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老年人调查
来自上海市统计局
2010-10-27 的数据
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提高。
2009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15.70万人,占总人口的22.5%。
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分别对上海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41到59岁的中年人和18到39岁的青年人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获取有效样本2229个,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样本数为1033个,占46.3%。
1、“居家养老”仍是首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子女成年后离开父母已成为一种趋势,三代同堂家庭在上海已比较鲜见。
调查发现,受访老人中,单独居住的达56.3%;而与子女一起居住的不到四成,占38.3%。独居老人较多使社会在养老问题上的作用更加凸显。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老年人普遍接受的还是居家养老模式。
调查发现,仅13.1%的受访老人表示愿意去养老院或敬老院。至于不去养老院或敬老院的理由,则主要集中在觉得自己的身体挺好,不需要养老院照顾(36%);在家更自由,不能适应养老院的环境(29.7%)及觉得养老院的费用贵(18.6%)等一些方面。而对于所能承受的养老院费用,则有近九成的受访老人选择了每月2000元以下,其中44.7%选择每月800-1000元,28.1%选择每月1000-1500元,16.9%选择每月1500-2000元。
有种说法叫“60岁以前我养房,60岁以后房养我”。对于这样一种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的“以房养老”模式,有47.5%的受访老年人能够接受,17.6%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说明申城老年人对于这样一种比较新型的养老模式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2、“老年助餐点”受欢迎程度高
“民以食为天”。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2008年开始,上海就由政府出资鼓励在社区设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点,满足高龄、独居、纯老家庭及生活需要照料的老年群体一日三餐需求。2009年底,上海共有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339家。新设50个老年人助餐服务点也是今年市政府实施的养老服务实事项目之一。
调查显示,受访老人中,有31.8%知道自己居住的社区附近有老年人助餐服务点,而问及那些居住地附近没有老年助餐点的老年人,是否希望设立这样的服务点时,有76.4%的老年人表示肯定的态度,认为在自己年纪大了或身体状况差了以后会需要这样的服务。
然而去助餐点吃饭的老年人并不多,仅占知道附近有老年助餐服务点的受访老年人的13.4%。知道有助餐点但不去吃饭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占八成以上,还有一些老人分别是因为饭菜不对胃口、价格因素或不方便而放弃了助餐服务。调查还显示,80岁以上的老年人通过助餐点解决吃饭问题的比重高于其他年龄段,占38.5%,分别比60-70和71-80岁的年龄段高27.1个和23个百分点,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助餐服务的需要程度也在增加。同时,老年人采用助餐点的方法解决吃饭问题的程度也同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去助餐点的比重为14.3%,比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低3.6个百分点。
以上这些数据说明,老年人对于政府设置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的举措是欢迎的,但还需要根据老年人口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对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的数量和布局加以考虑,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3、“积极养老”观念深得人心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德国馆展示的多代屋项目被人口专家广泛认同,认为是“积极老龄化”的创新,值得借鉴。所谓的“多代屋”,就是把幼儿园、青少年俱乐部、中老年人的聚会地点,以新颖时尚的方式集中在一起,从而为人们创造一个本地区居民自由会面、随意交谈的好场所,可以让老人自愿、量力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充分发挥他们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提升老年人自我存在价值,使老年人的被需要感和成就感在“老有所为”中得到完美体现,极大地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调查显示,有7.8%的受访老年人还在以各种形式参加工作,有的在自家小店里工作,有的干些农活等。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普遍有所改善,调查中,逾八成的老年人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所以,问及在自身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否愿意参加各种社区公益活动,如为更高龄的或行动不便、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帮助等时,有61.2%的老人表示乐意参加,其中32%的受访老人表示非常愿意参加此类活动。有不少老人已经付诸实践,成为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有部分老年人表示有此愿望,但苦于无途径参加。有位退休的英语教师反映,在世博会召开之前,曾希望能够为社区提供一些英语方面的帮助,但最后一直没有结果,使她的一腔热情没有用武之地。
年初由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统计局发布的信息称,从现在到“十二五”末,本市的高龄老人将保持平稳增长,而60-69岁的低龄老人则将大量增加。这部分老人身体状况和精力都比较好,如何充分发挥这部分老年人的作用是一个应该考虑的问题。
4、“老有所医”是老年人的关注点
就医状况是老年人非常关心的问题。调查显示,有近六成(59.7%)的受访老人对目前的就医状况不满意,仅三成的(31.8%)的受访老人表示满意。
老年人对就医状况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看病费用贵,有些承担不起,这一比重占62.9%;认为看病的排队等候时间长的老年人超过一成。调查中,老年人还对医疗行业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进行了抨击,对医生收受红包、小病大治等现象均表示不满。
“老有所医”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保证。调查发现,在对就医状况表示满意的受访老人中,有35.4%是因为医护人员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好,排在第二位的满意原因才是医院的环境和医疗设备不错。可见,在目前客观条件有所限制的情况下,从人文角度对老年人的就医表示更多的关怀,在心理上给老人安慰,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5、上海老年人幸福感较强
上海在领先全国进入老龄化城市以后,市政府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的措施和方法,出台了不少政策改善老年人的生活,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政府与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申城老人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对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基本满意。
逾八成的受访老年人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其中40.5%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健康。但上海老年人的生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枯燥的,问及平时时间主要用来做什么时,有40.9%的受访者是以操持家务为主,17.9%以在家看电视为生活的主要内容,11%的受访老人是以参加老年大学和发展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比如跳舞、锻炼身体、上网、旅游等为主。
而问及目前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有13.9%的受访老年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非常满意,觉得没有任何问题需要解决。这个数字看似不高,但对于老年人这样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来说,应该是一个不低的数据了。访问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极强的幸福感。这部分老年人中身体健康的占61.8%,由此可见,身体状况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同时,31.4%的受访老人认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看病难、看病贵,这更进一步说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是决定生活满意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有两成的受访老人认为退休费用太低是困扰自己生活的主要原因;申城老人对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有7.9%的受访老年人觉得社区里缺少老年人活动的场所是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年人网站设计的UI规范
分析下前几天看百度推出的老年搜索(123.baidu.com)。
页面的设计上明显面的字体,还有增加了留白部分。色调上则采用了背景色增加了绿色,部分的链接色采用了黑色。
这样看起来一个屏幕的信息量明显的下降,没了压迫感!在功能上增加了,帮助,设为首页和字体大小设置。
如图:
个人建议,在功能上如果能增加:放大镜,还有语音阅读功能。还有在搜索结果的标题上截取的短一点,最好在7±2左右。把百度快照链接去了。增加点击查看链接。
字体到底多大才比较合适呢?24PX的字体在IE6里有明显的齿锯,看上去很别扭。
第二篇:上海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2010.10
最美夕阳红 最暖人间情--上海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
上海市统计局 2010-10-27
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提高。2009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15.70万人,占总人口的22.5%。申城老年人目前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在生活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他们在养老方面又有些什么要求?而自己即将步入老年,又要负担起父母养老问题的中年人又是怎样对待养老问题的?离老年生活还相当遥远的年轻一代又是怎样看待自己应尽的责任的呢?
为了解这些问题,值重阳之际,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分别对上海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41到59岁的中年人和18到39岁的青年人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获取有效样本2229个,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样本数为1033个,占46.3%。
一、老年篇
1、“居家养老”仍是首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子女成年后离开父母已成为一种趋势,三代同堂家庭在上海已比较鲜见。调查发现,受访老人中,单独居住的达56.3%;而与子女一起居住的不到四成,占38.3%。独居老人较多使社会在养老问题上的作用更加凸显。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老年人普遍接受的还是居家养老模式。调查发现,仅13.1%的受访老人表示愿意去养老院或敬老院。至于不去养老院或敬老院的理由,则主要集中在觉得自己的身体挺好,不需要养老院照顾(36%);在家更自由,不能适应养老院的环境(29.7%)及觉得养老院的费用贵(18.6%)等一些方面。而对于所能承受的养老院费用,则有近九成的受访老人选择了每月2000元以下,其中44.7%选择每月800-1000元,28.1%选择每月1000-1500元,16.9%选择每月1500-2000元。
有种说法叫“60岁以前我养房,60岁以后房养我”。对于这样一种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的“以房养老”模式,有47.5%的受访老年人能够接受,17.6%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说明申城老年人对于这样一种比较新型的养老模式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2、“老年助餐点”受欢迎程度高
“民以食为天”。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2008年开始,上海就由政府出资鼓励在社区设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点,满足高龄、独居、纯老家庭及生活需要照料的老年群体一日三餐需求。2009年底,上海共有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339家。新设50个老年人助餐服务点也是今年市政府实施的养老服务实事项目之一。
调查显示,受访老人中,有31.8%知道自己居住的社区附近有老年人助餐服务点,而问及那些居住地附近没有老年助餐点的老年人,是否希望设立这样的服务点时,有76.4%的老年人表示肯定的态度,认为在自己年纪大了或身体状况差了以后会需要这样的服务。
然而去助餐点吃饭的老年人并不多,仅占知道附近有老年助餐服务点的受访老年人的13.4%。知道有助餐点但不去吃饭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占八成以上,还有一些老人分别是因为饭菜不对胃口、价格因素或不方便而放弃了助餐服务。调查还显示,80岁以上的老年人通过助餐点解决吃饭问题的比重高于其他年龄段,占38.5%,分别比60-70和71-80岁的年龄段高27.1个和23个百分点,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助餐服务的需要程度也在增加。同时,老年人采用助餐点的方法解决吃饭问题的程度也同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去助餐点的比重为14.3%,比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低3.6个百分点。
以上这些数据说明,老年人对于政府设置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的举措是欢迎的,但还需要根据老年人口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对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的数量和布局加以考虑,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3、“积极养老”观念深得人心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德国馆展示的多代屋项目被人口专家广泛认同,认为是“积极老龄化”的创新,值得借鉴。所谓的“多代屋”,就是把幼儿园、青少年俱乐部、中老年人的聚会地点,以新颖时尚的方式集中在一起,从而为人们创造一个本地区居民自由会面、随意交谈的好场所,可以让老人自愿、量力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充分发挥他们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提升老年人自我存在价值,使老年人的被需要感和成就感在“老有所为”中得到完美体现,极大地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调查显示,有7.8%的受访老年人还在以各种形式参加工作,有的在自家小店里工作,有的干些农活等。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普遍有所改善,调查中,逾八成的老年人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所以,问及在自身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否愿意参加各种社区公益活动,如为更高龄的或行动不便、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帮助等时,有61.2%的老人表示乐意参加,其中32%的受访老人表示非常愿意参加此类活动。有不少老人已经付诸实践,成为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有部分老年人表示有此愿望,但苦于无途径参加。有位退休的英语教师反映,在世博会召开之前,曾希望能够为社区提供一些英语方面的帮助,但最后一直没有结果,使她的一腔热情没有用武之地。
年初由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统计局发布的信息称,从现在到“十二五”末,本市的高龄老人将保持平稳增长,而60-69岁的低龄老人则将大量增加。这部分老人身体状况和精力都比较好,如何充分发挥这部分老年人的作用是一个应该考虑的问题。
4、“老有所医”是老年人的关注点
就医状况是老年人非常关心的问题。调查显示,有近六成(59.7%)的受访老人对目前的就医状况不满意,仅三成的(31.8%)的受访老人表示满意。
老年人对就医状况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看病费用贵,有些承担不起,这一比重占62.9%;认为看病的排队等候时间长的老年人超过一成。调查中,老年人还对医疗行业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进行了抨击,对医生收受红包、小病大治等现象均表示不满。
“老有所医”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保证。调查发现,在对就医状况表示满意的受访老人中,有35.4%是因为医护人员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好,排在第二位的满意原因才是医院的环境和医疗设备不错。可见,在目前客观条件有所限制的情况下,从人文角度对老年人的就医表示更多的关怀,在心理上给老人安慰,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5、上海老年人幸福感较强
上海在领先全国进入老龄化城市以后,市政府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的措施和方法,出台了不少政策改善老年人的生活,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政府与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申城老人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对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基本满意。
逾八成的受访老年人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其中40.5%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健康。但上海老年人的生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枯燥的,问及平时时间主要用来做什么时,有40.9%的受访者是以操持家务为主,17.9%以在家看电视为生活的主要内容,11%的受访老人是以参加老年大学和发展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比如跳舞、锻炼身体、上网、旅游等为主。
而问及目前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有13.9%的受访老年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非常满意,觉得没有任何问题需要解决。这个数字看似不高,但对于老年人这样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来说,应该是一个不低的数据了。访问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极强的幸福感。这部分老年人中身体健康的占61.8%,由此可见,身体状况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同时,31.4%的受访老人认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看病难、看病贵,这更进一步说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是决定生活满意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有两成的受访老人认为退休费用太低是困扰自己生活的主要原因;申城老人对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有7.9%的受访老年人觉得社区里缺少老年人活动的场所是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中年篇
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他们既要担当起父母养老的重担,同时又即将面临自己的养老问题。所以,他们对于养老问题是怎么看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1、逾七成的中年受访者不与父母同住
调查显示,逾七成的中年受访者不与父母居住在一起。其中,57.7%表示会经常去看望父母(每周一次或以上),18.1%每月去看望一次,21.6%看望父母的频率则较低,只是逢年过节或偶尔去一次,这其中包括一些与父母不在同一城市的。总体来说,受访的中年人对待自己的父母还是比较关心的。
2、近八成中年受访者认为应承担起父母养老的责任
问及父母的养老费用问题如何解决时,有53.9%的中年受访者认为,如果父母的养老费用不足,自己应该承担责任,贴补父母;24.4%认为子女应该完全承担父母的养老费用。
3、养老意愿有所不同
对于养老意愿的看法,中年人在对待自己的养老方式和父母的养老方式的态度上有所区别。有21.6%的受访中年人认为自己将来可能采取的养老方式是去养老院,而仅11.3%的受访中年人认为父母也应该采用去养老院的方式养老,两者相差10.3个百分点。随着少子化时代的到来,中年人面临着两个独生子女面对四个老年人的局面。家庭养老问题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可能是促使受访中年人在自己的养老的问题上更多选择养老院的原因之一。
三、青年篇
“百善孝为先”、“老吾老及人之老”。在现代社会中,“孝”不应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亲人身上,而应该将其推而广之到整个社会的老年人中。那么,当今的年轻人对于自己的长辈乃至于整个社会的老年人都是一种什么态度呢?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18-40岁的受访年轻人中,逾三成表示对自己或父辈的养老问题感到非常担忧或有点担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自己的父母,去开创一片新天地,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更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到传统意义上的“孝”了。
世博会在上海已临近尾声,但给上海带来的影响还远没有结束,志愿者服务应该是本次世博会的一大亮点,“小白菜”、“蓝精灵”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我们的社会正需要这样一大批志愿者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和才干。在接受调查的年轻人中,有67%表示自己会乐意参加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活动。文化程度与乐意成为老年人服务志愿者的关系呈完全的正相关因素,文化程度越高的年轻人,越是乐意参与到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中来,这也可以理解为后世博精神的延续。在受访的年轻人中,更是有13.3%非常乐意参与,并会挤出时间来为老年人服务。
表20.18 主要年份养老服务
一、机构养老服务
机构数(家)
床位数(张)
# 新增养老床位
养老床位占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
二、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机构数(家)
日托老年人数数(人)
社区助老服务社(个)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月服务人数(万人)
获得政府补贴的老年人(万人)83 2 108 233 5.48 3.94229 6 400 234 17.70 10.30 283 8 000 234 21.90 12.90 474 49 529 10 094 1.9 582 80 554 10 030 2.7 615 89 859 10 084 2.8
第三篇:老年人犯罪调查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人们常以“最美不夕阳红”来比喻晚年生活的美好。我们的社会推崇尊老敬老,关心老年人是全社会的责任,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它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文化的显著发展,科技及医疗水平的巨大进步,加上计划生育国策的有效实施,使得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强。到20世纪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3亿,约占总人口的10%。倡,近几年,一种不和谐的社会现象——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对老年人身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犯罪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犯罪屡有发生,且在一定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给“夕阳”蒙上了一层阴影。农村老年人操劳一生,本该含饴弄孙,趣遣时日,但有些人却因犯罪而铁窗相伴。这些农村老年人在人生的暮年堕落成社会的罪人,既严重危害了社会,同时也给家庭、子女及被害人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从人口比例来看,我国老年人犯罪率并不高,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化速度快,老年人犯罪的绝对数仍不容小觑,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这对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福建省龙岩市的农村老年人犯罪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主要犯罪特点
据统计,2001年至2003年10月,龙岩市两级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5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194人,占批捕总人数5195的4%。2001年批准逮捕农村50周岁以上的犯罪嫌疑人66人,占全年批捕总人数的3.4%;2002年批捕77人,占全年批捕总人数的4.11%;2003年1月至10月共批捕51人,占批捕总人数的3.69%。年龄在50至60岁之间的犯罪嫌疑人占绝大多数,共142人,占总数的73%,平均年龄为55.97岁,年龄最大的为80岁。犯罪所涉及的罪名近30种,主要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及侵犯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等类型。
1、涉林犯罪所占比例最重。2001年以来该市检察机关批捕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属涉林犯罪的共86人,占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44.33%,主要涉及失火、盗伐、滥伐林木、非法采伐珍贵树木、非法猎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罪名。其中,失火犯罪最为突出,共41人,2001年以来分别占当年的10.61%、35.06%、13.73%,仅2002年就达27人,均为因扫墓、野外用火不当等引起较大面积烧山毁林;其次为盗伐林木犯罪,共计38人。
2、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涉及罪名主要集中在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及拐卖妇女儿童罪等类型。2001年以来批捕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14人,拐卖妇女儿童罪7人。2001年4月29日凌晨,81岁的农民余某问酣睡中的78岁老伴几点了,问了几遍老伴都没回答,最后老伴说:“你自己不是有手表吗?”岂料就一句平常话,竟勾起了余某的心头火。余某心想:子女不在身边,现在老太婆也不理我了,我还怎么活,不如把她杀了,我也死了算了。9时许,余某趁老伴不备,将其按倒在地,用菜刀猛砍颈部,致使老伴儿大出血死亡,自己自杀未遂,后被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人老了,体力差了,收入少了,这使得农村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权逐渐发生动摇,作为一家之长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一些修养较差、缺乏道德观念的子女看到父母亲不能给家庭带来收入和其他好处,有可能用恶劣的态度对待老年人。如程某故意杀人案,程某生活本来就拮据,其子还经常向程某要钱,一次两人因钱的事发生争吵,其子拿出菜刀要砍程某,程某夺下菜刀对其子连砍十八刀致其死亡。
3、农村老年人性犯罪不容小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观上刺激了老年人生理需要的多极化、深度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性和物质的需要方面。此外,老年人的体质相对以往也增强了许多,体力的充沛为老年人实施一些暴力型犯罪提供了身体上的便利条件。2001年以来批捕农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涉及强奸罪15人,其中被害人属未成年人的有8人,属精神发育迟滞的有6人。另外涉及猥亵儿童罪2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2人。罪犯多是丧偶、离异、孤寂之人,他们大多家庭居住单门独户,与人交往较少,或子女成家立业远离自己,或老伴去世、离异,故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人格障碍,而其独来独往又为实施性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69岁程崇华案发前帮助某小学的教师及学生煮饭。自2000年9月至2001年4月,他利用中午该校女学生小莉、小珊、小菁到其房里玩耍之机,以给糖果或零钱为诱饵,先后共奸淫3名幼女14次。其中被害人小莉被奸淫6次致怀孕,由于小莉腹部隆起而案发,并被送往医院施行人流手术。61岁的赤脚医生侯某租别人家的房子开一家个体诊所,经济上比较富裕,但老伴早亡,也一直没有再婚,生活孤单,精神缺乏寄托,一次趁房东家无人之机,将房东家不满14岁的小保姆金某奸淫。农村老年人性犯罪一般不进行准备、策划,大多都是临时起意,采用的也大多局限于暴力威胁和欺骗利诱等较为原始的犯罪手法。例如,61岁的郭某将本村的幼女曾某诱骗到一龙眼林中,对其实施奸淫,次日,遂被抓获。而52岁的林某则是见10岁幼女刘某上厕所,一时起意,跟上去用手伸进刘裤子内对刘某进行猥亵,刘某放声大哭,遂案发被抓。
4、涉及的罪名发生变化。由于老年人感知和记忆能力的巨大衰退,老年犯罪人一般不实施需要精心的作案准备和高度紧张的作案过程的犯罪,因而一般不呈现智能性。过去农村老年人犯罪作案手段一般都比较简单,且多为单独作案,说明老年人犯罪并不因年龄增长、经验丰富而使作案能力、作案技巧提高,这与这些老年人文化水平低且多为农民有直接关系,这一特点与青少年多为结伙犯罪形成鲜明对比。犯罪手法也比较间接、隐蔽。农村老年人犯罪,尤其体力不济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往往不是自己亲自实施,而是假借他人的行为实施。常常教唆或帮助有责任能力的人实施。60多岁的周某因与某鞋店店主发生的照顾和感情上的慰藉,尊重老人的人格,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减轻他们的失落感,让他们幸福地安享晚年,如此,老年人便不会丧失生活信心,因而也就减少了许多导致其犯罪的因素。
二是惩治与维权相结合。通过打击,使那些在犯罪边缘的老年人能悬崖勒马,起到教育和震慑作用,从而收到预防老年人犯罪的效果。在我们的司法工作中应严格落实《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依法维护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慎重对待、妥善处理农村老年人犯罪案件。检察院对农村老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在实体上,须根据老年人的犯罪性质、特点、犯罪原因、情节和危害结果综合考虑,在办理程序和策略上,尽量适应和照顾老年人的身心特点,注重说服教育,消除对立情绪,保护老年人的自尊。力求做到:一方面,通过惩治老年人犯罪,维护最广大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惩治中把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贯彻始终。老年犯罪者一般具有意志薄弱的特点,表现为不良的行为习惯、行为方式难以改变,具有很强的守旧性、习惯性和固执性。也正因为如此,要针对老年犯罪者的不同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采取适当方式进行改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偏离社会轨道行为的错误,重新做人。例如可以在监狱里建立专门的老年罪犯管理机构,统筹安排老年罪犯的收监、改造,建立老年服务网络。但要端正对农村老年人罪犯的惩治态度,感情上的倾斜要把握尺度,不要形成老年人犯罪必然从轻处理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弱势人群维权体系,对被不捕、不诉、宣告缓刑的老年人要落实帮教措施,特别要重视对老年人刑满释放后的安置。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嫌弃。要充分发挥行政、法律、政策、社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做好对老年人犯罪的综合治理工作,妥善安置刑满释放的老年犯,有效地遏制老年人犯罪和再犯罪。家庭、居民委员会、民政部门和社会福利部门,应及时解决其生活出路问题,落实生活保障措施,预防再次犯罪。
三是舆论导向和加强文娱生活相结合。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心理要求的复杂特点,一方面,社会应该给他们树立健康的舆论导向,正视、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生理需求,排除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加强对老年人自尊自爱、洁身自好的教育。老年人不能错误地认为前半辈子辛苦劳作,到了晚年,就应不受任何限制地享受生活,把自己置于法律之外,当特殊公民。另一方面,社会积极为农村老年人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大力开展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我们的社会不仅要从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关心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也要多顾及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心理的健康状况。一些家庭的后辈认为老年人年纪大了,能保证他们有吃有喝就行了,他们哪还有什么精神追求。然而,他们却忽视了老年人也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老年人精神空虚,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大力开展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对减少老年人犯罪是有积极作用的。给他们提供合理、合法、健康的娱乐、健身、学习场所,农村可以通过村委会组织各种娱乐、体育活动,使其获得身心愉悦,不再孤独自闭,远离腐朽思想毒害,以避免老年人误入歧途,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老年人犯罪调查(第4页)一文由www.teniu.cc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关爱老人安享晚年
系部:财政金融系 年级:12级金本一 姓名:卞成慧
张文文
邢忆鲁
张庆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生活问题已经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切实关心这部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他们健康快乐度过自己的晚年。这个寒假我们在一些敬老院及老年活动中心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空巢老人
(一)得到情感慰籍难。
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因忙于手头活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使老人得不到精神安慰,还时常为他们的担心着急,真应了“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的古语。享受天伦之乐情感的缺失,使“空巢老人”陷入深深的思念中,陷入无奈的孤寂中。
(二)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与社会和同事朋友的接触日益减少,生活由以事业为重心转向以家庭为重心,由面向社会转向面向家庭。老年人闲暇时间多了,与子女之间距离的拉大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差异,使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产生了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症等不良情绪。
(三)患病率增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竭,免疫力降低,很容易患病。而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既损害了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又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功能逐渐退化,做饭、购物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甚至起床、穿衣、洗漱、进食、室内活动等简单的日常生活事件也无法自理。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其生活质量必然下降,使得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造成恶性循环。
二、养老制度不够完善
还有一些老人不能享受离退休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少,没有养老储蓄的人数多。退休金水平普遍低,其他收入来源少甚至没有,有退休金的老人担心今
后养老问题。
三、农村养老问题突出
(一)农村老龄化程度高
我国老年人口中三分之二居住在农村,农村你老龄问题始终是老龄工作的首要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农业效率的提高,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入城镇,是的农村老人比城镇老人多,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
(二)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没有建立
在农村,除了极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大部分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没有建立。
(三)老人遭遇排斥。
因老年人闲暇时无处可去,村里的小卖部又往往是人群集聚地,老年人因无购买能力,到其场所闲坐时亦不受店主欢迎。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四)精神文化生活与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加强
活动场所有限,活动设施短缺,活动参与率低;有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但是需要加以组织和引导;缺乏精神慰藉;担心子女不孝敬;部分老年人在宗教活动中寻求精神寄托;基层老龄机构和服务工作薄弱;
建议与对策
老年问题是社会的重大问题,在本次调查中,有些问题日益突出,有些问题初见端倪。按照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未雨绸缪的原则,我们对此应当高度重视。
一、逐步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增强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力。
保证老年人正常的收入来源,实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在社会分配机制中充分考虑到老年人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保证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稳步上升。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履行赡养老年人的义务,给予老年人必要的经济支持。建立老年人财产的合法转移途径,尤其是老年人拥有的住房等不动产能够通过抵押、租借等方式转化为老年人可支配收入,拓宽老年人的收入来源。
二、提供精神支持,组织开展兴趣活动,转移老年人的孤寂情
在社区设立专业的老年人心理咨询场所和服务热线,普及老年人心理知识及
时排除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开展有利于老年人参与的社会活动并吸引老年人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改变老年人孤立生活的环境。引导老年人积极地看待空巢现象,把子女长大离巢看作自己抚养的成就,把独自生活当作自己锻炼社会适应能力的机会,利用空巢的悠闲、清净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从而战胜“空巢综合症”带来的抑郁、孤寂和不安。结合“星光老年福利服务计划”的设施建设要求,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的硬件建设。使社区服务中心具备综合的服务功能,为老年人的公共养老、健身、休闲娱乐提供必要的场所。建立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群团组织,引导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强,注重开发老年人才,为老年人参与社会牵线搭桥,让老年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继续为社会贡献余热。办好和丰富老年电视节目,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三、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给出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四、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
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当地能人投资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农村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管等问题的解决。
心得体会
在调查中发现,思念不能时常来探望的儿女成了许多老年人的心病,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加渴望亲情。尽管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不强,但不管是独居,还是与子女合住,老人们大都不愿意请保姆,更想让子女能抽空多陪陪。“物质上的东西我们并不缺,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女常回家看看,不要让我们孤独!”其实,在中国大部分的老年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有时间来陪陪他,在物质上就没有多大的要求,只求心灵上有个安慰。有些老年人的心理好像是“返老还童”了,对自己的子女就会有所谓的“无理”的要求,子女们就无法忍受。其实,你自己仔细想想那些要求吗,不过是老人想让你多关注他,陪陪他。所以,年轻人,有时间一定要多陪陪老人,不要让他们感觉自己好像被社会给遗忘了。
第五篇:老年人调查问卷
您好:
占用您一点宝贵的时间!
我是科学园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学生,为了更好了解老年人晚年的生活需求,特此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采用匿名填写方式,回答不分对错,只做团体分析,希望您能认真填写,感谢您的热心参与!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年龄:
A、61~65B、66~70C、71~75D、75以上
3、您以前的工作:
4、您在生活上有什么不便:
5、您的出行方法是:
A、步行B、自行车C、老年代步车
D、公共汽车E、其它
6、您平时有什么娱乐生活:
A、电视B、收音机C、文体运动
D、工作E、学习F、其它
感谢您的热心参与,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