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对环境治理问题的看法[大全五篇]
编辑:雨声轻语 识别码:21-1134917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1 13:36:4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对环境治理问题的看法

“环境治理”问题申论

一、环境治理问题现状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为此提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的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不同的资源有着不同的环境问题,但都未得到解决。水资源污染,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并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近海环境状况总体较差,海洋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酸雨污染程度居高不下。一系列的问题正是我国环境治理所面对的难题。

二、分析问题的根源

源消耗量大,能源消费的超常规增长是主要原因。污染行业排污总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污染治理进程相对缓慢;环境治理市场化发育程度太低,治污与经济运营未形成良性互动的市场机制;环境基础设施企业化经营、使用者收费政策、排污交易政策还没有畅行;资源更新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还未落到实处,未进入市场进行有效的循环运行;环保制度不健全,环保法律法规严肃性不强,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也不够,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

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远远不够,科学发展观未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过度追求经济发展,严重背离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原则。各级环境部门在各级政府内的地位与“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定位极不相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也基本不具备以前的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的综合协调功能,没有统一监管机构的权威。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一步强化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形式不仅能大幅度地减少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消耗,而且能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进一步倡导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削减污染、保护环境,国家应推行循环经济运行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宏观控制政策,促成“资源-废弃物”循环转换的养成。

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把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的损耗折算到GDP中去。以绿色的财政、金融、投资倾向政策来引导和激励各类产业、行业和企业及地方走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道路;推行由市场有效地起配制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的作用,将资源更新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落到实处,并进入市场进行有效的循环运行。

依法规约政府,实行环境法治,真正有效保护环境。以法为武器治理环境,首先要用法来制约和监督政府,判断政府环境职能的正当性,审查政府履行职能和行使权力的准确性。加强对各部委内的环境司局的协调指导,统一领导、监督、管理全国资源与生态环境事宜,协调好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遵行市场经济的规律,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推行资源使用市场化改革,积极探究环境治理的市场化道路的可行性。在现有的宏观调控部委中,增加环境资源部,使其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安全的角度合理干预市场运行,扭转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粗放低效率经营方式,矫正不健康的经济发展方向。另外,要增加环保部门的治理经费和生态环境科技人才的队伍,加快治污技术的研发,推行环境审计的制度化建设,提高环保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工作效益。与此同时,同样地提升地方环保部门在同级政府中的地为,强化垂直条管机制,依据法律对抗各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利益保护主义、经济短视行为。

最终,使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治理,给公民一个满意的交代。

四、展望未来

在我看来,环境问题说大不大,只要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意识并尽力去做总会有所成效的;说小不小,还是需要国家政府来领导人民去关注切把政策落实。提前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是一个好的开始,只是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是要所有人共同付出的。就拿自己来说,从生活中的小事就能做起,哪怕是随手关灯关水龙头尽量节约资源;哪怕是不乱扔垃圾不践踏草坪保护好身边的自然环境。其实,环境保护问题真的就只是态度和行动的结合。

第二篇:环境治理的看法

当前中国环境保护社会运动的兴起,反映出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关键性因素。然而中国语境下绿色民间环保组织开展的环境保护社会运动,尽管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参与性、建设性和合作性,但仍缺少社会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的支持力。因此,同发达国家公民社会运动中物质资源动员能力、组织结构网络、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制度化渠道、行动能力等相比较,中国环境保护社会运动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问题和困境。其一,社会物质资源动员能力还很低,经费来源渠道不畅,发展举步维艰。

其二,缺乏制度资源和法律支撑。现有正常的公众参与环保的渠道还无法满足民间环保组织活动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草根型”民间环保组织因种种原因很少在民政部门登记并获得批准,在法律上无诉讼主体资格,以致各地环保法庭门可罗雀,在环境公益零诉讼的背后,是司法维权在环保领域中的举步维艰。环保社会组织缺少法律支撑的状况,不仅使其组织权威性、社会信任度及行动能力大打折扣,而且也是导致当前各地不断爆发的旨在保护环境的群体抗争维权运动的因素之一。

其三,维权运动的深度、广度不够。这一方面是相对中国广阔的地域、众多的人口以及“四面开花”、层出不穷的生态环境污染而言,当前由社会精英领导绿色环保组织毕竟是力量单薄的“稀缺品”;另一方面,民间环保组织基于必须“挂靠”行政单位的制度规定,以及有限社会资本和行动策略选择,故民间环保组织不敢碰“硬”。

其四,专业能力仍显不足,参与渠道与技术短缺,并受到信息制约。一方面,尽管NGO中有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加盟,但总体上还是缺乏服务网络和应对能力。并且参与渠道也不够畅通,容易造成信息传送过程简约和信息拥挤损失,以致其无法进入决策部门;另一方面,由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还不健全,政府透明度有待提高,政府还不能给公众参与政治提供充分的信息,使绿色NGO参与条件大打折扣。

一是在传统发展模式的强大惯性下,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存在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二是受“特殊利益集团”势力的阻挠。

三是科技界、学术界的观点分歧和不同的话语挑战,给环保社会运动蒙上了阴影。

最后,也是关键的因素,是中国公民社会还没有发展成熟。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生态环境保护运动是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只有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才是绿色NGO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沃土,只有中产阶层中追求后现代主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精英人士才是生态环保运动蓬勃兴起的社会动因。

一、环境质量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污染预防不一定必然达到预期效果我国中小企业的污染不可忽视,应帮助他们解决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的难题,而不仅仅是关闭他们增加就业压力。应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参与的联合攻关,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切实提高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我国在气候变化上的研究积累不够,在国际谈判中显得力不从心,难以与国外研究机构平等对话甚至根本说不上话。应加大支持力度,并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三、垃圾不一定就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说法广为人知,事实上是“有条件的”。“分类是解决城市垃圾的唯一出路”的说法不成立:分类只能减少垃圾的排放量,而不能解决垃圾的最终出路。垃圾与资源是一个相对概念。从全球视野看,一些东西在发达国家是“固体废弃物”,在发展中国家就是资源。发达国家之所以倡导废物的“全球大循环”,实际上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环境容量等资源,而不是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将那些“废物”免费送给发展中国家。

四、利用市场机制的目的在于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

五、从发展阶段出发很难得出“环境拐点”的判断

第三篇:对“人性”问题基本看法

中、西方传统文化对“人性”问题基本看法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有何影响?

如果要剖析中西方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我以为应该先从他们各自的哲学开始研究。西方哲学是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看待和分析世界的,就有一定的理性和缜密性。而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则是用阴阳的观点,体现了较为明显的感性认识方法。这些观点和方法,渗透了其各自文化体系的诸多方面。例如,西方画的写实和国画的写意,就是两种典型的体现了各自哲学本源的审美方法。

对于人性的基本观点的差异,实际上也可以在这个角度来分析异同的。西方人性基本观点是一种蓝色的海洋风格,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它使得西方教育价值取向更趋于实用性,就是所谓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点。这种观点造就的教育体系,更注重于知识的实用性,总体上受教育者在思想和接受程度上造成太大的压力。受教育者对于科学的探求欲望是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加而递增的。其结果便是诺贝尔奖的频频入囊。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植根于黄土与黄河的文化。对人性的观点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这就造成了在教育价值取向的中表现了一定的武断性。言而深之,造就了揠苗助长的教育体系。也使得受教育者在其年龄与学识增加的同时,不断增加对知识的怨恶。举个例子来看,我们的三角函数及其繁复的公式,在高中阶段已经让每个学生烂熟于心了。但其实际的应用意义却被教育者无暇顾及了。我们的教育价值取向是一种范范的、功利性的,而非科学性的。国人其实早就发现了这一问题。但时至今日,还是在抱定这样一种价值取向。高考对社会的震动力,远远大于某人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杰出贡献。所以,中国的文艺界首富所拥有的财富和知名度,远远高于了袁隆平!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价值取向的一种悲哀!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我们不能,真的不能再把教育方式转变只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页书,每一次作业上来。

中国已经经历了历史性的巨变,再想向更高目标腾飞,必须要把对功利的崇拜转变到对科学的热爱上来。让中国的下一代真正做到轻装上阵,他们的腾飞才是中国的腾飞!科学的腾飞,才是中国的腾飞!

第四篇:对问题教师的看法

1、职业适应问题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面对这一问题,心里曾经有很多想法,很想说出来,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自己也曾把自己当做问题教师,觉得自己不能适合教师这个队伍,不能适应这个社会,消沉过、彷徨过。最终又活了过来,原来,适应职业竟然是一个如此简单的心理过程,现在我把自己的感悟说给大家听。

首先,我要总结出现职业适应问题的原因。

1、知识方面的不自信:记得有一句话说得好: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具备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你才能很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

2、教学经验的不足:这是对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而言,自己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说起教学经验,却无从谈起,尤其是教小学,你最起码的懂得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你得会说小孩话,否则就算你讲的头头是道,孩子也不会听懂。

3、是来自领导方面的压力:幸运的会遇到好的领导,他们会站在一个长辈的角度或者大哥哥大姐姐的角度,耐心的引导你去尽快的适应教学这个工作,倒霉的遇到不好的领导,他不去站在一个老教师的角度去引导你,启发你,相反,他会抓住你的一点点不足,像搞文化大革命一样一竿子打死你,新上任的教师一开始就遇到这样的领导是最倒霉的。

4、来自社会方面的压力:如今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了,社会对老师的要求也在与日俱增,他们的理论是:既然老师拿着高薪就应该时时刻刻以学生为主,希望老师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博士、硕士、、、、、、殊不知老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食人间烟火,他们也需要休息。更何况孩子的水平也还分个三六九等,把孩子的不成材全归结到老师的身上,似乎不是很合理。

5、队伍的不正之风:出现职业适应问题的最重要的一点是队伍的不正之风,俗话说一条鱼混的满锅腥。就是这个道理,有人乐于搞集团组织。顺我者兴、逆我者亡。小官不大,总希望有人给他溜须,不会来事的就不得翻身,干多的不如不干的。等等、、、、、、面对这种种问题我的解决方法是:

1、首先要强化自身的文化素质,在知识上做到迎刃有余。

2、教学经验上多虚心向老教师求教,做到不耻下问。

3、无论是什么样的领导,我们只要做好自己。有一句话说得好:‘无欲则刚’。一个人如果没有当官的私欲也就无所谓怕哪位领导,一定要相信正义。

4、社会方面的压力完全可以不去理会,俗话说众口难调,用沉默去对待,微笑着去生活。

5、面对集团的不正之风,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要相信‘日久见人心’这句话,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别人所左右的了的,只要对得起工作,对得起学生就行了。

以上是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做的总结,也许说的不尽完美,或者有点歪理学说。但是我却自豪地说:我现在活得潇潇洒洒,自由自在。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嘛!活出自我,就对了。

第五篇:对钓鱼岛问题的看法

对钓鱼岛问题的看法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发展的一大隐患,中日钓鱼岛争端由来已久,涉及政治、历史、资源、军事国防等多方面。钓鱼岛位于台湾省东北,距基隆港190公里,距日本冲绳岛西南约420公里。钓鱼诸岛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个台湾岛的面积。

从历史上看,中国享有钓鱼岛的最早发现权。钓鱼岛列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被中国先民海外探察发现,命名称作列姑射,位于北赤道洋流“黑潮”流带主干的左侧。从地理上,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位于中国东海的大陆架上。据地质学家调查,钓鱼岛作为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曾在冰期时出露成陆地,与我国大陆连成一片,是祖国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才逐渐与大陆分离,钓鱼岛是中国大陆延伸的一部分。中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步自然就是要恢复在亚洲的主导大国的地位,然后才有可能恢复世界大国的地位。后一个目标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曾经尝试过。中国向一些遥远的国家提供军事和经济支持,试图发挥它的影响。但是,这些尝试都失败了。原因在于毛泽东时代推行的是过于理想主义的外交,没有量力而行。邓小平时代推行的韬光养晦外交,为中国国际环境的改善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威望的不断增长,必然面临一些不可回避的挑战和阻碍。其一就是从日本发源的“中国威胁论”。即使中国不去招谁惹谁,中国的崛起也会使某些想永居霸主之位的国家寝食难安。对于这一点,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一些海疆问题的复杂,其关键就在于大国的操纵。中国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成了一厢情愿,反而助长了某些国家的嚣张气焰。

在我看来,解决办法及其可行性,一是不断增强自己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是根本。抵制日货在民间的呼声很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有些产品的质量确实高于中国,我国要做的是做到提高技术水平,做到技术创新,不能依靠于出口自然资源,为别国加工产品。这样我国的经济是赶不上日本的,弱国无外交,实力决定一切,经济不发达是会挨打的。若我国的经济实力超越日本,那么日本为顾全大局会不得不放弃对钓鱼岛的权益主张。二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以武力解决问题。领土争端,实际控制的一方会占据很大优势,我国应及早做好备战准备,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的矛盾重重,加之历史仇恨情绪的影响,矛盾激化是极其有可能的。中国必须做好为守卫领土而进行战争的准备。三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两国都将承担不小的风险。而对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的钓鱼岛,我国是不能有一丝闪失的。

由此可见,中日钓鱼岛之争的背后是国家利益之争,是历史问题和现实利益交汇碰撞的真实显现。如何解决钓鱼岛争端,维护我国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考验着中国人民和政府的决心和胆识。

对环境治理问题的看法[大全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