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家风
编辑:清风徐来 识别码:20-453903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07 21:47: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家风

谈家风建设在当今家庭教育中的“不可或缺”

“家风”这个词,说起来严肃,其实细品下来就会发现,这个词所包含的很多内容,比如善良、勤俭、宽容、忍让,再比如责任感、规矩等等,往浅了说,就是单纯的家教,往深了说,则是一种自律的信仰、一种传承。

在过去,家风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往往会以“家训”、“家规”的形式代代相传,规范着家庭成员的品德行为。然而在现今这个时代,“家风”却渐渐成为了一个不常被提及的冷僻词,几近淡化于无形。也正因为此,我们对“家风”的关注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正确对待传统家规、家训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一个个家庭的家风的存在,就仿佛是一棵棵参天大树,它们从历史中成长起来,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怀有强烈的道德感召,让人在日常生活得到启示。我们感念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我们也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让家这一棵棵大树,最终成长汇聚为茂密的森林。

家规、家训源自民间,是在百姓当中自发形成的,家训的内容主要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为核心,多教人修身、齐家、与人为善的行为准则,并经世代传承,形成良好的家风。比如刘备临死之前谆谆告诫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包拯对贪官嫉恶如仇,嘱告家人“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死后,也不得葬于祖坟之中;包拯还命人刻在石上,以诏后代。郑板桥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里,认为“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他要儿子对同学尤其贫穷同学多加帮助,“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阴雨天同学不能回家,就把同学请到家里一起吃。

我国流传已久的家规、家训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家规、家训属于家庭内部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童蒙读物之适用全社会儿童。这种教育内容和教化方式起到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家训还是人们开始最早、持续最长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说是“终身教育”。其次,父母与子女亲密无间的血缘关系和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位置,比起师友所传授的思想,父母的教诲更能潜移默化、入耳人心。这使得孩子容易接受这种教化。

那么,我国传统的家规、家训哪些是我们今天可以继承的? 事实上,传统家规、家训并非“篇篇药石,言言龟鉴”,而是良莠并存、金沙相杂的。传统家训积极的影响在于:一方面它以自己别具特色的教化功能和教化方式保证了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另一方面,卓有成效地在家庭、宗族乃至全社会倡导和推行了进德修身、睦亲齐家、治家兴业、待人处世等各个方面的伦理道德准则。消极的影响在于:它以封建地主阶级的纲常礼教规物范世,宣扬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和守分安命的宿命论思想,长期濡染所积淀下来的重农轻商、盲目顺从、固守忍让等等,对今天家庭价值观可能产生负面作用。

二、当代语境下,家风建设有无必要

2014年以来,家文化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社会大众对家风家训的广泛关注,掀起了对新时期下弘扬家风家训的现实价值思考的高潮。在这里谈谈我对这个话题的几点看法。

第一,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形成一个良性的社会运行系统。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家风是家庭文化的表现形式,一个人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家庭教育,如果家风良好,那么家风中所包含的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就会对孩子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进而表现在他的行为和态度上。他会积极去践行他所信仰的价值观,而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道德建设。

第二,好家风可正世风。家训是最简单却也是最直接有效的规范行为的方式,家风家训的内容对个体成员来说是一种自觉自愿的意识,而非非自愿的、强迫的道德绑架。党的十八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方针,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概括了关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美好社会的希冀,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提出这些,就是希望“家风正世风”。

第三,家风建设在某一层面上也就是将道德生活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改变人们不好的行为方式。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里,社会管理必然存在缺陷,法律的硬性约束也不能面面俱到,这种情况下,家风建设正是新时期下可以实现的更加系统完备的道德体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书记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三、家风建设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我们目前很多家庭并没有传承家规,也很少专门给孩子制定家训,但是,他们却是在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社会化,而标准就是父母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等等。甚至是父母的一言一行,这就构成了家风。因此说,家风是自然形成的,家训是父母特意总结出来告诉孩子的。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都希望把自己的经验交给孩子,让孩子少走或避免走自己曾经的弯路。这些言论带有时代特征,同时更带有父母所经历过的个人特点。父母经历过的是风雨,他们一般给孩子的往往是如何躲避风雨或战胜风雨;父母经历过的是阳光,那么他们大多会教孩子如何防晒或尽情享受阳光;也有的父母给孩子的家训是他们自己想要达到却没有能够达到的某种理想境界。然而有些家训往往是父母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个人观点的投射,这样的父母给孩子的指导往往缺少全面性。孩子和父母辈的生活轨迹不可能完全一样,我们只能给孩子一个做人的大原则,并不能把任何事情都规范好。家风家训中,我们要体现主流精神,要符合中国的特色和价值观。

在家风建设上,我认为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二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第一,注重子弟修身成人的教育。我们今天家风建设要注意把孩子品德培养与日常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结合起来,从小时小事小处着力,积淀孩子良好道德品行。第二,注重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道的公德素质教育。传统家训文化对处世问题的重视实质上是对“处人”问题的重视,这是应该弘扬的。第三,注意传统家训教化途径、方法、形式的借鉴。运用诗词歌诀、格言警语对子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这种易学易记易行、易于传播的家风建设形式,便于记诵和操作,无疑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谈家风建设在当今家庭教育中的

“不可或缺”

庄科完小

杨新华

2015年5月22日

第二篇:家风

“家风、家训、家规伴我一生”主题演讲稿

我的家风故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来到这里,以参加比赛的方式,给大家分享我的家风故事。从小到大,在我的脑海里,没有过“家风”二字。这或许是与我的家庭教育有关,我是一个单亲家庭,我的祖辈也没有出过达官贵人,祖祖辈辈也只是农民,一直生活在农村。所以在我的记忆里,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家风”。直到2014年,我认识了我的老公,有了我的女儿,后来考上了国编。我成为了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名教师之后,我才慢慢有了家的概念,有了“家风”概念。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我爷爷和我老公的故事,以此解读“家风”一二。

我的爷爷 总“闲不下来”

如果爷爷还在的话,他已经92岁高龄了。爷爷年轻时是一个“篾匠”,他经常东村西村地跑,帮别人家做“竹席”,做担谷子的“箩”,做装谷子的“簸箕”,在他的手里,竹子可以变化出各种很实用的农用家具。他还会用竹子编织各种鸟儿花儿。靠着“竹篾”手艺,爷爷养活了八个子女,而且过着还不错的生活。我的爷爷有一个外号“雷公公”,一大家族小孩都特别怕他。印象中,每到吃饭的时候,我们小孩在都是小心翼翼的。爷爷要求我们吃饭的时候,一只手拿筷子,一只手端着碗,否则他就会毫不犹豫的拿吃饭着的筷子敲我们的脑袋。大概八岁那年,一次吃饭,我一只手拿着筷子,另一只手耷拉着靠在桌子上,看上去像“断了一只手”,爷爷的筷子狠狠的敲在我前额上,好痛,爷爷说“吃饭要有吃饭相”。爷爷八十多岁了,还和奶奶自己种了几亩地,一大家族人都不同意,他们二老执意要到田里去干活。有人说八十七岁是老人的一道坎,我的爷爷也没走过去。就在他去世的前几年,他还到田里去割稻子了,一镰刀一镰刀,并不会输给年轻的小伙子。

从爷爷身上,我知道了规矩,懂得了勤劳致富,明白了自强不息,这就是爷爷传给我的永远的财富吧。

我的老公总“不爱出门”

大家都叫我的老公一句“于老师”,可是,他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因为他没有教课。我的老公在大学的人事处上班,他不抽烟,也不怎么喝酒,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待在电脑前忙着永远忙不完的资料。他是一个合格的老公,他也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更是一名优秀的党员。他从来都是一副不善言辞且严谨的样子。在工作中,他帮了别人一些忙,总有人想送一点东西表示感谢,他从来不会收。只有一次,他代表他学校去萍乡进行监考工作,回来时因为当地领导的邀请,喝了点酒,并安排了车子送到我家楼下。上楼前,司机放了两盒桂林米粉在他手上,他也就迷迷糊糊地拿回来了。等他酒醒后,他非常懊恼,说不应该收人家的东西,影响学校的形象。还一直试着联系他们,把东西给还回去。可是,哪里有那么容易,人家根本就不把这事当回事呢。后来,我就安慰他,这米粉也不是什么昂贵的东西,当地政府只是一点心意,待客之道而已,不必太自责。但是对于这件事,他一直认为不应该是一个共产党员会做出来的事,因此纠结了好久。他有买书的习惯,家里很多书。有几次,他说去考博,到很远的地方去进修,我有点伤心,原因是女儿还太小,一旦 “考博”,就几乎没有时间陪我和女儿了,况且他年龄也不小了。我没有支持,他最后放弃了“考博”计划。去年年前我和他大吵了一架,原因是他花了18880报了一个司法考试的培训班。他的理由是怕我不同意。我不解地问他“你有好好的工作,考上了,你难道还想跳槽吗?”他说他要学习更多的知识。现在他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听课、做题。有些人工作十几年就有职业倦怠感,可是在我老公身上,我看到的是永远的冲劲和活力。

我的爷爷身上的勤劳坚韧还有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我的家风,我的老公对事业的专注,学习的渴望和作为党员的规范是我的家风,我在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桃李是我的家风。我的家风故事是琐碎的,或许这些微不足道的故事正是构建一个和谐家庭的重要因素吧。谢谢大家!

第三篇:家风

家风家训征文_第1篇:

家风——一个令人深受感悟的词语成就了我,使我忍俊不禁觉得心中满满都怀着感激之情,在生活中,我熏陶着那独一无二的好家风伴我成长,让我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变成一个积极向上、谦虚、诚实守信的好孩子,是哪些好家风改变了我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俗话说“父爱是船,母爱是帆。”父爱破着浪前行,母爱引导我在茫茫人海中不迷失方向的行驶,他们让我在成长的海洋中乘风破浪,让我不畏前险。”诚实守信,诚信待人”随着时间的脚步潜移默化地成了我的好家风,他就像春天柔和的双手温暖着我的心田,让我心中的花朵绚丽地绽放,让传统的文明美德发扬光大。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是我的家风之一。深深的教导: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有一点儿的害人的想法,也不能丢了那么一点儿的预防坏人的一种正确的心里”。而且,要尊敬长辈、勤劳节省、诚实守信、乐于组人、不骄不躁。记得那次我还小,去郊外游玩过程中,闲着无所事事的我,一边用小手牵着妈妈的大手,一边观赏着唯美的画面,突然,“呸”的一声,一口痰调皮的从我的小嘴跳了出来,随即,又不听话地蹦到了地上,这时妈妈的顺风耳和千里眼察觉到我的动静,立马张口就急的火着了似的“哎呀”!你什么能这样破坏环境呢?你知道吗?环卫人士早出晚归,不管什么节日都没有假期,可幸苦了!你的不文明的行为会深深的刺痛他们的心!害人之心不可有呀,!听着妈妈的喋喋不休的教训中,我渐渐的把红的像小苹果的小脸低到了地上——那次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有可能把“害人之心不可有”改成了“害人之心不可无”了,所以即使这件小事有多么的小,也教导了我待人处事。最后,我想说“好家风养育着我,成就了我!”

家风,正像“播下了一种行为,收获了一种习惯,播下了一种习惯,收获了一种性格,播下了一种性格,收获了一种命运”这句话。是啊,家风给我们播下、收获了一种习惯、性格、命运,最终成就了这么一个我,它还让我有一技之长立足之地,让我的生活多彩多姿、无忧无虑、井井有条。现在的我,就是你浇灌过的树,你又是一顶小伞帮我挡过那一阵阵风,一滴滴暴雨,谢谢你,你成就了我,你的恩情我一定用行动涌泉相报!

家风家训征文_第2篇:

家,相信这个字眼大家都不陌生吧?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而又温馨的家。家训有如点点春雨,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灵,使我们茁壮成长。家风有如粮食一般,是我们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 “校有校规,家有家风。”这变成了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要孝顺,尊老爱幼,我对此铭记于心。在我们家,也有家风,那就是孝,家风是一条座右铭,我们应该谨记,它不仅仅奠定了我们之后在社会上的生存发展,还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有了它,我们才能出类拔萃,成为国家的栋梁。

王永彬的《围炉夜话》里曾有这样的一句话:“百善以孝为先。”意思是说在所有的良好道德品格上,孝是最重要的。

记得有一次,外公和外婆因为一点小事吵架了,爸爸妈妈总是耐心的劝说着,从不插嘴,顶撞他们,即使外公外婆有时看上去,说的话十分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都是尊敬的听从,没有半点的责怪与不耐烦。看到这一幕,我疑惑的问妈妈:“妈妈,为什么你和爸爸对外公外婆那么顺从,他们有时候说的一点道理也没有,为什么你们还要听呢?”妈妈拍了拍我的肩膀,笑着说:“孩子,孝顺孝顺,没有顺,哪来的孝呢?对长辈孝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尽自己的孝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待长辈们我们要遵从,耐心的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能顶撞他们,惹他们伤心,你懂了吗?”看着妈妈那张微笑的脸,我虽然不太明白,但还是懂事的点了点头。

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的了解了其中的含义。孔子曾曰:“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就是说父母爱的东西我们做儿女的也应该去爱,父母尊敬的的人,我们也更应该的去尊敬。

《卧冰求鲤》的主人公---王祥,就是一个大孝子。他的生母早逝,继母朱氏就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父亲对他厌恶至极,渐渐地,他就失去了父爱。虽然继母对他十分的不好,但他当继母母患病时,他衣不解带的伺候着。那一次,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王祥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可能是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冰忽然自行融化,从里面跳出了两条鲤鱼,继母吃了后,果然病愈。继母似乎被王祥的诚意所打动,对他也真心真意,不在嫌弃刁难。可见,孝顺不但能温暖人心,更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美好。

家风不仅是一个家的风气,更是一个国家的风气,一个国家是否强荣繁盛,不单单只看它的物资够不够丰富,风气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衰败与强盛,只有好的社会风气,这个国家才能国富民强,才是一个强国,我们应该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端正家风,继承优良的家训家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风气更加纯洁,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的国家才会有好的发展,国家的未来才会更加繁荣昌盛、安国富民!

家风家训征文_第3篇: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状况不仅是社会文明的缩影,而且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营造社会新风尚。所以,良好家风的构建与传承不是小事私事,好的家风利家利民利国,相反则害己害人害社会。

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良好家风因背景各异,也各有千秋:或仁爱宽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或克勤克俭,常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之念,靠勤奋兴家聚业,讲节约精打细算;或本分做人,不为富动,尽职敬事,诚信待人。以上种种,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终身受益,其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良好家风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应该加强教育,反复训练,注重养成,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一则要有意识的去培育养成。要明白代代相传的不仅是家财和地位,更应该有内涵和精神。把老一辈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风接续下来、传递下去,是造福当代、惠及后人的大事,接力棒在手,我自有责任,让良好家风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二则要在家庭中营造崇尚学习的气氛。古人讲,“非学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知书才能明礼,学习就能升华。要让家里多一分书香气,茶余饭后,看看书,读读报,谈天论事,让家人从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启迪。当然,家庭的学习不同于组织,不需要有计划的开展什么活动,但培养家人的读书情趣,在悠静的家庭环境里畅游书海,总能给人心情恬淡的意境,使人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三则长者要做好传与带。家长是塑造孩子的无形力量,耳濡目染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你的穿戴、举止、观点、接人待物等,无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上行下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的道德应当人人都明白。

四则要创造和谐文明的家庭环境。居家里外,干净、明亮、整洁、有序。去朋友家串门,有的家庭还很注意家风家教文化,悬挂着激励感人的家训格言,如“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天宽地莫若宽以待人”、“敦行致远,吃亏是福”、“家和万事兴”等等,让人置身其中,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一种清新雅致的感受油然而生。

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触里,谆谆诱导,亲切教诲,热情鼓励,严格要求,无不影响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并且影响到邻里和社会。让大家都来关注家庭文明建设,给社会留下一片和谐、一片温馨。

第四篇:家风

小“家”紧系大“家”好家风引领好作风2017-04-25 案例

丈夫受贿千万,妻子与其共同收钱被判7年。近日,有媒体报道了广东省政府原副秘书长谢鹏飞之妻陈雪华被广东省高院二审判处有期徒刑7年的消息。报道称,陈雪华在明知丈夫受贿犯罪的情况下,仍与其共同收受人民币1199.5万元、港币235万元、美金21万元及红木家具一套。虽然她没有具体实施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但却接纳财物并在事后协助保管和处理赃物,属受贿从犯。

像谢鹏飞、陈雪华这种“夫妻联手”式的贪腐行为近年来并不鲜见纵观中央纪委查办过的大案要案“犯事”的领导干部普遍存在家风不正、家教不严问题。不少腐败分子在违纪违法过程中,夹带着“枕边风”“亲情牌”的作用力,父子兵、夫妻档、兄弟帮屡见不鲜。“爱”与“害”、“公”与“私”之间的纠葛,以及根源深处隐藏的家风家教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亲情突破底线 就会变成“腐败的深渊”

老百姓有句话叫: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领导干部手握公权,一言一行备受关注,如何对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手中权力,是一道作风必考题。很可惜的是,一些领导干部的所作所为,为“家风”一词的内涵作用,做了反面注解。

家风不正,权力就会“倾斜”,产生特权思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孝亲爱幼、怜妻护子本是人之常情。在亲情面前,最能看清一名党员干部的权力观和价值观,最能反映其对公对私的态度。

家风不正,权力就会膨胀,引发贪欲燎原。个别领导干部走上高位、手握重权之后,想的不是如何发挥聪明才智为群众多干点实事,而是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私心,利用职权为亲属谋取利益。

家风不正,权力必然任性,易导致家族式腐败。某地一位主政一方的官员,一家从老到小、从男到女都有参与腐败,可谓夫妻联手、父子上阵、兄弟串通共同敛财,简直是把家当成了“权钱交易所”。对此,这位党员领导干部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味纵容,最后导致“全家腐”“全家哭”。关爱家人 要爱之有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家风的重要性。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他指出:每位领导干部都要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语重心长地叮嘱领导干部,家里的事“要留留神,防微杜渐,不要护犊子”,否则“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处理,而且要从严处理”。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放在现实中看,家风的这个“家”字,不仅与单一家庭有关,与栖息在家庭生活中的党员领导干部有关,更与万户归一的国家有关。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关键少数”领导干部来说,家风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人进退、一家荣辱,更与党风、政风密切相关。

好的家风,有规有矩、言传身教。老一辈革命家都清醒认识到家庭关系对权力的侵蚀风险,所以注重身体力行,培育优良家风。周恩来同志为自己家人定了“十条家规”,展示了其在处理家与国之间的泾渭分明;陈毅同志与家人“约法三章”,成为严以治家、严管家人的榜样。

好的家风,在权与情之间,界限分明。亲情需要用心养护,但此“心”非私心,领导干部不能用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去“偏爱”家人,更不能越过纪法边界,主动伸手以权力换利益,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

好的家风,在对家人的严与爱中,把严字摆到最前面。领导干部担负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社会分工与工作性质都与普通人不同,在权力所赋予的责任重压下,一些干部忙于工作,对家庭、家人疏于照顾,觉得亏欠家人,想要通过另一种途径来满足和补偿家人,以求心理平衡,于是角色补偿就成为少数干部依靠手中权力为家庭成员谋取私利的初始性心理驱动因素。但补偿的是金钱、是物质,助长的却是日渐膨胀的欲望,抑或是“长歪了的”价值观、权力观。爱,至此已成“害”。严管是真爱 正人先正己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家风对大众而言是盛放亲情的陈年酒酿,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是标的社会价值的沉甸担当。家风淳厚,干部作风才能严实清正;治家严明,家人亲属为人行事才会有度有据,家庭发展才能根基稳固,踏实和谐。

真正关爱家人,就要遵守党纪。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领导干部要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禁止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家属亲友谋求特殊照顾,禁止领导干部家属亲友插手领导干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插手人事安排。《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也对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违规经商办企业,违规任职、兼职取酬作出明确规定。这些纪律红线,需要党员领导干部及时向家人传递并解读,共同学习,严格遵守。

真正关爱家人,就要立好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领导干部要根据自家实际,制定好家规家训,什么事不能做、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人不宜结交、什么场合不宜参加等,从严从细约束家人行为,让他们明白公与私、情与纪之间的界限。要关注好家人的“社交圈”“朋友圈”“爱好圈”,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制止,绝不纵容和姑息,确保家风清正。

真正关爱家人,更要以身示范。正人先正己,作为家庭的“主心骨”,要管好家人,就应当时刻以党纪党规严格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内心修炼、重视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从细节与小处做起,为家人子女带好路、当好榜样。面对亲情,要始终保持尺度感,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当公共利益与亲属利益发生冲突时,做到公私分明,把亲情关系严格控制在家庭活动领域内,与公权和个人职务影响力隔离。

第五篇: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家风是一盏灯,照亮我前方的路。家风是一条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风是一面镜子,让我时刻发现自己的弊端。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们家,也有家风,它就是如何做人。

做人,肯定要做到善良。有一句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父母也从小这样教育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故意向一条小道扔小石头。虽然小道又窄又偏僻,爸爸看见了,急忙上前制止了我,并教育我道:“怎么能这样子呢?”“怎么了……”我感到爸爸在生气,但又委屈地说。“你这样可能会让骑车的人摔倒,这等于是在陷害别人!”爸爸激动地说着,我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看到我好像意识到了错误,爸爸的口气缓和下来了,继续说:“孩子,你应该还记得去年摔倒的痛吧?骑车摔倒比那样还痛!”我下意识地捂了捂左手,那道伤,令我难忘。这时,爸爸变得和往日那般慈祥,道:“快把那些小石子捡起来吧。”“好!”

一个教训,让我知道,我应该小心地做每一个细节,我生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伤害到他人。

当人,做人还要守时,虽然妈妈没有给我讲这个道理,但却总是用行动告诉我。每次,和别人约定出行时间时,妈妈总是要提早几分钟到达。她说,这样,才不会让别人等我们。有一次,我还戏谑道“宁教我等天下人,休教天下人等我”。但是,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学着妈妈,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

父母的一些举动,总能影响孩子。优秀的品质,就是从中培养起来的。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它让我从中养成了许多好品质,家风牢记我心。也会伴随着我一直传承下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