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但凡能感受哪怕一丝冬的荒凉(合集)
编辑:落梅无痕 识别码:10-1052290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7 21:32: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但凡能感受哪怕一丝冬的荒凉

但凡能感受哪怕一丝冬的荒凉,我的心里都是欣喜的,我喜欢那种寂静。

最近不知道怎么了,很是迷恋星座一说,突然觉得自己一直不是很了解自己,但是星座书上娓娓道来、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就像小时候喜欢某些武侠电影,对里面的角色一一揣摩,感觉自己就是那样的人,然而在别人眼中,你们却大相径庭。我想,这便是一种情怀,当局者迷,然而我们却沉浸其中,不亦乐乎。

每每到了这个时间,我总是一个人坐在这儿,放着音乐,而手边什么也没做,单单的坐着,便总是能够感到一丝惬意。寝室中又有一个兄弟恋爱了,刚刚坠入爱河的人儿在我眼中都是那么可爱,小情侣们谈感情、谈未来,谈心情...每每听到这些,顿时觉得好甜蜜,尔后又是淡然一笑,继续听我的歌。这个光棍节我还是要过,而且乐此不疲的一直过下去。其实数字真是个神奇的东西,你为什么偏偏就有个光棍节呢......食堂的饭菜,我吃不下去了,我把这些告诉老爸,他又谆谆教诲到,他们小时候怎么怎么样,是的,在他们眼中,我们是最幸福的一代,所以,我意识到了,我需要坚持着这么幸福下去......我想,饭菜的味道是可以决定你生活态度的,整天索然无味的进食,你的生活一定会安静下来,我想,那些心境浮躁的同志是可以来我们学校改造的,热烈欢迎。

其实有一件事,大家都以为我忘了,但是我没有,但是今年的六级我是铁定没戏了,我也不想再挣扎了,现在睡在我身后的大牛是明智的,四级一过便见好就收,而我当时是抱着一颗誓死要报答霞姐的心,但是聚会时她并没有提及这些,我想我又自作多情了。我又想,以后还是学个口语什么的吧,但觉得自己实在没那个毅力,估计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几句交代下来,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告一段落,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用上......现在,我一直没有变的、比较有品位的东西,应该就是看看杂志什么的,读者、意林之类的一直在读,但是总找不到当年在语文课上偷偷的看小书的那种感觉,我想,失去的美好就记住吧,记住那些美好的东西,总会让你在想起时会心一笑......还是会看韩寒的书,但是骤然觉得自己没那么愤青了,他也没那么愤了,我暂时还不清楚这是不是成长。但是我可以肯定,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决定了你的世界观,不管你是恐惧了还是看开了,只要你不背离你自己真正所想就好,做什么都是如此,要真心一点。当你睁开眼睛看世界时,你总是充满好奇,蹑手蹑脚的探寻着,当你在荆棘中伤的遍体鳞伤,你要做的就是静静等待伤口的愈合,你不觉得,待到伤口愈合后,撕掉那一层组织是一件很惬意的事么......

第二篇: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推荐]

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

六二班

周俞秀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

202_年12月22日凌晨1:11,阳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开始进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是的,再有十多天就是24节气中的冬至。冬至节在我国有2500年的历史。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如今过了2500多年,在这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在我们这里,吃饺子是过冬至的传统习俗,听老人们说:吃了冬至的饺子,耳朵就不怕冻了。

但如今,不少同学只记得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忘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中华文明养育了我们五千年,历史的印记早已烙在每个炎黄子孙的生命里。当我们追韩剧、追日漫,过圣诞节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起活字印刷术,道德经,还有那汨罗江畔的身影?

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感受着冬至的气息。我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更热切地盼望每个中国人都能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篇: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

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你们知道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初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歌》,想必大家一定还能脱口而出吧。在这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那就是冬至。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

冬至这天阳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开始进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老师们,同学们,下一周即将到来的12月22日,就是我国24节气中的冬至。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已经测出冬至来了,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根据冬至的阴晴冷暖可以预示未来的天气:冬至阴天,来年春旱;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冬至无雨一冬晴;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

冬至过后,各地都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自冬至后的第一天到开春,人们习惯数着“九”来衡量天气的变化。“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既然冬至意味着难熬的严冬的到来,人们为何又要大加庆祝呢?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东西方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惊人一致的智慧。在西方,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东方,老子说——物极必反,哀极必兴,否极泰来。是啊,人生的拐点往往在最低点开始攀升,只要我们牢记最可宝贵的希望,就如过了夜最长,昼最短的冬至,尽管气温日降,但毕竟昼渐长,夜渐短,终将春回大地。

但如今,不少同学只记得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忘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中华文明养育了我们五千年,历史的印记早已烙在每个炎黄子孙的生命里。当我们追韩剧、追日漫,万圣节送糖果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起活字印刷术,道德经,还有那汨罗江畔的身影?

漫步校园,让我们静静地感受这即将到来的冬至的气息吧!我们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更热切地盼望每个中国人都能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过完冬至,一年一度的元旦就接踵而来了,我们很快就要进入202_年啦,最后祝全校老师和同学们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第四篇:手写体的能给人温暖的感受吗?

手写体的能给人温暖的感受吗?

在淘宝网上买了一个腰带。打开盒子,里面除了腰带,还送了一支蝴蝶钗子。这些没有什么特别,以前买的商家也会送一些小礼物。这次特别的是礼物中还夹着一张手写体的复印纸,上面写着:亲,您收到货后,如果对丫丫满意的话,请好评加五分。。。

看着手写体的交流卡,心里有种特殊的感受:感觉很亲切,感觉店家很真诚,感觉店家用心良苦,总之心里暖暖的。

手写体的能给人温暖的感受吗?如果是这样,发给学生的奖状、平时的交流卡,是不是手写体的效果会更好呢?这个问题在我的头脑里盘旋。

我想,手写体是否能给人温暖的感受,应该是因人而异的,我的感受只是我的个体感受,不能代表其他人,比如,我的老公就觉得手写体与印刷体效果相同。估计,在有些家长的眼里,印刷体代表着庄重,手写体则代表着敷衍了事。那这样想的家长比例会占多少呢?这是我想不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开学了做个调查吧!

第五篇:能直接感受的格局思维(范文)

直观感受到的认知格局思维

科普(1):宇宙诞生在137亿年前,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3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

然后我们不断的进化,百万年来一直处于地球食物链的顶层。我们进化的非常完美的大脑使得我们会对自己的存在和周围的一切进行思考,从而产生了知识。

紧接着我们自己演绎并记录我们自己的历史:

中华上下五千年其实是吹牛的,有证据可考证的历史开始于夏朝后期,这么说来顶多两千年。耶稣诞生的元年是我们的汉代汉平帝时期。

(1)乾隆和华盛顿是同一历史时空中的两个国家的领导人,在1799年,乾隆的名声、权力和财富都远远大于乔治·华盛顿,可是,随着时间的推演,不同的遗产让他们在历史的天平上获得了新的评价。如果乾隆与华盛顿真的在小吃店见面了,我估计他们也真的没有什么可以谈的。如果谈三权分立,他们会打起来,如果谈“文字狱”,他们会打得更凶。

(2)同样历史时空中的两个东西方城市:汴梁和比萨。1085年,就在比萨这个当时只有1万多人的小城里,出现了中世纪之后的第一次自由选举,比萨市民通过公开选举的方式,选出了管理城市的执行官,当时称为“理事”。在欧洲近代史上,这意味着自由城市的诞生,是欧洲走出中世纪的重要标志之一。

话说1085年,就在比萨市民热热闹闹地选举执行官的时候,地球上最繁华的城市是东方的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它拥有100万市民,规模、繁荣非任何一个欧洲城市可以比拟。这一年,宋神宗去世了,他支持的“王安石变法”眼瞧着走到了尽头。

如果当时有报纸,让宋人听到比萨的选举新闻,那一定是不可思议的。

科普

(二):我们目前的宇宙在不断的膨胀,太阳也会吞噬地球演变成红巨星,最终成为永恒的白矮星或者中子星。地球终究会被毁灭但这绝对不是人类所需要担心的问题,600年前哥白尼的日心说标志着自然科学的起始,从日心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只用了400多年,银河系之中有超过1000亿个恒星,宇宙中有超过1000万亿颗类地行星,如果说其中没有一颗行星上出现过文明,这是扯淡。事实上,据概率估算,可观测的宇宙中,可能有100亿个文明,而银河系中可能就有超过10万个智能文明。所以我们并不用为亿万年以后的地球担心。

科普

(三):有这样一段关于原子弹的历史,20世界30年代初居里夫妇发现了核裂变,1千克铀-238的全部核的裂变将产生20,000兆瓦小时的能量(足以让20兆瓦的发电站运转1,000小时),与燃烧至少202_吨煤释放的能量一样多,如果这样的能量以及辐射被用于战争,那将是整个人类的灾难,这样的论文到底要不要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他们不久的将来会被认为是历史的罪人,最后夫妇的商量下,他们最终发表了论文,最后他们这样解释,火与电的发现确实会牺牲很多人,但是这确实文明进步的阶梯,核裂变也许会被用于战争,但是我们坚信它也将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它一定会推动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

科普

(四):大局观思维和元认知思维)上面是一幅图:我们的目的是要进去X区域找到A,B,C,D,E.这五座山。现在有两种方式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方式A:有箭头A进入X区寻找五座山。方式B:从空中俯瞰找到这五座山。你觉得那种方式能更快更高效的达到目的呢?很明显是方式B.那方式B从高处看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局观思维吗?当然这只是一个最简单形象的比喻。很多人会想,方式B猪都能想的来,前提是木有飞机之类的条件,我如何俯瞰X区?当然我相信方式B所有人都会想到,飞机也是外在的一个制约因素。但是物理上的制约因素这样那样,但是思维上总该没有吧。那为什么生活中我们认识新的事物以及领域,总喜欢一维线性的思考方式去认知从而忽略掉更好的方式呢?也许从远古进化而来的大脑,更喜欢这种简单直接的思维认知方式吧!事实上X区就是我们要学习以及进入的新的知识领A,B,C,D,E,这些山代表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而我们在学习和认知新的事物的时候,总喜欢按照方式A去思考,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接下来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大局观思维和元认知思维在学习新领域中的作用体现。就拿我们学英语来说,大多数人初中,高中,大学学了近十年的英语,但似乎总是觉得没学好,总感觉自己说或者写出来的英语感觉没味道。除了学习密度站很大的原因之外,更可能是我们一开始就是按照方式A来进入英语这个学习领域的,到现在依然是站在“庐山”中看不清楚它本来的面目。也许给我们上第一节英语课的老师一开始讲的不是英语的起源,以及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别导致人思维的差别从而导致语言表述的差别最终导致句子说出来和汉语表述不同的差别!以至于以后的每一节课我们都觉得英语跟我们的汉语差别好大,但是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考试不考,老师不讲,我们也不关心。最后,我们站在山脚下看着这一座座的英语大山,感慨一句,英语好难啊!或许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英文老师第一节课讲的是“Iam a student——我是一个学生”。I表示“我”的意思,am表示的是“是”的意思(当然is做系动词的时候是“是”的意思,这里暗指这种只看一点不能纵观全面的学习和思考方式)a是“一个”的意思,student是“学生”的意思。看啊!英语就这样简单,他的26个字母就是我们汉子拼音下的蛋,同学们这不难吧!好好学习啊!”。于是我们就You are a pig.你是一只猪.There is a pig.这儿是一只猪.我们就这样“是”了很多年。四级考了几次过不了,写作文,说口语总觉得不对劲。最后得出结论英语一点儿也不好学,老师是个大骗纸!不是英语不好学,也不是老师骗人,关键是我们一开始就没有站在一个高度上去看待英语这门语言。老师讲什么,我们就是什么,从来不去问为什么!为什么英国人一见面就问“What is the weather like”而中国人一见面就说“吃饭了吗?”为什么英国人总是喜欢说重点说在前面,我们却喜欢把重点说在后面?(thereis a pig in the libeary.图书馆的桌子上有一只猪.英文先说pig 再说图书馆,我们恰好相反。)如果英语课开始老师给我们讲的是1.大脑的语言思维2.英语文化的起源3.语言的哲学思维4.点,线,面语言和元语言和原思维5.东西方思维的同于不同……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从方式B来学英语,我想我们会学的更轻松更透彻。以至于我们就会很容易理解土地文化和海盗文化所导致的-英国人见面就说“What is the weather like”而中国人见面就问“吃饭了吗?”也会知道为什么-为什么英国人总是喜欢说重点说在前面,我们却喜欢把重点说在后面。拥有这样的元认知的思维方式,我们很容易学英语把英语说的像他们自己人。可惜的是,我们一开始就是按照方式A来学英语,首先单词,句子,语法,听力……学了好多年依然不能理解其精髓,或者学到一定程度就遇到了瓶颈不知如何进步。其实是我们一开始就选择了一种简单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一个很不美好的结果。科普

(五):推荐视频“能直接感受到的数量级”“十分钟看完宇宙生命的演化史”;游戏《宇宙的刻度》;文章“如何快速进入新的知识领域”(可以直接百度关键字搜索)。

1.总结

(六):以上的“科普”并非科普只是想表达一种大格局认知思维方式和感觉,每次写这种关于思维方式的文章都很麻烦,空洞的文字很难表达出来很多一些关于学习认知的思维方式的具体感觉和效果,又没有实际的东西作为论据。所以就用一些“科普”来表达这种感觉和效果。读历史,要培养历史格局,不仅要了解整个历史时间轴,还能在同样的历史时空能产生对比和思考,听到或者看到一个电视剧中的历史人物,能瞬间定位那段历史背景和从而更能了解人物,更主要的是能更好的体验一部电视剧。阅读,旅行,可以培养一个人的人文格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取决于他的底蕴厚度。而读书和旅行无疑是捷径。当然只读书不旅行是书呆子,之旅行不读书是邮递员,其次旅行和旅游并不是一回事。学习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认知格局,有一句话,叫做,“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牛顿和爱因斯坦,就是罕见地窥见了这个边界的人类。只是,大概是囿于肉身的限制,他们还只能是接近,还未能抵达。或许在未来,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和不可测原理依然是所有知识的中心,而我们普通大众感兴趣的不是牛顿,爱因斯坦的贡献,用“上帝之手”嘲笑牛顿,用“上帝也掷筛子”讽刺爱因斯坦,幽默的科学玩笑到了我们这里就成了“笑话”。最后我想用我想用露西在飞机上举起香槟轻声说的那句话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敬知识”。

202_-8-16 17:40:04于西安工程大学九号公寓

关于作者:斑点狗,90后在校生,爱读书,爱旅行,爱代码,热爱移动互联网,个人微信公众号:思维改变生活 欢迎关注,交流进步。

参考资料:1.《人类简史》2.《中国通史上册》《中国通史下册》《中西方历史文化编年对比》

3.《极简欧洲史》《时间的终结——关于时间旅行的恢弘构想》《从爱伊斯坦到霍金的宇宙》

4.百度关键字:“能直接感受到的数量级”“十分钟看完宇宙生命的演化史”;游戏《宇宙的刻度》;文章“如何快速进入新的知识领域(文章作者是我,本文中间有段落引用)”数据参考“百度文库”

但凡能感受哪怕一丝冬的荒凉(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