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搞准个体户数据? - 国家统计局
影响县级经济普查的几个问题
笔者从毕业便进入县统计局,如今已在统计岗位上工作了八个年头,期间经历了两次基本单位普查,一次农业普查,一次人口普查,如今又面对着即将进入临战状态的第一次经济普查。凭借多次参与普查的经历和对基层的了解,笔者对基层尤其县乡普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发现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人员选调的问题。因为普查,尤其是大型普查,像农业、人口、经济普查,这些普查都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调查,是国务院领导下的政府行为,并非统计部门想当然的调查。但到了基层,一些配合部门领导往往视各种普查为负担,认为是统计部门自家的事,从自己单位选调人员纯粹是多余之举。为此,往往不是从工作的角度把优秀的人才选配到普查办,而是把本单位平时工作表现差、业务素质低的人甩给普查办公室。或者虽然是把业务骨干选配到普查办,但真正让其到普查办上班的时间却很少,工作仍是以本单位工作为主。如2000年的人口普查,我县某些部门选配的人员业务素质就比较差;还有某些部门虽然也抽调了人员,但其跟本就没有到普查办上过几天班。这就造成了虽然普查办公室人员不少,但业务骨干和可用人才并不多,工作上大多仍以统计局人员为主的局面。没能充分发挥抽调人员及其单位的积极性。
二是经费问题。每项普查的成功与否,起关键作用的就是经费能否保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搞普查就是要花钱,包括普查的每一个过程:业务人员抽调、办公场所的落实、普查宣传、普查员、普查指导员的选调、培训、补助、会议费用、物资准备、普查试点、数据处理、质量复核、数据开发、资料出版等等,每一步离了经费都会寸步难行。但由于目前县乡政府财政普遍困难,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数属“吃饭财政”,致使普查经费极难保证。这就造成了每搞一次普查,县乡统计部门都会背上很多债务。还有就是由于基层政府在选调普查员和指导员时,承诺的补助或优惠条件往往在普查结束后不予兑现,造成选调人员对统计部门的极大不信任。如我县在2000年人口普查的时候,就曾出现部分乡村普查员扣留人口普查表,提出用普查表作为交换条件,要求乡镇政府兑现1997年 1 农业普查的补助费用及减免义务工的情况。事后虽然采取行政的手段,强行要回了普查表,但带着情绪工作的普查员其所填表的质量让人怀疑,以及由此给统计部门形象造成的伤害却是深远的。还有今后统计部门在搞其它普查的时候,选调普查员都会变得都很困难。这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基层政府在各项普查工作中的不讲信用行为,造成的后果却要由统计部门来承担。还有就是由于经费的紧缺,造成抽调人员工作热情不高的现象。笔者就曾听部分抽调人员多次私下讲过:本认为被抽来搞普查能多拿些补助,没想到统计局这么穷,累得要死,还没有补助,早知如此就不该来!如果多数人都以这样的心态去搞普查的话,普查的质量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三是普查工作往往虎头蛇尾。我感觉每次我们搞普查基本就是三个过程:事前轰轰烈烈,事中热热闹闹,事后悄无声息。重视宣传和过程,但不注重结果。所以普查往往是虎头蛇尾。我想这可能与普查的周期过长有关。《曹刿论战》中讲: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再一个原因就是上级部门在取得基层普查数据的情况下,往往只注重自身的资料开发,而忽视了基层对数据的利用。基层往往由于经费的紧缺和人员素质的限制,很难写出高质量的分析报告来。长此以往,基层政府见普查对自身的帮助并不大,认为只是在白白为上级做事,对普查的热情自然不高,当然也就不会真正重视这项工作了。
以上是本人针对目前基层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小结,既然问题找到了,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因此,就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特提出以下解决办法:
一、要选出真正有责任心、有能力的人才充实普查队伍。事情是人干出来的,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没有一流的队伍是干不出一流的成绩来的。普查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普查人员密切协作、团结一心才能做好,如果出现有人干、有人看、还有人在捣蛋的现象,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地方的普查工作是不可能干好的。因此,各级普查机构要从工作的角度来选配人员,对不能胜任的人员,要坚决予以调换,决不能怕得罪人,而对工作认真负责、能力较强的抽调人员要委以重任,充分调动普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要争取将普查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同时上级要适当对地方予以经费上的支持。《普查办法》中尽管规定了地方要将普查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但好 2 多地方并不能做到这一点。不外乎两个原因:地方不重视或财政资金紧缺。经费列入预算后,财政部门便可以按照预算安排按时拨付资金,不用经常向政府打报告要钱。而没有列入预算的地方,其主管政府在上级督察普查工作时往往承诺:普查经费,统计局随时打报告随时批。这样看起来,好像地方政府也很重视普查经费,实际执行起来弊端很多:每打一次报告,批的经费很少,加之普查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要打报告要经费,往往给领导留下极坏的印象:统计局很烦人,干点活就要钱。这样的结果,就是领导批钱批得心烦,统计局长要钱要得心焦,普查工作没钱干得心急。建议上级部门在对下级普查工作进行督察时,不但要听基层政府的汇报,还要实地查看机构、人员、经费落实情况。尤其对经费,要看财政部门的拨款单,以真正起到督察的作用。同时,对县乡级的普查经费,国家和省应该适当予以支持。毕竟税费改革后,县乡政府可用财力实在紧张,有时县统计局长就是拿着县长的批条,到财政局也未毕能要来钱,因为实在没钱。如果能让我们的统计局长从恼人的要钱事务中解脱出来,一心一意投入到指挥普查的行动中来,相信普查工作会进行得更加完美。
三,普查工作要善始善终。其实普查工作在取得真实、完整的资料后,只是完成了任务的一半。因为我们要明白,搞普查的目的是什么,仅仅只是为了取得数据?我想那就远远背离了普查的宗旨。普查的最终目的是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基础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在普查数据出来后,要开发、利用好宝贵的普查信息资源,编辑整理高质量的普查资料和撰写高水平的分析报告。上级普查部门不但要在普查前培训基层填表、审表的能力,更要在数据处理结束后培训基层如何编辑出版普查资料、如何撰写高水平的分析报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普查的成果,满足各级政府对普查信息的需求,为普查划上圆满的句号。
我认为,我们的统计队伍是一支讲团结、能战斗的优秀团队,只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普查工作,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会把经济普查工作做好的。给我一滴水,我会还您一轮明亮的太阳。
经济普查的几大难点透析及思考
过去的历次普查都是单一的普查,普查表设置相对简单,指标设置针对性较强、相互交织情况较少,从普查员到填表单位易于理解和接受;其次,组织针对性强。工业就是工业,农业就是农业,按照在地统计的原则,划分普查小区抽选一定的普查员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三,以往普查政府推动作用和基层配合意识都比较强,对于保证普查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此次经济普查与以往历次普查相比则是行业涉及多,普查表设置多,指标复杂,采用了国际上许多国家统一标准和目录,而且行业之间、指标之间相互交错、逻辑性很强,普查员和基层单位较难把握,以往行之有效的普查方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另外,普查环境处于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基层统计力量薄弱,行业主管部门统计职能削弱;另一方面经济成分多元化,个私经济核算基础极为薄弱,群众配合程度下降,法制意识淡薄。因此,本次经济普查难度大,难点多,本文试作点分析与思考。
难点之一:普查员素质不高。普查员素质是普查的基础,普查员要承担指导基层人员填表并解答问题的工作。为此,普查员应了解和熟悉普查方案的全部内容,包括报表内容,指标含义、范围口径、计算方法,上报时间等。试点中按照这样的要求对普查员进行业务培训,但效果不理想。只有少数有统计或财务工作经验的普查员,能够掌握相关内容,多数普查员不能承担讲解报表、审核报表及指导填表等技术业务工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提高普查员素质。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运用市场化手段,保证普查员数量和水平。在人员选调上,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发布《公告》,进一步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广泛招聘社会人员和具有统计、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充实普查队伍。在普查员时间安排上,要与相关单位和院校充分协商,根据普查工作进度安排,确保兼职普查员和大学生志愿者的普查工作时间。二是抓好业务培训,提高普查员技能水平。在培训中坚持“标准统一,解释一致,突出重点,考核上岗”,根据不同培训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难点之二:普查经费问题。普查工作难中之难可以说就是普查经费的筹措了。特别是市、县(区)等基层一级普查机构经费的筹措可以说是难上加难。随着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税收的逐步减免,乡村经费更加困难,没有经费作保障,单靠行政推动,普查难以保证完成。尽管1995年国家统计局与财政部曾联合下发《关于统计部门周期性普查和大型调查经费开支问题的暂行规定》。但各地具体执行起来效果却是相差甚远。普查经费的筹措主要还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成财政状况好的经费多,财政困难的经费少;政府领导重视的经费多,领导认识不够的经费少;统计局长活动能力强的经费多,活动能力欠缺的经费少。
为了避免以上不合理现象,对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经费的筹集,中央政府必须有一个通盘考虑,有明确的要求。可有两种方案:一是中央政府凡逢普查年份,在各地方上交中央两税时,按照原上划额度确定一定比例,追加上划,作为普查经费,先行集中,由中央政府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市)、县(市)进行适当平衡(经费上划很少,或根本没有上划的贫困县可由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贴)后,全额下拨;二是中央政府根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市)、县(市)某一重点指标(如GDP总量或人均GDP)近三年的平均水平,作为普查经费预算的依据,并以此确定一个最低预算标准,任何地方政府的普查经费都不得低于这一标准。对财政特别困难的地区可由省级或中央财政进行适当补贴。
难点之三:个体经营户调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将个体经营户纳入普查范围,不仅是增大了普查工作量,而且增大了普查的难度。这是由个体经营户的特点决定的:一是个体经营户在整个普查对象中占的比例大,数量多、涉及行业多,分布广泛。二是个体经营户之间差距大,极具灵活性,稳定性差。三是大部分个体经营户未建帐,从客观上造成了普查的不准确性。四是个体经营户法律意识淡薄,个体经营户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政策、法律法规意识不强,对一些国情国力调查不了解,不明白其目的意义,支持配合程度差。五是个体经营户顾虑较多。一方面他们怕如实申报营业收入,超过了税务部门核定的数额,增加税费;另一方面部分经营户怕露富,有顾虑,也不愿说真话。因此,经济普查的个体户调查方法不能搞一刀切,各地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调查方法。在实践中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结合运用。
一是注意提高普查员的调查访问技巧。采取“先看后问再评估”的办法。进门先“四看”:一看执照,二看营业面积,三看从业人员,四看经营规模。然后“四问”:一问税费,二问房租,三问雇员报酬,四问其他指标。最后对其主要指标进行推算评估。
二是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个体经营户抽取一定比例的单位进行调查,然后进行推算。通过典型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的办法总结各个行业的推算方法,对不同区域分高、中、低不同档次,确定各个行业不同的增加值率,然后进行推算。
三是层层建立抽查验收制度。每一级对下一级的清查摸底工作都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抽查验收,同时最终的抽查结果要与经济利益挂钩,特别是要与普查员的补贴挂钩。试点经验已充分证明,无论采用何种调查方法,均应在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专门的力量,分行业对调查数据进行评估,以检测个体经营户资料的真实性。目前,有些地区采用同行业“背靠背”典型评估推算,取得了较为准确的个体户调查数据。很值得研究推广。
难点之四:普查数据的质量问题。普查数据的质量问题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普查工作的最高目标。第一次经济普查具有覆盖面更全、数据更新更快、与国家编制五年计划的衔接更加紧密、资料的可用性更高等一些特点,因此必须予以特别重视。应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以确保普查数据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制。省、市、县、乡(镇)必须层层建立普查领导小组,各地由政府领导亲任组长。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领导组织实施普查工作,并从工作系统上明确分清各层次普查机构的任务和职责,所有普查机构必须在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统一指挥下,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分片包干,分工负责。
二是加大普查宣传力度。可以采取小型多点大面积的宣传方式。如街道两旁悬挂宣传标语,放气球,出宣传板报等;充分利用多家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三是利用互联网及编发经济普查简报对普查进行宣传。宣传内容上,要认真研究受众的文化背景、群体特征,心理特点,突出不同的宣传内容与宣传重点,提高其针对性。使普查深入人心。
三是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尽快颁布《普查法》。《普查法》的颁布将为更科学有效地组织摸“家底”,确保普查数据质量,更好地发挥经济普查在了解国情国力、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提供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了《关于坚决反对和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通知》,无疑对提高普查数据质量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四是对数据质量加强检查和控制。要始终把确保数据质量作为普查成败的重要标志,并紧紧围绕数据质量这一核心,在普查摸底、现场调查登记和汇总、数据录入、审核评估等不同阶段制定出不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目标,构成一个完整的经济普查工作系统质量控制体系。经过层层建立岗位责任制,使普查全过程的每一工作环节都实行严格的质量抽查和质量验收,做到发现差错,及时纠正。
经济普查中服务业登记工作的思考
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登记工作的标准时点是2004年12月31日。这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涉及的领域广,不仅包括以往的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的所有行业,而且还将建筑业也纳入其中。普查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除农业以外的19个行业门类,90多个行业大类,378个行业中类,875个行业小类的所有经济活动,是以往历次普查所不可比的。调查的范围不仅包括第二、三产业的所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还包括个体工商户。据初步测算,贵池区的经济普查登记对象将涉及辖区内3800个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22200多个体工商户,其经济总量约占全区生产总值的80%左右。届时,全区将选聘和动员1200多名普查员、普查指导员直接参与这项工作。由于经济普查的内容庞杂,涉及部门之多,普查技术要求高等,加上将如此众多的行业普查集中于一次进行,其工作量和难度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历次普查表明,现场调查登记是普查工作的核心,也是控制普查数据质量的关键。这次经济普查的现场登记工作除工业、建筑业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统计和会计基础相对较好以外,第三产业由于经济活动范围遍及社会各行各业,被调查的对象众多,情况复杂,大多数单位经营状况无账目可查,调查资料索取难。因此,做好第三产业的普查登记工作对确保经济普查的成功至关重要。而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又是整个普查现场调查登记工作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近期,我们就如何做好三产中服务业的普查登记工作开展了一些调研,下面,仅从如何做好服务业的普查登记工作,结合实际提一些浅显的看法。
在经济普查工作中,服务业涉及的行业多,范围广,经营地点分散,情况也最为复杂,现场调查登记难度大。以经济普查的标准概念划分,据调查测算,贵池辖区内的服务业个数在4000户左右,从业人员约9500人,年营业收入1.5亿元左右,且主要集中在城区和集镇。其主要特点和表现是:
(一)概念定义上易混淆。习惯上,服务业的概念比较笼统,也泛指过去的第三产业。而这次经济普查却有明确的范围界定,即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8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仓储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金融信托与管理,典当等,却不包括上述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各类单位。然而这些定义,即使统计部门的专业人员也很难一下子说得清楚。从行业上看,是无所不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的容易划分,有的则不易区别。如居民服务业、娱乐业、典当的概念很清楚,实际操作中也不会产生疑义;如汽车租赁,会让人很快想到的是出租车服务,但经济普查明确规定,汽车租赁的定义是指运输设备的出租,不包括带操作人员的出租(列入道路货物运输或出租车客运)。说到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又不包括其行政主管部门下属的各单位,主要指的是私立、个体这一块。可见,实际操作中服务业的准确定义是不易掌握的。
(二)经营行为和场所不规范。由于服务行业的经营特点,很多经营者没有正规的商业门面和固定的经营场所,他们分布在大街、小巷、居民楼内,像家用电器、钟表修理,擦鞋、修鞋,人力车夫等。有的带有季节性、流动性,有的根本不在工商、税务等市场管理部门登记。据有关部门推测,全区至少有500户没有办理任何注册登记,也许,他们是从部门的管理职责考虑,500户怕是一个很保守的说法了。我们在深入一个社区居委会调查时,就了解到,有为数不少的家庭餐馆、托儿所、网吧、私有住房出租等未办理任何登记。
(三)调查登记对象配合程度差。绝大多数服务业属于私营、个体,没有规范的财务、统计报表制度,为减少成本,少纳税,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一般不会向外提供真实的核算资料,如实申报成了现场调查登记中的最大难题。在此,举调查走访中的几个例子,就明显地感到这一点。如一个从事影碟出租的个体经营户,经营面积20平方米,每月定税60元,自报年营业收入为4000元,实际上,他的房租、工商税赋一年需支出6000元左右;另一社区医疗门诊部,从业人员3人,申报年营业收入3万元,据业内人士测算,这一户的医疗费,加出售药品的收入,一年决不会低于10万元,也就是说,该户自报营业收入不足实际经营收入的1/3。像一般的理发店、修理部等个体户,问及他们的年收入,几乎异口同声:搞不到钱,一年也只有二三千元。一些经营户心存疑虑,担心普查结果会成为以后增加他们税赋的依据,不如实申报,甚至个别拒报的现象在所难免。
如何确保经济普查中服务业普查登记的质量,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开展经济普查的宣传发动工作。这次我国将原来的工业、三产、基本单位三大普查合并一处同时进行,如此大规模、全行业(除农业)的普查活动,普查范围之广,行业门类之多、工作量和难度之大,都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特别是基层政府领导的认识,以便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在某种程度上说,普查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取决于他们的认识程度。二是通过宣传消除广大经营者的思想疑虑。经济普查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认识国情、把握国力、科学制定国策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广大的被调查对象应端正态度,积极配合,如实申报,要把依法普查和履行义务结合起来。三是利用多种形式,全方位开展宣传,使经济普查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认真做好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选聘和培训。经济普查内容多、专业性强、要求高,现场登记工作难度大,普查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普查登记工作质量。对普查人员的选聘一定要坚持高标准,有责任感,具备一定的统计或会计知识,并对普查区情况较为熟悉的人员参加。同时,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对他们的业务培训工作。
三、做好清查摸底,确保不重不漏。清查摸底是普查工作前期最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首先要做到普查区地域的清晰明确,责任分明;二是在小区清查时要逐个摸排,不留死角;三是清查结果要分门别类,对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工商户,按普查规定,对照“属地”、“在地”的统计原则,逐项排列统计,为正式普查填表登记打好基础。
四、把好现场调查登记关,确保普查数据质量。现场登记最重要的是保证做到普查数据的准确可信。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普查人员必须熟悉普查表的指标含义,服务业的普查表指标少、表式简单,不会有问题。二是普查员必须有责任感和耐心,遇到不配合的调查对象,要宣传开导,讲究方式方法,如能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多数的调查对象还是能够积极配合。三是结合有关 10 部门的资料和行业状况进行推算和评估,据调查了解,工商、税务部门在给一些私营和个体工商户定税之前,都要做一些前期调查和评估工作。一般来说,对私营、个体等不具备建立核算资料的纳税人,在核定他们的营业额时,采取个人申报、典型调查、民主评议、下达定额四个程序来确定,而且核定计税的额度一般都低于实际情况,也就是说,税务部门的定额可用于该经营户营业额收入的下限参考。
五、切实做好复查、议查工作。在普查现场登记结束以后,为确保普查登记对象不重不漏,各村委会(居委会)普查区的责任人,应召集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熟悉地方情况的业务干部和有关同志组成复查、议查小组,对辖区内的普查登记结果进行座谈评议,发现遗漏的应及时补登记,普查登记数据失实的,可比照同行业、同规模、经营情况类似的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然后给予修正。
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认真抓住每一个关键环节,环环紧扣,才能取得普查工作的成功。虽然我们只是选取了经济普查中的服务业开展了一些调查和探讨,提出的观点和做法也值得商榷,但根据多次的普查工作经验,如果这次经济普查在服务业的普查登记工作中,按照上述要求步骤去做,并且将其推而广之,应用到整个经济普查工作中去,那么,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任务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
农村建筑队——经济普查中不可忽略的经济群体
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建筑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前,作为农村建筑业主体的农村建筑队,其生产经营状况我们不仅知之甚少,而且在建筑业统计中还是空白。为做好建筑业的普查登记工作,我们采取全面调查摸底和选择山、丘、圩不同类型的乡镇处以及城乡结合部,进行重点调查走访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对农村建筑队单位性质的界定,基础资料的搜集,流动性以及在经济普查登记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填报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取得了比较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对农村建筑队这个特殊的经济群体,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下面,结合贵池区的实际,谈一点体会,并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农村建筑队的现状及特点
池州市贵池区辖4个街道办事处,13个镇,8个乡。土地面积251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2.6万,是国家唯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10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全区的建筑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2亿元,是10年前的7.2倍,平均每年递增21.8%。据农村抽样调查,2003年,农村住户建房支出户均718.45元,比上年增长29.1%。近几年,全区农村私人建房投资均在亿元上下,承建这些工程项目的都是农村建筑队,他们是农村建筑业的支柱,是农村基本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25个乡镇处的调查摸底,全区现有农村建筑队406个,从业人员6029人,年房屋施工面积82.4万平方米;农村建筑队平均从业人员15人,规模小的只有3~5人组成,最大的210人;建筑机械设备资产最多的60万元;外出经营的农村建筑队90个,从业人员1338人,遍及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
大致归纳起来,农村建筑队有以下十个特点:
一是点多面广,遍布城乡各地。据这次不完全统计,406个农村建筑队,平均每个乡镇处16.2个,平均每个行政村1.5个。其中,唐田镇有农村建筑队49个,平均每个行政村3.5个,最多的一个村9个,并有6个队在省外施工。农村建筑队较多的地方是圩区乡镇和城郊结合部,山区农村建筑队相对较少。近年来,国 12 家移民建镇项目的实施和农民住房条件改善的需求,是导致农村建筑队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二是以农民为主体,无建筑企业资质。领头人绝大多数是靠投师学艺或外出务工学习取得经验和建筑专业技术,然后在农村当地召集一帮有一定建筑技术的手艺人和农民,组成建筑施工队伍。俗称包工头的人,既是管理者,同时也是施工操作人员,尤其是10人以下的建筑队,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三是建筑机械设备简陋。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建筑队几乎没有,也不需要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劳务输出。农村建筑队,拥有的机械设备,主要是沙浆搅拌机、小吊机、震动泵、切割机之类,固定资产不足一万元。如果工程项目必须的自己又没有的机械设备,则采取租赁方式解决。
四是经营施工方式主要是单包和点工。即包工不包料和按工程项目议定工时;点工则属于按工作日计酬并提供伙食招待的形式。
五是无固定组织形式。农村建筑队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用工制度,人员流动性大。组织规模往往视承揽工程项目的大小,进度需要而定。一个建筑队,少的时候3-5人,多的时候50-60人,甚至百人以上。成员组合基本上是口头约定,不签订劳动用工合同。通常是,建筑队中的建筑工人(瓦工、木工、装饰装修等技术人员),俗称为大工,组合以后相对稳定,时间少的一两年,长的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劳务人员,俗称小工,则为松散型,有长年跟随的,也有临时找的,有的就是业主家人。
六是无财务核算资料。工程项目决算一般为口头君子协定,盈亏包工头(项目承揽者)自己掌握心中有数。从业人员为计时工资,一个工作日,建筑工人,劳务人员的报酬多少事先商定好。既使规模大一点的农村建筑队,也只象征性地设一个管钱的出纳,记一记现金流水帐,且财务管理有明显的家族式特征。
七是建筑业为主,农业为辅。农村建筑队来自于农民,从事建筑业的时间有较强的季节性,农忙时务农,平时搞建筑施工,拿起瓦刀是建筑工人,拿起锄头是农民,此是农村建筑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他们从事建筑业的时间都在6个月以上。
八是施工项目以民房建筑和装饰装修为主。乡村农民建房,城镇居民装饰装修都不乏见到他们的身影。如果是单位集体的建筑项目,施工队必须以挂靠建筑公司的形式承建,同时上缴一些管理费或税;在营建民房和私有建筑项目中都不曾缴纳税费。
九是建筑施工活动有一定的局域性。除外出经营的农村建筑队外,占3/4以上的农村建筑队经营活动地点局限在本村,再远一点的范围也就是邻村或本乡镇辖区内,依靠自己从事建筑业的知名度和亲朋邻里关系承揽业务。
十是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建筑队,挂靠建筑公司现象较为普遍。在全区农村建筑队中,以项目经理的身份挂靠建筑资质公司的有51个,占农村建筑队总量的12.6%。在90个外出经营的农村建筑队中,不少建筑队都是以挂靠或劳务分包形式依附于建筑资质公司或地方建筑企业。这些建筑队既以公司名义承揽建筑工程项目,又独立于公司之外从事建筑经营活动。
二、存在问题与建议
农村建筑队,如果把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顾名思义,情况并不复杂;如果作为社会经济行为,问题就不与想象的那么简单。目前,农村建筑队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经营方式,不仅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农村建筑市场不可缺少和难以替代的经济群体。这次,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把农村建筑队纳入建筑业普查新增范围之一,其重要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从上述农村建筑队的调查情况及现状、特点,不难看出,农村建筑队既不是法人单位,也不属于产业活动单位;既算不上准企业,也不能等同于个体经营户。所以,在经济普查正式登记时,不能一概而论,至少,农村建筑队的登记填报将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一)农村建筑队属于什么单位性质?
(二)农村建筑队的经营状况如何统计?从业人员怎样计算?
(三)挂靠建筑资质公司的农村建筑队有几种经营表现形式及普查登记方法?
(四)农村建筑队在普查登记时是否要区别对待?
(五)外出的农村建筑队如何登记?
(六)组织登记时如何做到切实有效和不重不漏?等。
为确保在经济普查工作中,切实做好农村建筑队专业的填报登记工作。在此,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建议如下:
首先,定义要准确,方案要便于实际操作。农村建筑队来自农村,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建筑施工队伍,没有在工商等主管部门办理注册登记,也没有建筑企业资质和名称,经营方式以劳务承包为主,从业人员亦工亦农。他们活跃于城乡各个建筑工地和居民生活小区,流动性大。为便于实际操作时准确把握,仅有定性的东西是不够的,必须加以量化定义。制定业务培训方案时可以规定,符合农村建筑队填报登记的对象,必须是相对稳定的从业人员(大、小工)5人以上,年从业时间累计3个月以上,从事房屋建筑,土木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装修装饰等工程项目的施工队。
其次,精心组织,认真实施。鉴于农村建筑队组织和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在填报登记工作中,如何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根据贵池区调查摸底的做法和经验,组织实施工作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大对经济普查及《条例》的宣传力度。如果没有对经济普查目的和意义的足够认识,没有对农村建筑队这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深刻了解,没有经济普查工作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没有广大调查对象的配合和理解,农村建筑队将是在普查中被人们忽略的一个经济群体。
(二)认真做好普查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培训的重点除了普查登记应掌握的业务以外,普查员还要了解和清楚本地农村建筑队的经营现状和特点,学习如何同调查对象之间的沟通技巧。
(三)切实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农村建筑队的调查摸底要以行政村为主体,以村民小组为起报点,以摸清单位数为目的。一般情况下,一个村民小组仅几十户人家,哪家出了包工头,哪家当年建了新房,村民之间,情况了如指掌,遗漏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四)加大县、乡两级的检查指导工作力度。实践证明,在大型普查工作中,县、乡两级的检查指导,不仅对基层工作有促进作用,而且是防止普查工作出现登记误差和系统性误差的有力措施。
第三,区别对待,分类填报。农村建筑队组织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规模悬殊较大,如果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反而难以定性。实行分类填报,工作则简单明了,易于实际操作。根据经济普查对象分类,农村建筑队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有 15 工商营业执照的农村建筑企业,即法人;二是挂靠建筑资质公司的农村建筑队,可定为产业活动单位;三是从业人员16人及以上,未办理任何注册登记的农村建筑队,比照企业单位填报;四是从业人员15人以下的农村建筑队,按个体经营户填报。根据贵池区的调查摸底,农村建筑队平均从业人员15人,从业人员16人及以上的农村建筑队,只有108个,占26.6%,比重小,扣除其中的前两类,普查登记的工作量和难度不是很大;全区15人以下的农村建筑队,包括装潢、钢筋捆扎、铝合金安装、土方挖掘等专业施工队,数量多、面广,规模小,固定资产少,经营活动不稳定等,作为个体经营户填报,便于登记,也比较切合实际。
需特别一提的是,挂靠建筑资质公司的农村建筑队,虽然已经定为产业活动单位,但由于它们的经营活动情况比较复杂,普查登记时,为避免统计上的重复和漏报,仍有几种情况要区别对待。一是建筑队以挂靠公司名义承揽并施工的工程项目,毫无疑问,按产业活动单位填报;二是建筑队自己签约直接承建的工程项目,因该业务与挂靠公司无关,公司无法也不可能统计,如果工程量很小(设定年营业收入5万元以下),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达到一定的规模产值,则必须统计,其普查登记的方法是,将非公司签约自己直接承建的工程项目的经营情况,再填报一份普查表,作为附表,汇总时追加到挂靠资质公司相应的统计指标中去;三是项目经理同挂靠建筑资质公司分离的,由于建筑市场管理上的不规范,签约项目经理与实际承建施工项目经理往往不是同一个人,即张冠李戴现象,在普查登记时,应把此工程项目经营情况统计到签约项目经理所在的建筑队,实际施工承建工程项目的建筑队不予统计,因种种原因,此项操作也是最难以把握的。
第四,依法普查,科学评估。农村建筑队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财务核算等基础资料,普查登记时数量指标的填报,无疑是个难点。因此,做好经济普查及《条例》的宣传工作,消除被调查对象的思想疑虑,使之积极配合,主动如实申报,是普查员首先必须做到的。如果出现被调查对象不配合,则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可以通过现场调查、走访,结合相关资料进行核算评估。农村建筑队施工范围都有一定的局域性,施工活动局限在本村的占大多数。这次经济普查,小区基本上是以行政村(居委会)辖区划分的,在本村了解当年建房情况及工程造价比较容易。据这次调查,10人左右的农村建筑队,满负荷工作,一年建5-6幢民房,16 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单包每平方米50元左右。也就是说,根据一个建筑队从业人员的多少,从业时间的长短,即能确定他们的经营收入状况。在计算从业人员时,一要考虑调查时期内的变动情况;二是农村建筑队中的劳务人员(小工)往往容易被忽略,不仅要计算相对稳定的管理和建筑技术工人(大工),而且要包括劳务人员。
第五,外出农村建筑队的填报。一是摸清底数;二是按照区别对待,分类填报的要求,将所有外出(本县区以外)农村建筑队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外地挂靠地方建筑资质公司的,一种是独立从事建筑经营活动的。前者的经营成果已由挂靠的公司统计上报,相当于产业活动单位,可以不作为我们的普查对象;第二种情况,则按照上述区别对待,分类填报的要求登记。在登记之前,采取提前同其家人预约或者发函;如果无法联系的,可根据其外出的从业人员规模和时间,比照地方建筑队推算。
农村建筑队在我国建筑业中占有的比重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在农村建筑市场占有绝对份额。由于建筑行业管理还没有完全规范,目前农村建筑队的现状和特点,其实也折射出他们的缺陷和不规范的一面,也是我们在经济普查登记工作中面临的难点和问题。我们所作的调查和提出的建议,因时间关系和水平有限,难免存在一些局限。我们相信,只要勇于面对,集思广益,强化责任感,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55
也为个体经营户调查支两招
个体经营户调查是第一次经济普查的难点,套用一句广告词,那是“全国人民都知道”。从单位清查工作以来,普查人员也确实领教了它到底有多难。各地普查人员在国家经济普查办的号召下,你一言我一语地为经济普查出计献策。针对个体经营户调查的招数,除了“诚”、“宣”、“学”、“听”、“算”、“比”、“议”等等,还用上了中医的“望、闻、问、切”。看了这些高见,或点头、或摇头、或沉思,自己忍不住也想支两招。
一招是“绘”:就是绘制普查区域图。个体经营户有地域分布散、行业分布广、流动经营者众多、经营时间变动大等特点,而城区、中心城镇的地形复杂、街巷四通八达、房屋分布稠密,并且存在大量的院中院、楼中楼,极易遗漏普查对象。为了防止单位遗漏,把区域内的所有普查对象(包括无证经营户)摸清登准,绘制统一、规范的普查区域图显得非常重要。普查区域图就如同战场上的军事地图,一图在手能使大家一目了然、目标明确;普查区域图还可以发挥胶片的作用,将流动的经营户相对地定格在某一地域,能有效地避免漏统或重登。绘制的程序是:首先以普查小区为单位进行平面图的绘制;再在图中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本区域内所有普查对象的具体位置,特别对院中院、楼中楼以及写字楼、高层住宅楼内的普查对象重点标示;然后与区域图配套一张单位情况表,即把区域图中普查对象的细划,相当于普查对象一览表,图表一一对应。绘制普查区域图不能搞形式、走过场,普查办可以采取抽查的办法检验普查区域图的质量,并根据图、表,到实地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才按照单位数发放清查表或普查表,普查人员再上门正式登记。
一招是“估”:就是估算个体经营户的营业收入等主要指标。出于怕露富、怕增加税费负担、怕泄露商业秘密、认为普查耽误经营时间或添麻烦以及戒备陌生人员入门了解情况等考虑,个体经营户顾虑重重,瞒报、拒报有关数据成为既带普遍性又相当突出的问题,对普查数据质量带来很大的威胁。对此,除了要求普查人员做耐心细致的工作,采取问、听、看等方法,尽量取得较准确的数据外,18 对瞒报、拒报现象,可以总结出一套营业收入等指标的估算方法。当普查人员对普查对象申报的数据产生质疑时,可利用该对象的税费、进货成本等营业支出以及用工、用电、设备使用等情况,估算其营业收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普查对象非常不合作的情况下,可根据该对象的缴纳税费情况和同一地段、同一性质、同一营业状况的其他普查对象资料估算其营业收入、营业支出等指标,估算以工商、税务部门取得的税率为基础,采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方法取得本地区不同市场、不同地段、不同行业经营户的第一手资料供估算时参考,有关资料在供估算使用前应通过认真分析、行业评估,以确保质量。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对于个体经营户的调查则是招数越多越好,再“鲜”的一招也无法通吃,需要的是广大普查人员群策群力,使出更多更好的招数来搞准普查数据。
对经济普查数据质量控制的思考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是我国实施新的周期性普查制度后的首次普查,其涉及领域之广、调查范围之全是以往历次普查所不可比拟的,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这些客观因素决定了这次经济普查将是极其困难的,而在整个普查过程中,如何得到准确、及时、全面的普查数据,确保普查的数据质量,是决定经济普查成败与否的关键,经济普查对数据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传统的普查质量控制方式及对我们的启示
在我国第一轮周期性普查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经过各级统计人员的努力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对我国大型普查取得成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套质量控制体系的基本做法是:
1、充分利用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过去我国政府职能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单位的影响是非常强大的,而且部门本身有着较好的统计业务基础,政府职能部门在普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加强宣传动员工作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对普查进行宣传,努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取得普查对象的理解与配合,特别是强调个人的参与程度与责任心。
3、加强数据审核并实施科学的抽样评估办法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通过强化数据审核,并在数据验收时实施科学的抽样评估办法,对普查的数据质量进行控制与评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弱化,经济成份日趋多样,统计工作的范围不断拓宽,统计工作的对象越来越复杂,这些变化对大型普查的质量控制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与现实的巨大变化不适应,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套办法的许多做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进行深刻分析,不能一抛了之。
1、在经济普查中利用政府职能的侧重点要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和干预大幅度减弱,由注重行政手段,转为着重于经济手段,使过去依靠政府行政职能提高企业对普查的重视程度,从而达到提高普查质量的办法不适应现实的发展与变化。在经济普查工作中,对发挥政府行政职能部门作用的侧重点要转变,不能指望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的强制来提高普查数据质量,重点要放在充分利用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登记资料核实搞准基本单位上,搞准普查对象是确保普查数据质量的基础。
2、在经济普查中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过去以国有、集体经济为主的结构,变为以国有、集体、非公有制经济共存的结构,调查对象受经济利益驱动,其配合程度明显下降,个别出现抵触情绪,加大了普查的难度。这更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工作,宣传经济普查的目的和意义,重点要宣传有关普查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宣传出台的相关普查政策,在民众中树立依法普查的观念,将过去着重以依靠调查单位及个人责任心为基础转到着重以依法普查为基础来提高普查的数据质量。
3、在经济普查中改变传统质量控制体系注重事后控制的倾向
传统质量控制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质量控制的事后性,质量控制的重点放在普查数据上报之后,即数据的审核与抽样评估阶段,使得普查数据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陷入被动,比如普查数据与历年及专业资料无法有效衔接,从而制约普查数据的最终使用,并严重影响统计系统的声誉。在经济普查中我们要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对普查质量的控制要改变这种事后性的倾向,真正达到控制数据质量的目的。
二、经济普查的特点及对数据质量的要求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集四大普查于一体,呈现出以下二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1、调查的范围全
经济普查不仅包括第二、三产业的所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还包括个体工商户。从我省生产总值计算,普查范围涵盖了整个国民经济总量的80%以上,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全面。根据现有资料初步测算,全省需要调查的单位有90多 21 万户,其中法人单位14万余户,产业活动单位20万余户,个体工商户约60万户。经济普查的这个特点决定了普查的结果所反映的经济总量基本上代表了一个地方经济的总体水平,因而必然要求普查数据总量吻合,即普查得出的总量指标以及据此计算的人均指标要与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2、涉及的领域广
经济普查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除农业以外的19个行业门类、90个行业大类、378个行业中类、875个行业小类的所有经济活动,占整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95%以上。其涉及领域之广,是以往历次普查所没有的。经济普查的这个特点决定了普查的结果不仅要总量吻合,而且要结构合理,普查最终所反映的经济结构应符合本地的情况。
同时本次经济普查将以普查数据代替2004年专业统计年报数据,这就要求普查结果与专业统计年报数据要相衔接。这些因素决定了经济普查对数据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控制放在事前,并贯穿于整个经济普查工作的全过程,才能保证普查的数据质量。
三、在经济普查中树立全程控制与重点控制相结合的思想
经济普查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其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样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具有不可逆性,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必须确保普查的数据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普查中树立全程控制与重点控制相结合的思想,对普查的数据质量进行全面控制。
1、在经济普查中树立全程控制的思想
所谓全程控制,就是从普查一开始,就紧紧围绕以获取高质量的普查数据为中心,把质量控制的思想,贯穿到普查工作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都有一整套的方式方法,对数据质量进行控制。
一项普查数据的产生并不是孤立的,其质量的好坏与普查的统计体制、普查的组织领导、普查的方法制度、普查数据的获取途径等是密切相关的,不应只注重数据本身。一项大型普查,如果能够令人信服地回答普查产生的体制、普查的组织保障、数据的获取途径、以及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法获取数据,它对保证数据质量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就可以认为普查数据质量的基础是牢靠的。因此,22 我们在组建机构、宣传动员、人员培训、清查摸底、数据处理等各个环节,都应当根据经济普查具有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比如:在组建普查机构时,应当建立怎样的机构,是到乡(街办)级为好,还是到村(居委会)级为好,要根据经济普查的具体情况确定。
统计数据质量是个难以界定、不易评估的概念,从理论上讲,高质量的普查数据就是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普查对象客观实际状况的数据。而如何才能知道统计数据准确反映了普查对象的客观实际状况呢?这只有通过对统计数据的比较与验证才能下结论。一笔统计数据,如果孤立地存在,那它就没有任何意义,什么都无法说明。只有在比较中,统计数据才有活力,只有在比较与验证中,才能对一项普查的数据进行全面地评估。因此,在经济普查中应加强数据的分析工作,分阶段及时对普查所得到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与验证,并据此对普查的数据质量进行判断以及确定普查进程能否进入下一个阶段,只有这样,普查的各个环节才能做到相互呼应和衔接,达到全面控制数据质量的目的。
2、在经济普查中树立重点控制的思想
在经济普查中要树立全程控制的思想,并不是要我们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全程控制的同时要做好重点控制工作,做到全程控制与重点控制相结合。
所谓重点控制,就是要分析普查各个阶段的工作,从中找出重点,并对重点阶段要完成的工作和达到的目标进行重点控制。
经济普查包括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和基本单位普查,其实质是在摸清各类单位的基础上,对单位进行经济指标调查,即经济普查等于基本单位普查加上单位经济指标调查。经济普查最重要的是经济活动及其成果不重不漏,这就首先需要准确、全面掌握基本单位的情况,摸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单位底数,包括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数量,在此基础上对各单位经济活动及其成果进行调查。因此,经济普查中重点控制的对象有两点:一是在普查的单位清查阶段,要确保基本单位不重不漏,这是保证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基础;二是在普查的登记阶段,要确保如实填报各项经济指标,这是保证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关键。
四、经济普查的数据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经济普查的数据质量控制应当是全程控制与重点控制相结合,在普查的各个阶段及时将所得到的普查结果进行比较与验证,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具体到普查的各个环节,都应当有相应的控制办法,中心内容应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为龙头,得到一个地方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有关历史数据和本年预期,并以此做为比较和验证普查数据质量的基础。
(一)普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经济普查的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有建立机构、宣传动员、制定方案、普查试点、普查培训、单位清查等,这些工作没有直接涉及普查的数据质量,但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高度关注这个时期的各项工作。
1、建立机构。各级政府建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经济普查领导机构及其工作机构,这是搞好经济普查的组织保证,同时应着重注意二个问题:
(1)由于这次经济普查不仅包括二、三产业全部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还包括个体工商户,应此我们认为宜在村(居委会)级成立经济普查小组,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
(2)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划分。经济普查在准备阶段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进行单位清查,搞清单位底数,因此要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特别是要明确与提供行政登记资料有关的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宣传动员。经济普查宣传动员的重点应放在号召广大普查对象依法配合普查。要通过宣传普及与经济普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普查政策,使每个普查对象都能够清楚地知道,按时、如实地填报经济普查表是单位和个人应尽的义务,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乃至伪造、篡改普查资料均属违法行为,并将依法予以严肃惩处;同时更要使其明白,只有密切配合普查,及时取得可靠信息,才能有利于自己正确判断行业发展和市场走势,适时做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以及公民个人的自主择业和消费、投资。
3、制定方案。普查方案是普查工作的行动纲领,对整个普查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普查方案的制订,必须考虑基层实际,把普查方方面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 24 脚点放在基层,立足于最大限度地方便基层操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基层负担,最大限度地保证基层数据质量,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普查方案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普查的统计原则,即“在地”、“属地”统计问题。我们认为在经济普查中应按照“法人在地”原则进行普查,即法人单位一律由划定的普查区组织普查,其下属的产业活动单位随法人单位填报普查表。不管是从单位组织管理的角度,还是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法人在地”原则能确保各类单位能够提供全面、完整的核算资料,避免一些不独立核算单位在普查中无法填报普查表有关内容的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基层的操作,以保证普查的数据质量。
4、普查试点
试点既是普查全过程的预演,又是对普查方案及普查的各项组织安排进行检验的重要阶段。试点不仅要摸索和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并据此对普查方案及各个环节的工作加以改进和完善。
这一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要放在实验普查数据取得的方式是否科学与可行,普查制定的各项办法能否保证普查数据质量的可靠性。一般地,普查中存在的问题,大多都应当在试点阶段及时发现和解决,这样可以增加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避免普查正式实施时,各个环节出现问题,造成工作失误,影响整个工作质量。因此,对于普查试点工作的认识应当从一个整体的、全局的角度去考察,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要圈定一个范围,对普查各个阶段的工作包括宣传动员、普查培训、单位清查、普查登记、数据处理、质量评估等等,进行从头到尾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试点。
5、普查人员培训
普查人员培训的质量控制就是在认真做好普查人员选调和管理的同时,确保广大普查人员不仅能够精通各类统计标准和指标含义,而且可以熟练地掌握调查访问技巧和方法,以及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能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严格保守国家秘密和被调查者的商业秘密。
6、单位清查
单位清查是搞好经济普查的基础,它对整个普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旦清查摸底工作结束,普查的大体轮廓就基本出来了,所以要切实做好这一阶段的工 25 作,做到不重不漏,全面掌握二三产业全部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以及个体工商户的数量等基本情况。在这一阶段,有四个方面的工作是最为重要的:
一是省、市、县三级统计、编办、民政、税务、工商、质监及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赋予的管理权限及本次普查的分工分别向同级经济普查机构提供相关的行政登记名录资料。县级经济普查机构根据省、市两级经济普查机构反馈的行政登记资料和本级行政登记资料,结合当地2003年基本单位统计年报数据库和2004年各专业统计规模(限额)以上单位定报名单整理出本地单位名录。同时,应当对这些资料进行计算机数据处理,为后续的比较与核对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是以现行乡、镇、街道行政建制为准设立普查区,并按社区、居(村)委会的行政建制划分普查小区,基层普查机构按照划定的普查小区,进行“地毯式”清查,对普查对象(含个体工商户)逐个进行实地登记。有条件的乡镇一级,应尽可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以便建立快捷、灵活的反映机制。
三是乡级将实地登记清查结果统一报送县级普查机构,县级普查机构将清查结果与整理出的单位名录进行核对(可采用计算机核对与人工核对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核对,可能会发现很多实际情况与掌握资料不符的情况,例如有关部门有资料,但实际调查无此单位等,由有关部门协助对未清查到的单位逐一进行核实,最后得到各方面都认可的基本单位名录和个体户数量等基本情况。
四是在单位清查表中设置行业产出指标,如工业设置工业总产值,建筑业设置建筑业总产值,批发零售贸易业设置销售额,个体户设置营业收入等。在确定了单位清查结果后,将这些单位按行业汇总出其产出指标,并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进行评估。按照全省(市、县、区)增加值率的一般比例关系,初步推算出增加值数量,县(区)汇总后要与当年预计的二、三产业增加值对比,与有关部门的数据对比,从中发现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总之,在正式普查登记启动之前,应尽早地知道普查结果的大体轮廓,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对单位清查结果必须进行严密、科学、全面的评估,否则就不应该进入下一个环节去正式发表调查。
(二)普查登记阶段的质量控制
普查的登记阶段,要确保普查对象如实填报各项经济指标,这是保证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关键。在这一阶段,应当重视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基层宣传工作力度,将普查与执法结合起来。从我国第一轮周期性普查发展的趋势看,依法普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减轻基层负担的一个重要措施。大型普查,调查对象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仅靠普查人员的努力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调查对象的密切配合,才能够事半功倍。因此,在调查阶段,应当树立依法普查的观念。
二是普查员要熟练地掌握调查访问技巧和方法,能够对填表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控和微调。这次经济普查包括第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以及个体工商户,对个私经济的调查是此次普查的难点,由于大多数私营企业、个体户都没有财务资料,并且由于存在思想顾虑和自身利益驱使,在填报营业收入等经济指标时,一般存在瞒报倾向,要搞准数据非常困难。普查员可采用盈亏保本点的方法推算营业收入,即按照当地不同行业国税、地税、工商管理费等一般缴纳标准,加上房租、水电、雇佣人员工资以及其它费用支出等计算费用支出总额,一般来说,该私营、个体单位能够正常经营,其收入起码要能支付这些费用,根据行业的一般盈利水平即可推算出其最低营业收入,计算公式如下:
营业收入=(税金+工商管理费+房租+水电+雇佣人员工资+其它费用)/毛利率
这就要求普查员有较好的调查访问技巧。在调查顺序上,应先询问费用支出情况,调查对象对费用支出情况较易如实填报,根据费用情况,普查员即可大致推算其最低营业收入,当调查对象填报的营业收入明显不符时,普查员可及时指出,对填表情况进行监控和调整。
第三是要能够保证及时了解当地的填报进度情况,并且要避免制度性错误的产生。普查登记阶段是普查最繁忙的阶段,要深入到调查单位及时了解填报的进度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应对措施,这一时期,对于哪些调查对象容易出现问题,填报过程中存在那些技术性的问题,容易出现哪些错误,都应当心中有数。制度性错误是指由于对普查方法制度的理解、认识出现偏差,或者在组织、落实填报工作时由于工作失误而造成的整群性错误。这种错误往往影响较大,纠 27 正起来很困难。因此在普查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各项措施应当制度化、规范化,避免随意性和人为错误,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填报阶段的质量。
(三)数据处理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数据处理阶段加强数据审核是保证普查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数据处理阶段审核改错的工作很繁重,在这一阶段要广泛应用人机结合的审核模式,即普查表经过简单的规范性检查后,尽快录入计算机,通过有经验的业务人员与计算机有机结合的审核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阶段,应重视二方面的工作:
一是经济普查的数据处理要有统一平台。经济普查涉及行业非常广泛,在统计系统各专业处中除了农业处之外,几乎全部囊括其中,而且普查的调查时间集中,同时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又决定了数据处理不能采用光电录入方式,只能采用人工录入方式,这就要求数据处理要有统一平台,特别是县级数据处理要有统一平台,否则县级普查机构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在掌握计算机数据处理程序上,业务人员与计算机不能很好地结合将严重影响数据处理的进程和质量。
二是计算机审核程序应尽可能细化。计算机审核是将一些逻辑关系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完成审核,计算机审核程序越细化,就越能缩小人工审核的工作量,留出更多的时间给业务人员去判断和审核一些重大问题,如判断本地区的增加值指标趋势是否正常,又比如本地区一些较为重要的行业,其经济指标有无问题等等。
(四)数据评估阶段的质量控制。
过去,普查的数据质量评估往往只注重普查表的填报质量与录入质量,其实质量评估不应仅仅局限于此,除了普查表的填报质量与录入质量外,质量评估的内容还应包括普查方式与质量控制措施、单位清查情况、部门资料的核对等,从普查对象的特点、组织机构保证、普查人员的选调培训、数据的流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办法及效果、质量评估的数据结果与最终结论等方面进行全面描述。
经济普查的数据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在经济普查中必须树立全程控制与重点控制相结合的思想,将质量控制工作贯穿经济普查的全过程,并尽可能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数据的比较与核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经济普查的数据质量,圆满完成经济普查工作。
57
对全国经济普查的几点担心
经济普查是目前最大的一次国情国力调查,是对我国社会生产活动家底的重新认识和评估,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宏观决策和社会的正常发展。因此各级尤其重视普查的数据质量。但是各种各样的不足和矛盾,在本次普查中,也将锋芒毕露,危害到普查数据的准确性。笔者为此有以下几点担心:
一是担心经费不足成为普查的拦路虎。从目前全国经济普查的实施方案来分析,经费层层解决,对于国家、省、市一级来说,经费充足并有结余,但对于县、乡来讲,经费不足将明显制约普查的进程及普查的数据质量。一方面,普查的数据调查重点在基层,基层普查人员是普查的主体,因此,县乡两级决定了基层数据的准确程度。另一方面,从目前的财政体制来看,在各级财政中,县级吃饭财政居多,经费紧张,乡镇财政自理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在普查经费的申请、审批上,县乡最少,虽然都是落在实处,但数量自然大打折扣。经费不足将直接导致经济普查人员缺乏积极性,导致经济普查过程的从简性,最终导致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低下,成为影响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拦路虎。
二是担心考核利益成为普查的聚集点。经济普查涉及二、三产的所有行业,其中,一部分在日常统计工作范围之列,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餐饮业企业,GDP等。同时,部分指标被地方政府做为考核工作人员政绩的主要依据。因此,在长期统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虚报、浮夸的现象。特别是市对县的考核和县对乡镇的考核。如果出现普查数据与日常统计数据不符的情况,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乡镇有可能对数据做必要的调整,县区亦然。因此,考核利益将成为影响普查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各级控制数据质量的聚集点。
三是担心惰性思维成为普查的绊脚石。在长期的社会统计过程中,基层统计工作人员以个人思维定性数据的准确程度,在填报统计报表的时候,具体填报人员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一蹴而就,随想随填的惰性思维 29 意识严重,对统计认识程度不高。在普查的过程中,如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普查的数据质量,成为普查的绊脚石。
为这三点“担心”,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经济普查经费适当向县乡倾斜。从省、市两级充足的经费中进行调剂。在实施方案中作了硬性规定,乡镇普查人员的经费和补贴,由省、市解决,并做到专款专用。以保证基层登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普查数据质量的第一关――填报质量。
二是做好考核利益的协调工作。一种办法是避轻就重,以普查为重点,淡化日常统计数据,年报与普查并行,各行其道。普查以总体为主,易粗不易细,避免与考核利益相冲突,这是下策。另一种办法是淡化考核。在经济普查年度内要求县、乡均不得进行政绩考核,依据统计法加大人为调整普查数据行为的惩处力度,同时允许县区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依经济普查数据做为2004年年报数,并相应调整历年统计数据。
经济普查与专业数据衔接的重点与难点浅析
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是查清全国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掌握其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信息,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及经济普查数据库。同时,经济普查是对定期统计、抽样调查的进一步校正和核实。因此,经济普查的数据衔接就显的更加重要。通过摸底评估,普查数据与常规统计中的不协调已经显现,数据衔接成为普查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县区表现的更加突出。
一、经济普查与专业数据衔接的含义
有不同,才有衔接,从上到下,人人喊衔接,实际上都承认经济普查的数据与专业统计数据的差异性。为什么承认,一方面因为普查是全面调查,更具权威性;另一方面,专业统计(特别是县区统计)大都受制于计划的约束,专业统计不自信,数据失真现象严重。因此,本次衔接,更多的是向普查数据靠拢,是如何调整专业统计数据的问题。
二、经济普查与专业数据衔接的重点
在经济普查摸底阶段,单位个数、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行政事业性支出成为数据衔接的重点。与专业中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业统计、商业统计、建筑业统计的衔接,是数据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
一是与工业统计的对比衔接。目前,规模以上工业是定期报表,限额以下工业企业及个体工业户是抽样统计,在衔接过程中,企业营业收入对应工业总产值,个体工业户对应工业个体抽样框。通过摸底,企业直接填报与乡镇统计上报数据不统一;另一方面,个体工业户与工业抽样框不一致,差距较大。突出表现在普查数据偏小,常规统计数据过大,如何衔接。
二是与商业统计的对比衔接。在商业统计中,限额以上企业报表基本一致,但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普查推算数存在偏差,如何衔接。
三是与建筑业统计的对比衔接。在建筑业专业统计中,统计对象是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问题相对较小。但在地方生产总值统计中,建筑业增加值以固 31 定资产投资总额做为推算依据,与县区普查数据推算数差距较大,如何衔接。
四是与农业、劳动工资统计的对比衔接。在与劳动工资统计的衔接中,重点是从业人员统计,由于劳动工资统计从业人员不全面,仅对部分单位进行统计。因此,本专业统计与普查数据相对统一。从农业统计分析,经济普查中的从业人员与农业统计中的农业从业人员相加,应与全社会从业人员相对应。再利用公安局提供劳动年龄以内的人口相比较,突出表现在普查与农业统计一产从业人员合计数偏小,如何衔接。
三、经济普查与专业数据衔接的难点
经济普查摸底数据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普查的成败,直面数据衔接的难点,是经济普查取得成功的关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数据难衔接。统计数据从总体上反映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快慢,统计数据是较为具体、直观的表现形式。因此,在领导的大会小会上,上级领导下基层的大事小情上,都离不了统计数据,统计的地位越来越高,统计的负担越来越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哪一届领导都想出成绩、出政绩,因此就有比较。其他地区绝对真实,我们也真实,其他地区都不实,如何比较,因此,数据衔接只能向高处调整,那才叫可比。领导思想不到位,衔接只能使问题更大,数据更加失真。
二是上级考核制度不改变,数据难衔接。长期以来,各地考核制度变化不大,重要考核项目由部门负责,但所有考核数据均以统计数据为准。领导自然更加关心统计数据,尤其中增长速度的快慢和总量的高低。因此,考核制度仍要变,统计的主要目的是信息、咨询、监督,不是考核。特别是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更多的客观因素,单位及公民的满意程度才是政府考核的重点。
三是统计局领导、专业人员怕出错,数据难衔接。长期以来,在统计数据失真的表象下面,存在一个更可怕的问题,就是统计人员知道的有多少,明知不实,难以更正的有多少,统计数据失真,统计人员的责任是多少。数据差距过大,统计局怎么办,是承认统计的不准确,还是领导的干预,从统计局自身来讲,最好的办法是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因此,数据衔接得先过统计人员的思想关。
以上观点表明,县区经济普查数据与专业统计数据的衔接,实际上是如何向 32 普查数据靠拢的问题,是如何减少数据含水量的问题。只有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正视现实,才是解决问题的关健思路。一类观点认为,加大执法力度,对上报不实数据,任意篡改普查数据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另一类观点认为,制定政策,借坡下驴,以经济普查数据为依据,调整专业统计数据,还统计数据真实面目。
经济普查,我们要准备过好“十二关”
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即将进入前期准备的关键收尾阶段,各级各部门都在紧张而又积极得为此忙碌筹备着。作为一名经历过四次普查的老普查员,我想用一个基层普查工作者的眼光,来简单地阐述一下自己考虑到的经济普查中的一些工作小方法和注意事项,给大家提个醒,更好地准备、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来过好这次经济普查的“十二关”。
一、领导重视关。实践证明,历次普查的成功,都离不开各级领导,尤其是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因为普查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本身就是政府行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的特点注定了必须要有高度集中的“一盘棋”操作指挥模式和强有力的领导。这是做好普查工作的根本。从各级政府的运行现状看,上级领导重视的工作就会被下级列入各级工作重点。为了整个普查高效有序地进行,我们首先有必要定期向领导做好汇报,使其对普查工作的事前准备、事中进展、事后总结等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再者,就是加大工作力度,赢得支持,各级政府层层签订责任状,尽可能将普查工作列为各级政府的年度专项督查考核或一票否决工作。这是各地普查成功的一条经典的经验。
二、人员抽调关。普查员的素质是保证数据质量的基础。各级普查办公室的人员组成,更是对整个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各地想尽办法来加强普查领导机构的人员素质,其中有三种人员选拔取向最值得我们借鉴。第一是挑选高学历、年轻化的人员。普查工作技术性强,短时间掌握普查知识需要一定专业知识和悟性,工作量大则对体力提出了相对的要求,所以高学历、年轻化的人员便成为首选;第二是财务人员受到青睐。普查报表中涉及的会计数据越来越多,财务人员担任普查员可驾轻就熟,避免数据质量上出现大的问题。第三种选拔方式是“硬抽人,抽硬人”。这种做法是提前在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进行人员物色,通过政府行政手段,将相中的、对口的业务骨干直接抽调到普查领导机构,保证人员素质的高标准、高水平。其中第三种选拔方式值得推广使用。
三、经费落实关。经费是整个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34 县以上普查经费一般均能得到落实,关键是落实多少。从实际情况看,经费的争取过程中,各级统计局长的工作非常关键。总得说来,要做到三勤:一是腿要勤,要勤向各级分管的领导通报消息;二是手要勤,普查各个阶段性的工作如何开展、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要形成书面材料后,让各级领导一目了然;三是嘴要勤,要多宣传,早做财政部门的工作,争取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的最大限度的“绿灯”。到政府做各个阶段预算时,力争达到在政府主要领导头脑中对普查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财政部门做到“家喻户晓”,把充足的经费落实到位,保证各阶段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宣传报道关。经济普查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宣传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普查的质量。市场经济体制下,调查对象呈多元化、复杂化,保护商业秘密与公民隐私权的呼声日益高涨,调查配合程度呈下降趋势。只有通过广泛的宣传,打消广大调查对象的顾虑,普查登记才可能成功。经验表明,宣传不能简单得开个会发发文件了事,要想宣传到位、效果好,一定要做到两点:一是通过宣传部门将各阶段宣传工作真正细化,分解落实到各新闻媒体的直接责任人,并且普查办要派专人搞好督查落实;二是宣传要全面进行,不能只在县以上开展工作,忽略基层村(居)委会的宣传作用。事实表明,宣传搞得好的村(居)委会,群众配合程度高且普查登记取得的资料可信度高。
五、部门协调关。经济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哪个单位能够独立完成的,各部门配合协调非常重要。这首先表现在人员抽调上,如果协调得好,抽调到普查办的可能是部门的业务骨干;如果协调工作不到位,则极有可能是各部门中滥竽充数的闲人。协调的重要性从宣传上表现得也很明显,如果宣传部门不配合,那么各媒体最多象征性地报道一下便没了下音;如果宣传部门尽职尽责,各新闻媒体便会自始至终关注普查,不遗余力地搞好宣传报道。
六、试点总结关。试点是经济普查的探路石,好比军队作战前的一场演练。作为普查机构的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只有抱定“试点就是实战”的心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才可能通过试点总结出经验,找出不足,减少正式登记的失误。否则将会对整个普查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七、集中培训关。培训是经济普查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如果这一关没有抓好,35 将严重影响整个普查工作的质量。这次经济普查报表数量多,指标多,掌握难度大,培训难度也就大。但从具体指标看,与统计报表大同小异。因此,笔者认为,上一级普查机构的培训工作,完全可以按照统计年报会议的模式分专业进行,下一级参训机构可按照专业小组重点听课,避免“贪多嚼不烂”。
八、调查摸底关。调查摸底直接关系到普查登记的成败。笔者建议经济普查摸底工作,一要充分利用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二要充分利用统计部门管理登记的成果,三要充分吸收各部门的资料,特别是要求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建设、民政等部门提供完整的行政记录,以保证摸底工作的不重不漏,为普查登记打下良好的基础。
九、普查登记关。登记过程中,各级普查机构进行现场指导,并当场解决问题,这已经是老生常谈。鉴于这次经济普查的特殊性,可在各级普查办公室内设机构中设立执法检查组,一方面配合搞好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对登记过程中出现的疑似错误数据直接进行抽查,对拒报普查资料的单位和人员进行法律宣传教育或处理,促进普查登记工作的高质量进行。
十、数据处理关。1996年以来的历次普查,各级下达的数据处理方案中均未涉及乡镇、街道,这是一个巨大的失误。以笔者看来,县以下数据处理工作,可分为三级进行:首先由乡镇、街道进行“人工初审”,因与调查对象同处基层,平时情况较为了解,对普查报表填报正误便最有发言权,所以易于发现错误并加以改正,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数据质量有所控制。一些平衡关系正确,实际上虚报、瞒报的报表如直接上报县级普查机构则不易被发现。再是县级普查机构进行“人工二审”,要格外注意纠正那些专业性较强的代码编写错误。三是进行录入,开展“微机三审”。最后审核无误后上报市普查领导机构。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将“三级审核”应用于前几次普查均取得突出的成果。
十一、资料开发关。普查资料是一个信息丰富的宝库。如果只是空守资源,而没有进行开发利用,以前的工作便黯然失色。从以往普查资料的开发应用现状看,国家和省相当重视,如公开招标开发,或组织高校专家开发等,都是一些有效的开发利用方式。但市以下资料开发力度则明显不够。这也是一些地区党政主要领导一提普查就不耐烦的直接原因-----经费投入了不少,但回报却几乎没有。36 一者,受人才制约,基层无法组织起高水平的课题开发小组;二者,越往基层工作越繁忙,根本不可能抽出一部分人来长时间做这项工作。建议国家和省级统计部门加大对基层的工作倾斜力度,采取开展面向基层的定期培训或联合开发等方式,逐步提高普查资料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力。
十二、学习交流关。这一关看来似乎可有可无,实则不然。通过经济普查,各级均取得了不少实战经验,如能加以交流、总结,便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对以后做经济普查工作的是一种贡献。从辩证的角度看,后者可以从中取得间接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减少失误、少走弯路。但从历史情况看,县乡两级在普查的事后学习交流上做得还很不够,有待以后改进提高。37 60 经济普查工作要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
按照上级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部署,我们在经济普查工作中,深入学习贯彻了《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认真研究了微山县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方案,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第一次经济普查奖惩办法的文件,县领导与乡镇(街道)签订责任状,广泛深入开展社会宣传活动,加强了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培训,强化了经济普查领导机构建设,优化了经济普查环境,跟踪调查数据监控,提高了清查摸底工作质量,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并取得了清查摸底的阶段性成果,使经济普查工作开展顺利。就整个经济普查而言,其做法和经验是:
一、统一思想、统一规划
微山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快人一步、先一拍、胜人一等”的超前意识和思路,规划全县经济普查工作。
在制定《微山县第一次经济普查实施方案》中,坚持“融为一体,共同发展,普查同享”原则,将全县经济普查工作纳入整体建设总体规划,并列为年终考核指标。在组织机构建立中,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普查的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综合、调查一组、调查二组、宣传协调组、后勤保障组、数据处理组。全县乡镇(街道)全部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长有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有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政府各部门领导担任,专设办公室主任和联络员。
二、动员社会力量,完善运行机制
1、突出政府地位,措施到位。县政府通过召开扩大会议听取经济普查专题汇报,研究部署经济普查工作,在政府办大楼为经济普查腾出办公场地;并要求财政部门加大对经济普查的支持,拨出来经费为普查办购置微机、办公用品;从县直部门抽调人员到经普办工作,宣传、财政、质监、民政、编办、工商、税务、交通等部门履行职责,明确任务,制定计划,落实措施。
2、让经普办人员挑大梁。及时传达学习上级清查摸底工作会议文件精神,并 38 组织办公室全体人员就清查摸底工作进行热烈讨论,同时,对办公室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制定了清查摸底工作实施方案。为筹备全县经济普查清查摸底工作会议收集了资料,编写了有关文件,通过系列工作达到了“四明一快”,四明即:开展清查摸底工作时间明、任务明、方法明、要求明,一快即:应急能力反应快。
3、重视普查员的选调、培训工作。我们根据清查摸底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特点。认真抓好普查员、普查指导员选调、培训工作,按照普查员、普查指导员条件,把那些责任心强、素质高、热爱普查工作的同志选调到普查队伍中来,全县共选调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2000余人。县普查办公室采取集中备课、集中上课的办法,进行上岗前培训,各乡镇(街道)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分层培训。同时,县还成立讲课组到乡镇(街道)进行全面辅导,加大了培训力度。整个培训工作从业务知识,法律法规,访问技巧等方面入手,注重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的结合,为普查员入户、登记打下良好基础。
4、发挥宣传工作作用。按照上级经济普查单位清查阶段宣传方案要求,迅速掀起了经济普查宣传活动高潮。在具体工作中,首先与县委宣传部联合召开了清查摸底宣传工作会议。会上,除制定清查摸底宣传工作实施计划,对清查摸底宣传工作列出重点及把握环节,区分了宣传时间和内容;其次,建立了宣传工作机制,县《微山湖》信息报、电视台、广播电台、微山政务信息,户外宣传五家宣传媒体,开辟了专栏、专题、专访,系统报道了清查摸底工作经验、做法。国庆期间,县电视台2名记者放弃了长假休息时间,随同县普查办人员到乡镇跟踪报道清查摸底工作,采编了《经济普查》专稿,并在县电视台、市电视台播放,受到广大群众欢迎,较好促进了清查摸底工作开展;三是利用多种形式抓好宣传工作,并把宣传列入到考核机制内容,要求村建宣传栏和黑板报,乡镇(街道)设立宣传点,县成立宣传组。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微山湖信息播发宣传口号和广告词及《致被调查对象的一封信》、《关于开展第一次经济单位清查摸底的通知》,并对乡镇(街道)进行了电视、广播专访。在开展户外宣传工作中,编印工作简报27期,出动宣传车65辆次,悬挂宣传条幅、过街幅45条,气球宣传条幅3条,彩门5处,发放《致被调查对象一封信》5万余张,张贴各类宣传标语567条。录制录音宣传磁带22盒,电视台播放清查摸底工作新闻28条。同时,抽调精干人员 39 编写了《经济普查100问》,并成册印发到571个行政村,自普查工作以来,济宁日报、济宁电视台、济宁统计网、山东统计网、中国经济普查网采用稿件46篇,取得了被调查对象的理解配合和支持,保障清查摸底工作顺利开展。
5、县、乡领导重视,督导工作有力。在清查摸底工作前,我们首先召开三个会,召开全县清查摸底工作动员会、领导小组成员会、形势分析会,县乡镇(街道)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到第一线,分管领导靠上抓。县领导小组成员实行包保责任制,定期按时到分管乡镇进行督导,县经普办确定一名同志具体负责联络工作,做到一天一调度,两天一碰头,对进度做到一天一上报,县普查办还建立工作时间流程表,起到抓进度、抓督导、抓质量作用,取得明显成效。到目前为止工商、税务、质监、编办、民政、交通各部门提供了名录资料已录入整理完毕,分乡镇的名录资料已向乡镇反馈。各乡镇(街道)清查摸底表已上报完毕,已转入质量审核,抽查验收阶段。全县单位清查法人单位累计1508,产业活动单位累计为803,个体经营户累计为28819。
三、全面加强经济普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
1、建立规范化报表制。全县经济普查清查摸底报表做到名称、标识、内容、项目、装订的“五统一”,对各乡镇报表上报时间实行搭配,防止上报各类报表的矛盾冲突,对上报各类报表管理实行“三定”定专库、定专人、定专项。要求表格不清不上报,内容不全不上报,数据不实不上报。
2、加强制度化的管理。①承包责任制。全县建立县、乡(街道)村三级对普查区包保责任制。②巡查工作制度。在清查摸底工作中,为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县统一实行抽查,组织专人跟踪巡查,达到了督促检查,帮助协调目的。③日值班制度。为了及时解答清查摸底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入户清查期间建立日值班制度,全天侯安排骨干值班,保证问题不过夜解决。④清查日报制度。建立清查日报制度,乡镇(街道)每日按时上报数据及情况说明,其内容包括工作进度、存在问题、基本经验、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⑤审查评估制度。各阶段工作结束后,各乡镇(街道)普查员、普查指导员要进行自查,县成立专项检查小组进行抽查互查,填写《单位阶段质量抽查报表单》并及时通报。⑥奖励举报制度。县制定印发奖励举报文件,对未进行经济普查登记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和个体户等 40 漏登情况,实行举报制,对举报有功人员实行表彰奖励。
3、推进信息化建立。县对乡镇经济普查信息化工作专门下发文件,乡镇(街道)经普办配备了微机,注重对经济普查电算化系统设计和开发,县与乡镇经济普查办并实行微机联网,解决了收集资料,传递信息难度。
四、整体推进,稳步提高普查质量
通过清查摸底工作实践,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有:在组织领导上缺乏“三力”,即:缺泛人力、物力、财力;在普查工作上有“三难”,即:入户、登记、调查难;在被调查户中有“三怕”,即:怕露 富、怕报数、怕税收。这些问题存在,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及广大被调查户对经济普查目的、意义、内容、标准、要求了解掌握程度不一,政策水平、法制观念、业务咨询技巧有待于改进。整体推进经济普查工作开展,稳步提高普查质量,这是一个根本要求,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拓宽经济普查的思路。各级各部门都要根据国务院《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要求和《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坚持党委、政府负总责的基础上,要结合当地实际,开动脑筋,发动机器,重在动真情、干实事、说实话,在实际工作上下功夫,工作上要求求真务实,保障工作作风实、思想认识到位、经济普查措施到位,对先进经验要学要用,但不能照搬照抄,坚决要防止形式主义、空对空。
2、要讲究经济普查的方法。经济普查具有普查工作涉及面广、调查内容复杂、工作量大、时间紧、困难多等共有的特点,但它与其他普查又有不同点。讲究方法,是做好经济普查的前提,因此,要求各级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搜集好各种资料,选配好各级普查人员,加强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研制一套提高质量的办法,直接提高经济普查对社会的贡献率。
3、要丰富经济普查宣传动员的内容。宣传动员是经济普查基础工作,开展工作时,经济普查办公室除抓好宣传部门协作外,重点要在宣传内容、方法上下功夫,选好宣传角度,讲究宣传方法,把握宣传时机。这样,可以增强经济普查的针对性、有效性、灵活性,同时,要建立和健全经济普查宣传阵地,建立宣传工 41 作机制,注重宣传教育形式,保障经济普查任务开展。
5、要运用好法律服务的武器。针对部分调查户不配合、不理解、不支持的问题,在经济普查工作中要教育更多人参与普查工作、支持普查工作、理解普查工作、配合普查工作,运用法律手段也是必不可少。运用法律武器,重点要宣传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组织他人学习,教育他人运用,逐步提高对《统计法》认识,增强做好经济普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篇:2012年国家统计局数据
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年GDP同比增长7.8%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8日讯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增长7.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8957万吨,比上年增加1836万吨,增长3.2%,连续九年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2995万吨,比上年增长2.8%;早稻产量3329万吨,增长1.6%;秋粮产量42633万吨,增长3.5%。全年棉花产量684万吨,比上年增长3.8%;油料产量3476万吨,增长5.1%;糖料产量13493万吨,增长
7.8%。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221万吨,比上年增长5.4%,其中猪肉产量5335万吨,增长5.6%。生猪存栏47492万头,比上年增长1.6%;生猪出栏69628万头,比上年增长5.2%。全年禽蛋产量2861万吨,比上年增长1.8%;牛奶3744万吨,增长2.3%。
二、工业生产缓中趋稳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增速比上年回落3.9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6%,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10.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4%,集体企业增长7.1%,股份制企业增长11.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3%。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9%,轻工业增长10.1%。分行业看,41个工业大类行业增加值全部实现比上年增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8%,中部地区增长11.3%,西部地区增长12.6%。分产品看,全年471种工业产品中有345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其中,发电量增长4.7%,粗钢增长3.1%,钢材增长7.7%,水泥增长7.4%,十种有色金属增长
9.3%,焦炭增长5.2%,硫酸(折100%)增长4.8%,烧碱(折100%)增长3.8%,化学纤维增长11.8%,微型计算机设备增长11.7%,集成电路增长9.3%,汽车增长
6.3%,其中轿车增长8.3%,乙烯下降2.5%,平板玻璃下降3.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0%,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06759亿元,比上年增长7.1%。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环比增长0.87%。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6625亿元,同比增长3.0%,1-9月份为同比下降1.8%,去年同期为增长24.4%。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0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0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1个行业亏损。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14元,比前三季度下降0.28元,比去年同期提高0.16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
5.66%。
三、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4835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3%),增速比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23694亿元,增长14.7%;民间投资223982亿元,增长24.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4%。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17.8%,中部地区增长25.8%,西部地区增长24.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9004亿元,比上年增长32.2%;第二产业投资158672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投资197159亿元,增长20.6%。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154636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采矿业投资13129亿元,增长11.8%;制造业投资124971亿元,增长22.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6536亿元,增长12.8%。全年基础设施(不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投资58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全年到位资金399440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29.7%,国内贷款增长8.4%,自筹资金增长21.7%,利用外资下降10.9%,其他资金增长13.7%。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09083亿元,比上年增长28.6%;新开工项目356296个,比上年增加28948个。从环比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53%。
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1804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6.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9%),增速比上年回落11.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1.4%,回落18.9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17733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3%;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11.2%。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130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增速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0%,回落
1.4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额64456亿元,增长10.0%,增速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0.9%,加快1.7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3566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5%。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36460万平方米,增长27.0%,增速比上年回落6.1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96538亿元,增长12.7%,增速比上年回落4.8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增长13.2%,自筹资金增长11.7%,利用外资下降48.8%,其他资金增长14.7%。
四、市场销售稳定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167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01129亿元,增长14.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93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849亿元,增长14.5%。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23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商品零售183884亿元,增长14.4%。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93330亿元,增长14.8%。其中,汽车类增长7.3%,增速比上年回落7.3个百分点;家具类增长27.0%,回落5.8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7.2%,回落14.4个百分点。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5%),环比增长1.53%。
五、进出口增速回落
全年进出口总额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增速比上年回落16.3个百分点;出口20489.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进出口相抵,顺差231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进出口2009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加工贸易进出口13439.5亿美元,增长3.0%。出口额中,一般贸易出口9880.1亿美元,增长7.7%;加工贸易出口8627.8亿美元,增长
3.3%。进口额中,一般贸易进口10218.2亿美元,增长1.4%;加工贸易进口4811.7亿美元,增长2.4%。12月份,进出口总额3668.4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出口1992.3亿美元,增长14.1%;进口1676.1亿美元,增长6.0%。
六、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涨幅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7%,农村上涨2.5%。分类别看,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4.8%,烟酒及用品上涨2.9%,衣着上涨
3.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0%,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5%,居住上涨2.1%。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4.0%,油脂价格上涨5.1%,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1%,鲜菜价格上涨15.9%,鲜果价格下降1.2%。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环比上涨0.8%。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7%;12月份同比下降1.9%,环比下降0.1%。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1.8%;12月份同比下降2.4%,环比下降0.1%。
七、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695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在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2.5%,经营净收入增长15.3%,财产性收入增长
8.9%,转移性收入增长11.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1986元,同比名义增长15.0%。按城镇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0354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6761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2419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9814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1456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6.3%,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9.7%,财产性收入增长9.0%,转移性收入增长2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7019元,名义增长13.3%。按农村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纯收入2316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纯收入4807元,中等收入组人均纯收入7041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纯收入10142元,高收入组人均纯收入19009元。全年农民工总量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其中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增长5.4%;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长3.0%。年末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2290元,比上年增长11.8%。
八、货币供应量平稳增长
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97.4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末加快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0.87万亿元,增长6.5%,回落1.4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
余额5.47万亿元,增长7.7%,回落6.1个百分点。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2.99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91.74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8.20万亿元,比上年多增7320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10.81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17万亿元。
九、人口与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1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5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出生人口163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10‰,比上年提高0.1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66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5‰,比上年提高0.0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5‰,比上年提高0.16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69395万人,女性人口6600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3(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比上年末下降0.0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0,比上年末下降0.08。从年龄构成看,60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比上年末提高0.27个百分点;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人口711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3万人;乡村人口64222万人,减少1434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2.57%,比上年末提高1.30个百分点。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7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789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88万人。
下一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扎实工作,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第三篇: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增长12.7%,2007年加速到14.2%,增速仅次于改革开放后最高的1984年。2008年,受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陡然回落到9.6%。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速出台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国中实现率先回升,2009年经济增长9.2%,与世界经济下降0.6%形成鲜明对照。2010年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到10.3%,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增速。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第三季度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均面临负增长或停滞困境时,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加。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价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初步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5.7%,年均实际增长10.6%,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5个百分点。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国财政收入2007年超过5万亿,达到51322亿元;2008年超过6万亿,达到61330亿元;2010年超过8万亿,达到830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十一五”时期,我国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我国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2009年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3992亿美元。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超过日本,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第四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正在缩小
农粹资讯网——最专业的农业资讯平台http://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正在缩小
农粹网 | 2011-10-20 9:45:00 | 农资农机商城 | 农产品商城 | 我要供稿 | 浏览 5 次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1元,同比名义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875元,同比名义增长20.7%。城乡绝对差距10426元,城乡收入比为2.77:1。是自2002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比首次回落到“3”以内。数据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正在缩小。
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63元,同比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187元,实际增长14.3%。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1元,同比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706元,同比增长20.4%。2011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一至三季度城乡收入比分别为2.73:1,2.99:1和
2.77:1,是2002年以来首次回落到“3”以内。
城乡收入比是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2002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比一直在“3”以上,并在2007年和2009年扩大到了“3.33”,城乡收入差距的居高不下一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迅速,城乡收入比正在回落,城乡差距正在逐步走向缩小。
原文出自【农粹网】,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农粹资讯网
第五篇:个体户劳动合同
个体户劳动合同:
甲 方:乙 方:
雇主(以下简称甲方)与受雇职工(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北京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雇工劳动管理暂行办法》,甲乙双方以平等协商同意,自愿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第一条 本合同期限自年月日开始,至年月日终止,其中试用期天。
第二条 乙方同意在甲方从事工作。
第三条 甲方对乙方的劳动质量和数量要求是
第四条 甲方每月日以货币形式支付乙方工资,工资不低不元,其中试用期间工资为元。
第五条 甲方安排乙方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不超过40小时,甲方保证乙方至少休息一日,因工作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经乙方同意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第六条 甲方安排乙方加班加点的,甲应依法支付加玫加点工资,按以下标准支付工资;
1、在日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乙方小时工资标准的150%支付工资;
2、在休息日工作,按照乙方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支付工资;
3、在法定休假节日工作的,应另外支付乙方日或小时工资标准300%的工资。
第七条 甲乙双方应按国家和北京市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八条 甲方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法规、规章,为乙方提供劳动安全和卫生设施。根据从事工种的需要,发给乙方劳动保护用品和配置生产、工作必需的劳动工具。
第九条 甲方负责为乙方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险期限由甲方按照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确定,保险金额为元。
第十条 甲方应给予乙方月的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医疗期,乙方在医疗期内患病的医疗费用甲方负担%.第十一条 乙方应遵守的劳动纪律是。第十二条 本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的,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本合同相关内容。
第十三条 乙有下列情形之一,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甲方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甲方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4、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十四 条下列情形之一,甲可以解除合同,但应提前三十日以局面形式通知乙方:
1、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的;
2、乙方劳动未达到劳动合同规定的质量和数量的;
3、甲乙双方不能依据本合同第十二条,就变更合同达成协议的;
第十五条 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十六条 乙解除本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局面形式通知甲方。
第十七条 下列情形之一,乙方可以随时通知甲方解除本合同:
1、在试用期内的;
2、甲方以暴力、威胁、监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3、甲方不能按照本合同规定支付劳动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的。
第十八条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甲方不得解除、终止本合同:
1、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医疗期内的;
2、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3、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第十九条 劳动合同期满,或者甲方破产倒闭时,劳动合同即行终止。
第二十条 甲方依据本合同第十四条、十五条解除乙方劳动合同以及甲方克扣或者无故拖欠乙方工资和拒不支付乙方加班加点工资报酬的,甲方应依据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支付乙方经济补偿金。
第二十一条 甲方违反本合同约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由于甲方原因订立无效劳动合同,给乙方造成损害的,应按劳动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赔偿乙方损失。
第二十二条 乙方违反本合同约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违反本合同约定的保守商业秘密事项,给甲笔造成损失的,乙方应按劳动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赔偿甲方损失。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约定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四条 因履行本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定委员会申请仲裁。对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五条 本合同未尽事宜或与今后国家、北京市有关规定相悖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合同书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一份。
甲方签名(盖章)乙方签章
签订日期: 年月日
鉴证机关(盖章)
鉴证员(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