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编辑:夜色温柔 识别码:20-1003056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1 00:51:09 来源:网络

第一篇: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

消费者购物的心理规律探究

【成员】

Xxx xxx xxx、【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商品日益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体现享受与发展需求的住房、健康、教育、娱乐、交通、通信等支出的比重迅速上升,于是购物便成了人们休闲的又一种方式。然而,在购物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有一种强烈的欲望,看见自己中意的东西就想买下来,由于把持不住自己,人们也经常会买没有必要的商品,使自己很快就捉襟见肘了。因此我们要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研究,分析购买欲产生的原因及消费者购物的心理规律。

【研究意义】购物欲会使消费者轻易的放弃合理消费,增大经济负担。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依据消费者的心理制定出有效的方法,让消费者学会控制购物欲,也让人们对于自己的心理有更深的了解。

研究内容

1)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在条件,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消费者购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

2)影响消费者心理及行为的外部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者群体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态势对消费心理的影响、商品因素对消费心理的影响、购物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营销沟通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了解消费者购物时的心理活动规律。

2、通过调查、采访、实验、查找资料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选择确立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一开始,我们便想到了这个课题。这项课题贴近于生活,服务于民众,从心理进行分析,实用且新颖。这项课题是我在和妈妈购物时听到有两个年轻的女孩抱怨钱花光了,自己还有许多想要的东西没有卖。我忽然有了灵感,这不是一个研究课题吗?最终,我想到了这一课题。

(二)收集资料

我们通过上网等途径获取了以下资料:

消费心理是指人作为消费者时的所思所想。

消费行为是指从市场流通角度观察的,人作为消费者时对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需要,以及使商品或服务从市场上转移到消费者手里的活动。

任何一种消费活动,都是既包含了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又包含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是准确理解消费行为的前提。而消费行为是消费心理的外在表现,消费行为比消费心理更具有现实性。

消费心理学以市场活动中消费者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作为学科的研究对象,具体而言其侧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营销活动中的消费心理现象。

2)消费者购买行为中的心理现象。

3)消费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三)实地调查

在课题研究中,消费者的行为是可以从市场流通角度观察的,消费者对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需要,以及使商品或服务从市场上转移到消费者手里的活动都很好观察,而消费者的心理也能因此推断出来,因此,我们采用了三种调查方法: 1)观察法

我们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消费者的语言、行为、表情等,分析其内在的原因,进而发现消费者心理想象的规律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科学研究中最一般、最方便使用的研究方法。)2)访谈法

我们通过与受访者的交谈,以口头信息传递和沟通的方式来了解消费者的动机、态度、个性和价值观念等内容。3)问卷法

我们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设计了三种问卷,分别是青少年、成人、老男人。以下是简略的综合调查表:

第 1 题 [单项选择题] 年龄(必答)

26~35 46以上 36~45 19~25 低于18

第 2 题 [单项选择题] 性别(必答)

女 男

第 3 题 [单项选择题] 您认为决定您消费(购买)的因素是(必答)

刺激因素 心理因素 个人因素

环境因素 其他 第 4 题

您认为对商品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必答)

第 5 题 [单项选择题] 感觉(知觉)决定消费者对商品的印象

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

第 6 题

认识、记忆是形成购买决定的基础 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

第 7 题 [单项选择题] “学习”可以左右消费者最初建立的印象(必答)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

第 8 题 [单项选择题] 消费者的需要是提升销售额的原动力 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

第 9 题 [单项选择题] 购买的态度直接影响购买决定(必答)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

第 10 题 [单项选择题] 购买动机是购买行为的直接动机 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

第 11 题

消费者购物时总是很兴奋

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必答)

第 12 题 [单项选择题] 只有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才能受到广泛好评(必答)

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

第 13 题 [单项选择题] 企业应更注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 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

第 14 题 [单项选择题] 消费者心理因素对购物决策的影响很大(必答)

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

第 15 题 [单项选择题] 加强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可提高消费水准

很不赞成 很赞成 一般 赞成 不赞成

(四)设想探究

我们在完善资料的情况下,进行了不同情况下消费者心理的设想

(五)总结

【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一步步的探究,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包含猜想)青年人消费心理

1)追求时尚和新颖

青年人的特点是热情奔放、思想活跃、富于幻想、喜欢冒险,这些特点反映在消费心理上,就是追求时尚和新颖,喜欢购买一些新的产品,尝试新的生活。在他们的带领下,消费时尚也就会逐渐形成。

2)表观自我和体现个性

这一时期,青年人的自我意识日益加强,强烈地追求独立自主,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力图表现出自我个性。这一心理特征反映在消费行为上,就是喜欢购买一些具有特色的商品,而且这些商品最好是能体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对那些一般化、不能表现自我个性的商品,他们一般都不屑一顾。

3)容易冲动,注重情感

由于人生阅历并不丰富,青年人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还不完全稳定,因此在处理事情时,往往容易感情用事,甚至产生冲动行为。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表现在消费行为上,那就是容易产生冲动性购买,在选择商品时,感情因素占了主导地位,往往以能否满足自己的情感愿望来决定对商品的好恶,只要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定会想方设法,迅速做出购买决策。老年人消费心理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如果企业必须注重分析中老年消费者的心理特征。中老年消费者所具有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 富于理智,很少感情冲动

中老年消费者由于生活经验丰富,因而情绪反应一般比较平稳,很少感情用事,大多会以理智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因此,他们在消费时比较仔细,不会像年轻人那样产生冲动的购买行为。精打细算

中老年消费者一般都有家小,他们会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购买商品,量入为出,注意节俭,对商品的质量、价格、用途、品种等等都会作详细了解,很少盲目购买。坚持主见,不受外界影响

中老年消费者在消费时,大多会有自己的主见,而且十分相信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即使听到商家的广告宣传和别人介绍,也要先进行一番分析,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购买这种商品。因此,对这种消费者,商家在进行促销宣传时,不应一味地向他们兜售商品,而应该尊重和听取他们的意见,向他们“晓之以理”,而不能希望对他们“动之以情”。方便易行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他们或者工作繁忙,时间不够用,或者体力不好,行动不便,所以在购物的时候,常常希望比较方便,不用花费很大的精力。因此,店铺应该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以增加他们的满意度。品牌忠诚度较高

中老年消费者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而且一般不会作较大的改变,因为他们在购物时具有怀旧和保守心理。他们对于曾经使用过的商品及其品牌,印象比较深刻,而且非常信任,是企业的忠诚消费者。女性消费心理

在现代社会,谁抓住了女性,谁就抓住了赚钱的机会。要想快速赚钱,就应该将目光瞄准女性的口袋。店铺在市场销售中,应当充分重视女性消费者的重要性,挖掘女性消费市场。女性消费者一般具有以下消费心理: 追求时髦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女性消费者来说,就更是如此。不论是青年女子,还是中老年女性,她们都愿意将自己打扮得美丽一些,充分展现自己的女性魅力。尽管不同年龄层次的女性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但是她们在购买某种商品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种商品能否展现自己的美,能否增加自己的形象美,使自己显得更加年轻和富有魅力。例如,她们往往喜欢造型别致新颖、包装华丽、气味芬芳的商品。追求美观

女性消费者还非常注重商品的外观,将外观与商品的质量、价格当成同样重要的因素来看待,因此在挑选商品时,她们会非常注重商品的色彩、式样。

感情强烈,喜欢从众

女性一般具有比较强烈的情感特征,这种心理特征表现在商品消费中,主要是用情感支配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同时她们经常受到同伴的影响,喜欢购买和他人一样的东西。

喜欢炫耀,自尊心强

对于许多女性消费者来说,之所以购买商品,除了满足基本需要之外,还有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向别人炫耀自己的与众不同。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她们会追求高档产品,而不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只要能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她们就会乐意购买。少年儿童消费心理

1.购买目标明确,购买迅速。少年儿童购买商品多由父母是前确定,决策的自主权十分有限,因此,购买目标一般比较明确。加上少年儿童缺少商品知识和购买经验,识别、挑选商品的能力不强,所以,对营业员推荐的商品较少异议,购买比较迅速。

2.少年儿童更容易参照群体的影响。学龄前和学龄初期的儿童的购买需要往往是感觉型、感情性的,非常容易被诱导。在群体活动中,儿童会产生相互的比较,如“谁的玩具更好玩”、“谁有什么款式的运动鞋”等,并由此产生购买需要,要求家长为其购买同类同一品牌同一款式的商品。

3.选购商品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少年儿童的心理活动水平处于较低的阶段,虽然已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但仍以直观、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对商品的注意和兴趣一般是由商品的外观刺激引起的。因此,在选购商品时,有时不是以是否需要为出发点,而是取决于商品是否具有新奇、独特的吸引力。

4.购买商品具有依赖性。由于少年儿童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购买能力,几乎由父母包办他们的购买行为,所以,在购买商品时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父母不但代替少年儿童进行购买行为,而且经常地将个人的偏好投入购买决策中,忽略儿童本身的好恶。中年人消费心理

中年人的心理已经相当成熟,个性表现比较稳定,他们不再像青年人那样爱冲动,爱感情用事,而是能够有条不紊、理智分析处理问题。中年人的这一心理特征在他们的购买行为中也有同样的表现。1.购买的理智性胜于冲动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时的冲动情绪渐渐趋于平稳,理智逐渐支配行动。中年人 的这一心理特征表现在购买决策心理和行动中,使得他们在选购商品时,很少受商品的外观因素影响,而比较注重商品的内在质量和性能,往往经过分析、比较以后,才做出购买决定,尽量使自己的购买行为合理、正确、可行,很少有冲动、随意购买的行为。

2.购买的计划性多于盲目性

中年人虽然掌握着家庭中大部分收入和积蓄,但由于他们上要赡养父母,下要养育子女,肩上的担子非常沉重。他们中的多数人懂得量入为出的消费原则,开支很少有像青年人那样随随便便、无牵无挂、盲目购买。因此,中年人在购买商品前常常对商品的品牌、价位、性能要求乃至购买的时间、地点都妥善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对不需要和不合适的商品他们绝不购买,很少有计划外开支和即兴购买。3.购买求实用,节俭心理较强

中年人不再像青年人那样追求时尚,生活的重担、经济收入的压力使他们越来越实际,买一款实实在在的商品成为多数中年人的购买决策心理和行为。因此,中年人更多的是关注商品的结构是否合理,使用是否方便,是否经济耐用、省时省力,能够切实减轻家务负担。当然,中年人也会被新产品所吸引,但他们更多地是关心新产品是否比同类旧产品更具实用性。商品的实际效用、合适的价格与较好的外观的统一,是引起中年消费者购买的动因。4.购买有主见,不受外界影响

由于中年人的购买行为具有理智性和计划性的心理特征,使得他们做事大多很有主见。他们经验丰富,对商品的鉴别能力很强,大多愿意挑选自己所喜欢的商品,对于营业员的推荐与介绍有一定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对于广告一类的宣传也有很强的评判能力,受广告这类宣传手段的影响较小。5.购买随俗求稳,注重商品的便利

中年人不像青年人那样完全根据个人爱好进行购买,不再追求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用品,需求逐渐稳定。他们更关注别的顾客对该商品的看法,宁可压抑个人爱好而表现得随俗,喜欢买一款大众化的、易于被接受的商品,尽量不使人感到自己花样翻新和不够稳重。

由于中年人的工作、生活负担较重,工作劳累以后,希望减轻家务负担,故而十分欢迎具有便利性的商品。如减轻劳务的自动化耐用消费品,半成品、现成品的食品等等,这些商品往往能被中年顾客认识并促成购买行为。

【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一:消费者不配合或调查表不按实际填写

解决方法:给消费者讲解本次调查的意义,让消费者充分了解我们是为他们服务的动机。如果消费者不配合,可以转换人选;如果部分消费者不按实际填表,就扩大调查人数,使调查结果较为准确。

问题二:自己无法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出结论

解决方法:征求同学的意见,总结大家的建议得出结论;也可以向心理专家请教或从网络、书籍等途径获取有关信息。

【课题设想】

1、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理论学习,在理论的指导下,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研究、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探究水平,写出1份优秀论文。

2、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课题研究参与者成长情况材料1册。

3、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关实施探究性学习后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报告1份。

4、开设课题有关的研究课,继续深入研究此课题。

第二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南山中心学校

“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县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动态已被世人认同。目前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数学教学都十分贴近儿童生活,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儿童的未来生活服务。我国目前全面展开的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小学教学内容趋向综合化,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参与生活问题的学习已成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做有心人,重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从小树立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思想,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充分挖掘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养;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立足校本教研,提高研究理论与实践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们寄希望于通过进行“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的研究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并重新唤起教师对教学和教育的价值的理解,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模式。

2、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欲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3、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教材,小学数学学习应该具有一定的生活性和鲜活性。

4、根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他提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教育理念。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教育应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即教育生活化。

5、根据卢梭的活动建构理论。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

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数学实践活动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③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养成学生生活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2、探索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问卷和具体实施,探索出能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适合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原则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6、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六、课题研究方式与策略

1、研究方式

本课题组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课题组在每学期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节或几节优质研究课,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2、教学策略

2、在每学期和每一学年分别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收集整理有关研究资料和实用经验,探索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3、为了保证课题富有成效,我们成立了分工明确的课题组网络。设立了实验专门电子邮箱,对实验资料进行统一管理,方便老师之间相互交流,老师们收集整理的各种资料(如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资源包等)可随时放入电子邮箱,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的数学教师进行课题研讨,我们规定:每月必须举行一次实验教师课题研讨活动;每学期实验教师至少上交一篇课题案例;每学期课题组成员召开一次课题总结会,整理有关资料并作出认真分析;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课题阶段汇报,总结、提升、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4、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要求。如在低年级,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意识;在中高年级,教师设计一些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和信息,用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形成有效的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评估方案。

5、实验班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2_年9月 —— 202_年4月)

1、整理课题相关材料,编辑出版有关论文、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2、以实验目标为依据,对实验进行全面总结,写出研究性报告,邀请专家作成果鉴定,并申请结题。

八、课题研究成果

1、学生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变成在生活中学数学,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借助生活,抽象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学习百分数,课前,学生兴趣盎然地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有化妆品某些化学含量的百分数;有学生成绩优秀率的百分数;有衣服标签上棉或化纤含量的百分数;食品上标有某种物质含量的百分数;新旧产品对比节能的百分数。有的百分数大于100%,有的则小于1%),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设法弄明白它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在课堂上,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个个变得善说、善问。在互相的交流中,逐步明白并抽象出百分数的意义。学生用数学眼光捕捉并提炼数学知识,建立了生活与数学的自然联系,正是数学学习的现实感,让学习有了动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借助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质疑。在操作中思考、释疑。如人教版第十册,表面积变化活动课,学生在动手包装书本的过程中,尝试、讨论、比较得出要让包装纸越少,也就让书本堆积的表面积最小,围绕着如何堆积书本展开探究,最后得出堆积的长、宽、高越接近或相等时,让生活化的数学激趣,或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为例题来设计课堂,吸引学生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

上课时,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去尝试、摸索、讨论,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探索实际生活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练习时,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后练习,注重让学生自己了解信息,利用信息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评价时,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帮助学生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

4、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综合素质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各类比赛中,实验老师表现突出:

(1)撰写的多篇论文收入县级汇编:《利用生活资源,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李鹏辉)、《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生活资源》(曾美凤)、《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郑丽华)、《合理利用生活资源,提高课堂效率》(赖桂连)、《浅谈低年级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范小金)、《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几点做法》(严佳梅)、《小学数学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邱丽)。

(2)郑丽华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放在长汀县教育视频网展示并获得省级录像课评比二等奖。

(3)李鹏辉老师制作的《小数的意义和产生》课件在省级竞赛中获三等奖。

5、老师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完成了21个资源包的开发,挂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在全校师生中推广应用,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三年来,老师们积极探索,共同努力,查阅了大量的书籍、报纸、网站以及各种资料,通过优选、整理,完成了21个资源包的开发:《我们的校园》(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一年级上册)、《找规律》(一年级下册)、《统计》(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直角》(二年级上册)、《克和千克》(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二年级下册)、《笔算乘法----不进位》(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三年级上册)、《重叠问题》(三年级下册)、《垂直与平行》(四年级上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五年级上册)、《分数除法的意义与分数除以整数》(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六年级上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六年级下册)。

6、研究成果推广效果好。

为了在本校内进行推广、扩大实验,每班每周特增设了一节《生活数学》的校本课程,普遍受到学生、老师、家长的喜爱。

7、形成了一些文本资料。

第三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立足生本教研

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负责人:罗辉龙

课题组成员:罗辉龙、何汉威、傅伟邦、陈文轲、黄海英、何海威 执 笔:罗辉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国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国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课标的提出,给比较枯燥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都比过去提高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等等。老

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虽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问题集中表现在: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太少;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被大量挤占。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这些弊端,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提出“立足生本教研,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实践与研究”旨在探求语文教学的真谛,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从小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阐明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探索语文教学的方法和对策,以及从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理论中寻求“促进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理论依据。

2、研究内容

在理论上,研究的内容有:⑴研究有效的生本学法: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

围,使学生完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充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构建新型的生本课堂。⑵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解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 达到熟练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之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 适应语文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1、何谓“生本教研”、“语文素养”。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它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教育过程中应尊重、信任和关爱学生。它是提倡“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主旨的教育。

结合语文课标来看,“语文素养”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主要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相比,合并了“听说”,加进了“综合性学习”,表明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形态要求。因此,我们就可以把“语文素养”理解为: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

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2、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围绕“学生的言语运用,学生的知识需求,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成长”这个根基和原点,通过思考如何唤醒、诱导、激发学生的言语潜能、个性、情感和心灵;思考如何让学生感到读写的快乐,感受到言语带来的愉悦和骄傲;思考如何让学生表现出对言语的敏感等方式,力求解决后进生学习困难、学生倾听习惯不好、阅读及写作能力偏低、写字水平低下等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力求寻找适合我校教师和学生实际操作的有效途径,以期达到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兴宁市永和中心小学五年级4班的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用文献法进行理论基础的搜集和学习研究;

2、用调查研究法对有关问题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

3、用行动研究法对理论与方案进行探索、实践;

4、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的认识、体会及外地、外校的有关经验及时进行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通过不断地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科研知识学习,以便让教师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二)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上级对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

1.课题组例会制度。

课题组每星期定期召开课题会议,传达课题组研究计划,指导实验教师制订一周的课题研究内容、目标,使课题研究与实际的教学工作融合,整体推进教学工作。

2.坚持定期汇报制度。

在每个学月的下旬,课题组都要组织课题汇报交流,带领实验教师反思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并及时调整与完善,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3.及时总结提炼。

根据学校教务处的要求,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加强反思与提炼,反思研究中的得失,提炼研究成果,便于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有效提高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课题论证、设计、启动阶段(202_年12月--202_年2月)

学校领导、教导处、课研组反复进行课题论证,选定课题,形成研究方案。召开课题开题会,正式启动课题研究。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有:1.成立机构,健全组织。2.申报课题,由市教研室审批立项。3.学习有关理论,学习国内外有关“生本教育”及“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资料和成功经验。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5.实验教师学理论,学方案。6.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二)课题深入实施研究阶段(202_年3月--202_年6月)。按照课题研究计划,从四个方面开展实践研究。

1.开展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之一)。探索在新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具体做法,如:抓好早读课,以养成高声朗诵的习惯;安排好课外必背文段,以养成背诵的习惯;指导好阅读课,以养成圈点勾画、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做好作文规范化训练,以养成规范作文的习惯。通过这些做法,指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2.开展语文积累与应用能力的养成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之二)。

探索语文积累与应用能力养成的方法和途径,如:通过字词句常规作业,加强语言材料的积累;通过阅读好书活动,加强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通过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加强规范语言的积累;通过周记、应用文等写作教学活动,增强书面应用的能力;通过读报评报、课堂演讲、辩论等活动,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通过这些途径,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能力,并养成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开展阅读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养成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之三)。

在语文“阅读鉴赏”模块和其他模块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所探索的阅读鉴赏与审美能力养成的教学策略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步,通过诵读或创设阅读情境,带领学生充分感受审美对象;第二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审美经验,引导学生将先前感受到的内容整合为审美形象;第三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深入领会,达到认识与情感相统一,实践审美体验。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4.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探究创新能力的养成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之四)。

结合我班的特点,我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自编自演的活动为主,如:“读报有感”,在课堂上随机读报上的一段新闻,再分别谈谈个人的感想;以“爱”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要求讲出亲身体验;以“诚信”为主题的辩论活动,要求为给出的案例作出自己的见解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1.制定计划;

2、围绕课题开展各类研究活动;

3、组织研讨活动,研究案例,并提出修正意见;

4、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5、阶段性实验经验交流会。

(三)课题研究成果展示阶段(202_年7月——202_年8月)

这是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概括研究结果,形成研究结论。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2.论文交流。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第二阶段撰写的论文。3.召开结题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八、课题研究成果。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科研工作开展得很顺利,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很高,如今已基本上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定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1.探索到了识字写字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四大途径:①充分发挥教师范写的作用;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练习,在练习中培养;③从写字姿势入手,确保学生有正确的写字姿势;④运用鼓励性评价,在作业中实践良好的书写习惯。

(2)扩大学生识字量的五大策略:①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为识字提供源动力;②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拓展识字空间;③通过汉字教学帮助记忆使学生触类旁通,如理解记忆、形象记忆、比较记忆、想象记忆等;④充分利用字典这一工具书培养自主识字能力;⑤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识字。

此外,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发现,目前就识字而言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学生缺乏识字的耐心,学生认字不规范,教师对认字作业的指导过于简单化。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将继续探讨解决策略。

2.发现口语交际教学须联系生活

我们从三个大的层面探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1)挖掘教材的训练因素。其中包括:借助课文内容复述、借助课文内容演说、借助课文内容续编。

(2)巧用多媒体激活学生的语言情趣。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想说;注意直观,发挥想象,使学生能说。

(3)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开掘口语交际的源泉。比如今天是圣诞节,你想对同学说什么?在学小彩金活动中,你是怎样做的?周末你和父母去神光山玩,那里有什么变化?向大家介绍介绍等等。

3.加强听记训练,有利于积累语文资本

镜头一:读报评报时,读报人还未读完,很多同学已各自叽叽喳喳地说着自己的想法,至于报纸上后面的内容是什么、结果怎么样却根本不当一回事。

镜头二:辩论会上,一位学生在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另一位学生觉得与自己的意见不合,就马上打断别人的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还有的学生开着小差,根本就没在听其他同学的发

言。怎么办?

研究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经验:先给同学们讲解听记的重要性,打通思想关,再合理安排听记的内容,讲解听记的方法,形成听记训练常规,引导孩子们不管在课堂上还是平时生活中都要有意识地听记,养成良好的听记习惯。

4.通过实践活动,综合运用语文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力求通过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通过研究实践得出如下经验:

(1)课堂中创造实践机会。使每个学生树立“光想不说不行,光做不听更不行”的意识,放低要求,教给方法,配合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综合性的实践运用。

(2)由课本走向读本,引导学生自主阅读。①课本为发端,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②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看看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③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近儿童生活、生动有趣的读物。

(3)由课内走向生活,激励参与实践。充分发掘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把语文学习的触角由课内伸向课外,由校园延于社会。如让学生收集网络、书刊上查阅到的资料信息,并注意积累;记录生活中听到的市井俚语;采集身边的“焦点新

闻”等,而后利用演讲时间,开展“信息交流会”,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互相启发,互相吸取,共同完善。

(4)开展活动,提高能力。如让学生办手抄报提高阅读量和版面设计能力;采访家人朋友,把语文课堂搬进社会;开展智力竞赛等语文游戏,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组织社会考察,了解人类和自然,提升综合能力等。

5.加强阅读训练,抓住语文之本

很多一线教师认为,当前的学生阅读方面存在如下问题:①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阅读兴趣的缺乏是学生阅读的最大敌人。②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③不重视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仍没养成。很多学生阅读纯粹是“读”文句,“一读了之”,没有记忆、积累的自觉性,因而阅读效果不佳,仍然存在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作文根基浅等问题。

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策略:①坚持进行课前预习,先行阅读思考。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③读后留疑带动课外阅读。④开展小组一体共读书。一个小组几个学生共读一本课外书。读完后,每个学生出一张读书手抄报,各写一份读后感,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开展读书交流会,一起感受阅读的魅力。⑤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文段诵读、自编演说、创办手抄报等。

6.探索习作之法,提升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面对这个难于达标的模

块,实验的一线教师毅然知难而进,探索出作文教学的新路子。

(1)加强原始资源的积累,增加写作素材。①积累好词佳句,储备词语资源。②鼓励读范文,并增强交流,丰富学生的写作积累。③加强对修辞技巧的理解与运用,提升审美情趣。

(2)巧用储备的素材,激发写作欲望。①在阅读中适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②及时捕捉生活情景,创写心里的感受。

(3)及时引趣,设计习作任务。①课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语言文字训练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每一堂课上,如对课文续写、改写都是良好的载体。②课外训练让学生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习作同步练》、《少先队员》、《红树林》、《文峰塔》都是作文训练成效显著的读本。③让反思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通过反思梳理思想、提升表达能力。

7.合理评价,师生共促提升

正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评价环节一样,恰当的评价十分利于我们的教学和研究,恰到好处的评价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我们利用意见评价箱进行评价,通过大家在意见评价箱上互相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增强的严格要求自我的意识,每一个字、每一笔划、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要细细斟酌,学生的语言素养在字斟句酌中得到提升。

经过实验研究,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综合运用能力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实验教师的语文素

养和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课题研究报告有一定的创新性、学术性,为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摸索出较为科学的规律,为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作出一定的贡献。

九、存在问题及设想。

1、由于过去课题组老师较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课题研究、实验研究(我们是第一次负责这样的课题研究),所以许多方面都是边探索边研究。再者,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我们的实验严格说来,只能算是探索性实验,即属于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没有随机分派被试,缺乏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不能完全控制误差来源的实验。

2、因为课题组老师本职工作都很忙,课题研究工作主要是利用工作之余及业余时间进行。光是进行课题理论研究及了解课题研究的方法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感觉时间比较仓促,真正意义上说,我们的课题还没有结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还要继续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3、通过实验,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实验的过程及理论还不够完善,为使此课题实验更加趋于成熟,成果更加显著,我们课题组成员将继续对本课题实施延伸性研究,以推动学校的教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附主要参考文献及著作目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2_;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3、钱理群,《当老师真难真好》,202_年广州大学图书馆世界读书日活动(网上报告厅);

4、姚竹青,《大语文教学法》,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

202_年9月撰稿

第四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结 题 报 告

自202_年1月加入‚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 ‛以来,我们学校本着‚真实、扎实、求实、落实‛的研究态度,努力探求一套课题研究行之有效的模式。经过近三年的实验探索,我们课题研究有了初步成效,并积累了进行课题实验的经验。下面我就介绍下研究的情况。

一、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长期以来,我在讲课过程中经常出现得不到学生配合的尴尬境遇,老师讲的很投入,可学生却无动于衷,当老师提问题时,很多时候学生都会保持沉默,甚至有时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也不会举手回答。说学生们没认真听讲?可你看他们坐的也很好,瞪着眼睛看着你好像听得很认真,可就是没有学生和你互动,这样老师们在课上就没有了讲课的热情。你说他们不会,可是你把他们叫起来,他们回答的也很好。那么为什么上课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此我把‚怎样提高学生在数学课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作为本次高效课堂研究的问题。借此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不与老师互动,课堂回答不积极的情况,让学生在课堂上变成一个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以便提要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纽带,他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的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最佳的纽带。因此设计问题的好坏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则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各种途径找出学生上课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症结所在,首先考虑是教师的教的问题,研究教师的教法,教师上课所提的问题是学生听不懂,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还是问题过于浅显,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还是问题过多使学生丧失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是问题的设计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其次考虑学生的问题:对于数学感到接受有点困难,没有学习的兴趣,还是心理因素不喜欢回答问题,还是前面的知识不牢固不知道怎么回答,还是问题自己没有解决出来不会回答,还是课堂上没好好听讲。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我们决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并解决我们存在的问题。首先利用调查法,和学生进行座谈,弄清原因为什么学生上课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对于心理因素的及时和家长结合,都进行鼓励和刺激,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的把手举起来,对于知识不牢固的情况,要及时查漏补缺,对于不喜欢数学的学生,要多进行兴趣培养,还要尽可能给他们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提高孩子学习兴趣。之后,老师们再从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等几方面着手解决学生数学课上不愿举手回答问题的问题。在老师存在的问题方面,我们计划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首先通过相互听课、研讨,相互学习,相互指导来改进教学方法对课堂的问题设置进行反复的推敲;其次,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得理论上的指导,和教学方法上的提高;另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向外校老师学习,以求从多方面找到我们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最后在课堂的设计上要避免死板的情况,通过各种手段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而要想让学生爱上数学,则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让学生想‚说‛

在课堂上,教师应创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想‚说‛、敢‚说‛。首先,教师得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其次,要改变过去那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旧的教学模式,将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师生共同探讨;此外,教师提问时要尽量采用如‚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一起研究好吗?‛‚你来讲讲好吗?‛等亲切、协商的口吻和‚诱导‛的语气,使课堂氛围显得民主、和谐,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愿意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

2、要让学生会‚说‛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说‛的方法。这里的‚说‛,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再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达出来。在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语言的准确性。数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科学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准确性,每个概念都有确定的含义,每个定理都有确定的条件。因此,教师的语言务必清楚、准确、符合科学性。

语言的简练性。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浓缩性。我认为,教师须引导学生使用简洁、准确、规范的语言。特别是数学教师,更应该用简明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教师,使用科学精练的数学语言,对培养学生规范使用数学语言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数学的‚词典‛中,只有‚记叙‛,没有‚描写‛,也没有‚比喻‛,更不能有‚夸张‛。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添枝加叶。

语言的条理性。数学的逻辑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条理性。概念形成、公式的推导、法则的归纳,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学生学会利用判断和推理,有条有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再把思考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习公式,要求能说出其推导过程;学习法则,要求能列举出其归纳过程;学习应用题,要求能说出解题思路,应用题教学尤其要注意语言的条理性。让学生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述说不同的解题思路,训练学生从‚会说‛到‚会做‛。

3、要让学生大胆地多‚说‛

凡学生能说的,都应该放心地让学生去说。让学生讲算理,讲解题思路,讲公式的推导,讲法则的思维能力。在形式上,要注意灵活多变,既可个别回答,也可集体说,还可以采取同桌互相讲,四人小组轮流讲,或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等形式。让学生人人动脑筋,个个开口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

优质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还能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说‛的机会,让学生能‚说‛、会‚说‛。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使自己的语言不断规范、准确、明快、流畅、妙趣横生。

研究的主要成果及结论:

在对《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之前,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了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1.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或新旧知识衔接缺乏逻辑性,往往使学生失去答题的兴趣。

2.老师对于问题的答案过于单一。使学生的回答过于机械保守。3.向学生提问时,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思考提出的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沉默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而我们通常在讨论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大部分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必须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这样严重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4.我们常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而始‛。学生学习中过程中对学生的求疑精神和求知欲的兴趣不高,从而产生了不爱回答问题的现象。

5.教师在提问中,对较好的学生提问较多较难的问题,忽视了另一部分学生。使前一部分学生自以为是,高人一等,傲气凌人。使后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疏远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之后虽把易题送给后一部分学生回答,只是暂时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但弊端又很快凸现出来,我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判断出让谁来回 答,造成部分学生‚事不管己,高高挂起‛态度冷漠,也损害了这部分学生潜在的积极性。

6.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有的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

7.教师的问题表述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回答。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否则,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结果只能是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

8.教师提问的用语不当,导致学生不愿回答。

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应当,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困生回答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困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轻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或是‘非常难’的问题。‛而应该说:‚这个问题谁会,请回答!‛如果回答得对,是难的问题应该鼓励:‚这么难的问题都能回答上来。‛如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非常难,不会也是正常的。‛而真正简单的问题就不要问,以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9.上新课的兴趣过后,有些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慢慢减弱,觉得老师提出的问题只要我会,举不举手都是一样的。或是存在侥幸和懒惰心理,觉得反正我不回答,也会有其他同学回答。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

10.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直接关系到对这个科目的喜爱和投入。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尽量采取的以下的方法进行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1.渲染气氛,引发兴趣。课堂上,自己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要善于使用微笑教学,并辅之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发言,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沟通情感,培养兴趣。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直接关系到对这个科目的喜爱和投入。所以自己要在情感上多付出,对学生多鼓励,少指责,让学生真切的感到老师是真心的要帮助他。他们才会大胆的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教学灵活,保持兴趣。这里面,我主要指对数学学习的处理和问题的设置,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少设置过易和过难的问题,多提开放性和发散性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积极思考,表达和展示自己。

4设置疑问。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悬念,激起他们强烈的探求问题奥妙的积极性。教师善于选取新颖奇特的角度提出问题,去揭示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疑虑,以促其思考,探索新知。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5.现在我非常注意提问对象,面向全体学生,采取轮答、抢答、抽签回答、分组辩答、记分等方式。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全体学生的智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6.应先提出问题并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认真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教师的最佳选择,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具有巨大的作用。

7.要预见答案的多样性和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做好应变准备。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最好不直述答案,可重新设置若干个小问题,以降低原问题的难度,并加以启发和引导,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避免学生因经常答不上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保证了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喜欢回答,积极思 在课堂上老师在表述问题时,要力求语言简明,通俗易懂。8.提问注意的原则

(1)、提问要讲究目的性原则

为什么要问。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目标:或为引入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

(2)、提问要讲究启发性原则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使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

(3)、提问要讲究新颖性原则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

(4)、提问要讲究全体性原则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即使提问个别学生,最好是先提问后提名,好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这样带来的效果就不同。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1)问题数量要求少而精,(2)难度控制要求适度合理,(3)问题切入点控制要求切中要害,(4)问题要求有一定的思维价值,(5)问题呈现的形式要求具有趣昧,(6)提问时要求语言有吸引力并配合适度的肢体动作。只有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巧妙,才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2_年1月-202_年3月初)

主要工作:(1)选题、申请立项;(2)构建课题实验思路,研究目标与内容;(3)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2、实施阶段(202_年4月--20016年8月)

(1)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注意积累、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把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体会、个案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交流。

3、分析总结阶段(202_年9月-202_年12月)(1)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2)撰写结题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申请专家予以鉴定,形成实验成果、推广。

五、研究成果

经过了近三年研究,我校老师在教学领域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黄永华老师在省数学年会上,写的《给数学课调出‚五味‛》论文获得了一等奖,徐昔美老师写的论文《‚错误‛也精彩》获得省数学年会三等奖,吴劲爱老师的论文《沟通生活实践 增强应用意识》获第二届‚新课堂 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而周汉琴、余凌丽、廖忠芬、季敬斌等老师在市、县级上的论文汇编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这些都是我校老师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获得的丰富的教学感悟。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所提高,教师也通过学生的回答问题的情况,更好的掌握学生的知识薄弱地方,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在本次课题研究实验中,我们还有很多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我们有信心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使我们的教育科研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参考的文献:

秦卫星 《 打开学生‚答‛的天窗》

陆晴 《点燃孩子心中的火花——谈谈如何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 孙菊如、陈春荣、邹花香 等写的《课堂教学艺术 》

第五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课题研究报告

学校:登封市直一初中 姓名:景慧鸽

课题研究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的约束,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表现出极大的不放心,老师的讲解充斥语文教坛,极大限制了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才能表现,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周末作业重复性、机械性的较多,学习成效很低,不能真正训练学生的能力。这种语文教学的现状,与现代教育理论的严重脱节,已明显不能适应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2、语文这门学科,不仅包含跨越时空的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知识,而且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感、塑造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一门功课。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学好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和了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明,做一个真正具有语文能力的人呢?为此,我们五井镇第二初中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并在努力的实践语文教学新路,效果显著。

3、针对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从202_年7月开始,实践“课堂内外”这一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周末这个大好时光,使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链接,让学生在快乐的时光快乐的学习,让他们的语文世界因为生活而更加精彩,让他们的语文能力因为实践而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面向社会的语文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人情和国内外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自然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此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发问、观察、记录、访谈、调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内容和措施

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第一阶段: 202_年8月--202_年1月,进行资料收集,研究分析,宣传发动,建立组织,组织教师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材料。使广大教师在思想上、内容上做好充分准备。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内所学与课堂外兴趣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用语文学语文。成果形式:理论记录、学习体会、讨论研究。负责人:王凤云 第二阶段:202_年2月--202_年7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建立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成果形式:阶段分析、经验交流、公开课、学生课题研究报告、学生个性培养数据分析。老师鼓励学生周末参加社会实践,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主题阅读”纳入课堂内外,学生随时摘抄自己喜欢的文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心的和感悟。负责人:张晓明

第三阶段:202_年8月--202_年7月,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写出实验报告,并制订出长期进行的方案,进一步巩固提高。成果形式:各项研究记录、评价分析表、论文、结题报告。通过师生、家长和社会的有效配合,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语文生活实践,使学生体验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尝试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在语文能力上得到更高的提升。使“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生活化”,不再是空洞的教育理念,而是真实的教育方法和学习习惯。负责人:景慧鸽

活动内容

第一学年活动重点:

1.推荐阅读名著、诗歌、小说的阅读;指导阅读方法。

(1)加强阅读习惯的培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以扩大阅读的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3)能根据每册书的课外阅读要求,分七、八、九年级三个时段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达到新课标规定的不少于260万字的要求。

(4)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5)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6)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2.社会调查。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人情和国内外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自然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此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发问、观察、记录、访谈、调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第一学期具体安排

(1)名著阅读:《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鲁滨逊漂流记》《昆虫记》《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等

(2)同步读物(师生推荐)

(3)名作欣赏:臧克家、冰心、艾青、舒婷、汪国真、何其芳等人的代表作,普希金、泰戈尔的代表作。鲁迅的作品、高尔基的作品、法布尔的作品。郭沫若、老舍、胡适、巴金、沈从文、汪曾祺、冯骥才、罗曼罗兰等人的作品等。

(4)举办校园诗歌朗诵会;举办演讲比赛;举办现场作文笔会,通过校广播展示学生优秀作品。举办“读书笔记”征文比赛;通过学校橱窗、宣传栏等展示优秀作品。

第二学期具体安排

走进生活。通过 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1.选择你最关心的、最熟悉的某一特产(人物,名胜等)进行调查;选择你最关心的一些时事进行采访调查;选择你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调查思考等。

2.可采用访问法、查找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

3.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用小作文、分析卷、合理化小建议、广告等形式。

4.每个周一利用汇报课进行成果展示。

(二)第二学年活动重点:语文走进生活,又从生活中走进课堂。这其间,老师是细心的观察者和耐心的引导者。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还要及时与学生对话,用真诚的态度与他们沟通。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整个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人格的自信,成为真正快乐的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

第一学期具体安排:将语文与日常生活链接

1.看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平日打电话、接待客人、写留言等,听说读写能力都能运用,适时指导学生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

2.家庭是小社会。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写出让自己真正动情的东西。与父母等沟通并记录交流过程。

3.收看有益的电视节目。

4.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在社会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第二学期具体安排写调查报告、推荐阅读名著、美文·时文的阅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

(三)成果显示:(1)编辑《云帆》报刊,(2)编选《优秀读书笔记》,(3)“发现”报告会等。

保障措施:

(1)快乐周末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只表现在理论和口头上,应真正付诸与实践。语文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较长的语文实践过程中,需要老师帮助学生不断总结升华,强化有效的正确习惯,纠正无效的错误做法。学会总结反思,学会交流共享,通过课堂汇报,同学交流、师生讨论的方式,让他们得到对自己学习经验有益的指导。不断进步,提升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成绩

(2)在时间安排上,以学期为单位,利用好每个周末

(3)本课题是在充分研究文献、了解目前周末语文学习及作业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已向有关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提请咨询与论证,因此本课题符合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理论依据充分、科学,具有现实针对性。

(4)课题组成员都具有本科学历,有多年的教学经验,都接受过新课程理论的培训,知识结构合理,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5)加强理论学习和具体操作的培训。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文献资料,及时修正研究计划,落实任务,积累资料,定期交流,撰写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教改论文等。

(6)聘请市教研室领导及有关专家学者对课题进行科学论证,对课题进行理论指导和运用指导;同时,选派课题研究教师外出参观访问、培训学习,推动课题研究的进程。

(7)我校是市级规范化学校、安装了校园网,各项报刊、杂志种类丰富,电教设备齐全。学校充足的硬件设施,为实施这一课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8)我县地处山区,是有名的旅游景区,具有丰厚的课程资源,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我校自开展“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教学课题工作以来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收获:

1、培养了一批积极创新、善于反思,向理论型转变的教师队伍。课题研究近三年来,教师通过理论学习,确立了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并立足于周末语文教学实践阵地潜心探索教改之路,使师生的生命价值在活动中得以张扬。多名青年教师在课题的研究下成长为各级的骨干教师,并有大量的教学理论与经验在各级刊物中发表汇篇。冯春霞老师的《新课程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获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省课改优秀论文三等奖;《浅谈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获省课改优秀论文优秀奖;李志勇老师的《读出生活 读出精彩》、《新课改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点思考》获课改优秀论文优秀奖;《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与探索》发表与省《考试》理论与实践版杂志;《新课改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困惑与对策》、《新课程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获省课改优秀论文三等奖;胡兰英老师的《让语文课成为德育教育的平台》获省课改优秀论文优秀奖。

等奖;赛获优秀辅导奖;教师们的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培养出一大批善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学生。

由于课题的研究深入和实施,我校近三年来有众多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例如:学年,同学在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在初中阶段成绩优异,而且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在进行对毕业的学生访谈中,发现现在很多学生在高中学习优异。

3、促进了教学行为和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推进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每当我们走进课堂时,我们都发现,学生已经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转化为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师生积极互动情形多了,被动听讲的局面少了;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挑战教材的学生多了,“默默无闻”接受的人数少了;积极动手实践的氛围浓了,危襟端坐的气息淡了。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向交互的生命平台,学生在学习方式中优势互补,感受到成功,品阅到了幸福,学校的课堂充满了朝气,凸现出了新课改的鲜活、灵动。这源于周末活动给了他们自信与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即将结题,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着下面一些问题:

1、如何处理好“主体”与“主导”两者的关系。反对“灌输”,提倡“探究”;反对保姆式教学,提倡大胆实践。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出现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还不敢放手或者完全放手的现象。

2、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教学教研活动,但是总觉得课题研究缺少更高层次专家、学者给我们进行高层次的引领,因此我们探索的“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的实践研究缺少深刻性。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们仍将以这个课题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还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把这种快乐学习模式适用于任何学科的教学,打造每一个快乐课堂,同时与新课改实验研究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从而使我校的教师与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更充分的体现。

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