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供给侧改革学案[★]
编辑:清香如梦 识别码:20-1107601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17 18:42:41 来源:网络

第一篇:供给侧改革学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案

背景材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考点链接:

一、经济生活角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能够发挥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3.财政的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和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一体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政治生活角度

1.政府:政府要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履行组织经济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职能。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政府要依法行政,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要科学决策、民 主决策、依法决策。自觉接受监督。

2.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党要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3.人大: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制定和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法律法规;行使监督权,监督有关法律的实施,监督政府的工作。人大代表通过行使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为供给侧改革建言献策,监督政府工作。

4.公民:要积极行使权利,切实履行义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从自身做起,积极投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积极支持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工作,依法有序行使监督权,对政府等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工作进行监督;公民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高政治参与能力,积极参与民主决策,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言献策。

三、生活与哲学角度

1.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重视精神的作用)。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

2.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上升性和无限性的特点,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3.联系观: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与部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也离不开部分,要求我们要重视部分的作用。

4.发展观: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要求我们要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和创新意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还要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质变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5.矛盾观: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6.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发,就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随堂练习:

1.当前,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缺乏创新产品。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1)运用生产决定消费的知识,分析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①生产决定消费,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并为消费创造动力。②当前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制约了消费。

③必须推动供给侧改革,调整供给结构,从而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2)运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分析如何推动供给侧改革?

①推动供给侧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②推动供给侧改革,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破解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③推动供给侧改革,需要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调整供给结构,化解过剩产能,破解供需关系结构性失衡问题。

2.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格力电器加速实现产业转型,将过剩产能转化为优质产能,同时重点加速智能化的发展。格力近年来强势崛起成为了生产领域人们关注的对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格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材料一

随着人们的消费理念发生着转变,消费升级非常明显,消费者不再只是关注价格,而是更多地关注产品品质。格力电器在扑捉到这一信息后,首先利用其强大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向市场提供具有节能、健康、只能等特点以及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和对时尚气息的家电产品,在消费者体验高科技成果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活质量,深受消费者欢迎。其次是创造性的通过网络大数据技术分析,实施有针对性的产品供货,实现“千店千面”,将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用最快捷的方式送到家门口,就进服务区域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这就要求商品的物流、运输更加安全、快捷、方便,才能满足当前消费者的要求。

(1)阅读材料,运用生产与消费的有关知识,分析格力电器的上述做法体现了哪些经济学道理?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质量和方式。格力为消费者提供了节能、健康、智能的家电产品,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②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是格力电器转变生产经营方向。③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格力电器了解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此基础上,调整其生产内容,体现了这一点。④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和成长,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快捷的消费需求带动了“千店千面”,同时又带动了物流、运输等行业的发展。

【格力——提升员工幸福感】

材料二

格力集团前董事长董明珠说过:“如何让员工更爱自己的企业?如何造福员工?是企业家应该思考的问题,一个真正的企业当不忘社会良知。”正是得益于这样的管理理念,格力电器在202_年前三个季度的利润高达112.29亿,同比增长12.82%,再创新高。

格力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决定从202_年8月1日起,在空调不涨价的基础上,公司对家用空调安装工人的空调安装费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每台(套)增加100元,由此,安装工的收入会在现有基础上翻番。格力这一将利润分配向一线工人全新的举措也引起业界人士高度评价;“格力用兜里的真金白银开了好头,提高一线劳动者回报,因为安装服务质量升级同时,挽救着员工流失引发的,用工荒”。

(2)阅读材料,运用“个人收入的分配” 有关知识,分析格力公司给安装工人政治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格力公司经济效益好,利润再创新高,是个安装工人增资的物质前提。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格力公司利润的提高是安装工人工资增长的前提,增资后,将会提高安装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对格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给安装工人争执既能增加工人收入,又能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格力——掌握核心技术】

材料三

格力电器历来重视品牌建设,早就设立了“成就格力百年的世界品牌”的品牌目标,可谓内外兼修。

从内功上,格力品牌建设已不断推出高质量系列产品为基础,从不会点的中央光伏空调,到“画时代” 空调,再到“中国人不用到国外买”的大松电饭煲,格力的产品从技术到外观,都达到了极致完美,并且多次公开承诺不以淘汰产品当爆品忽悠消费者,坚持做家电行业内的品质尖货。

从对外传播上,格力树立了“走出国门,服务世界”的目标定位,从最初一个生产空调的小企业到今天具有国内外九大空调生产基地,空调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真正做到了“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这也是格力品牌建设的一大突破,格力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当今中国制造新一代的代言人。

(3)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格力电器的成功能给中国的制造企业带来什么启示?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格力重视品牌建设,内外兼修,既重视产品质量、加大研发的同时,树立了“走出国门,服务世界”的目标定位,才成就今天的格力。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格力品牌不断推出高品质量的系列产品,从不会点的中央光伏空调,到“画时代” 空调,再到“中国人不用到国外买”的大松电饭煲,是格力提高竞争力的根本。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格力多次公开承诺不以淘汰产品当爆品忽悠消费者,以质量取胜,其负责任的形象赢得了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④实施“走出去”战略。格力的生产基地、产品遍布国内外,做到了“让世界爱上中国”。

【格力——我为中国制造代言】

(4)假如你是格力电器代言人,试着跟格力电器写两条广告语。要求:内容简洁,字数在20字以内;体现“自主”、“ 科技”、“ 质量”、“ 品牌” 等主题。答案示例:格力电器,民族的骄傲;格力电器,中国智造。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_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

材料一:习近平在开幕辞《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提出5点主张:

一、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

二、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调整政策思路,做到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并重,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通过创新、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方式,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

三、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夯实机制保障。不断完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优化国际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完善全球金融安全网,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

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恪守不采取新的保护主义措施的承诺,加强投资政策协调合作,采取切实行动促进贸易增长。

五、落实202_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包容性发展。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 左右、超过公认的0.6“危险线”。通过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等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和不平衡,使各国人民共享世界经济增长成果。

(1)结合材料一如何解读“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的经济意义?

①需求侧管理强调的是刺激需求可以拉动经济,包括扩大投资、促进消费等。消费作为内需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作用于生产,促进经济增长。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也可答消费引导生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②供给侧改革强调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生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决定环节,搞好生产有利于提高消费。大力发展生产力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材料二: 中国作为本次峰会的主席国,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促成了“杭州共识”的最终达成。会议各方一致表示,决心创新增长方式,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这两大引擎的作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让二十国集团合作成果惠及全球。(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说明G20“杭州共识”的合理性。

①驱动发展。创新增长方式,有利于增强各闰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世界经济发展注人新动力。

②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这两大引擎的作用,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有利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椎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罝,为各国开辟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

③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使世界经济更加不平衡。

材料三:为了确保G20杭州峰会的安全,公安、消防、交管等部门多次开展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工作。与这些“正规军”协同作战的,还有一支超过76万人的平安巡防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作为G20的“东道主”“全天候”参与到社区管理和社会治理中来,发挥着“平安巡防员”信息收集员”纠纷调解员”的多重作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志愿者作为公民在参与社区管理和社会治理中如何正确发挥作用。

①志愿者可以通过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协助居委会做好社区社会治理工作;

②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把自己发现的治安信息及时反映给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促进政府科学决策;

③要敢于同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的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④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处理好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逾越法律赋予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权限。

(4)运用有关政治生活知识为促进世界包容性发展特别是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提出三点建设性意见。

【答案】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破解全球化当前不合理的发展机制。②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经济发展合作方面的积极作用。

③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局部、地区冲突,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2_年中国老百姓出境旅游1.2亿人次,在海外消费金,达到了104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2%和16.7%。海外购物“疯涨”,反映了人们消费品质的提高,更折射出长期以来国内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工信部表示,在消费行业要推行三年行动计划,以品种、品质、品牌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扶植中国企业创建品牌、提高品质、增加品种,来不断满足群众的消费需求。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工信部重视满足群众消费需求的经济意义。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满足群众消费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②是科学发展观要求,有利于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④有助于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按需生产,形成品牌、竞争优势,丰富消费品内容。

材料二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不足和供给分布不均等问题由来已久,社会对于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呼声也最为强烈,增加公共产品、做好公共服务,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也是通过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助力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引擎”。

“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并且强调,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究其根本,就是要让政府和市场各尽其责,各展所长,良性互动,在供给侧改革中实现“双到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适应公共服务“需求端”的新变化。

①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②坚持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③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自觉接受监督。要合理设计工作方案,加强过程管理,打造阳光政府,确保各项服务和措施落实到位。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供给侧改革”,就是强调要通过改革促进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再靠“刺激政策”提升总需求的套路来促进经济增长。

材料一 提到供给侧,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西方经济学界的供给学派。20 世纪70 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深受供给学派影响的里根政府提出“经济复兴计划”,主要措施包括: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减少政府干预,缩减政府开支。这令美国经济迎来“大稳健”时代。今天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不是照搬供给学派的观点,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合理成分。

材料二 “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政府采用了“西医”治疗,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当今以及“十三五”期间就轮到“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发挥功效。可见,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即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对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剂对症良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材料三 “供给侧改革”是为了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要靠改革。过去30余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就是改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仍处在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不深化改革,发展就难有活力、难以持续。因此要坚定不移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还要继续抓好财税、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达到“一子落而满盘活”。

(1)结合材料

一、材料二和经济学知识,评析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合理性。①实践证明,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

②展现我国宏观调控优势,引导供给符合需求,更好地引导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③充分尊重价值规律,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合理配置人财物等资源,提供有效供给;

④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引导和服务企业,优化经济结构。(每点3分,12分)

(2)结合材料二,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的上述举措。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随着我国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各地因地制宜让“供给侧改革”发挥功效;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供给侧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同时未来会给普通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要尊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善相关政策。(每点 3 分,答案完整10分)

(3)结合材料三,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为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

主要观点:①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②实施改革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③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推进改革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第二篇:供给侧改革

我国经济增速自202_年以来波动下行,持续时间已有5年多,经济运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态势和特点。其中,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这就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一是“住”“行”主导的需求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二是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对产品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三是服务需求在消费需求中的占比明显提高。随着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快,旅游、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四是产业价值链提升对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是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出现到境外大量采购日常用品的现象,造成国内消费需求外流。三是体制机制束缚了供给结构调整。受传统体制机制约束等影响,供给侧调整表现出明显的黏性和迟滞,生产要素难以从无效需求领域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向中高端领域配置,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供给潜力没有得到释放。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需结构再平衡的内在要求。供需结构错配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过剩产能处置缓慢,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供给侧结构调整受到体制机制制约。需求管理政策重在解决总量问题,注重短期调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经济潜在产出水平下行趋势。当前,只有加快出清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推进资产重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建立有利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际背景

全球低增长困境的症结在于结构性改革迟缓。202_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过直接购买资产和债券、降低利率甚至实行零利率或负利率等方式,大规模增加市场流动性,提振市场信心。但从实际效果看,全球经济复苏迟缓,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主要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可见,单一的需求刺激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需求管理的短期政策虽在抵御危机冲击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中长期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增强经济增长动力还需要推进结构性改革。

国际分工格局重构对结构性改革提出紧迫要求。过去一个时期,欧美国家是主要的产成品消费市场,东亚国家是主要的生产基地,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是主要的能源原材料输出地。国际金融危机后,这种“大三角”分工格局悄然发生变化。欧美国家信贷消费模式难以持续,转向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一些高端制造业出现回流;能源原材料生产国迫于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的压力,着力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凭借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抢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市场。全球分工格局加快调整,跨境资本重新配置,各主要经济体都力求通过结构性调整提升分工位势,争取更有利的分工地位。

加快结构性改革是打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凭借低成本优势和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要素成本逐步提高,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减弱,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面临“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双重挤压态势。这就要求我国从供给侧发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建立在新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竞争优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

着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产能过剩、库存过大是无效和低端供给的集中表现。202_年底,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0%左右,煤炭产能利用率还要更低一些,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2亿平方米,创下历史新高,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很大。过剩产能和积压的库存沉淀了大量的厂房、土地、设备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得要素无法从过剩领域流到有市场需求的领域、从低效率领域流到高效率领域,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去产能、去库存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举措。

着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是导致国内消费外流、消费潜力难以释放等问题的主要原因。202_年我国居民出境超过1.2亿人次,境外消费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而且购买的商品层次呈下移态势,从以往的高档奢侈品转向性价比高的日用消费品。这反映了我国供给体系和产品品质明显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当前,行业准入限制阻碍了生产要素在行业间和行业内的自由流动;“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增大了民营企业进入障碍;金融市场不完善,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市场诚信体系不健全、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致使消费者“用脚投票”,转向境外消费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潜力的释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打通要素流动和再配置的通道,使生产要素从无效需求流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流向中高端领域,进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要做好需求管理

供给和需求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两个方面。供给和需求是对立统一的,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供需不平衡、不协调、不匹配,会导致资源错配和结构扭曲,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放弃需求管理。需求管理重在短期调控,重在引导市场预期。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国内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做好需求管理可以改善市场预期,增强人们对经济的信心,避免经济下行与市场悲观预期形成相互循环的放大效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需求管理的配合。充分发挥需求管理的“稳定器”作用,可以避免经济增速短期快速下行激化各种矛盾和潜在风险,避免增大改革的难度和成本。当前,要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间窗口,根据改革的总体部署、时序安排和推进节奏,拿捏好需求管理的尺度,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为改革有序推进创造条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能发挥提振需求的作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最终落脚点是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比如,房地产“去库存”政策中的保障房货币化,在棚户区改造中以货币化形式鼓励搬迁住户购买存量房以及降低商品房首付比例等,在去库存的同时将拉动装修和家电等相关消费。“补短板”可以通过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增加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来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可以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吸引和创造更多的国内外需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当前的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部分行业出现周期性过剩和绝对性过剩的相互叠加,产品供给远大于需求,使得工业品价格持续回落,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商品房库存规模偏大的问题尤为突出,需要较长的消化周期。通过“去产能”,逐步化解工业领域的过剩产能,促进企业优胜劣汰,有利于工业品价格合理回归,扭转企业整体利润下滑的局面。通过“去库存”,减少资金无效占用,降低债务违约风险,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可以发挥房地产业体量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作用,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的波动。

着力防范和化解风险。当前,我国企业的债务水平相对较高,特别是重化工和房地产领域债务高企,资金链紧张,违约风险上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可以通过处置“僵尸企业”和不良债务,加快资产重组,提高资产收益率,改善资产质量,避免潜在风险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降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降低银行贷款不良率上升的压力,引导资金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增强实体企业的活力,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

重塑中长期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做好“减法”,还要做好“加法”“乘法”和“除法”。做加法,就是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使新增长点汇聚成强大的增长动力。做乘法,就是要转向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除法,就是要提高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和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引入市场化交易机制,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战略行动,为新常态下“怎么干”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五大政策支柱为依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努力实现到202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第三篇: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专业:会计一班 姓名:郭嘉玮 学号:***

202_年十大流行语:

一、洪荒之力;

二、吃瓜群众;

三、工匠精神;

四、小目标;

五、一言不合就XX;

六、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七、供给侧;

八、葛优躺;

九、套路;

十、蓝瘦,香菇。今天我就用经济学原理来解读一下何为供给侧改革,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看待中国经济摆脱“速度情结”。

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与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基本判断相关。虽然经济下行不排除仍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结构性问题,可以归结为:有效供给不足和产能过剩并存。这是发展中国家的通病。发展中国家在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时,所长期存在的结构、技术、效率三大问题,不会因转向市场经济就能自动解决,也不可能靠需求侧的调节来解决。我国试图通过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问题是被激发出来的消费需求没有形成对本国产品的现实需求,而是转向国外,没有起到对本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早在202_年底“新供给”学说就已经被我国一些经济学者提出,这一学说的最初提出者,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在《新供给主义宣言》中提出,“淡化总需求管理,从供给侧推动改革”的宏观政策主张。主张一经提出在国内产生的影响力持续发酵,202_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同年11月18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又一次提到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此,供给侧正式提上我国深化改革的日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侧重点将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偏移。这一重大转向有望迎来中国经济实质性突破和转折。今年以来,尽管中国经济整体运行平稳,但结构性矛盾和下行压力依然突出。这集中表现在部分重要指标回升基础不牢、短期波动较大、筑底趋势未明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将对经济尽快走出低谷的渴盼转嫁到供给侧改革上来,希望供给侧改革能让中国经济取得“立竿见影”的增长效果。对此专家指出:一方面,增速随着经济体体量的增大而回落是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着眼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的深层次问题,改革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要求供给侧改革让中国经济“迅速回升”无疑是过时思维和急躁心态的体现。增速回落符合规律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经济增速随着其体量的增大而回落是一个公认的规律。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黄朝翰近日表示,中国不可能永远以6%—7%的速度增长,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够保持这一高增长率,而“新常态”可以成为中国加快改革和对经济结构进行再平衡的一次机会。“中国经济的确正在调整,以前经济增长是靠外力推动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现在则是靠内需拉动和资本密集型企业。”黄朝翰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对本报记者分析指出,经济运行状况表现为供给和需求两个侧面,总产出水平是总供给和总需求耦合的结果,而供给和需求都会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将对中国经济回暖的期盼全部放在供给侧改革上面,显然忽视了经济问题的复杂性,不符合中国关于总需求调控和供给侧改革的论述。“供给侧改革要影响产出,首先要对供给能力产生影响,这需要有一个生产要素组合的过程。相对而言,供给侧的调整要比需求侧的调整时间更长。因此,寄希望于供给侧改革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既不符合经济学原理,也不切合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张永军强调。其实,衡量经济发展的尺子,从来都不只有“增速”这一把。这些不被有“速度情结”的人所重视的深刻变化,恰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追求的方向。“阵痛”属于必要成本在《韩非子·喻老》中,“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可谓广为人知。面对名医扁鹊的多次善意提醒,蔡桓公却采取了讳疾忌医的态度,虽然回避了短期治疗的阵痛,却为日后重病缠身埋下了隐患。想要真正看透中国经济,亦需要明白“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这个道理。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的是中国经济多年积累的深层次问题,是一个着力根本、放眼长远的深层次改革,不仅不会出现“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神功效”,而且也一定会以短期“阵痛”的形式作为必要的改革成本。只是,我们可以在改革中尽量控制“阵痛”,使之能够为经济社会所承受。

根据供给侧的经济学原理,“去杠杆”和“降成本”的目标都是激发企业活力,实质是给实体经济企业减负,以调动其增加有效供给的积极性。现在实体经济企业背负着“三座大山”:高税、高息和高负担。再加上连续46个月工业品价格指数(PPI)的负增长,企业有产量无效益,许多企业成为“僵尸企业”。就江苏企业来说,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金融杠杆高(互相担保)导致企业成为“僵尸”。在此背景下,处置“僵尸企业”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话题。面对这种状况,结构性改革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关停“僵尸企业”,而应该在“去杠杆”和“降成本”基础上为企业减负,让更多企业轻装上阵。

从发展的角度“去杠杆”和“降成本”,着力点是要使企业这个经济细胞活起来。“去杠杆”是针对企业金融债务过高而提出来的。企业过高的金融债务不仅造成过高的利息负担,还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有些地方企业之间的贷款联保还拖累了一批本身并无严重的企业。因此去金融债务的杠杆需要精准,需要寻求在债务链条中的突破口。政府和银行需要从中寻求为负债企业解套的有效方式。有限度的精准的加必要的杠杆来去企业杠杆,不失为是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对某些有发展空间的高负债企业采取“债转股”的方式也可以进行尝试。再就“降成本”来说,其必要的途径就是为实体经济企业减税、降息、减费(如五险一金问题)、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在为企业降成本方面需要处理好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的利益关系,突出企业利益。一方面,职工既要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也要分担企业风险,如果企业承担不了职工的负担而关门或裁减员工,最终受损的还是职工。另一方面政府要给企业让利。前一时期政府改革的着力点是取消下放审批;现在则需要取消和减少各种收费。这对企业的起死回生必然起到杠杆作用。

供给侧改革不能被引向“保企业”和“保职工”之争。在以上“去杠杆”和“降成本”的基础上处置“僵尸企业”,范围必然会缩小。它不是指所有困难企业,而只是指采取各种激励方式后仍然激不活的企业。处置“僵尸企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需求侧的市场淘汰的方法。但是考虑到降低社会成本,不能简单采取破产倒闭的办法。保企业还是保职工之争实际上是伪命题。保职工固然比保企业成本小,但国家能在多大程度多长时间保这些失业的职工呢?因此,处置“僵尸企业”应该在供给侧更多采取并购重组的办法,依靠优势企业带动这些企业走出困境、获得新生,从而降低处置“僵尸企业”的社会成本。

第四篇: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

202_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它背后是一个影响巨大的经济学派—供给学派。供给学派主张减税、减开支、减管制、减货币发行或控制通胀。

供给学派最著名的模型就是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是一个简单的描述税率与税收关系的模型,意在说明,提高税率不一定能增加税收,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供给学派重视发展生产,凯恩斯主义主张刺激消费,由于知识立场的分歧,他们提出的政策主张完全对立。供给学派主张给企业减税,恢复企业活力;凯恩斯主义主张民众多掏腰包,必要时政府帮忙消费。供给学派反对通货膨胀,认为那样是稀释纸币,不利于储蓄;凯恩斯主义则一再鼓励央行放水,恨不能将利息降至负数。中国人素以高储蓄闻名,在前者眼中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在后者眼中却是阻力。

里根上台后,于1981年将供给学派的主张结合货币学派的主张一起运用到经济管理中,并分解为削减不包括军费在内的财政开支,对企业和纳税个人实施大规模减税,减少对企业的干预,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逐年平衡预算等措施。这是“供给侧改革”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从里根经济学的实践效果看,总体是正向的。从1982年12月至1988年5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65个月,1984年,美国一度实现预算收支平衡。虽然对贫困家庭的补贴减少,反映了供给学派“劫贫济富”的性质。在此后的30年中,美国只在克林顿时期再次做到这一点。此外,美国的通胀率也由13.5%回落到低于5%。

什么是“供给侧”?从字面理解,“供给侧”就是相对于需求侧,涉及供给的各个方面。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中国目前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结构问题。这六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与需求管理政策相比,供给侧改革(或供给管理政策)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三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短期的政策调整。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一则形成新主体,即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企业家、创业者等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同时要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约束政府的“有形之手”,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二则培育新动力,即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则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及时淘汰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等,让市场及时出清,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推进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益在递减。202_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保增长或稳增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需求管理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等。这些政策确实取得了一定的保增长效果,特别是在初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四万亿投资推出后GDP增速自202_年一季度的6.5%快速上升到202_年一季度的12.1%。但此后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虽然连续多次采取了稳增长措施,但GDP增速自202_年一季度达到12.1%的高度之后,一直在震荡下行,直至202_年三季度的6.9%,而且尚未扭转下行趋势。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为什么需求管理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其核心原因恐怕是没有完全找对病根,没有对症下药。

其次,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由于需求管理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和释放流动性等手段,拉动“三驾马车”来实现经济增长,属于短期刺激政策,故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高房价或资产价格泡沫、地方债务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下降、影子银行、银行不良资产率上升等副作用和后遗症。钢铁、电解铝、水泥、建材、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已下降到70%左右,许多城市的房价已大大超过多数居民的承受力,202_年中国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35.7%,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逼近2%的警戒线。这促使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第三,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追求的发展是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权益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能源、保护环境,而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要做到少消耗资源能源、保护好环境,根本的出路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以较少的资源能源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途径是发动“三大发动机”,即推进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而推进供给侧改革正是要培育“三大发动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故推进供给侧改革可以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供给侧改革的定义

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更全面地为“供给侧改革”下了定义:

其一,“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化解过剩产能,通过价格调整、企业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场是主要方式。这意味着,从央企到地方国企的整合将向下层逐级推开,“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将加快。这关系到产业层面供给的改善。

其二,“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这意味着企业将通过结构性减税获益。实际上,此前明确的“适当降低社保缴费水平”,与降低成本的政策信号一致。这是在财税制度层面改善供给。

其三,“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这是对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再次确认。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不仅因为这一行业能带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许多下游产业的发展,化解这些行业的产能,有效拉动就业,还在于从推进“人的城镇化”考量,房地产业的发展是让2.5亿缺乏相应市民权利的城镇常住人口能真正定居下来的必要物质前提。这是在调控层面消除供给制约。其四,“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这一论述表明了最高领导层对股市发展的态度。股市既是企业的直接融资平台,也是普通投资者合法获得财富、提高消费能力的主要平台。这是在资本层面强调供给的稳定性。产业层面、调控层面、财税制度层面、资本层面的新部署,勾勒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和规模。显然,这些层面的改革都非一日之功可竟,这也表明“供给侧改革”不是针对经济形势的临时性措施,而是面向全局的战略性部署。

供给侧改革理论并非始自供给学派

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与经济学历史一样源远流长,绝非始于供给学派,只不过供给学派提出了较鲜明的供给管理政策而已。

从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来看,供给管理政策而非需求管理政策在历史上居于主导地位。古典经济学大师斯密全面系统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强调劳动和资本等“供给侧”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强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键作用,强调政府只能发挥“守夜人”的作用。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著名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创造它自己的需求,将供给管理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西方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四减四促”(减税、减管制、减垄断、减货币发行,促私有化、促市场竞争、促企业家精神发挥、促进技术创新),其中多数确也是中国供给侧改革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但由于中国体制具有特殊性,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一方面,其中有些政策主张在中国是不适用的;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侧改革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比它要丰富得多。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的影响:202_年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年12月18日,北京12月17日凌晨消息 美国FOMC利率决策0.25%-0.5%,预期0.25%-0.5%,前值0.0%-0.25%,这是美联储202_年以来联储首次加息。美联储维持0%利率已长达78个月,超过1854年以来美国经济经历的任何一次低利率复苏期。

美国经济的好转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出口,但由于美国的消费尚未完全企稳,所以美国的缓慢复苏对中国出口的刺激作用不大。但美国的复苏及预期的加息将使中国的国际资本的外流压力进一步增加,也刺激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进一步扩大。在美联储于202_年11月退出量化宽松后,加息就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依据就业与通胀的数据及趋势,市场普遍调整了原先202_年年中加息的预期。美联储加息速度和力度的预期上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但如果超出预期,则可能导致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这些国家出现大幅度资本流出,汇率大幅波动,进而导致经济增长减速,从而减少对中国的进口需求。即使忽略由于国际游资特别是热钱出逃所引起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负面冲击 而单纯探讨美联储加息如何通过贸易途径影响中国,我们可以得到其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最保守估计也是不容乐观的。

第五篇:供给侧改革

1、材料一

“供给侧改革”最近成为高频词汇。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人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供给跟不上需求”正凸显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而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严重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话语变化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演变,“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够平稳落地。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市场监管有效的股票市场,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提出具体实施“供给侧改革”的措施。(12分)

①通过价格调整、企业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场等方式,化解过剩产能,从产业层面改善供给;②通过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在财税制度层面改善供给;③完善企业融资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方式,从资本层面强化供给的稳定性;④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新供给,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持久动力。(每点3分,共12分)

2、(24分)材料一:从全球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案例看,当经济在高增长结束之后,经济增速就换挡了,中国也一样,10%的增长时代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就应该是一个6%左右的经济增速。如今经济转型还没有如期推进,现在还面临着制度约束,环境的约束,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很高。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力。

材料二:全球性结构性产能过剩,全球经济面临深度的结构性调整和新旧动力的持续转换。在这样的全球化条件和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要保持中高速增长,首先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需要加快结构性改革和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培育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纠正和解决资源错配,进而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解决这些问题,短期内必须加快去无效产能、去无效库存、去高杠杆和防风险,缓解中小企业负担,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长期内则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阻碍资源配置、导致资源错配的体制机制

问题。

(1)结合材料一、二,请用《经济生活》相关内容为供给侧改革如何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提出相关合理建议。(12分)

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好劳动力、技术等资源的合理投入。从制度、环境上改革,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减轻企业负担,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市场化方式推动企业的优胜劣汰来推动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②要加快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进一步推动城镇化、提高工业增速,通过拉动有效需求有效供给来推动全要素生产力提高。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技术进步,深化改革,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来实施有效的供给侧改革。④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落实改革政策,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率,转变发展模式来推动供给侧改革(每点3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结合材料一、二,从《哲学生活》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为什么我国经济的发展要从通过内需拉动转变为“内需和供给”一起拉动的方针?(12分)①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中国经济后续增长问题,当前我们面临的是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必须正视。(2分)②我国的经济形势是变化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我国经济社会的问题,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已经由单纯的“内需不足”向“增加有效供给,提升有效需求”转变。经济政策就要跟上变化发展了的形势。(2分)③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的拉动方式,既要继续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也要通过增加供给,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来刺激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4分)④中国经济的发展是辩证否定的过程,供给侧动力的提出是其自我肯定、自我否定的扬弃的过程,既吸收了依靠内需拉动经济的合理之处,又增加了共同供给提供动力的因素,是创新的体现,有利于推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政府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注重研究新情况,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促进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原因。(4分)

38.(26分)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早已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普遍短缺”,取而代之的是旧产能过剩与新供给短缺并存的局面。因此,解决经济深层次问题,必需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下好供给侧改革这盘棋,既需要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这只有形手的作用,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材料二

202_年,中共中央认为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明确了我们对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0 202_年,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此作了系统性理论论述,既进一步深化了“怎么看”,又为“怎么干”指明了方向。20巧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深化了“怎么看”和“怎么干”的认识,又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202_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做了全面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做出了全链条部署。)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下好供给侧改革这盘棋,既要发挥市场作用又要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因。(1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12分)

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_年从11月10号到18号,前后9天中央四次提及“供给侧改革”,这一概念成为中国经济领域最火热的词汇。可以预见,中国经济改革将迎来一次不小的变化。“供给侧改革”是面对中国的经济现实情境即经济下滑、投资减速、高成本和效益下滑,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

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面向全局的战略性部署。

材料二

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同样大有可为,其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改革行政体制,保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政府要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其二是降低企业的臆性成本,为企业经营创业活动“松绑”、“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切实发挥企

业家的重要作用,着力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

(l)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上面两图(图

11、图12)反映了哪些经济问题?并请你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1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应如何作为?(12分)

(1)经济信息:①图11说明202_ 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主营业务成本占比过高,各种税费负担重,主营利润偏低。说明企业成本、费用过高令企业盈利艰难资本回报率低。(2分)②图12表明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与收入增速自202_年以来呈下降趋势,202_年工业企业收入增速接近零增速,利润增速出现负增长。(2分)③两图共同表明202_年以来由于经济下行企业的高成本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企业发展困难。进行资本要素

改革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资本回报率,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势在必行。(2分)

政策建议:①国家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降低企业原材料成本;②实施减税降费和加速折旧,推动营改增的结构性减税改革,降低企业财税成本;③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财务(融资)成本;④实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企业人力成本;⑤推动建立互联网+战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物流费用,增强企业的预期和信心。(任答4点给满

分8分)

(2)①政府要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依法行政,要坚持职权法定原则,加强廉政建设,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3分)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的水平与效率,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政策环境;(3分)③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简政放权,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市场内在活力;(3分)④科学、民主决策,以产业政策为导向,通过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充分利用生产要素不断创造财富。(3分)(如学生从经济职能、社会建设职能等角度答题,只要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4.(26分)202_年11月10日召开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阅读材料,回答下

列问题。

材料一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经济学角度看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与之对应的是“供给侧”,也就是生产

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供给学派是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供给学派基础上发展出新供给主义,主张通过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才能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材料二

在供给学派理论中,研究的多是“供给侧管理”。然而,中央这次强调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宽泛意义上的“管理”被“结构性改革”

取代,指向非常鲜明。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在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惯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长期以来税收、土地、资源价格等相关机制都是注重鼓励工业发展的,服务业发展的成本较高,金融、养老、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发展还面临市场准入方面的障碍,存在玻璃门、弹簧门。此外,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公平等领域,也存在着很多短板。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表象上是速度问题,根子上看是结构问题。抓住供给侧做文章,是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强化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1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和政府应如何加强供给侧改革?(12分)

【参考答案】(1)强化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扭转粗放式经营模式,依靠科技和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3分)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有利于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3分)通过有效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公平竞争有序的竞争环境,克服市场产能过剩;(3分)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激发生产要素活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3分)通过给侧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

同经济基础相适应,解决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分)(2)党:发挥纵览全局作用,为供给侧改革做好顶层设计;(2分)通过召开重要会议,做出重要决策方式,加强供给侧改革;(2分)尊重经济

规律,科学执政,推动供给侧改革科学合理进行。(2分)

政府:简政放权,还权市场,充分发挥竞争机制,提升发展质量与水平;(2分)切实履行好经济职能,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解决供求矛盾;

(2分)加强社会建设,清除市场障碍,为供给侧改革顺利推进搞好公共服务。(2分)

5.我国制造来面临四大忧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忧患

一、从蜂拥投资到产业转移。随着中国各种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制造业开始向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这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技术、成本等挑战很大。

忧患

二、从成本优势到微利时代。“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成了“低端廉价”的代名词,技术 含量很低,现在制造型企业面临的是成本高涨而售价不涨,利润率普遍只有10%左右,有的甚至更低。

忧患

三、由粗放式生产到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的核心是管理升级。而管理正是中国制造

业的短板。

忧患

四、由供不应求到产能过剩。当前整个世界很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中国制造业多年来的疯狂投资、不重视技术研发等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更是有

目共睹。

(1)面对四大忧患,从经济学的角度,国家应该做什么(14分)

(2)面对四大忧患,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请你为中小企业发展提几条建议。(12分)

(1)①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b.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的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④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优进优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答对4点就可14分)

(2)①面对四大忧患,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改变企业的战略定位,实现产业优化升级。②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降低成本,形成新的竞争优势。③企业应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④企业要诚信经营,变价格竞争为质量竞争,坚持以质取胜,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⑤企业要面对现实,在经营困境难以破局的情况下,可以与优势企业联合,或者转产。(答对4点

可得12分)

6.(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2_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要求在适度扩大内需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

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企业投资萎缩,缺乏活力,这使得“供给跟不上需求”的矛盾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与此同时,中国消费品供需正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衣服鞋帽玩具等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下滑;另一方面,高品质

消费品供给不足,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价格极高。

材料二:“供给侧”涉及商品的价格问题。当前,我们的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交由市场决定,剩下的都是些难啃的、由历史形成的“硬骨头”,放开价

格管制的阻力主要来自垄断生成的利益让既得利益部门不愿松手。

202_年10月,中共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逐步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为价格改革的核心,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剑指重点领域、政府定价、依法监管与宏观调控。价格市场化改革迎来了闯关夺隘的关键搏杀。

(1)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加强“供给侧改革”。(16分)

(2))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在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搏杀中应发挥的作用。(10分)

(1)①简政放权,激发企业活力,增加有效供给(4分);②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4分);③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鼓励创业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发展,不断创造新供给(4分)。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同时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正确

处理现实生活中供求矛盾(4分)

(2)①党中央:通过制定大政方针,在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搏杀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与时俱进,把握经济规律,提高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4分)②国务院: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厘清地方政府在价格改革中的职责,促进其转变政府职能;在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审慎行使权[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行政监督体系,依法加强对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监督。(每分句2分,答出 3点即可。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供给侧改革学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