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编辑:七色彩虹 识别码:21-1016074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30 18:41: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二是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努力方向。这是党的十六大的两大历史性贡献。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主要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实践,也是对学习贯彻‘个代表’重要思想成效的最好检验。”这既是对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性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统一性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但如何实现二者的结合,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这里不仅涉及一般的哲学原理,而且涉及大量与新的实践和新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现实内容。这些现实内容,既包括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认识问题,又包括对党的实践创新的认识问题;既包括对二者历史渊源和相互关系的深刻领悟,又包括对实现二者结合的中介环节的正确把握;既包括方法论问题,又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正是在不断解决随着实践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是一劳永逸的,它要求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决实践中的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并且规划了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标准和具体步骤。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规划了继续前进的蓝图,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指出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这一目标后,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全党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孕育形成的,其实践基础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亿万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回答了实践提出的大量新问题,包括如何科学判断和正确把握处于迅速变化中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如何确定新的发展思路、提出新的发展战略;如何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作出科学分析,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如何深刻分析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和矛盾的交互运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何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等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说到底是因为这一科学理论是从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在本世纪头20年,建设高水平的、全面的、发展均衡的小康社会,为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民心所向、国运所系,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具体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贯穿其中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要求。因此,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把党的强国富民政策真正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千方百计加快发展,通过切实有效的工作给人民带来实惠和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第二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href=“#”>

[关键词] 三个代表; 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 D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2_)15-0000-0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确定的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只有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才能从理想变为现实。

首先,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目前,我们党提出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一个高水平的、全面的、发展均衡的小康社会,实现这样的奋斗目标,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作后盾,没有先进生产力作基石,是不可想象的。全面的小康社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如果缺少物质文明这个前提,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都会受到严重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工程。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近13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生活水准还比较低,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一定差距。要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就必须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集中力量抓好经济建设,使我国的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再上一个新台阶;必须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同时要以科学的、历史的态度对待传统生产力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生产方式。对于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是要立足于生产力的实际,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不断超越传统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实现从落后生产力向先进生产力的转变。只有完成这样的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才能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塑造先进文化,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制度保证。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此相适应,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以先进文化为指导。具体来说,一方面必须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动力。营造良好的精神文明环境,使人切实感受小康社会的人文关怀,是小康社会保持稳定繁荣的生机所在。另一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还要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保证。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来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其民主权利,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只有制度建设跟上去了,代表美好社会理想的全面的小康社会才会在坚强稳固的政治保证下早日建成。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不同需求,增加了就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必然会产生某些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特殊利益。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着眼大局,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又要引导和鼓励先富带动后富,兼顾处于不同状况下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落后地区和困难群体的利益,正视困难解决问题,查民情,解民忧,最终使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乡村、不同群体都能普遍、全面地实现小康,共同进入小康社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力量源泉。如果丢掉了大多数,就会丧失根本。所以,能否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一个牵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重要问题。小康事业的兴衰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是否得到实现、得到发展、得到维护。总之,只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每一个环节中,坚定不移地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小康社会才会从美好的希望变成真正的现实。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 柳 波

第三篇: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步推进的建设目标透出的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建成小康社会发展

【正文】

202_年11月8日至202_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会议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①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含义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02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_年翻一番”的新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提出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既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打造的是“强盛中国”;也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的是“幸福中国”,目标更加科学,内涵更加丰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建成。

(一)一字之变,表明进入新阶段

十八大主题明确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报告的第三部分更是明确提出“确保到202_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建设”到“建成”,虽只是一字之变,然而其寓意却极为深远:它表明了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次大会将“建设”改为“建成”,表明未来十年的基础条件、目标任务、历史方位与以前有所不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一字之变,宣示了目标实现的可感知性

十八大将以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过程并无定型,结果则必须是具体而微、可感可知的,这就让人民深刻感受到小康社会的真实性。

(三)指标更科学,更让人信服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十八大报告将十七大的“总量”改为“人均”的表述,并加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目标。“两个翻一番”的新指标,体现了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并重。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再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对全面小康的指标更科学,更让人信服。一个是经济总量指标,一个是人民生活指标,指标设定以202_年为基期。这两个指标的指导性、方向性更加鲜明,尤其是将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指标,这一目标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这彰显出今后我们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这也反映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宗旨,就一直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处的现状

我们之所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是因为我们还处于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国际现状

从全球来看,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正孕育新突破,世界经济正在调整、变革,变化的本身其实就是机遇,就看我们能不能抓住机遇。机遇不是等来的,机遇转眼即逝,挑战长期存在,关键在于主动寻找机遇,善于抓住机遇。

(二)国内现状

1.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最近10年以来,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科技实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2.国内有广阔市场,扩大内需、城镇化的提升均将提供巨大潜在的经济需求,中国人口众多,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都会有很强的需求拉动。

3.我们有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既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又会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必将有力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4.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有着强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腾飞富强的向心力,团结奋进,凝聚力量,就一定能夺取新的胜利。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全面”,“全面”包含了两层重要含义:一是小康社会的建设领域是全面的,它不仅仅是要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全民共享、全面进步;二是小康社会所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就是要使全体人民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就当前而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难点是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换句话说,没有发达的农业作支撑,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稳固的物质基础;没有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就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没有农民的普遍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因此,“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切实有效地解决,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一)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综合生产能力很薄弱,农民纯收入增长不稳定。

从十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结构上看,工资性收入和畜牧业等收入稳步发展,而农业种植业波动较大。风调雨顺的年份,农民收入就高。如遇到旱、涝等灾害,收入马上就减少。大旱不能抗,大涝不能排,农业发展还摆脱不了大自然的桎梏。

(二)科学技术应用总体水平不高。

尽管科学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有的科技水平已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加之科技部门人员本身传授方式、方法或掌握的程度受限,以及农民自身的科技知识低下,不适合当今科技步伐,在生产上还存在弊端。出现一些农业问题,农民不懂技术防治不了,科技部门又受人力物资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帮助农民逐一进行解决。

(三)农用物资价格上涨等隐形的农民负担制约农民增收。

农用物资价格上涨,使得农民生产成本的扩大,也直接减少农民的纯收入。农民收入不增加,生活水平不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也很那实现。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措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及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

(一)国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是时机深化重要

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得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性”,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农业发展。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中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因此,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整个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

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战略,提高城镇化水平。

2.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又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条件。推进城镇建设既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3.扶贫开发,从根本上消灭贫困。

目前,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仍有一部分特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没有解决。同时应该看到,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的生活标准还很低。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扶贫开发,消除贫困,缩小地区差距。

4.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

5.积极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我们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以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使人民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二)社会

社会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社会的协助,社会应全力配合国家,大力支持国家政策,践行国家政策,以

(三)家庭

(四)个人

1.,首先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知识,在学校里培养一定的能力,掌握好必备的技能,为以后走出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打下良好基础。其次,我们应该了解社会时事,高度关注党中央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并且积极响应。最后,尽自己的一份薄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虽然我们还是学生,没有太大的能力,但我们也可以做一些事,比如积极宣传环保并以身作则,在学校参加或组织一些开拓创新的活动等。

3.会需要我们当代青年发挥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生的拉动。我们都知道当代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要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也就是要不断地提高青年的创新能力。我们要以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为己任,全面发展,学习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各个领域中,全方位寻找自身所属的位置,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努力解决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整体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必须将个人的力量融入集体的智慧之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有了较高的个人素质,还不一定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建设事业来说,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将个人的理想,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的理想、社会的奋斗目标保一致,将个人的才智融人集体的智慧之中,集体的力量才会更加强大,伟大的事业才能得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也会因此得到升华。因为个人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个人的力量只有结合集体之合作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力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注释、参考文献)

第四篇:论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论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内容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让全中国十几亿人口都过上小康生活,建立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水平、平衡

中共十六大对小康社会的规划,继承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思想,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思想。这种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明确提出了生态建设的任务;第二,把民主法制建设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来认识,不仅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丰富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第三,对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和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但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一、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所谓低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标”。而且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很高,但是人均GDP却很低,还不足一千美元,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更低,还只是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下线。而且人均数不等于每个人都达到这个水平。大体上只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口进入小康,还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尽快提高人均水平,按人均GDP翻两番,考虑汇率和人口两个因素,到那时将可以实现人均收入达到4000美元左右。这就意味着我们将根据21世纪初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状态,与时俱进,提高了实现工业化的标准。这个总体水平的平均,是有最低底线的,即是要绝对贫困现象的基本消除。这一点正是党的十七大着重突出的“人本理念”,也是对小康社会之“全面小康”含义的补充,即“全民达到小康水平以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提高,难度增大,要求发展的进程也要加快。

二、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

不全面,是讲我们以往总体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而且经济方面也主要是指解决了衣食无虞的问题,侧重在解决生存需要,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达到丰衣足食,温饱有余。需要指出,即使在生存需要方面,也还有许多问题来不及解决,例如住和行的问题当时还远没有得到解决。至于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所以十六大报告讲小康时使用的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经济发展要走“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发展经济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据有关数据显示,尽管202_年中国贡献了占全世界5.5%的GDP,但中国为此消耗了占全世界15%左右的能源、30%的钢材和54%的水泥。资源和环境压力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所以我们应该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问题解

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提高,绝不仅仅是一个数量问题,这一指标的实现是以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提高、节能环保为前提条件。经济增长必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步提高,逐渐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问题。

另外还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应该由外生发展向内生发展转变,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发展,由效益优先向公平优先发展,由高耗低效污染型转向低耗高效环保型发展,由产业、分配、区域、资源、生态的失衡转向相对均衡发展。现在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必须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更注重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全面提高。所以要用“发展”取代“增长”,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更好地体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征。因此,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

三、建设平衡的小康社会

发展不平衡,是指进入小康水平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总体上说,从地区看,东部地区进入小康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则比重小;从城乡看,城市进入小康的比重大,农村进入小康的比重小。从收入差距看,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很不平衡,并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所以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要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另外还要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发展机制,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顺利推进其实现的强大动力。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国民素质,培育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所以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

第五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如何把握和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学习,谈以下四个方面的体会,仅供参考。

一、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理论的内涵就是理论的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体现在江泽民同志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一系列重要著作和讲话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用十六个部分对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了全面论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这些内容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的。在这些内容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句话是核心内容,其他内容是这个核心内容的展开和延伸。

精神实质就是理论的主旨和要义。一种理论的精神实质既要反映这种理论的本质属性,又要反映这种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基本特征。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理论界有不同提法。我个人认为,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要抓住最能反映这个理论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方面。从这一点出发,我比较同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包括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样一种观点。

把握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核心和本质

中国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强调,“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关键、核心和本质三者紧密相联、相互促进,构成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

坚持与时俱进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关键。这首先是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内外形势和我们党所处地位的变化,坚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回答发展变化所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的伟大成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一方面,“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三个代表”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新的实践进行新的探索,不断为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三个代表”以我们党所处地位的变化为立足点,要求我们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正确地把握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正确地把握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个代表”以国际环境的变化为着眼点,要求我们敏锐地捕捉和把握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特点、趋势和走向,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去武装我们的党员和干部,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自己的发展优势,始终处于先进地位和时代前列;“三个代表”以我国国内环境的变化为出发点,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和调整人民群众中间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在这里,“三个代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它使全党始终保持着这样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不断为我们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因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关系我们党能否巩固执政地位、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历史使命的根本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老党大党在执政几十年以后失去政权的教训说明,一个执政党不管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过去曾经多么强大,如果不能始终站在世界进步潮流的前列,就会失去先进性,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最终被人民抛弃。特别是在新的世纪,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竞争激烈、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新问题不断涌现的情况下,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最重要和最有决定意义的,就是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保持党的先进性同坚持与时俱进是什么关系呢?坚持与时俱进,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在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制度、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创新。所以,党的先进性必须在坚持与时俱进中去保持,而坚持与时俱进又正是为了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因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就其具体内容和要求来说,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是有所不同的,它是随着时代要求和历史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在不执政和执政时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就不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说,对于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所以,必须把对于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建立在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基础上,必须在坚持与时俱进中保持党的先进性。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是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难。我们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就是要体现在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所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三个代表”的最终落脚点。

坚持执政为民同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什么关系?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此同时,又必须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这种新形势的出现,要求我们党在贯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也要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在这里,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求我们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发展,既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要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和调整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最紧要的和最有决定性的因素,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又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由于国内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人民群众之间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那么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任务就得不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在这里,保持党的先进性,就是必须使我们的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容许以权谋私、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在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支持和帮助群众富裕起来,而不能只考虑党员干部自己如何富裕,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我们更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

(执笔:徐崇温)

来源:《光明日报》

202_年9月03日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高层论述

胡锦涛

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作重要讲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作出了科学判断,提出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策略方针,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学习“三个代表”和十六大精神要持之以恒: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紧紧围绕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努力掌握观察事物、判断形势、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根本,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方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他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我们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也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努力把握实质,领会精髓,指导实践,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江泽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报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精神实质就是理论的主旨和要义。一种理论的精神实质既要反映这种理论的本质属性,又要反映这种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基本特征。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理论界有不同提法,大体有这样几种:第一种观点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第二种观点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第三种观点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包括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第四种观点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除包括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核心和本质外,还应包括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个人认为,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要抓住最能反映这个理论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方面来认识。从这一点出发,我比较同意第三种观点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