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道路照明现状及对策
编辑:烟雨迷离 识别码:20-684780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09 21:08:38 来源:网络

第一篇:道路照明现状及对策

城市照明现状分析及对策

杨永东 吴贵才

深圳市灯光环境管理中心(518026)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城市夜景照明、道路照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深圳为例提出对策。关键词 城市夜景照明 城市道路照明 对策

一、城市夜景照明

城市夜景照明具体地表现为:城市的广场、街道、公园绿地、住宅区、旧城中传统街区和诸多的纪念性标志建筑,以及在其中发生的人类各种活动等。人们看到的城市夜景照明往往是静态的,只是历史长河的一段时间。城市夜景照明的形成却是个动态的过程,好的景观是人们长时间经营、推敲、锤炼出来的。随着城市不断的变化、生长和发展,塑造的城市夜景照明就凝聚成石头的历史、积淀的文化结晶,供人们享用和欣赏。多样丰富的优美的城市空间和景观环境,让人们生活在其中感到舒适、愉快、健康,并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内涵。因此,城市夜景照明中的核心要素不仅表现为审美的特征,更是一种感性、主观的意识形态,其含义包括空间、时间、交往、活动、意义等综合内容。

从内容来划分,城市夜景照明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视觉景观、生态环境和行为场所:

1、视觉景观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2、环境生态主要是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理环境。

3、行为场所主要是从人类行为心理的需要出发,利用空间设计及其文化内容的引导,创造出能满足人们行为心理的规律、使人赏心悦目、积极上进的环境。

从时间来划分,城市夜景照明分为白天景观和夜晚景观。白天景观很好理解,这里不再多说。城市夜晚景观是城市白天景观的延续,但并非简单的重复,它与灯光的运用息息相关。灯光为夜晚空间环境提供所需的必备机能,如:商业机能、娱乐机能、休闲机能、交通机能等等,并通过各种高科技演光手段对城市夜间景观环境进行二次审美创造,为市民夜生活提供必要、舒适的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环境。城市夜晚景观可以表现自我,也可以通过城市夜间的各种物质组成要素间接展现出来,如:建筑、广告、橱窗、小品、绿化等。如果说城市夜晚景观的灯光塑造是舞台背景,那么社会文化活动则是夜晚景观的主题,背景始终是为了主题的展现而烘托气氛,并随着主题的展开而不断变换。它通过人的各种夜生活行为来展现,如:商业活动、娱乐活动、交通活动、节日活动等等。高质量的城市夜景观环境可以通过它的夜间照明水平来体现,但现代城市夜景观环境不仅仅包括高质量的城市照明体系,它更与城市居民的活动体系交融在一起。

因此,城市照明的塑造离不开灯光,特别是夜晚道路照明和夜景照明息息相关。与夜景照明不同,道路照明对城市景观的作用首先在于其功能性,即道路照明的效果—照度和亮度、眩光控制、诱导性、光色等指标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人工照明环境;其次,路灯本身的艺术性,即路灯的城市家具属性—造型、高度、色彩、布置方式等内容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城市道路照明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追求光明的历史,远古的先民们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第一盏“光源”恐怕就是从大自然引来的第一堆篝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逐步从火把、松香、蜡烛发展至灯烛。18世界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制成第一只实用的白炽灯,它开辟了电光源的先河,是人类照明史上的一座丰碑。1879年上海首先采用电灯后,我国的一些城市才艰难陆续改用电灯。从此,我国的路灯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2005年统计数据,全国622个城市共有城市照明918.63万盏,比1979年全国路灯总数57.02万盏增长了16.11倍。路灯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在城市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人民生活和市容风貌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标志着城市实力和成熟的程度,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旧城改造如火如荼,城市路灯建设也走上快车道。从公开的报道可看到,不少城市的路灯数量成倍增长,路灯造型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在解决城市夜晚照明,为市民创造夜间交往环境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实际问题。在追求城市形象的指导原则下,一些城市追求“越亮越好”,一盏灯能满足要求偏要装两盏灯,照度水平远超国家标准;一些城市过分强调路灯的装饰性,重视路灯的白天造型,功能性反而被忽略了,对晚上的照明效果考虑不周。在我国城市道路照明建设的狂飙猛进中,城市“面子”成了建设目标,长官意志成了金科玉律,市民的真正需求

反而成了陪衬。

同时,也有不少城市把主要精力放在夜景照明建设方面,相关的研究、规划很多,大力塑造城市的“灯光夜景”,努力为城市锦上添花,而忽略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路灯建设,路灯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关注度很低。“有路无灯,有灯不亮”情况的不断出现,道路装灯率不高,正源于对市民真正需求的漠视。对一些无灯的街区,路灯无异于雪中送炭,对城市夜晚活动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城市夜景照明包括视觉景观、生态环境和行为场所等三个层次的内容,视觉景观、生态环境只是城市景观的表象和物理因素,更重要的在于行为场所,即人的活动。路灯影响着城市夜晚活动的开展和活跃程度,路灯设置合理,灯光环境适宜,市民夜晚更乐意外出活动,人们的交往强度增强,城市景观就更加引人入胜;路灯缺乏,安全度不高,市民夜晚必然减少户外活动次数,城市夜晚景观将变得乏味。

因此,道路照明作为城市中密度最大、数量最多的市政设施之一,其在城市景观中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具有白天和夜晚双重景观作用。具体来说,道路照明的作用归纳如下:

1、提高夜晚环境质量

城市的夜晚因天然照明不足,一切陷于黑暗中,人们的活动受到限制。路灯创造了人工的照明环境,满足了市民活动的需要,使城市的夜晚因此而活跃起来。首先,增加了人们夜晚的能见度,提高安全感,创造夜晚舒适怡人的社会活动、交往空间(图1)。其次,保证车辆和行人夜晚活动的安全,减少夜间交通事故和犯罪、暴力事件的发生。最后,满足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需要,为各分区的活动和相互间的交通、联系提供照明条件。

2、美化城市形象

道路照明能明晰城市结构,将城市亮点有机联系在一起,表现城市夜晚整体格局,勾勒出城市夜晚的轮廓线,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图2)。

3、促进经济繁荣

城市照明使城市经济活动时间增长,促进了旅游与消费,这是照明之于城市的经济功能,对比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广州上下九等商业街照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就可知道(图3)。

三、存在问题

1、认识误区

从城市景观角度看待道路照明,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路灯装饰化,在路灯造型上下功夫,专注装饰性而忽略功能性,或把路灯的功能性放在次要位置。这种认识非常有害,不少城市在主干道大搞花灯、庭院灯,灯本身美仑美奂,但眩光、散逸光严重,照明效果差强人意。

另一方面,不少人把景观照明设计简单理解为以灯为景,把灯作为城市景观的主角。事实上,路灯本身是城市景观,特别是道路景观的重要元素,但绝不是主角。白天,灯杆本身的设计再优秀,如果不能和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的话,肯定会破坏城市景观。晚上,路灯的意义在于提供光明,营造气氛,为市民的交往、活动提供安全、舒适的照明环境。

2、现实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道路照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也存在很多问题。本人从2001年至今曾到香港、北京、上海、大连、重庆、南京、杭州、苏州、厦门等城市进行路灯专题调研,各城市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主要问题很相似,并结合深圳实际情况,归纳如下:

(1)忽略人的需求

路灯对城市景观的最大贡献,在于创造安全、舒适的人工照明环境,符合人的需求,从而提升市民晚上外出活动的意欲,促进城市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构筑和谐、怡人的城市景观。而人工照明环境和市民心理感受的好坏,主要由路灯的照度和亮度、眩光控制、诱导性、光色等功能性指标所决定。因此,我们必须从人的需求出发,首先考虑路灯的功能性,严格按照国内国际标准,根据道路的车速、车流量、人流量等因素,为快速路、主干道、支路和居住区道路等不同等级道路创造优美的照明环境,构筑良好的城市夜晚景观。但不少城市在提升形象的口号下,以灯为景,以亮为好,过分强调路灯的装饰性,路灯造型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路灯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很差,反而对城市整体景观造成破坏(图4);同时,不理会道路等级标准,全部道路都采用高亮度,破坏了城市夜晚的明暗层次和主次脉络,眩光、散逸光严重,反而抑制了市民夜晚活动的意欲。

(2)缺乏城市特色

路灯造型“千城一面”,各城市间互相抄袭严重,如上海世纪大道的球拍造型路灯(图5),几年时间已飞遍全国,在大中小城市均能看到其身影。我国城市情况千差万别,城市风格各有特点,有的以历史见长,有的以现代取胜,路灯建设也应因城

而异,反映城市特色。特别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如西安、苏州的老城区,路灯造型要体现历史的厚重。

(3)缺乏整体性

目前,国内完成城市照明专项规划的城市很少,深圳已编制但尚未正式实施。由于没有统一规划,路灯的风格各异,造型五花八门,色彩杂乱。一些分期建设的道路,各路段间杆型不统一,照度标准各异,甚至光色也不同,整体性无从体现(图6)如果从整个城市层面看,路灯的整体性更差,各自为政的现象非常严重,路灯的选择往往在于领导的一句话。

(4)与夜景照明割裂

路灯和夜景照明都是城市照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互补性很强,但却往往被人为割裂,规划、设计、建设分开进行,管理权限在很多城市也分属不同部门,往往路灯属于市政、电力部门,夜景照明则由市容部门管理。由于不能协调建设,不但效果欠佳,还造成浪费(7)。

四、对策

探讨城市照明作用和设计,不能局限于路灯本身,只从技术层面考虑问题。以后,应从城市设计的角度,从城市景观的层面去考虑路灯:白天,能否和周围空间协调;夜晚,能否创造良好的气氛。同时,还要挖掘城市的文脉,从市民心理层面出发,尊重历史,尊重现状,使路灯成为构筑和谐城市的一个元素。

首先,必须以人为本,重视道路照明的功能性,照度和亮度、眩光控制、诱导性、光色等参数对城市夜晚景观的影响不言而喻,特别是市民的舒适度、安全感涉及行为心理的范畴。其次,要重视路灯的艺术性,它的造型、高度、色彩、布置方式,对城市白天景观影响很大。同时,加快编制城市照明专项规划,使路灯建设有规可循;制定城市照明设计指引,设定量化标准,使照明设计有据可依。

以深圳为例,在建设国际化的城市过程中,更要吸取经验教训,重新审视城市照明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根据深圳具体情况,对城市照明进行系统分析,做好城市照明设计:

1、路灯造型与道路尺度、周边环境之间建立美学联系。

2、从照度和亮度、眩光控制、诱导性、光色等重要参数着手,系统分析城市照明的夜晚景观效果如何与城市空间协调。

3、研究城市照明对人的夜晚活动的影响,确定不同照度、光色条件下的市民舒适度、安全感水平。

第二篇:道路照明设计方案[推荐]

项目背景

沧江路位于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地处广东省中部,高明区下辖一街三镇,分别为荷城街道、明城镇、杨和镇和更和镇。荷城街道位于高明的东部,是高明区委、区政府驻地,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信息和科技中心。沧江路东西贯穿整个荷城街道,成为地区内最重要交通干道之一。

为了配合经济及商业、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求,加快荷城街道乃至整个高明区城市建设的推进,改善荷城街道城市环境和面貌,提升城市形象,荷城街道迫切需要根据规划路网完善道路交通网络,为城市的发展建设铺好基础,改造好荷城街道区内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向着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宏伟目标迈进。

项目主要针对沧江路(高明大道~沿江路)的行改造工程,重新架构沧江路的路灯照明系统,为全新的沧江路融入时尚现代的元素。

项目分析

沧江路由西向东贯穿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中心城区,西接“产业轴线”高明大道,东联“西江轴线”沿江路,沿途与大德路、中山路、泰和路、荷香路、文明路、文昌路、竹园路、建设路、府前路等南北向道路及多条生活性街巷相交,是荷城街道东西向的交通动脉,交通流量较大,交通十分繁忙。

图一图二

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主干道:EAV=20-30Lux 照明均度EMiN / EAV=0.4

眩光最大限制初始值TI=10%,环境比最小值SR=0.5

与主干道交汇区照明标准:EAV=30-50Lux EMiN / EAV=0.4

与次干道交汇区照明标准:EAV=20-30Lux EMiN / EAV=0.4

与支路交汇区照明标准: EAV=15-20Lux EMiN / EAV=0.4

项目具体设计方案

结合沧江路的项目改造设计及两侧建筑物情况,从改善道路的照明功能、提高行车的舒适性、安全性及美化道路沿线及周边环境等方面入手,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提出以下改造方案:

高明大道至中山路段:

这路段为双向八车道,采用10米双头路灯杆投射两侧各宽15米的机动车道。路灯杆之间间距40米,安装在3米宽的绿化分隔带的中线上。悬臂长度1.5米。选用182W的LED光源,有效照射范围为10M×40M,平均照度在21LUX以上,超过国家一级道路照明标准。两侧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的 绿化带上安装4米单头式路灯杆,安装间隔为20米,平均照度在16LUX以上。

中山路至荷香路段

这路段仍为双向八车道,采用10米双头路灯杆投射两侧宽15米与6米的机动车道。路灯杆之间间距40米,安装在第二条(平面图由上往下)绿化分隔带的中线上。悬臂长度1.5米。10米灯头安装182的WLED光源,有效照射范围为10M×40M,平均照度在21LUX以上,另一边灯头距地面6米,有效照射范围为6M×21M,选用70W的LED光源,平均照度达到23LUX,超过国家一级道路照明标准。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的 绿化带上安装4米单头与双头式路灯杆,安装间隔为20米,平均照度在16LUX以上,在为人行道照明的同时还可以为机动车道补光。

荷香路至沿江路段

这路段仍为双向六车道,采用10米双头路灯杆投射两侧宽15米与6米的机动车道。路灯杆之间间距40米,安装在第二条(平面图由上往下)绿化分隔带的中线上。悬臂长度1.5米。10米灯头安装182的WLED光源,有效照射范围为10M×40M,平均照度在21LUX以上,另一边灯头距地面6米,选用70W的LED光源,有效照射范围为6M×21M,平均照度达到23LUX,超过国家一级道路照明标准。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的 绿化带上安装4米单头与双头式路灯杆,安装间隔为20米,平均照度在16LUX以上,在为人行道照明的同时还可以为机动车道补光。

十字路口照明

十字路口的灯位布置具有更高的要求,在主干道与次干道的交汇区,采用10米双头路灯杆分别安装在四个路口转弯处,与绿化分隔带的中线上。路灯悬臂长度1.5米。10米灯头安装192W的LED光源,有效照射范围为10M×40M,平均照度在30LUX以上,超过国家一级道路照明标准。

人行道照明

将4米中杆灯安装在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这样不但能够满足人行道的照明,而且还可以为机动车道补充照度,而路边的建筑物也可为人行道补充一定的照度,如此设计可以避免光源浪费,实现合理的光源分配使整个路面实现均匀照明。

第三篇:浅谈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

浅谈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

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所有伤亡事故的第一杀手。在黔江区公安局交警支队二大队辖区,440公里乡、村道路2002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1起,而车流量较大的国道319线仅发生交通事故36起。坡陡、弯急、路面坑坑洼洼是乡、村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刻不容缓。

一、乡、村道路安全现状

(一)乡、村道路的路况差。以笔者所在的黔江区为例,现有的乡、村道路除少数是文革时期修建的而外,一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为发展某一骨干经济项目由群众投工投劳、政府解决修建的“致富路”、“项目路”,另一部分是扶贫攻坚期间修筑的“脱贫”路,这部分道路仍是采用补贴方式。这些道路的特征是坡陡(最大坡度达40%),弯急(最大弯道半径为8米),路窄(2.8-3.2米),另一特征是道路能基本通行后,养护措施跟不上,道路占地问题没有妥善解决,以至于现在的路面沟壑纵横,毁坏严重。

(二)驾驶员队伍素质低。从黔江公安局交警支队二大队建立的违章档案和事故档案抽样显示,无证驾车人员大多数只有小学文化,甚至文盲。在乡、村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一旦违章被查纠,大多数认识不到违章的社会危害性,总是找各种理由逃避处罚,有的软缠硬磨,有的招来亲朋好友起 1

哄,有的弃车逃循,极信别的甚至暴力,妨碍交警执法。

(三)车况严重不符合安全行驶要求。2002年12月,重庆市政府要求对所有农用车、拖拉机进行一检验,检测合格发放《临检合格证》后方能上路行驶。黔江交警支队大规模的专项清理整治,在二大队辖区的7个乡(镇),应参加临检的农用车、拖拉机421台,经交警和农机部门检测合格的86号,合格率占20.4%。

(四)营运收入可观。拖拉机、农用车核定载质量小而实际载质量大,费用低廉,加之驾驶员昼伏夜出,逃避各种检查。据调查,拖拉机年纯收入在20000元左右,农用车年纯收入在25000左右。

(五)安全意识薄弱,违章现象突出而逃避有方。2002年9月25日夜,一辆无号牌“川交”农用车,满载25人及

1.5吨电力设备物质,从黔江到沙坝,行驶到石会镇龙凤村1组时,被黔江区交警支队二大队民警检查,乘车人仗人多起哄,有人公然称:“我摔死了,婆娘儿女不找你交警,关你啥事”。可见这些人已毫无安全意识可言。在乡、村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驾驶员,大多数购置有手机或者传呼机等通讯工具,他们互相沟通,各场镇设有“报警点”。交警一出动,不到十分钟,行驶在该路段的机动车早已接到“报警”电话,立即卸货转客。交警一到,他们全部主动停摆,交警转身离开,他们顿时活跃,多拉快路。2002年黔江区交警支队二大

队在辖区开展了四次针对客运车违章超载,货运车、农用车、机动三轮车非法载人进行集中整顿,行动前经过精心组织,周密布置,严格保密,采取“零点行动”(午夜凌量出动守候),查处了大批违章行为,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违章者的气焰,但因管理人手少而存在反弹现象,根除尚须时日。

(六)管理人手少,说情风盛行。以黔江交警支队二大队为例,大队5名干警全天候管理国道“319”线的交通程序和事故处理外,还要管理7个乡(镇),500余平方公里,49条乡、村公路交通程序,工作任务繁重,他们不得不采取国道巡逻守候,乡镇跟场管理的模式,把违章和事故降到最低限度。行驶在乡、村道路上的各类车辆,车主及驾驶员都是当地人或与当地有亲朋好友,违章行为一旦被查获,说情不断,来自方方面面的说情,弄得执法才左右为难,有的说情者公然:“我的帐,你真的不买吗?”严肃的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在个人的眼里如此苍白。给交通管理带来负面影响。

二、乡、村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管控力度。乡(镇)党委政府应站在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乡、村应明确专(兼)职领导,且保证50%的精力投入,各级党委、政府应把交通安全纳入全年工作的目标管理,年终考核奖惩斗硬,绝不能记在本子上,讲在会议上,落实在纸上,应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尤其是村

级基层组织,教育村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是村级基层组织的首要职责。只有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才能推进交通安全的社会化进程。

(三)提高驾校培训质量,严把驾驶员考核关。驾驶员队伍把严“入口”,疏通出口,防止“病从口入”。当前,驾校招生竞争激烈,来者不拒,没有一条完整的审查程序。驾校管理必须加强,招生条件必须符合公安部28号令要求,培训质量必须达到公安部28号令规定的考核标准,要求驾校培训时间上不定长短,什么时间合格,什么时间培训合同终止。严禁“卖驾照”,这一项工作必须引起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和车辆管理部门的重视,绝不能把不合格的人员推向社会,造成隐患。

(四)加强道路交通参与安全意识教育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必须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宣传、交通、广电、教委、城管、保险、司法、妇联、青年团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一是把交通安全法规作为普法的内容之一,首先在机关干部、学校师生、企事业单位职工中率先普及;二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在村(居)民中普及;三是纳入年终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内容之一量化考核;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报刊、电台、电视台开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栏目,编播典型案例和群众常见的交

通安全法律、法规知识;五是抓好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常识教育,近年来,对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采取了不少有效措施,做出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从长远和全局来看,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教育仍显得十分薄弱,教育缺乏系统性,交通安全常识课教育没有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教育部门没有建立交通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开展的活动也是短期行为,往往是交警部门一厢情愿的被动灌输。经费严重不足,组建一个“小交警班”的经费东拼西凑,学校没有这笔经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部门应把“交通安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这样,有利于一个人一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程序,有利于有效预防道路交通事故,有利于推进全社会交通安全文明的社会化进程;六是充分利用驾协的教育管理,服务职责。

第四篇: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合肥市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

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减少交通污染,改善道路环境。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的橱窗,向人们展示一个城市的人文、风格和品位。国内外许多城市越来越重视道路绿化的建设。自从合肥市启动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以来,包河区凝聚了太多的关注,不用质疑,包河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将引领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崛起。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是包河区跨越式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包河区的未来发展不能忽视城市道路绿化的建设。

通过现场踏查,观察记录包河区52条城市道路的道路断面形式、各种绿地内的绿化树种、绿化配置模式等内容,其中调研的道路绿地包括行道树绿带、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路侧绿带和交通岛绿地。以生态学理论、美学理论、色彩理论和环境认知理论为指导,对记录的数据整理,分析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的优点和不足。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河区道路绿化的一系列发展对策,然后将总结的理论反馈到相关的案例中,验证改进措施的可行性。

在所调查的52条城市道路中,道路绿化断面形式一板两带式有23条,二板三带式有3条,三板四带式有12条,四板五带式有10条,特殊板式有4条。

行道树绿带应用的植物共有23种,行道树乔木树种较单一,老城区的行道树绿带采用树池式和绿带式两种形式,新城区主要采用树池式。机非分隔带上的植物共有40种,配置模式比较丰富,老城区多采用乔木、绿篱和地被的配置模式,新区增加了灌木层。中央绿化带上运用的植物有32种,采用乔灌草结合形成复层群落结构。路侧绿带的植物有64种,植物品种丰富,配置模式多样。交通岛绿地上的植物共有38种。

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被破坏较严重,垂直绿化有待加强,地域文化性体现不够,人性化意识淡薄,养护管理力度不够等。总结得出构建廊道网络,编制系统规划,挖掘现有条件,增加道路绿量,优化树种选择,提升植物配置,丰富植物品种,突出季相景观,结合历史文化,展现城市特色,倡导全民参与,加强养护力度等发展对策。依据发展对策,对包河区的望湖西路、祁门路、重庆路、南把河路和立体交叉绿地尝试提升设计。

关键词:道路绿化,绿化植物,植物配置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城乡面貌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环境资源危机,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如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己经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保护城市环境,构建生态城市,实现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构建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应该把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放在首位,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宜居之地。不少城市相应的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来改善城市环境,如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建设各种公共绿地和拓宽城市主要道路的绿线等。由“点”“线”“面”不同形式组成的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和主体。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骨骼,宽阔的道路绿化带起连接作用,将城市中点状、面状绿地串联起来,形成生态网络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影响很大。另外,道路绿化在塑造城市形象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往往通过一个城市的道路景观来了解和感知这个城市。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的新建和拓宽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城市道路交通的飞速发展,见证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同时道路空间中的废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己成为城市生活环境恶化的因素之一。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功能日益突出,其中城市道路绿化树种、绿化植物配置模式对改善道路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包河区是安徽第一城区,合肥市启动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举措给包河区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也给包河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翻开了新的篇章。在创建生态包河的大背景下,研究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因此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包河区道路绿化的现状,然后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包河区道路绿化的现状特征,分析现状道路绿化建设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探讨包河区道路绿化改进的措施。本文的研究遵循从现实中提炼、总结和归纳,最后又将总结的成果应用到现实建设中去的研究模式。1.2研究目的

近年来,在合肥市“大建设”的背景下,合肥市包河区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在绿地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上面临更为严重的挑战,如何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的研究在于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合肥市包河区城市道路绿化的现状,二是合肥市包河区道路绿化未来的发展和改进的建议。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和探讨,首先,加强人们对合肥市包河区城市道路绿化现状的认识和了解;其次,为合肥构建生态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提供了一些有力的依据和相关的数据资料;最后,希望能为合肥市包河区城市道路绿地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方法和措施,有利于合肥市包河区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朝着更加正确和合理的方向发展。1.3研究内容

第一章是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从而构建论文的技术路线。本章是整个论文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对城市道路绿化的内涵、功能和内容进行了界定,总结了国内外道路绿化发展过程、现状以及研究成果。接下来对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需考虑的一些原则进行研究总结,然后对美学理论、色彩理论、生态学理论和环境认知理论进行研究,并以这些理论作为本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是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对实地考察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现状中包河区主要道路断面形式、主要道路绿化树种和主要道路绿化植物配置模式,探讨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中存在的不足和可取之处,为包河区道路绿化不断完善提供科学的依据。针对包河区道路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为包河区道路绿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并依据相关的理论和改进措施,对包河区部分道路绿化进行案例分析,给出相应的改造方案。

第四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对本文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1.4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文献理论归纳

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所确定的研究方向和对象,大量的阅读国内外关于城市道路绿化的书籍、期刊、杂志以及优秀硕士论文等。尽可能获取本研究相关的园林、道路、城市、生态和环境等多方面文献,从而给予本论文理论支撑。(2)实地调查研究

有目的和针对性地选取合肥市包河区多个有代表性的城市道路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道路绿化的形式、植物配置模式、道路绿化中使用的乔灌草的品种以及道路绿化的景观效果。

(3)理论推演

通过对实地调研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出合肥市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结合相关的理论和设计原则,总结出今后改造提升的措施建议。(4)践结合

将理论推演得出的改造提升的措施运用到案例分析中,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2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城市道路分类

按照相关的规范,大城市将道路分成四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1)快速路

快速路是为城市中大量的、长距离的快速交通服务,是联系对外公路、城市各分区之间、主要的近郊区的道路,在机动车道之间设置有中央绿化带,不设置非机动车道。(2)主干路

在道路系统中起到骨架的作用,联系着城市中主要的交通要道和周围的郊区公路,它串联着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在主干路上设置非机动车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道行驶。(3)次干路

是城市组团内部的主要道路,是主干路的辅助交通线路,用以连接主干路与支路,行车速度较低,其横断面形式和路幅宽度样式多变。(4)支路

是为解决日常交通,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满足局部地域交通要求,以生活性功能为主,路幅宽度和横断面变化较多。

2.1.2道路横断面形式(1)一板两带式

是指由一条车行道和其两侧的行道树绿带组成的断面形式,没有机非分隔带和中央绿化带,车流量较小、路幅不宽的道路多采用这种形式,多运用于老城区。由于车流方向不同、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混行,不利于组织交通,有些道路常采用隔离铁栅栏等替代分车绿带。

(2)两板三带式

设有中央绿化带的道路,车行道被中央绿化带分成两块路面,将不同方向的车流分开,加上人行道上的行道树绿带,共有3条绿化带,常适用于非机动车车流量少、机动车车流量多,以及夜间交通量比较大的道路。

(3)三板四带式

即设有两条机非分隔带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分开的形式,机动车道在中间,非机动车道设置在机动车道的两侧,两条行道树绿带和两条机非分隔带共形成4条绿化带,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流量都较大,且道路路幅较宽的城市道路多采用这种形式。具有较高的交通效率和较好的绿化景观效果。(4)四板五带式

指1条中央绿化带和2条机非分隔带将车行道分成2条机动车道和2条非机动车道,两侧的人行道上设有行道树绿带,因此总共5条绿带和4条车行道,车辆量大、道路路幅宽和道路等级要求高的城市道路多采用这种断面形式。这种道路形式具备很高的交通效率和良好的绿化景观效果,常被塑造成展现城市形象的窗口,打造成城市的景观大道。

2.1.3城市道路绿化的定义

城市道路绿化最早是指栽植于道路两旁、具有一定间隔的树木[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道路绿化的定义也变的丰富,是指在道路两旁及分隔带应用乔木、灌木、花卉、藤本植物、地被植物等园林植物材料,通过不同的布局形式和手段进行栽植,来改善市区的小气候,降低车辆和人流的噪声,净化空气,划分交通路线,防火和美化城市。

道路绿化的配置形式主要有规则式、自然式、规则式与自然式结合等方式,配置方法也越来越丰富。道路横断面己渐渐区分清晰,包括行道树绿带、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道路路侧绿带的细化。在植物树种的应用上,乔木、灌木、绿篱植物和地被植物形成的复合层次结构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城市道路绿化朝着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最大的发挥道路绿化所促使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2.1.4城市道路绿化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于1997年10月8日颁布的《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对城市道路绿化的内容作出如下阐述: 道路绿地是指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的可进行绿化的用地。道路绿地分为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道路绿带是指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道路绿带分为行道树绿带、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和路侧绿带。(1)分车绿带:车行道之间可以绿化的分隔带,其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中间分车绿带,通常也称为中央绿化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或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两侧分车绿带,其中用来分隔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为机非分隔带。

(2)行道树绿带:设置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以栽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化带。(3)路侧绿带:在道路的侧方,设置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化带。(4)交通岛绿地:可绿化的交通岛用地。交通岛绿地分为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和立体交叉绿岛。

(5)广场、停车场绿地:指广场、停车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用地。

本文主要研究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路侧绿带和交通岛绿地,广场、停车场绿地不在本次研究范围内。

2.1.5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1)保障交通

合理的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对车流、人流的集散有重要的作用。道路沿线单调的景观容易使长时间驾驶的司机产生视觉疲劳。植物材料本身的色彩、形态及肌理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运用园林植物进行绿化配置,能够有效缓解司机驾驶的疲劳,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2)改善城市环境

城市道路的建设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车辆的增加也给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城市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悬浮颗粒对人们的呼吸系统造成伤害,噪声污染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道路绿化中的园林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尘埃,降低噪声的危害,还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改善了城市环境,提高了城市生活质量。

(3)美化城市

城市形象的建设离不开道路绿化的建设,道路绿化是一种线性景观,它将城市中的“点”、“面“形式的城市绿地串连成完整的城市景观。通过不同园林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能够将园林植物的色彩美及形态美与立体的建筑物相结合,美化道路环境,塑造城市形象美。同时,道路绿化还可以将影响市容和街道景观的构筑物或建筑物进行遮挡。

(4)传承历史文化功能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城市的生态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道路绿化不仅能够发挥它的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还可以对该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因此,要深入研究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并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融柔到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中,使道路绿化在展现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能够向市民展示历史文化,从而使城市历史文化得到保护并发扬光大。

(5)其他功能

路侧绿带、街旁游园、林荫路等可以弥补城市公共绿地的不足,满足城市居民对公共绿地的需求。绿化带还为城市道路的市政管网和远期道路的拓宽提供了备用场地。城市道路绿化还有战略防御的功能,比如战争时道路绿化能起到防空和掩护的作用。另外,道路绿地能够作为地震时的临时避震场所。

2.2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国外研究现状

公元前10世纪在喜马拉雅山山麓的街道上己种植了行道树,据记载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行道树,这条街道是联系印度的加尔各答至阿富汗之间的干道。在路中央与左右,种植三行树木。

在欧洲,栽植行道树的历史很悠久,据相关记载表明早在公元前7世纪罗马城的主要街道上己经栽植行道树,法国在1552年颁布法令号召国人在城市的主要道路上种植行道树。近代是17世纪法国园林设计大师勒·诺特规划设计的凡尔赛宫花园,他将绿色要素引入城市街道,把直线性的“轴线”运用到巴黎城市中心地区的街道改造中,使街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625年英国伦敦建设了一条约1公里长,种有4-6行械叶悬铃木的公用散步道兼车道,这条道路开创了林荫道的新概念。1647年,在德国柏林规划了菩提树林荫大道。法国巴黎1958年建造了世界闻名的香榭丽舍大街,它的接近自然和优雅,使它成为近代园林大道的经典杰作,对欧美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苏联,绿地建设是城市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街道绿化方面有一定的成就,许多城市修建了小游园和林荫道,数量多且质量高,是城市中一件件园林艺术作品。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明确规定了每个居民所占广场的面积、道路长度、各种宽度的道路上绿地比重等,保证了道路绿化功能的发挥

国外许多专家学者对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效果作了长期实践的研究。如,K.F.Akbar等学者对英国北部路域植被景观的研究。日本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道路绿化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影响。美国BrownD.G教授等人主要研究道路绿化的宽度、长度及位置等方面对道路绿化景观效果的影响,Morberg等人研究分析了道路绿化如何维持生物多样性。因此,国外道路绿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持生物多样性、优化城市环境景观等方面。

现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城市道路绿化注重自然的整体美,以简洁实用、展现城市特色为原则,构建完整的、连续的城市绿色空间,更好的发挥组织交通、卫生防护、点缀街景和美化市容等功能。

2.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行道树的历史比较悠久,历史上有关于各个朝代在街道或驰道两旁栽植树木的记载。据《周礼》记载,公元前_5世纪周朝由首都至洛阳的街道种有许多行树,来往的客商可以在树阴下休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修驰道,种青松;西汉长安城内街道两侧都有成行的槐树;唐玄宗订有路树制度和种植果树的记载,南方的行道树采用木棉;清朝中叶以后,欧美入侵中国,沿海城市新建的街道引种刺槐、悬铃木、意大利黑杨等树种作为行道树。

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后,在绿化祖国和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下,道路绿化、行道树的普及随着城市道路交通网的建成,形成了路成树成的局面;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道路绿化的功能伴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日渐丰富,绿化树种也由原来单一的乔木列植变为乔灌草结合的种植模式。城市道路绿化对城市环境的建设和美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近几年来,随着私家汽车的日益增多,由道路和车辆产生的道路污染有增无减,如何减少城市道路污染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己成为构建生态城市的重要议题。

目前国内己在道路绿化植物的降温、增湿、吸收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释放氧气、抗污滞尘和减弱噪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不同植物群落和绿地空间格局的生态效应的研究是一个热门内容。

2.2.3国内外研究成果

回顾任何一种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我们发现每一种演变模式都会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式相适应,城市道路绿化也是如此。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会引起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进而使城市建设面貌发生变化,也促使城市道路绿化景观不断的向前推进。

国外对城市道路绿化的研究主要有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文中指出道路是城市意象中的主导元素,“如果主要道路缺乏个性,或容易相互混淆,那么就很难形成城市的整体意象。因此,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应该具有可识别性。约翰·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是以分析人们在道路绿化景观中的体验活动为主,从而指出道路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方法。英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卢斯基的《道路型式与城市景观》详细介绍了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道路硬质景观、道路软质景观等内容。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编著的《街道美学》,采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背景”与“图形”的概念阐述道路构成和高宽比的美学原则,强调道路绿化必须和街道上的其它元素相协调。日本土木学会的《道路景观设计》比较全面和系统地阐述了城市道路绿化景观中各组成要素的设计方法。

国内对于城市道路绿化的研究有陈相强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与施工》。阐述了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树种选择、树种配置、栽植施工、抚育管理等。熊广忠编著的《城市道路美学》,通过分析人们对城市美的体验和现代道路交通对城市美形成的重要性,总结得出城市道路美学的基本原理。胡长龙编著的《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和胡先祥编著的《景观规划设计》指出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毛子强等编著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通过一系列的实际案例来说明在不同的道路绿化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还有许多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也从不同角度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进行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理论作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理论研究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和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理论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人性化”、“生态设计”及“文化传承”等指导思想贯穿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始末,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指导理论越来越突出体现对“人”的关怀、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城市生态平衡的营建等方面,从而使城市健康和谐发展城市道路绿化设计。

2.3城市道路绿化设计

2.3.1道路绿化植物选择原则 园林植物品种丰富,具有多姿多彩的形态特征和差异显著的生态习性,在城市道路绿化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根据植物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在道路绿化中所起作用的不同,本文将城市道路绿地中运用的园林植物分成:乔木、灌木植物、绿篱植物、草坪地被植物和竹类5个类别。这里分别对以上5类植物的选择原则进行阐述,从而给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中植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1)乔木的选择

①行道树要求生长较快,主干通直,分枝点高,冠大荫浓,耐修剪。②树冠匀称整齐,形态优美,季相丰富,观赏价值高,便于管理。

③有较强的适应性,寿命长,病虫害较少,具有抗烟尘、耐污染的能力。④繁殖性强,移栽后成活率高,能较快恢复生长。⑤植株无毒,干净清洁,无不良气味,无刺或少刺。⑥有丰富广泛的种苗来源,适宜大树移植。(2)灌木植物的选择

灌木植物主要运用于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路侧绿带和交通岛绿地内,可运用的灌木品种丰富,在选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和路侧绿带内栽植的灌木选择时应防止过多细长萌桑或枝条过长,以免妨碍交通安全。

②枝繁叶茂、株型优美、花期长、花朵多而明显。

③繁殖容易、生长健壮、耐修剪、易于管理、抗性强。

④植株无刺、无毒和无不良性气味。

⑤尽可能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品种。(3)绿篱植物的选择

①应选用具有较强的耐修剪能力、愈伤能力和萌芽力、病虫害较少的植物品种。

②叶片较小但叶片多且密,花朵小但多而显,果实小但颜色亮丽而繁硕。

③便于移植,生长速度不太缓慢。

④植株下枝密实,自茎部开始生长。(4)草坪地被植物的选择

①植株低矮,丛生,成葡旬型,能够紧密地覆盖地表,整齐美观。

②植株叶片细且柔软,富有弹性,能够较长时间维持绿色状态。

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病力,能够耐干旱,耐践踏和耐修剪。

④植株低矮、繁殖力强,再生性萌桑性强,覆盖率高、管理粗放。

⑤露地花卉的选用以宿根花卉为主,在重要位置适当点缀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与乔,灌、草合理搭配。(5)竹类的选择

在城市道路绿化中,竹类植物主要运用于较宽的路侧绿带内,多选用在本地生长良好的品种,繁殖力强,易于成活,便于管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2.3.2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原则

(1)功能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的基本功能是组织交通,保证交通安全。道路绿化应与道路性质相适应,不同性质的道路,道路绿化设计的重点也会有所差异。比如,快速路和主干道,机动车的车速快,流量大,道路绿化的尺度可以相应的大一些;次干道和支路车速较J漫,在道路绿化设计时应从静态观赏的角度出发,注重植物的花、叶、果的季相变化、植物的形态、质感、高低及所形成的轮廓线等。因此,进行道路绿化设计时首先要对道路有充分的了解,明确其性质定位,使营造出的道路绿化满足道路的交通功能要求。另外,道路绿化应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2)生态原则

道路绿化带的立地条件比较特殊,经常会受到地下管线和地上架空线的限制,甚至会遭受人踩车压的破坏,因此,需要根据道路绿地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另外,由于光照、土壤、水分等环境因素影响并制约着植物的生长,所以在配置各种园林植物时,要以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为依据,使植物与植物之间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营造出具有最佳生态效益的道路绿化。(3)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的最终服务对象是人,保证交通安全,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不同需求。由于人们的出行目的和出行方式的不同,形成的视觉特性和行为规律也就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在动态过程中欣赏道路绿化景观。对于某一条道路的绿化建设不可能同时满足各种出行人群的需求,所以应依据道路的性质以满足某一类出行人群为主。如步行街主要以步行者居多,绿化设计时应注重考虑步行者的视觉特点。以人为本的道路绿化设计不仅要达到车行其中具有安全感和动态美感,而且可以使人行其中能体验到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享受到植物绿化带来的优美和舒适,因此,在分车带的绿化设计时,应以行人速度和车速为依据对一个标准段的长度和尺度进行把握。(4)艺术性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不仅要考虑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立地环境之间的生态适应性,还应通过艺术法则和艺术构图原理展现出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意境美。道路绿化为人们展示的是动态景观,要求简洁明快、层次分明、色彩丰富,使人产生一种“车在画中行,人在景中游”的良好意境。(5)协调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的协调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绿化带内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协调,主要指植物间的形状、色彩、高低、质地以及物种间生态位的协调。其次是指园林植物与立地环境之间的协调,主要有园林植物与地下市政管线、地上架空线之间的协调,道路设施中存在各种市政管道设施,有电信、电力、给排水、燃气等,设计时要处理好它们与道路绿化的关系,创造和谐的道路绿化景观。

(6)整体性与连续性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首先,从城市整体出发,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要体现城市自身独特的形象。独特的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所具有的特点,在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是也应从城市整体的高度出发,形成统一的基调,在统一中寻求差异,达到统一而又不失变化的道路绿化景观。

其次,从每一条道路出发,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道路绿化设计时,每一条道路有统一的风格,还应考虑周边的环境,如自然山体、水体、公园、建筑等,使道路绿化和周围环境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适应,与周边环境形成连续的整体,而不是孤零零的道路绿化,与环境格格不入。

(7)传承与创新历史文脉原则

每个城市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时代特征,城市中有很多能够展现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的场所,这些场所通过一些元素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所以在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不仅起绿化美化的作用,还要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展现出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城市道路绿化在不断向前发展,对于历史文化,我们既不能生搬硬抄,也不能不进行传承和发扬,而是应该将历史文化中的形式、风格、内容等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法融合到现代化的道路绿化设计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风貌。

2.3.3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模式

现代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模式,可以分为以下_5种形式:(1)梯级递进式

此种道路绿化模式主要应用于道路路侧绿带,以绿篱或草本地被形成前景,以花灌木形成中景,以大乔木形成背景,郁闭度高,层次丰富。(2)斑块复合式

此种配置模式也多应用于较宽的道路路侧绿带,以大乔木形成背景,以花灌木在乔木前形成一个个群落斑块组合,斑块与斑块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整体结构疏密有致、层次明显。(3)疏朗开敞式 以几列稀疏的乔木形成上层或背景,以球状灌木的组合作为下层或前景,此种配置模式通透开敞,可应用于道路宽度较小的情况下。

(4)模纹花境式

以大乔木作为背景,以绿篱植物密植形成前景,绿篱植物密植的形式可以变化、自由,可以是笔直的直线型,也可以是优美的曲线型。此种配置模式空间开敞,景观效果较好,在道路路侧绿带和机非分隔带中都常运用这种模式。

(5)独立行道树式

只有一排行道树,没有其他植物,此种模式多见于行道树绿带中。2.3.4城市道路绿化带的设计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为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的行道树绿带、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和路侧绿带。

(1)行道树绿带

行道树绿带即人行道绿化带,是设置在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的带状绿化景观,以种植行道树为主。行道树绿带设计应考虑行道树绿带的宽度、道路的走向、种植形式、树种的选择、苗木标准、分枝点高度、栽植位置、行道树的株距等。

行道树树种的选择要适应立地环境、易于栽植成活,耐修剪,病虫害少,生长速度适中,寿命长的树种。行道树的选择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可以适当培育和引种一些优良品种,丰富行道树绿带景观。

行道树绿带有两种形式,树池式和树带式。应根据道路性质、道路断面形式、人行道宽度等来决定选用哪种形式。树池式多应用于交通量大、人行道窄的道路上,在树池内一般采用透气透水的路面材料铺装,或在树池内种植草坪地被植物。树带式以种植乔木为主,增加了多种花灌木、绿篱和草坪地被植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的采用树带式,因为树带式不仅可以减少交通污染对行人的影响,提高交通效率,还能增加到了绿地率,增大绿量,丰富道路景观。(2)机非分隔带

机非分隔带是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的可绿化的分隔带。机非分隔带的宽度因路而异,没有固定的尺寸,其宽度占道路总宽度的百分比也没有具体规定,但是为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其宽度一般在1.58m之间,宽度在1.5m以下时,可种植草坪及低矮灌木,宽度大于或等于1.5m时,可种植乔木,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复层混交,扩大绿量,增强绿化生态效果。加宽分车绿化带的宽度可以使道路分隔更加明确,丰富街道绿色景观,增加生物多样性,使绿带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同时,为今后道路拓宽留有余地。(3)中央绿化带

中央绿化带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分隔交通,有效遮挡夜间车辆的眩光,常采用复层混交式的配置方式。为了达到遮挡相向行驶车辆眩光的目的,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6-1.Sm的范围内,应种植枝叶茂密的常绿植物,如绿篱、整形灌木球、常绿灌木等,且株距应小于冠幅的5倍。

种植的方式主要有绿篱式、整形式和图案式。绿篱式是指在中央绿化带内密植低矮灌木,经过长期的整形修剪,使其始终保持一定形状和高度,常采用不同种类的绿篱交替片植或将绿篱修剪成高低错落的形状。这种形式常在绿化带内满铺绿篱,行人很难穿行,杂草较少,比较容易管理。整形式是指将植物按照一定的间隔进行排列,整齐划一,给人一种规整的美感,但长距离的使用会使人视觉疲劳,给人单调贫乏之感。在具体的设计中,常采用增加树木种类、改变树木高度和株距等方法来弥补这种不足;图案式是指将将植物修剪整形成几何图案,美观整齐,向人们展示了人工美,不足之处是需要经常修剪,后期养护管理成本较高。(4)路侧绿化带 位于道路侧方,设置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带。路侧绿带的设计应考虑沿路的用地性质或与沿路建筑物的关系,如有些建筑物需要路侧绿化来衬托,有些建筑物则需要路侧绿化来防护。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中,兼顾考虑周边环境和沿街建筑,在整体上保持绿化带的完整、连续和统一。路侧绿带可以减少交通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具有遮蔽装饰作用,对一些挡土墙、排水明沟等进行遮蔽美化装饰。在路侧绿带宽度大于8m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设计成开放式绿地,在路侧绿带内设置游步道,为行人提供游憩的场所。2.4相关理论研究 2.4.1美学理论

道路绿化带的服务最终对象是人,人们对景观往往简化到美的情感体验。所谓的美,是指在受到审美对象的刺激时,人们感官对事物的心理反应,即产生满足、快乐、愉快的心情。

各门类“艺术”的共同标准即是“美学”。景观作为一种艺术课程,给人以美的感受是其追求的境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美感是进一步升华艺术。

景观要素感受也随着速度的变化而改变。在高速运动状态下,小规模的图像因为短暂因而易于被忽视。因此,随着速度的增大景观元素的尺度也需增大。这使得人们对景观美感规模变大,需要从整体来了解美的含义.主要美学特征:(1)美与事物的不可分离性;美与具体的事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是一个概念,从许多事情中抽象出来而形成的共同内涵。美丽只能依赖于一个特定的事物的存在,只有具体的东西才能表现出来。换句话说,美只能从具体的事物来理解,脱离了事物美也无从说起。(2)美的可感染性;美总是能引起一些反应,并通过一部分的人群感染另一部分人群的反应,该反应有:快乐、幸福、快乐、兴奋、高兴、满意„„它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转移。(3)美的社会性

美是由人类在众多事物中所发现的,它反映了人类的智慧与力量。人不是单独的生活在社会中,而是属于社会群体的,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以人类发现的美往往被赋予了社会意识性。美对于人类而言,应该是有利的、有用的,而无害的、无防的。人类发现的美都被人类赋予了自身意识,是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思想的升华而形成的。

人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下观赏绿化景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有通过大规模的环境感受沿途景观的整体效果。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审美感知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显示整体形状的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时空上应给人以轻松、舒畅、愉悦的感受。在正确的位置通过适当的形式(如雕塑等)表现出道路区域文化,通过文化景观元素的塑造,充分展示其文化美。

2.4.2生态学理论

现代社会,倡导城市环境保护的热情日益高涨,生态建设己经成为城市设计者的优先考虑对象。从现今国内外城市道路绿化的建设工作中可以看出,生态学理论是未来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必须遵循的一个客观规律。违反这一基本原则,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都成为问题,使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失去意义。

景观生态学是由地理学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的生态理论两种科学思想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整个景观生态系统在功能和结构上的稳定性。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余其他种群之间功能关系与作用被称为生态位。生态位又被称作小生境,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出来的对周围环境的综合适应性。

道路的建设阻断了路旁两边的生态联系,打扰了在自然环境中正常生活的植被、动物等自然界生物,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给人类和自然界各种生物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噪声、空气污染、道路路面的热反射、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等),这些影响因素直接导致了城市道路绿化带中植物的立地条件比一般的植物生长环境条件更为恶劣。通过道路绿化的生态工程建设,具体考虑同一生物种群的空间长度(通常为5OOm),通过不同植物群落的替换,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减少有害因素的入侵所带来的危害,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采用乔、灌、草以及藤本植物等构成的复合结构层的配置模式,注重种群之间的相互补充协调作用。充分利用不同园林植物品种的生态位的差异,高效利用有限的道路绿地,增加绿量,提高道路绿化的生态效益,使城市道路绿化保持景观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稳定性。3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3.1包河区道路绿化的侧犬调查与研究 3.1.1合肥市包河区概况(1)区域概况

包河区位居合肥中心城区,处于合肥东南迎风口,通长江,襟五河(包河、南把河、十五里河、塘西河、派河),濒巢湖,辖7街、2镇、1个省级工业园区,区域面积340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70平方公里,人口122万,是合肥市面积和人口第一大区,也是全省综合实力“第一强区”。区域内科教文化资源富集,汇聚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省广电中心、省图书馆、省体育馆、安徽大剧院、中国包公园、卫立煌故居等一批文体机构和名胜古迹。包河区是安徽省唯一具备高铁、地铁、高速、高架、机场、码头“六位一体”综合交通优势的“门户城区”。未来合肥大步向南趋向巢湖发展,包河区必将处于前沿阵地、核心区域。(2)自然条件

包河区位于城市上风口,区内五条河流川流其间,区南紧临巢湖,湖光秀色似仙境,碧水蓝天最怡人。包河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全年气温冬寒夏热,年平均气温为15.7度,春秋温和,雨量适中,降雨量将近1000毫米。春季由于冷暖空气活动频繁,使天气复杂多变,夏季天气炎热,季节最长,降水多,雨量大多集中在5-6月份的梅雨季节,秋季季节最短,以晴天天气居多,气温下降快,冬季气温较低,雨雪天气少,晴朗天气多。(3)环境质量

近几年合肥市空气中SO:含量均符合空气环境质量年日均值二级标准,空气中NO:含量均符合空气环境质量年日均值一级标准,空气中PM 10含量超过空气环境质量年日均值二级标准的要求。合肥市大气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超标的主要来源于建筑施工的扬尘、交通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扬尘、秋收获季节农民焚烧秸秆以及汽车尾气的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所致。

3.1.2调查范围、内容与方法(1)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确定为:包河区建成区(包括老城区、包河工业园、滨湖新区)范围内的52条主要道路的道路绿地,包括行道树绿带、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路侧绿带和交通岛绿地。(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行道树绿带、机非分隔带、中央绿化带、路侧绿带和交通岛绿地内植物树种、生长状况、配置方式等内容。(3)调查方法

在合肥市包河区范围内,针对主要道路采用实地调查法,现场踏查拍照,记录道路断面形式、各类绿地内植物品种、生长状况、配置方式等内容,然后经过处理加工形成文字较准确真实的反映合肥市包河区的道路绿化现状。

3.1.3包河区道路断面形式调查与研究 共调查包河区范围内52条主要道路,85条路段,其中一板二带式道路有23条,占所调查道路总数的44.23%,二板三带式有3条,占调查总数的5.77%,三板四带式有12条,占所调查道路总数的23.08%,四板五带式有10条,占调查总数的19.23%,特殊板式有4条,占所调查道路总数的7.69%。

包河区的老城区建设历史悠久,道路的修建年代也较为久远,所呈现的断面形式比较简单,大多数为一板二带式。一板二带式的断面在当时修建的时候主要是因为节约用地、通行方便和管理方便,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显然不能满足如今的交通需求,往往会带来出行不便,交通拥堵。包河区在新区道路绿化上花了很多心思,滨湖新区和包河工业园的道路板式复杂多样,有三板四带式、四板五带式和含有公交专用车道的特殊板式,如徽州大道在滨湖新区的路段设置有为公交车通行方便的专用车道,用绿化隔离带将公交车道与机动车道分隔开。滨湖新区的大多数道路都具有中分带和路侧分带,有利于丰富道路景观。3.1.4包河区道路绿化树种调查与研究

在调查踏勘中,为了方便记录和统计,本文将植物分成乔木、灌木、绿篱植物、草坪地被和竹类5个类型。乔木指具有独立的主干,胸径大于4cm的树种(包括棕搁类植物)。灌木包括高度高于1.5m的灌木植物、胸径小于4 cm的小乔木和被修剪成球形、柱形或其他造型的灌木植物}。绿篱植物指道路绿化中起隔离屏障作用满栽密植的低矮小灌木,主要为木本植物。草坪植物是指由人工建植或人工养护管理,能够覆盖地表起到绿化美化作用的植物;地被植物指多年生草本及自播能力极强的或人们常用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堰伏或半蔓性的灌木及藤本等,具有一定的经济和观赏价值。竹类植物是指禾本科竹亚科多年生木质化植物,再生性很强,是重要的园林造景材料,经常被应用到道路绿化中。(3)中央绿化带

中央绿化带布设在道路中央,用于分隔不同方向的机动车道。包河区的道路中具有中央绿化带的不多,有16条,占所调查道路总数的30.77%。在调查中发现,宽度较窄的中央绿化带多采用规则式种植,较宽的中央绿化带多运用自然式配置模式。中央绿化带上的绿化植物总共有32种,其中乔木有10种,灌木有9种,绿篱植物有14种,草坪地被植物有2种,灌木和绿篱植物有3种重复。乔木层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比值为4: 6,灌木层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比值为4:5。乔木层中香樟和黄山栗树应用的较多,灌木层中桂花、红叶李和红花疆木球((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的出现次数较多,地被植物的出现总数只有4次。各种植物的应用见表。(4)路侧绿带

道路的路侧绿带是指设置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化带。在老城区的建设中,可能由于没有预测到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只注重行道树、机非分隔带的种植,而没有重视路侧绿带的建设。导致老城区的大多数道路没有路侧绿带,人行道的边缘即是临街的建筑。在包河区的老城区中,只有芜湖路、宿松路的一些路段具有一定的路侧绿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园林绿化,因此道路绿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滨湖新区的建设中,给道路绿化预留了足够的场地。在滨湖新区和包河工业园的大多数道路都具有路侧绿带。

包河区总共有29条道路具有路侧绿带,占所调查道路总数的55.77%。路侧绿带上的绿化植物共有64种,其中乔木有21种,灌木有24种,绿篱植物有21种,草坪地被植物有5种,乔木层和灌木层有2种植物重复,灌木层和绿篱层有_5种植物重复。乔木层植物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值为8: 13,灌木层植物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值为1: 1。在路侧绿带中,乔木层植物种类丰富,以香樟出现最多,其次是雪松和美洲黑杨,其他树种应用的较少,还可以增加无患子、棒树等。(5)交通易绿地 交通岛绿地指可绿化的交通岛用地,交通岛绿地分为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和立体交叉绿岛。在所调查的道路中有中心岛绿地的是北京路和大连路的交口,有导向岛绿地的是桐城路、林芝路、中山路、洞庭湖路、长沙路和烟墩路,有立体交叉绿岛的是金寨路与南一环立交、南二环与徽州大道立交。

①中心岛绿地是指位于交叉路口上可绿化的中心岛用地。包河区的道路中只有北京路和大连路的交口设置有中心岛绿地。此中心岛上的乔木有1种,没有运用灌木,绿篱植物有1种,草坪地被植物有3种,整体风格简洁大气。

②导向岛绿地是指位于交叉路口上可绿化的导向岛用地。在调查的道路中有6条道路具有导向岛绿地。导向岛中乔木树种共有3种,灌木树种共有13种,绿篱植物共有6种,草坪地被植物共有1种。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导向岛上乔木的应用较少,且应用的乔木的分枝点较高,灌木种类较多,由于灌木分枝点低,因此不宜采用群植,采用球类植物搭配花灌木种植,绿篱植物运用较多,高度一般在60 cm以下,草坪地被只出现了细叶麦冬,在导向岛绿地里可适当增加草本花卉的运用,使导向岛景观更加丰富。包河区导向岛绿地的植物配置满足交通安全功能的需求。

③立体交叉绿岛是指互通式立体交叉干道与匝道围合的绿化用地。本文主要调查了包河区的2个立体交叉绿地,分别为:金寨路和南一环立交、南二环和徽州大道立交。在这两个立体交叉绿地中,运用的乔木有4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值为1:3;灌木有6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值为5:1,绿篱植物有6种,都为常绿植物,草坪地被植物有2种。由此可见,立体交叉绿地中多采用常绿植物,植物种类较单一,缺少藤本植物的运用,垂直空间未得到利用,层次不明显,景观效果不丰富。3.2包河区道路绿化系统分析 3.2.1绿化植物配置观赏性分析

现代化的道路绿化设计不仅要求满足基本的交通功能,而且需要具备观赏性。所以在道路绿化设计中应依据园林植物的特性,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进行合理的配置,构建丰富多变的群落空间,形成富有美感、具有生态效益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1)植物时序景观

道路植物配置是城市道路绿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给道路带来了生命气息。园林植物随四季表现出不同的季相变化,是植物景观最为生动、直观的变化。春天开花的植物最多,再加上新叶、新芽开始萌发,向人们展现了百花齐放、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景观;夏季也有很多的开花植物,但林草繁盛、绿荫浓密才是夏季最特别之处;秋季开花的植物比较少,但却有香飘十里的桂花和硕果累累,品种丰富的秋果和颜色鲜艳的秋叶增添了秋景的魅力;冬则梅花破玉,又是另一番景致。因此,利用植物的季节特征,合理布置,可以营造随时间更迭而不断变化的丰富多彩的道路绿化景观。

在合肥市包河区调查的82种植物中,常绿植物有39种,占47.56%,落叶植物有43种,占52.44%。表4-8中是常绿植物或叶色终年不变的植物,在冬季,它们能够给道路景观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据表4-9可知,道路绿化中乔木层植物主要以春季观花、秋季观叶为主,其中春季观花植物有4种,观叶植物1种;夏季观花植物有_5种;秋季观花植物有1种,观果植物8种,观叶植物有7种;冬季观果植物有1种,观叶植物3种,这些植物随着季节的更迭表现不同的景观,不论是落叶植物、常色叶植物,还是常绿植物,都为道路绿化景观增添了一份力量。

(2)植物空间景观

①水平结构在道路绿化的水平构图上,应根据道路的性质和宽度、绿化带的宽度等要求采取相应的构图方法。在水平结构上,要统一中求变化,有节奏,有韵律,并且使道路绿化的节奏、配置、色彩变化与道路的整体空间相协调。如在行道树绿带中可以形成连续的韵律,在机非分隔带中可以利用不同植物交替种植,形成交替的韵律,以及道路绿化林冠线高低错落的起伏韵律。在较宽的绿化带上,可以采用疏密有致的配置方式,在满足植物的空间生态位的要求,通过植物的合理配置,创建功能完善、景观优美、植物多样的道路绿化景观。

②垂直结构植物生态系统中群落的垂直结构指不同类型植物在各个层次上占有一定空间,在群落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成层现象[[55]。在道路绿化的垂直结构上,利用乔、灌、草合理配植形成多层次的、参差错落的、稳定的群落系统。增加藤本植物的运用,如爬山虎、常春藤、五叶地锦等,使立交系统充分得到绿化。合肥市包河区道路绿化的垂直构图主要有以下10种类型:①乔木+灌木;②乔木+草坪地被;③乔木+绿篱;④乔木+绿篱+地被;⑤乔木+灌木+绿篱;⑥乔木+灌木+绿篱+地被;⑦乔木+灌木+地被;⑧灌木+绿篱+地被;⑨灌木+绿篱;⑩绿篱+地被。其中,以乔木+灌木+绿篱+地被的复层结构运用的次数最多,大部分道路的道路绿地缺少草坪地被植物,导致有些路段出现黄土裸露的现象,且包河区道路绿地中应用的草坪地被植物种类少,主要为麦冬、葱兰、红花醉浆草和白花三叶草。3.2.2包河区道路绿化的优点

(1)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包河区道路绿化发展较快,道路绿化的地位日益突出,在植物配置上,以营建多层次、多结构稳定的群落系统为主,注重乡土树种的运用。另外,有些道路尝试结合绿化构建一些新的道路模式,如紫云路(天山路一庐州大道)路段(见图4-27)和云谷路(徽州大道一广西路)路段(见图4-28)人行道布置在绿线里,这样可以减少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相互干扰,还可以为行人提供良好舒适的步行环境;徽州大道上设置了公交车专用车道,通过绿化制寄公交车专用车道和机动车道分隔开,大大提高了公共交通体系的效率,倡导了和谐的交通环境。

(2)包河区的道路绿化建设中,在植物的选择上以乡土植物为主,强调了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在道路绿化中的作用,在植物配置卜也以构建乔灌草结合的复式植物群落为主,注重道路绿化的生态功能。

3.2.3包河区道路绿化的不足

(1)道路绿化破坏严重 在调查的过程中,老城区的道路绿化被破坏的较为严重,有些路段的植物生长状况较差,特别是绿篱植物,植物稀疏,土壤贫瘩,遭人为践踏和破坏,严重的导致绿化带断开,黄土裸露,生态效益明显降低。图4-31是徽州大道在老城区的一段机非分隔带,绿化带内还留下了行人和自行车的痕迹,景观效果差,生效效益低。图4-32是天津路的路侧绿带,麦冬被黄土和垃圾覆盖,紫叶小聚生长状况较差,生态效益低,如果不及时的采取措施,绿化带内的绿篱植物将被侵蚀。

(2)垂直绿化有待加强

在立体交叉绿地中,应用的植物品种单一,缺少藤本植物的运用,垂直结构较为简单。垂直绿化不仅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而且还能创造出优美的城市景观和不同的绿化风格,对沿街建筑、围栏、立交桥等进行垂直绿化,可使道路景观更加层次丰富,生机盎然。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合肥市包河区的垂直绿化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虽然基本上每个立交桥下都有绿化用地,但是在立交桥的立面空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如果用常春藤、爬山虎或五叶地锦等绿化柱墩,可以增大立交桥的绿化量,更充分的发挥生态功能。除此之外,人行天桥、路灯柱、公交站台和高架桥的两侧挡板处都可以进行垂直绿化,既能美化环境,又可以更好的发挥生态功能。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立体交叉绿地植物的配置模式都相似,应用的植物品种也差不多,使立体交叉绿地的绿化相似度越来越高,道路绿化没有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3)地域文化体现不够 从包河区的道路绿化现状调查中发现,道路绿化只是因为绿化而绿化,缺少文化内涵,只有少数道路的街头绿地或路侧绿带内有文化元素的出现,芜湖路和桐城路的交口的街头绿地内设置有雕塑小品,这既为人们提供了休憩、交流的空间,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见图5-4)。除了乡土树种的运用外,道路绿化中很少有能够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元素。

(4)养护管理力度不够

道路绿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从初期调研、设计、施工到后期养护管理,每一个环境都应得到重视。道路绿化带的立地环境比较特殊,植物的生长环境比较恶劣,因此后期的养护管理更加重要。对于遭破坏的植物需要及时进行补植,按时对绿化带内的植物修剪、施肥和浇水。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包河区的部分道路绿化被破坏的比较严重,但是并未得到及时的处理,一些道路上绿化带内土壤贫瘩、干燥、板结,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道路绿化的景观效果。

(5)人性化意识淡薄

城市道路绿化的建设为车辆提供了快速舒适的环境,却往往忽视了行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在包河区道路绿化的调查中,发现只有少数道路具有街头绿地,缺少行人能够休憩、交流的空间。

3.3包河区道路绿化的发展对策

人类社会发展迅速,植几片草皮、栽几排树己不能满足人们对绿化美化生活环境的要求,而必须是“健康”和“可持续”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时间延续性的和谐”“有效应急避难”的目的。改善人居环境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话题,而改善人民居住环境的关键是创造安全、舒适、优美的绿化环境。因此,新世纪城市道路绿化的发展趋势是运用新意识、新方法、新手段来构建生态型、防灾型、植物群落型、植物景观型的道路绿化景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人居环境备受关注的今天,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功能、生态功能和城市历史文化的体现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促使道路绿化的发展更加注重景观意识、生态意识和文化意识。简单的说就是道路绿化应该具有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较强的生态效益,而且能够展现一座城市特有的风格和韵味。从包河区道路绿化的现状来看,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都还有待提高,没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因此,在今后的规划建设中应以景观观赏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和城市文化历史性原则为依据使包河区的道路绿化不断的发展提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创建一条条行人舒适、行车畅通、绿带宽阔、林荫夹道的现代化城市道路。

我国的道路绿化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首先是以栽植行道树为主的传统绿化阶段,接下来是以不同植物的图案造型和色彩组合为主的绿化美化阶段,然后是以构建稳定的自然式群落为主的生态绿化阶段。目前,国内一些先进城市提出了人文绿化的理念,人文绿化是指绿化美化和生态绿化的有机结合,合肥市包河区应学习这些先进理念,有计划、有步骤地优化提升原有的道路绿地,逐步打造精品化的道路绿化工程是合肥市包河区道路绿化发展的趋势。

得天独厚的资源0赋、快人幽步的发展态势和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促使合肥市包河区提出了“城区绿化学匕每、农村造林超苏北”的工作目标,努力打造“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社区生态化”的大绿化生态格局。

应从加强生态性、景观艺术性和历史文化性等方面着手改造提升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创建安全优美、生态效益高、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和谐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道路绿化,为包河区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3.1构建廊道网络,提高生态效益

在景观生态学上,把景观分为斑块、基质和廊道3个组成部分。廊道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有些学者认为城市景观廊道包括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两类,自然廊道主要以植被带、河流等为主,人工廊道则以交通道路线为主。廊道在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加快城市空气循环、缓解和减少城市污染,还能够控制城市的无限制发展。

依据城市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的功能和结构的差别,可以将绿色廊道分成绿带廊道、绿色道路廊道、和绿色河流廊道三类。绿带廊道多位于城市边缘或城区与城区之间,一般较宽,主要由较为稳定、自然的植物群落组成,不仅起到了隔离作用,同时还为城市开辟了大量绿色空间,提供了优美舒适的游憩场所。绿色道路廊道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给市民提供运动、散步、自行车等休闲游憩之用的休闲道路,即绿道;另外一种是指城市道路上的道路绿化,能够有效组织交通,缓解城市交通污染。绿色河流廊道包括河道、河漫滩、河岸和高地区域,它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提供良好的场所,还能够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场所。

一条、两条零散断开的城市绿色道路廊道的生态效益不明显,但若将整个城市中全部或者大部分绿色道路廊道相互联结起来,或是将城市中绿色道路廊道和绿色廊道、绿色河流廊道相互联系,构建城市绿色廊道网络,再通过绿色廊道和绿色斑块的联结,就形成了城市绿地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发挥绿色廊道的生态效 益。因此,在道路绿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城市道路设计时要为道路绿化带预留足够的宽度,保证道路绿地率;②若城市道路周围有公园绿地、小游园或河流等,应使道路绿化带的设计与公园绿地、小游园和河流想融合;③选择城市道路绿化中绿带宽度可能达到5 m以上的绿化带作为生态廊道,并集约用地集中布置绿带。以街头绿地、道路旁的公园、河流、广场等为节点,构建生态群落,增大绿化面积,增加生态效益。

3.3.2编制系统规划,保证绿地标准

科学编制切实可行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绿化系统规划,确定城市道路绿线,再把绿线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成为强制性内容,保障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和道路绿化率。包河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为老城区,三分之二的土地为新城区。在老城区,城市和道路建设己经定型,道路绿化的拓展空间较小,但在新城区的道路绿化建设中,应以《合肥市绿化大会战》和《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为依据,预留足够绿化用地,保证每一条道路的绿化达到规定的标准。

3.3.3挖掘现有条件,增加道路绿量

在人行道足够宽时,可以考虑在原有行道树的基础上增加一行行道树,这样既能提高绿地率又形成郁郁葱葱的道路景观效果。在行道树的树池内种植地被,如葱兰、麦冬等,避免树池内黄土裸露流失,增加绿量。

注重垂直绿化发展,以高架桥、立交桥、人行天桥、栏杆、围墙、灯柱以及公交站台等为依托,利用藤本植物将城市绿化引向竖向空间发展,增加绿化面积,增大绿量,改善城市环境。对道路绿化带内长势差的植物应尽早更换,对绿化带内遭受破坏的植物要及时进行补植,合理补充道路绿化带内的植物数量和种类,提高植物多样性和丰富度,使乔灌草均匀配置,绿地面积得到充分利用。

在老城区,很多道路只有行道树,绿量小,可以采用摆放可移动的盆花或盆栽植物进行绿化道路,增加绿化面积,提升绿化品位,美化道路环境。3.3.4优化树种选择,提升植物配置

在树种的选择上,要依据“三结合,四兼顾”的原则。首先,三结合是指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以乡土树种为主,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以常绿树种为主,灌木树种与乔木树种相结合,以乔木树种为主,高大乔木既有遮荫、吸滞尘埃、吸收有害气体、消音挡风等生态功能,还可以较快的形成郁郁葱葱的道路景观。适宜在合肥生长的乔木种类很多,将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合理搭配,构建城市中的森林。四兼顾是指以慢生树种为主,兼顾速生树种,以长期效益为主,兼顾短期效益,以发挥绿地综合功能为主,兼顾区域特色,以观赏价值为主,兼顾经济价值。

在树种配置上,要达到“层次化、多样化、彩色化”的要求。首先,快速路和主干道要高中低、乔灌草相结合,使道路绿化层次分明、自然、丰富、活泼、模式多样;其次,次干道和支路应充分考虑道路的通风特点及汽车尾气疏散要求,构建疏朗、通透、整齐的道路景观。另外,植物配置要体现春天繁花似锦、夏季郁郁葱葱、秋天叶红果熟、冬天银装素裹的季相美。

3.3.5丰富植物品种,突出季相景观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包河区相邻道路的行道树重复率高,应适当增加行道树的种类。东西走向道路行道树常选择落叶树种,除了常用的悬铃木、黄山栗树、无患子等,还可增加枫香、七叶树、朴树、棒树和黄连木等优良树种;南北走向道路行道树应选择常绿树种,除了香樟、广玉兰和女贞,还可选用冬青、木莲、青冈栋等品种。另外,还要增加花灌木和草本花卉的种类和数量,打造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道路绿化景观。在加大新品种的引进工作力度的同时,建立苗木培育基地,培育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良树种。

由于花境的造价高、道路绿地的立地条件差和能应用到花境的优良的花卉品种比较少,导致花境在我国城市道路绿化中的应用较少,但是通过合理的植物品种搭配,充分运用各种植物的特点,可以形成一个稳定、层次明显的生态群落。而且随着植物品种的培育开发,会有越来越多观赏效果好的花灌木、花卉、地被等植物品种被运用到城市道路绿化中,使道路绿化的效果更丰富多彩。

在今后的道路绿化中应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应用乡土植物为主,兼顾推广新优植物,丰富植物多样性,适地适树,创造自然、生态、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最大程度的发挥道路绿化的生态效益。3.3.6结合历史文化,展现城市特色

道路绿化能够很好的向人们展示一个城市的形象,将历史文化融入道路绿化中,既可以提升道路绿化的内涵,又能提高城市的认知度。在道路绿化的设计中,选择恰当的而且具有象征性的文化要素以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通过具象的图像使人们联想到有些模糊的历史记忆。在道路绿化的建设过程中,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标志,譬如一条古老的街道或是一棵古槐,据1965年有关资料报道,日本、美国都有胸径5Ocm的银杏树种在街上。另外,在道路绿化的设计中,充分的挖掘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名人名胜、风土人情等,找出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元素加以提炼,并运用于道路绿化的建设中,使历史文化在道路绿化中得以展现和延续。

在今后道路绿化的建设中,可以在绿化带内设置景石、景墙、花架、雕塑等园林小品,将本地的人文风俗和历史文化融柔到道路绿化中,丰富道路绿化景观,突出独特的城市人文特色。

3.3.7倡导全民参与,加强养护力度

通过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和各种公益宣传活动,大力开展爱绿护绿的教育,使爱绿护绿意识深入每个市民的内心,使爱绿护绿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共同创造和保护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要打造完美的道路绿化景观,除了建设之外,还应注重养护管理。道路绿化的养护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要有专业的养护管理团队,及时修剪、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4结论与展望 4.1研究结论

包河区正迎接新的发展机遇,经济要高速发展,城市人居环境更需要保护和建设,道路绿化作为城市的一项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根据道路性质、道路宽度、道路走向、绿带宽度和道路沿线环境的不同,构建具有交通组织功能、绿化美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现代化道路绿化景观,它还设置有人性空间,富有地域特色,向人们展示包河区的风貌,是一条条流动的道路风景线。

通过对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相关文献资料和书籍的研读,结合实地调查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所调查的52条城市道路中,道路绿化断面形式一板两带式有23条,二板三带式有3条,三板四带式有12条,四板五带式有10条,特殊板式有4条。(2)行道树绿带应用的植物共有23种,行道树乔木树种较单一,老城区的行道树绿带采用树池式和绿带式两种形式,新城区主要采用树池式。机非分隔带上的植物共有40种,配置模式比较丰富,老城区多采用乔木、绿篱和地被的配置模式,新区增加了灌木层。中央绿化带上运用的植物有32种,采用乔灌草结合形成复层群落结构。路侧绿带的植物有64种,植物品种丰富,配置模式多样。交通岛绿地上的植物共有38种。

(3)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建设中以乡土树种主,强调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的运用,另外,在配置模式上,注重构建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结构模式。但还存一些问题,主要包括:①道路绿化破坏严重,②垂直绿化有待加强,③地域文化体现不够,④养护管理力度不够,⑤人性化意识淡薄。

(4)针对现状包河区道路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得出优化改进措施,并通过相关案例分析验证优化改进措施的可行性,优化改进措施包括:①构建生态廊道,提高生态效益,②编制系统规划,保证绿地标准,③把握现有条件,增加道路绿量,④优化树种选择,提升植物配置,⑤丰富植物品种,突出季相景观,⑥结合历史文化,展现城市特色,⑦提倡全民参与,加强养护力度。

本文的创新点是紧紧围绕实践一一理论一一实践这一辨证关系,对现状包河区的道路断面、道路绿化树种、道路绿化配置模式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初步提出包河区道路绿化的改进措施,然后将总结得出的改进措施运用到案例分析中,为包河区道路绿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借鉴。4.2展望

现今,城市道路绿化景观不仅仅是组织交通、绿化美化城市以及改善城市环境的需要,更是体现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是展示城市个性和时代风貌的窗口,承载着浑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

本文主要研究了道路绿地中的道路绿带和交通岛绿地,未对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进行调查研究,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也是城市道路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过程中,将继续努力研究。

由于笔者理论水平、专业积累和知识层面都非常有限,本文中提出的很多观点可能存在不够成熟的地方,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今后包河区乃至合肥市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论文不确切和不足之处,恳请学界前辈批评与指正。

第五篇:道路照明主要施工方法

主要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

1、电缆沟槽开挖

电缆沟槽为明槽施工,采用人工开挖。开挖尺寸:400*800mm,采用人工和机械分层回填夯实(25—30厘米)。过街部分采用人工与机械相结合方法分层回填夯实。

施工流程为:开挖沟槽——平整沟底——下安电缆保护管——分层回填夯实。

2、灯杆基础制作

灯杆基础采用工厂预制,基础标号≥C20,所用水泥、沙子、石料、及圆管等原材料均检查合格,浇筑砼模板采用钢模板,其表面平整,接缝严密,按基础设计尺寸支模。砼基础浇注严格按配料比配比,并在12小时内开始浇水养护。养护日前按GBJ10—89的有关规定进行。

3、灯杆基坑及基础安装

基坑以道路设计施工基面为准人工开挖,开挖时,在设计尺寸基础上长、宽增加100mm,加深300 mm,平整坑底后,基底用3:7灰土人工夯实。基础安装时,基础顶面表高低于道路缘石或人行道标高100 mm,以便保护基础螺栓、螺母而进行二次砼浇筑。基础下安找平后,基础回填分层回填,回填20—30 mm夯实一次,夯实程度达到原状土密度的90%以上。

工序流程:测量定位——基础开挖——坑底夯实——下安基础—

—分层回填夯实。

4、电力电缆敷设

路灯电缆敷设前,首先对电缆的型号、电压、电流、规格进行核实,并经直流耐压试验或绝缘电阻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电缆穿管敷设时用管内预留铁丝人工拉拽。

敷设电缆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 电缆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排列整齐,无机械损伤,标志牌齐全、正确、清晰;

② 电缆接头良好,绝缘符合规定; ③ 电缆沟应符合要求,沟内无杂物; ④ 保护管的连接、防腐应符合规定;

5、灯杆、灯具安装

① 灯杆安装采用起重机吊装。

② 吊装起重绳使用非金属材料或防滑、防擦伤处理的吊具吊装。③ 灯杆接线手孔朝向一致,与行车方向相背。

④ 灯杆安装校直后,底角螺丝螺母涂抹黄油并安装塑料保护套管防护,然后使用模具、用标号C10混凝土次浇注收面。⑤ 灯具组装和灯头配线由经专业培训考试合格的电工进行安装﹑确保接线正确,并通电点亮测试确定完好。

6、低压配电箱施工及调试

人工开挖箱变基坑,对坑底进行检验后用3:7灰土人工夯实,安装接地极和接地网,浇筑混凝土垫层和积水罐,人工砌墙并对混凝

土圈梁进行浇筑,放入预埋件,人工用水泥抹面做踏步,待水泥到凝固期后,进入配电箱装就位,联系供电专业人员进行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线路调试程序。

7、线路调试

灯杆灯具安装完毕后,对整个系统的电压、接线方式、绝缘电阻、接地电阻负载检测,对不合格项目进行整改至合格,合格后逐相通电进行全负荷调试调整,并达到招标文件要求。并对灯杆接地极的接地电阻、供电系统的接地电阻进行重复检测,以确保每个灯杆接地极电阻<10Ω。供电系统的接地电阻<4Ω

6、有隐蔽工程,应提前通知业主,经业主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7、用调试设备、仪表、仪器必须经国家认可有计量资格的有关单位检验合格,并由专人使用、保管。调试时应有详细记录。

8、施工前作好技术交底,吃透图纸,领会设计意图,配合其它专业工作,要作好成品保护及各专业协调。

9、缆敷设前,应进行电气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施工。电缆敷设应根据其走向、规格合理安排顺序、一般不应有交叉。

10、需开孔的配电箱(柜),必须用开孔机开孔,严禁气焊等切割开孔。电线进入配电箱、接线盒等应有护管帽。穿线前应有防止外物落入措施。

11、线在管内或经槽内不允许有接头和缠绕。导线在出口处应装有护线套,并用500V绝缘电阻应大于1MΩ,同时作好记录。

12、有配电箱(柜)接地及各系统的保护接地、工作接地应接入原大楼接地网上,完善整个接地系统。

13、安装完成后进行检查,确认无误,方可进行分项调试,并作好调试记录。

14、各分项调试完成后,可进行系统调试,联动调试,试运行并作好记录。

15、其它部分电气设备安装应严格按图纸标高、部位进行。

道路照明现状及对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