要由学生来实现,但是环境不能仅仅由学生创造,而是由学生和教师在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影响下一起创造的,其中最重要的责任人就是班主任。
——题前语
在加入原新国老师名班主任团队之前,我做过四年的中职班主任。如果要问我这四年的感悟,那我只能说:“实践的经验有一点,但整体来说还是东一枪西一炮的,在学校的大指挥棒下疲于奔命”。加入心语团队的时间大约有三年了,在这三年里我迅速成长起来。不仅仅在班主任的工作中能轻车熟路的驾驭班级,而且能够在繁杂的班主任工作中寻找乐趣。
不断的学习是成长的基础。古语说的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年轻班主任,要成长起来必须要不断的学习。在原新国老师的带领下,202_年我开始在鲁东大学攻读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学位,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在职研究生的课程,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威海市为例》,于202_年6月获得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学位。除了攻读教育硕士学位,三年里我还阅读了大量有关班主任的书籍。通过学习《》《》《》《》等书,给我日常班主任工作的方式方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持。
收获的幸福是成长的动力。凭心而论,班主任的工作是繁琐枯燥的,这是很多中职班主任的共识。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其中蕴藏的乐趣与幸福。202_年教师节,我收到来自学生的短信祝福共计86条,其中有我现任班级学生发的,也有毕业学生发的。有这么多可爱的学生支持,我何尝能不好好工作呢?
心语的交流是成长的台阶。在心语团队这片海洋中,我们交流成长的心得,我们分享成功的喜悦。偶尔,我也会将工作中的困惑交给心语团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帮我出谋划策。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帮助下,我开始昂首阔步,披荆斩棘大步向前走。
实践的指导是成长的捷径。提到实践中的指导,我更要感谢在实际工作中给与我无数帮助的原新国老师。碰到突发事件时,他告诉我要冷静;遇到待优生时,他告诉我要耐心;碰到生病的学生,他告诉我要有爱心;碰到不公平的事情时,他告诉我要静心„„没有他的帮助,我是不可能这么快成长的。
文字的积累是成长的保证。没有文字的积累,学习、实践就像黑熊掰苞米一样,尽管在往前走,但却没有任何成绩。看到原老师堆成小山似的读书笔记和教育随笔,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他的文字经常能够在各种教育杂志上出现。也许是耳熏目染的影响,我也开始我的“原始积累”。读书笔记、教育随笔、教学后记、工作日志、还有班上学生写给我的小纸条等等,我都像宝贝一样收集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不懈,我的“小抽屉”也逐渐满起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努力也有了小小的收获。《如何开展后进生的工作》发表于《现代教育与管理》(202_.11);《中职毕业生的求职技巧》发表于《学习与创业》(202_.12);《写给威艺高一新生的一封信》发表于《少年素质教育报》(202_.12)等。
三年来,在原老师和众多前辈的帮助下,我取得了小小的成绩。但是距离名师、名班主任,我知道我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今后我会加倍努力,争取与他们的距离在近一点!
加油!
第四篇:感悟成长
感悟成长
如悄然飘落的冬雪,如淅淅沥沥的春雨,如夏日浓阴里沙沙而过的风,如秋风漫卷中萧萧舞动的黄叶,成长的诗集总在时光中页页翻动
伴着风,伴着雨,我走过了十七岁的沟沟壑壑,在我人生漫漫旅途中,留下了歪歪斜斜的足迹。偶然拾起往昔曾疏落地只言片语,才发现那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文字诉说,它们或明或暗的星光闪烁在我记忆我天空中。当油菜花烂漫在心灵的布景时,蝴蝶便成了布景中的点缀,是那么生动美丽。
风筝与飞鸟比翼的童年,我像一条快乐的小鱼游曳在孩童的小河里,稚嫩的脸上永远洋溢着不尽我光彩,而生活编制的七彩纽带是幼小年龄段的孩子们心中永远不变的美。童年是一幅永久不失淡雅我风景画,挂在我记忆的长河中。
不知是怀着怎样的情愫,有一天,心里突然有一个陌名的声音在喊:我要长大了,我要长大了。生活便犹如跃进了一个陌生的房间,让人一时无法敌从。忘不了一个个绿肥红瘦的日子中那傻傻的接收老师的批评,憨憨地面对众多的掌声;忘不了中考失利后躲在小屋中的哭泣;忘不了为自己点燃的十六岁的蜡烛在这成长的每一步上,我真实的做着属于自己的每一份任务,我用自己真实而又写意的画笔认真涂抹我生命我布景。在这成长的每一步上,都有我苦心经营的痕迹哭过、笑过、无数次的跌倒,可正是不服输的倔强性格和不肯走下坡路的精神撑着我,又一次次爬起,怀着一颗既喜悦又忐忑我心情走入高中,开始了我高中的生涯。或许,这是一段郁郁葱葱我成长之路;或许,这是成长布景中的又一种新的色彩。
回头看看自己一路走过的征程,我不觉发现:成长真的是一个既艰辛充满喜悦的过程,唯有用心经营才会留下坚实的脚印当看到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时,会感到自己朝气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当看到黄叶飘零时,想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这才是成长啊!
风追问着情愫这成长的路还有多少未知我幕体验成长的每一步跨过时间的横途去品味那一番新月疏星
多么激昂的韵律。我们能不好好珍惜自己成长的每一分、每一秒吗?让我们牢牢把握手中青春的彩线,将它放的有价值、有色彩、光芒四射。
第五篇:成长感悟
成长感悟
202_.11.28
樊笑 临床医学院
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在不同人生阶段领悟到不同的东西。这种不同一方面是已有认知的深刻程度的差异,另一方面就是形成新的认知,或者叫感悟。对我这个刚刚进入大学的人来说,如今尚且处在对新生活的适应之中。众所周知,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日后步入社会的踏板。从这个角度出发,现阶段产生的人生感悟对于我日后大学生活乃至再往后步入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想从学会选择、形成动力、超越自我这个三个关键词出发,来梳理一下我初入大学三个月的人生感悟。
首先是学会选择。学会选择就意味着要学会说“不”,学会有所舍弃。大学与中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自由度更大。我来自一所十分强调自主选择和多元发展的中学,在中学时我觉得大学的模式也无外乎如此。但真正步入了大学,我才发现这两者为学生提供的自由度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刚开学的一两个月,自己面临着选课、社团、学工上的很多选择,在做选择时就意味着要有所舍弃,不能面面俱到。但在选择放弃时,还是会觉得不舍和惋惜,因此我尽可能多的兼顾了很多事,对各种组织安排给我的任务基本来者不拒,都是一口答应下来。这样的后果可想而知——没过多久我就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而且A事情的忙总会被我当成B事情没做好的理由,而A事情没做好又会赖B事情耽误了太多精力。
后来一次机缘巧合,我在与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庄明科老师交流时,忽然醒悟其实成就感并不源自于做事情的多,而是取决于做的效果。用庄老师的话来说:“如果说你做五件事,五件事你都做不好的话,其实你心里感觉是不好的。但你只做了三件事,但三件事都做得很好,那你自己的感觉也会很好。”从这个角度思考,说“不”以及有所舍弃其实是为了更好的做自己选择的事。做选择时在自己的整个精力范围之内还是很重要的。有些时候不能满打满算地超越自己的精力范围,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此外,人也是需要平衡的,不能单一。只做一样事情并不意味着比做两件事情能做的更好,因此在做选择的时候还是要考虑到平衡,平衡是很关键的。最后,在这两三个月的切身体会中,我领悟到从学会选择,有所取舍衍生出来的其实是一种认真负责的做事态度。那些可以兼顾课业成绩、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的优秀学长往往有一个共同性,那就是做事的认真和投入程度。虽然看起来这些生活方法和做事习惯显得很普通,很平常,远不及有关梦想、人生价值的思考来得高大上,但我觉得在任何仰望星空过后都是要回归于脚踏实地的,而在现阶段重视起对这种做事态度的培养,其实是有助于整个人生中脚踏实地前行的,因此它也是让人终身受益的。
第二个关键词是形成动力,具体来说是在大学阶段形成新的动力。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问题:每天早上是什么让你起床,爬出温暖的被窝?很多人说是闹钟,但我觉得答案应该是动力。这个动力可能源于梦想,或者是追求。对于一个没有梦想没有追求的咸鱼来说,闹钟能吵醒他的身体,却唤不醒他的内心。刚开始大学生活的我总觉得自己跟原来相比堕落了,晚上没课时总会犹豫要不要去上自习;夜里总会在刷剧与上床早睡之间纠结;早上起床的动力仅仅是执着的不想刚上大学就翘课……回顾高三一年乃至中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动力似乎全部来自考上北大这个俗套的目标。如今目标达成了,支撑自己继续努力的动力却失去了;心态浮躁了,曾经一坐三个钟头钻研问题的踏实不见了。
曾经以到北大读书为目标,但现在目标达成了,又怎么样了呢?难道在北大读书的八年就是我人生的巅峰了吗?扪心自问,我显然不想这样。在大学,尤其是北大这种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环境中,我首次领悟到了主动性的重要。曾有人跟我说过:“在大学,你每分钟的用心程度,都直接关联着你的收获。”北大的资源如此丰富,但它绝对不会像以往的好资源一样被送到我们嘴边,被“填”到我们肚子里。相反,它需要我们主动地提出需求。这又让我联想到计算概论课上的一句话:当你不在系统中主动发起一些东西的时候,你就不会有反馈。具体到我自己身上而言,我的专业是临床医学,那么将来做大夫面对患者时,需要的就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多的还有人文关怀和文化的积淀。在北大的每一天每一分钟,利用好了的话,不都是积累的过程吗?
众所周知,学医很苦很累,甚至现在刚刚大一我周围的一些同学就开始刷夜了,我自己有时也不例外。但仔细想想,很多时候之所以熬夜,可能仅仅是为了假装努力和感动自己,你只看到了自己深夜不睡的奋斗,觉得熬夜就是努力,就了不起,以此来掩盖自己白天堕落时的丑陋样子。我很喜欢北岛在他的作品《波兰来客》中的一首诗: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无论如何,我不想几十年后的自己也只能听到梦破碎的声音。
第三个关键词是超越自我。在我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与我关系最近的除了家长、同学,便是老师了。而这许许多多的老师中,有一位令我印象深刻,还因为他对人生有了些许感悟。
这位老师便是我的高中物理老师。他出身河北农村,教育资源并不丰富,虽然很刻苦,但是依然只能考上个三本大学,十八岁只身赴外地求学。尽管在同乡眼中已经算是很好的结果,但他却蔑视自己的处境,大学四年付出了比别人多许多的努力,考到了中科院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误差分析。博士毕业之后来到我的高中成为了一名物理老师。十年间,从第一次课小心翼翼,为了防止气氛尴尬特意背段子,到现在讲课已经落落大方,游刃有余。小有名气的他然而他还在改革,还在创新,不仅是高中的课程,还主管着学校竞赛和大学先修课程的事务,企求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平台,提供更良好的教育。
今年十月份校庆时我回去看这位老师,其间又聊到了他之前的经历。他在人生中不断的超越自己,取得了成绩却把它们看得很轻,甚至不屑,在为了创造更多价值的路上不断奋斗。我认为我们的人生起码就应如此。正如之前提到的,如果你的人生理想只是考上北大,或者成为一名医生、一位科学家抑或是挣一个亿,那么完成之后呢?你的动力来自何处?因此这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理想。人生理想应该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可以引导你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的。不断超越自我便是如此。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便是如此,层层递进,引导人们超越自我。道家从有到无的主张同样如此,从有功、有名到无功、无名,从有为、有待到无为、无待……古代先贤们就意识到超越自我的价值,这是精华而非糟粕,我们应当继承并且发扬。
既然人生价值是可以超越的,那么就是有大小之分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理论在这里依然适用。儒家“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境界依旧略有局限。我的想法与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更为相似。在此,我借他的划分之名来阐述我的感悟。人生分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最低的一等,是像动物那样无意识的顺应着本性、习俗做事,没有有意识的主观思考。功利境界上一等,是有意识的为了自己的利益,当然这并不一定与公德、集体利益相悖,但有时候的确与集体利益相悖。道德境界再上一等,这个境界的人是为了集体,乃至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在奋斗,燃烧着自己,温暖着别人。天地境界最高,他们心中挂念的是天地万物,摒弃了自我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而是站在对万物的博爱的视角看待一切。前所述及的这位老师大约处于二三境界之间或偏左或偏右,因此我觉得自己虽然要以此为标杆,向他看齐,但切不能满足于此,向上还有更高的境界等着我们去追求,我们还要继续超越。
然而说得很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我们作为一个人,首先考虑自我利益的保有是与生俱来的,是在自然选择中能够生存的必要条件。然而我们想超越自我,进阶到更高的境界,就需要跳出我们人的身份,看到别人,看到世间万物,放下一些自己的患得患失,而去追求人类、万物的利益最大化,就能让自己的人生价值上升几个层次——不仅是满足自我,而是舍小家而为大家。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我作为一名北大医学生在入学时进行的庄严宣誓。然而能真正做到它,又谈何容易?我觉得,一个医生人生价值在于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我认为这是十分神圣的事业。对我自己而言,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要拘泥于小我盯着蝇头小利锱铢必较而不去不断超越自我,体验更多的生活经历,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