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十九大报告中的那些法治关键词
编辑:流年似水 识别码:20-1037135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16 00:34: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十九大报告中的那些法治关键词

十九大报告中的那些法治关键词

起于初心,着眼长远。十九大报告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其中贯穿着法治的精神和要求。检察君从十九大报告中摘编出若干关键词,让我们从中感受法治的力量和可期的美好未来。全面依法治国 摘要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点评

法治兴则国家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全面从严治党 摘要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点评

打铁还需自身硬,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同向发力,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摘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置,优化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

点评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执政本领 摘要

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

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

点评

坚持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是增强依法执政本领的基本要求。坚持厉行法治 摘要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点评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只有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法治中国建设才能协调有序全面推进。美好生活需要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点评

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经超越物质层面,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更多价值已是必然。国家监察体制 摘要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点评

深化、巩固反腐斗争成果,构建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是关键举措。

反腐败国家立法 摘要

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在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力度。不管腐败分子逃到哪里,都要缉拿归案、绳之以法。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点评

以立法之威夯实反腐制度之基。行政体制改革 摘要

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点评

科学合理的行政体制改革必将释放更多制度红利。完善产权制度 摘要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点评

坚持法治,深化产权改革,让恒产者有恒心。

缩小收入差距 摘要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点评

在实现富裕的道路上,效率和公平,一个都不能少。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摘要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点评

着力补齐民生问题短板,织好社会保障安全网,改革才有更强动力,创新活力才源源不绝。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摘要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点评

共建共治共享就要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摘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点评

只要制度给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绿色发展 摘要

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点评

“绿色”法律制度要实现的不仅是经济发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第二篇:十九大报告主要关键词

关于十九大报告,你必须知道的“关键词”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新

华社记者马占成 摄

直播回放: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不少“关键词”,展示了新理念、新观点,给予了重大时代课题明确的回答,在理论上拓展了新境界、在实践上作出了新部署。

【大会主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极不平凡的五年】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十大“成就”】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历史性变革】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2 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党的创造力】

五年来,我们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之“时代”定位】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三个“必须”】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伟大”】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五个“更加自觉”】

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 6 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全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四、坚持新发展理念。

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任务】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全面开放新格局】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三农”工作队伍】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健康中国战略】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美丽中国“四大举措”】 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四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国土绿化行动】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 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

国防和军队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打造坚强高效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

要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继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化军官职业化制度、文职人员制度等重大政策制度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

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

我们坚持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全球治理观】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

在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力度。不管腐败分子逃到哪里,都要缉拿归案、绳之以法。

【反腐败国家立法】

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国家监察法】

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

【八方面“增强”执政本领】

全面增强执政本领。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

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

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根据10月18日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的报告整理)

第三篇:十九大报告中的法治内容

十九大报告中的法治内容

在刚刚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报告中涉及的法治建设相关内容尤其引人注目,这是相关要点,大家一起学习。

第一,报告认为,在过去五年里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

报告原文:民主法治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

第二,报告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报告原文: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第三,报告强调,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报告原文: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第四,报告要求,要健全党和国家监察体系,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报告原文: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第五,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报告原文: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置,优化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

专家解读十九大报告有关法治论述: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专家解读十九大报告有关法治论述

10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主题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体采访活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二处检察官施净岚(左三)等五位来自政法系统的代表接受采访。新华社发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方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组成部分

【报告原文】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莫纪宏: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十四条基本方略,为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与其他基本方略一起,围绕着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对于其他基本方略来说,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可以提供法治保障,这是由全面依法治国的功能和作用所决定的。从党领导人民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来说,加强党的政治领导,依法执政,是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方式。各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供法治保障,就能够顺利、有序推进。同时,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基本方略的应有作用,也要仰赖于其他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各项要求是从宏观意义上来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大势和发展进程的,既有原则性、方向性,又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引入全面依法治国各项法治工作的制度安排和实际运行中,坚持系统论,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辩证法,突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重要性,对于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谋大局把方向

【报告原文】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中央成立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首先,这极大提高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权威性和实效性,政治站位高,由党中央统一领导、全面推进法治战略落地;其次,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举措的顶层设计,体现了中央对法治建设全方位的统一领导,增强了制度定力。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成立,有助于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意志与国家意志、人民利益更好实现统一,党内法规体系与国家法治体系协同发展,为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合宪性审查机构奠定基础。

中国社科院法制史研究室主任张生: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成立,将发挥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监督落实的多项职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谋大局,把方向”。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涉及到立法、执法、司法、党务各个部门和组织机构,关乎到每个公民、每个党员,没有统一协调,难以形成良性整体机制。基于此,领导小组的成立,将以更高的站位克服各种阻力,协调各种组织。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王敬波:这是一项高瞻远瞩、意义深远的决策。在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党通过领导立法、保障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确保全面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有利于深化改革,破除阻碍法治建设深入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持续不断地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

这个领导小组将是我们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协调机构,总体设计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重大原则、方针政策、总体方案,统筹协调处理全局性、长远性、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问题、谋篇定策、协调各方,指导、推动、督促重大决定的组织落实。

《求是》杂志研究员黄苇町:这是坚持法治强国的一大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正处在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时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关键看方向是否正确、政治保证是否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党的领导强不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顺理成章,非常必要。

这个领导小组不是抓传统意义上对公检法司安等政法口业务部门的指导,而是要更好地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全领域、全系统,要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依法治国方面的认识、思想和意志,形成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强大合力。与时俱进地作出一系列关系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不断发现推进依法治国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解决新问题,提出新举措,把全面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党的十九大之后,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将发挥更加基础性的作用。而即将设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体现了党领导一切的要求,也是对未来全面依法治国最大的组织保障。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报告原文】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广州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著名法学家李步云:“依法立法”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关于“依法”,过去我们通常将其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联系起来,但对于立法机关如何在立法中依法恪守相关制度和程序强调的较少,因此这一提法强调了将立法机关也纳入“依法”的范畴。在立法上过去多强调“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现在将“依法立法”与前两者并列,说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立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实现“依法立法”,目前需要解决立法人才比较匮乏的问题。建议在人大系统全面开展立法工作培训,使从事立法工作的人员尽快掌握立法规律与规则。立法法修改后赋予了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让各地对立法人才产生巨大需求。通过培训与借助专家资源,让立法工作一方面依照“依法立法”要求杜绝越权立法、乱立法现象;另一方面避免不作为、不立法,让地方立法权真正能够发挥其制度潜力。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焦洪昌:报告提出把依法立法与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并列为立法原则,这是立法原则上的一大变化,其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法出多门、通过法来逐利、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等问题。依法立法要求立法部门在立法的时候,一定要遵守宪法法律设定的程序和实际权力的授权界限。立法部门只有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才能真正实现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后实现通过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刘锐:科学立法要求立法尊重法律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体现立法技术的最新水平。民主立法要求立法真正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意志,最大程度保障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有效参与立法的权利。依法立法要求立法遵守立法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基本程序,依法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立法职责,积极作为。

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是对法律作用的更精细表达。因为法有良法、劣法之分,法治是良法之治,良法可以引领、推动发展,劣法制约、甚至窒息发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既是对提高立法质量的要求,又是对良法、法治作用的全面、精准阐释。我们必须认识到良法促进发展、推动繁荣的作用。

安徽省蚌埠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聂全昌:十九大报告在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强立法方面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为我们更好地做好地方立法工作指引了新航向。对于新获得立法权的城市来说,不仅要防止“有权任性”,更要依法立法、科学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体现地方特色。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从搭建“四梁八柱”到着手“内部精装”

【报告原文】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东南大学副校长周佑勇: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要继续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切实维护人民权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自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以来,司法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已基本搭成,一些重要改革已经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司法体制改革已经完全到位。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综合配套、协同推进。司法改革中每一项改革措施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更加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协同性、联动性和配套性,实现改革的系统集成、整体推进。司法责任制对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必须不断总结完善协同机制,使司法责任制切实落地落实落细,充分发挥改革整体效能。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王敬波:经过努力,司法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形成,一些重要改革已经完成,但由于司法改革在国家法治建设中“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法治国家的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仍需深入推进,尤其是综合配套改革,例如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真正做到“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再如进一步深化行政审判体制改革,通过开展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进一步促进行政审判的专业化,来减少外部不当压力,有效回应行政管理专业化的趋势。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涉深水者见蛟龙。司法改革的目标在于兴利除弊,建立实现司法公正的长效机制,这就不能“见好就收”,浅尝辄止。因此,司法改革是一个持续的、不断深入的过程。

十九大代表,江苏省律师协会会长、薛济民律师事务所主任薛济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司法体制改革仍需深入推进,尤其是综合配套改革。在总体框架下,应注重在规范权力运行、完善分类管理、深化科技运用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建议在深化综合配套改革中,落实改革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地区和部门协同配合的作用。

应以建立完善体制机制为抓手,以司法公正为目标,注重总结改革成果,及时解决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不适应、不配套的问题,促进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注重发挥好律师在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

十九大代表、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厅申诉案件查办二处处长杜亚起: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党中央的顶层设计和通盘考虑。司法体制改革就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确保我国司法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十九大报告提到“依法治国”19次“法治”35次说明了什么?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全文三万两千多字,其中有3次大篇幅报告“依法治国”工作相关内容,“法治”一词出现了54次。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纵观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法治始终伴随着十八大以来的各项工作进程。“从202_年到目前,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满意度,从87.4%提高到95.3%,公众安全感从92.81%提高到95.56%,公众对政法队伍的满意度从79%提高到89%。”在10月19日下午举行的十九大“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代表集体采访记者会上,江苏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综治办主任朱光远用数字的变化告诉我们五年里法治的力量。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也是法治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法治建设自此有了多个第一次: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位一体”的法治体系。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专门决定;《决定》还将党规纳入国家法治体系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五大法治体系”之一;《决定》旗帜鲜明地树立宪法根本法的权威,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忠于宪法”70字誓词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履职必须恪守的信条;这五年来,司法机关坚持法治公平与正义,防冤纠错,“聂树斌案”“陈满案”“呼格案”等旷日持久的申诉案得到重审改判,“杨德武案”等一大批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昭雪;依法反腐惩腐力度规模空前,反腐战线的干警们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壮士断腕的勇气为正义夺回生命,为法治赢得尊严,“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有了目标,脚下的路再泥泞也不会迷失方向。十九大报告为未来的五年,乃至未来三十年描绘了愿景,再次吹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给法律工作者提出了要求,给全体检察干警明确了方向,我们理当责无旁贷,以更加奋勇的姿态投入到正义事业中。

54次“法治”背后是无数法律工作者夜以继日付出换来的法治进步,54次“法治”背后是亿万中国人民对法治护航全面小康的美好期许。54次“法治”足以告诉我们,让法治护佑你我的生活,足可信赖;54次“法治”足以告诉我们,让法治成为你我的信仰,不再遥远。

第四篇:十九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的十大关键词

十九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的十大关键词

1、千年大计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3、优质生态产品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4、空间格局

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5、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6、三条控制线

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7、绿色生产和消费

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8、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9、打赢蓝天保卫战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

10、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

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第五篇:关于十九大报告的关键词解读

解读报告:进入新时代 谱写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键词

202_年10月19日07: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报告原文

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会内解读

周旭光代表(武警湖北总队司令员):

这是习主席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强军事业作出的战略部署,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武警部队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权和政治安全的重任,必须坚决响应习主席伟大号召,主动扛起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的历史担当,坚定不移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努力奋进。坚决贯彻习主席改革强军重大战略思想,扎实推进部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确保习主席改革强军的决策部署在部队得到坚决落实。

杨省根代表(海军某基地副参谋长):

过去五年,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海军的发展建设更是突飞猛进:国产航母、万吨级驱逐舰下水,亚丁湾护航、海外撤侨等等,基层一线官兵都是这些历史性变革的参与者见证者。我们要积极响应习主席号召,牢固立起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突出练兵备战,狠抓实战实训,到大洋深处、到未来海战场摔打磨练,到复杂海域实战练兵,练就过硬技术,练强打赢本领,确保一声令下决战决胜。

会外连线

张军社(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首次提出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四个现代化,对于我们扎实深入地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至关重要。实现这四个现代化,既是生成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要求,更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要求。现代化的军事理论是对国防和军事活动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能够正确指导国防和军事实践。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既包括科学的组织模式和制度安排,也包括科学的运作方式。军事人员现代化是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关键。而武器装备现代化则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点,是衡量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准。(记者 倪光辉 卢晓琳)

六个“任何”

报告原文

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会内解读 张志军代表(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对台工作的重要理念和主要措施,为新时期对台工作指明了方向。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十九大报告表明了反对“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定意志和鲜明态度。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我们党对历史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和责任,在关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清晰划出了红线,表达了我们的坚定意志,展现了我们的战略自信。当前,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在文化、教育等领域不断推行“去中国化”活动,鼓噪“台独修宪”。我们要高度警惕形形色色的“台独”活动,绝不容忍“法理台独”分裂行径,也绝不坐视“渐进台独”侵蚀和平统一的基础。

会外连线

纪欣(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前主席、《观察》杂志社社长): 总书记的报告提出六个“任何”,宣示大陆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这是对“台独”最严正的警告,但同时又释放了极大善意,表示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不会存在障碍,也让台湾人民知道谁应该对当前两岸关系的低迷负责。报告也指出,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方式,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记者 王 尧 冯学知)

人类命运共同体

报告原文

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会内解读

陈坚代表(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报告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是一个有使命感的党、一个有责任感的国家。在中国改革开放赢得各方赞誉的当下,在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世界瞩目的当下,我们对世界发出呼吁、作出承诺、展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说明我国已经站在一个新时代、进入一个新时期,可以为人类的命运作出更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对于我国自身而言,我们的课题也是世界的课题,把这些问题放在世界大环境下考量,体现了中国的胸襟和眼界,体现了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筹。周宇代表(外交部翻译司参赞兼处长):

从雁栖湖畔到西子湖畔,从联合国总部会场到达沃斯雪山脚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现崭新局面,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提高,我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站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的十字路口,展望未来,相信中国将继续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外连线

陈须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

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十九大报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在为人类进步事业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也开辟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它将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融合在一起,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潮流的大智慧,是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创造新辉煌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的重要指针,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历史影响。(记者 杜尚泽 杨 迅)

党的六大建设

报告原文 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会内解读

姚庆英代表(四川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党支部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普遍增强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改进了工作作风,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报告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紧紧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把心思用在全心全意谋发展,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上,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马春雷代表(上海市嘉定区委书记):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摆在了“四个伟大”中决定性作用的高度,说明了党中央对党的建设的高度重视。5年来,党的面貌“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干部群众称赞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变革中最突出、最显著的变化。报告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中央的部署,扛起管党治党责任,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

会外连线

杨德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报告提出的党的六大建设,从实践基础看,源于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如“旗帜鲜明讲政治”“把纪律挺在前面”等,又立足于解决党内目前还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如“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现实性、针对性很强。从党建历史看,本来强调政治建设、纪律建设是共产主义政党,尤其是我们党与其它政党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但相当一段时间以来被一些人忽视,现在将这两个方面凸显出来,既是党建工作承继历史传统,又是“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要求。(记者 姜 洁 赵 兵 王明峰 任姗姗)

反腐败压倒性胜利

报告原文

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

会内解读

陈辐宽代表(山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顽强的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败斗争从“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到“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再到“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进而到“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有效遏制了腐败蔓延势头,党风政风焕然一新。报告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纪检机关作为党内监督专责机关,应以更加科学、严密、有效的思路举措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王进足代表(福建福州市委常委、福清市委书记):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整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如今,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全党全国人民都为之振奋。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专门提出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力度。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应通过清单式确权、全方位控权、阳光化晒权、多元化督权等手段,进一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遏制群众身边的腐败,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会外连线

薛庆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5年来,反腐败问题是群众非常关心的议题,也是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5年来,反腐败重大举措不断出台,既打“老虎”又拍“苍蝇”,查处高级干部上不封顶,没有“铁帽子王”,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一批腐败分子被反腐重拳击落。腐败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如今中国正探索一种有效的治理方式。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越往后执纪越严,党内法规体系越发完善,反腐败力度和高压态势不减,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和推进反腐败斗争,必定能够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记者 姜 洁 江 琳 赵 兵)

监察体制改革全国推开

报告原文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会内解读

周农代表(湖南衡阳市委书记):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坚持和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符合党心民意,令人倍感鼓舞。我国监督体系部门众多,虽各司其职,但反腐败力量有所分散。建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可以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国家监察体制的改革,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且符合国际通行规则。从党内监督、体制内监督,到国家立法监督,改革试点的全面铺开,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体现,也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

潘志荣代表(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检察院检察官): 党的十八大以来,检察系统查办案件的数量和数额越来越多,查办官员的级别也越来越高,展现了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坚定决心。同时,在部分省市试点成立监察委员会,这一重大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一步扎牢制度的笼子,加强了对权力的监管,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全覆盖。下一步,试点在全国推开,这必将为取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支撑。

会外连线

庄德水(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十九大报告凸显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更加明确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仅是强化国家权力监督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旨在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特色在于法治反腐,要在试点实践基础上形成法律成果,明确监察委员会的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报告进一步细化了国家监察的操作程序和工作规范,从改革细节入手丰富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方案。(记者 姜 洁 徐 隽 颜 珂 张 枨)

《 人民日报 》(202_年10月19日 12 版)

十九大报告中的那些法治关键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