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编辑:紫陌红颜 识别码:20-884750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24 12:21:41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关键词: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摘要:文章介绍了东莞在图书馆总分馆集群管理体系、数字资源平台、新媒体服务渠道等方面的建设,阐述了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特点。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_)11-0095-03

在建设城市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东莞的基本路径是以“基于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管理下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为基础,以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为阵地,以东莞数字图书馆、东莞学习中心等平台资源为内容,以微信、微博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服务渠道为延伸,形成了市、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体系,实现了实体网络与虚拟环境结合发展。

1图书馆总分馆集群管理体系

在“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的技术支持下,东莞将区域内的图书馆紧密联系起来,组成职责明确、管理规范、便捷高效的图书馆联合体。

1.1“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

从国内外图书馆的发展经验中可以认识到,整合某一地区内的图书馆资源,实现服务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化,需要有一套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业务系统作为技术支撑。因此,202_年东莞图书馆根据该地区数字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与某公司合作研发了“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该管理平台实现硬件、软件、文献和技术人员等多资源共享,分馆无须购买昂贵的服务器和存储器,无须配置业务系统,无须配备高级计算机技术人员,就可以实现总分馆共享数字资源,大大减少总体建设成本和日常维护经费。与单馆各自建设的模式相比,图书馆运用该平台在硬件设备、应用软件、数字资源、技术人员和日常维护等方面可节省大量资金。目前,全国已有2,300多个图书馆选用“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范围涉及10多个省[1]。

1.224小时图书自助借阅系统

202_年9月,东莞图书馆南门外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对读者开放。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特点是突出“馆”的形态,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配备图书、书架、阅览桌椅和图书自助借还设备等。24小时自助图书馆对门禁自动控制系统、自助借还设备、图书监测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进行集成开发,实现读者身份验证、放行、借还图书和防盗等功能,从而使服务区无须人员值守,实现24小时开放服务[2]。

202_年12月,东莞第一个24小时图书馆ATM投入使用。24小时图书馆ATM借鉴银行24小时自助存取服务的理念,通过对自助借还设备、机械手自动控制等技术的集成与整合,实现将所借图书送出、将所还图书自动上架等功能。图书馆ATM兼容RFID和条形码两种自动识别技术,该设备的藏书量为500册左右,也可根据安置场所的不同将藏书量扩大至1,000册左右。

202_年,东莞市政府印发《202_年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根据文件精神,东莞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文化惠民’之镇(街)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全覆盖工程”。即由市政府、镇(街)政府按比例共同投资,各镇(街)在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图书馆ATM两种形式中任选其一开展建设,实现全市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点全覆盖。

1.3公共电子阅览室

公共电子阅览室是财政部、文化部于“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项目之一。202_年,东莞成为文化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首批试点城市,开始了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探索。202_年,东莞将“全市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工程列为市政府承诺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在各级政府的共同推动下,于202_年年底完成32个镇(街)和369个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并建成1个管理中心,构建起城市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全新模式[3]。

2数字资源平台

202_年,东莞图书馆推出了东莞数字图书馆,该平台作为图书馆网络空间服务阵地,提供OPAC、信息公告、用户个人账户管理和数据库检索等服务端口。随着个性化、多媒体化学习模式的兴起,基于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东莞数字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读者需求。202_年,东莞图书馆推出东莞学习中心试用平台,探索学习中心的服务功能和学习机制。202_年,东莞将东莞学习中心项目纳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中,于202_年年底完成平台开发并正式推广使用。东莞学习中心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海量资源为基础、以虚实结合学习为特色的全开放、立体化、交互式、多功能、跨终端的全民学习服务新平台。东莞学习中心不仅有150万种电子图书、1万种电子期刊、2,800万篇论文、1万部视频资源和2,000门网络课程,还依托超星数字图书馆,使用户可以免费观看143,877集视频,这些视频是邀请全国6,525位名师拍摄而成的。资源内容涵盖了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等诸多方面。用户可以通过学习中心网站、东莞移动图书馆和东莞“U互?印备咔宓缡幼?栏进行线上学习。

东莞图书馆还在图书馆二楼建立了可提供培训、交流、展示、体验为一体的实体东莞学习中心学习空间。该学习空间设有移动阅读区、数字展示体验区、数字教室和演播室,定期举办公益课堂培训、声光色影读经典和书影沙龙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并向读者提供研讨室、录音室免费使用服务。该学习空间还通过与全市公共电子阅览室进行资源整合,逐步拓展学习空间的服务项目,为市民免费提供学习资源。

3新媒体服务渠道

在全国各地积极打造“智慧城市”“无线城市”的热潮下,东莞高度重视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入新媒体传播渠道,实现智能化服务。

3.1网站群建设

东莞图书馆在研发“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的同时,也启动了东莞数字图书馆的研发工作。东莞图书馆于202_年正式投入使用东莞数字图书馆,跨出了数字领域服务的重要一步,以东莞数字图书馆为依托,陆续完成了系列化的网站群建设,主要网站有东莞数字图书馆、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东莞学习中心、东莞漫画图书馆和家庭藏书网[4]。

3.2移动客户端

202_年,东莞图书馆推出了东莞移动图书馆的移动客户端。它整合了东莞图书馆的馆藏数字资源、线上线下服务和活动信息,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新闻、多媒体学习和数字阅读等服务。它的功能有馆藏书目查询、馆情公告、阅读学习、读者服务和馆址导航等,支持用户进行个人账号管理,包括预约、续借图书等。目前,东莞移动图书馆的移动客户端共设有Android、iOS、WAP三种使用版本。

3.3微博、微信

东莞图书馆微博、微信公众号可向广大市民提供图书馆的最新服务资讯,信息包括讲座活动预告、公益展览信息、馆藏数字资源推荐、新书导读和图书流动车服务安排等。

3.4数字账号服务

读者登录东莞图书馆网站就可以免费申请东莞数字图书馆使用账号,利用该账号可以免费使用东莞数字图书馆和东莞学习中心的海量数字资源,如:查询论文、听音乐、看电影和听讲座等。

4发展特点

4.1虚实结合的集群化网络管理

东莞建立了扁平式的市、镇(街)、村(社区)三级总分馆集群网络,利用数字图书馆、东莞学习中心等平台,从纸本书籍总分馆通借通还逐步拓展为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总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支中心)是主干,社区、街道图书馆(室)是系统分支,形成了多层级图书馆循环流通系统。基层馆(室)虽然规模小,但其丰富的数字资源和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使图书馆服务惠及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保证整个系统畅通运行。

4.2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先进的技术设备作为现代图书馆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仅是图书馆开展工作的重要工具,也直接影响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工作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仅体现在东莞地区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平台上,图书馆推出的Web OPAC、自助图书馆和东莞学习中心等服务平台也展示了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与高效。因此,现代技术对于构建东莞地区图书馆现代网络服务新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技术不仅为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提供了硬件和软件基础,也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从长远来看,现代技术不仅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工具,也为图书馆服务冲破现有行政体制的制约提供了重要路径。

4.3注重成本效益

东莞在构建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时,注重追求成本效益,以有限的资源和投入取得最大化的经济、社会效益。例如:由于东莞图书馆采取了“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使得各个成员馆之间实现业务管理自动化、地区联合编目和文献资源共享。该管理平台既降低了成员馆的运行成本,又使基层图书馆在硬件、软件、资源、人员和日常维护等方面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东莞还建立了市域公共电子阅览室的云服务管理中心,实现对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的统一管理和技术支持。

4.4政府与图书馆实现互动

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东莞建立了总馆、镇级分馆和社区图书馆三级图书馆结构。总馆拥有较为充足的财政支持,镇级分馆和社区图书馆由于分布较为分散,需要各级政府的有力支持。在经费保障方面,东莞市政府每年设立200万元的图书馆之城建设专项资金,培育和支持总分馆的重点项目和品牌项目,改善和提升欠发达镇、社区的基础建设,促进全市图书馆事业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政策保障方面,东莞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东莞地区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东莞市建设图书馆之城实施方案》等文件,对图书馆之城建设做出整体部署和具体安排。东莞市图书馆界树立了协同发展目标,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采取措施进行绩效评估考核。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市民素质,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绩效评估。如:图书馆推出“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建设政协委员学习网”和图书馆微博微信等服务,不仅满足了广大市民的信息需求,也提升了政府的工作绩效。

4.5资源整合与联动

东莞推出的“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使得不同地区图书馆可以相互联系,使各馆资源可以很好地流通并得到有效利用。?|莞利用总分馆统一的业务平台,同时建立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对各级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各级图书馆组合成统一服务的整体。在文献信息资源整合方面,东莞图书馆将基本业务数据整合到统一平台中,建立Web OPAC实现一站式检索。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总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负责对分馆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开展联合参考咨询服务。在设备资源整合方面,自助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

4.6细分用户的多渠道服务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细分读者群体,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东莞建立了一系列个性化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项目,以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如:针对儿童的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网站、儿童电子服务区,针对青少年的漫画图书馆网站、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针对成年人的自助上网服务区、东莞学习中心等。

东莞图书馆利用电视、电台、网站、电子邮箱、QQ、手机短信、微信和APP客户端等数字手段,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资源和活动,形成了与实体阵地宣传相结合的立体宣传阵势,增强了宣传推送效果。

5结语

东莞通过完善图书馆总分馆集群管理体系、数字资源平台建设,丰富新媒体服务渠道,形成了具有虚实结合、科技融合文化、成本效益明显、上下联动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城市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为“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冯玲.集群管理系统应用下的区域图书馆建设模式[J].数字图书馆论坛,202_(1):15-21.[2]李东来.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东莞图书馆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数字图书馆论坛,202_(1):1-9.[3]杜燕翔.云计算环境下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J].数字图书馆论坛,202_(1):57-64.[4]银晶.东莞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践分析与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2_(2):92-93.(编校:孙新梅)

第二篇: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

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公共教育;创新发展 摘 要:图书馆的创新和发展关乎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公共教育的有效平台。随着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图书馆的作用也在不断提升,其职能也在不断扩大化。笔者作为图书馆管理人员,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的图书馆创新与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策略,不断促进图书馆公共教育职能的发展、创新及完善。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概述

(一)基本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导者是当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保障人们基本文化权益,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服务[1]。公共文化服务能够为人们提供便利,并具有均等共享性。在这个目的上建立起来的制度化服务管理体系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利保障。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有五个方面的体系,即组织支撑体系、资金(人才、技术)保障体系、产品生产服务供给体系、运行评估体系以及新建立的设施网络覆盖体系。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在这五个方面都有所建树,有所完善。综合起来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全面共享、充满活力、优质高效等特点。

(二)近年来建设成果概括

我国对于公共服务体系体系的建设迎来乏力发展的时期起始于国家“十一五”规划,规划中指出要在五年内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上、发展差距上进行改善,并通过社会力量的引进,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起来,从此,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再加上经济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是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根据相关统计显示,在“十一五”的前面四年中,文化事业方面的总费用达到近1000亿元,增长幅度维持在25%以上。这几年,我国政府在基层图书馆以及文化馆的建设方面共投入资金4.8亿元,自乡镇综合文化站方面投资40亿元,大大改善了我国县级文化基础设施以及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在支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方面,202_年至202_年投入资金10.6亿元于西部社区文化建设。至如今,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达到三千个以上,另外,各种基层实用书籍、广播、报刊等相应取得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迅速构建和完善。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的角色与定位

(一)图书馆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方面

公共服务理念是随着政府的职能转变以及社会的大力需求建立起来。公共服务体系的构

[2]建对于政府职能的完善,对于满足人们文化需求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图书馆是提供公共教育与知识信息的大型文化服务平台,对于普及人们文化知识,加强思想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图书馆的理念与我国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文化共享等思想理念是高度吻合的,因此,在构建我国公共文化体系的过程当中,图书馆无疑是建设的重要方面。

(二)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应承担提供信息服务职能

首先,图书馆具有庞大的信息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具有极大的优势[3]。图书馆巨大的藏书量能够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存储与开放,其专业的信息知识能够为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建设提供诸多有利条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阅读,增加人们的信息收集量与获取途径,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开放,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其次,在许多方面,图书馆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信息咨询,辅助决策等,促进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总之,图书馆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平台,是满足于人们需求的有利工具。

(三)图书馆是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能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其中的根本[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多种多样,而图书馆是基础建设的主战场,是先进文化重要传播地,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图书馆有一项极为重要的社会职能,即保存伟大的人类遗产。书籍是人类遗产的载体,图书馆在书籍的保存方面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图书馆自身所担任的责任也是相当重的。近年来,我国的图书馆建设数量逐步增多,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的同时,也加大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力度。图书馆的不断建设,很大程度上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图书馆除了供资料阅读服务外,还开展了各项服务活动,拓宽了服务渠道和服务功能。例如,图书馆开展学术研讨会、公益性讲座、建立分馆、开办展览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为社会提供不同种类以及不同层次的文化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社会的文化氛围被很好地建立起来。

(四)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承担着提供社会教育的职能

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是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5]。图书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教育机构,向社会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为全面共享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了有力保障。图书馆在进行社会教育层面,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直接教育,另一种是潜移默化的教育。直接教育主要是图书馆给人们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源,提升人们的文化知识;潜移默化的教育主要是先进思想文化的影响,图书馆本身是先进文化思想的传播地,人们在图书馆进行学习与阅读,文化气息的营造是潜移默化的。

三、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创新及发展策略

(一)充分发挥优势,打造特色馆藏

现如今,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发展趋势比较统一,在社会服务方面也具有同一化趋势。然而当今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断趋向于多样化,因此要求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应该向多样化发展。图书馆的发展应该各自具有不同的资源特色和服务特色,打造图书馆的个性,加强独特优势。在此基础上,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加强特色书籍与特色文献的收藏,在这个方面将结构占有持续扩大化,打造特色馆藏体系,不断对原有的特色馆藏区域进行扩充,突出特色部分在整个图书馆当中的优势作用,增加特色文献书目,对资源进行整合,打造特色书目数据库,以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图书馆,构建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图书馆管理和人力资源建设 图书馆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包括对图书馆硬件环境的管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服务体系的管理等等。图书馆的硬件环境是图书馆的基础,是服务水平开展的基本平台。因此,要不断加大硬件设施的建设,各类老旧设备要进行积极的更新,图书馆资源要不断完善,不断增加与时俱进的新的图书馆资源。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上面,要构建系统的管理体系,完善人员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服务质量,保障各项工作正常顺利进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在服务体系上,要根据社会需求建立最为优质的服务体系,服务要注重细节方面,给人们一种舒适感,为人们创造一种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

(三)加强建设图书馆联盟,全面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区域图书馆联盟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的作用非常突出,能够在信息资源的整合上面,形成一种文化合力,加强文化的力量。这种文化力量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加强工作人员的参与度和认知度,能够统一有效地对设备、人员进行管理,大大降低闲置资源,加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最大化提升图书馆信息的使用价值。例如,在区域图书馆联盟体系中,使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将区域性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加大资源的共享力度,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同时,图书馆可以协同一些科研机构进行资源信息的加工处理,使这些资源更加专业和具有地方特色。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其本质上是公益性质的,信息的传播效率会大大提高,对于读者来说,信息的多样化和丰富性更能满足需求。

(四)与其他机构展开合作,衍生和拓展图书馆的服务领域 为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更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在公共文化建设方向方面一定要牢牢把握好。图书馆具有极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在这个优势基础上,最大的工作就是要进行服务的拓展,使信息资源更高更加全面地服务于社会。首先,应该不断拓宽服务渠道和服务领域,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要与地方文化的发展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例如,图书馆可以凭借自身巨大的信息资源优势,与专业机构进行合作,特别是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科研场所,这是发挥资源优势最大的领域之一,将图书馆联合办证制度延伸到各学校的图书馆,构建共同服务、联合服务一体化制度,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图书馆资源享受当中来,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另外,图书馆可以再设立下属分馆,加大图书馆的辐射范围,使服务工作向更基层的民众靠近,加强社区图书馆以及乡镇图书馆建设,对基层小型图书馆进行积极的技术指导,提供业务帮助。或者,将文献副本资源投入到基层建设,让最广泛的民众真正享受到文化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构建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图书馆公共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图书馆公共教育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要不断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和创新,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教育力量,多举办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宣传活动,宣传场地可以借助图书馆各会议室或者图书馆大厅举行,利用多媒体播放设备进行知识传授,组织公共教育;第二,图书馆要积极与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单位或者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邀请他们进行知识文化讲座,推动知识文化的传播,又形成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第三,图书馆要重视基层民众的知识文化需求,积极组织人员和资源对地方基层进行知识文化的传播,协助基层文化基地开展各项服务工作,深入基层进行知识文化需求调研,组织基层知识文化讲座,普及基层民众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化常识,扩大文化服务受众,让各个区域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文化服务,构建和谐文化气息,打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止于经济生产层面,更应该加强文化的建设。文化的推广是社会服务行为,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将图书馆打造成知识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不断扩大图书馆文化服务范围和服务受众。在这种要求下,图书馆要充分发挥优势,打造特色馆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图书馆管理和人力资源建设;加强建设图书馆联盟,全面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其他机构展开合作,衍生和拓展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加强图书馆公共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完善、高效共享的公共文化服体系将会正式建立起来。参考文献:

[1]肖容梅.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理事会制度创新——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探析[J].图书馆建设,202_,(2):8-12.[2]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解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_,(3):4-12.[3]蒋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中的公共图书馆发展策略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2_,(20):89-91.[4]熊伟,索新全,陈碧红,段小虎,李清.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馆点线制”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宝鸡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设计为例[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_,(4):16-25.[5]李晓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茂名市图书馆发展策略[J].图书情报导刊,202_,(1):86-89.

第三篇: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对于现代政府的职能,一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政治统治与公共管理。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家“首先是政治统治者其次才是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者”的特征逐渐被“公共服务”所取代。正如法国公法学家莱昂・狄骥所言:国家就是政府为着公共利益进行的公共服务的总和。可见,提供公共服务已成为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看,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根本区别于经营性文化产业,它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是为社会提供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领域,与文化领域中可以实行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文化产业一起,构成国家的文化建设的全部范畴[2]。近年来,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增强,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就是提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主要涵盖以下六个基本要素: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即鼓励、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如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及正在制定的《图书馆法》。此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指政府财政预算投入的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也包括社会自愿参与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的设施设备等,如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文化中心、影(剧)院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保障。三是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组织机构是指从事文化管理和服务的各级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人才即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辅助人员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动主体。作为大众文化建设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实现文化“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目标的保障。五是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手段、方法和设备。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运用科技因素和现代服务的理念,如202_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流动图书馆、流动演出、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培训等,就是在公共文化活动方式上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范围的体现。六是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包括政府拨款、贴息、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各种文化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不同于市场化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公平均等性。公共文化服务应是公平分配的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应均等分布,尽可能保证人人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等程度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均等性突出地体现了社会平等的伦理要求。其二,公益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公益性质,它不以营利为目的,追求的是全体公民共享文化成果的社会效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应降低收费或免费供人们享用。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体现着政府公共管理的人文关怀。其三,多样性。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品种、层次和特色应该是多样的,应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尽量提供多种相应的文化服务和产品。其四,便利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服务,使人们随时随地能够方便获得。其五,普及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面向大众,为全体公民所普遍享用。公民共同分享丰富的、基本无差别的文化内容,有利于新知识、新观念的传播和普及。新时期新阶段,包含多种基本要素、具有多样特征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积累、传承、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落实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亦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同时对公共文化产品、基础设施、服务网络、资源配置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文化设施还比较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农民群众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文化生活还很匮乏,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文化服务建设。党的十七大以来,明确指出了今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点在农村,主要目标是:

1.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机构经费运行保障机制,使文化机构能正常运转,图书馆有钱买书、文化馆站有经费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剧团能够下乡演出,把它们的活力调动起来。

2.加大重点工程实施力度,特别是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每个乡镇和每个村都要建立基层的服务点,实现“村村通”,继续推动送书下乡、流动舞台车等重点文化工程。

3.充分挖掘优秀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使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推动各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文化重在积累,要从基础做起,特别是从农村作起,扎扎实实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好,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

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及措施

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应坚持的基本价值理念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有了发展的方向。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收到实效,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落实具体的措施。

1.健全公共文化投入机制。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纳入工作部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考核奖惩,落实领导责任,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十一五”时期受到应有重视,得到长足发展。通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等重大文化工程,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逐步健全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稳定增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首先,保障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经费投入。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保障其必需的事业经费支出。其次,设立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制定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复次,以奖代补。对新建文化设施要给予适当的经费资助,以此调动建设基层文化设施的积极性。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和文化建设需求,统筹规划公益性文化单位、文化设施的数量、布局、类别。在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市)新建、改扩建一批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标志性社会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县、乡、村基层文化设施,“十一五”时期末,实现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乡镇文化站(中心)、村文化大院建有文体娱乐场所,能够开展图书阅览、艺术培训、科技推广、文化娱乐等多种活动。在全面建设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提高建设水平和质量。

3.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把培养造就文化人才、专业文化艺术队伍和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队伍,作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大力提高社会文化服务队伍的人员规模、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省、市、县三级都要制定出台专业文化艺术队伍和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队伍建设规划;在注重引进人才的同时,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大规模培训,通过在职教育、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评比活动,建设一支作风好、业务精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4.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必将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创新内容和形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要指导和支持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在广泛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校园文化等活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化内容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进程,用现代传播技术和先进科技手段,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和效能。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一步拓宽传输渠道,确保文化信息资源能够及时、通畅、高质量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5.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实施精品战略,集中力量抓好精品生产,推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地域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艺术创作要注重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文化,借鉴国内外文化产品生产的新形态,大胆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形成拥有一定原创性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要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及音像制品,多生产赞美生活、塑造典型、讴歌劳动、陶冶情操的戏剧、影视节目等精神产品,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最广泛地赢得群众。

6.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文化权利、文化成果,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一是推进农村重点工程建设。继续通过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流动文化服务工程,“金钥匙”农村文化出版工程等,改善和提升农村文化基础条件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保证农村题材作品在艺术生产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对重要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采取政府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农民喜爱的文艺节目、图书、音像等送到田间村头。三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发挥地域优势,办好诸如农村文化艺术节、农民电影年、庄户剧团文艺调演等活动;组织文艺专干辅导农村文艺骨干及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四是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文化馆(站)开展业务必需的经费、基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和农村电影放映补助经费等。县乡文化机构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制定农村公益性文化项目实施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和按照农民群众的意愿,提供文化产品和开展文化服务。

参考:【1】百度文库,【2】新浪网,【3】人民网。

第四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人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局党委等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越秀公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期间举办了多场花卉展、书画展、摄影展等专题展览,并且在每年的春节举办广州园林博览会,在国庆黄金周举办“与游客同乐”大型文艺演出等。在上级的正确指导下,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健全,服务能力快速提高。现将近几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经验介绍如下:

一、大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游客喜爱的生态公园

针对不同游客的文化活动需求,公园近几年兴建了多个文化亭廊、表演场和小舞台,在踏趣园、鲤鱼头、老人山增设了文体活动设施,并重点维护好韩国园、成语寓言园等专题文化园,为游客打造舒适的文化活动场所。

另外,园内设有有三大游乐场及两大游艇部,包括金印游乐场、东秀儿童乐园、北秀游乐场以及东秀北秀游艇部,大大满足了不同游客玩乐的需求。

二、着力提升公园文化内涵,为广大游客奉献精品大餐 公园每年都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尤其利用节假日、重大纪念日等举办多项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涉及层面广,让广大市民游客都能感受到公园的文化气息。

(一)展览方面,近几年来,公园举办了“哥德堡号扇艺展”、“南雪金石书画作品展”、“越秀墨韵书画展”、“迎亚运书画展”、“叶建强跑街摄影展”、“创建文明城市,建设和谐越秀图片展”、“鸟语花香,给力羊城摄影展”、“新加坡陶艺家烧陶个展”等展览。

(二)演出方面,公园以往每年邀请专业演出团队于春节或国庆黄金周期间为游客奉上精彩的演出节目,有歌舞表演、魔术表演、变脸表演,还有杂技表演等。现在,公园更创新形式,与园内游客合作,邀请常在公园表演的多个游客团体同乐演出,举办了多场“越秀公园与游客同乐演唱会”,更是广州公园首次举办此类活动,受到了游客的高度评价。

(三)兰文化方面,围绕兰花的生长特性,结合春节、五

一、国庆、元旦公共假期举办特色兰花专题展览。并积极开展兰文化宣传活动,向市民展示灿烂悠久的兰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兰花名品,让广大游客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兰花以及兰文化。在兰圃的兰文化知识长廊内有各式各类、内容丰富的兰文化和兰花知识介绍,使人们在观赏兰花的同时,亦进一步加深对兰花的了解。

(四)文化科学方面。不定期举办花卉专业知识讲座,吸引了大批花卉爱好者前来听课。

三、抓重点,求突破,积极开展示范性文化品牌建设

(一)传承广州园林博览会这一知名品牌,不但举办艺术园圃、大型公共景点、植物造景、艺术插花、元宵灯会等园林艺术精品展览,还精心打造了多姿多彩的游览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市民游客的节日生活。尤其是第十六届园博会,在公园免费开放、收入递减的情况下,为给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我园识大体,顾大局,不讲价钱,全体干部职工群策群力,上下齐心,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园博会的工作,为公园免费开放后最受市民关注的第十六届园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结合科技活动周,认真组织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传活动。集中精力,利用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等资源,重点打造扁颅蝠保护区,桫椤保护区等区域。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加强文化人才培养 一方面以公共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文化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理论政策和制度设计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我园实际、符合文化发展特点和公园发展规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基本框架。另一方面,大力引进人才,努力提高原有人员文化知识构架,培养了一大批文化有特色、业务有专长的高素质人才。

“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今后我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公园党委、全体干部职工的重要职责和首要任务。

目前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培训不够、经费缺乏等。今后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人才建设、体制建设,着力提升人员素质,打造一支具有越秀公园自身特色的高精尖服务队伍。

今年,我园将结合建党90周年以及辛亥革命100周年契机,举办相关的历史图片展览等。选定兰圃几处层次丰富,品种多样、较有特色的植物区作为科普植物区,详细介绍该区的品种和搭配特色,并增加科普设施,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认树种、摄影、绘画场地。

下一步,我园将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挖掘各类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组织好群众文艺精品展演、客家山歌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努力形成繁荣发展的局面,丰富广大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和谐社会、文明广州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四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