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闽南文化传播协会汇报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仁: 大家早安!我是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传播协会负责人陈宗钰,爱拼敢赢、重乡崇祖的闽南人。闽南文化传播协会,成立于202_年4月1日。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传承闽南文化,服务校园师生”为己任,做有理想,有特色,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的社团。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不能没有灵魂,不能没有理想,不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明确,那便是通过各种闽南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播、弘扬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即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闽南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家乡、传承家乡;让非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泉州、爱上闽南、奉献海西,也就是让闽南的小伙伴乐意回报乡梓,让省外的小伙伴,愿意留下来建设我们福建。因此,我必须强调,社团的活动,从来都不只是闽南人的独角戏,从来都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文明一旦灭绝了语言,便被宣布死亡,例如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因此,在闽南文化传播中,闽南方言文化就显得举足轻重。为此,我们设置了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三个活动。其中,闽南语歌曲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第六届将于5月8日母亲节当天以“爱要大声讲出来”为主题举行,每届的闽歌赛都得到非闽南地区的同学积极参与,202_年更是被入学前从未接触过闽南语的、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学员、来自新疆的小伙伴张伟同学夺得冠军;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于去年11月首次举办,共吸引了包括陕西、海南、贵州等在内的277人报名参与。足见,社团活动,绝不是闽南人的独角戏。我们从来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每个项目的设置,都经过我们的调研、思考,并且进行可行性评估。例如,我们闽南语歌曲大赛及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的设置。有人说,读大学就是品读一座城市。但是,现实中,许多闽南籍同学,会唱国语、外语,甚至粤语,对于乡音却只停留于《爱拼才会赢》;许多非闽南籍同学,来了泉州四年,却只学会了公交车上提示注意安全的“开门请细腻,落车请行好”。这无疑将会是大学青春时期的遗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社团在汉语言方面的优势,开设了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举办了一届又一届结合不同时事、节庆的闽歌赛。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的武装。市场营销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明确社团闽南文化传播的对象,设置有针对性的项目,才能真真切切地起到闽南文化传播的目的。从学生社团的性质来说,兴趣是社团成型的原因,因此对闽南文化抱有强烈兴趣的会员是我们的主要的文宣对象。但是,文化的传播也不能忽视潜在市场,立足社团,辐射全校,乃至全市,一直是我们的理想。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社团文宣活动分为对内(即会员、理事)、对外(即全校师生)两个部分。对内文宣活动由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两部分组成。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包含闽南语教学、闽南灯谜教学、闽南文化研讨会三个子项目。闽南文化研讨会是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项目中的亮点,能够引导会员深入了解闽南文化,近一年来,先后在社刊《一页刺桐》发表了《论闽南文化重乡崇祖的精神内涵》等近5篇学术论文。对外活动由闽南民间艺人进校园演出、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文化摄影大赛及摄影展、“中国灯谜之乡”灯谜展猜、戏曲小品表演等活动组成。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创新、淘汰、升级我们的活动。闽南美食品鉴会是社团的特色项目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对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从一开始的单纯品尝,到讲解环节的加入,茶文化、闽南语歌曲表演的加入,到第六届的“自己动手做”。会员通过自制闽南美食,分组讲解美食蕴含的历史文化。既享受了美食和劳动的快乐,又学到了闽南文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活动得到了《海峡都市报》半版的专题报道和东南网、闽南网等媒体的报道或转载。
第二篇:闽南文化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打招呼 你好!
你好吗?------我很好!你呢?过得怎么样? 一切顺利,很不错。询问介绍 这是谁呀?
这是我的朋友。很高兴认识你。你叫什么名字? 你现在要去哪里 你觉得怎么样? 还有别的事吗? 好了,就这么定了。真诚感谢
谢谢你的帮助,非常感谢!、谢谢你的好意,我非常感谢!邀请约会
你今天晚上有时间吗?我想请你听音乐会。你明天有空吗?我去找你。你什么时候方便,我们再约。称赞安慰
你真不简单,你的英语口语真好!你今天真漂亮!
不要着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没什么可以担心的,好好睡一觉。继续努力,你一定会成功的。
相互话别我要走了,来跟你道别。
我在这里过得很开心,给你添麻烦了!我该走了,下午三点的飞机。谢谢你来送我,再见了。祝你旅途愉快。再见,一路平安。居家生活
醒醒吧,已经6点10分了。我很困,昨晚没睡好。今天有点冷,把毛衣穿上。我还没洗脸呢。
你得快点了,想吃什么早点? 快点儿,不然要迟到了。这包垃圾拿下去扔了。
擦擦桌,扫扫地,把湿衣服晾出去。28、29、30、31、32、33、34、一、1、2、3、4、5、6、7、8、9、洗衣、做饭真够忙的。
10、新的一天开始了。
二、亲戚朋友
1、妈妈,今天有同学到家里玩。
2、好啊,是男孩还是女孩?
3、是我的女朋友。
4、让你爸爸去买些水果。
5、我向你介绍我的家庭成员。
6、这是我的爷爷奶奶。
三、电信电话
1、你好,你的短信我收到了。
2、不好意思,没及时给你回。
3、他知道你的电话号码吗?
4、请留下你的姓名和电话。
5、我的手机号码是01234567896、30分钟后让他给你回电话。
7、请问你是哪位呀?
8、你好象打错了。
四、数字时间
1、你是什么时候来集美大学的?
2、我是去年九月份来这里的。
3、你是202_年毕业的吗?
4、不是,我是202_届的。
5、请问几点了?
6、现在是5点半。
7、晚上6点吃饭,7点图书馆见。
8、睡觉前我经常看半小时的书。
9、今天闹钟没响,大概没电了。
10、中午我去修下手机。
11、时间就是金钱。
十一、星期日历
1、今天是星期几?
2、今天星期五。
3、圣诞节是12月25日。
4、今年很快过去了。
十二、天气季节
1、今天天气怎么样?
2、天气预报说多云,傍晚有小雨,明天温度回升。
3、厦门的冬天不下雪。我们到户外运动去。
4、我爱秋天,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5、冬天来了,春天也不远了。
6、普通话(Ps.对应的)
闽南话
大家好
答给厚、答GA贺
你好
利赫(li he)
随便说说
沁菜共共
玩
漆投(七桃)我不知道
瓦木栽呀
吃饭
驾崩
吃饭了没
驾崩某
你是我心内的一首歌
哩系瓦心来 A 机秀瓜(li xi wa xin lai A ji xiu gua)
猪脚
滴咖(Di ka)
什么事情
虾米逮几
我跟你讲
哇嘎哩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鸡,能,杀,洗,噢,拉,起,被,高,扎
非常好
灰熊厚
拉屎
棒赛
无聊
牡了(mu liao)注:mu读第三音liao读第二音
我也来一句
挖啊来几古
海蛎煎
鹅啊煎
你吃饱没
哩甲罢没
漂亮妹妹
水扎某
电话
点喂
闲闲没事干
英英美代子(颖颖某呆几)别这样
麦阿妮
怎么会这样
甘A阿妮?
我是坏人
挖系派狼
有空来玩
五营来七 té
为什么会这样
那A安咧
什么
西密
全部
拢总
睡猪
困滴
猪哥
肖滴哥
爷爷
安公
奶奶
阿骂
你在干嘛
哩类冲虾,哩类密呆
人很累
狼斤先
放假要去旅游
棒嘎灭KI露游
鼓浪屿
钩垄叔
胡里山炮台
哦李山泡呆(呆读音为第二声)非常厉害
灰熊哩嗨
多少钱一斤?
龟姨几棍(棍念第一声)
两块八
冷扣被
便宜点好不?
卡 xio A 厚 m?
xio的发音类似英语的(short)前半部分
在哪上班?
第斗位胸班?
是做什么的?
西最虾密A?
你这礼拜回家吗?
哩机累摆斗KI邻刀吗?
人在做,天在看
狼类最,踢类跨
七桃(游玩之意)看人无(瞧不起人)
古锥(活泼可爱)青冥牛(文盲)哺(嚼)夭鬼(骂人贪食)
山猴(乡下人气)三八(二百五意)
出山(出殡仪式)歹谱(谓坏习惯)
歹嘴(开口骂人)目屎(眼泪)
鲈鳗(流氓之徒)渣埔(男人)渣某(女人)好空(有钱)
虾米(什么事情)厚酒(高度酒)胡螓(苍蝇)
必开(裂开)食饭(吃乾饭)
坎大猪(傻瓜的人)乜代志(什么事)雷公性(性情暴躁)
无半撇(没本事)凶戒戒(凶恶)
夭寿鬼(骂人短命)古早时(古代)
古早人(古人)出门人(游子)
失体面(丢面子)仙公步(耍花招)
有两步(有两下子)行短路(自杀)
放水灯(三三两两)限死死(限制很死)
活跳跳(活得很好)斗闹热(凑热闹)
汝(你)倒手爿(左边)
白贼(好说谎言)沤名声(臭名声)好性地(脾气好)
查某(女人)正手平(右边)
牵猴(拉皮条)古早册(古书)
印卯(塞责人事)见公母(决雌雄)
趁钱(赚钱)大细目(不公正)
斗阵走(一块走)一样代(同样的事)
拦嘴舌(磨嘴皮)大面神(自不知羞)
惊生分(怯生人)食糜(吃稀饭)
有淡薄(有点儿)打边鼓(从旁指点)
失体统(丢人格)蠓仔(蚊子)
古早物(古董)代志(事情)
双头母(两全其美)话仙(闲聊)
无头神(健忘)破相(残废之人)
三只手(扒手)淡薄久(一会儿)
半头青(愚笨之人)凸风(好讲大话)
瓦秧裁(我不知)歹狗(无赖之徒)辞头路(辞职)
必痕(裂缝)破相(残废之人)
泛泛过(马虎过活)大细心(偏心、偏袒)
鼻流鼻滴(无法收拾)无某无猴(无可牵挂)
猴头鼠目(面目丑陋)记牛肉账(涂写不清)
臭头鸡仔(讨厌于人)猴食薄荷(初学吸烟)
狗咬猫鼠(多管闲事)杀鸡教猴(借事示威)
叫秀才挑担(不能称职)无米兼闰月(无财多事)
钱无二个不响(互相关联)三七讲四六听(虚高不得)
水鬼升城隍(小人得志)交官穷交鬼死(攀高不得)
惊鬼看目连(既怕勿来)贪字贫字壳(贪心吃亏)
猫鼠拖称锤(牵累过多)神通外鬼(自漏机密)
左手打右手(自相伤害)青瞑看告示(不识装识)
乌脚细蛛肚(形累过多)
一、闽南文化的定义、区域和内涵
二、闽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三、闽南方言与口传文学
1、闽南话曾在广阔的宇宙间回荡,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如今的闽南话已经成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它还被录制在美国1997年发射的“放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了。
2、闽南话被语言学家誉为“活化石”,甚至有学者主张唐诗用闽南语音来读,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远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汉民族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到河南光州,汉民族的文化也就这样由其子孙带到此处,此后再迁至闽南,最后跨越海峡,到了台湾。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此一文化的语言,正是我们现在习称的“闽南话”,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完整地保留了两汉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中原标准音,如今让我们受用不尽的闽南话经典不是别的,下是《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以及唐诗等民族智能的结晶,其中的《论语》,蕴含着极丰富的人生哲理。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用来翻译佛经的语言,正是唐初年“切韵”系统的中原汉语,而闽南话所用的“河洛话文音”正是唐朝中原汉语的“母语”。闽南话里包含着许多古汉语的成分,不管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这方面,有关专家作了比较充分的比较。学习古汉语,掌握福建方言尤其是闽南话的口音,比懂得其他地区的方言更有优势。普通话读古诗30%不押韵,而闽南话却押韵。
3、闽南有句谚语叫“一枝草,一点露”,你知道这短短几个字里的深意吗?
“一枝草,一点露”是一句古老的閩南俗语。过去常用来鼓励人们,只要肯努力肯打拚,自会有生路,就好像连一枝小草,上天也会赐给它一点露水,让它活下去。草的生命力很强,一滴雨露的滋润,就能使枯萎的草儿重新活过来。因此,“一枝草,一点露”是用来告诫年轻人,只要肯吃苦,有决心,有毅力,上天自会助你迈向成功的大道。
4、或许你听过“歌仔戏”,可是你知道“歌仔”又是什么吗?它们之间有何关联?
歌仔戏(发音:歌子戏,或歌崽戏,后者在台湾较流行),是20世纪初叶发源於台湾的传统戏曲,大陆福建亦称之为芗剧。「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普通话表达就是「小歌」),歌仔戏以掺杂文言的闽南语为主,让社会大众也能接触文雅辞汇或忠孝节义故事,成为早期台湾社会重要娱乐活动之一。歌仔戏的雏形为宜兰地区的落地扫,吸收车鼓阵等元素,慢慢发展成小戏。而后又
学习高甲戏、北管戏、京剧等各类大戏逐渐具备完整的戏曲形式。经历日治时期皇民化运动及国民政府来台后推行国语运动压缩、扭曲了表演形式与空间,在历代艺人的努力传承下,在台湾本土化运动的推波助澜下,歌仔戏重新获得发展的动力。
5、你知道厦门为什么被称作鹭岛吗?
厦门古名鹭岛,它的真正由来其实是人们第一次登上 小岛,看见白鹭长年成群地浮游在水面,于是冠之以“鹭 岛”。白鹭属涉禽类鹭科,又名鹭鸶,嘴长脚长,颈也长,全身羽毛纯白,头后还垂着长长的白冠毛,毵长如丝;背部有白色疏松的鬓毛和尾翼,形态潇洒,逗人喜爱。本世 纪20年代以前,厦门山野树林,到处有白鹭栖息,三五成群,飞翔于田间海上。后来因城市兴建,生态的变化,白鹭慢慢减少,濒于绝迹。这几年经过环境综合治理,白鹭又回到岛上.由于白鹭是厦门的象征,因此厦门的许多地 名含有“鹭”字,许多招牌,店名喜欢用“鹭”字命名,乃至于厦门的人名也常常取“鹭”字。今天,白鹭又成为
厦门的市鸟。
四、闽南农耕与物产
1、闽南人热衷于喝茶,更是产茶的大基地,你知道“铁观音”是怎么制成的吗?
安溪铁观音制作严谨,技艺精巧。一年分四季采制,谷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一5月上旬)为春茶,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40—45%;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一7月上旬)为夏茶,产量占15—20%;立秋至处暑(8月上旬一8月下旬)为暑茶,产量占25—30%;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一l0月上旬)为秋茶,产量占25—30%。有个别地方由于气温较高,还可生产一季冬茶,冬茶颜色较青绿,滋味也较青,产量不多。制茶品质以秋茶为最好,春茶次之。秋茶的香气特高,俗称秋香,但汤味较薄。夏、暑茶品质较次。鲜叶采摘标准必须在嫩捎形成驻芽后,顶叶刚开展呈小开面或中开面时,采下二、三叶。采时要做到“五不”,即不折断叶片,不折叠叶张,不碰碎叶尖,不带单片,不带鱼叶和老梗。生长地带不同的茶树鲜叶要分开,特别是早青、午青、晚青要严格分开制造,以午青品质为最优。铁观音茶的采制技术特别,不是采摘非常幼嫩的芽叶,而是采摘成熟新梢的2—3叶,俗称“开面采”,是指叶片已全部展开,形成驻芽时采摘。采来的鲜叶力求新鲜完整,然后进行凉青、晒青和摇青(做青),直到自然花香释放,香气浓郁时进行炒青、揉捻和包揉(用棉布包茶滚揉),使茶叶卷缩成颗粒后进行文火焙干。制成毛茶后,再经筛分、风选、拣剔、匀堆、包装制成商品茶。
2、除了制茶业,闽南还有一项历史悠久的农业产业,你知道是什么吗?
3、闽南人为什么管地瓜叫“番薯”?
地瓜,并不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而是在400多年前的明朝,在广东吴川县(今吴川市,属湛江市管辖)一个名叫林怀兰的云游四方郎中,行医到国外给一位交趾(即越南)守关大将治病,两人成了好朋友。交趾国里面,公主久病不愈。于是,大将推荐林医生给公主治病,公主的病被林医生治好了。国王十分高
兴,于是,他大开宴会。专门答谢林医生,宴间,有番薯。林医生吃了,感觉十分好吃,于是带半截生番薯回去。当时交趾国规定,将番薯带出去是要杀头的。但是,守关大将看见是自己的老朋友带番薯。觉得如果不放他回去拿去杀头是不义,但反之又是不忠,使他左右为难。最终,他放行让林医生回去。于是,番薯便开始繁衍祖国大地了。先是广东,后是福建。不久后,浙江也引进了番薯。这对广大的穷人来说,耐旱的番薯可真的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了。
五、闽南渔业与养殖
1、在闽南,人们忌讳吃鱼时翻鱼面,为什么?
2、什么样的人叫“疍民”,他们生活在哪里?
六、饮食
1、闽南俗谚“一吃二穿”是什么意思呢?
2、“无茶不成礼”这句俗谚就是说客来要敬茶吗?
七、交通
1、泉州开元寺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陈列着一艘巨大的古船,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2、什么叫“福船”?
3、闽南人早期的出行交通工具就只有福船吗?
八、服饰
1、“吕洞宾,顾嘴无顾身”,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2、露脐装加大摆裤,是当代“美眉”的时尚装扮。其实,闽南女人早在几百
年前就这么穿着,你知道怎么回事吗?
3、闽南渔家早年“讨海衫”是什么样的?
九、建筑
1、你知道“天下无桥长此桥”指的是哪座桥吗?
2、苏州园林远近闻名,可你了解闽南园林吗?
3、你见过闽南的红砖大厝吗? 南安官桥蔡氏民居;金门山后王氏民居;
安溪李光地故居;海沧莲塘别墅
4、你知道厦门中山路沿街的楼房又称作什么吗?
5、你听说过被称为“穿西装,戴斗笠”的闽南建筑吗?
6、咱们闽南有一种建筑,曾被美国人错当成导弹,这是为什么呢?
九、家族
1、闽南宗族文化不是落后的吗?
2、什么叫“追远保本”?
3、为什么族谱又叫谱牒?
4、闽南家庭的“做祭” 也是宗族文化吗?
十、教育
1、你知道闽南第一进士是谁吗?
2、你知道“朱文公”是谁吗?
3、你知道闽南出过多少进士吗?
4、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学校叫什么吗?
闽南在古代出了多少学校?
十一、名胜
1、你知道闽南哪座名山创下了石刻之最吗?又是哪座山在台湾金门有“双胞胎”?
2、你知道“泉南佛国”指的是哪里吗?
3、你知道闽南什么地方聚居过皇族后裔吗?
十二、先贤
1、北宋时期闽南曾出了个宰相科学家,你知道是谁吗?
2、说起民族英雄,闽南除了郑成功,还出了另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你知道是谁吗?
3、上海的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谁?
4、闽南文字改革之父?
5、谁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6、闽南有一位终生未生育却被誉为“万婴之母”的伟大女性,你知道是谁吗?
十三、民俗
1、你知道元宵“钻灯脚”是怎么回事吗?为什么婴儿要“洗三旦”、“过肚脐”吗?
2、闽南的新娘子要进婆家的门,要经过不少“关卡”,你知道都有哪些吗?什么叫“过山轿”?
3、你还记得小时候时常哼唱的那首“正月歌”吗?
初一早
初二早(早起拜年)
初三睏到饱(闽南民俗新丧人家这日要烧纸床给亡人,忌生人到。
故一般人不互访)
初四神落地(神灵自天上回到人间,要烧纸钱接神)初五隔开(春节拜年基本结束,商家开灯迎五路财神)初六壅肥(浇肥)
初七七元(古俗吃七样蔬菜)初八团圆
初九天公生(玉皇大帝生日)初十有食(昨日祭品今日吃)十一请女婿
十二返来拜(女儿回家拜年)
十三吃安糜(稀饭)配咸菜(钱花光了)十四结灯棚
十五上元暝(上元夜,元宵)
4、什么叫“乞龟”?
5、闽南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什么精彩项目吗?
6、到了年末的冬至和除夕,闽南人对吃就特别有讲究,你知道哪些讲究吗?
7、为什么不能将筷子插在饭碗的米饭中?有几种树忌讳在庭院内种植的?
十四、信仰
1、民间信仰就是封建迷信吗?
2、你见过闽南供奉的“石头公”或“榕树公”庙吗?
3、“开漳圣王”是谁?“开闽王”又是何方神圣?
4、闽南随处可见“天后宫”和“慈济宫”,你知道高峰的是哪两位神吗?
5、“普渡”,是闽南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节日,你知道是什么时间吗?
6、听说过“送王船”吗?送的是什么“王”?
7、为什么每年都有来自台湾或海外的众多“分庙”信众到闽南“祖庙”进行祭拜?
十五、商贸
1、闽南历史上有著名的“三郊”,是指哪三郊?三郊总长是什么职位?
2、你知道什么是侨批吗?闽南著名的“天一信局”在哪里?
十六、医药
1、闽南民间医药就是指闽南中医药吗?
2、闽南有自己独特的药吗?
3、闽南民间医药的“术”,指的是什么?
4、“人”就是指医生吗?
十七、艺术
1、闽南是全国有名的“戏窝”,这个“戏窝”出了几个剧种?
2、除了<爱拼才会赢>,你还了解其他的闽南音乐吗?
3、你知道闽南独特的拍胸舞是怎么来的吗?闽南还有哪些独具特色的舞蹈呢?
4、你听说过同安农民画吗? 十八、工艺1、2、3、4、5、6、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曾将闽南的一种工艺品作为国宝随船带往国外,你知道是哪种工艺品吗? 闽南有一种瓷叫“克拉克瓷”,你知道为什么会取这样的洋名吗? 厦门鼓浪屿屹立的郑成功石像,是来自哪里的杰作呢? 闽南传统婚礼中,新娘嫁妆有一样不能少的是什么?
闽南有一项工艺被中国工艺美术珠宝馆常年珍藏,并被指定为国宾礼品馈赠给各国政要,你知道是哪种工艺品拥有如此高贵的身份吗?
一提起刺绣,会想到江南苏杭。其实闽南也有炉火纯青的刺绣工艺,你了解吗?
十九、游艺
1、闽南游艺指什么呢?
2、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常玩的游戏吗?
二十、体育
1、也许你听说过洪熙官、方世玉这样鼎鼎大名的武林高手,他们使的什么功夫呢?
2、电影《火烧少林寺》中,出现的南少林在哪里?为什么遭到烧毁呢?
3、什么叫“五祖拳”?是谁创立的? 二
十一、传媒
1、你了解过台湾的闽南语电影吗?其鼻祖谁呢?
2、你知道闽南的大众传媒吗? 二
十二、闽南与台湾
1、“开台第一人”谁呢? 答:颜思齐
2、郑成功与闽南的特殊关系呢?
3、收复台湾的是郑成功,但清朝最终统一台湾的将领是谁呢?答:施琅
4、台湾的台南孔庙边上有座“永华宫”,祭祀的是哪位神灵呢?答:陈永华
5、台湾的“阿里山之神”是谁呢? 答:吴凤
6、开发台湾宜兰第一人是谁呢? 答:吴沙
7、台湾的雾峰林家在台湾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你知道为什么吗?
答:台湾台中县雾峰乡知名的望族,集政、军、农、商的势力而兴旺约100多年。以占地广阔的家族三合院建筑(雾峰林家宅园)闻名。
8、你知道修建鼓浪屿菽庄花园的板桥林家吗?
答:菽庄花园坐落在鼓浪屿港仔后,建于1913年,主人林尔嘉,又名叔臧,园名即以他的名字谐音而命名。菽庄依海建园,海藏园中,傍山为洞,垒石补山,与远处山光水色互为衬托,浑为一体。所造楼台亭榭不一其形,迦桥低栏,形若游龙。园内看海,波浪拍岸,依栏远眺,极尽山海之致,复有岩洞之幽,鲜花满径,绿树成行,为难得之胜景。
二十三、闽南与华侨
1、你知道“住番”是什么意思吗? 答:旅居国外
2、我们的邻国越南曾经有闽南人当国王,你信吗?
3、你听说过“猪仔华工”吗?他们为什么会被叫“猪仔”?
答:早期漂洋过海在外国谋生的华工;受尽磨难屈辱,挨饿无自由,毫无尊严。
第三篇: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系指生活在福建地区的人共同创造的(主要是闽南人),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区、市、县(泉州原辖金门县待统一)。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大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文化内涵: 闽南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俗称中西合璧建造而成的“洋楼式”的闽南侨乡民居“番仔楼”也是其代表作。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博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车鼓弄
是集说唱、表演合一的民间歌舞艺术,是古代弄戏的遗存形式。“车”就是翻转,“弄”就是舞弄之意,又有“弄车鼓”的俗称。关于车鼓弄的来历,闽南地区流传着“磨豆夫妻逗唱”、“武装劫救”、“丰收庆贺”等几种说法。在同安,流传较广的是“磨豆腐夫妻逗唱”说。相传在明代,同安有一对开豆腐店的夫妻,夜里磨豆腐时编歌唱逗,受到邻里欢迎。老夫妇继而用装豆子的斗篮代替石磨,戏弄玩乐,遂在民间流传开来。明末清初,车鼓弄传到台湾,成了海峡两岸人民喜爱的民俗娱乐项目。
车鼓弄表演时,二人扮做男丑与彩旦,扛着竹篮搭扣的鼓轿,踏着四方交叉步,进三步退三步,一唱一答,妙语如珠。内容多为孝道劝善、夫妻情趣、情人相思等。实际上,它是闽南早期滑稽小戏——“弄戏”中的一种。“弄戏”演员通常为一丑加一旦,以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对答为主,在简单场地上即可表演。由车鼓弄继而发展出闽南“车鼓戏”,保留车鼓弄的表演形式,增添了更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歌仔戏在形成过程中也充分吸收了车鼓弄的表演特色,车鼓弄是歌仔戏的源头之一。
车鼓弄通常在庙会祭祀时表演,有时也被邀请到婚庆人家演出,是农村自娱自乐传统表演项目。近年来,经过改编整理提高的“车鼓弄”也出现在广场民俗活动、文艺踩街、大型晚会上,对保持民间表演艺术的多样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
拍胸舞
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拍胸舞”的舞步十分滑稽,动作以蹲裆步为主,双手依次拍击胸、胁、腿、掌,配合怡然自得的颠头,并随着舞蹈环境和情绪的变化不同,动作节奏、幅度相应产生不同变化。高昂、激越时可双脚反复顿地,双手使劲将胸、胁、全身拍得通红;舒缓和畅时则抚胸翻掌、扭腰摆臀,动作圆柔而诙谐,活泼而妙趣横生。“拍胸舞”基本动作为“打七响”: 双手首先于胸前合击一掌,接着从右手开始,双手依次拍打左、右胸部,随后双臂内侧依次夹打右、左胁部,双手再依次向外拍打右、左腿部,共得“七响”,时值合七拍。同时配合双脚于蹲裆步位置有节奏的跳动,身体随之左右晃动。如此循环往复,动作始终不变,只在队形上稍作些进退、出入、交叉变化,即可完成一场“拍胸舞”的精彩表演。“拍胸舞” 舞者赤足裸身,头上都戴着一个形制特殊的草箍,强调以身体拍击出声响节奏,一方向体现舞蹈本身的动律特色,一方面也用来协调群体动作,喧染舞蹈气氛,较好地保留了远古闽越舞蹈粗犷、古朴的民族舞蹈遗风。“使我们至今以领略古闽越图腾祭祀舞蹈古朴、庄重、整齐划
一、如醉如痴。
别有一番风味的闽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古老的“拍胸舞”更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它蕴含了民间生活的酸甜苦辣,是一门最朴实但意义最深的艺术。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系指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闽南人除信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为主兼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摩尼教外,最富有特色的是民间除信仰中华民族古代共同信奉的诸神(如土地公等)外,还信奉实有其人被尊为神灵的保生大帝(吴夲)、妈祖(林默)、广泽尊王(俗称“圣王公”,原名郭忠福)、清水祖师(陈普足)。
宗族文化也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
它分为几个次方言:
泉州话区:泉州、安溪、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等八个县市。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新罗区部分地区、漳平市部分地区。
大田话区:大田县部分、尤溪县的小部分。
潮汕话区:广东潮州平饶一带
海陆丰话区:海陆丰及惠州市惠东县的部分村镇一带
雷州话区:广东雷州半岛
海南话区:海南中部地区
浙江苍南话区:温州苍南地区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 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以外,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使用闽南语,在新加坡闽南话叫做“福建话”,70-80%的新加坡会说或会听福建话,在东南亚的闽南人与马来人联姻的后代共计人数达1000余万人,不少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文化特点
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
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
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独造性特征。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故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5、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
音乐
闽南童谣
作为民间口传文学、以口耳相授方式流传和继承的闽南话童谣的起源、沿革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但福建地方典籍记载着唐代福建观察使常兖州曾看到民间有人传授和流行着《月光光》的童谣,并记下该首童谣:“月光光,渡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撑船来前路。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一去何时返。”今天闽南各地童谣都有《月光光》一首,跟唐代这首《月光光》比较,虽然文字或多或少做了改动,但主题和结构十分相似。这正是口传文学具有的创作的集体性和流传的变异性的特点所使然。由此可见,闽南童谣的历史源远流长。
闽南话童谣是闽南话歌谣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闽南民间广泛流传的“念四句”有密切的关系。“念四句”是运用丰富生动、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与俚俗语,以斗谑戏弄或流利而活泼的四句韵语来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由于它妙趣横生,并常收到令人捧腹大笑的效果,因而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并自编自诵,自娱自乐,并传授给孩童。当然也有些童谣是不受四句念的影响而由群众或文人创作产生的。根据调查,闽南童谣随闽南移民而广泛流传于我国台湾省和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国家。今天在上述地区流传的一些闽南话童谣反倒在发祥地的福建闽南消失或很少人会念了。例如,由闽南流传到台湾、现在还广泛流行于台湾的闽南话童谣《曳咯曳》:“曳咯曳,猪槽驶过溪,溪也深,海也深,海底竖观音;观音城,生狗仔囝,生几只?生三只;寄谁卖,寄公仔卖,卖几钱,卖三仙钱;萝红米,搓红圆,食饱饱,爬上天;跌落来,扁扁扁,拾六仙钱,娶六仙某;一个嫁泉州,一个看牛,一个看虎,一个生婴仔,一个大腹肚。”在闽南地区几乎绝响。由闽南流传到南洋、现在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流行的《针一空》:“针一空,线恁翁。铰刀尺,做媒人。找有你着来,找无你去找别人。”如今在闽南也难于寻觅。这就说明闽南童谣在发祥地的闽南正濒临危机,如不抓紧抢救、保护,就难于保存与继承下去,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就可能会在闽南迅速消失,将来可能导致我们得到台湾或海外去找回我们失落了的闽南童谣。
南音
去年9月30日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泉州南音”,是我国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泉州南音被喻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千年来广泛流传于福建泉州一带的闽南这种语系地区。泉州南音的上四管弹奏乐器:琵琶(横抱式的琵琶),在敦煌的唐代壁画上,在五代顾闳中所画 的《韩熙载夜宴图》中,都可找到她的芳影.“泉州南音” 是一种使用四件传统丝竹乐器和一些小打击乐器演奏的古老音乐,乐器简单古朴,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当她们奏起“谱”(器乐曲)和唱起“曲”来,那古远优雅的旋律,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歌声,无不扣人心弦,令人久久难以忘怀。而歌唱者严守以泉腔闽南语(或称泉州方言)“照古音”咬字吐音做韵的歌声,外地听众如果不看幻灯字幕往往很费解。但这恰恰是消失了1000多年的中原古乐与久远的“河洛语”相融合的遗存,过去被称为“泉州弦管”,今称“泉州南音”。
谱是唐大曲遗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泉州南音演唱时的位置固定为: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其演唱程序固定是“指头谱尾”,就是说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煞尾”;中间演唱也要按“支头”顺序来进行。要“起曲头”,就是每个支头要有带头唱的人,他唱的曲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就要跟着唱这个支头的曲。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作为转折的过渡、连接。上一个唱完,下一个接过拍板接着唱,伴奏乐器基本没有间断。乐器演奏也有其规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挥乐队的作用;三弦和之,犹如“琴瑟和鸣”;而洞箫与二弦的关系,洞箫为主,二弦为辅,“箫咬弦,弦入箫”,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内容,始终都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高,欣赏价值也高。
“泉州南音”确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也是我国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
歌仔戏
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京剧、闽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是我国 360多个戏曲剧种中唯一根源闽南形成于台湾由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培育的地方戏曲,传及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
歌仔戏初以乡间小戏为主,后吸收南管戏、北管戏、京剧、福州戏的营养,发展为成熟的舞台剧。剧本内容以民间故事为主,经典剧本有《陈三五娘》、《山伯英台》、《乌白蛇》、《吕蒙正》等,多强调忠孝节义。歌仔戏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有一百多种传统的曲调,杂碎调和七字调为歌仔戏两个最主要的唱腔。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伴奏乐器有壳仔弦、大广弦、月琴、笛子、鸭母哒、三弦、唢呐、单皮鼓、锣、铙钹等。歌仔戏的历史,可以说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历史的生动写照。明末清初,闽南的歌仔随着“唐山过台湾”传播到台湾,吸收了台湾原住民音乐和客家音乐的元素,经过数百年的融合孕育,在20世纪初于台湾宜兰创造出了七字调,并逐渐流传全岛。上世纪20年代,台湾艺人王银河、温红涂、戴水保等把七字调等台湾歌仔调传播到厦门。1926年厦门成立了闽南最早的两个歌仔戏班“双珠凤”、“新女班”。台湾歌仔戏名班“玉兰社”、“霓生社”等也先后到厦门、闽南演出。台湾歌仔戏艺人赛月金、月中娥等留在闽南传艺并组建歌仔戏班。歌仔戏也由闽南、台湾的歌仔戏班带到了新加坡等闽南华侨聚居地。
202_年马英九为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开锣。
抗日战争时期,邵江海等闽南民间艺人又创造了杂碎调,推动了歌仔戏艺术新的发展。1948年闽南歌仔戏班“都马班”把杂碎调带入台湾,受到台湾艺人和观众的欢迎,称为都马调。歌仔戏因此被称为“飞越海峡的歌”,成为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珍贵艺术。
第四篇: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11旅游管理 符汉超 1112000641
闽南文化大体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闽南文化包括闽南方言、民间信仰、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传统建筑风格等方面。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古越族人在闽南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了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了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东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千百年来,闽南文化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到台湾而广为流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这一问题入手,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求教于前辈与同仁。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随着一代又一代的闽南人移居台湾,成为台湾地区的主体居民,他们把闽南文化带到台湾,使其在台湾传承与融合,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台湾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闽南文化对台湾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闽南方言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个民族在迁移的过程中,首先是把语言这一文化载体传播到新的居住地。闽南方言(闽南话)作为闽南人文化的载体,在闽南人移居台湾的过程中,他们首先把自己的母语——闽南话带到了台湾,并世代相传。由于闽南籍的人口在台湾人口中占大多数,闽南话也就成了台湾同胞语言交流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汉语方言。福建闽南话在台湾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台湾式的闽南话,也就是近年来在台湾大众传媒中使用的所谓“台湾话”。换句话说,台湾同胞所讲的所谓的“台湾话”,就是闽南地区闽南人所讲的闽南话。尽管由于地域关系等原因,所谓的“台湾话”与闽南话相比,除了在特殊词汇上有一些细小的差异和语调上不象厦漳泉闽南话那么纯正外,其余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所谓的“台湾话”与闽南话是一脉相承的。⑦这就是海峡两岸闽南话一直畅通交流、沟通无阻的根本原因。
(二)闽南民间信仰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对离乡背井的人们来说这种需求更为迫切。闽南地区民间信仰繁多,主要有妈祖信仰、广泽尊王信仰、清水祖师信仰、保生大帝信仰、关帝信仰、城隍信仰、陈元光信仰、青山王信仰等。这些民间信仰,随着闽南人移居台湾,而带到了台湾予以传播,也就形成了台湾同胞的民间信仰。其中,妈祖信仰在台湾传播最广,影响最大。台湾同胞信仰、奉祀妈祖也最为虔诚。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1662年),泉州人就在台湾建起了台南天妃宫。1668年又在鹿港建起了鹿港天妃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后,他向康熙皇帝上奏,认为“泉州神女天妃显灵,协助平台有功”。次年,泉州的“天妃”升格为“天后”;施琅在台湾的台南建造大天后宫;随后,又在台湾的台中、嘉义、淡水、彰化等地,建起了从泉州“天后宫”分灵出去的天后宫多座。因为台湾是个海岛,妈祖又是海上救苦救难的“女神”,所以妈祖信仰遍及台湾各地。从偏僻的乡村到繁华的城市,到处都建有妈祖庙。据说,台湾有妈祖庙800多座,信仰者达1100万人以上。因此,数百年来,作为闽南文化组成部分的妈祖信仰,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加强两岸民间交流的原动力。
(三)闽南民俗习惯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南传统民俗习惯很多,如有春节拜年、元宵迎灯、清明扫墓、端午竞舟、中秋搏饼、重阳登高、冬至搓圆等民俗风情。其中,最主要的是,闽南人为取得各自的生存空间,历经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宗族聚居,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传统民俗习惯。因此,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同时,不仅带去了宗族聚居的民俗,而且供奉祖先的牌位和神衹。特别是早期闽南人移居台湾,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土著居民的袭扰等困难,他们在不可预卜的未来环境中,为谋以生存并求得发展,必然要同族聚居,以祖先和神灵作为精神支柱,祈望祖先和神灵保佑他们未来一切平安顺利。在聚居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宗族组织,随后,就要从事置族产、建祠堂、修祖墓、编族谱等宗族活动。而祠堂往往是宗族、家族组织活动的中心,它不仅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场所,而且是宗族议事、执行族规、族人宴饮活动的地点。台湾各地种种宗族活动基本上与闽南相同。迄今,这些场所在台湾的乡村仍然可以见到历史的痕迹。对于家族来说,几乎在近亲居住的祖厝内都设有公厅,作为祭祀祖宗的场所,他们逢年过节都将家族的现状及新鲜事,如男婚女嫁、添丁发财或金榜题名等大小喜事报告祖先,同时,也将天灾人祸、遭遇困难等报请祖先,以求庇佑,指点迷津,避难免灾。这种传统民俗一直影响到现代。这些民俗习惯的传承,都反映了移居台湾闽南人思乡恋祖的情怀。
(四)闽南宗教信仰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南宗教信仰是闽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闽南人的足迹,闽南宗教信仰也在台湾广为传播。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大类型。其中,闽南佛教信仰对台湾的影响最大。我国现代著名高僧广钦和尚(1892-1986年)被台湾佛教界誉为“圣僧”、“一代高僧”。他少年出家,1947年以前在福建泉州清源山和承天寺弘扬佛法,专修念佛禅定法门,曾达到进入四个月不食不动的境界。1947年6月,他赴台湾。在台湾的40年间,为了弘扬佛法,他致力于三件大事:一是建寺安僧,先后在台北、高雄、台中、台南、花莲等市县创建了广明寺、广照寺、日月洞寺、承天寺、广龙寺、广承岩寺、妙通寺等一系列庙宇,以安顿僧人。二是讲授开示,以动人的辞藻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弟子。三是传授三坛大戒,延续佛教文化命脉。广钦和尚为闽南佛教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达到了“法雨普施台湾,甘露滋润大陆”的效果。这一善举为台湾佛教界认同大陆佛教文化,形成共识奠定了基础。
(五)闽南民间艺术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南艺术内容广泛,主要包括戏剧(梨园戏、歌仔戏、木偶戏、高甲戏等)、音乐(南音等)两大类。闽南艺术对台湾的影响很深远,闽台两地都有爱看戏、爱听曲的民风,几乎所有闽南的戏剧、音乐都传播到台湾。梨园戏是闽南最古老的剧种,早在康熙时期就已传播到台湾,梨园戏传入台湾之后,成为台湾最早流行的剧种之一。歌仔戏发源于漳州的锦歌,随着漳州人大量移居到台湾,发展为台湾的歌仔戏。后来,歌仔戏又传回漳州,成为至今十分流行的芗剧。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它的表现形式是前台演员演唱,后台多人伴奏。南音的历史有一千多年,是中国现存四大古乐中历史最悠久的曲种,集华夏古乐之精华,含唐宋曲韵之神妙,故有“华夏瑰宝”、“音乐活化石”之美称。早在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南音就已从泉州传到台湾,得到传承与发展。近代台湾的南管乐团在台南以“振声社”最著名,台北以“闽南乐府”规模最大。全省有50多个团体,会员达三四百人。近年来,在泉州举办的南音节活动,来自台湾的班子不仅数量多,而且保留下来传统的东西也多。这与几百年来海峡两岸艺术文化的交流频繁直接关系。
(六)闽南传统建筑风格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南的传统建筑风格别具一格,随着闽南人移居台湾,这种具有特色的传统建筑文化也在台湾传播。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数百年间,移居到台湾的闽南人,按照闽南的建筑风格在台湾大兴土木,盖民居、立寺庙、建书院。这些建筑大多来自闽南工匠之手,甚至有的建筑材料是从闽南完成后运至台湾安装的。台湾的典型民居与闽南传统的民居一样,是以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五开间加双护厝,且红砖白石双翘脊加燕尾为主要特征。台湾的寺庙、书院建筑无论是在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更是与闽南地区一脉相承。总之,台湾的传统建筑与闽南的传统建筑一样,在大木结构上,采取叠斗式的构架,与北方常见的穿斗式木架构迥然不同;在围护结构上,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形成具有闽南特色的红砖白石文化风格,富有浓厚的乡土情感;在屋顶造型上,采取重楼飞檐、高耸燕尾的结构,以凸现其曲线之优美,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第五篇:郑成功与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郑成功与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林华东 苏黎明
202_-5-9 5:53:18 来源:《 光明日报 》(202_年05月09日 11 版)
闽南文化是闽南人创造的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它是在中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古老的闽越文化和外来文化而形成的。闽南文化内容丰富,色彩斑斓,不仅深深影响着一代代闽南人,并且随着历史上闽南人成批外迁而辐射到他乡异域。
我们知道,文化的传播,人口迁徙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大陆汉族移民向台湾迁移,唐宋即已开始。不过,直至元代,人数均不多。明代,移居者日渐增多。这些移民,绝大多数为闽南人,闽南文化亦随之被带入台湾。不过明末以前直至荷兰据台时期,闽南人徙居台湾数量仍十分有限。根据施琅《靖海纪事·尽陈所见疏》和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等有关资料统计,这一时期的台湾人口不到14万,而以闽南为主的汉族人仅为五分之一。直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情况才发生根本性改变。按施琅《尽陈所见疏》所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就带去军队及眷属3万余人。随后清廷实行沿海迁界,不愿内迁的闽南人大量入台开垦。据连横《台湾通史·户役志》统计,明郑政权治台20多年,台湾汉族人口迅速增至20万人,逐步演化为以闽南人为主体的社会,汉族移民以闽南文化为主体逐渐取代原住民文化居主导地位。究其缘由,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1624—1662年)发挥了极其关键的推动作用。
郑成功是泉州南安人,虽然生于日本,但自7岁回家乡泉州后,毕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闽南度过,深受闽南文化的熏染陶冶。收复台湾后,他依照明朝制度在台湾建立完整的行政机构,获得民众倾力支持,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闽南文化也获得广泛的认同。郑成功病逝后,其子郑经继承父志,积极鼓励和推动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这一时期,闽南人大规模地将闽南方言、闽南民俗、闽南民间信仰、闽南戏曲艺术和典型的家族文化等带到这里,在全面开发和建设宝岛的过程中,彰显了闽南文化的先进性和影响力。
闽南方言是中原移民带入闽南的中原汉语融合闽南土著语言的若干成分逐渐形成的,是闽南地区的通行语言。闽南方言既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闽南文化的创造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闽南人向台湾迁徙,闽南话亦被带到台湾。荷据时期,闽南话已成为台湾的常用语言,与荷兰人力图推行的荷兰语相互并存。明郑时期,闽南人在台湾人口中渐居多数,闽南话在社会生活中已居主导地位。连横《台湾语典》称:“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现在台湾汉族的通行语言,所谓“台湾话”,正是闽南方言的变称;闽南方言为闽南文化在台传播创造了有利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内容繁多的闽南民俗,是闽南文化亮丽的地方特色。随着闽南人陆续渡台,闽南民俗亦被带往台湾。江日升《台湾外记》载,何斌逃离台湾,恰在“元夕”之夜。当时台南热兰遮城一带,十分热闹,“大张花灯、烟火、竹马、戏彩、歌妓”。这种节日景观与闽南地区几乎没有什么两样。不过,荷据时期,闽南不少习俗在台湾还是受到压制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闽南民间各种习俗,包括人生礼俗、婚丧喜庆、年节习俗、民间禁忌等,开始全面风行于台湾;从名称、形式以至内容,基本上与闽南如出一辙。例如,闽南农历七月做“普度”,这种习俗同样流行于台湾。《安平县杂记》载,“台沿漳泉遗俗,作普度盂阑会”。春节换桃符,元宵闹花灯,清明祀祖墓,端午竞龙舟,冬至搓丸子等等,闽南各种习俗在台湾获得长期沿袭。所以,高拱乾《台湾府志》“风土志”称:“凡此岁时所载,多漳泉之人流寓于台者,故所尚亦大概相似云。”
闽南地区宗教文化发达,泉州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闽南的民间信仰纷繁复杂,俗神杂糅。渡台的闽南人,为寻求生存保障和精神寄托,不忘携带家乡神灵。荷据时期,闽南移民已在台南建了多座庙宇。郑成功抗清时,曾争取佛教支持,亦崇信闽南俗神,在收复台湾时,便曾奉祀妈祖、保生大帝等护航。因此,明郑政权推崇佛教,郑经建弥陀寺,时人陈永华建龙湖寺,台湾佛教由此兴盛。与此同时,闽南俗神纷纷入台,建起各式神庙,如供奉保生大帝的台湾慈济宫开基祖庙台南慈济宫,供奉妈祖的台南天妃宫及鹿港天妃宫,供奉关帝的台南关帝庙等。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台湾府志》载,当时已有宫庙32座,主要分布于台南、凤山、诸罗,大多为闽南人所建。由闽南人带到台湾的众多神灵至今仍为台湾民众广为信奉。
闽南人“好戏”,民间戏曲艺术丰富多彩,戏种很多,主要包括梨园戏、歌仔戏、木偶戏、高甲戏等,还有委婉动人的南音。荷据时期,泉州人何斌,曾从闽南请戏班赴台在私宅演出。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闽南戏曲纷纷跟进台湾。闽南最古老剧种之一的梨园戏,就是因为随郑成功渡台的沈光文招聘泉州梨园戏班赴台演出,从此根植台湾,成为当地最早流行的剧种之一。梨园戏以南音为曲调,随着梨园戏入台,南音也开始传入台湾。连横《台湾通史》载:“台湾之戏„„七子班,则古梨园之制,唱词道白,皆用泉音。”台湾的歌仔戏,其前身是漳州的锦歌。随郑成功入台的漳州人把锦歌带到台湾,逐渐演变发展成为普及性很广的歌仔戏。《台湾府志》载:“二月二日或十六日,各街社里逐户敛钱,宰牲演戏,赛当境土神,名曰合福。”“合福”,正是闽南的民间传统之一。它表明,当时台湾的闽南社区不仅演戏颇为盛行,并且同福建闽南一样与酬神紧密结合起来了。
闽南曾是福建乃至中国家族制度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色彩斑斓的家族文化,同样随着渡台闽南人很早就传播到台湾。不过,郑成功收复台湾前,闽南家族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主要体现在浓厚的家族观念及家庭祭祖、扫墓等行为;而作为家族文化最重要构成部分的家族组织与制度,以及各种有组织的家族活动,由于诸多原因仍然受到限制。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许多家族渡台人数大量增加,人口的迅速繁衍,以及获取生存资源的现实需要,为家族文化的全面传播创造了重要条件,闽南家族文化在台湾蔓延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渡台的闽南家族宗亲,开始依照家族祖地的传统聚族而居,沿用祖地的郡望与堂号,因地制宜构建某种形式的家族组织,制定相应的家族制度,开展各种家族活动,如设置族田族产,创办族塾,编纂家族支派族谱,建造家族支派祠堂,祭祀家族祖先及家族保护神,举办各种家族公益事业等。例如,陈永华家族在台南的宗祠“陈氏家庙德聚堂”,就创建于明郑时期,亦是台湾最早的宗祠。
郑成功为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所开辟的广阔道路,影响非常深远。闽台两地共同构建的法缘、文缘、神缘和血缘关系,彰显了中华文化在宝岛的传承,打造了两岸一体的闽南文化,加深了渡台闽南人及其后裔与闽南祖地的关系。闽南文化成为海峡两岸一条无形的永远无法割断的精神纽带。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本文系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闽南文化的传承和海西社会发展”〔B05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