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肝癌射频消融适应症
肝癌射频消融适应症
射频消融可通过开腹术中直视下、腹腔镜直视下或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等三种途径之一进行。应在超声监测指导下行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术:根据肿瘤大小、病灶多少、肿瘤位置及与原发肿瘤的关系确定射频参数,包括射频点的选择、射频范围、射频次数和持续时间。对于肿瘤仅局限于肝脏,多采用B超或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方法。
(一)肝肿瘤射频消融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适应证
患者一般情况:(1)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无明显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功能状态良好,或仅有轻度损害;(2)肝功能正常,或仅有轻度损害,按肝功能分级属A级或B级。
局部情况:(1)<5cm的单个肿瘤,无手术指征或估计手术困难、疗效欠佳的原发性肝癌。(2)癌灶在5个以内,肿瘤直径小于5cm,伴有严重的肝硬化,全肝体积明显缩小;(3)肝切除术后近期复发的肝癌,不适宜或患者不愿接受再次肝切除者。(4)对于无手术指征的大肝癌,应先予肝动脉化疗栓塞,再行PRFA。
2.经腹腔镜应用适应证
主要用于经皮治疗有困难者,包括:(1)肝癌靠近膈顶部,经皮治疗易损伤膈肌;(2)肝癌靠近肝脏面, 经皮治疗易损伤邻近的胃肠等脏器;(3)肝癌靠近胆囊, 经皮治疗易损伤胆囊。
3.术中应用适应证与禁忌证
主要用于经皮经腹腔镜治疗有困难者,(1)疑肿瘤切缘有癌细胞残留者,可对残肝断面进行局部消融治疗;(2)主要病灶切除后,对术中B超检查发现的肝内残余灶进行局部消融治疗,既减少了癌残留使治疗更彻底,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正常肝组织;(3)术中对不可切除的巨块型肝癌行局部消融治疗,达到姑息性治疗的目的,或在经肝动脉栓塞化疗后,再联合应用局部消融治疗。
禁忌证:(1)肝功能为Child-Pugh C。(2)严重出血倾向。(3)有腹水。
第二篇:射频消融+心导管护理常规
射频消融术护理常规 概述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种导管治疗术,是通过导管头端的电极释放射频电能,在导管头端与局部的心肌内膜之间电能转化为热能,达到一定温度(46-90度)后,使特定的局部心肌脱水、变形和坏死,自律性和传导性能均发生改变,从而使心律失常得以根治。护理评估
1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常用药物及效果。2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3病人对射频消融术的了解和接受程度。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1询问病人主诉,观察病人症状及心电检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
2嘱病人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休息时避免左侧卧位,以防左侧卧位时感觉到心脏搏动而加重不适。3予鼻导管吸氧。
4饮食给予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避免饱餐及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
5心理护理:做好病人、家属的解释工作,介绍射频消融术的必要性、安全性、方法、手术过程,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专科护理 术前护理
1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以取得合作,病人和家属签字。2术前停服抗心律失常药一周。
3完善检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进行食道调搏、动态心电图、超声、电解质、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4皮肤准备:双侧锁骨上下及腋窝,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备皮。
5术前训练卧床排大小便,避免术后卧位改变造成排尿困难而出现尿潴留。6术前一晚按医嘱服镇静药。7术晨禁早餐.8术前予留置套管针、术前用药。术后护理
1平车送回病房,平卧6小时,下肢伸直。
2心电监护12(24)小时,观察有无再出现心律失常。
3术后每30分钟监测BP、P、R一次,共4次,血压稳定后改为每2小时测一次。
4观察伤口情况:Q1/2H观察穿刺伤口有无渗血、双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及皮温,如无异常连续观察4次。后改为按医嘱护理级别巡视观察病人。5观察有否胸痛、心慌、气促、发绀、恶心等情况出现。6术后可进食。术后8小时无排尿而膀胱胀痛者及时处理。并发症护理及应急处理
1急性心脏压塞:术中导管机械性刺激使心脏破裂所致,病人表现为烦躁、淡漠面色苍白,心率多为减慢、血压降低,透视下可见心影增大(或不增大)、搏动减弱或消失,严重者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心脏超声可见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征。护士术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协助医师进行抢救,立即行心包穿刺引流术,同时做好开胸修补术准备。3.3.2肺动脉栓塞:主要发生在解除卧位开始活动时,栓塞范围小者症状轻、恢复快,大的栓塞很快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而丧失抢救机会。
1护士应指导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仅穿刺股静脉者下肢限制活动不超过6小时,穿刺股动脉者不超过12小时。
2有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静脉曲张、栓塞史、肥胖、长期口服避孕药物等,可在血管包扎2小时后常规应用肝素预防血栓形成。
3与血管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误穿锁骨下动脉、血/气胸、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动脉夹层、血栓形成及栓塞,护士在密切观察病情的同时,遵医嘱给予溶栓等对症处理,并做好急诊手术准备。4健康指导
1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重体力劳动,轰动适度,维持日常生活自立即可。2按医嘱继续服药,不得随意自行增减药物和药量。3饮食指导:给予高热量、维生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有水肿者,宜进食低盐或无盐饮食,忌吃刺激性食物和药物。
4教会病人测量脉搏,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与医师联系。
5复诊:出院3个月内每2周门诊复查1次,如有不适随时到医院就诊。心导管检查术
【概述】
心导管检查是通过心导管插管术进行心脏各腔室、瓣膜与血管的构造及功能的检查,包括右心导管检查与选择性右心造影、左心导管检查与选择性左心造影,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其目的是明确诊断心脏和大血管病变的部位与性质,病变是否引起了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程度,为采用介入性治疗或外科手术提供依据。【护理评估】
病人及家属对心导管检查的理解及配合程度。病人及家属是否已签介入术同意书。病人的病情,药物过敏史及用药史。【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1.饮食与休息: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食物,少量多餐。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让病人得到充分的睡眠与休息。
2.吸氧:根据病人的病情必要时给予吸氧。3.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专科护理 术前准备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
2指导病人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胸片、超声心电图等。
3根据需要行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或上肢、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区备皮及清洁皮肤。4穿刺股动脉者应检查两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标志,以便于手术中、术后对照观察。5训练病人床上排尿。
6为病人脱掉内衣并更换干净的病人衣服,脱掉病人身上的首饰,术前排空膀胱。7术前饮食以六成饱为宜,可进食米饭、面条等。8给病人留置头皮留置针,在病人的左上肢戴上手腕带。9病人和家属签介入术同意书。术后护理
1嘱病人卧床休息,穿刺口予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每半小时观察伤口,了解有否出血,渗液,瘀斑,观察术肢指端血液循环情况,了解有否肿胀,皮肤有否紫绀和病人自诉有否疼痛,麻木等症状,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股动脉穿刺者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比较两侧肢端的颜色、温度、感觉情况。每两小时提醒医生放松止血器一次,病人无特殊情况下共放松3次止血器已完全放松,12小时后可以拆除止血器。2术后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
3监测病人的一般状态及生命体征,每半小时测量血压,脉搏,心率,稳定情况下共六次,不稳定高或低随时测量并报告医生处理,观察术后并发症。并发症护理及应急处理。
1.局部穿刺部位出血与血肿。
处理措施:术后注意观察穿刺口及术侧机体有无出血与血肿,发现异常马上通知医生,给予重新包扎止血。2.心律失常。
处理措施: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处理。3心脏填塞: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奇脉,血压下降、脉压降低,听诊心音遥远甚至肺部出现湿啰音等症状,应首先考虑心包填塞可能。
处理措施:安慰病人,立即进行床边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作心包穿刺准备配合医生抢救。监测血压q 5~10min,密切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健康指导】
保持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进食低脂清淡饮食,避免饱餐及刺激性食物,预防便秘,忌烟酒。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按医嘱服药,定期到门诊复诊。
第三篇: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常规
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常规
一、术前:
1.常规检查:胸片、十二导联心电图、心脏超声、必要时Holter、运动负荷ECG左房和肺静脉CT、CAG(手术入路、周围血管、栓塞可能情况-TEE除外左房血栓等)检查。
2.常规化验:甲功、急查血液分析、凝血三项、离子(E4A)、生化组合(血糖、肝功、肾功、必要时查心肌肌酶谱等),抽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抗HIV、梅毒、留取尿常规、便常规等。术前血液传染病指标(肝炎七项、抗HIV、梅毒)未回报时,须病人和其家属同意并签字“术后一切结果与介入手术无关”。
3.术前签字须病人及家属共同签手术协议书,除常见危险及并发症外(见介入诊治报告单),尚需交代:(1)手术不成功:(2)术后复发;(3)111度AVB,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费用自理:④猝死。
4.下医嘱、备皮(左、右侧腹股沟区,双侧颈、胸部)、查看押金。
5.年龄≥40岁,术前常规服用阿斯匹林80-120mg。
6.如术者无特殊要求,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胺碘硐除外)。
7.术前触摸双股、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听诊股动脉区有无血管杂音,如有异常及时记入病程记录并通知术者。
8.完成术前讨论并详细记录。
二、术后:
1.心电图:术后即刻、术后1~2天、出院前十二导联心电图,必要时随时加做。注意观察心率、心脏节律、P-R间期(注意有无房室传导阻滞)、有无预激、与术前对比有无ST-T改变等。
2.术后常规测心率、血压、摸足背动脉、及观察穿刺局部出血情况,即刻、每半小时一次共4次。如有病情变化,依具体情况密切观察。书写术后病程记录至少1次。
3.根据动脉或静脉穿刺途径决定卧床时间。如为动脉途径,则平卧8~12小时,沙袋压迫6小时,以后可在床上翻身或侧卧,16--24小时可下床活动。如为静脉途径,则平卧3--6小时后下床活动(通常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非穿刺肢体关节可屈曲、内外翻,穿刺侧下肢足部可正勾绷、侧勾绷转动。平卧时间过长或为老年病人,下床前指导病人逐渐适应不同体位(15„---30‟,45„--60„),然后坐位、直立下床,以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发生。
4.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80~120mg,1/El,术后服用1~2月;儿童用量酌减。特殊抗血小板、抗凝治疗见术后医嘱。
5.如病人出现明显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率过速或过缓,伴有对升压药反应不佳的血压明显降低,在排除其它因素(如迷走神经反射)的情况下,应考虑心包填塞的可能性并行床旁心脏超声确诊,其后及时抢救、处理。
6.如不能排除心包填塞的可能,其处理程序如下:(1)导管室行心脏透视检查,和/或心脏超声检查,诊断明确后立即行心包穿刺术;(2)如已回病房行床边心脏超声检查(先心内科)及测定周围静脉压;(3)病情危重高度怀疑心包填塞者行床边心包穿刺术。(4)以上三项措 施不能凑效时,急请心外科会诊,必要时行开胸心包切开术及心肌修补术。
心内电生理检查
经静脉常规放置RV-
4、CS-10极标测电极导管。常规方法行房间隔穿刺,穿刺成功后经静脉注入肝素5 000 U。经多功能鞘管放置长交换导丝至LSPV左上肺静脉内,撤出多功能鞘管至右心房,由导丝定位指引路径,将消融导管通过同一房间隔穿刺部位送至左心房,再沿导丝将多功能鞘管送至左心房。用多功能鞘管分别行选择性逆行肺静脉造影,测量肺静脉口直径,据其选择合适的环状标测电极导管(Lasso标测电极导管),经多功能鞘管放置环状标测电极导管至肺静脉口,利用不同的X线投照角度判断环状标测电极导管与肺静脉口的相对关系,环状标测电极导管的放置原则是位于临近肺静脉开口心房侧且尽可能与肺静脉长轴垂直。行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包括右心房和冠状静脉窦近、远端程序刺激。消融靶点的确定
在窦性、房性心律或冠状静脉窦起搏下对PV和VC逐一标测,顺序为左上肺静脉(LSPV)、左下肺静脉(L IPV)、右上肺静脉(RSPV)、右下肺静脉(R IPV)、和上腔静脉(SVC)。采用双极腔内电图记录的方法,记录并分析肺静脉电位(PVP)和房性心律失常的电活动激动顺序和频率。在PV内记录到高频、高振幅、碎裂、锐利的电位为PVP。在窦性、房性心律和心房不同部位起搏时,根据从心房向静脉内的电传导和肺静脉电位的激动顺序确定消融靶点。消融靶点为在窦性心律或冠状静脉窦近、远端起搏时,肺静脉口记录的最早肺静脉激动点和最短的心房静脉电位间期, 或心房和静脉电位融合处。
消融方法
使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 消融温度45~50℃,射频功率25~35 W,放电时给予盐水速度为20 ml/min。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引下,窦性、房性心律或冠状静脉窦P/D起搏时放电治疗,治疗过程中可见PVP的变化,即激动顺序改变、电位幅度变小、延迟或消失,有效部位持续放电消融60 s。每根PV通常需要进行2次或2次以上的节段消融从而完成完全电隔离。重复心内电生理检查,电隔离成功的标志为消融后无持续性房性早搏(房早)或房颤;在窦性心律或冠状静脉窦远端起搏下环状标测电极导管记录到的静脉电位完全消失;静脉内自律性电活动与心房电活动分离,存在传入或传出阻滞。肺静脉电位标测
术中准确清晰地显示PVP是确定靶静脉、成功隔离PV和判断治疗终点的关键。通常在静脉开口处可记录到低振幅、圆钝的心房电位和高频、碎裂、锐利、高振幅的静脉电位。研究表明,单极标测技术比双极标测技术可更精确地进行消融靶点定位,提高对肺静脉隔离成功与否判断的准确性,从而提高消融成功率、减少能量释放、缩短透视时间。另有研究显示,心房不同部位刺激有益于PVP的标测、消融靶点和终点的判断,及术后残余电位和可疑PVP性质的鉴别,心房不同部位的刺激使心房和PV按不同顺序激动, PVP和远场心房电位间距发生变化, 从而使原被掩盖的PVP得以显现。本组病例行肺静脉电隔离时,左肺静脉标测常规行冠状静脉窦远端刺激,右肺静脉标测常规行冠状静脉窦口刺激,以求清晰显示PVP(相应侧近距离刺激)。
肺静脉电极导管的操作
肺静脉内标测与消融电极导管的放置是肺静脉电隔离的前提。操控标测与消融电极导管进入左、右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一般没有困难。右下肺静脉由于其解剖特点,电极导管的操控较困难,其操作要点为避免房间隔穿刺部位过高;充分利用X线透视体位,多采用右前斜位30°;于右下肺静脉上方,电极导管远端在心房侧收弯后,逆钟相旋转贴靠左心房侧后壁,然后松弯回撤电极导管,电极导管自行弹入静脉口,如不成功可重复上述操作过程。肺静脉电隔离部位
研究提示 ,环绕肺静脉的肌袖样组织延续到肺静脉前庭(pulmonary vein antrum),隔离肺静脉的消融线应在肺静脉前庭与左心房之间,可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PV狭窄的发生率。静脉与心房连接处的确定可根据肺静脉影像资料、局部心房和静脉的电位特征及消融电极导管在连接处的滑动现象。(定位问题:相对准确)本组病例标测和消融均在肺静脉口外心房侧,术后即刻静脉电隔离成功率为9516%,治疗成功率为7510% ,未发生有临床意义的肺静脉狭窄。
肺静脉电隔离终点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专家工作组关于“心房颤动的肺静脉和腔静脉电隔离治疗—目前的认识和建议”(2004)中提出了大静脉电隔离的治疗终点。但研究发现[ 15 ]AF电隔离术存在传入阻滞时,约42%的病例不伴有传出阻滞,部分病例短时间内恢复了肺静脉传导,提示进一步评价静脉至心房电传导的重要性。本组病例成功隔离大静脉110根,其中静脉电位完全消失者86根;静脉内自律性电活动与心房电活动分离,存在传入和传出阻滞16根,存在传入或传出阻滞8根。本组病例在完成电隔离治疗后,再次标测电隔离后的肺静脉,避免短时间内恢复电传导,降低复发率。
通过射频消融的方法隔离大静脉与心房间的解剖或电学连接,可使9516%的心脏大静脉达到完全电学隔离,使70%以上的PAF病例不再发作或发作明显减少。PV和VC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现已成为PAF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术后常规华法林抗凝治疗3个月,华法林抗凝治疗未起效时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术后抗凝治疗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患者AF发生情况和有无PV狭窄。术后门诊随访,行临床症状询问和体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复查。
第四篇: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节选 (2018年版)
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节选(2018年版)
射频消融的原理应用频率<30 mHz(通常在460kHz-480 kHz之间)的交变高频电流使肿瘤组织内离子发生高速震荡,互相摩擦,将射频能转化为热能,局部温度达到60 oC-100 oC时,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凝固性坏死程度有赖于达到的温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因素包括热量传导与循环血液及细胞外液间的热对流。
肺部肿瘤射频消融的特点由于肺存在自主呼吸运动;肺属于含气器官、同时肺组织血运丰富,存在热沉降效应和阻抗高等特点;含气肺组织包绕肿瘤,存在烤箱效应;消融后肿瘤周围存在磨玻璃样阴影改变,与肿瘤实际凝固性坏死区不一致。导致了肺部肿瘤射频消融具有穿刺定位困难、局部进展率高、疗效评价特殊和操作并发症多等特点。
射频消融的适应症治愈性消融:1 原发性肺癌: I期周围型早期非小细胞 肺癌(肿瘤最大径≤3 cm,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合并心肺功能差、高龄或拒绝手术的患者。包括多原发肺癌(MPLC)。2 肺转移瘤: 原发灶得到有效控制者,同时单侧肺部转移瘤总数≤3个,双侧肺转移瘤总数≤5个,肿瘤最大径≤3 cm。
姑息性消融: 1 原发性肺癌: 肿瘤最大径>3 cm,进行多点或多次治疗,或联合其他治疗方法。(1)原发性肺癌术后肺内孤立性复发。(2)周围型NSCLC放化疗或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肺部肿瘤进展或者复发。(3)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经过放化疗以后肿瘤进展或者复发。(4)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周围型肺癌在胸膜活检固定术后。肿瘤侵犯肋骨或胸椎椎体引起的难治性疼痛,对肿瘤局部骨侵犯处进行消融,可达到止痛效果。2 肺转移瘤:数量和大小超过治愈性消融标准者。
射频消融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 有严重出血倾向、血小板<50×109/L和不能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者(凝血酶原时间>18 s,凝血酶原活动度<40%)。抗凝治疗和/或抗血小板药物在消融前停用未超过5 d-7 d。
相对禁忌证有广泛肺外转移者,预期生存<3个月。有严重合并症、感染期、免疫功能低下、肾功能不全者。心脏起搏器植入、金属物植入者。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态评分>3分。术前准备 制定计划: 确定体位和穿刺通路。仪器设备: CT、射频消融治疗仪、射频电极、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包、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抢救车等相关设备。药品准备:准备用于麻醉、镇痛、镇咳、止血、扩冠、降压等药物。患者准备 ①患者及家属(被委托人)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术前4 h禁食水;③必要时备皮;④常规建立静脉通道;⑤必要时术前口服镇咳剂;⑥术前教育。操作步骤体位:体位选择的原则是患者易于固定和相对舒适、并兼顾穿刺通路。
监测生命体征。
消毒与麻醉碘酒、酒精消毒,铺无菌巾;穿刺点处用1%-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直至胸膜。
定位与穿刺:每次CT扫描的范围包括靶肿瘤即可。将射频电极在CT引导下通过穿刺点刺入靶肿瘤。通过CT影像确认射频电极处于预定位置后,进行消融。为确保完全消融靶肿瘤,在安全的前提下,射频电极的覆盖范围应包括靶肿瘤及瘤周0.5 cm-1.0 cm肺组织,即所谓的“消融区”。消融:小肿瘤:直径≤3 cm者,可以单次射频消融。中肿瘤:直径3 cm-5 cm的肿瘤,单次多点射频消融。大肿瘤:直径>5 cm的肿瘤,单次多点射频消融治疗,必要时辅助放疗或再次射频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肿瘤:如邻近心脏大血管、气管支气管、食管、膈肌和胸膜顶病灶,建议使用单电极,穿刺方向尽可能与重要结构平行,并保证距离在0.5 cm以上。
术后扫描: 立即进行再次CT全胸腔扫描,评价技术是否成功(肿瘤是否按照消融程序完成治疗和覆盖完全),同时观察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处理:术后平卧2h-4 h,并监测生命体征。24h-48 h后拍胸片或CT扫描,观察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如无症状性气胸或胸腔积液)。并发症及处理 按照发生时间分为:即刻并发症(射频消融后≤24 h)围手术期并发症(射频消融后24 h-30 d)迟发并发症(射频消融后>30d)。
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的并发症分两种:穿刺相关并发症(如肺内出血、血胸、气胸、心包填塞、空气栓塞等)消融相关并发症(如胸痛、胸膜反应、咳嗽、皮肤灼伤等)。1.疼痛0级,没有疼痛;1级,轻度疼痛,不影响功能;2级,中度疼痛,需要止痛药,干扰功能但不干扰日常活动;3级,严重疼痛,需要止痛药,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4级,伤残性疼痛。
术中疼痛原因:可能是热传导刺激胸膜神经所致。Okuma等研究认为,疼痛的发生与病变距离胸壁在1 cm以内显著相关。治疗:如果疼痛剧烈,需要对胸膜彻底麻醉;或者需要镇痛剂,甚至清醒镇静麻醉;或者降低靶温度到70 oC,几分钟后,再逐渐升高到靶温度;或者通过三维重建CT图像,观察有无电极针接近胸膜,可以旋转电极针,再消融;或者向胸腔内推电极针,使脏层胸膜离开壁层胸膜,即造成人工气胸。术后疼痛:一般为1级-2级疼痛,可持续数天,也有人持续1周-2周,一般无需特别处理,很少出现中度以上的疼痛,可以用非甾体类药物止痛。
2消融后综合征发生率为6.6%-22.2%(18%)。是一过性自限性综合征,表现为低热及其他不适等。(1)原因:肿瘤坏死吸收,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取决于产生坏死的体积以及病人的总体情况,大部分患者症状持续2 d-7 d,消融肿瘤体积较大者则持续2周-3周。(2)治疗:大多数一过性自限性症状,对症支持即可。少数患者需要给予非甾体类药物,必要时可以适量短时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3气胸 发生率为5%-63%。0级,没有气胸;1级,不需要干预;2级,需要放置胸腔闭式引流;3级,需要胸膜固定或手术治疗;4级,威胁生命。Nour-Eldin等根据压缩的肺表面到胸膜的距离分为少量气胸(≤2 cm)、中量气胸(2 cm-4 cm)和大量气胸(>4 cm)。术中气胸(1)原因:总之气胸的发生率与高龄、合并肺气肿、多次进针、粗针、病变深、穿刺经验有关。上叶肺肿瘤射频消融时,由于肺泡胸膜压力梯度高,气胸的发生率较高。(2)治疗:少量气胸可不予处置,中等至大量气胸可胸穿抽气或放置胸腔闭式引流装置。气胸发生后,是否终止还是继续射频电极的定位操作,取决于抽气后气胸是否有改善、射频电极能否准确定位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等。如果经过处理后气胸量减少、患者没有症状,射频电极可以准确定位,建议继续操作;否则可能需要放置胸腔闭式引流,待气胸好转、患者症状改善后再操作。如果患者经过胸腔闭式引流仍然有气体漏出,可以持续负压吸引、行胸膜固定术、气管镜下注入硬化剂、气管内置入阀门等。(3)预防:一般来说,穿刺针:①通过叶间裂,气胸的发生率增加3倍;②通过肺大疱;③与胸膜成斜面时气胸的发生率高。为减少气胸的发生,关键在于穿刺技术要熟练,进针速度快和穿刺准确避免多次穿刺十分重要。拔出射频电极针后患者取穿刺侧在下卧位,吸氧可降低气胸发生率。
迟发性气胸:发生率约10%。一般认为消融后72 h发生的气胸称为迟发性气胸,处理同前。有研究者[53]提出无同侧肺部手术史、病灶深在和射频消融后靶肿瘤的GGO紧邻胸膜是发生迟发性气胸或复发性气胸的高危因素。针道消融后胸膜周围组织干燥,不利于弹性回缩封闭针孔,可能发生支气管胸膜瘘,甚至发展成张力性气胸,需要特别关注。皮下气肿 发生率0.2%。在射频消融过程中,发生气胸时,如果胸膜腔粘连,气体沿穿刺针道进入皮下而形成皮下气肿。如果气胸量不大或者经过处理,皮下气肿可逐渐吸收。
4胸腔积液 发生率1.3%-60%0级,没有胸腔积液;1级,无症状和不需要干预;2级,有症状,需要利尿;3级,有症状,需要吸氧或胸腔穿刺;4级,威胁生命(需要气管插管)。(1)原因:与消融过程中高温胸膜受刺激有关。导致胸腔积液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合并慢阻肺、病灶大、一次消融多个病灶、病灶靠近胸膜(<10 mm)、消融时间长等。(2)治疗:一般观察或保守处理即可。如果出现中到大量胸腔积液,需要行穿刺抽吸或胸腔闭式引流,需要胸腔引流者低于10%。(3)预防:消融时尽量远离胸膜。5出血 术中咯血发生率3.3%-18.2%(11.1%),大咯血的发生率极低。肺内出血发生率0-11%(7.1%)与咯血和术后血痰并不一致。血胸发生率1.9%-16.7%(4.3%)。(1)原因:没有发现特殊的高危因素[50]。但也有人认为与病灶小、穿刺路径长、合并慢阻肺、肺动脉高压有关。(2)治疗:术中出现咯血后立即消融有利于止血。肺内出血可自动吸收。术后血痰多具有自限性,可持续3 d-5 d。如果术中发现少量胸腔积液,可以密切观察,保守治疗;如果出现中到大量胸腔积液,说明有活动出血,需要行穿刺抽吸或胸腔闭式引流,文献报道约10%左右需要胸腔闭式引流,同时应用止血药物。血胸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介入栓塞治疗或剖胸探查。(3)预防:由于消融本身可以使血液凝固,随着消融的进行出血会逐渐停止,故在消融过程中大出血的发生率并不高。穿刺时避开血管走行区或者不张的肺组织等。术前要注意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和抗凝药的应用等。
6咳嗽 0级,没有咳嗽;1级,不需要干预可以缓解;2级,需要止咳药缓解;3级,严重咳嗽或痉挛性咳嗽,对治疗无效。(1)原因:术中剧烈咳嗽可能与病灶局部温度升高刺激肺泡、支气管内膜或胸膜所致。术后咳嗽是消融后局部肿瘤组织坏死及其周围肺组织热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所致。(2)治疗:口服镇咳剂或经过射频电极注水孔注入利多卡因即可缓解,部分患者可能只有在消融结束后咳嗽才停止。术后咳嗽可适当给予止咳化痰药。(3)预防:消融前半小时含服可待因可减轻咳嗽反应。
7胸膜反应(1)原因:①消融过程中刺激了支配壁层胸膜的迷走神经,兴奋的迷走神经可使心率减慢、甚至心跳停止。②局部麻醉不充分;部分患者对疾病不了解,对治疗手段恐惧,甚至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病变距离胸膜在1 cm以内。(2)治疗:针对这类患者,建议暂停消融,局部充分麻醉,并适当应用阿托品、镇静剂等药物。(3)预防:术前沟通,患者精神放松,或者彻底麻醉附近胸膜。
8肺部炎症 肺炎发生率6%-12%(9.5%)、肺脓肿为1.9%-6.6%(6.4%)。更少见的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OP),它是一种射频消融术后的反应性肺炎,可能是肉芽组织增生引起的支气管狭窄和阻塞导致远端阻塞性肺炎。发生率0.4%(3/840),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CT表现为肺周围结节样或G G O,或斑片状含气阴影,对抗生素无效,但是对类固醇激素冲击疗法有效。(1)原因:发生的高危因素有年龄>70岁、免疫力低下或放疗后的老年患者,合并慢阻肺、间质性肺炎和糖尿病,肿瘤>4 cm。(2)治疗:若术后5 d体温仍>38.5 oC,首先考虑肺部感染,应摄胸部平片或行胸部CT扫描(推荐)予以确认,并根据痰液、血液或脓液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如胸片或胸部CT扫描提示肺内/胸腔脓肿应置管引流。感染的最坏结果是可能发展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死亡。(3)预防:术前充分评价肺功能,并对肺部合并疾病进行处理。
9少见并发症 其他潜在致命的并发症包括支气管胸膜瘘、空气栓塞、肺动脉假性动脉瘤和心包填塞。其他严重并发症包括邻近神经损伤(如臂丛、肋间、膈、喉返等神经对热敏感)、针道种植、肺脓肿、皮肤灼伤等
本文参考文献: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2018年版)。来源于中国肺科杂志。作者:刘宝东 叶欣 范卫君 李晓光 冯威建 卢强 毛宇 林征宇 李鲁 庄一平倪旭东 沈加林 傅毅立 韩建军 李忱瑞 柳晨 杨武威 苏志勇 吴志远 刘磊
第五篇:洗手适应症
(一)全院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必须认真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5、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6、医务人员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二)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手卫生消毒: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三)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方法: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
(四)外科手消毒应配备手卫生的揉搓用品。如手刷,刷手应柔软,并定期检查,及时剔除不合格手刷;手消毒剂的出液器应采用非手触式,消毒剂宜采用一次性包装;干手巾应每人一用,用后清洁、灭菌。
(五)外科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先洗手,后消毒。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六)外科洗手方法与要求:
1、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并修剪指甲,长度应不超过指尖。
2、取适量的清洁剂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清洁双手时,应注意清洁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肤的皱褶处。
3、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下臂下1/3。
4、使用干手物品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