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教学成果报告
编辑:紫竹清香 识别码:20-734209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06 08:25:4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教学成果报告

材料一

课题成果报告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文件)要求:把培养中小学生心理品质融入中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2008年,卫生部、教育部等17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为具体的中期规划和要求,如纲要提出“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臵专职教师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40%、农村达到10%;2015年城市达到60%、农村达到30%。”

虽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引起学校一定重视,但是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彰显。

我们学校是农村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差,50%以上的学生父母不能陪同成长:或者留守儿童,或者单亲家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方面受到抑郁、焦虑、自卑、恐惧、压力和适应不良等情绪问题的困扰,致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严重低下。这些心理问题已成为我校思想教育、教学的‚绊脚石‛、‚拦路虎‛,并且严重影响学生的心智发展,使学生的价值观、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迷茫。如果心理问题解决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鉴于此,我们心理学科组拟开展‚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以着力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打造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的生活、学习保驾护航。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摸清农村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形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找到对该类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措施及结论:

(一)研究过程

1、筹备阶段(2012年2月-2012年3月)①成立课题研究机构,制定研究方案。②硬件设施筹备。

2、实施阶段

前期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2年7月)

(1)开问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做好调查问卷资料数据的记载,整理;甄别问题学生并进行个别访谈。

(2)进行师资培训:既包括对全体教师的培训,也包括对学生中的心理健康志愿者进行培训。

阶段性目标:调查研究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师资准备。

后期实施阶段(2012年8月-2014年12月)(1)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2)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如开设心理讲座、召开家长会、组织社团活动、开展‚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等等。

(3)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阶段性目标:实践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

3、结题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3月)

在这个阶段,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加强课题组老师的经验总结,形成论文。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亦称“书面调查法”,或称“填表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

2、观察法:

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试者的行为言谈、表情等进行观察,从而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3、谈话法:

是心理咨询中一种为获得临床信息、建立“帮助关系”而与被咨询者实施的一种会谈方法。包括摄入性会谈、鉴别性会谈、治疗性会谈、咨询性会谈、危机性会谈五种。

4、个案分析法:

主要针对心理问题较严重或患有某些心理疾病具的学生案例,通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使课题研究更具全面性、准确性。

5、文献法:

主要运用于课题的前期论证,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收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资料、经验总结,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课题研究更具时代性和方向性。

6、行动研究法:

组建研究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及时记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的各种具体问题,做出的反映,采取的态度,并针对具体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通过分析确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对课题研究进展及时进行总结报 4 告,推进课题研究顺利有序地开展和实施。随着课题研究进程统计测量法、教育叙事法等研究方法也会适当进行。

(三)措施

1、确定研究对象,成立课题组。

2012年2月,我校选定了本课题,成立了课题组,确定高一年级医学班26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一班、二班124人为实验组,三班、四班139人为对照组。

2、根据实际,实验研究。(1)前期实施阶段

①进行师资培训。

在本课题申报之前,课题组已经有三名老师取得了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其他几位老师也从2012年5月开始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为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做好准备。

另外,2012年3月——7月期间,课题组老师每月对实验班教师心理志愿者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讲座的主题有:《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保健》、《塑阳光心态,做幸福教师》、《赏识他人,愉悦自己》、《教师心理健康与情绪调节》等。内容从教师本人的心理健康出发,附带阐述如何对待学生。比如,在给教师渗透赏识教育时,讲座中说:有人惊奇地发现,一个善于赞美他人的人,总是以赏识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种人不仅乐观、大方、友善、受人欢迎,得人尊敬,而且总是满面春风、笑容可掬、充满活力、情趣横溢,比一般人健康长寿;而赏识可以为他人驱散积在心底的自卑的茵茵,可以为他人找回失落已久的宝贵的自尊;可以为他人校正迷失的价值追求的方向,可以为他人唤醒早已尘封的潜质、潜能。会后,老师们都说:‚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②展开问卷调查

2012年4月,在4个班级中先后进行了‚综合心理测试‛和‚分类心理测试‛。分类心理测试包括‚情绪心理测试‛、‚学习动机测试‛、‚人际关系测试‛、‚承受挫折能力测试‛、‚自卑心理测试‛以及‚学习方法和应试心理测试‛。课题组成员首先获取较正规、科学的测试题目,然后召集全体班主任开会,申明测试的重要性、严肃性和保密性,最后由班主任组织对本班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完成后,由学生心理志愿者协助课题组教师对结果进行量化、定性、分类、总结,完成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有学生心理志愿者的宣传做铺垫,学生已非常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配合得很好,基本准确地反映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课题组成员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登记。

③实施观察、访谈。2012年5月,课题组成员牵头,再次对4个班的班主任和学生心理志愿者开会,号召他们协同课题组老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观察和谈话,摸清他们的状况和原因,并写下书面材料。7月——8月,课题组成员分头对材料加以仔细阅读、分类,结合所学心理学知识进行思考、讨论,最后总结出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2)后期实施阶段

①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各项活动。

2012年9月,课题组制定方案,全面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a、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由课题组牵头,定期对实验组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唤起学生自我保护心理健康的意识,交给他们基本的心理保健、调适方法。两年来,对学生做过的讲座有《走近心理健康》、《塑造阳光的心态》、《让青春的小鸟 6 自由飞翔》、《阳光花季从‚心‛开始》、《感恩父母,走向成功》、《解读心理压力》、《揭开神秘面纱,科学认识催眠》、《高考的心理调适》、《走向成功——考前复习策略与心理调整策略》。每次讲座在座的学生时而屏住呼吸,时而唏嘘不已,时而扼腕叹息,时而喜笑颜开,完全沉浸在‚心理世界‛之中。讲座结束后,总有学生迟迟不肯离去,想单独留下来跟老师交流。每当这个时候,课题组的老师总是自觉地走到学生跟前,跟他‚攀谈‛,学生当时就得到心理排解的都表示以后还会到心理咨询室找老师。问题比较严重的,我们就跟他约定时间,到心理咨询室详谈。实践证明,心理健康讲座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b、心理健康课。课题组同实验组班主任达成协议,各班每周一次的班会时间间周进行心理健康课。课题组老师撰写教案,班主任负责上课。心理健康课的标题有《驾驭情绪、主宰自我》、《独一无二的我》、《我坚持,我成功》、《笑傲成功》、《请让我来帮助你》、《朋友一生一起走》、《快乐的秘诀》、《揭短会》、《学会学习、学会设计》、《将友情进行到底——对话高中生异性相处》等等。这些心理健康课让学生在游戏、互动、讨论中体验和感悟。在各项主题活动中,通过精神的互动和激励,点滴渗透,直指人心,从而发掘每个学生潜藏的精神力量,促使其深入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走向成功和快乐的美好愿望。

c、心理援助活动。各班的心理健康志愿者组成心理援助社团,担负起提升实验班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心理援助社团开展的主要工作有:配合课题组老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和研究;出版《心窗小语》学生心理报;开展小规模的心理拓展活动;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承担起班级心理观察员的任务;编排有关学生学习、生活的心理剧;配合心理老师做好心理健康的宣 传与普及工作;配合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作好其他各项工作;接受心理咨询培训。学生心理社团在本次实验研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他们主持的心理拓展训练游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城堡攻防‛、‚强渡金沙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孤岛求生‛、‚生命之圈‛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强调主动沟通、信息共享的重要性;‚报数‛、‚黑白羊‛培养学生从错误中学习经验的能力;‚解方程式‛、‚盲人三角‛让学生学习问题分析与决策的技巧。游戏全方位、多视角,学生在参与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心理能力、提高了心理素养。

d、心理咨询。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专题组的四位已经获取或正在获取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成员担任心理辅导老师。心理援助社团的学生承担登记、约见、记录的任务。在各种宣传活动的熏陶下,在心理健康讲座的启发下,两年来,实验班700多人次学生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寻求心理咨询、心理帮助。在课题组教师的努力下,这些学生都‚不满而来‛,‚满意而归‛。一些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到心理咨询室个把小时后就愁云消散了,个别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经过几次‚疗伤‛后也重新走进了教室,继续未竟的学业。但心理辅导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结束,还要对这些学生跟踪辅导、跟踪教育。

②敦促教师改变教育教学方式。为配合本课题组的实验研究,七部部长对实验班教师的师德师风做了明确的规范约定,并定期由学生对教师做出评定,纳入教师量化考核成绩。具体要求有: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许讽刺挖苦学生,更不许体罚学生;对于家庭困难或心理有缺陷的学生要多给与关心关怀;赏识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学习和自我约束,老师们都很快纠正了不良作风,展现了全新的师德风貌。这从学 8 生的周记中可窥见一斑,‚老师就像我的家人,对我嘘寒问暖,学习上总是鼓励我、劝慰我,来到新安职高我就像到了一个乐园,学习起来很轻松很愉快,不再觉得压力山大了‛。

③帮助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教育影响着学校教育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我们课题组在进行实验时也非常重视家长的参与。

一是为家长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家长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懂得如何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2012年9月课题组老师给家长做《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报告;2013年1月聘请师院的教授做《家长怎样维护孩子心理健康》讲座,对于高中学生如何克服心理上厌学、说谎、早恋等现象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让广大家长深受启发。2013年5月又聘请教授给家长做《如何帮助孩子适应高中生活》报告。各类专家的指导讲座,让广大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从而科学地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是利用《家教通讯》报纸、《职高论坛》杂志、心理板报、校园广播及家长会等途径,向家长介绍现代教育观,让他们知道职教特点,家庭的民主气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等有关知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育人观、人才观,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参与的机会、体验的机会,还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宽松的、自由的成长环境。

三是对个别有心理困扰的家长进行案例教育,通过对话,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如去年刚毕业的学生张某父母离异,他跟随 父亲与祖父母住。孩子缺少母爱,祖父母望孙成龙要求严格,父亲不关心他还经常打骂,不准他与母亲见面,孩子一度处在崩溃边缘,在校表现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不能与同学正常相处,攻击性强,对不利于自己的任何言论存在强烈的敌意,并且有自伤发泄行为,学习成绩也一路下滑。教师发现后马上与家长联系,结合家教理论向家长陈述利害,提出合理的建议,建议家长正确处理亲情关系,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并对孩子进行不良心理的疏导,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通过家校合力,该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得到有效矫治,学习成绩也重拾升势。

④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有学生心理志愿者协助,两名课题组老师专门负责,从2012年3月课题组成立到2014年12月实践研究结束,注意收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各方材料,并分门别类,归整在六个档案盒里:文件证件、调查问卷、活动记录、讲座教案、咨询记录、个案档案。档案材料记载了课题组教师和心理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记录了本课题实验的整个过程,记录了一代农村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成长。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1、农村职业学校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表现 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谈话,总结出了农村职业学校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表现:

①学习焦虑。有的学生因基础太差或学习不得法而无从学习或学不会新知识,在师生尤其是老师面前表现出紧张、无所适从,害怕老师提问,害怕考试,甚至逃避考试。存在学习焦虑的学生约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2.6%。

②交际困惑。有的学生因性格问题在班级、在宿舍和同学的关系都很紧张,从而无法安心学习。存在交际困惑的学生约占被10 调查学生总数的36.4%。

③自闭。有的学生几乎不与别人交流,从不主动跟人说话,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就写张纸条,老师问话时,第一句他答应,第二句勉强答应,第三句再也不吭声。存在自闭倾向的学生约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2.8%。

④过于自责。有的学生总觉得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其他不读书的兄弟姐妹,对不起老师,因而很自责,很自卑,甚至厌学、想退学。存在自责倾向的学生约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9%。

⑤情绪冲动。有的学生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打出手,甚至伤及人命。存在冲动倾向的学生约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7.0%。

⑥多疑、过敏。有的学生坐在教室里,总觉得背后的同学在议论自己,从而坐立不安。这类学生约占被调查人数的2.1%。

⑦逆反。有的学生在家不听父母的话,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严重时出现离家出走或逃学等现象。存在严重逆反心理的学生约占学生总人数的1.9%。

⑧早恋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在心理咨询活动中约占15%,‚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躁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2、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通过个案研究,结合文献研究,得出结论: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不纯粹是外因的结果,而是外在环境经由个人实践活动逐渐 内化的过程。

个案一 一高一女生,聪明、活泼,第一学期段考成绩班级前三名,之后学校选拔‚小播音‛、‚小摄影‛,被吸纳其中,以后有活动没活动都去‚活动‛,上课学习不专心,经常得老师提醒,期末考试已退至十几名。下学期上课已基本不学习,得空就出去‚活动‛。

个案二 一高一男生本是一个乖巧的男孩子,因个别不法网吧敞开方便之门,迷恋上网络游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动辄逃学去网吧,为此他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们渐渐疏远了他,他的学习成绩也逐渐下降。第二学期的一天他再次外出上网,老师批评后,拒绝进入教室,从此辍学在家。

个案三 一高二女生,性格内向,文静。从初中开始,总想和异性接近,对异性的一言一行非常关注。到了高二,看到别的女孩谈恋爱,内心有强烈的情感冲动,很想找个‚白马王子‛,但迫于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不敢找。有一天,看到高二一名英俊潇洒的男生后就暗自喜欢上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上课无心听讲,心想着如何给他写信,整日心神不宁,幻想和他在一起的情景。同时,渐渐不愿和同学在一起,唯恐别人将她心灵的秘密‚偷‛去。学习热情开始下降,成绩也越来越差。家长和老师追问她原因,同学们也用不理解的眼神探询她。她整日深感压抑、苦闷,备受心理的煎熬。

分析众多个案,结合文献研究,课题组得出结论:学生的心理发展不纯粹是外因的结果,而是外因通过实践活动内化的结果。以上三个案例中三名学生不仅有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在环境,而且自己不断参与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逐渐使外因‚内化‛。因此,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不仅要提供优良的外在环境和教12 育,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觉地参与他喜爱的、有益的实践活动。

3、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1)外育

学校、家庭要给学生创设优良的外在环境,并提供科学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

①学校层面,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优美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口头说教是不行的,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和教育。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塑、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能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星点点、绿草茵茵,无时无刻不在触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没得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我们学校占地两百余亩,绿化面积几近一半,主干道边上每隔五米有一尊名人雕塑,其上有生平介绍,路口处有文化橱窗,几个大花园中有亭台、长廊。学生漫步在校园中时时能听闻鸟语花香,处处能领略文化气息,长期身处其中,学生足以受到美的熏陶、得到心灵的净化。再加上学校政教处每周要求学生自办黑板报、手抄报,正面思想逐渐内化于学生大脑,学生的心态随之阳光、积极。

学校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让学生感到有乐趣,他就会增强信心、激发斗志,身心健康并快乐成长。很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是由于活动太少(容易产生‚自闭‛、‚交际困惑‛或者‚情绪冲动‛),或者是由于活动太单一(只从事文化课学习,失败者就易出现‚学习焦虑‛、‚自卑‛、‚敌对‛等心 理问题)。文化课上学生展示自己课余制作的教具,上台表演所学内容,参与教学游戏,学习起来有张有弛,就不会感觉疲乏。体育课,教师不要单一进行技能、体能训练,而是结合或者穿插体育小游戏,教一些小舞蹈,学生就不会怕上体育课了,恐怕是唯恐结束。课外学生再参加自己非常喜欢的社团活动,不仅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而且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这两年来很多学生这样评价我们的职高:‚我在职高过得轻松愉快,不再觉得苦闷压抑,学习也能学进去了,并且越学越有劲儿。‛可见课外活动不仅不会冲淡学习氛围,而且还能增长学习劲头,尤其是对于被认为是‚差生‛的职高学生来说。

②教师层面,要求改变评价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不少学生的自卑心理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个别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不管不问,对学困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欲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用‚放大镜‛看待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和表扬,逐步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人格。

厌学、学习焦虑是农村职业学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并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源于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灵活、嘲讽学生,师生14 之间缺乏心理沟通,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抑。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消除师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当老师把学生当做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架起了沟通桥梁,学生就会喜欢上老师的课,学习就有了兴趣,学习成绩也随之提高。与老师的关系密切了,也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情绪状态、人格及身心健康发展。

③家庭层面,要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发挥应有的、正确的教育功能。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来源于家庭教育。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些家长只顾忙自己的事业、生意,疏于孩子的教育、成长;一些家长没有给孩子做好表率,夫妻之间相互谩骂、殴打,或者打牌、赌博成性,给孩子营造了不良的环境,这都直接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发展、畸形发展。所以首先家长要从自身做起,做孩子生活的表率,为孩子营造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其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彻底改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能力;要重视对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大对家庭文化生活的投入;要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育方式可直接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2)内化。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内化于心。①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有趣、有意义的活动,把快乐、积极的情绪、情操内化于心。

马卡连柯说过:‚学生的思想不被这个领域占领,就被那个领域占领。‛所以学校要多组织有益的实践活动来占据学生的身心,把不健康的活动排挤在一边。并且这些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喜闻乐见、自愿自觉地参与其中,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文化课并不是学生不想上,而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太古板、太拘泥,当今的课堂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心理健康讲座必须跟上时代步伐,贴近学生心理实际;心理健康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切记教师‚一言堂‛:心理拓展训练、社团活动本身就是学生单方面的真正活动,但也最好不由教师主持,学生自己组织,参与者更能乐享其中;心理咨询必须保证学生的隐私权。这样,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就能逐渐‚内化‛健康的心理、排除排解不健康的心理。

②组建心理援助社团,实现自我心理调控。学生们朝夕相处在一起,彼此相互了解,因此鼓励一部分学生充当心理志愿者,容易发现自身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便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同时充当心理志愿者的学生要参与心理咨询培训、编印心理小报、编排心理短剧,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就加强了自身的心理素养、提高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心理志愿者对其他学生的心理提升起着示范、引领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课题组结合各种活动的实施反馈效果及学生的心得体会,总结升华出10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认知重建法。

认知重建法(eognitive restrueturing aPProaehes)由行为16 治疗概念中发展出来的一组治疗方法,其总的目标是通过改变病人的认知、思想和意象活动来达到矫正病人不合理行为的目的。这一组治疗方法包括理性情绪疗法(E 1115,A.)、自我指导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M。iehenbaum,D.)、认知疗法(B eck,A.T.)和个人建构疗法(K elly,G.A.)。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不良情绪或行为并不是由某一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认识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职业高中学生中出现自卑、焦虑、抑郁、人际敏感、敌对、偏执、强迫症、神经症等心理症状的比例较高。因此,通过认知重建,学生对自己原有的某些不合理观念、态度进行重新评价矫正或调整,可以使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得以消除,从而保持心理平衡,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

a、专业思想认知重建

职业高中的学生普遍都是在大家歧视的目光中长大的。对于自己的专业基本没什么想法,甚至自认为是社会最底层的工作,更多的是无奈和自卑,更别提热爱了。为此,本课题组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改变其认知结构尤为重要。于是,建议学校经过精心准备,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并组织他们开好班会,主题为 ‚我的专业,我的梦‛,收到良好的反响。

一方面,使同学们都认识到,任何一个职业,都不能从单一的向度规定它的价值。社会上许许多多的职业既是平凡的,又是重要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幼师与技术工、农民、军人、医生、工程师、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一样,都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各个职业的特殊性仅在于它有着自身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以及乐趣。对此要有理性的、客观的认识,不要自轻自贱,觉得比其他社会职业低下。同时,每个专业能否受到社 会的尊重,能否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自身的学识、能力、水平、敬业精神以及对事业贡献的大小密切相关。因此,在新时期,我们不要自惭形秽、自觉低贱,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自己,以一个从事这一职业的普通公民来看待自己,以宽阔的胸襟和开放的心态来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

另一方面,对个体生命而言,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它美好的一面,也有它不足的一面,关键在于人们怎样认识、比较、取舍。每个社会职业一样,平凡与伟大交织、艰辛与欢乐共有、付出与收获同在。例如,园艺专业的学生,用自己的精湛的专业知识、勤劳的双手,创造设计出一盆一盆的鲜活美丽的花卉,并取上唯美的名字,不仅自己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还能把这种美好分享给大家,充分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它充盈着自由的欢乐,内含着创造的幸福,给人带来内在的满足与尊严。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显然他们真实地看到了自己专业美好的一面,并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并不那么完美的一面。通过专业思想教育体会到社会价值与个人生命价值的统一,拥有幸福感。

总之,自己的专业不仅需要他人、社会的关注与尊重,也需要自我价值的接纳和认同,需要以平常心、幸福感来对待,避免一些自挫性的认识,维护心理健康。

b、自我意象的认知重建

所谓自我意象,是人们潜意识中的‚自我肖像‛、‚心理蓝图‛,是一种在自我经历环境和某些特殊刺激作用下后天习得的自我感觉、自我定义。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象是人的心理基础,一个人把自己想象、定义或感觉成什么人,就会不自觉地按照那种人的思维模式说话和做事,其行为方式和行为效率就会在18 可预知的一定框架内。不管我们认识与否,也不管我们承认与否,这种自我意象都客观地存在着,并在人们的行为中起主导作用。正是在‚我是职高的学生,是中招考试的落榜生。‛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象的暗示下,许多学生认为,自己是没能考上普通高中,就是失败的、无能的。正是在这种自我意象的指导下,学生自卑、消极,甚至自暴自弃、不思进取,上网、玩游戏、打架、逃课、上课睡觉、交头接耳等自甘堕落。

通过实验班的班会团体活动、心理社团活动的实践,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心得体会,逐步改变同学们消极的自我意象。比如‚戴高帽‛活动,每个学生都很兴奋,不吝啬对别人的赞美之词,同时也听着别人对自己的亮点的挖掘,这种正能量的聚集对自信心的树立大有裨益,每个人都充满活力。每个‚戴高帽‛的同学都惊喜的听着同学们挖掘出来的关于自己的大堆优点,能够得到同学们的认可,现在突然觉得自己活的不是那么的失败,甚至还很有价值,升腾起来的希望使他愿意做的更好。以班会、心理社团、QQ群等为载体,以经过培训的班主任和学生社团成员等为引领,进行学生认知的渗透矫正,使他们的自我意象得到最大程度的颠覆和改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因此,职业高中的学生更应该象阳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自己充满朝气和活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愉快、富有成效感的心情面对学习和生活,不仅照亮别人,也要温暖自己,并使自己有更大的活力和不竭的能量。实际上,学生不仅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需要被发现、照亮,因此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首要相信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要善于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鼓励他们在自由欢愉的氛围中大胆想象和创造,并及时和他们进行思 想和情感的交流。要更多地关注他们思想的‚兴奋点‛、情感的‚敏感点‛、品德的‚闪光点‛,并善于使他们的优良个性得以张扬。从而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完善自我意象,进行阳光心态认知重建。

c、对个人气质的认知重建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的特点,比如说,同样是劳动,可是气质不同的人表现就不同:有的人动作快,但质量不高,这可能是胆汁质的人;有的人很细致,但动作缓慢,可能是黏液质的人。

不少职业高中的学生明显感到自己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自己的气质不好,所期望的人格与日常个人生活中所表现的人格特征相去甚远。其实,每种气质类型都有它的两面性。每种气质类型都有有所建树的人才。所以要对同学们进行认知重建,树立其信心。我们主要从归因方面和气质方面进行认知结构的调整,即归因乐观和气质乐观。归因乐观指人们把消极事件发生的原因,归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和特定的因素;把积极事件的原因,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因素。气质乐观,是指人们期待未来发生的好事比坏事多。两种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抽象水平上描述乐观,存在着差异。

乐观主义者在遇到好事的时候,通常采用内部、稳定、普遍的归因,提高自我效能感;遇到不好的事情时,往往作出的是外部、不稳定、特定的归因,保护了自己的自我评价。而悲观主义者却刚好相反。

归因乐观具有以下作用: 使自己对目标能够坚持 ;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资源; 对自己现状的满意度更高。

归因乐观显著影响在不同情境中的、情绪反应、唤起的过去20 回忆、个人和社会的努力动机,以及个人成功与失败的归因社会努力动机和信念希望。

总之,对个人气质的认同和乐观归因,才能既使自我得到发展,又能自然地经受各种时空的考验,从而从根本上维护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

d、‚完美‛理念的重建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和事。追求完美、渴望卓越是人的天性,也是一名正常健康的学生应有的品质。但追求完美也不能过度,渴望卓越也要切合实际。有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过度地追求完美和自我苛求,而为完美所累。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力求完美无瑕。然而实际上他们又总感到自己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好,感到力不从心,深深地陷入自责、自卑、焦虑不安和痛苦之中。

完美主义者应该知道,所谓完美只能是相对的,绝对完美就意味着停止、终结。他们不仅事实上达不到事事完美,而且也极容易导致自我挫折感,并诱发认知障碍和自我适应障碍,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完美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认知一情感模式,持有这种模式的学生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害怕不完美,因而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完美焦虑‛。这种焦虑指向自己,容易产生强迫性神经症;指向他人,则往往使人际关系紧张。而且,在人的一生中,取得最佳成就往往可能只有一次,如果把它作为普遍的标准,要求每一次都完美,这是不可能的。相反,如果目标客观而现实,行动起来常常感到轻松、愉快、富有创造性、工作效率高,因而充满自信。若过度追求完美,对失败的恐惧会使人如履薄冰,效率反而不如心态平和时好。

每个人的生理、心理都有一定极限,人的认识、能力也不是无限发展的,追求完美应当与保持平常心结合起来。作为学生,虽然理想的追求是尽可能将人类一切美好光辉的品质集于一身,但我们毕竟是人而不是神,如果是优秀学生就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的‚瑕疵‛,只接受理想中的‚完美‛的我,就会总是对自己不满,自卑、自贱、自惭形秽,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既影响家人和他人的生活,自己也感到活得很累。可见过度地追求完美和苛求于自己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大的成功,反倒会导致心理倦怠感的加速产生。可见,在过度追求完美中实际上孕育着更大的不完美。完美主义背后的深层原因是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对他人的评价过分敏感。其实,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偶尔有一点小缺点的学生在同学面前更具有魅力,更容易为大家所喜欢,因为他们在同学面前显得更为真实、亲切和自然。所以,学生要有一定的个性,要有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勇气。要追求完美,也要在不完美中寻求内心的欢乐;要超越自我,也要善待人生的平凡与常态。在充分肯定自己价值的同时,认识和直面自身的缺陷和弱点,坦然欣赏自己的独特性。既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又不断地进行自我慰藉,从而在开放的富有弹性的思维中保持心理和谐和健康。

所以,调整同学们的认知结构,认同自己的不完美,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心,才能推动自我的良性发展,取得更好的成就。

(2)咨询法

心理咨询主要也是通过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的面谈来完成的。咨询面谈的基本任务是在良好的咨询关系中,澄清来访者的真正问题,进而找到适当的改变现状的途径和方法。

心理咨询的基本策略。

咨询者首先要了解来访者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而要做到深入22 了解,关键是与来访者建立恰当的关系,使他们感到安全、可信、可靠、受尊重和理解。因此咨询员要牢记在面谈开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良好的心理氛围,向来访者解释咨询的内容是绝对保密的,不用担心咨询员会把这些情况告诉其他人,以获得来访者充分信任。在面谈中,咨询员要学会倾听,给来访者足够的机会,让他们叙述自己所碰到的问题和困扰,并感受到对方的尊重和耐心。在倾听过程中应鼓励来访者进行表达,适当地提问和总结,帮助来访者理清思路,澄清问题。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可能因心存疑虑,或因情绪激动、思绪混乱等,难以平静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这时咨询员应采取多种鼓励的方式,如简短的语言、目光接触、点头、手势等,向来访者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你讲的一切很重要,我在仔细听,我能理解,请继续讲‛。在会谈中,如果来访者多涉及无关话题,咨询员可以通过提问、总结等方式,机智地把他们引回到中心问题上,把握咨询的进程。咨询面谈中还有不少技巧,如巧妙的提问、适当的沉默、及时的总结等。心理咨询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当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妥当或面临问题时,也应该接受心理咨询。另外,咨询必须得到家长和教师的配合,大家一起参与诊断,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排除心理障碍。

第二、心理咨询的种类。心理咨询可以分为团体心理咨询和个案心理咨询。

a、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是从英文group counseling翻译而来的。group可译为小组、团体、群体、集体,counseling亦可译为咨商、咨询、辅导。团体心理咨询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咨询而言的。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即由咨询师根据求询者问题的相似性 或求询者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咨询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根据学生中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可以进行《心灵起航---自信心培养》、《情绪管理》、《学习心理指导》、《沟通的艺术》、《交友艺术》等团体心理辅导。

b、个案咨询常用心理咨询方法。

Ⅰ谈话交流法。这也是我们在心理疏导中较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各异,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也就千差万别,要解决这样一些复杂多样的具体特殊的心理问题就必须通过个别的谈心与疏导,让其不良情绪得以渲泄,减轻心理负荷,然后再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渐进式谈话、臵换式谈话、内省式谈话等方法,有意识、有目的的提高其心理素质。谈话法即可以面对面地谈心,交换意见,也可以以书信的形式进行心灵的沟通。亦可用电话等工具达到目的。

如二医学2班学生吴××,家住农村,父母均为农民,离异。在高一年级时,因一偶尔发事情,使之怀疑有同学要整他,于是他整天心神不安,疑神疑鬼,无心学习,甚至产生了放弃学习的打算,针对这一情况,咨询员首先通过班主任了解事情的经过,结合学生的身体和言语信息,获得第一手资料,经过信息处理和诊断,然后多次与该生个别谈心,通过倾听技术,让他进行倾诉后,引导其多看生活中的亮点,与同学相处要相互信任,真诚相待,要学会容忍和互相凉解,以真诚之面,宽容之心去对待每一个人。从而赢得大家的信任、理解和尊重。经过多次细致耐心的工作,使该生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逐渐好转,在班上也能与24 同学和睦相处,将自己又重新融入班集体这一大家庭,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Ⅱ合理情绪疗法。埃利斯的‚ABC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通常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论则认为A只是C的间接原因,B即个体对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才是直接的原因。这常常是由于心中存在一些不合理信念,例如:

‚要求的绝对化‛这是非理性信念中最常见的一个特征,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某一事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常用‚必须‛或应该的字眼,然而客观事物的发生往往不依个人的主观意志所转移,常出乎个人的意料,因此怀有这种看法或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的困扰。

‚过份的概括化‛即对事件的评价以偏概全,表现在一方面在自己的非理性评价,常凭借自己对某一事物所做的结果的好坏来评价自己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导致自暴自弃、自责自罪,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另一方面对别人的非理性评价,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其结果导致一味责备他人,并产生敌意和愤怒情绪。

‚糟糕透顶‛认为事件的发生会导致非常可怕或灾难性的后果。这种非理性信念常使个体陷入羞愧、焦虑、抑郁、悲观、绝望、不安、极端痛苦的情绪体验中而不能自拔。这种糟糕透顶的想法常常是与个体对已、对人、对周围环境事物的要求绝对化相联系的。如一医二学生张××,家住农村,父母均为农民。因偷别人暖水壶被发现后,认为全校学生都知道了,都看不起他,从此不与他人交流,走路不敢抬头,专走没人的地方,整日胡思乱想,影响休息、饮食和学习。在他内心就有‚糟糕透顶‛、‚以偏概全‛不合理信念存在,导致他内心矛盾冲突。

Ⅲ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是由美籍南非精神病学家沃尔朴(John Wolpe)最先发明及应用的。又称交互抑制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助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会再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学校针对学生考前焦虑、参加技能竞赛前焦虑进行辅导,以缓解学生心理紧张情绪,并在考试或竞赛时正常发挥,考出理想成绩。

Ⅳ情景疗法:所谓的情景模拟疗法就是,想象自己身处在一个紧张的环境下,然后透过把这种模拟的情景轻松化,来达到最终在真实的情景下也能同样的轻松面对。因为很多紧张的原因来自于自己内心的心理暗示。有时我们把事情看得太过的重要太过困难或者觉得自己一定要做到,这就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压力、恐惧以及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让人产生紧张的负面情绪。会让自己在考试中发挥失常。而要改变自身对这次考试的心态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以下的治疗法就是通过改变自己内心的心理暗示从而快速的消除考试时的紧张情绪。

如一医一班学生周××,生活在我区的边远农村,在小学、初中学习很勤奋,成绩也很突出,家长、老师均对其寄予了厚望。26 初中二年级时作为班长的他,帮老师收取了200元左右的资料费并交给了老师,然而过了月余,老师不知何故说钱还在该生手中,一时同学的不信任,老师的责备,家长的斥骂包围了他,该生一下子跌入痛苦的深渊,弱小的心灵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巨大压力,导致该生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和逆反心理。进入新安职高后,只想在学业上出类拔萃,但几次努力,几番失败,从而丧失了信心,心理负担进一步加重,到高二时曾一度想到轻生。针对该生的具体情况,学校咨询老师和班主任进行了大量工作,除了经常的与之谈心对话,还与家长联系,共同努力。同时,积极地进行情景疏导,如召开‚自信‛、‚奋进‛的主题班会,让其上台演讲,让他担任兴趣小组的组长,鼓励其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让其参加心理剧的表演,并对其每一点滴的进步都予以正面的肯定,使其在各项活动中渐渐融入到班集体这一大家庭里。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该生性格有了显著的变化,能主动与老师和家长沟通,能与同学融洽相处,工作勤勤恳恳,逐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学习成绩也大幅度提高,心理表象趋于稳定。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于团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咨询,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健康、健全的人格。针对个别特殊情况的学生须进行个案心理咨询。由于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且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在进行心理咨询辅导时不是刻意按某种模式来进行,而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灵活机动,各方面协调配合,关心支持,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使我们学校能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高素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建立心理成长档案法

建立心理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材施教提供科学依 据。教育者只有在全面了解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才能提供适合其发展需要的教育。建立心理档案正是向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以及管理者提供资料(包括智力、能力倾向、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特长、职业倾向、心理健康水平等),以全面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状况,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发生。受教育者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心理潜能,扬长补短。可见,心理档案是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好帮手。

a、档案内容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与学生心理动态的资料。

Ⅰ学生基本情况。学生个人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学生健康状况包括血型、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家庭情况包括家庭成员工作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居住环境、经济状况、家长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等。学校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态度、习惯、思想品德、获奖情况、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交际水平等。对学生个人生活、学习有着重大影响的社会生活事件,例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生活条件改变以及影响生活的其它重大挫折等。

Ⅱ能力状况。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与特点、语言表达能力、行为能力及创造力测量等。

Ⅲ人格特征。主要是指学生的性格、气质以及个人心理类型及特征,学生的兴趣、态度、人际交往及个人品质等。

Ⅳ心理健康状况。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鉴定。Ⅴ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动机及意志力、或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的诊断,学习认知因素、学习动力状况、学习社会因素,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等。

Ⅵ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主要是指学生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诊断。

b、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

Ⅰ建档。建档前需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档案法、教育法),熟悉有关制度政策,区分责任。例如新生入学需要填报学生心理档案表格,心理教师应及时告知班主任、学生和家长填写的注意事项,包括档案材料的填写方法,要求做到字迹清晰正确、内容准确无误。

Ⅱ收集。A.观察法。即是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收集学生档案资料的方法。观察学生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结果,心理辅导教师对所观察的学生特质或行为评定等级。B.问卷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制成之后,由学生认真填写,以便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而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C.作品分析法。主要是指依托学校的各种评定和记录以及学生的作品来获取信息的方法,例如学习心得、课堂笔记、作文、作业、成长记录、试卷以及其他创作作品等。D.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心理档案中最常用的方法。心理辅导教师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进行测验,充分考虑选择标准化测验、测验的目的、功用及适用范围。心理辅导教师针对每一位学生心理测验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辅导计划。可以实行月辅导计划,对于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辅导教师应具体分析,采取特殊的辅导措施,结合学生每次的咨询记录,逐月、逐项予以调整,月辅导计划和咨询记录一并放入学生的心理档案。Ⅲ整理。档案经过建档、收集之后,重点在于整理,需要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具体而言,以学籍号排列顺序为标准,将不同阶段收集的材料分类存档。每个档案袋中的材料,如心理测试结果、表格、盖章、照片、成绩单等,保证准确齐全有效。同时,个别心理档案资料存在着重新鉴定,应提前依照规定办理。归档时,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复查,详细检查全部档案,防止误报和错报。

Ⅳ保管。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必须由档案工作人员专人保管,恪守保密纪律,规避青少年个人隐私泄漏。具体日常保管包括丢失和损毁,维护全部档案的完整性。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责任心强、遵守职业情操资料清洁整齐,排列有序,查找方便,也要注意资料安全措施落实,避免资料的,依照学校相关制度严格执行,做好档案的保管工作。

Ⅴ利用。

A.依据档案,针对不同学生心理特征,分班与分组,选拔学生干部,制定教学计划。例如心理辅导教师在调研新生入学不同学生个体在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总体状况和特点基础上,可以区分学生,划分为不同年级的不同班级与小组,即根据能力水平、人格特点等因素来进行分班编组。对于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依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B.依据档案所反映的问题,开展个性化心理辅导与教育培养计划。因为学生心理档案内容包括能力、人格、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及职业能力特点等,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教育建议或培养策略。在个性化辅导中,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某一方面问题或多方面或全方位地开展辅导,也30 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C.依据档案呈现的信息,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学生心理档案是一个动态连续的发展过程,尤其学生成长记录登记,比较明显反映学生心理演变。以此,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借助心理档案来加强对学生心理及教育科学的研究工作。

(4)环境熏陶法

生存环境往往影响和决定着生物的秉性,成语‚南橘北枳‛,说的是同一树种,因生长地域环境不同,其果实品味也不同,更有在狼窝里长大的孩子,其习性也被‚狼化‛的实例,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教化、影响、激励作用的至关重要。对于正在茁壮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学校和家庭环境是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a、学校环境是软教育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Ⅰ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的基础。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熏陶园,是心灵的归宿点。良好的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情绪调节、压力调适、心灵成长、人格培养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干净整洁的学校环境,令人赏心悦目,空气通畅,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校园、班级环境的布臵体现新理念、新气息,力求在整个校园内形成处处有美,美无处不在的氛围,让校园内外,班级内外的每个角落都发光,都富有生命气息的文化境界,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如在校园内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把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揉合成一种无声的育人语言,使学生在无形的感化中产生对美的强烈追求,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对生命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热爱。

Ⅱ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促进的作用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人际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得到受尊重的感觉,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对教师的信赖感,而师生关系紧张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学校产生恐惧感。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是,一些学校,尤其是一些中小学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排名使很多学生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气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无论怎样努力,名次在前面几位的总是极少数人。创设有利于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环境,就是要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热爱学习、学会学习。要真正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付出努力,转变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好坏的传统观念,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b、家庭环境是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场所

学生的心理素质要真正提高,家庭心理环境的好坏也非常重要,家庭的气氛是否宽松、和谐、民主、平等,决定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学校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环境,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长以自身良好的行为和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让他们在家里也感到轻松、愉快,这样,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家庭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双管齐下,才能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真正提高。

(5)角色扮演法-------校园心理剧

校园心理剧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借助心理剧理论,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来演绎校园生活中的人和事,呈现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典型心理问题,在心理老师和全体参与演出者以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同时它集参与性、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特别对中小学生来说,这种方法更易于接受,为此深受广大师生、家长的喜爱。

a、学生参与编演,在编演过程中进行自省

在开展校园心理剧的活动中,我们强调让学生把自己身边的事情,从自我的视角,进行编演。通过学生的编演,突显学生的心理问题,寻求解决的方式和方法。

Ⅰ心理剧创作的过程就是心理自助的过程

学生创作的心理剧,题材都来自于周围生活环境,反映的是同龄人困惑、苦恼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剧的创作,能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心理自助。在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心理辅导老师和实验班班主任组成心理剧指导组,从专业创作和心理问题把握的角度,指导学生的心理剧创作。在主题选择上,主要选择具有共性的问题。针对我校农村学生相对比较多,他们敏感、脆弱、自卑感强,有一定的虚荣心,我们指导学生创作了心理剧《特殊的生日》,剧本表现的是一个家庭贫寒的农家子弟,母亲靠拾破烂为生,供他上学,面对经济条件优越同学,担心被其他同学看不起,虚荣心作祟,称自己母亲是部门经理,花钱大手大脚。在同学过生日时,超消费给同学买项链作为生日礼物。妈妈到学校看他,带来好吃的和捡破烂的钱,妈妈的说话、穿着打扮被其他同学识破,他极力掩饰,同时为拥有这样的妈妈而羞愧并极力赶

她走。当其他同学得知真相,并没有嘲笑他,反而把空瓶子送给妈妈以帮助她。得知今天也是妈妈的生日,大家一起为妈妈过生日。在创作过程中,我们组织了十几个人的创作‚班子‛,都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把自己的心路历程真实地再现出来,在创作中使自己的心理压力得到了释放,同时自己的心理也快速成长起来。

在整个剧本创作乃至演出中,韩璐同学直接参与并在家长会中饱含热泪深情的对妈妈表露心迹:‚妈妈,以前的我太不懂事了,总是顶撞您,惹您生气,对不起!‛深深的一鞠躬,胜似千言万语。从此以后,韩璐真的变得很懂事,像变了一个人似得,不再迟到旷课,不再顶撞老师,学习态度也变得很积极。

b、角色扮演,实现心理自助

我们所开展的校园心理剧主要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参加者通过角色扮演,可以从中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这些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的故事,使得演员更有切身感受,在演出时达到了真情流露的境界。最重要的是,这些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达到了宣泄情绪、减轻压力、明辨事非的效果。因此,我们根据剧情,结合每位学生的特点,合理的进行角色分配。如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感恩意识淡漠的问题,我们指导学生创作了《妈妈,我爱你》一剧,主要表现的是一个离异家庭,母亲为了生活外出打工,陪伴孩子的时间很短,孩子对妈妈成见很深,认为妈妈不爱自己,光知道挣钱,因而对妈妈不理不睬,甚至恶语相向,不服管教。我们挑选了两名有类似情况的学生,一名担任妈妈角色,一名担任女儿角色。在剧中,妈妈对女儿满腔的爱以及带病工作的情景深深地感染了女儿。把自身经历与剧中‚女儿‛的有机结合,通过深入的角色扮演,她终于理解34 的妈妈的艰辛不易,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同时女儿对妈妈那份深深地依恋和对母爱的渴望也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父母,使他们也了解女儿的心声。这部剧的公演,也感染了所有的同学。后来,通过家长了解到,这两个学生在尊重父母、孝敬老人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会了感恩,同时家庭关系和睦、幸福。心理剧不求剧演得多么好,关键是通过编演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Ⅱ学生积极思考,在感悟中实现心理互助

校园心理剧不仅仅要让编演者受益,还要让更多的人受益。我们充分发挥校园心理剧的共享功能,让试验班师生、家长共同分享心理剧,让更多的人获得启发和教育。

Ⅲ观看中产生共鸣,实现同伴心理互助

校园心理剧所反映的问题是学生中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其本身就具有普遍性。再加上剧本是由学生自己编演他们身边的事,他们熟悉的事,因此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贴近实际,学生观看的积极性很高,也非常容易产生共鸣。在学生心理共鸣中,也实现了‚一边看剧,一边疗伤‛的心理互助。我们在实践中,抓住剧目主题,搭建多种平台,发挥它的作用。针对当前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心理脆弱,面对挫折意志消沉,我们编演了《不屈的生命》,表现的是一位美院的学生患了白血病,但他热爱生命,不向命运低头,在余生用爱心和画板去帮助别人。让别人快乐,仍然对生命充满热情和希望是他的愿望。因此面对不自信的女士,告诉他要快乐的活下去,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活出自己。面对生意失败、家庭破裂的男士,告诉他要勇敢面对,重振旗鼓,不向命运低头,不向挫折弯腰。正是这种不屈服于命运的信念,最终他得到了美院学生的帮助——捐献骨髓,从而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心理剧在实验班演出后,反响很好,大家被这种不屈服于

命运、勇敢的向命运作斗争的精神所感动,同时学会了关爱别人、善待生命,进一步理解了生命的意义。这种内心强大的力量,不仅是所有参演的同学,甚至在观看的实验班的全体同学中产生共鸣,平时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闹甚至大打出手的现象销声匿迹了,大家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整个班级一派朝气蓬勃的活力。b、在互动中感悟,实现同伴心理互助

在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中,我们强调台上台下的互动。在一些重要的剧目中,我们都要精心设计一些互动环节,给观众随机参与的机会。这样,我们把观看的学生也带进了剧情之中,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使得他们更感兴趣,更有利于他们去体验角色,感觉到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相结合的。这时,教育的痕迹淡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就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去了。如我们演出的《你也能行》,这一剧表现的是一名因家庭原因而自暴自弃的学生,不爱学习,整天调皮捣蛋,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一点点走出阴影,最后坚强起来的故事。这一主题,在不少学生身上都存在。因此,在编演过程中,当把主人公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出来之后,我们特意设计了与观众互动环节:假如让你扮演父母你应该怎么办,假如你是老师你应该怎么办?假如你是主人公的同学又应该怎么办?同学们临时成为主角,想出了很多办法,表演也很投入。让观众现场参与其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参与与互动中,实现着同伴之间的心理互助。

c、讨论中分享,实现同伴的心理互助

演出是同伴间的互助,演出结束后互助以讨论的形式继续。要发挥剧的更大效应,教师还要善于深入做文章,要本着不分析、不建议、不提问的原则,组织大家讨论,无论是参演者还是观众36 都可参与其中,将自己的体验、感受和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如我们在《同窗情》演完后,组织同学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剧中主角说:‚我虽然是在表演剧里主人公,其实也是在表演我自己,我就有过得理不饶人的时候,我想对那位被我误会的同学说‘对不起’。‛有的观众则说:‚我知道了,同学之间应该相互理解,相互体谅,不能对人太刻薄,否则太伤感情了。‛在同学们讨论的同时,老师要及时地点评,深化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另外,我们还通过写观后感的形式,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进行深入地讨论。这样,使校园心理剧不单单停留在编演上,通过这种深入讨论,进一步体会心理剧给我们带来的心理互助。

(6)反贴标签挖潜法

‚贴标签‛也称为‚污名化‛,本来是负面的词汇。普通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习惯于将其化繁为简,以便清晰便捷地把握事物特征。标签化就是一种简单归类,人们可以借助标签对外界的人、事、物形成表面和粗浅的印象,降低行为成本。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李强说,一个群体将某些偏向负面的特征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将这些特征刻板印象化,掩盖其他特征,成为与之相对应的指标物。比如给学生贴这样的标签:‚你总是这么笨‛、‚你太懒了‛‚你真差劲‛等,它会浇灭人的积极性,让人泄气,心灰意冷。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我们把标签反过来贴,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根据阳性强化法和焦点理论,寻找并奖励学生正向行为,同时淡化或漠视其异常行为,可以达到强化正向的效果。对周围的事物贴标签,每个人几乎都在有意无意间这样做。只是,当改变‚贴标签‛的方向,随着传播方式的变化,几何级地放大影响力和辐射面,继而成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转弊为利,也会收

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据实践分析,贴正向标签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a、能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充分挖掘潜力。

职业高中的学生很多都是全身上下贴满负面标签的人物,他们不畏惧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所以常规的评判不仅不能给他们带来丝毫的改变,反而让他们身上的叛逆性更强。但如果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的观察学生,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在公开的场合适时的真诚的表达出来,也就是贴上正面的标签,并用具体的事实做依据,学生就会觉得耳目一新,从而努力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使标签名副其实。

在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后,其中一位班主任和我们分享一个教育故事:师国强在刚分到我们班时,很多事情都能摊到他头上:不读书、不背书、考试作文空白、不交作业、迟到、忘值日等,总是一张扑克牌脸,我都不知道这个闷葫芦脑瓜里都想些什么,甚至怀疑他是不是神经衰弱。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看到了转机:我在黑板上写下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只有个别同学会做,他竟然做对了。欣喜之余,我决定给他贴个正能量的标签:既然不爱读书,那就善于思考吧-----我们班最善于思考的同学是师国强。我看到他的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和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从此原本成绩中下游的他好的一塌糊涂,每次考试成绩都是遥遥领先。后来依次有了类似的‚标签‛:总是坐在第一排门口的韩朝阳-----最有绅士风度的勇士,愿意在最寒冷的天气为大家遮风挡雨,后来的韩朝阳真的很有责任感和风度,很多时候都是冲在最前面。还有默默无闻但踏实努力的邓海燕-------学习最认真的同学,红蓝笔标注细致。靳治国-------数学学习最有潜力的同学,原本成绩平平的他后来经常挑灯夜战数学题海,而且主动38 在自习课为大家讲解难题。后来数学成绩突飞猛进。张洋洋------------最有活力的同学,读书和喊口号声音洪亮,很有感染力。李静-------最有内涵的才女等等。每个同学似乎都很喜欢贴给自己的‛标签‛,自信满满,整个班级氛围大为改观,充满正能量。

能够流行起来的标签通常是负面的,但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和恰当灵活运用,它就会变成一种有利的工具,这些标签并不是学生绩效与潜力的可靠衡量指标,却是他们潜力的可提升空间。它会导致人、事、物的正面形象充分发挥作用,为我所用,引起学生思想革命,达到很好的自我成长。

b、快速传播性,增强榜样效应。

根据蝴蝶效应,同学们有很强的模仿学习的本能,标签所包含的正面因素,在班级同学中间甚至现代信息网络会迅速地‚传染‛到类似的事物或者人身上,甚至波及整个班级、乃至年级,在同龄同学朋友中掀起一股改变的风暴。

在我们的社团活动中,学生的本意是不爱学习,只是想去参加游戏玩玩,其整体素质层次不齐。在第一次《破冰相知》活动中,学生确实玩的很投入,很开心。结束后,在辅导教师的引导下,由每个同学谈了内心感受及收获后,要求大家一天内上交心得体会。其结果只有一部分同学交了,而且有的只有寥寥数语。辅导老师就在我们的社团群中晒了其中写的很真诚的一位同学的心得体会。于是就有自认为写的很差的同学跟帖给自己贴标签自我批评:老师,我的很糟糕。于是我们的辅导老师就把他的心得体会也晒出来,并且还给与了自己精心设计的正面标签:阿飞是一个语言干练、干脆利落的人,言必行、行必果。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其他成员纷纷冒泡,期待的问:老师,我呢?最后大

家摩拳擦掌:老师,下次我一定会做的更好!

在后来不断的正标签强化中,同学们的不恭的态度渐渐收起,除了游戏中的专注,更多的是从中的收益渐渐丰满,自我期待的标准更高,成长速度渐渐加快。同时,在网络平台上的交流传播效率非平常可以比拟,活动的传播及正能量的反馈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成长。

c、正面标签效应的持久性。

标签流行起来,会发展成同学们固化的价值观念,自我认同感较强,长时间保持,使被贴标签的对象最终会形成一种习惯。譬如有一位同学,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说:我叫孔天亮,大家叫我亮子就行。我们的辅导老师借机贴标签:诸葛亮字孔明,你的天亮就是明。孔子也是你的这个孔。你是名人之后,有聪明的基因。他也挺认可这个标签,并对未来充满积极预期。所以后来的活动中,他积极上进,甚至主动请缨,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社团的海报宣传设计规划。标签化思维的一个特征也是以人群归类来判定其行为,某个人群赋予正面的标签,那么这个人群不分个体都其实,每个人的潜力都是很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积极进行开发和引导,并把这种潜力转化为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以此作为促进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契机,并内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从而形成自信乐观、观积极进取的良好心理素质。

(7)社团活动提升法

心理社团活动内容主要有Ⅰ板报、月刊:可以围绕心理健康主题,邀同学们投稿Ⅱ电影放映:借学校场地,放有关心理健康的电影。Ⅲ户外活动:组织同学们进行素质拓展等户外活动。Ⅳ40 具有正面性,反之,则不分具体情况都被打上负面烙印。联谊会、茶话会、心理游戏、心理沙龙。Ⅴ心理信箱:接受并解答同学们的心理困惑。Ⅵ与其他社团的联谊活动。Ⅶ心理之声广播站:讲述心理小故事、心理健康小知识。

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较难,改变一群人的思想更难,而改变几百个不够自信、阳光的人的思想更是难上加难。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有意义的团体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磨炼其意志、增强其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我们课题组成员负责辅导学生成立了两个心理成长社团,希望以社团成员为中心,将一种阳光心态、乐观向上的思想辐射扩散到周围其他同学身上。

这两个社团分别是‚阳光心理社团‛和‚火种心理成长社团‛,成员由实验班的心理自愿者在班级中宣传招募。每个社团都编制有一整套的社团活动方案并准备有必需道具,活动后还要求每个同学写出心得体会。例如拓展活动的一系列活动程序:第一章《破冰相知》,第二章《心灵密码》,第三章《团队合作》,第四章《信任自信》第五章《我要成长》等等。为社团成员的回归纯真、开启心智打下良好的铺垫。

通过社团活动并结合学生们的心得体会对其作用总结如下:

a、提升了同学们的自信。

通过参加心理社团活动,组员的自我认识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并且学会了认识、肯定和欣赏自我;变得更自信,敢于与人交流。

Ⅰ破冰初识,敢于交流

由于成员是高一新生,初中时多来自不同地方,刚人新班不久,相互并不熟悉。以前没有参加过社团活动,尤其没有感受过心理社团的不一样。所以,在这一环节设计了一组能够很快打

破陌生感的热身游戏---大风吹、串名字、猜猜我是谁,组员在游戏中玩的很开心,而且相互很快熟悉。大家都觉得自己今后会敢于在陌生场合与人交流,表达自我,打破冰封氛围,从而超越自我,实现自我成长。

Ⅱ 认识自信,增进组员了解。

在引导组员一个热身游戏‚欢畅兔子舞‛后导入了这次环节的主要活动--故事:‚握住自信‛,并围绕故事展开关于‚自信心‛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了三个问题的讨论:什么是自信;自信对生活、学习和工作有什么影响,是好还是坏;自信对成功的重要性等。同时让同学们搜集素材,在试验班板报橱窗等方面进行以自信为主题的宣传。

Ⅲ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现优势。

热身游戏‚我是最棒‛,让组员肯定自己;并且在游戏‚价值商店‛中,让组员对提高自信作重要的因素进行讨论,让组员认识到提高自信的方法是不能靠钱能买到的;继续分享‚小泽征尔胜于自信的故事‛,让组员挖掘自身的优势、认识自我、肯定自我。

Ⅳ造就自信的自我。导入游戏‚优点大轰炸‛、‚戴高帽‛等,让组员再一次感受自己没有发现的优点,膨胀自己;继续分享‚尼克松败于自信的故事‛,让组员从中感受如何造就自信的自我,学习提升自信的方法。

b、同学们的沟通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升。Ⅰ辅导教师指导下小组成员相互认识,订立小组规范。

由于同学们都是新生,相互并不了解和熟悉,第一次都表现得比较拘谨、受约束,但是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在破冰42 游戏‚乌龟和乌鸦‛中表示出很高的积极性和融入度,而且也很快地达成了第一节小组目标,在订立小组契约和制定口号的环Ⅱ同学学会倾听,明白倾听的重要性环节。

同学们因为第一节的活动中已经建立了不错的关系,并且对接下来的活动都表现出高度的期待。热身游戏中,学生在经过演练之后,对游戏规则更加明白,因此更容易投入到活动中。在主题活动中,尽管是简单的传话,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还是和传话前的大大不一。学生们也分享了一些感受,最后借着学生的分享,总结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倾听是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倾听,不仅仅是听,还必须是听明白,听到心里去了,并且能够把意思正确地转达。

Ⅲ 同学们学会大方自如的表达。

学习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在前两次活动的基础上,学生们彼此关系已经开始建立,同时由于小组成员两名女生比较活泼大方,对其他同学具有带动作用,所以在辅导老师的参与引领下,游戏过程进行比较顺利。而此节的社团活动,主题是有口难言,活动分三个回合进行,学生们对于此活动都比较感兴趣,因此整个活动都非常投入。在最后的分享和总结环节也比较容易引导,Ⅳ增强组员间的信任,明白沟通需要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

小组成员刚开始还有害羞,尤其是在信任后仰活动中,男生女生都有部分同学觉得不好意思,后来,在辅导老师的参与带动下,同学们渐渐忘掉顾虑,活动自如。当然有淘气的同学本想如同平时玩儿的那样捉弄同学,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活动中能够真诚参与,同时收获信任,效果更加好。在分享环节,组员们都 节,同学们都积极发言,达成很好的效果。

学生也真正达到了在活动中悟到沟通的重要因素---表达。

分享了一些过程当中的切身感受。真切的明白真诚是相互的。

Ⅴ组员学会表达赞美,肯定他人,接受自己。

在小组活动的结束环节,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完全建立。因此在做优点轰炸的时候,成员之间都比较活跃,愿意用心去赞美别的成员,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整个活动过程都非常欢乐。辅导教师在分享环节也比较容易引导,整个集会成员们都非常投入。

其中有位自卑,很内向,害怕在人前表达自己,但这次活动我觉得我变大胆了,好像没那么害羞了。我喜欢参加这个社团。‛还有一位同学在心得体会中写到:‚今天的社团活动我认识了好多朋友: ‘包子’、‘齐齐’、‘牙膏’、‘石头’、王万里……今天是我觉得最开心的一天,而且今天的活动让我们很快认识彼此,我也是第一次觉得自己注意力可以那么集中,期待下一次活动。‛

学生在心理社团活动中收获了很多,在同伴快乐的氛围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进步,对接下来的社团活动充满了期待。学生通过社团活动,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能力。

(8)网络辅助法

网络是现如今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很多学生的交际平台。信息的传递容量大、速度快,是一种高效的传播方式。其形式多种多样:

a、构建qq群、微信朋友圈,建立心理发展网络平台等。在实验班群内发布大家都关注的社团活动效果,并逐个挖掘闪光点加以放大,甚至晒出表现好的学生的图片、心得体会等,贴上正向的标签。很快,跟帖的、点赞的络绎不绝,同学们争相表现,在言行举止方面都特别绅士、阳光,积极向上,在群内传播着正能量。同时,在网络平台上的交流传播效率非平常可以比拟,活44 动的传播及正能量的反馈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成长。

b、借助网络平台,构建教师学生心理成长共同体。首先,分享共同关注的话题和教师学生的成长经历,用主动积极的态度找到解决和缓解自身问题和心理压力的途径。其次,能够走进学生内心,促进心理成长,体现人文关怀:博客不仅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也使学生在不断思考、训练和感悟中形成了更健康的行为方式,并在信任平等的交流分享中促进自我成长,为学生的‚二次成长‛提供了契机。最后,能够突破传统个人成长局限,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在网络心理成长共同体中教师学生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合作,能够发挥群体动力作用促进心理成长,学生能够对心理成长的质量进行反思,实现‚由蛹化蝶‛心灵的华丽蜕变,达到心理的超越和人格完善。

我们关注信息时代学生心理成长与发展这一新动态,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积极探索现代网络下学生心理成长共同体的发展机制等。以‚学生心理成长共同体‛博客为平台,以共同体为心理成长的手段和工具,以心理成长课程为内容,促进教师、学生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完善。网络学生心理成长共同体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效果比较令人满意。

网络平台有机地融合了心理学、教育学、信息技术三个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快,参与面广等优点,对心理社团活动的效果巩固提升及学生心理成长的辅助作用效果良好。

(9)阳性强化法

阳性强化法(Positive reinforcement Procedures)或称正性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通过及时奖励目标行为,忽视或淡化异常行为.即运用正性强化原则,每当儿童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

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以增强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故又称奖励强化法。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后天习得,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

a、阳性强化法在心理辅导中的应用分类 Ⅰ暗示强化辅导模式

不断给学生积极肯定的暗示,不断通过恰如其分的高期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不断用各种手段增强学生的信心,为创建良好的互动气氛提供心理条件。

(Ⅰ)情境暗示阳性强化

包括环境和情景,环境又包括开展活动的道具、活动空间环境等硬件设施和师生、生生间形成的‛软环境‛,即情感氛围.这里主要指借助活动的内容和目的,通过设计某种情景,以取得暗示的强化效果.在不被重视和激励、甚至充满负面评价的环境中,人往往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左右,对自己做比较低的评价。而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环境中,人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往更好的方向努力,随着心态的改变,行动也越来越积极,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例如我们在心理拓展活动中,辅导老师不仅在肢体语言上:满脸的真诚的笑容、眼睛充满的肯定、温暖的拥抱等加以认同肯定,再加上辅导老师充满爱意与期望的认可的评语,足以让同学充满学习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与希望。还可以在社团群中晒出同学们活动时全身心的投入、开怀的笑容的图片、视频等,更会增强同学们的成就感,增强热爱生活的信心和参与活动的热情。

(Ⅱ)艺术暗示阳性强化

艺术是最有力的强化暗示,因为艺术是直接诉诸直觉和感情的,它比理性直觉快、直接。活动中运用的艺术是多种多样的,如一首诗,一段幽默滑稽剧、一句机智的插话、一组竞争性的游戏、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心理学故事、竞赛等,促进心理暗示的倾向-------态度、动机和期待等。例如,我们心理社团要扩招,有学生说:‚老师,让我们到各个班级宣传发动吧。‛我觉得不太恰当,于是回答:最好能增加我们的内涵,吸引学生自己加入。‛有人提议:我们制作海报吧!主意挺好,可是谁来操作呢?有一个叫孔天亮的同学自告奋勇。我们的辅导老师眼前一亮:微机班的学生,正是他的专长呢!于是就诙谐的说:天亮就是‚明‛的意思。我们就叫你孔明吧。还是聪明的诸葛亮呢!和孔老夫子也是一家。真是名门之后呢!大家也纷纷夸赞他的电脑制作水平如何高,整个气氛非常和谐融洽。孔天亮同学也非常兴奋,原来自己还有如此闪光的价值。对后期的海报制作真的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心尽力,做的尽善尽美。而后期的追踪显示,他在专业方面学习挺努力的。而且后来的活动中他也是心态阳光,积极参与。

(Ⅲ)权威暗示阳性强化

利用权威效应对同学们的进行阳性强化,增强其活动和成长的信心, 增进学习生活的积极性。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可以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

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在我们的社团活动中,一方面我们为同学们量身定做设计了一系列的科学合理的活动程序,另一方面,在同学们日渐成熟的活动期间,邀请学校领导、电视台等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在领导赞许的目光和认可的微笑中,使同学们感受到权威的成功暗示,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倍增,热情高涨。

(Ⅳ)语言和语态蕴含着表情和目光暗示阳性强化 坚定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信心,鼓励老师们以饱满的热情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

在课堂上,老师对同学们经常赞赏有加,特别提倡大家畅所欲言,不拘泥于正确与否的限制。在老师的带动下,不善言辞的同学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了。由于老师们的积极鼓励,同学们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不断学会新东西,积极主动登上讲台和大家分享……直到今天大家还非常惊讶,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的潜能可以发掘,想不到以前那些沉闷无知的学生,今天能够跟老师同学争论得面红耳赤。(Ⅴ)归因暗示阳性强化

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成功或失败原因的解释或推论。指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为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因为努力不足。比如在知识竞赛赛中获奖的同学在颁奖的时候就进行总结暗示:参赛的同学都比较努力,经过激烈的角逐,这些同学的努力和超常的付出,使他们终于脱颖而出,希望其他努力不够的同学继续加油,48 争取下次更加优秀。从而使同学们形成你追我赶的高涨的学习气氛。

Ⅱ成就强化模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人都渴望在学习活动和交往中取得成就来满足这种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就可以根据这种需要通过特定设计,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的良性行为得以持续和强化。

(Ⅰ)确定明确目标

指导学生制定目标,目标越具体越好,目标过大,难以操作。比如一医一班学生张某专业成绩中等希望老师能够帮助她。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该生计划下次期考进步 10 分,则可把这 10 分分到具体的内容,如基础知识填空提高2分,选择提高4分,识图题提高 2 分,实验提高 2 分,然后自己根据此,周一到周五定不同的内容,周一是基础填空训练,周二是单项选择训练,然后有实验训练,有识图训练等。也可以针对具体章节,如伴性遗传进行集中训练,总之目标越具体越好操作。一段时间后,学生能体会到准确率上升的成就感,就会充满自信心。这时候,老师的赞许,同学的赞赏,就是最好的成就强化,若有小小的自我奖励或物质刺激,更是让他坚定继续下去的动力。

(Ⅱ)发挥进步生转变机会

他们的转变异常显著,成为老师学生关注的焦点,使所有学生看到成功的可能,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支持型气氛。比如刘阳同学,以前总是萎靡不振,默默无闻,毫无生机。一次偶然的机会,辅导老师表扬了对一个问题的领悟很独到,进而表扬他阳光、聪明、善于思考,于是他上课开始认真听讲了,并且踊跃发

言,甚至延伸到课下积极的思考、做题、查资料,他获得的表扬和取得的进步越来越让人刮目相看。在他的动下,原来成绩优秀的、不太优秀的都围绕在他身边,或请教问题,或讨论问题,掀起一股学习的热潮。

阳性强化法就是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等意识倾向,鼓励勇于进取,大胆创新等精神,调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积极性的一种方法。借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伏隆的期望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颇具盛名的激励理论,认真研究和灵活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收到应有的绩效。此外,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古今中外凡是心理素质水平高,为人类作出贡献者,都可树为榜样激励学生效仿,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实践成效

(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改善

本课题的研究在新安县职业高级中学进行,2012年2月,我校选定了本课题,成立了课题组,确定高一年级医学班26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一班、二班124人为实验组,三班、四班139人为对照组。

学生通过各个途径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常识,能够用所学知识,化解不良心理倾向,纠正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2013年12月再次对2012年4月参与过心理测试的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结果证明这些学生的综合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心理‚非常健康‛的比例已从7.5%上升到25.9%,心理‚比较健康‛的比例从23.6%上升到了51.8%。分类心理测试结果也出现了显著的好转。

表1 实验班和对照班综合心理健康状况前测结果

第二篇: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报告

《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报告

郭镇中心小学 黄辉 胥雅薇

一、研究背景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理念,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课程改革就是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学习已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背景下,我校确立了“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的

1、顺应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在如今交流工具网络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就能发现教育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了。知识一旦进入书本就陈旧了。单单让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很难面向未来的。人们要在一生中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因而“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所以我们学校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为今后持续不断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学生一旦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与能力,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

2、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核心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立足于学生本位教育。教学改革的真实意义:“即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因此,教育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存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这就必须让他们从小在“自主探究”的教育活动中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终身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3、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综观当前的教学现状,许多教学活动其实还是一种单向度的传授,而非双向度的教学交流的活动。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拿出典型和优秀的教学范例,很少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角色作用。如此,无论其教案与教学是如何出色、严谨和规范,都可能成为一种预先设置好的“教学圈套”和“教学陷阱”。而真正的“教学”,就是一种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教学双边相互作用的社会作业,成为多方位沟通与互动的活动过程。我们还看到,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大都是比较注意学对教的适应,而较为忽略教对学的适应。许多教师按照经验形成自身的教学方法,很少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来适应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上几乎完全“依赖课堂、依赖教师、依赖书本及标准答案、依赖死记硬背。”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子,自然会残缺自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等作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研究假设

1、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发展人的自主性,使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的主人和指导者。“自主学习”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主动地学,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够把握自己的学习,并通过“改革自身主观的实践”,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发展状态转变为主动发展状态的过程。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以学习者为中心”学说认为:意义或经验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即让学生学习对自己有意义、有价值、有好处的材料;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习,即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己引导,即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并自己发动学习活动。

2、“自主性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创造一个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发展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培植学生的主体学习观,并在教育者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掌握探索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知识形成的流程及其发展趋向,从而形成稳定的个性化的主动发展态势,呈现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让他们在发现和寻求真理中发展起来。

3、“自主性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点: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健全的主体人格;②、让学生自主掌握观察、认识自然事物现象的一般方法。

四、研究的意义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课题研究为提高我校办学质量,打造我校办学特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将“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作为语文课题研究的主课题,旨在以培育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为中心,不断完善新课程改革实验机制,积极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为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办学内涵,实现学校个性化发展,筑就一个新的历史平台。

五、研究的方法和举措

从一年前本课题开始实施至今,我们围绕“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结合采用调查法、经验筛选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具体实施措施是:

1、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课题的实施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可操作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课题组成员广泛借鉴已有的经验和理论。因此,我们针对课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及《新课程标准解读》等进行了学习,并通过学习相关材料、理论专著,把教师的理性和感性认识集中到“自主性课堂教学”上。通过学习,课题组每位教师真正确立了素质教育的观念、全面发展的观念、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课题思想,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并自觉地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视为己任,努力改进和优化教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提高课题活动的实效。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先在六年级和二年级开展小范围的语文学科的研究,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后,开始在其他班级推广。采用的形式是:一是教师之间结成研究伙伴,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使我校的教科研氛围愈加浓郁。

3、突出重点,优化教学,加快课题研究的进程。

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主渠道。因此,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各项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实验目标,我们首先加大了师资培养的力度,通过各种活动,铺设一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广阔通道,为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

六、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在课题组形成“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我组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加强了以“五重”促“五性”的课堂教学特色建设研究,并建构了自主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自主性学习评价框架。

1、以“五重”促“五性”,形成课堂教学特色。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以认识和把握有效学习方式为价值取向,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重要保证。我们围绕学生学习方式的“五性”,逐步建构了以“五重”为主的自主性课堂教学特色,旨在以“五重”促“五性”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五重” 学习方式的“五性”:重情感体验性、重个性独特性、重自主独立性、重探究主动性、重实践问题性

(1)重情感——激活学生学习方式的“体验性” 体验使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情感”,就是强调教师要巧用有情、有趣的教学语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各种灵活的组织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进入“学生”这一角色,对教材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重情感”还强调教师必须具有民主教学的思想和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和信赖学生,师生对话平等而互敬互爱;善于发现和欣赏学生有价值的思维方式与独特体验,努力树立学生挑战困难的信心与勇气;精心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凭借教材解读,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使每个学生衷情于学习,热爱于学习。为此,我们要求教师走进课堂必须达到四有:有爱心、有童心、有微笑、有激情。一句话,“重情感”就是以教师的真“情”激活学生的真“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体验,在体验中学会追求成长。

(2)重个性——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重个性”,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源头来自于教师教学个性的成长。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教学有“个性化”的感同身受,对学生的个性了然于胸,他们才会懂得去真诚地、善意地对待个体差异,呵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用心发展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才会萌发教师的创造力量,萌发课堂的生命意义。因此,诱发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需要用教师的个性来唤醒学生的个性,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面向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需要,教法和学法适应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对话环境,倡导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解读,让每个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为“鲜明独特”的自我。(3)重自主——展示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在具体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并创造各种机会,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重自主”,让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以学定教”的转化。“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我们不必怀疑学生与文本有独立对话的能力,而应当很好反思是否给予了这种“独立性”生成的机会与环境。所以,我们向教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四有”要求: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有自主合作的时间,有自主对话的时间。目的是要强化教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信心,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无数次的成功体验,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向学习的独立与发展。2、整合教研、科研活动,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教研和科研是相互信赖、相互促进,不事剥离的组合体。整合分割已久的教研和科研,就是要将两项工作纳入同一轨道,提高实际工作的效率,增强课程改革的含金量。我们紧紧依靠这种事例力量,将“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置于平时的教研活动中,以构建评价标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优化。我们基本建立了包括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情感、教学个性、自主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实践教学七个块板及十二条具体细则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第一阶段:观念引领与课题理论相结合,初步确立评价标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之核心理念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它与第斯多惠向我们提出的人是一种能自主思考,以追求真、善、美为崇高使命的“全人教育”观一脉相承。在这种理念和理论指导下,我们确立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自主学习的基本特点”、“在新旧课程比较中看教学失误”、“全人教育观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等思考和研讨的主题,努力把教师的兴奋点和研究着力点集中到“自主性课堂教学”中。在观念引领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学科组教师遵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讨论制定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第二阶段:展示活动与模式构建相结合,不断发展评价标准。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实际上为教师明确了新的教学追求目标,是促进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向个性化模式构建的有力导向。在组织开展各种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我们依照评价标准,一方面强调要善于发现和肯定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师要以撰写教学案例,或教学实录,或经验文章,进行总结、反思,为教学风格的形成积累底蕴;从而,初步实现了以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评价标准的实验预设目标,为自主性教学特色建设提供了教育资源保障和有力支撑。

七、研究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发现现实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我们提出了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五大重点,以此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和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1、要进一步引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使他们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中,并以此为统领,有效地将“三维”目标落实于课堂教学。

2、要立足“自主”,特别关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与情感态度,切实提高自主学习、自主获得的能力。

3、要再次完善评价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使教学特色建设更加卓有成效。

回首课题研究历程,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我们将不负众望,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谱写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特色建设的新篇章。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创示范,求发展

伊春市友好区第一小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边远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 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学生的一切发展都是在此基础上来展开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事。从这个目的出发,结合世界经济和教育发展的趋势,对新世纪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要求,应包含培养独立、自觉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智能,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有敏锐、深刻的认识能力,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对环境有机敏、灵活的应变、应急能力,包括优良的意志品质,坚强的自信心和健全统一的人格,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有团队精神,对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培育健康的竞争心理,具有耐受挫折、承受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对他人的成功不嫉妒,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新事物敏感,有浓厚兴趣,有活跃独特的创新精神,敢于想象,勇于发明创造,善于策划,做事轻松,具有解决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的课题实验到了结题的时期,收获颇丰,总结如下:

一、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友好区第一小学是省级标准化示范学校,历年来发挥着名校的辐射作用,友好一小在教育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效,尤其是在德育方面,学校一贯提倡“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学理念和“养成良好的形为习惯”的德育理念,着眼素质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组成部分。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相对较早,在本地区有较大的影响,曾多次承担市级的观摩课,并善于与一些兄弟学校交流经验。

2008年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学校派出教师参加黑龙江省举办的心理辅导员师资培训。同期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经培训的教师值班,并购置电脑和书籍一批,经过几年的努力,心理咨询室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基本完善。

为了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和规范,我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课程表上有固定课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每月针对不同年级进行一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尤其注重初青春期学生心理辅导。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

每学举办六到八次青年教师德育,全校教师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的方式,学习内容是主要是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讲座、学习资料、观摩课等形式进行学习,学习结束后,部分教师写出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教学设计,有部分教师的论文获得了课题组论文、叙事、案例评选。

三、全力开展心理教育的科研课题的实验总结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摸索出了一套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1、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得到提高

学校通过此项课题研究及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学生的自我意识、集体意识、学习意识、生活意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自我意识方面,小学生的嫉妒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的消除,战胜挫折的能力有了加强。在集体意识方面,学生们逐渐懂得了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初步形成了团队意识,在集体活动中,能互相配合,互相协作。

学生初步具有了良好的生活态度和适应性。学校进行的意志力测试表明,经过学习,学生的对生活态度和社会适应性的认识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使小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存在、优点与缺点、现实与未来。能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自己的成材之路,找准自己的位置,学会处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使小学生适应学习生活,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

2、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

课题研究培养和锻炼了教师,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自身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在研究中,我们总课题组中期实验成果显著,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叙事、教学案例获国家、省、市级奖励; 国家级优质课1节、省级优质课1节、市级优质课2节、先进个人3人。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课题研究对解决心理教育师资短缺问题有了很大帮助。

3、学校的德育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我区几年来德育工作评比中,我校德育工作多次获第一名,科研工作获第一名。学校连续2年被评为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还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家长学校”、“省级标准化先进学校”、“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先进学校”、“市义务教育名校”、“市级绿色学校”、“市儿少工作先进集体”、“市文明单位”、“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三、创建“心情驿站”小广播

基于已经取得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于2012年9月在学校春芽广播站增加“心情驿站”新内容,主要播放心理知识、相关心理新闻和信息等。

此外,本学年我校经常利用家长会给家长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举办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及方法技巧的讲座,邀请一些心理或教育专家到校讲学。

四、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的课题研究实验经过实践和讨论,终于有了明确的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1、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3、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师资比较缺乏,要扩大心理教育的覆盖面,除重视校本师资培训外,教育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学校外部力量的引入,尤其是经费问题的筹措,设置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有利于引进校外教育力量,在省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希望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出一条有特色的新路子,建立一套适合我校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且成为地方的样板,发挥示范学校的辐射作用,更好地推动伊春地区乃至全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第四篇: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人类进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一切无不加重了现代人的心理负担。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也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现代化的建设不仅要有健全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还不十分健全,一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许多教师当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以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策略,使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在许多小学生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损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当今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性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如何帮助今天的儿童、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迫切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老师们依靠传统的说教手段难以奏效。为此,我们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探索其心理教育的规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来开拓班级工作新局面。

二.研究对象:所教班级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研究本课题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对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和说明。” 它系统地研究了人的心理机制、感觉记忆、思维技能以及动机情感、心理差异等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小学生心理学,由于它“研究的是小学生在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掌握、情感与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的形成,以及小学阶段可能发生的心理障碍等心理规律与特点。” 《小学生心理学》 告诉我们:“小学时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教育过程就是一个塑造和发展受教育者心理的过程。心理活动是有规律的。在教育方针和目的确定之后,如何组织教育内容、编排教材,采用怎样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切都离不开研究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小学生心理学》对如何观察小学生的言行,分析他们行为表现上的变化,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如何向小学生有效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如何引导小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增进其身心健康等方面都作了科学而系统地阐述。这些阐述既具科学性、理论性,又具针对性、操作性,为我们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的指导。

2、研究本课题的另一重要理论基础是教育学。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而教育学就是以研究这种特殊的人类活动为对象的,它是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和揭示教育的科学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本课题根据这一理论,确立了研究的目的,即通过研究,促进小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四.研究目标:

以所教学生为着眼点,在他们中间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转化学生在学习、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行为,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和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

1.因材施教原则:不同学生在能力、个性、兴趣、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

地因材施教,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2、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教育中要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不管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首先以小学生为出发点,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3、民主、平等的原则:在教育中,尽管教师与小学生的角色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要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

4、坚持预防、发展重于娇治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预防和发展的功能上,其次才是帮助小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成长中的危机。对于极个别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小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小学生,请心理健康专业人员诊治。

六.课题的研究内容:

对学生自信、自强、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教育,在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性格等方面的障碍的同时,优化上述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善待他人、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教育。

七.课题研究的操作策略和方法

⒈加强心理辅导,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常识,形成健康的心态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开展个别心理咨询。

3.要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问题行为的矫治方法及家庭教育的操作技术,使家长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八.研究时间:3年

九.课题研究的策略:

⒈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研究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⒉健全心理档案,搞好心理研究。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都十分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拓宽工作途径,丰富德育工作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德育工作中,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房山区教委的关注与领导下,在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的指导下,我校于2003年9月,根据区级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确定了子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把三年级全体学生做为研究的对象,把课堂教学当作主渠道,加强学生心理辅导,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我们一手抓学科渗透,一手抓心理辅导,各种方法之间相互作用,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全方位展开,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校的目标是: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为核心;以对心理问题预防补救为辅助;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科学的管理是课题研究取得实效的基础——课题研究作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一个突破口

我们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实施德、智、体、美、劳各项教育的基本载体,教学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的过程。因此,工作中我们不断实践以科研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课堂为实验主阵地,把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研究作为实现学校“以服务升品位,以质量求发展”这一办学理念的一个突破口,使得课题研究服务于学生,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工作中我校广大干部教师积极探索,重点加强三个模式的研究,把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每个模式的各环节,各个细微之处:

1、备课模式的探索

使用“集体全册(单元)备课——个人分课细备——组内交流讨论——个人逐课复备”的备课方式,其中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心理品质形成的教育渗透点,使得心理品质的培养从备课第一个环节就入手,教师们分析挖掘教材,汇编了《各学科心理教育渗透点集锦》,各学科教师在备课时参考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断改进完善,为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服务。

2、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实践“课前预习探究—课上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的上课模式。整个过程注重学生未来发展,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兴趣等,使良好的心理品质得到培养。

3、教研模式的探究

坚持“备课—说课—上课—讨论—评课—再实践”的教研模式。这一模式为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1、在课堂教学中全方位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1)课前挖掘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因素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的老师们,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理论和方法,在工作中大胆探索,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例如教学语文《落叶》一课,教师在课前从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上,老师选择了四幅画秋天的画面做为课前引入,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受秋天的落叶,丰富感知。同时尊重学生真实的、不同的情感体验。挖掘教材“信”字的认知特点,准备引导学生从诚信角度的认识这个字。于是创造出“一个人(イ)说话(言)讲诚信的内涵。学习方式上,老师在识字的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力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竞争意识、合作能力,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体验成功、增强自信。请学生自主选择词语领读、组织学习生字、选择最想读的段落朗读、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开火车读卡片、朗读评议、识字游戏等环节的设计安排,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从而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成为师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过程。运用教师的教学魅力深深地影响学生,注意积累激励性评价语言,并研究如何使用得恰到好处,探索自学时教师如何关注学生,培养自信,如何尊重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等等。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①在课上创设情境,营造民主氛围,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师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你继续讲”“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做一点补充”“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学生在得到老师尊重的同时,自己也学会了运用,如:“我给某某同学补充”“某某同学读得很好,如果,把这里读的再重一点就更好了。”这样的话语来尊重别人,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的心理品质。

②利用渗透法,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小学各科教学中,形成渗透序列

小学各科教学作为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在课堂教学渗透的过程中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各自的优势。任何一门学科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都包括了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这些心理品质的教育,渗透在小学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③创设学习情境,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各科的教学过程中,各科的任课教师都能够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地情绪体验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这种情境的创设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真实可信,能够很快地被这种情境所感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张进霞老师在《守规则》这节课中,一开始就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李增广老师让枯燥的数学进入学生的生活;美术张德秀老师利用课件,创设了漫画创作王国的情境,学生进入漫画王国,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其中。这些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边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动机,也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这是各个学科之间共同的特点。

④结合教学内容,巧设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我们知道在各个学科当中,像语文、品德与生活等学科,就其内容本身而言,就是对学生心理的一种渗透。如:语文课文文质兼美、思想性强,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爱和美的教育。品德与生活课更是不用说。但像数学、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更加注重在过程和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渗透。如音乐、美术等,它的内容是艺术形象和关于艺术形象的知识,所涉及的心理品质是对于艺术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及时地设计展示环节,让美的、好的作品展示在大家面前,促进了形象思维品质发展与美感道德感的发展。体育课它能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学中教师设计比一比的环节,让学生在比赛中,在同学和老师的激励中坚持到底,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得到培养。再比如数学课《百分数的意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你能一眼就看出哪个班最好吗?”学生:“不能”,教师:“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一眼就看出哪个班最好?” 学生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回答出“计算平均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进行探究,学生的探究心理得到培养。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学生成功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学生的自信心理也得到相应的培养。

(3)课后良好情绪延伸,使良好的心理品质得以强化

“课后延伸”这是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实践活动。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后延伸环节中渗透,我们努力做到:重学生间的合作,重家长的参与,重走向生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①重学生间的合作,促生生心理沟通

学习完《颐和园》这篇文章后,老师以“迎奥运,赞北京”为主题,布置了学生搜集资料、制作壁报的作业,设计的主要栏目有:

万寿山介绍

长廊一线图册

旅游相册

珍藏品展

耕织图文化图片

老师让同学自愿组合结对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搜集资料在壁报上展示,没有电脑的同学到有电脑的同学家里一起搜集,既学到了知识,又交了朋友。一位家长说:“孩子是独生子女,不善于交际,很孤独,这次为了完成作业,第一次到同学家去合作学习,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另外,以往我们让孩子搜集资料,学生们搜集了很多,兴致勃勃,结果由于时间关系,有的孩子的资料没有机会展示,学生很失望,久而久之,他们就没兴趣积累资料了。利用课后延伸展示学生们共同合作搜集的资料,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热情,喜悦的情绪得到了延续。这次作业让孩子们浏览了丰富的资料,感受到颐和园文化的魅力,产生了热爱北京的情感,真是一举多得。

②重家长的参与,和谐氛围中促学生自信

沟通能使孩子经常保持心情愉悦,并解决一些心理困扰。五年级有一个女生数学成绩不好,不善言谈,并且她非常惧怕他的父亲。老师与她的父亲交流,了解到她的爸爸平时不爱说话,所以孩子觉得他冷漠。怎样缓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呢?老师多次设计了课后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的数学题,使他们找到了交流的话题。她的父亲多次参予她的学习活动,俩人关系逐渐融洽了,她学习上得到父亲的帮助,逐渐增强了自信。

③重走向生活,愉悦身心

据调查城市的学生由于环境问题,容易焦虑,所以引导学生走向多彩的生活,愉悦心情尤其重要。学习完《乡下人家》一课时,利用周六周日老师让学生去良乡周围的农村看看,或到亲戚家看看,用相机或DV记录下眼中的乡下人家的生活。孩子亲自观察,拍出了田园味道十足的照片。在走进生活的时候学生是快乐的,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促进了知识的积累。

课后延伸对课堂教学是个强有力的补充,使学生能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前、课中探究和课后延伸”的改革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等着我们发挥聪明才智。只要我们心中时刻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就一定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使学生的才能和心理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3、心理辅导——温馨的课堂

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同时我们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专题心理辅导。如:有的孩子不和群,没有合作意识,杨金怡老师在《什么是合作》的主题班会上,让学生试一试一根手指能不能拿起一支铅笔?一只手能不能系鞋带?体会所有手指合作才能完成这些工作。学生体验、尝试了合作,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慢慢学会了合作。

4、知心小屋——心灵的港湾

学校积极投资,设立知心小屋、知心信箱,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温馨的环境,老师知心的交流,使得一些心理有问题的孩子,放下了包袱,快乐地迎接每一天。

三、充分发挥学校网络中每一个教育因素的作用

心灵需要服务,心灵需要拓展。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必要条件,在校内形成人人有责的教育氛围,形成全方位的心理服务网络。

当学生思想上有问题时,我校三十多名党员成为知心交流的大伙伴,为他们导航,进行心与心的知心交流。

当班级中任何一位同学心中郁闷时,任何一位任课教师都会蹲下来真心了解情况,为他们解忧。

当学生有悄悄话时,“知心小伙伴”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交流的空间。

如此温馨的环境,如此浓浓的和谐氛围,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感受到的是友善,感受到的是快乐、是自信与自强。

四、学校、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让心理辅导走进生活,使综合素质得到强化培养。学校的教育不应是孤立的,学校、家庭应该携起手来,父母和其他长辈的言行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充分挖掘资源,发挥优势,家校形成教育合力。

1、家长课堂——合力的加油站

为了让家长了解到孩子在校情况,我们在家长会上,对家长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希望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引起重视,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营造和睦的、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改变,我们开展了孝亲敬长系列活动,如和父母说知心话、做家庭会议的主持人等活动,增进了孩子与家长的感情,同时提高了孩子的综合能力。

2、《心心桥家教报》《家长手册》——心灵沟通的桥梁

为家长们提供教育经验,使得一些有困惑的家长从中找到适合自己教育孩子的办法,同时我们倡导家长积极投稿,也为家长们搭建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为家长提供了解学校的信息。

五、我们的收获

1、学生在变化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的: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赋予更高的热情。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

(1)教学效率有明显提高。实验年级的学生在抽测中,成绩比实验前有明显进步。

(2)实验年级各项比赛居学校榜首。刘韵争同学在区级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胡庄秀同学在作文竞赛中获全国奖、于哲源同学书法比赛获全国三等奖。

(3)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同学,使得每个班级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精神风貌。

2、教师在变化

教师们的育人能力,科研意识不断提高,能够用科研的方法解决问题。在2004年全国第三届“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我校被评为先进学校。教师写出了有价值的论文,如张玉杰校长撰写的论文获房山区论文评选一等奖;许艳兵老师的论文《克服畏惧心理,帮学生建立自信》,获得全国健康杯优秀论文奖; 2004年张进霞老师的论文《送给学生一缕阳光》获全国一等奖,张玉杰、刘会文老师撰写的研究报告获全国二等奖,还有多名教师的论文获全国三等奖。

课堂教学永远是培养学生各种良好品质的主渠道,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课题的不断研究与实践,我们将进一步使课题向纵深发展,为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康的人格做出努力。我们面对的是一颗颗稚嫩的幼小的心灵,这一颗颗幼小的心灵需要阳光,需要温暖,需要交流,就让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服务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拓展,得到温暖,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教学成果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