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编辑:天地有情 识别码:21-416913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18 07:49: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之后.2 00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似乎在向全世界发出一种信号:中国又一次开始了一个伟大的建设工程。

中国给人一个非常明显的印象是拥有广袤的乡村地区,并且,乡村给人的显著印象是贫瘠且落后。1949年以来,指令性经济控制下建构的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导致出现了中国现代化的瓶颈——三农问题。关于三农问题的实质各有说法,从结构的角度看,三农问题是在高新技术冲击下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治理结构的混乱、权威的真空和秩序的失范问题。乡村是中国的自治单位,村民自治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产物。村,并非国家政权体系的一级,村长是由村民自己选举产生的,村里拥有对财政、人事和资源的自主支配权;而国家通过村委会和最基层的农民进行沟通。大多数的研究都将乡村治理结构抽象地划分为“国家一社会”的二元结构,两者相互博弈,尤其表现为国家政权如何对乡村基层的渗透与扩张,同时乡村基层自治单位又是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与国家竞争的。

然而,村民自治仍然是体制内的概念。中国的农户是分散的、以小农意识为主导的群体。二十多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社会后果之一便是加强了这种小农意识,农民的可动员性每况愈下。基层的村干部会无奈地发现:想要动员召开一次村民大会,需要花费他们多少苦口婆心;调节一次村民纠纷,需要多少精神和体力;落实一项生产或农技指导是多么的不容易。村干部在农民心中的合法性有时低落到了十分可怜的地步。而另一方面,国家政权的官治色彩却在步步侵蚀和逼近乡村。

摘 要: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是我市郊区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要求。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关键字:新农村;城市化;乡村景观;新农村建设

一、城市与新农村

城市是一定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的行政概念,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建制镇。国家要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是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我国的镇是包括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和县以下的建制镇。城镇发展的均衡性,强调城市、农村、大城镇、小城镇都能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随着城市开发与扩展, 周边村镇迅速实现城市化。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数量增长了4倍多,城市面积也拓展了4倍,目前,中国城市数量近700座,城市化率已达到34.9%[1]。2006年2月21日,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文件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二、新农村城镇化建设

城市有城市的历史与功能,所以形成城市的肌理和布局方式,乡村有乡村的历史与功能,因此形成乡村的布局模式,同样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不能照搬城市的建筑形式、街道布局、河道处理方式,防止出现类似城市的美化运动。长期从事城市与国土及景观规划的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从1997年就呼吁在城市化和城镇建设中应避免形式主义的“城市化妆”行为,专门辑文呼吁“警惕暴发户意识下城市美化运动”。在前不久的中国二十一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上,俞孔坚提醒人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可能被部分急于追求政绩的乡镇干部简单理解为“宽马路,大洋房”,这可能给五千年的中国乡村大地的生态和乡土遗产景观带来不可逆的“破坏性建设”。[2]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把城市建成生态化、人性化的宜居城市,而不是把乡村建成城市。城镇内有完善的商业、文化、教育设施,便利的、合理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置有效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完善的医疗卫生、教育体系、劳动保障等都可以有效的惠及每一位农民,从而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业能力以及人口素质。让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新农村旅游与休闲产业和园林景观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于是就开始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目前依托农业资源发展起来的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并且呈现多元化发展。一些诸如“农家乐”的新的旅游区相继出现,主题主要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几种类型。历经多年的发展,这些以农业旅游为主导的休闲产业类型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旅游、教育、环保、医疗、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将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产业之一。

3.1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系统

在乡村里,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林地资源,几千年不断的开垦,使中国土地生态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历史上,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乡民往往是社会不安定因素,而城镇化对土地的侵占又将使这种人地关系矛盾更加突出。在中国广大乡村,在漫长的人地共生体的互动和演化过程中,生态安全格局往往和乡土文化遗产景观相叠加而存在,如村落背后的“龙山”,村落前面和边上的“风水池”和“水口”,都是关键的生态景观,也是村落民间信仰的重要依托,因而往往得到时代村民的保护。所谓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对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包括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绿道体系,以及中国过去已经建立的防护林体系等等。[3]它是一个多层次的、连续完整的网络。中国乡村的山水格局、生态景观、乡土文化遗产和草根信仰体系,是中国乡土聚落“天地—人—神”和谐的基础。

3.2新农村乡村景观

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平凡的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极具特色的乡村景观艺术形象,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我国大地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根据多学科的综合观点,从空间分布和时间演进的角度上,乡村景观是一种格局,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一方面反映着现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另一方面其年代久远,也是人类景观中最具历史价值的遗产。景观包括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因此,乡村景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逐步。[4]

3.3新农村旅游景观建设

随着城市化发展快,城市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城市人很希望到郊区农村观光旅游,这为发展城郊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市场需求。我们应抓住城市这个目标市场,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的农业旅游和休闲产业。用经营文化、经营社区的理念来开发建设我们的农业旅游景点理应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部分。因为开展农业旅游可以减少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有高附加产值,并可带动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休闲购物、观光度假及其他旅游活动(如垂钓、农家乐)的发展而产生乘数效应。应大力加强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设施的建设与发展,这是立足城郊资源优势,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基础步骤之一。国家农业部门应重视发展农业旅游,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规划、研究推动大陆农业旅游的发展,为发展农村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要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促进农业与旅游的结合。所以,农业部门和园区经营者应积极与旅游部门联系,开展旅游合作,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

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传统,根据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个方面的要求进行编制。规划的内容要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延续原有乡村特色,保护整体景观;体现景观生态、景观资源化和景观美学原则,突出重点,明确时序、适当超前。坚守乡村文化、民族文化精神,承认差异,宽容差异,倡导个性。要研究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问题,对海外而言要能弘扬出中国特色,对国内而言要弘扬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地而言要弘扬出自我特色。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从文化个性培育的视角,要求将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转化成在当代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价值资源,进而对世界文化做出独特贡献。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种文化只有与时代相适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一种根深叶茂的文化。

3.4新农村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学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作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机遇和策略,因此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产业化工程等等,被视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社会学家把新农村建设当作缩小城乡差别、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和建立公平、民主社会的机遇,因此呼吁乡村体制改革、建立农民为主体的地方组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建设者则籍此以推进乡村的城市化建设、以村镇整治为重点,将城市设施扩展到农村,因此便派大量城市规划师和工程师,带着打破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豪迈与**,把一个个美丽的蓝图强加给广大乡村,大到土地利用规划和山河整治,小到农民房的设计,等等。各种视角的讨论可谓多如牛毛,其中不乏真知灼见。[5]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开发建设新农村游、农家游,农业的生态保护、农业的休闲旅游,对于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保护好村落的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维护草根信仰体系,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旧的村落不应被彻底铲平,也不应完全被城市化,而是通过一定的景观格局来使村落的生态、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生命过程得以延续和再生。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财富》2004年11期 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维新文《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破题》 [2]《科学时报》2006.3.29 俞孔坚 “警惕和防止“新农村”名义下的破坏性建设——关于保护和巩固和谐社会根基的两个建议”

[3]《城市规划学刊》 2006(05):38-45 俞孔坚 李迪华 韩西丽 栾博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

[4]《建筑时报》 张建华 陈火英 “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建设” [5]《建筑学报》2006(10):39-43 俞孔坚 “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

在我国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此文来源于是文 秘 家 园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

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作为大学生,尤其象我们这些农林院校的更应该时刻关注三农问题,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的院村挂钩,义务指教,村主任助理等活动 来加强和农村的联系,加大对农村的关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论文

新农村建设论文

2006年3月12日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以上,财政收入达*.*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年中减少了*亿亩,人均下降到*.*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扩大到*.**∶*;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批的农民党员从单一的集体经营和纯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外出务工和经商,通常是春去冬归、四处奔忙,其经营活动一家一户,地点方式千差万别,原有的党员活动方式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形式,但不少村支部还继续沿用传统的活动方式,这无疑给党员管理带来了许多难度,致使党员集体活动难开展,时间难集中,人员难到齐,思想难沟通,“三会一课”难落实,党内生活制度基本上流于形式,使支部与党员之间出现了断层,党员管理教育难落实。四是报酬待遇偏低,后顾之忧严重。村干部报酬待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该镇村干部报酬构成分两部分,每年国家转移支付解决1500元,另外镇上从其它渠道中以工作绩效人均补助500元,即每位村干部的年均报酬为2000元,可以看出,所得报酬与其劳动付出不成比例,出现倒挂现象,另一方面,村干部到龄退职后生活上没有任何补贴,政治上也没有任何待遇安排,思想顾虑严重。五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战斗堡垒作用不强。集体经济空虚,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严重影响了党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相对不足,村干部仅凭党性、素质和威望干工作。目前,该镇12个村中没有一个村的集体收入超过万元,大部分村仅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来维持正常办公,开展工作。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论文

论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农业、农村、农民所谓“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当前乃至以后我们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亦同时加剧了土地兼并问题,一些失去工作或土地的农民转化成流动人口到城镇谋生,从而将问题亦带到城镇。在恶性循环下,三农问题不断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社会现象。不失时机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是历史关节点上巩固改革发展成果、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首要任务。只有改革才能实现突破,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农业已经不适应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在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镇办企业,民工潮这些有成效的变革使得农村经济较以前发生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农村还为完全摆脱贫困,依然制约着中国的发展,中国要成为世界上经济大国必须解决好中国农村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

“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是美好乡村建设的第一要旨。安徽省要求,政策的制定、规划的编制、在哪里选点、怎样建设等重要事项,都必须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坚决反对违背农民意愿搞强迫命令。而安徽省的“美好乡村”建设统筹兼顾了“三农问题”,既维护了农村稳定,又促进了农业增长,还提高了农民收入。作为一名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我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全程参与到建设“美好乡村”的队伍中。杂乱无章是中国农村建设普遍存在的一大弊病。安徽美好乡村建设引入“规划先行”的理念,从源头上试图改变村庄布局混乱的现状。自从建设“美好乡村”以来,镇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看到了改变村貌的良机,镇党委政府积极行动,合理谋划,在借鉴了别处的先进经验和结合了乡村的实际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建设改良措施。首先就村容村貌进行了美化。在新农村建设点设立了垃圾集中堆放区,并安排专人定时清理,杜绝了乱丢垃圾。另在每家的门前屋后进行绿化,并要求“在谁门前,谁管护”,这既美化了环境,更提升了全民参与感,受到了广大村民的欢迎。再在集镇新建了大型农贸市场,解决了多年来商户沿街占道买菜,流动性大、不稳定的问题。这样有利于交通管制也使农产品交易更加规范化。在各新农村内部建设方面,村委特地留出一块空地用于健身休闲,有建设器材,有篮球场,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活动。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镇党委政府按照新塘村一直以来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发展特色农业。在政策和资金上保证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并成立了图业生态园。经过扶持和发展,图业生态园已经成为滁州市以及周边城市家喻户晓的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相比较传统农业,生态农业的产值更大,覆盖面更广,由此带动了新塘村周边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提高了收入,使农民群众得到了更大的实惠。我镇的美好乡村建设把环境整治作为突破口,大力开展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垃圾污水处理、安全饮水、卫生改厕、村组道路硬化、河塘沟渠清淤等工作,彻底改变农村现状,让农村回归优美的环境。并且优先调整产业结构,增收创收,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推进社会主义美好农村建设,事关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引领和带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建设美好农村。要明确重大的历史责任在肩,必须勇于承担,扎实推进美好农村建设,让老百姓满意,带给群众实惠,得到人民群众拥护。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总之,美好农村建设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决定着农村改革发展的成败,让美好中国从农村起航!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论文

新农村建设——挑战与机遇并存

——小议福鼎市新农村发展现状

摘要:在我国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那么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怎么样建设好新农村是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以我的家乡福鼎市为例,根据福鼎市新农村建设的状况,略谈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字:新农村,福鼎市,发展概况,挑战,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描绘的蓝图是美好的,但经过这么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是否已经达到了了预期的效果呢?在下文中笔者将以福鼎市为例,依据福鼎市新农村建设的真实状况,并且结合自身体会,谈一谈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病因” 1.社会主义新农村简介

1.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方面

①生产发展

②生活宽裕

③乡风文明

④村容整洁

⑤管理民主

1.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定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1.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 ①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必须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实行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方针体制,③从实际出发,制定建设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提高。

④近远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建设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⑤要坚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主要是三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是农民建设自己的家园,当然首先要动员农民,调用农民的积极性,依靠他们自己的劳动推进农村的建设。二是财政实力增强了,国家要给予农民支持和帮助。三是整个社会,特别是城市各个方面,城市的企业也好,城市的普通居民也好,如果有可能,也多动员他们力所能及地帮助农村发展作出一些贡献。⑥尊重农民意愿 1.4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 ①是农村生产力要得到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要得到提高 第三是农村基础设施改善 第四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发展,第五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推向前进。2.福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

2008年,福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经济、促进增收为中心,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

2.1福鼎市新农村建设采取的相关措施

①强化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抓好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先行村,着力选择先进的试点村、先行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在全市加以推广学习。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严格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统一部署和安排,加强督查。对工作力度大、成效明显的乡镇、村及时通报表扬,对工作措施不力、成效落后的及时指出问题,提出积极建议,促成有效整改。

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完善和发展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一种有效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发展中取得的成效日益显著:福鼎市已建成市级专业协会21个,乡镇级产业专业协会36个,村级专业协会17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9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在推进我市土地流转,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强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和市场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福鼎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每年达90%以上。龙山桥、闸门处水质按功能区达标率达90%以上。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45%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市区内河水质功能区达标率达60%以上。农村饮用水水质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及处理率均应达到规划及产业化要求,并做到达标排放。认真完成节能减排两项约束性指标,到2011年,全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要分别控制在1560吨和4399吨以内。切实解决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餐饮业油烟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建筑施工和道路交通扬尘污染等扰民问题。建立垃圾分类回收体系,逐步推广垃圾分类收集。201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达到7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达到60%。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农业部门加快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大农村沼气建设投入,鼓励发展户用、中小型沼气工程,解决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问题。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住的村庄里的养猪产业已经合理布局,河岸边开始植树,提高绿化率,相关负责人确实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

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福鼎市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先后投入巨资,建设文化中心、休闲广、敬老院、自来水工程、冲水公厕、绿化带、护城河和古迹修缮等,并完善办学条件

累计完成总投资173万元,高、低压线路改造18.6千米,门楣线改造65.3千米,增加配电变压器容量410千伏安,更换表箱6112只,增设路灯56盏,受益农民6528户,22848人。

这点,我深有所感,我所在村完善了村间主干道建设、改造冲水式卫生公厕四座、改建旧厕两座。电话装机120多部。改造自来水管道1300余米、新建排水沟930多米。路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全面改造,相关负责人确实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2福鼎市政府对于新农村的理解

①发展新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和关键是要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我市紧紧围绕福鼎的茶叶、槟榔芋、蘑菇、四季柚、黄桅子、杨梅、生猪、紫菜、毛竹等骨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用不同的模式组建了不同规模和范围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极大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的形成。

我市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种养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做大做强农产品产业,坚持不懈地抓好工业经济发展,全力以赴地发展现代服务业,认真编制好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扎实抓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②投入机制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资金的投入,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上,其中,又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来,在省和福鼎市关心支持下,“十村示范、百村整改”活动按照调查摸底、制定发展规划、起步实施、加快发展和巩固提高五个具体工作步骤进行。重要任务是根据发展规划,将“生产发展”(经济建设项目)、“生活宽裕”(增收帮扶项目)、“乡风文明”(社会服务项目)、“村容整治”(基础设施项目)、“管理民主”(基层组织建设项目)分门别类、逐步推进,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我市小组成立健全创新工作机制,并以财力、金融等各方面加强支持力度。

③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努力保持农村和谐稳定。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风尚、新观念、新思想。民主政治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推进以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因此我市在村级组织中实施“三项制度建设”,即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通过制度建设达到巩固村级政权、壮大集体经济。

④ 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顺应这一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也将进行合理调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为可能。

⑤ 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必须大力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的素质和精神面貌是关键因素。我们更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福鼎市精神文明建设层次。我们分解细化“八荣八耻”为福鼎人看得见、摸得着、便实践的“十八荣十八耻”,教育引导村民形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的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优良氛围,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新事新办,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要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3,福鼎市新农村建设的不足

3.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尚未出台

规划是“龙头”,我们往往对城市的规划比较重视,而对农村发展的规划重视不够,必须着眼于城乡一体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发展规划,按照“二十字”五句话的要求来探索细化。目前村镇建设规划不健全,无序建设、资源浪费特别是土地资源浪费很严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不健全,包括农村交通、农村卫生、农民社会保险等等,尚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以及中长期发展纲要。其他诸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业工业化发展规划、小城镇开发与保护并重 3.2建设现代农业还存资源制约问题

福鼎市各乡镇的产业状态、自然地貌等资源情况各有不同,从而对新农村建

设产生了制约。有些村庄没有什么特色产业、特色农作物,依然依靠传统的农业耕种为主要收入,经济效益普遍偏低。有些地方没有相适应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只能提供效益较低的初级农产品,深度加工附加值不高。生态农业建设步伐缓慢,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农业生产布局不优,区域特色不够明显。3.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近年来,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从我市现实的农业生产条件看,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落后,虽然我市一再加大农业基建投资,但农业基建投资占我市基建投资的比重并没有提高,与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标准和要求相差甚远,我市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如抗台风的水库建设就需再建350多座。

3.4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我市部分地区乡镇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农村生活污物(包括垃圾、肥料)等乱放,整个村巷卫生很差,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亟需整治。3.5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3.6福鼎市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季节性迁移和流动很难满足福鼎市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甚至近些年来农村劳动力永久迁移数量的不断增加,愈来愈影响福鼎新农村建设3.7“不良文化”在农村还有一定的市场。在调查中发现,垃圾文化向农村渗透现象日益突出,一些乡村黄、赌、毒等有所抬头,神汉、巫婆、看相、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不时出

4.福鼎市解决新农村建设不足的措施

①尽快研究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以及各项分支规划,在此基础上,各地区也要加紧研究制定具体规划,统筹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②优化人居环境。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整治农村集镇“四乱”(车辆乱停、摊点乱设、垃圾乱倒、污水乱泼)行为,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推动一池六改(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圈、改灶、改院、改浴),完善生活垃圾、污水排放和无害化处理设施,保持庭院清洁卫生,街巷整洁干净,改善人居环境。推行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连锁店,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改善农村饮水条件,推广无塔式供水,采取打手压井、建小型自来水厂等形式,实现群众饮水安全卫生;加快镇村绿化,发展“三小”(小花园、小果园、小竹园),美化环境。推广科学养殖模式,实行住宅与圈舍分离。同时,有条件的镇村充分利用水面、山坡、荒地,结合资源开发,建设观光农业或农民公园。③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加大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增效工程实施力度,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农民技能培训,建设“农民科技书屋”、“科技橱窗”丰富农民科技文化生活。结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双培双带工程”等,大力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开展全民创业行动④福鼎前岐四季柚是全国主产区,四季柚产业发展关系全市数万农民,关系福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影响着福鼎特色经济的发展。目前,福鼎的四季柚深度开发刚刚起步,面临的困难很多,建议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5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提供农村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村生活环境质量来吸引外出的年轻劳动力、技能型劳动力回乡就业和创业,建立健全促进高素质劳动力从事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由于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就业一般缺乏资金支持,因此可考虑通过财政贴息、免息贷款方式以及税收优惠和税收减免等财税政策来予以扶持。此外,应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5.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缜密思索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性选择,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方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容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为广大农民群众谋福祉。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更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国家应赋予县级政府更多的经济、行政管理权限,壮大县域经济。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我国需要向城镇转移的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他们不可能全部进入大中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在县及县以下城镇生活和就业。因此,在鼓励农民跨地区流动、进城就业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各级政府中,县级政府对推进新农村建设负有最直接的责任,应探索赋予县级政府更多的经济、行政管理权限。

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个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灵活的应对挑战。新农村建设不是为了宣扬政绩,而是要切切实实地为农民服务。同时,培养一批专业的规划人员也很关键,要更好的发挥规划这一“龙头”作用。

1.《新农村规划、整治与管理》,骆中钊、戎安、骆伟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1月

[1] 肖建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思考[J].经济师 2011年01期

 [2] 李明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几项原则[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06年06期

 [3] 张汉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探讨[J].决策探索 2006年09期

 [4] 王文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设想[J].河南农业 2006年10期       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道远[J].金融博览 2006年04期

[6] 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J].政策 2006年03期

[7] 何小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特征[J].当代广西 2006年12期

[8] 司春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理论学习2006年11期

[9] 金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须走科学发展之路[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年11期

[1]帅传敏.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与效率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德宏州人民政府,德宏州史志办公室主办编.德宏年鉴[K],2009:115-127 [10] 谭少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啥模样?[J].建设科技 2006年06期

第五篇: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新在农村的发展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通过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盖了多方面意义。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增加农民收入。

6月5日,我们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早上我们参观了宝鸡市千阳县的南寨村和朝阳村。

千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情

在千阳县参观的两个新农村在群众干部的带领下,村名的人均年收入较以前都有很大的提高。村社修葺整齐,并建有活动广场,广场上还有很多宣传性标语,大大改善了村民的业余生活。乡风民俗较好,村民热情好客,几年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活动,使村民道德水平,精神文明上了一个新台阶。相当数量的村民以蚕桑、核桃等种植业为主要经济产业,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收益。全村村民和睦共处、团结共进。每年都会被评为五星级村、模范村、敬老村等模范称号。

千阳县的新兴产业

千阳县不仅以农业为主,还鼓励当地妇女广开展刺绣工艺,开发了一系列农家乐活动。当地村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财富。千阳县把民间布艺品开发作为富民兴县的一项新兴产业来抓,全力做大做强,使山区农妇手中的“布耍活”火起来。这些布艺产品先后荣获国内外各项大奖76项,产品还畅销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刺绣作为千阳一大特色,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刺绣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大力开发刺绣产业。提出了“专业化设计、规模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发展思路,并先后成立了千阳县刺绣研发培训中心和七个乡镇的刺绣专业合作社。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带领下,深入开展了以“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宝鸡后花园,打造魅力新千阳”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实践活动,围绕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按照“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农户联动、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实施“奶畜、蚕桑、蔬菜、干鲜果、工艺品”

等五大支柱产业工程,构建了多元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产业支撑体系,带动了全县的农户致富,使科学发展在千山脚下结出了丰硕果实,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科学发展,真正实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

下午我们听取了西部山区建设委员会主任曹海芹女士给我们座的报告,并参观了西部山区的林光村和南山村。

西部山区村情

宝鸡市西部山区地处秦岭北麓与陇山支脉的交错地带,土地总面积1707平方公里,辖8镇136个行政村,总人口13.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2万人,贫困人口7.39万人。由于受地理环境和政策投入体制的制约,西山的贫困落后问题还相当严重,一直是宝鸡市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生存环境最差,最为集中连片的特殊区域。加快西部山区脱贫步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成为宝鸡历届市委、市政府一个最大的心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05年10月开始,宝鸡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打响了一场“突破西山”战役,以此带动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实现新突破。

两年来,全市共为西部山区投入各类资金,建成通村砂石路、水泥路,实施通达工程;开工建设渭河大桥及支流桥梁。实施农网改造,实施安全饮水项目,解决了吃水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围绕花椒、核桃、苹果等优势主导产业,新栽干鲜杂果15万亩,使西山各类经济林果总面积达到45万亩,建设百亩以上示范园56个。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群众进行劳动力技能免费培训,劳务输出。2006年以来,8镇共启动移民搬迁53个村,5070户22251人,共有18个村完成了整村搬迁。建成53所寄宿制学校,彻底消灭了复式班和教学点,解决了学生住宿问题。西山9所镇卫生院扩建改造项目全面开工建设。西山中心敬老院建成投用,对110名五保老人进行集中供养。出台了《关于加强西部山区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08年开始,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困难家庭学生救助、劳动力技能培训等政策进一步向西山倾斜。2008年西山农民人均纯收入2880元,较2005年1328元增长1552元,实现脱贫6万人,成为西部山区建设项目最多、享受优惠政策最集中、投入强度最大、发展机遇最好、面貌变化最快的时期。“突破西山战略”的实施,成为宝鸡市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解决集中连片贫困问题的创新之举。

一、创新工作机制体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西部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采取特殊体制、特殊政策,集中连片板块式开发,在原有行政区划不变的情况下,建立西山“扶贫特区”。全市按照“12+1”的模式,即12个县区加一个“扶贫特区”,强化市一级对西部

山区的扶贫工作领导职能。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宝鸡市西部山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并常设正县级建制的“中共宝鸡市西部山区工作委员会”、“宝鸡市西部山区建设委员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直属工作机构,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兼任工委书记。赋于西山工委、建委相对独立的人事、财政和社会经济管理权限,主攻西山扶贫开发。西山8镇党建、人大、政协、纪检、司法、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工作由陈仓区统一安排、检查、管理,其它工作由西山工委、建委结合扶贫开发统筹安排。既保证陈仓区工作的完整性,又使西山8镇集中精力开展扶贫开发。按照“扶贫特区”的特殊工作体制,对西山8镇政府内设机构和职责进行改革调整,形成了“综合办公室全面协调,业务科室主攻扶贫”的乡镇机构新格局。

二、集中连片板块式开发。市委、市政府在认真分析西山状况后认为,西部山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贫困现状,要求必须整合项目资金、扶贫力量,实施集中连片开发。参照整村推进的模式,以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群众生活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按照以户为单位确定生产发展项目,以村、镇为单位确定基础设施项目,以镇为单位确定社会事业项目,自下而上,逐村逐镇编制扶贫开发规划,对主干道路、大中型桥梁、寄宿制学校和敬老院等项目建设,由西山建委和相关镇政府综合考虑,合理布局,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开发,基本做到了户户有增收产业、村村有基础设施项目,各镇都有五年脱贫时间表。尤其对涉及移民搬迁和接收的村实行项目捆绑,整村推进,资金、扶持力量整合,优先安排路、桥、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升了扶贫开发整体水平和效果。

三、资金项目倾斜支持。建立西部山区项目、资金直通车制度。从2006年起,西山8镇的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直接对市级各部门;市级各部门对西部山区的项目、计划资金直接到西山建委,决算在陈仓区。增大对西部山区投资强度。陈仓区原有的投入基数不变,市财政每年安排专用经费用于西部山区扶贫开发,并以教育附加费担保贷款,解决了53所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问题。同时加大各类中、省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使更多的项目资金向西部山区倾斜。市级相关部门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把相关项目投资捆绑起来,集中用于西山“扶贫特区”。

四、优惠政策扶持推动。制订优惠政策,特事特办。围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动员群众投工投劳的同时,允许以资抵劳,并提高道路硬化财政补助标准;市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宝鸡市西部山区移民搬迁工作管理办法》,在全市范围内整合土地资源,跨镇、跨区域、出让国有闲置土地、盘活村民现有宅基地,开展大规模移民搬迁,搬迁户除按标准享受“5+1”补助政策外,减免各种规费,优先安排建房木材采伐指标,优先安排产业小额扶贫信贷资金,对跨村、跨乡镇整村搬迁的,实行“5+1+1”的补助政策,增加的资金用于

迁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撤并中小学校集中建设寄宿制学校,对规划的53所寄宿制学校,市政府每平方米补助400元,其余不足部分采取出让学校冠名权等形式,动员社会力量赞助予以解决。政府补助资金除积极争取省级危漏校舍改造项目资金外,协调从市商业银行贷款2000万元,从每年教育费附加中逐年还贷。提高西部山区教师和乡镇卫生院一线技术人员工资,在现有基础上上浮15%,稳定西部山区教师和医务人才队伍。

五、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把参与西部山区扶贫工作作为培养、教育、锻炼干部和人才的平台,作为新形势下培养干部吃苦精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与群众联系的好形式。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扶贫办组织优秀青年后备干部进西山,开展驻村包扶活动。市委规定市级部门新提拔的副县级领导干部,原则上要有西山扶贫的经历。市上还组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市聘农业科技专家深入西部山区,为扶贫开发献计献策,为农民传授科技知识。教育和卫生部门规定,凡市区需要晋升职称的中小学教师和医务人员必须到西部山区支教或支医最少半年时间,积极组织对口帮扶的医院和学校的医务人员和师资力量到西山去支医支教。市农业、林业等部门组织本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西部山区开展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提高科技致富能力。

六、积极开展社会扶贫。落实部门包扶责任,最大限度调动社会扶贫资源,开展集中包扶。市委、市政府将大部分市级领导的扶贫联系点调整到西山,并确定了101个市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47个区级部门在西山开展包村扶贫,一定五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确保整村达到脱贫水平。把西山包村扶贫纳入市区两级目标责任制管理范畴进行考核。市区9家大医院与西山8镇9所卫生院开展对口帮扶,捐赠药械、组织义诊和业务技能轮训;市区8大职业院校对口西山8镇免费为群众提供劳动力转移培训;市房管局动员全市房地产企业、市中小企业局动员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踊跃为西山寄宿制学校建设冠名捐款350余万元。团市委组织青年企业家、市妇联组织全市女企业家为西山贫困群众捐款捐物20余万元。两年来,各包扶单位及社会各界为西山移民搬迁、发展主导产业出谋划策,办实事760余件,协助镇村落实各类项目190余个,累计捐赠的各类款物2000余万元。

对于西部山区加强经济建设的建议

在参观期间,我发现西部山区的地形地貌只适合种植各种干鲜杂果,因此只有将这些经济作物进行深加工,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增长。

以核桃深加工为例。在核桃的消费上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但是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结构的转变,人们对具有医疗保健功能的核桃食品的逐步认识,在国内的销量也会逐年增加。国内人均消费量达到0.5kg,国内需要60万吨以上。

而今以核桃为原料的加工食品也不断增加,如智强核桃粉、氧元核桃乳、信友核桃乳、健脑益智核桃奶和各种风味的核桃仁、小菜等几十种,每年需要核桃5万吨以上。

目前在核桃深加工方面,主要加工产品有核桃油、核桃营养粉、核桃乳饮料、核桃休闲小食品等。其中核桃油被列为近几年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较高的三大植物油之一,营养价值很高。工业上可作为高级润滑油、原料油使用;经精炼、提纯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理想的高级食用烹调油。因此,将核桃仁加工制成核桃油及核桃油系列产品,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精制核桃油市场零售价格为20—30元/250mL;目前国内市场上人们对固体饮料的需求量相当大。核桃粉产品具有营养丰富,品种多样,食用、携带方便,物美价廉等特点,其前景将相当可观。目前市场上,核桃营养粉销售价格约10—15元/500克;核桃乳被称为新一代绿色营养型饮料,仍是国内外饮料行业发展的主流之一。目前市场上“核桃乳”饮料销售价格为2.40-2.80元/瓶或3.00-3.60元/罐,在中高档饭店,价格6.00-12.00元。核桃以其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风味,名列四大干果之首,历来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核桃仁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可直接食用。核桃整果和将核桃仁壳分离出的核桃仁,可作为成品投放市场或出口,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国内市场上核桃干果的售价为8—12元/公斤,核桃仁的零售价为20—30元/公斤。

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结构与消费结构将会发生变化,休闲食品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目前世界水果的年人均消费量为72千克,而干果仅为0.68千克,干果的发展具很大的潜在空间,尤其是特色干果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山核桃是干果中的佼佼者,产品供不应求,销售价位一直较高。现山核桃的销售市场基本上仅集中在江浙沪一带,南北市场还没有很好开发,市场容量十分大。

西部山区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TOP