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责任感意识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责任感意识
时间:2015-10-23 16:57:05 点击: 6
核心提示: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具备责任意识,也就是责任感,初中学生是未来之希望,使其勇于承担责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所以教师不仅是教会学生文化知识,更应教会学...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具备责任意识,也就是责任感,初中学生是未来之希望,使其勇于承担责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所以教师不仅是教会学生文化知识,更应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一)在意识领域中强化学生责任感。
一是明确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让学生知道哪些事该自己去做,哪些责任要自己承担。我们可以时常提醒学生:责任在学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论是做人做事,上课、下课、用餐、就寝、值日、活动,甚至一言一行都有责任存在,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意识到自己每时每刻所担负的责任,就必须从实践体验每一个细节做起,从自己身边的日常学习、生活的细节之处着手。
二是引导学生要勇于承担责任。以实实在在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承担责任不是痛苦,而是一种勇敢的快乐。如在学生犯错时,批评是必要的,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过错负责,体验到自己的过错行为产生的后果,让学生明是非,知荣耻。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顽皮学生,平常上课爱讲话,也不接受老师批评,注意力容易分散,某节课上一位老师狠狠批评了他。老师课后与这位学生交流时,主动向学生道歉,说批评时没有顾忌他的感受,学生听后竟非常感动并保证努力改正。而此时这位老师对这位学生这种知错就改,勇于承担的举动大加赞赏。之后这位学生在上课很认真。
三是言传身教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应用自身形象感染和熏陶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首先自己不迟到;要求学生独立按时按量完成作业,首先自己要认真批改作业,按时发回作业;要求学生捐款或捐物的,自己首先捐在前面。通过教师的责任情感、责任行为,内化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的责任行为外化,以实际行动担当自己的责任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感。
教师通过在所任教的课程中渗透责任教育,使学生长期受到责任的点拨和引导,潜移默化为自身的意识和行为动机,这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非常重要。
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有关责任的名言名句。比如要求学生动手制作一些写有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言的小卡片相互交流,潜移默化责任感。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磨练学习的意志。课堂教育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在每一堂课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时刻让学生清楚“作为一名学生,有责任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学会倾听、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完成作业,培养学习做事的认真态度。对于具有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学生,及时给与表扬和肯定。
(三)在课外生活中培养学生责任感。
首先,作业中体验责任感。教师要把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情况进行登记,并告知他们不认真完成作业需要承担在登记本上签名的责任,将责任的意识融入学习之中。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字迹比较乱的学生,引导他们树立字也代表一个人的形象,要对自己的形象负责的意识,努力促成认真书写。
其次,细节中体现责任感。教育学生,不大声喧哗,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对同学的学习负责;讲究卫生、积极值日,是对同学健康负责;平时勤俭节约,不乱花钱,是对家庭负责;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养成饮食卫生习惯是对自己健康的身体负责;伸手把水龙头关紧,白天随手关掉走廊亮着的电灯,是对学校负责;遵守交通规则,尊老爱幼是对社会公德负责等等。不断强化引导学生对责任感的正确认知,使学生逐步自觉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
经过学校教育的熏陶,初中学生会渐渐懂得责任感的意识,但学校的教育只是其中一方面,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马志勇 录入:马志勇 来源:原创
第二篇: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
浅谈班主任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
内容摘要:地球是我们赖于生存的家园,然而环境的恶化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的一大问题。本文从“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围绕各种环境节日,开展主题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和开展创绿色环保活动”四方面阐述了如何切实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多渠道、渗透、主题班会、环保教育
正文:
地球是我们赖于生存的家园,但是如今由于人类单方面追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腾飞,而忽视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产生了大气污染、水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重大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早在春秋末期的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指出:人类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了自然,违背了自然规律,一定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①。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的一大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迫在眉睫。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社会都在努力宣传环保,作为学校教育,我们培养的是社会未来的主人,这些人的环保观念将对环保事业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那么,在班主任工作中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呢?当了八年班主任,近几年笔者是这么尝试着进行的:
一、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
人类的思想决定着行动,学生的思想观念决定着他们进行环保的行动自觉程度。在开学之初,笔者便组织学生在地理老师的配合下观看环保电影,如《后天》、《大雄和绿巨人传》等,对学生进行 1
观念总动员。看着成片的森林被砍伐,看着清澈的河流被污染,看着草原变荒漠,看着干旱、水灾、疾病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学生在鲜明生动的电影中感受着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酿成的恶果,感受环保的重要性。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产生反感心理,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危机感。接着用一连串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向学生证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还在进行当中。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反思自己是否也在无意中成为环境的破坏者。在看完电影后,笔者都会要求学生写体会。在批改学生的体会中,笔者感受得到学生的环保意识的觉醒程度较高。绝大多数学生能找出环境被破坏的一些原因,也提出了一些减少破坏的做法。在还没联系到自身行动时,学生大义凛然的话语不少。笔者要的就是这种思想观念,虽然个别学生只是思想上,还没落到实处,但是让他们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深切地感受到当人们的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就会破坏大自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使同学们从小就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不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从而形成环保的意识。
二、围绕各种环境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
学科中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开展主题班会,寓环保教育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之中,才能让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很自然地接受环保教育,这样既丰富了环境教育内容,又达到了提高学生各种参与能力的目的。使学生自觉地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深恶痛绝,增强环保的自觉性。
笔者组织学生筹划环保主题班会,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在上班会课之前的几天,召开一个预备会议,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由指定学生带领,分别负责各种资料的搜集。第一组负责收集校园环境被破坏的现状,用摄像机拍摄几组照片准备展示。第二组负责拍摄各种破坏校园环境的行为,尽量搜集各种不同的破坏行为。第三组负责调查同学的用纸、喝饮料等习惯,用调查表的形式搜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第四组负责搜集校园中的环保行为好现象,并且搜索一些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片,以备展示。
在班会课上,主持人致开场白后,四个小组轮流登场,借用多媒体平台,将校园中的各种现象展示出来。先让学生了解校园环境被破坏的现状,继而向学生展示各种破坏校园环境的行为,很多学生看后表情复杂,甚至失声大喊。对图片内容有好奇的,有尴尬的,有气愤的…… 再向学生展示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日常行为对环保的影响。接着让学生讨论并发表对这些行为的看法,尽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向学生展示良好的环保行为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让学生发自内心对环保的重要性予以肯定,并且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最后班主任致结束语,号召全班同学一起加入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
除此之外,每个环境节日,笔者都会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3月12日“植树节”,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我为校园、社区护绿、添绿”等活动,尽量让有条件的学生去参加植树的活动;4月22日“地球日”,在班级开展“我们共同的家——地球”征文比赛;6月5日“环境日”,调查校园垃圾的类别和成因,开展“环保周”活动,其中包括征集环保警示语、环保主题小报、环保漫画等比赛。平时,笔者也教育学生不乱扔纸屑、食品袋和各种杂物;见到各种有碍卫生的物品能主动处理;能及时打扫卫生;建立班级生物角;每日由 “环保小卫士”组织巡视、督促等,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切实进行实践,才能真正收获经验和成果。
1、小事做起,让学生挖掘智慧之泉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笔者一直教育学生,环保行为应从小事做起。由于学校每天都有组织卫生评比,班级的卫生状况直接反映学生的日常环保行为。笔者要求学生在教室中不得随意扔废纸等杂物,要学生自己想办法减少用纸,特别是面巾纸。学生也想出了些办法。例如,每天早上一到教室,学生大都要用面巾纸擦课桌椅,有学生想出用毛巾或比较厚的纸张盖着,第二天就可以不用擦,一周洗一次毛巾就行。每周可以节约用纸十多张,每位同学都这么做,每周可以节省一包面巾纸。每次擦洗讲台和黑板后,把水用来浇教室外的花木。要求学生做作业时,双面书写,尽量减少用纸。
2、言传身教,为环境尽绵薄之力
作为班主任,笔者总利用与学生相处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例如,有一次放学后,笔者与几名学生到操场散步,看到蓝天白云下绿色的操场,心情甭提多舒畅。可是走近一看,草地上废纸、废塑料杯、废塑料管、零食残余等等,随处可见。在学生对那些没有环保意识的人抱怨一番后,笔者建议学生组建一支操场清洁志愿
者队伍,在第二天下午放学后,以拉网式的形式,对操场的杂物进行捡拾清理。学生很快组织了10多名学生,准时到达操场,笔者带头,边清理,边号召三五成群的正在操场闲聊的其他班的学生一起清理,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响应。很多学生边干边谈体会,听到有学生说以后不许亲友在操场扔东西,捡起来多辛苦啊。笔者很明显地感受到那一次行动取得的积极影响。
3.家庭的合力,为环保教育增添光彩
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父母会在休息日或节假日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玩,并且选择一些有着较优良环保教育素材的风景点。所以,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个优势,给班里学生布臵了一个任务,就是在学期结束的时候,每位学生上交一篇文章(调查报告、综合实践活动等等),可以和其他学生一起完成或者单独完成都行。在各种考察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与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领略到“绿色与生命密切相关,绿色与健康时时相伴”这一环保真谛。
四、走出校园,开展创绿色环保活动
从小事培养初中生的保护环境意识,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这不仅能让他们从小树立强烈的保护环境的意识,还能通过他们的环保言行影响到其父母长辈,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保,自觉做到保护环境。例如每一次外出活动,笔者总会很严肃地对学生提出一个要求:不许留下任何垃圾!并且自带塑料袋装垃圾,那位学生乱扔垃圾被发现,便要求其马上捡起。那时候学生总会伸伸舌头说以后不敢,不是故意的。其他学生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之后凡是外出,都很自觉地准备垃圾袋。
学校、社会、家庭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我们学校有组织
“绿色班级”的评比活动,同样在班级里也可以进行 “绿色家庭”的评比,让学生自愿参与,将自己家布臵成绿色家庭或某个角落布臵成绿色天地,然后拍成照片,在班级进行展览,评出最具特色的、最优秀的“绿色家庭”。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在各种环境中体验环保,而且也带动了家庭成员进行环保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只要班主任们能下意识花功夫对学生从思想到行动进行引导教育,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便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环保氛围,使校园的环保进入良性循环。同时,只有注重培养提高初中生的环保意识才能让人人参与环保,事事考虑环保,时时关心环保的愿望成为现实,才能让我们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民的生活更加健康美好。
参考文献:
注释:①《道德经全注》
第三篇:培养学生责任感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责任感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蔡路中学
龚双凤
我校尽管是一所农村中学,但在校学生绝大部分是独身子女,父母一般都对孩子宠爱有加,无论是生活上的事还是学习上的事都为孩子安排得妥妥贴贴,使孩子习惯地被照顾,事事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这些孩子过惯了娇生惯养的生活,责任意识淡薄,影响了主动学习。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少追求,也不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人就无法面对竞争,没有动力源泉,在社会上一旦遇到困难就会一蹶不振。
我有幸参加了川沙中学《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主动学习”成果认为“让学生主动学习光靠学校及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应得到社会的理解支持,是一项系统工程。” “主动学习”成果还提出“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所产生的学习内驱力是有限的,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就不会强烈和持久。”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来促进主动学习已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学生与其家庭的实际情况,我在推广“主动学习”成果过程中,着重通过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家长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是促进孩子主动学习的必要前提
“主动学习”成果认为健全自我意识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首要内因。而自我意识主要体现在对自己负责。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将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
(一)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意识来明确学习目的以促进其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成果认为学习目的决定学习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生,必然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缺乏内在的驱动力,也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意识来明确学习目的可以促进其主动学习。
1.感受现实,增强学习责任感
状况等等讲给孩子听,也寻找一些机会带着孩子到社会上看一看,听一听,让他亲身体会到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这样做让孩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将学习当成一种责任,在学习中不断地增强责任感。
2.承担责任,提高责任感
我要求家长: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不要代替孩子解决疑难,但要及时地鼓励孩子,让他勇敢地承担责任,面对挑战。例如,当孩子遇到难解的问题决定放弃探索时,家长应要求孩子再尝试解一下,履行好自己应尽的义务与责任。让他意识到了学习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付出,才会有收获。
(二)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意识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以促进其主动学习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大多数孩子的智商相近,但他们的学习成绩却相差很大,这主要的原因是学习态度的不同。所以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对促进其主动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
1.让孩子明白端正学习态度的重要
每当开家长会的时候,总是能听到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脑子挺聪明的,就是不用心思在学习上,每次考试总是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显然,孩子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我告诉家长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孩子,就算理解能力很强,反应速度很快也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习态度端正的孩子,就算理解能力较差,反应速度较慢也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所以,一些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孩子家长,逐步改进了教育方式,不再埋怨感叹,而是在肯定孩子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对孩子学习态度的培养,让孩子意识到端正学习态度的重要性,这也是孩子对自己负责的良好表现。
2.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
在指导家长过程中,我让家长明白学习行为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等,家长要逐步培养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因为只有当孩子有了责任感,才会重视自己的学习行为,当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时,也能从自己的学习行为中寻找主观原因,而不会找一些客观的原因来搪塞自己的过失。这样,家长就在家庭教育中,开始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学习
行为,从而使孩子能很快调节好学习心态,以积极的姿态尝试着科学的方法和良好的习惯投入到学习中。
(三)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意识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促进其主动学习 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学习有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终身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1.培养孩子学习能力
当孩子已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时,我要求家长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计算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等等。当孩子的学习能力较强时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上表现的积极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随着学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所以家长在平时要注意对孩子各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2.加强能力训练
能力是在不断的训练中得到提高的。我要求家长孩子进行训练,例如对计算能力较差的,我要求家长有意识地加强孩子计算能力的训练,通过增加做一些不同类型的计算题练习,甚至家长与孩子一起比赛谁的计算速度又快又正确,从而提高了孩子的计算能力,又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四)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意识来增强学习能动性以促进其主动学习“主动学习”成果指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缺乏自觉求知、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等方面。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的改进这些不足,将有助于提高孩子主动学习的意识。
1.自觉求知
主动性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孩子如果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主动去寻求知识,把学习当成一件自觉而又愉快的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学习的“结果”一定是“可喜”的。在我的指导下,家长注意把握孩子求知的欲望,对孩子合理的意识给予满足,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及时的鼓励帮助,多创造机会培养孩子的自主人格。这样就较好地释放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力,培养了孩子自觉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自我激励
鼓励孩子自我激励。如果孩子能够经常自我激励、自我鞭策,他便有可能避免学业失败。我要求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自我激励的目标;其次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暗示,经常对自己说激励的话,如“我一定能成功”,“我很棒,我能做好这件事。”这样,孩子逐步树立起我“能学好”的信心。
3.自我调控
考试怯场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考试压力太大引起的。家长指导孩子正确对待考试,帮助孩子减轻自我压力。在我的关照下,家长注意了让孩子学会自我调控,减轻考试压力,这样,使孩子对压力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变压力为动力,考场上不乱方寸,从而,不但没有影响成绩,反而考得更好了。
4.自我评价
孩子会经常犯错误,并且还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遇到这种情况,我要求家长不强制让孩子检查错误,而是家长引导孩子来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对照制度、规章、准则、榜样等找差距、找不足、找问题的过程,孩子学会了对比、鉴别、取舍,他们就会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较好,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在这个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他们学会自我纠偏,自我反省,自我陶冶,自我提高,从而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主动地弥补不足之处,更好地投入学习。
二、家长培养孩子对家庭负责是促进孩子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一)榜样法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品德高尚,能使孩子受到良好熏陶,一生受益匪浅;当然,家风不正,就会使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在家庭教育中,我着重要求家长树立以下三方面的榜样:
1.工作敬业榜样
家长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尽量想方设法做好工作,在工作上做出成绩。这样对孩子提出学习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时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回到家里面对孩子的时候,不要埋怨领导不好,埋怨同事不好,埋怨工作环境不好,更不能对工作上遇到的问题敷衍了事。从而避免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使孩子在学习上也形成不负责的态度。家长只有在工作上体现出了负责、误食、富有成效的爱岗敬业形象,才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以对家庭负责的态度为动力,促使自己主动学习。
2.自我学习榜样
家长要求孩子在家认真学习,那么家长在家就不能整天打麻将,看电视,而应该多抽一些时间阅读报纸、书籍等,在家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有助于孩子主动学习习惯的形成。家长尤其要在自我学习上树立愿意学习新事物、新知识、新技能的榜样。这样可以促进孩子不断上进,对学习新东西具有积极的心态。
3.敢于负责的榜样
树立敢于负责的榜样,一是要求家长能够在工作中勇挑重担,给孩子树立一种我的家长很有事业心的形象;二是要求家长能够在家庭中主动承担责任,给孩子树立我的家长对家庭、对孩子很有爱心的形象;三是要求家长当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时候,就要主动承担责任,并积极地采取弥补措施,将自己的失误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点,给孩子树立知错能改的形象。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有了这三种形象,孩子对学习就会认真负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就在做事前三思而后行,努力避免错误;就会直面失误,勇敢承担责任,尽力弥补失误;就会注意反思,从失误中积累成功的经验。
(二)实践法
1.提供实践机会
对孩子要提出适当的实践要求。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要求孩子自己做;看完的图书要自己收起来,书包要自己整理;老师提出的要求,自己记住,要求完成的家庭作业自己用笔记下来,自己独立完成。让孩子懂得,生活、学习、劳动上的事是他自己的事,他有责任对自己负责,也有能力负责。
2.创设实践条件
就是为孩子学习、生活、交友、探究等活动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支持。
如当母亲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做饭时,父亲可以鼓励孩子一起做饭,让孩子帮忙洗菜,递个盘子,拿个勺子之类的,甚至可以鼓励孩子亲自煎个蛋,烧个豆腐汤之类的,让孩子体会做家务的辛苦与快乐。在家庭大扫除时,可以安排孩子扫地、整理厨房,也可以安排孩子整理自己的房间。让孩子体会到作为家庭成员有责任为家庭做一定的家务。当学校组织“献爱心”捐款活动时,鼓励孩子拿出自己的让孩子体会到献爱心是自己的事而非父母的事,当孩子没有钱时可以“借”给他,但必须说明是“借”,将从以后的零花钱中扣除。让孩子体会在帮助他人时,有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将得到更大的收获。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一味的说教效果明显。
三、培养孩子对同伴负责是促进孩子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
现代社会的学习与工作大都要求与他人合作才能完成。所以,学会对同伴负责,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培养孩子自省的习惯都有利于促进孩子的主动学习。
(一)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 1.明白相互帮助的重要性
每一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自己有麻烦,需要他人的援手。同样,别人遇到问题,自己也要主动提供帮助。比如说给老人让座,把自己的铅笔借给邻桌的同学。给游客指路等等。孩子帮助别人,从受助者的感激中她们会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提高责任感。同时,在孩子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逐步学会帮助他人的本领,这有利于更好地为他人提供帮助。
2.经常与孩子一起帮助别人
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落实到行动,就是要孩子经常地去帮助别人。开始,我要求家长多与孩子一起帮助别人,让孩子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由此内化为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例如,家长与孩子一起帮助邻居家的低龄孩子补习功课;与孩子一起为同学改进学习方法出谋划策;对孩子的义捐行为给予经济上的支持等等。孩子帮助他人的过程也是对自己能力考验的过程,使孩子能及时地认清自己身上的不足,积极主动地采取弥补措施,这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3.与孩子一起分享帮助他人的成功
经过孩子的帮助,被帮助的人有了进步,这时家长要及时地表扬孩子,让孩子体会助人的成功与快乐。与孩子一起助人后,请孩子谈谈内心的感受,一起体会其中的愉悦。这样,随着助人为乐精神品质的逐步形成,孩子的心态变得宽容、积极、向上,学习也会更主动了。
(二)家长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培养对同伴的责任心 1.明确合作能力含义
分解合作任务、建立合作小组、协调合作关系、组织合作探究、总结合作成果、进行合作评价与反思等方面的能力。让家长和孩子明白合作能力的内容,有利于明确培养的方向。
2.加强合作引导
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在平时,要鼓励孩子积极地承担在合作学习中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配合。通过合作,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孩子有时回到家里埋怨某某同学反应慢,某某计算能力差,造成自己一组没能拿到第一。这时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既要明知自己的能力对自己负责,又不轻视或敌视他人的才干,而且在同伴失望、气馁的时候给他以鼓励“你也行”,信任自己也对他人信任。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应热心地帮助他,而不是埋怨。因为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没有困难的时候,有时自己也需要他人的帮助。同时帮助他人能清楚地认识到同伴的优缺点,从而取长补短,激发主动学习。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合作精神,又锻炼了孩子的孩子合作能力。
3.总结合作经验
孩子在与他人的到合作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体会,有失败的教训反思。对此我要求家长应及时帮助孩子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就能使孩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得到一些启发与帮助,也使孩子养成对自己的学习、交友处事等行为经常进行总结反思的习惯,锻炼思缜密性,全面、客观、公正地看人、看事。这对于促进孩子主动学习和学会做人都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三)家长培养孩子质疑的能力,促进其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成果认为,要使学生主动学习,还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从而产生持久的、强大的学习动力。在家庭教育中培孩子自我发现学习问题、自我解决学习问题、自我总结学习经验等质疑能力,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可以使学习变得轻松,使学习变成自己的需要。
1.自我发现学习问题
自我发现学习问题,主要是让孩子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让孩子学会做一个有心人,多留心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例如:烧骨头汤的时候为什么要加一些醋,汤的味道才会鲜美;同样是烟火为什么发出的颜色会不同;为什么有些植物在阳光下才能长得好,而有些却在阴暗的地方才能长的好呢;虽然这些问题不是来自
但却有很大的生活价值。让孩子在观察中领悟生活中处处是学问的道理。同样在学习中也要做个有心人,凡事多问个“为什么”。如:为什么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为什么同一个字会有不同的发音,而在不同的发音时会有不同的意思等等;当孩子养成凡事多问个“为什么”的时候,那么也就握了发现学习问题的方法。
2.自我解决学习问题
自我解决学习问题,主要是让孩子能主动的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如:在解决“什么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这一问题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来比较,当圆的半径增大时,圆的面积也在增大。在解决多音字时,可以让孩子通过查字典来解决。“烟火为什么发出的颜色会不同”,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指导,让孩子动手操作观察。如放一些食盐在火上烧,火会发出黄光,放铜质的物品在火上烧会发出蓝光;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在燃烧时发出的光是不同的。在烟火中放的物质不同发出的光也不同,所以烟火会发出不同的颜色。让孩子在查、做、问等方法中学会自己解决疑问。
3.自我总结学习经验
对于学习中的问题解决后要学会总结,家长要提醒孩子每过一个阶段就总结一次学习上的学习体会或学习经验。尤其对自己犯的错误,一定要重视。曾经有一个名人说过: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进步是最大的。如:每次英语测试后,将自己经常犯的错误整理在英语记错本上,在复习时再好好温习一下,将有效的提高复习效果。在数学学习中,家长要鼓励孩子一题多解,特别是几何,并能加一整理、归纳,这也能有效的提高学习效果。如果在平时养成了归纳、总结学习经验的习惯,那么将真真正正的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培养孩子对社会负责以促进孩子主动学习的深入
“主动学习”成果认为,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所产生的学习内驱力是有限的,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就不会强烈和持久。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奋斗目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促进孩子主动学习的深入。
(一)树立社会责任感,让孩子具有崇高的人生追求目标
与社会责任感相联系的理想和目标,不是围绕个人的小圈子转,而是与民族的利益、社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的。有了这样的人生追求目标,孩子的眼界就开阔了。
1.让孩子关心时事政治,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
家长让孩子在平时养成主动收看新闻的好习惯,对社会时事关注,能合理认识新闻报道,通过时事来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思考自己该怎么做。家长还注意带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孩子在尽可能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在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判断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关心社会的兴趣,增强承担责任的使命感,促使他主动的去学习。
2.让孩子联系自身,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力
在家庭教育中,我强调要让孩子意识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同时身为家里唯一的孩子,需要考虑自己现在和将来承担的责任。家长要勉励孩子要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必须努力学习,为自己的将来、家庭的将来、社会的将来努力学习。
(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让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1.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家长明白,只有支持和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才能提高孩子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家长能够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学校组织的春游、秋游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假日雏鹰小队活动等等,通过活动让孩子走进社会大课堂,学会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孩子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意识到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他们的努力,所以他们就要好好学习,为将来做准备。
2.参与家庭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家长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以锻炼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如周末带孩子到科技馆参观,假期里一起出去旅游,了解祖国锦绣山河、风土人情等,在参观游玩中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意识,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学习。
3.参与社区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家长注意关心孩子生活的社区组织的活动,并与孩子积极参加所适宜的活动,以培养孩子关心社会的意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如为灾区捐款捐物,为创
建文明社区出一份力等。通过活动促进了孩子对社区生活的关心,加强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
4.参与社会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孩子积极地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如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孩子捐款捐物,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孩子搞一次义卖活动,参加“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体会了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付出与努力,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有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仅仅是对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责任感,促进主动学习的初步经验,其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地探索与研究。虽然推广的时间不长,切入的角度不少,积累的经验不多,但我还是感到川沙中学“主动学习”成果具有普遍意义,成果的原理和实践我们农村地区的初级中学学生同样是适用的;我在推广中应用和部分创新的措施(如:自觉求知、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取得较为明显的实效,说明推广措施也是有效的。通过本次参与推广研究,我也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使我深深体会到孩子的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也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20)
以生命教育为指导,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果一个班级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较强的责任感,那这个班级一定是个勤奋好学、团结协作、珍惜集体荣誉的优秀班集体。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一、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心不能强迫养成,而是一种自觉行为。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信任学生,而不能靠各种强制手段。让孩子表达意见,让孩子自己作决定,尊重孩子的选择。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懒得做作业的学生,其实就是学习缺乏责任心的表现。面对这样的学生,用管制和惩罚,见效不大,而给他们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应让学生明白完成作业完全应该是他自己的事情。要让孩子懂得学习是他的责任,学习不是为父母、为他人,是为他自己。从小要养成阅读、讲述、观察、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独立作业、独立收拾文具等习惯。要相信每个学生不会生来就厌学,他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多半由于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信任他能完成学业,孩子一定能对学习产生责任感的。
二、树立健康舆论,明确集体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健康的舆论是培养人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言行能及时做出褒或贬,肯定或否定,倡导或抑制的评价,对所有成员进行直接的监督和调节。集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成长需要集体生活,特别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得到集体舆论的认可,他们就会更热爱集体,更愿意为集体贡献力量。在集体中树立健康舆论的同时要让每个队员清楚地知道集体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即一个优秀集体所要达到的要求,这些要求不是学生一天两天能做到,但要让学生知道这些要求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是通过努力之后能做到的要让学生知道在这样优秀的集体中生活、学习会感到更愉快,使学生内心对优秀集体产生渴望。“近期目标”是根据学校各部门布置的近期工作,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目的地完成各项任务,使学生的个人奋斗目标与集体奋斗目标相一致。健康的舆论使学生更信任集体,更依赖集体,统一的目标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从而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责任感。
三、表扬先进,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责任感。
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品德行为往往是通过观察,模仿示范者榜样而学习得来的。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越小,他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鲜明的形象对他的影响就越强烈”。因此,榜样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最终外化为一种行为表现出来。教育者是第一榜样,自身的行为往往比语言对学生有更强的感染力,因而,必须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用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即“以性格培养性格,以心灵塑造心灵”。所以,在工作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身教和言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以一种榜样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觉到“我们教师责任感真强”从而产生我们也应该这样的念头。
其次,注意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大力表扬班上富于责任心的人和事,组织榜样者向全班介绍各自的动人事例,还给他们记上光荣册,以激发全体学生向先进学习的思想感情。德育心理研究表明,现阶段的少年儿童对命令式的方式不乐于接受,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点启发我要让学生把整理抽屉看成是“我要做的事”,而不是“要我做的事”。于是我就让学生从身边找榜样,找找哪些同学平时能自觉地整理抽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听了榜样们的介绍,学生们都流露出了钦佩的神情,于是我便趁热打铁,告诉学生:做事贵在坚持,坚持天天整理抽屉这可是件不容易的事。此时,学生的责任情感完全被激发了起来,纷纷表示:我行的!
四、落实班级职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责任感。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学生的责任感在具体的行为情景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在良好的班级氛围形成之后,学生产生出一种表现的欲望,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行为情景。在班上我推行了“班级自动化管理”方案,设了常务班长、值周班长、值日班长(全班同学轮流任值日班长),还设了其他如学习委员、中队长„„岗位,这些岗位,都可通过竞选上任。几乎班上所有学生都表现出了参与竞选的意向。竞选之时,很多学生克服了自身胆小、怕羞的弱点,勇敢地走到讲台前朗读了自己简短的甚至不大通顺的演讲稿,我对所有登台的学生都给予了肯定,大多数学生都进入了班委会,在后来的工作中,也表现出认真、主动、负责的特点。此外,推行各种委员负责制度,如“班级岗位制度”,做到人人有岗位。我把教室按空间分划到每位同学身上,让教室的每个地方有人管,每个人有事管,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根据班级工作需要设科代表,报刊发行员、图书管理员等,学生在具体行为情景之中,责任感得到良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不是通过一件、两件事就能形成,它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渐形成一种意识和行为的定势。为了让学生懂得怎样做才是对工作认真负责,就必须对儿童加强行为实践的指导。我组织学生开展很多活动,午会、班会、队会放手让学生主持,结合活动进行实践的指导。如在班队活动、午会上指导学生“怎样做好值日”“怎样做好岗位劳动”等。若班里出现责任感不强的人和事时,组织大家进行讨论、辨析,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提高认识,让他们在行为实践中逐步培养做事认真负责的方法和态度。
事实证明,把管理班级的“大权”放给更多的同学后,不但使整个班级更具凝聚力,而且大大增强了每个同学的责任意识,做集体的主人。现在我们班里,谁都明白,班级是同学们的“家”,“家”要靠大家管,“家”里的事要大家做,同学们都很愿意为“家”出力。学生们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也加强了责任心的培养。
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是平等、团结、友爱、互助、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型的人际关系,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把队员组成了有机整体,使学生意识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个人的力量很薄弱,个人的智图像大海中的一滴水那样微小,许多工作都要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我们在集体活动的安排中有机地安排好学生群体,让学生通过集体成员的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遇到困难寻求合作的能力和主动参与意识。教育学生大到国家的建设,小到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是在与别人的交流合作中完成,作为学生应懂得尊重他人,团结同学,以谦逊的态度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民主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从小养成集体协作精神。
六、体验自己过失的后果,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孩子是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有一位母亲,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答,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走了。一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列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这个妈妈的方法就是自然惩罚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化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综上所述,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集学校、家庭等方面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的系统工程,只有各方面步调一致,密切配合,我们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富有责任感的人才,我们的国家才会日益繁荣昌盛。
如何培养和建立学生的集体意识
一、要求学生维护集体荣誉
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但集体的力量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集体成员是由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的和一致的行动联系在一起,每个成员为共同目标所激励,受共同舆论所制约,也用自己的行动维护着集体。集体又以它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每个成员,塑造着每个成员的灵
魂。在这里,集体的目标成为每个成员自己的要求,每个人都自觉地使自己的行动与集体的舆论一致,以集体的荣誉为重。班级正是这样的一个集体。
要让学生有一种“班集体是我们的家,人人都要爱护她”的意识。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为班级争荣誉”或“我为班级做贡献”等主题班会,首先让学生明白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当学生违反纪律时,就要告诫学生,及时改正缺点,不能因为一个人而影响了集体。在各项比赛中,当学生通过努力为班级争得荣誉时,不仅要肯定学生的个人成绩,还要肯定学生通过努力为集体带来的荣誉,让学生以集体为
荣。
二、培养学生互助互爱
班级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它应该是一个“家”,在这个家里,大家互相依存,互相关爱,密切合作,愉快生活。要实现这一切就必须让班级充满爱,让师生、生生之间互助互爱。让学生把关爱送给同学,将爱献给老师,而班主任在付出自己的爱时,也要智慧地“回收”学生的爱,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感恩的情感,才能满足学生关怀他人的精神需求.当集体中的成员团结一致时,集体就会积极向上,这就需要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相帮助。当有同学遇到困难时,就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去帮助同学;当别的同学有缺点时,就要想想能不能帮助他改正缺点;当同学之间有了矛盾,甚至大打出手时,班主任要及时教育学生找自己的不对之处,主动要求和解,学会宽容和理解别人。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每次教育机会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在班集体中同学之间一定要互助互爱,惟
有这样的班级才会让学生有种“家”的温暖。
三、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总喜欢和自己的同龄伙伴在一起玩耍,因此,班主任可利用班队会课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感受集体的温暖,激发学生更加热爱集体。在大家的努力下,教室布置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这时班主任要及时引导学生,使他们意识到,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人人出力,我们的班集体才能更温暖,同学们才能更快乐。在适度的竞争中,激发了他们拼搏向上的精神,形成了“我为班级争光彩”的意识,从而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使集体荣誉感使不断得到升华。
开展班级活动,班主任要注重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其感受到集体荣誉跟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而齐心协力为班级争光。当学生取得成功,尽情享受胜利的欢乐时,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便油然而生。
一旦学生心中有了集体,能为集体着想,为集体出份力,那么集体意识就在学生思想中形成了,这份意识能让学生精神振奋,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相互间高度信任,人际关系和谐,班集体由此而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第五篇: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云南省广南县坝美镇八达初级中学校 陆正安
邮编:663321 电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爱我中华》歌词中“我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即为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高度概括。“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形象地阐释了民族团结的意义。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就应当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团结教育的重任;特别是我们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更应该担当此重任。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见识不广、民族狭隘思想突出,甚至因为思想不够成熟而存在一些偏激思想或者排斥“异族”行为;所以,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已经不容忽视。作为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使不同少数民族的学生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共创美丽和谐校园。
一、学习党和国家有关的民族平等政策
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首先我们要组织学生学习和了解在我国都有哪些民族平等政策,使学生感到原来党和国家是十分重视各种民族的,并不存在民族歧视。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我们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国家的名族平等政策后,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祖国大家庭里,各种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地处何地、风俗怎样、宗教信仰不同,都是一律平等的,都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我们教给学生民族平等政策的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校内、班级内不同民族学生的团结教育;使学生领悟到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不同民族都要讲求平等,那么我们小小的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就这么两三种不同民族的学生,为什么就不可以团结呢?
国家政策有“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我们同学间也应该不分汉、壮、苗、瑶(我们学校95%以上的学生是壮族,杂夹着汉族、苗族、瑶族等),一律平等;不能划分优劣、贵贱,也不能因为别的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不同于你的民族而排斥、歧视别的民族学生;而是应该建立不同民族同学间的平等关系。
二、养成不同民族互相尊重的良好习惯
因为历史渊源、生活地域、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所以每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各有特点。我们不能因为人家吃的跟你不同,穿的跟你不一样,你就看不惯人家。在我们学校就存在这样的现象:壮族的同学看到苗族、瑶族同学人数比自己少、穿着比自己朴素,就看不起对方,甚至说一些带有侮辱性的话,伤了人家的民族自尊心。学校教师就应该随时关注这些不良的民族习气,教育学生不同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做一个文明的好学生。其实,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他们本身并不存在严重的民族歧视,他们的心灵还是单纯的;只不过有时候他们就喜欢呕呕气而已。不过教师要及时杜绝这样的不良陋习,做到“防微杜渐”。否则,会逐步养成看不起其他民族的坏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尊重别的民族同学并不难,只要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当学生处于劣势的时候,他们就会尝到被别人取笑、欺负的滋味,那么慢慢的也就会改变过去对他人不尊重的行为。不同民族的学生一旦养成互相尊重,那么他们之间肯定是团结和睦的。
三、树立各个民族共同奋斗的远大目标
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特别像我们大中华,民族间的团结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关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发展。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不仅不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国家统一、生存都难以保障。所以我们要在中学生的心中,早早就根植着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祖国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在这方面的教育,我们可以通过班会的形式,开展学习民族英雄。比如:吐蕃族的松赞干布、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女真族的努尔哈赤等,都是少数民族英雄,但是他们同样可以建功立业。借助活动来对不同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并让学生也立下自己的理想蓝图。假如,班上的每位同学都是祖国的建设者,那么你们如何共同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通过教师的引导、教育,学生的思想已经被提升到新的一个高度,让学生树立一定的理想;那么他们再也想不到要去歧视、侮辱其他民族的学生了,而是更加发奋图强、努力学习。这时候,即便他们在学习上存在“参差不齐”,他们也会互相帮助。要是这样,你还担心他们不团结吗?
四、维护各民族间的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近年来,民族分离主义暴恐事件时有发生;我们要借助这些血的教训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分裂主义、恐怖主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惨痛的损失。昆明暴恐事件,凶手极度残忍,滥杀无辜;民族分裂分子以人民为敌,制造血淋淋的惨剧。这是全国人民绝不能容忍的。因此,教育学生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反对分裂主义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间的团结,也包含民族内部的团结;学校要尽量采用多种方式教育学生,使他们在青春年华之际,就学会不仅自身要团结不同民族的学生,还好要学会如何去维护已有的团结局面。通过对过去因为内部的不团结、搞分裂才给外敌有入侵的机会,才让外国人践踏蹂躏、肆虐欺压的了解和学习。让学生明白只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抵抗外敌的入侵才能保证国家稳定安宁、繁荣富强,中国才会立于世界不败之地的道理。从学校或者班级来讲,各民族的同学要团结在一起,努力学习、共同奋斗,争取为学校、为班级争光。从民族、国家这个大的范畴来讲,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密切的联系,于是就学会自觉维护统一、反对破坏团结、反对分裂主义。
五、开展不同民族之的“手拉手”活动
在我国,开展不同民族间的“手拉手”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献爱心方式。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除了加大建设的投入力度外,还组织较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扶贫。在这项活动中,我们云南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都受益了,尤其是我们学校的个别贫困学生也得到帮扶。这样的活动使受到扶贫帮助的学生感到社会的温暖、人间的真情,也感受带别的民族对自己的关爱;于是,就不自觉地心生对“他民族”的感激之情。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社会也总会自发组织捐赠物资给受灾的群众,当然灾区的孩子也受益了。这样同样给少数民族学生看到,原来社会上不同民族间有这么多好人在关心自己;那么学生就会感到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团结互助的大家庭。如,四川5.12地震后,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人民的资助,让他们感受到危难之处献真情的温暖。不管是藏族还是羌族,他们都感到全国各族人民都在关心他们。
我们也可以在学校或班上开展“手拉手”活动的,通过这种方式来拉近不同民族间的同学的距离。比如,在我们学校就可以组织家庭较富裕的汉族、壮族同学捐赠一些学习用品给较为贫困的苗族、瑶族同学。当然除了物资捐助以外,也可以开展“学习互助”活动。不管是那种形式,少数民族同学总会感到社会的温暖、人间自有真情在,这就是爱心的力量。这样的活动一定会让不同民族学生团结起来的。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应该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
参考资料:民族团结教育教材编写组编著《民族政策常识》 红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