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水力发电状况调查
世界水力发电状况调查
摘要:世界水电与大坝发展概况 水电作为技术最成熟、供应最稳定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全球水电装机达到848400MW,发电量 3045000GWh/年,约占全球电力供应量的20%,水电开发程度按发电量与经济可开发量的比值计算达到了35‰其中非洲为11%,亚洲为25%,大 洋州为45%,欧洲为71%,北美为65%,南美为40%。世界上有24个国家的90%电力来自水电,有三分之一的国家的水电比重超过一半。有75个国家主要依靠水坝来控制洪水,全世界约有近40%的农田是依靠水坝提供灌溉。不容置疑,水坝建设、水力发电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现代社会水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水坝建设更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关键词水坝 水电 发展 介绍
一、发展水电的优越性
第14届世界能源大会提出了这样的结论:在21世纪的上半期,作为化石燃料替代品的再生能源中,只有水电资源成为主要资源。世界上还有70%以上的水能源可供开发,特别是水能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水电开发潜力很大。通过国内实践,总结出水电有五大优点:(1)它是再生能源,虽有丰枯年差别,但没有用完的顾虑,而火电、核电消耗的是有限的油、煤、气、铀等资源。
(2)发电成本低,水电的成本仅为火电的1/4左右,经济效益高,水电是火电的3倍左右。
(3)水电有防洪、灌溉、航运、供水、养殖、旅游等众多社会效益,火电效益相对较少。(4)效率高,大中型水电站为80%~90%,而火电厂为30%~50%;厂用电率,水电站为0.3%,而火电厂为8.22%。
(5)水电机组起停灵活,输出功率增减快,可变幅度大,是电力系统理想的调峰、调频、调相和事故备用。
二、各大洲水电与大坝发展概况
2.1欧洲
20世纪初,欧洲绝大部分大坝位于英国(220座)。到2006年底,欧洲注册的大坝超过5280座,其中西班牙已建大坝的数目最多(1188座),其次是法国、英国,均超过500座。
欧洲大坝的主要用途首先是水电,其次是灌溉和供水。在欧洲国家,水库利用具有显著差异,尤其是表现在水电方面,这种差异反应了各国地形、降水和国家政策的差异。许多用作水电的水库,常常位于山区或北欧国家,明显不同于用作灌溉和供水的水库,后者规模一般较小,并且位于低地国家和欧洲南部。欧洲约有1/4的大坝是多用途大坝。有若干个国家的水电占本国电力供给的一半以上,例如阿尔巴尼亚为97%,冰岛为70.1%,拉脱维亚70%,而挪威的水电比重达到了99‰
1960年,欧洲许多地方的大坝建设和水电发展达到了高峰。而现在的重点是按照新的法规要求维护和整修现有大坝。
2.2亚洲
亚洲已经逐渐步入水电开发高峰,在建60m以上高坝大部分集中在亚洲,共有276座。国际大坝委员会2006年列出了亚洲地区的35070座大坝。亚洲地区大多数大坝是为了灌溉而建造的,其次是为了水电、防洪和供水。当前亚洲国家建坝的首要目的各不相同。印度和土耳其以灌溉为主,中国以防洪、灌溉、发电为主,日本则偏重防洪和抽水蓄能,伊朗则以灌溉和发电为主要目的。亚洲有9个国家水电占全国电力的比重高于50‰根据国际大坝委员会的统计资料,中国水电所占比重为14%(2007年,按发电量计),印度为17.1%(2007),俄罗斯占18%,土耳其占25.4‰
总的来说,中国、印度、土耳其、日本和伊朗是大坝建设最活跃的国家。亚洲大坝建设的高峰出现在1970年到1980年,平均每年建坝数目超过200座。2006年共有超过189010H W的水电装机容量正在建设之中,这些大坝主要分布在中国,其次是印度、伊朗和俄罗斯。
3印度是人口大国,人均水资源量约1829m/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0%,水资源短
3缺。国内有4083座水坝在运行中,总库容超过2130亿m,90%的水坝都是土石坝,15m以上的大坝有2600座。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37.000HW,260.6m高的Tehrl土石坝已经完工。
3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有很长的边境与我国国境相接。年平均总降雨量约93480亿m,3平均年径流量为42620亿m,水资源蕴藏极其丰富。目前,国内运行的大坝有101座。其中,3土石坝58座,混凝土坝43座,总库容达7930亿m。运行中的水电装机容量约47.000HW。水电装机容量超过10MW的水电站有85个。此外,还有约7000MW的水电装机正在建设,已规划的水电装机容量约12000MW。正在修建的140m高的混凝土重力坝Bureya大坝,库容3503万m,是其国内目前在建中最高的大坝。
2.3北美和中美洲
根据国际大坝委员会2006年的统计,北美和中美洲共有大坝8252座,其中约6510座在美国境内。本区15个国家中有4个国家水电占电力供应的比重超过了50%,其中包括加拿大、哥斯达黎加、海地和巴拿马。加拿大的水电量是北美地区最高的,居世界第三,美国居世界第四,两国的发电量加在一起超过了世界发电总量的1/5。防洪、发电、灌溉、供水和娱乐是美国大坝的主要用途。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该地区建成投入使用的大坝迅速增加。在美国,每年退役的大坝数目已经超过新注册建设的大坝数目。
美国约有21000MW的已建大坝2010年前达到许可运营期限,需要重新申请许可证。加拿大的水电蕴藏量极其丰富――最近新规划了很多大坝,特别是在魁北克、拉布拉多和纽芬兰地区。
中美洲建设中的大坝,装机大约3047.1HW(包括墨西哥)。到2006年,墨西哥已建成668座大坝,年发电量25000Gwh。在建水电装机达到
2250HW。
2.4南美洲
2006年南美洲共有大坝799座,巴西(2006年有387座)几乎占了一半。大坝建设的首要目的是水电和防洪。南美目前高坝建设比较多,主要集中在巴西、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国家,有11.327HW水电工程在建,分布在9个国家,规划待建项目还有62.956HW。该地区水电开发最积极的是巴西,其水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超过76.6%,其他还有巴拉圭(99.99%)、哥伦比亚(78%)、秘鲁(65%)、委内瑞拉(73.3%)、法属圭亚那(60%)、智利(43.5%)和厄瓜多尔(43.5%)7个国家。2007年,南美洲13个国家的在建水电装机容量大约为11.327MW。
2.5非洲
非洲国家水电开发度、水资源调控能力都比较低。根据国际大坝委员会2007年的统计资料,非洲已建成1815座大坝,其中南非(1166座大坝)、津巴布韦(250座大坝)和摩洛哥(120座大坝)拥有的大坝数目之和占到了非洲大坝总数的80%以上。2006年非洲有20多个国家正在开发水电,60m以上高坝建设比例不高,仅有13座。17个在建水电的国家2007年的在建装机总量为7489HW,其中三个国家的在建水电装机容量超过了1000MW,分别为埃塞俄比亚(1277MW)、几内亚(1291MW)和苏丹(1300MW)。在干旱和半干旱的北部和南部地区,大坝以灌溉为主。在中部和其他较湿润地区,大坝以发电为主。《南部非洲电力共同协定》对该地区、对未来电力供应基础设施的投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非洲,有22个国家的水电占全国电力的比重超过了50%,赞比亚、莫桑比克、纳m比亚等5个国家的水电比重超过了90‰
2.6大洋洲
这一地区的大坝共621座,主要位于澳大利亚(541座)和新西兰(67座)。大坝以供水为主,其次是水电和灌溉。有3个国家的水电比重在全国电力中的比重超过了50%,它们分别是斐济(50%)、新西兰(60%)、巴布亚新几内亚(65%)。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大坝建设的高峰出现在1980年(平均每年新建大坝约10座),到了1990年迅速减缓,现在澳大利亚仅有一座60m高的大坝在建。当前澳大利亚主要发展小水电和供水工程。
三、水坝(水电)建设的水资源意义
水坝建设的作用不是单一的,除了防洪、灌溉、航运、旅游、水产养殖等等之外,最主要是供水和发电。通过建坝蓄水,达到控制洪水并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是现代水坝的重要作用之一。以我国为例,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尽管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而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纵观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如果没有特殊环境形成的天然水资源充足保证,几乎无一例外的必须依靠水坝蓄水来解决其水资源供应问题。
例如: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的水资源问题的成功解决,也主要是依靠水坝建设。美国已经建有大小坝82700多座,大都建于上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其中坝高15m至30m之间的坝有6975座,30m以上的大坝有1749座。水库总库容约为135000亿m3,为世界之最。美国水坝按主要功能划分,为供水或灌溉的大坝1890座,防洪的大坝1873座,旅游、娱乐目的大坝870座,以发电为主的大坝629座。〖1〗
相比之下,中国的水坝建设却要落后很多。理论上说我国也有水坝8万多做,但是实际上多为不规则的小型土坝,真正能够全面发挥水坝功能的水坝实际上并不是很多。根据中国大坝委员会的统计,至2003年底30m以上的大坝仅有4694座(其中在建30m以上大坝有132座),在建30m以上大坝的装机容量为56300MW。我国水库总库容仅为5843亿m3(其中在建库容为1405亿m3)。2004年全国水电发电量约为3300亿度。如果以人均水库蓄水量来比较,中、美两国通过人为工程可控制的水资源供应能力,差距在100倍以上。因此,我国的社会、生态环境遭到自然灾害的冲击极大,一方面洪涝灾害频发,另一方面又是干旱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都离不开建设一定数量的大坝,增加对天然水资源的调控能力。
然而,目前一些国内外的反坝宣传,总是片面地夸大、强调水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而忽视了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今天,天然分布的水资源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不建设一定数量的水坝,具备一定的水资源调控能力,我们根本就无法支撑一个现代化的社会,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国内有人不顾现实的说什么美国已经不建坝,开始拆坝了,世界已经发展进入后大坝时代,质问为什么我们还要建坝。首先应该说明,美国还再建坝,只不过他们的水资源开发程度已经非常高了,现在主要是对现有水坝进行维修、更新。美国已经退役的大坝总数达四百多座,这些坝都比较低,平均高度只有几米高。退役的坝中,除了一些由于年久变得不安全的小水坝之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建坝的目的发生了变化,如为纺织、矿业供水的坝,因纺织工业迁移、矿业停工等导致大坝退役。真正对美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水坝不仅一座都不会拆除,而且还要不断地维护、更新。那些盲目宣传美国拆坝的同志,根本不了解我们和美国在水资源的控制能力上的巨大差距,就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解决我国的水资源供应问题,我国经济就无法正常发展。〖2〗
对于发展中国家,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都十分突出。由于国力的局限,欠发达国家在江河开发利用上还远不能到位,防洪、灌溉、供水、调水的能力往往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尚有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事实上,我国众多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国民经济发未来发展的影响将会比洪涝灾害更致命。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水资源需求将会大大增加。要解决水资源短缺,最有力的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可利用水资源的总量。从这种意义上看,大坝、水电建设,不仅是开发能源资源,也是防洪减灾和开发水资源。
四、水电资源与开发利用情况
根据2003年国际水力发电协会的统计资料,全世界水电发电理论蕴藏量约为40万亿千瓦时(度)、技术可开发约为15万亿度、经济可开发约为8.8万亿度。我国大陆部分水电的理论蕴藏装机容量为6.944亿千瓦(按8760运行小时计),年电量6.0829万亿度,其中技术可开发容量为5.416亿千瓦,年发电量为2.474万亿度,“经济可开发量”(容量为4.48亿千瓦,电量为1.753万亿度),列世界之冠。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国际上很少采用装机容量的概念表示各国的水电资源。因为装机容量是一个不易客观确定的数值。例如,现在电力工业的发展中抽水蓄能水电站的作用极为重要,而很多抽水蓄能电站实际上只有装机容量而没有发电量(甚至是消耗电量),不能作为已开发的水电资源。其次,根据各国水力发电资源的特点不同,各种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可能会有较大的变化。〖3〗
例如我国的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约为847亿度,按照原规划每年运行5000小时计算,计划可装机应该是1600多万千瓦。而在建设中考虑到更好的发挥防洪、调节作用,实际装机增加到1820万千瓦。现在根据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需要,又要增加420万千瓦装机,以便提高三峡电站的调节能力。这样三峡的装机容量已经比原规划提高了近40%,但是,三峡的年发电量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用所谓可装机容量来表述水电资源确实不算很科学,所以国际上基本上都不采用这种表述,而是主要采用年发电量来表示水电资源。我们目前看到的所谓国外水电的开发程度,大都是以年发电量的表示数字,因为,实际上国外根本就没有所谓可装机容量的概念可供比较。由于我国以往比较习惯于用装机容量计算水电开发的程度,实际上这很难正确地反映出水电开发的实际情况。因此,说我国目前水电开发程度达到25%的表述是不准确的。因为,我国水电实际装机中有大约八百万千瓦的抽水蓄能,还有大量像三峡这样为了提高电站的调节能力而额外增加的装机,所以,实际建设装机容量一般都远远超过规划装机,因此,水电的开发程度被人为的提高了。如果以年发电量计算,到2004年底我国的水电资源的(技术)开发程度应该为13.6%。
这个水电开发程度表述不清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引起一些水电工作者的足够注意,很多人经常在用我国装机容量的开发程度与国外的年发电量开发程度进行比较。因而,比较的结果,经常会片面地夸大我国水电开发程度。现在,我们应该逐步推广采用年发电量的水电开发程度的表述方式,因为,这个数字不仅是能够客观反映水电开发程度,而且也可以用来与国外的水电开发程度进行比较。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称为“经济可开发”水电资源的开发程度。有专家认为,由于其经济可开发的范畴取决于很多条件,随着形势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油、气、煤价的不断攀升,必然会有所改变,因此,很多国家建议不宜以此作为衡量标准。
四、世界可持续发展呼唤水电开发 4.1资源情况
整个二十世纪,人类已经消耗了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目前,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障年限仅40年;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静态保障年限仅为60年。世界煤炭的储量虽然多一些,但是如果按目前的消费速度,在一百多年以后也将枯竭。所以,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将世界的能源结构尽快的转变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可再生能源与矿产资源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时间的变量,利用的时间越长资源量越多。反之它也不能保存,不管你是否利用它,它都将随时间消逝。所以优先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就是最大的节能和开发资源。尽管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风力和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还不能满足大规模的社会需求。当前,全世界上大约20%的电力是来自水电,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的比重还很小。水电是目前唯一一种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4.2水电的可再生能源作用不能替代
可再生能源主要有风能、太阳能、水能和生物质能,此外还有一些像潮汐、地热等,但所占比重较少。生物质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我国目前还主要是简单的直接燃烧,国外虽然已有比较先进的生物质能应用技术,但由于生物质能的原料也必须通过种植产生,使其可再生性还是要受到很大局限。太阳能和风能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恐怕只有解决了大规模储能技术之后,才能和水能一样大规模的应用。目前的太阳能、风能与水能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们是随机的、分散的,且效率不高。太阳能是永恒的但也随时间、气象而变化,黑夜、阴雨不能发电;风力则更是天有不测风云,不能人为控制。在发电效率方面,欧美现今有一些风车规模迅速增大,有的风力发电机比旧机组效率高出10倍,但是其出力还是不能与一个中型水力发电站相比。某些发达国家设想组成风力发电电网,但问题很多,迄今未能实现,其作用还远不能与火电、水电、核电相比。根据以色列一家国际知名的太阳能研究机构的实验研究表明,目前较为成熟的太阳能大规模发电应用,仅仅停留在依靠太阳能对火电厂的循环水进行预加热,减少烧燃料的消耗。由于风能、太阳能的这种缺陷,一般来说太阳能、风能目前还主要是在农业用电上起到辅助的作用,或者通过蓄电池构成小型独立电源为边远地区提供生活用电。联合国一直在帮助第三世界国家推广风力发电技术,但目前大都停留在解决边远分散地区的生活供电,仍难以形成强大的电网。〖4〗
与太阳能、风能不同,水能虽然同样是可再生性的清洁能源,但其性质有较大的区别。水力发电的水量主要靠河流和降雨,虽然具有随机性,但是通过建造水库,水量是可以积聚、储存的,因此水电可以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被人为控制。水力发电的这一优点使其除了提供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外,还具有水电机组的启动、停机迅速,可用来调整负荷,在电网中进行调峰、调频和作为事故备用。现代电网的规模正在日益扩大,不仅有全国联网,有的地区甚至具有了统一的跨国电网,虽然自动化、信息化、控制技术日益提高,但因电网运行复杂,情况多元变,及时调节和保障安全困难很多,如果电网中缺少必要的调节备用电源,难免事故频发。现代电网供电的效益、安全不能缺少强大的可快速调节的发电装机容量。目前对电网负荷方便、快速的调节,大都赖于大容量水电站或者专门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因此,世界各国近年来对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非常重视,在一些发达国家,抽水蓄能电站的作用已经超过常规水电。目前,抽水蓄能电站的研究已成为水电建设中专门的重大学科。可以这样比喻,对于大型电网来说,水电与风能、太阳能发电的区别在于;水电的作用等于风能或者太阳能电站再加上抽水蓄能电站。所以,在目前情况下,随着风能、太阳能发电应用的规模扩大,需要建设
在环境方面,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源的生产与消费规模急剧增加,环境排放污染严重。目前,由于煤炭燃烧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粉尘等有害气体,已经可以通过技术得到控制。但是,由于化石燃料和石油衍生能源在燃烧后,产生的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GHG),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法。这些气体吸收太阳辐射并阻止这些辐射由大气层向地外空间发散,能量的长期积聚造成了全球气候不断升温。研究表明,当等效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气候变化将导致全球水循环的加剧,对区域性水资源产生重大影响,对局部农、林业生产也将造成严重后果,引发频繁的自然灾害,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从1979年在日内瓦召开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以来,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加强了对GHG效应的科学研究。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66个国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1997年12月1日召开的京都缔约方大会上,形成了具有法定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它规定发达国家均要限制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2008年至2012年间要在1990年排放水平上至少减少5%。在这种形势下,利用清洁的水力发电不能不作为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明智选择。世界上大约有经济可发开的水资源8.8万亿千瓦时/年,如能够充分开发利用可替代燃烧原煤40多亿吨/年,相当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近100亿吨。4.3水电与扶贫
此外,水电开发具有重要的扶贫作用。据联合国估算,目前全世界还约有20亿人口没有充足的电力供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里,电力供应的短缺,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严重的影响着人民生活的质量。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水力资源是现实中能提供可再生能源的主要途径。在非洲大陆,化石燃料短缺,而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对大坝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的争论阻碍了许多水电工程的建设也延缓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些观点认为这些国家应该直接去使用像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现代生物质能等的可再生能源来满足他们的能源需求,但是更多的人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认为这类的技术总体上还是处在开发、研制的阶段,尚不具备大规模应用的条件,所以成本相对偏高。大规模地使用这些技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根本就是不现实的。而且在那些工业化国家已经开始享受化石燃料和水电等成熟的技术为他们带来的巨大效益时侯,单单要求这些欠发达国家只能依靠太阳和粪便产生的能源来发展也是非常不公平的。在水能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水电开发是摆脱贫困的明智选择。总之,从资源、环境和帮助落后地区摆脱贫困的角度上看,开发水电是实现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环境问题困扰水坝建设和水电开发
20世纪60年代以来,埃及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引发了美苏之间的一场关于水坝的争论。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为了指责苏联帮助修建的阿斯旺大坝,世界上掀起了一股以污蔑阿斯旺大坝为代表的,无限夸大水坝副作用的风潮。一时间很多学者千方百计的以能够寻找到水坝的副作用为时髦,在政治对立的思想扭曲下,水坝的形象被人为的妖魔化。一些善于投机的反水坝的组织,也就利用这一点大肆炒作。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上就有所谓的世界反坝联盟。1991年在奥地利维也纳的联合国国际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第17届国际大坝会议时,会场外就有反坝联盟示威者宿营的帐篷和示威标语。反对建坝的抗议、示威活动几乎伴随了国际大坝会议的始终。那时的示威者只是机械的喊:反对建坝、让河流自由流淌等口号,并无多大的号召力,也还不足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随着世界各国对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注,也必然会使人们对水坝的作用进行必要的反思,其结果必然使一些地区的水坝建设面临来自于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质疑和挑战。不可否认,与其他人类文明活动一样水坝建设也必然存在副作用,建坝造库确实存在着有:移民安置、泥沙淤积、鱼类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地文物淹没、温室气体的产生、下游水文、物理现象的改变以及地区一体化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工程决策者和技术人员认真的考虑和慎重的处理。事实上,建坝过程中的这些环境问题,始终是坝工届关注的焦点之一。全世界20世纪初建造的很多水坝上就已经留有鱼道,我国三门峡的泥沙问题,曾经在三门峡修建前就遭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水利工作者的质疑。正因为此,迄今为止可以说国内、外修建的绝大多数的水坝的生态环境作用,都是利大于弊的,包括改造以后的三门峡水库,否则它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当然,因为世界上没有副作用的事情是不存在,无论在任何时候,水坝的建设也必然会面临一个利弊平衡得失的选择。
在反坝和对水坝深刻反思的思想影响下,1997年4月,在瑞士格兰德39名来自不同国家和阶层的人士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在讨论“世界银行”的一份关于水坝建造问题的报告后,提议成立“世界水坝委员会”简称WCD。1998年5月,WCD在争取到有关国家的组织和部门同意后,开始对世界不同国家的125座进行了调查,建立了水坝数据库。2000年11月正式提出“水坝与发展新的决策框架”的报告。他们准备在征求有关国际组织意见后,将报告提交“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希望能够形成今后水坝建造的决策的国际标准。然而,该报告在有关国际组织讨论中起了极大的反响,尤其是遭到了发展中国家代表的强烈反对。据国际大坝委员会讨论时统计,仅有三个国家表示同意接受WCD提议的决策框架。2001年2月,世界上关于水利、水电和水坝的三个国际组织(国际大坝委员会、国际灌排委员会和国际水力发电协会)的负责人,联名向世界银行的总裁写信强调:尽管WCD的报告可以作为引发建坝问题讨论的有用的资料,但是,作为建坝决策标准,它是极不充分的。同时表示不能接受报告中对现行水坝作用的不公正的评判结论。
在实际中,各国的水坝建设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反坝运动的影响。如;印度的特理一级水坝由于当地居民受到反坝人士的鼓动,不断的进行反对示威,最后告至最高法院。等待诉讼裁决之后,工程推迟了近20年,造成巨大的损失;印度尼西亚的规划的一座200多米高的混凝土面板坝,由于当地居民的激烈反对,造成大规模**,最后政府不得不停止了该项目的实施;意大利建造的一座水库,由于当地居民的抵制,拒绝搬迁,以至于水库建成后十几年仍不能投入使用,当地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最引人注目的反坝风潮应该算是中国的长江三峡水电站。因为水坝建设的各种环境问题都在三峡工程中有所体现,所以三峡工程几乎成为世界各国反坝舆论的焦点。经过充分论证和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中国的水坝建设者正在用现实回答着各种对水坝的疑问,可以说我国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是对反坝宣传的最有力回击。
六、有关水坝、水电的争论和结果 6.1关于对水坝、水电的认识分歧
尽管水电是目前唯一一种可以大规模应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手段。然而,随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关注,全球环境意识的急剧增长,大坝、水电工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这种情况导致了已经建成和正在规划建造的大坝和水电项目成为了越来越敏感的话题,一些对环境和社会负面影响较大的项目,遭遇到公众的强烈抵制以致于最终被迫停止。围绕着水坝的利、弊的争论,在20世纪90年代,以世界水坝委员会的组建和《水坝与发展》报告的提出达到高潮。世界水坝委员会的报告是人们对水坝建设深刻反思的产物,它是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充分利用反坝组织的积极性,委托世界水坝委员会第一次从环境和社会的角度,系统的来总结、归纳水坝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报告通过对一些已建成的水坝的详细的调研,系统的总结了水坝有可能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5〗
然而,应该看到由于《水坝与发展》调查报告,对水坝的作用采用了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的总结方式,所以该调查的结论基本上都是强调水坝负面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误导了公众对水坝的看法。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际舆论对水坝建设的反思,已经产生了矫枉过正的趋势。以至于很多人由于受到片面宣传的误导,仅仅强调水电站、大坝产生的环境、生态问题,早已经忽略了水坝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水电替代火电之后,将产生的巨大环境效益。不少人开始否认,水电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错误的主张将水电排除在绿色能源范围之外。在这一问题上,水电开发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往往与待开发水电资源较多的发展中国家,持不同意见。因为,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大力发展水电的过程中,通过兴修水利,发展水电,社会、生态、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当时世界各国有很多这方面的消息、报道、论述。然而,时至今日,这些正面评价水电效益的文章和观点早已被人们淡化,恐怕也只剩下一些水利水电专业工作者还比较熟悉。反之,我们人类根据发展了的认识,反思我们过去的一些水电工程中,没有能充分注意到的生态环境所产生的问题的行动和观念,却被不断重复、相对放大,而且充满了现在现代人的头脑。以至于人们(甚至包括一些其他专业的专家)已经不知道水电所创造的巨大的社会、环境和生态效益,而误认为所有的水电站、大坝只会引发一些环境、生态问题。公众的这种偏见,反过来又影响政治家甚至某些决策人物。特别是在那些,绝大多数水电资源已经开发完毕的发达国家。因为,他们一般不需要再对水坝、水电的作用进行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入,不断发展的世界对水能资源的需求变得一天比一天尖锐。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里,水力资源是现实中能提供可持续的能源主要途径。在非洲大陆,化石燃料短缺,而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对大坝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的争论,阻碍了水电工程的建设和社会进步。为解决这些问题,1996年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上,首先确立了不需要建设大坝的、小型水电的,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地位,鼓励各国的小型水电开发。此后,经过社会各界有关大坝、水电问题的进一步争论,特别是在世界水坝委员会的《水坝与发展》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澄清了一些类似“水电的温室气体排放与火电相当”等错误观念之后。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上,到会的192个国家一致认识到;发展水电与燃烧矿物资源获得电力能源相比较,无论在资源方面,还是在环境方面,都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过讨论,会议认为;在世界各国都在鼓励发展各种可再生能源,来减缓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大型水电也有必要被确认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最终作出决议,采纳《约翰内斯堡执行计划》,呼吁全球能源供应多样化和增加包括大型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份额,峰会还承诺加大政府间推动包括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活动。并建议于2004年在中国举行一次水电与可持续发展论坛,通过全球的水电领域的高层论坛,探讨一系列的议题,来进一步的完成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峰会的任务,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6.2北京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和《北京宣言》
按照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的计划要求,受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委托,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和中国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于2004年10月27日在北京共同召开了水电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研讨会。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非政府组织代表共500多人会聚一堂,围绕水电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的水电开发技术、已建水电站的管理、水电开发的科学决策、水电开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等水电工程关注的议题进行了研讨,并达成广泛共识。
会议重申了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考虑到20亿人民仍然生活在没有电的世界里,呼吁所有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以可靠、廉价、经济可行、社会和谐和环境友好的方式为社会提供电力。会议一致认为,水电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采用包括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能够显着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了解,对于此次由联合国召开的会议,我国新闻媒体作出正面报道的不算很多,而且,报有不同意见的媒体歪曲报道则不只一家两家。此外,很多中国反坝的NGO组织,都对这个会议持否定态度。实际上,这个会议并不是像有些新闻媒体歪曲报道的那样是由水电系统组织的,它是由联合国组织的。会议的原则、精神包括出席人员和具体发言安排,都是由联合国有关机构确定。会议是按照联合国2002年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的计划召开的,是联合国新千年计划的一部分。一些反坝组织和一些反坝舆论,他们不但反对这次促进水电开发的会议,他们甚至对2002年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的结论,也持否定态度。实际上,有近百名中国反坝的NGO组织的成员(其中大多数都是新闻工作者)都参加过,在南非约翰雷斯堡举行的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他们当时就知道峰会做出的支持发展水电的决议。但是,当时几乎没有一家国内媒体,对此进行过正面报道。相反,从2003年起,我国国内反倒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反水坝高潮。很多片面地强调说什么水电破坏生态环境的反对水坝的宣传,至今还在我国很有市场。
实际上,任何人类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水坝的生态影响也是有利有弊的。例如我国的丰满、新安江、二滩等大型水电站的社会生态效益都非常的显着,正面生态环境效益远远超过负面影响。应该说,现在国内流行的一些反坝宣传的很多论据,都是站不住脚的,现在我们争论的这些问题,很多都已经在国际上争论了很长的时间。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上,也已经多次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交锋。直到2002年的峰会,192个国家首脑才达成一致共识,确立大型水电的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地位,并决议鼓励、推进世界范围的水电开发。我相信世界各国的政要们,不会还不如我们的一些小报记者、冒牌专家以及偏激的环保分子了解实际情况,也不会不重视世界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他们最终能够得出支持水电的开发的结论,必定还是有道理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国内的一些人,至今还没有能够认识到,或者说不愿意承认这些。
例如一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从事环境与发展研究的人员最近写文章,仍然质疑水电不是绿色能源。其文章在说到国际社会对水电的结论时,虽然承认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在1996年肯定小水电,和在2002年通过支持大型水电开发的《约翰雷斯堡计划》的事实,但是,显然还是抱着一种遗憾的和不肯接受态度。文章随后竟然以2004年6月在波恩召开的世界可再生能源会议上,一批反对建水坝组织提出的一个被大会否决了的议案为由,否认国际社会一致肯定水电的结论,强调对水电的认识仍然还存在着巨大争议。实际上,不仅这次波恩会议上想把水电从可再生能源中剔除出去的反坝提案被否决了,而且,随后2004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论坛(该同志亲自参加)和会议一致通过的《北京宣言》,已经再次明确了全世界肯定水电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地位的一致态度。此外,还有一位某电力部门政策研究机构的同志,也曾经作为特邀代表被邀请参加了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并且还在会上了发言。但是,该同志在会议以后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有“国际争议:大坝之利弊”这样一节。文章内容却只字不提2004年10月的北京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会议,反而以2003年底由61国家反坝的NGO召开世界水坝会议的反坝意见,作为评论水电的国际依据。这两篇否定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的文章,都被某个热衷于反坝的NGO组织收录在其网站上,作为反坝、反水电宣传的依据。由此可见我们国家的公众(包括一部分专家和领导)对水电的认识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六、结语
应该承认,直到现在国内很多舆论宣传,对水电的一些看法还是不够正确的。应该说这是我国和世界主流意识的认识差距。目前,我国很多公共宣传媒体,缺乏科学知识,又受到了反坝思潮影响。他们宣传的所谓“高尚”、“浪漫”往往是建立在牺牲、阻止欠发达地区人民发展之上的极端敬畏自然。至今,有的媒体还在经常宣扬一些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要求相违背的、不科学的反坝观点。然而,尽管宣传水电科学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相信,随着对水电认识的深入讨论,真理一定会战胜谬误。在满足人民发展需求以及环境和资源压力的难题面前,我国民众一定会和全世界大多数人民一样,越来越全面地认识水电。为了真正实现国家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揭穿一切打着敬畏自然、保护原生态骗人旗号的伪科学、伪环保宣传,按照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的要求,大力开发清洁的可再生的水电资源。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国家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我国的小康目标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水力发电工作总结
2011年水力发电管理所 工作总结
一年来,全所同志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十七大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重要思想,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水电专业技术知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基本完成本所的工作,做到电站技改暨运行在全年无安全事故,全所同志在工作上无违纪、违规行为,具体工作如下:
一、指标完成情况
2011年,完成官店电站的技改工程验收,收回土城镇黄金电站后实施技改工程。
二、主要做法及其成效
一、是技改后提高了电站的经济效益,狠抓电站安全生产管理,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
(1)、修定各类制度,使制度更加民主、科学,对电站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严格电站职工管理,从考勤、常规、绩效等方面严格电站职工管理。
(3)、民主理财,严格实施账务公开。
(4)、严格电站常规管理,坚持岗不离人、人不离岗,按时、准点到岗到位做好自身的常规工作。
(5)、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每周开展一次安全大排查大整改,实现了安全零事故。
三、是以效益为中心,安全为重点,全面实施安全生产。
四、是积极完成各类专项工作,按照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落实各项工作。
二0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第三篇:世界水资源状况
世界水资源状况
1、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人和水是分不开的。成年人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65%,人体血液中80%是水。如果人体减少水分10%便会引起疾病,减少20%-22%就要死亡。大象身体的70%是水,马铃薯的水分含量为80%,西红柿约为95%。人体中的水调节体温,促进新陈代谢,输送营养物质、排除废物,忙碌而有秩序。同时,水也参加化学反应,与蛋白质、糖、磷脂结合,发挥复杂的生理作用。一个健康成人,每天平均要喝2200毫升水,再加上体内物质代谢产生的内生水300毫升水,总共2500毫升,每天经皮肤和粪便排除与此相等数量的水。简言之,每天中稍加间隔就需要而且是必要的水补充和排出,这是生命的象征,也是生命的内容。对人来讲水是可敬的也是可畏的。
2、世界上水的总储量约有14亿立方公里,平铺在地球表面上约有3000米高。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因此有人把地球说成是蓝色星球,又叫水球。地球上的水97.2%的水都分布在大洋和浅海中,这些咸水是人类无法直接利用的(要利用就要海水淡化,成本高)。陆地上两极冰盖和高山冰川中的储水占总水量的2.15%,目前也无法直接利用。余下的0.65%才是人类可直接利用的。从数字上可看出,水是丰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若把一桶水比为地球上的水,可用的淡水只有几滴。
人类用水量中,25%的消费被用于工业,70%以上则用于农场和牧场。农业是用水矛盾最突出的领域。
当今世界的水资源分布十分不均。除了欧洲因地理环境优越、水资源较为丰富以外,其他各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严重缺水地区,最为明显的是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内陆国家,那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存在严重缺水的问题;在亚洲也存在类似问题。例如,公元前每天人均耗水约12升,中世纪时人均耗水增加到20-40升,18世纪增加到60升,当前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人均每天耗水500升。在发展中国家,对水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如我国,近20年城市用水番了几番。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00年,全世界的用水量将由1985年的3900亿立方米增长到6000亿立方米。届时人们将面临全球性的严重水荒。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被迫从1984年起每年从日本进口雨水2000万立方米。
为水而引发的战争。例如土耳其给幼发拉底河以及底格里斯河畔的大型水利工程配备了地对空导弹,抵御军事袭击约旦盆地也潜伏者水的争端。那里许多蕴藏地被掠夺破坏,以致海水涌入,使地下水不能再为人所用。为了避免冲突,科学咨询委员会要求制定“世界水宪章”,签署国有义务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水争端。
第四篇:鲜奶状况调查
鲜奶状况调查
2009年,是确保**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任务极其艰巨的一年。为充分认识今年畜牧业生产面临的形势,我们深入调研,客观分析,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畜牧业经济运行形势及采取的措施
2008年,全区牲畜存栏4747.01万头(只),较2007年减少276.26万头(只),减少5.5%,其中:绵羊存栏减少230.78万只,减少6.6%,山羊存栏减少50.68万只,减少8.3%;牛存栏减少13.02万头,减少2.6%;生猪存栏增加27.96万头,增长11.7%。2008年,全区肉类总产175.48万吨,较2007年增加14.9万吨,增长9.2%;牛奶产量209万吨,较2007年增加13万吨,增长6.22%。总体上看,2008年全区牲畜存栏减少,出栏增加,畜种畜群结构一步优化,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进入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迟缓影响,**畜牧业生产受到较大冲击,奶业再次面对危机,肉牛肉羊养殖效益大幅下滑,生猪产能趋于过剩,家禽产业面临新一轮市场调整,畜牧业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一)奶业发展再次面对危机,严重威胁到**奶业发展基础。
1-3月份,全区牛奶产量41.7万吨,与去年同期持平,全区原料奶收购量11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23%,主产区奶价持续下跌,据调查统计,1-3月份全区原料奶收购价平均1.7元/公斤,较上年同期下降22%,奶业主产区奶价最低降到1.0-1.5元/公斤,期内乳品加工企业积压奶粉曾一度达到6000多吨,每天全区约有350多吨原料奶交售困难,区内60%以上企业已拖欠奶农奶款2-3个月,拖欠奶款上亿元。此次奶业危机,从外部因素看,主要诱因是三鹿奶粉事件滞后反应,国内消费市场尚未恢复到事件发生前的水平,乳制品社会总需求减少。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美欧等主要乳品消费市场持续萎缩,为转嫁过剩产品,国外奶粉生产企业以低于国内奶粉35%的价格抢占中国市场,造成**奶粉在国内市场上滞销,进一步加剧了危机发展趋势。此次危机,也集中反映出我区奶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一是**乳制品结构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薄弱。**年原料奶加工量约60万吨,其中70%以上用于加工生产奶粉,并销往内地精深加工,本地不具备深加工能力,对内地市场依附性较大。去冬今春,区内奶粉加工企业的奶粉出口基本停滞,致使疆内奶粉生产企业产品严重积压,资金周转困难,被迫减产限收,进而造成原料奶供过于求,奶价持续下跌并低于成本价。二是本地乳制品市场恢复和培育滞后,市场开拓不足。我区本地乳品企业年加工上市鲜奶和酸乳制品约18万吨,三鹿事件发生后,消费者乳品消费信心不足,对区内鲜乳制品企业的正常生产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据调查,目前区内液态奶消费市场仍较往年下降15%左右,同时,区内鲜奶和酸乳制品省外市场开拓不足,难以通过扩大鲜乳制品产量,消耗转化期内过剩原料奶。三是奶业生产和保障体系建设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奶牛养殖方式落后,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低,难以有效调控和降低生产成本;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监控缺失,建立乳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基础条件亟待完善;企农利益连结不紧密,鲜奶购销体制不顺,难以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确保奶业平稳发展;生鲜牛奶定价机制和质量第三方检测机制尚不完善,难以有效保障企业和奶农的经济权益。针对当前奶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各地采取政府补助、企业让利、鼓励消费的措施积极应对,目前,区内奶粉积压已减少到3000吨,奶价逐步恢复到1.5-1.8元/公斤保本价。为进一步稳定**奶业发展,***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有关部门深入调研,针对当前奶业生产形势,拟定了《关于进一步稳定**奶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稳定当前奶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鼓励企业恢复生产,培育乳品消费市场。设立1000万元乳品加工企业原料奶收购贴息贷款,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建立500万元***奶粉储备补贴,在区内主要乳品加工企业储备5000吨奶粉;增设700万元乳制品外销储运补贴,对外销乳制品给予每吨100-200元储运补贴;全面推进学生奶饮用计划,***财政增加6100万元专项资金,对全区60万中小学生推广学生奶实施补贴。二是提高奶牛养殖管理水平。
安排100万亩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优质青贮饲料地高新节水改造工程项目;推进奶牛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工作,将全区备案的500个规模奶牛场(小区)全部纳入养殖信息化管理和原料乳质量可追溯监管体系;投资3800万元,完善区、地、县、乡镇四级品种改良冷链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冷配改良,加快奶牛良种化进程。三是强化生鲜乳购销管理。加快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奶站机械补贴资金,实现奶站机械化配套,安排550万元,改造建设110个奶站;继续加强牛奶第三方检测站建设,在已有42个县站的基础上,2009年继续安排30个县站建设,争取覆盖全疆所有县(市)。四是建立稳定奶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参照国家6部委制定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出台《**奶业发展应急调控预案》;发展壮大奶农合作经济组织,争取用1-2年时间将农区90%、牧业定居点60%以上奶牛养殖户纳入合作社管理,全部进驻小区,实行集中挤奶。预计,通过国家、***及地州稳定当前奶业发展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区内乳制品消费市场将逐步恢复,区外乳制品市场得到有效拓展。后期,区内原料奶产量和乳品企业加工量明显上升,但是,受国际国内乳制品市场滞销大环境影响,奶价恢复空间较小,将继续维持在保本微利水平。
(二)生猪产能趋于过剩,猪肉价格持续走低。1-3月份,全区生猪出栏增加,猪肉价格较2008年同期明显下降。第一季度,全区出栏生猪110.67万头,猪肉产量8.9万吨,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8.5%和8.9%。一季度全区仔猪平均价格为18.22元/公斤,活猪10.2元/公斤,猪肉18.1元/公斤,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38.24%、30.57%和28.26%,期内猪粮比价为
7.5:1。1-3月份,区内生猪市场呈现持续走低趋势,3月份仔猪、活猪、猪肉价格分别较1月份下降3.76%、10.74%和6.58%,生猪养殖效益明显下滑,一季度区内育肥猪平均获利50-100元左右,较去年同期减少2-3倍。经调查分析,主要原因:一是近两年区内能繁母猪存栏持续增长,仔猪繁活数量激增。全区能繁母猪数已由2006年的42万头,增加到2008年末的61万头,2009年第一季度全区繁殖成活仔猪101.7万头,较去年同期增加25万多头,增长33.3%。因区内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较高,且基本为自繁自育模式,养殖场户为减少育肥风险,大批量对外出售仔猪,致使期内仔猪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并销往内地省份,据调查1-3月份,仅昌吉州奇台县销往甘肃省的仔猪就在5万头以上。二是期内生猪出栏增加,外销渠道不畅。2007、2008年我区仅国家、***投资改扩建标准化生猪小区就达67个,年新增生猪肥育能力20多万头。据调查,今年年初全区生猪补栏总规模达到200多万头,较上年增加18万头,生猪上市明显过剩,区内市场趋于饱和。同时,今年一季度,区内猪肉外销渠道不畅,数量与往年持平。造成区内大量压圈肥猪低价出售,养殖效益下滑。预计,后期区内生猪出栏继续增加,受本地消费需求限制,生猪价格受内地市场价格影响较大,价格回升可能性较小。为稳定生猪养殖效益,结合此次生猪市场波动,推进**生猪养殖新格局的形成,1-3月份在***党委、政府大力扶持下,畜牧部门狠抓三项工作落实:一是召开了生猪养殖小区建设现场会,全力推动生猪规模养殖。2月份在奇台县召开了全疆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现场会,统一制定了生猪养殖小区管理规范和建设标准,计划用两年时间消灭生猪散养户,使规模养殖比例达到100%,提高生猪规模养殖效益;二是建立了生猪养殖担保公司,推行生猪养殖一体化。融资3000万元,由天康控股组建成立了**首家生猪养殖担保公司,采取“七位一体”经营模式,统一生产销售,降低生猪养殖环节总成本。并计划在此基础上,再组建3-5家担保公司,扩大推广服务面,保证生猪养殖产业链健康发展;三是成立了***生猪养殖协会,推进联合育种和计划繁育,提高产业自身调控能力。政府出资580万元,成立了**生猪养殖协会,将全区3家原种场、15家区级扩繁场、40家地县扩繁场全部纳入协会管理,通过政府监控,协会协调,开展联合育种,计划繁育,实现协作生产,防止生猪产业大起大落。
(三)牛羊肉区内消费增加,牛羊育肥效益下滑今年1-3月份牛羊肉产量增长,区内消费增加。预计第一季度肉牛出栏67万头,同比增长1.34%;牛肉产量为9.30万吨,同比增
长2.11%;肉羊出栏950万只,同比增长1.22%;羊肉产量19.27万吨,同比增长1.71%。1-3月全区带骨羊肉平均29.9元/公斤,较去年同期降低1.32%,牛肉30.27元/公斤,与去年同期持平。期内中心消费城市牛羊肉消费量较上年同期增长8-10%。据调查,2009年区内牛羊育肥效益明显下滑,1-3月育肥牛出栏每头平均收益100元,较上年下降300-400元,育肥羊每只平均收益50元,较上年下降50-100元。主要原因是:一是2008年末架子畜收购价过高,育肥成本增加。近年来,受牛羊育肥利好形势影响,我区牛羊育肥跨区异地抢购架子畜显现日趋明显,架子畜价格一路走高,育肥成本上升较快。据调查分析,2007年区内架子牛、架子羊价格较2006年上涨了41%和57%,2008年收购价又较2007年再次上涨了65.5%和71.1%。育肥出栏畜总生产成本中架子畜购置成本比例明显增加,育肥牛架子畜占总成本比例由2006年的52.79%逐步提高到了2008年的71.11%,提高了18个百分点;育肥羊由2006年的51.48%逐步提高到了65.68%,提高了14个百分点。二是加工企业大幅减产,区外销量减少,对价格拉动作用不明显。据调查1-3月区内牛羊肉加工企业,为减少上年库存产品,规避市场风险,约80%以上高档牛羊肉及分割肉加工企业停工待产,期内育肥牛羊绝大部分通过屠宰厂直接上市,加之区内育肥牛羊出栏相对集中,1-3月受国内市场影响,外调冷鲜牛羊肉数量明显减少,区内牛羊肉供应相对过剩,价格涨幅不大。预计,后期随着区内育肥牛羊存拦减少,4-6月牛羊肉继续呈小幅上涨趋势,6月后当年冬羔补充上市后,牛羊肉价格趋于平稳,涨幅空间较小。为扶持**肉牛肉羊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良种补贴项目力度,3月份***下达专项资金1700万元,其中:1000万元用于农牧区肉牛肉羊良种公畜采购补贴,计划采购种公畜1万头(只);安排350万元,在农区建立两个存栏1000只以上国外专用肉羊繁育基地,建设两个10万只肉羊杂交生产示范县;安排350万元,扶持建设区内5家绵山羊原种场。
(四)蛋禽产业处于周期波动,肉禽产业平稳发展。2009年年初,全区存栏家禽5850万羽,其中存栏蛋禽1850万羽,较去年同期减少200万羽,减少9.7%。1-3月全区出栏肉禽3100万羽,较上年同期增长10.3%。1-3月全区鸡蛋平均6.3元/公斤,较上年同期下降9.61%,西装鸡平均12.6元/公斤,同比下降5.19%。1-3月份期间,全区鸡蛋价格呈小幅上涨趋势,禽肉价格呈下降趋势。1-3月份区内禽苗供应紧张,价格呈小幅上涨趋势,据初步统计,一季度仅从区外引进父母代禽苗就达10万羽。禽蛋禽肉价格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禽蛋禽肉人均占有量较高,区内市场趋于饱和,去年同期生猪、牛羊肉价格大幅上涨,作为消费替代品的禽蛋禽肉价格相应上涨,今年一季度生猪价格大幅下挫,区内禽蛋禽肉消费需求减少,加之受禽流感疫情和三聚氰胺事件影响,居民消费信息不足。蛋禽存栏减少,主要是由于去年年末至今年初大批量蛋鸡处于淘汰期,同时由于去年区内外蛋禽禽苗供应紧张,开产蛋鸡补栏不足,存栏减少。预计,后期随着区外近200万务工人员的进入,将逐步拉动区内禽蛋禽肉消费需求,促进禽蛋禽肉价格上涨。今年,为解决区内禽庙供应紧张局面,逐步建立疆内相对封闭的家禽供种体系,3月份***财政下达400万元专项资金,计划在区内扶持建设存栏分别为5000套的祖代蛋种鸡场和肉种鸡场各1家,目前,祖代鸡场建设选址及前期工作已准备就绪。
二、国家扶持畜牧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
(一)国家奶牛良种补贴项目执行情况2008年,国家下达我区奶牛良种补贴资金1823万元,对83个县(市)的荷斯坦牛、22个县(市)的褐牛以及30个县(市)的西门塔尔牛实施补贴。项目总受益农牧户18万余户。为抓紧项目实施,2008年5月我厅会同财政部门完成了冻精采购,共采购荷斯坦牛、褐牛冻精、西门塔尔牛冻精142.2万剂。截止2009年2月底,全区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县市共领取冻精137万剂,使用冻精130万剂,占采购总量的94.8%,实施奶牛冷配83万头,年总受胎率70%以上。全区共开设奶牛冷配站点3000余座,其中固定站点2200余座、流动站点800余座,去势劣质种公牛10万余头。累计完成家畜繁殖工培训5000余人,培训农户12万余户。
(二)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项目执行情况根据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及时下发了《**2008年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项目实施方案》,经养殖户申请,财政、畜牧部门逐级审查,在全区共确定扶持229家不同生产规模蛋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项目建设单位。计划对蛋鸡存栏5000-10000只的养殖场(户)平均每个场(户)奖励3万元;对蛋鸡存栏10000-30000只的养殖场(户)平均每个场(户)奖励5万元;对蛋鸡存栏30000-49999只的养殖场(户)平均每个场(户)奖励8万元;对蛋鸡存栏50000只以上的养殖场(户)平均每个场(户)奖励10万元。目前,各项目申请单位已组织施工建设,预计6月底全部完成标准化改造任务,7月份经***、地州组织验收达标准后,兑现奖励补助资金
(三)扶持生猪生产各项政策落实情况1、能繁母猪补贴政策落实情况截止2008年12月,全区共兑现到户能繁母猪补贴资金4610.2万元,补贴能繁母猪46.102万头。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能繁母猪补贴资金由国家财政承担60%,应是2766.12万元;地方财政承担40%,为1844.08万元。因2008年国家财政暂按25.5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拨付**能繁母猪补贴资金1530万元,尚有缺口1236.12万元,这部分缺口资金已由我区地方财政先行垫付,中央与***各级财政实际资金配套比例达到了33:67。目前补助资金已经全部兑现到位,兑现到户率达到100%。
2、标准化规模养殖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情况2008年,国家共安排**生猪扩繁场及标准化养猪小区建设资金1200万元,我们按照**生猪产业布局,在全疆确定扩建2个生猪扩繁场,28个标准化养殖小区,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要求,我们严格项目立项和申请审批程序,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和跟踪检查制度,目前所有项目已完工。同时,合理安排使用***1000万元生猪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8年在区内建成了1家生猪原种场、5家生猪扩繁场;引进国外优质原种猪230头;建成3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
3、生猪大县奖励政策落实情况2008年,我区共到位国家生猪大县奖励资金326万元,其中:奇台县202万元,米东区(米泉县)124万元。2008年年内两县(市)共完成建设投资326万元,资金使用情况为:标准化猪舍改造127万元,粪污处理实施建设125万元,购买种公猪、母猪22万元,防疫服务费用支出52万元。通过生猪大县奖励政策的落实,2008年两县(市)生猪饲养量较2007年大幅增长,其中:奇台县新增生猪饲养量37万头,米东区新增15.6万头。
4、能繁母猪保险政策落实情况2008年,根据《**维吾尔***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全区参保能繁母猪共20.12万头,占能繁母猪存栏总数的43.7%。2008年全年结案理赔能繁母猪头数9893头,占参保能繁母猪头数的4.9%,理赔总金额989.3万元。
三、**畜产品统计监测工作开展情况根据农业部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安排,2008年**承担了15个县市畜产品及饲料价格周报和4个奶牛监测县、1个肉牛监测县月度监测工作。为保证统计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时安排,紧急部署:一是把好选人关。根据**多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监测县在挑选村级信息采集员时,要保证少数民族信息采集员有一定的汉语水平、会填写表格、能胜任监测工作。为稳定监测人员队伍,对各级监测人员进行了备案,要求人员变动必须提前上报,确保了监测工作的连续性。二是加强业务培训。结合**统计监测工作任务,编印了简明实用的维汉两种文字的培训教材。先后三次召开**畜产品统计监测工作培训会议,对全疆15个地州统计员、5个县级统计员和25个村级防疫员进行集中分层次培训。2008年10月,全国畜牧总站在乌鲁木齐召开了**片区畜牧统计监测业务培训班,再次对全疆130多名地区、县级统计员进行了系统培训。三是做好跟踪检查。为保证统计监测数据的及时、准确、真实,***每季度对15个价格点和5个畜产品监测点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通过定期监督检查,增强了统计员和信息采集员的工作责任心。
四是制定奖惩制度。制定了下发《***畜牧厅畜牧业统计监测与报表考核管理办法》,对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统计员、信息采集员的工作职责、经费保障、考核管理进行了明确。
第五篇:环境污染状况调查
环境污染状况调查
摘要:由于没有条件,无法检测环境污染的状况,但是通过一些资料如:书籍、互联网等了解环境污染。说到环境污染,我们或多或少都有切身体会,或者在电视上看到过环境污染的情况。比如说汽车从我们身边开过,会引起灰尘,汽车还会排放尾气,这就是一种空气污染。还有许多工厂都要排放废水,工厂生产需要使用干净的水,这些干净的水经过各种各样的生产工艺,水里面添加了许多污染物质,变成了废水,工厂再把这些废水排放到环境里面,就会污染水源,这就是水污染。工厂在生产中还产出一些废渣,我们称为固体废弃物。我们生活中也产生许多废渣,我们称为生活垃圾,这些固体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也会污染环境。还有一些其他的污染等等。
关键词:环境污染治理
一环境调研目的(一)为什么要调查环境?简单的讲,就是因为环境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变化,出现了环境问题。最重要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
1环境污染严重
人类活动中向水、空气、土壤等自然环境排入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病原体、噪声、废热等污染物,当数量和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可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长和生态平衡的现象称为环境污染。(1)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比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2)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状恶化,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其实,即使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不高,但人体成年累月呼吸这种污染了的空气,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
(3)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环境污染是导致癌症发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是癌症综合预防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4)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主要污染事件:
(1)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万吨。其中约有380万吨由美国飘到加拿大,100多万吨由加拿大飘到美国。七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酸雨比番茄汁还要酸,多个湖泊池塘漂浮死鱼,湖滨树木枯萎。
(2)1978年3月16日,美国22万吨的超级油轮“卡迪兹号”,满载伊朗原油向荷兰鹿特丹驶去,航行至法国布列塔尼海岸触礁沉没,漏出原油22.4万吨,污染了350公里长的海岸带。仅牡蛎就死掉9000多吨,海鸟死亡2万多吨。海事本身损失1亿多美元,污染的损失及治理费用却达5亿多美元,而给被污染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3)1979年6月3日,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南坎佩切湾尤卡坦半岛附近海域的伊斯托克1号平台钻机打入水下3625米深的海底油层时,突然发生严重井喷原油泄漏,使这一带的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4)巴西圣保罗以南60公里的库巴唐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死亡之谷”知名于世。该市位于山谷之中,六十年代引进炼油、石化、炼铁等外资企业300多家,人口剧增至15万,成为圣保罗的工业卫星城。企业主只顾赚钱,随意排放废气废水,谷地浓烟弥漫、臭水横流,有20%的人得了呼吸道过敏症,医院挤满了接受吸氧治疗的儿童和老人,使2万多贫民窟居民严重受害。
(5)原西德共有森林740万公顷,到1983年为止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积量占同年森林生长量的21%多,先后有80多万公顷森林被毁。这种枯死病来自酸雨之害。在巴伐利亚国家公园,由于酸雨的影响,几乎每棵树都得了病,景色全非。黑森州海拔500米以上的枞树相继枯死,全州57%的松树病入膏肓。巴登??符腾堡州的“黑森林”,是因枞、松绿的发黑而得名,是欧洲著名的度假圣地,也有一半树染上枯死病,树叶黄褐脱落,其中46万亩完全死亡。汉堡也有3/4的树木面临死亡。当时鲁尔工业区的森林里,到处可见秃树、死鸟、死蜂,该区儿童每年有数万人感染特殊的喉炎症。
(6)1984年12月3日凌晨,震惊世界的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发生。午夜,坐落在博帕尔市郊的“联合碳化杀虫剂厂”一座存贮45吨异氰酸甲酯贮槽的保安阀出现毒气泄漏事故。1小时后有毒烟雾袭向这个城市,形成了一个方圆25英里的毒雾笼罩区。首先是近邻的两个小镇上,有数百人在睡梦中死亡。随后,火车站里的一些乞丐死亡。毒雾扩散时,居民们有的以为是“瘟疫降临”,有的以为是“原子弹爆炸”,有的以为是“地震发生”,有的以为是“世界末日的来临”。一周后,有2500人死于这场污染事故,另有1000多人危在旦夕,3000多人病
入膏肓。在这一污染事故中,有15万人因受污染危害而进入医院就诊,事故发生4天后,受害的病人还以每分钟一人的速度增加。这次事故还使20多万人双目失明。
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
(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
(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二)为了解决这个环境污染问题,有一系列的办法:
(1)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
(2)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
(3)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路”。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诸如:成立环境保护部;颁布实施政策法规;制定科技标准;控制、治理污染;保护自然生态;进行环境评价;开展宣传教育;发展国际合作;进行环境监察等等。政府有关部门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也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象财政部、化工部、国家海洋局、国务院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环境保护部等部门都颁发过相关法规和规章。例如:2006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91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有关环境污染犯罪行为,规定了 “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罚。再如:2008年2月6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副省级城市环境保护局,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颁发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防范应对雨雪冰冻灾害次生环境污染事故的紧急通知》;2008年5月13日环境保护部向各有关地区省环境保护(厅)局颁发了:《关于防范和应对地震灾害次生环境污染事件的通知》。为了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努力增强环境意识: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要把这种认识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态度积极参加
各项环境保护活动,自觉培养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有利用生物净化来消除环境污染和发展绿色食品等。参考文献:
地理学(一级学科);环境地理学(二级学科)关于环境污染的科技名词定义
互联网(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