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研用房申请
为向学院申请电子工程系科研用房,各位老师请结合自己科研实际情况简述科研用房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所需仪器与设备及空间大小等方面。方案写好后发给我,由我进行汇总,向学院提交用房申请。
科研用房的必要性:
必要的科研场所是科研工作的基本保障,为了保证本组科研人员能有固定的学术交流场地和实验场地,保证学术研究工作的高效率开展,特向学院申请科研用房,总面积为60平米。研究的目的意义:
主要从事可见光通信和无线智能通信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包括通信中高效智能信号处理和优化方案,高速可见光通信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样机的开发。所需要仪器设备与办公空间计划:
(1)课题组成员4人,每人5平米的办公用地,共20平米。
(2)研究课题的基本仪器设备及实验场地,共40平米。包括高频信号发生仪,高新能数字示波器,误码仪,高性能并行计算机,光电探测器,电力线载波开发器件,DSP开发套件等。
申请人:******
第二篇:用房申请
关于业务用房不足的申请报告
我站自2008年建站以来,在市、区党委政府和卫生局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各项工作取得了健康稳步发展。2008年荣获区卫生局“先进集体”奖,2011年荣获市卫生局“先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奖等。目前,服务人口6000人以上,设有全科诊疗室、治疗室、观察室、康复室、信息档案室、健康教育室;现有聘任人员8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全科医生2名、全科护士1名、执业医师1名、主管护师1名、执业护师1名、药工1名,全部医护人员持证上岗。我站坚持以诚信为宗旨、以社区居民为中心,建立“社区医生进家庭”责任团队,按照:“五统一”、“五公开”和“五心”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展全科诊疗和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咨询等服务,具体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坚持每月出一期健康教育宣传栏,组织、参与区、街道、居委会主办的大型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不定期为社区居民举办健康讲座、播放健康教育影片,每年免费发放健康教育处方3000余张以上。二是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活动。成立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开展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全年免费测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等,为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病人免费体检800人次以上,为社区居民发放联系卡、关爱卡,实到社区内走访,为病人送医送药上门,同时重点组织开展全科门诊,每年来为社区居民全科门诊7000人次以上,平均每张处方23元左右,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经济实惠的服务。三是积极实行困难居民减免医药费用活动。对管辖社区内居民作出承诺:低保户来我站就诊的,一律只收成本费,五保户到我站就医的,医药费全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居民对就近就便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我社区从今年起已被列入“区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旨在通过建立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联动,促进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但是,目前我站在软硬件设施方面,仍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由于业务用房不足的原因,我站只能开设呼吸、消化、小儿科、小外科,连最基本的血、尿、便三大常规,血生化检验和心电图等都无法开展;也就无法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承担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站是非营利性机构,特请求上级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能够在设施条件方面给予我站扶持和帮助。请求帮助解决我站工作用房紧缺问题。2008年,在市、区有关领导和社区的重视、支持下,我社区将养鱼新村50幢租给我站使用,但后来又将本栋二层楼出租个体户,加上三层楼多处漏水,不能作为开展业务空间,因此本站用房面积仅125平方米,一不能符合建立社区服务站的基本设施要求;二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为此请求将本站二楼房屋收回,适当降低房租租给本站以保证有更好的场所和条件拓展服务业务。
我们相信:在上级高度重视、部门的正确指导下,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
******
2012年6月6日
第三篇:综合楼用房申请
申
请
公司领导:
郑州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一部于2014年1月21日成立,计划搬至1号线停车场综合楼三层办公,经过现场察看和研究,我项目部计划使用停车场综合楼三层北半楼用于办公,共9间房间,约358平方,分别布置设计管理部、质量安全室、综合办公室、工程管理部等办公室和会议室,详细布置见附图:项目理一部办公区域平面图。
可否,请公司领导批示。
郑州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一部
2014年1月24日
第四篇:周转用房申请
周转用房申请
张村小学建于1969年,学校地处湫头乡张村村,南罗公路沿线,交通便利,环境幽静,是理想的学习场所。学校占地面积3468平方米,建筑面积1630平方米,绿化面积1450平方米。建有电教室,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等配套设施,档案资料齐全,管理规范,使用率高。学校现有教职工10名,学生149名。
学校机构健全,管理科学,领导班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精于教学,苦于钻研;学生乐学思进,奋发向上。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办学特色鲜明突出,为祖国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我校办学宗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国民素质,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人力支持。
近年来,面对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和知识经济的新要求,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思进图强,争创一流”的办学理念和以“巩固、深化、发展、提高”的办学思路,抓质量求生存,创效益图发展。重视远景规划,不断加快现代化学校的创建进程。
近年来由于学校教学用房紧张,我校缺少现代化的电教室、会议室,导致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只能共用一室,缺少会议室,现急需建设周转用房七间,用于建设现代化电教室、会议室,望上级部门能给予大力支持。
张村小学 2012年9月13日
辉煌历史
学校规模
2001年秋,学生达到603名,11个教学班,教职工37名。
2005年秋,学生达到625名,12 个教学班,教职工36名。
教学质量
1999年,初中毕业会考人均总分位居全县第二名。2000年,初中毕业会考人均总分位居全县第三名。学生张芳妮小中专统考荣获正宁考点第一名,《正宁教育》以“前进中的苟仁初中”为题专题报道,庆阳电视台、陇东报社以“桃李花开陇东塬”为题录入《庆阳颂》。
2001年,初中毕业会考人均总分位居全县第一名。2002年,初中毕业会考人均总分位居全县第二名。荣获五个单科第二名。
2003年,初中毕业会考人均总分位居全县第一名。荣 4 获五个单科第一名。学生王磊荣获庆一中考点第一名,袁彦刚荣获正宁考区第一名。《正宁教育》以“小学校也能办出高效益”为题报道学校经验和做法。
2004年,初中毕业会考人均总分位居全县第四名。《庆阳教育》以“苟仁现象”为栏目写了3篇11页的报道。荣获初中教育综合督导评估二等奖,“全县教研教改先进集体”。
2005年,初中毕业会考人均总分位居全县第一名。荣获六个单科第一名。分别以“兴环境育人之风,走科研兴校之路”和“以人为本,创新理念,和谐发展”为题在市县教育工作会上交流经验。
教学论文 教学能手简介
何慧
何慧,女,汉族,1994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三嘉林坡人。同年9月参加工作,一直担任英语教学,态度端正,工作认真,教法灵活,赢得学生爱戴,2003年初中毕业会考荣获全县英语单科第二名,现任苟仁初中初二级英语教学工作,外语教研组组长。
目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带领苟仁初中全体外语教师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扬鞭奋进。同时,正在努力学习解决她的待遇问题.高晓文简介
高晓文,男,汉族,2003年7月毕业于兰州师专物理系物理专业,榆林子于家咀人。同年9月参加工作,一直担任初三物理教学,态度端正,工作认真,在教学上能因材施教,赢得学生爱戴,2003年初中毕业会考荣获全县物理单科第三名,现任苟仁初中初三及初二级物理教学工作,6 初二年级组组长。
目前,在新一轮课改形式下,他不甘落后,将以饱满的热情扬鞭奋进,再创佳绩。
郭亚锋简介
郭亚锋,男,毕业于甘肃省财政学校.2000年步入教坛,连续六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连续三年担任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成绩卓著。2004年所教学科会考成绩位居全县第四,2005年雄居全县第一,高于平均分数线16.8分。并获县级先进个人奖。所撰写的教学论文《模拟学生认知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获县级论文评选二等奖。2005年制作的课件《老王》获全县课件制作大赛二等奖。连续三年担任该校政语教研组长,并使该组连续两年被评为模范教研组,本人被评为模范教研组长,指导并培养了一大批先进青年骨干教师,为该校的教研教改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刘浚源简介
刘浚源,男,汉族.中学一级教师.1992年毕业于庆阳师 7 专数学专科.一直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班主任工作及改工作.在教学上,能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方法新颖灵活多样.能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多求.能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为各层面的学生自主参与,交流和动手操作提供了大量空间,使学生能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体会条理,领会实质.因而教学成绩较为突出.担任毕业班教学以来多次获奖:1994年获“祖冲之杯优秀教练员”奖,所代数学课在毕业会考中成绩突出:1999年全县第一名,2002年全县第二名,2003年全县第一名,2005年全县第一名,并先后多次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
第五篇:公务用房接待申请
公务接待用房申请
综合办公室:
贵州省冶金质量监督站韦站长一行四人计划于2012年12月4日来首黔与工程管理部洽谈相关事务,需在首黔留宿一晚,恳请安排客房。
客人(均为男性)名单及职务:
韦德科:站长(处级);刘副站长(副处级);周峰:总工(副处级);刘少庆(科级)。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